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表演

2024-09-26

传统民俗表演(9篇)

1.传统民俗表演 篇一

2008新沂民俗文化活动方案

为更好的挖掘和发扬新沂民俗文化,丰富活动内容,以群众性、参与性、游乐性为特色,打造新沂民俗文化旅游新亮点和新的文化旅游经济增长点,展现新沂独特的民俗风情,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特举办此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一、活动主题:走进新沂马陵山景区民俗文化风情,传承非物质文化 遗产,感受新沂民间文化特点。

二、活动时间:2008年5月

三、活动地点:新沂马陵山景区

四、主办单位:中共新沂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新沂市文体局 新沂旅游局

新沂市文化馆

五、主要活动:

1、开幕式

时间:2008年5月20日上午10:00 地点:中国.新沂马陵山民俗文化旅游节开幕式

开幕式议程:(1)新沂市市委领导介绍本次民俗文化情况;(2)景区领导致欢迎词;(3)市委领导宣布2008年新沂民俗 文化演出开幕;(4)参观体验民俗文化展演活动。

2、民间绝活展演 地点:新沂景区

内容:组织艺术团循环演出独台戏、魔术、杂技、训狗熊、训羊、训猴、民俗风情舞蹈等。

3、新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地点:新沂市景区

内容:出版《新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现场发放。同时

通过新沂柳琴戏演出等各种形式展示区内丰厚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

4、新沂特色民俗旅游商品展销

内容:剪纸、印花布等特色旅游商品。

六、组织保障:

为加强组织宣传,切实做好新沂民俗文化节各项主题活动筹办工作,特成立新沂民俗文化领导小组。

组长:夏洪波

副组长:夏同宪

成员:张金鹏 丁海波 吴海燕 宋广成 王文民 郝其梅 王瑞秋 许 欧 周生年 宋振强

七、活动宣传:

1、报纸宣传

2、网站宣传

3、电台电视台宣传:

4、现场宣传:主会场建主背景板、舞台,布置彩虹门、升氢气 球、宣传条幅等。民俗演出时间安排:

(一)5月20日

9:30 全市民俗文化活动周开幕仪式,市区联动,市区领导参加。10:00—11:30 新安镇演出,组织至少3条龙灯,2对狮子(4只)进城踩街。

10:00 龙灯、狮子自府山广场舞动10分钟后出发。

(二)5月21日

10:00—11:30 窑湾镇演出,表演跳五猖、小马灯等民俗活动。地点:府山广场

(三)5月22日

10:00—11:30 瓦窑镇演出,表演有新沂文化特色的歌舞,有条件可兼带秧歌、锣鼓、舞狮等。

地点:世纪广场

(四)5月23日

10:00—11:30 草桥镇演出,表演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技巧展示。

地点:府山广场

(五)5月24日

10:00—11:30 港头演出,表演旱船、蚌舞以及具有新四军文化、民间神话传说等地域特色歌舞。地点:世纪广场

2.传统民俗表演 篇二

1 赣南地区丰富的舞龙民俗体育表演资源是产业化发展的基石。

龙是图腾, 是中国人崇拜的华夏民族之魂, 进而形成了龙文化;客家文化是一个多元化的集合体, 是中原汉文化与当地原住民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后产生的新的文化, 它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在这两种文化共同影响之下形成了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活动。它种类多、分布广、艺术形象也是异彩纷呈是最为普遍、最为活跃、最为群众崇尚的舞蹈类民俗体育表演项目之一。在赣南的瑞金、安远还有《龙灯赞歌》、《龙灯赞语》等舞龙歌。在赣南18个县 (市、区) 赣州市章贡区、赣县、于都、宁都、石城、南康、信丰、大余、龙南、定南、全南、上犹、崇义、兴国、瑞金、会昌、安远均有分布, 主要种类有“火龙”、“布龙”、“稻草龙”、“板凳龙” (各县的叫法略有不同) 等。 (详见表1) “火龙”又叫“香火龙”、“夜龙”, 主要在夜间玩耍, 以竹篾扎成骨架, 糊上画有鱼鳞的棉纸, 大约有九至十一节, 龙体上备有点油和蜡烛的位置。晚上表演时在龙体上插上蜡烛或点上油灯, 点燃时流光溢彩;“布龙”主要在白日玩耍, 以木材做成骨架, 披上绢纱做的外衣, 上面饰有华丽的龙鳞外饰, 节数比“火龙”多, 每节之间用绸布相连, 表演时龙珠引导龙身舞动, 上下翻飞、腾跃翻滚;“稻草龙”又叫“香禾龙”, 包括龙珠在内都是由稻草扎成, 表演时上面会插满点燃的线香, 舞动起来别有韵味;“板凳龙”就是用板凳连成龙形进行舞耍, 有直接用长条板凳做龙身, 三人抬举的简易板凳龙, 也有将扎好装饰好的龙放在板凳上表演的板凳龙。少的十几条多的上百条, 参与性极强。

表演场地有街道、舞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祠堂、操场等。在民间表演时间多为传统节日, 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参与表演的人员多少以中青年男性为主。

2 良好的群众基础是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2.1 认知程度

通过对赣州市章贡区13个社区以及石城县10个社区的中青年民众进行认知度调查 (详见表2、表3) 发现, 首先, 平均年龄40岁的中年民众群体以及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民众群体对舞龙民俗体育表演的认知程度都呈现出两头小, 中间大的橄榄形, 以此看出民众对舞龙民俗体育表演的认知情况良好。其直接原因是, 舞龙体育表演形式多样、场地要求简单, 并具有习俗性、娱乐性、观赏性。其次, 中年民众的认知程度明显优于青年民众, 很大程度说明赣南客家舞龙体育表演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明显不足。在调查中还发现, 对于赣南客家舞龙的了解更多的还是停留在表面的对项目本身的认识, 对其相关体育产业的认识非常的少。

2.2 认知途径

过程中, 还针对民众对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的认知途径做了相关调查。 (详见表4) 其中有85.8%的民众对舞龙的认知都是从活动现场获得的, 包括自己参与和现场观看。在网络和电视这些新媒体的利于上, 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显然非常的不足, 这也是产业化发展道路上所需要充分开发的地方。

2.3 学习途径

从赣州市章贡区5支民间舞龙表演队的学习途径调查中发现, 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是专业从事舞龙体育表演项目, 都是业余时间参与该活动。学习方式也呈现一边倒的状态 (详见表5) 其中模仿已掌握者练习和自学, 这两种方式都使舞龙技术在传授过程中规范性有所下降, 而专业的指导员指导则没有。这也是大多数民俗体育项目存在的问题。这种教学训练方式必定是跟不上产业化发展步伐的。

3 赣南客家舞龙体育表演产业化发展的时代意义

当今世界, 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 体育产业早已成为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在我国,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出台, 为体育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 我国体育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产品日益丰富, 市场不断壮大, 综合拉动作用更加突出, 2012年我国体育产业实现总产出9526.38亿元, 比2010年增长45.15%, 虽然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增加值通常占GDP的1%至3%相比, 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较晚, 规模有限。但近十余年来,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体育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和不竭动力, 发展势头迅猛, 前景十分广阔。在此时代背景之下, 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产业化发展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具体表现在由它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传承等方面。

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通过体育产品、体育旅游、体育消费、体育服务等方式融入赣南地区民众的现代生活方式中, 提高人们对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认知与参与程度, 以此带动赣南地区民俗体育的现代化发展, 进一步实现民俗体育产业的经济功能。

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文化反映了一段时期赣南客家人民的特征和生活方式, 并以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规范着赣南客家人的道德行为, 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成为同一时期, 带动赣南客家民众参与体育运动的基础和精神支柱。同时, 赣南客家人通过舞龙体育表演互信交流、展示本家族的“人丁兴旺”共同祈求“风调雨顺”, 成为相互之间的联系纽带使赣南地区民俗活动充满朝气, 人与人, 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的产业化发展, 为赣南客家舞龙体育表演提供了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经济基础。发展过程中使赣南地区民众多自己的民俗文化产生更大的文化自信, 在国家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 民俗体育的产业化发展不失为一个良策。

4 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产业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4.1 思想观念陈旧

思想观念陈旧表现在:一、受历史传统观念等因素制约, 大多数的民众只知道赣南客家舞龙体育表演具有民俗性、娱乐性、观赏性及丰富的形式。尚未意识到其身后潜在的市场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市场观念薄弱;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舞龙, 对它的研究更多的是放在了保护性传承上, 而忽略了发展性传承上, 使舞龙体育表演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渐渐远离赣南地区民众的生活;三、在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项目的利用上, 明显不足。目前, 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是资源丰富、起点低、不规范。多数时候只是作为一种讨个“好彩头”或活跃气氛的方式出现。如, 民俗活动、节庆活动、店面开张、一些活动的开幕式等, 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相当低。

4.2 产业结构不合理, 发展道路狭窄。

目前, 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产业结构存在的不合理性表现在, 以“舞龙”为本体的产业化发展非常的有限, 尚未形成产品优势。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竞赛表演业、娱乐休闲业及服务业发展几乎为零。与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为主的体育旅游业也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目前, 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更多的时候, 仅仅是作为本地区民众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存在, 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也得不到解决。

4.3 产业政策法规滞后

目前, 与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相关的产业政策和产业法规十分滞后。缺少正面、积极的产业政策, 就不能给产业发展以宏观调控和正确引导;缺少产业法规的保驾护航, 就不能给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应有的保障。同时, 也使得赣南客家舞龙体育表演产业中的一些资源优势无法很好地转化为市场优势, 最终导致产业化发展速度缓慢, 缺乏竞争力。

5 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5.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解放思想的同时转变观念, 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不仅仅是民俗资源, 更是一种产业资源、经济资源。一方面, 要通过对赣南地区各县市区各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的挖掘、整理、和搜集工作, 丰富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文化及内涵, 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式、产业化发展使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既富有时代性、现代化, 又保持原有的赣南客家民俗特色。如, 对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进行宣传, 通过比赛、交流, 来加强影响力。在保障其民俗特征和特色的前提下对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进行改进、包装等, 使其符合科学性、健身性、社会性, 更加符合市场产业化的要求。

5.2 打造客家舞龙体育表演竞赛品牌赛事

赛事及相关产业是体育产业中前端产业和后端产业的中介点。品牌是给赛事带来增值的无形资产, 他包括赛事的名称、质量、形象、规模、荣誉等, 是提升赛事项目形象和经济效益的关键。据统计, 世界范围内的客家人的总数为5000万, 其中中国约4500万, 侨居海外约500万, 亚洲29个国家内有400万, 北美洲70万、澳洲约1.1万等。 (客家学概论) 舞龙在全世界的普及程度和客家人固有乡土情结是举办客家舞龙体育表演竞赛品牌赛事的两个重要前提条件。客家舞龙体育表演竞赛品牌赛事产业包括比赛道具的生产、比赛场馆的建设、相关技术培训、相关食品的生产销售、广告赞助、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推广、赛事经纪、组织经纪、餐饮住宿等。同时还有与之相融、“双赢”的旅游业, 品牌赛事带动旅游产业的同时, 旅游又反过来推广品牌赛事。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最直接的社会效益就是就业岗位的增加。

客家舞龙体育品牌竞赛赛事的发展趋势应是, 运作方式市场化、规范化, 体育赛事规模国际化, 与旅游业、传媒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性。综上所述, 打造客家舞龙体育表演竞赛品牌赛事是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产业化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它不仅能提升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产业价值, 同样可以提升赣南地区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增加体育人口和体育健身意识。

5.3 与高校人才培养相结合, 培养产业发展人才

这里的人才包括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专业技术指导员, 以及非常了解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项目, 又懂产业管理和产业营销的双向人才。这些都可以与高校人才培养相结合, 如定向培养等。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引入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项目的相关部分, 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一民俗体育活动, 即丰富了校园文化, 又使舞龙运动在更多青年人中得到传播。同时, 鼓励高校毕业生选择与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产业相关的创业活动, 并给以一定的技术和政策扶持, 让更多的有志青年参与到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产业化发展的事业中来。

5.4 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健全产业法规

目前, 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产业化水平低, 基础弱。想要产业化发展很重要的方面还是需要政策的扶持, 其中包括资金投入、相关政策配套、消费导向等政策倾斜, 如:对于舞龙产业的创业者提供利息优惠的银行贷款、减免相关税收、设立科研基金和创业基金等。更好的将更多的积极资源引入产业发展中来, 推动产业化更快的发展。在加大政策扶持的同时, 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法规, 保障产业化发展规范有序的发展。

6 结语

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具有鲜明的赣南客家当地民俗特色、项目分布广泛, 群众基础良好等特点, 舞龙项目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很有影响力的民俗项目。这些都是产业化发展的资源优势。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政策扶持、健全产业法规、人才培养、打造品牌赛事、竞赛表演、体育旅游等举措, 逐步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通过对赣南舞龙民俗体育表演产业化发展的过程, 推动地方体育产业的发展, 带动地方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归属感, 提高健身意识, 传承赣南客家民俗文化, 为中国民俗体育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分别对赣南客家舞龙民俗体育表演的概况、产业发展及民众认知度、传播途径等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其产业化发展的策略建议, 为赣南客家民俗体育表演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客家舞龙,表演产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R]北京:2014-10-20.

[2]刘鹏.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建设体育强国[R].北京:2014-10-22.

[3]吴玉华.客家体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4]万陆.客家学概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5.

[5]吴玉华.赣南客家民俗节庆体育及其文化特征[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 (6) .

3.传统民俗表演 篇三

关键词:羌藏音乐表演专业;川西民族音乐;传承

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的发展给羌藏音乐表演艺术的形式提出了严格的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藏羌音乐表演艺术要通过更高、更新的要求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由于目前国内流行演唱专业教学是建立在学生演唱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技能训练,这就使得演唱教学无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发挥。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羌藏音乐表演专业在对川西民俗音乐进行传承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综合演唱能力和艺术素质的问题进行关注,综上所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藏羌音乐表演专业与川西民俗音乐传承问题进行探究。

一、川西民俗音乐种类

川西民俗音乐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川西民俗音乐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川西民俗音乐文化主要有川剧、轻音、金钱板、皮影戏、木偶剧、谐剧、闹年锣鼓和变脸等多种艺术形式构成[1]。以川剧艺术为例。在川剧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川剧艺术成功地让以高腔为主体的昆区、高腔、胡琴、弹戏、灯戏等五种声腔实现了有机结合。它通过对古南戏和古弋阳腔的演唱方式进行保留的方式,对传统戏曲中的“曲牌联套”和“集曲”手法进行了运用,这就使得川剧在五种声腔艺术中成为了发展最为完善的戏剧品种。除此以外,羌族、藏族两个民族的民族传统音乐也是川西民俗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川西民俗音乐特征研究

民俗文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产生活习俗、又以经济习俗、礼仪制度习俗及民间音乐文化艺术的一种体现。在川西民俗音乐发展过程中,形象性、客观性和审美性成为了川西民俗音乐的主要特性[2]。我们以羌族音乐舞蹈为例,对川西民俗音乐的特征进行研究,作为川西民俗音乐重要组成部分,羌族的舞蹈艺术自然与羌族民间特有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的。历史上川康地区的艰苦环境让羌族人民在长时期的生活与斗争过程中形成了豪放、热情、勇敢的特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羌族很多民间舞蹈的形成可以说是与原始的农牧业生产和狩猎活动有着一定关联的。例如,在羌族锅庄舞中,很多舞蹈动作都是羌族人民劳动场景的体现,这就说明羌族舞蹈具有一定的形象性。此外,由于羌族有在节日期间跳舞助兴的习惯。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者所表演的舞蹈往往具有旋律朴实优美、内容丰富、节奏适度的特点,这就让羌族两族的舞蹈表演有了一种典雅、朴素、豪放之感,同时也表明川西民俗音乐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这样,对于藏羌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本民族的音乐是对川西民俗音乐进行传承的一种表现,对川剧等民俗音乐的学习也是对川西民俗音乐进行传承的表现,因此,对于羌藏表演专业而言,羌藏表演的专业学习与川西民俗音乐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三、羌藏音乐表演开展学习川西民俗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藏羌音乐表演专业在对本民族的音乐形式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种类型的音乐形式进行广泛涉猎,可以让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藏羌音乐表演过程中对川西民俗音乐教学进行传承,不仅可以对本民族的音乐形式进行拓展,还可以让本民族的音乐在与川西民俗音乐的融合中得到一定创新。除此以外,藏羌音乐表演对川西民俗音乐的传承也是开展高等教育的需要。例如川西民俗音乐中的川剧艺术包含了戏曲艺术中的大多数基本知识,这样,对川西民俗艺术的传承就成为了帮助学生普及戏曲艺术基本知识、增强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有效方式。第二,川西民俗音乐中包含了以中华民族优秀文明传统为核心的孝道、礼仪、责任等文化内容,这样,对川西民俗音乐进行传承,可以让中华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第三,对川西民俗音乐的传承,可以让学生的大学生活得到进一步的丰富,通过对民俗音乐进行学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四、羌藏音乐表演专业开展川西民俗音乐教学的措施

(一)川西民俗音乐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

理论学习是学习川西民俗音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们以川西民俗音乐中的川剧教学为例,对川西民俗音乐的学习问题进行探究。在理论学习方面,一些学校将川剧课程分成了“川剧知识与欣赏基础”和“川剧表演基础”两部分[4]。在课程的课程设置方面,这门课程的每一个部分都采用了32-36学时的教学方式。在课程目标的设置方面,学校设置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目标:第一,通过川剧理论的教学,让学生对川剧的发展历史、川剧的经典曲目、川剧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及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和川剧的艺术特色进行了解。第二,通过川剧理论教学,学生要对川剧的表演手段、川剧的唱段进行熟练运用。通过对这一教学目标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要想完成教学目标中规定的内容,就需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对川剧的理论知识进行强化,因此,这样的教学目标也可以在藏羌音乐表演专业的川西民俗音乐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

(二)川西民俗音乐教学教学方法的运用

把传统民俗优秀作品学习纳入教学环节,是对川西民俗音乐进行有效传承的重要措施。一些学校在开展川西民俗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川西民俗音乐文化与其他音乐文化进行综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对川西民俗音乐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除了参与课堂学习的方式以外,学校在开展川西民俗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和一些专业的表演团体联系,通过让学生到川西民俗音乐表现现场实地观看表演的方式来让学生增强对川西民俗音乐的了解。我们以绵阳地区的高等院校川剧教学工作为例,当地在开展川剧教学的过程中就采取了让学生在表演现场观看川西民俗音乐表演的方式。通过让学生实地观看“川剧进高校”这一巡回演出活动,学生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被演员的精彩表演所吸引。这就对学生学习川西民俗音乐的积极性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在羌藏表演专业开展川西民俗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较为喜欢的川剧变脸艺术入手,开展以川剧教学为代表的川西民俗音乐教学活动,以增强学生对川西民俗音乐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生学习川西民俗音乐的方法

在对川西民俗音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听、记、赏、析、演等环节入手,对川西民俗音乐进行学习。其中,“听”这一环节指的是学生要在课堂上认真听从教师的讲解,由于川西民俗音乐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系统性高的特点,学生只有每节课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才能对川西民俗音乐有一种较为系统的认识;“记”这一环节指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期间,要通过记笔记的方式对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点进行记录。在学习民俗音乐的过程中,通过记录课堂笔记这一传统学习方式的应用,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通过记笔记的过程,学生可以对川西民俗音乐的一些相关材料进行积累,进而通过对川西民俗音乐产生新的思考的方式,让学生对民俗音乐的理解进行深化。“赏”这一环节指的是学生在利用课上时间欣赏教师教学过程中展示的川西民俗音乐表演视频的方式[5]。通过欣赏川西民俗音乐相关视频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对川西民俗音乐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析”指的是学生在欣赏川西民俗相关音乐视频过程中,要对视频中的表演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在欣赏表演视频的过程中要对表演中的一些细节因素进行关注。以川西民俗音乐闹年锣鼓为例,在闹年锣鼓表演过程中,乐队的指挥要通过鼓点和动作的变化,来对乐曲的速度、力度等因素进行控制。在对闹年锣鼓表演艺术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就应该对闹年锣鼓演奏曲牌对应的手部动作进行关注。以闹年锣鼓中的《雕展翅》这一曲牌为例。鼓手在展示这一曲牌的过程中要采用手心向下,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的动作,即通过这一动作表现出大雕展翅飞翔的形象。这个就要求学生在欣赏相关视频的过程中,要对表演者的手部变化细节进行关注。演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进行表演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通过对川西民俗音乐进行表演,学生可以在表演过程中感受到川西民俗音乐表演艺人在表演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这就可以让学生对表演艺术家的劳动成果进行珍惜。

五、结语

川西民俗音乐是中华音乐文化的瑰宝。藏羌音乐表演专业对川西民俗音乐的传承是促进川西民俗音乐发展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藏族羌族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川西民俗音乐在藏羌音乐表演专业的传承,也是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的有效方式。只有对川西民俗音乐进行有效传承,才能让川西民俗音乐中的艺术魅力得到有效传承,进而让学生的意志品质在音乐传承的过程中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岳圣东.20世纪川剧音乐的发展与改革[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2]何虑,黄莉.试论四川阿坝州羌族锅庄音乐与舞蹈的文化特征[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8):177-178.

[3]耿纪朋,任利嫔,龚珍旭.立足艺术院校推进羌族艺术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以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研究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31-33.

[4]肖珣.羌族的民间音乐[J].成都师专学报,1996(02):98-102.

4.传统民俗作文 篇四

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初三人们可以访亲拜友,互贺新年。正如清人吴继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的:“族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这便是古时福州新正的景观。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要办春酒,邀女儿、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饮宴团聚。水上船家的妇女,头戴红花,蓝衫青裤,布底青鞋,结伴登岸,挨家串门,用福州话唱诗贺年:“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门前。”“旧年过了又新年,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送奴?粿过门前。”这叫“讨?诗”,又是贺年词,贺年讨?以示吉祥。春节期间,福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欢声笑语,到处呈现一派传统节日气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政领导在节前或传统节日期间,持礼物到军烈属、离退休干部及老劳模等府第拜年。各有关部门组织春节游园、各界联欢会、文艺晚会等活动。那些有迷信色彩的旧俗逐渐消失。九十年代初,大多数居家都安装电话,一般亲戚好友用电话互拜新年,减少传统节日交通拥挤。

5.中国传统民俗谚语 篇五

2、儿孙自有儿孙福,莫把儿孙作马牛。

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4、货买三家不吃亏,路走三遭不陌生。

5、有钱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6、好言难得,恶语易施。

7、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

8、养儿待老,积穀防飢。

9、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

10、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断无常万事休。

11、蚕老一时,麦熟一晌。

12、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13、息却雷霆之怒,罢却虎狼之威。

14、偏方治大病,久病变名医。

15、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6、一层布一层风,十层布过个冬。

17、家人不和外人欺。

18、好言一句千钧重。

19、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枝蜡烛多一分光。

20、穷没有根,富没有苗。

21、团结加智慧,弱者胜强者。

22、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2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24、预防伤风和感冒,增强体质最重要。

6.传统民俗谚语摘录 篇六

1. 父子爱财子不孝;兄弟爱财失同胞;亲威爱财休来往;妯娌爱财家分了。

2. 姑姑亲,骨头亲;姨姨亲,皮皮亲。

3. 荞麦三棱麦子尖, 十里乡俗不一般。

4. 嘴上没毛,说话不牢。

5. 不听老人言,一辈子受艰难。

6. 人到世上,猴到树上。

7. 欲知世是理,将人比自己。

8. 陕北有三宝,熟米、炒面、羊皮袄。

9. 延安气候怪,早晨冻,上午晒,下午黄风刮的太。

10.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洛川的豆腐丝,甘泉的豆腐干。

11. 富人过年哩,穷人过难哩。

12. 有钱没钱不连毛过年。

13. 有福的生到初一日,无福的死到月尽日。

14. 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

15. 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

16. 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做活。

17.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18. 光棍光棍你甭扎,一个婆姨两个娃。

19. 大口小口一月三斗。

20. 三年不吃烟,省个大老犍。

21. 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

22. 小窟窿不补,大了得尺五。

23. 男人是个耙耙,女人是个匣匣,不怕耙耙没齿儿,就怕匣匣没底儿。

24. 庄稼活用学。

25. 七十二行庄稼为强。

26. 纳了粮不怕官。

27. 文魁武魁,顶不上锅盔。

28. 一年庄稼二年性命。

29. 三早加一工。

30. 人怕做活,活怕人做。

31.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32. 鸡儿蛋,粮食换。

33. 人勤地是宝,人懒地生草。

34. 财东家贯骡马,穷人家爱娃娃。

35. 穷乐呵富忧愁。

36.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

37. 男忧愁唱曲子,女忧愁哭鼻子。

38. 家贫出孝子。

39. 圪劳里种的好麻子,丑婆姨生的好娃子。

40. 人生怕死人,生下人喜煞人。

41. 炕上没有拉屎的,灵里没有烧纸的。

42. 人心疼下不疼上,娶了个媳妇忘了娘。

43. 妇大自巧,狗大自咬。

44. 老不教小不会。

45. 从小看大,八十岁看老。

46. 宁教儿气死,不教儿想死。

47. 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豁在外。

48. 一个老能养活十个儿子,十个儿子养活不了一个老子。

49. 养儿方知父母恩,娶了妻子不忘娘。

50. 会管的管自己,不会管和管别人。

51. 对孩子要给好心,不能给好脸。

52. 人没钱就灰了,灯没油就黑了。

53.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54. 香不过猪肉,亲不过姑舅。

55. 姑姑亲骨头亲,姨姨亲皮皮亲。

56. 养儿随娘舅。

57. 外甥外甥越喂越生。

58. 女婿外甥顶半子。

59. 麦熟一响,蚕老一时。

60. 有个憨女婿,没个憨丈人。

61. 五年六月七日八时。

62. 前十年看父的敬子,后十年看子的敬父。

63. 狗咬穿烂的,人爱有钱的。

64. 人闲了抽烟,驴闲了啃碱。

65.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66. 人是人,鳖是鳖,剌叭是铜锅是铁。

67. 吃了人家的口软,拿了人家的手短。

68. 涝池大鳖也大了。

69. 娃娃勤爱死人。三勤加一勤,想赖不得懒,三懒加一勤,想勤不得勤。

70. 苦做的美吃,闲坐的忍饥。

71. 煎饭尝不得,婚姻忙不得。

72. 龙多不治水。 三家撕靠倒了锅灶。

73. 官向官民向民,和尚向的寺里人。

74. 骂了一个和尚,满寺人脸上发烧。

75. 法看谁犯哩,事看谁办哩。

76. 大理通天,小理由人辩。

77. 为富不仁,未发一家,先穷四邻。

78. 亲戚盼有哩,邻居盼走哩。

79.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7.传统民俗表演 篇七

远古时期,先民对世界认知有限,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读,对自然产生敬畏和崇拜。人们渴望能够像鸟儿那样遨游天际,以至于产生“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传说。在古人看来,自由飞翔是那样洒脱,又是那样无法企及。《庄子·逍遥游》曾设想有朝一日人类能够“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同时,宗教崇拜、祭祀巫术、图腾神鬼、求医镇邪等一系列活动,从中也体现出灵魂不死、游荡天际思想。这些原始思想和宗教活动,对能够掌握一种能力,让东西在天空飞升起到影响促进作用。同时,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也对风筝的发明产生影响。相传远古嫘祖栽种桑树教人养蚕,为驱赶鸟雀,“以篾为骨,树叶为羽,做成鹞状,以丝牵之,借助风力将假鹞送上天空”。后来发明测量风向的相风鸟,是以真鸟去其内脏,挂于杆头,以风吹羽毛测定风向[1]。殷商时期,有一种狩猎形式“弋射”,在箭支后连接细绳,弯弓搭箭射击飞鸟,箭射中飞鸟后,射箭人会拉动连接细绳,将飞鸟带回。从战国曾侯乙墓中的青铜“弋射图”中就可看出这可能就是风筝在生活中的影像之源。从木鸢到纸鸢、风鸢、纸鹞再到弋射,可以看到风筝的发明与发展与鸟类有着很大渊源。同时也间接促进风筝的娱乐本性。从历史记载中看,风筝其历史溯源可至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最早记录风筝的历史典籍是《韩非子·外储说左》:“墨子为木莺,三年而成,一日而败”[2],描述了最早风筝试飞情景。《鸿书》记载:“公输班制木鸳以窥宋城。”从墨子和公输班制作风筝记载来看,风筝发源地为山东一带。

二、风筝在诞生之初的军事作用

风筝发明之初,就成为当时战争中军事手段之一。春秋时期天下分裂,战乱频繁。诸侯国间相互战争交织无数,在地面进攻无果的情况下,聪慧的先祖想到了天空。公元前203—202年,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到了决胜关头。刘邦率领汉军围困项羽楚营。汉军军师张良,以大雾漫天之际,从南山放飞大鸢,其上负重吹笛童子,童子于天空中吹奏楚乐,汉军应和于四面高唱楚歌。楚军闻之心神动摇,不战而溃。项羽无力回天,自刎江边。《诚斋杂记》记载:韩信见刘邦夺取江山,就准备谋反篡位。他联络陈稀等人,先用纸鸢在未央宫上空丈量地形,准备从地宫中进入行刺刘邦,事情败露后,韩信被吕后以竹签刑罚处死。《南史·侯景传》记载,梁武大帝于太清三年(549),南梁侯景叛乱,叛军围困都城南京,梁文帝被困台城。与外界消息隔绝,都官尚书羊侃献计,以纸鸢携带书信顺西北风放出,将消息传递给外界,不久援军至,叛军害怕败退,危机解除。从这些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风筝在封建社会初期,军事压倒体育作用成为显著特征。

三、传统民俗娱乐促进风筝大发展

1.民俗记忆。在唐代,纸鸢深受社会百姓喜爱,以至于成为春季野外踏青必备之物。经过数月严冬阻隔,在春暖花开,草长莺飞之际,百姓得以在春天放开脚步和心情到野外呼吸空气,饮酒游乐。野外空旷之地,正适合放飞风筝,一家人或与几位友人相伴,以放飞风筝取乐,心情很是惬意。自唐代开始,古人将传统节日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使得古人对到野外的出行更加重视。唐代清明节,朝野禁止生火,举家要扫墓祭祖、踏青,同时还要举行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放风筝等娱乐活动[3]。使清明这一天人们既扫坟墓祭奠过世亲人,又能在野外踏青游乐,于隆重祭奠转入各种热闹活动。从此以后,清明节这一天成为中国传统而重要的一个节日。

2.制作工艺与传承。从风筝诞生之日起,这种能凌空飞舞的人造器物,在不断寄托着人们美好的遐思过程中,能工巧匠将风筝形状和制造工艺不断推陈出新。从墨子制作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的不稳定,到公输班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制作技艺的成熟。公输班的风筝,是以竹片为骨架减轻了起飞重量,在骨架上附着薄薄的丝绢,使能在风中阻力下,放飞空中三日不下。南北朝期间,纸鸢的设计达到了另一个高峰,先人有以纸鸢为载体出行的记录。《北史彭城王勰传》“:世哲从弟黄头,使与诸囚自金凤台各乘为纸鸢以飞,黄头独能至紫陌乃坠。”这则内容,记录了南北朝时期,囚犯越狱采用背负纸鸢惊现滑行出逃成功的故事。体现出风筝制作技术、放飞技巧逐渐成熟的特点。

风筝在唐代得到大发展,唐代民风开放,放风筝并非童子专属游戏,在晴好天气,空旷场地会有很多人在放风筝游乐。各种风筝在空中翩舞翻飞,煞是好看。唐代诗人唐采在《纸莺赋》中记载“:像飞莺之舞夜空:韧兮将度振沙之鹭,杳兮空光渐陆之鸿,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挥之中。”在皇城内,嫔妃在休闲之时也会与宫女一起施放风筝取乐。史载,唐明皇就曾与杨贵妃在野外郊游和九宫山行宫中多次放飞纸鸢玩乐。唐代民间放飞风筝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放风筝在唐朝成为大众极其喜爱的休闲运动项目。这项运动的开展,促进了风筝制作水平,风筝放飞效果很是惊人。从《唐书》记录中得知,纸鸢高飞可至百丈高。宋朝时期,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手工业发展,经济文化的发展,休养生息政策带动了各种娱乐体育活动,也为风筝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传统绘画艺术被融入风筝制作上,风筝外表被勾画得更加华丽丰富,更富有民族情调。在物质发达,制作精良等相互作用影响下,风筝的专业研究书籍也应运而生。宋人高承在《事物纪源》中,专门对风筝的历史渊源、名称种类、制作工艺进行讲述。放风筝画面也被画家记录,成为一种创作题材。北宋画家郭忠恕就擅长绘制放风筝画面。宋代帝王也对放风筝很是着迷。据《挥尘后录》记载,北宋皇帝宋徽宗,“即位之初”曾在“罢朝余暇”放纸鸯为戏。这种帝王喜爱风筝等沉迷于娱乐不思进取的帝王,到了南宋时期更是常见。与此同时,清明节在宋代被朝廷更加重视,更加突出奢侈过节日风气。以至于每到清明前后,上坟祭祖和娱乐踏青成为上至官绅,下至百姓相互斗富比拼的重要内容。放风筝这项娱乐体育运动也被参与期间,以至于各个山头野外,各种珍奇风筝迎风飞舞,很多豪绅不惜血本对风筝进行建造,制作选材早已超越木、竹、丝、棉,奢侈之风带动了风筝的设计制造趋势[4]。宋人周密所著《武林日事》中,南宋都城临安专营“风筝”者,数量极多,风筝作坊生意异常红火。其产业带动了与之相关的数种经济。善使风筝,能让风筝在空中做出各种精彩动作的人,与“说书者”、“演更叮吓昌京词”、“驯兽人”、“卖艺者”、“代写书信文稿之人”共同被列入55种杂艺之一。当时在临安善使风筝的著名艺人“周三”“、吕扁头”经常受邀表演放风筝,成为当时社会有名艺人。

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为防止民间反抗,忽必烈颁布一系列限制法令,使得传统民俗和生产生活被打破。原有汉人十户可使用一把菜刀,十余户汉人供养一名蒙古士兵。在这样残酷苛刻的生存环境中,很多传统风俗无法传承或被禁止,放风筝也包括在内。在元朝统治的百年期间,传统风筝技艺遭到打击产生倒退,直到明清时期才恢复这一传统技艺。

3.风筝的形状和构造发展。中国风筝的发明,完全是以天空飞禽为形体特征设计,最初是以鸢、鹞鹰、鹤等形状设计,其设计原理仍停留在对禽鸟的完全模仿上。随着对风筝性能特点的不断深入了解,风筝的结构设计日趋复杂多变。一些大型风筝已经可以将人带入天空,对敌人进行观测,还有一些风筝上配以各种乐器,在天空风力推动下产生各种音乐或者模拟叫声。对于多数风筝来说,身披多彩描绘是风筝主要表现特点。还有一些风筝在夜晚放飞,其上配置华丽灯笼,或单个,或连串,在夜空中如繁星闪烁,很能引起人们的遐想和兴致。到了宋朝,风筝无论造型还是内涵都与文化紧密相连。精巧的做工加之文学引入,使宋代风筝充满文学色彩。此时的风筝造型已经有了新的变化,传统飞禽造型更加生动,大型风筝如数十米长的巨龙和一些传说中的神话故事风筝,竞相在天空翻飞飘游[5]。这种放飞热潮从民间到宫廷十分流行。随着放风筝热潮的传递,特别是宫廷中对此项运动娱乐十分看重,为此,各地官员都想方设法制作精巧风筝作为贡品,向朝廷进献,这些风筝制作极为考究,无论风筝龙骨制作和蒙皮的描绘,甚至缠绕风筝线的轮轴都由象牙制成。在名家巧手制作中,以达到完美程度。清代的风筝在继承传统制作工艺基础上,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有些风筝突破传统,展现出西方文化的一些特色,如圣母、耶稣形象和制作材料的西化,都给传统风筝工艺带来新的改变。同时随着海外贸易增加,风筝在海外销量和影响力日增,其娱乐性和休闲体育特点,使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对放风筝产生浓厚兴趣。

风筝的发展历史,如同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一样,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它与其他传统民俗体育一样,具有浓郁的中华文明特点。在风筝身上,能找到很多中华传统文明身影,放风筝体育运动,具有放松心情,野外郊游、呼吸新鲜空气等有氧运动的一切特征,是一种老少皆宜、将身心融入自然、为生活增添情趣的有益运动。

摘要:在中国,风筝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无论造型还是制作工艺都在推陈出新,品种异常丰富,更加突出风筝特性,成为老少皆宜的休闲体育运动。

8.谈谈传统醒狮民俗活动的传承 篇八

[关键词]传统醒狮 非遗传承 文化品牌

大沥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是连接广佛两市中心城区的“黄金走廊”。全镇总面积9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0万,下辖两个社会管理处、38个社区,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粤曲)、中国摄影之乡、中国龙狮运动名镇和广东省文明镇。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大沥镇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人文风情,醒狮便是其中重要的体现。

一、狮跃龙腾,纵横四海

作为中国南狮发源地的核心区域,大沥民间醒狮文化的辉煌总是在岁月的长河中被不断抒写。

富有深厚民间传统渊源的大沥舞狮、舞龙习俗,早在隋唐成形,明清时期盛行,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历代相传鼎盛不衰,形成了极其灿烂的醒狮文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社会经济强劲发展,大沥的民间醒狮团队也得以复兴和发展。大沥醒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现全镇共有醒狮1000多头、舞龙40多条,醒狮训练基地和醒狮武馆37个。其中,大沥中联黄飞鸿武术龙狮协会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同时兼备龙狮和龙舟两项运动的国家级训练基地,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龙狮运动南海训练基地”和“中国龙舟协会南海训练基地”,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中华文化传承基地”。每年,国家、省、市各级都在此举办醒狮培训班和召开全国龙狮运动工作会议。

大沥醒狮率先从传统套路的低桩狮发展到中桩狮、高桩狮、桩狮采青、水上飞狮等,跳跃腾挪,出现许多高难度动作,充分表现了“新、高、难、险”的武艺,被誉为“中华一绝”,大沥黄飞鸿中联武术醒狮团更创造了桩狮平跳距离3.38米的世界纪录,当之无愧被誉为“世界狮王”。

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大沥镇多次举办全国以及省、市的醒狮裁判员、教练员培训班,为本土、国内、海外培养了众多的醒狮文化传承人才,有效促进了粤、港、澳、台、东南亚甚至国际的醒狮文化以及其它领域的交流。全镇现有黄钦添等国际级裁判员14人,张志华等国家级裁判员10人,人数之多为省内镇街前列。省级“非遗”传承人1人,市、区级4人。他们直接参与制定现时国家的醒狮竞技规程或者表演,为醒狮运动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同时,大沥立足长远,以学校为平台并从娃娃抓起,顺应当代传统文化挖掘、继承的潮流,打造了盐步三中、盐步职校等多所以醒狮文化为教育特色的学校,专门设立醒狮运动第二课堂,为醒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储备了丰富的人才资源。

二、几度耕耘,春华写秋实

自明清开始,大沥镇物产富饶,商贸发达,各乡习武、练狮之人众多。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狮头行制品精良,省垣及外洋均来定购,多在石路铺”在佛山镇的附近墟集、村落,舞狮已是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每当逢年过节,或遇有重大喜庆(如乡人中举、新建宗族祠堂落成等)事情,定必出动醒狮助兴。如今,醒狮文化、醒狮精神已渗透到大沥各个领域,醒狮文化已成为代表大沥形神兼备的文化符号,已成为大沥人民建设和谐家园、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每年正月,大沥镇举办“狮会”的就有十多处,如横江龙狮盛会、盐步龙狮盛会、北村生菜会、大沥狮会等,四乡八里,醒狮齐聚,人如潮,鼓如雷,狮争雄,龙争霸,处处群狮起舞、众龙翻腾,拜年、表演、竞技献艺、采青比武,一派鼎沸祥瑞之气,场面盛大。乡村民众各家各户都借村醒狮之日,宴请亲朋好友、乡邻同事,家家千杯不醉,户户万声祝福,其盛况无与伦比。

据统计,大沥镇醒狮从2000—2014年荣获省级以上荣誉100多项,数十次代表国家参加醒狮比赛和展演,中联黄飞鸿武术龙狮团被誉为“世界狮王”。其中主要有:第四、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南狮冠军,香港世界夜光龙醒狮锦标赛冠军,中国首届民间狮艺大赛传统狮冠军,“黄飞鸿杯”全国南北狮王争霸赛传统南狮金奖、南狮高桩金奖,并连续8年代表国家旅游总局参加香港国际旅游文化节活动等。多年来,大沥醒狮的足迹遍及海内外及世界各地,吸引全世界的眼球:从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50头大沥醒狮亮相天安门广场到全国“九运会”开幕式400头醒狮精彩表演;从2004年出席阿联酋迪拜对外交流,到参加泰国中国春节文化周;从2005年的第七届亚洲艺术节闭幕式演出,到2010年唯一代表广东传统文化项目—南狮,亮相上海世博“广东周文艺展演”,从全民参与到南狮杰出人物黄钦添被推选为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手、2010年广州亚运火炬手,陆宇鹏被推选为2008北京奥运会巴基斯坦传递火炬手。大沥醒狮展现了其独具魅力的民间文化,令海内外人士赞叹不已。

在全力发扬传承的同时,大沥镇政府非常重视对醒狮“非遗”工作的保护,自2006年,大沥的醒狮被列入国家和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麦边舞龙于2013年被列入佛山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钦添获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授予“活力非遗”2013年度致敬人物。

三、狮舞岭南,奋发有为

近年,大沥镇将群众文化与传统醒狮习俗有机结合提升,着力推出和打造“龙狮舞.大沥情”特色文化品牌,依托这个更高的平台,先后举办:全国传统醒狮活动研讨会、“嘉洲杯”全国(大沥)龙狮邀请赛,连续举办了六届大沥镇传统醒狮大赛。 “龙狮舞·大沥情”文化系列活动推出“醒狮传情”、“笔墨书情”、“暖意融情”和“歌舞升情”四情并举,全年系列活动近300项,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大沥文化工作永不止于现状,将一如既往,围绕“龙狮大沥”文化强镇发展战略,加强大沥民间醒狮发展工作, 通过醒狮的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规范化,以及与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增强大沥镇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强身健体,活跃身心,打造文化品牌,弘扬醒狮精神,携手共迎大沥文化大发展的又一个春天,继续将光荣和辉煌抒写在这片热土上!

参考文献:

[1]陈初华.这里根植文化——广东佛山南海大沥文化建设纪事.2011。

作者简介:李智勇(1970-),男,本科,研究方向:群众文化开展,现任佛山南海大沥镇文化站站长。

9.民俗传统节日作文 篇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村。” 每当我想起唐大诗人杜牧的这首诗歌时,就想到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每到清明,我们都要去扫墓,今年也不例外。那一天,我早早地起了床,跟着爸爸妈妈经过十几分钟的电瓶车颠簸,终于来到了爷爷的坟前。我们清理掉墓前的杂草,疏通边上的排水沟,放上供品,点好香、蜡烛,把折好的纸钱烧成灰烬给亲人拜祭,我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爷爷能保佑我读书聪明,学习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我们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爸爸就拿出鞭炮,点燃它。鞭炮就劈劈啪啪的响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一声声鞭炮是我们对爷爷的问候,一片片纸钱是我们对爷爷的思念。

在烟雾弥漫的山野中,我们踏着泥泞的小路往回走。路上扶老携幼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每年的这个节气,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家乡的清明节

又到清明,家乡的空气中弥漫着清明的气息。杜牧说得好“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逢清明节,人们便会去踏青、插柳、扫墓,以这些方式来祭奠已逝的亲人或朋友。在我的家乡,临近清明节的几天,人们早早就将逝者坟头的野草铲光,并在坟上重新添上一层新土,让逝者生活在干净、舒适的“新屋”之中。

每逢清明节这一天,路上的行人三五成群,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沉痛,手上都拎满了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去到墓地,为已故的先人扫墓。人们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我家同样如此,来到祖先的坟前,爸爸将祭品摆上,点燃香、烛,袅袅炊烟扶摇而上,家人的目光也随之移动,坟前静默无语。我眼前浮现出奶奶慈祥的笑脸,耳畔响起她那爽朗的笑声,我不由得哽咽起来,任泪水模糊我的双眼,纵声大哭。妈妈连忙过来,用手背擦去我的眼泪,说:“不哭,不然会吵醒奶奶的。”回去的路上,我还看到有些坟头没有焚烧的纸钱,而是栽插了一些鲜花、树苗。

清明节让我懂得了活着的意义,我想:我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幸福。2 家乡的清明节

我的家乡在风景优美的安顺农村,我们清明节的风俗是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到山上扫墓祭拜祖先。

“清明时节雨纷纷”,那天虽然下着雨,但阻止不住人们对亲人思念的脚步。在烟雾弥漫的山野中,我们踏着泥泞的山路往山上走,路上也有很多携老扶幼和我们一样去扫墓的人。经过十几分钟的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祖先坟前,坟墓长满了杂草,大人们赶紧拿出锄头和镰刀清理杂草和疏通排水沟,经过大家的努力,祖先的家变得干干净净了。我们拿出饭菜、糖果等供品,点好香烛,把折好的纸钱烧成灰烬给死去的亲人,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过着好生活。然后全家人来到坟前默默地许愿,希望祖先能保佑我学习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许完愿后我们向祖先深深地鞠躬,表达了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和尊敬。行完所有礼节后鞭炮劈劈啪啪的响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好像告诉已故亲人“我们来看你了”。最后全家人在坟前陪着死去的亲人共同进餐,我闻到山上飘满了香味,能和全家人在野外进餐,我的心情很高兴。

这就是我家乡的清明节,它用上山扫墓把全家人聚集在了一起,表达了对死去亲人的一种深深怀念。

清明节扫墓

今天,我们去了墓场,为我去世多年的奶奶扫墓。

上午七点,我们全家早早就准备好了拜祭的祭品,坐着叔叔的小车向奶奶的墓场走去,大约半个小时左右,我们就来到了离奶奶坟墓最近的公路边。下了车便朝着奶奶的墓地方向,翻过一座高山,走过一片树林,终于到了奶奶的墓前。

只见墓前长满了高高的野草。爸爸拿起锄头锄草,虽然很累,但爸爸仍坚持着。可见爸爸是多么牵挂着去世的奶奶啊!锄完草后,我们就插蜡烛、摆盘果、烧纸钱、放鞭炮。当我还未从鞭炮声中回过神来,爸爸的手搭在我的肩上说:“xx,快过来跟奶奶说说自己的心愿吧。”我走到墓前,双腿跪下,两手并合,眼里闪着泪光说:“奶奶,虽然您去世多年,但我们依然牵挂着你,回忆我们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奶奶,请您保佑我们全家幸福快乐!”我用纸巾檫去眼泪,然后把一束鲜花插在奶奶的坟墓上,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望着这郁郁葱葱的树木,自由自在的小鸟,各式各样的白云,绿茵茵的草丛中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我轻轻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里。我将永远记住这美好的清明节!

家乡的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到清明节我都会想起唐代有名的诗人杜牧。

每到清明我们都要去扫墓。在清明的前一天妈妈和婶婶们准备好过节的食品,好在清扫墓的时候用来做祭品。

清明节到了,外面下着毛毛雨。奶奶叫小孩子不要去了,可我们都闹着要去,奶奶也无话可说。我们买好了扫墓要用的东西就出发了。我们先坐车到山下,远远望去,山上热闹极了。我们开始上山,在途中有很多大人们拿祭品、锄头、铲子,小孩子们就跟在大人的后面。我们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长满杂草的祖坟,我们开始忙活起来,有的锄草,有的铲土,有的在一旁站着帮不上忙。弄好了就要烧香烛,用12支香和两根蜡烛在坟墓周围插好、点燃,然后开始烧纸钱,等烧完以后,放鞭炮。最后拜三拜,我们就下山去了。

吃饭的时候,要多添一碗饭、一双筷子、一个座位、要夹满菜,这个座位是祖先的。小的时候我不懂事,就在祖先的座位上坐下了,后来爷爷把我叫下来了。

这就是我家乡清明的规矩。5

我喜欢的节日

——中秋节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我最喜欢的就是中秋节,看着朦胧似水,如梦如幻的月色,吃着香甜的月饼,和亲人聊聊天,叙叙旧,什么烦恼、忧愁全都抛到九霄云外。

中秋节少了什么都不能少了和家人吃月饼,因为月饼是圆的,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所以,中秋节吃月饼是必不可少的。月饼的种类很多,我最喜欢的口味是五仁叉烧,里面有很多馅料,有花生、有叉烧肉、有豆子、还有核桃等嗯!好好吃啊!今年的中秋节我过的很开心,和家人坐在院子里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我提出了一个游戏:大家一起来猜灯谜。虽然没有灯笼,但是大家异口同声地对我提出的建议表示赞同。游戏开始了,我清了清嗓子,说出了一个灯谜的谜面:“草上施化肥(打一字)。”大家挠挠头皮,想了想,我二姨妈立刻想到了答案,脱口而出,说:“是花字!对不对?”“答对了!恭喜!”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第二题:“一位女子(打一字)。”“我知道!是好字!”哥哥答得好快,让我们所有人都大吃了一惊。下一题。弯弯的小船在天空。我看见姐姐想了想,然后突然举手说:是月字。……

就这样,我们几个孩子边吃月饼边玩游戏,大人们一边赏月一边叙旧。我们一大家其乐融融地度过了一个月趣的中秋节。

中秋趣事

我的家乡在贵州省安顺市的农村。我们这里过中秋节可有趣了,中秋节又被我们称为“八月半”或“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要“拜月亮婆婆”;打糍粑,吃月饼,吃瓜果,瓜不用买,而是去“偷”。有的年轻人在当天晚上以偷食别人的瓜果或偷偷摘取别人家栽种的大南瓜为乐。偷得南瓜是一种家族后人兴旺的好彩头。吃月饼、赏月等习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

每逢中秋之夜圆月升起时,大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草坪上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苹果等果品,准备供奉“月亮婆婆”。

拜过“月亮婆婆”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大人们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我们会更乖,更有福气,更吉利。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中秋节,你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呢,欢迎您到我的家乡来做客,亲身体验一下我们家乡的节日气氛。

我爱端午节

有关民族传统习俗的节日很多。在此,我想说说我们家乡的端午节。

自从我能跟在哥哥,姐姐后面跑开始,几乎每个端午节都是在粽子的香味和赛龙舟的热闹里度过的。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妈妈。每年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妈妈常说:用粽子叶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节妈妈都用粽子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等叶子凉了以后,她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叶子,将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锥体,然后先放一个枣,接着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再夹几个枣,最后用线把叶子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粽子包完后,妈妈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然后就可以吃了!妈妈包的粽子十分香,我一见到粽子就会大口大口地吃。

过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还要赛龙舟哟!

我最喜欢看赛龙舟了,几十个水手都拿着桨,奋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气高昂,用力地敲着。“加油,加油!”场外的拉拉队激情洋溢,发出雷鸣般的呐喊声、助威声,水手们听了不得不更加使劲划船。整个赛龙舟的场面非常壮观、热烈。

吃粽子、赛龙舟,这两样传统习俗共同编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端午节。8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将他投江的那一天,也就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已渐渐淡化了这个节日。

“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当然是吃粽子。上午,我随爸爸妈妈来到了外婆家帮忙包粽子,而外婆呢?早就准备好了竹叶、糯米和丝线。粽子一般用糯米做成。把糯米还有包粽子的竹叶泡在盆里一天一夜。再用叶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包粽子,一边聊天。我看着外婆那娴熟的动作,心里痒痒的。于是,我学着外婆的样子,拿起一片竹叶,将它折成圆锥体,放入米,结果这些米粒就像是跟我过不去,不听话地跑了出来。我连忙又拿了一片竹叶把它们裹住,可是他们“米多势重”,我只好向“大将军”外婆求助,外婆一来,这个”小兵”就没招了。不一会儿,我们就包好了一盆粽子。

要煮粽子了!外婆先将锅里倒上水,然后将粽子放进锅中,用慢火煮一个下午。煮好后,一打开锅盖,香味就充满了整个屋子。一口咬下去,那甜甜的糯米,不仅甜在口里,还甜到了心里!让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

中华民俗源远流长,端午节,是多么热闹,多么快乐,我们要将这传统习俗一直保留下去。直到永远,永远……

有趣的端午节 梅子熟透以后,端午的脚步款步而来。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这是端午节必定的习俗,各式各样的粽子形形色色,在农村,我们还会包个书包形状的送给弟弟妹妹们挎在腰边带回学校边走边吃。味道多多,有甜的、咸的、香的、辣的,甚至连苦的都有。不过好像因为地方不一样,包出来的粽子各味不相同。

在端午节还有一个不可缺的活动——划龙舟。在宽广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条龙舟,十几个人奋力划动船桨,一人坐龙首敲锣,一人坐舟中打鼓,众人齐喊“

一、二”“

一、二”,其阵势可与惊涛骇浪相媲美。岸边围观的群众顶着热辣的阳光,还依然不忘为自己喜爱的龙舟呐喊助威。再观向江中,几条龙舟犹如猛斧破江早已赛得你死我活。外国来的友人纷纷拿起相机快速地拍下这一幅幅壮观的场面,生怕以后再也见不到如此的伟观。

我的家乡端午节还要泡雄黄酒、淹雄黄蒜。雄黄酒入口清香,还有驱邪去病的象征;在房前屋后撒下雄黄蒜可以驱赶蚊虫蛇蚁。

看,这就是我家乡的端午节!10 家乡的春节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到了,大街小巷热闹非凡,而每个地方的过节习俗都各具特色。现在,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家乡的春节习俗。

我的家乡在安顺。每到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用红纸书写,代表着吉祥、幸福。

傍晚十分,鞭炮声纷纷响起,孩子们在这噼里啪啦的响声里,欢乐地活蹦乱跳,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拉开了序幕。这声声爆竹寄托了人们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吃团圆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鱼是必不可少的年菜,“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既有对逝去岁的留恋,又有对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夜守岁,共享天伦之乐。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席间,晚辈会对长辈送上祝福,长辈也会在此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期盼孩子“岁岁平安”。

一时间,春节习俗说也说不完,等你到了这里,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的魅力。11

家乡的春节

春节历史悠久,是我们汉族最重要的节日,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我们家乡过年,一般指从旧年的大年三十到新年的正月十五。大年三十早上吃年糕,甜甜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甜蜜蜜,步步高高。新年初一到初三早上吃汤圆,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

除夕这天中午,要在住宅的大门上贴红纸写成的春联。有的人家在门前挂上大红灯笼或贴上福字,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这些都是要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

除夕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常年在外打工的人都赶在春节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鱼是必不可少的年菜,“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当然,守岁少不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开心地看春节联欢晚会。

对于我们这群未成年人,过年最开心的就是红色的大钞票,对于这种诱惑力,是谁都无法抗拒的,但大人们就要破费了,嘿嘿。

说了这么多,你对我们家乡春节的习俗也大致了解了吧!

我爱春节

春节,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今年的春节,我过得特别有意思。直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

早晨,我们一家人忙开了。妈妈在大门上贴春联。映入我眼帘的是“日丽春常驻,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我呢,则帮妈妈贴“福”字,正要贴在门上。妈妈连忙阻止我,说“福”字应该倒贴,就是“福到了”。我一听,赶紧把“福”字倒贴了。爸爸也在精心准备,挂起了两盏大红灯笼。

晚上,该是吃年夜饭的时候了。厨房里弥漫着香气;桌上摆放着丰盛的晚餐,使人看了,口水直流。桌中间有一条鱼,那就表示年年有余。全家人都其乐融融,欢欢喜喜地坐在桌子面前,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年夜饭,屋子里充满了幸福的气氛。

吃完饭,爷爷奶奶来分红包喽!我们家有一个小约定,小辈们拿到了奖状,就有双倍红包。今年,我被评上了“三好学生”。爷爷奶奶分给我两份红包。鼓励我在新的一年里,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

晚上八点整,我们全家准时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悠扬的歌声,使人陶醉其中;那优美的舞姿,使人赞不绝口;那精彩的相声小品,使人开怀大笑……阵阵欢声笑语荡漾在客厅上空。

今年的春节,我过得十分有意义。我希望明年春节,我会过得更好!13

愉快的春节

这个春节我过得非常愉快,我们都穿上了新衣服,拿到了压岁钱,尝到了美味的饭菜,玩到了千姿百态的烟花鞭炮,看到了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最令我难忘的就是那五彩缤纷的烟花了!

自从逛完集市,买了烟花之后,我就一直盼望着大年三十的到来,因为那天就可以玩到好玩有趣的烟花了。

终于,这天来到了,我心里高兴极了,像吃了兴奋剂一样!吃完年夜饭,我兴高采烈地和爸爸拿着烟花和炮来到三楼平台放,“霹雳啪啦,霹雳啪啦”,已经有很多人在打鞭炮庆祝新年了。我也迫不及待地拿出一个像炸弹的炮让爸爸点,自己却像个逃命的小兔子一样跑得远远地了!这个炮开始旋转了,旋转的同时还喷出金黄色的火焰,火焰喷完了,就跳起来霹雳啪啦地打起鞭炮来。哇,原来这个炮这么丰富多彩呀!我又拿出一个像魔方盒的火箭炮,爸爸点燃了导火线,盒子里25个小炮带着响声陆续飞上天,在天空中绽开迷人的花朵,我也兴奋地跳起来,真想和它们比比高低呀!

真是太奇妙了呀!我发自内心地感叹到。突然,一声巨响把我吓了一跳,原来,对面的邻居在放大的型烟花呢!那绽开的烟花像一朵朵绚丽的鲜花,那些美丽的鲜花的颜色可真多呀,有红的、绿的、白的、黄的……看着看着,我仿佛走进了美丽的花的海洋,到处都是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花朵……

这个春节真有意思!我过得非常愉快!14 愉快的春节

在一年中,小朋友玩得最开心的一天莫过于春节了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过春节时有小朋友们最喜爱的东西:烟花。其实我也不例外噢。

小时候爸爸在外面放烟花我一直很害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我慢慢得变得大胆了。现在我居然敢放大烟花了。

今年爸爸像往常一样给我准备了不少烟花,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让我盼到了除夕的夜晚,吃完饭我就摧着爸爸放烟花,爸爸说:“再等一小时吧,现在天还没黑。”听了爸爸的话我的心就更加急切了,所以我只能先玩一下小鞭炮。

虽然只是一小时,可是我却觉得这个一小时很漫长,心急如焚的我从沙发上跳到桌子上,再从桌子上跳到地上,终于一小时过去了,我和爸爸把烟花拿出来,我拿起打火机点着了烟花,随着一声巨响,烟花中冲云霄,一个个烟花就像刚刚绽放出来的花朵,一朵刚刚凋谢,另一朵又开放了。

贴春联也是过春节时的一种习性,因为我的个子太矮了,所以只能当爸爸的助手,还有一个问题把我给难住了,春联哪句是上句,哪句是下句我搞不懂。所以就看怎么样读得顺就怎么贴。

过了今天,我就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了,我也长成了一个少年,我要更加努力学习,争做祖国的优秀接班人。

难忘的中秋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很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每年的这天家家户户欢聚一堂。今年我们也不例外。我按照惯例和爸爸妈妈一同去爷爷奶奶家过中秋节。俗话说:中秋节是团圆节。这天天公也作美。天气格外好,艳阳高照,金风送爽。这一天,我们早早地就聚在了爷爷奶奶家,我们各显其能,纷纷拿出看家本领烧了满桌子的菜,并把这些饭菜端到了楼顶上。

借着黄昏微弱的光亮,我们共同举杯庆祝,品尝不同的美味佳肴。面对眼前这么多的美食,我不敢贪嘴,我要留下肚子的一部分,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这才是完整的过中秋节。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月亮何时已悄悄越上了天空。亮了,圆了,美了。天完全黑透,皎洁的月亮微笑着挂在天上。我们赶紧把吃剩的饭菜收拾了,然后摆上各种水果和月饼。我们一大家子人都坐在阳台上一起赏月,吃月饼,我还给妹妹讲了几个关于月亮的传说。大家在一起说着,笑着,看着月亮,在一起说家常,说说笑笑,不亦乐乎。这时我把我准备好的礼物送给了爷爷奶奶,他们非常高兴,接过礼物还夸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我会心地笑了。

上一篇:教科研工作计划相关文章参考下一篇:最有深意的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