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号文科研经费解读

2024-06-21

50号文科研经费解读

1.50号文科研经费解读 篇一

文本处处皆美学

——文本解读之美学渗透研究

深圳市坪山实验学校

彭聪慧

胡适提出了文学的三个基本要素,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文学是“人学”“心学”,又是“美学”。文学用艺术语言构筑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而语文文本是这个世界中充满美的魅力一角。语文含有包罗万象的美质,同美学渊源深厚,文本中75%以上选入的都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是各种不同体裁的文学精品,文质兼美,脍炙人口,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多种途径,但我认为挖掘语文文本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就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有重要途径。

由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潜到文本内部构筑的审美世界中去发掘、提炼文本蕴含的强烈的美感,在对美文、美景、美情的品味和感悟中,充实自己的审美底蕴,实现审美心理的建构和积淀。

一、咀嚼词句,体会语言美

“语言是最美的!” 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从文字中捕捉蕴含其中的丰富情感与意义,把学生带入唯美的语言学习的意境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欣赏语言美,既要学习文章运用的技能技巧,又要学习作者锤炼语言的严肃认真的精神和严谨不苟的写作态度。语言美的内容十分丰富,多种多样,在阅读活动中,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准确,优美而富有表现力。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千古闻名,特别是对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选用更为后人津津乐道。“绿”,把看不见的春风变成春风拂煦、百草始发,千里江岸一片绿的视觉形象,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更开拓了诗的美妙意境。但在教学中,不能因为传统“绿”字用得传神,而专注于“绿”字的解义,忽略了对整首诗诗情的把握。“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字才是真正的诗眼。“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诗人靠家近,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说诗人离家久,更该还。“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诗人思家心切,但当下却不能还。“还”是贯穿全诗的一条主线,是这首诗的诗眼。把诗眼定在“还”字上,这首诗定位为抒情诗;诗眼定在“绿”上,这首诗就成了写景诗了,显然,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思念家乡的诗,诗眼抓准了,这首诗的基调就把准了。

再如:在《观潮》一课中引导学生感受潮来时的壮观场面时,先让学生找出相关的段落和句子,圈画出描写潮来时的词语:闷雷滚动、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白浪翻滚、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风号浪吼。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一类是“入耳”,一类是“入目”,通过咀嚼词语,让学生感受到那种壮观的景象。接着,选出相应的词送入课文的语段中,边读,边形象地体会到“听中有看,看中有听”“一路听潮,一路赏奇观”!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课件演示,让词语从课文中来,并结合课文理解,体会它们的意思。当学生对这些词语有了感觉,再将它们送回到课文中去。送回的时候,教师利用对听觉、视觉的激发,不断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段文字“一路听潮,一路赏奇观”的动态美感。此时,学生再读这段文字,词语便有了厚度,语言便有了乐感,眼前便浮现了画面。这样,阅读教学也就实现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了。

二、涵咏文字,品味情感美

语言文字是有温度和情感的,作者总是把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倾注于文本之中,落在一词一句之中。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沉浸文本之中,将自我生命与情感的体验与文本融合,探寻文中情感的文眼,去破解作者的内心隐情。从而深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领悟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情感美,获得更深刻真切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文本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

如:《搭石》一课,在深入解读文本后,以“走搭石”为切入点,先了解什 2 么是搭石,再抓住2-4自然段的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围绕“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画面,回旋复沓、层层深入地去叩击文本,深化对“一道风景”的理解。从看得见的景美,到看不见的情美、人美,到抒写心中的美,整堂课教学的主线就是“发现美”“寻找美”“感受美”“抒写美”。在教学中,抓住关键句中的重点词“人影绰绰、清波漾漾、理所当然、无论、只要、一定”等等,层层剥笋,精设训练:从查字典理解词语的表层意思,如“人影绰绰”的“绰”到判断词语的语境含义;从透过词语“理所当然”想象人物的内心;从“无论 只要 一定”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进行补充句子训练;从观察画面理解“清波漾漾”到反复诵读表达各自的体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走过了一个认识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情感上由无情到动情的发展过程。教师又引导学生运用“师生合作朗读”、“想象朗读”的方法,在入情入境,反复涵咏中进一步体悟到了乡亲们助人美、和谐美、谦让美、敬老美的美好心灵。此处的文本解读使语言文字在反复涵咏咀嚼中富有了生命力。可见,涵咏无疑是一种审美鉴赏的自觉行为,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从课堂教学的效果看,学生在教师有意创设的情境中精神得以滋养,情感得以熏陶,生命价值得以提升。

三、启迪思维,绽放意境美

意境是经作家的主观思想感情而创作出来的,是比“形象”“情感”更高一级的美学范畴。思想感情一定要通过想象、形象思维,把内心和外物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意境,然后才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如《蜀道难》意境的险峻美,《荷塘月色》意境的静态美,《望庐山瀑布》意境的动态美。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把学生带进文本的美的艺术境界中,去发现文本的艺术意境美。学生进入文本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只有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让自己沉浸到作者将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意融为一体而营造出的想象世界里面去,才能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文本的意蕴,进入文本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获得畅神悦志的审美快感。因此,在文本学习中,教师应引领学生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驰骋想象的风帆,去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开拓最美的意蕴,置身于美好境界之中,体验文本的意境之美,接受美的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看看哪些语句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大脑中浮现出生动的画面。“忽如一夜春风来”,人们透过这样的诗句,在头脑中产生了无限美好的想象。如:在教学文言文《伯牙绝弦》一课时,基于语言文字的想象,使教学展现的正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绚丽画面:

师:文章开篇便说“伯牙善鼓琴”,既然是“善鼓琴”,他的琴声一定不只是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生:还会表现春雨绵绵的景象。

(落叶飘飘、白雪皑皑、杨柳依依、果实累累、秋风习习、烈日炎炎、芳草萋萋„„)这是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面。这些画面从文字引发,在脑海中描画。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充分理解了“伯牙善鼓琴”,从而为“知音难觅”做了相应的注解。接下来,还要引导学生将这种想象化作语言表现出来。于是,又有了下面的环节: 师: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师:志在炊烟,钟子期曰—— 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师:志在流水——

生:善哉,潺潺兮若流水!师:志在霞光——

生: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生:知音!

这是想象的表达,这是语言的创造,这是以文言学文言,以心灵悟知音。而这一切,都是缘于美丽而自由的想象。语文课,不能没有想象。“没有美,语文空无一物。”

四、放眼整体,感受风格美

文本解读要遵照文体的特点,每个文本的语言风格也不尽相同。小学主要的文体也就几种吧?——记叙文侧重写人的,如《跨越百年的美丽》《詹天佑》;侧重写事的,如《画杨桃》;侧重写景的,如《黄山奇石》《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就是说明文,如《鲸》;再就是古诗文、神话故事类、寓言类了。以记叙文为例,常见的结构顺序,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1)纵式顺序。如:《将相和》,这种结构好处是情节完整,脉络分明,故事性强,便于突出人物性格。(2)横式结构。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以“方位”的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写了海面、海底、海滩、海岛。(3)综括式结构。如:《母鸡》就是典型的按感情的变化由“讨厌”到“赞美”来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按事件不同来安排材料,而每件事情又按发展过程来描述。

再如:《桥》的“设悬”式结构,文章写老汉在指挥村民过桥时,把一个挤在面前的“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后面去,结果小伙子被洪水冲走了。老汉与小伙子是什么关系?在这里并没有交代,只有当读到文章结尾“她来祭尊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时,我们才心头一震,原来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读到这里,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震撼。那么,作者明明知道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为什么不在前面交代、讲明,而在后面才点出来呢?这就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独具匠心,这样安排,能使文章产生一种更加感人的效果,让读者有一种“意外”的震撼。这种意想不到的结尾,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细读品味,就会发现这样先设置悬念后揭开谜底独具特色的结构形式,给学生的人物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这种震撼人心的效果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结构方式所不能达到的。

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整体,它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每篇课文在其谋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细读文本,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就不至于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才能深入品味文本谋篇的巧妙和构思的精妙。

五、剖析形象,欣赏人格美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刘叔成在《美学基本原理》中也指出:“一部作品,如果没有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5 只是图解某种政治思想或道德观念,那么,不论他表达的思想观念多么正确、深刻,也不能是美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住作者倾注在人物形象中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去剖析,发现和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美,用感人的艺术形象和崇高的思想感情净化心灵。

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中,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开始描写了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作学术报告的场面,将居里夫人美丽的形象和伟大的成就凸现在读者面前,接下去的两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直到发现了镭,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充分表现了居里夫人坚定执著、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居里夫人在名利面前的态度和做法,表现了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高贵人格和全身心投身科学的忘我精神,最后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肯定居里夫人的人格。读着文本,“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时,两个明晃晃的词语跳入了眼帘──坚定、淡泊。真是柳暗花明,“坚定、淡泊”不就是《跨越百年的美丽》吗?不就是“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吗?不就是“美丽”最本质的含义吗?它们既可以承接对第一部分的学习,又可以串连起后面两部分的对话。如此由厚到薄,以“坚定”与“淡泊”为课堂抓手,通过读读、画画、批批、说说、议议等等,来挖掘居里夫人的“美丽”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引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于是,“回味定格历史的美丽──品味坚定的美丽追求──咀嚼淡泊的美丽人生──继承跨越百年的美丽”四大板块一挥而就。这个真正的科学巨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别说跨越百年,就是千年、万年,她的美丽也不会被磨灭——美丽永恒!

语文文本解读是一种审美性阅读。真正高品质的解读,要努力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审美因素,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的美学蕴涵的把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去感悟美、赏析美、体验美,进而创造出美,寓教于乐,寓教于美。

上一篇:家庭教育学教案下一篇:春节是几月几日?春节是星期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