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现状案例

2024-11-10

土地利用现状案例(共8篇)

1.土地利用现状案例 篇一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种的耕地面积为12339.22万公顷,园地1108.16万公顷,林地23396.76万公顷,牧草地26311.1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50.83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35.42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14.52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6.53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与上年相比,耕地减少2.01%,园地增加2.70%,牧草地减少0.16%,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03%,交通运输用地增加3.30%。

全国净减少耕地253.74万公顷,人均耕地已由的0.098公顷降为0.095公顷。其中生态退耕223.73万公顷,包括退耕还林211.7万公顷,退耕还草11.95万公顷,退田还湖0.09万公顷。生态退耕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

新增建设用地42.78万公顷,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9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27万公顷,增长17%。其中独立工矿占用耕地11.1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万公顷,增长37%;公路建设占用耕地3.7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76万公顷,增长25%。

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6.41万公顷,增加耕地3.28万公顷,净减少耕地33.13万公顷,比上年多6.27万公顷。灾毁耕地面积5.04万公顷,低于往年平均水平。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逐步完善,24个省(区、市)不同形式建立省级耕地占补平衡目标责任制;26个省(区、市)实行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制度;27个省(区、市)建立耕地储备库;21个省(区、市)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统计台帐;城市建设用地补充耕地基本实现“先补后占”;逐步开展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1.08万公顷,其中整理增加耕地6.44万公顷,复垦废弃地增加耕地3.25万公顷,开发增加耕地21.39万公顷。补充的耕地比建设占用和灾毁耕地多3.13万公顷,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补充耕地大于建设占用耕地。

—国土资源部共安排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731个,项目建设总规模47.39万公顷,其中,土地整理31.43万公顷,土地复垦4.01万公顷,土地开发11.95万公顷。新增耕地17.17万公顷。

土地管理为经济建设服务,重点抓好国家重大工程用地协调和报批:三峡工程淹没用地在库区淹没蓄水前报经国务院批准;西气东输从陕西靖边至上海白鹤镇涉及河南、山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境内的永久性用地已经国务院批准;西电东送广东、湖北等省境内输电线路塔基、换流站用地已随工程进度报国务院批准;青藏铁路青海段工程用地已经国务院批准;南水北调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境内控制性工程按有关规定办理先行用地手续。

出台一系列耕地保护严格措施。基本农田实行“五不准”:不准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法律规定的除外);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非农建设用地实行“六不报批”:对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验收不合格的不报批;未按规定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不报批;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已用完的不报批;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不报批;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不报批;建设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报批。

二、矿产资源

20初,全国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原油、煤等能源矿产,铁等黑色金属矿产保有的查明资源储量不同程度下降。

第三轮矿产资源可供性论证第一期工作完成,摸清了45种主要矿产对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情况。《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发表。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工作正式启动。

国土资源调查及地质矿产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57处,其中能源矿产15处,黑色金属矿产4处,有色金属矿产73处,贵金属矿产34处,冶金辅助原料矿产2处,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1处,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14处,其他水气矿产4处。新查明(预测)矿产资源量:石油7.99亿吨,天然气5035.39亿立方米,原煤51.95亿吨,铁7.02亿吨(矿石),铜443.26万吨(金属)。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主要矿产品产量有所增加。我国最大的海上自营气田东方1?1气田一期工程顺利投产。全国煤炭产量超过16亿吨,生铁产量超过2亿吨,10种有色金属产量超过1200万吨。大庆油田在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后,降至4840万吨。

全国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1600亿美元,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年矿产品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其中原油进口9112万吨,铁矿石进口14813万吨,锰矿石进口286万吨,铬铁矿进口178万吨,铜矿石进口267万吨,钾肥进口657万吨。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进来”成效明显。2003年有效的涉外勘查许可证108件,采矿许可证332件。加拿大TVI太平洋有限公司在湖南省常宁市成立首家外商独立勘查公司。加拿大西南资源公司与云南核工业209地质队合作,在云南东川拖布卡发现了规模较大、品位富的金矿。

矿产勘查开发“走出去”取得新进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苏丹发现了一个世界级大油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伊朗卡山打出高产油气井。

三、海洋资源

全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大关,达到10077.71亿元,增加值达到4455.5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2%。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积极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8:29: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2.8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221.88亿元,增长46.5%;第三产业增加值1930.86亿元,下降3.8%,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因“非典”影响造成了滨海旅游业的负增长。沿海各海洋经济区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开始呈现海洋经济联合的趋势,区域海洋经济初具规模,其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海洋产业总产值最高,首次超过3000亿元。

我国在海域使用管理工作中取得重大进展。全年共发放海域使用权证书6500多本,确定海域面积约19万公顷,征收海域使用金约2.5亿元。开展了《海域使用管理法》执行情况大检查及“海盾2003”专项执法活动。国务院批准发布了《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审批办法》、《报国务院批准的项目用海审批办法》,海洋功能区划审批更加规范化、程序化。

国务院批准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及布局、发展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域、加强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以及需采取的措施等。

2.土地利用现状案例 篇二

察哈尔右翼中旗 (简称该旗) 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旗人民政府驻地科布尔镇, 西南距呼和浩特市110公里, 东南距集宁市66公里, 为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旗位于阴山北麓, 介于东经111°55′45″~112°49′51″, 北纬41°6′~41°29′24″之间。东邻察右后旗, 南和西南接卓资县, 西北和北连四子王旗。

(一) 自然状况

1. 地形地貌

该旗地域南北最大长度90.2公里东西最大宽度76.45公里, 总面积418548.67公顷。地形西南高, 东北低, 海拔多在1700米左右。

2. 气候

该旗旗境地东亚内陆地区, 属中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平均海拔1700米, 光照充足, 热量不足, 干旱少雨、风大、风沙多, 冬季寒冷漫长, 夏季凉爽短促, 昼夜温差大, 年辐射总量每平方厘米为140.05千卡;年日照时数3087小时, 年日照百分率为70%。年无霜期90~110天, 年降雨量330毫米, 年蒸发量1956毫米, 年平均相对湿度0.3以上, 平均风速4.7米/秒, 年大风日数24~75天。

3. 植被

该旗旗境内植被属于半干旱草原类型。属于白桦+山杨+虎榛子、绣线菊、贝加尔针茅、线叶菊杂草群落。同时受地带性环境条件的影响, 尚有山地草甸草原植被和盐生植被。

4. 水资源、矿产资源

该旗水资源较丰富, 有黄河、黄旗海、翁公诺尔河三大水系13条河流, 流域总面积4747.63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水产量0.8197亿立方米, 水域面积4912公顷。地表水资源总量为0.8521亿立方米, 地下水补给量24467万立方米。该旗矿藏较丰富, 有金、银、铜、铁、铅、锌、锰、钨、煤、水晶、石棉、石英、钾长石、石灰石、大理石、玛瑙、墨玉、绿柱石、白云石、紫金石、莹石、麦饭石等, 共31种矿物、75个矿床、矿点、矿化点。

(二) 社会经济条件

1. 行政区划

全旗行政区划为辖2个苏木 (库伦、乌兰) 、5个镇 (科镇、铁沙盖、乌素图、黄羊城、广益隆) 、3个乡 (宏盘、大滩、巴音) 、居委会6个, 166个村委会, 950个自然村。

2. 人口、劳动力与民族

2008年全旗总人口为220872人, 总劳动力10.6万人, 全旗共有汉、蒙、回、满、壮、藏、朝鲜、鄂温克、布依等10个民族聚居的以农为主的半农半牧旗。

3. 农业

农牧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步增强, 全旗农作物总播面积完成92.3万亩, 优势作物马铃薯、胡萝卜和疏菜种植面积占总播面积的89%。

4. 工业

该旗乡镇企业是乡村集体及农牧民合作 (含个体) 举办的企业, 属新型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56亿元, 同比增加1.09亿元, 增长31.4%;完成招商引资项目40个, 其中开工建设项目14个, 到位资金17.58亿元, 同比增长14%。

5. 交通运输

2008年, 已有国、省级公里958公里, 旗县级公里199.2公里, 乡级公里200.4公里, 全旗公路通车里程518.4公里。

6. 商业

旗内有多个集贸市场, 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8亿元, 同比增加0.7亿元, 增长17.1%,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额达到0.6亿元, 有名胜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区2个。

7. 人民生活

全旗地区生产总值 (GDP) 预计完成23.5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6.5亿元、第二产业8.0亿元、第三产业9.0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40元,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68元。在岗职工工资增长较快,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也在不断增长。

(三) 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该旗的有利条件:

随着该旗经济实力的增强, 提高了对耕地保护和土地整治建设的投入能力, 为保护耕地、推进土地整理、开发和建设提供了保障;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及旅游资源丰富, 为产业调整提供了便利。

二、土地利用结构与分布

(一) 土地利用结构

1. 一级地类的结构与组成

根据该旗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 该旗土地总面积418548.67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378240.08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90.37%;建设用地面积7972.07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1.90%;其他土地面积32336.52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7.73%。

2. 二级地类的结构

农用地中耕地面积94677.17公顷, 占该旗土地总面积的22.62%;园地21.49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0.01%;林地面积53535.57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12.79%;牧草地面积222491.73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53.16%;其他农用地面积7514.12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1.79%。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7235.75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1.73%;交通水利用地面积653.07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0.16%。其他土地中水域面积329.83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0.08%;自然保留面积32006.69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7.65%。二级地类的结构所占比例见表2。

(二) 土地利用分布

1. 地类布局分析

2008年, 全旗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90.16%。其中耕地比重较低, 占土地总面积的23.90%, 总体质量不高, 主要分布在铁沙盖镇、黄羊城镇、广益隆镇、大滩巴音乡和宏盘乡。农用地中比重较大的为牧草地, 占土地总面积的52.54%。

2. 各自然区内部结构布局分析

全旗农牧区占地面积较大, 森林覆盖率低生态作用不明显。由于受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限制, 现有沙漠化和潜在沙漠化土地10万公顷, 占总土地面积的18.8%, 草原沙化退化面积4万公顷, 水土流失面积3700公顷, 而且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大部分地区侵蚀模数在3000~5000吨/公顷, 部分地区高达8000吨/公顷, 水土光热条件均好的耕地后备资源少, 农牧业用地比例高。

三、分析结果的综合

(一) 土地利用结构特点

1. 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 兼有多种类型

全旗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2008年, 全旗农用地面积378240.0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0.37%。其中耕地比重较低, 面积94677.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62%, 总体质量不高, 主要分布在铁沙盖镇、黄羊城镇、广益隆镇、大滩乡、巴音乡和宏盘乡等乡镇。农用地中比重较大的为牧草地, 面积222491.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3.16%, 主要分布在广益隆镇、大滩乡和乌兰苏木等乡镇。

2. 优质耕地比重小、后备资源少

由于该旗属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 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限制, 水土光热条件均好的耕地后备资源少。优质耕地比重小, 耕地中水浇地面积为20545.32公顷, 只占耕地面积的21.70%。

3. 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

该旗地处阴山山脉北麓, 地势南高北低。东部、中部为滩川相间的丘陵区, 南部为灰腾梁, 西部为大青山山地, 北部为滩地, 地势平坦, 是一个以农为主的农牧结合雨养型农牧业经济旗。

4. 建设用地增长较慢比重低

截止2008年底, 该旗建设用地总规模没有突破现行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指标, 建设用地占总土地面积比重为1.90%。

5. 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变化分析

耕地保有量为94677.17公顷, 高于规划目标41343.87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86517.27公顷, 高于规划目标33183.97公顷;园地21.49公顷, 低于规划目标290.61公顷;林地53535.57公顷, 低于规划目标5872.53公顷;牧草地2224914.73公顷, 低于规划目标60648.37公顷。建设用地7972.07公顷, 低于规划目标6043.93公顷。

(二)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全旗现有沙漠化和潜在沙漠化土地10万公顷左右, 占总土地面积的18.8%, 草原沙化退化面积4万公顷, 水土流失面积3700公顷, 而且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大部分地区侵蚀模数在3000~5000吨/公顷, 部分地区高达8000吨/公顷。

2.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2008年该旗土地总面积418548.67公顷。林地53535.57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12.79%;牧草地222491.73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53.16%。可以看出林业用地偏少, 森林覆盖率低, 生态作用不明显。

(三) 建议

1. 加强耕地, 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问题

要按照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 落实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 围绕现有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要求,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严格措施。

2. 积极促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按照以内涵挖潜为主,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原则, 围绕保障该旗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从规模、结构和时序等方面, 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目标和措施建议。

3. 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

近年来, 该旗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下一步应统筹城乡用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 节约集约用地, 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布局。

4. 深入研究如何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提出统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政策建议。要深入分析资源供给、环境容量等限制因素, 研究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布局对该旗生态环境的影响, 提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5. 深入研究如何强化规划管理保障措施的问题

3.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方法探析 篇三

【摘 要】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是国土资源管理的础性工作,通过调查能够对土地利用面积、数量、类型等参数有个准确的了解,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因此加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方法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对传统的土地变更调查方法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两种新型的调查方法,以期为提高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工作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方法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为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提供实际性的参考依据,是科学管理土地资源的重要途径,尤其现在科技飞速发展背景下,应不断探索和实践将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调查土地现状变更调查中,进而不断提高我国土地利用管理水平。

1.传统土地利用变更方法

传统的土地变更调查方法主要有卫星遥感、航测、直接外业调绘三种,其中利用卫星遥感能够很方便的获得有关土地利用的数据,不过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遥感获得的图片数据分辨率较低,因此,比较适合监测区域性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而使用航测方法进行土地变更调查,从实际航拍到后期的数据处理环节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工作效率并不高。而直接外业调绘通常有基层土地管理人员依据辖区内的土地利用变更情况,按照变更调查的相关要求,确定变更调查对象以及其范围、位置等参数,然后查阅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相关图件,最终确定变更调查的线路以及站点,进而开展野外调绘活动。野外调绘过程中如果遇到变更图斑形状比较规则,且地物点容易分辨时,则可使用截距法、距离交汇法等对其进行补测;如果变更图斑形状不规则,而仍能轻易找到地物点,则可运用常规测量仪器进行补测,即在变更调查基础图件上补测变更图斑;如果图斑的形状较大且地物点不足时,则应布设导线控制点,然后在室内运用方格法、求积仪法计算出其面积大小。该种方法的野外劳动强度比较大,且地物点不太好找,导致工作效率低,而且计算出的面积误差较大。

2.3S技术支持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方法

该种土地变更调查方法是将地面调查与3S技术相融合,在现有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遥感技术,采用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手段进而自动获得土地利用变更的相关信息。外业操作主要运用GPS技术确定变化图斑的范围、面积、类型等参数,进而量测零星以及线状地物。内业的操作以地面调查为依据,在数字环境下结合GIS技术更新基础图件。下面探讨一下3S技术支持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具体实现。

2.1遥感影像数据的处理

利用3S技术对遥感影像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纠正、配准以及融合三个方面,其中纠正包括在参考正射影像图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图实施的相对纠正,以及参考地形图对卫星遥感图实施的正射影像纠正两种内容。通过纠正能够配准融合不同时相影像以及不同的传感器,并能将卫星影像融入到大地坐标系中,同时还能将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图进行配准叠加;而融合影像是为了将处在同一范围中表现地物不同性质的帧数融合处理后使其形成一帧,从而能够及时发现地物出现的变化。实际工作中常用比值算法、线性复合、Lab变换实现分辨率较高的全色影像与分辨率低的多光谱影响之间的融合。

2.2利用 GPS 技术进行变更调查

利用 GPS 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1)PDA-GIS 的调入。在 PC 上将土地利用数据库转换成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土地利用空间矢量数据交换格式(部颁标准格式),再转换成 PDA-GIS 的矢量格式,以 GIS 的方式在 PDA 上显示行政区域界线、权属界线、地类界线、权属性质等。

(2)手持机现场调查。手持机现场调查过程如下:

①开机进入系统主界面。

②系统初始化参数,如省市县代码等。

③打开需要测量地的底图,该图为矢量图。

④新建数据文件或打开数据文件,用于存储采集的几何数据和土地地物要素的属性数据。

⑤接收 GPS 点位数据。

⑥变更调查数据记录及对应的图形操作,将测量出的 GPS 点显示在 PDA 上,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合并等操作,使之生成点、线、面等基本要素,在土地地物要素的属性数据输入(不一定输得完整,可回到内业处理)时,可完成跟点、线、面的关联关系,从而完成土地变更调查的空间几何位置与属性的记录与关联。

⑦完成调查,保存数据,退出系统。

(3)内业处理部分。利用 PC 上的 GIS 系统进行图形编辑处理、属性修改;进行事后 GPS差分处理;生成变更后的土地利用要素属性数据库和空间几何数据库;再转换生成土地利用空间矢量数据交换格式(部颁标准);最后回到土地利用数据库。

3.基于正射影像图和GIS技术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方法

传统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研究时需要内业与外业同时进行,即先通过外业获得土地变更信息的底图,然后将其扫描成栅格图。内业则需要将扫描成的图形进行矢量处理,并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修饰,不但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而且工作程序繁琐,工作量比较大。而基于正射影像图和GIS技术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方法,采用GIS软件处理土地利用内业图,能够减少扫描聚酯薄膜图的相关操作步骤,降低扫描过程中因图纸变形出现较大误差的机率。除此之外,该种技术能够将内业外业工作较好的融合在一起,提高内业工作效率,而且能够方便的统计出不同类型图斑的面积。

4.总结

本文对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的传统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传统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较为先进的3S技术支持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方法,和基于正射影像图和GIS技术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方法,这两种方法显著提高了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与工作效率,因此在实际工作应善于运用。

【参考文献】

[1]赵俊三,闫磊.土地利用现状图形属性数据变更调查及处理方法研究[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

[2]杨志毅.基于GIS的土地利用信息系统[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土地利用现状案例 篇四

土地资源网论坛收集

一、第二次土地调查背景分析

1、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增长迅速

1996年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30%,标志着全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此后10多年时间,全国城市化率以年均1.24个百分点速度递增,2009年全国城市化率达到46.6%。城市化快速推进带来城市繁荣的同时,也给城市用地安排形成巨大压力。面对快速增长的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土地供给一直存在着两种趋向:一是盲目供地现象,导致土地的闲置浪费;二是违法用地,导致土地市场的混乱无序,土地收益大量流失。因此,当前土地管理急需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摸清家底,了解掌握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对症下药,预防土地供求失衡。

2、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不高,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2008年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耕地1.22亿公顷(折合18.26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38亩,低于全球人均耕地2.88亩的平均水平。从耕地资源地区分布看,许多地区耕地保护形势已相当严峻。2007年末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有超过一半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甚至低于0.8亩的人均耕地警戒线。耕地数量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状况也令人堪忧。2009年国土资源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显示,全国耕地中低质量地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57%以上。因此,当前土地管理急需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摸清家底,了解掌握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利用现状,对症下药,切实稳定耕地食物生产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3、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

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掀起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极大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土资源部将“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列为本世纪初期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需要重点完成的五大任务目标之一。为改变纸质的详查和变更资料调查不迅速不及时、调用手续繁琐、资料更新效率低下、资料共享缺乏平台等问题,急需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摸清家底,强化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市(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加快全国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基于以上背景,国务院于2006年年底颁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决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根据国家政策文件精神和湖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总体部署,应城市于2008年全面展开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目前调查工作接近尾声,汇总数据成果,分析土地利用的现状特点及问题,总结经验,提出促进土地合理有效利用的对策建议,是应城市二调收尾阶段的重要工作内容。

二、应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应城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地处江汉平原与鄂中丘陵过渡地带,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外表形似菱形树叶,整体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域地貌特征构成“七丘一湖二平川”的形态。本世纪初期开始,应城市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近八年时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1.10个百分点,2008年城市总人口规模达到67.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82万人。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最新数据,应城市土地总面积109561.34公顷。

基于对最新土地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应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具有一下特点:

1、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明显提高,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以单位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投入产出值作为测算指标,结果显示,应城市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水平整理呈现明显上升趋势。1990-2008年间,建设用地地均GDP、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和地均财政收入,都有较大的增长。从横向看,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比较,应城市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应城市建设用地地均GDP不足其2/3,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其80%,地均财政收入不足其50%,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城镇体系发展不协调也制约了应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应城市小城镇结构不完善,规模偏小,布局分散,中心城市功能不强。城镇主要集中在我市中东部平原地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集聚效益不明显,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建设水平低、环境质量差,集镇建设用地人均指标较高达到120平方米。

2、农村居民点人均指标偏高,复垦整理潜力与难度并存

二调数据显示,2009年应城市农村居民点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90平方米,部分乡镇的人均农村居民点甚至超过200平方米。按照《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要求,应城市现状村镇人均建设用地归属于第五级,规划村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最大不能超过150平方米。如能将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控制在150平方米,则现有农村居民点可挖潜近2000公顷土地。但实际迁村腾地的理论潜力转化为现实潜力的难度很大。以上轮规划实施情况为例,按照人均建设用地标准,规划1997-2010年应城市农村居民点可净减少184.09公顷,但实际农村居民点不减反增,1996-2005年净增农村居民点436.73公顷。因此,从资金运作、公众参与、规划控制等方面综合考虑,建立起农村居民点复垦整理的高效运转机制,充分挖掘迁村腾地潜力,促进集约节约用地,是未来应城市土地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工作。

3、农地重用轻养,投入不足,土壤质量存在日益退化风险

应城市1987年开展的土地详查结果显示,全市农地尤其是耕地大部分属于壤土,由于土层深厚,土质松散,通气性好,养分含量高,农地总体质量较好。长期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导致农地经营的细碎零散,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粮食价格下跌导致农民种田积极性的下降,农业利益低下和农业兼业化问题突出,农地重用轻养行为普遍,导致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土壤坚实板结和质量退化屡见不鲜。同时,由于应城市“七丘一湖二平川”的地形格局,低丘岗地占整个土地面积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二,容易形成部分冷浸田和烂泥田,复杂的地形条件一定程度限制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有效发挥。虽然目前应城市农地产出逐年增长,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但是长远来看,如果不注意投入,过大消耗地力,又得不到

休整和建设,必然造成投入和产出的不平衡。因此,如何促进农地产出水平持续增长,避免土壤质量下降风险,是未来应城市土地管理需要关注的重点。

4、耕地总量大,地区分布不平衡,耕地保护压力增大

二调数据显示,2009年应城市耕地比重大大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拥有大量耕地一方面给应城市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础,但同时也给应城市未来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带来困难。经验证明,城市经济建设发展不可避免要消耗大量土地资源,尤其是在经济加速发展时期,土地资源占用更甚。耕地比重较高,势必会导致城市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的比重相应提高,造成耕地保护压力增大。从耕地资源分布看,应城市大部分优质耕地位于城市发展交通轴线两侧或城市近郊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占耕系数更高,耕地保护尤为困难。因此,如何结合应城市耕地资源的现状特点,因地制宜,协调好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是未来应城市土地管理的重要目标。

5、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应城市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匀,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过境水大多数集中在5-8月份,一旦发生较大降雨,南部地势低洼地区很容易出现内渍外涝的不利条件,而北部低丘岗地由于地势较高,水资源利用率低,常现干旱缺水问题。

另外,由于上世纪70年代后国家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下降,很多农田基础灌排设施年久失修,导致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条件难以有效发挥,虽然1999年后随着土地开发整理投入的加大,农田灌排条件有所改善,基于应城市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现有农田中仍然有大部分需要加强治理改造力度。因此,根据应城市水土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因地制宜引导农业结构与布局调整,是未来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

6、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有限,未来需要开源与节流并举

应城市未利用地中,河流、湖泊面积占未利用地的75.13%,能够进行土地开垦的内陆滩涂和盐碱地占未利用地的24.87%。应城市未来土地后备资源开发不仅难度高,而且潜力有限,以30%的出地率粗略估算,未来全部后备资源实施开垦大约能够增加耕地544.84公顷。而上轮规划实施期间(1999-2005年)应城市仅建设占用耕地就达到238.85公顷,如何实现建设占补平衡,单纯依靠后备资源开发是难以实现目标的。事实上,应城市现有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等建设用地还大有潜力可挖。2005年的中国国土地资源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闲置土地7.2万公顷,空闲土地5.48万公顷,批而未供土地13.56万公顷,合计占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若按全国土地闲置率和空置率的平均水平估算,通过复垦废弃地,利用空闲地,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水平,仅城镇建设用地挖潜一项,应城市就可以节约用地157.15公顷。因此,未来开源与节流并举,尤其注重节约集约利用存量用地,是协调好“吃饭”与“建设”的矛盾,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三、应城市合理有效利用土地的对策建议

1、严格规划控制和引导,强化市场监督,促进集约用地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加强城市建设规模控制,严格用地标准,鼓励和引导闲置土地、空闲地、废弃地以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同时,进一步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规范土地出让行为,完善建设用地收购储备制度,提高城市土地供应政府调控能力和水平,避免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浪费土地资源现象。在近年来,应城市在集约用地方面明显成效,通过提高土地的集聚度,增加建筑容积率。城镇和工业区布局建设,也要尽可能利用闲置土地、非耕地、劣质地,所有建设项目包括拆建和扩建项目,必须按照城市规划规定的要求建设。每年建设用地安排,除了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外,集中优先安排城镇、开发区和工业区建设,其他零散的一般性项目用地一律从严控制。特别鼓励东部发展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中部发展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区,西部发展建设旅游区,因地制宜地发展高产出低能耗低排放产业。

2、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因地制宜加快“迁村腾地”步伐

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首次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迁村腾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通过村庄归并与整治、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改造、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生态环境改善等,全面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2010年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将达到55亿元,覆盖全省30%的镇和村,应城市可以因势利导,借助政策优势,多方筹资,加快“迁村腾地”步伐,充分挖掘农村居民点的增地潜力。近城区的农村村民建房,统一纳入安居工程,根据近年来城中个人建房户数平均100户计,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耕地约1公顷。

3、进一步落实惠农政策,促进农地流转,加大农地改造力度

进入21世纪,国家惠农政策逐渐增多,惠农投入逐年加大。应城市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农村发展,提高农民加大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应城市积极推进农地内部流转,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地适度规模集中,增加中低产田改造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应城市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豪丰、瑞丰、永盛、华兴、雪绒城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推进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和防灾抗灾能力。

4、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建立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补偿机制

土地用途管制是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协调,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域,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使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实施土地用途管制,要注意排除不当土地利用,避免土地利用“外部不经济”现象的发生。针对应城市耕地总量大,分布不均衡特点,还可考虑在重点区域进行耕地保护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的补偿试点,拿出部分土地出让金、耕地开垦费等对产权主体进行一定的货币补贴,提高其土地保护积极性。甚至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土地可转移发展权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和激励地方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

5、建立土地整理股份公司,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5.土地利用现状案例 篇五

尊敬的先生/女士,您好!

感谢您愿意接受本次调查,在这份调查中,我们旨在了解农村土地的利用现状及流转情况和您对土地入股分红以及您对农村发展问题的一些看法。本次调查结果只做学术研究之用,不作其他用途。谢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注:此问卷以家庭为单位填写

1.您们家拥有田地_______ 亩,人口______ 人

2.经济收入主要来源()

A.农作物收成 B.外出务工 C.非农业收入(如手工艺品.小商铺零售)D.集体性收入

3.耕地使用方式()

A.租赁给其他人B.闲置或抛荒C.退耕还林(如种植经济果木)D.自己耕种

4.耕地使用率(耕种指数)()

A.一年一熟B.一年两熟C.一年三熟D.套种

5.若耕地使用率不高.闲置或抛荒,那么其原因是(多选)()

A.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B水利设施不健全,“靠天吃饭”

C..农耕经济收入不高D.劳动力不足

6.耕地周边水利建设能否保证作物正常需要()

A.极度欠缺B.无法保证正常年份的用水需求 C能满足正常年份的供水需求

7.主要劳动力()

A.留守的老年人B.青壮年夫妇C.未外出的妇女D

8.耕地是否会被违法占用()

A.没有B.很少C.偶尔D.很频繁

9.政府或开发商对耕地的补偿是否合理()

A.不合理B.合理C.中立意见

10.您村所在地理环境是()

A.平原B.丘陵C.山区

11.户主文化程度是()

A.小学及以下B.初中C.高中及以上

12..您觉得目前家里的承包地是否充足()

A.非常充足,并有大量节余B.充足,并有少量节余C.刚好够用

D.略有不足E.很不够,无法养家

13.您家里是否有承包更多土地的打算()

A.有该打算,而且条件成熟B.有该打算,但无人转出

C.缺少劳力,不打算D.不打算,种田不赚钱

14.对于承包的土地,您采用下列哪种方式管理()

A.自己耕种B.承包给别人C.把土地折成股份,获得分红

D.从别处承包更多土地E.其它

15.您家附近存在大量土地荒废的状况吗()

A.有很多B.有,但不多C.没有

16.您是否了解什么是土地流转()

A.是B.否

17.您家土地流转的主要对象是()

A.本村村民B.村外人员C.企业.科研等单位D.其它

18.您家参与过农村土地流转吗()(如果选B,请回答第12题,否则跳过。)

A.参与过B.没参与过

19.您没有参与土地流转的原因()

A.土地太少,只能自给B.无流转服务平台C.没有信息渠道

D.没有人愿意承包E.其他原因

20.根据您家庭的农村土地经营状况,您是否愿意转入或转出农村土地

()

A.愿意转入B.愿意转出C.维持现状D.没有想过流转土地

21.您家流转土地的主要途径是()

A.完全自发B.农村专业化经济合作组织C.乡村组织或协调D.其它

22.您认为影响您耕种积极性的最大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种粮食收入太低B.劳动力不足C.种粮成本高D.外出务工收入更高 E.水利等基础设施差F.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G.其它

23.您认为土地是农民的财产吗()

A.是B.不是C.说不清楚

24.您认为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A.两者密不可分B.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以分离C.说不清楚D.其他

25.您认为哪些因素可能成为影响您是否进行土地流转的决策()

A.流转收益B.土地流转的便利性C.土地流转的对象

D.土地流转是否有法律保障

26.您认为农业税费减免与粮食补贴等惠农政策对推进农地流转的作用明显吗

()

A.不明显B.不确定C.明显

27.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您的权益是否受到过侵害()(如果选B,则跳过第23题)

A是B否

28.您的哪些权益受到过侵害(多选)()

A.财产权利B.申请登记字号的权利C.生产经营自主权

D.依法享受国家扶持政策的权利E.经济权益F.民主权益

G.通过诉讼和仲裁的途径保护自身权利

29.您认为以下哪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的效用?

A.将土地按产量折成股份,交给村镇经营,个人按股分红,股权可以进行有组织的买卖

B.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负责租种土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C.将土地集中交给少数人耕种(招标方式挑选),其他人只按收益分红,闲下来的时间可以自谋职业以便提高个人收入

D.维持现状

30.您认为提高土地收益的途径是()

A.土地使用权出售和自由买卖B.增加对土地的投入C.土地集中经营

D.土地作物规模化种植

31.您认为改善农村借款(筹资)的最好途径是()

A.将土地折成股份,股份可以买卖

B.由农民自发建立农民自己的金融组织,专门为农业服务

C.将土地进行集中经营,由集体出面借款

D.从农村信用社等有支农政策的银行获取贷款

32..如果推行农村土地证券化,把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开,只拥有证券的个人才能获得土地收益权,您的态度是()

A.不买证券,只继续承包土地B.不买证券,也不再继续承包土地

C.买证券,而且继续承包土地D.买证券,但不再继续承包土地

33.您认为一下那些因素会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

A.土地收益太低B.就业机会少C.国家支农政策没有效果D.其他

6.土地利用现状案例 篇六

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补充规定和说明的通知

(1987年2月21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区)土地管理部门、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

一九八四年九月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经两年多来的实践,各地普遍反映基本适合我国情况。但也有些条文内容不够明确和具体;还有个别地类含义、标准需加以补充说明。为此,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土地资源专业组在听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补充规定和说明,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各项规定,各地都应严格遵守,在不违反全国技术规程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和需要,作补充规定,并报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土地资源专业组备案。由各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牵头单位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有与全国技术规程不一致的,应立即纠正。

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补充规定和说明

一、第九条 分类系统

(一)第6页表一中的水浇地:原含义“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系指有固定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保浇一水以上的耕地均为水浇地。

(二)第9页续表一中的特殊用地:系指居民点以外的国防、名胜古迹、公墓、陵园等范围内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其他用地按土地类型分别归入规程中的相应地类。

(三)第12页续表一中的裸岩、石砾地:原含义“……其覆盖面积>50%的土地。”现改为“……其覆盖面积>70%的土地。”

二、第18条 境界与土地权属界的调绘

(一)境界系指国界及各级行政区划界。权属界系指村(大队)、农、林、牧、渔场,居民地以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界线。

(二)国界以国家标准划法为准。

(三)收集国有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权属证明文件、图件等资料。

(四)调查人员与相邻双方委派指界人员必须同时到现场指界及标绘,双方同指一界,为无争议界线;如双方所指界线不同,则两界之间的土地为争议土地,各方自认的界线同时在图上标清。

(五)权属界线的外业调绘。在调查底图(航片或地形图)上要标清权属界线拐点的位置。作为权属界线的线状地物,必须标明其归属。在底图上无法标清的权属界线必须绘制草图,并加文字说明。

(六)填写权属界线协议书。外业调查界线位置明确,没有争议的按规定格式填写权属界线协议书。协议书内容:(1)附图:标清各权属界线拐点及界线位置;(2)文字说明:

说明拐点及权属界线的真实位置;(3)各方签字盖章。协议书一式三份。

(七)填写土地争议原由书。有争议的权属界线,要填写土地争议原由书。原由书内容:(1)附图:标清各方自认的界线拐点及界线;(2)文字说明:说明拐点及权属界线的真实位置,争议理由及提供的凭证;(3)签字盖章。原由书一式三份。

(八)争议土地界线的处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条处理,处理后填写权属界线协议书。县级人民政府处理无效的,由土地管理部门做技术处理,其界线只供量算面积使用,不作权属界线的依据。

(九)铁路、公路、水利、工矿等企事业单位具有法律效力权属界线证明文件的,应按文件确定的界线量算面积。

(十)各级按权属单位和行政区划进行汇总各类土地面积。

(十一)编制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土地权属界线图与工作底图同比例尺,其主要内容:1.土地权属界线,包括作为权属界线(含争议界线)的线状地物和具有方位意义的主要线状地物。

2.权属界线(包括争议界线)的拐点。在其准确的位置上刺直径为0.1毫米的圆点,并用半径为1毫米的圆圈表示:(图上面积小于1平方厘米的单位除外)。界线用0.2毫米宽的实线标绘(争议界用宽0.2毫米长1.5毫米间隔0.5毫米的虚线)。拐点和界线的真实位置难以描绘者应用文字注明。

3.权属单位全称,乡、县政府及村民委员会所在位置和名称。

4.行政区境界。

(十二)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中要写明权属界线调查的情况,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三、第19条 地类调绘3中,补充规定:其他地类上图面积为15平方毫米。

四、第28条 量算精度表6中,把<100平方毫米划分成两档,即:<50平方毫米允许误差1/20 50—100平方毫米 允许误差1/30

五、第37条 检查验收内容2中,把“……不得大于表4中误差的√2倍。”改为“……不得大于表4的中误差√2倍。”

7.温岭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 篇七

关键词: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问题,对策,浙江温岭

温岭市地处温黄平原南部, “四山一水五分田”, 素称“鱼米之乡”。2009年, 全市耕地面积3.25万hm2, 其中水田2.71万hm2、旱地5 386.67 hm2, 人均耕地只有273.33 m2。

1 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果, 全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土地利用结构和各类土地比例较合理, 但区域间分布不平衡。2009年温岭市土地总面积为10.74万hm2, 其中农用地6.84万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63.72%;建设用地1.83万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17.08%;未利用地2.06万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19.20%。全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经济社会的发展, 温岭市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2008年全市建设占用耕地136.73 hm2, 2010年用地达到624.33 hm2, 增长78%。2008—2010年全市建设占用耕地1 749.03 hm2, 而通过废弃果园地开发、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等手段增加983.93 hm2, 3年耕地净减少765.1 hm2, 耕地减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占补自身无法平衡。

为努力做到耕地占补平衡, 温岭市一方面通过异地调入土地指标, 另一方面加大对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 主要是滩涂围垦和低丘缓坡开发。尤其是省重点围垦项目———东海塘围涂工程和担屿塘围涂工程。东海塘围涂工程已于2000年12月顺利复工, 该工程计划围垦面积3 640 hm2, 其中一期围垦面积2 620 hm2, 于2002年11月堵口成功合拢;二期工程围垦面积840 hm2。担屿塘围涂工程已于2006年正式启动建设, 预计围垦面积1 000 hm2。经过调查, 温岭市共有低丘缓坡后备资源项目411个, 总面积为1 716.58 hm2,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6%。主要分布于市域西部的城南镇、大溪镇、温峤镇等镇。海涂资源和低丘缓坡的合理开发利用对缓解温岭当地土地供需矛盾, 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供资源和空间保障[1,2,3]。

2 农业生产概况

2009年末耕地面积3.25万hm2, 其中耕地的70.49%集中在滨海平原和水网平原。温岭市兼得山海之利, 农业生产内容丰富, 耕作制度复杂, 作物种类较多, 耕作水平和复种指数较高。目前,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甘薯、豆类次之, 其他还有玉米、麦类等;经济作物有西瓜、甘蔗、西兰花、叶芥菜、茭白等;水果有葡萄、高橙、柑橘、梨、桃等。近年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扩大的趋势。特色优势农产品如西瓜、果蔗、大棚葡萄、高橙等已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具有市场发展潜力。其他包括西兰花、叶芥菜、蘑菇、东魁杨梅、早熟梨、花卉苗木等农产品比较有优势[4,5]。

3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新增耕地质量差, 占补平衡难达标

在基本农田和普通耕地占补平衡中, 新增耕地质量明显低于被占用的耕地质量, 普遍存在“占好地、补劣地”现象。占补平衡仅在数量上得以体香, 质量上则大打折扣。基本农田和普通耕地占补应与标准农田占补一样, 对耕地质量作要求, 做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6]。

3.2 土地损毁严重, 土地质量不断下降

在坞根、松门等沿海乡镇, 由于当地水产养殖发展迅猛, 不少基本农田甚至标准农田被侵占用于养殖, 养殖区与种植区的矛盾十分严重。一遇干旱年份, 本已脱淡的土壤盐分大量上升, 作物减产绝收事件时有发生。这些土地违法现象, 严重破坏耕地, 且面积较大, 使土地质量不断下降。

3.3 土壤污染严重, 制约农业持续发展

在温峤、泽国等电子元件拆解区和一些重点污染企业周边, 耕地环境质量问题已非常严重。对其治理、修复资金投入多、技术难度大, 且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可采取突破一些政策限制, 对污染严重的区域开展禁种、限种, 或直接调整为建设用地。

3.4 乱占滥用等浪费土地现象频发

乱占滥用土地、浪费土地的问题不断发生, 且愈演愈烈。经济社会发展较快, 违法用地现象近年来屡禁不止, 随着遥感技术的应用, 耕地质量鉴定案件日趋增多。市农业林业局根据有关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 积极配合卫片遥感执法、“三改一拆”, 开展耕地种植条件毁损和复耕鉴定。通过严格执行相关标准, 开展耕地质量激技术鉴定, 为强化耕地质量监管, 打击违法用地现象, 为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水平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5.

[2]王海云, 王军.农业面源对水环境污染及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6 (4) :59-61, 124.

[3]胡泊, 杨丽娟.探析城市建设中的土地资源利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7) :109.

[4]孙玲霞.城市化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6) :98-99.

[5]李京城.防止土地违法行为的对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 2010 (1) :106.

8.毕节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展望 篇八

摘  要:文章在介绍毕节市概况的基础上,就毕节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耕地利用现状、园地利用现状、林地利用现状、牧草地利用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现状等八个方面对毕节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最后就毕节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展望。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现状;分析;毕节市

中图分类号:P9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3-0150-02

1  毕节市概况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103 °36′-106 °44′E,26 °21′-27°47′N。历史沿革的基本情况如下,贵州省人民政府于1935年设立毕节为第四个省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94年,毕节县撤县建设地级市;2007年毕节地区组建百里杜鹃党工委和管委会(正县级机构);2011年10月,撤销毕节地区行署和毕节市(县级市),建立毕节市(地级市),原毕节市(县级市)更改为七星关区。到2011年年底,毕节市管辖1区1管委会7县,分别是七星关区、百里杜鹃管委会、大方县、黔西县、织金县、金沙县、纳雍县、赫章县及威宁彝族苗族自治县,255个乡镇、街道及办事处,135个居民委员会及3 603个行政村民委员会[1]。

毕节市北部与四川省泸州市相接,南部与贵州省六盘水市、安顺市相接,西部与云南省曲靖市、昭通市相接,东部接贵州省贵阳市、遵义市,是云贵川三省相接的区域[2],由于地处云贵高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2010年,全市总面积为126 641.87 hm2[3],占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15.25%,其中七星关区面积为3 412 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2.7%[4]。国内生产总值为600.8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124.37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259.73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216.75亿元)[5],总人口为653.64万人[6]。

2  土地利用现状

目前毕节市所采用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方案,是根据《全国土地分类(实行)》的分类标准体系来进行分类的,土地利用类型分为三大类,十五个二级类型。充分考虑到数据来源的情况下,本文在分析毕节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中,采用了三大类、八个二级类型的标准来进行分析。

根据199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情况,毕节市土地总面积为2 684 442.97 hm2。这是一个山区城市,在土地利用的类型中,主要以耕地、林地和牧草地为主,这三种耕地类型占去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9.39%。

2.1  耕地利用现状

1996年,全市耕地面积为1 033 971.45 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8.52%。市属各县区及管委会耕地面积差异较大,这样所形成的空间变化较为明显。在毕节市所属的区域内,耕地面积最大的是威宁彝族苗族自治县,耕地面积最小的是百里杜鹃管委会,而人均耕地面积最大的是威宁彝族苗族自治县,为每人0.6 hm2,人均耕地面积最小的是七星关区,为每人0.31 hm2。

毕节市在14年的发展时间里,耕地面积从原来的                      1 033 971.45 hm2减少为2010年的987 042.92 hm2,耕地面积净少16 928.53 hm2。从2007年到2010年,耕地面积增加了929.76 hm2,这些增加的耕地面积主要来自于对土地资源的复垦,对废弃土地的再利用以及土地资源的二次开垦。

2.2  园地利用现状

园地包括果园地、茶园地、桑园地、药材地等,1996年毕节市园地总面积为8 368.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1%。其中果园面积为4 913.89 hm2,占园地面积的58.11%;茶园面积为              3 145.33 hm2,占园地面积的37.96%;桑园面积为114.12 hm2,占园地面积的1.38%;其它园地的面积为194.32 hm2,占园地面积的2.55%。2000年,毕节市的园地面积为19 863.88 hm2,占去土地总面积的0.75%;到2010年,毕节市的园地面积为35 934.85 hm2,占去土地总面积的1.34%。

2.3  林地利用现状

毕节市属于山区城市,其林地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重是相当大的。在1996年的土地面积变更数据统计中,全市林地面积为1 010 350.61 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7.64%。其中,林地面积为369 902.96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36.60%;灌木林地面积为532 098.93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52.68%;疏林地面积为16 023.20 hm2,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1.53%,迹地面积为 172.36 hm2,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0.02%;苗圃面积为300.53 hm2,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0.03%,而未成林地的面积为91 852.63 hm2,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9.09%。

2.4  牧草地利用现状

1996年,毕节市牧草地总面积为86 855.88 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23%。其中,天然草地的面积为85 501.58 hm2,占全市牧草地总面积的98.44%,经过改良的牧草地面积为1067.41 hm2,占全市牧草地总面积的1.23%,人工草地面积为286.89 hm2,占全市牧草地总面积的0.33%。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毕节市牧草地的利用类型中,以天然草地为主。

2.5  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现状

1996年,毕节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为71 213.60 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65%。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3 461.87 hm2,占全市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的4.86%;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的面积为60 442.77 hm2,占全市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4.87%;另外,独立工矿建设用地面积为3 986.20 hm2,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5.60%;特殊用地的总面积为3 322.76 hm2,占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的4.76%。

2.6  交通用地利用现状

毕节市的交通用地,相对于贵州省其它州市来说,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1996年,全市交通用地总面积为15 266.81 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57%。其中,铁路用地总面积为66.76 hm2,占全市交通用地总面积的0.44%;公路用地总面积为4 902.44 hm2,占去全市交通用地的32.10%;而在全市农村道路建设用地上,总面积达10 296.88 hm2,占全市交通用地的67.45%。

2.7 水域用地利用现状

1996年,毕节市全市水域面积为25 455.89 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95%。其中,河流水域的面积为14 132.41 hm2,占全市水域面积的55.52%;湖泊水域的面积为2 379.93 hm2,占全市水域面积的9.35%;水域水面的面积为2 186.03 hm2,占全市水域面积的8.59%;坑塘水域的面积为1 587.72 hm2,占全市水域面积的6.24%;苇地的面积为19.29 hm2,占全市水域面积的0.08%;滩涂的面积为1 860.78 hm2,占全市水域面积的7.13%;沟渠的面积为3 223.97 hm2,占全市水域面积的12.65%;而水工建筑物的面积为66.76 hm2,占全市水域面积的0.26%。

2.8  未利用地现状

对于未利用的土地资源,它是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笔可贵的资源,只是我们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没有很好的进行开发利用。就如毕节市而言, 1996年,全市未利用的土地面积达432 960.57 hm2,占去了整个毕节市土地面积的16.13%。在这些未利用的土地资源中,荒草地的面积为95 966.46 hm2,占未利用土地资源的22.16%;沼泽地的面积为110.02 hm2,占未利用土地资源的0.03%;沙地的面积为118.60 hm2,占未利用土地资源的0.03%;裸土地的面积为1506.57 hm2,占未利用土地资源的0.35%;裸岩石裸地改良土地的面积为108 790.86 hm2,占未利用土地资源的25.13%;田土坎的面积为225 507.38 hm2,占未利用土地资源的52.08%;其它的土地资源面积为960.68 hm2,占未利用土地资源的0.22%。

3  未来土地利用展望

通过分析找出了引起毕节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并进一步找出制约毕节市土地利用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对于毕节市土地的合理规划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都具有突破性的现实意义。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对于毕节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任然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我们应该不断实现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为对土地资源进行使用的决策者提供相关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或参考。关于土地利用的变化,这是自然、经济、社会等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人类世世代代生活在这有限的土地上,各式各样的产业活动、经济活动都对土地资源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破坏耕地资源的面积会越来越大,有的破坏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用经济无法衡量的。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合理、科学、可持续的利用土地资源,又如何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或者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将成为有关专家学者在进行土地利用研究时的重点热点,并将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所研究的核心问题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毕节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毕节地区志:档案志(第1版)[M].北   京:方志出版社,2009.

[2] 毕节地区国土资源局.毕节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EB/OL].http://www.gygtzy.gov.cn/Item/1369.aspx,2013-09-16.

[3] 周文霞,陈笑媛,郭旭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例研究——   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2).

[4] 毕节地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毕节地区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毕节调查队,2011,3.

[5] 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省2011年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上一篇: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计划下一篇:周年庆典活动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