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读后感

2024-06-30

名人传,读后感(共7篇)

1.名人传,读后感 篇一

他的妈妈在一七八七年就去世了,父亲因酗酒成性,无力支撑这个家庭,所以十几岁时的贝多芬就成了家庭的支柱。贝多芬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为经济问题开始操心,这份重任对他来说来的太早了。

贝多芬有着遇到困难,永不退缩的精神,即使自己的`耳朵听不见但他却没有放弃音乐的生涯,而是继续创作出很棒的乐曲获得了很棒的成功。但我却是另外多数人——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而是一直都想退缩的人。有时我遇到了很困难的事,就是退缩,一点也没有想要去克服的念头。但看完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只有勇于的去克服困难,才会获得成功。

贝多芬还有着很多值得学习的精神,勇于克服困难这是最重要的。不过最最最重要的是凡事要对自己有信心,只有自信,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2.名人传,读后感 篇二

所谓“传记”, 一般包括人物自传 (述) 、回忆体传记 (回忆录) 、采访体传记、学术评传、小传、人物特写、年谱, 也可包括“自传体小说”等。鲁迅在《阿Q正传》中说, 传记名目繁多, 有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等。在现、当代, 还有如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等采访体传记, 以及他人采访与传主自述相融成书的传记, 如美国作家阿伦·吉伯斯与瑞典影星英格丽·褒曼合作写成的《英格丽·褒曼传》、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傅光明采访整理的《风雨平生:萧乾口述自传》等。

在“传记”中的人物自传作品, 是指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生活经历、思想轨迹、言论著述的文章或书籍。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 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史学家自传, 而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自传之作。在现、当代, 胡适的《四十自述》, 林语堂的《八十自述》, 陈衡哲、杨步伟各自记述其成长经历的《一个年轻中国女孩的自传》、《一个中国女人的自传》, 以及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琼瑶的《我的故事》和平鑫涛所写《逆流而上》等, 都是我国自传体作品的名作。而1994年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的曼德拉的《漫漫自由路》, 韩国女总统朴槿惠的《绝望锻炼了我》等, 则是当代外国名人的自传体名作。

作为传记类型之一的回忆录, 可以是作者回忆亲历亲闻的往事的文字记录, 如著名学者季羡林的《牛棚杂忆》、上海“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的《我的一个世纪》、毛彦文所写的《往事》、亮轩所写的《飘零一家———从大陆到台湾的父子残局》、姜淑梅所写的《乱时候, 穷时候》等;也可以是传记主人的亲友、弟子或部属等, 主要依据各自的回忆所写的文字记录。如杨步伟记述她嫁给赵元任先生后人生见闻的《杂记赵家》, 方蕤记述她与丈夫王蒙人生经历的《凡生琐记》, 林太乙为其父亲所写的《林语堂传》, 孙晓玲所写《布衣:我的父亲孙犁》, 以及郑碧贤所写的《郑泽堰》、张曼菱所写的《中国布衣》、王学武所写的《亲疼》等。

此外, 还有文学色彩特别浓郁的“自传体散文”, 如琦君自传体散文系列:《母心佛心》、《往事恍如昨》、《水是故乡甜》等;“自传体小说:如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苏雪琳的《棘心》、郑丰喜的《汪洋中的一条船》、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路遥的《人生》、琼瑶的《窗外》等。它们都更具有故事曲折、细节生动、个性鲜明的可读性。

传记作品由于有文体的规定和叙事的定式, 决定了它只能“写故事” (记实) , 而不能“编故事” (创作) 。因此, 内容的真实性是读者阅读传记作品最首要的价值取向。这也是传记阅读与小说阅读间的本质区别。因同为叙事性文体, 小说是作家以虚构和想象为手法, 以其创作 (塑造和刻画) 出来的典型人物为中心, 通过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环境的典型性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也就是说, 读者在阅读和鉴赏小说时, 需要把握的是理解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 解读典型性的故事情节, 并分析典型性的环境描写, 以及这些对于小说人物思想、言论和行动所起的作用。

传记可以成为一个人不同人生时期都开卷有益的读物。阅读传记佳作, 至少具有以下五方面价值, 它们是人生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人文素养。

一、领受家教文化, 沐浴长辈恩德

传记作品的写作体例, 一般都要从传主的身世说起, 以便读者了解他的今生。也就是说向读者讲清楚传主的家世来历, 乃是传记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 通过阅读传记佳作, 真切了解并进而理解先辈生活的遭际, 真诚领受和感悟传主当年的家教经验, 从而在感恩尊长、惜缘惜福的心境中, 倍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人生, 去努力建设和积极创造美好的未来生活, 应是读书人最重要的知识理性和文化自觉, 也是传记佳作阅读在提升人的情商方面的根本性收获。

祖籍湖南衡山的陈衡哲 (1993~1976年) , 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富庶之家。作为湖南一个“耕读人家”的女儿, 她依靠家庭和天资的条件,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 在1914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派出国的女留学生。在获得硕士学位归国后, 于1920年做了当年我国大学里的第一位女教授。在《一个年轻中国女孩的自传》中, 她写道:

母亲不仅是个富有才华的艺术家, 而且是个出色的女人。因为有了她, 父亲的坏脾气才没把亲戚、朋友都赶跑 (他父亲是一个重感情、重友情的软心肠人, 可是脾气暴躁, 表达热烈, 直到年长后, 脾气才变得随和可亲起来, 在诗画文玩和打牌、读书的天地中消受人生———引用者注) 的人……父亲从不愿为家庭的开支问题操心, 他通常把他挣的钱全交给母亲, 只留一小部分供他在书店、古玩店的消遣———这些至今仍然是他最爱光顾的地方。不管他一月挣一千块也好, 还是挣十块也罢, 他决不操心。因此, 怎么保证一家大小衣食无缺, 就成了母亲的责任。我从没见过她因为金钱问题跟父亲闹纠纷, 她也从不曾要父亲给她买首饰或衣服。所以, 我至今仍然认为一个女子向丈夫索要钱物十分庸俗, 仍然相信一个女人应当克己奉人。

刘德伟女士 (1912~2006年) 出生于武汉一个清贫俭朴的政府官员之家。17岁受洗为基督教教徒。因家里财力不足, 只得依靠武汉圣公会的贫寒大学生助学金贷款, 先后完成了燕京大学英国文学专业、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福利行政专业硕士的学业。晚年执教于昆明理工大学英文系。在95岁高龄时, 她开笔回忆自己的儿童少女生活、出国生活与归国后在上海从事社会救济工作的经历, 被打成“右派”及“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的坎坷生涯。内容真实感人, 细节丰富, 文笔朴实而流畅。人民文学出版社在2006年出版的《一粒珍珠的故事》, 就是据其自传文本《坚忍不拔———珍珠刘德伟和向景云自传》 (2005年自印本) 删节后公开发行的。在自印本的扉页, 刘女士写道, 这部书是献给其双亲的:

从我幼年时起, 就一直受着我妈妈刘郭文昭的教育。她教育我———要成为一个能服务于人民与国家的人, 才使生命有意义。无论我是在快乐或忧愁、舒适或困难中, 无论什么情况来到我的生命里, 我都应该把它当成是铸造我人格和意志的锻炼。只有这一条路, 我才能够活出来, 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她的话给了我能充实地生活的动力。我的爸爸刘建民, 是他教育了我, 认识了“民主”是什么?他告诉我, 要训练自己成为一个民主时代的公民, 而不是封建政治下的产物……

刘女士在自传第一章《我的儿童时代》中深情地回忆说, 因为获得了父亲的特宠, 她曾对家中佣人们的态度“特别骄横”———假若说出口的话他们不是立刻服从, “我就会生气地大叫”。为此, 她的母亲便用中外古今的小故事来教育她要有“同情心”。她的启发式教育, 常常是声情并茂的, 并善于进行总结性阐述。如说:“我们要学习为别人着想, 不要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地位。我们都是人, 我们有同样的物质需求, 仅仅不同的是, 他们穷, 我们富。在上天的眼睛里, 我们并不比他们高尚。”关于“诚实”, 她在讲了美国总统华盛顿小时候犯错后认错的故事后说:“一个真正的人, 要有智慧认识自己的错误, 要有勇气承担自己的错误, 要有毅力来改正自己的错误。

至于她的父亲, 在用被他改正了冤狱的人所致谢的1000元钱用于救济灾民后教育孩子们道:“你们要永远记住, 来到你们手中的钱, 不属于你们自己, 属于‘天’。这是‘天’的钱, 交给你们代管。你们要为‘天’把钱用在恰当的地方。”而她母亲则进一步发挥说, “天”之外, “还有一个人也十分重要。你们知道是谁吗?就是一个‘我’字。‘我’就是每个人的‘自己’, 你做了任何事都瞒不过‘天’和‘我’———你自己。你不能想, 更不能做坏事, ‘天’晓得, 你自己晓得, 一丝一毫也瞒不过你自己, 所以一点也不能干坏事。当你自己知道你确实坏, 不可爱, 不可尊敬, 那你自己永远也不会快乐。”正是在这样的人生观教育下, 刘女士不断修炼自己要做质地晶莹的具有“珍珠”般品格和有教养的人。而“永不放弃” (never give up) , 则是其晚年自励并励人的人生哲言。

3.《名人传》导读 篇三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批判主义作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生于法国中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880年全家迁至巴黎。1889年高等师范学院毕业后,写了不少剧本。其中《群狼》《丹东》和《七月十四日》合称为“革命戏剧”,《圣路易》和《理智的胜利》两部红剧合称为“信仰悲剧”。他经过10年酝酿、10年写作,于1912年完成了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罗曼·罗兰困此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15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概述】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

本书中的三位主人公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另一个是俄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虽然他们各自的事业范畴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他们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他们毕生的精力。他们或承受病痛的折磨,或生活遭遇的悲惨,或内心慌感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沉重的苦恼,几乎让人窒息,几乎要毁灭人的理智。而他们之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生命的追求和信心。

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经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历路程,凸显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一阕“英雄交响曲”。

每一个阅读《名人传》的读者首先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作品中无法抑制的热情,都会为罗兰那极富感召力的语言而怦然心动。

《贝多芬传》

贝多芬(1770-1827),是一位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指挥家。他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一生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具有着深远影响。在东亚,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男高音歌手,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期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便做了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起了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逐渐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

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贝多芬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

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命运交响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

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完全失聪,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

生活的种种苦难没有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独特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音乐之风。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与世长辞。

【人物解读】

贝多芬是一个被命运作弄的,最终耳聋的音乐家,是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

这个表面狂傲的人,在世时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音乐家最重要的器官损坏了,他不敢表露出来,不敢让人知道,只好选择离群索居。他没有知音,甚至连朋友都没有。但是,贝多芬接受了现实,承受了上天给予他的痛苦的命运。因此他也成为作者罗曼·罗兰心目中的英雄。

【贝多芬语录】

1.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位,也永不欺枉真理。

2.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迸发出火花。

3.没有一条规律不会为获得“更美”的效果而被破坏。

4.最美的事,莫过于接近神灵并把他的光芒撒向人间。

5.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因为它不能使我屈服。

6.为了追求更美的东西,我们能够冲破任何规律的阻挠。

《米开朗琪罗传》

米开朗琪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卡波热斯),父亲是当地的一名法官,脾气暴烈,母亲在米开朗琪罗六岁的时候就死了,于是米开朗琪罗便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

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成绩优秀,他的老师很嫉妒他,于是,一年后米开朗琪罗转入了另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也离开了那里。后来,他又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琪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两天后,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nlc202309081952

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米开朗琪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拉斐尔都合不来,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米开朗琪罗语录】

1.忧郁症是我的欢乐。

2.一千次欢乐也抵不上一次痛苦。

3.我的肉体归黄土,我的灵魂归天堂,我的金钱归穷人。

4.幸福的精灵,以热烈的爱情,使我垂死衰老的心,保持生命。

5.大卫用他的弹弓,我用我的弓箭。

【人物解读】

米开朗琪罗是一个忧郁症患者,是一个恨不得把整座山都雕出生命的工作狂,一个舍弃欢乐,享受痛苦的英雄。

作者罗曼·罗兰让我们了解到了米开朗琪罗十分矛盾而又复杂的心理,他有着对自己行为的极端厌弃,因为就连他自己都知道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弱者和懦夫。心灵的折磨和奴隶般无休止的劳作,使米开朗琪罗的一生饱受折磨,对他而言生命就是恐怖的地狱。

《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他的著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这几部被视作经典的长篇小说。

托尔斯泰出生名门贵族,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他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祖母监护。

1862年列夫·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所处的社会决裂,但此举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

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托尔斯泰传》是三大传中最有意识地含有教训意味的,几乎全是歌颂人类友爱的赞美诗。

【托尔斯泰语录】

1.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

2.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3.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4.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5.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

6.你没有最有效地使用、而把它放过去的那个钟点,是永远不能再回来了。

【人物解读】

托尔斯泰——一个自我折磨、自我折腾的人,离家出走的老翁,一个打破生活的安宁以安抚良心的英雄。他很早就拥有了财富、名誉与地位,但他却像一个疯狂的信徒一样,不断地解剖自己,不断地忏悔,以至于为了自己的信仰抛弃了家庭,抛弃了生活的欢乐,最后做了一个离家出走的决定,客死荒郊。

4.名人传读后感 篇四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名人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名人传读后感1

读了《名人传》这本书后,我对这些名人的敬佩之情有加深了一层。

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他们的一生都是在为真理而奋斗。他们不畏艰险,冲破束缚,让自己的灵魂达到最高境界。他们将自己的精神融入了作品之中,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伟人是如何在一个艰难的环境中顽强抗争的吧!

1789年法国革命大爆发,贝多芬更明确地看到了自己的志向。但是,此时一个危机却正向贝多芬袭来,他的听觉在退化!这一点对刚刚树立了远大志向的贝多芬来说,实在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一个人的心灵是否沸腾是看他有没有斗志。贝多芬的心灵之火,无疑是熄灭了许多。但是,只要心灵有那么一丝星火,也能使一个人重新点燃心中的火焰,对黑暗、对命运发出挑战!贝多芬就是这么一个重新点燃心灵之火的人。贝多芬忍受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痛苦,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为贝多芬的人生之冠镶嵌上了一颗又一颗璀璨的宝石。但是,幸运的顶点往往也是悲剧的开始。由于过度的劳累,贝多芬的耳朵全聋了。这给他的身体和心灵带来了严重的创伤。但是,就算如此,他却并未停下辛勤创作的脚步,明珠般的《欢乐颂》为他带来最后的辉煌,此时贝多芬的病情急剧恶化。最后有一位陌生人帮他合上了双眼。贝多芬的生命结束了,同烟花一样短暂却又十分壮丽,这正是伟人应该有的风度!

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也一样,在志向的征途中,他们一次又一次地为自己和他人一起燃烧着希望火焰,我们又何尝不认为这是一次伟大大崛起呢?

名人传读后感2

《名人传》里的贝多芬由于他出身贫寒所以很小就辍学在家,他的一生很坎坷不平但他没有放弃勇敢的同命运做斗争,虽然他的一生很孤独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却在这看似痛苦的中创作了一首又一首经典名曲,这些经典名曲是在他耳聋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些都是他不懈努力完成的,他战胜了疾病,战胜了痛苦,战胜了听众的平庸,战胜了困难与障碍,战胜了命运,登上了生命的顶峰。

又比如说故事里的托尔斯泰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聪明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虽然获得成功但他并不满足自己拥有的一切,他不愿享受生活,不虚度年华,他想要通过有些作为来体现自己的生活价值,弘扬真正的基督精神对自由主义的蔑视。

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名人传读后感3

只有勇敢地面对苦难,才能笑着看待自己的人生,感到欢乐与幸福

——题记

他们三位不是走遍手天下无敌手的江湖豪杰,也不是功盖千秋的大伟人,也不是一呼百应的政坛高手。但他们都是英雄,他们用他们的勇敢与坚强去面对困难,把困难踩在脚下,把自己送向成功。

贝多芬;这位伟人,他顶着耳聋的痛苦,婚姻的失败,侄子的无能,向人们大声呼喊:“我要扼住生命的咽喉”。他努力,他奋斗,他不向命运低头,所以,《田野》闻名世界,《英雄》百年传唱,《命运》让人深思。他用音乐为人类造福,已经在人类音乐史上创造了奇迹,写下了他浓墨重彩的一笔!

米开朗琪罗生性忧郁,柔弱,这是他心中的魔鬼,他一生与其奋斗,终于成就了一代雕刻大师。

托斯泰,这位文学史上的巨人,他用笔尖向我们展示出了他的才华:史诗篇的恢弘气魄与明亮读意的《战争与和平》,波澜与不安骚动的《安娜·卡列尼娜》,还有悲天悯人的《复活》。他曾有过成功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但他为了寻找真理与信仰,毅然决然离家出走。

他们都用艺术之花让自己欢乐。他们都痛苦过;但他们也都坚强过,都努力过,都勇敢过所以他们让苦难都变成了欢乐,让自己的一生充满价值。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人却因为一点小挫折就怨天尤人,现在,看了名人们的事迹,我忽然觉得我们太脆弱了。

苦难,无论谁都无法逃避,只有迎战苦难,勇敢坚强地去战胜它,我们才能收获欢乐。如果不能坚强地去战胜,那就永远只能是一个弱者。请相信,风雨过后必有彩虹,勇敢,坚强过后,必能收获欢乐。

名人传读后感4

在这个假期里,我看了不少本好书,《名人传》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这本书描述了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美,让我感觉到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吃苦难的经历。

这整本书讲述了三个名人———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在那不平等的社会中怎么样挣扎与存活。

贝多芬,一个在音乐范围德高望重的人,但也是一个不畏强权的人。

米开朗琪罗,一个著名的雕塑家,为我们的作品挥洒了无数不朽的杰作。

托尔斯泰为后人留下了经典的文学作品,用文字传播爱的种子。

他们三个虽然在不同范围进步,却有一个一同的特征,就是在苦难中坚持自己对理想的追求。这是多么让人敬仰啊!

在这三人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众人皆知的贝多芬。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畔的小城———波思。他出生于佛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

他的爸爸一直用暴力迫使贝多芬学习。在他四岁的时候,爸爸就把他和一把小提琴关在一块。11岁时,他加入了剧院的乐团。13岁时,他当上了管风琴手。

后来,贝多芬发现我们的耳朵听力愈加弱,直至完全失聪。这对于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是多么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放弃,他依旧追逐着他的音乐梦想,创造了是他的一个无声的音乐世界。在这个音乐世界里,他谱写了很多闻名中外的作品。

贝多芬告诉大家:“热爱与坚持是成功的秘籍。”他还说过:“艺术是高于所有的上帝!”可见贝多芬对艺术发自内心的崇敬。

贝多芬过世了,他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丰富的音乐遗产,更多的是巨大的精神财富。

从这本《名人传》里我受益良多。原来,在这部分大人物的风光背后有着很多难以描述的苦难和艰辛。

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在将来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把握好目前,把理想化为宏图,把计划付诸行动,荡起理想的双浆,与同学们同舟共济,破浪前行!

名人传读后感5

读《名人传》让我与传记中的三位大师交流。让我体会到贝多芬早年辍学、身体残疾的痛苦;让我体会到米开朗琪罗理想破灭来自精神上的折磨;让我体会到托尔斯泰为贫民凄惨处境、为自己不劳而获的优裕生活、为难以摆脱家庭的羁绊而烦恼。但凭借他们伟大而坚定的意志,他们都收获了成功。

贝多芬曾这样说:“善事应尽力而为,爱自由胜于一切,即使为了帝王的宝座,也绝不出卖真理。”

贝多芬的童年充满艰辛,缺少温暖。父亲向开发他的音乐天赋,在贝多芬四岁时,当同龄孩子在玩耍时,他却一连数小时在羽管键琴前,或是被关在小房子里,被逼着练提琴。在他十六岁那年,贝多芬失去了他所热爱的母亲。当他十七岁时,他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后来,贝多芬被迫离开波恩,在维也纳度过了整个一生。虽在他乡,但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依旧不减,在8年贝多芬患上了耳聋症,对常人来说这已是非常不幸了,更何况贝多芬是名音乐家?但病魔不能阻止贝多芬喜爱音乐的步伐,他努力着,坚持着,试了一遍又一遍。他的快乐来自音乐,贝多芬从中感受到压倒一切的意志,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将烦恼一扫而空。

贝多芬所处的那个时代,精神物质贫乏,人们只顾追求名利禄,而忘记丰富其精神世界。此传记的三位大师,是三位手艺精湛的裁缝,弥补我们精神上的缺口。传记中的托尔斯泰,可能很多人认为他傻,有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却因看不见摸不着的什么真理而放弃优裕的生活。因为托尔斯泰不是有虚荣心的精英,不是律法家那一派,不是有这样那样信仰的法利赛人。他是自由基督教最崇高的典型,终其一生都努力追求真理。

如今,对比《名人传》可以发现我们的许多问题,《名人传》是一面镜子,对照它,可以发现许多不足,能够让我们及时改正。西汉刘向曾说过:“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现在可以说:“书如镜也,善读之可以见缺。”

《名人传》让我知道了成功的秘诀,坚持、坚持、坚持定能成功。

名人传读后感6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天,阴沉一片,下了几天的雨仍旧不肯停。

一个人静静地趴在窗边,耳边想着一首首动听的乐曲,“给我翅膀,让我可以翱翔,给我力量,是你让我变坚强……“望着窗外的毛毛细雨与那挺拔的竹,不禁让我想起了《名人传》中的主角。

曾经的我多次抱怨,老天为何对我如此不公平?可现在想想,老天是无法让每个人都公平的,如同《名人传》中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一样。贝多芬是读完《名人传》后一位让我从心底肃然起敬的人物。他有着一颗执着的心,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震撼人心的交响乐。从小学到初中,我虽然了解到贝多芬追梦之路的执著,但我却从不知面对双耳失聪的现实打击,贝多芬是如何坚持的,也许现在我才渐渐地懂了:他有着一颗从未放弃过理想的心。贝多芬经历磨难,所以取得成功。但我呢?面对每次考试的失利,就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懂得去努力。

“考这么差呀,怎么会这样呢?”“我也不知道,我努力了。”这是最常见的对话,也是我最不喜欢听到的对话,虽然读书很重要,但是没有目标的读书还是如平常一样。读书有目标,且要努力去完成。

贝多芬的不懈追求,最终取得了成功,因为他说过:“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扼住命运的咽喉。”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他成功了。

谁也无法让自己的人生没有坎坷与磨难,现在我要把磨难当成最好的礼物,磨难也许会让我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越战越勇。

贝多芬的人生告诉我,没有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这一天,我开始仰望星空发现,星并不远,梦并不远,只要你踮起脚尖。”理想离我并不远,只要努力,成功近在眼前。

名人传读后感7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不管世界给你多少苦难,只要努力,就能逆袭,发光。

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虽然命运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可他仍然热爱音乐,不顾人们的世俗的眼光,热衷于创作。在失明的压力下,创作出了不朽的《欢乐颂》,成为著名的音乐家。当你被他乐章的轻柔所感染,被乐章激情的部分所打动;为乐章的升华所感叹时,你就会理解,为何他那句“唯其痛苦,才有欢乐”的名言会鼓舞了不少人,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只要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没有不可能!米开朗.琪罗

他是一位雕塑家,《名人传》中有一个对他描写的片断:“如果他要建造一座纪念碑的话,他就会耗费数年的时间到石料厂去选料,还要修建一条来搬运它们;他想成为多面手:工程师/凿石工;他想什么都自己动手,独自一人建起供电,教堂.这简直是一种苦役犯过的日子,就是这样追求完美的他,创作的《大卫》让后人钦佩.在他的身上我知道了,虽然”人无完人“但可”追求完美“,做自己心中的完美自己,尽力做到最好!

列夫托尔斯泰

作为小说家的他,认真对待文学,写出了《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书,那就是他给这个世界的礼物,曾有罗曼.罗兰说她的眼睛像强盗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玻璃了.虽然有人这样评价他,不要以为只有伟人才可以给这个世界以礼物,只要愿意,有时,一个微笑就是礼物,让世界,春暖花开。我们每个人一样,都有自己的责任,尽职尽责就像世界最好的礼物!

从《名人传》中我学到了许多,你也读读吧,一定会感触许多.希望你的感触会化做动力,用你的青春去拼,让你的未来,这世界的未来更美好!

名人传读后感8

打开《名人传》,在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显然,罗曼61罗兰要用英雄主义的精神来矫正时代的偏向。在罗曼61罗兰看来,真正的英雄、真正的伟大是痛苦和孤独,是自我同无形物的抗争。在同一引言中他还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伟大的人。”他正是紧紧抓住了英雄伟人痛苦的心灵,把战胜苦难作为衡量英雄的一把闪亮标尺。而他的《名人传》就是揭示人类历史上三位苦难英雄的心灵传记,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

他在《贝多芬传》的结尾这样写道:“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迎。”确实,“用痛苦换来欢乐”正是罗曼61罗兰追踪贝多芬一生命运的视野,这句话构成了《贝多芬传》内在的紧张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是什么支持着贝多芬?是不向皇权低头的品质,是不被金钱收买的决心,是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正是依靠着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贝多芬越过了人生的无数个痛苦险峰,达到了对人生最清醒的领悟。

如果说《贝多芬传》是英雄主义的号召,是力的颂歌,那么《托尔斯泰传》则是一首安魂曲、一支哀歌,一阕送葬曲。贝多芬伟大的痛苦是因为他在人生的盛年遭到厄运,托尔斯泰伟大的痛苦在他自身主观意志的选择。

名人传读后感9

首先承认凭我的修养要读完一本公认的名著,着实是件考验意志的事,尤其是拜读这类洋溢着浓厚的西方精神追求的人物传记。或许我们从小耳濡目染,习惯了看传记就像读一个故事或是看一段传奇,猛然发现罗曼罗兰是个思想控时,就像是一向在一条平坦的马路上走啊走,走的近乎昏睡时,忽然掉进路边的一个深坑里,那一分钟的惊悸和随后而来的因爬不出深坑而感到的苦闷简直如出一辙。

当然话虽如此,待静静看了一遍后,才发现这书绝不是一本有名的”作文素材“,人类精神的伟大和人性的真实往往令人惊叹。曾看过这样一句话:往往这个世界给予天才的是苦难的一生,而他们自我带给世界的却是无尽的荣耀,唏嘘不已。或许真的,对于顶级的艺术家,不疯魔,不成活。至于疯魔,是我们的评判标准出了问题,还是我们自我没有勇气去勇敢,没有真心去应对真诚?

就从贝多芬来谈谈吧,他的一生被罗曼罗兰比作一天暴风雨的日子,”先是平静的的早晨偶有微风,但在空气中沉重的预感后,忽然巨大的阴影卷过,开始了悲壮的雷吼与不止的暴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正像他一生的倒影与写真。我们读这句话时,总不免充满敬佩,可想想,谁经历这样的一场暴风雨?看看开篇各类人物对于贝多芬的肖像描述,就不免感慨,是的,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可是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我还是选择“既然命运扼住了你,你就挠挠它的胳肢窝”好啦。读《贝多芬传》时,还有一个细节令我差点笑喷了:贝多芬情感鲜明、敢爱敢恨,原本他十分钦佩拿破仑,但他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之后又不屑地评论道:“原先他也可是是个凡夫俗子!哈哈,真才子,真性情也!

总言之,人生路途上总免不了坎坷,既然如此,学会坦然应对即是:轻轻一笑挫折再用功。至于先贤们的人格品质,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名人传读后感10

贝多芬强横的推翻所有的音乐爆发力、米开朗琪罗懦弱天性中成长出的奇才之葩、托尔斯泰多变强硬的文风mdash;mdash;罗兰先生在《名人传》写下了自己对这三位偶像狂热但带有理性的崇拜之情。三人之中,我最知道的是托尔斯泰。我拜读过他的大作,甚至感觉自己与他有几分相似。他文字传递来的温厚关怀的温暖,又怎是那些风花雪月的文字所能比的?

娜塔莎的楚楚可人和善良可爱,是荒芜岁月中长出的一朵玫瑰花;玛丽公主的爱情是百花凋谢之后的寒梅;战争与秘密谋划的一波三折,皮埃尔一直坚持自己高尚的信仰,是一个完美的革命者;堕落的贵族贪于享乐,视宗教虚伪的神父高于伟大的神,在战争时借以麻醉自己,耽上一颗枯朽的心。《战争与和平》中的爱是最后所有人的团结,会让我生发出强烈的感动。

安娜的煎熬是痛苦的。她就好似一块被身体、家庭、世俗狠狠拉扯的吸满了脏水的干净海绵。她出身高贵,但生活却比农奴还不快乐。“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是在分裂的混沌中一步步挨近峭壁的。这次托尔斯泰寄托在《安娜middot;卡列尼娜》中的爱是在失败的列维形象中对我们的同情,对与自己相类似的一类人的悲悯。

玛丝洛娃的传奇经历在当时的俄国社会上,前半部分数见不鲜,可最后找到真爱的少之又少。虚伪做作、携带丑恶嘴脸的绅士才合适与之相仿的社会,心回意转或秉性善良的则是千载难逢了。《复活》中的形象,不再沉溺于不可终日的幻想,不再过分黯淡,他们有血有肉,会呼吸,会心跳,也就更牵动人的神经。托尔斯泰的爱是对那些能重寻美好的大家的赞许,是对迷途中没出路的公子哥的最好警示,同时也给了他们摆脱这所有的勇气。

同样的,贝多芬谱的曲传递出的深郁的生命力、米开朗琪罗绘的画与雕的像,都体现出对普罗大家的无私的爱。他们生命价值的体现,就是如此。伟大的灵魂,这般百忙淬炼的强壮的灵魂,做永远的引路人,做一盏勇气的长明灯。

名人传读后感11

刚看了题目便明白了此书是要通过写名人与他们的伟绩来告诉我们道理,以此教导我们要学习这些人的品质。

书中选的三个名人都是名扬四海但饱受苦难的人。例如贝多芬,他的音乐无人不晓,可在其成为音乐家的过程中,他却受尽折磨。自己患病在身,做了多次手术均不见效,遭到妻子背叛,还因为侄子对自己脑门开枪而差点吓死。他曾说过:“上帝啊!哪怕是给我一天快乐的日子也好哇,我已好久没尝到幸福是什么滋味了!”但还远不止这些,他身为音乐家,却不幸耳聋,还穷困潦倒,自己呕心沥血几个月做出来的作品分文不值,况且还会遭到敌人攻击,可他硬是努力着,一直撑到死亡的前一秒。我懂得了什么叫坚持,什么叫信念!

米开朗基罗则是没日没夜的雕刻那些不可能完成的雕像,还频遭诽谤。想想名人也只是普通人,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十全十美,成功也只不过是比别人多了一份坚持,多了一份热爱罢了!看看托尔斯泰也是个性格怪异的人,与许多人处不来且遭人反感,但他却写出了不朽的巨作,是不是作家的思想有异于普通人呢?

看完这本书好像自己在上一堂思品课一样,从中汲取了许多东西。它使我对这些熟悉的名人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它还让我悟出了一些道理:那些名人之所以成功,自有他的道理,虽然才华横溢,也要通过苦难的磨炼,逆境中的坚持,坚定不决的毅力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人只有在困难中锻炼自己,才能突破自我,而不是畏难而退,当缩头乌龟。只要你有恒心,就一定能闯过难关,这是我的`理解!

名人传读后感12

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深有感触。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大家强大的精神支柱。《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向运势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最后成为了伟人。这也告诉了大家一个道理:艰难和挫折是对运势和生活的最好锤炼!

在这三位伟人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贝多芬。他对音乐有火一般的热情,先后创作了很多出色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了幻想。但灾难还是无情的即将来临到了他的头上,在1802年,他意识到自我的听力障碍已经没办法治愈,并且会非常快恶化。那意味着他可能再也不可以进行创作了!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但他却可以顽强的和运势抗争,这或许是他后期能写出那样多不朽作品是什么原因吧。这种对生活对运势永不妥协的精神正是大家应当学习的,这伟大不屈的灵魂让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让生活有了期望。

读了贝多芬的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海伦凯勒——一个同样有着坚强毅力的人。她的生活同样是非常不幸的,儿时的一场大病,让她变成了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小姑娘。在她的世界里,没色彩,没声音,也没办法表达自我的想法。但运势的不公没让她失去期望,她渴望知道所有,于是她加倍的努力,最后成为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贝多芬和海伦凯勒在日常遭遇着不同的磨难,但他们却有着同样的精神——永不向运势屈服!这不只让我敬佩也引发了我深深的考虑。作为21世纪的一名中学生,社会的角逐愈加的激烈,大家的功课愈加多,学习上的困难也随之增多,应付重重的困难与重压,大家是否也需要这种精神呢是!在遇见难点时,在学习成绩降低时,让大家“借着贝多芬的光芒,再一次擦亮大家的双眼。”用坚定的信念去应付挫折,用顽强的毅力去达成梦想。

名人传读后感13

《名人传》是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书中写了三个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琪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贝多芬供大家享乐的音乐,是他“用痛苦换来的欢乐”。米开朗琪罗留给后世的不朽杰作,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里,描述了万千生灵的渺小与伟大,描述了他们的痛苦和痛苦中得到的和谐,借一播送爱的种子,传达自己的信仰:“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上帝生存的人”;“当一切人都实现了幸福的时候,尘世才能有幸福存在。”这本书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父亲发现了,可是,他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的父亲天天让贝多芬练琴,完全不顾及他的感受,有时还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关在一个屋子里,这一关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练琴,贝多芬的童年十分悲哀。

贝多芬的母亲早年去世,父亲是个挥霍的酒鬼,这些,在贝多芬的心里,划上了一道深深地伤。但是,贝多芬由于天分和勤奋,很快成名,但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贝多芬的耳朵聋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是一个莫大的打击。

但是,贝多芬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成功了。

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不测,贝多芬就能够打败他,贝多芬用自己的努力战胜了困难,我们也一定可以!

这本《名人传》教会了我许多道理,他教会了我贝多芬的坚强,教会了我米开朗琪罗的正面面对困难,教会了我托尔斯泰的诚实和不屈的精神。

《名人传》这本书里的人,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所有精神!

名人传读后感14

“打开窗子,让自由的空气进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这是罗曼。罗兰在《名人传》卷首语中所说的一句话,可以看做是他对自己的作品所做的一种诠释。

《名人传》是罗曼。罗兰最早享誉世界文坛的人物传记,它真实的记录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三位艺术大师坎坷的生活和艰辛的创作历程,展现了艺术大师们伟大的心灵。在罗曼。罗兰笔下,这些伟人之所以伟大,正在于他们能够克服自爱神的缺陷和环境的阻碍,战胜痛苦与孤独,从而获得超越。贝多芬用痛苦换来的欢乐化成了不朽的音乐,米开朗琪罗用他生命的鲜血雕塑了后人需仰视才可见的巨作,托尔斯泰相信“当一切人都实现了幸福的时候,尘世才能有幸福存在。”凭借对人类的爱和信心,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光辉的艺术杰作,而罗曼。罗兰则使这三位艺术大师的形象永远为世人所敬仰。

作品告诉我们,任何成就都伴随着艰辛的拼搏和痛苦的考验,只有与一切痛苦,磨难,阻碍以及自身的弱点做不屈不挠的斗争,才能最终取得胜利,实现人生的价值。同时它也告诉我们,悲惨命运不只降临在伟人身上。当我们遭受磨难与痛苦时,要想到许多杰出的灵魂与我们同在,与我们承受着同样的苦难,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承担苦难的伟大情怀,会鼓舞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进。

《名人传》是人类心灵的三份手稿,是一曲让人荡气回肠的“英雄交响曲”。这部作品让我们走进三位大师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在与这些伟人进行心的交流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启迪。

名人传读后感15

读完《名人传》,我深切的感受到名人是怎样炼成的鲜活的人物,生动的语言把三位名人诠释的栩栩如生。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三位名人在作者罗曼罗兰动人心魄的笔尖下谱写了一首华美的“英雄交响曲”。

三位名人中,最熟悉的莫过于音乐天才贝多芬了。我们都知道在他耀眼的光华下,隐藏着的是他的不幸和努力。《名人传》让我对贝多芬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他有着悲惨的童年,从小便被父亲用暴力逼迫学习各种各样的乐器,他的童年没有快乐。但是他的悲惨并没有随着他的长大而结束,母亲的去世给贝多芬巨大的打击。悲痛欲绝的贝多芬没有放弃,与命运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与贝多芬灵敏而活跃的音乐细胞相比,他的身体却是不堪一击。也许,是命运的捉弄,是上天的不公,贝贝多芬被病魔缠身,身体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听力的下降对贝多芬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他执着追求音乐的脚步并没有因此而停下。就算当自己的听力完全失去的时候,还是没能扑灭他对音乐如火的热情。除了贝多芬在音乐方面惊人的天赋外,他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思考。

我国先哲孟子说过:“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确,贝多芬是在经历了超越常人的磨难之后才成为伟人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就是成为天才的根本。

5.《名人传》读后感 篇五

刚拿起《名人传》的时候,有种想丢下的冲动,这是一本人物传记,害怕看枯燥的传

记体文章,但翻开《贝多芬传》我就停不下来了,不同于其他枯燥的传记体文章,罗曼•罗兰并没有一直追溯他们的人生历程,而是用心、用真情的理解了他们的人生,理解了他们的苦痛,用心去写了他们的心路历程,写的平淡,没有特别华丽的词语,没有枯燥的专用名称,有的是心底里最真挚的那份情感,毫不造作的、自然而然的流露着,于是可以那么感人肺腑,每一段文字都深入到人心最柔软的地方,牵动着、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源 于对音乐和美术艺术的喜爱,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的人生和心路历程深深地影响了我、震撼了我。贝多芬——莱茵河畔一户贫苦的农名家庭的孩子,被父亲用暴力逼着学习音乐,虽然并不幸福、并不轻松,但却因此挖掘了他惊人的音乐才能。不幸的生活使他脾气暴躁、喜怒无常,性格孤僻的他只有对音乐有由衷的热忱。他没有因为生活的不幸而自暴自弃,相反的,却无限激发了他的音乐才能才留下那么多震撼人心的曲子,创造了他一生的辉煌。

而米开朗琪罗,本没有贝多芬那么乐观澎湃的心,甚至有着脆弱的神经和人性的各种弱点。他与贝多芬相同的,是他那种无法自控的艺术天才对他 的支配,让他对艺术有着无限的追崇和不懈的努力,无论教皇如何打压、生活如何折磨,他没有轻易的放弃艺术,而是让这种 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在 他心中饱含信仰的那片土地上尽情的滋长。虽然他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就算在当时他的作品不被理解,但他仍然我行我素的在作品中挥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于是他的作品被赋上了一种像他一样的精神和品质。

最后写的托尔斯泰——俄国的一面镜子,他用他的美好心灵感 知着、描绘着这个世界,留下一部又一部巨著,像一盏指路的灯,照亮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前进的路途,帮助一颗 又一颗迷失的心找回了方向,找到了力量。

他们都一样,无论受多少苦,无论受多少打击,他们从来不会放弃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为他们 自己的执着而不 断 执着,于是他们可以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辉煌。

生活中,苦难是难免的,在人生的长河中,若能逆流而上,便也就是超越了自己。不可能每个人都成的了伟人,因为会遇到这样不幸的人是少数,而且 能够做到他们这样在逆境中成长的更是少数。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有超人的意志力和信念。我们要让自己也具有如此的品质和力量,才能更好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6.名人传读后感 篇六

《名人传》的作者罗曼·罗兰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痛感19世纪与20世纪的欧洲是一个骚动不安,弥漫着腐朽风气的社会,是一个需要伟人的社会,所以他写下了《名人传》,以此来叙述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他们的事业,贡献,所处的时代国家都不一样,却以他们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使我印象深刻。当然这其中少不了他们的杰作。

在《名入传》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贝多芬。在我看来贝多芬是最伟大的人。身为一位耳聋的音乐家却创造了许多不朽的音乐,而且在书中可看出,贝多芬因耳聋不但影响了工作,而且还使他从此过着孤独凄凉的生活。但他的音乐却为苦难的人而写的,他隐忍自我的痛苦,却用他以痛苦换来的欢乐来安慰人们,给人们勇气和力量,他的精神使我震惊。在当时可怜而自私的世界里,贝多芬把音乐当成一种寄托。在我看书的过程中,看到了最气愤的事:贝多芬在去世前有十分严重的病,他每一天都受到病魔的折磨,他最后投降了。他让他的侄儿去找医生,可这个麻木不仁的侄儿两天后才去找医生,医生到了,贝多芬却治不了了,可悲的是贝多芬去世时他的侄儿不在他身边而是一个陌生人为他合上了眼。贝多芬明明付出那么多的爱,却没有回报。他还那么伟大,这比他所受到一切痛苦还让人心酸。这可怜的人啊!在孤独和痛苦中死亡,死亡前还要做不屈不挠的斗争。或许死亡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种解脱。

应对这三位名人的生活经历,想想自我的生活,我们真幸福啊!我们虽不是名人,但是名人其实与常人一样,他们与我们一样痛苦,挣扎和矛盾。然而他们以自我伟大的意志打败困苦,而我们却生生抱怨。表面我们说是打败敌人的人是英雄,事实上呢不是,《名人传》作者罗曼·罗兰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使人不抱幻想,直面人生;唯有与苦难的搏斗,才能使人经受残酷的命运。是啊,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终要走上这条崎岖的道路,对于我们来说应对人生大道上的种种困难应勇往直前,当然硬拼是不行的,所以让我们坚强起来应对此刻的生活。

《名人传》是值得我们阅读学习的好书,期望我们成为有坚强意志的人。

篇二:名人传读后感

《名人传》告诉我们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许多磨难,能够坚定走下去的人,不是有强健的体魄,而是那份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我们继续走下去。

《名人传》的作者是罗曼。罗兰,他指出人生是艰苦的,生活里充满了贫困,忧虑,孤独和辛劳,人们彼此存在隔膜,不懂得互相安慰,所以他写《名人传》,把伟大的心灵献给受苦难的人们,使他们得到安慰和鼓舞。

首先介绍的是贝多芬,之所以先介绍他,是因为贝多芬希望他自己的苦难经历能给予别的受苦难者以力量。

作者说他外貌平平,并用细腻的手法将外貌描绘得格外生动。贝多芬的童年与莫扎特相比,是无光的,艰苦的,并且少年时代的他就开始为经济问题操心,中年疾病缠绕着他,但他依旧与病魔抗争。

他饱受身与心的折磨,多次想向命运屈服,但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别人的眼中,他是一个骄傲而孤独的伟人,没有人理解他,懂他。从他的经历中,我知道他一生都处于困苦中,友情,亲情,爱情,他也未能好好感受。罗曼。罗兰说贝多芬的这一生就像是一个雷雨天。我能感到贝多芬一直都在与命运抗争,与思想抗争,他对艺术的热爱,追求促使他的生命拥有力。

米开朗琪罗是一位雕塑家,他是天才,但天才的自由被教皇紧紧地束缚,因为西斯廷的工程,他有了一个病态的躯体。因为天才的聪颖,使他无法逃脱教皇的使唤。这是多么令人苦恼的。他光荣着,又痛苦着。

读了他的经历,我知道他的处境有多么艰难,面对家庭,面对对手,他们不停地中伤着米开朗琪罗。但他爱他父亲,他说:“只要我还有什么东西,我就绝不会让你缺少什么,我宁愿自己贫穷也不愿看到你受苦。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的一位文学家,他面对的是上流社会的人,因为他追求真理,所以被教会开除了教籍。他用强而有力的笔杆写出了一部部著作,影响着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三位伟人的困难与苦楚。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英雄,是与命运抗争的战士。他们是世界的征服者,是自己本身的征服者。

《名人传》这本书,又让我们呼吸到英雄们的气息。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应当多想想名人传中那些人的精神品质,让我们的人生也充满意义。

篇三:名人传读后感

在一个冬日的午后,偶然间捧起了这本书,然后就恋上了那慷慨的情怀和罗曼·罗兰那如行云流水一般的文字。

《名人传》讲述了三位世人皆知的艺术家的一生。患有耳疾的天才音乐家贝多芬,崇尚唯美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开创文学里程碑的作家托尔斯泰,三者都有常人难以想象的经历,正因为如此,造就了他们不平凡的一生,使他们注定要成为与世人不同的生存者。

罗曼·罗兰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可以写下诗一般的文字,也可以当一个很好的记述者。他用最真诚的笔触书写了一段传奇,谱写出一曲伟大的英雄赞歌!

在《名人传》中,我最欣赏米开朗琪罗,却又最怜悯他。米开朗琪罗是文艺复兴杰出的代表,拥有极高的艺术天赋,世人都以为他一生辉煌,实则却艰辛无比。他不承认自己是画家,把自己称为雕塑家,但也确实,他的确是用双手构建起最真的美丽,不为世俗所玷污的纯洁,在那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可怜的是天才总会令人有所叹惜,米开郎琪罗拥有自己的个性,特立独行着,换句话说,他是个异类,他不喜欢与人合作,因为那些人的做法令他无法忍受。当都皇命令他给壁画上的人物“穿”上衣服时,他也只能无奈。总之,他与他生存的社会无法相融,他犹如圣洁的花朵,出於泥而不染,他有与常人不同的生死观,他认为“一个人一出生就死去是最幸福的,因为他可以不用承受世间的痛苦”。因此,在他的侄儿大费周章举行新生儿的庆典的时候,他立即写信呵斥侄儿,而在侄儿的新生儿刚出生就夭折的时候写信祝贺。这令常人难以理解,米开朗琪简直是个疯子!一定会有人这样认为。或许是太多的磨难与压力令他无法对生活热情。

然而,就在他雄心壮志打算要创造真正的艺术的时候,死亡走近了他,他已经没有时间了,结束了,就这样结束吧。

永远的米开朗琪罗,因为他的不同,使他拥有了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那是灵魂的艺术。

贝多芬、托尔斯泰也正是如此。音乐、文字,绘画(雕塑)本就是一体,艺术?何为艺术?

我想,几米的漫画,小四的文字、Jay的流行乐,都算不上艺术,或许那感动了一些人,但他们可以感动几百年里所有的人吗?

什么是艺术?呃,令人震撼的,并为之感动的。她来自哪里?又将去向哪里?

来自灵魂,归于灵魂……

篇四:名人传读后感

书,是春天的甘露,滋润心灵成长;是一泓清泉,洗尽灵魂的尘埃;是人生路上奋勇向前的动力。我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我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我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我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善读之人,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宽,才能找准人生的方向。读《名人传》,那一道精神之光温暖了我的心灵,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给了我人生的方向。

“我愿证明,谁若行为高尚、善良,必同样能承受苦难。”这是出自贝多芬之口,他用一生证明了这话是对的。童年时期备尝辛酸,慈母过早离世,酗酒的父亲每天对他只有责备打骂。他用自己高尚的行为与善良,战胜了苦难,不久他进入了维也纳,他的人生开始步入辉煌。然而幸运之神却并没有眷顾他,苦难依然纠缠着他。他并没有屈服,而是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虽然双耳失聪,却仍就坚持作曲,留下了不朽的《欢乐颂》。贝多芬,一生被锁在痛苦的悬崖上,这个世界未曾给过他一点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献给世界!他在我的生命中注入了顽强拼搏的动力,不向苦难低头的信心让我拥有了坚强的意志。

米开朗琪罗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天才,这股创造的力量驱使这位雕塑家不断的行动并走向成功。但他也是一个忧郁、怯弱的人,拒绝成喜爱自虐。作为雕塑家,它是雄居首位无可匹敌的绝对天才。作为一个人,他又是极其软弱、卑怯,甚至有某些道德缺陷,对权贵的屈服,对战争的恐惧,对朋友的死袖手不顾……这些弱点就是他心中的魔鬼,他的一生都是与这魔鬼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的过程中进行的,结局是失败还是成功这并不重要,生命是源源不断、澎湃激荡的洪流,英雄本色正是在巨浪向着掩饰一次又一次的撞击中呈现出来的。

在不断的自我肯定否定中,米开朗琪罗将自己刻成了一个棱角分明的英雄。1882年参加人口调查,发现疮痍满目的社会现实后他十分震惊。激发了他的同情心。他决心放弃可耻的贵族生活,向简单、朴实的农民生活回归。为受苦的人们呼吁。他面对整个贵族上流社会,被开除教籍,他并没有向权贵教会低头,他鄙视那些宗教仪式、痛斥教徒。纵观托尔斯泰的一生,几乎无一时一刻不“斗争”。

《名人传》所折射出的精神之光,永远是一盏明灯,照亮我的精神世界,激发我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勇气。

篇五:名人传读后感

在历史的缓缓长河中,痛苦和磨难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伟人,虽然所处时代和国家不同,但他们同样都是执着于真理和正义的理想伟人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支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别人。

如《名人传》中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列夫托尔斯泰,他们的一生命运坎坷,在生活的痛苦、磨难和命运的考研下造就了这些伟人。

贝多芬由于双儿失聪,对自己音乐创作的打击很大,然而对挫折却能以顽强的精神与命运作抗争,就像是海伦凯勒,虽然在她的世界里,失去了一切绚烂夺目的光彩,没有了颜色,只有黑暗占据了她的世界,失去了了解这一世界的尝试,但她并没有放弃,并没有为之而垂头丧气,然而她却以乐观的心态直面人生。贝多芬执笔表达了对音乐的热情,作出了一首首不朽的杰作。

《名人传》是法国罗曼·罗兰著的名作,从中我首先感受到了贝多芬的痛苦、孤独、不幸。但他却让别人从他的乐曲中感受到了欢乐、振奋,他是一个不幸福的人,却让别人得到了幸福。他是一个疯狂的人,尽管有些偏激,但不可否认他对音乐的狂热。也许他是那么不幸,但让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同情,是崇敬。

如果说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人,那米开朗琪罗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他一生生活在苦痛之中,他疯狂地工作,每天忧伤着,癫狂着。他的幸福观似乎扭曲了,对他来说,痛苦就是欢乐。他自闭孤单,他生性多疑,生活使他绝望了,引着人们去同情他。但这样的他却是世界的征服者。他的作品给他带来希望与痛苦,正是这样,才使我们这些后辈而赞叹。

而托尔斯泰则安抚了我们的灵魂。没有一个人能完全理解他的思想,但他来给了我们希望。他的每一篇著作都鼓舞着人心。

同时,还要赞叹罗曼·罗兰细腻的文笔,给我们展现了三个有血有肉的为人。

米开朗琪罗,他的一生被迫为教皇服务,但他却用一种极为谦悲的爱对待自己的亲人,但最终换来的确实自己孤独的一生,孤寂陪伴着他的一生。回首过去,他的创作给予了他很多,但他所追求的并不是如此,因此觉得自己虚度了一生。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撒播爱的种子,用自己的一生换来了对人们真理的实现。

伟人的成功,面对困难挫折的勇于面对,用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挫折。对自己理想的坚持,对真理和正义的不懈追求。在痛苦和磨难的早就下,是自己不断蜕变成了一个伟人!

篇六:名人传读后感

读过《名人传》,我为书中三位名人的不幸遭遇感到同情,但他们坚韧的精神更让我敬佩万分。

这本传记里主要叙述了三位名人的伟大事迹,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另一个是俄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托尔斯泰,虽然各自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是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年幼时的生活就非常困苦。青年时,好不容易有了一次珍贵的爱情,然而,却因为他的耳聋与这来之不易的爱情擦肩而过。此时的他,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但他没有就此一萎不振,而是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音乐创作中,诞生了不朽的名曲,被世人所钦佩。

贝多芬用苦痛写作乐曲用性命对抗音乐,为后世留下了享用不尽的精神粮食;米罗开朗其罗用一辈子的心血和精力创编了永不磨灭的作品;托尔斯泰则在他的小说中描画了万千性命的藐小和伟大。面对人生的劫难、种种的不幸和世上的哀苦,他们从来没有一丝的惊慌害怕与颤动。他们伟大的精神告诉了我们:困境成就真英雄!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苦难是人生的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笔财富,对于弱者却是万丈深渊。”的确如此,挫折如同苦难,可能是我们奋进的号角,也可能是我们前进的绊脚石。人生的长河对于弱者将会干涸,但,对于强者会奔流不息。即使路之迢,山之高,也要披荆斩棘奔赴理想,永不轻言放弃。

在我们现今的生活中不免会遇到一些的不如意,它们会使我们变得灰心丧气,失去前进的动力,失去斗志。这时,你一定要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与贝多芬相比,我们这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重新昂起头颅,再次重拾希望,开始一次全新的旅程呢?

7.名人传,读后感 篇七

关键词:瓦萨里;优雅;气韵生动

1 瓦萨里在《名人传》中提出艺术的五大特质

瓦萨里在《名人传》中提出的艺术的五大特质:规则、秩序、比例、design和风格。瓦萨里用这五大标准对绘画、雕塑和建筑界的艺术家进行了评价。瓦萨里在他的著作里揭示了艺术发展的演变规律,并在第二部分中提出艺术的评价标准,在西方文艺复兴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艺术家的身份根本不受重视,甚至作为雕刻家或者是画家是被人看不起的,瓦萨里在著作中,明确提出要重视艺术家的地位,要为艺术家正名。这种观点在文艺复兴以前的绘画理论中鲜有著述,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家瓦萨里则提到了这一点。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慢慢被人们所重视,艺术家的地位也在不断地提高。

瓦萨里提出艺术的发展过程像人类本身一样,有出生、长大、衰老和死亡四个阶段。艺术从刚开始出现显然远未达到完美的状态,也许会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好的特质,终究是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因此他将艺术家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艺术刚刚形成发展的古老时期。这个时期的艺术刚刚开始发展,在造型方面远没有达到完美状态。因为任何新生事物在产生的初级阶段,都不可能呈现出完美的状态,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艺术的发展也不例外。瓦萨里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当时的艺术及艺术家进行评价。在他提出的五个特质里,他认为规则和秩序在绘画、建筑和雕塑的发展初期是最容易达到的一种标准。第二个时期,艺术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这时期的艺术家已将以往艺术家存在艺术上的陈迹清除殆尽,他们把艺术又往前拉近了一步,这个时期的画在比例和design方面都有明显的成就。到了第三个时期,艺术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这时候的艺术家已经具备了瓦萨里所提出的五大特质。

2 将瓦萨里和谢赫的艺术标准进行对比

2.1 “优雅”和“气韵生动”

在这里,不妨将瓦萨里提出的艺术“五大特质”和谢赫的“六法”论对比一下,就会发现瓦萨里所提出的规则、秩序、比例、design(模仿)和完美的风格(优雅)五项标准中,他将优雅放在最高的位置,并且认为这是艺术发展的最高形式,瓦萨里认为“优雅”是绘画的完美状态,这是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具有优雅特质的画面中,色彩会比自然中发现的色彩更美,人物更具人文主义特质。瓦萨里作为西方的艺术理论家,他认为优雅是绘画的完美状态,在我国古代谢赫所提出的六法论中。六法第一条说的就是“气韵生动”,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于六法之首,也正是说明了“气韵”的重要性。在谢赫所处的那个时代,绘画的主题一般是肖像画和人物故事画,所以他所提出的“气韵”的意思就是人的精神状态,也可以说是神韵,在当时的艺术环境下,如果艺术家的作品中有谢赫所说的“气韵”的话,这幅作品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上品之作。“气韵”所代表的是人内在的生命和精神,是物体的内涵和神韵。东西方艺术在表现形式上虽然大不相同,但是艺术的本质却是相通的,“优雅”和“气韵生动”所代表的就是但是藝术所能达到的最高形式,不管是“优雅”还是“气韵生动”,都是艺术理论家对当时的艺术环境所提出的艺术评价标准。只是针对不同形式的艺术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在谢赫当时的艺术氛围中,人物画是主流,画家对人物气韵的刻画更是画面中的重中之重。在瓦萨里所阐释的“优雅”的概念里,更多的也是在针对人物画,在这些优秀的画家里,拉斐尔将“优雅”表现的最恰到好处,在拉斐尔画笔下的不同年龄段的人物不管男女老少都显示出不同的优雅特质。这里的“优雅气质”其实就是谢赫在六法中提到的“气韵精神”,人最主要的就是精气神,只有将他的气韵神态、优雅特质表现到一定程度,不同人物的个性特质才能完美地表达出来,瓦萨里和谢赫在这一点上的观点显然是相同,只是在文字表述上略有差异。

2.2 “模仿”与“传移模写”

除了“优雅”之外,瓦萨里认为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的特质就是“design”及模仿。瓦萨里为模仿制定了两条主线——是对自然的模仿和对大师的模仿,在他的观念里,模仿并不是对自然不多不少的照搬,也不是努力的再现,而是要根据个人的“感知力”和“判断力”对自然进行自主的加工和提炼,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约束了那些一味照搬对象而不加思考的艺术家要完美超越自然。自然是艺术家学习的最好范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有选择地去模仿,因为艺术是高于自然的东西,那些机械模仿的艺术显然不是瓦萨里所推崇的。他所说的另一条线就是模仿大师,前人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大师的学习当然也需要有选择性的进行,模仿的对象要量身定做,这需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去选择。瓦萨里在他的模仿论中指出要模仿大师的范本,在模仿的手法上也要避免机械的、盲目的手段,要融合一定的自身因素,从而形成自己风格。谢赫的“传移模写”和瓦萨里所提出的“模仿”则有一定的区别了,谢赫所说的“模写”是临摹作品,这一法被他放在六法之末。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作品的传世依靠的是对作品的临摹传写,但他并没有深入强调对自然的写生模仿和对当时技艺超群的画家的模仿。只是单纯的谈到针对作品的传写,这也只是作为当时艺术家的一项基本技能,并不能代表画家的水平。唐代的张彦远也谈到了这一点,他认为摹写乃“画家末事”,瓦萨里的模仿论相对来说内容就丰富多了,这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是分不开的。谢赫所在的魏晋朝早于瓦萨里十个世纪,在早于瓦萨里那么远的年代就提出了“传移摹写”,也体现谢赫在艺术理论上的高深见解。但他并没有将摹写这一问题深入讨论,只是点到为止。这和东西方艺术的差异有关,更多的是理论家所处的时代的不同。这两种不同的东西方绘画评价的标准,在各自不同的道路上也会有某些交汇点,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的。

2.3 “比例”与“经营位置”

《名人传》中也谈到了画面的整体协调感,瓦萨里将此概括为“比例”,并适用于雕塑、绘画和建筑上面。在画面中,各个物体之间的比例和谐是瓦萨里在他的书中所强调的,文艺复兴以前的画家,很少有人会注意到画面的比例关系。早期从事艺术活动的匠人缺乏对对象的视觉上的判断力,这种判断力是长时间的锻炼才能达到的一种能力,不需要专门的去测量。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从事艺术活动的人自然也会有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力和对画面的感知力。处于艺术成熟期的艺术家已经会注意到画面中各部分之间的适当关系,这就是瓦萨里所提到的“比例”。瓦萨里将比例作为艺术评价的一个标准,来衡量艺术家的是否达到了那个时期所定下的标准。在绘画领域,“比例”其实就是关于画面中各个物体之间的适当关系以及物体的恰当位置。在谢赫的“六法”中当然也谈到了关于画面物体的位置问题,但他只是论及位置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经营位置”换句话说就是构图设计,经营是艺术家的一个脑力加工过程。是在主观意识作用下进行的,对画面进行适当的处理,将物体安排在一个和谐统一的画面中,这和瓦萨里的比例和谐在某一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经营位置更强调的是画面的整体构图,瓦萨里则更注重物体之间的和谐共存,这两者之间是相生相成的,但终究都是为了画面的完整和谐。

3 结语

瓦萨里在他的《名人传》中提出的艺术的五大特质,对后来的绘画家、理论家和雕塑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提倡艺术家要跟着自己的特质去选择所需要的艺术形式,而不是要跟着他人的脚步前行,只有在艺术的道路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才不会落后于他人。在《名人传》中,我们看到了16世纪西方对艺术的诠释,同时也会想到我国古代那些关于艺术的评价标准,将东西方文化放到一起来,虽然看到的是东西方文化形式的差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艺术还是相通的。

参考文献:

[1] 陈军.关于“六法”与中西美术的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01).

[2] 李宏.瓦萨里艺术理论中的三个概念[J].新美术,2002(03).

[3] 王芳,张春生.“六法”之心悟[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4] 王文奇.气韵生动与生命的艺术表达[J].广西社会科学,2003(11).

[5] 李元清.由“六法”引发对中西美术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5(01).

[6] 李宏.论瓦萨里艺术理论中的“优雅”概念[J].美术观察,2005(11).

[7] 王明道.“气韵生动”之我见[J].美术大观,2006(09).

[8] 王博.氣韵生动——绘画的终极目标[J].社科纵横,2007(03).

[9] 葛路. 中国画论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16.

[10] 王玉贞.论谢赫“六法”之间的辩证关系[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11] 李宏.线性的图式:瓦萨里disegno概念的形而下意义[J].美苑,2010(06).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四年级作文400字下一篇:除夕的趣事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