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嘲诗鲁迅

2024-08-09

自嘲诗鲁迅(精选3篇)

1.自嘲诗鲁迅 篇一

《自嘲》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古诗赏析

【注释】

①鲁迅《华盖集·题记》:“这运(指华盖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

②《吴子·治兵》:“如坐漏船之中。”《晋书·华卓传》,华卓说:“得酒满数百斛船,……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③《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齐景公)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引钱季重作的柱帖:“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孺子”,鲁迅说,本意是指的自己的儿子——子婴,后来借指劳动人民了。

【译文】

交了倒霉运怎还会想有顺心事,躺在床上连身都不敢翻一下倒把头给碰到墙上。因此,上大街低低压下破帽遮住脸,唯恐被人看见,招来不测的横祸,我就像酒装在漏船里,在江心激流中打转,随时有被江水吞没的危险,逃不脱的晦气啊!我这人不招人喜欢,许多人指斥我,骂我,诅咒我,本该没病也死掉,但我偏偏横着眉毛一动也不动地既不悲也不怒地照常活着,真够不知羞的;自己也知道自己既无大志也没什么能耐,而甘心在家扮老牛让孩子牵着跑,逗孩子玩,也实在是个窝囊废。然而,咒骂任人咒骂,窝囊我自窝囊,只要自己还有能够安身的小楼,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天下,楼外任什么我才不管它呢。

【赏析】

这是一首人们熟知并传诵的名诗。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

切革命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极其精当地阐述了诗中这一联的正面意蕴,也画龙点睛地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对于我们正确深刻地理解鲁迅诗中表达的思想无疑很重要。

诗的题目叫“自嘲”,离开了“嘲”的艺术特点而直接阐释此诗,那就会让读者把本诗理解成一首豪言壮语式的明志诗。“嘲”的艺术常规武器是反语,这首诗整个来说是说反话。反话自然应做正话解,但首先要从反话来鉴赏,才能领略到鲁迅在本诗中体现的他那种特有的犀利、辛辣、乐观的幽默风格,对人民无限爱对敌人无比憎的情感,从而得到艺术的美的享受。

诗中的“横眉”两句成为传诵的名言,“横眉”、“俯首”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这两句不仅意义深长而且形象鲜明。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千夫指”的出处,本于《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人”即“千夫”,是指群众。但鲁迅在1931年2月4日《致李秉中》里说:“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生丁今世,正不知来日如何耳。”鲁迅在这里给予新义,这个“千夫”不指群众,指敌人,指各式各样的敌人。这同《无题》“一枝清采采湘灵”里的“无奈终输萧艾密”一样,“萧艾密”指敌的众多,跟“千夫”的指敌人的多一致。因此,冷对“千夫指”,不是冷对群众所指责的独夫,是冷对众多敌人的指点,毛主席说“„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是极正确的。

鲁迅

(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诗歌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坟》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自嘲诗鲁迅 篇二

一、质之美

质就是内容。你写这首诗, 你作这篇文, 选什么材料, 写什么, 不仅是一个理念问题、立场问题、正负能量问题, 还涉及一个审美效果。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 是诗人情感酝酿后结出的圣果, 因此, 诗歌的“观赏”价值远高于“食用”价值。文学作品首先要有美学效果, 才会产生教化作用, 才会达到孔子在诗歌理论中提出的兴观群怨。如果诗不能引发读者像看旭日朝霞、落日余晖, 大江观涛那样的心理共鸣或潮涌, 那就不像诗不成诗。

1.取材之美。一代伟人鲁迅先生去世后, 纪念他的诗文何止千万篇, 选取的角度也可谓各式各样。有写他怒目金刚的, 有写他傲骨铮铮的, 有写他痛打落水狗精神的, 有写他“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 有写他“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的……这些都是对的, 都是鲁迅先生形象的一面。可在纪念鲁迅的时刻, 诗人一双慧眼, 另辟蹊径, 寻找新的角度, 发一家之言, 成一家之声。找到了, 就写鲁迅先生俯下身去, 甘为劳苦大众孺子牛的一面。想想吧, 一个把他人、把人民装在心中的思想家、文学家、战士, 他生前身后建立起来的丰碑自然要永远矗立在人民心头。人民从来都是一个国家的主体, 歌颂热爱人民的精神, 传达的就是一种社会正能量, 表达出来的就是一种阳刚之美, 正道之美, 正气之美。

2.剪裁之美。鲁迅活着的时代, 末代皇帝去了, 改朝换代如火如荼, 新旧交替, 北京政魁, 龙椅尚未坐热, 军阀的枪炮声就响了起来, “城头变幻大王旗”。遗老遗少的幽灵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徘徊。诗人虽然为新生政权效力, 笼罩在民主共和的辉光里, 但毕竟是从旧时代走过来的人, 他深深明白“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挥起灵感的剪刀, 有了有了, 鲁迅先生正好跟他们相反, 正好是一面难得让人清醒的镜子, 正好是一面引人前行的大旗。好啊, 就在诗里把这群鼠辈用来映衬鲁迅的正面, 映衬先生的高大形象。骑在人民头上的人, 人民把他摔垮;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下场可以看到。这样一剪裁, 这样的逻辑推理, 让诗歌的哲理之美便呈现在读者面前, 产生震撼, 促其思考:我是谁, 我应该怎样做, 我要到哪里去?

二、形之美

阅读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便会发现, 诗首先呈现出来的是诗的形式, 分行、分段、押韵、对仗、工整、比、兴、赋。可以说, 没有形式就不可能有诗歌, 就不可能使诗从文学作品中独立出来, 成为一朵奇葩。骚体诗是这样, 汉乐府是这样, 格律诗是这样, 现代诗也继承了这个传统, 譬如郭沫若的《炉中煤》、戴望舒的《雨巷》、舒婷的《致橡树》等等。

1.结构美。《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形式上给人的第一美感是结构:分七段, 每段四句, 不多不少, 就像七个水晶瓶摆放在红木桌面上, 初看个与个之间间距均匀, 独立成“瓶”, 晶莹剔透, 熠熠生辉。再细看, 每个瓶之间却又是丝丝相连, 环环相扣, 纹理相连, 脉象贯通。

2.对比美。《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的第二美感是炫目的对比。这个社会, 有的人想这样, 可历史却不按他的主观意志转移, 结果却是那样, 播下龙种, 收获的却是跳蚤。有的人:“活着——死了, 死了——活着”;有的人:“骑在———俯下, 我多伟大———当牛马”;有的人:“不朽———火烧, 刻入石头———情愿做野草”……对比能使事物走向两个极致, 就像把矮草放在高树下面, 把白绫放在黑绸旁边, 美学效果一下就出来了, 美的越美, 丑的越丑, 天上人间。

3.相映美。《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的第三美感是诗画相映。课文中的插图, 是著名画家陈逸飞的作品。鲁迅先生站在书房里, 披灰青色毛衣, 右手握着稿件, 左手抚捏衣领, 面容弥漫着宁静平和, 目光仍然是先生那惯有的“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目光, 凝视窗外。窗外似有什么?窗外是十里洋场, 窗外是恶少汹汹, 窗外是兵荒马乱, 窗外是红尘滚滚, 窗外是卑鄙污浊。再读那首诗, 再思这幅画, 行于诗行画间, 思于诗行画间, 品味再三, 忽然顿悟, 画得诗之神, 诗得画之韵, 珠联璧合, 相得益彰。

三、气之美

气就是诗人的情感。“落红不是无情物”, 诗更不是无情物。任何一首好诗都是诗人情感的化身。诗要想成为飞翔的精灵, 情便是成就她梦想的翼翅。有了诗情, 诗人才能借此把心中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变成诗, 喷薄而出, 或浩浩荡荡, 一泻千里;或缠绵悱恻, 幽幽怨怨;或铜板铁琶, 大江东去;或小桥流水, 江南烟云;或鸡鸣桑树, 田园风光。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写的《诗品》, 是汉族诗歌美学的著名论作, 他在序言中提出:“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 形诸舞咏, 烛照三才, 辉丽万有, 灵祇待之以致飨, 幽微籍之以昭告。动天地, 感鬼神, 莫近于诗。”诗人必须有“气”, 诗中必须有“气”, 你只有通过这种外化了的情感, 通过语言的拼接雕塑, 诗才能感天动地, 感化于人。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的气, 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叫爱, 另一方面叫憎。诗人和全国人民一样, 仰慕鲁迅先生, 崇敬鲁迅先生, 赞美鲁迅先生, 希望把先生的精神发扬光大, 希望先生的精神教育后来人。想先生、思先生、读先生, 提起笔来, 诗人心中涟漪荡漾, 逐渐掀起波涛, 进而如鲠在喉, 不吐不快。情感越来越浓稠, 越来越浓烈, 汹涌澎湃, 凝于笔端, 一行又一行, 变成墨写的文字, 酣畅淋漓, 掷笔于案, 气动物, 物感人, 惊天地, 泣鬼神。情化成了美, 化成了思想的力量, 化成了朗朗上口, 化成了抑扬顿挫, 化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诗中鞭笞有的人, 表达的是诗人的憎恶。不为什么, 就为了嘲讽邪恶, 就为了朝着人性的卑劣振臂呐喊, 就为了斜睨那些魍魉, 就为了伸张正义。以诗为刀、为锄, 把恶草清除, 等于为庄稼营造出一个茁壮成长的环境;把罂粟铲除, 就为千家万户送去一片幸福, 就为这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尽了一分力量。

发乎于情, 爱憎凝于笔端, 情感在诗行里奔涌, 化成一道美丽彩虹, 多姿多彩, 耐人寻味。

四、言之美

让我们吟诵《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的第一段吧。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更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讲究精炼凝练, 富丽堂皇, 但最好的语言还是繁花似锦后, 返璞归真来。归真以后, 不施粉黛, 素面朝天, 诗才能成为诗的模样, 文才能成为文的模样, 人才能活成人的样子。赏析这一段可知, 什么叫明白如话, 这就叫明白如话。四行诗, 没一字不识, 没一词不懂, 朴实得像甑子里的干饭。可朴实的背后, 诗味却像茅台酒一样浓烈。后世评价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诗, 说它象牙塔里的人读得懂, 市井村妇也能听得明白, 既不下里巴人, 也不阳春白雪。臧克家先生的诗就是这样的典范。再继续咀嚼, 借助语言的张力, 美感就出来了, 韵味就出来了, 哲理就出来了, 思考就出来了。为什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为什么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活着的时候他干了些什么?死了跟活着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诗写到这个水平, 不“传诸后世”都不行了。可促其到达这一境界的是什么?无他, 是诗的语言, 是诗的语言美, 是诗的语言引发的审美作用。

让我们再吟诵《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的第二段吧。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 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3.鲁迅《无题》诗 篇三

《无题》

年代:近代 作者: 鲁迅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

《无题》

年代:近代 作者: 鲁迅

大野多钩棘,长天列战云。几家春袅袅,万籁静喑喑。

下土惟秦醉,中流辍越吟。**一浩荡,花树已萧森。

作品赏析

作于:(1931年)三月

《鲁迅日记》1931年3月5日:“昙,午后为升屋、松藻、松元各书自作一幅,文录于后。”这首是写给松藻的。松藻姓片山,为内山完造的弟媳。

①汉朝张衡《西京赋》:“昔者大帝说(悦)秦穆公而觐之,饷以钧天广乐,帝有醉焉,乃为金策,锡(赐)用此土,而剪诸鹑首。”醇首指二十八宿中的井宿到柳宿,代指秦国境土。

②越吟:王粲《登楼赋》:“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典出《史记·陈轸传》。

《无题》

年代:近代 作者: 鲁迅

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

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

作品赏析

作于:(1933年)十二月

《鲁迅日记》1933年12月30日:“又为黄振球书一幅云:(略)。”

①《太平御览·百卉部七》引《通语》:“诸葛亮见殷礼而叹曰:‘东吴菰芦中乃有奇伟如此人。’”

鲁迅对后人的影响

文艺影响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作为翻译家他大量的翻译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作为美术爱好者鲁迅大量引进了西方木刻、版画作品,并在精神、理论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学习木刻、版画艺术,极大的推进了现代木刻、版画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现代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方面,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其不仅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另一方面他整理校对勘正了《古小说钩沉》《嵇康集》《汉画像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等数十部古籍,为后世的古典文学研究留下了一笔巨大财富。

精神影响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贡献。

政治影响

上一篇:市邮政部门下一篇:安全伴我成长的作文-安全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