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课件

2024-09-11

高中音乐鉴赏课件(8篇)

1.高中音乐鉴赏课件 篇一

导入

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齐己的《早梅》,诗中三四句原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那一个字改一改会更妙? 郑谷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对此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设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4、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5.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6、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7、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引用课文和常见诗句,分析炼字艺术,总结思路,类型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读来就能领悟,叠词之妙就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从感情上,抒情主人公从晨起临风开始,便觉万般惆怅,百无聊赖。于是寻寻觅觅,希望寻找点什么以排遣自己的寂寞。可寻觅的结果却是满目萧条,冷冷清清,所以本想消减的忧愁反更增一层,而变得凄凄惨惨戚戚了,因此叠词的另外一个效果就在于可加强感情的表达。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好雨知时节,好就好在它应时而落,好在它润物无声。潜,偷偷的;细,细细的,脉脉绵绵,不仅写出了自然造化之机,而且抓住了春雨的特点;拟人手法的运用,寓春雨以情趣,写出了春雨只为润物不为人知的高尚品格,令人深感作者的喜雨之情。

齐己的《早梅》,诗中三四句原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对此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请你分析一下,这样改有什么妙处。“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数字“万”写出了学识之多,才能之高,而“一”写出了价值之低,作用之小。诗人向往着以自己的学识兼济天下,潜心苦读,满腹经纶却无人欣赏,不能为世所用,从而表达了自己大志难伸的愤懑之情。

炼字常见词类:主要是指动词和形容词的鉴赏,数词、副词、叠音词、语气词等也不可忽视。方法:换字、删字、由情倒退 总结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景象摹情态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

注意: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回归原诗,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迁移练习题玉泉溪

红叶醉秋色,碧溪弹夜弦。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问】你认为诗中哪一个字最为精练传神。试简析之。醉:①写出了秋色的浓艳。

②连缀起“红叶”和“秋色”两词,将不可触摸的秋色,写得真切可感。弹:①写出了溪流声富有音乐性。

②以动写静。将万籁俱寂的夜色烘托得更加幽静。③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玉泉溪人的情态。生动形象。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步骤1: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①敌,不仅有对的意思,还有抵挡、承受的意思。(释含义/明手法)步骤2:②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描景象)步骤3:③“敌”字传达出寂寥、凄寒的意境,同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寂寥凄怆之情。(点情境)

而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黄氏延绿轩2007年湖南卷)[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草。(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第一小题考查关键词的表达作用,对于问作用的题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叠音词一般都有音韵上的作用,也可以增强表达效果。

第二小题是对关键句的情景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这首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什么妙处?

“袅袅”写出了柳枝摇曳之态,“青青”写了桑叶青葱之色,两组叠词渲染了一种融和骀荡的无尽春意,同时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案:(6分)“卧”字确实使用最妙,(1分)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分)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3分)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注】韦应物:长安人。杜陵:在长安。

人们在评论这首诗时说,“独”字有穿针引线的作用,请你作具体解释,并分析最后一句诗的妙处。

5.“独”字既是上句“空”的延伸,又是下句“想”的伏笔,在上下文当中好比是承上启下的桥梁,所以说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最后一句借物抒情,表现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思归之情,蕴藉含蓄。

酬 张 少 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字,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等,请对“空知返旧林”中的“空”作简要分析。(4分)

(1)“空”:徒然。(1分)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刻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及内心深处的隐痛与感慨。(意思对即可)(3分)

①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案

16.(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解析:苏轼《东坡》赏析

不避坎坷 超脱旷达

苏轼从政之道充满了荆棘。他44岁任湖州知府的时候,以文字遭谗,被控入狱。获释后,45岁被谪黄州。他在黄州溪山的东坡拾瓦砾、刈草,于大雪中做成“雪堂”。题为“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躬耕自食,过着简单的生活。暇时读书作诗,曾写了这首题名《东坡》的诗,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他对逆境处之泰然的心情。

东坡本是一地名,在当时黄州(今湖北黄冈)城东。原是几十亩荒地,后拨给诗人开垦耕种,于是诗人自号东坡,也许就是因为这段山路就象是他的经历和遭遇一样曲折坎坷。从中也可看出诗人开阔的胸襟。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无]魏初

去风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诚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⑵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分)

答:⑴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远行客子”1分,写“离人”“行人”“旅人”均可,“思乡”2分,共3分)

⑵①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上人”,对时尚的尊称。

(1)联系全诗,分析第二句中“割”字的作用。(3分)

(2)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1)“割”字照应上句“剑芒”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2分)

(2)贬谪之恨,思乡之愁(3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遭贬的愁,二是对故乡的思)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欢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叠字运用是本诗的特点。请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并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这两句诗中叠字运用的艺术效果。

答: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2分),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2分)。这里写出了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漠(孤寂)的心情(2分),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合为一体。评分标准:找出诗句,2分;叠字在句中的含义,2分;结合诗歌内容正确写出诗人的情感,2分。小结作用

1、形象性作用

2、精确性作用

3、情感性作用

4、音乐性作用

5、结构性作用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1)“望”字起到对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词中关键字的理解,要点明它在全诗中的作用,并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解析:此题须联系诗后的注释,以及诗中“夕阳”“寒鸦”“目断”等词语来理解全诗表达的感情,再与苏轼的词比较就不难了。

2.高中音乐鉴赏课件 篇二

一、精选鉴赏内容

高中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 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 大量的音乐鉴赏必不可少, 音乐鉴赏课非常重要。教师要想上好音乐鉴赏课, 首先要精选鉴赏内容。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 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音乐鉴赏内容, 选择不同风格、流派、地域、体裁的音乐作品供学生鉴赏, 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审美需求, 培养学生音乐鉴赏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首先, 教师要通过让学生欣赏中外音乐作品, 了解音乐要素、音乐流派、音乐风格特征、音乐文化等。比如, 鉴赏外国音乐时, 各时期的经典音乐多如繁星, 教师可以选择各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鉴赏, 如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可以鉴赏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代表曲目。例如,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 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师可通过这部作品让学生了解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情感,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其次, 分类设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按照不同时期的不同流派, 对其代表人物进行介绍;要让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音乐、不同体裁的音乐, 如京剧、爵士乐、中国古典音乐等不同类别的音乐作品, 还要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民族的音乐, 如各民族代表性的民族歌曲。总之, 教师选择鉴赏内容时, 要使内容全面、有代表性, 能够让学生通过鉴赏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 了解音乐文化, 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 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门类。对于学生来说, 音乐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种艺术。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 爱上音乐。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可进行简短的点评, 指出不足, 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开展各种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表演、游戏等可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鉴赏音乐。例如, 在欣赏歌剧《白毛女》时,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白毛女的民间传说, 再让学生欣赏歌剧, 并扮演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穆仁智等四个主要角色进行表演。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歌剧的历史背景和主题,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乐于欣赏这部歌剧, 从而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精讲多听

学生要鉴赏音乐作品, 就要先理解音乐作品, 还要有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不能以讲解代替学生的欣赏、体验。教师的讲解是不可能表现音乐作品的, 也不可能代替学生的鉴赏过程, 因为不同的人可能从不同高度、角度去感受音乐, 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个听众, 由于场合和心境不同, 对作品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如果教师讲述过多, 就减少了学生体验音乐的时间, 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去亲自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因此,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教师要精讲, 让学生多听, 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精练、富有启发性, 要让学生在学会聆听的基础上学会鉴赏, 通过听赏、讨论交流, 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活动, 学生通过想象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作品鉴赏中, 这种想象活动是灵活和随机的, 是亦此亦彼的不确定理解和多义性认识。而音乐是无形的, 具有不确定性, 人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也有不确定性。因此,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教师应允许学生自由想象, 使他们体验音乐的情感, 想象音乐形象和音乐的意境, 使他们获得一定的审美感受, 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教师要精心指导, 多给学生感受音乐的时间, 让学生发挥想象, 把自己理解的音乐形象和意境用诗歌、散文、听后感、图画等表现出来。由于学生受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审美经验、文化艺术修养等方面的限制, 他们在发挥想象鉴赏作品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师要注意在启发学生想象时, 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与审美能力。教师可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 在体验音乐形象和情境时融入自己的情感;还可以通过展示和音乐有关的画面, 音画结合, 引导学生想象, 感受音乐的美。

五、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 视听结合, 形象生动, 能够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能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音乐作品, 更好地理解作品和学习音乐知识,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比如, 在欣赏有深邃的意境的音乐作品时, 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困难, 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画面, 同时播放音乐, 音画结合, 使学生利用“通感”更好地体会音乐意境, 领悟作品的思想情感, 从而更好地鉴赏音乐, 提高内心听觉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总之,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我们应当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 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制作课件, 让多媒体真正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摘要:音乐鉴赏是对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 或者是认真地欣赏与回味音乐作品。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能够使学生聆听、感知音乐、体验美、鉴赏美, 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下, 音乐鉴赏教学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仅要注重使学生获得基本的音乐知识, 还要注重让学生伴随音响感知、体验音乐, 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将音乐作品的内涵在内心听觉中创造性地再现, 给音乐作品恰当、理性的评价, 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因此,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 精选鉴赏内容, 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本文主要探讨新程改革下如何提高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2]邹阳.音乐教师与新课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

3.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篇三

【关键词】音乐教学 音乐鉴赏 高中情境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与发展,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训练学生审美心理、完善人格和激发创造力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而音乐鉴赏课是高中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也是促进高中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有效方式之一。那么,怎样进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呢?

一、激发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音乐,欣赏音乐,进而进行音乐创作,而这一切都要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必须调整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不同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作品,深人体会作品的情感。学生慢慢学会了欣赏音乐作品,就会增加自身的自信心,从内心深处喜欢上音乐欣赏,激发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比如教学民歌部分时,学生觉得民歌没意思,不喜欢听。教师可选择通过精彩的导语设计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课堂开始前,教师可先给学生展示两句乐谱,分别是《沂蒙山》的民歌和《十五的月亮》,引导学生唱这两首歌,再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最后再说明《十五的月亮》的源泉是山东民歌,是在民歌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这样引导学生明白了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学好民歌对于音乐鉴赏、音乐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趁此机会指出本节课要和大家一起鉴赏民歌,感受民歌的风采。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融入音乐

为了让学生尽快的融入鉴赏教学,作为音乐教师,还应努力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他们鉴赏的积极性。例如,在京剧欣赏《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这一节中,课前教师可在教室里张贴几幅剧照,在教室里营造出戏剧院氛围,然后再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视频。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在快乐体验的同时又学到了相关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很快的融入课堂教学,并享受表现之乐,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感。

三、多层次、多结构、多角度挖掘音乐的情感内涵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音乐里有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卷、丰富的人生、美妙的世界,对音乐的处理、表现与情感的把握要做到准确到位、细致入微、声情并茂、以情动人。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简单聆听、重复演唱、乏味讲解等,要通过对构成音乐基本要素的剖析、分解、比较,并简介音乐家生平、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内容形式与风格特点等,最大限度地挖掘音乐情感的内在因素,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现有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情感水平,以及一定的能力特点和情感特点。音乐本体也存在着多层次、多结构的特征和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状,让学生逐步掌握音乐本体结构,理解音乐的内涵。教师应当掌握学生这三方面的水平,适当地把音乐信息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去。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诱导学生投入到学习者、表演者、欣赏者、创作者的多重角色的活动中,从多个角度上理解音乐的多层次、多结构内涵。

四、开展研讨性的专题音乐欣赏活动

学生喜爱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的状况普遍存在,其实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不喜欢陈旧的教材,不习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他们对教师不能与他们产生共鸣而感到失望、无助。其实,教师不必要担心他们会因为受到社会音乐的负面影响而步入歧途。高中阶段,学生的道德感已逐渐形成,在约束自己的行为上也更显得理智,他们更有判断事情利与弊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可以做一些大胆的改革,可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来判断什么样的音乐是适合他们学习和欣赏的,让他们自己来理解什么是值得欣赏的作品,什么是糟粕。相信教师不用再费九牛二虎之力来束缚学生选择欣赏的对象,一切难题都可通过学生自主了解和分析来树立正确的欣赏方向。对一些好的音乐作品,我们可通过研讨性的形式一起探讨音乐的艺术价值。学生通过自主的研究和了解,使自己对音乐了解得更透彻,在不知不觉中不仅挖掘了学生的探索潜能,更让他们的审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

五、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扩展了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为音乐鉴赏教学带来了崭新的局面,也有效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已逐渐成为目前主要的音乐教学辅助手段。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过多依赖多媒体技术运用,从而走进了多媒体运用的误区。有些老师在准备一节音乐鉴赏课时,把太多精力聚焦在课件制作上,而不管与教学内容有没有关、有没有必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都被这“辅助手段”深深吸引,他们再没有心思去聆听音乐、去体验音乐。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过程是师生感情交流、共同创造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应当科学、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让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

4.音乐论文高中音乐鉴赏思考共 篇四

高中音乐鉴赏课的课程内容可以说得上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就类别来说,它包含了各种不同类别的音乐作品,比如歌曲有民歌、戏曲、说唱、歌舞剧和艺术、群众歌曲等;乐曲有民族器乐、管弦乐、室内乐、交响乐和协奏曲等。按照中外不同的时期分类,也可以分为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和西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现代音乐等几个不同的时期,在每个时期都有许多非常优秀的音乐作品。谈到音乐这个艺术学科,我们不能把它单独的列出来,因为它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和其他的学科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高中音乐鉴赏这一门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同样如此。所以只有在上音乐鉴赏这一门课程的时候注意将它和其他学科相结合,这样才能够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的效果。

【关键词】

音乐鉴赏;策略研究;乐感优化方法手段

在高中音乐鉴赏这一门学科的教学模块中,“感受与鉴赏”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主要是通过欣赏各类优秀的音乐作品来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从而发展学生们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达到乐感优化的目的。其中音乐感受能力是最为基础的,因为各个领域音乐的学习比如唱歌、乐器演奏或是音乐创作等都是离不开它的。在国家正大力进行新课程标准改革之际,本人有幸以音乐欣赏课《欢乐颂》参加了广东省第三届中小学音乐优质课高中组的现场比赛,又观摩了第四、第五届比赛。在此我来谈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策略研究之乐感优化。

一、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策略研究之乐感优化,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音乐放在第一位,从音响开始,坚持每天都要听音乐。要想培养人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最重要的就是音乐、音响和听觉三个要素,其中最主要的培养方式就是倾听音乐,并且还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虽然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帮助,比如图像、语言、道具等,但是这些辅助仅是一种媒介,而最重要的还是“倾听音乐”。而且在音乐鉴赏的课堂上所放出来给学生们听赏的都是最优秀、最具代表性、最能激发学生潜力的音乐作品。比如歌曲有民歌、戏曲、说唱、歌舞剧和艺术、群众歌曲等;乐曲有民族器乐、管弦乐、室内乐、交响乐和协奏曲等。向学生们展示最顶级的音乐作品,使他们从中能够获得非常美好的音乐享受,这样就能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产生兴趣。之后再经过悉心的引导,让他们慢慢养成倾听音乐的好习惯,长此以往,他们就会积累下很多的音乐感受和对于音乐鉴赏的经验。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策略研究之乐感优化的形式并不是只有单一的一种,而是多种多样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验到其中的美妙。乐感优化要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来合理安排,要能适应学生普遍不太爱唱、不太爱跳的情况。形式上可以采用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比如加上视频播放或者是他们喜欢的其他方式,调动起学生们的各个感官,特别是在思维方面,让他们积极的活跃起来,融入其中,得到更加深刻的体验。乐感优化单纯依靠听觉和讲解使课堂变得死板乏味,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不在乎表演技能的发展有多高,而侧重于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热情和能力的发展,从而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浓郁、活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策略研究之乐感优化要做到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乐感优化是要是学生在听到音乐作品的时候,将作品的表现手段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没有想象力的话,知识就不能进化,世界也不能进步。而鉴赏音乐使学生产生想象力的形式有三种,分别是描绘性的音乐引起联想,情节性的音乐引起联想,还有就是音响情感和情感体验引起自由的想象。以描绘性的音乐为例,它其实就是对于外界的一些描述,它可以是生动形象的故事,也可以是动人的语言,或者是一些图像或者幻灯片等,让学生在自身生活经验上来理解音乐,从而产生想象和联想。比如我国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有关于描绘性的音乐引起联想的描写,他之所以会泪下青衫湿就是因为在听过琵琶女的哭诉后联想到了自己遭贬后无依无靠、孤苦伶仃而产生了共鸣。还有俄国的大文学家托尔斯泰之所以会在听过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之后泪珠满腮,是因为这部作品就是以俄国农民歌曲为素材,将农民们的苦难深刻具体的展现了出来,从而打动人心,引起共鸣。除了以上的三种形式之外,在课堂上还可以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的音乐情感、表现手段、演奏风格等,让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讲述每个人内心的审美体验。

三、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策略研究之乐感优化中老师的讲解是十分重要的,讲解的风格要做到简洁生动。在课堂上老师要对每个鉴赏的作品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讲解,最基础的比如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曲式结构、风格流派等要事先对学生们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同时,还要注意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到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等其他多个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样的话可以更加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简单的音乐课堂变得丰富有趣,这样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时,就可以以伟大的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同时也让学生理解到“”的政治烙印;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可以把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出来,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多的音乐之外的其他知识。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策略研究之乐感优化中老师的讲解非常重要。要力求语言内容紧扣主题,语言表达生动干练、简洁。既不能像舞台表演那样夸张,也不能像和尚念经那样呆板。要多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可采用简要提示——倾听音乐——讨论探究,最后引导大家得出比较合理的答案。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4)。

[2]《新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9)。

[3]《中小学教学评价——音乐》北岳出版社,20xx(9)。

[4]郑莉。现代音乐教学论文与方法研究。20xx(7)。

5.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说明 本课作为音乐鉴赏模块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们带着自主选择学习的期待和新鲜感,步人音乐殿堂。我们用什么迎接他们呢?是陌生的理论概念,还是亲切、动听的音乐?当然,应该是后者。尽管本单元的中心是“音乐的欣赏”,不可避免地将会涉及诸如“什么是音乐”、“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怎样欣赏音乐”之类的理论问题,但本课是以两首音乐作品----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各一首,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通过对这两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在学生对音乐有了具体、真切的感受的基础上,采用启发、引导等方法,使学生理解音乐的艺术特征和呈现方式,并以自己的欣赏经验作为印证,进而领悟“怎样欣赏音乐”的问题。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三点需要说明: 1.课文标题“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是一句启发式的引导语,其后的“你在这首乐曲中听到了什么?”,则是问题的具体化。编者使用这些语言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直接答,而是引导他们思考怎样欣赏音乐。

2.本课第一首乐曲为标题音乐,形式为钢琴独奏。选用这首作品的目的,一是因为乐曲的作者写作这首作品时,年仅十八岁,与高中生年龄相近,使学生有同龄人的亲近感。其二是音乐优美,在标题的引导下,易于产生联想。3.本课所选的第二首乐曲为非标题音乐(也可称为“无标题音乐”,是作者第一交响曲的第二乐章。除作品有一句简短的题辞外(“献给 1986 年我的朋友们”),未加任何乐曲说明,给听众留有十分广阔的想像空间。选用这首作品的目的,一是作品的题材与青年人的理想和追求有关(当然不止于此),另一是同前一首标题音乐形成呼应和互补,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获得欣赏音乐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本课两首优美动听和扣人心弦的音乐作品,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而增进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2.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运用比较的观点,将音乐与绘画、语言文学艺术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后,能概述出音乐艺术是否具有具象性和语义性特征,以及音乐“不能告诉”我什么的简单道理,从而对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有基本的认识。3.通过作品实例的感受与认识,能用简单的语言说出音乐表现要素(如节奏型、旋律线的运动状态、力度等)在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建议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结合选材特点,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以下四点建议可供任课教师参考: 1.本单元为高中学生的起始课,建议安排一个课时。本课的开始可进行 5 - 8 分钟的热身活动,让学生对老师有一个初步印象。然后进行听赏活动。第一首作品可以作为精听曲目,第二首可作为浏览性欣赏。浏览的曲目亦可先分段赏析,然后再综合的欣赏(复听)。2.引导学生带着期待来欣赏与感受。比如课文开始处提示的:“让我们先听赏从一位年轻女音乐家心中流淌出来的音乐。”特别是课文中写明作曲家写作这首乐曲时年仅十八岁,与高中生年龄相仿,就更能激起学生欣赏的兴趣。这种兴趣源于内心的一种审美期待----欲知她在“祈祷”什么?从而专注地去听赏和感受音乐。接下来听赏的是一首“献给青年人的奋斗篇”,也与成长中的高中生富于幻想、正在规划人生的心理状态相贴近。加之课文中将这一乐章音乐主题的旋律线条,以不规则的锯齿状示意图形式呈现出来,也使学生产生聆听音乐的期待感。教学过程中如果任课教师能巧妙地突出这些细节,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在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可感而未知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如第一首钢琴曲,音乐优美、明朗而略显高贵、华丽,起伏流动的琶音如涌动的波澜。这样的音乐,为何冠以“少女的祈祷”这一标题呢?这位少女是谁?她是在祈祷,还是在倾诉?或是在回忆?沉思?第二首乐曲连续用了前长后短的三连音与迂回级进的旋律线的组合,为什么说这样的音乐“蕴含着无穷的?掘进力量?”乐曲题献给“ 1986 年我的朋友们”,这与作品的音乐内涵有什么联系?这类无标题的音乐作品应如何理解?这些问题皆可直接作为学生的探究课题。探究的结果,最后则自然归结到“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怎样欣赏音乐”的单

元主题上,从而使教学过程完全沉浸于与音乐的对话之中。4.通过讨论交流与师生互动,达到感性认识的升华。上述探究课题,是在聆听与感受音乐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涉及第一首作品的问题,与认识音乐的艺术特征相关,即乐曲本身不可能明确“告诉”我们音乐具体表现的是什么,正如课文中三幅插图的提问----祈祷?沉思?倾诉?或是思念?回忆?憧憬?有可能是,有可能都不是。涉及第二部作品的问题与此近似,音乐表现了劳动?学习?海涛?同样有可能是,也可能都不是。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很可能会得出许许多多不同的答案,有些答案还可能截然相反,但这不足为奇,因为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以个体的联想和想像作中介,这种联想与想像又基于个体的生活经验,因而存在差异。这正好说明,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和音乐理解的宽泛性是合理的。其深层的美学原理,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特征:音乐音响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认识到这一步,是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交流和逐层剖析达到的。教师参与其中,认真听取同学们的发言,并可陈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但不要将自己的感受强加给所有的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潜心感悟和自我总结,促进学生感性认识得以升华。5.将对音乐的听觉感知贯穿于审美体验的全过程。对音乐作品的听觉感知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的前提是学生对音乐作品完整而充分的聆听。本课听赏的是两首不同形式的器乐作品,前者充分利用了钢琴音域宽广、和声丰富的特点,主题旋律流畅、优美,但却是器乐化的写法(和弦琵音分解),不容易跟唱;后一部作品的主题充满了变化音,可唱性不强。两首作品都不宜采用“背唱音乐主题”的传统听赏模式。面对这样的作品,直抓住作品中突出的音乐要素,引领听觉感知。如《少女的祈祷》可从钢琴的音乐人手,一开始的引子,声音宏亮而带光泽,可联想到钟声、教堂、明媚的阳光„„其后钢琴颗粒性的音乐,清脆而富于弹性,似圆润闪动的珍珠。其次,这首乐曲的结构规整而明晰,由主题和四个变奏组成,段落分明,很容易对主题进行“追踪”。翟小松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音乐要素突出的特点有:贯穿全曲的前长后短的三连音节奏,迂回级进、偶尔夹以远距离跃动的旋律线条,以及这一主题在不同声部的呼应、重视,这种主题变形纵横交错,汇成此起彼伏的音响洪流,加上力度的大幅度涨落和对比,使音乐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掘进”力量,给音乐带来极大的“冲力”。上述这些由各种音乐要素造成的突出特点,皆与音乐的内涵密切关联。引导学生在听赏时抓住这些表现特点,有助于学生更深人地进行审美体验。教学评价 教科书 p.9 最后两行和 p.13 “活动与探究”栏目,共有四个思考和叙述题,可作为教学评价的内容。这四个问题,可用口答(如“另举一例,说明了解作曲家的生平、时代及创作背景对理解音乐作品的作用”);亦可通过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如“你同意?音乐本身不可能具体表现什么这种说法吗?请根据你对《少女的祈祷》的感受,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来进行评价;如果时间允许,还可通过学生写作短文的形式(如“从本节课听赏的两首音乐作品中你得到哪些精神上的享受?”)进行评价。评价并不以学生回答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教师的期待为唯一的标准,而应着重观察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对问题的探究是否专注和投人,是否对音乐产生了共鸣,是否有自己的感受等。由于这是本模块的第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如何增进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以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而不宜把评价放在一个突出的显要位置。本课进行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肯定学生欣赏音乐的专注和探究问题的投入,增进学生感受音乐美和探究音乐内涵的自信。

教材分析及相关资料 1.乐曲分析 《少女的祈祷》钢琴独奏曲,变奏曲式。结构图式为:

附:关于赋格曲 赋

格曲是用复调手法写作的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同时也是一种复调音乐式。它由拉丁文 fuga 的译音而得名。fuga 的原意为逃逸、追逐、遁走,它形象地表明了赋格曲是由一个(有时为两个或多个)音乐主题在不同声部时隐时现、一再模仿、不断变化重现这一基本的特点。赋格曲式通常包括三个部分: 呈示部:主题在不同声部轮流出现,主题之间有间插段。展开部:主题在不同调性上作各种移位变形和展开。再现段:主题回到原调,音乐收束。赋格曲源于欧洲,在 17 - 18 世纪发展成熟和完善。德国作曲家巴赫(1685--1750)是欧洲复调音乐的代表人物。20 世纪中国作曲家借鉴了赋格曲式,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2.作曲家及创作情况简介 苔克拉.芭达捷芙斯卡(1838----1861)波兰女音乐家。(另有资料认为她生于 1834 年。)关于这位女作曲家的介绍文字较少。仅知道她生于华沙,未上过音乐学院,主要靠自学成才。她的钢琴弹得很好,兴趣爱好广泛。她的作品除 1856 年发表的《少女的祈祷》外,还有《小茅屋的回忆》、《甜蜜的梦》、《友谊的梦》等钢琴曲,大都是短小精致而又通俗易解的小品,其中以《少女的祈祷》最为著名,是欧洲钢琴文献中通俗小品的代表作。此曲除钢琴独奏的形式外,也有人将它改编为四手联弹或其他形式的器乐曲。由于它对演奏技巧的要求不太高,所以常为初学钢琴的人或音乐爱好者所乐于弹奏。瞿小松,中国当代作曲家。1952 年生于贵阳市。他的成长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初中毕业便逢“上山下乡”运动,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山区务农,历时五年。在此期间深受大自然和民间艺术的熏陶。后开始自学音乐,并考人贵阳市京剧团,任该团乐队小提琴演奏员。1978 年考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杜鸣心教授。1983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 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访问、考察,活跃于国际乐坛。现受聘于上海音乐学院,为该院作曲系教授。翟小松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涌现出来的新一代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作品有:交响组曲《山与土风》、小提琴与乐队《山之女》、大提琴与乐队《山歌》。混合室内乐《 mongdong 》、打击乐协奏曲、管乐协奏曲《神曲》、清唱剧《大劈棺》、歌剧《俄狄甫斯之死》、《命若琴弦》。室内乐《寂》等,并为话剧《野人》、电影《青春祭》、《盗马赋》等

配乐。曾于 1986 年和 1988 年两次在北京举行个人作品音乐会。他兴趣爱好广泛,还涉猎绘画、摄影等艺术,举办过画展和影展。《第一交响曲》作于 1986 年初,于同年 4 月在北京他第一次个人“交响作品音乐会”上首演。此作在总谱和节目单上写有“献给 1986 年我的朋友们”。这批朋友,以文学家、戏剧家、诗人、导演、画家、摄影家、记者等身份,策划并促成了瞿小松的个人作品音乐会。此外,这部交响曲是以表现“一代热血青年为理想和使命拼搏奋斗”为主题,这正是这批朋友成长道路和奋斗精神的写照。这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出生的人,大都与他有相似的经历:“文革”时期中断学业,上山下乡,到农村。工厂和基层参加劳动,接受工人和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改造思想,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炼。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求学、成长和施展才干的条件,使他们迅速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材,共同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主题,是通过生动的音乐材料和丰富的表现手段体现出来的。在听赏音乐时,可以引导学生以作品的题辞为线索,结合作曲家的经历和创作背景展开联想,从昂扬、奋进的音乐基调中感受这部作品的精神内涵。这部交响曲未采用传统交响曲的四乐章套曲形式,而由两个前后呼应、互补的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为广板(属慢板范畴),变体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快板,大型赋格曲式。两个乐章在演奏时间上大体平衡,均为 11 - 12 分钟。3.简介音乐是什么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并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它必须通过演唱或演奏这个表演的中间环节,才能使听众感受到音乐的情感与意境,从而产生艺术效果,达到审美的目的。所以,人们常常称音乐为表演的艺术。

培 养 音 乐 的 耳 朵

湖南文艺出版社—普高音乐鉴赏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

一.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的第一乐章《山林的呼唤》的意境之美。能区分双簧管与长笛的音色。

二.通过对比使学生能自主了解到音乐的速度,音色,强弱等性质及表现形式的不同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感受。

三.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和简单的分析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自主理解音乐

课时

真仔细地聆听。

1一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繁体字“聽” 师:引导学生“听”是用耳朵与“心”来完成的。在欣赏音乐时要认二.新授内容 .欣赏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的第一乐章《山林的呼唤》

课件:马思聪肖像图片及简介——(1912—1987)作曲家,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广

东海丰人。青少年时代曾两度留学法国,学习小提琴演

奏及作曲。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他不仅是中国第一代小提

琴家,中国小提琴演奏艺术与教学的拓荒者,而且是一

位成就卓著的作曲家。其主要作品还有:小提琴曲《第 一回旋曲》,交乡曲《第一交乡曲》,舞剧音乐《晚霞》,歌剧《热碧亚》等等。

创作背景及作品介绍——马思聪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在云、贵、川和粤北山区居

住过,南方山林的自然景色及山民的生活给他留下了深

聆听时注意辨别感

刻的印象。这部作品是他收到一封附有云南怒江民歌曲 调的音乐爱好者的来信后,受到触发而动笔写作的。师:在乐曲中分别出现双簧管、长笛奏出的“山歌风”主题请同学们受这两种乐器的音色。课件:双簧管、长笛的简介及表现音色的小乐段 师:边讲解边听,引导学生按标题、结构去欣赏理解《山林的呼唤》。课件: 《山林的呼唤》结构、音频: 呈示(a)中部(b)

阅历都不一样,再现(a1 主题 “山歌风”主题 a:(双簧管独奏)生:说出感受 师:引导总结,不要给出固定答案让学生自己发挥,因为各人的知识、所以音乐给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后亦如此)

2.把《山林的呼唤》的速度加快,让学生体验同旋律异速度时乐曲给自己的感受。课件:加速后的《山林的呼唤》

师:引导

4欣赏。

生:对比后说出感受 .引导学生欣赏《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突出乐曲中强、弱部位。课件:介绍作品、音频 生:谈感受 .把《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的弱起部位强,强部位做弱。让学生对比课件:改变强、弱后的《在中亚西亚草原上》音频 师:引导学生谈感受 .速度、强弱的对比之后再让学生从音色上区别分析体验音乐

分别欣赏萨克斯、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分别说出感受最后给出标题(亦可作其他处 理)

课件:萨克斯、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音频

三.学生自主活动

分别给学生欣赏几段不同的乐曲,要求学生从乐曲的速度、音色、强弱、整体感觉等方 面谈谈对乐曲的理解并给乐曲起个自己认为合适的标题。

学生谈完后教师可给出原标题,简单介绍该乐曲。

课件:音频——a.鸟舍

b.月光曲

c.大进行曲

视频——野蜂飞舞

四.总结

音乐是见仁见智的物件,她没有具体的形象,每个人的知识、阅历不同所感受的形象、意境就不一样。欣赏音乐重在聆听。聆听的同时从各个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她,例如;音色、速度、强弱、内部结构、旋律整体感觉等等诸多方面。

我们要养成一个用“心”去聽的习惯!常做常新!

1812年序曲

作者简介:柴科夫斯基,俄国作曲家。在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主要作 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 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管弦乐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 丽叶》、《1812年序曲》、《意大利随想曲》,钢琴组曲等。

创作背景:1880年柴科夫斯基应邀以“救主基督大教堂落成”为题,为莫斯科艺术及工 业博览会写一首乐曲。由于坐落在莫斯科的这座大教堂曾毁于1812年俄法战争,作曲家便 确定以这场战争为主题创作一篇恢弘的交响乐章。

俄法战争简介:1812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调集六十万大军入侵俄国,以迅雷不及掩耳 之势进逼莫斯科。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实行坚壁清野的战略,主动放弃并烧毁了莫斯科城。法 国在严寒中得不到任何衣物和食品,不少法军冻饿而死,士气低落,拿破仑被迫弃城西撤。俄国乘势反攻。在俄罗斯军民旋风般的强大攻势面前,法军彻底溃败。六十万大军最后逃回 本国的只剩下不到两人,就连拿破仑本人也仅带了贴身护卫绕道德国才得以转回法国。从此,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元气大伤。

器的室内乐组曲。

6.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总结 篇六

(2012-2013第一学期)

锡林浩特六中艺术教研室音乐组 王一石 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对高中音乐的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通过教学,使我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高中音乐教学的新理念和教学特点,我将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大胆组织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对乐曲及相关新知识的主动获得和检验,进行音乐的情感体验,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通过学习和实践,有了很多感受与反思,总结如下:

一、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总是想教给学生很多内容,觉得必须用很多语言才能将作者生平、作品风格等等讲述清楚,结果我说了很多,学生听进去的却很少,最后根本总结不出学习重点。可以说是费力不讨好。这主要是我的教育理念还处于教师是以教为主的旧理念、旧思想。通过对新教学改革理念的学习,我将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从以教师授课为主,转为学生本位,按照学生所喜欢的手段方式进行教育。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有了兴趣,就迈出了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如何把学生的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同时更大程度地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呢?

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将改变上来就介绍作者、作品、创作背景的传统流程,换位教学,让学生通过视频,通过阅读书本自主学习、归纳总结视频与书本的知识,即减少了枯燥的讲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总结知识的能力。转换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教学模式,老师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总结知识,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实践证明,转变师生教学模式后,学生更爱主动参与教学中,课堂气氛不再沉闷,教师也不用死记硬背生硬的概念,学生反而记得更多,学的更深。

二、改变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会学生欣赏书本里的音乐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音乐鉴赏方法的学习,学生学会欣赏、学会鉴赏音乐。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音乐审美,提升个人艺术审美品位,为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拥有良好的音乐鉴赏素质打下基础。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着重强调对音乐欣赏方法的培养,从音乐要素出发,每节课都将音乐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运用到音乐鉴赏过程中来。学生基本养成了赏析作品先从分析形式要素开始的音乐鉴赏习惯。在本课中,对和声、织体、曲式等比较复杂的形式要素知识进行新授。采用了分声部演奏主题的对比聆听和比较形象的线条动画来展示音乐声部扩展、发展的步骤与过程,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这些复杂、枯燥的音乐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枯燥绕口的概念。学生掌握赏析音乐的步骤和方法就等于掌握了更广阔的音乐鉴赏空间。

三、师生互动,构建和谐课堂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克服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将重点、难点等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放慢、有重点、有感情的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并且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真正做到师生互动,让学生用心倾听,积极参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

7.高中音乐鉴赏课件 篇七

一、在音乐鉴赏中注重对作品表象的探究, 培养学生对美的想象能力

俗话说,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音乐作品在不同的听众心中反映出了不同的表象, 对作品表象的领悟决定着鉴赏者的审美想象能力。由于高中生的学习任务繁重, 许多学生只注重音乐的娱乐功能, 对音乐的认识比较肤浅, 对音乐作品的表象往往不求甚解。为此, 高中音乐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出发, 注重对作品表象的探究, 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首先, 要启发学生对记忆和感知的敏感度, 强化对作品细节的联想, 把由音符构划的音乐作品演绎为具体、真切的自然形体, 并在这一自然形体的渲染和启发下, 使学生内在想象力在记忆和感知的印象下得到深化和发展。第二, 要引领学生想象作品的音乐意境和情感, 通过深化角色意识, 把自己想象成词、曲作者, 想象成作品的主人公, 再造音乐审美意境和审美情感。第三, 要鼓励学生开放地想象作品中的各种音乐语言, 对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和声、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进行艺术加工, 在思想上形成一种音乐化、诗化、美化的情感体验。

二、在音乐鉴赏中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它的创作主旨, 都是通过旋律和歌声抒发创造者的情感。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认真地欣赏与回味音乐作品, 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将音乐作品的内涵在自己的内心听觉中创造性地再现, 给音乐作品恰当、理性的评价, 实现完美的音乐感知, 进而培养起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具体应做到三点: (1) 了解声乐作品所反映的年代、背景及作者创作的意图, 明确作品表现情感的系统构成和主导要素。如《七子之歌》, 要结合对词、曲作者生平经历、创作背景的掌握, 分析歌词和音乐, 融入演唱角色。 (2) 透彻地分析声乐作品的曲式结构特点, 准确掌握作品的创作手法、结构特点, 对作品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等有明晰的认识。如对于《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要清楚其兼具ABA三段体式的变奏曲式, 用一个宽广、悠长的引子开头, 第一段是高亢、自由的散板, 第二段以激昂、热烈的音调与前段构成反差, 第三段变化重复了第一段的音乐主题, 形成全曲的高潮。 (3) 用音乐要素去掌握作品的内涵, 依据作品的内涵进行美感体验, 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 接受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

三、在音乐鉴赏中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特征, 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 音乐的奇妙就在于它可以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情境与让人陶醉的情感。每一首音乐作品要表达的主题不同, 情感的内在和外在特征自然不同。描写孩子们愉快生活的作品, 情感取向是轻松、活泼、欢畅;歌颂祖国、英雄的作品, 情感取向是赞美、崇敬、深情、亲切、真诚;而以控诉、批判为主题的作品, 情感取向则是深沉、悲愤、仇恨。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 教师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特征, 始终让学生置身于音乐情感的浸润中, 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形式美和情感美, 在学生由低层次的直觉鉴赏向高层次的情感鉴赏发展中培养其对美的鉴赏能力。对于《在银色月光下》, 教师要启发学生从作品鲜明、轻松、愉快的节奏中, 领悟塔塔尔小伙子对爱情执著、深情、伤感、思恋和向往的情感特征;而对于《黄河怨》, 则要让学生从缓慢、低沉、悠扬的旋律中, 领悟作者凄婉、哀怨、悲愤的情感特征。只有把握住作品的情感特征, 学生对作品美的鉴赏才更深、更细, 才能实现自己内心世界与音乐作品的情感完美统一。

四、在音乐鉴赏中进行现场表演, 培养学生对美的表现能力

表演是音乐作品最直接的展示方式, 也是表演者通过二次创作, 从自己独特的角度对作品美感的集中表现。高中音乐欣赏教学要以音乐实践为契机, 在学生对音乐作品深入分析、想象、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表演, 让学生真正把握住作品, 培养其对美的表现能力。 (1) 以听为先导, 熟悉作品主题, 即兴现场表演。如对于《拉德茨基进行曲》, 通过教师引导下的试听和介绍作品历史背景, 明确作品的歌颂性。学生表演时则以动听、热情、奔放的曲调, 以及带有装饰音的八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的节奏, 表现英雄率领下的战马奔腾、横扫千军的威武气势。 (2) 掌握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时代音乐作品的美学特质, 在表演中以对应的形式予以表现。如表演作品《卡门序曲》《阿拉木汗》《道拉基》《康定情歌》《再见吧, 妈妈》, 注意在对比中了解各自的音乐表现规律, 比较准确地表达作品的不同感情。 (3) 根据作品内容和情感取向控制演唱音色变化, 提高表演的艺术效果。如《在希望的田野上》要用明亮、圆润、清新的音色, 《送上我心头的思念》要用坚定、柔韧的音色, 而《船工号子》则要用高亢、嘹亮的音色。

重视音乐鉴赏教学, 培养高中生音乐审美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中音乐教师要认真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 发挥教师教学艺术, 潜心探索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审美情趣的音乐鉴赏教学方法, 不断反思、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 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 净化学生灵魂, 在美妙的音乐殿堂中逐步升华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豫敏.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学园, 2013 (5) .

8.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篇八

现在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情绪,不同水平的音乐,音乐作品能给我们带来某种情绪的感受和体验,作曲家可以通过音乐的模拟,隐喻,暗示或其它手段,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同时给听赏者以引导,激发听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学生在欣赏中得到提高,在比较中得到进步,我们要广泛地汲取人类一切音乐文化成果中的养分,这才能很好的提高和完善我们音乐的欣赏能力。

将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在学生音乐鉴赏中起重要作用。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能够培养和熏陶学生的审美情感。那么学会欣赏音乐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注重各种音乐要素的表现形式

比如说节奏、旋律、音色、和声、调式、速度、力度、曲式、等要素的表现形式;乐曲本身不可能明确“告诉”我们音乐具体表现的是什么,要关注各种音乐要素的艺术表现作用,如:这首乐曲你感受到怎样的音乐情绪,这些情绪联想和幻想起哪些东西,尤其要关注多种音乐要素综合在一起所发挥的整体性艺术表现作用。

二、要注重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

在音乐作品中,我们要关注音乐作品的整体情感,因为有些作品的情感是单一的,有些作品的情感则是复杂而多变的。因此,也就要求人们要关注音乐作品的整体。

不仅要关注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还要关注学生对音乐情感的反应。因为这种反应在培养、发展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等方面起到关键,本质的作用。所以,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中所蕴含的情感内容。

三、要注重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风格特点

风格特点即音乐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风格、流派风格、时代风格、创作风格等。

任何一种音乐风格都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物,要关注音乐作品的风格,必须从感受、体验、理解其音乐要素的基本特点入手。在这种文化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孕育蹦诞生出它们最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和某些最集中的特点,而这些形式和特点又集中的表现在某些个性鲜明的音乐要素上。例如:《马灯调》属于我国的民族调式宫商角徵羽中的角调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和《春节序曲》在风格上的不同,除了表现在调式,旋律上的因素之外,其节奏也不相同,这对乐曲的风格影响很大。《蓝色多瑙河圆舞曲》采用了欧洲圆舞曲,(华尔兹)的节奏,而《春节序曲》则使用了我国北方民间歌舞音乐的“秧歌”节奏。

既然音乐风格是一定音乐文化的产物,那么人们在感受、体验、理解音乐风格的过程中,也就有可能产生对这种音乐风格的文化背景作适当的分析和探讨的意愿。例如,蒙古族长调歌曲,它的节奏自由,旋律悠扬宽广,深沉隽永,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与蒙古大草原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漫长的民族历史以及与其它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是分不开的。相似的情况也在其他音乐文化、音乐风格中蕴藏。因此,了解各种各种民族与各种音乐风格的文化背景,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音乐经验,也有利于学生拓展音乐文化视野,提高文化水平。

四、教学要有创新精神

新课改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挥,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要创设特定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要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不同的意见,构建学生独特的个性,从而使学生能够进入到课堂教学,能够喜爱艺术。

五、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音乐历史的发展将永不停歇,音乐有很多风格,情感不仅是体现在古典音乐中,也可体现在通俗音乐,流行音乐中,但是无论哪种音乐它都离不开传统音乐,它的创作中总是夹杂着传统音乐的元素,例如周杰伦的一曲《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演奏的。再如现在的年轻喜欢听的歌曲《苏三说》和《OneNightinBeijing》,就是吸取了我国京剧中的元素,这些都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备受人们的欢迎。教师要从课内以及课外多方面让学生去感受音乐,让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因为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

上一篇:桂林党建下一篇:谈音乐课中的课堂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