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2024-07-21

浅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共8篇)

1.浅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篇一

2016年公需科目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建设〉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指将环境保护的重点放在事前防止环境污染和自然破坏之上,同时也要积极治理和恢复现有的环境污染和自然破坏,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安全和人类的健康及其财产安全

2.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落后,在(产业结构)方面的表现是:产业结构的失调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发展缺乏后劲,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

3.法治理念的(表征和指称功能)功能,表现在社会对法律的客观需要不可能直接表现为法律制度,必须通过法治理念的表征和指称功能的转化。P7 4.(法律位阶)是指每一部规范性法律文本在法律体系中的纵向等级。P136

5.(柏拉图)则把理念作为其哲学的核心内容,他认为,理念是永恒不变而又为现实世界之根源的独立存在的非物质实体,是存在于彼岸世界的每类事物及其特征的原型、渊源。

6.(理念)一词,《辞海》中对其解释为:理式、观念。可以理解为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有时也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P1

7.8.(马克思)认为,政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守夜人”。P111 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坚持明确责任归责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原则)。P173—175

9.粗放型发展模式的显著的特点就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

10.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强调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报告提出要建设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P165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法治方式具有工具性)。P159

12.(拓展法律服务领域)要引导广大律师、公证员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参与公益性法律服务,引导律师积极参与信访、调解、群体性案(事)件处置和社区工作等公益法律服务。P157

13.(社会活力)的激发则靠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发挥社会自我调节的积极作用。P151

14.社会治理创新是(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必然要求、党在治国理政理念升华后对社会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P150—152

15.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的思路是(培养法治思维是基础、完善法律体系是重点、强化法律实施是关键)。P140—141

16.文化立法多集中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市场管理)方面,其他领域的立法少,同时立法质量不高。P137

17.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实施一系列与文化有关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P135 18.(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19.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P123—126

20.(基层民主)主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城乡社区、基层政权、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种基层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P121

2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它是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P119

22.民主,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政治制度,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城邦。P118

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要明确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同一性的经济体制)。P108

24.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其自身具有一些缺陷,不属于市场缺陷的是(契约化)。

25.如何有效实现法治化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需要做到(把以转变职能为中心有效配置和行使经济管理权相结合、进一步拓宽市场准入、完善国有企业法律制定)。P114—116

26.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决定》中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P104

27.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主要体现在(强调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确保实现司法的独立性、推进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P94—97

28.要完善审级制度,(一审)重在解决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再审)重在解决依法纠错、维护裁判权威。P92

29.司法体制改革的首要内容是要(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符合宪法精神与宪法法治思维,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P91

30.(司法体制)是指以司法为职能目的而形成的组织体系与制度体系,或者说是司法机构组织体系和司法制度的统称。P89

31.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要“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P89

32.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构建科学牢固的社会法治体系)。P85

33.增强和树立全民法治观念要从(提高社会治理法治水平、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弘扬法治文化,建立全民守法组织管理体系)方面着手。P81—82

34.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必须(坚持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P74

35.(提高行政立法的质量)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和基础。政府依法行政,必须有法可依,只有制定出良好的行政法律法规,才能为公平执法创造优良的法律环境。P72 36.(诚信政府)必须坚持信赖保护原则,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如果缺乏诚实信用,难以要求广泛的社会主体守信用、讲诚信。P70

37.所谓(有限政府),是指政府的职权及其行使均应受到法律的限制,政府应该卸载其不应有的职能,将市场作为公平配置社会资源的首选,政府的行政手段仅作为解决市场失灵的必要补充,且政府职权的行使应当受到严格控制。P68

38.(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相对人利益的保护,如为实现行政目标可能对相对人权益造成某种不利影响时,应将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内。P66

39.(合理行政)要求是基于行政裁量权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行政职能强化,行政自由裁量权不断扩张,仅要求行政行为合乎法律规定可能会导致实质不合理的情形,为了防止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有必要对行政机关的裁量予以限制。P66

40.法治政府必须符合(合法行政)基本要求,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时,必须遵守合法性原则,这是依法行政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最基本要求。P65

41.随着十五大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开始向(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方位规范、制约行政权运行过程)转变,我国开始进入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行阶段。P62 42.依法行政的起步阶段主要有三个表现,其中,在行政行为法方面,制定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P61

43.(政府法制建设停滞时期)包括

1957—1978年的20年间,1957年发动的“反右”运动,开始批判“法律至上”,实际上否定了政府法制。P60

44.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中,条件保障不包括(制度保障)。P58—59 45.严格高效执法,需要做到(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P55

46.严格高效执法,需要做到(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P54

47.建立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科学立法)是基础。P54 48.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P53 49.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P52

50.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进一步指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P43

51.截止到2014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已达(242)部。P42 52.我国的法治建设与社会实践之间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P41 以上100分。

1.政府的(社会职能)指政府主要从事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公共义务教育、公共疾病防治、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等,它是政府职能的保障。

2.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必要性体现在(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是生态发展的客观需要、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是实现生态和谐的重要手段、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P171—173 3.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我国多种重要资源短缺)。P165 关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属于法律方法的下位概念)。P162 5.(法治思维)就是把合法性判断作为思考问题的前提,其主要表现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法律及其基本原则对人思想的影响。P158 6.建设覆盖城乡居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要以实现(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为主要目标。P156 7.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社会治理强调多主体的协调和互动)。P149 关于法治文化与法律文化,说法正确的是(法治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法律文化)。P145 9.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国务院依法制定实施了()。P135 10.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实施一系列与文化有关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P135 11.(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1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P123—126 13.(基层民主)主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城乡社区、基层政权、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种基层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P121 1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它是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P119 15.政府职能是政府在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以及应当具备一定的功能。(经济职能)主要是政府提供市场秩序包括规划、引导、制定规则、纠正失灵等,以及政府对市场秩序的监管。

16.“三个依法”是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三大途径,包括(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P38 17.党的执政主张凡是要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必须由国家权力机关经过(法定程序),使之成为法律法规或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再由各级各类国家机关依法实行。P35 18.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不断推进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进程。P35 19.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P35 20.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不是(少数人的,宗派的)。P34 21.(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的民主权利和根本利益。P34 22.(以人为本)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保障人权)是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文明执法)是执法为民的客观需要。P27 23.(依法治国)的理念包含着人民民主、法制完备、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权力制约等内容。P26 24.反映法治发展普遍规律的法治理念不包括(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P21--25 25.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说法不正确的是(是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辩证肯定)。P15 26.在西方,(古希腊)法治思想是西方法治传统的最重要渊源和逻辑起点。P14 2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为政治体制改革和实行法治奠定了重要基础,有法可依、有法必伏、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司法公正原则,司法公开原则,依法行政原则等现代法治原则,先后在国家立法中得到确立。

28.法治理念的(引导功能)功能,体现在法治理念不仅为法治发展指明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而且为人类实现这些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设计具体方案、方式和方法。P6 29.关于法治理念说法不正确的是(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的感性认识)。P3--5 30.(苏格拉底)首先将理念扩展为关于普遍性、同一性概念的一般理论。P1 3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P26 32.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包括(以上都是)。P165--169 33.(生态文明)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它要求人们在追求经济、社会的进步的同时,更要追求生态的进步,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理念。P164 3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法治思维是理性思维、建设性思维)。P158 35.(健全法律服务网络)要做到加快解决欠发达地区律师资源不足问题,推进律师资源合理分布、均衡发展。P156 36.(经济活力)的激发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力。P151 37.关于社会治理,说法正确的是(社会治理的本质特征在于发挥不同社会主体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49 38.(文化立法滞后)体现在文化发展的同时文化立法却未能跟进,导致文化法律体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特别是在网络安全、网络信息保护、新媒体、自媒体等领域。P138 39.推进公民司法参与制度化,需要做到(以上都是)。P133 40.我国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发展方向是(以上都是).P130--132 41.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有(以上都是)。P118-119 4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P119 43.所谓(民主政治),就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地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P118 44.市场的(统一性)意味着市场整体的完整和不可分割;(开放性)则既包含国内各地区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开放水平的全方位开放程度。P106 45.市场经济不是(不受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P105--106 46.司法体制改革包括(以上都是)基本原则。P98--101 47.所谓(严格司法)就是要在司法权运作中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健全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P92 48.(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明确司法机关的职能归属与关系界定,科学地构建司法权的合理设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91 49.(司法体制改革)是指国家司法机关(组织体系)和国家司法制度(法律制度),在宪法规定的司法体制基本框架内,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司法体系和司法制度。P90 50.(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P90 51.建设法治社会的关键在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P83 52.(法治)是一种治国理念,其要求权力只能在法律之下运行,与之相对的是“人治”,即强调个人权力在法律之上。P76 53.(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要科学、合理地界定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决策权,完善内部决策规则;完善行政决策的程序;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P73 54.(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问题,法治政府必须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法治政府履行职能必须依法进行,一切行政活动都必须符合法律规范和法律精神。P71 55.(责任政府)是指具有责任能力的政府在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就自己的行为向人民负责;政府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P69 56.(诚实守信)要求政府在行政管理中遵守信赖保护原则,对自己做出的行为和承诺,不得随意变更、不得反复无常。P68 57.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和比例原则)。P66 58.理解合法行政,需要注意,这里的“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P65 59.法治政府的(本质要求)是:一切行政活动只能在法律的规范和制约下进行,以保证行政权力的行使符合法律所体现的意志和利益,防止行政权的扩张和滥用,实现和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P65 60.依法行政的发展阶段是以

1989年(《行政诉讼法》)的制定和实施为标志的,它确立我国的“民告官”诉讼制度,促使我国依法行政从过去侧重依法管理行政相对人转入以行政权力为事后监督和公民权利救济为重心的发展阶段。P61 61.(依法行政时期)的标志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P61 62.(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包括法治正常运转所不可或缺的各种保障条件,如队伍保障、经费保障、技术保障等。P58 63.严格高效执法,需要做到(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执法力量。P54 64.建立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合理的激励评价制度)是动力。P55 65.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列为“(五位一体)”战略总体布局,凸显其在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P165 66.关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社会功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增加社会矛盾与冲突)。P160--161 67.(加强法律服务信息化建设)要积极推进司法行政工作与智慧城市建设迅速、深度的融合,依托本地区公共服务网络,尽快建成公共法律服务网络,逐步完成连接省、市、县、乡四级地方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信息通道。P157 68.治理(是一个过程)。P150 69.(文化立法法律位阶整体较低)体现在文化立法方面的法律少,法规和规章多。P136 70.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71.在我国,发展中国的民主在宏观上是(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三位一体;微观上是(协商民主、自治民主、选举民主)的三位一体。P41 2015年 公需科目 专业技术人员 继续教育 试题及答案(12)2015年 公务员培训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培训 《十八届四中全会解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自学课程《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学习读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辅导)》

考试参考 100分

20.(2分)()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A执政为民

B公平正义

C依法治国

D党的领导

你的答案:A B C D得分 2分

正确答案

C

21.(2分)如何有效实现法治化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需要做到()。

A以上都是

B把以转变职能为中心有效配置和行使经济管理权相结合 C进一步拓宽币场准入

D完善国有企业法律制定

你的答案:A B C D得分 2分

正确答案 A

22.(2分)我国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发展方向是()。

A以上都是

B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C推动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

D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你的答案:A B C D得分 2分

正确答案

A

23.(2分)司法体制改革的首要内容是要(),符合宪法精神与宪法法治思维,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A 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

B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C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D 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你的答案:A B C D得分 2分

正确答案

D

24.(2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经t有()。

A 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上都是

C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要以人民民主为宗旨

D 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你的答案:A B C D得分 2分

正确答案

B

25.(2分)严格高效执法,需要做到(),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 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执法力量。

A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B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C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D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你的答案:A B C D得分 2分

正确答案 C

26.(2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 多党合作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社会主义币场经济体制

你的答案:A B C D得分 2分

正确答案 C

27.(2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必须强化对立法、执法、司法各个环节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使权力运行在阳光下,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A 构建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规范体系

B 构建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C 构建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D构建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你的答案:A B C D得分 2分

正确答案 C

28.(2分)()是指国家司法机关(组织体系)和国家司法制度〔去律制旬,在宪法规定的司法体制基本框架内,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司法体系和司法制度。

A 体制改革

B司法体制改革

C 经济改革

D 政治体制改革

你的答案:A B C D得分 2分

正确答案 B

29.(2分)()首先将理念扩展为关于普遍性、同一性概念的一般理论。

A 毕达哥拉斯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 亚里士多德

你的答案:A B C D得分 2分

正确答案 C

30、(执政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人为本、保障人权、文明执法等内容

31、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宪 法)确立的基本原则

3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3、(公共法律服务)是由司法行政机关统筹提供的,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所必需的法律服务

34、(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35.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2.浅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篇二

一、社会主义法制的内容

(一) 有法可依

有法可依, 是社会主义法制建立的基础, 法的存在可以为法制提供凭借。一个国家既要有宪法, 还要有完整系统的法典及各类必要的单行法规, 只有这样才可以为法制提供充足的凭借, 避免某些方面无法可依的情况出现, 法治才能得到有效落实。

(二) 有法必依

有法必依, 是健全法制的必要条件。如果制定出相关的法律, 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不按法律规定做事, 那么法律就变成了一纸空文, 毫无实际意义。所以要加强“必”字的实际落实工作, 真正做到依法办事[1]。作为国家执法部门一定要以身作则, 严格依据法律做事。

(三) 执法必严

执法必严, 是保证法制权威的根本原则。法律的执行对于执法人员有着严格的要求。身为执法人员必须要懂法, 同时要有大公无私、执法如山、以身殉职的精神。只有执法人员做到严格执法, 才能贯彻法律的公正性, 避免冤、假、错案的出现, 这样法治才能得到公民的认可。

(四) 违法必究

违法必究, 是违反法制应负的法律责任。法律的制定为社会行为提供了准绳, 如果有人做出了超越准绳以外的行为, 那么必须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这样才能发挥法律的约束作用。但是如果执法不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制裁, 那么就会造成对法律的藐视, 这对于法制的建设是非常不利的。

二、如何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一) 坚持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提出来的,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 党发挥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 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充分实现。因此, 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之中[2]。坚持党的领导并不是一句口号, 必须要切实地在党的法治建设中有所体现。一方面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领导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另一方面, 要完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 提高党对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

(二) 明确人民的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 人民处于主体地位,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人民, 落实法律服务人民的重要使命。人民的权益需要靠法律来保障, 法律的权威需要靠人民来维护。只有人民投身于法治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人民才会真正成为法律的捍卫者,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作才有拥护者。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必须要体现人民的利益, 反映人民的愿望, 为人民服务, 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三) 落实法律平等性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法律的平等需要在立法、执法、守法等各个环节都有所体现, 并且要保证法律的适用不因人而异。宪法是我们的根本大法, 因此需要维护宪法的法律权威性, 一切子法都要尊重宪法。在依法治国的具体贯彻执行方面, 要打破个人主义, 严厉打击个别党员、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现象的出现。身为领导干部就要发挥带头作用, 尊重法律, 遵守法律, 依法办事, 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的发展。

(四)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法律对社会行为具有约束力, 道德同样可以约束社会行为。如果说法律也是一种道德, 那么道德其实也是一种法律形式, 二者都可以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要加强法治与德治的相互结合, 符合道德要求的法律更容易让人自觉进行遵守, 而法律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可以为道德的美化提供助力, 二者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结语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面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对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改革。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本身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需要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放在基层, 既要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还要发挥人民的拥护作用。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 对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全面落实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二者需要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文显.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J].中国法学, 2009, 07 (06) :5-14.

3.培育法治文化促进法治社会建设 篇三

一、法治文化的培育对法治社会建设意义深远

法治文化“包括法律制度结构和法律观念结构,是包含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等价值在内的人类优秀的法律文化类型,其由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组成,前者包括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机构、法律设施等,后者包括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思想体系。”培育法治文化,对于促进全体公民懂法、遵法、守法,实现良法善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培育法治文化有助于规范社会的行为方式

作为社会行为方式的法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对待法治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为方式。法治文化的培育和形成不仅可以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立法机关的科学立法行为、司法机关的公正司法等行为,而且可以规范全体公民的行为。如:对于一般社会成员来说,使他们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合法的,什么样的行为是违法的,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行为,从而形成一种遵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对公职人员来说,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什么必须依法办事;对公司企业经营者来说,使他们了解为什么必须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平等竞争、公平交易、依法纳税。所有这些行为方式的形成,都与法治文化的培育息息相关。

(二)培育法治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观念的转变

法治文化“是深深扎根于国家、社会乃至个人,是国家治理、社会运行、个人生活中必须贯彻始终的文化和精神,是人们普遍借以行动的生活样式和社会成果,而不仅仅是某个领域或层面的特殊职能。”法治文化强调法治而非人治,强调民主而非专制,崇尚守法而非违法犯罪。在当前,传统的人治观念还深深地扎根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从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变,除健全法律制度外,必须要转变人们的政治、文化观念,只有形成了与现代法治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观念,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因此,培育法治文化,消除人们头脑中的人治观念,对法治社会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培育法治文化有益于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法治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公平正义。法治社会追求权利的公正、机会的公正、规则的公正、过程的公正、程序的公正。法治文化的培育能够使人们从法治的角度去理解公平正义,对公平正义的价值有正确的评判,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公平正义的环境。当前,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已制定的法律得不到严格执行,执法过程中也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其根源不完全在于法律本身,而在于法治文化建设的滞后,在于还没有形成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适应的法治文化环境。只有建设法治文化,使之成为一种推动力,才能使人们在更深层次上把握法律的要求并根据法治的精神推动科学立法和公正执法。

二、法治文化的培育任重而道远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以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经过曲折的奋斗历程,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然而,要建设法治社会,就要有一个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要真正形成良法善治的法治文化环境,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依法办事的观念没有形成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然而,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的法治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更没有成为一种真诚信仰,主要表现在:人们“无讼”的观念占上峰。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熟人”社会,人们有求稳定、求和谐的社会心理,权利意识极为淡薄。在一些人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一般不会选择用诉讼的方式解决,除非迫不得已的时候;很多人在有利益诉求的时候,总是“信访不信法”。其次,由于传统的宗法社会结构和观念的影响,人们之间的纠纷也多诉诸于家族式调解,而尽量避免诉讼。再次,人们的“契约”观念淡薄,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以信任担保替代法律担保,以忠信的力量取代契约的作用,常常以口头许诺或口头协议代替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以至于在解决纠纷的时候缺乏法律依据,没有办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二)重权轻法的观念依然存在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法治观念逐渐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但由于受人治文化的影响过深,在一些人心目中权力依然大于法律,当遇到法律问题时,首先想到通过找关系、托熟人、找门路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用法律渠道解决问题,法律手段成为迫不得已时的最后选择;在社会竞争中,有些人不是凭借自己的实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公平竞争,而是靠关系,依仗自己有权的父母、亲戚、朋友等走后门为自己谋求发展。领导干部的权利还没有真正被关在制度的笼子里,滥用职权的现象依然没有完全消除。虽然人们痛恨腐败,但权利高于一切的观念在一些人头脑中依然根深蒂固。“权利腐败似乎成了‘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对于权利腐败,人人都深恶痛绝,可是一旦有了机会,人人都乐于搞腐败;结果腐败如污水泛滥,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于是大人物搞大人物的腐败,小人物搞小人物的腐败。”在当前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反腐成果明显的情况下,依然有一些人抱着侥幸心理,依然将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因此,反腐任务艰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形成腐败无法生存的法治文化环境。

(三)对德治和法治的关系认识不清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文教化和伦理礼教,崇尚“重义轻利”、“修身为本”、“以礼教人”、“德主刑辅”等传统道德观念,在遇到问题时,以礼俗、家法等道德依据进行说教、劝和。长期以来,道德规范对解决中国人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道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所认可的人们立身处事的基本原则,德治成为了一种普遍认可的文化共识,法治并非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法治观念的形成也就仅仅成为一种文化植入的过程。“德治文化作为维系我国社会秩序的一种原生态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然而道德伦理主要来源于人们的经验法则,不仅具有地域性、模糊性、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更重要的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道义判断,尽管是出于对真善美的朴素追求,但有违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实际上是局外人对当事人的苛责。”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德治解决所有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必须要靠法治来解决,而且,重道德轻法律的传统极不利于培养人们的法治观念。

三、培育法治文化是建设法治社会的主要途径

文化,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提炼浓缩,当它积淀为人们的一定传统和风俗习惯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要想改变它,必须要有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因此,法治文化的培育和建设需要有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很多方面的努力,特别是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教育宣传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

“法治不仅仅是用来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而是成为举国上下在生活中普遍遵循的规律,普遍实现的一种生活方式。”要想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就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的要求:“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决定》的要求,要在全社会进行法治文化的传播和法治观念的教育,首先,要加强和丰富各种媒体的法治栏目,开通法治热线,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教育宣传,对公众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守法用法,如何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如何通过法律的手段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发挥文化团体、文艺演艺团体及各级文化馆的作用,创作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普法节目到基层演出,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向他们宣传法律知识,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法治观念的形成仅仅依靠宣传教育是不够的,应充分发挥立法、司法和执法机关的作用,通过科学立法,把抽象合理的公平正义诉求转化为具体明确的法定权利或权益,通过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用公正执法的行为和事实让公众认识到法律的权威,增强人们对法治的信心,使他们认可法治、接收法治、尊重法治,最终使法治成为人们的真诚信仰。总之,要让各级领导干部和普通百姓,都养成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用法律维护权利的良好习惯,使整个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氛围。

(二)加快公民从人治观念到法治观念的转变

要加强全体公民的法治意识,消除他们的人治观念就必须首先遏制滥用职权的行为,就必须消除他们对权力的崇拜,消除他们“有权就有一切”,“权大于法”的思想。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带领下,反腐倡廉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明显加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现象得到了遏制。但是要想让公众真正信任法治、消除“人治”观念,让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的要求:“完善和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政治、工作、生活待遇方面各项制度规定,着力整治各种特权行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对任何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必须依纪依法予以坚决惩处,决不手软。”就必须真正把领导干部的权力关到制度的笼子里,只有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面,权力受到制约,才能够解决腐败的问题。从权力滥用这个根源上彻底解决腐败问题,才能让全社会真正认可党的领导,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和优越性,才能逐渐消除他们的“人治”观念。

(三)正确认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存在诸多区别,同时又有诸多内在一致的地方,因此法治与德治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法律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底线和后盾,凡是法律禁止的,通常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反对的;凡是法律鼓励的,通常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支持的。”因此,要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要求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应该倡导和教育人们,用道德行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但同时也必须从法律所规定的社会行为标准严格限制自己的行为,经过不断引导、教化和实践,逐步形成对法治的信仰,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李林.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M].依法治国与法治文化建设,2013.7.P148.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3]刘作翔.法治文化的几个问题[J].法学论坛,2012.1,P10.

[4]魏天舒.浅议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求是网,2014.10.27.

[5]梁平、陈焘.语义与实践:中国特色法治文化及其进程探究[M].依法治国与法治文化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p230.

[6]陈良.从杀威棒看权力腐败[J].学习时报,2012.6.25,第9版.

[7]李顺德.怎样理解法治文化[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1,P7.

[8]李林、冯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C].依法治国与法治文化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7.P173.

4.浅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篇四

http://www.jy365.net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赖先进

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讲师

课程前言

各位同学,大家好,这次课我跟大家讲的主题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那么这个主题主要是跟大家谈我们国家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些历史问题或者说一个展望。为什么会选这样的一个主题呢?大家可以看可以去了解,就是刚刚召开了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我们国家建设法治国家提出了一个重大的任务。在这个任务里面也对建设法治社会做出了部署,那么他的部署正好是我今天给大家讲的题目,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那么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给大家介绍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些来龙去脉,第一个我想让大家了解一下,我们国家开启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个历程。第二要回顾一下新一届政府领导人对法治社会建设的讲话和论述。第三那么对我们建设法治社会内涵和问题进行一个梳理。第四结合刚刚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我们国家法治社会进行的一些战略性的新部署给大家详细地介绍。第五也就是我们这次讲课的最后一个部分我想重点给大家阐述一下,我们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方面的一些展望。

一、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历程

那么下面我就从第一部分开始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个历程和回顾。大家知道法律、法治这个词都是一个舶来品,在我国古代完全提出法治、法律概念那么是比较少的,那么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成为了总书记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最为丰富的一个重要部分。习总书记在纪念宪法颁布实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那么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多个层次都阐述了,我党更加重视依靠运用法治的基本方式来治国理政。

我们大家回顾一下历史可以看出,两千多年前在世界的东方诸子百家曾经展开过一次历史上的大的辩论,在这个辩论之中有一个学派提出了早期的,中国古代社会早期的法治思想,那么就是韩非子,那么他在这个《韩非子·有度》这个文件文章中提出了:奉法者强则国强的概念。那么虽然我国在那么久远的一个历史,历史结点上提出了这个法治的一些概念,但 1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是自那以后并没有成为我们国家治国理政的一个主流思想,客观地讲。

那么法治这个概念我们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那么如果从西方的这个历史来追溯源的话,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奠定了古希腊文明的基石,那么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得出的结论中就明确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也就是说法治应该高于人治,法治应该是一个国家治国理政的最高的方略。

那么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我们国家的古代社会里,这些朴素的法律思想不可能成为主流思想,也与今天的法治思想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我们国家经历了几千年的这个封建社会,那么人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的方式,不仅是有效的,而且是创造过绚丽多彩的文明。然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以大工业生产、大分工、商品和贸易为特点的一个陌生人社会取代了原来的熟人社会,人的自主性个体的这个自主性大大增强,价值的判断多元化,利益关系也日益复杂,那么交易方式也是多样化,各种繁纷复杂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原来的人治国家的一种管理模式与这些需求都很难相容,难以再维系下去。因此到近代以来,我们的仁人志士提出了建设法治国家的一些思考。那么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先驱,仁人志士探索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法治,那么后来失败了,那么宋教仁也曾经发出一个感叹: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政治之建设,未尝有也。

那么自我们新中国建立那一刻起,我们便把法治深深地贯彻了下来,我们国家的建设深刻地打上法治的烙印。1954年毛泽东主席亲自起草了我们国家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那么此后短短的两三年里,近100件法律法令法规得到了颁布,然而要在一个拥有几千年人治传统的一个国家实行法治非常的艰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断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些宝贵的探索,使国家陷入了无法无天的一个深渊。那么民主法治在当时遭到了践踏。那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改革开放大幕刚刚拉开的时候便洞察到,只有民主法制才能实现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于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了82年宪法,制定了民法通则、刑法、民诉法、刑诉法,一大批的法律制定,得到了颁布和施行。那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成为这个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针。

尤其是1992年春,乔石同志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的报告中,曾经把邓小平丰富的法制理论概括为建设法制社会的思想,并认为这是一个及其重要的指导思想,那么我想这个恰好是我们当前和今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一个思想来源。这个思想来源也是最近,距离我们最近最为直接的一个思想源头。在当前,各方面的体制改革顺利推进,那么很多摸着石头过河,在治理快速发展的国家也是摸索中前行。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在我党召开十五大的时候,江泽民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战略任务,法治的一词由此落地,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记得当时英国的一家媒体曾经谈到,依法治国的提出是我们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那么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立法进程得到了一个明显的加快。到2010年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那么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深化,建立了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决策前听证等制度,深入地推进了行政体制改革,公正司法不断提出,那么修改了三大诉讼法,扩大了警务狱务公开,司法检查公开,保障律师执业的权利。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二十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成为这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一个基本遵循。

那么正如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裴伦堡在《中国走向法治的长征》一书所写到,尽管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不是一个版本的自由民主,但中国却是在实实在在的从人治走向法治,并且法律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我对中国开启法治建设进程的一个回顾,从我们国家开启法治进程建设的回顾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我们国家在古代很早很久远的历史的进程中,同和西方同期提出了法治的概念。第二我们国家法治社会的建设、思想、行动是源于改革开放以后。那么第三我们国家重要的进行法治社会建设重要的一个标志是,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我们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并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新一届领导人对法治社会建设的讲话和论述

那么第二这里我跟大家介绍一下新一届领导人对法治社会建设的讲话和论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三个月后总书记在对当年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做出的批示中首次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新要求。事实上我们从总书记从政的一些文章中可以看到,法治一直是总书记从政的基本理念。那么总书记在2005年左右,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对法治工作进行了具体而慎重的思考,尤其是直接提出了建设法制社会的一个构想和目标。

例如在《之江新语》的第五篇著作中,第五篇著作的名字是《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发表于2006年5月15日。他在这个文章中提出,要构建秩序良好的和谐社会,那么其实就是一个法治社会,法治是通过调节社会各种利益关系来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法治为人们之间的诚信友爱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那么法治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了条件,法治为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提供了保障,法治为人和自然的和谐提供了制度支持,那么从这些方面那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么论述了和谐社会就是本质上就是一个法治社会。

那么在《之江新语》的第六篇文章,总书记提出《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这篇文章发表的时间是2006年5月17日,那文章中指出使法必行之法就是法治精神,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也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法治也并不体现普通民众对法律条文有多么透彻的了解,而是努力要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这包括培养人们的理性精神,诚信守法精神,那么依法维权和依法解决纠纷的习惯,那么以上就是总书记对建设法治社会的一个论述。

那么我们也可以来了解一下,李克强总理对建设法治社会的一个要求和论述,克强总理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政府,这尤为根本,要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无论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我们要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在李克强总理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法治精神不仅贯通于政府的依法行政过程中,也是要贯穿于现代社会建设过程中,要贯穿于现代经济建设过程中,那么建设法治政府应该是政府今后的一个重要的任务。那么第二部分这就是新一届政府领导人对法治政法治社会的一个论述,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法治社会是新一届政府领导人进行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

三、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内涵和问题

那么第三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国家建设法治社会的内涵和问题,那么为什么要给大家介绍,介绍法治社会的内涵和问题呢?由于法治社会这个概念是理论界争议比较多的一个问题,那么法治社会由于它概念内涵比较广,那么很多人都难以把握它的正确的概念。那么还有第二个重要方面是法治社会建设,在这个建设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现在学者也是莫衷一是。所以我想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些介绍,也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1、法治社会建设的背景

第一个法治社会的一个内涵,法治社会的内涵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个背景,就是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很多人都认为法治社会是一种最佳的社会体制。尤其是人们认识到它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对社会发展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因而建立、完善社会法治是人们形成的一个基本共识。但是究竟什么是法治,法治社会,核心内容又是什么,对此人们有不同的认识。例如有人认为具备了完善的法律,那么就应该是法治社会,4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那么法治社会确实需要有法律的完善,但是有了法律的完善的社会就不一定是法治社会。因此我们还需要对法治社会的概念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2、法治社会的三个要素

我认为法治社会应该有以下三个要素:(1)契约社会

第一个法治社会首先要表现为契约社会,所谓契约就是人们所共识的并且以此为行为准则的共同规则,都是人们共同意愿和自身意志的体现。因而作为社会契约的最高形式的法律规范也应当是人们共同认可的结果,其形成的过程都是以民主的方式进行。正因为如此人们经常将法治社会和民主社会相联系,甚至将称之为民主法治社会,可以说没有民主就没有法治社会。法律的形成过程和内容都反映着民意,体现着民主,是社会大多数成员认可的结果,从这点意义上来讲法律实际上就是在一个民主的产物,是公众认可并且以民主方式所选择的一个社会公共契约,即人人都必须遵守的一个契约。法律和民主内在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契约社会,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法治社会,那么法治首先就应该是表现为一种契约社会,那么契约是法治社会的第一个重要的要素。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个要素,法治社会是要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法律一旦实施,任何人或者机构这里还包括政府机构,都必须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如果完善的法律体系,没有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那么这种法律体系越完善,就距离法治社会越远。因为它在破坏着我们法治社会的一个根本原则,从这一点上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个基础,我们在现实中必须要坚持这个原则。

据我们国家的现实情况来看,要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原则,还涉及到有多方面的问题,那么我这里给大家总结一下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要处理好强势利益集团和法律的关系。在目前多元化利益主体存在的一个社会结构里,利益集团存在是必然的,那么任何利益集团都必须要遵守法律,任何的利益集团都不能超越法律,尤其是一些存在的强势利益集团。强势利益集团既包括拥有很多财富的集团,也包括具有某种垄断地位的、话语权的集团,这里包括媒体。强势的利益集团往往会利用自己某些方面的力量,影响到法律的公正,那么为自身的利益来服务,因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在面对强势利益集团的影 5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响下,往往会得到受到一些影响和制约。因此一定要把防范强势利益集团危及社会公平公正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加大对这些方面的一个执法监督。主要是要提高执法情况的透明度,实现一个信息的对称,因为强势利益集团影响社会公正的手段往往是一种暗箱操作,或者说一种黑箱操作,所以只有增强社会透明度才能防范强势利益集团对法律的公正性的影响,任何人都不能超越和不遵守法律,尤其是强势利益集团更应该如此。

第二个是要正确处理好行政权力和法律的关系。行政权力往往具有无视法律甚至破坏法律的天然优势,为什么这样讲?尤其是在我们国家这样一个官本位文化如此浓厚的一个国家,这种天然优势尤其的大,因此要坚持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就必须要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约束。在我国违法事件中,行政违法的比例都是非常高的,而且这种违法往往打着合法的幌子,以经济发展或者是所谓的民意为理由。那么现在人们对行政不作为较为关注,有各种考核指标,但是对行政不依法关注不够,甚至对那些违法性的所谓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行为能够容忍甚至赞扬,那么似乎只要能带来GDP,违法也是可以的。当然这里有个有一个法律是否合理的问题,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转型国家,这个问题还比较突出。例如我们国家原来宪法明文写的是我们实行计划经济的原则,因而我国在未修改宪法的这个前提下,进行了市场经济的改革和探索,那么似乎也有违法之嫌,但是这种情况往往是少数。所以我们在防范行政违法这个复杂问题上还要下很大的力气,我们应该看到大量的行政违法其背后都是为了某些个人利益,某些利益集团的私利,其结果必然是破坏社会的公平正义。

(3)司法公正

第三个法治社会的要素就是要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既是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法治社会能否实现的基础和关键。因为所有的法律最终都要通过司法体制的监督来得到一个实现和贯彻。如果司法不能实现公正,甚至出现司法腐败,那么任何公正和完善的法律都会失效,法治社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这种条件下,法律不仅不可能实现,而且还成为某一个机构的帮凶,因此我们需要建设法治社会必须要实现司法公正。实现司法公正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那么尤其是要保障司法的权力的相对独立,那么公正公平的行使司法权力。

3、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法治国家

那么在分析法治社会这个概念的同时,我们想和法治社会还有三个平行的概念,包括法治政府、法治国家。那么这三个概念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这里想给大家做一个说明。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三个概念在同一时空使用时,那么法治国家主要是指整个国 6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家的公权力的法治化,那么法治政府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一个法治化,法治社会主要是指政党和其他社会共同体行使社会公共权力的法治化。也就是说当这三个概念在一起使用的时候,它的使用主体是存在重大差异的。

那么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相互联系是: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条件,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社会的保障,建设法治社会是我们建设法治政府的一个宏大的战略目标。

(二)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

那么第二我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那么为了向大家梳理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问题,我这里看了不少文章。那么从我的一个了解情况来看,当前我们国家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存在一些纠结和问题,公民的权利意识觉醒和维权意识不足存在矛盾,这是其中的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群众渴望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但是另一方面却不适应法律程序上的各种限制,一方面对他人侵害自己权益的违法行为义愤填膺,但是另一方面自己却可能坦然地违法,钻法律的漏洞,那么一方面要求诉诸于法律,另一方面却容易以极端的方式来维权。一方面大部分人有遇事找政府的一个惯性,那么而且诉求更加的多元复杂,与此同时由于缺少对公权利的必要的信任,对其服从、配合、支持的程度日益降低。这反过来也会削弱公权力机关满足人民群众诉求的能力和资源。那么这是对我们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个纠结的描述。

1、“青天”情结比较严重,信访不信法

那么我的总结是这样的法治社会几个问题包括,第一社会上这个“青天”情结比较严重,直接地产生的现象就是信访不信法。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现在进入了法治社会,那依法治国这么多年,但老百姓的“青天”情结依然非常重,似乎没有减少过。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是有体现,也的确有些恶行倚仗一些良政“青天”的拍案得到了处理和重视。即使在法治社会对这些“青天”我们应该也是尊敬和仰慕的,但是在一些个案中,恶行之所以得不到迟迟的惩处,不仅是因为恶人自身凶悍,还是因为他们的周围有一大群捂盖的人结成了利益共同体,那么“青天”惩处歹徒必须要直面这些同事和好友的明枪暗箭,那么而他们凭借自己道德纲中的情操,为正义振臂一呼,从身份上来讲,虽然是一种本分之举,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典范作用。虽然“青天”的作用不可取代,“青天”的意识深入人心,但是在法治社会这个背景下依然不是一个需要大力推广的标本,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一个长期的解决问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题的一个制度化的方式和途径。在理想的法治社会中应该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健全的监督机制,任何不法行为都会自动遭到这个机制的处罚和对抗。那么这个机制不因某个结点或某个人的不同,或者是有不同的运作方式和思路,在那样的环境下我想人人都可以成为青天或者是人人都主动或被迫成为青天。正因为有这样的青天情结,导致了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信访不信法,现阶段基层的群众普遍存在着信访不信法的现象,老百姓作为理性人,他们之所以选择信访而不信法,从根本上来言就是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权衡得失利弊的结果,这无可厚非。老百姓不信任法院受到了传统告御状现象的影响,我们国家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面君权至上,那么这种人治观念根深蒂固。自古以来对惧讼、仇讼的思想,群众还缺乏法律信仰,缺少对法律的信任和崇拜,再者由于我们在封建社会里面,长期属于司法权和行政权高度合一,老百姓也习惯通过行政的这个手段来解决一些纠纷。并且古代为了避免老百姓冤苦无处可诉的情况发生,产生了直接诉讼的制度,允许老百姓直接向皇帝或者是钦差大人告御状产生了直讼制度,所以老百姓一旦遇到问题就不会选择诉讼程序,而向上一级政府上访。

当然这种信访不信法也与我们的客观的目前的环境的不完善有关系,目前通过司法途径,行政诉讼时间长,信访直接成本比较低。那么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对普法的力度有所加强,但是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老百姓但是在遇到一些纠纷矛盾的时候,选择向法院走向诉讼程序,诉诸于法律,那么会产生高昂的一个诉讼成本,那么往往这个时候会让很多老百姓望而却步。这里的高成本并非仅仅是直接体现在一个经济成本上,那么还有包括一些这个损耗,时间、精力上的损耗。那么与诉讼相比,信访的这个投入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效率快、效果更高、影响更大,加之国家现在对不法信访欠缺有效的一个制裁措施,因此方便了信访渠道就成为了法律法院诉讼的一个替代品。第二,第二个客观原因是目前法院的案件执行比较难,诉求目的难以真正的实现,执行难问题是我们当代基层法院普遍面临的共同问题。那么这也是造成了信访案件增多的一个主要原因,老百姓到法院打官司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问题,追溯到根本也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切实利益,这应该得到一个理解。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判决无法得到执行的报道出现时,老百姓对法院也就失去了一个信任和信心。从而导致了司法权威在老百姓心目心中的这种地位大大地降低,也就有了赢了官司输了钱的说法,那么在案件长期得不到执行的情况下,老百姓会认为自己的利益根本无法通过司法的途径来得到有效的保障,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老百姓自然而然地会走上信访的渠道,即希望与政府来主持公道。总体而言信访不信法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出在社会老百姓的身上,而是政府和法院及社会制度建设上存在重大的缺陷。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2、人情社会

第二个法治社会建设的问题是人情社会,人情社会是我们国家社会文化的一大特点,一大传统,也是理解历史与现实的一大关键,也是我们东方和西方社会文化的一个重大的差异。为什么许多西方的规章制度法治传统到中国都变了样啊?为什么中国的关系方如此之胜导致很多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形同虚设?为什么在我们国家做生意会存在很多的幕后交易?为什么腐败现象这么猖獗?那么这背后的原因是很多的,我想人情社会的传统无疑在这个背后起着一个根源性的作用。

它的人情社会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人情世故,很多事情都谈人情,那么人情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的感情或者是情感,尤其是人们往往是相互的,那么也是感性的,积淀了社会关于感情应该怎样的看法。人情既是情感也是规范,人情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所有的这些传统在我们当前社会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隐而不彰,无处不在,在重视传统、重视民情人情的今天作用更加彰显。

第二个就是熟人社会,人情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当然社会上有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认识。但认识的人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一旦有个事在这个充满竞争和资源稀缺的时代,人熟可能对自己会有帮助。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一个农民在传统社会里可能终生不出几十里路,方圆打交道的人基本上都是自己熟悉的人,因此他感到放心。

第三个人情社会的特点是关系社会,熟人社会就是一种关系社会,所有的熟人都是关系,关系对于获取资源,疏通这个制度性的一些约束获取最大的利益至关重要。但是关系双方,关系是双方的并不是单方的,即使是熟人也不一定为人所用,触犯制度是要冒风险的,即使不违规紧缺的资源也往往多人竞争未必落入己手,因此熟人社会还是要靠人情来维系。

3、人治传统

第三个方面的体现是人治传统,我们国家虽然现在已经是法治社会,但是法治传统在社会的生活过程中只是处于一个建立之中,是正在进行时不是完成时。那么另一方面这种人治的传统在相当程度上也严重地存在,它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人情关系,还有一些人情传统结合在一起,使我们自己也是受到了他们深刻地影响。人治传统之所以重要,那么一方面因为我们国家很大,很多制度都存在弹性和伸缩的空间,给一些人以伸展腾挪的空间,也就是说有空子可钻。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体制上权力比较集中,领导人手中的权力往往很大,而且责任主要对上不对下,因为其权力主要是上面赋予的,下面的监督往往留于形式,真正出了问题也有待于上面的纠正,所以个人在这个社会生活过程当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也同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我们的信善的传统有关。西方的政治传统是一个信恶论,即首先假定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那么私心杂念,因此任何人掌权都应该进行限制以防作恶。我们国家的这个传统思想是儒家思想,那么儒家恰好是假设人性是向善的,在这种人本善的假设的条件下,这就要求统治者有无限的善,甚至是有圣贤的人格。从客观上来讲这种圣贤人格总体上显得是太高太空,难以落到实处,有时候甚至搞得很虚伪,这个与市场经济的建设背道而驰,这个是我们国家具有人治传统的一个基本的根源。以上就是我对我国建设法治社会内涵和问题的思考。四、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建设法治社会的新部署

那么我想在这里接着第三个部分,也就是从回到我们当前那么介绍一下最新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建设法治社会的最新部署。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0日至23日,那么在北京的京西宾馆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出席这次会议总共有199位中央委员,164位候补委员,中央纪律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的同志也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第一次以党的文件的形式,就依法治国问题做出全面的部署,那么是执政党实行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和新实践。

那么这次四中全会对建设法治社会第一个战略部署就是,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这个总目标,那么全会要求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的一个实际出发。

那么结合法治社会建设,四中全会提出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来抓。那么我这里给大家梳理了一下四中全会公报上,对于法治社会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提法。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法律应该被信仰,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的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拥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的崇尚者,自觉的遵守者,坚定的捍卫者。

那么十八大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律200多件,行政法规600多件,地方性法规8000多件。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第一部婚姻法起步,到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那么立法实践不断得到升化。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法律要有尊严,而不是因为刻在大理石或铜表上,法律必须要刻在这个公民的心里,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才有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严格地执法,执法者必须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让知法守法者尝到甜头,让违法的人吃到苦头。每一个准确的判例都可能会增加法律信仰的一块基石,每一次法律判例的失误都可能会成为法律信仰崩塌的链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法治意识,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的一个基本内容。第三个方面四中全会提到了依法治理,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社会各类组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相规明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第四个四中全会指出要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四中全会公报中提到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沟通协商机制,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完善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那么以上就是我对四中全会最新的一个部署的梳理。

五、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展望

那么最后的这次最后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推进我们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个基本展望。第一我想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基层来推进中国法治社会建设,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基层是我们社会活动的主战场和主领域,国家法律贯彻执行的怎么样,民主法治建设建设的怎么样,基层应该是一个晴雨表。基层法治建设在法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份量,是法治中国建设或者是法治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的一个基本环节。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和实施,我们国家基层法治建设都得到了加强,各地法治建设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攻歼期和深水区,各类社会矛盾叠加,经济形势错综复杂,面对一些法律制度善未完善的情况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下,必须要强化法治理念,注重从基层推进法律制度建设。

基层法治建设我想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个是法律制度要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第二个不断地总结、探索经验,那么提升法治建设的层次。基层法治建设要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和宪法法律的权威,以法律有效实施和群众合法诉求的有效解决为基准,不断地提高社会成员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其次要鼓励基层法治实践进行探索,对实践探索中的有益创新进行及时地推广。第三着力解决基层法治中的一个普遍走过场的一些不好的现象,那么坚持执政为民,坚守法治,秉公执法,公开公正,规范和完善行政执法。

第二个展望方向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有助于带动全社会形成自觉守法的氛围,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它的基本前提就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遵法,不能把法治作为一种口号,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就不重要。那么不要将法治作为奢侈品,而要把它作为一个必需品,如果你老干部法律意识缺失,法制素养不高,很容易出现这种一言堂,以言代法人治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形成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第三个方面公民应该自觉地守法。对于一些法治过程建设那么有序参与,公民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应该要树立法治至上的理念,提高信仰法律的自觉性,只有内心坚定了它的法律信仰才可能体现在行为上。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必须要具备完善的法律体系,必须这些法律体系必须要得到社会公民的信仰和尊重。但是大量的现实告诉我们,现行的法律并没有真正地被群众所信仰,在权利和法律面前人们对权利充满了信心,对法律缺乏信心,在民众心目中还没有把遵守法律看成一件光荣而崇高的事情。

更有少数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无视法律法规,常常打踢边球、钻空子,有时候还被看作是具有改革精神、有魄力的一种体系。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名,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法律,以改善民生为名义侵犯群众利益,以工作需要为名义彰显特权思想,这就是一些最好的例子。领导干部信仰法律,就是要树立法律至上的牢固理念,把法律的禁止视为雷池和深渊不越一步,真正在工作生活中敬畏法律,自觉用法律的规范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领导干部信任法律必须要摈弃法律工具主义的思维。长期以来我们受到人治思维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往往是把法律作为一种管理目标的工具,而工具是可以替代的,因此也常常出现以权压法、权大于法的现象。事实上法律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是人们追求公平正义和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意志,这才是本质。当然领导干部信仰法律,也要避免信仰的误区,无论什么样的法律都是人制定的,因此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法律,无论制定的多么完善和健全,也会存在疏漏。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第二个从公民的方面来讲,建设法治社会要健全公民自觉守法的机制。在自觉守法方面,公民要我们要增强面向公民的普法宣传,使普通公民知法懂法守法,那么进一步情况对企业管理人员,两新组织管理人员的法治宣传教育,使他们能够掌握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做到诚信守法,依法管理,依法经营。建立的重点应该是依法治理机制,例如建立不诚信记录曝光惩戒机制使不诚信者寸步难行,认真研究依法解决法不资助问题,防止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维护正常秩序。深化信访制度改革,把信访问题纳入法治的轨道来解决,特别是要重视领导干部队伍守法问题,强化领导干部或者是执法人员在法律面前没有例外的意识。

第二还是要健全公民有序参与的机制,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拥有13亿多人口,如果只有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专家等少数人了解法律掌握法律,无论如何都是建成不了法治社会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了,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社会治理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公民参与,执法司法人员依法办案决不是关系门来办案,脱离人民群众办案,要创新工作机制扩大人民有序参与,使群众的意见有序的表达。从我们国家的国情出发,应该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中国特色的人民评审团制度,形成对司法权力的有效的制约和监督,防止司法权力、司法人员专断,使司法者不敢犯错、犯不了错,即使犯了错也能得到一个及时的纠正和处理。

第四个展望方向是培育法治文化,那么从根本上来讲文化是对社会的一个规范和制约,培育法治文化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它体现了对社会法律生活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和文化土壤,对法治社会建设起着一个无法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实现制度机制、文化的有机统一。前面几个方面我跟大家介绍的是制度机制,那么第四个方面我介绍文化方面。

就是要实现制度机制和文化的有效统一,那么就像我在前面介绍中提到的,我们国家传统中青天情结非常浓厚,历来具有厌讼,甚至耻讼的观念,现在信访不信法、法不责众的问题比较普遍。特别是一些领域,那么地方以闹维权的现象还有时发生,必须要培养一个法治文化。第二是领导干部、司法人员要发挥示范的作用,那么这里需要社会上认真地对待法律。

那么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一个人没有信仰就没有敬畏,最会为所欲为。那么人民群众一旦有了法律信仰,那么这就为我们建设法律法治社会提供了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有很大的进步,但远远还没有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文化,尤其是没有全面树立起一个普遍的法制信仰。老百姓在生活中所掌握的法律,那么还不够,因此应当通过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和司法实践活动,让群众感受到法律的存在和公正,从而自觉地信法守法护法。这里面要把青少年作为法治教育的百年大计来抓,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把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普及法律知识与掌握法律精神结合起来,塑造青少年健全公民人格,为法治中国建设奠定长远的基础。

其次还要加强一个法治价值体系建设,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法治社会建设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将要把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现人心大致。不仅要通过立法司法,强化规则意识、诚信意识,那么还要多方位多途径的进行价值体系建设。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主要着力基层法治体系建设,使智力通达到末梢神经,比如我们可以重新调整定位社区的法律地位,那么重塑我国社会基层的组织形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这个失灵现象,确保国家和成员之间的传感通畅。

那么法治还需要和一个德治来进行完美的结合,这也就是自律和他律的一个关系,自律是具有道德义务感的内在守法,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觉守法。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越高,自律意识越强,法律也就越容易实行,所以我们应该要加强道德和人性教化,启迪人性,那么大力培养既有法治信仰,又有高尚道德情操,既接受他律又能够自律的现代公民群体。那么移风易俗破除到处找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等违背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些现象,让人们把精力主要放到工作和事业上,牢固树立契约意识而不是身份意识,树立平等意识而不是特权意识,认真地对待权利关系和人情世故。只有这样我们的法治社会建设才能取得成功,那么通过法治社会建设实现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三位一体建设,聪明能干的中华民族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充满青春和活力。这就是我向大家在这次课上报告的五个方面的内容。

总结

5.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篇五

班级:商 A0943姓名:沈永官学号:

431996年2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深刻地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涵义,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治国的基本方略: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执政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一道,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制建设的状况和立法、执法水平直接关系和体现党的执政能力。依法治国,就是要从法律制度上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贯彻落实。党能不能正确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党越是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就越能得到增强,党的执政地位就越能得到有力的保障。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第二,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当前,我国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法律法规日趋完备,人民民主权利的法治保障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客观要求还不相适应,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还有待进一步实现,人民群众的有序参与、有序表达还未形成相应完备的法律秩序,侵犯人民民主权利的问题时有发生,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只有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有效运作,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对外开放的坚持与完善,以及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秩序的维护,都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因此,只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防止市场经济的弊端,最大限度地调动亿万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

第四,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历史证明,要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依靠法治。这是因为法律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又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的特点。用“法治”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是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组成部分。“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一直在思考如何从制度上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从幼年代初到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他多次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要依靠制度,依靠法治。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指出:“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如果没有完备的法律和法律控制,就很容易导

1致国家权力失控,从而危及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安稳。因此,“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靠法治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实现依法治国,要依据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第一,要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首先意味着我国公民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收入、财产情况如何,不管性别、职业、民族、信仰有何不同,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法院工作往往与保护或限制公民权利的行使有关,甚至能通过判决等形式决定有关当事人财富的多寡。因此,法院干警很容易滋生特权思想,似乎自己掌握着他人的命运,在特权思想支配下,很容易执法犯法,滥用职权。同时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违法者能否受到追究,是衡量法律是否具有权威的重要尺度。如果违法者不受到追究,成为“法外之人”,那就等于将法治原则当作弃履。执法人员顾及违法者的特殊身份、与违法者熟识等等,都可能成为违法者逃避法律追究的原因。

第二,要实现依法治国,必须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现在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法治原则。但我们的法治水平还是不高的,法律的权威地位至今尚没有完全确立,许多腐败案件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一些官员不讲法律、不讲程序、不受监督所致。确立和维护法律的权威,是实现法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法治的基础条件。我国的法律,是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也体现了党的主张。法律产生于社会现实需要,经过民主的立法过程,因此,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应当树立尊崇法律的意识,自觉遵守和服从法律,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更要增强法律观念,自觉遵守法律,使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得以确立。

第三,要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严格依法办事。所谓严格依法办事,是要求一切国家机关特别是政法机关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的权限履行职责,同时,这些国家权力都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行使权力的整个过程应当受到监督和制约,包括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检查,一旦违法,应当根据法律的规定予以追究。现实中,有些有权势的人物通过“批条子”、“打招呼”等形式向政法部门和有关执法人员施加压力,同时来自政法部门自身的,像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也经常见到。这不仅与这些审判人员自身素质密切相关,也与司法活动不够规范有关。近年来,国家把司法规范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深入开展了“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进一步强化了立审、审执、审监“三分立”,进一步完善了审判流程管理体系,规范了全市法院民商事案件管辖,改进了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健全完善了一系列制度措施,从而将司法活动纳入到规范有序的轨道。广大干警只有坚持严格依照法律、依照制度、依照规矩来开展审判和执行,司法工作才能得以公正、高效、文明地运行。

三、实现依法治国,要提高政法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第一,要努力加强学习,提高法律素养。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阶段,新情况、新问题比较多。在用法律调整社会关系时,司法人员更应当对社会矛盾有准确的把握,并且应当对法律有深刻的理解。法律是化解矛盾的利剑,司法工作尤其强调专业性,需要司法人员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技能,提升法官职业化的程度。如果不具备扎实的法律素养和专业知识,即便有恪守司法公正的决心,也很难求得司法公正的实效。在实践中,我们有些司法中的错误并不是因为法官腐败造成的,究其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司法人员对法律的知晓程度不够、对法律的理解有差错。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得很快,与此相应,法律的生命周期

都不是很长,如果对法律的沿革与原意缺乏深入的理解,法律适用难免出错。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加上我们法院系统干警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较低等因素,院党组提出集中三年时间开展创建学习型法院活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也的的确确取得了实际成效。但学习是永无尽头的,司法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时,对我们广大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进一步提出学习学习再学习的要求。

第二,要坚持严格司法,模范遵守法律。为了真正实现依法治国,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抓好廉政建设,进一步提高政法部门及其国家工作人员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法官执掌着维护正义、促进和谐的重大职责。这种职权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是一种公权力。如果我们把手中的权力视为私产,用来与人交换各种私利,势必影响司法的公正性,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有的还会造成严重后果。近年来,我们通过狠抓教育管理,司法人员向人民群众“吃、拿、要”的现象已经大为减少,但是尚不能完全杜绝。有个别人不以为耻,对以行贿、托关系、走后门等方式希望减轻或者取消依法应受到的处罚的,他们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些做法,不仅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也损害了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而且,这些做法用得频繁之后,会成为一种法外的办事“潜规则”,为其他社会成员效仿,最终将阻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因此,每一名法院干警都应当认识到要确立法律的权威,使广大社会成员信任和尊重法律、尊重执法人员,自己必须成为遵守法律的模范,时时注意严格依法办事。

第三,要增强监督意识,自觉接受监督。为了真正实现依法治国,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必要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提高政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接受各方监督的自觉性。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各种对人民法院的监督已经逐步落实,比如人大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都在不断加强。历史证明,没有监督就没有法治。法治国家应当建有完备的监督机制,并让其有效运作,对司法活动是否符合宪法和法律,是否严格依法办事,有无违法、失职、犯罪等行为等,都应当有监督。实践中,各种不同类型的监督发挥各自的优势,交互发挥着作用。从总体上看,只要不是大面积存在的违法问题,现有的监督都程度不同地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因此,我们法院干警应当正确对待各类监督,提高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把行使权力以及司法等活动置于各方面的监督之下,把监督视作推动和改进工作的动力,使自己的工作更贴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宏伟的目标。

四、“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促进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有力保障。我们党在理论上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强调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江泽民在2001年1月10日与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同志座谈时指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在“五三一”重要讲话中,他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在以依法治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有力保障为前提下,江泽民同志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话中又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更加走向成熟和完善。

第二,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推进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的改革是全面的,但最主要的是两方面: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二是政治体制改革。在邓小平看来,政治体制改革是整个改革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是同民主法制建设、同建立和完善依法治国的领导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国要建立法治社会,其核心就是要改革和完善现行政治体制。邓小平在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倡导并精心设计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市场经济则是规则经济、权利经济,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拓展,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迫切需要用法律手段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执政党不仅要掌握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掌握有关规范市场主体和行为方面的法律知识;不仅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而且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矛盾。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市场经济呼唤依法治国,需要依法治国为其提供安定的环境、稳定的经济秩序、良好的法治氛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与此相适应,市场经济客观上需要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制度,党的十四大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随后,又在此基础上逐步确立了以经济主体为核心的体现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呼唤着依法治国,又为依法治国方略提供了现实的经济动力和社会经济基础。

6.浅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篇六

摘要:邓小平同志曾讲:“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江泽民同志强调,只有发展民主法治才能体现和保障人民利益。锦涛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个特征就是“民主法治”。深刻认识党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主法治的论述,对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民主 法治 建设 社会主义 正文:

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就十分重视民主法治建设

2、改革开放后,我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3、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二、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选好目标,有序有效的推进

三、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与发展

1、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实践,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基层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积极扩大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覆盖面。围绕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改进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丰富基层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2、是健全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加强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完善联系渠道,使群众有意见可以充分表达,党员干部把能力用在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上。要敢于负责,善于迅速打开局面,突出重点,不断完善各项保障机制,真正实现群众生活更富裕、长远有保障。重点解决居民养老难、就业难、择校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重点帮扶零就业家庭、困难学生、重度残疾人、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体,真正把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3、是健全政务公开制度。一是广泛开展社会听证。对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事项,如价格调整、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等,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组织由经营者代表、消费者代表、政府有关部门代表、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代表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公民代表参加的听证会。二是大力开展专家咨询。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事项,组织经济、技术、法律等方面的专家深入调查研究,决策时充分尊重并吸收专家的意见建议。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至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抓住关键,加强立法,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司法工作,依法创新,加强监督,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确保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确保民主法治建设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马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7.试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篇七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依法治国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 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坚持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最终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就是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当前, 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以及面临的现实困境, 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一个课题。

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它是特指在社会主义范围内, 以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念为核心和要求, 社会主义公民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所应遵守的法治精神和价值。具体而言,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在我国,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理念和法治文化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保证。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主要体现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背景下, 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坚持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立足点, 同时将人的根本利益作为法治文化建设的出发点。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它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实现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证。

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法治文化是一种内化于心的文化, 它要求社会成员能够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运用宪法和法律规范做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从而实现法治文化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 在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是我国法治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难题, 这些难题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挑战, 不利于进一步加快法治化进程。

第一, 法治文化传统缺失。我国是一个拥有者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国家, 封建色彩浓重。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 人治色彩成为我国传统社会治理国家和人民的典型工具和手段。其中, 由儒家思想文化和法家思想文化成为封建社会进行统治的核心思想。这种思想本身蕴含着恰恰是“人治”思想, 而这种思想是与新时期提倡的“法治”思想相背离的。而法家虽然极力主张“法治”, 但是法家强调的“法治”, 具有局限性, 它实质上强调的是法作为统治人民工具的作用, 法受制于权, 法家主张建立君主集权国家。因此, 在封建社会, 人治传统浓厚悠久, 而法治文化传统则缺乏。此外, 我国法治文化传统缺失还缘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由于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封建专制和西方列强的双重压迫, 而我国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各个派别由于自身的局限性, 使我国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后, 没有按照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而是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这是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

第二, 法治文化宣传缺乏多样性。开展切实有效的法治文化的宣传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有力保障。而法治文化宣传的多样性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在进行法治文化建设的进程与成效。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不断加大对法律、法治文化的种种宣传力度, 但是在宣传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 法治文化宣传缺乏多样性成为一个典型的问题。这种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宣传的手段单一。当前, 我国法治文化宣传手段仍然是单一的, 没有建立起系统的法治文化宣传系统。此外, 很多情况下仍然采取理论灌输的传统方式, 没有利用新媒体等其他形式的优势宣传。二是宣传的内容单一。法治文化宣传只是局限于法律条文和相关制度和政策, 没有将法律与文化相结合大力宣传法治文化。传播主体没有在充分宣传宪法和法律的重要性前提下, 只是对法律本身进行宣传, 效果不明显, 很多情况下成为一种形式性的宣传, 没有体现宣传队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 伴随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的障碍, 因此, 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采取多种措施致力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三、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新时期, 我国在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 已经取得了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在全社会已经明显得到确立。但是, 面对在法治文化建设中折射出的诸多问题, 着实应该采取相应措施, 使社会主法治文化建设更好地发展, 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奠定基础。

第一, 完善我国法律体系, 构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制度基础。健全的法律体系能够为进行法治文化宣传、法治文化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随着国家法律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 我国法律体系已经较为完善, 能够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法律支撑和保证。当前,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已成为新时期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新目标和新任务。做到这十六个字就要坚持在人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加强立法, 切实保证人们的财产权、生命权、政治权, 充分保证公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此外, 要特别重视我国法律体系中薄弱环节, 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立法需求和热点, 立法机关要多听取群众的心声, 结合实践研究, 以便有效的维护人们的权益。通过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立法, 尽快完善我国法律体系, 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 加强法治文化宣传教育, 培养公民法治信仰。法治文化宣传就是要指导人们树立法治意识, 通过宣传使人们自觉认同法律、遵守法律, 并能够正确合理的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 同时能够做到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就需要社会成员具有一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法治精神, 能够正确认识宪法和法律, 运用宪法和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促进社会法治化的发展。因此, 加强法治文化宣传, 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选择。一要不断丰富法制宣传的形式。法治文化宣传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多种形式的载体,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方式, 而是将法制宣传扩大到微博、微信等网络传媒上, 拓宽法治文化的影响力。二是要丰富法治文化宣传的内容。法治文化宣传可以将实证研究融入到宣传中, 从现实的典型的法治案例对人们进行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法治文化的宣传, 要在宣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 自觉尊重法律, 将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作为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刘斌.中国当代法治文化的研究范畴[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 (6) :6.

[2]孙晓媛.论构建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J].广西社会科学, 2003 (4) .

[3]李林.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2.

8.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 篇八

关键词:法治政府;中国特色;法治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17-0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基本特征与特殊优势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

1.有限政府与法律至上

法治政府是有限政府,政府应当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政府行政管理是法治建设中的核心领域。一个国家的法治发展的程度最主要的是看其政府行政管理是否处于法治状态。因此,基本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求政府行政管理具有更高的法治程度,真正成为一个职权法定、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运转高效的法治政府。亚里士多德在其名著《政治学》中提出:“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1]同时政府应弘扬法治精神,培育规则至上、法律主治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通过政府主导的,各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信仰法律,按规则行事,以法律规范为行为信条的风气。让法律成为人民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依赖,让法律成为定纷止争最有公信力的途径。

2.服务政府与权利保障

法治的最低标准是对人权的保障和尊重,因此法治政府应当是服务政府,服务政府要求政府的权力行使必须以权利保障为目的。2003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法治下的政府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让人民的合法权利获得充分的保障。

3.责任政府与执法为民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之执法为民的要求决定了法治政府是责任政府。应当树立责任政府的理念,政府行使权力必须接受监督,把行政监督作为一种经常性活动,贯穿于决策、协调、执行等各个环节。及时发现行政机关和公务员执法过程中的违法和不当行为,依法追究行政责任,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强化国家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坚持权责统一,有错必究,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规定,逐步在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中全面推行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问责制度,强化重大事件问责机制,规范问责程序,推进问责法治化。对决策失误、违法行政、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等行为,要严格依法依规追究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责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的特殊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本质上是人民的政府,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以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为行使公权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这是与西方国家法治政府的本质区别,是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的本质优势。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宪法所规定的我国的国体、基本经济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决定我们所建设的法治政府必须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制度的优势决定我们所建设的法治政府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统一。

我国法治政府遵循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指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根本指导原则。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政府是通过上百年自然演进的过程逐步发展形成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民主政治需要,要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走完西方国家一二百年走过的法治政府建设进程。因此,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了一条政府主动推进与自下而上的人民广泛参与相结合的法治政府建设道路。

二、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亨廷顿说:“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2]转型期社会往往充满着各种社会冲突和动荡。按照美国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政治系统的内部建设越重要。他说:“政治生活自身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因素或子系统,这些因素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冲突、适应构成政治系统,政治系统与其他系统构成整个的社会大系统,社会大系统构成政治系统的外部环境与制约因素,政治系统要想保持稳定,不但要与外部环境保持和谐,也要使系统内部各因素、子系统能实现良性互动。”[3]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法治政府自提出来后,在历次党代会中都有表述,2003年以来的历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做了明确要求。2004年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法治政府建设的十年时间表,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出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在法治政府紧锣密鼓的建设步伐中,我们也要看清前进道路上所存在的问题。

政府守法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和底线。政府不守法,法治国家无从谈起,法治社会也难以形成。营造法律至上的法治环境,政府应带头守法。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国家机关不依法办事与个人不守法形成恶性循环。

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亟待法治化。权利与权力是法治政府建设中的核心法律关系。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即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中,二者是统一于人民主权下的,并非矛盾关系。而转型期权力与权利的冲突和敌对现象频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决定了二者和谐统一的重任主要在政府。政府应严格遵守权力规范,依法行为,以法律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人民政治参与的热情急需通过法治渠道实现。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公民权利意识普遍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与日俱增,引导其通过法治渠道来表达对维持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今后法治政府建设的重点将转移到行政决策法治化上,决策法治化是法治政府建设的至高境界。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显示了一个趋势:今后法治政府建设的重点将转移到行政决策法治化上,在做出事关人名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前,要广泛听取、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和合法性审查制度。

政府担当培育法治社会的特殊任务,建设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法律互动机制任务紧迫。市民社会是法治建设的土壤,也是法治政府成长的最好的“营养液”。但是中国政府在建设法治政府的同时要担当培育市民社会的重任,这是中国特色的国情决定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需要法律机制的创新。

三、加快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的路径

1.树立法治理念,运用法律方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一方面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另一方面又着重强调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应以法治理念来指导权力的行使,以法治的观念确立规则意识,以尊重权利的意识对待公民行使正当的权利。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各种复杂政治问题是治国理政的科学方法,将“政治问题法律化”而不是将“法律问题政治化”是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的要求。

2.依法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条件。应把对法治政府的角色定位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前提,依行政组织法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要坚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两个凡是”:“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将政府职能限于公共事务的管理,为市场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正常秩序。

3.严格依法行政,推进行政公开

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的集中体现。政府应严格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权的行使,结合本国国情,依法推进行政创新。遵守法律程序,控制行政权力。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

4.强化监督与问责机制,推进执法公正

强化监督和问责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保障。政府应接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监督。行政问责是法律责任追究的一种制度,是政府实现其行政责任的一种自律或自我控制。在不断完善行政法律制度的同时,还应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证法律实施的统一和公正,在培育法律权威的同时树立政府权威。

四、加快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对领导干部的要求

要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高度上看待法治政府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距今只有八年,而今天的社会形势风险多发,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多发,社会阶层分化,社会矛盾多样化,政府权威能否树立取决于其法治化的程度,这是关系到道路选择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充分重视。

充分重视干群关系对法治政府建设进程的影响。目前,人民群众对干部的监督常以非主流的方式出现,网络舆论监督、意见领袖评价对民意的影响甚为明显。干部形象成为政府形象的窗口,干部的一言一行、甚至着装都牵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敏感关注。与法治理念不相符的官本位、压制理念、管制方式已经不适合发展变化了的社会形势,领导干部应当以法治政府的要求时刻检勉自身。

提升法治思维,运用法律方式,推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独善其身”显然不能完成党的领导干部的使命,要树立法治理念,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干部必须提升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领导干部要提升依法行政和领导法治政府建设的能力,为此,领导干部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带动全社会尊崇法律,树立法律信仰,推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99.

[2]塞缪尔·R·享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1989:40.

[3]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7.

上一篇:思修题目精选下一篇:服装销售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