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教育企业口号

2024-06-22

留学教育企业口号(精选6篇)

1.留学教育企业口号 篇一

1.抓安全坚定不移管安全理直气壮

2.事故在瞬间发生安全从点滴做起

3.心中多一点警惕家里少一分担忧

4.企业实现安全生产是职工的福利

5.坚持“三不生产”,做到“三不伤害”

6.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管理,实现安全生产

7.众人拾柴火焰高,群策群治安全好

8.安全在于警惕事故生于麻痹

9.落实安全规章制度强化安全防范措施

10.防事故年年平安福满门讲安全人人健康乐万家

11.健康的身体离不开锻炼美满的家庭离不开安全

12.安全是家庭幸福的保证事故是人生悲剧的祸根

13.劳动创造财富安全带来幸福

14.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安全是职工的生命

15.为安全投资是的福利

16.安全是的节约事故是的浪费

17.广泛开展打三非,反三违,防三超活动。

18.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安全生产。

19.关注安全,平安是福。

20.人人讲安全,家家保平安。

2.留学教育企业口号 篇二

对留学生的教育管理, 每个学校采用的模式不尽相同, 大多数学校是依照自身已有的、针对国内学生的管理经验为主体进行设置, 在此基础上根据来华留学生管理中出现的新要求、新问题来加入一些管理职责, 或是在跟国外大学交流、对接中来逐步完善留学生管理系统。 所以从总体来说, 我国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还是比较零散、比较随机的, 多靠自身的经验, 宏观把握较少, 在职责设置与职权分配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这些问题的出现, 一方面与我国大部分高校接收留学生的时间短、留学生管理经验不甚丰富有关, 但更重要的是因为来华留学生人群本身就有复杂性, 这给高校的留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考验。

一、留学生自身差异性与留学生教学管理

来华留学生群体本身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比如国籍、 年龄等。但对于留学生教学管理来说比较重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一) 学习层次、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与复杂化

来华留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一是学历课程, 二是非学历课程, 即语言进修。而在语言进修课程中也根据汉语学习水平进行分班。同时, 想要入读学历课程的条件一般是要通过HSK的高级考试。但由于汉语学习的难度大, 而从留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 大多数的留学生不能满足通过HSK高级考试的条件, 一般要经过一至两个学期的语言进修。这就使得进修非学历课程的留学生在年龄背景、学习期限以及学习目的上都会较大的差异, 从而导致非学历课程在班级设定、教材选择、 考试考核、成绩单形式以及档案留存整理上都有很大变动性。

这种变动性一方面可以看做是灵活性, 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也可以适应不同现实状况,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却是十分随机和零散的。很多的教学资料、 教学经验以及教学管理经验都不能得以留存、积累、贯彻、承继, 最后可能导致教学管理漏洞百出,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管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 来华留学生汉语基础的差异性

在非学历课程项目中, 一般依据学生的汉语水平进行分班, 但是这个分班依据也很难严格和具体。比如有的留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重要的汉语语法点和知识点, 但掌握并不扎实;而有的留学生在读写方面的水平较高, 但在听说方面的水平却很低;再如有的留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或三年的汉语, 但表达运用能力却与之并不相符, 然而自己本身却不能接受继续进行初级水平学习的现实。除此之外, 每一期进修非学历课程的留学生的水平也不尽相同, 主要体现在已具有一定汉语基础的留学生身上。比如有时中级班的水平较高, 能在一学期迅速达到高级低水平;但有时中级班的水平又较低, 可能一学期只能达到中级高水平, 因此这对课程设置、教材和考核等的配套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 接收留学生途径的差异性

留学生群体一般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申请来华的:一是享有国家、省级、市级奖学金的奖学金生, 二是友好学校的交换学生, 三是自己直接申请的自费学生。 这些学生分布在学历课程项目和非学历课程项目中, 但因为来华途径不同, 而在要求、管理上也具有差异性, 同时学生的学习心态、状态都会不相同。在教学管理中, 这种差异性带来的直接表现就是在一些教学文件、出勤考核上的形式、内容、要求不同, 这也为教学管理增加了一定的复杂性。

(四) 来华学习动机的差异性

学习动机既包括来华留学生希望学成之后达到目标, 也包括留学生在选择来华学习的同时想要达成的目标。对于学成之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近期主要有取得HSK考试证书、取得来华学习经历、完成自己所在国学校的考核要求、获得奖学金资助等, 长期目标主要有获得与中国或汉语相关的工作、获得学位、在中国生活等。

而对于在来华学习的同时想要达成的目标主要是指留学生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 还是学习旅行相结合上, 还是学习工作相结合上。随着中国签证政策的改革, 怀有学习工作相结合动机的来华留学生也越来越多。以上这些来华学习动机的差异会影响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心态、状态, 对于学校日常管理的遵守与执行, 以及课堂学习以外的生活方式等, 这给来华留学生的教学管理也带来了潜在的影响。

二、来华留学生语言文化障碍与留学生教学管理

“文化休克”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 指“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 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 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这一理论曾在上世纪90年代引起国内学界广泛的关注, 当时正是我国留学生输出的一个高峰期。

在当代社会, 虽然新闻、网络、信息传递以及跨国旅行都已经十分便捷与平常, 但是长时间的来华学习生活与其他的接触途径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因此来华留学生在来华学习之后的状态也是较复杂的。有的学生来华后在精神上压力较大, 比较封闭, 与学校的关系都比较游离;有的学生在生活习惯上不能适应, 从而也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有一些来华留学生以不适应学校生活为理由, 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缺勤课程等, 这也为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挑战。

同时, 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看, 中国接收来华留学生高校所在的城市一般都是人口数量相对较多的地区, 而高校周围的人口密度、人员流动性也较大, 来华留学生要面对的人、事, 要处理的各种关系、问题等都相对复杂, 这对留学生的心理、精神状态以及语言水平、适应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针对这些问题, 大多数高校采用介绍“学伴”的方式来帮助留学生在华的学习生活。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说, 我国高校的多数中国学生相对比较含蓄, 与社会的接触、对来华留学生学习生活需求的理解与处理相对都比较被动, 因此很难积极地、主动地、非常到位地帮助留学生。而同时, 因为生活方式、习惯的不同, 大多数的来华留学生也很难融入中国学生的圈子之中, 他们大多还是停留在本国学生的圈子之中。

三、来华留学生课余生活的广泛性与复杂性与留学生教学管理

我国高校对于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大都还是采用与中国学生相似的封闭式管理, 这与许多留学生熟悉的高校管理制度有所出入, 加之学生学习动机不同, 从而导致留学生在课外生活上的广泛性与复杂性, 这给留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比较明显的是宿舍管理和留学生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也直接影响到留学生教学活动与教学管理, 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纪律规范的问题。许多高校都参照中国国内学生的纪律管理规范制订了一些来华留学生纪律要求, 但是从约束性和执行力来看, 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如何制订适用于留学生的纪律管理规定是许多高校留学生教学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 如何提高约束性和执行力也直接关系到高校留学生教育的水平与威信。

综上所述, 我国高校的留学生管理总体上还比较零散、随机,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需要各高校的留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多分享、多交流, 深刻分析来华留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实际需求, 结合实际, 把握重点, 综合管理, 形成体系, 真正服务于留学生, 服务于高校的国际化建设, 提升高校的国际影响力与威信力。

摘要:来华留学生的自身差异性、语言文化障碍以及课余生活的广泛性与复杂性都严重影响了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应总结经验, 结合来华留学生的特点, 形成合理高效的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真正服务于留学生, 服务于高校的国际化建设, 提升高校的国际影响力与威信力。

关键词:留学生,差异性,课余生活,教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徐为民.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2]强百发.基于文化差异下的来华留学生管理[J].现代教育管理, 2010 (2) :88-91.

3.留学教育企业口号 篇三

2、潮起水城,业创天下。

3、崇尚自主创业,缔造美好生活。

4、创新创业的新福地,宜商宜居新环境。

5、创新创造创辉煌事业,通江通海通广阔世界。

6、创新改变生活,创业成就你我。

7、创新应该无处不在,创业就是只等你来。

8、创新无止境,创业践于行。

9、创阳光事业,展青春风采。

10、创业,可以改变未来。

11、创业,就是从这个想法开始!

12、创业,我们能行;创业,我们同行。

13、创业从行动开始,梦想在青春点燃。

14、创业大舞台,有你更精彩。

15、创业点亮生活。

16、创业艰难百战多,彩虹总在风雨后。

17、创业路千条,创新加速跑。

18、创业路书写新人生,小买卖成就大事业。

19、创业起飞,梦圆水城。

20、创业全方位,创新无止境。

21、创业是船,创新是帆,成功是岸。

22、创业水城,创新中国,创意未来。

23、创业天不负,立志事竟成。

24、创业就要敢拼,创新才能拼赢。

25、创业一起来,水城更精彩。

26、创业可以赢天下,创新可以强中国。

27、创业有益,梦想向阳。

28、创业与时代同行,创新携梦想齐飞。

29、创业转变观念,创富敢为人先。

30、创意·创业·创新,融智·融资·融合。

31、点燃创业激情,成就人生梦想。

32、点燃创业梦想,崛起和谐水城。

33、点燃创业星火,建设魅力都市。

34、点燃创业之火,照耀创新之城。

35、耕耘银土地,收获金世界。

36、和谐水城,创业舞台。

37、机会稍纵即逝,创业只争朝夕。

38、崛起新形象,创业我添辉。

39、开创事业,青春有为。

40、绿色城市,全民创业。

41、魅力水城,创业沃土。

42、梦从青春起步,业从创新开始。

43、梦起巴蜀地,业创新水城。

44、梦想在心中点燃,创业在脚下实现。

45、青春创业,幸福你我。

46、青春创业,展翅圆梦。

47、青春领航创业,智慧塑造未来。

48、青春展风采,创业赢未来。

49、青年创未来,青春更精彩。

50、融古融今融天下,创业创新创未来。

51、睿智创新,www。jintang114。org激情创业。

52、睿智创新始于心,激情创业践于行。

53、生态人居画廊,创业文化天堂。

54、水城创业精彩有约,科技创新魅力无限。

55、水城魅力无限,创业激情有约。

56、水城因创新而精彩,你我因创业而辉煌。

57、拓宽创业门路,建设和谐城市。

58、我的事业我做主,我的创意我打造。

59、相信自己,创业我能。

60、信念信心信自己,创业创新创未来。

61、幸福水城,创业领航。

62、选择自主创业,演绎财富人生。

63、选择自主创业,演绎自强人生。

4.留学教育企业口号 篇四

创新为科技插上翅膀,发明为成功添上动力。

轻轻松松上班;快快乐乐干活;开开心心进步;高高兴兴创造。

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放飞梦想,成就新奥。

科创新时代,圆我中国梦。

不要小看自己,人有无限可能。

技术创新过程的完成,是以产品的市场成功做为标志。

携手创新,共建和谐社会。

抓经济,抓创新,两手都要硬。

力行求是,勇于创新,服务社会,报效国家。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心系新奥,贡献你我,全力以赴,力争创新。

科技创新增效益,合作共赢谋发展。

行动是成功的开始,等待是失败的源头,创新是发展的桥梁。

科技要发展,创新是关键。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企业。

5.留学教育企业口号 篇五

2. 服务三通:通情通气通报。

3. 传播婚育新风 促进社会文明。

4. 服务客户,播种金钱,增加信任,稳定续收。

5. 有我相伴,一路畅行!

6. 让我们一起同“行”。

7. 你给了我更多的时间。

8. 携手畅行共赢路。

9. 传生育文化 树婚育新风。

10. 与您肝胆相照,还您健康本色。

11. 树岗位新风,展天使风采。

12. 沟通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13. 服务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14. “中心”是我家,服务争最佳。

6.张之洞的留学教育思想探析 篇六

张之洞 (1837—1909) , 字孝达, 号香涛, 晚号抱冰, 死后追谥文襄。他是晚清洋务运动后期的主要代表和洋务理论的集大成者, 在清朝政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一生都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任十年学官, 先后在湖北和四川任学政时整顿过学风与考风;在近三十年的巡抚和总督任期内, 兴建或改建过不少书院, 兴办过新式学堂;晚年入枢军机处。他曾促成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参与了新学制的建立, 对留学教育有独到见解。

《张文襄公全集》是后人在张之洞去世之后, 对他的一生中的所有奏议、公牍、电奏、书札等辑录而成的文集。笔者所研究的《张文襄公全集》是北平开雕楚学精庐藏极丁丑五月 (1937年) 印本, 由甘鹏云校印, 共228卷。

张之洞的留学教育思想主要集中于奏议五十二《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 (《张文襄公全集》卷五十二) 、奏议六十一《筹议约束鼓励游学生章程折》 (《全集》卷六十一) 、《劝学篇·外篇·游学第二》 (《张文襄公全集》卷二百零三) 、奏议六十一《请奖励职官游历游学片》 (《张文襄公全集》卷六十一) 、电牍五十一《致清江张漕台》 (《张文襄公全集》卷一百七十二) 、电牍五十七《致京张冶秋尚书》 (《张文襄公全集》卷一百七十八) 。

二、张之洞的留学教育思想探析

张之洞在清末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的作为, 就是十分重视留学教育。他在教育改革实践中, 形成了较系统的、有鲜明特点的留学教育思想。

1. 极力主张留学

张之洞十分热衷于派遣留学生, 与他急需洋务人才的愿望有关。在当时国家贫穷落后、屡遭外国欺凌的危难时刻, 而“中国士民至今安于固陋者尚多, 环球之大势不知, 国家之经制不晓, 外国兴学立政、练兵制器之要不闻”。[1] (P23) 因此, “明时势, 长志气, 扩见闻, 增才智, 非游历外国不为功”。[2] (P9) 张之洞在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 四月著成的《劝学篇》中指出:“出洋一年, 胜于读西书五年, 此赵营平百闻不如一见之说也。入外国学堂, 一年胜中国学堂三年, 此孟子置之庄岳之说也。”[3] (P6) 他在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 上奏的《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中指出:“学堂固宜速设矣, 然而非多设不足以济用, 欲多设则有二难, 经费巨一也, 教习少二也。求师之难, 尤甚于筹费……是则惟有赴外国游学一法。”[4] (P27) 可见, 张之洞把留学看成是尽快培养合格洋务人才的最佳途径, 同时又是大规模兴办学校的先决条件, 功效十分明显, 作用十分重要。在派遣留学生时, 张之洞也积极主张派遣公费和自费留学生。他认为凡自费留学的, 若学有所成, 可奖给举贡、进士出身, 即中指出:可做官, 这在“学而优则仕”的中国封建社会有相当的吸引力。张之洞在《致清江张漕台》中指出:“能自备资斧予以奖。”他自己也承认:“如明旨许以出路……, 自备资斧者必多。”[5] (P15) 他还说:“各省士人有自备资斧出洋游学, 得有优等凭照者, 回华后复试相符, 亦按其等第作为进士、举贡。”这对政府来说, 很明显的正向功能是能减轻政府的费用负担, 即“如此则游学者众, 而经费不必尽由官筹”。[4] (P28) 总之, 张之洞认为, 中国人到外国留学, 国家只须筹给费用, 就可得无数的人才, 此为“善策”, 省事不少, 何乐而不为?若能有自费留学的, 国家不须筹经费, 仍可得不少人才, 当然这又是“善之善策”, 即好上加好的办法, 他认为:“盖游学外国者, 但筹给经费, 而可省无数之心力, 得无数之才, 已可为谓善策矣。若自备资斧游学者, 准按凭照优奖录用, 则经费并不必多筹, 尤善之善者矣。”[4] (P28)

2. 留学的国家首选日本

张之洞明确提出:“至于游学之国, 西洋不如东洋。”[3] (P7) 究其原因, 一方面, 张之洞总结了日本振兴的经验:“日本小国耳, 何兴之暴也。伊藤、山县、陆奥诸人, 皆二十年前出洋学生也。愤其为西洋所胁, 率其徒百余人, 分诣法、德、英诸国, 或学政治工商, 或学水陆兵法, 学成而归, 用为将相, 政事一变, 雄视东方……”[3] (P6) 另一方面, 张之洞又具体分析了留学日本的好处:“一路近费省, 可多遣;一去华近, 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 易通晓;一西书甚繁, 凡西学不切要者, 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 中、东情势风俗相近, 易仿行, 事半功倍, 无过于此。”[3] (P7) 另外, 他认为:“教法尤以日本为最善, 文字较近, 课程较速, 其盼望学生成就之心至为恳切, 传习易。”“经费省, 回华速, 较之学于欧洲各国者其经费可省三分之二, 其学成及往返日期可速一倍。”[4] (P27) 所以, 张之洞一改以往清政府只注意派遣学生留学欧美国家的做法, 以日本为楷模, 力主留日。

3. 留学的专业注重实用

张之洞指出:“学生出洋游学, 文武两途及农工商专门之学, 均须分门肄习。”[4] (P28) 并且特别强调:“宜专派若干人入其师范学堂, 专学师范, 以备回国充各中小学普通教习, 尤为要著。”[4] (P28) 但他又说:“保送学生入日本各学堂, 除农工商各项实业学堂及文科、理科、医科各专门学科不限人数外, 其政治、法律、武备三门, 宜分别限定名数, 每年只准保送若干名。武备一门, 非官派不准保送。”[6] (P9) 可见, 张之洞从洋务运动的实际需要出发, 主要强调农、工、商、矿业、外交、军事和教育, 对于师范, 因与其致力的兴学有直接关系, 更是认为“尤为要著”, 至于文史和政治, 则不十分重视, 并加以限制。

4. 留学生的管理要强化

对于派遣留学生的标准, 张之洞提出与以前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游学之益, 幼童不如通人, 庶僚不如亲贵。”[3] (P6) 对于留学生的管理, 张之洞主张设立留学监督, 并于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 特上奏《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和《约束游学生章程》, 为清政府提出管理留学生的办法;对于在国外“妄发议论, 刊布干预政治之报章”的留学生要受到留学监督的“剀切诚谕”, 并且要求“立即停辍”, “如有不遵, 即行停学”, 对于“品行端谨毫无过犯”的学生, “如果所学等差确与所得学堂文凭相符者”, 则分别给以“拔贡”、“举人”、“进士”等出身, 并“分别录用”, [6] (P4) 授以官职等, 以此来对留学生进行拉拢和奖励。可见, 张之洞一方面主张大力派遣留学生, 以培养合格的洋务人才, 另一方面又害怕留学生成为清王朝统治的叛逆力量, 故千方百计地加强管理, 不惜使用软硬两手来控制留学生。

除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外, 张之洞还大力提倡派遣官员出洋游历游学。他在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 上奏的《请奖励职官游历游学片》中指出:“职官游历游学者众, 不独将来回国后任使之才日多”, 还能起到监视留学生的作用, 认为职官“在洋时与本国游学生渐相稔习, 灼知其品谊才识, 何人为学行兼修之士, 何人为乖张不逞之徒”, 从而达到“异时以类相求”。他派遣职官游历游学, 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查证国内传闻的游学生在外“流弊”日多现象, 从而达到“黑白确有明证”, 再有就是职官能以自身对清王朝的卫道观念和言行陶冶影响游学生, 他说:“且力持正论之人日多, 则邪说诐词势自孤行, 而不敌学生嚣张之气亦必可默为转移。”[7] (P19)

三、对张之洞留学教育思想的简评

张之洞的留学教育思想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教育改革思想, 是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 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和卫道精神的色彩。

1. 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之洞在大力发展近代留学教育的同时, 积极发展国内新式学堂教育, 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互相补充, 协调发展。在留学教育方面, 注意公费留学与私费留学相结合, 学生留学和职官游历游学相结合。为此, 张之洞制订留学章程, 采取各种优惠政策, 鼓励学生与政府官员赴国学习, 并根据获得国外学校文凭和学位选拔官吏, 这样不仅改变了行政干部的知识构, 而且为中国近代化培养了大批新型管理人才。当然, 张之洞鼓励和发展留学教育的出发点是“中体西用”, 虽向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制度学习, 但并非在中国推行资本主义制度, 他不过是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技艺”来维护晚清王朝的统治。这是张之洞发展留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张之洞的留学教育思想及实践, 客观上为中国培养出了“中西会通”之才, 这些人才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张之洞并非近代留学教育的创始人, 但他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其功绩不可抹杀。

2. 留学教育思想中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

“留日”是张之洞甲午战后中国内忧外患形势下提出的一种应变之举, 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甲午战争, 若大的中华帝国被东洋小国打败, 这一残酷的事实给国人以前所未有的刺激。它使国人认识到, 中国已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必须“改弦更张”。同时, 日本的崛起又给国人树立了“自强”的楷模, 向日本学习以求自强的心态逐渐形成。按常人心理, 被日本打败, 还派遣留学生向日本学习是难以接受的。然而张之洞认为应“受侮而不耻, 蹙国而不惧”, 因为中国历史上许多的“圣贤帝王将相, 历险难, 成功业, 其要归不过曰‘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而已;曰‘生于忧患’而已”。[3] (P6)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 张之洞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认识到自强必须进行教育改革, 提倡留学教育, 主张留学日本。他指出:“今日之世变, 岂特春秋所未有, 抑秦汉以至元明所未有。”[2] (P8) 在这千古未有的变局面前, 清政府必须树立“自强新政, 报仇雪耻的发奋之心”, 而要“自强新政”, 必须培养新式人才, 以便像日本那样, “用为将相, 政事一变, 雄视东方”。[3] (P6) 由于把留学看成是求“自强”的捷径, 因此, 甲午战后, 每当外国侵略进一步加强时, 张之洞都要极力提倡留学。可见, 派遣学生留学日本是张之洞在甲午战败后而开出的“自强”药方, 是一种应变之举, 体现了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

3. 留学教育思想体现着强烈的卫道精神

留学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合格的洋务人才, 维护清王朝反动统治, 体现着强烈的卫道精神。作为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张之洞, 他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所提倡的“留日”教育亦不例外。他在《劝学篇》中明确提出:“今日时局, 惟以激发忠爱, 讲求富强, 保朝廷, 卫社稷为第一义。”[8] (P3) 培养忠君的洋务人才, 这就是他提倡留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为此, 他提出:“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不可偏废。”[9] (P10) 学西学就是为了“存中学”。他认为:“游学外洋之举所费既巨, 则人不能甚多”, 留学必须派“学有初基, 理已明, 识已定”[9] (P8) 的人, 即选派已打好“中学”基础的人, 以免受西方政治和思想的影响。对于留学生在国外所学的专业, 他重视农、工、商、师范等专业的实用之学, 极力反对和限制留学生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法律。他主张用软硬两手控制学生, 加强管理, 反对学生宣传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这一切都是为防范留学生成为清王朝统治的叛逆, 有维护道统之意。

4. 留学教育思想中有急功近利的倾向

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张之洞的留学教育思想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留学教育主要是当作一种救国武器, 因此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急功近利, 而缺乏人文教育。他在《致京张冶秋尚书》中说:“若派人往学, 速成者八个月可毕, 回华后令其教师范四个月可毕, 每人可教六人, 若派五十人赴东, 再四个月可教成一千八百人。”[10] (P19) 这就导致留学生在学习西洋文化时产生了一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 对新思想的接受和移植缺乏审慎的选择, 所以传入的一些思潮在思想启蒙的同时, 对中国的固有文化也起了一定的破坏作用, 这也可说其时代局限性所致。

综上所述, 张之洞在清末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下, 在清末教育改革中, 形成了较系统并有鲜明特点的留学教育思想, 直接推动了清末留学教育尤其是留学日本的发展, 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进步培养了大批新型人才, 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张之洞.劝学篇·内篇·正权第六[A]. (卷二百零二, 劝学篇一) .张文襄公全集[M].北京:北平开雕楚学精庐藏板丁丑五月 (1937年) 印本 (以下同) .

[2]张之洞.劝学篇序[A]. (卷二百十三, 古文二) .张文襄公全集[M].

[3]张之洞.劝学篇·外篇·游学第二[A]. (卷二百零三, 劝学篇二) .张文襄公全集[M].

[4]张之洞.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A]. (卷五十二, 奏议五十二) .张文襄公全集[M].

[5]张之洞.致清江张漕台[A]. (卷一百七十二, 电牍五十一) .张文襄公全集[M].

[6]张之洞.筹议约束鼓励游学生章程折[A]. (卷六十一, 奏议六十一) .张文襄公全集[M].

[7]张之洞.请奖励职官游历游学片[A]. (卷六十一, 奏议六十一) .张文襄公全集[M].

[8]张之洞.劝学篇·内篇·同心第一[A]. (卷二百零二, 劝学篇一) .张文襄公全集[M].

[9]张之洞.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A]. (卷二百零三, 劝学篇二) .张文襄公全集[M].

上一篇:临时党支部工作方案下一篇:餐饮检讨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