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县民族寄宿制小学

2024-09-05

同德县民族寄宿制小学(共9篇)

1.同德县民族寄宿制小学 篇一

江西沟乡民族寄宿制小学

校园安全隐患排查自查报告

学校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一贯重视安全教育,对安全工作常抓不解。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校成立了由校长才周加为组长,副校长卓玛本任副组长,政教主任羊庄索南、教务主任华秀、总务处主任拉加才让为组员组成的安全隐患排查自查小组,对学校安全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检查,通过检查我们认为学校安全工作开展得细致扎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一)安全管理

1、各项安全制度健全,安全应急预案完善,安全责任落实,签订部分安全责任书;

2、门卫登记严格,保安人员值班情况正常;

3、经常性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有记录;学生集中上下楼时,无专人疏导和指挥机制;本学期进行一次应急疏散演练

4、安全隐患排查、安全月报没有坚持。(二)安全设施

1、楼梯、走廊、体育设施等符合安全要求;但道路保卡很高,护栏正在安装中。

2、校园重点部位防盗设施;学校门口、校内主要通道等监控设施安装,将投入使用。(三)安全保卫

1.有专职保安员担任门卫。

2.有值班制度,有校外人员入校登记。

3.学校禁止师生将非教学用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品、动物和管制器具等危险物品带入校园。

4.财会室、电脑室等重点场所的安全保卫工作正在完善。5.视频监控将安装完毕、未安装报警系统。(四)校舍安全

1.楼房顶面、外墙、阳台、门窗、楼梯围栏未发现裂缝,但楼顶门未安装门锁,学生容易到楼顶玩耍,部分厕所天花板有松动脱落现象,有安全隐患。

2.护栏正在安装、扶手高度符合安全要求、未发现不牢固。3.楼道、走廊及其它通道安全、通畅,照明设备处于正常状态。4.围墙不够高,还有四处未封口,学生及外来人员均可随意进出,有很大安全隐患。大门及附属设施未发现安全隐患。5.宣传栏、运动器械等安全牢固。

6.校内和周边有枯死树木未伐,没有枯树枝条悬挂树干。

7.易发生碰撞、滑倒、破摔等设施未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但多处楼道安全出口指示灯已坏。8.现有校舍有防雷击装置(五)食品安全

1、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应有健康证;

2、食堂设备与环境符合卫生标准及有关要求;

3、食堂食品的购买、运输、储存、加工及查验等符合卫生标准和有关要求;

4、餐具消毒、购物索证、食品留样等制度坚持,有无记录;不制售冷荤凉菜、四季豆、发芽土豆、野生菌等高风险食品。(六)消防安全

1、学校线路是否规范,无老化、裸露现象;

2、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宿舍楼等楼道有应急灯、灭火器,能正常使用;

3、学生宿舍有少数电热毯取暖等现象。

4、有个别学生带打火机到校。(七)交通安全

1、学校门前交通有车辆乱停乱放现象;

2、临街学校门口无减速震荡线、信号灯等交通标志;

3、有学生乘坐不具备客运资质的车辆和超员机动车;(八)教学安全

1.集体劳动或社会实践活动采取有效措施,为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2.体育设施和器械无安全隐患;

3、实验危险药品有专人保管,符合相关规定;

4.课间操、集会、上下课等活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生拥挤踩踏事故; 5.无聘用有犯罪史的人或有精神病史的人担任教职工; 6.教师无侮辱、殴打、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

(九)传染病预防

1、利用班会等经常性开展冬季传染病的预防教育;

2、因病缺课有登记追踪制度、有无记录;

3、定期对教室、办公室、食堂、学生宿舍进行消毒;教室、办公室、宿舍等场所是否坚持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十)恶劣天气预防

1、开展过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2、学生途经危险地段有些设置警示标牌;

3、有冬季恶劣天气应急预案。

(十一)周边治安环境

1.交通安全设施不齐全,没有专人维持交通秩序。2.未发现违法建筑和易倒易塌的危险建筑。

3.未发现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影响学生学习的生产经营活动。4.不存在非法网吧、歌舞厅、游戏厅、书摊、流动饮食摊点等场所。5.校园周边未发现因矛盾转移而引发涉校涉生暴力案件或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和倾向,未发现有滋扰校园、侵害师生安全的流氓恶势力。6.及时将存在的安全隐患向有关部门报告。

2.同德县民族寄宿制小学 篇二

山大沟深, 居住分散, 自然条件严酷, 交通不便, 这是甘肃省民族地区的现实, 也是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该怎么办呢?

穷则思变。在东乡县政府的报告材料里, 有一句话引人注意——“开展小学寄宿制是提高入学率和巩固率的有效途径”。

这句话是对民族地区发展教育的经验总结。

——2005年,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在临夏州的永靖、康乐、和政、临夏县累计批复建设的学校达45所, 累计建设校舍面积81910平方米;

——2008年, 碌曲县大力调整学校布局, 撤并9所小学 (教学点) , 改扩建13所寄宿制学校;

……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民族地区的学校由帐篷学校、马背学校发展成如今草原上最漂亮的学校, 由走读学校发展到现在的寄宿制学校, 这无疑是一条艰难的探索之路, 但也是让民族地区人民感到振奋的成功之路。

突破口:强化寄宿制学校建设

甘南州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后, 彻底解决了适龄儿童“有学上”、“上得起学”的问题。然而, “上好学”的问题也随之摆在了甘南教育人的面前。

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 甘南州在2008年提出了新一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计划。这一工作开展的突破口, 就是强化寄宿制学校建设。

为此, 甘南州提出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充分认识在新时期、新阶段推进甘南民族地区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坚定不移地推进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特征、以城区和乡镇中心校为依托的新一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

同时, 甘南州也形成了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个主要原则。

首先是优化资源、集中办学原则。在统筹考虑学生方便入学和集中办学的基础上, 通过新建和改扩建乡 (镇) 中心寄宿制小学, 联乡 (镇) 新建和改扩建寄宿制初中或九年制学校, 县城新建和改扩建寄宿制初中、高中、职业中学, 走“规模化+寄宿制教育模式”的发展路子, 实现集中办学, 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均衡发展、提高效益是甘南州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按照均衡发展的要求, 甘南州提出要促进全州教育结构、规模、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从根本上解决甘南州教育存在的学校布点多、规模小、设施不足、资源缺乏、效益不高等问题。

同时, 甘南州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执行, 并把它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实施。撤点并校后建办的寄宿制学校, 必须按有关规定建好食堂、供暖、供水、厕所、澡堂等生活必需设施, 寄宿生一律按国家政策享受相应的生活补助。同时还强化了寄宿生管理, 安排专门的生活指导老师, 确保低龄学生在校的安全、生活和学习, 解除家长及学生的后顾之忧, 让家长放心, 让社会满意。

按照《甘南州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 (2009~2011) 》要求, 甘南州在3年内要撤并学校260所, 学校数由731所减少到473所。

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 甘南州对强化寄宿制学校建设, 花足了气力。

比如, 在初中布局调整时, 以总人口数的5%-6%作为初中在校生的基数为依据, 制定调整规划。全州覆盖人口在2.5万人以上的乡镇, 原则上设一所初中;山区和牧区覆盖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镇, 原则上可以设一所初中, 但学校规模原则上要达到900人以上。人口不及上述标准的, 由各县 (市) 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 采取临近乡镇联合办学、举办九年一贯制学校或集中在县城办学等模式。经过调整的农牧村初中或九年一贯制学校, 全部达到了寄宿制学校办学标准。

经过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甘南州学校的平均人数由432人增加到721人。调整后, 寄宿制学校由179所增加到210所, 净增31所, 寄宿学生增加到10万人。教育资源的相对集中, 也让办学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甘南州新一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的开展, 是以强化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突破口的。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证明, 根据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进行寄宿制学校建设, 是发展民族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建设高标准的寄宿制学校

在甘南州新一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 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支撑点的举措已经证明, 建设一所高标准的寄宿制学校, 就可以带动民族地区5~7个乡镇的中小学教育布局结构调整。

为此, 在整合农牧村教育资源存量的同时, 甘南州围绕城镇化建设, 在县、镇大力新建高标准的寄宿制学校, 使很多农牧村孩子进城享受优质教育。在寄宿制学校建设方面, 甘南州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为标准, 确立了紧紧围绕“三大工程”、落实“三步走”的战略。

2008年以“大灶建设工程”项目为抓手, 切实解决了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吃饭问题, 保证学生“进得来、吃得饱”, 增强学校吸纳力, 扩大寄宿制学校规模;

2009年以“学生宿舍建设工程”项目为抓手, 解决了学生的住宿问题, 完善了其他生活配套设施, 保证学生“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 增加学校住宿容量, 纵深推进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

2010年以学校“教学用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项目为抓手, 努力解决教学用房不足的问题, 改善其他教学配套设施条件, 保证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扩大办学规模, 保证布局结构调整工作全面完成。

但是, 问题依然存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后, 大量农牧村学生寄宿就读, 学校规模明显增大, 学校的管理工作难度和压力也相应地增大。这样, 学校管理能力和水平就成为社会、家长和群众检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

为此, 甘南州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措施, 强化质量意识, 深化课程改革, 规范学校管理,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学生安全为重点, 围绕寄宿生的学、吃、住、行、医等方面, 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也相继出台, 同时还努力提高后勤服务水平,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解除了寄宿生家长的后顾之忧。

在建设高标准寄宿制学校时, 甘南州十分重视文娱、体育场所建设, 经常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加强家校联系, 随时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 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 养成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习惯, 也成为甘南州建设高标准寄宿制学校的内容之一。

增加投入, 让寄宿制学校更好地发展

2008年, 天祝藏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里提出, 要加大民族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 规划建设城乡高标准寄宿制“双语”学校, 逐步实现“五有四统一”的目标 (即有宿舍、有暖气、有厨房、有浴室、有药房和医生, 统一制定办学标准, 统一调配教师、保育员, 统一配备调整教学设施, 统一划拨办公、补助经费) 。

就拿补助经费一项来说, 天祝县提出, 为了提高“双语”寄宿生的生活补助, 从2009年起, 在落实好“两免一补”的基础上, 学习“双语”的小学、中学生每年每人再分别补助生活费250元、375元, 生均年补助分别达到750元和1125元, 所需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 逐步对学习“双语”学生实行全免费教育。

这项举措, 不但有利于“双语”教学的开展, 对学生来说更有利。在寄宿制学校, 学生的住宿条件、生活条件、学习条件改善了, 他们也就可以安心学习了。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在发展民族教育时, 天祝县政府将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发展所需的经费专门列入县财政预算, 对寄宿制学校的发展是一个根本的保证。

东乡县在改善学生食宿方面的投入, 对提高寄宿制学校的办校质量更有借鉴意义。

东乡县的寄宿制学校开始于1984年, 当时只有民族中学1所学校有寄宿条件, 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寄宿学生数始终没有超过100人。从2003年起, 东乡三中利用新建教学楼空余教室为80多名学生安排了住宿。2005年, 国家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后, 由县教育局负责, 各乡镇配合, 对全县中小学寄宿生开展了一次全面摸底调查。2005年全县有寄宿生436人, 其中初中寄宿生258人, 小学寄宿生178人, 当时绝大部分学校无法提供寄宿条件, 学生只能租住在群众家里或投亲靠友。

2007年, 东乡县依托“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项目, 完成了对11所中学的新建和改扩建, 各项目学校修建了学生食堂, 为学生就餐提供了保障。

在11所寄宿制学校中, 有9所学校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兴办食堂。大部分学校食堂建筑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下, 在学生食堂设置餐桌, 按3名寄宿学生1个就餐座位配备。随着寄宿生人数的增加, 目前, 部分学校5—6名寄宿生1个就餐座位。

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寄宿生供餐水平, 东乡县在11所寄宿制学校食堂管理中, 全部实行学校统一管理制度和原料成本核算制度, 学校食堂由校长亲自抓, 核算实行食物原料成本核算制度, 食堂的供应成本按所用的面粉、洋芋、肉类、植物油及调料等购进费用核算, 厨师等食堂工作人员由县教育局统一调配和聘用, 工资由县财政统一解决, 水、电、煤等公共费用由学校从公用经费中支付, 这样就降低了饭菜价格, 提高了饭菜质量。

与此同时, 从2005年起, 东乡县认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 对租住和投亲靠友寄宿的学生按每天1元的标准补助现金。鉴于东乡县是民族贫困县, 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 国家以牧区标准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 小学生每天补助2元, 初中生每天补助3元, 小学生每生每学期250元, 初中生每生每学期375元。

从2007年秋季学期东乡县全面开办寄宿制学校食堂以来, 对寄宿的学生, 按照寄宿生数和补助标准, 县教育局在开学初将经费一次性足额拨付到各学校, 各学校根据不同情况, 每月一次或每周一次按每生每月90元的标准以饭菜票形式发放到学生手里, 不足部分由学生自行购买饭菜票补充。

3.同德县民族寄宿制小学 篇三

对心理韧性(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美国,但研究者们对心理韧性的概念还未达成共识,国内学者对此概念的翻译也不同,有“复原力”、“抗逆力”、“心理弹性”、“压弹”等。对此概念的定义也出现三种不同的趋势,有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近几年许多学者倾向于将心理韧性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认为心理韧性是指个体面对不利生活环境或创伤、重大压力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并且适应的过程。

心理韧性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倡兴办寄宿制学校以来,民族地区中小学基本实现了“寄宿制”。现实表明,作为一种办学模式,寄宿制工程有效改善了一批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对扩大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规模,保证中西部学龄儿童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寄宿小学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寄宿,年龄偏小,在遭受突发或持续的生活压力事件中应对方式尚未发展成熟,同时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周末也很难得到父母的照顾,其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处理不好学生的心理问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甚至直接威胁到学生的生命安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寄宿学校学生的心理韧性进行调查与研究,总结其发展规律,为完善“寄宿制工程”提供有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对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3所寄宿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学生进行分层随机取样,发放问卷45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后保留有效问卷416份。其中,男生172人,占41.3%;女生244人,占58.7%。四年级学生106人,占25.5%;五年级学生179人,占43%;六年级学生131人,占31.5%。汉族学生107人,占25.7%;土家族学生309人,占74.3%。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胡月琴、甘怡群于2008年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包括27道题,分为个人力和支持力两个因素,其中个人力包含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3个因子,支持力包含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2个因子。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对其中的12个反向计分项目进行处理后,1~5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通过27个项目之和来计算心理韧性水平,得分越高,说明心理韧性水平越好。

3.统计处理

本研究运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4.研究数据与分析

(1)民族地区寄宿小学学生心理韧性总体状况

为了更好地描述和呈现民族地区寄宿小学生心理韧性的整体状况,将心理韧性总得分按升序排列,找出处于三分之一位置的分数进行低中高水平的划分,并结合其分布中的百分比情况进行描述。

由表1可以看出,民族地区寄宿小学生心理韧性平均得分为74.24。心理韧性高水平者所占百分比为33.1%,心理韧性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的百分比为66.9%,其中缺乏心理韧性者占了总人数的33.7%。在心理韧性水平上高中低三个水平上分布人数较为接近。

(2)民族地区寄宿小学生心理韧性在性别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心理韧性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民族地区小学生的心理韧性总体水平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p>0.05)。

采用独立样本检验进一步对心理韧性5个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进行比较,得出心理韧性中的家庭支持因子在性别变量上表现出显著差异性,女生的评分显著高于男生的评分。

心理韧性的家庭支持因子在不同性别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女生的评分(19.61±3.615)显著高于男生(20.97±3.234)。

(3)民族地区寄宿小学生心理韧性在民族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汉族和土家族小学生进行心理韧性的差异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由上表可知,心理韧性在民族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4)民族地区寄宿小学生心理韧性在年级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小学生心理韧性是否在年级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所示结果可知,心理韧性均值虽随年级变化而提高,但在不同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对小学生心理韧性5个因子在年级变量上的差异性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以得出,心理韧性的5个因子中,积极认知因子在不同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5年级最低,6年级最高。心理韧性的其他4个因子在年级上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结果与讨论

1.民族地区寄宿小学生心理韧性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从数据的分析结果中发现,民族地区小学生心理韧性平均得分为74.24,处于低、中水平学生占了总人数的66.9%,呈现总体偏低的状态。这可能与小学生开始寄宿时年龄偏低、压力应对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发展有关。

2.民族地区寄宿小学生心理韧性水平在性别变量上无显著差异,但在家庭支持上差异显著,女生水平高于男生

民族地区小学生的心理韧性总体水平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这与其他心理韧性实证研究的结果相互矛盾。这可能与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为寄宿生有关。由于学校对寄宿生有统一的管理和指导,因而在性别这一变量上,心理韧性水平差异不大。但不同性别在心理韧性的家庭支持因子上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在此项目上的得分,这可能由于女生对家庭的依赖较多,且对家庭支持的敏感度比男生高,也可能由于家庭给予男生的支持相对女生来说较少。

3.心理韧性在民族变量上无显著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韧性在民族变量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在同一个地区,学生的生活状况差别不大,所面对的问题一样。因此也说明民族地区寄宿小学生的心理韧性问题不是民族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

4.心理韧性总体水平在年级变量上无显著差异,但心理韧性中的积极认知在年级上具有显著差异,六年级学生积极认知水平最高,五年级学生的积极评分最低

心理韧性总体水平虽随年级而提高,但在年级变量上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学生的心理韧性并没有在受教育过程中达到质的飞跃。这与王坚杰在合肥市小学生中进行的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实证研究结果不一致,此研究认为心理韧性在年级中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来自于认知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得到发展的结果。本研究中虽发现积极认知在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但积极认知的水平并不是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而出现递增的趋势,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个体认知水平的发展虽然是心理韧性水平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

四、提高民族地区寄宿学校小学生心理韧性的对策与建议

心理韧性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民族地区小学生在其身心发展的过程中,随时会遭受长期短期不利因素带来的负性影响,其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加。因此,鉴于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对其较为密切联系且直接影响的社会支持提供者——家庭与学校,提出促进小学生心理韧性水平发展的干预措施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干预措施

(1)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学校要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包括学习适应与生活适应。

学习是学生主要社会任务,学习成绩也就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但由于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同乡村学生集中到同一所学校,学习成绩必然出现差异,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教育,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校与新的学习方式,对一些学生基础较差的课程要补课,使他们能够尽快赶上进度,从而避免学习上出现的压力。

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寄宿,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学校一般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但不进行生活指导与生活教育。学生的生活适应教育要包括一般生活教育如吃饭、穿衣、个人卫生等方面,但不容忽视的是社会生活适应的教育,特别是集体生活中人际关系教育,同伴关系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是社会生活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其次,压力应对与挫折应对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韧性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远离家庭与父母、学习与生活环境改变、同伴关系改变,都会带来压力与挫折感,这些因素是寄宿小学生相对于其他小学生不同的压力与挫折特点,也是心理教育要关注的方面。

(2)学校提高学生社会支持水平

学校作为儿童成长的一个重要环境,在某一特定阶段,同伴和师生关系可能超过家庭关系对于他们的影响。因此,在促进小学生心理韧性水平的干预工作中,应该更加强调学校及地教师方面的指导。包括:教师正确对待学生寻求帮助的事实,并且给予积极的帮助与关心;学校和老师加强同伴间的互动和协作机制,展开相关团体活动,增强班级融合性和凝聚力,通过建立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纽带,使学生获得关系支持与心理支持。

2.家庭干预措施

大量研究表明了亲子关系在心理韧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家庭主要是通过依恋风格、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等对心理韧性施加影响。

因此,为提高小学生心理韧性水平,培养其掌握应对压力事件的技能,家庭应该做出以下方面的努力:第一,提供良好的教养环境,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第二,增加与孩子的沟通,使孩子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获得父母的支持;第三,正确引导孩子面对分离问题,这对留守儿童尤其重要。

其次,亲戚的支持在留守儿童及家庭关怀缺失儿童中具有重要作用。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较多,寄宿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周末只能回爷爷奶奶家或其他亲戚家,亲戚关系在家庭功能缺位的情况下能够为孩子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环境,可以减少其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骆鹏程.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研究.河南:河南大学,2007.

[2] 李志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2009(4).

[3] 王坚杰,张洪波,许娟,等.合肥市小学生心理复原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2007.

[4] 王玉花.从心理弹性理论视角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教育学术月刊,2010(10).

4.同德县民族寄宿制小学 篇四

“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启动仪式

为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疆方略,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不断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按照《布尔津县教育系统关于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特此举办此次阔斯特克乡寄宿制中心小学与杜来提乡草原二村小学“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启动仪式。

活动时间:2016年11月10日 活动内容:

会议第一项:升旗仪式(请全体起立,面向国旗)会议第二项:阔斯特克乡寄宿制中心小学吾阿勒别克校长致开幕词。

会议第三项:阔斯特克乡寄宿制中心小学贺学宝书记宣读两校结对认亲实施方案及结对名单。

会议第四项:正式结对(因场地原因分两组进行)

1、互赠联系卡--紧握双手 真诚拥抱

2、签字仪式--结对教师共同签字立约 会议第五项:杜来提乡草原二村小学教师代表发言 会议第六项:合唱歌曲《爱我中华》

会议第七项:杜来提乡草原二村小学田文革校长致总结讲话。

5.同德县民族寄宿制小学 篇五

一、学校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要想搞好我州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的管理,学校必须出台一系列管理办法,并建立比较完善管理机制。在此我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小小的看法:

1、学校领导的重视

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学校必须有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模式。学校领导得重视,得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周密细致的安排。比如:学生的安全教育、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的才艺展示,学生的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得有专门的负责教师。

2、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

要想把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管理好,学校内陪的教师之间必须团结合作。虽然已经明确分工,但是如果教师之间发现问题出现,必须得进行意见交换和交流,确保能更有效的搞好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工作。

二、班主任教师发挥的作用

在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中,班主任教师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班主任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引路人,而且也是学生的心理辅导师。班主任教师应该时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因此,班主任教师在少数民族寄宿制学管理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学生间的相互管与监督

要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生活学习体验中,有着他们的自我认识和亲身体验。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间的相互管理和监督作用。比如,成立兴趣合作学习小组、课外文艺小组等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成立卫生管理小组,让学生监督学生的卫生,定期检监督查学生的个人卫生,寝室环境卫生,并向班主任教师进行汇报交流。

四、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交流

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也很重要,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至关重要。班主任教应该时刻与学生家长取得密切联系,把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学生家长交流,并主动去向学生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以便理更好地配合学校做好管理工作。以上几个方面是我对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管理方面的几个小小的建议与看法。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仅仅是靠这几个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各学校,特别是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在寄宿生管理方面,学校认真履行向家长和社会公开的八项承诺,按作息时间实行封闭管理。全天24小时均有教师负责管理寄宿生的生活、学习和安全。寄宿生周日到校由值周教师负责签到,未按时到者,值周教师和班主任必须电话联系家长,查明未到校原因。周五放学,由值周教师护送寄宿生路队,学校聘请有资质的接送学生专车,分不同路队,护送的路程也不同。不通班车的路队,用车送出城区,再由接路队的家长代表接回村,通班车的村的路队,用车送回村,并且实行交接签字制度。一日三餐由事务长负责管理。洗澡、打开水由开水房服务人员负责,上课期间由班主任负责,晚饭后至次日上午第1节课前由生活教师负责,晚上组织学生看电视,早上组织学生锻炼身体,男女生活教师实行陪睡制,一层楼一个陪睡生活教师负责学生睡觉及安全。洗碗、打开水、晒被子等环节中若有不安全因素,由生活教师处理,不让寄宿生插手。有时,个别学生夜间突然生病,学校按照《应急预案》,组织校领导、值周教师、生活教师先护送到县医院治疗,再通知家长。学校这种做法,深得家长好评。自创办寄宿制学校以来,未出现过任何安全责任事故。

巩固与提高

每学期开学初,有计划地开办为期一天的家长培训班,学习家教理论知识,研究未成年人教育管理方法,签订学生安全教育责任书,协商接送寄宿生路队的值周家长等事宜,明确寄宿生安全、教育责任界限。

学生安全是家长和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学校最担心的问题。我们努力做到“四个确保”。确保饮食安全卫生,我们严格挑选生活教师和饮事人员,严格执行食品采购,贮藏、加工、供应卫生制度,生活教师和值周校领导及教师坚持同学生一起同吃一样的饭菜,总务主任、事务长每周定时检查饭菜质量和卫生,向学生供应开水和洗淋浴。确保住宿安全,学生公寓装设铁门,楼层设卫生间和厕所,楼道及厕所安装声控灯和应急灯,夜晚起夜不出门。确保了活动安全,学生在校活动分别由班主任和生活教师全程陪护。确保路途安全,学生上学由家长送进校门,放学由责任教师和家长接送。

资助贫困生,解决学生入学困难和生活困难。一部分家长虽然圆了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里读书梦,但是增加了他们经济困难,为了缓解农民子女进城读书经济负担,学校将“两免一补”政策向寄宿生倾斜,每年有25000多元的资金用于救助贫困寄宿生,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渡过难关。学校还积极联系县镇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海外慈善机构,向贫困生捐赠救助金。

6.同德县民族寄宿制小学 篇六

刚察县民族寄宿制初级中学校本教研工作总结报告

“校本”思潮呼唤着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关注校本、走向校本,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特征的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等校本活动开始成为大家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教师如何理解与把握课程改革精神实质,如何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如何切实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成为勇立创新浪头的“弄潮儿”,将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败。那么,如何将我校教师的教学实践和问题研究结合起来,如何将教学基地和研究基地结合起来,将教研的重心下移,一直是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我校顺应当前教育新形势,大力推行校本教研,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学校校本教研工作扎扎实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结合《关于开展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校本教研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通知》的文件精神进行了自查,现将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加强学习,统一思想。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州、县有关教师继续教育校本教研文件精神,开展学习、讨论,使教师们充分明确继续教育的终身性、紧迫性、重要性,意识到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政治业务水平,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广泛的宣传学习,使教师们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继续教育工作的认识,使教师们参加继续教育成为自觉行动。

二、加强领导,分步实施

1、年级组长组织本组成员,研究、讨论教案及电子白板如何编写、使用、及使用后反思与提升,作业如何选编,预习作业的设计等。

2、年级组长组织本组成员,研究授课流程,严格按照课堂教学模式授课。

/ 5

3、实施校长、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年级组长随堂听课制度。校长及时汇总其他人员听、课情况进行点评。

4、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培训方案,确定培训目标,分年实施。我校已开发编印了《文明礼仪》、《修德育才》和《美丽的刚察》三本校本教材,并相继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切实加强了学生的养成教育,让学生懂得了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了解到家乡的大变化,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快乐,学校的正在形成良好的文明的校风。

三、形成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

校本教研的核心是收获教学的高效益,是在有限时间内实现学生发展的最大化目标;校本教研的价值取向在于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校本教研的基本思想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四、确立校本教研的基本标准

1、教学设计精当。准确解读教材与学生,在能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同时,教学设计要把每一课教学的知识点与整个知识体系相联系并提出实现整体目标的教学策略。

2、讲课精炼高效。能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组织严密。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讲到底”的落后教学方式,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

3、主体作用发挥。加强学法指导,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从接受性学习转换为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2 / 5 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激励、鼓舞和自主中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一般情况下,每节课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的时间应不少于10分钟。同时,为了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学校每周下午自习课时间安排各班进行电子阅览和图书阅览。

4、分层教学落实。根据学生个性、认知能力、思维类型等差异,实行分层设计、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最大化的发展。

5、师生关系和谐。师生之间具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课堂里充满欢乐、微笑、轻松、和谐、合作和互动。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尊重、温暖、理解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亲和力和教学艺术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90%以上的学生喜欢学科教师并对这一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6、教学目标达成。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反馈练习当堂完成率100%,正确率90%以上;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成功喜悦的学生达95%以上。

五、完善校本教研的行动策略。

1、启动“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行动”。在全校启动“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行动”。三年内,学校的教学研究、质量管理及队伍素质建设等均围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益这个重心进行。2012年12月由教务处,组织全体教师及学生进行打造一流民族中学的动员大会。2013年上半年春在全校全面实施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行动评价活动。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打造一流民族中学创新成果展示”活动。

2、开展“高效课堂新模式”的创建活动。在全校开展以提高课堂效益为主旨的“高效课堂新模式”的创建活动,特别是打造“政史地生”高效课堂示范课。组织全体教师参加高效课堂新模式的研究和岗位练兵活动。每个教师每学期在学校至少上一节 3 / 5 高效课堂的展示课,并接受一次学校组织高效课堂的随机检查。通过创建活动,80%以上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达到“教得灵活、学得轻松、当堂训练、当堂落实”。

3、构建科学的课堂评价系统。学校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监控与评价,建立一个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高效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评价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评价方法是以教师自我诊断与同伴互助为主的高效课堂发展性评价。学校将为每个教师建立课堂教学的评价档案。

4、建立高效的教学反思机制。学校要积极引导并大力推行教后反思,要求每个教师每课、每单元教学结束后写教学反思笔记,每学期写一份教学反思报告。把写教学反思,记录反思问题,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学校每学期要对教师的教学反思笔记进行一次检查并于每学期对全体教师的教学反思笔记进行展评,评选优秀的教学反思笔记和教学反思报告。

5、鼓励教师高学历进修。学校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进修学习,为参培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条件,教师参加进修学习期间学校在时间上给予保证。同时学校坚持“一人培训大家受益”的原则。要求走出去的教师回校后上交汇报材料;在教师大会上汇报体会;上一节汇报课等。

6、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我校全体教师均参加了信息技术培训,部分教师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为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和平等交流的平台

六、健全激励措施和制度保障。

为了引导教师真正进入教研状态,确保学校有良好的教研氛围,使教研活动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我校先后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教师工作职责>>、<<师德建设基本要求>>、<<校级骨干教师评定及管理方案>>、<<教师培训制度>> 4 / 5 等规章制度。从活动考勤、资料建档、表彰激励三个方面进行规范管理。

教务处、年级组充分行使职能,对教师教案,教师每天的上课、办公、自习课、布置作业等教学常规进行监督检查。教务处对教师教学常规每学期按计划进行两次全面检查,对于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个人,优先推选为骨干教师,优先派出参加各级专业培训;对违反教学常规的行为,一律严肃处理,严重者按教学事故论处,记入其个人业务档案。

今后,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通过校本教研,将学校特色与教学、教研及课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校本教研本土化,系列化,教育教学生活化,优质化,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唱响学在城西,办人民满意教育。我们坚信:我校校本教研的明天会更美好!

7.如何抓好农村小学的寄宿制管理 篇七

留守儿童, 谁来关爱?目前大多数小学学生都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 他们基本上能得到较好的生活照料, 但寄希望年事已高却大多数是文化不高的老一辈更好地教育孩子, 不现实, 也没有时效。这甚至成为许多农村小孩在性格形成方面的一个主要因素。 (长期不能与父母在一起, 要么孤僻不爱讲话, 要么调皮任性至极。)

寄宿制, 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下, 成了必须抓住的稻草。但这种集中性地将生活和学习统一的管理方式, 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如何面对?成了许多教学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农村小学寄宿制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 农村小学的师资匮乏是不容回避的现实

这包括教师严重缺编, 师资不稳定, 偏远村小由于生活条件、工作条件较差, 村小教师待遇也差, 造成教师不能安心工作。

(二) 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存在不稳定因素

让农村学生享受城市学生同等教育是我们教师的职责和追求, 但现实是, 农村学生流动问题普遍存在, 从村小到镇上, 再到县城, 学生随着家庭流动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

另一方面, 家庭条件较差、父母关爱缺失, 导致许多学生不喜欢交流, 更不喜欢集中生活, 这对寄宿制的管理影响较大。学生家庭生活与集体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矛盾。寄宿学生分布各个年级, 年龄集中在8—12岁, 在家庭保姆式的照顾下, 娇生惯养, 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懒散、自理能力差等现象。刚上寄宿制学校肯定会有许多不适应之处, 这就需要寄宿制的生活指导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和指导。集体生活可以促进人际交往, 矫正孩子身上的一些坏习惯, 但如何处理好亲情关系、人格完善、健康心理等方面问题尚待探索努力。

(三) 对寄宿制管理模式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和误区

教师的传统观念: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教教书, 轻视甚至鄙视寄宿制办学中的服务育人功能。家长的传统观念: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意味着用钱替孩子买来了时间, 用寄宿可以“矫治”孩子, 他们认为寄宿制管得严, 时间多, 孩子学习就会好, 孩子学习好就行。寄宿制管理模式与认知的存在偏差, 何保证寄宿制在安全服务的同时, 又能全面发挥育人功能?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 寄宿制学生的经济状况是不可忽略的问题

针对农村贫困学生家庭, 国家采取了“两免一补”政策, 千方百计地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但由于经济原因, 只靠政府、学校减免, 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一些寄宿学生生活较为困难, 交不起每月基本的生活费, 甚至个别学生买不起菜, 一周仅靠家里带来的咸菜维持, 既无营养又不卫生, 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农村小学寄宿制的管理对策

面对这些问题, 必须找到对策, 为更多留守儿童建立一个安心成长的环境。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 领导要高度重视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相关部门要成立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专门机构, 督促指导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工作。并将此项工作作为实践落实“三个代表”、关注“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农村寄宿制学校实际情况, 有重点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 领导和管理部门的重视, 才能有更多财政补贴和拨款, 为学习开展寄宿制管理的硬件投入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 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 对实施寄宿制的学校给予适当补贴, 用于改善学生寄宿条件。加大“两免一补”力度, 特别是增加“两免一补”中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的数量。

再次, 要尽快建立和晚上管理制度

严格寄宿制学校准入制度, 制定实施寄宿制的标准和管理规程, 加强寄宿制学校教学、教师、学生、学生生活、宿舍、后勤等方面管理。对寄宿制学校按要求进行规范, 学校根据自身实际, 成立住校生管理小组, 各类人员分工明确, 各司其责, 建立健全了住校生的规章制度:如《住校生行为规范》、《住校生内务管理条例》、《住校生管组职责》、《住校生管理实施细则》、《住校生安全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这样, 学生一住进学校, 就进行制度教育, 凡事做到有章可循。如要求统一作息:全体住校学生统一按照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 按时作息, 努力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统一食宿:学校安排专门负责学生食宿的生活教师, 监督学生吃饭、睡觉, 让学生逐步养成生活有规律, 勤俭节约、不挑吃穿的好习惯。统一活动:全体住校学生按时出早操和参加体育锻炼, 统一收看《新闻联播》、少儿节目等。

最后, 要重视和培养高素质的生活管理老师

目前, 大多数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管理都是外聘生活老师, 他们都没有生活指导老师编制, 或者由学校或是任课教师兼任, 或是从任课教师中抽调出来的专职。随着农村小学寄宿制这一管理办学模式的逐渐发展, 寄宿生增多, 在人事编制方面, 可否考虑给予生活老师正式编制, 让他们“名正言顺”, 更安心地工作。

8.同德县民族寄宿制小学 篇八

关键词:营养餐;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7-0230-186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073

一、存在问题

1.供餐模式不统一。据调查,笔者所在的全国独有的裕固族地区,大部分是山区,学生寄宿的多,一般情况下半月一大休,学生回一次家。自“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各校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供餐模式参差不齐,有的学校是食堂供餐,有的学校是正规企业供餐。供餐模式不统一,由此带来的管理问题较为突出。食堂供餐形式,一般是学校具备供餐条件的采用这种模式,全县仅大一点的学校开学生灶,有部分寄宿生能吃到热饭热菜,但这一模式的主体责任在学校,风险主要在学校。因受学校食堂及设施等硬件的制约,很多学校都由企业加工成成品食品,定期送往各校,这一模式的责任风险主要在企业,学校不必为此牵扯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加之其简单易操作,故成了僻壤小学校目前最主要的营养餐供餐形式。

2.专项资金出现冒领和套取的怪现象。“营养改善计划”属于专项资金,覆盖广、投入大,过手的部门多、环节多、不加强规范管理,被冒领和套取的风险高,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也有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各种名目不同程度的截留、挤占和挪用,甚至克扣的情况。能足额按时发放成了我们这些基层管理者的奢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个别地区农村学校领导胆大妄为,造假虚报学生数,套取国家资金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3.食品花样单一,缺少变化,质量有时也不能保证,造成学生厌食,浪费粮食的现象很普遍很严重。企业供应的营养餐食品单一缺少变化,长期食用学生就会产生厌食情绪,不少学生随意丢弃,浪费现象严重。

4.我校是学校食堂供餐,为做好营养餐工作,前期在基本设备、从业人员方面都有了大量投入。但因这项工作面广量大,监管成本也成倍增加,产生了后勤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培训费用等,学校增加后勤人员并添置了厨房用具,也给学校加大了一笔不小的开支;有的食堂餐厅偏小,学生不能分桌同时就餐,还要专门抽调老师给学生打饭和管理。增加了管理负担。

5.学校食堂供餐模式,由于进料把关不严,卫生和安全方面压很力大。部分学校食堂建设及内部设施均不达标,与高标准还相差甚远。厨师手艺不精,服务人员也没有参加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培训。食堂物资采购把关不严,加之部分地区相关责任人在营养餐供应过程中执行有关规定不到位,学校的后勤管理制度、卫生安全规章都不健全,学校分管领导,相关责任人监管不得力,导致了学生食用营养餐出现身体不适,甚至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二、解决营养餐问题的措施

1.加快食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餐营设备的配置力度,努力完善学校食堂供餐条件。 改善供餐条件首要的是学校领导要重视,要舍得和加大资金投入,把学校食堂的面貌环境建设好,想方设法改善灶上用具及卫生条件,克服人员、经费等困难,尽快实行食堂供餐,针对学生因厌食而造成的浪费现象,建议在保证一学期每生每天3元标准不突破的前提下,实行企业供餐与学校食堂供餐相结合的方法,待条件成熟后,逐步过渡到学校食堂供餐。

2.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要严格和规范,建立健全规范的切实可行的监督约束机制。首先,县教育局要建立营养餐补助实名制学生信息系统,落实各校受助学生人数、核定补助标准、受益人数等动态情况。供餐单位要公开向社会招投标,引入竞争机制,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总量、学校名单及受益学生人次等信息要定期公布,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学校要将财务管理制度整章健制,制定切实可行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把相关人员的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学校的财务、会计制度也要健全,配备专(兼)职财会人员,定期对财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要勇于接受政府审计等相关部门的监督,要推行营养餐计划,要让有学生家长参加的膳食委员会建立并运转起来,对每天的资金使用情况和早午晚餐晚执行情况进行公开,使各项监督公开、透明,及时、高效。

3.广泛拓宽渠道,积极争取资金,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提升营养餐质量。学校领导思路要活,要走出去,争取项目,必须搞活资金来源,使资金来源多一点。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的协商,征得学生家长的理解和同意,可在国家补助的3元基础上,每生适当也交纳一部分资金,校长可以多方征得地方政府追加,也可以和本地的知名企业家或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搭桥,让这些企业或名人慷慨解囊,无私捐助,吸取资金来提升营养餐质量,保证营养午餐既安全,又营养。

4.要避免营养餐出现卫生和安全问题。首先要把好原料采购质量关,从源头上保证供给质量和安全。要从食材采购、饭菜及食品的加工到发放,都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责任机制。所有学校的学生食堂都要退出承包经营,由学校零利润经营,学校食堂工作人员要持证上岗,食品加工要严格执行有关卫生操作规定。学生营养餐食品卫生安全应急预案要真正建立起来,以便有效防止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方面的事故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切实提高学生营养水平和身体素质。

9.同德县民族寄宿制小学 篇九

个人卫生教育工作计划

(2017-2018-1)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执行学校卫生条例为前提,抓好学校卫生管理工作,抓好学生常见病、传染病、流行性疾病的预防,保证师生的身体健康,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健康知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做好日常卫生扫除和检查工作,加强学校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重点区域的卫生监督检查,全面提高学校校园卫生和学生个人卫生水平,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创造干净、整洁、卫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工作目标

(一)健全学校卫生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二)认真组织师生学习《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相关的卫生知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积极开展传染病的防治宣传工作。

(三)完善卫生检查制度,切实抓好学校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努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学生健康的成长。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学校通过广播、墙报、黑板报、升旗仪式、班(队)会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做好流行病、H7N9禽流感、结核病、血吸虫病、手足口病、狂犬病、细菌性痢疾、食物中毒、艾滋病等疾病的宣传预防,做好接种工作,及季节性多发病预防。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卫生纪念日这大好的宣传教育契机,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卫生保健意识深入人心。本学期可利用9月14日世界清洁地球日、9月20日全国爱牙日、10月31日世界勤俭日、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等进行广泛卫生知识宣传,积极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师生树立“学校是我家,健康靠大家”的浓厚意识,增强师生“讲卫生、重健康、防疾病”的意识和自律行为,提高师生“人人都是卫生工作者”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自觉性,真正营造起人人维护学校环境卫生,人人规范公共卫生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人重视除害防病,科学健身的良好氛围。

(二)切实做好学生的晨午检工作。班主任及各任科老师要提高对学生晨午检工作的认识,发现学生有发热、流感、猩红热、水痘等流行性疾病症状的,应在最快时间报告卫生室。平时学生因病缺课的要及时登记并报卫生室。发现有传染病症状的学生,班主任和卫生保健老师要迅速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报告并迅速采取措施,隔离病人,并送医院治疗。要做到学校、班级两级重点监控。

(三)继续加强校园环境卫生。安排好各班室外保洁责任区,并坚持每天两小扫,每周一大扫。看见公共场所有垃圾、纸屑,有关班级要及时清扫。学校卫生室、后勤组要督促好清洁工做好室内外环境的保洁,厕所的清洁、消毒和垃圾的及时处理。各个班级、办公室、专用教室要加强清洁卫生值日制度,要坚持做好每天清洁一次,每周大扫一次,保持班级、办公室、专用教室日常的清洁、整齐、美观。门卫室人员要按要求做好校门内外场地的清洁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六病”防治工作。预防近视眼、沙眼、龋齿、蛔虫、营养不良、贫血,特别是加强近视的预防。重点监控学生视力,近视生常抓不懈要持平。卫生保健老师和全体任课老师要十分注意学生正确的用眼卫生知识和指导学生做好眼保健操,做到穴位准确手法正确。切实保证眼保健操时间、检查、监督落实,准时上课、下课不拖堂,不让学生疲劳作业。严格落实“三个一”(一尺一拳一寸),规范用眼卫生,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协同家长对学生预防近视、保护视力的宣传教育,做到预防为主保护为主,及早发现、及早纠正、及早治疗,共同保护学生视力。

(五)继续开展卫生创建与检查评比活动。开展各类卫生创建活动,组织德育处每天对各班级的卫生工作进行检查、评比,做到天天检查、周周评比,不断提高环境卫生质量。做好总结材料。

(六)开设健康教育课,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要结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健教活动,设立卫生监督岗,实行卫生流动红旗评比等,促进学生健康意识的提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意识行为、习惯。

(七)加强食堂卫生、饮食、饮水卫生。食堂负责人及卫生保健教师要加强对食堂从业人员在个人卫生、食品加工烹饪、分发,以及饮水桶、餐具消毒、工作场所保洁等各个方面的指导和监督,确保食品安全、卫生、坚决杜绝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继续加强对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培训,严格食品卫生操作规程和每天清洁工作场所的要求,确保师生饮食安全,努力做到:“卫生有保障,营养有标准,口味有改善。”同时要严格做好食堂从业人员的晨检工作,学校要定期和随时对食堂卫生工作进行检查抽查。学校教室及学生活动场所每周消毒二次。

健康教育大课内容安排

九月份:传染病简介,饮水卫生与疾病

十月份:儿童口腔疾病防治知识,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

十一月份:健康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

十二月份:计划免疫知识

学校饮水卫生知识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督导,强化落实。

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各班开展经常性指导检查,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的人员,限期整改,跟踪督办。对不按任务要求推进工作的,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对相关责任人实行严格问责。

(二)狠抓落实,重在坚持。

实践证明,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成功之道重在坚持,加强学生个人卫生教育永远在路上。一定要拿出“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个人卫生教育工作的指导精神。

额玛勒郭楞蒙古民族乡寄宿制学校

上一篇:哲理小故事及寓意下一篇:家乡的塔峰山作文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