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安全的黑板报资料

2024-11-10

有关安全的黑板报资料(精选6篇)

1.有关安全的黑板报资料 篇一

积极营造书香香校园,倡导读书香人生。那么关于书香香校园黑板报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书香香校园黑板报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希望对你有用,欢迎阅读!

书香香校园黑板报图片【1】

香校园黑板报图片【2】

香校园黑板报图片【3】

有关书香香校园黑板报资料【1】

1、品味书香香,品味生活,修身养德,诗意人生

2、与书香本为友,与大师对话

3、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同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

4、营造书香香校园,倡导读书香人生

5、热爱书香籍,享受阅读,品味人生

6、精读一本好书香,点亮一盏心灯

7、书香乃物中精华,善求者必博

8、阅读能致远、书香香能修身

9、读高雅书香,做高尚人

10、让读书香成为习惯,让积累成就辉煌

11、书香是人类心灵的反光镜,也是映射凡尘的转折点

12、倡导经典诵读,传承中华文化

13、浓郁读书香风尚,丰富心灵世界

14、共建书香香校园,同享读书香之乐

15、读书香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写作造就“名气”

16、书香籍点亮人生,书香香洋溢校园

17、让阅读成为习惯,让书香香飘逸校园

18、与博览同行,开拓广阔视野

19、读书香丰底蕴,清气溢师心

20、用心读书香,善良做人,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有关书香香校园黑板报资料【2】

是什么让一个个百无聊赖的人怡然自得,是什么让一个个迷惘、困惑的少年胸怀壮志,又是什么在一个个干瘪的心灵上播下幻想的甘露?是书香香,是人们从古至今都贪婪品味的书香香。

书香与我是良师更是益友,在亲近书香时,留在心间的永远不止是知识,更多的,书香慰籍了我的灵魂。

生活中,挫折总是不期而至,脆弱的心总是不能在它身边平静,每当这时,总不是由的摊开那本《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心中想起那豪迈的音乐,随着它吟唱几句,便觉心中顿升起一团豪气,冲散了迷惘与困惑,再翻几页,只见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便觉自己的目标已然浮现再眼前,亲近书香,让我重燃斗志。

生活中,总会有寂寞与人相伴,它总会带来些抑郁和些许的惊慌失措。每至这里,我总会翻开《水浒》,走在梁山水泊间,欣赏着义与忠的尽情演义。坐在忠义堂上,与英雄们把酒当歌,谈笑间两胜童贯,三败高俅,破大辽,征田虎……亲近书香,让我再寂寞中怡然自得。

俗话说“少不读西游,老不读三国”,这句话太片面,《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充满了幻想的元素,人类的发展是离不开幻想的,所以闲暇时,我总愿意翻看《西游记》,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桃源仙境,奇珍异宝,它延伸了我的幻想。亲近书香,丰富了我的想象力。

泛黄的纸张散发出的屡屡香气,它不仅给予我知识,也给予我战胜迷惘的斗志,教导我取乐于寂寞,赋予我无尽的想象力。

亲近书香香,品味书香香便释然于生活。

有关书香香校园黑板报资料【3】

走进我的学校,你会发现,这是一所充满书香香的校园。

一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文化墙。墙上镶着“腹有诗书香气自华,最是书香香能致远”几个耀眼的大字。右侧有一排橱窗,里面除了张贴重要通知外,还是记录优秀学生的光荣榜。往前去,是一个既不大也不小的操场,每一块绿色的砖块上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我们在这跑道上不分上下,你追我赶。你如果仔细倾听,体育课,阵阵欢笑声,如一支支高亢的进行曲。

教学楼别具一格,桔色和深灰色相间,阵阵琅琅的读书香声引你前往,走进教室,你发现班级挂牌很有特色,上面是班级,下面则是名言,每班各不相同,“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理想的书香籍是智慧的钥匙”、“读书香好,读好书香,好读书香”、“读万卷书香行万里路”瞧瞧!未进教室,就闻书香香。踏进教室,洁净的桌椅整齐排放,黑得发亮的黑板镶嵌在洁白的墙上。上方是“乐学善思,明德立志”八个醒目的大字和鲜艳的五星红旗,它们与老师的淳淳教诲一起陪伴着我们。

我们学校的活动丰富多彩,处处弥漫书香香的气息。比如:班级建立的图书香角,每位同学拿一本自己喜爱的书香,放在图书香角。大家一起分享读书香的快乐,丰富我们的视野。学校还要求同学们每天进行词、句的积累,积累从哪里来?当然从书香中来,同学们每天读书香将自己的体会记下来,日复一日脑子中的知识日益丰富,写作文也就不用犯难,书香看多了,优美的语句写也写不完。你听,红领巾校园广播站又响了,主持人正在朗读一篇优秀的作文。在这样充满书香香的环境中,我们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的甘泉,享受学习的快乐!

这就是我的学校,一个充满书香香氛围的校园!

2.有关安全的黑板报资料 篇二

同时针对于某一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 往往不能只着眼于其自身。对于价值的评估往往需要在纵向的历史发展和横向的同类比较中才能更准确地得到凸显。此外, 对于损毁的构建, 乃至整个建筑遗产的复原, 往往都是在同类型建筑中寻找参照依据, 那么孤立的某一项建筑遗产的资料整理则显得捉襟见肘。

由此可见建筑遗产的资料汇编工作在某些方面与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存在着对应关系, 也因不同侧重的保护工作而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现阶段的保护工作, 无论是一般从业者, 亦或是意识到建筑遗产价值的保护人士, 多注重保护实体建筑构架, 然而从保护的核心要求出发, 我们更应强调的是以建筑遗产资料为主体的信息收集与研究工作, 因为, 建筑遗产的价值与文化特征才是保护的最终目的。而资料汇编作为这种保护与交流的工具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我国虽然建筑遗产的保护与资料收集工作虽然已经有80余年的历史可以追溯, 但其间阶段性的停滞与反复, 使得建筑遗产的资料汇编工作的现状存在广度与深度都无法满足要求, 与不同阶段的保护工作相比, 也存在层次与环节上的断点。整体成果远没有满足《北京文件》中所提出的“记录充足, 确保质量, 及时更新, 公共查询”的要求。

通过研究比较他国建筑遗产记录工作, 可以看出无论选取哪种工作体系, 在具体信息采集整理应用如何实施, 都有相同的出发点:客观承认建筑遗产记录工作的重要性与独立性。从体制上保障建筑遗产记录工作的决策、执行和利用。从应用上满足各类人群认识建筑遗产的需求, 促进建筑遗产记录的进一步发展。从认识上为遗产记录工作提供基础。在多方合力作用下, 具有建筑遗产的欧美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记录体系, 推动建筑遗产的研究不断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促进保护相关的各项工作发展。在建立适应我国国情以及建筑遗产特色的记录体系时, 这些国家的经验与教训颇具启发。

资料汇编究其本质, 是对建筑遗产物质的本体的理解, 分析, 研究和评估, 是一个综合而主动研究的过程, 并不是被动记录建筑遗产的表象特征。针对这一核心, 基础资料的汇编工作应在深度和广度中做出不同时机与类型上的调整, 贯穿建筑遗产从发现到保护的完成与持续整个过程。

首先明确这是一个动态持续性的工作。因此建立必要的规范衔接每一阶段的累积过程。改变混乱单一的资料收集观念, 可将需要收录的全部资料分为普查登录——常态记录——集中测绘——以及保护工程记录等几个不同层次要求的环节来逐步完善。每一次增加的记录资料经过加工和完善都将成为对建筑遗产更深一步的理解。

普查登录所要求的范围最广, 其首要目的便是确定保护研究对象, 将尽可能探查的全部建筑遗产从一般性的广大建筑中提取出来, 是对其价值的肯定与初步认识。

常态记录则是在上一步工作所涉及的建筑遗产名录中, 进行简要的研究。包括建筑遗产的各个特征控制点的录入, 健康状况的观测与监测, 环境变迁与建筑使用状况的调查等等多个方面。这一步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 其实是建筑遗产研究工作的前提。它并不需要有开展保护工程所需要的深度, 只是需要按照固定而全面的格式将建筑遗产所有的方面进行记录汇总, 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全部成果的集合中。有了这样简要却全面的资料, 有关建筑遗产类型学, 地域性特征等的研究工作便可先行展开, 从而为更具体细致的保护工作提供指导性建议。

而贯穿建筑遗产保护工程始末的资料汇编乃至以后的相关资料的补充, 应不只是用科学仪器, 按照规范化的步骤对建筑遗产的特征点进行信息采集, 对造成建筑遗产的残毁与病害情况的可能性论证分析, 尚包括对原始信息不断深入的整理研究, 包括建筑师、史学家对一手资料的再调查与再分析, 描述建筑结构的空间时序、探求建造意图、查明病害根源、理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更是对建筑遗产全方位的信息描摹, 涵盖的内容不仅是物质本体或是相关文献的编目, 还有建筑遗产中所涉及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艺技术, 文化特征等一系列需要被传承的文化价值。其最终成果要代替不可移动的建筑遗产本身为大众所认识, 所以应当可以出版或是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方便取阅与研究。

以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中的基础资料汇编为例, 笔者翻阅了晋东南地区27个保护规划, 对涉及到建筑遗产记录的部分做比较分析。与主体规划文本相比, 建筑遗产记录的类目显得浮动较大。时间上较早颁布的保护规划, 以长治县玉皇观、平顺龙门寺为代表, 没有独立成篇的建筑遗产资料部分。少量基础资料, 如历史文献等内容以规划文本的附录形式存在。通过实际验证, 可以看出基础资料缺失对规划文本的科学性和适用性造成的负面影响, 这类建筑遗产在之际保护工作中存在朝令夕改的反复和保护性破坏的弊端。

在调查的保护规划中涉及到的基础资料内容测绘图纸、相关文献、实际保护措施情况、建筑遗产周边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关人员访谈记录、相关单位出具的专业报告等类别。其中部分建筑遗产由于较早被收录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当中, 因此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建筑遗产档案, 也就是《中国文物保护法》中提到的四有档案文件。

上述提到的基础资料中, 各类别基础资料出现的几率差别较大。测绘图和政府管理文件、以及对于文物本体的分析介绍是各个编制单位普遍认同的记录内容, 调查涉及的27项保护规划中有17项具有测绘图纸, 政府管理文件的影印版和不同形式的文物本体分析。而其余各项有效基础资料的覆盖率均不足50%, 除上述两项时间较早颁布的保护规划没有独立基础资料篇外, 泽州冶底岱庙、武乡大云寺、陵川西溪二仙庙、长治崇庆寺的基础资料部分仅有不多于三项的有效内容组成。此可见对于基础资料的独立性和建筑遗产记录的内容的认识流于表面。 (见图所示)

被调查的保护规划中建筑遗产记录内容最为全面的保护规划为高平开化寺保护规划, 2009年7月颁布, 由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编制。内容涵盖测绘图纸、相关文献、历年保护措施、所在地基础资料、地形地貌图、文物分析、所在地发展规划、相关人员访谈记录、专业报告等多个方面的基础资料。在现阶段的建筑遗产记录中可作为内容全面性的范例, 但仍然存在基础资料收录方法、内容、质量以及后续应用研究可能性等方面的问题。

此次研究的的保护规划中共计出现十三种资料类别, 比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中还缺少文物监测记录、文物展示、服务设施情况和历年游客人数收费统计、机构、经费、人员编制等内容, 达到建筑遗产记录要求的全面性。此外还应根据各个建筑遗产特征, 按相对重要性和利用价值, 做针对性记录。实际工作中, 由于尚无有关基础资料的质量规范, 全面性和针对性的要求需要一线工作人员自我把控, 因此还客观存在收录手段, 详实程度, 记录格式等多重问题亟待解决。

综上, 根据现阶段建筑遗产的工作需要, 基础资料记录应从实际使用的需求出发, 由各地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建筑遗产特点制定基础资料总条目, 由实际保护规划编制, 修缮设计及基层管理人员从不同工作方面做分类收录整理。采用适宜进一步利用的记录格式与手段, 进行时效性更新整理。对于因种种原因无法收录到位的信息表明原因, 及时将其划入下一步的记录工作计划中。同时应时刻保持警醒, 由于建筑遗产的不可再生性, 其基础资料的内容应事无巨细, 并不局限于被规定的条框中, 在实际保护工作中, 任何有价值的认识都应成为记录内容, 并不断根据需求完善记录手段。尤其在一地的建筑遗产数据库建立与运营维护中, 可集中共享信息, 建立高效信息链接, 与相关专业形成跨学科合作, 以保障和提高建筑遗产记录的效率。

在上述的建筑遗产记录全阶段工作中, 除受内容和手段的客观影响外, 主观上记录的人甚至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记录质量和工作的长久推进。在保护与维修时, 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方的技术人员, 对于工程记录具有优先和直观性;而建筑遗产的基层管理者则更适合进行日常的使用和常态记录;在宏观保护和对保护资源优化整合时, 主管机构和规划人员则由于掌握全局信息, 而具有统帅地位, 更具话语权;而建筑遗产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则侧重在遗产价值进行评鉴, 深入挖掘表象之下的历史信息;而为了综合汇编以上各方的信息资料, 管理机构和人员的价值也凸显出来。因此建筑遗产记录的人员培养与投入也是工作的重点之一。

以上谈到各个层面并不是各自独立的, 只有当他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时候, 建筑遗产的基础资料工作才能使整个保护事业摆脱被动繁荣起来。要达到这个目的, 规范化是基础, 以期实现科学化决策和系统化运作。而最终目的, 则是将建筑遗产的真实面貌以更为长久的客端的手段保存下来, 促进自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贝弗莉·阿尔伯特著.英若聪摘译.重要建筑及遗址的文物保护档案问题[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5:94-102

[2]吴葱.梁哲.建筑遗产测绘记录中的信息管理问题[J].建筑学报, 2007 (05) :12-14

[3]郭湖生.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J].南方建筑, 1997 (1) :31-34

[4]国际档案理事会.安小米等译.19-20世纪建筑文件档案化保管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邓玉宁.当前中国建筑遗产记录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D].天津:天津大学.2007

[6]狄雅静.中国建筑遗产记录规范化初探[D].天津:天津大学.2009

[7]北京文件[Z].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召开的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北京.2007年

[8]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工作规范 (试行) [Z].2003.国家文物局

3.有关安全的黑板报资料 篇三

杨振宁和李政道是因为推翻宇称守恒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的,而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问题是以他为主解决的论据,与过去文献所载的事实不符。

研究膺标量是解决宇称不守恒问题的突破口。李政道说他1956年4月独自想到要研究膺标量,这与文献不符。从2004年以前李写的有关宇称不守恒工作历史的文章中,说明他是在1956年5月才清楚应该研究膺标量的。吴健雄和史瓦兹的回忆也都不能证明李曾在1956年4月想到要研究膺标量。

将研究方向由奇异粒子转向B衰变是推翻宇称守恒工作关键的发展,它是杨振宁提出来的。早在1950年杨就在B衰变方面做过研究,熟悉这个领域;而李是在1956年5月和杨讨论后才要去向吴健雄借B衰变的著作来读的。

关于文章署名顺序问题,李政道曾责备杨振宁不遵守学界习惯,按合作者姓氏英文第一个字母的顺序来署名。但从那时期李和别人合写的三篇文章的署名看,也有合作者英文姓氏的第一个字母的次序在李之前、可第一作者却是李的情况。

今年初,季承著《李政道传》出版,述及李政道、杨振宁发现宇称不守恒的经过,及李、杨关于这段历史的不同表述,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李、杨之争的关注。关于季承的《李政道传》,关于李、杨之争的是非,媒体上已有不少报道和讨论。本刊今发表潘辰先生的文章,希望有助于相关史实的辨析和核实——为此目的,本刊也欢迎与潘辰先生看法和立场不同的人投稿给我们。

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先生因为推翻宇称守恒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得到诺贝尔科学奖,中国人都引以为傲。李在1971年发表文章,宣称这项工作是以他为主,杨为辅(李政道《弱相互作用的历史》,1971);杨在1983年列举事实说明李的叙述不实(Yang,ChenNing,Sdecod Papers

1945-1980,WithCommentary,W.H.Freeman Co,San Fran-cisco 1983pp.26-31.);2004年季承等编了《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李政道答<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问及有关资料》(季承、柳怀祖、滕丽编,甘肃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简称为《答记者问》)一书,进一步宣称这项工作是李突破的;今年季承又推出《诺贝尔奖中华风云:李政道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版),重复了《答记者问》一书中关于李、杨之争的叙述。据季承自述,出版这本书得到李的支持、指导和提供材料(《济南时报》2010年1月8日),出版之前,李看过这本书的初稿(《广州日报》2010年1月9日)。该书出版后,物理学史学者、物理学教授杨建邺撰文指出了书中好些让他“无法理解”之处(《中华读书报》2010年3月3日),接着杨振宁为文澄清了书中几项错误或歪曲的叙述(《中华读书报2010年3月17日》)。

虽然季承说他“所采用的材料都是有资料可循的”(《济南时报》2010年1月8日),可是那两本书中的叙述,除两位杨的文章指出的问题以外,还有许多和文献资料不符。这些资料包括《答记者问》一书所附九篇参考文献,其中有三篇还是李自己过去写的宇称不守恒工作历史的文章(李政道《弱相互作用的历史》1971、《破缺的宇称》1986、《往事回忆》1988)。下面是两位杨的文章中没有指出的另外几项和文献所载不符合之处。

李说他独自想到要研究膺标量和文献不符

1、想到要研究膺标量是解决宇称不守恒问题的突破口,《答记者问》一书中李提出他在1956年4月独自想到要研究膺标量,可是2004年以前,李写的字称不守恒工作历史的文章中,都写道他是在1956年5月才清楚应该研究膺标量的。现将李《答记者问》书中所述和2004年以前李写的有关内容对比如下:

(1)《答记者问》中李说,他在1956年4月独立地想到要测量膺标量:“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是我在1956年4月上旬独立地傲出的,与杨振宁无关。”(《答记者问》P3)又写道:“要解开θ-τ之谜,就要去测量……庸标量……。这就是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答记者问》p6)

(2)可从1971到1988年,李都说他是在1956年5月才清楚应该研究膺标量的:

1971年李写道:“……我从吴健雄那里借到一本齐格班编的有关β衰变的权威著作……在我们把齐格班的书通读一遍之后,重新用新的相互作用推导了所有的那些老的公式,我们就十分清楚了,在那个时候,甚至连一个能证明在β衰变中宇称是守恒的实验证据都没有。这说明我们是多么愚蠢!……缺少证据的原因在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没有人做过任何努力去从看来好像左一右对称的安排中专门挑出膺标量进行研究。”(译文见《答记者问》参考文献P143-144)

1986年李作了同样的叙述:“……我们很快读完了齐格班的书……不存在证据的理由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没有任何人曾试图从看来似乎是左一右对称的安排中去观察一个膺标物理量。”(译文见《答记者问》参考文献P243-244)

1988年李又一次写道:“……我们循齐格班的书的路线疾速行进……没有证据的原因在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从来没有人尝试过在看起来左右对称的条件下观察一个物理上的膺标量。”(译文见《答记者问》参考文献P265-268)

那么,李是在什么时候借到齐格班的书的呢?1988年李还写道:“5月初的一天,-他(按:指斯坦伯格[Steinberger]来看我…”第二天早晨,杨振宁从布鲁克海文开车到哥伦比亚大学,我们深入热烈地讨论了一天……我们分别后各自检查β衰变中的宇称问题。β衰变当时已是一个历史很长并且积累了大量知识的领域。……吴健雄是世界上在这一领域的大专家。……我于是拜访了她……她对此极感兴趣,并借给我齐格班编辑的β衰变的权威著作。”(译文见《答记者问》参考文献P265-268)

很清楚,按照李过去多次写的。都是在1956年5月借到一本有关β衰变的书,读过那本书,经过计算,才清楚要研究膺标量的。

2、吴健雄和史瓦兹都没有证明李曾在1956年4月想到要研究膺标量。

在《答记者问》书中李写道,吴健雄1972年和史瓦兹1988年的回忆可以证明,他曾在1956年4月上旬独自想到要研究膺标量。可是李引用的两人的回忆,都没有显示4月初李就想到要研究膺标量。

(1)李所引吴的回忆是:"1956年早春的一天,李政道教授来到……我的办公室。他先向我解释了τ-θ之谜。他继续说如果τ-θ之谜的答案是宇称不守恒,那么这种破坏在极化核的衰变的空间分布中也应该观察到:我们必须去测量膺标量(σ·p),这里p是电子的动量,σ是核的自旋。”

(《答记者问》P11)李在1988年写得很清楚,他是在1956年5月,和杨讨论后清楚了要研究膺标量,然后才去拜访吴的(译文见《答记者问》参考文献P265-268)。很清楚,吴回忆的是发生在5月初的事。

吴称5月初为早春并不奇怪,吴的办公室在纽约,1956年纽约市春暖的天气来得晚。根据纽约市的气象记录,那年4月纽约市还下了10厘米的雪,平均气温不到12qC,5月份气温升上去,才会有春天到来的感觉。

(2)李所引史瓦兹的回忆是:“当他(按:指史瓦兹的共同工作者斯坦伯格)在会后(按:指1956年4月3日到7日的罗彻斯特会议)与李政道讨论二面角的分布时,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想法。李建议斯坦伯格,让我们把数据从φ=0到φ=2π进行划分o”(《答记者问》P7)史瓦兹接着写道:“我们又重新分析了这些数据……不足以得出什么结论。”(译文见《答记者问》参考文献P254-255)由此可见,李的建议并没有引出宇称不守恒的突破。史瓦兹的回忆中,并没有李向他提出要研究膺标量之事。

3、2004年前的文章中都没有李曾提出要研究膺标量的记述。

不仅1971-1988年李三次发表的宇称守恒工作历史的文章(《弱相互作用的历史》、《破缺的宇称》、《往事回忆》),都只是说他在1956年5月清楚了要研究膺标量,并没有说他曾独自提出要研究膺标量。美国物理史学者、物理学教授富兰克林(AllanFranklin)1979年写的《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与未发现》的长文中更完全没有李曾想到要研究膺标量一事。富兰克林在文末提到他曾几次和李交谈,李并向富兰克林提供了他没有发表的宇称不守恒工作历史的文章。如果李真曾提出过要研究膺标量,不可能不告诉富兰克林;告诉了富兰克林,富兰克林不可能不将这样重要的事情写进宇称不守恒发现历史的长文中。富兰克林的这篇文章也被收录在《答记者问》中(译文见《答记者问》参考文献P152-232)。

4、李、杨两人宇称不守恒文章发表48年后的2004年,李却突然提出是他首先想到要研究膺标量的。如果真有此事,为什么从1971到1988年所有李写的三篇宇称不守恒发现历史的文章中都不提这关键之点(《弱相互作用的历史》、《破缺的宇称》、《往事回忆》),也不告诉写字称不守恒发现历史的富兰克林(译文见《答记者问》参考文献P152-232)?由此可见,要研究膺标量不可能是李在1956年4月独自提出来的。

将研究方向由奇异粒子转向B衰变是杨振宁提出来的

1、将研究方向由奇异粒子转向B衰变是推翻宇称守恒工作关键的发展,李、杨两人推翻字称守恒的文章提要的第一句话就是:“本文检验了B衰变……中的宇称问题。”正文的第一节的标题是“目前宇称不守恒的极限”,第二、三节的标题分别为“β衰变中的宇称守恒质疑”和“β衰变中宇称守恒的可能的实验验证”。(译文见《答记者问》参考文献P92-104)后来吴健雄等震动整个物理界的,推翻字称守恒的实验也是在β衰变领域中的。

2、早在1950年杨就在B衰变方面做过研究(C.M.Yang.J.Tionmo,Phys,Rev.79:495-498[1950]),熟悉这个领域,李却在1956年5月和杨讨论后要去向吴健雄借B衰变的著作来读(译文见《答记者问》参考文献P241-242),可知李那时还不熟悉此现象。

3、由此可见,推翻宇称守恒工作这关键的一步,转向研究β衰变,不可能是李提出来的。

杨早就是重要的粒子物理学家

1、宇称是否守恒是粒子物理的问题。《答记者问》中李写道:“1953年以前,真正研究粒子物理的理论物理学家,也必须精于天体物理、流体物理和磁流体物理。……杨振宁在天体物理、流体物理和磁流体物理领域里从来没有工作过。”(《答记者问》P32)按此,杨就不是粒子物理学家,研究宇称是否守恒当然只能是以李为主的了。

2、在《答记者问》中,李还写道:“50年代时粒子物理学领域,每年都举行一次国际性的综合学术会议,地点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彻斯特大学。因而这个很重要的会议就被称为罗彻斯特会议。凡是要参加会议的,必须收到邀请才行。”(《答记者问》P4)因此只有重要的粒子物理学家才能参加这个会议。

1952年前杨已经在粒子物理方面发表了8篇重要的论文,从1952年第二次罗彻斯特会议起,杨就接连受到邀请,并参加1956年第六次会议的筹备工作。由此可见,杨早在1952年已是重要的粒子物理学家。反观李,则要到1956年才因杨的推荐,第一次得以参加罗彻斯特会议。

杨是1956年时最重要的研究字称守恒问题的粒子物理学家

罗彻斯特会议是分专题组进行的,1956年第六次会议第八分组专题讨论宇称守恒问题。会议由被称为美国原子弹之父的Oppenheimer主持,在他致开幕词后,即由杨作长篇大报告,总结了宇称守恒问题研究的历史和现况,然后是讨论fProc.6thAnnual Rochester Conference,IntersciencePub,New York,pp,VIII 1-36(1956J)。

参加这次会议的包括当年最重要的粒子物理学家,如Dalitz、Feyeman、Gell-Mann、Markov、Marshak、Teller、Weisskopf等。宇称守恒问题首先就是由Dalitz提出来的,Feyeman和GeU-Mann以后都得了诺贝尔物理奖,Teller被称为“美国氢弹之父”。由此可见,杨是1956年时最重要的、研究宇称守恒的粒子物理学家。

顺便可以提出,在《答记者问》一书中李曾两次写道,他和杨在那次罗彻斯特会议中都曾提出“字称可能不守恒”。(《答记者问》P4、21)根据公开出版的会议的详细记录(Proc.6th Annual Rochester Confer-e.rlce,Interscience Pub.New York,pp.VIII1-36[1956]),杨的确曾在会上提出过宇称可能不守恒,可是并没有李在会上发言的记录,当然没有李曾在会上提出过宇称可能不守恒一事。

杨、李两人早就在共同研究宇称守恒问题

《答记者问》书中李写道:“1956年4月初我做出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以后,到5月份杨振宁才参加进来和我一起对宇称不守恒做了系统性的理论分析工作。”(《答记者问》P16-17),又写道“1956年5月初,我接受了杨振宁的要求,同意他和我合作……”(《答记者问》P23)可是1955年12月李、杨两人就已经联名送出过一篇讨论宇称是否守恒的文章(T.D.Lee.C.N

Yang,Phys,Rev,102:290-291[1956]),试图在宇称守恒的框架内解决问题。虽然他们那时的设想并不正确,然而却证明早在1955年12月以前,他们两人已在合作研究宇称守恒问题了。

关于李提出来的文章署名顺序问题

1、《答记者问》书中李说他和杨最早的分歧发生在1952年。那年两人联名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杨署名在李之前。李责备杨不遵守物理学界的习惯,按合作者姓氏英文第一个字母的顺序来署名(《答记者问》P36、51)。

2、李是否真的认为这是一个必须遵守的“习惯”呢?不是的。那时候有三篇李和别人合写的文章,都有合作者英文姓氏的第一个字母的次序在李之前,可是第一作者却都是李。它们是:

T.D.,Lee.R.Christian,Phys,Rev,94:1760-1767(1954)

T.D.Lee.K.Huang(黄克孙),C,N.Yang.Phys.Rev.106:1135-1145(1957)

T.D.Lee.J.Steinberger.G.Fein-berg.P.K.Kabj,C.N.Yang.Phys.Rev.106:1367-1369(1957)

显然,李提出“习惯”,只不过是他争列为第一作者的一个借口而已。

顺便可以提出,上面第二篇文章中的作者之一的黄克孙,后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的荣誉教授、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院士中有两百多人是诺贝尔奖获得者。1956年前后,黄正和杨、李密切合作工作,除上面提到的那项工作外,另外还有两项(K.Huang.C.N.Yang.T.D.Lee.Phys.Rev.108:1340-1341 [1957];K.Huang。T.D.Lee,C.N.Yang,Stevens CoaF.of Many-Body Problem[1957];The Many-Body Problem,ed.J.KPercus,Interscience,165-175 [1963])。当然知晓杨、李两人合作的实情。2007年黄克孙在他的Fundamenta/Forces ofNature:TheStory ofGaugeFie/&一书中写道,“杨振宁和李政道仔细地检查了宇称守恒的实验证据,意识到在弱相互作用中没有这样的证据o”(K.Huaag,Fundamenta/Forces ofNature:The Story of Guage Field,p.140,World Scientic,[2007])。2009年8月出版了这本书的中译本。黄在中译本的序言中写道:“在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大胆地提出自然违反左右对称的建议。”(黄克孙《大自然的基本力:规范场的故事》,杨建邺、龙芸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黄在有关宇称守恒问题的描述中一再提的都是杨和李而不是李和杨。显然,他了解宇称不守恒问题这项研究是由杨为主完成的。

小结

李政道先生提出宇称不守恒问题是以他为主解决的论据,都和过去文献所载事实不符。由此引出的结论可信度如何。毋庸多说。

4.中学生法制安全资料办黑板报 篇四

(一)不良的交通习惯

1.不走人行横道,不靠路右边走。

2.不走人行横道、天桥,随意横穿马路。

3.不注意道路和车辆信号,不服从交通管理。4.在车行道、桥梁、隧道上追逐、玩耍、打闹。5.穿越、攀登、跨越道路隔离栏。6.在铁路道轨上行走,玩耍。7.横穿铁路和钻火车。

8.不听从铁道口管理和信号管理。

(二)中学生骑自行车的问题 1.未满12岁的儿童独自骑车。

2.在人行道、机动车道骑车,逆行骑车。

3.骑车横冲直闯、争道强行,与机动车抢道。4.转弯不减速,不打手势。5.在路口闯信号。6.骑车双手离把。

7.追逐打闹,三五并行。

8.手攀机动车行驶,紧跟机动车行驶。

(三)中学生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 1.缺乏交通安全意识。2.缺乏交通安全知识。3.缺乏交通安全责任感。4.存在麻痹思想。5.存在侥幸心理。

(四)正常的行路常识

1.走人行道,靠路右边走。

2.横过车行道,要走斑马线,或走天桥。

3.要注意各种信号灯的指示(红绿灯、人行横道信号灯)4.上下汽车要避让过往车辆。

5.不在马路上逗留、玩耍、打闹。

(五)正常的骑自行车常识 1.不要骑有故障的车。

2.不在人行道上骑车,非机动车靠右行驶。3.横穿马路最好推车行驶。

4.转弯时减速慢行,观察并打手势。5.不要双手离把,不并肩行驶。6.骑车不打闹,追逐。消防安全

消防安全教育的工作方针:“预防为主,防消结合”“隐患胜于明火,防范胜于

救灾,责任重于泰山”。

(一)中学生的消防知识 发生火灾的原因:

1.用火不慎发生火灾。

蜡烛照明、蚊烟香、用电器、液化气灶 2.用电不慎发生火灾。

电线老化、乱拉乱接、铜线当保险丝、电热毯、电炉故障 3.用油不慎发生火灾。

油加热温度过高、容器滴漏 4.燃放烟花爆竹。5.吸烟乱扔烟头。6.玩火。

(二)火灾的预防: 1.家庭防火: ①安全使用炉火。②安全使用液化器。③安全用电。

④少年儿童不要玩火。

⑤燃放烟火爆竹要注意场所。2.学校防火:

①严禁学生携带烟花爆竹入校。②不要乱烧废物。

③实验用的易燃物品要妥善使用。④经常检查电器。

⑤设置消防器材,不破坏消防器材。⑥宿舍的安全防火。3.公共场所防火 学生要做到:

①不携带烟花爆竹到公共场所。②不准玩与火有关的游戏。③不准学生在山林野炊。

(三)灭火基本知识

1.隔离法:将着火物移开,不与其他物品接触。

2.窒息法:隔离空气接触火,用干粉灭火器、砂、湿棉被等物灭火。3.冷却法:用水、灭火器将火冷却。

4.报警:火警电话119。报警要报清失火地点街道名称。

四、如何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学生 1.从小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

古人云:“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元圆”。英国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说过:“纪律是达到一切雄图的阶梯”,我们要实现心中的理想,就应该时刻不忘记纪律这一“阶梯”,做遵守纪律的模范,要养成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就要在以下及方面下功夫:

一是时刻注意培养自己遵守纪律的自觉性。遵守纪律贵在自觉,自觉是遵守纪律的关键。

二是将遵守纪律的道德观念落在行动上。遵守纪律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实际行动上。

三是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三国时,刘备在临终前曾谆谆告诫他的儿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两句话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道德修养的座右铭。其实,纪律修养也一样。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以小纪而不遵”。

2.要做到学法、懂法。

英国著名思想家温斯坦莱说过:“假如有很好的法律,但人民不了解它们,这对共和国来说就像没有任何法律一样糟糕。”我们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想不走错路,必须铺设好自己的人生轨道,这就是要注意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否则,便会因为不知法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同学们:我们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栋梁。让我们肩负起国家的历史使命,学会自我保护,学会求知,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纷繁的大千世界里,健康,快乐,平安的成长。让生命的航船绕过一道道暗礁和险滩,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法制”一个人人都熟悉的字眼。我经常会通过电视、报纸、大人们的谈话,知道很多的有关法制的资料,这些资料使我受到了极为深刻的法制教育.俗话说得好:“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时偷油,大时偷牛。”这就告诉了我们: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良好的法律纪律意识,随意做损坏公物,打人,骂人,甚至偷窃等坏事,不仅仅是给你个人的形象抹黑,而且会渐渐腐蚀你的心灵渐渐地,就会使你经常情不自禁地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你不能够痛改前非,继续发展下去,那些恶习就会在你心理根深蒂固,而且会越变越严重。到时,你很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最终等待你的,就只有失去人生自由的监狱了。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近年来青少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便是证明.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才干的时期,可塑性很强。

作为学生要想让犯罪远离我们,首先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处处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要“慎言行,谨交友”,要听进家长、老师和同学的教诲,从小养成好的行习惯,不贪图享乐,不看不健康的影视作品,不去网吧那些容易让人沉沦 的游乐场所去;要和品质好的同学在一起,相互告诫,相互激励,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见恶而避。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律己,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

总之,作为一个中学生,要让犯罪远离我们,要付出的努力还将很多,很多。要与法律作朋友,与犯罪作斗争。我们要知法、懂法、用法,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才能健康成长,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5.安全板报资料 篇五

1、坚持徒步上下学,不准在街道、公路上、拦车、爬车、追车和强行搭车。

2、不满12周岁的学生不准骑自行车。不管步行或在公路街道上行走时,必须 靠右行走或人行道上行走。

3、步行时,在横穿街道、公路或交叉路口时,应注意来往车辆。在无来往车辆时,从人行横道线内通过。

4、严禁在机动车临近时横穿公路。不准在有机动车通过的道路上做游戏。

5、在公路或其他道路上行走时,不准钩肩搭背、三五成群并肩而行,不准边走边看书或边玩耍。

6、前进途中,遇到路边堆放障碍物时,要特别注意来往车辆,待无来往车辆通过时再通过,并且要靠安全一侧。

安全歌

下课铃声响,依次出课堂;走廊慢慢走,有序不争抢;

楼梯靠右行,不闹不推搡;运动要适量,上课精神旺;

快乐做游戏,个个守规章;安全记心上,时时不能忘.放学回到家,别摸刀与叉;插座里有电,千万别碰它;

阳台很危险,能看不能爬;煤气有巨毒,别把火来打;

一人在家蹲,门是保护神;如果有人敲,先从猫眼瞧;

假如生人来,别把门儿开;大声打电话,歹徒最害怕;

坏蛋能吓走,安全得保障;父母回到家,一定把你夸!

小食品危害大

有许多小朋友放学后总在买小食品,边走边吃,这样很不卫生。现在是春季,经常刮大风,买完东西在路上吃,一些细菌会随着食品一起吃进去,这样会肚子疼的。还有许多小食品是“三无”产品,都是没有经过检查的不合格食品,吃了更容易得病。所以,我告诉大家不要吃小食品。长身体阶段,饮食卫生最重要。

上体育课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体育课在中小学阶段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重要课程。体育课上的训练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安全上要注意的事项也因训练的内容、使用的器械不同而有所区别。

1.短跑等项目要按照规定的跑道进行,不能串跑道。这不仅仅是竞赛的要求,也是安全的保障。特别是快到终点冲刺时,更要遵守规则,因为这时人身体的冲力很大,精力又集中在竞技之中,思想上毫无戒备,一旦相互绊倒,就可能严重受伤。

2.跳远时,必须严格按老师的指导助跑、起跳。起跳前前脚要踏中木制的起跳板,起跳后要落入沙坑之中。这不仅是跳远训练的技术要领,也是保护身体安全的必要措施。

3.在进行投掷训练时,如投手榴弹、铅球、铁饼、标枪等,一定要按老师的口令进行,令行禁止,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这些体育器材有的坚硬沉重,有的前端装有尖利的金属头,如果擅自行事,就有可能击中他人或者自己被击中,造成受伤,甚至发生生命危险。

4.在进行单、双杠和跳高训练时,器械下面必须准备好厚度符合要求的垫子,如果直接跳到坚硬的地面上,会伤及腿部关节或后脑。做单、双杠动作时,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使双手握杠时不打滑,避免从杠上摔下来,使身体受伤。

5.在做跳马、跳箱等跨跃训练时,器械前要有跳板,器械后要有保护垫,同时要有老师和同学在器械旁站立保护。

6.前后滚翻、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垫上运动的项目,做动作时要严肃认真,不能打闹,以免发生扭伤。

7.参加篮球、足球等项目的训练时,要学会保护自己,也不要在争抢中蛮干而伤及他人。在这些争抢激烈的运动中,自觉遵守竞赛规则对于安全是很重要的。

消防防火类

1、基本要求:小学生不得玩火。一是不得带火柴或打火机等火种;二是不得随意点火,禁止在易燃易爆物品处用火;三是不得在公共场所燃放鞭炮,更不允许将点燃的鞭炮乱扔。在火灾现场,小学生等未成年人要坚持先逃生的原则。

2、火灾的处理办法

家中起火,不要慌张,应根据火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果炒菜时油锅起火,迅速将锅盖紧紧盖上,使锅里的油火因缺氧而熄灭,不可用水扑救。

房间内起火时,不能轻易打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形成大面积火灾。

纸张、木头或布起火时,可用水来扑救,而电器、汽油、酒精、食用油着火时,则用土、沙泥、干粉灭火器等灭火。

若火势已大,必须立即报火警。被火围困时,应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脱离险境。如俯下身体,用湿布捂鼻。

3、发生火灾应如何报警?

如果发现火灾发生,最重要的是报警,这样才能及时扑救,控制火势,减轻火灾造成损失。火警电话的号码是

119。这个号码应当牢记,在全国任何地区,向公安消防部门报告火警的电话号码都是一样的。格根据这个号码,每年的11月9日,被确定为消防安全日。不能随意拨打火警电话,假报火警是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在没有电话的情况下,应大声呼喊或采取其他方法引起邻居、行人注意,协助灭火或报警。

4、遭遇火灾如何正确脱险?

遭遇火灾,应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自救逃生,减少人身伤亡损失:

1)一旦身受火灾危胁,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要冷静地确定自己所处位置,根据周围的烟、火光、温度等分析判断火势,不要盲目采取行动。

2)身处平房的,如果门的周围火势不大,应迅速离开火场。反之,则必须另行选择出口脱身

3)身处楼房的,发现火情不要盲目打开门窗,否则有可能引火入室。

4)身处楼房的,不要盲目乱跑、更不要跳楼逃生,这样会造成不应有的伤亡。可以躲到居室里或者阳台上。紧闭门窗,隔断火路,等待救援。有条件的,可以不断向门窗上浇水降温,以延缓火势蔓延。

5)在失火的楼房内,逃生不可使用电梯,应通过防火通道走楼梯脱险。因为失火后电梯竖井往往成为烟火的通道。并且电梯随时可能发生故障。

6)因火势太猛,必须从楼房内逃生的,可以从二层处跳下,但要选择不坚硬的地面,同时应从楼上先扔下被褥等增加地面的缓冲,然后再顺窗滑下,要尽量缩小下落高度,做到双脚先落地。

7)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将绳索(也可用床单等撕开连接起来)一头系在窗框上,然后顺绳索滑落到地面。

8)逃生时。尽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衣物包裹身体。

班级要更新黑板报,内容是一些关于校园安全的知识

提问者: 俊一

等级:列兵

时间:07-08

悬赏:0

解决时间:2010-07-28 04:21

回答 共 1 条

6.有关家庭安全的资料 篇六

【教学过程】

一、情感铺垫,感受幸福

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请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家庭。师:是呀,幸福的家庭生活,首先是家庭安全。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有关家庭安全方面的话题。(板书课题:家庭安全不能忘)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在教学中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发现,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对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自主体验,树立意识

师:在家庭生活中,可能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看哪里有可能发生危险?

活动一:家庭安全我知道

引导学生讨论以下情景,找一找不安全的因素。

情境①:小强一家外出,和爸爸妈妈检查家里的各种设施是否都 处于安全状态,除了锁好门,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外出时,关好门窗,切断电源,关掉水龙头,关好煤气阀。情境②:有一天,小红独自在家,有一个不认识的人敲门。应该 怎么办呢?请你帮小红想一想。

只要是陌生人,就不能随随便便让他进来。【设计意图】在导入课题后,我创设了几种情境,以图片的形式向孩子们展示了家庭生活中不安全的因素,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胆表达,把教学的空间交给学生,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安全意识和珍爱生命的态度开始建立起来,从而产生发自内心的感动和震撼,产生安全生活的愿望。

活动二:安全生活小专家

请学生当一回安全生活小专家,讨论63页4幅图的情况,可能发生什么危险?怎样来预防?

【设计意图】品德与社会课,提倡对学生的教育要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提升和指导学生的生活。在有了一定的情感铺垫和树立了安全意识之后,我仍不断创设情境,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引领学生走进故事,亲身去体验,构建知识结构。引导学生通过续编故事、判断正误,认识到怎样安全用电、安全用火、预防燃气泄漏和防止食物中毒。

师:除了以上情况,在实际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危险?应该怎么做?

(出示课件)请学生说一说小刚做的对不对? 活动三:安全儿歌记心中

【设计意图】儿歌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加强记忆。

三、主动建构,掌握技能 活动四:发生意外我能行 师:在家庭生活中,虽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预防,但有时也会发生意外,发生意外怎么办呢?

1.意外不可怕,学会打电话

指导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学习在意外发生时,拨打报警电话。2.资料渗透,提高认识 3.心语告白,加强记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进行模拟表演,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认识,锻炼能力,这正是建构性教学的指导思想。

四、因势利导,总结延伸

师:安全是我们健康生活的保证。只有人人心中有安全,时时处处注意安全,才有健康幸福的家庭生活。回家以后,请同学们制作一个“安全生活预防指南”的智多星手册,将手册的内容向身边的人宣讲,做个义务宣传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牢记安全,时时处处注意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帮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板书设计:

家庭安全不能忘

一、家庭安全靠预防

四防:防火、防盗、防触电、防中毒

二、发生意外怎么办 不要惊慌,迅速拨打报警电话

【设计意图】以上板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思维,便于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内容。

【教学反思】

上一篇:正文包括哪些要素下一篇:我为教育做贡献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