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导入法

2024-10-26

初中地理导入法(精选9篇)

1.初中地理导入法 篇一

浅谈初中地理课堂导入的技巧

双柏县大庄中学 佘存兰

2009年9月9日

课堂的导入是中学教学过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课堂导入能体现一个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智慧与修养,体现出教师的地理教学观念,良好的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能起到组织教学、吸引注意、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展开联想、明确学习任务,形成学习期待,促进课堂教学,实现最佳状态的教学作用。恰当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发展智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完美的享受,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或趣味横生、或悬念于怀,或处于新旧知识的冲突之中,或徘徊在知与不知的矛盾圈内,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望,很自然地与授课教师一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的基本技巧有如下方法供参考:

一、故障设疑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喜欢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在新的教学内容讲授开始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制造矛盾、设置故障,引起惊讶,使学生产生迫切 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引入新课时可以故意设置疑障或陷阱,使学生处于欲得知而不能的情景,甚至诱导学生上当,若能恰当运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学生的思维能较快地活跃起来。

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理上册绪论部份时,让学生谈谈“生活与地理”这个新的话题时,思考: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为什么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日本人为什么爱吃鱼,市场上为什么海产品琳琅满目?在国际中长跑比赛中,常拿冠军的为什么总是属于来自东非高原的选手?漂亮的丝绸服装为什么大多出自我国江浙一带?诸如此类的问题向学生作简单的解释,使学生明白生活中离不开地理,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感悟到地理即生活、地理是身边有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使其亲师亲知,进而在情的体验与理的思考中产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和兴趣。

二、演示实验法

演示实验是教师通过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一起动手实验,而巧妙地引入新课的一种导入方法。如在讲授地球仪上的经线和伟线的认识时,教师若准备一个经伟网地球仪,亲自演示,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并不断总结经线和伟线的特点,整节课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教师通过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一起动手实验而巧妙地引入新课的一种导入方法,往往能将教学内容具体 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增强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必然会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主课题,而一改以往地理课堂上的呆板、枯燥、抽象理论性强的局面,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的兴趣,对新问题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一种导入方法。

三、提问启示法

这是一种通过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引出新课题的导入方法。在讲授某些知识之前,提出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而暂时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再加以启发,引入新课,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的一种导入方法。如:在讲授东西半球的划分时,可以用提问启示法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伟度的标法和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0°伟线,那么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应该怎样划定?

生:0°经线和180°经线

师:没错,每两条相对的经线都能把地球平分成东西两个半球,而0°经线和180°经线也是两条相对的经线,从这儿划开,能把地球平分成东西两半,但是从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来看,如果从这儿划开,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会出现有些地方同一个大洲上的国家分在了两个半球上。师:对,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我们不以0°经线和180°经线作为东西半球分界线,而是以20w°经线和160E°这两条相对的经线作为东西半球分界线。

问题由教师提出,让学生动脑、动手进行探讨,然后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充分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偿试,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不断的设“疑”,使学生一再出现新的疑问,教师再适当而巧妙地加以引导、启发,激发其思维,从而完成对新的教学内容的导入,这是许多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常用的方法之一。

四、类比分析法

教师在讲授新课时,找出新问题与旧知识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或相同的地方而经常采用的一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如在学习《降水和降雨量的分布》一章时,本章大部分内容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规律存在着许多相似或相同的地方,如果授课教师应用得当,就会很容易突破各小节知识,而且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轻松,不易遗忘。采用的一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既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又让学生用不同的知识结构寻找某种相似而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史实介绍法

在地理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非常 多,授课教师若能把握着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导入相关课题时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有趣的地理学史或地理学家的故事,必然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学生的毅力和创新精神,寓德育于智育之中。

譬如:在讲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时,可以适当介绍一下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船队环球航行。在讲授“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时,可简单地讲述古巴比伦城消失的原因,在讲授地震与地震带的分布时,可简单地介绍天文学家张衡与地动议。

总之,新课程的导入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因人而异。但新课程的导入方法如果运用得当,不但能够很巧妙地引入新课内容,而且在长期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会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2.初中地理导入法 篇二

一、趣味导入法,吸引学生注意力

1.以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热情

初中生具有爱玩、好奇的心理特点,而在地理课程中,有些知识较为枯燥无趣,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来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认识“省级区域”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拼图游戏,在空白图处把我国各省级行政区进行拼凑,有些学生拼凑不全,这时,教师进入新课导入。同时,为了强化学生知识记忆,当学生拼凑时,教师可指导他们通过形象生动的小动物对各省区的轮廓特点进行记忆。如湖北省似青蛙, 云南省如孔雀,黑龙江省像天鹅。这样,不但可激发学习热情,还可通过玩来掌握新知识。

2.以故事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

故事有较强的情节性,可以吸引听者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反映相关地理知识的趣味故事进行新课导入,引发学生探究欲,帮助了解新知识。例如:教学“南亚”这一内容时,可导入:你们看过《西游记》吧?尽管此故事为虚构,而在历史上唐僧西天取经是确有记载,并促进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在《西游记》中,西天就处于我们今天的南亚一带,本次课就可以学习有关南亚的地理知识。这样,巧妙地导入了新课,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践导入法,加深知识记忆

1.以实验导入

在教学中,通过实验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实验法即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有关小实验,给学生以直观经验,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所教知识点。同时,地理课程涉及各类人文与自然景象,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不够,通过小实验,让学生直观观察,不但增加趣味性,还提高了教学效率。如教学“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时,教师课前准备各种材料,如草、土、容器与喷壶等。使学生来比较湿润土壤与干燥土壤于大风时的情况,同时比较裸露地表与有植物(草皮)的地表于大风时的状况,进而引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急需保护。

2.以调查展示导入

调查展示是实践方法的一种,教师通过调查展示法让学生课前完成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调查,并于课堂中展示分析。课前的调查应简单且易操作,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在调查中,体会到地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性,同时提高学生调查与分析能力,并在展示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如教学《工业的分布与发展》时,要求学生课前调查:①调查家中有哪些工业产品,分析部分工业产品所涉及的生产部门,并将这些工业部门按照产品的性质进行分类;②你们地区哪项工业较为发达,其发展优势是什么?这样,让学生在调查中奠定了新知识的学习。

三、以实例分析导入,启发学生思维

实例分析法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生活事例,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来分析与讨论,并得出其结论。在事例法中,利用问题引发学生逐步利用已学知识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而获得新的知识。同时,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与生生质疑,启发学生思维。

如教学《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导入:请你们回忆一下,当外出旅游时通常坐什么运输工具?在你的生活中,你看见、接触、或听见过哪些交通运输工具?他们分别属于什么交通运输方式?教师归类:公路运输、海洋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内河航运、管道运输、其他运输方式。然后出示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让学生判断与分类。然后结合实例:我国的“四大米市”,显示其图片,提问:以地理位置角度,分析它们当时能成为著名米市的原因。通过实例分析与讨论,明白了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不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温故知新法与直入主题法

1.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法是比较常见的新课导入方法,与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相符,可以由浅及深、从易及难、循序渐进。运用此方法,教师应在教学备课时把握新课与旧课间的联系,将导入语变为连接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纽带与桥梁,起承上启下、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降水与干湿地区”时,教师可导入新课:在上次课中,我们了解了我国各地区的气温差异性,地处南方的广州与地处北方的哈尔滨,因所处温度带不同,气温则不一样。那么,你们知道导致我国各地降水不均匀的原因吗?这就是今天将所要学习的新内容。

2.直入主题法

3.浅谈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法 篇三

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导入应该是最基本的、也是较为重要的一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

就会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导语为師生间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做好了心理准备。在地理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兴趣导入法

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导入可以利用与地理教学内容有关的谜语、笑话、名人轶事、民族风情、游戏、奇闻趣事、千奇百怪的地理现象等,充满情趣的导入新课,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比如,在学习日界线时,双胞胎姐妹谁大谁小的有趣问题:一客轮北京时间3月

8日10:10分自西向东即将过180°日界线,一孕妇生一女婴,过日界线后又一女婴出生,这一对孪生姐妹到底谁大谁小呢?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

二、问题导入法

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将新知识融会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达到内化、重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以此来培养能力。把要学的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设计成问题的形式,使问题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有启发性的设问可以激起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比如,在学习“地中海气候”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地中海气候分布有什么特征?这种气候有什么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问题导入法,需要联系相关知识,由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是在教学前出示实物、标本、模型等,以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观察中设问,创造研究问题的情景,使学生解决直观感知中带来的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便于直接观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时事导入法

时事新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以此导入能密切联系实际。利用近期发生在身边的事或国内外大事来导入课文。比如,目前全球关注的中日钓鱼岛问题,学习《海洋地理》中海洋权益时,以此为话题导入,讲解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概念,学生容易理解记忆,学生的兴趣就比较浓厚,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五、图像导入法

图像导入法不仅能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基本技能,而且能加深记忆,不易遗忘。比如,学习灾害性天气时,先播放有关台风的录像,地震、火山等知识,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导入。看完录像后再学习相关知识,效果就较好。地理教学中的图片和资料很多,也很直观和生动,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地理课堂最经常而实用的方法。

六、乡土知识导入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学生对自己家乡都有深厚的感情,联系乡土知识进行教学,学生既感亲切,又易掌握基础知识。比如,学习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季风水田农业》时,结合江南的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农业生产——水稻种植导入,学生就觉得很贴切、很自然,也能把理论知识和当地实际结合起来。

富有艺术性和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具有“未成曲调先有情”之功,不仅避免了呆板、千篇一律的“导言”,而且具有先声夺人、激发兴趣、开启思维、调动积极性、集中注意力、奠定学习的心理倾向。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如,较沉稳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班级来讲,课堂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导入的方式可谓变化无穷,这里所说的几种导入方法只不过是一点粗浅体会。课堂导入的目的只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相信,只要我们能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不同的课文内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新课,就一定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来,做到有理、有序、有效,课堂教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法新探 篇四

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法新探

作者:刘恒江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9年第02期

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那么定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用新颖的、有趣味性的导入法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做法是:

一、设悬念,激发兴趣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问题、设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在2004年举办的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32块”,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电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通过这样的导人,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时事,联系史实

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能增长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能力,又能激起学,主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这样用报上摘录的新闻来导人新课:据报导,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起来看看秦汉时期,封建迷信思想怎样在统治阶级中盛行呢?时事的来源,关键在于平时的留心与积累。它的运用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的作用。

三、置图像,增强直观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我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四、绘家乡,引起热忱

5.初中地理导入法 篇五

浙江省东阳市吴宁镇第三初级中学 吴晓丽

【摘 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美术课堂教学一般可分为导入、讲授新知、学生练习、评价、小结几个环节,而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则是整个教学活动良好的开端。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过程;导入;课堂效果

一、竞赛导入

背景: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版)》中指出,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方法:在《手绘图表》这一课中,我创设了游戏抢答进行导入:请看课本第12页中的《道路交通管理图》回答屏幕上的问题……我把学生分为4个大组进行抢答,并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单的表格(下图)进行统计。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抢答活动,能够最快的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增加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本课的学习。

思考:用竞赛导入这种方法时,进行课堂竞赛的时候培养活跃气氛的同时控制好学生的情绪。在上这堂课时有个别班级特别兴奋,不能顺利的过渡到下面的教学环节,这样就对美术教学活动产生负作用。所以在开展竞赛活动之前一定要制定好规则,如纪律不好的组要倒扣分数。在《校园环境标识设计》这类课也可以用竞赛导入的方法,分组竞赛讲出各种不同的标识,看哪一组讲出的种类更多,就使学生有非常主动的学习动机。

二、观赏导入

背景:新课标中提出,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现在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信息技术在美术课中的运用也很常见。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美术课结合起来可以非常生动直观的体现出来。

方法: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优质课评比中吴蓉老师的《漫步中外园林艺术》中,用了昆曲《牡丹亭》既是曲名也是园林中亭子的名字。这段婉转曲折的昆曲深深的把同学们吸引在那个情境中,视频中背景中都是中式园林的体现。曲中“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被引用来描绘苏州园林。这种导入方式正是新课标中提出‘美术课中要体现人文性,涵养人文精神’的体现。

思考:美术是视觉的艺术,视频的选择也要体现美感。美术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视频欣赏活动。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两点:1、取材上,体现欣赏审美性、多元性。2、在情感上触动,将欣赏从被动转化为自主。在《盛唐气象》一课中我也用了观赏导入的方法,让同学们欣赏大唐文化,感受唐代文化的精华。

三、文学导入

背景:有人说:文学和美术之不同在于,前者是把形象诉诸与想像,后者则把形象呈现在眼前。通过文学可以让大家通过想象去构筑一个个生动的画面,通过文字让大家进入到想象的美中去。

方法:《苏州园林》一课,我用叶圣陶先生《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文字导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我用生动富有情感的音调和语速朗读:“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思考:文学导入,首先要注意作品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在《鲁迅》一课中我也用了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进行导入),文学的选择要精准,能充分体现美术课的重点。结合语文课本上的作品相对来说学生比较熟悉,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其次文学作品的体现上也有讲究,教师自己有情感的朗读和通过机器的朗读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在《鲁迅》一课中我也用了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进行导入。

四、设疑导入

背景: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通过巧妙设疑,制造悬念,来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它产生于学生对学习的.心理需要,只有当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真正把学习看作自己的迫切需要的时候,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动机那是一节好课的开始。

方法:对于立体主义绘画作品学生非常难理解,要想学生感兴趣就更不容易。在《格尔尼卡》一课中,我用“设疑”的方式来导入。首先出示毕加索14岁时的写实作品《赤足的少女》和立体主义时期绘画作品《哭泣的女人》。然后提问你认为哪一张是毕加索少年时期的作品,为什么?

思考:设疑导入要牢牢的抓住同学们的好奇心,初中阶段的孩子还是很有好奇心的。用设疑导入时我们应该注意问题的难易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初一和初三学生心理就完全不同,教师要掌握这个“度”。

五、学生直接演示导入

背景:直接的演示是美术课中经常会用到的方法,分为教师直接演示和学生直接演示两种,我认为学生直接演示导入效果更好。

方法:美术课中直接的演示对学生有一个很好的示范效果,能明确的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徒手画我家》一课中我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如下图),从学校到家里的简单地图,其他同学在美术作业本上完成。等学生画好后,引出课题《徒手画我家》,明确这就是徒手画,再进一步说明徒手画就是用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画出来的画。

思考:在美术教学中分教师直接示范和学生直接示范两种,在美术教学导入中用学生直接示范效果会更好。学生直接示范时要注意两点:首先,要请美术表现能力好的同学,这就要求美术老师要掌握班里学生美术的能力;其次,教师要注意规范性,如果学生画的不标准,教师应该把好关进行修正。我认为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应具备常态性,而不是像在各种优质课评比中的新、奇、特的课堂导入,“噱头”十足,但准备起来却“劳命伤财”。在《向民间艺术家学习》一课中我请一位会剪纸的学生进行直接演示,等同学一刀剪出一个“囍”后,顿时大家对他非常佩服,而且都对这个“囍”的剪法非常好奇。

总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使用“五导入法”要讲究策略,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才可以更好地唤醒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更完满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地理课导入十二法 篇六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老师要特别注意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上课伊始趣味即生的境界。以便能够一上课就紧紧抓住学生,让学生的大脑迅速兴奋起来,以饱满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掌握新知识,探求新问题,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

一、漫画导入法

漫画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同时它针贬时弊。把它用于地理课堂教学的话,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利用漫画来导入新课。

例如,在教“森林资源”时,教师首先出示“小鸟的悲哀”漫画,其大意是:一位伐木工人砍光了某地的树木,小鸟失去了在树上栖息的条件而无家可归,一只小鸟站在那位伐木工人肩扛的斧头上,可怜巴巴地对伐木工人说——“请把我也带走吧!”这幅幽默、生动的漫画一出现,学生即刻兴趣昂然,议论纷纷,教师适时导入:森林有哪些重要作用呢?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

二、儿歌导入法

儿歌——人人皆知,人人会读、会唱,它通俗易懂,知识丰富。针对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精心寻找课文内容与儿歌的对接点,由儿歌通过对接点引出教学内容,可以做到水到渠成。在教学中不妨一试。

例如,在讲述“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时,我就是利用儿歌导入新课的,效果很好。

“同学们,还记得一首童年时的儿歌吧?‘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从这首儿歌中,我们了解到地球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三、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利用问题,巧设悬念,激起疑惑,启发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效果是很好的,这也是老师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海军为了防止德国军舰进入地中海,在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布下了水雷阵,同时派出强大的舰队,日夜巡逻防守,真可谓固若金汤!哪知道德军潜水艇经常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地中海,给英军以突然袭击。原来,德军早已掌握了该地区一重要的地理现象和规律,而这一点恰好被英军将领忽略了。

你认为德军是如何抵达地中海的呢?利用史事,适时提问,巧设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进入到“海水运动”知识的学习中去,效果不言而喻。

四、广告导入法

大街小巷、报刊杂志、电视、网上,随处可见知识内涵丰富、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的各种广告,结合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把广告巧妙引入地理课堂进行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水资源”教学可以这样导入:打开电视,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公益广告:“地球上水资源十分有限,我国水资源非常缺乏,如果不注意节约用水,最后见到的一滴水,那将是自己的眼泪”;“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你知道这些宣传的用意吗?

又如,由山东电视台的广告——“孔子在这里诞生,泰山从这里崛起,黄河由这里入海„„”导入山东省的教学,学生听见这几句广告词,马上就会想到“这里是——山东电视台”。在这里老师稍作停顿,“山东电视台”由学生回答,此时学生异常兴奋,老师适时引入新课,衔接自然,水到渠成。

五、谜语导入法

采取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实际相符合的谜语导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导入形式。通过竞猜谜语,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态中轻松进入新课的学习,从而老师的匠心得以圆满实现。

例如,由“说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辰全容纳,无人知它始与终,也没左右和上下”;“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一朝一日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导入“人类认识的宇宙”的学习,经过学生的讨论,谜底是——宇宙和太阳。

又如,在教“地图”时,可由“容纳万水千山,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山,浑身绚丽多彩”;“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不坐车船跑全国,不乘飞机观四海,分文不花万里游,请问奥妙何处来”导入。通过竞猜,可使学生脑海中形成地图的概念,又加深了对地图的特征和作用的理解。

六、目标导入法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活动,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彼此促进,缺一不可。老师为了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导入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抓住重点,开宗明义,直奔主题,以便学生顺利地听课和思考。

例如,“常见的天气系统”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本节课要着重领会三个问题:一是掌握冷、暖锋的形成特征,以及它们过境时及过境前后的天气状况,学会分析现实生活中与锋面活动有关的天气变化;二是掌握高、低气压系统的特点、运动规律及对天气的影响,弄清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初步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天气形势预报。这样将教学重点和盘托出,既利于学生心中有数,又便于老师进行讲述,起到了统领全课的作用。

七、简介导入法

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这样的内容,通过老师简单介绍导入较好。

例如,我在教“俄罗斯的气候”时就采用简介导入法,效果较好: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冬季十分寒冷,奥伊米亚康曾经达到-71℃低温,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极”之称。西伯利亚的冻土,深度可达几百米,在短暂的夏季,表面融化变成泥沼,能吞没货车、拖拉机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层里的高桩上,以免冻土解冻,建筑物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墙都很厚,都装有三、四层门窗,放在露天的钢铁也会失去韧性,变得像冰一样脆,容易折断。有人说,新来的人第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每吸一口气你都能感到鼻毛弯腰,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够听见它变成冰。

你能说说西伯利亚北部的冬季气候为什么这么寒冷吗?通过简介,生动形象,学生兴趣大增,由此导入冬季漫长而寒冷的俄罗斯气候的讲解。

八、材料导入法

针对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老师适当地把一些与教材有紧密联系的、学生爱听的并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趣闻轶事引入新课,加以印证,一方面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展开思维。例如,在教“埃及的象征——金字塔”时,老师说:“在金字塔群里,有一座独具风格的金字塔,这就是胡夫儿子哈弗利的金字塔。塔前有一座巨大的狮身人面像,过去有人猜测在雕像里面可能有通道、厅堂等建筑结构,有人甚至拽来大炮轰击这座雕像,以寻找进入内部的入口,但结果呢?”讲到这里,学生的好奇心已被拨动,他们急切地想知道:“雕像内部到底有没有通道、厅堂?找没找到人口?”思维由此活跃起来。这时,老师稍作停顿,给学生思考和进一步发问的时间,然后再接着说:“结果一无所获,后来才知道,它是用一整块天然巨石雕刻而成的。”学生对金字塔这方面的内容不太了解,这样一讲,使学生既丰富了知识,又理解了金字塔为什么是埃及的象征、世界上的奇迹。

九、复习导入法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能使学生从已知领域进入到未知的新境界,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并且起着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所以,复习导入法往往被广大地理老师乐于采用。

例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知道地球是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呢?地球运动的意义有哪些?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从地球自身条件分析,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物质?(学生回答均从略)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大气的最基本的特征——“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十、节日导入法

与环境有关的世界日很多,主要有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3日——世界气象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12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等。利用、宣传这些节日,往往会起到唤起学生注意,点拨思维,诱导动机,使其主动学习的效果。把这些节日有机地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去,不失为一个新的导入方法。

例如,提问“3月22日是什么节日”引入“水资源”的教学,由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引入“世界环境保护”,7月11日——世界人口日引入“世界的人口和居民”的教学等,同时,或补充该节日的由来,或补充该节日当年的主题内容,或补充与该节日有关的趣闻轶事均可,只要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导入自然,就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十一、时政导入法

将学生关注的时事政治问题,大胆而巧妙地引入地理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时事政治问题的引入和讨论,老师要做到导之有法、导之有意、导之有度;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待到讨论遇到困难,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老师就及时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在讲授“我国的首都——北京”时,我先讲述——2003年7月13日,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城市在我国的北京、日本的大阪、加拿大的多伦多、法国的巴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五个城市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终的结果怎么样呢?(学生有答对北京的)最终北京大获全胜,申奥成功,举国上下人心振奋。那么,北京申奥成功的原因何在呢?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并且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因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的说是我国综合国力强,还有的说„„在学生争论不休之时,我适时点拨并引入新课,同时指导学生学习教材,分析北京的位置、气候、交通、经济、环境等因素,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北京为什么会申奥成功的问题。

十二、析题导入法

标题号称文章的“窗口”,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从这里往往可以窥知全文的奥秘。新课一开始,老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课题,并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可以起到开门见山,抓住重点,促使思维迅速定向,直截了当,清晰简明,使学生很快进入对教材中心问题进行探讨的作用,达到开“窗”入“室”之功效。

例如,在教“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土壤”时,我这样导入:我国古书《说文解字》中对“土”字的定义是:“土,地之吐生物者也”,并进一步解释说:“‘=’像地之下,地之中”,即土壤位于岩石面之上,地面以下的大地表层;“‘ㄧ’,物出形也”,表示土壤能够生长植物。那么,请大家举举例子,你在哪儿见过土壤?学校操场上的土是不是土壤呢?请说出你的理由;在你的印象中,什么样的土才算是土壤呢?什么样的土壤能生长植物呢?

一连串提问将本课的主要线索理了出来,通过对课题的讨论,老师已经引导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深入学习本节知识做好了认知的准备。

7.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探讨 篇七

一、复习法导入

这种导入法主要是通过复习旧课引入到新课, 也就是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 采用过渡式导语或问题对学生的知识搭桥铺路, 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例:在教学《辛亥革命》一课时, 我先复习提问:“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然后着重指出失败的一面, 接着又问:“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并不满足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那么, 他的目的是什么?在中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后, 一部分进步的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探索中国的前途, 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式, 虽然缺少趣味性, 但可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 又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有利于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二、倒叙式导入

用倒叙的方式, 创设浓重的学习气氛, 既对前面的内容作了小结, 也对新课内容作了铺垫。

例: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 先请学生看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时的图片, 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卖国的丑恶嘴脸, 使学生重新回到那耻辱的年代。然后设计这样的导言以渲染气氛:“同学们,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 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的血泪, 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 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 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新课《甲午中日战争》。”这样的导入, 一开始就制造了浓重的气氛, 然后让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 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 两句设问,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表演法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需要出发, 根据教材内容, 分角色进行表演,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由此导入新课。

例: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 安排一些学生扮演示威的学生、商人、工人, 手拿标语游行并痛骂卖国贼, 在表演前要求学生注意运动时期的口号、标语及参与的力量。这样的导入, 把学生带入一个接近现实的情景, 让学生自觉参与, 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中步入新课, 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获取知识。

四、假设法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缩短历史与现实的差距,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历史、思考历史。

例:在教学《洋务运动》一课时, 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看有关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及情况的投影, 然后提出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 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祖国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 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这样的导入, 让学生展开联想抒发自己的情怀, 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 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兴致高涨, 整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创设情景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是在讲新课之前, 通过歌曲、诗词、影视片、图片等, 引起学生兴趣,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和浓烈的气氛中,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 歌曲导入。

如在教学《难忘九一八》一课时, 先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 悲愤沉重的音乐把每个学生的思绪带回了那耻辱的岁月, 如泣如诉、带着满腔悲愤的音符如潮涌出, 强烈的呼喊激发了学生了解事件的欲望。然后通过提问:“迫使东北人民离乡背井、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么?”在这样的情绪和感染下, 学生很快进入了这部分历史知识的学习之中,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掌握和理解。

2. 诗词导入。

如在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 先带领学生朗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 略加解释, 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这些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 然后提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这样运用与教材相关的诗词作铺垫,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景, 激发兴趣, 启动学生思维, 从而使学生较好地进入新课学习。

3. 影视情节、故事等导入。

如在教学《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一课时, 先播放《南昌起义》电影中的精彩片段, 让学生对历史背景、起义原因、经过、结果、意义有个大概了解, 然后讲述朱德在起义前夕设鸿门宴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导入新课。

4. 图片导入。

如在教学《戊戌变法》一课时, 先出示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图片, 然后根据史实进行描述, 提出问题:“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等。这样的导入, 先在学生面前再现历史人物的形象, 给学生以生动的视觉感受, 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再通过设问,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由此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情感, 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他们注意力集中, 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在历史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但设计每节课的导入语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揭示教材的主要内容, 明确课堂的教学目的, 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二是要掌握学生特点, 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 导入要切合学生实际。

历史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过程,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 应始终以学生的优化学习为最终原则, 其中, 新课设计恰当的导入方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只要我们勤于思考、不断反思, 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精彩无限。

摘要: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 一个成功的导入法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 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试对历史课堂导入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新课导入,设计

参考文献

8.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导入设计思考 篇八

关键词:初中地理 导入 生活体验 演示实验 情境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犹如小说里开篇的引子,如大型乐章开启时的前奏,课前导语虽然不是“正文”,作用不可低估,它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切入教学设计的主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独具匠心的新课导入设计是地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富有创意的新课导入,会给学生带来一种“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意境。避免呆板的导入方式,尤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占领制高点,开启思维的闸门,调动学生感官,使学生一开始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带着问题去探究,因此,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艺术性导入设计非常重要,意义重大。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断思考,在地理教学中,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艺术,现归纳如下。

一、谜语谚语 贴近生活

新课标要求课程要关注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时刻与社会各方面发生联系,大自然中有许多的问号,从而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谜语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一份珍贵民间文化遗产,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学导入设计中我们要善于寻找这些谜语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地图的要素”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认识地图,运用这样的谜语导入:“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江河湖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这是什么呢?让学生来猜。通过猜谜导入新课的学习案例不胜枚举,这种方式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充满学习激情。

谚语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和生产生活中长期的经验、智慧的结晶,是言简意赅的知识概括。地理谚语中有许多涉及初中地理教学方面的内容,课标提倡挖掘与生活接轨的课程资源,在课堂导入过程中,如用“过一冬,长一葱”引入“地球运动”教学中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这个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回归线以北的区域白昼逐渐变长。“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谚语来引入山区气候的学习。这些谚语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启迪其思维。

二、生活体验 引人入胜

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就是要组织、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地理的应用价值。如“天气和气候”教学导入中,教师提问:“夏天同学们穿什么衣服?”“冬天同学们穿啥衣服?”“为什么冬夏两季穿衣不同?巧妙地引入天气和气候的新课学习中。同样的内容,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自己冬天在海南岛的旅游照片和夏天在拉萨的旅游照片,让学生观察衣着的变化,思考衣着变化的因素,顺利导入新课,这些教学资源来源途径多,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做有心人,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发现教学资源,独具匠心去设计。

三、歌曲视频 创设情境

为学生创设一个新奇、神秘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顺着问题的发展和深入将学生融入到考古、探秘的情境中,如学习“埃及”一课时,播放视频资料“金字塔之谜”,课堂一开始学生就被引入到教师创设的神秘场景之中,学生急不可待地想了解古老而又神秘的埃及王国,课堂的导入轻松而愉悦。在学习“长江”一课时,教师选择播放歌曲《长江之歌》,随着高亢的歌声长江浩荡奔放的气势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学习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诗词故事 诗情画意

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有众多的优秀诗词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揭示自然地理规律,描写山川风情的佳句颇多,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把古诗词引用到地理教学中,既能赏析古诗词美妙的韵味,又能轻松愉快地深刻理解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秦岭淮河”一节内容时,教师以春秋末期《晏子使楚》的故事导入,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才能展现给学生,“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的名句烙印到学生脑海里,让学生感受古人地理知识的渊博。在学习“中国气候”一节中,引入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认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底蕴深厚的中华古诗词,使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形式更新颖、活泼,只要合理地摘选,精心设计,这种导入方式一定让教学增色添彩,让美的欣赏与知识的学习同行。

五、演示实验 新颖别致

伴随着素质教育下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入,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都在产生深刻的变革。社会大环境的变革促进教学的变革,新时代的学生更要求学有所用,学有所乐;这时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多的来源于知识内容本身,把书本上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如“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节教学中,教师对海陆分布对气候影响的导入设计中,以演示实验的方式导入,步骤一:用酒精灯加热两个烧杯中相同容积的沙子和水,5分钟后让学生读出温度计示数。步骤二:熄灭酒精灯把两个烧杯中的水和沙子放置5分钟,再次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学生讨论结果:相同条件下沙子(代表陆地)吸热后升温快,放热后降温快;水(代表海洋)吸热后升温慢,放热后降温也慢。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被引入课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个难点也迎刃而解。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本节知识的印象。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课程资源更加丰富,新闻时政、影视资料、地理漫画、标志性建筑等都可能成为教学素材,我们要用发现的眼光去探寻地理教育资源。总之,地理课的导入设计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目的性,要贴题而行,方法可千变万化,但变化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都应该在符合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巧妙设计,只要做到构思巧妙、新奇而富有有艺术,简洁明快富有启发性方可,这样的导入才能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地理课堂的教学一定会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2]鲁祥波.浅谈地理课程与教学改革[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4).

[3]周树平.实施初中地理新教材的几点尝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6).

[4]朱明雪.教师对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活动”栏目的使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9.初中地理导入法 篇九

【摘 要】导入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广泛受到教育界人士的重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势必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改革传统教学导入形式,探究更适合课堂的导入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活动清晰化,提高课堂教学实际效果。本文根据最新《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出发,提炼适合高中地理课堂的导入形式。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 导入形式 实践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一改往日“填鸭式”应试教育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被逐步引进高中地理课堂,趣味化地理教学过程。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工作者逐步探索出一系列人性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和发展,逐步形成地理思维方式和地理能力。

如何创设地理思维情境,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思考者?如何创设生活地理情境,让学生学习有用地理?如何创设平等课堂,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主人翁?等等问题,都是教学一线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提出研究的问题。本文着重选取高中地理高中课堂的前奏,来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促使学生进入良好的课堂学习状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课改”精神指导下,教师有必要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状况,采用多样化的导入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一段好的导入,能够扣准学生心弦,诱发学生思考,实现师生双边融洽互动;能够突显课堂严谨的结构、分明的层次、清晰的脉络,使整个教学过程浑然天成,近似一个完美的教学艺术整体。那么,“导入什么”、“为何而导”、“如何去导”?地理教师必须首先把握好这三个问题,才能设计出精彩的导入形式,才能从容地走进地理课堂。地理新课的导入形式多样,如“旅行”导入法、诗词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特产导入法等等。

要想在教学中做到“抢眼”、“抢心”、“抢耳”,适合高中学生年龄段,简明、巧妙、自然流畅地导入到高中地理课堂主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总结。以下是我在实践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过程中,总结出的几类导入策略,拿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陶冶情操式导入

不同学段的课堂,因教学目标不同、面对的学生年龄段不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可以用丰富的表情、生动的语言、多样的课堂活动来吸引学生,使整个课堂生机勃勃,充斥着爱的氛围和美的享受。而到了高中阶段,因高考指挥棒的挥舞,传统教学往往呈现“填鸭式”的特点,古板、压抑、没有情趣,学生也日渐变得呆滞起来。最典型的是一个圆的实验: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圆圈,小朋友可以争先恐后地把它想象成很多种事物,而高中学生却默不作声,就算看出像圆也不愿开口,更别说异彩风尘的想象。连基本的想象能力都丧失掉了,将来还怎么从事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等创造性活动?近几年,在新课程与素质教育背景下,这种课堂现状受到了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认为,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的人,不仅解决问题的效率高,而且还会有丰富的灵感,找出新的解决途径和新的解决方法。目前,教育界正在加大力度整改课堂教育形式,设法让高中课堂也“动起来”。

1、巧用歌曲导入,吸引学生注意。

在繁重的课务压力下,教师更有必要设法愉悦学生的身心,陶冶学生的情操,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美感。例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的教学设计,可从黄土高原的案例出发,播放歌曲《黄土高坡》,在荡气回肠的歌声中逐个展示黄土高原景观图。今天黄土高原怎么了,为何满目苍凉?为何沟壑纵横?还可以利用歌词的内容铺助教学,如“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在西北风的风力堆积作用下,形成“风吹来的高原”;

7、8月东南风带来的雨水,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景观。引出自然地理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主题。另外,可以依据“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拓展学生知识面,补充黄土垂直节理性强、适合挖窑洞居住的特点,形成其独特的人文地域景观。

2、利用诗歌导入,引发学习兴趣。

利用诗词设计新课导言,可构建美的意境、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地球的运动》一节,可用毛泽东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导入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还可以带领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赤道线速度数据,核算一代伟人们毛主席所说的日行“八万里”是否正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部分的内容,很是抽象。教师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由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所产生的四季现象入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装点了春的韵律,“黄梅时节家家雨,春草池塘处处蛙”讲述了夏的意境,“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了秋的美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孕育了冬的希望。让学生指出,不同诗句阐述内容所对应的太阳直射点大体位置。

六年级课文《大自然的文字》,诗句优美,文理流畅,可用于高中地理课堂三大类岩石的教学导入。讲授“山地垂直地带性”时,教师很难做到即时带领学生到山区实地考察。可让学生齐声朗读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诗:“人家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字里行间感受平原与山地自然植被的差异。

恰到好处地使用歌曲、诗词等导入新课,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

此外,地理故事包罗古今中外,恰当使用历史典故、成语故事,也有异曲同工之效。如诸葛亮“火烧葫芦峪”所反应的空气受热膨胀原理与气旋活动现象;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借东风”所体现的东亚季风环流;二战期间德军潜艇从地中海静悄悄地出入直布罗陀海峡,所利用的底层“密度流”;侵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美国都打出了空军王牌,但结果截然相反,就是因为越南热带季雨林遮天蔽日,而伊拉克与科威特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毫无隐蔽可言,体现了世界不同区域不同的陆地自然带;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关于寻找石兽的记载,体现了流水侵蚀作用。再比如《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关于“橘生淮北则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枳”的典故,可用于引导学生认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通过“沧海桑田”含义的解释,讲述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学说。

如此精彩纷呈的导入,无疑可以像吸铁石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唤醒学生积极的精神状态,再也不用操心学生上课走神,再也不用担心学生会厌倦地理课堂。

二、时事式导入

心理学实验表明,学习者感兴趣的是与他过去经验有联系、但又有新颖性且尚不了解的东西。在地理教学中,可以把国内、国际热点时事或身边的新鲜事,与书本知识密切结合,设计精简的导入形式。引导学生讨论他们最关注、最好奇、最感兴趣而又似懂非懂的热点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教材“气旋、反气旋与天气”部分,知识性、逻辑性强,且抽象、难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往往需要教师从实践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入手,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截取一段包含台风卫星云图、台风移动路径、台风危害以及防御措施的最新台风专题报道,如关于09年秋季台风“凯撒娜”的新闻,并设计相关问题。如此导入新课,既能做到贴近课本知识与教学要求,又能做到贴近生活、关注热点,使学生怀揣一颗好奇之心融入到地理教学过程中。据中央电视台2010年1月3日新闻报道,北京降下大雪,气温将达到40年来低温极值,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4级应急响应,同时发布了寒潮橙色警报。该报道可以妥帖的用于“寒潮及其危害”部分的教学活动。

2009与2010之交,菲律宾马荣火山爆发,且各大媒体和网络都对此次火山活动从酝酿到爆发作了追踪报道。教师可以将每日典型火山活动图,按照时间顺序逐个呈现,并用书本知识剖析地理现象,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时事导入的形式时,教师要注意对社会生活中的事实现象,寻找到新的视角和新的切入点,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揭示事实现象的本质,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更深入的认识,启迪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课时衔接式导入

衔接前后课时之间知识的联系,即可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又可重新整合要点,帮助学生知识建构。有利于促进学生大脑用已储存的信息对新输入的信息不断加工处理,使其与已有心理格局合模,妥帖地加入到个人经验体系当中,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实现灵活运用。

课时衔接时,教师可采用“讲述”、“提问”、“解题”等形式。如在学习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水资源利用》一节关于水资源短缺原因的分析。那么珠江三角洲水资源短缺也是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吗?学生很快意识到珠江三角洲降水丰富,从而得出工农污水、生活废水、水产养殖等人类活动导致了珠江三角洲“水质性”缺水。如此导入,既可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又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教材阐述: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那么地球上的风力作用与遥远的太阳存在什么联系呢?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和研究。首先,风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次,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一系列的追踪设问下,学生逐渐理清风与太阳的联系。教师再总结性地串联课本前后知识点,强化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

课时衔接式导入,既能防止学习材料前后干扰导致遗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又能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调查展示式导入

高中阶段教学中的调查展示,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完成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调查活动,再在课上展示,与其他同学共享,或者共同探讨。该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脑意识,调动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特点,促进个体积极主动参与思索探究活动。

高中学生的课务较重,调查要尽量源于生活,且简捷、易操作。如:在讲授《人口空间变化》之前,可以选定一个周末时间,让学生分组到劳动密集型的工厂或建筑工地做调查。调查内容:①农民工的来源地;②农民工产生的社会背景;③农民工遇到的困难;④城市给予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措施;并就如何解决农民工遇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实践,学生自然能够感受到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实用于生活。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展示调查研究的成果,并且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展示过程中,因是学生自己调查出来的成果,学生往往是兴致勃勃。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又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经常听周围的人提及大江大河、世界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但是因学业繁忙,很难有机会亲眼看一看、亲自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喜爱大自然的天性,来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地开展。如在讲解《地表形态的塑造》一章节时,就是很好的切机。让学生课前通过各种力所能及的形式,搜集有关地表形态的图片、影像,可以是书刊杂志上的图片,可以是网上的电子图片,可以是简短旅游风光视频,甚至可以是自然背景较好的电视电影片段,课堂上拿出来与大家共享。这样的活动与生活密切联系,有趣,负担轻,学生乐此不疲。至于教师,只要按照学术帮他们分类识别即可。何乐而不为呢?

再比如让学生关注一周的天气变化与天气预报,总结天气要素(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解读“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力”等术语,然后进入到《常见天气系统》的学习。在课时《河流地貌的发育》之前,让学生搜集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内的地貌景观图,如上游的虎跳峡、中游的三峡、下游的太湖平原。课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之前,让学生调查归纳家乡土地利用类型。

在调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至于复杂的调查活动,可以采用课外兴趣小组或假期社会实践的形式展开。

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实践和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导入的形式不断创新,但是“导无定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具体环境,根据自身的素养,选择适合的导入形式,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掌握知识、探究知识、发现知识,以达到优化教学环节的目的,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① 《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② 《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上一篇:求职技巧:精明求职 会打电话很关键下一篇:员工岗位职级薪酬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