课时2-狐假虎威_教学设计_教案(精选10篇)
1.课时2-狐假虎威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一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门道”、“循环”、“胜于吃药”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句话的含义。
3、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
4、通过学习课文,感受老舍先生在养花中的苦与乐,体会老舍先生对生活的热爱。
2.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每句话的含义。
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老舍先生在养花中的苦与乐,体会老舍先生对生活的热爱。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自古以来,诗人作家写花的很多,不同的诗人和作家对花的感觉也不一样。我们已经初读了《养花》这篇课文,知道著名作家老舍正因为爱花,所以才养花。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大作家的业余生活,去尽情体味一下老舍先生养花到底有哪些乐趣?(板书:养花 ——乐趣)
二、学习课文,感悟内容。
作者从养花中得到了许多乐趣,指名读课文第3节,想一想这一小节中老舍先生获得的乐趣是什么?
(1)交流、(媒体出示句子): 这是个乐趣,摸住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
① 理解“门道”。(媒体变红字)② 那么作者在养花中摸着了哪些门道呢?
(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③ 师:是啊,这就是作者在养花中获取的相关知识。
板书:种养中
获取知识 ④ 齐读这两句话。
(2)养花能够增长知识,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把花草养活,难怪作者觉得那是多么有意思啊!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乐趣呢?
① 默读第4节,想想老舍先生为花草做了哪些事,简要地说一说。学生交流。(媒体出示句子):
在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写几十个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写一点,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到一起,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哪,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第二天,天气好转,又得把花儿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啊!
② 理解“循环”的意思。(媒体变红字)
③ 作者在辛勤的劳动中,得到的好处又是什么呢?
(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到一起,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④ 养花要付出劳动,在劳动中,使作者受益身心,难怪他觉得这是多么有意思啊!
板书:劳动中
有益身心
⑤ 老舍先生说要感谢那些花草们,是它们给他带来了劳动的乐趣。其实花草们也非常感谢老舍先生对它们的辛勤付出。如果你们就是老舍先生院中的花花草草,你会对作者说些什么呢?(媒体出示)想象说话:
我们是小院里的花草,我们非常感激老舍先生。指名交流。
(3)师:辛勤的劳作换来甜甜的收获,在课文的第5小节中,字里行间更是处处流露出作者养花的乐趣。①(媒体出示第5节)指名读。
② 这一节从“别人夸花,全家骄傲”、“昙花开放,约朋友共赏”、“花分根了,赠给友人”(媒体出示)三个事例来写出养花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不过,作者在这一小节的写法上,采用了略写的方法,你们能不能选择其中的一个事例展开合理的想象,把它说得更具体一些呢?(媒体出示):
养花是多么有意思啊!
③ 同桌准备,指名交流。
④ 原来养花的乐趣还来自于分享收获的快乐。板书:收获中
分享快乐
⑤ 这一段文字充满了欢快和喜悦,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4)刚才我们了解了作者在养花中的喜和乐,可是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没有一帆风顺的,既然有成功的喜悦,就会有失败的苦恼。
① 快速读第6节(媒体出示第六节),想想作者在养花中遇到了什么伤心事?
② 你们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们一家当时的心情?
③ 是啊,这就是作者在养花中的“忧”和“泪”,让我们带着惋惜、悲伤的心情自己读读这一节。(指名读——齐读)
④ 解答质疑:既然养花给作者带来了忧伤,为什么作者还觉得是一种乐趣呢? 板书:喜怒哀乐中
愉悦情感
(5)小结:养花给作者带来了那么多的乐趣,而作者在总结时只用了十六个字就概括得既全面又确切,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最后一小节。(媒体出示最后一小节)
(6)学习课文第1、2节。
① 养花成了老舍先生生活中的一大乐趣,那么作者专养哪些花呢? ② 交流:
(他只养那些好种易活且自己会奋斗的花。)③ 媒体出示句子:
珍贵的花草不易养活,看这一棵好花生病欲死是件难过的事。我不愿时时落泪。北京的气候,对养花来说,不算很好。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倾盆;秋天最好,可是忽然会闹霜冻。在这种气候里,想把南方的好花养活,我还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媒体出示:
用“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老舍只养好种易活的花的原因。)
④ 老舍爷爷爱种那些朴实无华,生命力顽强的花,这与他的个性、与他的为人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对自己养的花草提出了一个标准:不追求外形大小、色香,而要自己奋斗。其实老舍爷爷自己的一生也是这样勤勉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媒体出示句子):
“读书达理,则心平识远,富贵名利无所求。旦夕警策,守之终身,便是真君子,大英雄。” ——老舍 齐读这句话。
师:这段话是老舍送给朋友的,同时也是他自己一生追求的境界。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养花〉一课,本文的语言朴素而亲切,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体会到了老舍先生一家对花的喜爱之情,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在这喜怒哀乐中体验着人生的乐趣。
2、复习巩固:
(1)比一比,再组词:
载()
倾()
映()栽()
顷()
秧()(2)读读句子,选用一组带点的词写一句话。
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哪,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如果不精心养护,花儿就长不好。
课后习题
四、拓展作业。
选择“别人夸花,全家骄傲”,“昙花开放,邀友共赏”,“花分根了,赠给友人”中的一个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写一写养花的乐趣。
2.课时2-狐假虎威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二
1.教学目标
1、能识记“堤、素、绵、伏、浓、优、掠、念、宋” 9个生字。重点理解“镶嵌”、“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积累“优美、犹如”。能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汉字:绵、伏、浓、优、掠。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节。
3、学会搜集资料,运用资料,选择有关的内容,介绍西湖的其他景观。
4、了解白堤和苏堤的来历,感受西湖不仅有秀丽的山水,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还有美丽的传说,一物一景都富有情趣,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区。
2.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节。
2、选择有关的内容,介绍西湖的其他景观。
3、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导入:昨天我们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1.听写若干生字。2.开火车读词语。
二、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节。1.自己读读第二节,圈出描写西湖景物的词语。2.交流板书:山
湖面
白鸥
3.再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喜欢的理由。4.交流板书:层层叠叠
连绵起伏
一山„„一山„„ 硕大
眼镜 掠过
一闪一闪
5.穿插学习重点词语:层层叠叠
连绵起伏(用两幅不同的画理解这两个词语)
硕大近义词巨大
掠过(演示鸟儿掠过湖面,帮助学生理解词义。)6.指导朗读。
(1)师生合作读,理清第二节结构。
(2)师范读第二节第一句话,强调读出远的感觉,让学生评析并学读。(3)看着画面说,练习背诵。
(二)学习三——五节。
1.美丽的西湖古往今来,不知引来了多少文人墨客,苏轼就曾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著名佳句。在西湖上还有两道堤。(1)媒体出示苏堤、白堤的图片
(2)复习生字:堤(堤就是用土、石等材料修筑的挡水的高岸,所以是提土旁。)
2.在“名堤”下面加点。
这可是我们西湖上十分有名的两道堤。
3.这两道堤叫什么名字呢,带上问题轻声读课文三到五小节。
4.交流板书(媒体在两道堤图下出示):白堤
苏堤(苏是平舌音)5.他们为什么那么有名呢?(1)默读课文三到五小节,口头完成填空。(2)媒体出示填空:(在二堤图下)。
湖上有两道长堤,一道叫(),是为了纪念唐朝诗人();另一道叫(),是为了纪念宋朝诗人()。春天,两堤上(),景色十分迷人,所以被称为名堤。学习:念
宋
(3)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6.西湖不仅有秀丽的山水,而且有美丽的传说。两位诗人为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造福万代,更令人难忘!那么,苏堤和白堤的景色如何呢?用直线划出有关的句子,再读一读。媒体出示图和句子:(图上句子下)。一到春天,堤上桃红柳绿,如同一条锦带。
苏堤上也种满了桃树和柳树,尤其是春天的早晨,在苏堤上漫步,看晨雾像一道轻纱笼罩着水面,堤上杨柳在春风中轻轻地摇摆,真是美妙极了!7.指导朗读句子。
8.今天,西湖上来了一批游客,小朋友,你愿意做个小导游,给他们介绍一下两道名堤吗? 9.交流,点评。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复习词语(媒体出示词语):
镶嵌
轻扶
远眺
山峦
硕大
掠过
桃红柳绿
层层叠叠
连绵起伏
2.沿着两道名堤,是西湖风景区的许多著名景点。如:白堤两旁的——断桥残雪和平湖秋月。北山的——宝石留霞。孤山的——西泠印社。还有——皇家藏书楼文澜阁,岳王庙。沿苏堤则有——曲院风荷,苏堤春晓,三潭印月,花港观鱼。(沿线路出示一组带有名字的图片,小朋友看图借助拼音读词。)3.老师知道,有很多小朋友都游览过杭州,还知道许多有关西湖的景观和传说,课后和小伙伴们一起交流一下吧。
课后习题
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3.课时2-狐假虎威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三
1.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积累本课9个词语。能区别“像”和“向”,理解“泛滥”的意思。
2、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想方法解决。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8节。
4、通过牛顿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的事情,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1、辨别句子,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2、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
3、逐步掌握边读课文边提问题的预习方法。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词语:
1、轻声自读
2、开小火车读
3、教师正音
二、研读课文
1、指名读牛顿的弟弟、妹妹及妈妈在暴风雨中不同的表现的句子。
2、从这些话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确实是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大家都惊恐万分。而牛顿却恰恰相反,那他为什么要到暴风雨中去?他在暴风雨中做了些什么?(1)默读7、8小节,用“—”划出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用“~”划出他为什么这么做的句子。(出示)
预设答案:
①他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理解词语意思:向着风、背着风、测量
②有几次,他一起跳就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比喻句:把牛顿跳起来的样子比作蝙蝠
辨析同音字:“向、像”,出示练习。(出示)③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 ④全班讨论:为什么说牛顿疯了呢? 预设答案:
突出当时情况紧急、危险。
牛顿并没有疯,而是在冒险测量风力。
⑤指导朗读:男女生读 体会牛顿队科学执着、勇敢的精神。
3、默读课文9、10小节,根据句子中的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写在句子旁边。(1)找到句子中妈妈表现的矛盾之处,(2)根据矛盾之处提问。(3)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预设答案: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着了。
风一阵一阵地刮,牛顿一次一次地跳。妈妈看着看着,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她没有打扰牛顿,自个儿悄悄地回家去了。她想:这孩子这么爱研究,还是让他上中学去吧,学校的研究条件好些。
4、学了这课以后,你认为牛顿是怎样的人?(出示):勇敢
执著
热爱科学„„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辨别句子,想想课文中这样写有什么用,再写一写。预设答案:
爸爸查找资料。
(爸爸弓着背,伸着脖子,睁大眼睛,认真地查找资料)。
2、学习名言。(出示)齐读 名人名言: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
(意大利)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巴甫洛夫
(俄国)
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戴维(英国)
课后习题
四、拓展作业:
1、拓展:
想象一下,牛顿的爸爸回到家,他与父母之间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找你的小伙伴说一说,再写下来。预设答案:
当牛顿满身湿透地推门而入,爸爸正想斥责他时,牛顿已冲向爸爸,兴奋地说:“亲爱的爸爸,我在暴风雨中测量出了风力,我太高兴了?”父亲转眼怒气全消,爱怜的抚摸着牛顿的头,久久没有说话。作业:
1、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牛顿的小故事,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
2、背诵课文第7、8节。
4.课时2-狐假虎威_教学设计_教案 篇四
1.如图,△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3),B(2,1),C(6,2).(1)将△ABC向左平移三个单位得到△A1B1C1,写出A1、B1、C1三点的坐标;
(2)写出△ABC关于x轴对称的△A2B2C2三个顶点A2、B2、C2的坐标;(3)将△ABC绕点O旋转180°得到△A3B3C3,写出A3、B3、C3三点的坐标. 2.在前面几册教科书中,我们学习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用坐标表示某些平移、轴对称、旋转(中心对称)等变换,相似也是一种图形的变换,一些特殊的相似(如位似)也可以用图形坐标的变化来表示. 3.探究: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3),B(6,0).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么发现?
(2)如图,△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3),B(2,1),C(6,2),以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将△ABC放大,观察对应顶点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 位似变换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变换是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k,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k或-k.
五、例题讲解
例1(教材P63的例题)
分析:略(见教材P63的例题分析)解:略(见教材P63的例题解答)
问:你还可以得到其他图形吗?请你自己试一试!解法二:点A的对应点A′′的坐标为(-6×(-1,把线段AB缩小.观察对应点之间坐标的变化,你有什311),6×(-)),22即A′′(3,-3).类似地,可以确定其他顶点的坐标.(具体解法与作图略)
例2(教材P64)在右图所示的图案中,你能找出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这些变换吗? 分析:观察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不同.如:它可以看作是一排鱼顺时针旋转45°角,连续旋转八次得到的旋转图形;它还可以看作位似中心是图形的正中心,相似比是4∶3∶2∶1的位似图形,„„. 解:答案不惟一,略.
六、课堂练习
③确定位似比,根据位似比的取值,可以判断是将一个图形放大还是缩小;④符合要求的图形不惟一,因为所作的图形与所确定的位似中心的位置有关(如例2),并且同一个位似中心的两侧各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图形(如例2中的图2与图3).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补充的一个例题,通过辨别位似图形,巩固位似图形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位似图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两个图形是相似图形;(2)两个相似图形每对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二者缺一不可.例2是教材P61例题,通过例2 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讲解例2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法画出所要求作的图形,要让学生通过作图理解符合要求的图形不惟一,这和所作的图形与所确定的位似中心的位置有关(如位似中心O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外,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内,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的一条边上,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的一个顶点上).并且同一个位似中心的两侧各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图形(如例2 中的图2与图3),因此,位似中心的确定是作出图形的关键.要及时强调注意的问题(见难点的突破方法④),及时总结作图的步骤(见例2),并让学生练习找所给图形的位似中心的题目(如课堂练习2),以使学生真正掌握位似图形的概念与作图.
四、课堂引入
1.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下面所给的这样一类相似的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
2.问:已知:如图,多边形ABCDE,把它放大为原来的2倍,即新图与原图的相似比为2.应该怎样做?你能说出画相似图形的一种方法吗?
五、例题讲解
例1(补充)如图,指出下列各图中的两个图形是否是位似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请指出其位似中心.
作法三:(1)在四边形ABCD内任取一点O;(2)过点O分别作射线OA,OB,OC,OD;
(3)分别在射线OA,OB,OC,OD上取点A′、B′、C′、D′,使得OAⅱOBOCⅱOD1====; OAOBOCOD2(4)顺次连接A′B′、B′C′、C′D′、D′A′,得到所要画的四边形A′B′C′D′,如图4.
(当点O在四边形ABCD的一条边上或在四边形ABCD的一个顶点上时,作法略——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六、课堂练习1.教材P61.
1、2 2.画出所给图中的位似中心.
1. 把右图中的五边形ABCDE扩大到原来的2倍.
七、课后练习1.教材P65.1、2、4 2.已知:如图,△ABC,画△A′B′C′,使△A′B′C′∽△ABC,且使相似比为1.5,要求(1)位似中心在△ABC的外部;(2)位似中心在△ABC的内部;(3)位似中心在△ABC的一条边上;(4)以点C为位似中心. 教学反思: 27.3 位似
(二)一、教学目标
1.巩固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
2.会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掌握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
(3)将△ABC绕点O旋转180°得到△A3B3C3,写出A3、B3、C3三点的坐标.
2.在前面几册教科书中,我们学习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用坐标表示某些平移、轴对称、旋转(中心对称)等变换,相似也是一种图形的变换,一些特殊的相似(如位似)也可以用图形坐标的变化来表示. 3.探究: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3),B(6,0).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线段AB缩小.观察对应点之间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2)如图,△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3),B(2,1),C(6,2),以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将△ABC放大,观察对应顶点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 位似变换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变换是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k,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k或-k.
五、例题讲解
例1(教材P63的例题)
分析:略(见教材P63的例题分析)解:略(见教材P63的例题解答)
问:你还可以得到其他图形吗?请你自己试一试!解法二:点A的对应点A′′的坐标为(-6×(1,把3116×()),即A′′),22(3,-3).类似地,可以确定其他顶点的坐标.(具体解法与作图略)
例2(教材P64)在右图所示的图案中,你能找出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这些变换吗?
分析:观察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不同.如:它可以看作是一排鱼顺时针旋转45°角,连续旋转八次得到的旋转图形;它还可以看作位似中心是图形的正中心,相似比是4∶3∶2∶1的位似图形,„„. 解:答案不惟一,略.
六、课堂练习4. 教材P64.
1、2 5. △ABO的定点坐标分别为A(-1,4),B(3,2),O(0,0),试将△ABO放大为△EFO,使△EFO与△ABO的相似比为2.5∶1,求点E和点F的坐标.
5.课时2-狐假虎威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字和会写的5个生字。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2.学习《出塞》,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自学《题临安邸》、《示儿》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出塞》(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A.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出塞》。打开书106页。板书;读古诗
/ 8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
引导学生读准:
还(huán):回来。未还:没有回来。
将(jiàng):将领。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教(jiào):让。不教:不让。指名读。
除了多音字,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说说你怎样记这个字?“秦”字查什么偏旁?(禾)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四后三)板书;有韵味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自己读,指名读。(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教师准备资料:
/ 8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他在当世就以诗著名,被称为“诗家夫子”。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中《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特别有名。他和李白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歌体裁的最高水平。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注意诗中的“关”,此处指边关。首句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不要讲成“秦月照汉关”。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第三、四句:但使:要是。飞将:汉代飞将军李广。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戎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D.请1—2位同学 ②悟诗情;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王昌龄这一首《出塞》被称为有名的边塞七绝,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我们就展开想像,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请你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C.品读悟情: a.秦时明月汉时关
/ 8 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教师引导:明月、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引导学生关注;秦时明月汉时关 教师补充资料:
出示: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作者的朝代——唐朝(618—907)作者王维(698—756),请你根据这组数字,估算一下边关受匈奴外敌的侵扰有多少年?你感受到什么?你再读这句时应该怎样读?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都读读,读出时代的久远。
b.万里长征人未还 你还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像: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看到这,你怎样读?
还是这句诗,让你仿佛听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匈奴人不断烧杀抢掠的马蹄与战马的嘶鸣声、百姓痛苦的呻吟声、戍边战士们的怒吼、两军交战武器碰撞的声音、诗人对边关战士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同情之声。
教师小结;诗人就是这样,把我们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战争给秦、汉以来近千年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感受到这些,你会怎样读?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师引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你还听到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希望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
/ 8 教师引导;你体会出作者抒发的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你怎样读这两句诗?
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学生读不出,教师读。强调“但使”二字。)
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句子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选读其中一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③集体交流,汇报(6)布置自学
你能用这种方法自学下面两首古诗吗?自己记写生字,提出不懂的问题。作业:背诵古诗、写生字。
/ 8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绪和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示儿)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这课还有两个生字,你能记住吗?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相同:
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随机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
②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不同:
①一个写的是南宋的权贵,一个是北宋遗民——诗人 ②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示儿》
①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宋朝,匈奴人终于攻破北宋首都汴梁。北方大片土地沦陷,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北宋遗民在做什么?
②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③指名说说诗的大意。④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再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 8
引导学生展开不同想像:
满头白发的诗人在重病中,费力地爬起来,想着不能亲眼看到满怀悲愤,用颤抖的双手写下这首诗。
诗人重病在床,临终前费力地说出这首诗,作为遗嘱,说完就带着遗憾死去,但死不瞑目。
看到、听到这,你会怎么读?
⑤教师引导: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近二万四千个日日夜夜呀!
诗人从20岁,一直盼到85岁。这65年每一天作为北宋遗民是怎样度过的呢?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一读,你看到什么?
重点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就是这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一直到死,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板书:死不瞑目盼统一)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你又怎么读这首诗?
⑥小结:
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嘱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让我们满怀激情地齐声背诵这首古诗。
2.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就在诗人直到死还盼望统一时,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男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女生齐读《题临安邸》)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
(2)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重点引导:
①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
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想像: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 8
②体会“直把杭州作汴州”
插入资料:《清明上河图》,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你们看,这里的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繁荣盛世毁于金人肆意践踏的铁蹄。
像他们现在这样,杭州不久也会成为第二个汴梁。(板书:醉生梦死丢江山)③朗读古诗
三、体会情感,总结全课
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一面是做为遗民的代表——诗人临终还盼望祖国统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自由畅谈。)
2.有感情读两首古诗。
①当北方大片领土被匈奴人践踏,百姓们在匈奴人的铁蹄下或背井离乡,或被奴役,过着悲惨的生活时,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学生齐读《题临安邸》。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②诗人在金兵的铁蹄下65年如一日,苦苦期盼、度日如年,临终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学生齐读《示儿》。透过这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③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板书:忧国忧民)
3.升华情感:
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死不瞑目、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作业: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6.课时2-狐假虎威_教学设计_教案 篇六
1.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笑、叫、后、当”4个生字。
2、复习复韵母ie、üe、er及其四声,会拼读音节xié、xué。
3、能正确朗读儿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4、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笔顺正确描摹“当”、叫、后”三个生字。
5、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教学重点/难点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笑、叫、后、当”4个生字,复习复韵母ie、üe、er及其四声,会拼读音节xié、xué。
2、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笔顺正确描摹“当”、叫、后”两个生字,能正确朗读儿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这是什么?
2、交流:这是一双皮鞋。(鞋,一双鞋,跑鞋„„)
3、复习朗读“ie”。
4、有位小朋友穿上了一双鞋,在上学路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
5、今天,我们学习22课。齐读课题
二、课文学习
1、“我”的鞋究竟怎么样?听课文录音,听清生字的读音。
2、交流。(我的鞋会发出声音,发出的声音像老鼠叫„„)
3、学习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吗?
(1)笑:指导拼读音节,为“笑”找反义词。(复习“哭”)(2)当:注意读准第四声。
(3)后:注意韵母ou做一字开花游戏。(后面、后来、以后、然后等)(4)叫:注意三拼音,说说老鼠怎么叫,小猫怎么叫。
4、指导写字。
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这两个字的笔画,师生共同分析。注意“当”第一笔是竖,“后”的第一笔是撇。‚书空“当”、“后”。叫:竖提在竖中线。
当:竖在竖中线,横折在横中线。
后:横在横中线上面,横折在横中线下面。ƒ教师范写,学生跟写。
4、指导朗读。(1)教师范读。
(2)分句指导朗读,读好句子的停顿。
思考:我的鞋子好笑在哪里?小猫怎么会把我当老鼠? 讨论,要求读出儿童的情趣。(3)师生合作读。(4)男女生读、表演读。(5)指导背诵。
课堂小结
三、小结复习
1、游戏:给字宝宝点名。(1)指名读出出示的生字宝宝。(2)小组读。
2、抢读词语。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1、读生字词语
2、读课文,背诵。
7.课时2-狐假虎威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认识“万、千”等 12 个字,会写“万、小”等五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量词的运用,在阅读 中积累词语。
4.在朗读中,感受夏天的美 好,激发对大自然、对美的向往,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 吗?谁来说一说?
2.夏天到了,池塘里可热闹 了,你们听(出示青蛙的儿歌音 乐),你听到了什么?
(出示书上的插图)瞧,它 们穿着青绿色的外衣,所以称 为青蛙。青蛙吃田间的害虫,对 农业有益。“蛙”字的左边是虫 子旁,再来读读这个词:青蛙。
3.有多少只青蛙呢?我们来 数一数。一、二、三……十只青 蛙可真多啊!一起来读一读:十 只青蛙。
4.夏天的池塘里这么热闹,王佳佳
—《识字 2 万片荷叶》(第一课时)教学
除了青蛙,还有什么呢?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识字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明确听的要求: 先听老师读一遍,小朋友们要一 边看着课文,一边听老师读,注 意听清字的读音和停顿的地方。
2.学生自读。明确读的要 求:看清拼音,读准字音,词语 连读,不拖音。提示读书姿势: 双手捧书书外斜。
3.指名读,相机点评正音。【设计意图:课标第一学段 中提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年级 的学生刚学完拼音,听的要求、读书姿势、读书的要求都需要 教师手把手地教,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要明确每一项要求,让 学生习得方法。】
三、精读课文
1.热闹的池塘里除了青蛙,还有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 答,相机出示荷叶、荷花、小鱼、青蛙。)
(1)荷叶
①出示“叶”的字卡,认读。
瞧,老师把“叶”字横过来放(出 示一片叶子),它们像吗?记住 这个字了吗?
②(出示荷叶的图贴)这是 荷叶。“荷”是个生字,你有什么 好办法记住它?“荷”的上面是 草字头,表示和植物有关,下面 这个字“何”也读 hé。
③请小朋友们看看图,荷
叶是什么样的呢?
出示:()的荷叶(绿绿的 荷叶 圆圆的荷叶 又大又圆 的荷叶……)
(2)荷花(出示词卡与图贴)①瞧,荷花又是什么样的呢? 出示:()的荷花
② 请小朋友们看看图,这 么多的荷花,分别是什么样的 呢?(引导用“有的……有的
……”说清楚。)
它们的样子各不相同,有 的全开放了,有的半开,有的还 是花骨朵儿,它们都是荷花。
(再次认读词卡“荷花”)(3)小鱼(出示词卡)
小鱼在哪里啊?它们在干
什么呢?(出示小鱼的图贴)
小鱼在荷叶下捉迷藏呢,是一种虚指的用法,表示很多 游来游去的,可真快乐啊!我们 很多。教学时借助图片,利用文 也快乐地读读这个词:小鱼。
本,在语境中灵动识字,通过朗 【设计意图:借助读物中的 读,升华理解。】
图画阅读是低年级教学中常用 3“.万”和“荷叶”是怎么交朋 的方法。文本中的插图就是这 友的呢?“千”和“荷花”“,百”和 首儿童诗的完美呈现。在把课 “小鱼”又是怎么交朋友的呢?
文读准,读通顺的情况下,借助(1)认读“片”“朵”“条” 图画阅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 “只”。
感受,也便于对文本的理解。】
你能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到 2(.认读板书)池塘里可真 它的朋友那儿吗?(生上台贴相 热闹,有大大的荷叶,形态各异 应的字卡)
的荷花,快乐的小鱼,还有青 ①片
蛙。(出示书上插图)看看图,你 瞧,老师手里拿的是纸片,感觉怎么样?(很多)我们再来 薄薄的,张开的,平平的。荷叶 读读课文,你从哪儿感受到了 呢?也是平而薄的,所以,“片” 多?(“万“”千“”百“”十”)
让“万”和“荷叶”交上了朋友,(1)(认读:万、千、百、十)读:万片荷叶。
这四个字都表示多,但数量却 还可以说:一片()(一片不一样。
树叶,一片糕……)
(2)我们知道“,万”是个很
②朵
大的数字,10000,后面有 4 个零,(出示一朵荷花图)看看 同学们再看看图,数一数,图上真 字,再看看图,你有什么发现? 的有一万片荷叶吗?(不是)满眼 “朵”字的下面部分像花枝,上 望去,池塘里到处都是荷叶,一片 面部分就像花苞,花儿可娇嫩 挨着一片。读读:万片荷叶。
呢,可不能带刺,所以第二笔是 这里的“万”不是表示真的 横折弯。
有一万片,而是表示荷叶很多,【设计意图:“一个汉字就 多得数不清了。再来读读:万片 是一幅画”。“朵”字的教学很好 荷叶。
地利用实物图将汉字由具体的(3)荷花呢?这儿有,那儿 图画逐渐抽象成一个能表示意 也有,也数不清呢。读读:千朵 义的符号,让学生很好地将事 荷花。
物与汉字的内涵相联系,不仅(4)小鱼能数得清吗?这么 将汉字的形和义牢牢扎根在学 多的小鱼在一起,这儿一群,那 生的脑海中,还解决了“朵”字 儿一群,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 易错的笔画问题。】
游到西,可怎么数得清呢。带着 ③条
你的感受读读“百条小鱼”。
(5)青蛙呢?有十只,这个我们(出 示 古 文 字)可以数清楚了。读读:十只青蛙。“条”,原来指的是像枝条这样 【设计意图:“万”“千”“百” 细长的东西。看小鱼的样子,也 的理解是本课的重点,在这首 是细细长长的,我们就可以用
诗中并不表示具体的数量,而 “条”来说。读:百条小鱼。
JiaoanjingX uan 教案精选
(出示尾巴图)还可以说 “一条尾巴”。你还知道哪些东
西可以用“条”来说?出示:一条()
“条”字还可以放在后面。(出示图)认读:面条 油条……
(2)看图,瞧,青蛙张大着
嘴巴,正唱歌呢。“唱”字左边是 口字旁。
大家一起唱,就叫做“合唱”。(3)认读:指挥家。你会指
挥吗?请小朋友学着做做动作。
(出示合唱指挥的图)让别
人跟着你的节奏唱歌,就被称 为—指挥。
那指挥得特别好的人呢? 这个人就被称为—指挥家。
钢琴弹得特别好的人,被称 为—钢琴家。这里的“家”就 是指某项技能特别好的人,所 以用“个”来说。读一读:一个合 唱指挥家。
(出示插图)看看图,谁是 合唱指挥家呢?请你来找一找。
这里把青蛙当作一个人,再来读一读:一个指挥家。
4.夏天的小池塘可真热闹,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小诗吧。
【设计意图:课标第一学段
中提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展 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教学中充 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 和理解,通过创设情趣,发挥 想象,引领学生用自己个性化 的体验去感受文本,品味语言 的精妙,彼此促进。在美读课文 中,培养学生语感。】
四、认识笔画
教案精选 JiaoanjingX uan
吴 婷
—《秋姑娘》教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朗读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 本课五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八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种新 笔画“横斜钩”。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了解“凉爽”“甘甜”等词句的意 思。
4.通过读文,了解秋天的 景物变化,体验寻找秋天的乐 趣,培养学生热爱秋天、亲近大 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秋天到了,秋 姑娘来了。
2.教师出示课题:秋姑娘,指名读。正音:“娘”是后鼻音,单独读的时候是二声,在这个 词当中要读轻声,咱们一起来 读读课题—秋姑娘。
(课件出示)
qiū ɡū nianɡ 秋 姑 娘
3.咦,秋姑娘在哪儿呢?哦,她和小朋友捉迷藏呢,藏哪儿 了?让我们打开课本,到课文里 找找吧。
是这节课的生字,在“姑娘”一 词中读音发生变化,教师注意 指导学生读好音,力求导入简 约而扎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
请大家捧起书,听老师读 课文,注意眼睛看清每个字。
(二)初读课文 朗读课文。
1.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
2.检查生词朗读情况,指导 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1)小朋友们,课文里有一 些生词宝宝,你们能读好它们 吗?(加拼音)(课件出示)
清香 甘甜
【设计意图:导入开门见 山,“秋姑娘”是秋天拟人化的 一种说法,每个学生心中的“秋 姑娘”都是不同的,在课的导入 部分,不做过多渲染,是为了留 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娘”
(1)自学笔顺,注意:“万” 的第二笔是横折钩。
(2)指导写好横折钩:折稍 斜,钩要小。
凉爽 美丽
小虫 脸庞
竖钩 小锄头,竖挺直,钩有力。(2)学生书空笔顺,知道先 中间后两边的写字规律。
(3)观察书写位置:竖钩写 在竖中线,两个点点分两边。
(4)指导写好竖钩。
师边示范,边口述:起笔斜一 斜,竖挺直,停稳出锋,钩有力。
(5)学生书空练习,边写边 念口诀。
【设计意图:教师将汉字的 笔画变成生活中的画面,让学 生具体可感,符合低年级学生 的认知特点,轻松突破了笔画 的识记及书写要求的难点,表 现了汉字的形态美。】
五、指导写字 1.指导写好“万”。
(3)观察书写位置: 第一笔很重要,确定了字 的位置,写在横中线上方,横画 长长盖下面,横折钩在竖中线 起笔,折稍斜,钩回到竖中线。
(4)师范写,学生描红,强 调先摆好写字姿势再动笔。
2.指导写好“小”。(1)自学笔顺。
(6)学生描红、书写,反馈。(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天 妃宫小学)
8.《詹天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2 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贡献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文。指导学生领悟文内容之前或之后,要注意抓住文的拓展点,引导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扩大阅读面,加深对文的感悟。
【前准备】
前可要求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或向大人请教,以便对詹天佑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较多的了解。教师准备詹天佑的画像、“人”字形线路挂图,以及有关京张铁路地理环境的地图。
第二时
一、谈话引入,理清层次
1、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清朝末年清政府要修筑京张铁路,帝国主义者千方百计的阻挠、要挟,当时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在帝国主义的嘲笑声中,在全国人民的殷切希望中,在这样的危难之际詹天佑──(“詹天佑不怕……线路”)
2、詹天佑是如何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文记叙了修筑过程中的哪几事?快速默读4~6自然段,用小标题概括。
3、交流: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
二、深入研读,感悟爱国精神
1、研究勘测线路,感受爱国情怀:
我们先来研究勘测线路,读读第4自然段,找找詹天佑是怎么做的?
2、交流品读以下几句:
⑴“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
①指名几位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扣住“亲自、始终、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等词句来谈体会。)
②听老师读这几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詹天佑跋山涉水的身影、布满血丝的眼睛。)
③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多危险呀!他为什么不去安全的地方呢?
⑵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①“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为什么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②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詹天佑要求工作人员勘测、绘画、计算等都要精确、严密,决不能含糊、马虎,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对工程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也是詹天佑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之下完成艰巨任务的重要基础。)
⑶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①指名交流:
(这是詹天佑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动力。京张铁路修筑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声誉。如果修得不好,帝国主义国家看中国人笑话的阴谋得逞,我们中国工程师也会丧失信心;修好了,可以回击帝国主义的蔑视,提高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工程师的自信心。)
②小结:正是因为詹天佑有这样的赤子之心,爱国情怀,所以他才这样做,这样说。
③比赛读。(要读出詹天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满腔的爱国热情。)
3、研究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进一步体会“杰出”的智慧和爱国精神。
⑴过渡: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在困难面前,詹天佑把一腔爱国情感转化为报国行动,詹天佑深深感动了我们,那么,他在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时又是怎么做的呢?
⑵默读5~6自然段,根据文内容给居庸关、八达岭画一张施工图,用箭头表示;借助文中“人”字形线路的插图,说说火车爬陡坡的方法。(火车可用你身边的学习工具代替。)
⑶交流反馈。(师板画2幅图)
①、各代表哪里,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
②(生上台画表示工作面的箭头)这样两端凿进施工会有什么困难?难怪詹天佑他要在峭壁上定点、测绘,难怪他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③既然中部凿井法能缩短了工期,为何不用在居庸关?同样是隧道,两处两种施工方法,这说明了什么?
④火车经过青龙桥时,詹天佑又设计了“人”字形的线路,那火车是怎么爬陡坡的呢?(生对照插图读文,指名学生说,师边动车演示边总结。)
⑤从詹天佑的做法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用自己杰出的智慧和才干报效祖国。)
三、总结延伸,想象写话
1、总结文:
强烈的爱国心和杰出的才能使得詹天佑提前两年完成了任务,给了蔑视中国的帝国主义国家一个有力的回击,同时也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事实证实,他的确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各自有感情地朗读文。(读出你的自豪、读出你的扬眉吐气。)
3、想象写话:
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这事已过去了一百年了,但他伟大的爱国情感和非凡的创造才能仍激励着我们。当你站在青龙桥车站的塑像下,会想些什么?请写下来。
4、交流评价。
四、积累内化,外拓展
1、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抄写喜欢的词句。
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内容,落实小组分工与活动安排等。
【板书】
顶住阻挠毅然
詹天佑开凿隧道人字形线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9.课时2-狐假虎威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九
1.教学目标
1.东南亚的位置、范围、组成、国家。2.马六甲海峡的认识。
3、认识东南亚的气候和农业。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东南亚的位置、范围、组成、国家 难点:马六甲海峡位置重要性的认识
3.教学用具 4.标签
东南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
两年前的3月,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件,到现在,两年过后,这件事情,仍然谜雾重重,事情真相,仍然无法得知,大家知道,是什么事件吗? 马航失联事件
马航失联事件就发生在亚洲的什么地方,(出示相关地图图片,东南亚南海)。在“马航失联”事件中,发生事件的飞机马航,是什么国家? 事件的“参与者”,除了马来西亚外,还有其他什么国家? 今天我们就学习了解东南亚。第二节 东南亚
二、新课讲解: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板书)
1、位置: 出示PPT:
在世界地图中,找出东南亚的位置。世界地图中,指出东南亚的国家。指出东南亚四周的海洋或大洲。
总结:位于亚洲东南部,大部分位于23.5°N~10°S之间的热带,东面是太平洋、西面是印度洋,北面是亚洲,南面大洋洲,位于一个“十字路口”的位置,十分重要。
2、组成和国家: 出示地图,问:
东南亚基本可以看做两大部分组成,大家说,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东南亚的国家有哪些? 学生说出并指出: 总结:
中南半岛: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新加坡 马来群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 东帝文 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上都有的:马来西亚
3、马六甲海峡
出示马六甲海峡地图的PPT:学生从书上找出描述马六甲海峡的文字(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的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与东南亚、东亚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通道。)
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标出“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马六甲海峡” 如果不经过马六甲海峡,航行路线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不提非洲到欧洲、欧洲和美洲?
活动:P23页活动
1、(3)中指出半岛属于中南半岛
出示PPT,学生连线,指出国家的领土有不同类型。
2、通过活动2学生体验马六甲海峡对海上运输的影响。
地理填充图册:12页1、2题,13页2题,3题。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热带气候类型和分布
出示PPT,问:东南亚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在哪里?
出示PPT,问,这两种气候有什么特点?高温多雨,一个降水均匀,一个集中。都有利于农业生产。
出示PPT,对气候类型分布、特点的总结: 热带气候,有利于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
2、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出示PPT,学生说出东南亚的农作物: 水稻、天然橡胶、椰子、棕榈、蕉麻等。
学生看书24页
图7.24,找出主要农作物分布。出示ppT,给出表格总结:
3、总结 :
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生产部门,分析农业特点,要考虑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河流)等因素。
我们在分析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时侯,要关注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反作用,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活动: P25活动
10.课时2-狐假虎威_教学设计_教案 篇十
[教学要点] 1.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2.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同时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思想的深邃独到。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味作者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
二、具体研习表达技巧
1.学生选择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段进行朗读。2.议论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者。
学生甲:作者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这就反衬出当时社会的极度黑暗,作者处于极度的悲痛和愤怒中。
学生乙:作者写了这篇纪念文章,“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作为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这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牺牲者的尊敬,踏着牺牲者的足迹继续前进的决心;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反动军阀和所谓学者文人的无比轻蔑(明知道这些东西会“快意于我的苦痛”而偏偏将最大的哀痛显示出来,这正是作者对于这些东西的严峻的示威)。
学生丙:作者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里有作者的自谦,也有对死者的最大尊敬。
„„
3.学生讨论:文章是如何将记叙、抒情、议论交错结合,达到有机统一的境地的?然后举例说明。
明确:如本文的第五节,叙述刘和珍、杨德群的死难和张静淑的重伤,就一直充满着强烈的抒情因素和议论色彩。“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这是议论。穿插在叙事之中不仅天衣无缝,而且使文章力量陡增。“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更是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加上正面感叹和反语讽刺形成对比,文章的深厚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态度,便表达得更酣畅淋漓了。
三、品析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几个句子,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1.解读“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段文字。(1)出示投影: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出自《论睁了眼看》)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正视一切重迭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出自《淡淡的血痕中》)(2)学生分析后明确:“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这种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话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者是敢于正视这种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战士,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2.解读“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段话。
(1)出示投影:
假如这样的青年一杀就完,要知道屠杀者也绝不是胜利者。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屠杀者的意料之外一一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出自《无花的蔷薇之二》)
(2)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即举行革命;一种是灭亡,即民众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民族衰亡,但作者在强调爆发。
3.解读“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段话。
明确:第一句中的“这”指代“三个女子的从容”;第二句中的“这几缕血痕”指的是“三一八”大屠杀。“文明”“伟绩”“武功”部运用了反语的手法。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赞颂三个女子临危不惧、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揭露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
4.解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句话。(1)出示投影:
①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②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③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出自《空谈》)(2)明确:“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作者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而请愿何能推动历史的进步呢?可见作者是否定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的。
5.解读“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
明确: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四、全文总结
《记念刘和珍君》就是这样一曲赞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全篇洋溢着悲愤炽烈、激动人心的强烈感情。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文章的二、四小节。
2.以回忆与你的亲朋好友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为题材,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课时2-狐假虎威_教学设计_教案】推荐阅读:
[语文教案]高一_纪念刘和珍君第2课时09-08
《落花生》教学设计__第二课时09-26
第七课时与练习(2)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07-14
冰灯教学设计2课时06-30
《掌声》第2课时教学设计完整版07-31
《为梦想,相会在北京》教学设计第1课时共2课时(七年级下册)11-16
《端午粽》教学设计(共2课时,附板书)11-07
《坐井观天》第2课时教学设计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