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探实习报告

2024-08-08

地质勘探实习报告(精选8篇)

1.地质勘探实习报告 篇一

实地实习是很有必要的,但短暂的几天的实习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只能到此为止,我们希望学校学院能够尽量提供更多的锻炼平台,真正意义上达到更好的学习目的!

一、实习目的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重点掌握实习区域的地层、岩石、矿产,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和古生物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规律,及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等,并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性,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每位大学生首先最主要的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然而光从理论上认识只能让大学生纸上谈兵,因而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同时,这也是给我们一个找出自身知识的不足与缺陷的实践机会。

二、实习地区概况

主要实习地点是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

三、实习内容

(一)5月9号 实习前准备

在课堂上我们已经学习了地质地貌学这门课程,对地质地貌的一些基本知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马上就要去野外实习了,我们都很兴奋,都在为实习做准备。首先我们上网查了实习地的概况(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大概了解到:约在距今19亿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地壳运动,叫“吕梁运动”,使中元古界与下元古界呈角度不整和接触,吕梁运动以后,相对稳定地层的范围不断扩大,地形高低起伏,比较复杂。有些地层在久经腐蚀以后,开始下沉,形成地质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海浸,无脊椎动物和菌藻类植物开始出现,一直到距今大约8亿年的寒武纪时代,京娘湖地区还一直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到距今大约两亿五千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称为“燕山运动”。由于地壳断层,大部分海水向东消退,京娘湖地区仍处于大海的边沿,汹涌的海涛冲刷岩石,形成千姿百态的沟壑深谷,到了距今大约6500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叫“喜马拉雅”运动,西部地壳相对隆起,东部地壳相对下沉,海水向东消退,整个太行山脉的雄姿也由于海水的消退展现出来,这里形成了北台、太行、唐县三层夷平面,培养了京娘湖、古武当山、七步沟、武西岳的石英砂岩峡谷峰林景区。古武当山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量的变质岩。

(二)5月10号 古武当山实习

上午坐车到达古武当山,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沿山路向上爬,观察当地的地质组成,地质构造。

老师给我们介绍到古武当山地区的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量的变质岩。砂岩是由石英颗粒(沙子)形成,结构稳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主要含硅、钙、黏土和氧化铁。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

1.岩层的节理

它是断裂构造的一类,指岩石裂开而裂面两侧无明显相对位移者(与有明显位移的断层相对)。节理是很常见的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就是我们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或称岩石的裂缝。这是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质学上将这类裂缝称为节理,在岩石露头上,到处都能见到节理以节理与岩层的产状要素的关系而划分为四种节理:

走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或大体一致。

倾向节理:节理的走向大致与岩层的走向垂直,即与岩层的倾向一致。

斜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顺层节理:节理面大致平行于岩层层面。

2.断层

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正断层:逆断层的断层面也几乎垂直,但上盘向上移动,而下盘向下移动,这种类型的断层是由于板块挤压形成的。冲断层与逆断层的移动方式相同,但断层带几乎是水平的。在这类同样是由挤压形成的断层中,上盘的岩石实际被向上推移至下盘的顶部,这是在聚合板块边界中产生的断层类型。

逆断层:在平移断层中,岩石块沿相反的水平方向移动。正如转换板块边界中所述,地壳块相互滑动时形成这些断层。

平移断层:在所有类型的断层中,不同的岩石块紧密地相互挤压,在移动过程中形成很大摩擦力。如果这种摩擦足够大,这两块岩石将咬合,因为摩擦力使它们无法相互滑动。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板块的力量继续推动岩石,从而增大施加在断层上的压力。

3.尖灭

“尖灭”指具有一定体积的物体其逐渐缩小直至消失的现象。地层的尖灭指的是沉积层向着沉积盆地边缘,其厚度逐渐变薄直至没有沉积。超覆是海侵时随着沉积范围的扩大,上覆岩层的沉积范围大于下伏岩层的现象。

4.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它在层状岩层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是地壳上最常见的一种地质构造形式。褶皱是最重要的构造现象,因而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5月11号 京娘湖实习

今天我来到京娘湖,将对波痕、泥裂进行观察,对河谷形态、河谷的发育形成进行认识性的学习。

1.波痕

波痕是浅海、河湖的一种小型地形特征,由尖波峰、圆波谷,坡度对称组成连绵波浪状。沉积环境分析的重要标志,是典型的沉积构造之一。非粘性的物质(陆源砂、碳酸盐砂)在波浪、水流或风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的波状起伏的痕迹,如沙漠中的沙丘、海滩的沙坡等。一个波痕由一个波脊和一个波谷组成,同一种波痕一般成组出现。通常按波痕形成的动力将波痕分为水流波痕、波浪波痕、干涉波痕和风成波痕等;然后再根据其大小,形态或对称性作进一步的划分。出现于岩层的顶面.并可在上覆岩层的底面上留下印痕.因此可以利用波痕来决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2.泥裂

泥裂又称干裂、龟裂纹,是指泥质沉积物或灰泥沉积物,暴露干涸、收缩而产生的裂隙,在层面上呈多角形或网状龟裂纹,裂隙成“V”形断面,也可呈“U”字型,可指示顶底面。裂隙被上覆层的砂质、粉砂质充填。

3.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四、实习感想

通过本次野外实习,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各种岩石呈现在我们眼前,通过老师细致的讲解,我们更深一层的了解到各种岩石的性质,从外表到岩石的组成及结构。地质学确实有着它自己的魅力,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肯定会用到很多地质知识,这是我们的基础。总的来说,本次实习不轻松,首先,短时间接触到这么多的岩石,想要了解透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查阅资料。其次,本次实习对我们的体力也是一个小的考验,但作为土木工程的学生,本次实习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在学校学习之余多参加这些室外实习有助于我们从感性上了解土木工程地质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对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

2.地质勘探实习报告 篇二

关键词:地质实习,嵩山,中岳,少林运动,河南

1 引言

嵩山意为极高之山, 地处中原大地, 主要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 西起龙门, 东至新密白寨, 北依黄河, 南横颍水, 面积达三千多平方公里。嵩山以中岳、少林寺广为世人敬仰。

嵩山以五世同堂、三动隆升为地质特征, 成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 是天然地质博物馆。众多地质学家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 张伯声院士在登封市东北3.5公里, 嵩岳寺南一公里的小沟中, 发现泰山杂岩和五台山系石英岩之间的不整合接触面, 并命名为嵩阳运动;张尔道教授观察到嵩山石英岩与出露在佛光峪以南变质较轻的五佛山系地层, 呈明显角度不整合, 并命名为中岳运动;王曰伦教授在搬倒井石灰岩层中发现三叶虫, 在少林寺岩组中发现藻类化石, 认为“下寒武统底部砂砾岩以不整合的关系超复在前寒武纪各种岩层之上, 这个运动暂称为下寒武系之前的运动, 不可称吕梁运动”, 而后在中国的前寒武系一书中正式把这一运动命名为少林运动。众多的高等院校也把这里定为野外地质实习基地, 如中国地质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许昌学院等院校。

2 嵩山地区地质实习优势

嵩山以五世同堂、三动隆升为地质特色, 具体地质实习优势还包括地层完整、岩类齐全、构造发育、矿产丰富、人文丰厚、生活便捷。

2.1 地层完整

嵩山位于秦岭造山带东段, 华北地台南缘;地层出露齐全, 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时代的地层在嵩山地区都能见到, 故被誉为五世同堂。太古界登封岩群主要分布于石牌河、郭家窑、老羊沟等地, 主要岩石组合为角闪斜长片麻岩、变粒岩、斜长角闪片岩、石英片岩等;元古界主要分布于罗汉洞、五指岭、庙坡山、花峪、马鞍山、兵马沟等地, 构成嵩山的主体, 主要岩石组合为变质砾岩、石英岩、石英片岩、千枚岩、砾岩、砂岩、泥岩、页岩等;古生界在整个嵩山地区广泛分布, 主要岩石组合为砂质白云岩、钙质石英砂岩、页岩、灰岩等;中生界主要分布于大金店-告城一代, 为一套陆相碎屑岩系地层, 主要岩石组合为砂岩、泥岩等;新生界主要分布于大金店盆地告城-李家一带, 主要岩石组合为砾岩、砂岩、泥岩、冲积砂砾石层等。

2.2 岩类齐全

嵩山地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岩类分布广泛。岩浆岩主要有辉长岩 (登封市西) 、辉绿岩 (逍遥沟) 、闪长岩 (石牌河) 、花岗岩 (路家沟) 、伟晶岩 (郭家窑) 等;沉积岩主要有砾岩 (大金店) 、砂岩 (陈楼) 、粘土岩 (新新煤矿) 、碳酸盐类 (陈楼) 等;变质岩主要有变质砾岩 (罗汉洞) 、千枚岩 (中岳庙后沟) 、片岩 (郭家窑) 、片麻岩 (三皇寨) 、石英岩 (中岳庙后沟) 、混合岩 (石牌河) 等。

2.3 构造发育

嵩山地区前寒武纪三次大规模的构造运动 (嵩阳、中岳、少林运动) 形成了今天嵩山地区的主体地形地貌;嵩阳运动 (约25亿年前) 使登封岩群强烈褶皱, 形成了以东西向为主的线型褶皱和穹窿构造, 在鞍坡山、大塔寺、清泉沟、大仙沟、玄天庙等地均有明显的构造界面, 其中在嵩山主峰南坡界面最为清晰, 表现为嵩山群底部的砾岩层呈角度不整合覆盖在登封岩群之上;中岳运动 (约18亿年前) 改造了嵩山群, 使登封岩群遭受了强烈褶皱, 不整合面发生弯曲, 在少林水库西山脊、挡阳关尖哨、唐庄井湾一带均有明显的构造界面, 其中尖哨一带界面最为清晰, 表现为中元古界马鞍山群底部砾岩呈角度不整合覆盖于下元古界嵩山群五指岭组之上;少林运动 (约6亿年前) 使基底断块翘起, 南高北低, 在御寨山、嵩山北坡、尖哨等地均有明显的构造界面, 其中少林寺西山柏峪沟界面最为清晰, 表现为下寒武统辛集组与下伏震旦系罗圈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后期还有加里东 (奥陶纪末) 、华力西 (泥盆纪末) 、印支 (三叠纪末) 、燕山 (古近纪) 、喜山 (新近纪) 等构造运动。这些构造运动导致嵩山地区主要经历了基底、盖层、断陷三阶段演化, 其中基底演化阶段形成的褶皱构造主要有大塔寺复背斜、五指岭复向斜、御寨山复向斜、摩天寨-石门沟复向斜等;断裂构造主要有嵩山北坡正断层、王峪正断层、龙潭寺正断层、西窑村正断层、鞍坡山逆断层、水磨湾逆断层等;盖层演化阶段形成的褶皱构造主要有登封大背斜、大金店大向斜、登封大背斜南翼断裂带、大金店大向斜南翼断裂带、五指岭断层、唐窑-中岳庙断层等;断陷演化阶段主要形成了颍阳-大金店-告城一带新生代断陷盆地。

2.4 矿产丰富

嵩山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现已探明矿产种类41种, 主要有煤炭、铝钒土、石灰石、硅石、花岗岩、麦饭石等, 其中尤以煤炭、铝钒土储量为大, 煤炭保有储量31亿吨, 铝钒土2.4亿吨, 是全国15个商品煤生产基地之一, 是河南省两个铝钒土基地之一, 现代装饰材料花岗石储量30亿吨, 品种齐全, 质量上乘, 硅矿储量8亿吨, 被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誉为神奇的“嵩山药石”—麦饭石储量2亿吨。

2.5 人文丰厚

嵩山意为极高之山。《国语·周语》称禹之父鲧为“祟伯鲧”, “崇高”之名缘结于此。《史记》中记载:“昔三代之君, 皆在河洛之间, 故嵩高为中岳, 而四岳各如其方。”嵩山主要分为太室山 (启母庙) , 少室山 (少姨庙) , 皆得名于治水泽民的大禹的第一个妻子 (涂山氏) 和第二妻子 (涂山氏之妹) 栖身地。另有儒释道三教荟萃, 北魏时建立的嵩阳书院 (太室山南麓) 是儒家的象征, 北魏时建立的少林寺 (少室山南麓) 是释家的象征, 秦时建立的中岳庙 (太室山东麓) 是道家的象征。历代儒士与僧道交游于嵩山, 在此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碑刻, 有十寺、五庙、五宫、三观、四庵、四洞、三坛及宝塔270余座等人文景观, 同时也有自然景观“嵩山十二胜景”:潭贯珠琼将流, 嵩阳洞天景色幽。少室夕照垂金钱, 御寨日落苍谷口。石池高耸云崖畔, 石僧迎实站山头。石笋闹林柏涛滚, 珠廉飞瀑震山吼。高峰虎踞云天啸, 猴子观天盼解咒。熊山积雪稍奇观, 峻极远眺天地悠。

2.6 生活便捷

登封市就在嵩山脚下, 作为以“禅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城市, 登封市交通便利、住宿便捷、物产丰富, 生活十分方便。交通有207国道与237、316省道贯通全境, 郑少洛、禹登高速公路纵横交错, 登封铁路与京广、陇海、焦枝铁路干线相连, 形成了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住宿有禅武大酒店、鹿鸣山庄、少林国际大酒店、御寨山庄、天中大酒店、中岳旅社等。

3 嵩山地区地质实习内容

嵩山地区是天然的地质实验室, 有着十分明显的地质优势。众多高校把嵩山作为地质认识实习的基地, 而地质实习线路也众多。

3.1 路线一:登封市区—玉皇庙断层

由登封市区经中岳大街、嵩阳路、县道X048到玉皇庙村西的书院河西岸, 观察玉皇面断层、断层标志及性质, 侵入接触关系, 学习地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采集新近系砂砾岩标本, 绘制地质剖面图。

3.2 路线二:登封市区—逍遥沟辉绿岩墙—峻极峰

由登封市区经中岳大街、嵩阳路、嵩山书院到逍遥沟, 观察辉绿岩墙侵入接触关系, 认识辉绿岩、混合岩, 采集两种岩石标本, 绘制地质素描图, 然后参观我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和新建的嵩山地质博物馆, 经老母洞拾级而上, 考察嵩阳运动遗迹, 登“峻极远眺”黄河。

3.3 路线三:登封市区—陈楼煤矿—陈楼古生物化石群

由登封市区经国道207到大金店镇陈楼村, 观察大占砂岩、煤层、陈楼古生物化石群, 认识砂岩, 无烟煤、煤矸石, 腕足、珊瑚、海百合等海相无脊椎动物化石, 采集砂岩、古生物化石标本。

3.4 路线四:登封市区—教练场—烈士陵园

由登封市区经中岳大街、嵩阳路、颖河路到教练场, 观察各种花岗岩及嵩山麦饭石, 采集各种花岗岩及嵩山麦饭石标本, 返回后瞻仰登封烈士陵园, 缅怀先烈。

3.5 路线五:登封市区—中岳庙—后沟

由登封市区经中岳大街、少林大道经中岳庙到达后沟, 观察少顶山背斜、共轭剪节理, 罗汉洞组石英岩、五指岭组千枚岩岩性特征, 石英岩中的斜层理、交错层理, 采集石英岩、千枚岩标本, 绘制少顶山背斜素描图, 返回后参观黄盖亭和中岳庙。

3.6 路线六:登封市区—三皇寨—少林寺

由登封市区经中岳大街、嵩阳路、大禹路到达三皇寨, 沿少室山西坡栈道至少林寺, 沿途观察太古宙片麻岩、断层角砾岩、远眺“中岳运动”、陡立岩层与尖棱褶皱、石英岩顺层节理, 绘制中岳运动地质剖面图, 参观少林寺。

4 教学考核评价

在野外地质实习过程中, 除了教学方法的改进, 同时也要注意结合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 进行全方位教学。

激励方面有对野外地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同学进行每天评选、中期评选、公开表扬、加平时成绩等措施, 具体优秀方面有: (1) 对野外地质记录规范完整同学的评选; (2) 对野外采集标准样品同学的评选; (3) 对野外素描图和地质剖面图绘制科学同学的评选; (4) 对每个实习点地质工作标兵的评选; (5) 对野外地质实习优秀同学的评选。

考核评价注重阶段性评价和综合评价的结合。阶段性评价主要包括: (1) 每个实习地点在野外工作方法、标本采集等方面表现优秀同学的评价; (2) 每日野外记录、图件绘制科学规范同学的评价; (3) 每个阶段野外地质实习综合优秀同学的评价。综合评价主要包括: (1) 野外地质实习表现 (30%) , (2) 野外地质实习记录 (30%) ; (3)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40%) 。

野外地质实习在注重培养学生对地质基础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的同时, 也应该注重对学生野外工作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野外工作精神方面包括: (1) 地质工作是探究自然奥秘, 为人类提供可利用资源的工作; (2) 地质工作应有不怕累、不怕苦、坚持不懈的工作精神; (3) 地质工作中注重安全和科学的野外工作方法。

人文素养培养包括: (1) 嵩山是三教荟萃之地, 天地之中, 荟萃人文精华; (2) 少林禅宗的武德在这发扬光大; (3) 嵩山自然风光雄美,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感。

总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嵩山这得天独厚的天然地质博物馆、天然地质实验室的优势, 注重实习的激励措施和考核评价, 注重培养野外工作精神和人文素养, 从而通过地质实习强化学生的知识积累, 训练实践技能, 培养科学精神, 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参考文献

3.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应用探讨 篇三

关键词:矿山地质;编制报告;应用

矿山地质报告的数据、资料具有多源、多类、多量、多维、多主题等特点,在煤炭勘探、建井、生产全过程中数据资料又具有动态更新等特征。因此,矿山地质报告的编制要使用复杂的地质基础资料,而且其重复利用率较高,在使用过程中也极易出现数据丢失、重叠。目前,矿山企业现代化生产进程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因其自动化、智能化功能优势实现了广泛的应用,其在矿山系统优化设计、处理数据、绘制图形等层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矿山地质报告的编制单位迫切需要用计算机实现大量地质资料的输入、管理、处理以及表格、文字的打印和图纸编绘,这些工作都要求配套软件的技术支持。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空间定位系统(GPS)、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人工智能系统(ES)、人工神经网络(ANNS)等项技术,已经在煤田地质勘探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应用多“S”集成的地矿点源信息系统理论、方法体系,我们借鉴并吸收这些高新技术成果,把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适合于地质勘探空间数据实时采集、输入、管理和处理的GLS应用系统及各种地勘图件辅助编绘系统(CADS)进行集成开发,编制煤炭矿山地质报告软件编制系统,加以推广应用。

1 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构成

矿山地质报告针对矿山建设、系统设计与基础生产的技术资料编制,其地质图件与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对矿山企业生产效益产生影响,因此为全面保障地质资料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我们应依据相关地质规程规范开展地质报告编制,同时采用层次模块设计思路,令系统分为四类子系统,即数据处理、数据基础管理、自动化图形与图形绘制、图形矢量化等。每一子系统同时还包含了不同的子模块与处理数据模块,其中数据基础管理系统具有统一的数据模型、标准化的描述、图式、图例、数据字典,包含钻孔煤层管理方案、坐标数据、煤质、储量管理、储量图、煤岩层及剖面图的数据管理等模块,以实现数据的组织、存储、检索、转换、传输和交叉访问。同时这种数据处理兼顾了地质报告编制的当前需要和未来需要。每一模块中又可分为计算数据、录入、修改、查询与打印数据等子模块。图形填充及绘制还包括自动化填充与绘制两类子模块,绘制图形模块由储量图、剖面图、对比煤岩图、地形图、切面水平图、涌水量图等构成。

2 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优势特征

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主体运营于Windows Xp系统环境中,通过引入CAD多功能软件平台的辅助优势,可令该系统便利应用、快捷操作、简单化管理,易于操作控制人员学习掌握相关技能,同时适应于拥有不同知识水平层次的人广泛使用。地质数据库具有统一的数据模型、标准化的描述。该系统程序的结构层面设计合理清晰,便于移植,包含了相应的源程序代码,因而可令我们进行扩充编译、丰富系统内涵并提升其运行速率。再者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具有高精度、高准确率的计算功能,摒弃了以往传统开展地质图件手工编制中常常出现的偏差、错漏现象,令其报告编制的错误率显著降低。基于传统绘制手工图件引发的精度有限现象,我们利用该类编制报告系统,只要令原始数据的输入正确,便可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完善,同时不会引发错误计算现象。绘制而成的图件其精度可缩小至每米正负0.02毫米范围内,呈现了较高的规范性。

CAD具备较强的图形编辑功能,但其属性库功能较弱,图形缺乏相应的地质属性;同时,煤田地质报告图件所具有的绝对坐标和精度要求较高等解析几何特点,使得无多方位视图窗口的CAD系统的缺点就显现出来。数据管理系统(DBMS)可通过建立结合空间位置属性描述(GIS)及各种图形编绘的图元定义(CADS)地质数据库。GIS是管理和研究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在计算机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属性进行各种处理,完成数据处理、管理、分析、存储、输出等功能。此集成软件系统对煤田地质勘探图形数据进行管理和处理;研究各种空间实体及其相互关系;创造性地将拓扑关系处理引入块段法计算煤层储量;研究空间属性数据库与扩展的关系型数据库的动态连接。上述三系统各具特色,但是对矿山地质报告编制而言,实现地质基础资料综合应用和信息的有效提取,密切配合地质、采矿专家分析判断地质现象并作出科学决策等方面,暴露出各自的不足之处;要使它们在同一的平台上进行集成开发、对多种内容、类型、格式的数据进行整体统一的操作,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以弥补其不足。

矿山地质编制报告包含针对矿山测量、地质与采矿等多项图形与专业数据,例如断层数据、钻孔、煤质数据、巷道素描等,囊括大量信息,且报告编制结构复杂、形式多样,倘若我们利用现代化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则可令大量数据以电子形式实现安全、高效与长期保存,且占据的空间较低。在计算机硬件的支持下能对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属性进行各种处理,完成数据处理、管理、分析、存储、输出等功能。针对进展填绘与补充图纸资料该系统可提供实时性准确数据,令工作人员便捷使用,广泛适用于薄煤层、多煤层、复杂结构区域应用,可及时为设计、调度生产、有关上级单位提供可靠、准确图形与基础数据、图纸资料等。各类信息数据在信息网络平台的辅助传输中可实现上级、下属单位的全面数据共享,令空间基础数据深入融合至各个领域,进而实现动态化资源管理应用。

3 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应用

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主体创建的图例符号库与图形库的升级模式,科学符合我国有关图例的制定标准,提升了储量数据库的规范性与标准化优质水平。因此我们可针对大型矿井、精查区以及深部矿井编制地质报告,有效节约了企业资料投入费用。基于矿山地质编制报告每隔十年需进行重新提交,因而我们可应用该系统及数据库存储功能,进而大大简化再次提交地质报告材料的复杂工作环节,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实践操作中我们可基于该报告系统科学生成的测量与地质图件原图,有效指导矿山通风、采掘、运输、排水与地面生产实践活动,为各个生产运行环节提供安全性保障。同时我们还可利用该系统合理实现基础地测业务,例如查询、计算、打印功能,科学绘制地质图件,包括剖面、地质图形、储量水文地质图、充水性图等。同时我们还可利用该系统软件进行准确的测量绘制图件,例如煤矿原图、井巷工程等,合理发挥其多图种优势功能,并对该类价值化图纸数据进行永久、长期的保存,便于随时为生产、操作人员提供。再者我们还可利用该类编制报告系统数据成果为各类矿山区域塌陷申报改造治理项目供给详细、完备的图纸资料,进而为塌陷矿山区域房屋辅助提供丰富性、准确性、科学性分析采沉资料数据,令其在深部矿区找煤、三维地震矿区勘探、接续矿区资源等实践操作环节中发挥优势,显著节省物力、人力,为矿山企业全面实现数字矿山生产模式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切实提升企业综合生产效益。当然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的综合优势需要素质技能全面、掌握一定计算机绘图技术的专业性队伍,因此在实践应用中我们应有针对性开展多元化人员队伍培养,令其充分激发编制报告系统的自动化、数字化功能,进而完善构建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综合应用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宝琪.矿山地质勘探研究[J].价值工程,2010(8).

4.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篇四

一、实习目的、任务 1.实习目的:

运用和巩固课堂所学的工程地质的理论知识,提高对各种地质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初步掌握工程地质勘测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2.实习任务:

对实习区内比较直观、典型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和初步分析,对工程地质勘测工作的方法和技能进行初步训练。

二、实习内容 1.地貌部分 流水地貌

京娘湖位于武安市西北部,距邯郸约60公里。因宋太祖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发生在这一带,故得此名。京娘湖原称口上水库,建于1966至1969年,最大水面2500亩,库容量3200万立方米。湖面呈倒“人”字型,分东西两支。东支为常社川的前段,西支为门道川的前段,各有3公里长。岩溶地貌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岩进行的化学溶蚀、机械侵蚀、搬运、堆积并形成各种独特地貌形态的地质现象,总称为岩溶。这种地质作用称为“岩溶作用”。在南斯拉夫的喀斯特(Karst)地区,岩溶现象十分发育,故岩溶又称为“喀斯特”。

钟乳石的发现地位于武安市活水乡白云川井峪村与宅清沟村之间的深山

地质实习

里,发现者叫张云秀,是一位林业系统退休职工。张云秀原籍武安,几年前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就回老家承包了一片荒山,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家乡的绿化发挥余热,他在山上开出了一条条羊肠小道,使荒山披上了绿装,同时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陡崖上,发现了大片的裸露在外的钟乳石。

这些钟乳石漫山遍野,成群成堆,形状各异,有的像佛,有的像人,有的似动物,有的似植物,天然形成,巧夺天工,从山脚至山顶分成三层,一层比一层精彩,张云秀就给这座山起了个名字叫天乳山。地质专家考察后认为,这里曾经是海洋,大约在5亿年至2亿年以前,山体逐渐抬升露出水面成为陆地,又经过火山运动、地壳变化、风吹日晒、雨浇雷击等大自然长期的雕刻,形成今天神奇而美丽的钟乳石景观。

天乳山的具体位臵,从沙洺向北行4公里,到莲花洞路口再向西行6公里即到,距邯郸50余公里,距京娘湖约6公里。因天乳山漫山披绿,就像一座天然氧吧,秋天到来后,更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这里不是旅游景区目前不收任何门票费用,所以吸引了不少热爱大自然的人们前去探奇。2.岩层

我们一路上能够看到的岩石有砂岩、灰岩、沉积岩、火成岩、玄武岩、片岩等。

砂岩:由石英颗粒(沙子)形成,结构稳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主要含硅、钙、黏土和氧化铁。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

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页岩:具有薄页状或薄片层状的节理,主要是由黏土沉积经压力和温

地质实习

度形成的岩石,由黏土物质硬化形成的微小颗粒易裂碎,用硬物击打易裂成碎片,具有薄页状层理构造的粘土岩,属于三叠系上统。页岩致密,硬度低,表面光泽暗淡。含有机质的呈灰黑、黑色。页岩抗风化力弱,易出现葱花状风化构造,在地形上常形成低山低谷。页岩不透水,往往成为不透水层或隔水层。

玄武岩:主要为陆相裂隙式或裂隙—中心式溢出的基性岩流,以玄武岩为主,局部地区有粗面岩、安山岩、流纹岩及松脂岩等。常具拉斑玄武岩结构、气孔及杏仁状结构。颜色为灰绿、绿灰或暗紫色。多为隐晶和斑状结构。

石灰岩:方解石矿物占绝大部分,有时含少量白云石、粉砂砾、粘土等。纯石灰岩为浅灰白色。性脆,遇稀盐酸时起泡剧烈。有竹叶状、团块状等结构。还有由生物碎屑组成的生物碎屑灰岩等。

3、地质构造:

(1)断层

断裂两侧的岩石沿断裂面发生了较大位移则称为断层。这里看到一个明显的断层破碎带,很典型的断层特征。在其下方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牵引构造,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地层的重复与缺失,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来判断是否是断层。(2)节理 剪节理:

剪节理又称剪切裂隙或者破劈理,处处可见。剪节理形成于主构造破碎带的边缘,如果是密集带又可称为劈理化带或构造破碎带,是一种比较平直、紧闭、陡倾角(80-90度)的裂隙。单组剪节理(又称剪切裂隙)延伸可以较长,地质构造力学把它叫做扭性裂隙。节理加速了岩层的风化

地质实习

速度,增加了岩石的透水性。柱状节理:

属于原生节理,是岩石在冷却时体积收缩形成的。如玄武岩的六边形柱状节理。由于形成岩浆岩过程中,由于冷凝温度差的存在,杂质的影响,岩浆厚度不同,造成柱状节理不是标准的六边形。(3)褶皱

在地质构造运动的过程中,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但仍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这种地质构造形态叫褶皱,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叫褶曲。其基本类型是背斜和向斜。在去古武当山的途中,可见明显的背斜构造。(4)沉积岩层理构造及层面构造

层理是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沉积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或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变化而显示成层的现象。层理是沉积岩最重要的一种构造特征,是沉积岩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最主要标志。

水平层理:是由平直且与层面平行的一系列细层组成的层理。它是在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如河流的堤岸带、闭塞海湾、海和湖的深水带),从悬浮物或溶液中缓慢沉积而成的。

地质实习

单斜层理:是由一系列与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的,细层的层理向同一方向倾斜并大致相互平行。它与上下层面斜交,上下层面互相平行。它是由单向水流所造成的,多见于河床或滨海三角洲沉积中。

交错层理:是由多组不同方向的斜层理互相交错重叠而成的,是由于水流的运动方向频繁变化所造成的,多见于河流沉积层中。

层面构造:指岩层层面上由于水流、风、生物活动等作用留下的痕迹,如波痕、泥裂、雨痕、流痕等。

4、不良地质现象

(1)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一是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二是改变滑坡体的外形,设臵抗滑建筑物;三是改善滑动带的土石性质。

(2)崩塌: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崩塌一旦发生,就会阻断交通,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给运输带来重大损失。另一处崩塌位于背斜核部,内因是由于距背斜核部近,裂隙发育,将岩体分割,岩性下降,外因是由于水的作用,进入裂隙降低了铰接强度,降低岩体强度。此处发生崩塌,会使引水渠挡住,影响发电站发电。若崩塌一旦发生,有时会

地质实习

使建筑物,甚至使整个居民点遭到毁坏,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由崩塌带来的损失,不单是建筑物毁坏的直接损失,并且常因此而使交通中断,给运输带来重大损失。(3)岩溶: 岩溶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长期溶蚀作用及形成的各种岩溶现象的总称。天乳山地区大面积分布质地较为纯净的碳酸盐岩,致使本地区岩溶发育较为强烈,岩溶地貌千姿百态。

三、实习心得

实习很快过去了,在老师的耐心讲解下我们学到了很多,基本的认识并能清晰判断以地质构造,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都会对我大有帮助。

首先我想说的是我的一个变化的过程。由开始对实习内容的一无所知,到老师具体讲解后的慢慢了解,再到最后慢慢整理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的全过程,无论什么东西只要你用心学了,认真付出了,你总会有收获。

5.地质勘探报告编写提纲 篇五

勘探报告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矿山生产和矿山建设设计,所以与此有关的矿区地质、矿 床(体)特征、水文地质、开采技术条件、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和工程质量等应该着重叙述,以满足矿山设计和生产的实际需要。地质问题的探讨不涉及生产建设方面的可单独编写科 研报告,作为附件。勘探报告的内容可参照下述提纲。

地质勘探报告编写提纲 对大、中型矿床的勘探报告,为了便于查阅,可在前面写一简短的内容提要,一般不要超过500字。

第一章绪论

(一)工作目的任务:

说明国民经济建设对所勘探矿产的需求以及上级下达任务的文号、内容和设计、生产部门对勘探工作的具体要求等。

(二)位置、交通: 说明矿区位置,地理座标、边界范围和面积;经过矿区或邻近的(现有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矿区距最近车站或码头的里程(附交通位置图)。

(三)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概述矿区地形的主要特征、山岳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河流及其流量,最高洪

水位等。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矿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雷电情况、雨季或冻期、冻土层深度等。

收集有关地震方面的资料,说明矿区是否处于地震活动区。简述区内工业、矿业、农业、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等。

(四)以往工作评述: 从矿区的发现至本次勘探所进行的地质、航空测量、物化探等各项工作,应按时间先

后顺序简要说明其工作情况、投入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并对其成果质量 和勘探、研究程度进行评述。如属已开采的勘探矿区应阐明矿山生产建设的规模及生产概 况。

(五)本次工作情况: 说明工作的起迄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工作量(附工作量统计表)、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包括探明储量)、地质事业费及经济效果(探明每吨或万吨储量的直接费用或综合费用)。

第二章区域地质和矿区地质

(一)区域地质:

简要说明矿床在区域地质构造中的位置、特点、地层分布、构造特征、岩浆活动、变 质作用,区域成矿地质条件以及区内主要矿产等。

(二)矿区地质:

1.地层:叙述矿区范围内地层的时代、层序、岩性、岩相、化石、标志层特征、厚 度、产状以及接触关系等。重点放在含矿岩系中的含矿层位,并说明其沿走向、倾向的变 化规律。

2.构造:阐述区内褶皱、断裂和破碎带等构造的性质、特征、规模、分布以及对主 要构造的查明和控制情况,并说明褶皱断裂的生成顺序以及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及其对矿体(层)的影响和破坏情况。

对控制矿体(层)形态和边界条件以及破坏矿体(层)完整性的构造必须着重予以说明。对于一些组成密集出现的小型褶曲和断裂,应尽可能说明其性质、产状、分布和发育密度等方面的规律性。

3.岩浆活动:阐明岩浆岩的种类、生成时代、生成次序、生因关系、岩石的结构构 造、岩石矿物成份和化学成份;岩体产状、形态、规模及其与矿床的生成关系;后期岩浆 对矿体(层)的破坏以及对矿石质量有利、有害的影响。

火山岩还应叙述喷发旋回、韵律和类型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4.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阐述矿区各种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情况,着重指出与成矿 有关的围岩蚀变种类、特征和分布范围等。

第三章矿床特征

(一)矿床规模及矿体(层)特征: 综合叙述矿床规模、矿带特征、矿床(层)的总数目、总厚度、空间位置、分布规律及

其相互关系等。分别叙述各工业矿体(层)的产状、形态、长度、延深、厚度、沿走向倾向 的变化规律以及连接对比的依据和可靠程度。

对于露天开采的矿山,凡决定和影响露天开采境界线部位的矿体,尤其是露天采场底 部附近的矿体(层)形态和产状,应在报告中阐述清楚。对于坑内开采的矿山,要注意叙述

矿山主体工程附近和各开采水平附近的矿体(层)变化。对于主矿体(层)附近有开采价值的小 矿体(层),特别是在主矿体(层)上部首采地段的小矿体(层),应详细说明其规模和产状,形态变化情况。

(二)矿石质量特征: 说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份,有用矿物的含量、粒度、晶粒形态、嵌布方式、结晶世代和矿物的生成顺序及共生关系;说明矿石的化学成份主要有益组份和伴生有益、有害组份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变化规律等。有的矿种,其矿石质量是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 要评价指标,则应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叙述。

(三)矿石类型和品级;

阐述矿体(层)的淋失带、氧化带、次生富集带和原生带。说明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工业品级以及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对选冶性能不同的各类矿石尚应说明其所占比例 及空间分布规律。对主要的矿石类型,应较详细描述。

(四)矿体(层)围岩及夹石情况: 说明矿体上、下盘围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蚀变情况及其与矿体(层)的接触关系。

说明矿体(层)内夹层、包裹体的岩性特征、分布规律、数量、质量以及对矿体(层)完整性的 影响程度。

(五)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阐述矿床成因、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标志,并指出进一步扩大远景的方向。(六)矿区内其他有益矿产情况; 对于在勘探主矿种的同时综合勘探的共生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说明其综合勘探的程度、规模、分布、矿石质量等。

第四章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一)采样种类、方法和样品代表性: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技术试验样品的采样种类、目的、采样要求、采样方法和样品的代表性。

(二)试验种类、方法和试验结果: 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的种类,采用的加工选矿方法及试验流程,并叙述所取得的各项试验成果。详细的《矿石加工技术试验报告》放在附件中。

(三)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 根据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结果,作出矿石可选性能和工业利用性能的评价,说明矿石中有用组份回收利用和有害杂质处理的可能性,提出综合利用的途径。如邻近有同类矿床的生产矿山,应进行矿石类型、矿石矿物、结构构造、物质成分等 方面实际资料的对比,并对其矿石可选性、综合回收利用情况加以说明。

第五章水文地质

(一)水文地质概况: 说明上级下达的任务,以往水文地质工作情况和成果、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时间、主要任务、完成工作量和质量情况及其他必要的说明。

(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区域地形、气候、地表水特征及可能对矿床充水造成的影响。

2.区域含水层、隔水层特征及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3.区域地质构造、断裂带等对矿床充水的影响。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可与矿 区水文地质条件一节合并论述。

4.水文地质分区特征:说明分区的原则和依据,阐明各水文地质分区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及动态变化特征。

(三)生产矿井、老碉(窿)水文地质情况:

根据调查访问和实际观测编录的资料,说明其位置、深度,长度,产量、开采面积、充水因素、水量、水位及其动态变化、水质、排水设备能力和突出点的情况以及老碉(窿)积水情况和其他情况。

(四)矿区水文地质:

1.说明矿区在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中的位置和水文,气象情况等。

2.叙述地表水特征及动态变化,矿区的进水及隔水的边界条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 水力联系,矿区充水因素和对未来开采的可能影响。

3.叙述矿区含水层、隔水层的确定依据;各含水岩系的岩性、厚度、分布、埋藏条 件、裂隙、岩溶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单位涌水量、导水性、渗透系数、水头高度、水质、水温、水量、动态变化、各含水层的水力联系;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稳定 性和隔水性;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对矿体(层)底板承压含水层及隔水层的特 征要详细说明。

4.对构造破碎、断裂带、溶洞发育带(发育程度、规律、充填程度、充填物)的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含水性、导水性对矿床充水影响的评价。

5.在矿区内及其附近有生产矿井或相类似条件的水文地质勘探资料,应进行对比评述。

(五)矿坑(或露天采矿场)涌水量预测:

1.未来开采矿坑(或露天采矿场)的充水因素和充水来源及特征的论述。

2.论述矿床充水或隔水边界条件的确定。

3.说明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的选择依据。

4.计算参数的来源及其代表性的论述。

5.预计涌水量计算结果的评述。

(六)供水:

1.供水水源:指出可作供水的水源地及其水文地质特征。

2.水质、水量及其评述。

3.说明供水方案意见。

(七)小结:

1.矿区水文地质类型及特点。

2.对矿区水文地质工作程度和质量进行评述。

3.对未来开采,疏干、排水、防水、排供水结合、矿坑水综合利用等方面提出意见。还应说明疏干后可能引起地面沉陷的程度及范围。

4.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及防治意见。

5.对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和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第六章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是确定矿床的开拓工程布置、采矿方法、井巷支护及露天采场边坡 角的依据,而且对凿岩、爆破,矿车,矿仓选择、溜井、闸门的确定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地质勘探工作和报告编写中要认真提供这方面的资料。对本章要求叙述的内容如下:

(一)矿体(层)及其顶底板岩石的稳固性:

1.说明矿体(层)及其顶底板岩石的物质组分、结构构造、风化蚀变程度、各种软弱夹 层的岩性、厚度及其变化规律;矿床浅部首期开采地段风化岩层的稳固程度;不同岩矿石 在同

组合条件下的稳固性,以及由于采掘工程施工后,原来的自然平衡条件受到破坏,地 下水运动规律改变以后对稳固性的影响等。

2.说明褶皱、断裂、挤压破碎带、节理、裂隙(特别是垂直裂隙)的产状、规模、发育 程度和分布规律及其对矿岩层稳固性的影响。

3.说明老碉(窿)、溶洞、泥石流、滑坡、塌陷、地面沉降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条 件及对稳固性的影响。

4.对矿体(层)及围岩的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影响矿床开采的有关地质因素。如 果是露天开采,还应对上复岩层的岩性及工程特征进行评述,特别应着重说明与露天边坡 稳定性有关的地质因素。

(二)矿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 说明不同类型矿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样品的采取、采样的代表性、试验条件、测定方法、测定结果以及质量评述。矿体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体重、湿度、块度、硬度、抗压强度、抗剪断强度(凝聚力、内摩擦角)、抗剪切强度、抗拉强度、抗折强度、耐磨性、可钻性、粉化性、胶结性、可缩性、松散系数、安息角等。以上项目的选择确定,应根据矿体具体情况及不同矿种的 特定要求。

(三)开采时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成分:当矿体(层)及围岩(顶底板)中含有影响人体健康的放射性元素、天然气、瓦斯及其他有害气体(如硫化物、汞等),地热等有害地质因素时,应在报告中尽可能说明其来源、分布、含量和影响程度等。对于有自燃性的矿产(如硫铁矿、煤矿、自燃硫矿)或矿层顶底板为高 炭泥岩时,尚应说明其自燃性。

(四)剥离系数及剥离量: 适于露天开采的矿床,应根据矿山设计部门初步确定的开采境界说明剥离系数、剥离量和在剥离中可利用的岩石及其占剥离量的数量。

(五)生产或停采矿井有关开采技术条件方面资料: 矿区内或邻区已有生产矿井时,应叙述其开采技术条件方面的实际资料。已封闭或停采的矿井,应说明其原因。

第七章地质勘探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一)勘探方法及工作情况: 说明勘探类型、勘探手段、方法的选择、勘探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的确定,论证它们的依据和合理性。对矿体(层)的厚度,矿石品位,矿产储量等进行数值和变化系数的 计算,来说明矿区使用的探矿工程间距对矿体(层)的控制程度,以及所采用工程间距的合 理性。

(二)钻探和坑探工程质量评述:说明钻孔结构及其合理性;钻孔孔斜和方位角测定所采用的方法和质量评述;孔深校正,岩矿心采取的质量评述;钻孔封孔方法、封孔质量检查及评述;简易水文观测及班报 表记录质量评述;孔口立桩标记及岩矿心管理工作评述。

说明各种坑探工程规格、质量,并对其取得的地质效果进行评述。对质量较差而又参加储量计算的工程,应列表逐一进行质量评述,并说明参加储量计算的理由。

(三)地形、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控制测量的等级和实测精度;采用的平面座标和高程系统;地形测量的成图方法及质量;地质、勘探工程的测定方法及质量。

(四)地质测量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矿区地质测图和地质剖面的测制方法及其精度。

(五)物、化探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简述地面物、化探的工作方法、工作量、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及其质量评述。说明测井的工作方法、工作量、解释方法及其成果质量。说明放射性元素的检查情况及结果。

(六)采样、化验和岩矿鉴定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光谱分析、全分析、单项分析、组合分析等样品的采样方法、规格及其确定的依 据;采样工作质量及样品的代表性;采样工作的检查结果。样品加工及 K 值选择的依据。

各种化验分析内、外检情况及其质量评述。岩矿鉴定工作质量评述。人工重砂、单矿物、同位素年龄及硫的同位素组成样、精矿样品等的加工、分析、鉴定工作质量的评述。

第八章储量计算

(一)储量计算的工业指标。

(二)储量计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三)储量计算主要参数的确定。(四)矿体(层)圈定的原则。

(五)储量级别和块段的划分原则:按照规范规定的原则和矿区实际情况,说明所计算的各级储量和块段的具体划分条件。

(六)储量计算结果:说明各级储量和总储量,以及各级储量所占比例和分布。

(七)储量计算的检查方法:可抽一定块段用其他方法进行检查,根据储量计算结果来评述储量计算的准确程度。

(八)伴生组分和共生矿产的储量计算方法及结果。

(九)有关储量计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如说明特高品位的处理方法;各种校正系数的应用原则和计算方法等等。

(注:如系采用新方法进行储量计算时,可自行拟定本章的编写提纲)

地质勘探成果的总评述:对矿床控制和研究程度,地质报告资料的完备程度及其质量等作出概括的、结论性的评述。

(一)矿床控制和研究程度: 除了说明对矿床地质、构造、矿体(层)产状、形态,空间分布规律,矿石质量及加工技术性能等主要问题的控制和研究程度以外,还应评述高级储量比例,分布的合理性。另外,对当前矿山设计,建设和开采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如:对露天开采矿体(层)边界的圈 定;分布在主矿体(层)上、下盘首采地段有工业价值小矿体(层)形态和产状的控制;矿石中 有害组份和伴生有用组分以及赋存在主矿体(层)上、下部位的其他有用矿产是否查清;对 矿山开采有严重影响的地质构造和可能引起矿坑突然充水的水文地质因素等问题是否查 清,也均应明确阐述。

(二)矿床成矿基本规律和远景评价。(三)地质勘探工作的主要经验教训和存在问题。(四)对今后生产地质勘探和矿山开采的建议。

附图:

(一)一般应附图件:

1.区域地质图(附地质剖面图及地层综合柱状图);

2.矿区地形地质图(附地质剖面图、地层综合柱状图和探矿工程或钻孔分布位置)

3.矿区实际材料图;

4.矿区地层综合柱状图(较矿区地形地质图中所附的同类图比例尺更大,内容更详细);

5.物探、化探成果图(包括平面图和综合剖面图);

6.采样平面图;

7.含矿地层或矿层对比图;

8.勘探线剖面图(有时可与储量计算剖面图合并);

9.矿体(层)纵剖面图;

10.矿体(层)水平断面图或中段平面图;

11.储量计算投影图(水平投影或垂直纵向投影);

12.钻孔柱状图[参与储量计算和控制矿体(层)边界的钻孔,在内容上应包括水文地质 及测井成果];

13.坑探工程素描图(参与储量计算和有重要意义的);

14.区域水文地质图(图幅的范围应能构成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附区域水文地质剖面 和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

15.矿区水文地质图(附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

16.矿区水文地质剖面图;

17.矿井(坑道)水文地质图和素描图;

18.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19.钻孔水文地质柱状图;

20.地下水动态观测与降雨量关系曲线图;

21.矿床充水因素纲要图;

22.坑道涌水量计算图;

23.矿区主要含水层水压线图;

24.地下水潜水等水位线或埋藏深度图;

25.地下水化学类型或离子分布图。

(二)必要时应增加的图件:

1.矿体(层)顶底板等高线和矿层等厚线图[砂矿和缓倾斜矿体(层)需要]

2.外剥离量计算平面图及剥离比等值线图(露天开采时需此图件);

3.老碉(窿)分布图和新老坑道联系图[对有老碉(窿)和已开采的矿山可编此图];

4.矿体(层)主要元素品位变化曲线图或等值线图;

5.地貌图及第四纪地质图(砂矿床必须编制;有时其它矿床也需编制);

6.简易水文柱状对比图;

7.矿体与上下隔水层距离等值线图;

8.隔水层分布及等厚线图。

附表:

1.测量成果表:包括三角点测量成果及各种勘探工程(包括勘探线端点)测量成果;

2.钻探工程质量一览表以及封孔情况一览表;

3.采样及样品分析结果表(包括组合分析,内、外部检查分析,光谱分析,全分析,物相分析,单矿物分析等);

4.矿石、岩石物理性能测定结果表;

5.储量计算的各种表格,包括:(1)各工程、各剖面、各块段的矿体平均品位、平均厚度计算表等。

(2)矿石体重测定结果表;

(3)储量计算综合表。

6.水文地质的附表:(1)钻孔静止水位一览表;(2)钻孔(漏)抽(注)水试验成果表(包括止水质量检查);(3)钻孔漏水和遇溶洞情况一览表;(4)地下水和地表水动态观测及气象资料综合表;(5)溶洞发育、分布情况统计表;(6)风化带、破碎带及含水层厚度统计表;

(7)水质分析成果表;

(8)坑道涌水量计算表;(9)岩(土)样试验成果表,(10)老窿、生产矿井、民井、泉的调查资料综合表;

(11)其他必要的表格:包括与矿区地质或储量评价有重要关系的一些表格,如物探、井温、孔斜换算、夹石率统计等表格。

附件: 工业部门正式下达的储量计算工业指标;

2.矿石加工技术性质试验报告;

3.与矿区勘探有重要关系的技术资料和文件;

4.插图图册,照片图册等;

5.地质研究报告;

6.大学生地质勘探实习总结 篇六

大学生地质勘探实习总结范文一

一、实习目的《煤矿地质学》课程的认识实习是有关地质科学的野外实习,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是加深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次实习是该课程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实习,能够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锻炼我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地质精神。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实习的主要任务:

1、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

2、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手标本采集、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记录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二、实习情况

(一)时间

20_年X月2日至20_年X月4日,野外实习共三天。

(二)小组成员

王_ 王_ 王_ 吴_ 武_ 薛_

(三)实习路线

(1)20_年1月2日 星期四 晴

河南省_市辉县市上八里乡薄壁镇鸭口村

(2)20_年1月3日 星期五 晴

河南省焦作市龙洞乡_村后沟

(3)20_年X月4日 星期六 晴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常平乡向南100米左右

三、实习内容

1、认识实习区常见的矿物和岩石,学会区分三大类岩石。

2、认识实习区地层剖面,了解地层划分,对比方法,熟悉地层时代。

3、认识实习区地质构造(褶皱、节理、断层)学会识别方法。

4、学会使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断层)产状。

5、学会做标准的野外地质记录。

6、编写实习报告

第二章 地层

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层状岩石的总称,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地层可以显示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因此它和 一定得时间含义相联系。所以在底层形成以后,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此种顺序称为正常层序。

区域内出露与发育的地层由老到新主要有:太古界变质岩系、元

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新生界第三~第四系,其中,二叠系下统,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

【分述】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再细到系、组)新生界

古生界为地球上首次大量出现生物的时期,距今约 7.5 亿年到

2.3 亿年前,主要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在焦作地区因为地层遭到侵蚀,缺失了全部的志留系和泥盆系。其中寒武系和奥陶系为整合接触;奥陶系和石炭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石炭系和二叠系为整合接触。

2.1 太古界(A r)

辉县市上八里乡鸭口盘山公路沿途的太古界可见底层为赞皇群

(Arz),所 观察到的地质现象为:在盘山公路边可以看到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花岗片麻岩、混合岩及小型岩脉或岩墙侵入岩体。

(1)

(2)呈黑褐色及黄褐色,鳞片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黑云母和石英。斜长石占55%左右,灰白色,玻璃光泽,风化后呈土状光泽,黑云母占 15%~25%左右,呈片状。石英占 15%~25%左右,油脂光泽。

(2)角闪斜长片麻岩主要由斜长石、角闪石、石英及黑云母、透辉石、紫苏辉石等矿物组成。明显的片麻状构造是由暗色矿物、浅色矿物相同排列的条带表现出来。角闪斜长片麻岩,由中基性岩浆岩及富铁白云质泥灰岩经高级区域变质作用形成。角闪石占50%~60%左右,呈柱状 或粒状,斜长石占 20%~30%左右,灰白色,玻璃光泽,风化后呈土状光泽。石英占5%~10%左右,油脂光泽;

(3)花岗片麻岩(肉红色),其矿物成分主要是正长石、石英、黑云母、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可包括三种不同类型:

①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碱性长石片麻岩;

②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花岗质混合片麻岩;

③与造山运动同时在强应力作用下,由压力结晶作用形成的片麻状花岗岩。

(3)混合岩 由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岩石。它是变质岩和岩浆岩之间的过渡岩类,混合岩的矿物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定向排列。在盘山公路观察到的混合岩:含有一定数量近于平行的浅色长石英质或花岗质脉状体的混合岩,多呈厚度不等的层状特征特征,围岩中大量的侵入体(脉状、条带状)与围岩组合在一起形成岩石,围岩称为基体,侵入岩称为脉体,主要有石英脉和长石英质岩脉。岩浆沿着与岩层层面垂直或斜交的断面侵入,形成了规模较大,似墙状的岩体,称为岩墙。构成岩脉和岩浆的岩浆岩从酸性到基性都有。

(4)变质岩 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是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类型之

一。先期形成的岩石在地壳中受高温、高压及外来物质深入的影响下,引起其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改变,而形成的新岩石,称为变质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是这类岩石大多数具有结晶结构、定向构造(如片理、片麻理等)和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特征变质矿物。

2.2 元古界(Pt)

元古界包括了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元古代中期发生了全球性的大冰期,世界各地都发现了冰川遗迹。在元古代末期,开始出现了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但这些动物都没有坚硬的骨骼,所以化石上只是留下印痕等遗迹。元古代也曾发生广泛的地壳运动,在前期是地球主要的造山时期。在中国北方为“吕梁运动”。元古代时期的地层中蕴藏有丰富的铁矿、铜矿和稀土金属矿物

在辉县上八里镇盘山公路前进方向右侧可以看到元古界云梦山组的岩性组成和地层不整合接触现象。云梦山组其下部颜色为红色、紫红色变质石英砂岩,上部颜色为浅色的厚层状结构。以石英为主(大于 90%),硅质、铁质胶结,层理明显,大部分为中粗粒的结构,层面上有波痕和泥质龟裂纹,多形成陡峭的悬崖。该地区的石英砂岩的厚度比较大,达到 100m 以上。

在当地可以清楚的看到云梦山组与赞皇群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呈一定角度斜交;两套地层岩石变质程度差异较大;缺失某年代地层,可以得出云梦山组与赞皇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3 古生界(Ph)

古生界分为下、上两界,下古生界(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海相沉积为主,其中寒武系、奥陶系砂岩、竹叶状灰岩和笔石页岩代表浅海相沉积。上古生界(包括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陆相沉积大量发育,含煤沉积广泛分布。其中石炭纪纺锤虫灰岩属较深的海相沉积,煤层属沼泽相沉积。二叠纪的硬石膏层、石膏层、岩盐层、泥灰岩和红色砂岩均属泻湖相沉积。

在中国华北及东北南部,下古生界由浅海相石灰岩为主的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组成,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和上古生界的泥盆系及下石炭统。中上石炭统为海陆交互相的含煤沉积,二叠系以内陆盆地堆积为主。在南方古生界是一套巨厚的浅海相石灰岩。上二叠统早期夹有重要煤系。在东北北部,古生界为巨厚的海相沉积和海陆交互相沉积并夹有中酸性火山岩和凝灰岩。在西北古生界以巨厚的海相沉积为主,有大量火山岩和火山沉积岩。

2.3.1 寒武系(∈)

寒武系是寒武纪形成的地层,分下、中、上三个统的7个地层单位,即下统的馒头组,中统的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上统的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

下统 主要为灰黄色的钙质页岩,紫红色的钙质泥岩及薄层石灰岩。主要为粘土类矿物,有一定的方解石。由于页岩、泥质灰岩抗风

化能力弱,容易风化破碎。地貌上常为低山丘陵。

(钙质页岩)

中统 主要为青灰色的石灰岩,呈厚层状,常有鲕状结构和豆结构,地形上构常为陡坎地形。

(鲕状灰岩)

上统 白云质灰岩,风化面呈灰黑色或深灰色,新鲜面呈灰色,与奥陶系石灰岩正好相反。厚层状,矿物成分有方解石和白云石,以方解石为主。当方解石含量大于90%是石灰岩;当方解石含量大于 75%时,白云石含量大于 20%时,为含白云质石灰岩,当方解石含量大于 50%时,叫白云质灰岩,白云石大于 50%时,叫钙质白云岩。在野外判断时可以用稀盐酸来检验,反应剧烈的是石灰岩,反应缓慢的叫白云岩。结构为隐晶质向显晶质过渡,典型的特征为风化面上有淋滤沟,又称披麻状结构或刀砍纹。撞击时冒白烟,且有臭味。可以作为冶金熔剂。

(白云岩)

2.3.2奥陶系(O)

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主要为青色、青灰色的石灰岩,以及方解石(主要矿物成分为碳酸钙)为主,质纯,性脆,呈厚层状。层面上能够看到白色的方解石脉的充填,其风化面上由于受到风化故颜色较浅,新鲜面的颜色较深。奥陶纪全球海洋较稳定,沉积平稳,此时期产生较厚的灰岩,新鲜断面有闪光,方解石晶粒的缘故。

2.3.3 石炭系(C)

自奥陶纪后,海水退出整个华北及东北南部地区,长期遭受风化剥蚀,直到晚石炭世时,海水才又重新侵漫到这一地区,形成一般不超过500米的海陆交替相的含煤沉积,所含动物群与华南相似。东北北部区下石炭统以海相碎屑岩为主夹灰岩,时夹陆相碎屑沉积,厚度较大;上石炭统以海相灰岩为主,所含动物群与华南相似。西北区的石炭系比较复杂,厚度大,所含动物群与华南相似。石炭纪在全世界是最早的重要成煤时期。在华北有本溪组和太原组,太原组是中国北部石炭系中最重要的煤系地层,其他沉积矿产有铁、锰、黄铁矿、铝土矿及石膏。

2.3.3.1中统:本溪组(C 2b)

本溪组的岩性组成,主要是粘土岩、铁质岩、铝质岩、砂质岩。下部为紫红色的、褐红色的铁矿层,称为山西式铁矿,中部或中上部为灰色或青灰色的铝土质泥岩或铝土矿。当铝的含量大于 40%,铝硅比大于 2:1 时为铝土矿,否则为铝土质粘土;上部为灰白色薄层状的粘土岩,高岭石含量高时可以作为耐火材料的原料。本溪组的厚度为 0 ~20m 左右,一般为 8~10m,沉积时基底不平行成鸡窝状或串珠状的赋存状。

2.3.3.2上统:太原组(C 3t)

为灰黑色的中厚层状、厚层状的石灰岩,单层厚度比较薄(与奥陶纪石灰岩的相比较),有8 层左右,从上到下依次为L 1~L 8,石灰岩中含有黑色的燧石结核或燧石层,石灰岩中有化石(珊瑚化石、腕足类化石等),太原组中含有煤层,薄煤层,焦作仅有两层可采煤层一2 和一5煤,石灰岩常构成煤层顶板,其底板由深灰色的或黑色的薄层状泥岩组成。

2.4 二叠系(P)

二叠系是指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海相;另一种是以陆相为主为主。二叠系以浅海相灰岩为主,底部常有煤系。

2.4.1 下统 山西组(11Ps)山西组的岩层性质为灰色的砂质岩、泥质岩和深黑色、灰黑色的薄层泥岩,该组下部含主要煤层为二 1 煤,又称为大煤,平均厚度在 6m左右,以中厚煤层为主,是焦作地区的主要开采煤层。顶板为砂岩,其表面富含白云母,又称为大占砂岩,在焦作地区,大占砂岩不是很明显。在钻井勘探中,遇到大占砂岩,就预示着将要接近煤层。

2.4.2 下统 下石盒子组 其岩性特征为:主要由黄绿色、灰色砂岩及

泥岩组成,偶夹紫红色团块状泥岩,厚 2~140m,平均 80m,本组以底部砂锅窑砂岩与山西组分界。底部为灰白色、浅灰色厚层状含砾风化面呈灰黄色的中粒砂岩,俗称“砂锅窑砂岩”,厚 0.5~9.3m,平均 6.0m,是本组与山西组分界的主要标志。下部为浅灰色、灰色泥岩、铝土质泥岩及铝土岩,具紫斑,局部含有鲕粒;中部为青灰色细长石英砂岩,含海绿石,其间夹青灰色铝质泥岩及黑色泥岩,上部由浅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和薄层状细砂岩及粉砂岩组成,与下伏山西组呈整合接触。下石盒子组的三、四、五煤段和上石盒子组的六、七、八煤段均形成于向浅水海湾进积的复合三角洲沉积体系,在小规模海平面升降的影响下,使三角洲各种亚环境向海、陆方向进行了多次交替演变。在上三角洲平原和靠分流河道的部位,煤层变薄甚至尖灭,整体厚度不稳定、变化大,仅局部可采,全硫量低,一般小于 0.5%~1.0%,而灰分产率则一般大于 25%~30%。在下三角洲平原分流间

湾充填淤平演化的泥炭沼泽环境中形成的煤层较厚,较稳定。此地层在焦作地区不含煤或煤层为不可采煤层。

2.4.3 上统上石盒子组 其岩性特征为:主要由黄、黄绿色浅灰色的砂岩及泥岩组成,厚 0~200m,平均 50m。该组遭受剥蚀严重,出露不全,与下伏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本地区晚二叠世晚期孙家沟组不含煤,为一套由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的湖泊沉积。

第三章 构 造

3.1褶皱

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岩层受水平方向挤压力的长期作用发生塑

性变形,形成波状弯曲,这种构造形态称为褶皱。

(焦晋高速边褶皱构造 背斜)

(焦晋高速边褶皱构造 向斜)

(构造示意图)

3.2 节理

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未发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根据受力可以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根据构造成因可分为:构造节理和非构造节理。张节理的描述:张节理指岩石受张应力作用产生的节理,它的张口开裂,节理面粗糙不平,延伸不远,当穿过砾岩时,常绕开砾石,张节理常发生于脆性岩石中,并多被石英、方解石等充填。剪节理的描述:剪节理指岩石受剪应力作用产生的节理,它的张口紧闭,节理面光滑平直,节理面延伸较远,常有两组相互交叉同时出现,组成 X 型共轭节理。

3.3 断层

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应力超过组成地壳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便发生断裂,断裂后的岩块(或岩层)若沿破裂面发生相对位移,这种断裂构造称为断层。它对矿产的开采及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均有影响。在煤矿矿井地质工作中,对断层的研究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本次地质实习所看到的是辉县上八里镇鸭口断层,断层的上盘为寒武系地层,岩石为石灰岩,下盘为震旦系地层,岩石为石英砂岩,该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为正断层。该大型断层附近有很多伴生的小型断层,且大部分为正断层。由于断盘的岩性组成为石英砂岩,强度大,性脆,故断层面呈现出悬崖峭壁。

(鸭口断层面)

3.4沁阳地堑

断层:上盘为二叠纪上统上石盒子组的砂岩和泥岩,下盘为奥陶纪马家沟组的石灰岩,上盘下降,下盘上升,为正断层。走向近东西方向,走向43°,倾向 312°,倾角 62°。

沁阳地堑构造控煤的地质示意;

走向43°,倾向 312°,倾角 62° 由上示意图可见,本地区的含煤层为二叠纪上统的山西组煤层,但是由于岩层的断层结构,F1 断层为正断层,其下盘上升,其含煤层高出地表,被风化剥蚀掉,上盘下降,保留了含煤层系没有被剥蚀掉,F2 断层为正断层,其上盘下降,与F1断层的上盘形成了沁阳地堑,保留了含煤层系,下盘上升,使煤层高出地表面,被风化剥蚀;由此可知该地区的煤层范围小,F1和F2断层之间的沁阳地堑间的煤层沟通了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石灰岩强含水岩层,故该煤层的矿井涌水量比较大,开采条件差。

断层造成该地区煤层赋存条件差及煤炭质量不好的原因。断层同样也是正断层,下盘上升,使煤层高出地表面,被风化剥蚀。上盘下降,保留了部分煤层,但由于F3F断层的切割,保存煤层的范围很小,离地表较近,为风化—氧化带,煤炭的质量不好,该煤层的深部煤由于断层的作用被抬升,被风化剥蚀掉,故未受风、样氧化的煤炭未能保存。断层带附近,由于上盘下降,力的作用方向向下,上盘岩层向下弯曲,下盘上升,力的作用方向向上,下盘岩层向上弯曲,由此,可判断对盘岩层的运动方向。

第四章 矿 产

焦作矿产资源品种较多,储量较大,质量较好,经过普查的矿产资源有40余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 25%,探明储量的有煤炭、石灰石、铝矾土、耐火粘土、硫铁矿等20多种。其中煤田东起修武,西至博爱,南接武陟,东西长65 公里,南北宽 20公里,保有储量32.4亿吨,为单一的优质无烟煤(发热量:5500-6700 大卡/ 公斤,含硫量:0.5-0.8%,挥发分:8-9%,灰分:22-27%),是化工和钢铁工业的理想原料。

耐火粘土主要分布于修武至沁阳一线的太行山南侧,埋藏浅,易开采,耐火度达1650 ~1770 ℃,是生产陶瓷、耐火材料的优质原料,已探明储量 4686.9 万吨,占全省保有储量的 9.5%。

(铝土矿)

铁矿主要分布于焦作和沁阳,保有储量 2726 万吨,工业储量 740.6万吨,以磁铁矿为主,含铁量 32%;硫铁矿保有储量 3475.5 万吨,占全省储量的 41%,品位一般在16 ~20%左右,洗选性能良好,主要位于冯封矿区,矿体长 3000米,宽300-600 米。

河南理工大学煤矿地质学实习报告

(奥陶系铁矿)

石灰石分布广、储量大,工业储量33 亿吨,远景储量100 亿吨, 厚度稳定在30米以上,含氧化钙 52~54%,主要分布于北部山区,面积 500平方公里,是生产纯碱、乙炔、水泥等产品的优质原料。此外,焦作还有铜、铁、石英、大理石、铝、锌、磷、锑等矿产资源。

第五章 结束语

首先感谢各位导师,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对我们的耐心指导。虽然天气很寒冷、环境比较的恶劣,但是指导老师们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讲解,我感悟到了老师们的勤恳的治学精神、不怕吃苦的精神、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让我非常的感动!

大学生地质勘探实习总结范文二

第一章绪言,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章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附剖面图、素描图)。

第四章构造

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

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

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第五章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后记,说明实习后的体会、感想、意见和要求。

报告中文字要工整,图件要美观。报告应有封面、题目、写作人专业、班级、姓名、写作日期等。并进行装订。

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三天

第一部分前言:实习的目的任务、要求、时间、地点等;

第二部分实习路线中主要地质特征:按照地层、岩浆岩、变质岩、构造、矿产的顺序进行概括性地总结;

第三部分几种地质现象的认识与探讨:选择地质实习路线中最有兴趣、感想最深的两种以上地质现象,对其作用方式、形成过程、产物及特征作较深刻、有见地的分析与探讨。

第四部分结束语:通过实习的收获、体会及建议。

地质实习报告要求实事求是、逻辑清楚、言简意骇、图文并茂。

5.通过实习,要求对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是:

(1)学会用手持gps定点。

(2)能掌握地质罗盘测量岩层(构造面)的产状。

(3)初步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矿物、岩石并描述其主要特征。

(4)学会绘制地质信手剖面图,学会绘制地质现象示意图、素描图。

(5)基本掌握地质观察点的记录格式和描述方法,以及编写地质路线小结。

大学生地质勘探实习总结范文三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与土力学中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

1、认识满寿山的岩层

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或者高雅的称为“曼寿山”。2003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馒头组主要由紫红色、黄绿色等杂色页岩及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杂岩的肉红色片麻状花岗岩之上。下部灰岩中含磁石结核和条带,上部页岩中具微细水平层理,中部页岩含有三叶虫化石~中华莱德利基虫。厚度 119米。

2、认识滑坡与断层

下午我们到达灵岩寺附近,开始下午的实习,主要是认识滑坡,断层以及一块花岗岩。

首先老师将我们带到实习地点,指着远处的山体让我们找出断层的上盘,下盘,断层线,断层面以及滑坡体,然后详细讲解了该处滑坡和短层,在山路的一边同学们边听边记,最后老师带我们去看了一块花岗頒岩,三号的实习结束,3、认识苏庄断层

六月四号,我们开始了第二天实习,首先是一处断层,这处断层比昨天的更有价值与意义,因为该处断层断距小,我们能看的很清楚上盘,下盘等,而且该处断层低。加深了对断层的认识。

4、地质罗盘的实习及背斜的判定

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观察点的所在位置,测出任何一个观察面的空间位置(如岩层层面、褶皱轴面、断层面、节理面……等构造面的空间位置),以及测定火成岩的各种构造要素,矿体的产状。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背斜是褶皱的一种,为岩层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底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老地层在中间,新地层在两侧,另外褶皱也包括向斜,其为岩层向下弯曲的槽型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地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新地层在中间,老地层在两侧。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连接、相间排列,常是多个连续出现。正常情况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

7.巢湖地质实习基地教学资源评述 篇七

关键词:实习基地,地质,实践教学资源,巢湖

巢湖凤凰山地区西以郯庐断裂带与华北陆块分隔, 南与大别造山带毗邻, 东与太平洋板块相邻。实习区三面环山, 一面临水, 南部为安徽省最大的淡水湖———巢湖。由于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典型的地质地貌和漫长的演化历史, 实习区地层发育齐全, 岩石种类众多, 生物化石丰富, 地质构造典型, 露头发育良好。近年来, 多所高校在此开展了地质实习, 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地质研究。尤其是下三叠统层型候选剖面、鱼龙化石和郯庐断裂带的地质研究, 为开展优质实践教学提供了极其丰富和十分珍贵的地质资料。

一、地层和古生物

实习区地层区划上属华南地层大区、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出露的地层有震旦系、寒武系、下奥陶统、下—中志留统、上泥盆统、石炭系、二叠系、下—中三叠统、下侏罗统和第四系。志留系碎屑岩与三叠系碳酸盐岩分别构成凤凰山背斜和平顶山向斜的核部地层, 其余地层依次分布在其两侧。

震旦系灯影组厚150m~370m。岩性主要为灰、深灰色厚层微晶白云岩夹硅质条带, 见燧石结核、叠层构造和葡萄状构造。

寒武系厚570m, 自下而上划分为冷泉王组、半汤组和山凹丁群, 主要由含鲕微晶白云岩、砂屑白云岩、粉晶白云质灰岩组成, 夹灰黄色薄层页岩。白云岩中含葛万藻, 页岩中含三叶虫及腕足类化石。

奥陶系以仑山组发育为特征, 厚118m, 主要由细晶白云岩、硅质结核白云岩、含灰白云岩、亮晶球粒微晶灰岩组成。产头足类化石。

志留系缺失上统沉积。下统高家边组厚度超过380m, 以青灰色、黄绿色页岩、粉砂质泥岩与粉砂岩互层为主。含笔石、腕足类、双壳类、三叶虫、腹足类等动物化石;中统坟头组厚271m。岩性主要为黄绿色中、厚层岩屑砂岩、石英砂岩、含砾岩屑石英砂岩, 夹粉砂岩、泥岩。发育大型丘状交错层理, 含鱼类 (多鳃鱼) 、三叶虫 (王冠虫) 、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化石。

泥盆系上统五通组厚180m。底部岩性为灰白色厚层石英岩砾岩;下部为灰白色石英砂岩;上部灰黑色粘土岩夹细粒石英砂岩。发育大型板状交错层理, 上部含褐铁矿层及古植物 (亚鳞木、薄皮木, 见图1) 、叶肢介、腕足类化石。泥盆纪是陆生植物大发展时期, 生物界完成了从海生向陆生的转变, 开始了生物演化的新篇章。

石炭系下统金陵组厚5m。岩性为灰黑色中厚层生物碎屑灰岩、微晶灰岩, 富含珊瑚、腕足类 (金陵穹房贝) 等化石。高骊山组厚12m, 岩性主要为杂色页岩, 局部夹泥灰岩、钙质泥岩、劣质煤与赤铁矿, 顶部为细粒石英砂岩。含贵州珊瑚、网格长身贝及双壳类化石。和州组厚25m, 岩性为灰—灰黑色中厚层生物碎屑灰岩, 夹钙质泥岩、灰质白云岩, 顶部为特征显著的浅灰色厚层砾状生物碎屑灰岩 (炉渣状灰岩) , 富产袁氏珊瑚、始塔夫蜓及大长身贝。上统黄龙组厚27m, 岩性为灰色、带红色调中厚层白云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和亮晶砂屑灰岩, 富含蜓类、珊瑚。

二叠系下统栖霞组厚175m。由灰黑色、深灰色薄层—中厚层泥晶生物碎屑灰岩组成, 含燧石结核或燧石层。分四个岩性段:臭灰岩、下硅质层、本部灰岩和上硅质层。生物化石有蜒类、珊瑚、海绵、腕足类。中统孤峰组厚25m, 岩性为黄、灰色薄层泥岩、页岩及黑色薄层硅质岩, 下部泥岩中含锰及磷质结核。生物以营漂浮生活的硅质放射虫和游泳生物菊石 (阿尔图菊石) 为主。上统龙潭组厚78m, 由棕灰、灰黑色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灰黄色长石石英砂岩组成, 中、上部含煤, 顶部夹生物碎屑灰岩透镜体 (压煤灰岩) , 含古植物 (大羽羊齿、美楔叶) 和腕足类 (刺围脊贝) 化石。大隆组厚21m, 岩性为褐、黑色页岩夹薄层硅质岩、泥灰岩, 富含菊石 (假提罗菊石、假腹菊石) 、腕足类及双壳类化石。

三叠系下统殷坑组厚84m, 岩性以黄绿色页岩、钙质泥岩为主, 发育韵律层理、水平层理, 富含菊石 (蛇菊石) 、双壳类 (克氏蛤) 。和龙山组厚21m, 岩性为灰色微晶灰岩、瘤状灰岩与黄绿色钙质页岩互层, 水平层理发育, 以菊石 (米克菊石) 发育为特征。南陵湖组厚170m, 岩性为中厚层微晶灰岩, 局部夹薄层泥灰岩、瘤状灰岩, 生物以游泳的鱼龙 (见图2) 和菊石为特征。中统东马鞍山组厚191m, 岩性为灰白色、紫色粉晶白云岩夹微晶灰岩, 含多层中厚层膏溶白云质角砾状灰岩, 风化后呈蜂窝状构造。东马鞍山组沉积后, 本区受印支期地壳运动的影响, 褶皱隆起, 整体抬升, 海水退出, 结束了该区的海洋环境。

平顶山和马家山剖面为全球下三叠统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 (251.5Ma) 的层型候选剖面。

侏罗系厚度超过450m, 岩性为陆相沉积的灰白、灰黄色中、粗粒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夹粉砂岩、泥岩, 含植物化石毛羽叶、苏铁杉及叶肢介、瓣鳃类、鱼类化石。

第四系为中更新统洞穴堆积及全新统的残坡积物, 由各色粘土、亚粘土、碎屑混杂物组成, 不整合于下伏各时代地层之上。

二、地质构造与岩浆活动

实习区位于扬子陆块东北部, 郯庐断裂带东侧, 属半汤复背斜北西翼。印支期强烈的褶皱造山运动, 奠定了本区的构造格架, 形成NNE向褶皱, 并伴有一系列的断层发育。

实习区构造由三个二级褶皱组成, 自东向西分别为俞府大村向斜、凤凰山背斜和平顶山向斜 (见图3) 。褶皱岩层由志留系—三叠系构成。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地层为龙潭组, 翼部为孤峰组至高家边组。枢纽向北东仰起, 轴面倾向300°, 倾角84°, 属直立褶皱;凤凰山背斜核部为高家边组, 北西翼为高家边组—东马鞍山组, 南东翼为高家边组—龙潭组。两翼产状基本正常, 局部倒转。枢纽向南西倾伏, 轴面倾向300°~320°, 倾角80°, 为线性斜歪褶皱;平顶山向斜核部最新地层为东马鞍山组, 翼部地层为下三叠统—高家边组。平顶山以南两翼地层向西倾, 平顶山以北两翼地层产状正常。枢纽北东向仰起, 属直立、倒转褶皱。

郯庐断裂带是西太平洋东亚大陆边缘上一系列北北东向断裂系中的巨型断裂带。中国境内长达2400km, 总体走向25°~40°, 平面形态呈“S”形。郯庐断裂带的大规模平移, 使中国东部前期的构造单元被左行错移。原先近东西向的大别—苏鲁造山带左行错移达550km。苏鲁造山带在向北错移中发生了牵引弯曲, 使两造山带之间沿郯庐断裂带残留了北北东向延伸的张八岭隆起带。

郯庐断裂带断层岩主要有两种类型:韧性走滑剪切形成的糜棱岩系列和拉张作用、挤压作用形成的碎裂岩系列。断裂带性质有三种类型, 即走滑期的平移断层、伸展期的正断层以及挤压期的逆断层。该断裂带经历了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的左旋走滑运动, 晚白垩世至古近纪的伸展运动和新近纪以来挤压逆冲活动的演化。演化规律与中国东部大地构造演化一致, 主要受控于太平洋板块运动所产生的区域应力场。

由于多期构造活动, 特别是受青苔山断层活动的影响, 实习区主要发育北东向的逆断层和北西向的平移正断层。青苔山逆断层走向50°, 倾向北西, 倾角约60°, 上盘地层为灯影组, 下盘为高家边组。断层碎粉岩带宽1m~2m, 发育平行于滑脱面的破劈理, 可见擦痕和镜面。断层出露长度5km, 地层断距达1km;222高地逆断层走向20°~30°, 倾向北西, 倾角40°~45°, 上盘地层为和州组、黄龙组, 下盘为栖霞组。断层破碎带宽1m~2m, 原岩为和州组炉渣状灰岩。断层下盘近断层面栖霞组灰岩中节理密集, 并发生牵引现象。断层面见有擦痕和镜面, 出露长度超过1km;177高地右行平移正断层倾向20°~50°, 倾角45°~60°, 走向长约1km。断层破碎带宽5m~8m, 主要为碳酸盐岩角砾;断层带旁侧节理、劈理发育, 并发育大量方解石脉与断层线相交;局部见高骊山组与黄龙组直接接触。

区内岩浆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均为侵入接触, 除狮子口岩体侵入高家边组外, 其余岩体均侵入石炭、二叠系地层。岩体规模均不大, 侵入体面积为100m2~400m2, 呈岩株、岩脉、岩枝状产出, 属于浅成、超浅成侵入体。侵入岩岩性单一, 为花岗斑岩的单相岩体, 侵入时代为晚白垩世。

三、矿产资源

实习区位于扬子、华北两大不同构造单元的交接部位, 郯庐断裂带贯穿全区, 历经多次构造运动, 各时代地层发育形成了碳酸盐岩、粘土、煤、铁、磷等矿产。石灰岩、白云岩矿产资源丰富。

区内石灰岩主要成矿时代为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矿层多、厚度大、分布广、资源丰富。工业用途为化工原料、冶金辅料、水泥原料及建筑石料。

白云岩主要赋存于震旦系的灯影组及寒武系的冷泉王组、半汤组、山凹丁群。矿体主要由中厚层白云岩组成。矿石中白云石含量在90%~97%, 含少量石英、方解石和泥质;矿石工业类型为镁矿 (冶镁白云岩) 和熔剂用白云岩两种。

耐火、陶用粘土矿层赋存于五通组和高骊山组。五通组粘土矿以粉砂质粘土为主, 层位稳定。矿石成分主要为高岭石、伊利石, 少量石英和微量褐铁矿。耐火度1650℃~1710℃, 可塑性指数13~17;高骊山组粘土矿层不稳定, 矿体由杂色粘土岩组成。矿石耐火度在1580℃~1710℃, 烧结度1205℃。

含煤岩系有五通组、栖霞组、龙潭组及磨山组。有工业价值的煤层产于龙潭组下段含煤岩系中。龙潭组煤层平均厚0.5m, 局部厚达7.5m, 呈透镜状产出。煤岩类型以亮煤、暗煤为主, 含少量丝炭, 属高硫无烟煤。

四、结语

巢湖凤凰山地区地层出露完整, 化石类型丰富, 岩石种类齐全, 构造现象典型, 资源与环境地质现象独特, 是开展野外地质教学的优质场所。众多的地质研究成果, 尤其是下三叠统层型剖面、晚古生代的地层特征和沉积环境、郯庐断裂带及实习区的地质构造、马家山鱼龙化石及中生代的地壳运动和地质演化研究, 为开展野外地质实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实习基地每年接待的实习生超过5000人, 在学生野外地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地学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1]刘文中, 李宗海, 王来斌, 等.巢湖凤凰山地质填图实习指南[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14.

[2]王道轩, 宋传中, 金福全, 等.巢湖地学实习教程[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3]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巢湖北部凤凰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指导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7.

[4]童金南, Hans J.Hansen, 赵来时, 等.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层型候选剖面——安徽巢湖平顶山西剖面地层序列[J].地层学杂志, 2005, 29 (2) :205-214.

[5]朱光, 王道轩, 刘国生, 等.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及其对西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响应[J].地质科学, 2004, 39 (1) :36-49.

[6]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安徽省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7.

[7]安徽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安徽省巢湖市地质实习指南[R].1986.

[8]郭刚, 童金南, 张世红, 等.安徽巢湖早三叠世印度期旋回地层研究[J].中国科学 (D辑:地球科学) , 2007, 37 (12) :1571-1578.

8.地质勘探实习报告 篇八

关键词:地质实习;基地建设;观测点;实践教学;玉泉地区

工程地质野外教学实习是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房屋建筑方向)和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等专业本科教学实习环节中的必修课程。它既是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让学生掌握野外科学考察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环节。

一、工程地质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地质实习是地质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力手段。通过野外工程地质实习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明确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了解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借助简易工具和试剂鉴别其结构、构造、性质及其岩石的工程强度、类别,运用地质罗盘仪测定各种地质构造的产状、识别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识别一般中小型地貌形态和常见不良地质现象,分析其对道路、桥梁工程、地下工程的影响,解决地基稳定性、边坡稳定、洞室围岩及地下工程等主要工程问题。

二、玉泉镇区域概况

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工程地质野外认识实习基地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玉泉镇地区,距阿城市区6.5公里,位于滨绥线上,国道301(绥满公路)经由此地,交通十分方便。该地区具有典型的地质条件, 区内3大岩类出露齐全,褶皱断裂发育,是公路建设和各项基础建设石料等原材料开采场地的主要地区之一,地质现象丰富典型,交通往来颇为便利,是黑龙江省各高校相关专业较为理想的地质实习基地。多年来该基地承担了我院土木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房屋建筑方向)和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等专业实习,对培养高等技术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辦学效益。

三、地质实习基地原有观测点

野外地质认识实习基地原有观测地点主要分布在玉泉镇周围,主要有4处的地质地貌作为学生实习点。

1.小孤山滑坡观测点。玉泉地区在小孤山发现有产生于坚硬岩石中的滑坡。滑坡是沿基岩的节理面产生的,滑坡体、滑坡床及滑动面上的牵引台阶,都十分明显。小孤山滑坡观测点可以满足认识滑坡、了解滑坡成因,掌握测定滑坡构造产状方法的认识教学实习点。

2.小黑子河观测点。小黑子河的补给主要是由山上的地下水 (地势较高)补给地表水 (小黑子河)。本地大多为石灰岩,地下水主要存在于石灰岩的裂隙中,所以又属于裂隙水,其口感好,以至于玉泉的啤酒比较好。小黑子河观测点是观察河流的地质作用,了解冲积层的形成及特点,掌握河流地质断面的调查方法的合适观测点。

3.电缆厂后身断层观测点。在玉泉电缆厂后身有一明显的断层结构,基岩出露好、断层结构分明,非常适合学生掌握断层的野外识别方法及断层要素的测量,节理的类型及特点。

在威虎山上可以观测玉泉地区全貌,是学生充分了解玉泉地区山岭起伏、地貌特点、水系的分布极好的观测点。

四、地质实习基地建设

近年来,由于学科建设,自2005年我院开始招收土木工程专业(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的学生,《工程岩土学》《地质学基础》《工程岩土勘查》等课程是该方向的主干课程,与其相关的实践教学——工程地质实习尤为重要。就目前的地质实习基地的观测内容远不能满足岩土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需求。针对该问题,学校非常重视,为进一步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建设,达到实习内容齐全性、实习范围集中性、实习区域典型性、观测地点便利性的目的,决定重新选址, 增加实习观测点。经过艰苦的调研、充分讨论、反复论证、大量的实验后,现增设以下几个观测点:

1.威虎山风化壳观测点。该观测点位于威虎山公园二道门入口处,为残积不连续的薄壳覆盖在基岩上的风化壳,通过观测可了解如何鉴别变质岩,并认识岩浆岩及变质岩的接触关系,了解风化壳剖面的分带、成分类型及薄厚发育状况。

2.火车站岩层接触侵入观测点。经踏查,火车站附近有3处岩体呈现出新岩体穿插老岩体的接触关系。这些特有的岩层剖面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现象,属典型的教学案例,是难得的优质教学资源,设为教学实践和科考研究观测点,

3.冲沟。本地区冲沟分布较为普遍,铁路北侧之山坡均有分布,除个别地区发现有处于第一发展阶段的冲沟外,大部分冲沟处于第四发展阶段。冲沟一般长50~100米,宽5~10米,深1~3米。从目前看这种冲沟没有什么危险,但由于本地区处于缓慢上升阶段,因此,对于冲沟的复活现象应引起注意。

4.玉泉料场开采观测点。玉泉地区无论是天然建筑材料(砂、卵石、石块),还是人工建筑材料(水泥、石灰、砖、瓦)都比较丰富,区内有两家水泥厂、多家采石场、砖瓦厂。玉泉镇三面环山,工程地质条件良好,西部有一峡口连接平原,地质情况十分复杂,许多代表性的地形在此都能看到。

上述实习基地的各个观测点是经过实验分析、对比筛选而建立的,内容丰富,典型,有代表性,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地质实习的观测点,更可以成为教师科学研究工作的基地。

五、实习路线、实践及效果分析

实习队的全体老师认真总结多年工程地质野外教学实习经验,并召集多位专家和资深教师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研究,在原有基础上又开发了多处地质实习的观测点,补充和完善了地质实习的内容,建设了教学实习基地。并于2009年5月-7月进行了增设实习基地观测点后的第一次实习的实践,实习基地在野外教学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2009年5月-7月陆续有土木工程专业(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房屋建筑方向)和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等专业近18个班次6个循环的地质实习。通过对现场调查,我们重新调整了实习路线,统一规划,合理部署,将现场实习观测点分3条路线,分别是:小孤山滑坡观测点——小黑子河观测点路线;电缆厂后身断层观测点——火车站岩层接触侵入观测点——冲沟点——玉泉料场开采观测点路线;威虎山风化层观测点——威虎山玉泉地貌观测点路线。经过6个完整循环的地质实习,均达到了预期的实习目的,完成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实习任务,使学生牢固掌握了相关实习应该掌握的实习内容和技能,收到了良好的实习效果,取得了预期效果,为以后各届学生的地质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六、实习基地建设与实践总结

我校的本科实习基地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而且实习基地的质量也有所提高。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为我校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工程地质学实习作为岩土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实践环节教学重要部分,一年来,为了更好地适应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专业的改革和新专业发展,提高学生对岩土的地质地貌的判断能力,加强学生对不同地貌、岩石、矿物、水系分布等勘察能力,真正地解决隧道或地铁等地下工程的地基稳定、边坡稳定等主要工程问题,我们对实习基地建设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扩充了4个实习观测点,修改了实习路线,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果,为野外地质实习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生动的实例。

参考文献:

[1]钱建平,余勇,陈三明,张晓虹.普通地质学野外实习.CAI 2004.

[2]钱建平,胡云沪,庞保成,冯佐海,张晓虹.加强普通地质实习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实习教学质量.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25卷第2期.

[3]时红莲,项伟.论深化地质教学实习改革.高等建筑教育,2007年第16卷第1期.

[4]王心源,张广胜.贾冠忠.等安徽省巢湖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建设与改革研究.中国地质教育,2007年第2期.

[5]徐先海,周葆华.高校地质学实践教学改革途径探索.科技信息,2009第1期.

[6]陈骏,胡文瑄,李成.地质学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中国地质教育,2007年第1期.

[7]路鹏,王根龙,赵晓燕,段玉石.地质学野外教学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07年第03期.

上一篇:说明文水果下一篇:语文期末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