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统的延续

2024-08-19

文化传统的延续(通用10篇)

1.文化传统的延续 篇一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延续办理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经营的,应当在许可证期满前60个工作日内办理续延手续。

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延续办理条件

1.已申请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经营

二、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延续办理材料

1.《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换证申请表 2.《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原件; 3.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4.企业取得《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至换证前一年,三个财务会计报告(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

5.网络文化经营业务自查报告。(内容包括:企业取得《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以来网络文化经营业务开展情况;今后三年经营业务发展规划); 6.申请换证单位应当提交并所报送材料内容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三、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延续办理流程

1.申请延续从事网络文化产品经营的单位,应当在许可证期满前60个工作日内向市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换证期间申请单位可以继续从事经过许可的

互联网文化经营活动。

2.市文化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对符合规定,守法经营的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换发《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对互联网文

化经营的行政许可予以延续;无正当理由逾期未申请换证,或审核中发现被许可单位已经依法终止的,注销其《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审核换证中

发现有依法应当撤销或吊销许可证的情形的,暂缓换证,另行处理。3.文化部市场司对市文化行政部门予以核准换证的网络文化经营单位进行统一编号。

四、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延续公示

 所有经审批同意设立的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均在北京市文化局政务网站和文化部门户网站上进行公示。

2.文化传统的延续 篇二

对于古风音乐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其作出严格的界定,而网络上对什么是古风音乐已经讨论得沸沸扬扬,也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对此本文拟采用古风音乐团队“墨明棋妙”团长“丢子”(艺名)的看法:“古风音乐体现出的是怀古之情,创作者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出发点,追求中国古典美学,音乐极具故事性与画面感。此外古风音乐是为现代社会年轻人而打造的一种音乐样式。”

二、古风音乐的兴起发展

古风音乐虽然近几年才被大众所熟知,但其发展却已历经了数十载。简单来说,古风音乐的兴起与1995年发布的《仙剑奇侠传》《轩辕剑》这类武侠题材的RPG电脑游戏密不可分。游戏中古体诗词的运用唤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诗词的热爱,由此兴起了一股为这类游戏配乐填词或为游戏中的古体诗作曲的原创浪潮。这股浪潮在2005年互联网普及后更加明显,“古风”一词也在此时出现,古风音乐风格逐步形成。

随着创作团队的不断壮大和中国游戏产业的发展,古风音乐创作团队如今形成了两类群体:一类是以北京小旭游戏音乐公司为代表的职业创作群体,通过为游戏配乐而创作古风音乐作品;另一类是以“墨明棋妙”为代表的由音乐爱好者自发组成的原创音乐团队,他们有自己独到的创作特色和创作理念,通过歌曲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

三、古风音乐的创作特征

(一)从音乐类型方面看,古风音乐大体可以分为器乐作品和歌曲两大类。古风音乐器乐作品从风格来讲可以归类为NEWAGE,大多出现在RPG或者古风情景舞台剧当中, 起到烘托氛围以及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与电影原声音乐(OST)相似。因此,只有音画结合,或者了解特定背景才能真正理解音乐内涵。古风歌曲在创作上则通过歌词达意, 通常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并且大多是仿古体诗结构,在编曲方面形式十分多元化。

(二)从创作模式方面看,古风音乐采用的是线下分工合作、线上统一整合的模式。虽然近年来部分游戏公司加大了对游戏配乐经费的投入,从电脑制作转到专业录音棚进行实录,但“线下”“线上”相结合模式依然是主流。该模式在民间原创团队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使得古风音乐创作的分工更为细化。作词、作曲、编曲、美工、宣传等环节都由专门的子团队来完成,每个团队专业性也越来越强,从而使作品质量得以保证。而这样的模式也促使了古风文化的形成。

四、古风音乐的文化体现

从古风音乐的创作特征可以看到,古风音乐需要其他的载体(剧情、场景、歌词等)来体现其作用和意义。因此每一首古风音乐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立体展现,通常表现在:

(一)传统音乐文化:在古风器乐作品中,作曲家通常使用中国传统五声音阶和民族乐器(音色),如笛、箫、古筝、 古琴、琵琶等,使音乐与画面之间完美搭配。读者可聆听《沧海龙吟》《载酒行》《回梦游仙》《醉花荫LIVE》等作品一探究竟。而歌曲创作中除了使用民族乐器外,还将民歌或戏曲融入。如《再逢民乐照九州》中用拼贴手法引入江苏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而《大唐红颜赋》在演唱上使用了戏曲唱腔,为作品增色不少。

(二)传统诗词文化:古风歌曲歌词大多采用仿古体诗的模式,从内容上来说,往往包含仙侠、乡愁、天人合一等元素,或者结合古代历史进行创作。如:“镌刻好每道眉间心上/ 画间透过思量/ 沾染了墨色淌/ 千家文都泛黄/ 夜静谧窗纱微微亮”(《卷珠帘》)。因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列举。

(三)传统视觉文化:从“古风圈”以及其他原创团队的官网上,笔者发现,几乎每一首古风音乐成品都会配上相应的主题绘画,而中国传统视觉文化则由此体现。例如传统书画技法、传统服饰文化、传统建筑文化、传统剪纸艺术等等。由此可见古风音乐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现, 这也是古风音乐魅力之所在。

五、结语:古风音乐的文化价值

从古风音乐文化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古风音乐将多种中国传统文化集为一体,并通过音乐来展现其魅力。重要的是,古风音乐唤醒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它促使年轻人在流行文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去主动探寻中国传统文化, 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今古风音乐创作者大多出生在20世纪70、80年代, 他们的童年伴随游戏而成长,如今成为了古风音乐的创作主力,并用自己的作品去感染更多的人。2013年《环球时报(英文版)》的《Gufeng ascendance》一文提到,古风音乐的粉丝不过十万,而如今,随着游戏产业的不断发展,各类古风音乐团队演唱会的举办,目前古风音乐粉丝实际已经达到20万。在这样的背景下,古风音乐的发展必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积极贡献。

摘要:传统音乐文化一直以来都受到专业音乐人士的重视。而近年来,一种全新的风格——古风音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这亦是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的另一种尝试。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古风音乐是在职业音乐人和音乐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的,并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媒体传播开来,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文化价值。

3.品物流形:延续中国传统文化 篇三

工作室开得顺理成章,但就跟所有缺乏社会经验但心怀满腔热血和激情的年轻设计师一样,张雷和他的团队在寻找未来发展方向上几经彷徨,做了很多种尝试,也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失败。“虽然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我们每次都很认真。”张雷做出这样的总结。

品物流形最初的尝试是在概念产品设计方面。他们于2005年就斩获了伊莱克斯全球设计竞赛的亚军,那是中国的设计师第一次拿到这个奖。这一年,品物流形获得了包括iF和红点奖在内的十几个国际性奖项的概念奖。对于初创阶段的品物流形来说,这些奖无疑是实力的证明,也能够帮助这个新生设计工作室迅速提升知名度。但是,每个奖项都有自己本身的偏好,真正成熟的设计品牌,需要有自己的强势概念,而不是围着奖项转。拿奖,是方式,是阶段,而非终极目标。

2005年,张雷跟他的团队接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他们要开发一个高科技含量的果汁机。这个果汁机的功能听起来让人觉得兴奋

它用红外传感器检测数据,可以检查水果的营养含量,有指纹识别系统,还能给出健康饮食的建议。品物流形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款果汁机的设计和开发当中,最终开发出了这项产品,但是他们仍然将本次尝试视为工作室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失败,失败原因如下:一、技术含量高导致产品成本高,每台售价在七八千左右才能勉强收回成本;二、技术含量高导致性能不稳定,产品功能过于复杂,每个功能都可能会出现问题,而且很难检测出具体出错误的部件。

之所以可以将这次失败定位为“重要”的,是因为通过这次折腾,品物流形找到最终的设计方向,也形成了自己的设计原则_用自然的态度造物,追求技术最小化,节约能源,节省开发的消耗。

2008年,张雷把品物流形交给同事,只身前往意大利学习汽车设计,完成自己多年的梦想。在异国他乡,他见识了很多不同国家的设计,接触到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作为一名中国设计师,他悲哀的发现,中国设计一直缺席。他希望能够告诉意大利什么是中国设计,中国设计师在做什么。意大利设计对于传统的延续启发了张雷。于是,品物流形有了自己的设计品牌——品物。品物的核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这个设计品牌2009年进入米兰展,是第一个进入米兰展的中国设计品牌。

现在的品物流形一共有来自四个不同国家的十二名设计师。他们带着故土的设计风格和工作方式,跟中国设计师一起探索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之路。多元文化的碰撞,也许能够解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和迷惘,让品物流形的中国传统延续之路越走越长。

项目名称:2009荷兰设计周“中国设计再思考”第二站

项目时间:2009年

项目介绍:2008年品物流形设计团队开始探索中国设计方向,以“中国哲学”为主题的设计作品亮相2009年米兰家具展。此次荷兰展览是上一次展览的延伸,设计团队希望通过更深层的思考再次触及中国设计。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自然的劳作与收获,再创造,这样的一个循环系统形成了长期的“农”式精神,本次设计探索,将农的精神与传统工艺相结合,试图通过我们的理解与巧思,将中国式的自然理趣融入在一场设计探索中。

项目名称:品物流形“中国设计再思考”第三站2010米兰家具展——反思·进化Rethink&Evolution

项目时间:2010年

项目介绍:以“反思·进化”的中国思维方式为主题再次回到米兰,我们希望用不同的角度更深地触及中国设计。反思、进化,是典型的中国思维,是品物流形对中国设计方法的探索。我们以此为题,希望用这个方法,向欧洲诠释中国设计本质。反思,指我们需要停下脚步,看下身边的事物,很多不曾注意的细节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前。进化,指为你的反思寻找一个自然形成的解决方案,而非刻意创新。进化所强调的观点是道法自然,是用尽量少的设计,顺应自然规律,对产品进行改进。这次的米兰展有四件作品获DESIGN REPORT提名。

DESIGN vs.张雷

DESIGN:你的公司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张雷: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做概念产品设计,拿了很多奖。之后,我们做过很长时间的技术研发,团队里面甚至有一个技术小组来做技术开发和应用。后来我们开始跟品牌合作,做一些品牌的产品和产品线的设计。现在我有两个品牌,一个是品物流形,一个是品物。品物流形是我们的设计公司,品物是这个设计公司旗下的生活用品品牌。品物流形就是以自然的态度造物,这是核心。品物是在探索传统和未来的关系。

DESIGN:你觉得跟同行比起来,品物流形有些什么优势?

张雷:我们的优势在于对传统和未来相结合方面的探索,以及设计团队多元化、相互独立又相互连接,这能让大家一直保持新鲜感。我们一直都在研究全新的课题,以便让设计师有特别大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设计潜能。我们团队里的每一个设计师都非常有才华。而我们也为这些特别有才华的设计师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我的任务就是每年找两个有相当难度的设计项目去挑战他们的极限,这些极限也能够帮设计师保持对设计的兴奋度。

DESIGN:请问你如何帮助企业做品牌设计?

张雷:我们做的品牌设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VI或者CI。2006年,我们把产品设计和品牌联系到一起去寻找品牌的核心价值,然后将其应用到产品里面去。产品设计是品牌一个重要的表现载体。我们帮助客户寻找核心价值。

DESIGN:你希望能够跟怎么样的客户合作?

张雷:我们会请客户用一句话概括出他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他能表述的出来,我们会很愿意跟他合作。如果他没办法表述出来,那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他不知道,但是希望寻找。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很乐于跟他合作。但是如果他完全不在乎这个,那他就是我们没有兴趣合作的客户。我认为找到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从工厂变成品牌的必经之路。

DESIGN:你在意大到学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张雷:在意大利学到的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如何在延续自己的文化,而不是保护自己的文化。我在罗马看到一个很老建筑,是一个石头建的破房子。他们没有试图去修缮那个石头房子,而是基于石头房子建了一个新的玻璃房子。让石头和玻璃在一起,产生关系。这是一种很典型的意大利思维,让最古老的文化和最前沿的设计可以联姻。所以我们在后来做的展览,名称已经变了,叫“Future&Tradition”,传统的未来。后

来我们做的“品物”的解释也是传统的未来。我们受这个影响很大,我们希望能够把传统做到很前沿。如果一个国家是时尚的,那它一定拥有悠久的历史。在欧洲没有人会觉得美国时尚,但是法国和意大利很时尚。中国也有悠久的历史,但为什么没人认为中国时尚呢?因为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已经断代了。现在大家都喜欢从一张白纸开始建造自己的东西。其实如果我们想要走到前沿,就应该从我们的历史当中重新去挖掘,并与当下前沿的东西结合。比如说我们做的“余杭纸伞”的设计,其实我们只做了三把雨伞的改进设计,剩下的还有九个产品,其中有灯具、有椅子。椅子是用糊伞的纸做的。用纸来做椅子是一个非常前沿的设计手法,但是我们采用的又是三百年前做纸伞的一个工艺。将传统与前沿结合,我认为这是我们从意大利学来的最重要的一点。

DESIGN:你的设计师团队里面有来自不同国家的设计师,他们是否具有截然不同的设计风格?

张雷:不同国家的设计师确实有非常强的本国设计的特征。而作为这个公司的创始人和领导者,我希望他们都能够保持住自己本土风格和工作方式。德国设计师Chris的设计非常的严谨,精确而且注重细节。塞尔维亚设计师的设计装饰性非常强,而这种装饰又是为功能服务的。俄罗斯设计师在形式上非常多变而且丰富,艺术修养很高。当然这些特征都有优缺点,但是我看重的是整个团队的合作。

DESIGN:你对品物和品物流形未来三年到五年有什么样的规划?

张雷:品物很简单,它就是传统的传承。我希望人家在国外提到中国设计是什么样子的时候能够用品物作为代表。而品物流形,我们希望它是一家很中国的设计公司,未来希望继续帮助企业做品牌。

DESIGN:在设计行业当中,你是否有榜样和目标?

张雷:国外设计圈里,榜样其实有两大派。一派是美式的设计公司,他们不提及文化,不提及传承,认为设计是理性的,可以通过推理得出结果。另一派是欧式的,他们觉得设计是感性的,是有感情的,也强调设计当中的文化。我大学本科时候受到的教育是美式的,一个学生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就可以成为设计师。但是欧洲这边好的设计可能需要几代的磨练和传承。我们同时受到两种设计思维的影响和冲击,希望在这种冲击之下,我可以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项目名称:2011年米兰展余杭之伞

项目时间:2011年

项目介绍:因为品物流形位于杭州余杭,一直想为余杭传统文化的延续做些事情。2010年8月,张雷到余杭的乡下考察,认识了4位60多岁的纸伞师傅。他们有了一个想法,希望为已经消失的杭伞,做一次探索性的设计尝试。

4.文化传统的延续 篇四

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这就是文化传统所起到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全称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特点

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时代性是指文化是应运而生的,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不管存在时间长短,只要存在过的,就是合理的。既然存在过的,就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隐形的或显性的存在,就成为民族性,即文化中带有民族特征的因素。

文化传统的惰性。一方面制约人的思维方式,支配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人的情感,左右人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的终极关怀。另一方面,因为文化传统的指令作用,它具有了凝聚力量,是集团的象征,对社会的稳固和国家的巩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文化传统的延续 篇五

在推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风潮一日胜过一日之时,一线的教师可能有很多困惑。如何将传统文化的一些精髓引入课堂,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接纳传统文化,似乎成为了每一个一线语文教师的使命。我仅以文言写作为例,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童年因阅读而喜悦,生命因书香而富有。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新课程标准为初中也就是7—9年级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制定的目标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今天的大多数学生应该很幸福,因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书籍可以阅读。对于他们来说,书籍已经不是什么奢侈品,而是触手可及的学习必需品。然而,这么多的书籍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喜悦的体验,因为很多书籍被从书店带回家之后却被久久地束之高阁,甚至被尘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是最为重要的应该有两点:一是课业负担过重、诱惑太多,没有时间阅读。另外一个则是缺少阅读兴趣,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因此,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作用至为关键。这里我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尽力发掘课本中的阅读资源,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文言名篇以及古诗词,注重课内篇目的延展阅读。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熟读成诵,扩大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积累,增强学生阅读的语感。另外建立班级图书角,指定的阅读时间,让阅读有条件成为一种习惯。共同分享美文,在不知不觉间爱上文字的优雅;书写班务日志,记录生命过往中的感触与感动;合作制作板报,消化巩固阅读中的知识与收获;开展“朗诵吟咏”比赛,变无声阅读为有声阅读。开展“观影品读”活动,调动学生阅读兴趣。书写读书笔记,让阅读与书写完美结合,形成一种习惯。就这样学生慢慢的爱上了阅读,一方面积累了丰厚的知识,另一方面开拓了自己的视野,为他们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虽然学生渐渐乐于读书,但是读与写之间差距依然存在。所以,只能借助平时的练笔,让学生尝试一些文言片段的写作。对于初中生来说写作已经让他们头疼了,更何况是文言写作。用学生自己的话说这简直是要命的事。但是有的时候学生们的潜力真的是无限的。八年级上学期,学习了《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三峡》等写景名篇之后,我尝试让学生用文言形式写一篇散文。其中不乏精彩之作。

如邢沁昕的《秦岭游记》、吴骏婷的《拙政园赋》均有可圈可点之处。也发表在曲一奏雅的第112期“文言畅幽情”中(点击查看)。还有很多孩子的一些句子着实精彩。

邢沁昕的《秦岭游记》这样写道:

秦岭之美,天下独绝。山高水秀,树茂林清。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水清如镜,温润如玉。飞鸟之影,清晰可见,游鱼之踪,直视无碍。水如银练嵌于群山,云锦添花益增秦岭之秀。

夹岸高山,连绵起伏,清树绿草,彩花掩映,直入云霄,蔚为壮观。山如长龙盘桓秦岭,画龙点睛平添秦岭之壮。

每至春夏,百花争放,芳香扑鼻。蝉鸣不穷,鸟转无绝。虽骄阳似火,烈日当空,山间寒意习习。游人嬉戏水中,欢笑不觉于耳。

秋冬之际,落叶满地,五彩缤纷,自是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飞雪遍野,天地一白,神清气爽。金桂红梅,次第盈香。休叹寒梅凋谢,冬去则又春来,秦岭指日再绿。

秦岭实为仙境,“愧无好语赠秦岭,犹想柁楼萦戍山。(by 邢沁昕)

虽然有仿写痕迹,虽然文笔稚嫩,但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难能可贵的是能够有自己的行文思路,构思不乏新意,遣词不乏惊喜。几经修改,确有可圈可点可读之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文章不厌千回改”,文学创作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求索,努力追求的过程。古人不是也会反复推敲,“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吗?所以对于孩子们较为陌生的文言诗词文章的创作,更要强调一个“推敲”修改的过程。在讲完《唐诗五首》之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希望学生们可以以秋为立足点,写一首五言或者七言的近体诗。但是要求不是很严格,只要求字数、句数、词性的相对准确,并没有强调韵脚和平仄的规范。作业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有的以意取胜,有的以形式炫目,有的以情感人。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欣慰和感动。摘录几首:

刘梓萌《秋声》

每逢墨色潜漫天,笙歌常伴初冬前。

阑珊秋姿待一线,入夜随风夜似练。

入凉时节雨可见,迎合秋霜洒城遍。

却得笙声带叶片,引出秋意诗情恋。

周倚冰《秋色》

仲夏隐隐遁迹去,不见漫山披绿甲。

秋风瑟瑟报音信,只因凉意遍万花。

不为萧萧寒风冽,千般绚烂复繁华。

可怜已近年终日,孤木落地百叶杀。

兰佳睿原作《秋风》

炎炎夏日山中尽,瑟瑟秋风平地起。

风哭草泣正悲凉,木坠花凋皆叹息。

忽行碧水浪涛天,复路山间如猿鸣。

执灯夜战奋发时,油尽灯枯犹未竟。

教师修改:

炎炎夏日山中尽,瑟瑟秋风平地兴。

云垂草泣正惨凄,木坠花凋皆叹息。

忽行碧水浪涛天,复路山间树啼猿。

执灯夜战奋发时,投笔从戎试金鞍。

作品中牛孙家烨的小诗尤其特别,所以我将其作为示例抄写在黑板上,全班一起几经修改,最后形成了多首小诗。

孙家烨原作《秋风》

秋叶簌簌秋草黄,萧萧秋风秋景凉。

秋雨沥沥惊秋梦,秋寒通宵糊秋窗。

庭前秋树曳秋情,锦衾不较秋风量。

唯有秋菊奈风力,秋风愈烈浓秋装。

诗中一般不喜欢用重复的字,但是这个孩子诗中有多处重复,如果全部换掉,比较难,另外根据她这首诗歌多处使用叠词的特点,我积极引导学生按照对仗的规则,对诗歌形式进行修改。张雨杉同学在大家的启发下修改如下:

张雨杉修改孙家烨《秋风》

簌簌秋叶秋草黄,萧萧秋风秋景凉。

秋雨沥沥惊秋梦,秋寒瑟瑟叩秋窗。

庭前秋树曳秋情,锦衾秋风不较量。

唯有秋菊轻风力,且看秋风愈浓妆。

看到修改后的作品同学很兴奋,我顺势引导,注意遣词造句,关注情感升华。师生进一步探讨更优的形式,在师生共同努力下,作品如下:

师生修改孙家烨《秋风》

《秋》

秋叶簌簌秋草黄,秋风萧萧秋景凉。

沥沥秋雨惊秋梦,瑟瑟秋寒叩秋窗。

庭前秋树曳秋情,月下秋凉断秋肠。

秋菊南山染秋色,谁家秋思着秋妆。

当然,很多孩子也有自己的思考和争论,认为完全对应更好,有的认为错落相应更优。所以现场衍生了四五首诗歌。其实无论如何处理,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音韵之美,可能就是这节课的莫大收获了。

或许,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需要我们点点滴滴的积累与思考。

6.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篇六

执教

王平原

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概念的含义; 2.学会写内容提要;

3.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教学重、难点

如何运用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写作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80 年代,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在这种背景下,庞朴针对这种种现象,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了分析。

二、作者简介:

庞朴,江苏淮安人。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与山东大学。1974年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公孙龙子研究》、《儒家辨证法研究》等等。

三、解题:

学生谈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理解,教师进行点拨。

三、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第二部分:第4—7段,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特性,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第三部分:第8—13段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成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第一层:8—9段是对于概念的界定

第二层:10段分析文化传统得以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第三层:11段说明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第四层:12—13段’分析文化传统的变化及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第四部分:第14—19段,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两重属性。

四、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第1自然段--讨论(1)“一个多世纪”从何时开始? 鸦片战争以来(2)“社会实验”指什么?

救国图存运动: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仁人志士)新民主主义革命直至社会主义革命

1(3)“彻底决裂”“彻底砸烂”“在白纸上描绘未来”(五四时期对于传统否定过多,一直延续到60-70年代)-→强调不可利用“过去”(“传统”),构筑“未来” 2.第2自然段--讨论

传统是什么?(强调“形成”“作用”)3.第3自然段--讨论

“传统”与“文化”是什么关系?

提出“„„”差别。(比喻)-→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引出问题: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俚俗进入学术层面。

五、学习“传统文化”: 1.第4自然段--讨论

对“传统文化”概念进行界定。(什么是文化传统?)

全称、落脚、对应(时空界定)、内容、成分(例如)2.第5自然段--讨论

“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时代性、民族性

3.第6-7自然段--讨论(1)“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哪几种情况? “或者„„或者„„”“有的„„有的„„”

(2)各人对传统 文化进行分析批判,可以做那些工作? “明辨„„遗响”-→理解图片(p65)

六、学习“文化传统”: 1.第8-9自然段--讨论

对“文化传统”概念进行界定。(什么是文化传统?)全称、落脚、特征(比较)、产生、成长、形成、实质 2.第10自然段--讨论

(1)什么不能成为“民族的共同心理”? “在这种生活里„„思想”

(2)什么能成为“文化传统”? “为这一民族生活„„物质力量” 3.第11自然段--讨论

“文化传统”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说它是“惰性力量”?

“制约看„„关怀” “一种„„象征” “没有„„巩固” 4.第12-13自然段--讨论(1)“文化传统”变化的特点是: 缓慢的、渐进的、非一蹴而就的

“文化传统”受外界影响是如何进行的? 接触--交流--变化

(3)外来文化中如何才能成为传统中的一个部分?

“经过自己文化传统„„整合”

七、学习“财富和包袱” 1.作者称“财富”“包袱”是如何而言的? “从头开始„„生存本领” “具有„„层面”

2.我们说如何辨证地了解和掌握两重属性? “运用它„„千里之外”

3.现实中存在哪几种简单化的理解? “一种人„„财富”

八、小结

7.文化传统的延续 篇七

一、传统春节的内涵

中华文明延续几千年, 春节的内涵经几番变迁而愈发丰富, 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习俗, 特别是其中浓缩的那种亲情、乡情, 令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深深期盼那接门神、赶除夕、迎新春的春节。尤其是在外的游子们朝圣般地返乡过年、期盼团圆的那种心情是抹不去、抢不走的[1]。恢弘的春运大军证明了春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 举国“迁徙”更为这春节增添了些许隆重的气氛。

看着火车站那满广场的农民工, 他们扛着大包小包踏上回家的路, 看着那年节市场人头攒动、购置年货的大潮持续高涨, 我们知道, 那是春节就要来了。春节呼唤着人们回家的脚步, 那长长的列车所承载的是人们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以及对家人深深的热爱。路再艰辛, 路再坎坷, 人们依然选择回家。这是家的呼唤, 更是爱的呼唤。走到家门前, 看到妻儿的笑颜、父母的欢欣, 旅途的疲惫便一扫而光, 这便是春节的本质内涵。

春节的传统习俗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传统习俗, 我们的文化传统才得以传承。同样, 也是因为这样的传统习俗, 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 了解我们的民族。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可永远不变的是对亲人的爱, 对大自然的爱。平日忙碌的生活让我们无暇释放自己对家人的关怀, 正是有了春节这样的日子, 我们的生活才有了更深的意义。在历史长河之中, 春节作为我们民族最重大、最隆重的节日, 无论各种传承, 都能从这里找到一丝痕迹。尤其是对一些大的家族而言, 春节发挥的作用更无可替代。比如, 电视剧《乔家大院》中, 乔致庸在每年的除夕之夜都会宴请乔家各商号的掌柜伙计, 对这一年的生意进行总结, 并且安排部署来年生意。长此以往, 这样的除夕年夜饭更是令乔家的商号在商场长期屹立不倒。

二、传统春节年味的流失

曾有调查显示, 春节是最受中华民族重视的传统节日。尽管如此, 在春节假期期间或归来时, 我们还是常能听到身边的人抱怨:“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可见, 人们对春节的重视程度和春节本身带给人们的感受有很大的反差[2]。

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 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工作和挣钱, 很少花时间来陪陪家人, 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 我们才更加渴望过春节。但当我们从繁重的工作中走出来, 能和家人好好享受一下午后阳光的时候, 我们会觉得这样的生活缺少了点什么。也许是人的性格使然, 我们开始渐渐忘却了传统习俗, 忘记了我们该做的一些活动, 取而代之的是沉溺于电脑、电视和手机等等这些高科技产品所带来的“高科技”享受。

不可否认的是, 当我们在抱怨“过年越来越没意思”的时候, 其实是我们自己不愿意去融入传统习俗活动中去, 长此以往, 参与到传统习俗活动中的人越来越少, 这样传统习俗活动举办的动力就没有了, 慢慢地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参加这样的活动了。

对城市居民而言, 他们平日里都是在忙碌地工作, 难得春节的闲暇使得他们有了放松的机会, 有很多人会选择在春节期间补觉睡, 另外一些人则会选择沉浸在网络海洋中等等, 也正是这样的对待春节的态度使得我们的传统春节年味越来越谈。

对乡村群众来说,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进城务工者, 有的甚至在过年的时候也没有要到回家的路费或者没有买到回家的车票, 无法与家人团聚, 这样不能团圆的春节渐渐令人们冷落了对春节的期待。更有新生代农民工习惯了城市生活的繁华, 在回到家乡后, 对待传统习俗的态度消极, 不能充分认识自身在传统习俗中的角色。同时由于他们带回了各种“高科技”产品, 这些东西吸引了他们太多的精力, 他们更加不愿意参与到民俗活动中去。由此, 在传统习俗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农村, 春节习俗也渐渐淡化, 各种民俗活动也渐渐流失。

三、延续传统习俗的方法

(一) 成立相关机构, 举办民俗活动

在城镇社区, 以区民委员会为基础, 成立“民俗办公室”等类似职能部门, 依照传统习俗, 定期举办民俗活动。在广大的农村, 以村民委员会为依托, 成立“民俗委员会”, 根据当地民风民俗, 开展相应的民俗活动。相关机构的运营和管理需要文化局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经费的筹资可依靠社会捐助及政府拨款, 但要杜绝以传统为外衣铺张浪费。

在春节习俗的传承中, 我们可将人们在春节中一系列固化的行为看成是仪式, 这些举动就是一种“编码语言”, 仪式序列通过精心的、持久的、高度重复的身体实践来实现、传承并内在化。春节习俗如果不经过周期性的操演, 就无法牢固地将其展现和传承[3]。因此, 我们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 来维持并发展这种传承, 以此来保护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

(二) 制定相关政策, 吸引群众参与

政府的文化部门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 督促群众参与民俗活动, 切莫让“端午节”与“端午祭”之争重演。民俗的传承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 如何吸引群众, 需要集思广益, 并提出惠及百姓的方法。把传统习俗活动做成一种利民的公益文化活动, 并吸引群众参与进来, 使得传统民俗得以更好地传承。

春节的传统习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它不仅需要我们全身心地呵护、珍视,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经营。传统文化更多的是一种传承的积淀, 这种文化的精华更需要我们切实行动起来才能发现其潜在的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逐渐减弱, 更有西方节日的传入对春节等传统习俗活动产生着影响。所以我们更需要大力宣传传统习俗活动的文化价值, 更应该善于将春节期间的家庭民俗与社会民俗衔接协调, 重视传统节俗中固有的凝聚家庭社区的因素, 对传统习俗进行传承或创造性的转换[4]。

(三) 编制相关资料, 普及民俗知识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 很大一部分文化流失的原因就在于相关资料的缺失, 政府的文化职能部门应该利用一切资源, 收集并整理传统民俗资料, 并做出详尽的描述。集合现代的科学方法, 使得传统习俗的传承得到切实的保障。此外还应在中小学开设相应的民俗文化课程, 从孩子抓起, 普及民俗知识, 使我们的孩子能对自己国家的传统习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并在传统习俗文化的传承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 针对当代的大学生, 也更应该加强民俗知识的普及, 因为他们最易接受西方的新潮文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 更易被西方文化所同化, 而影响其心中传统文化的地位。所以在大学里, 可以成立相关的民俗社团, 以此为基础, 加强传统民俗的宣传, 并辅之以大学生的新思维, 为传统习俗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四) 探讨中西差异, 创新传统习俗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西方的各种节日文化渐渐地影响了我国传统习俗, 圣诞节、情人节等带有西方色彩的节日文化对我们传统文化形成了冲击之势, 此外在各类商家的促销活动攻势辅助之下, 西方节日文化更加“深入”民心, 由此人们开始慢慢地淡忘我们自己的传统习俗。如何在这场中西方文化融合中保持我们传统文化的地位是每一位文化战线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精华, 有助于增强我国文化发展的活力, 但是我们在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 不能被西方同化, 更不能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了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习俗文化源远流长, 但其中的确有一部分已经不适合当前社会发展, 我们应该运用创新思维, 赋予传统习俗以时代内涵, 为传统习俗注入新的活力, 促进传统习俗参与方式的创新, 并使我们优秀的传统习俗文化继续得以传承。

四、结语

传统习俗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传统习俗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 我们如何对待传统习俗关系着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 更关系着我们中华文明的传承。虽然在某些方面, 传统习俗并非科学发展的产物, 但是它本身也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思考, 在数千年的传承与积淀中, 这样的思考和理解也会慢慢地吸纳科学因素。鉴于此, 我们更应该重视传统习俗的延续, 并结合时代特征赋予其新的生机, 以此来弘扬我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摘要: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但现在的人们却常常抱怨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这主要是由于忙碌的工作使人们没有时间参与到春节的传统民俗活动中来, 电脑、电视、手机等高科技产品也吸引了一大部分人的精力, 使他们不愿意参加传统民俗活动。要想恢复春节年味, 延续传统习俗, 就应当在城镇和农村成立相关机构, 举办民俗活动, 吸引群众参与;从孩子抓起, 普及民俗知识, 探讨中西文化差异, 创新传统习俗的参与方式。

关键词:年味,春节习俗,传统民俗

参考文献

[1]叶春生.民俗主义视角下春节习俗的“真”与“伪”[J].河南社会科学, 2007 (04)

[2]蒋秀英.春节期间民俗节日漫谈[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01)

[3]马潇.口述记忆中的春节习俗变迁 (1949~1989) [J].民俗研究, 2006 (04)

8.《雷锋侠II》延续传统的热血 篇八

“雷锋侠”拍摄续集的意义何在?这是一个自网络到现实又重新回归网络的故事。如果有精神上的传承,这个故事又传承了什么?

有一天,我忽然顿悟:实际上每部影片都是一位导演的话语,只是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在表达中,他们对这个世界极尽赞美。

续集

《雷锋侠》第一集在社会上引起了一些反响,很多朋友也提出让我继续拍摄续集,而我对于拍摄续集的计划比较谨慎,在投资等各方面不成熟的情况下我不想草草开始,况且手头上还有些其他的项目要做,因此制作续集的事一再搁置。机缘巧合,2012年7月一家动漫公司找到我,决定投资拍摄第二集。在与公司老总贺加几次洽谈后,我对于合作有了些期待。贺加给我很大的创作空间,不仅让我负责所有事物,并且承诺公司不过问剧本及导演所有创作,预算将近40万。再三考虑后,我决定开始着手拍摄《雷锋侠》续集。

真人改编回归网络

剧本创作时,我面临着第一道选择题:延续老路,还是寻找新风格?对我而言,延续第一集的故事,会因缺少新鲜感而少了激情;二来再次吸引观众困难。我与编剧达成共识:不再延续老路,尽量夸张和年轻化,但又不脱离现实。我们确定了基本创作方向,以黑龙江大学“校园雷锋侠”为原型,根据他的真实故事进行一些夸张和改编,让《雷锋侠II:热血雷锋侠》更像部热血漫画。

“黑大雷锋侠”是一名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因为看了我的《雷锋侠》,决定乔装打扮做个现实版“雷锋侠”,每日在学校里做好事。他因此成了新闻人物,这对未来影片宣传有一定帮助。

确定剧作方向后,我们开始系统的创作。首先采访了黑龙江大学的“雷锋侠”,根据他的故事列出主线。为了丰富主线内容,我们不仅增加了些夸张的剧情,还设计了几个其他超级英雄,如“脸谱社长”、“盲侠”、 “值周女侠”等。增加人物除了要丰富故事,还有个很重要的目的,为把《雷锋侠》做成系列片做必要的准备。

反派设计费了些工夫。“地沟油侠”原是另一个剧本的主人公,三思后我决定将这个自己非常中意的正面英雄变成了《雷锋侠》中的反派。虽然是反派,但是骨子里是个正直的人,或者说是个亦正亦邪的人。选择“地沟油侠”作为第一反派,是因为他身上的特点和问题能表现当今中国某些精神,且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同时和“雷锋侠”一样有反讽意义。

第一集中的“雷锋侠”是个完全依靠意志力量完成升华的英雄。为了让新一集更具观赏性,我们赋予他一些能力。在放弃了变异、辐射以及高科技式的欧美超级英雄的路线,选择了更具中国味的功夫,让“雷锋侠”通过学习武术拥有超过常人的能力,这也是为整个系列能够不断继续所做出的选择。

“雷锋侠”新视觉

在“雷锋侠”演员的选择上,为了和第一集差异化,挑选了一位完全不同于第一集屌丝形象的高富帅演员来出演。主演腾飞是北京电影学院在校生,颇有些演员黄晓明的韵味,演起戏来,也和黄晓明风格异曲同工。

在“雷锋侠”的人物造型上,也有较大改变,保留了基本三件套雷锋帽、老式军用防风镜和红斗篷,加入了极限运动铠甲、黑军靴。放弃老式军服的打扮,是为了减少影片政治气息,让这一集“雷锋侠”更帅更年轻,且具有战斗力,有非现实的漫画感。除了“雷锋侠”人物造型的变化,我们还将一系列人物进行重新造型,这些造型有着共同特点:具有中国特色。我将心里想到的人物形象都画了下来,由美术师覃扬在潘家园旧货市场扫荡,为片中人物增添色彩。

我和制片通过两个星期的看景,解决了拍摄场地的问题。最早选择的北京某大学,那里校园绿树成荫,有很多老校舍办公室,我所想象的故事发生地就是那里。但拍摄申请非常困难,最终不得不放弃。后来我们又联系了其他几所大学,申请流程同样复杂,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找到了离市区50公里的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董事长李宝山先生给予我们极大的肯定,尽管当时学校已经开学,但学院仍然全力配合拍摄。场地确定后,我们马上开始着手前期拍摄的准备。

“青春片”风格

我与摄影师李为和美术师覃扬一起确定了影像风格。在色彩方面,我们决定走青春片路线,大部分日景以高调光影为主,走淡色系;夜戏走黄光和蓝光结合冷暖对比的路子。而“地沟油侠”出现的戏画面色彩要偏浓重,光影对比要增大。

剧本中要使用大量的升格镜头,这一次的拍摄预算比较充足,我和摄影师李为决定使用能够升格至120帧/秒,并且还能保证高质量画面的ARRI爱丽莎数字机进行拍摄。有些特殊的角度可能会用到小机器,所以带了一台佳能EOS 7D。

剧本中有大量的“日内”、“夜外”、“夜雨”和升格拍摄的戏,因此必须准备充足的灯光器材,友缘租赁公司老板孙冬生对于年轻电影人的支持可以说在影视圈里甚是少见,几乎赞助了拍摄所有灯光和摄影器材。有了硬件的强力支持,确定了主创后,我们开始了拍摄。

漫画式的影像

主创人员均为《雷锋侠》第一集的原班人马,各方面配合比较默契,但拍摄过程中依然遇到了问题,如食堂声音问题,教室限时使用问题;拍摄场地临时不让拍等问题;演员档期问题;雨戏拍摄经验不足等一系列不大不小的问题。但在朋友们的努力下,我们按预计的时间内顺利的完成了拍摄。

后期制作进行了很长的时间,比较大的修改有个七、八回,一共剪了两个月,为了迎合网络传播的特性,影片从最初的53分钟减少到42分钟。同时进行了几次小型放映,收集多方意见,根据意见进行修改。

因为影片和《雷锋侠》漫画书要同时上线,为了体现片中透露出的动漫气质,加入了大量的漫画穿插其中,并且使用AE制作了小特效,加入烟雾、云动、激光、抖动、牙齿等。使用达芬奇调色系统进行了较色,在调色的创作中,我们进行了大量实验,使用ARRI爱丽莎数字机拍摄出的素材宽容度极大,可调范围很广,在和摄影师、调色师讨论后,我们决定使用大量带有MV风格的非现实色彩和光影,使第二集整体表现出一种拼贴式,漫画式的风格。

“雷锋侠第二代”之解读

《雷锋侠II:热血雷锋侠》中“雷锋侠”是个看似像“陈光标”式的人物,从最开始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因而想做英雄。

每个人都可能觉得自己不平凡,也不甘于平凡,因而会有了“雷锋侠”和“地沟油侠”。自以为是时,“雷锋侠”的自我被无端地滋养着,并被冠以“正义”之名,直到遇到了“地沟油侠”。与“雷锋侠”对打的“地沟油侠”更像是“雷锋侠”心中另一个“我”。悲惨的境遇与自命不凡令“地沟油侠”如一面镜子一样反照着“雷锋侠”。

否极泰来后,“雷锋侠”终于有了英雄的实力,而继续以“嚣张”的方式张扬着自己的身份,并且以此激励着更多的人来做好事。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男孩逐渐成熟的转变。“盲侠”留下了海子的诗,那首著名的,在极端艰难的生活中依旧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诗歌。看似搞笑的段落,却成为全片的隐喻。

现在的“雷锋侠”,衣服依旧是那身衣服,人却已可以笑看风云了。

我想,《雷锋侠II:热血雷锋侠》以及其他同类续集作品的成功,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超越,这些影片可以被人所记住,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内涵和延续性,它们是那样相近,这使影片有了传承。这股力量总是给人以美好,在困难之中能看到希望。正如同影片中引用海子那首诗的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9.文化中心的传统文化标语 篇九

2、传播东方智慧,辉映卓越人生。

3、传播古典文化,成就华夏修养。

4、用东方智慧优化您的生活。

5、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立足本国,面向世界。

6、承千年精粹,为往圣继绝学。

7、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

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9、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10、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11、继承中华优良传统,发扬伟大民族精神。

12、传学及古今,经略贯华夏。

13、传播东方智慧,重塑中国精神。

14、集古人智慧,创当代精英。

15、学古人文化,成今人圣德。

16、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17、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8、吸千秋文化,立万代基业。

19、正视传统文化的正面效应,重视文化现代价值的发掘。

20、尊重人才,鼓励创造;尊重学术,发扬民主。

21、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22、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23、弘扬传统美德,继承传统文化。

24、孝子事事好;慈父般般兴。

25、孝子一身正气;忠臣两袖清风。

26、文明凝聚力量,文化成就辉煌。

27、人人行孝安天下;个个养廉致太平。

28、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创新。

29、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繁荣。

10.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篇十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企业文化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不断积累、技术的不断创新、组织的不断变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不竭之源,谁做到了“永远领先半步”,使企业在知识含量、技术含量方面有足够的储备并不断超前,谁就拥有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把握。企业任何实践都需要相应文化的指导与支持,所以企业的最终发展必然回归于文化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

有人说,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为主体的、广义的、深层的文化,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企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传统作风、群体意识及整个企业人员的素质,是一种重要的经营资源,是企业的无形资本和灵魂,具有很大的渗透力和凝聚力,是维护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运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观念,是企业员工在认识上和行为上的共同理解,它贯穿于企业的全部活动之中,并决定着企业全体成员的精神面貌和整个企业的素质、行为和竞争能力。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素质、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风格和企业作用等。从层次上划分,其表层是物质文化,如企业发展速度、产品和服务质量、标语图徽、员工着装等;中间层次是制度行为文化,它主要表现为公司章程和员工行为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最里层的是精神文化,即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等,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部分。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中国化和本土化。要想发展、繁荣中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们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在融合的过程中创新,实现两种文化的对接和超越”。

传统是一种历史的长期积淀,传统文化是一种相对永恒的东西。从经济的角度说,每一个时代都必然要遇到前人留给他们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从总体上看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家族为本位、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这一基本精神而展开的。其中充满了矛盾,也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从总体上看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家族为本位、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这一基本精神而展开的。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诚信忠厚、勤劳敬业、成人达己的处世哲学,家族、重集体、重社会、重国家的伦理观念,顺应自然、少思寡欲、修身立德、厚德载物的人本思想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公而忘私的主人翁意识和团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传统美德,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如重人情、讲面子、裙带关系、嫉贤妒能、消极避世以及“自私、贪婪”的人性恶习与传统信仰衰落等消极文化因素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也很大。所对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充满了矛盾,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

1、“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考虑一切的根本,企业的管理者要在企业中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氛围,其含义包含三点:第一,“企业即人”。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因此应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地位,时刻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主导地位。第二,“企业为人”。办企业是为了满足人、满足社会的需要,并提高员工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企业为人”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舍弃后者而取前者。第三,“企业靠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体员工,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实行全员参与,以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促进最终目标的实现。

2、“刚健进取”的民族精神。早在古老的《周易》中,就对刚健有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作出了经典性的表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鼓励企业的全体员工愈在挫折厄运面前,愈要有抗争的勇气和力量,愈要有坚韧的探索和持久的忍耐。

3、“和谐合作”的思想方法。注重和谐与合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孟子在国家事务管理方面提出上下和谐的思想,阐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命题。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建立一种“和合”的文化氛围,对它的各项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邓荣霖等(2006)在研究中国情境下不同的文化类型、组织结构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的不同影响时,设想中国企业的员工会更加适应那些强调和谐人际关系和集体目标的组织文化,从而将具有这两方面特征的组织文化作为研究的重点。

4、“崇德重义”的企业伦理。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高度推崇道德和道义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周易》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个意思。体现在企业伦理上就是“价实”、“货真”、“量足”、“守义”,这既是企业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企业的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消极影响

常建坤(2006)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影响时发现,中国文化对企业家创新精神所起的正面影响要小于西方文化。

1、求稳怕乱,反对一切变革创新。“先王之道”不能违,“祖宗之法”不可变,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信条。在我们今天的企业里,低头干活少说话,本本份份随大流,仍然能得到好评,过上安稳日子,还往往能被选为“先进”,推为“优秀”。而不安于现状,总想越出些“规矩”、弄出些“新意”的人却不被看好。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离经叛道”最为世情所不容,也往往最伤当权者、管理者的感情和神经。由此形成了停滞的、僵化的和消极的企业文化,成为创新的重要阻力。

2、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以“安贫乐道”为尚。我国传统文化有“崇德重义”的道德规范,但它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反对人们要求改变自身生存条件的愿望和为此所进行的斗争。既然功利和人欲被看作是恶的、应该抛弃的东西,力量的培养、知识的研求,也就必然被忽视。从社会效果来看,这种文化效果流行的结果,造成知识分子空谈心性、轻视实践的性格,偏重向内心寻觅“天理”、“良知”,而鄙视向外界探索客观世界,以致阻塞了探索知识、改造世界的雄心和锐气。

3、强调群体意识,忽视对人的个性的认可与培养,不利于企业员工个体意识的发挥。这种思想意识的长期影响,使人们难以坚持个人的看法,企业家不敢大胆实施自己的改革方

案,不愿显示个人的力量,这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培养企业员工的主体意识。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提倡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因此要培养其主体意识,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参与意识。员工应关心企业发展,参与企业管理,企业对于员工的建议应及时、正确地接纳和反馈,避免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这样员工才会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并勇于承担责任;独立意识。员工能够自由迅速地就某些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出决定,并对所做的决定负责,将企业的长远利益与个人价值实现相结合,企业充分尊重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在企业长远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每个员工提供发展自我的空间。

2、企业创新环境的建设。企业创新环境的建设包含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 硬环境建设主要是指建设创新工作赖以进行的各种物质环境条件。如创新所需的工具、设备、仪器,创新试验的条件,创新资料,信息沟通和管理方式与手段,工作场所及生活环境等;软环境即企业内的创新氛围,主要指一种对创新的无形推动与激发力量,大多数人愿意在有情趣、有事业目标和创新气氛的环境中工作,而不仅仅满足于完成例行工作。

3、创新价值观的培育和提炼。企业的群体创新应当包括集中群体创新和分散群体创新。群体创新文化无疑十分需要集体主义精神,因此,企业发扬我国传统文化重视集体的思想,营造群体创新文化,使企业员工以企业利益和发展为己任,团结协作,努力创新。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2008年8月版

[2]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2页

[4] 黑格尔:《哲学史讲学录》第1卷,第8页

上一篇:结构设计师岗位职责描述下一篇:年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