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人才观

2024-10-10

职业教育人才观(精选8篇)

1.职业教育人才观 篇一

新教育常态下,需要的人才观念就是需要人具有独立思考、理性质疑精神和探索未知、勇于创造的精神。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因此,我们的教育要由只重视同一性和规范性向同时鼓励多样性和创新性转变,由只重视指导学生被动适应性学习向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求索、学习、创新转变,由对学生的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由重视知识单向传授向重视师生研讨、重视实践、探索和创造转变,把培育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教育目的优先目标之一。

2新教育常态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首先,新常态下的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坚持的是以追求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己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可以说,新常态下的教育就是以对既有文明的伟大超越作为自身最高价值追求的超越式教育。其次,新常态下的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将要求每个公民都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这就决定创新教育必须将学生培养成能在激烈的变革环境中自由地确定自己的位置,能同他人合作共事,善于终身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人才。最后,新常态下的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教育。应试教育的最大危害就是变相“奴化”学生的人格。创新教育则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特异性,即坚持探索,不随大流的独立品质,破除陈规的批叛精神,博采众长而又独树一帜的胸襟等等。所以追求健全人格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大特征。综上,新常态下的教育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征。

2.1心理上的创新

这就要加强人的心理教育,不断克服人们心理障碍,培养人们心里活动的创新素质,培养创造性心里动机、广泛而集中的创造兴趣、热烈而丰富的创造情感和坚定的创造意志等相互融为一体的良好的创造环境。

2.2思维上的创新

这就要加强对人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教育,锻炼人的思维能力,不断培养人的思维素质,提高思维创新活动的诸方面能力,诸如思维发散能力、思维想象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思维直觉灵感能力。

2.3实践上的创新

也叫人的动手创新能力教育。俗语说得好:想的好不如做得好,心动不如行动。一切停留在思维创新而无动手能力的话,那么他(她)就永远只配做行动上的矮子,其创新因无法最终实现而毫无意义。因此,不能忽视人的行为操作能力的创新教育,要提高人们实践创新能力。新教育常态下的人才的培养也应以心里、思维、实践的创新教育为前提、基础,才能对新思想和新机遇能迅速作出反映并有应变能力。

3新教育常态下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3.1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新教育常态下,我们既要注重为学生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保护和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发展学生的潜能。有个性的学生才会适应社会对人才的一种“任性”需要。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要全面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发展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个性教育和个性化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求知、分析、综合与理解的能力,问题提出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3.2改革教学方法

彻底摈弃扼杀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按照心理学、教育学和认知科学的规律,紧紧围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通过启发、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将科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思维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请社会行业专家开设前沿课程,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和指导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产实践,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并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

3.3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适应新教育常态下人才培养规律的教育体制,是培养造就新时代人才的基础与关键。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和定位,政府应从传统的教育实施监督者向教育实施服务者转型,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充分保障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尊重各校的办学特色和多样性。在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法律和政策的引导下,促进社会等中立机构积极参与办学质量的评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二是要在坚持和完善学校体制建设,形成党委领导、教授办学和师生监督的新教育常态下的教学管理机,促使校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的`民主化、科学化,充分尊重和发挥学校各类群体在教育、科学研究和管理方面的职责与主导作用。三是制定办学章程,从制度上保障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保障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充分发挥,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求、个人爱好和潜质选择学业,发展各自的兴趣和专长。

4新教育常态下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途径与方法虽然是多样的、综合的,但主要还是通过教育过程完成的,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管理应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自己出发点和归结点,教学目标、教学投入、教学内容、教学频率、教学评估等等,都应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来确定和进行,教学管理应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以使适应力强的创新人才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在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下,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教学管理工作就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适应性工作,而是一种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创新工作。如果因循守旧,凭经验办事,只是简单地、年复一年地重复过去已经做过的事情,缺乏改革意识,没有对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状况与师生心理学变化特征的了解和把握,就难以提高人才培养的位置,无法培养出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只有不断改革教学管理工作中不合理地方,不断增强现代管理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在高校中形成以创新为荣的氛围,鼓励学生创新,鼓励教师创新,鼓励管理创新,这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所以,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势必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活动也有了更严格的要求。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和利用所有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主要的是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和欣赏每一名学生,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创新情景,提供机会,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依靠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③教师要鼓励所有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探索与解决问题,教师要支持学生学会合作,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同创新;④教师要自觉地将创新意识融入教学中,要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勇于创新,在教学中求新求异,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把创新的种子播撒在每一名学生的心田里。要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就必须要求教师做到如下几点:①运用启发式教学,尝试发现法、探索法,运用变式教学,教法有新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热情;②提供创造学习的气氛,平等、自主、民主、开放、温暖、幽默,让每名学生都沉浸在创新式学习的快乐中;③善于发挥每名学生的长处,创造性运用提问技巧,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④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讲课少而精,以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为主线,指导学生学会思考;⑤避免过早地下结论,特别是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判断,鼓励学生要有独立见解,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意和与众不同的观点。

培养高素质人才靠教育,教育是通过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产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很高的素质修养,否则,就当不了“伯乐”,就可能把一些天才扼杀。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创新性,新教育常态下的教育工作者若缺乏创新基因,教育现代化就会失去生机。在新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只有创新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不但要求21世纪的人才知识渊博,而且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也决定科技进步的大小。所以人才的标准是创新,我们真诚地期待着通过创新教育为企业、为国家、为21世纪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

2.职业教育人才观 篇二

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观是对传统教育观的实质性颠覆,其逻辑根源在于其人才观的改变。黄炎培职业教育人才观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和其个人实践经历双重作用的结果。

(1)“求事者未能得事,求才者坐叹无才”,中国呈现出“教育前途危险之现象”是黄炎培职业教育人才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近代中国政局动荡,内忧外患。爱国人士纷纷探求救亡图强之路,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救国强国方案。如教育救国,试图通过发展教育达到救国目的,兴起了一股兴学育才的潮流。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然而当时的实用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丰富的书本知识却缺乏实际的操作技能和必要的职业素养,无法满足实业界的人才需求,教育界、职业界出现了“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求事者未能得事,求才者坐叹无才”的奇怪现象。催生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思考。

(2)对“虚名、玩物”的传统教育的批判是黄炎培职业教育人才观形成的现实依据。黄炎培先生认为,以前的教育都是“虚名的、玩物的教育”,是不能解决“生计”问题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所谓“消费的、书本的、治术的”教育。消费的教育以提供消费享受的程度为能事,使青年一入学校即成为西方的物质文明的享受者;书本的教育以教者教死书,学者学死书为能事,使青年一入学校就和劳动生产的实际生活脱离关系;治术的教育以培养治术人才为能事,使青年一入学校就养成升官发财的心理。这种教育“在国家误认为藻饰文明之具,在个人亦认为猎取名禄之门,此可号之为虚名的教育,为玩物的教育,其去所以教育之本的”。这种教育培养的学生“志大言大,不屑事家人生产。其下焉者,仅仅博得一纸文凭为荣;其上焉者,亦惟升学是求,虚名是务”,导致国家的人才配置呈现出:“今悉一国之才与智,以从事法政专门教育,有治人者,无治于人者,有官而无民……”

(3)注重国内外教育的调查与比较是黄炎培职业教育人才观形成的实践基础。由于痛感国家的贫穷落后,及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所发现的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带着对如何培养当时社会所需的人才的迷茫,1913年始,黄炎培潜心研究国内外教育学说,考察国内外教育状况。通过调研,他发现了东西方人才培养观上的巨大差异,并明确了应采取实用主义,发展职业教育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的思想。

(4)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是黄炎培职业教育人才观形成的理论渊源。在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思潮中对教育的人才观的内涵会有所不同,然而从古代孔子提倡的“仁者爱人”的道德君子到近代蔡元培倡导的“养成健全的人格”的人才培养思想中,都无一例外地关注人才的道德人格。黄炎培对中国传统教育人才观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他特别重视人才的人格的健全和个体道德的养成,认为职业教育应“注意培养德性,养成健康人格,俾将来成为善良之公民。”有“金的人格”,要求职业学校的学生“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与此同时,黄炎培借鉴了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接受了杜威的教育即传递、生活、发展的论点,为其职业教育的人才观注入了新鲜的思想营养。

(5)黄炎培独特的人生经历和良好的个人素质是其职业教育人才观形成的内在因素。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形成,经历了十多年与旧式教育体制、传统思想观念和充满错综复杂社会阶级矛盾、国家民族矛盾的社会大环境的抗争较量。他倡导的职业教育,之所以能旗开得胜,源于他的个人素质。首先自尊自立,择善而从。这点反映在学习外国的先进教育经验方面,不是“拿来主义”,而是坚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创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其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勤敏探索,使自己的思想主张紧跟时代步伐。另外,对职业教育事业矢志不渝。不论情况如何,都没有动摇他矢志职业教育的决心。

2 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人才观的内容

2.1 人才标准

黄炎培职业教育人才观是通过全过程职业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具备爱国主义情操,健全人格,实用知能,能够解决个人生计,热爱职业,乐于为他人与社会服务的人。具体而言,黄炎培先生对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提出了如下标准:

(1)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为国家、社会献身的精神。黄炎培把一生的精力都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和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其强烈的爱国情怀使得其将为整个民族利益造就人才作为办校宗旨。在不同时期,尽管提法不同,但都充满了用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理念。他敬告青年人“爱国不废求学,求学不忘爱国”,1918年5月,黄炎培在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一周年之际,提出了著名的职业教育“三旨”说。“九一八”后,他备感杀机四伏,黑云压城,民族危亡迫在眉睫,深感有必要修正1918年所提出的职业教育目标。他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对“三旨”之二的“为社会服务之预备”作了重新解释,释为“为民族谋独立与繁荣’。对此,他多次强调:“这一群人是有爱国心的,职教社就创立在利用富民的一念上。”又说“唯一的信仰,就是爱国报国。吾们想以科学开发生产,想以人才运用科学。”“一切一切靠的是中华,一切一切为的是中华。”“读书爱国无两荒,文兼武”。这些都表明了黄炎培关于人才标准的第一要素是爱国主义、献身精神。

(2)德能兼备,全面发展。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并不仅限于“个人谋生”,更重要的是“服务社会”、“增进生产力”,“尽其对人群的义务”。他认为,职业教育概念从内涵上应该包括职业技能的教授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二者缺一不可。与此同时,遵循民国时期“五育并举,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3)自动自治,自强自立。黄炎培说:“我们在训练上绝对主张提倡自动自治。很希望青年学成后,在职业界发展他们自己的能力,不要像从前加一鞭走一步的神气,那么职业的效能可以大大增加了。况且自动自治的习惯养成以后,人人觉得我的职业里头有很大的世界,可以发挥我的思想,仪用我的才能,那么就有很浓很厚的兴味发生出来了。所以自动自治在职业教育上确有很大的价值。”他在中华职业学校成立了学生自治部,实行学生自治。学校自治部提出的口号是:无论何事皆当做;无论何事皆当自己解决;无论何事何时须能为公众尽力;无论何时须遵守纪律,服从公理。实行“自治”一是针对旧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最贫于自动自治的能力;二是基于自治的重要性。他认为:自治才能自立,自立才能立人。自立是一切道德的起点,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职业,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自己的岗位,明白自治的意义在于“对已在以自力养成规律的生活,对人在以群力发挥服务的精神”。

2.2 人才培养指导方针

黄炎培不仅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人才标准,而且提出了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指导方针即“如何培养人?”

(1)社会性、科学性,人才培养的原则。黄炎培认为教育应当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培养社会性人才。“职业教育的原则,着重在社会需要”。为贯彻社会化的人才培养原则,在人才培养的实践活动中,从专业设科、课程设置、招生人数、培养规格,直至职业道德标准的制定,无不建立在详细周密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之上。同时,他把科学确定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认为“职业教育,直接求百业的进步,间接关系民生国计大问题,并不在科学以外另有解决的方法。”黄炎培认为,办职业教育“须绝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职业学校程度和年限,是完全根据社会需要和该科修习上的需要”,在设置上不可“拘系统而忽供求”。

(2)职业性,人才培养的内容。黄炎培强调教育与职业不可分,职业性教育应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他极力主张两者沟通,提倡通过办学实践把职业陶冶、职业训练、职业指导、职业补习与再补习等职业教育贯彻于各级各类教育之中,贯彻于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之中。他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中说,中国教育的最大危机在于毕业者失业,就业者所学不能适其用。惟有沟通教育与职业,才能实现“学校无不用之成材,社会无不学之职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业。”

(3)发展性,人才培养的目标。黄炎培把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能够“为己谋生”——无业者有业,这是低层次目标;二是“对群服务”——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生产能力之预备,这是中层次目标;三是“个性发展”——有业者乐业,这是最高层次目标。黄炎培认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求生”,即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求生,就要具备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能力、知识、技能。因此,黄炎培认为应对学生进行实用性知能培养,使学生有一技之长,解决个人生计问题,实现“无业者有业”。黄炎培认为不仅把“谋生”作为培养目标,还应追求“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的教育目标,从而将“对己谋生”与“对群服务”统一起来。在“求生”、“服务”的基础上,从教育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又提出了培养的最高目标是“个性之发展”。他说:“职业本身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包括对己谋生和对群服务,实是一物两面;二是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之需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既“使百业效能赖以增进,”又使人“获得职业的乐趣,”使人养成“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最终在有业的基础上“乐业”,达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

(4)实践性,人才培养的途径。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于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知识要切实,技能要精熟”,反复强调“单靠读书,欲求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是万万学不成的”。为做到“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黄炎培对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环节的注重是全方位的。如教师聘用方面,他提出“凡职业学校欲聘专门教师,如不易得学校教授与经验并重者,毋宁聘有职业经验者,较之仅受学校教授者必差胜。”招生方面,主张尽量招收家长有某方面职业经历的学生入相应学科。

参考文献

3.职业教育人才观 篇三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 人才观 制度

[作者简介]周鸿兴(1941- ),男,江苏吴县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控制理论、教育管理。(山东 济南 2501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0-0007-03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高级技师和高素质技术工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许多地区,尤其是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高级技师和技术工人的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切实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努力提高我国的制造业水平,使中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国务院分别于2002年和2005年两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通过几年的努力,职业教育下滑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事业有了一定发展。但是,通过最近对山东省七个市职业教育调研的结果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社会对职业教育还有着比较严重的偏见和歧视,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其法制建设明显滞后、体制建设处于初级阶段,管理人员与教师不能适应需求,民办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支持和规范。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建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或偏见其实是对于相关职业和普通劳动者的歧视,是一种被扭曲的人才观。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帝王专制历史,体现儒家思想核心的“君君臣臣”的封建等级制度影响仍很广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至今仍有较大市场。计划经济体制下设计的将干部与工人严格分离的体制一直延续至今,而市场经济体制下无处不在的“官本位”现象、干部与工人收入拉大以及其退休后社会保障待遇悬殊的现实,仍让人们不得不面对。这种观念反映到教育事业中,表现为,考大学成为千军万马必须通过的“独木桥”,应试教育局面难以扭转,加之有些媒体舆论对各地所谓的“状元”进行无节制的宣传,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们不仅要加强宣传教育,让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观,还要从制度上予以保障,使得每一个公民,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有平等享受国家财政提供的公共服务和保障的权利。

1.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对职业教育进行正面宣传。宣传部门要严格禁止媒体炒作那些对社会还没有做出贡献的所谓“状元”,而要大力宣传劳动光荣、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宣传“行行出状元”,宣传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做出贡献的普通劳动者。今后一段时间内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让全社会都了解: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不仅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智能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上下之分,有的仅仅是社会分工不同。无论是在校内校外,都要对青年学生加强职业教育的正面教育,在思想教育课中要有关于职业选择的内容。

2.逐步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职业歧视的经济基础。要让全社会逐步消除职业歧视和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制度上保证所有职业的从业人员都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政府对待遇制度设计的不公正,必然会使整个社会在思想观念上产生对技能型人才的歧视。由于每一个劳动者的工资待遇都是由用人单位根据劳动力成本和市场对劳动力的供求变化情况决定的,因此当技能型人才短缺时,其工资待遇必然上升。但是,像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基本保障待遇主要是由政府设计并强制实施的,在这方面应当体现出社会的公平、公正。从今天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应当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基本保障制度,让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都能从社会保障制度中感受到宪法赋予的主人翁地位。只有提供了必要的体现公平、公正的物质保证,才可能逐渐转变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和职业教育的不正确的观念。

3.建立统一管理人力资源的政府职能部门是消除职业歧视的制度基础。例如,可以考虑将人事部职能扩大,改为人力资源部,或者仍旧称为人事部或劳动人事部,统一管理所有的人力资源和各种类型的人才,不要再区分人才与劳动者,而把人才放入劳动者的范畴之中。我国已经建立了公务员制度,事业单位逐步实行全员聘任制,过去意义的干部身份已经有所淡化,劳动人事统一管理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二、切实采取措施,使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尽管现在国家明确规定,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这三部分应当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但是在许多地方,政府实际上往往重视高等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笔者现提出三点建议:

1.改革现有职业院校的招生办法,变招收普通高中落榜生为同时平行招生。现在的职业院校招生政策和制度反映出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中等职业学校往往只能在普通高中落榜生中录取;高等职业院校定位在大专层次,招生时只能在大学本科(三个批次)录取之后录取,有的排在普通大专后录取。本来一个初中毕业生或者高中毕业生,由于天资、家庭、环境等多种原因,有的比较喜欢读书并适应各种答卷式考试,有的可能手比较巧但答卷考试成绩不太好,前者将来可能适合从事白领工作,而后者可能适合从事蓝领工作。作为社会分工,无论是白领还是蓝领,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选择将来职业的权利也应该是平等的。但是,现在的政策和制度设计剥夺了大部分学生的选择权,是考试分数把他们送入职业学校,从而处于次等的地位。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里,一个初中生毕业之后,上普通高中还是上职业中专,是两条平行路,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一个高中生毕业之后,上普通高校(含大专)还是上高等职业院校,也应是两条平行路。但在现有的政策和招生制度设计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不是两条平行路,而是上层与下层、高级与低级两个层次。因此,笔者建议,对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都要在报名表格和录取程序上进行彻底改革,将普通高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两条平行路来设计,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应同时录取新生,鼓励那些适合从事技能工作的学生首先报考高职。

2.各级政府要把教育基本建设资金向职业院校倾斜。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各地在政府的支持和银行的配合下,大学城“遍地开花”,一所大学建设资金少则七八亿,多则十几亿。可能是受大学热的影响,各市基本上都建设了具有示范意义的豪华高中,耗资少则一两亿,多则六七亿,甚至一些贫困地区也竞相攀比。夹在气势磅礴的大学与豪华高中之间的职业院校,相比之下有些寒酸。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建设,计划在2006年支出资金4亿元,这资金仍较少。为此,笔者建议,在确保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各级政府要把教育的基本建设经费向职业院校倾斜,使那些能起到示范作用的、办学效果明显的职业院校的建设基本达到示范高中的水平。

3.加大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并且不断更新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特点是面向就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必须掌握某种职业技能,尤其是社会迫切需要的高级技能,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建立起能跟得上产业发展需要的实训基地。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制定并实施加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计划(中央在2006年支出资金5亿元),但由于过去基础太差以及认识上没有足够重视,又由于现代产业结构调整进度加快,因此现有的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低,建设水平不高,难以适应实际需要。建议国务院和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对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希望教育部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重新研究制定全国职业教育示范实训基地建设计划,使得高水平的实训基地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三、理顺现代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尽管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职业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格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还处于建立与调整阶段,需要不断深化和细化。

1.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现在独立的高等职业院校有职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技术学院、技师学院、高等技工学院以及民办职业院校,其中前两类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后三类归劳动部门与各行业协会(过去的工业主管部门)管理。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年代,劳动部门和各工业主管部门及其下属的企业,根据需要办起了职业教育,并且按计划向下属企业分配毕业生。但是,在市场经济建立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工业主管部门早已撤销,劳动部门没有指令性的用人计划,企业用人也不用报劳动部门批准,当时这些部门举办职业教育的理由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现在的劳动部门和各个行业协会已经没有分配用人的计划和权力。无论是国有企业或者集体企业,其用人完全采用市场运作,其主管部门继续管理面向市场的职业学校就没有什么道理了。因此,应该将所有公办的、由不同政府部门主管的职业院校统一归教育部门管理。

2.逐步取消低水平的普通大专,将两年制的高等教育全部改为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的大学专科(即大专)在中国已经有百年历史,它是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培养社会精英的时代,大学本科处于人才金字塔的顶端,在高等教育资源十分紧缺时,社会又迫切需要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例如,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县及县以下需要大量的教师和医生,于是部分高中毕业生经过两年学习取得了大专毕业证书。他们毕竟接受了高等教育,掌握了一些更高层次的知识,确实为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1998年以来,高等教育发生的两大变化彻底改变了大专的命运:一是扩大招生,二是专科学校升级为大学(学院)。经过高等教育连续八年扩大招生,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1%,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大学扩招,原有的各类专科学校,尤其是面大量广的师专、医专,纷纷升级为本科大学(学院),其培养目标也由大专生改为部分本科生。这样一来,大学本科生的数量在八年中翻了数倍。在这八年中,大专的扩招速度也同样惊人,但是更使人担忧的是大专毕业生的质量。在高等教育精英化的时代,大专层次的教学内容是本科教育的“简化版”,大专毕业生仍是当时的社会精英。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专层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仅没有多少改革,“压缩饼干”式的教学内容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还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在这样的形势下,一方面大学本科毕业生数量成倍地增加,许多专业已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另一方面,大专毕业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又不及本科生,原来需要大专毕业生的岗位自然被本科生甚至硕士、博士研究生通过竞争而得到。据这几年各地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普通大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现实告诉我们,普通大学专科的培养目标、市场定位存在很大的问题,与今天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差距越来越大,其毕业生越来越难在人才市场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因此,可以考虑逐渐取消这些低水平的普通大专,将两年制的高等教育全部改为高等职业教育。

3.中等职业学校要有统一的培养目标,发放统一的毕业证书。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有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成人中专和民办职业教育学校。前两类学校归教育部门管理,其学生约占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的2/3左右,第三、四类学校归劳动部门、行业协会或发改委、经贸委管理。过去在建校时,由于主管部门不同,这些学校的培养目标也有所不同。现在公务员实行考试准入制度,企业实行全员聘任制,无论是中专还是技校,其毕业生都要面向市场,去生产第一线工作,其学习内容基本上没有差异,因此过去的“身份”性质不应该再附加在普通中专与技工学校的毕业证书上。我们应当根据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构成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的性质重新制定统一的培养目标,无论是普通中专还是技工学校都要以培养有中等技术水平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发给毕业生统一的毕业证书,证书名称由教育部确定,如可称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至于劳动部门颁发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仍由劳动部门管理。

四、全面修改《职业教育法》,不断改善职业教育的法制环境

4.职业教育人才观 篇四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指受教育者在经过有计划的教育与培养训练活动以后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是在基本教育目标的指导下,依据其承担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等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并以当前职业岗位需求、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规定而制定。

2.教学体系。教学是各类学校实施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各个学校依据自身情况会有不同的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以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为核心,实行课堂教学与手动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确保培养出来的人具有知识和能力的双重素质。

3.评价体系。由于教学体系的不同,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它不仅鼓励教师要积极参加教学改革、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同时也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问题

尽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是一些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性不强,目标模糊。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中,一些学校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办学宗旨模糊。许多院校忽略了自身情况,试图将自己的学校改造成本科院校,开设各类学科,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教学水平、经济能力等问题,结果造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局面。

2.重理论,轻实际。“重理论,轻实际”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各个院校,不仅是高职,有些本科院校也存在着这类现象。通常情况下,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把该讲的讲完,并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操作,也不关心学生是否真的学会、掌握了知识。这样教学的结果就是,学生说的头头是道,自己却什么都干不了,成为另一个“赵括”。而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实践的经验也让学生无从下手,比如说电焊、摄影等专业,动手实践一次学到的知识远远大于课堂上讲十次。

3.对学生“一概而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知识的难度、学生的学习能力等问题,将知识强行塞给学生,自己完成教学任务,敷衍了事。也许有些学生不懂会找老师问,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真的就这么“过去”了。其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不足与缺陷,教师往往忽略一些学生的个人因素(智力、个性等方面),将学生一概而论。无论是哪种情况,结果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1.建立专业的培养目标。受当前社会环境以及传统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往往不清晰,人们通常希望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高素质、高级化”的人才,却往往忽略了专业技能的培养,无法真正做到培养目标的专业性。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它与本科高等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培养目标的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更注重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本科教育更注重人才培养的学术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专业性知识。例如,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该院校就是以铁路方面人才为培养目标,更有针对性,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比较有名。

2.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用在高等职业教育上更合适不过。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教育,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学生在动手实践之后,会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印象和理解。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教师在实践课上让学生实践的同时自己进行理论讲解,这样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更有专业性与可塑性,他们走入社会也不会因为自己经验上的欠缺而不适应工作岗位。

5.人才强国 教育为先 篇五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人才强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为先!

谈及中央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委员们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他们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党和国家把“人才强国”提高到和“科教兴国”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体现了对人才问题认识的高度。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如何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才优势,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肩负着历史重任。

“错过了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这个重要阶段,我们的拔尖创新人才数量可能大打折扣,‘尖’度可能大大降低”

如果说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话,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当属于奠基工程。

“强调人才强国,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人算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长,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甚至某一单位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就是人才,具有领导能力的领导人才,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具有高技能的技术工人,以及‘土专家’、种田能手等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守拙首先阐述了他的大人才观。“不管哪个层次的人才,都离不开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培养。”

姚守拙向记者讲述了一件让他始终不能忘怀的小事:菲律宾劳工在香港劳工市场上占据了很大的份额,总人数达十多万,而内地劳工却始终打不进香港劳工市场。“为什么?就一个原因,我们的劳工素质太低。许多人小学都没毕业,合同都不会签,这样的人,怎么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我们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尤其是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肩负重要的责任。”姚守拙语重心长地说。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南昌创世纪综合学校总校长黄晓浪,对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要性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面对记者的提问,黄晓浪的语气急切而又诚恳:“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即使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从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做起。因为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学的角度看,拔尖人才所具备的重要素质,是在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培养和发展出来的。”就这一问题,黄晓浪准备提交一份提案,建议在中型以上城市建立若干所新型实验高中,在高中阶段开展拔尖人才的培养,并进一步向初中阶段渗透。黄晓浪呼吁社会重视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因为错过了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这个重要阶段,我们的拔尖创新人才数量可能大打折扣,‘尖’度可能大大降低。”对于这一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教授李未明也表示同感。“从人才培养的规律性看,即使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也不仅仅取决于高校,必须从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奠定基础。”

“拔尖创新人才可以引进,但大量高素质专门人才只能靠本地化培养,只能靠职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来培养”

如果说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6.教育人才培养论文 篇六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对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一方面社会面临着应用型人才的较大缺口,而另一方面由于很多高等职业院校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束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进步而进行创新,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和工业化人才。

文章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间的联系。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现代学徒制;联系

0引言

7.职业教育人才观 篇七

【办刊宗旨】本刊系国家一级学术团体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的学术期刊, 季刊, 旨在研究创新人才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总结实践经验, 探索客观规律, 寻找改革路径, 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舆论引导和智力支持, 为政府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提供决策咨询和科学依据, 为圆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梦作贡献。本刊的愿景是:涵养学术品牌, 催生创新人才。

【主要栏目】特别关注、学术前沿、实践案例、政策研究、制度标准、学术动态、国际视野及课题撷优等栏目。

【投稿要求】《创新人才教育》杂志对稿件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题目应简明确切地表述文章的内容, 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及邮编 (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若工作单位不同, 则在其名字的右上角标注数字, 相同的单位数字相同;单位之间分号相隔) 。署名作者以3个为宜, 不得超过4位, 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

3.中文摘要 (200字以内) 与英文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要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4.关键词, 一般以3-5个为宜, 用分号相隔, 应紧扣文章主题, 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

5.为方便国际学术交流, 请提供英文题目、姓名、单位、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如果是基金项目、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上述立项的成果, 需在文章标题右上角插入脚注, 并在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若文章无此项可省略) 。

7.作者简介在50字以内, 如果作者是国际著名科学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级名师、长江学者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 请注明。如果作者拥有博士学位, 亦请注明。

8.计量单位:按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均按国家标准执行。

9.标题序号:可按四级小标题的格式写:一、 (一) 、1、 (1) ;一级、二级标题另起段, 正文另起段;三级、四级小标题另起段, 但正文接排;正文内序号用 (1) …… (2) ……等。

10.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专题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序号在注释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 (1) (2) 等表示。

1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直接引用的, 且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 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序号 (方括号[1]、[2]、…) 相对应。书写格式如下:

(1)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

(2) 期刊文章[J]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码.

(3) 报纸文章[N]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N].报纸名, 年-月-日 (版次) .

(4) 其它文献:标准[S]、专利[P]、专著或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EB/OL]、其他[Z]。

12.作者切勿一稿多投, 不涉及保密, 署名无争议等, 如发现抄袭、冒名等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的, 文责由作者自负。稿件一经本刊发表, 即赠第一作者样刊两本。如该稿曾在学术交流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 请在投稿时注明。3个月内未收到我刊任何回复, 即可将稿件另行处理。

13.来稿只要观点明确, 言之有物, 论证严密, 说理透彻, 可不限字数。在不影响文章观点表述的前提下, 本刊有权对稿件做适当删改, 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注明。

14.投稿方式。投稿采用电子邮件方式, 来稿中请注明作者详细通讯地址 (收件人姓名、单位、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 。本刊投稿邮箱为:cxrcjy@rdfz.cn, 传送时请在“主题”一栏中标明作者姓名或单位或篇名。

8.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篇八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创新

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能够提出、解决职业岗位中的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及职业岗位变化的人才。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学生在就业中能否获得自己所期望的职位,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知识能力是原动力,关键能力是潜在力,成就能力是外显力。关键能力应有如下几点:一是有很强的职场适应能力;二是具有自我学习、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能力;三是有质量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竞争意识、表达能力和工具性知识,可以概括为学生的成就能力。

正因为学校需要培养学生的成就能力,所以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必须结合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求不断优化,不断改进。山东省城市服务技术学院一直在探索实行“2+0.5+0.5+1”的理论实践阶梯式培养模式,实现学生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

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在校学习,理论学习与校内实训基地技能训练相结合;第三年上半年在校内大学生创业园学习,以提高专业技能和强化岗位综合技能为主,下半年由挂职企业的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第四年对接产业群中的企业岗位链进行就业实习。

课程综合改革的主导思想是基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能力观,并辅之以职业分析与工作任务及过程分析开发建设课程,较好地解决了以职业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开发问题,提出公共基础课也姓“职”的观念。

笔者所在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市场发展趋势为导向,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在校内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成立食品研发中心,积极探索“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推出老五仁月饼、金奖杠子头等60多种生产性面点产品。在整个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组成团队,实现了“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目标。

二、一体化教学改革

山东省城市服务技术学院结合技工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发展特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较好地进行了教育理论的实践探索。

一是以技能训练为引领,采用“差异性”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走技能成才之路,使学生掌握一门技能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技能实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每个专业学生的实训课时都不少于总课时的二分之一。面对不同文化基础、不同地域的学生,实施“差异性”教育。编制不同的教学计划、分组教学、个别辅导、以优促学、寓教于乐等方式都是上述方法的体现。

二是推行“课堂和车间零距离、理论和实践零距离、教师和技师零距离、学生和学徒零距离、产品和作品零距离”的一体化教学改革。采用模块化课程设置,结合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开设一些基础、简单、实用的专业实训技能训练模块。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与教师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企业需求和岗位特点进行定位分析,形成灵活实用的技能模块化教学和技能达标模块化考核模式。落实教师的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的目标,按照“教、学、做合一”原则,根据专业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企业项目,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学业过程化考核试点,建立行业企业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多元化评价方式,从学习态度、知识技能水平、团结协作等各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

三是技能竞赛与文化艺术的交融互化。笔者所在学院定期举办各专业学生技能大赛节,多次承办各级各类技能比赛。技能节期间,还会组织师生技能表演,展示师生创新创意作品,开展为民服务等活动。同时,开放校园,开放比赛场地,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学生家长、优秀毕业生等走进校园,开展职业体验活动,观摩教育教学成果,展示笔者所在学院的教学成果和师生风采。学生的花拼、雕刻、绘画、摄影、鹅卵石彩绘、插花、摆台、茶艺表演等等,都是技能节与文化节的缩影,此举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人文艺术素养,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景元.中国灰领·高职教育定位:动脑与动手技能人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上一篇:四川省“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下一篇:高二1班班级图书角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