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说课稿(精选10篇)
1.图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篇一
例1 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 )
[食物 ①获取量 ②食入量 ③同化量 ④有机物质积累量
未获取量 未食入量 未同化量 呼吸代谢消耗量]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解析 恒温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维持体温,所以④有机物的积累量较少,其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哺乳动物与其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应为:③/(①+未获取量)。肉食动物与草食动物的③/②值大小无法比较。③/②值越高,说明有更多的食入量转变成饲养动物的同化量,有利于提高动物的生长量。
答案 C
点拨 以初级消费者为研究对象,其能量流动概念图如下:
[初级消费者
摄入][初级消费者
同化][用于生长
发育繁殖][次级消费者
摄入][分解者利用][粪便][生产者][呼吸][散失][散失][呼吸][遗体
残骸][…]
首先,“同化”是指生物由外界吸收物质和能量转化为自身的物质和能量。从图中可以看出,摄入的食物未被吸收的物质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其它进入内环境的物质和能量就是同化的量。从而推出等式: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
其次,“用于生长、发育、繁殖”是指从生长到繁殖,是生物的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变化。简而言之,生物从外界吸收的物质和能量,除用于呼吸消耗保证基本的生命需要之外,剩下的都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同于“净同化量”。从而推出等式:同化量=呼吸消耗+净同化量,净同化量=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利用部分。
例2 下图为某人工松林18年间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统计(单位略),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树木主干
440×1010
(58%)][枯枝落叶
310×1010
(41%)][未伐树
255×1010
(58%)][砍伐树
185×1010
(42%)][木材
130×1010
(70%)][树根
54×1010
(30%)][分解者
285×1010
(92%)][积累
25×1010
(8%)][
能量Q
754×1010][动物 4×1010]
A.“能量Q”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无需人工能量投入该松林就可维持其稳定性
C.18年间该松林中分解者获取总能量是285×1010
D.动物的存在加快了人工松林的物质循环
解析 图中“能量Q”是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从图中信息可知,从生产者到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极低,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应人工补充能量,B错误;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中还有动物流向其的能量,C错误;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物质的循环,D正确。
答案 D
点拨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基础知识及规律小结:
(1)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主要是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3)能量流动中能量形式的变化:太阳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利用,即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4)能量在食物链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食物)中的化学能;
(5)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细胞呼吸(包括各营养级的生物本身的呼吸及分解者的呼吸),主要形式是热能(对生物群落而言,相当于能量输出);
(6)能量来源:生产者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各级消费者的能量一般来自上一个营养级(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所含能量);分解者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和消费者。
例3 如图所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⑦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不正确的是( )
[三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①][②][③][④][⑤][⑥][⑦]
A.次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去路包括在④途径中
B.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C.一般情况下,三级消费者增加1kg,至少需要生产者125kg
D.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解析 次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并没有被次级消费者同化,因此不能包括在④途径中;②是由第二营养级传递给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也就是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该能量的去向除了③由第三营养级传递给第四营养级的能量,④次级消费者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以外还包括次级消费者自身呼吸消耗,因此②>③+④;三级消费者增加1kg,至少需要生产者1×(20%)3=125kg;由于食物链的相邻营养级之间都是捕食关系,因此能量流动不可逆转,具有单向性。
答案 A
nlc202309021110
点拨 (1)能量是以有机物为载体沿食物链流动的。但食物被被某营养级捕食并不代表其中能量被该营养级全部获得。某营养级生物的食物摄入量=本营养级同化量(即输入量)+粪便量;(2)某营养级生物的粪便并未被该营养级同化,所以该营养级生物的粪便中的能量仍应属于上一营养级,去向是最终被分解者分解;(3)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问高营养级增重至少需要多少低营养级生物,则取最短食物链,最高传递效率;最多则反之;(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渐递减。既不能逆向流动,又不能循环流动。
1.某草原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A→B→C中,各种群对能量的同化、利用、传递等数量关系如下表。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50000百万千焦,但其中149875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生产者固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单位:百万千焦)( )
[种群\&同化量\&净同
化量\&呼吸
消耗\&传递给
分解者\&传递给下
一营养级\&未被利用
的能量\&A\&\&\&65.5\&3.0\&15.0\&41.5\&B\&14.0\&5\&\&0.5\&2\&2.5\&C\&2\&0.6\&1.4\&微量(不计)\&无\&\&]
A.种群A、B、C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种群B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种群C对其选择捕食的结果
C.能量从B到C的传递效率为12%
D.种群A的净同化量为59.5百万千焦
2. 如图①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图②是对图①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注: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① ②
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c中
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D.c1表示初级消费者所含能量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
3. 下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上消费者][分解者][其它][h][h i j k][h i j k][h
i
j]
A.进人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
B.生产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
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1.D 2.B 3.B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说课稿 篇二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它们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其中单向且不循环的能量流动是整个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了解能量流动的相关原理,对于当前粮食危机及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和有关生态学问题的分析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
这是因为极少数特殊的生态系统可以通过化能自养型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利用无机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例如,1960年前苏联的深海潜艇进入到最深的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科学家在10916m深处发现了完全独立于陆地上光合作用之外的生态系统:细菌取代植物成为深海生物链里最低的一环,它们从海底温泉水流中富含的矿物质里获取能量进行化能合成而生长繁殖,成为深海生物生存的基础。除此以外,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都依靠太阳能而存在。因此说,太阳能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生态系统所需要能量的根本来源。
另外,太阳能是来自地球之外的能源,因而“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尤其是许多人工生态系统(如大棚)更需要人工补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几乎都是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物界中能够利用太阳能的主要是形形色色的绿色植物。通过它们的光合作用,可以把其他生物不能利用的太阳能转化为可以利用的化学能,储存在其制造的有机物中,使得太阳能得以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供生产者自身及消费者、分解者利用。这些化学能在生物群落中通过捕食,沿食物链(网)从生产者开始,以有机物(能量载体)中化学能的形式流动。而食物链主要是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而形成的捕食链,能量只能由被捕食者流向捕食者,而不能逆向流动,即食物链中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决定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所以说“能量流动的源头或起点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而且“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能量流动的变化情况是:太阳光能一生物体中的化学能一热能,即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终归宿。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为10%~20%
由于流动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都会因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掉相当大的一部分,这些被消耗的能量都不能被生物再次利用,并且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个体没有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最终在死亡后被。分解者分解),因而能量在流动中是逐级减少的。一般情况下,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营养级(此即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
需要说明的是:
(1)此传递效率是生态系统中(食物网)某一营养级的全部生物个体同化的能量与其上一营养级的全部生物个体同化的能量的比值,若某种生物为杂食性的,需将其不同来源的能量分别归入到不同的营养级中去计算。因此如果只计算生态系统中某一条食物链的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时,有时会偏离这一范围。
(2)林德曼定律是在对水生生态系统和实验室的培养箱的研究中得到的。大量研究证明,这一定律十分适用于水域生态系统,对陆地生态系统不完全适用,在其他不同的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可高达30%,低的可能只有1%或更低。
(3)食物链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这是由于能量沿食物链传递中逐级递减,在传到第4-5营养级时,该营养级能够传至下一营养级的能量,难以维持下一个营养级生物的生存。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
4.1定量不定时分析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有三条: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但这一定量的能量不管如何传递,最终都以热能形式从生物群落中散失,只有靠生产者源源不断地固定太阳能,才能保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持续正常的进行。
4.2定量定时分析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4条: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即“未利用”部分。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其中④部分的能量将保留到下一年。
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指存在于其食物残渣的有机物(相当于此消费者的上一营养级生物的残体)中的能量,最终被分解者利用,这部分能量未被消费者同化,因此在分析此消费者的能量变化时不应考虑,而应归入被捕食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变化中。能量流动的模型――生态金字塔
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生态金字塔可分为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三类。生态金字塔可表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其原理是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的“十分之一定律”。此模型中每一营养级的体积的大小代表所同化的能量的多少,而相邻两营养级体积的比值则代表了能量传递的效率。
一般说来,能量金字塔最能保持金字塔形,而生物量金字塔有时有倒置的情况。例如,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浮游植物)的个体很小,生活史很短,根据某一时刻调查的生物量,常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这样,按上法绘制的生物量金字塔就倒置过来。当然,这并不是说流过的能量在生产者的环节要比消费者的环节低,而是由于浮游植物个体小代谢快,生命短,某一时刻的能量反而要比浮游动物少,但一年中的总能量还是比浮游动物多。数量金字塔倒置的情况就更多一些,如果消费者个体小而生产者个体大,如昆虫和树木,昆虫的个体数量就多于树木。同样,对于寄生者来说,寄生者的数量也往往多于宿主,同样会使金字塔的这些环节倒置过来。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6.1废物资源化,提高能量利用率
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例如人们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合理设计食物链,使生产一种产品时的有机废弃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使废物资源化,以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许多地方的“生态农业”、“桑基鱼塘”,就是通过合理设计食物链,将原来随植物遗体、动植物的残落物和排泄物被浪费的能量转化为人类可利用的能量,从而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6.2促进能量的定向流动,实现资源的利用效益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这一意义有两层含义:
一是根据当地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通过发展相关产业获得最大收益,如在干旱地区,可培育优质牧草资源,发展畜牧业;
二是依据能量传递规律,有效地利用资源,如根据牧草的实际生产量,合理确定载畜量,既避免资源浪费又避免资源的破坏,最终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6.3当前粮食问题的解决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说课稿 篇三
授课人:郑丽 授课时间:2016.4.15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设计
怀远三中
郑丽
一、教材分析:
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体温调节等知识建立联系,其又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相关内容标准为“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属于应用水平,即学生能够将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应用于新的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首先应当使学生把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特点,懂得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些基本方法;其次,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得出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由此,本节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的变化,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学会分析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用于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2)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探讨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形成合理利用资源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
直观展示法、创设问题情境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直观展示,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投影)问题探讨:《孤岛生存》——假设你像小说中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
讨论: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的兴趣很高,他们有选1的也有选2的,但多数学生选2。(学生可能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教师可以不给出确切答案,但要引导学生从生存、从获得能量的角度分析。)
讲述:合理答案到底是1还是2呢,我想我们学了这节课后自然能见分晓。进而引入课题——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设置问题,学生自学,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问题: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怎样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学生阅读课本P93,找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讲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在个体水平上,也可以在群体水平上。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在群体水平上,这种将群体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系统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投影图解】
(一)总结能量流动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生交流,合作探究,进行知识加工】 阅读课本P93-94,思考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
1.草的能量是怎样得来的?草的能量将有哪些去路?(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兔)中的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2.尝试将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过程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3.兔吃草后,草的能量能被兔全部利用了吗?兔是如何利用草的能量?
4.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生产者(草)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5.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多少?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 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补充和完善相关答案。【师生交流,点拨释疑,构建知识体系】
多媒体播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动态图解,然后师生共同讨论上述问题。【投影图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示意图
① 能量流动的起点:始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能量的输入).②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③能量流动的渠道:沿着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流动(能量的传递);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生物体内的化学能→生物体内的化学能→热能,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终归宿。也就是最终以呼吸热形式散失(能量的散失)。
④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
a.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被呼吸作用分解了; b.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第二营养级; c.没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枯枝落叶和初级消费者摄食未同化而排出的粪便中
的这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释放出来。
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最高营养级的情况除外。
师生总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这些能量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的。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屏幕逐一显示“能量流动的过程示意图”)。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该营养级的同化量;能量的去路包括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生物体的有机物中,后者能量的去路包括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投影)思考与讨论: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2.流经某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否再回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来?
3.请同学们依图,分析为什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中方框逐级变小,图中的箭头有哪些含义?箭头越来越细?这说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
【生生交流,合作探究,进行知识加工】 学生回答: ① 方向上:单向流动
(由于捕食关系不能颠倒,营养级也不能逆向,所以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②在数值上:方框大小、箭头大小→逐级递减
(呼吸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是不可再利用的,因此能量的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
教师讲述: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及赛达伯格湖:赛达伯格湖是一个天然的高原湖泊,气候较为寒冷,人口稀少,保留了原始景观,大约50公顷,是一个较小且封闭的湖泊。美国有许多湖泊,为什么林德曼会选择这样一个小湖来研究呢?(湖小,生物少;较为封闭,自然的,人为的干扰因素较少,可降低研究难度)【投影图解】
(三)能量流动特点
(投影)资料分析:投影教材中“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讨论完成课本P95的问题及对能量流动进行定量计算。
1、用表格的形式,将图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即将每一营养级上的能量“流入”和“流出”整理成一份清单。
2、计算“流出” 该营养级的能量占“流入” 该营养级能量的百分比。(即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的百分比,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的百分比)
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什么不会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4、通过以上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学生列表并计算。(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62.8÷464.6=13.5%;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12.6÷62.8=20%。计算方法:(下一营养级同化量÷本营养级同化量×100%)
师生总结: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林德曼的研究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特点:
1、单向流动;
2、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可以用能量金字塔直观地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规律。
投影如右图:
思考: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关系,用绘制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达出来,是不是也是金字塔形?如果是,有没有例外? 【师生交流,点拨释疑,构建知识体系】
举例:绘制一个有树木、昆虫和小鸟组成的生态系统的生物个体数量金字塔。观察它们和能量金字塔的区别。不同的生态金字塔能形象地说明营养级与能量、生物量、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定量研究生态系统的直观体现。投影知识框架,形成系统认识。
讲述:学习了刚才的内容,请同学们再回到《孤岛生存》的问题上,那么你会再选择哪种策略? 学生一致回答:1 讲述:人们在利用生态系统资源的过程中,期望的“高效”与“持续”常常会发生矛盾。如何根据客观规律来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以满足人类的需求,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投影)1.如何确定一个草场的载畜量,以防止由于过度放牧而使草场退化? 2.让学生从能量流动特点的角度解释如下两个现象:(1)一条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2)、“一山不容二虎”。
3.小结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什么实际意义? 【生生交流,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第一题是一个联系实际的开放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第三题分析,让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学会利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了解生态农业的优越性主要在于物质的良性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第二题也是根据能量流动的传递规律解决的实际问题。
【师生交流,点拨释疑,构建知识体系】
讲述:1.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例如,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如果把作物秸杆当燃料烧掉,人类就不能充分利用秸杆的能量;如果将秸杆做饲料饲养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将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就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桑基鱼塘”(利用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塘泥肥桑)生产方式就是从人类所需出发,通过能量多级利用,充分利用流经各营养级的能量,提高生产效益,也基本体现了这个原理。
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例如,在一个草场上,如果放养的牲畜过少,就不能充分利用牧草所能提供的能量;如果放养的牧畜过多,就会造成草场的退化,使畜产品的产量下降。只有根据草场的能量流动特点,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才能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
3.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结合各地的自然条件、生产技术和社会需要,可以设计出多种农业生态体系。
在人类利用资源的过程中持续和高效常常会发生矛盾,例如,渔业、林业、畜牧业和农业的高产带来的是鱼类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草原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因此,要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需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规律。【投影图解】
(四)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练习反馈,纠错释疑、拓展延伸】
略
【总结评价,构建框架图,回归主题】
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我们知道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能量是一切生命的动力,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维持各个营养级的生命和繁殖后代,使得一个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能量流动是一个客观规律,只有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才能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概念
二、能量流动过程
(一)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
(二)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理解和计算 篇四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是生態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各级消费者的能量一般来自上一个营养级,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分解者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和消费者。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的,原因是食物链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如肉食性动物以植食性动物为食,而植食性动物不能反过来以肉食性动物为食。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原因是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而消耗掉大量的能量,并以热能形式散失,无法再利用;各营养级的生物中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利用:还有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给了分解者。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能量金字塔的形状永远是正金字塔。
生态系统中有关能量流动计算的习题,一直都是学生不易掌握的重点难点,现将常用的做题方法归纳如下:
一、在食物链中传递的计算
1.在一条食物链中,若某一营养级的总能量为n,则最多传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n×20%(0.2n),最少为n×10%(0.1n)。
2.在一条食物链中,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n,需要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至少为:n÷20%=5n,最多为:n÷10%=10n。
二、能量在食物网中传递的计算
1.若一食物网中,已知最高营养级增重为N:
(1)要求最多消耗第一营养级多少时,按最长食物链,最低传递效率计算。
(2)要求至少消耗第一营养级多少时,按最短食物链,最高传递效率计算。
2.若一食物网中,已知第一营养级重量为M:
(1)要求最高营养级最多获得多少能量时,应按最短食物链,最高传递效率计算。
(2)要求最高营养级最少获得多少能量时,应按最长食物链,最低传递效率计算。
以上措施可表述为:
(作者单位 河南省汤阴县第一中学)
5.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说课稿 篇五
教师裴育平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碳循环过程。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述、讨论、演示
四、学时安排 1学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并讨论后面的问题。(大屏幕出示这样的情境动画)
鲁宾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然后出示问题: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试说明理由。下面有两项选择: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学生讨论。
师:大家都很聪明,都选择第二个答案,理由也比较充分,因为第二种吃法可以给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供给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就是能量流动,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那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2、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4、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只有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能流动。
5、师生谈话:生产者是如何固定太阳能的呢?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的。那么能量又是怎样流动的呢?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的。我们把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那么能量是怎样逐级流动的呢?第一级是绿色植物,第二级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第三级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
6、分组讨论: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么?
7、播放课件:生态系统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8、师生交流: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利用的枯枝落叶和下一营养级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2、复习巩固: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说明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3、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教材P92的填图,结合书中的课文,练习描述碳循环。
4、师生共同小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态系统中,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碳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微生物也能把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体内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可将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二氧化碳返回碳循环。
5、教师引导探索: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导致温室效应。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6、小组讨论并回答。活动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师:请大家阅读书后的课外探究,了解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回去做模拟实验,或制作一个小的生态球。
【教后反思】
从学生喜欢的动画入手,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小结,直接切入本课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将枯燥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和趣味化。设计思想本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部分的教学策略是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播放教师自己制作的直观性较强的“能量流动图解”使学生对“能量流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师生谈话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能量流动的过程”有深刻的理解,突出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对生态系统是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生物学观点。
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再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填空等形式加深对“碳的循环”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并展开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STS)教育,并通过“温室效应”问题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6.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说课稿 篇六
若甲、乙、丙三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都固定了一样多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甲只有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乙比甲多一个次级消费者,丙比乙多一个三级消费者。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比较三个生态系统的生物总重量,下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甲<乙<丙 题二:
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题三:
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Ⅰ和Ⅳ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
B.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只有1条食物链;Ⅰ→Ⅱ→Ⅲ→Ⅳ C.E1表示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所摄入的能量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题四:
红树林是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潮间带的湿地生态系统。它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又是多种鸟类觅食、繁殖的场所,也是潮间带多种贝类、甲壳类等生物的栖息、繁衍之地。但是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其面积日益缩小。请完成下列问题:(1)在红树林里,有一种以植物为食的鸟群,若一年中,该鸟群所贮存的总能量保持不变,则该鸟群一年中呼吸消耗的总能量应等于这一年中该鸟群摄取的植物性食物的总能量减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目前红树林日益缩小,亟待保护。请写出保护红树林植被的主要意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下图方框中字母代表该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请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写出它们的名称: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__。
②成分d的生态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潮间带,浜螺能吃很多种藻类,尤其喜食大型绿藻——浒苔。下图表示某一潮间带中浜螺与藻类种数的关系。请回答:
①当浜螺密度从极小增加到约140个/m2时,潮间带中藻类种数也随之增加。这种变化可以说明浒苔在该群落中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②当浜螺密度继续增加时,潮间带藻类种数逐渐减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浒苔虽然是浜螺最喜爱的食物,但是当浒苔的数量减少时,浜螺的数量并不随之减少,这是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的一种体现。课后练习详解 题一: 答案:A 解析:营养级越多,消耗和散失的能量越多,生物总重量越少,因此甲生态系统的生物总重量最高。题二: 答案:A 解析:摄入量包括同化量和粪便量,故羊的同化量为n-36%n=64%n。题三: 答案:C 解析: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是生产者与分解者,而Ⅳ是消费者;题图代表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反映了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所以不可能只有一条食物链;E1是流入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能量沿食物链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使用。题四: 答案:
(1)粪便等排出物中的能量 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鸟类遗体中的能量
(2)①防风固堤 ②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3)①a.分解者
b.生产者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消费者
②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的消费者对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等有重要作用(4)①较强的竞争力
②浜螺多,浒苔少,浜螺对其他藻类的摄食增加
③自我调节能力
7.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说课稿 篇七
生:在光合作用一节学到绿色植物中光合色素捕获光能,而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生态系统流动的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那么,绿色植物的中光合色素捕获的光能,等于其通过光合作用转化成为化学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值吗?
师:固定的能量小于捕获的能量。原因之一是聚光色素捕获的光能传递给叶绿素a有一定的损失。由于类囊体片层上的色素分子排列得很紧密(10~50 nm),光量子在色素分子之间以诱导共振方式进行传递。但能量在传递过程中有所损失,如类胡萝卜素所吸收的光能传给叶绿素a的效率只达90%,叶绿素b所吸收的光能传给叶绿素a的效率可接近100%。原因之二是叶绿素a吸收光量子后,会发射荧光和磷光。原因之三是叶绿素a吸收光量子后,还有一部分能量消耗于分子内部振动上,以热的形式散失。
生:分析“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示意图”,看到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粪便排出后被分解者利用,教材中又说“能量在第三、第四营养级的变化与第二营养级的情况大致相同”,那么,各级消费者随粪便排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有不同吗?这些流动的能量属于哪一营养级的能量?
师:把食草动物的同化效率与食肉动物相比较,则食草动物较低,而食肉动物较高。在食草动物所吃的植物中,含有一些难消化的物质,因此,通过消化道排遗出去的食物更多些。例如,蝗虫只能消化它们吃进食物的30%,其余70%将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供分解者利用。食肉动物吃的是动物的组织,其营养价值较高,相对排遗出去的能量少。食草动物经粪便排出的能量算其摄入量,但不为同化量,这部分流动的能量实际上是植物同化量中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肉食动物的情况也类似,即都属于上一营养级流动的能量。相关的动物在这其中对分解者的作用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生:每一营养级的能量都有一部分经分解者分解而被释放,书上提到了植物的残枝败叶、动物的遗体残骸,那么,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的能量,植物除残枝败叶、动物除遗体残骸外,还有其他形式吗?
师:有。分解者利用来自动植物的有机物,都应该算在范围里,植物方面包括:① 活植物体产生各种分泌物、渗出物,还有雨水的淋溶等都提供了植物叶、根表面微生物的丰富营养,也就是说植物叶还在生产时,微生物已经开始分解作用;② 被草食动物摄入后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的有机物;③ 整个植株死后的遗体。动物方向包括:① 动物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分泌物;② 皮肤角质层脱落细胞、毛发、指甲等;③ 被捕食者摄入体内但没有被消化吸收而随粪便排出体外的有机物。
生:教材中提到:“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动物利用能量只是摄入、消化、吸收、利用即可,那么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是不是也是这么容易呢?
师:其实不然。植物的残落物落到土表,从土壤表层的枯枝落叶到下面的矿质层,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死有机物质不断地为新的分解生物群落所分解着,各层次的理化条件有不同,有机物质的结构和复杂性也有顺序的改变。这样,有机物质每通过一种分解者生物,其复杂的能量、碳和可溶性矿质营养再释放一部分,如此一步步释放,直到最后完全矿化为止。例如,假定每一级的呼吸消耗为57%的能量,而43%的能量以死有机物形式再循环,按此估计,要经6次再循环,才能使再循环的净生产量降低到1%以下,即43%→18.5%→8.0%→3.4%→1.5%→0.43%。
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看到从生产者到三级消费者,均具有较大的框(能量),而分解者则仅有面积很小的长方形,给人的感觉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是在上述四者构成的食物链中进行的,是不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几乎都是在捕食食物链中流动?
师:捕食食物链虽然是人体最容易看到的,但它在陆地生态系统和很多水生生态系统中并不是主要的食物链,在这些生态系统中,生物量的大部分不是被取食,而是死后被微生物所分解,因此能量流动是以通过碎屑食物链为主。例如,在潮汐带的盐沼生态系统中,活植物被动物吃掉的大约只有10%,其他90%是在死后被分解者所利用。另据研究,一个杨树林的生物量除6%是被动物取食外,其余94%都是在枯死后被分解者所分解。在草原生态系统中,被家畜吃掉的牧草通常不到四分之一,其余部分也是在枯死后被分解者分解的。
生:在感觉中总以为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其生物量应该是很小的,因为它们的有机体多为微生物,但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发现,流向分解者四个箭头的能量比分解者呼吸释放能量的箭头大得多,因而又感觉到分解者应该有比较多的现存生物量,实际情况是真是这样吗?
师:是这样的。首先,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几乎每一类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其主要流经的途径是分解者,即使在以浮游生物为优势的水域生态系统,但由于异养性的细菌密度很高,所消费的死有机物的比例也在50%以上。其次,进入分解者的能量,还有再成为死有机物质而再循环(分解者死后仍被分解者利用)的途径,使得分解者的能流比消费者能流的保守性更强(更为节约),所以分解者参与的碎屑食物链常常比消费者参与的捕食食物链更长、更复杂,因而有更多的现存生物量。
生:从“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中可以看到,“未利用”的能量总和为正的327.3 J/(cm2·a),那么,生态系统中的“未利用”的能量值,永远是正的吗?
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群落从稀疏的植被演变为森林,进行着进展演替,这种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未利用”的能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的。若倒过来,因条件发生改变,森林群落演变为稀疏的植被,进行着逆行演替时,则这部分能量应是随时间推移而减少的。其次,即便是进展演替的群落,也不是每个时间段都是增加的,例如,不同季节就差异明显,植物春天开始抽出新叶,夏季形成茂密的绿色植被,秋季叶子一片枯黄,到冬季叶子全部落地,这在北方落叶阔叶林、草甸、草原和荒漠均存在明显的季相。同时,以植物为生的动物,也跟着发生同样的变化,季节适宜则大量生长繁殖,季节不适宜则生长繁殖下降、死亡、休眠、迁移等。
生:从“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中可以发现:生产者、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的“未利用”的能量分别占同化量的63.1%、46.7%、39.7%,呼吸消耗的能量分别占同化量的20.7%、29.9%、59.5%,不同的生态系统中,这两个比例都是这样依次递减或递增吗?
师:一般是这样的。“未利用”的能量占同化量的比例,随着营养级的递增一般是减少的,原因很简单,植食动物同化等量的能量,呼吸消耗大于植物,同样肉食动物大于植食动物。1960年,F.B.Golley在一荒地对一个由植物、田鼠和鼬三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了能流分析得知:99.9%的植物没有被田鼠利用,而田鼠又有62.8%没有被食肉动物鼬所利用。植物的呼吸消耗只占总同化量的15%,但田鼠和鼬的呼吸消耗分别占总同化能量的97%和98%。
生:书上正锥形的能量金字塔我们十分容易接受,但做练习的时候有时会碰到倒锥形的金字塔,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会有倒锥形金字塔出现?
师:我们所学的是能量金字塔,这个大家都知道不可能出现倒锥形的,但如果以各营养级的生物量(每一个营养级中生物组织干重中的总重量)关系,用绘制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话,有时会出现倒锥形。例如,在开阔海洋这样的水域生态系统中,微小的单细胞藻类是主要的生产者,这些微型藻类世代历期短、繁殖迅速,只能累积很少的有机物质,并且浮游动物对它们的取食强度很大,因此生物量很小,常表现为一个倒锥形的生物量金字塔。有人对英吉利海峡各营养级生物量的测定表明,其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只有干重4 g/m2,而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却高达21 g/m2。另外,如果以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每一个营养级中生物的个体数)关系,用绘制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话,则出现倒锥形可能更多些。例如,如果消费者个体小而生产者个体大,如昆虫和树木,昆虫的个体数量就多于树木。同样,对于寄生者来说,寄生者的数量也往往多于宿主。
参考文献:
[1] 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4—221.
[2] 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普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00—236.
8.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说课稿 篇八
第2课时教案
课题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学习
目标
.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的过程和特点的过程和特点提出问题:(1)能量是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2)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3)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述: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物质循环
述:自然界中许多物质如N、P、S、c等元素都可循环,我们要详细了解c循环。
物质循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不断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
述:我们重点了解碳循环
问:生态系统中的碳主要以什么形式存了?(co2,有机物)
回答
(图片:碳循环)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教师小结
提出问题
讨论并回答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根据图片完成课本讨论题
讨论
动植物—co2(呼吸)
动物—有机物(摄取)
动植物遗体—煤、石油、泥炭cte(有机物)
煤等—co2(燃烧)
述:通过这样一系列反应实现了碳元素的不断循环,反复利用。
2.物质循环的特点
(1)、水循环:水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约占体重的60%~95%,体内进行一切生化反应都离不开水。地球上水通过蒸发、降雨、植物的蒸腾、吸收等过程反复循环
(2、碳循环:碳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碳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三、巩固练习
四、板书设计
播放
教师小结
教师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
播放
教师小结
学生听讲
学生观看
作业设置
练习册:相关内容
教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检查
签阅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9.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说课稿 篇九
一、知识结构 过程 特点
研究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三、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解决方法] ⑴借助于某一具体的食物链,让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
⑵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据来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教师阐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的两个特点。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同上。[解决方法] 同上。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 图片。
七、学生活动
1、学生讨论、阅读、交流相关内容。
2、开展调查活动。
八、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
提出问题:
1、在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中与能量相关的概念有哪些?
2、请用概念图的形式,建立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分析、组织讨论:
1、就一个生物个体(如人)而言,能量是如何输入、储存和散失?
2、如果考虑一个种群,我们如何研究能量的输入、储存和散失? 小结:
生态系统存在着: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的营养结构。提出问题:⑴能量是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⑵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⑶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
小结: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形式不断转换,如太阳辐射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变为储存于有机物化学链中的化学能;动物通过消耗自身体内储存的化学能变成爬、跳、飞、游的机械能。在这些过程中,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会消灭,只能按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因此,对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换和传递过程,都可以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进行定量计算,并列出能量平衡表。
提示: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很大部分被各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通过呼吸作用以热的形式散失。散失到空间的热能不能再回到生态系统参与流动。因为至今尚未发现以热能作为能源合成有机物的生物。
引入: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
简介林德曼研究的背景,说明定量研究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提出问题:
1、请用表格的形式,将图中的数据进行整理。例如,可以将每一营养级上的能量“流入”和“流出”整理成一份清单。
2、分析每一营养级上能量的“流入”和“流出”是否平衡。
3、分析流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占流入该营养级能量的百分比。
4、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什么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营养级?
5、通过以上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小结:林德曼的研究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引出:能量金字塔。
讨论:“问题探讨”中的素材,引出“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提出问题:在我国农村,很早以前就已有生态农业的思想,“桑基鱼塘”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这种方法是: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在桑、蚕、鱼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随着社会的发展,“桑基鱼塘”也不断改进和完善。
请设计一个改进“桑基鱼塘”的方案,使能量更充分地有效地得到利用。
(三)总结
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我们知道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能量流动维持各个营养级的生命和繁衍,使得一个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
(四)作业布置 教材P98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含义及能量流动分析的基本思路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含义
2、分析能量流动的基本思路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2、数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3、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4、过程: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为什么?)
2、逐级递减(为什么?)
能量呈现金字塔型(生物数量呢?)
四、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第2课时
复习提问:
1、简述能量流动的过程。
2、能量流动有何特点?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一、目的要求
1、调查当地的农田生态系统,明确它的组成成分。
2、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情况,并作出评价。
3、对所调查的农田生态系统提出能量流动方面的改进建议。
二、活动建议
农村的同学要进行实地调查,城市的同学可以通过询问亲友、电话访谈、搜集资料、走访农业部门等方式进行调查。
调查过程中要注意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
1、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主体是什么?还有哪些种类的生物是生产者?农民是用什么方法抑制其他生产者的数量的?
2、初级消费者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对农业生产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对这些初级消费者,农民分别采用了哪些措施?
3、次级消费者有哪些?它们与农作物是什么关系?
4、养殖动物的饲料来源是怎样的?
5、农民对作物秸杆是如何处理的?
6、人们通过什么方式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
7、怎样才能使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三、撰写调查报告
整理调查结果,尽可能详尽地画出该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写一篇有关农业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
四、交流
就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与农民进行交流。农民对你们的建议持什么态度?如果实施你们的建议,他们有什么现实困难?
根据和农民沟通交流的情况,对调查报告作进一步修改。
(三)总结
(四)作业布置
1、撰写调查报告。
2、教材P97技能训练。
(五)板书设计
目的要求
↓
活动
↓
撰写调查报告
↓
交流
10.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说课稿 篇十
1. 假设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和m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 C.若m1<5m2,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质量小
2. 最近科学家在水深约3200米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两种新型蠕虫。这些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们通过附肢里的细菌摄营养。像树根一样的附肢可深入到死鲸的骨髓里“挖掘”营养,其中的细菌就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这些蠕虫与细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蠕虫与细菌的关系在生物学中属于互利共生 C.这种细菌在繁殖时不可能发生有丝分裂
D.可创造一个富含有机物和O2的人工环境培养这种细菌
3. 某地开展以甜高粱种植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由于甜高粱植株高大,田间湿度大,为套种食用菌创造了条件。甜高粱叶片不仅含3%~5%的糖,而且蛋白质的含量也很高,是鱼和牛的优良饲料。利用甜高粱茎秆发酵制酒,酒糟喂牛。牛粪为沼气池提供原料,沼气池不仅对牧畜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沼渣肥田,产生的沼气还可在温室中用于点灯、燃烧,提高了蔬菜的产量。(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述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类型是________和________。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
(3)沼气能用于提高温室产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取得良好效益的原因是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请各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5.近几年来,在生态学思想指导下,我国广大农村兴办了许多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例如,用秸秆饲养牲畜,再将动物的粪便倒入沼气池。让池中的微生物通过发酵将其转化为沼气供人们作燃料所用,这是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做法的根本意义是()A.加快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B.加快自然界的能量流动 C.寻找新的能源
D.提高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
6. 南京古泉生态农场将养猪、养鱼、沼气工程、养鸭、养蚯蚓、养蘑菇和种植果树等生长过程合理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沼气池中生物的异化作用类型随时间变化的顺序依次是需氧型、兼性厌氧型、厌氧型 B.从生态学角度看,人与畜禽的关系只是捕食关系
C.农场内各种农产品的生产相互协调、互惠互利,实现了对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D.果园内以猪粪、鸡粪为饲料养殖的蚯蚓能改良土壤,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7. 水稻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排水晒田。稻谷收获之后,有的农民焚烧稻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农民拔草、治虫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 B.水稻的分蘖、成熟等过程受多种植物激素的共同调节 C.晒田能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利于水稻根系生长 D.焚烧稻秆可促进物质循环,实现能量高效利用
8.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B. 引进互花米草后造成生态灾难的原因是违背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C.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双向的 D. 生物多样性的降低是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重要原因
9. 某城市近年来一直强调走“绿色”发展之路,争创“绿色城市”。“绿色”的含义除了包括城市绿化、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外,还包括尊重自然、保持生态平衡、高效利用资源等等。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图是垃圾资源化、无害处理的一种方案:
(1)生态工程应在、、等方面取得最佳效果并达到预期目标。图示的生态工程能充分利用废弃物中的能量,形成“无废弃物农业”,这主要是遵循生态工程的 原理。
(2)在充分利用能量,减少环境的污染的同时,通过燃烧发电、动物蛋白饲料等,提高人们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协调起来,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3)该方案中④、⑤过程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该生态系统与一般的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较,稳定性较低,所以需要人们不断输入物质与能量。
(4)进行⑦过程的甲烷杆菌与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的最主要区别是前者。(5)每一位市民都应该积极参与①、②过程,具体做法是。(6)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农业中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大提高了 B.生态农业比传统农业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C.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D.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对病虫害一般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
10. 几百年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流行的“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 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作肥料,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下列有关“桑基鱼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该生态系统是生态农业的雏形
C.该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D.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需要人的干预
参考答案: 1. 答案: D 解析: a是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就是用于生态系统流动的能量;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m4<m3<m2<m1,当m1<5m2时,说明能量传递效率高于20%,将影响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若b种群数量增加,将捕食更多的a生物,故a种群数量下降,而c和d得到的物质和能量更多,种群数量增加。2. 答案: D 解析: 在水深约3200米的太平洋底部,几乎没有氧气,蠕虫及细菌应属于厌氧型生物,富含O2的人工环境不适合培养这种细菌。它们从鲸的骨架上获取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细菌生存于蠕虫的附肢中,依靠附肢的活动将细菌带到死鲸的骨髓里,细菌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二者的关系为互利共生;细菌繁殖方式主要是二分裂。3. 答案:(1)甜高粱、蔬菜等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2)竞争 捕食 蔬菜→人
(3)增加光照强度 适当提高温度 提高CO2浓度
(4)能量多级流动如利用牛粪生产沼气等 物质循环再生如沼渣肥田等 解析:(1)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本题中的生产者是甜高粱、蔬菜等。(2)本题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竞争(如甜高粱和其他农作物)和捕食(如甜高粱和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有蔬菜→人,甜高粱→人等。(3)产生的沼气可在温室中用于点灯,增加了对作物的光照强度;燃烧提高了室内温度和CO2浓度。(4)该生态系统能取得良好效益的原因是能量多级利用(如:利用牛粪生产沼气等)和物质循环再生(如:沼渣肥田等)。4. 答案: C 解析: 动物可作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细菌可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5. 答案: D 解析: 因为沼气是由沼气池中微生物以动物粪便中的有机物为原料,经发酵而形成的产物,其中含有一定的化学能,当人们将其收集起来作燃料,就实现了人类对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利用,该做法的根本意义是提高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6. 答案: B 解析: 沼气池是密闭的装置,开始时有氧气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氧气被消耗,因而在发酵过程中的菌群发生了由需氧型→兼性厌氧型→厌氧型的变化;由上述生态系统可以看出,可以实现对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蚯蚓分解腐殖质,充当分解者的作用。人与畜禽既是竞争关系,也是捕食关系。7. 答案: D 8. 答案: C 9. 答案:(1)经济 社会 生态环境 物质循环再生(2)整体性
(3)分解者 抵抗力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说课稿】推荐阅读:
生态系统说课教案09-09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08-18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08-16
第四节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10-0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赛课08-14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2.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案11-04
甘肃流动人口管理系统09-07
发展生态农业 提高生态效益09-30
高举生态建设大旗构筑北方生态屏障11-01
山西生态园设计,山西生态园施工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