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发展前景

2024-10-05

银行发展前景(通用8篇)

1.银行发展前景 篇一

富国银行社区银行发展解读

一、富国银行概况

1、富国银行介绍

富国银行,1852 年在美国西海岸创立,在建立后的 100 余年里,逐渐成长为一家独具特色的地方银行,1994 年之后,由于美国取消了对商业银行跨州经营的限制,加之 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富国银行经过一系列的兼并收购,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从一家地方银行一跃成为全美第四大银行,并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金融机构。目前,富国银行的市值排名美国商业银行第一位,按资产计,为美国第四大银行。富国银行在社区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方面位列全美第一,是美国第四大财富管理机构,管理着 1.3 万亿美元的资产。富国银行推崇零售银行的商业模式,发展社区银行业务,目前,每三个家庭美国中就有一家是富国银行的客户,其 9,112 个金融商店、12,000 多台自主设备和 27,000 的雇员遍及美国大部分州,是美国本土最重要的银行之一。

在迅速发展的道路上,富国银行与美国的其他大行相比,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却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他缓慢的国际化和综合化的步伐,以网点为商店的销售模式,对小微企业的重视就是十分重要的特点,而正是这些特点,造就了富国银行现阶段的成功,而富国银行的这些做法,抑或是理念和战略,也值得现在的中国银行业学习。

2、富国银行的业务结构

自 2001 年起,富国银行逐渐将自身的业务划分、调整为三个部分——社区银行,批发银行,财富管理、经纪和企业年金。

社区银行是富国银行的核心,近年来社区银行为富国贡献了 60%左右的利润。社区银行部门主要面向个人和小微企业,提供了完善的产品。对个人,社区银行提供汽车贷款、教育贷款、住房抵押贷款以及信用卡等产品,对小微企业,富国银行提供了包括租赁、房地产贷款、经营性贷款、养老金投资等业务,甚至还进行风险投资。在社区银行领域,富国银行极大地发挥了它在零售方面的优势,富国的各类终端,包括金融商店、自助设备、网络和手机都是社区银行的服务机构。批发银行主要针对年收入在 2,000 万美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提供各类商业贷款和中间业务,包括传统的商业贷款、抵押贷款、房地产贷款、信用证、贸易融资、租赁、账户管理、投资管理、保险、投资银行业务等。

财富管理、经纪和企业年金提供为客户专设的各类咨询服务,财富管理为富人提供专设的资产管理服务,经济业务提供资产交易的经纪和投资咨询,企业年金主要帮助雇主和个人管理养老金,主要是401K 计划推动的养老金,富国企业年金业务的市场份额位居美国市场前列。

二、富国银行社区银行服务

1.社区银行概述

如前所述,高净息差为富国银行带来了持续高于同业的盈利能力,这与富国银行的商业模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富国银行的业务特色中,最著名的就是社区银行。富国银行将主要的业务划分为社区银行,批发银行,财富管理、经纪和企业年金三个部分,近年来,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部门的收入和利润都占到公司的 60%左右,是富国银行最为核心的部门。

富国银行将网点开到离社区居民最近的地方,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的居民。此外,富国银行还捐助许多资金,帮助各地的社区修建一些公用设施,并且组织员工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以此拉近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2011 年,富国银行向非盈利机构捐助了21.4 亿美元的款项,其中多数用在了教育改善、社区发展上,员工的志愿服务总共达到1,500 万个小时,大约折合 3.2亿美元。

借由广布的网络,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形象,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发展迅速,为富国银行提供了较为低廉的存款,也给富国银行带来了收益很高的贷款业务,还带来了许多中间业务和其他综合业务。

2.低廉的资金成本

社区银行直接面对的是居民个人和小企业,这些客户的议价能力较低,银行可以通过低于大企业客户的利息获得这些存款。另外,由于附加有便捷和服务等优势,相比于其他对手,富国银行也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吸纳居民和小企业的存款。因此,社区银行给富国带来了低廉的资金成本。

从现金存款的变化就可以看出社区银行的优势。居民存款以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为主,其中活期存款是不付息的存款,然而为了应对金融脱媒化,在 1970 年至 1986 年美国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银行的普遍开始采用可转让存单等工具吸纳存款,从而抵御脱媒化带来的资金外流,与此同时,定期存款的比重也大幅上升,而现金存款的比重却迅速降低。1980 年后,储蓄账户存款占存款总量的比重从 16.9%上升到 1990 年的33.8%,十年提高了 17%。定期储蓄所占份额市场份额从1971年30%提高到1982年的52%,而现金存款却从1970年的近50%锐减到 15%左右。

但是富国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以后,积极拓展零售业务,通过 ATM机的广泛使用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迎来了社区银行的蓬勃发展,维持住了较高的现金存款占比。

密布的网店、自助设备和便捷的网上银行服务除了能够降低存款利率外,也可以为银行提供充足的存款来源,从而保障了富国银行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使富国银行免去了许多债券融资的需求,进一步降低了富国的利息成本。从近五年同其他三家大行(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银行)的历史数据对比中可以发现,现金存款占资金来源的比重方面,富国银行高出第二名摩根大通2 个百分点以上,存款余额占资金来源的比重显著高于其他银行。

3.小微企业贷款业务

3.1 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发展历程

在资产部分,富国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提供了高额的利息收入,确保富国银行在资金的收入上领先对手。

富国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创立于1989 年底,那一年富国银行设立小企业银行业务集团,专门服务于小企业客户,又设立了小企业贷款部,为年收入低于 1000 万美元的企业提供贷款。

随后,富国银行发现,将正常商业贷款的发放流程运用在小企业上会使审核成本过高,因此 1994年起,富国银行推行“企业通”,为年销售额 200 万美元以下的客户提供贷款,贷款上限为 10 万美元。“企业通”的业务与个人贷款(如汽车贷款、信用卡等)更类似,这一部分的业务在会计中甚至被记录在个人贷款部分。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富国银行现在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小微企业贷款提供者。

3.2 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开展方式

为了开展小微企业贷款,富国银行首先将小微企业进行划分,通过对小微企业的规模、成长周期等进行评估,将小微企业细分为加工作坊、初创企业、家庭工厂、个体户、无利润企业、服务型小微企业、一般利润企业、科技型企业、高速成长企业和现金牛企业共十种,他们对于前 6 中企业,标准的企业贷款模式是无法盈利的。

于是,富国银行通过“企业通”改进了放贷模式,贷款可以通过邮件、电话进行申请,施行自动化审批,无需定期审核,也不需要财务报表,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信用评分模型。贷款的流程十分快捷,极大地方便了客户,因此获得了大量的业务。

富国银行还通过信用评分对贷出的资产持续进行监督的重估,根据企业的信用表现调整每家企业的利率,借此留住了许多优质的客户,优异的风险定价能力,也帮助银行减少了坏账率,为高利率提供了保障。

3.3 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效果

小微企业为富国银行带来了新的业务机会,由于小微企业贷款的利息非常高,这一业务也拉高了富国银行的净息差。

图2 富国银行个人贷款占比变化

从图 8 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富国银行在1994 年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后,其个人贷款余额占比迅速提升(小微企业贷款在会计处理中被计入个人贷款部分),这一部分个人贷款,创造了很高的利息收入。

表1 富国银行各部分贷款的收益情况

除了小微企业贷款以外,个人贷款比如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等,也为富国银行贡献了不菲的利润,个人贷款的高利率和大的贷款规模帮助富国银行在资产端获取了较高的平均利率。下表反映了富国银行等近五年资产的盈利能力,比较的是利息收入与总盈利资产的比值。

表 5 美国四大行资产的利息税收入与盈利资产的比值

社区银行带来了低的资金成本和高的资金收益,为富国银行的高净息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社区银行的重要性还不限于此。借助社区银行的发展,富国银行的交叉销售和金融商店的营销模式得以成功实施。

二、富国银行社区银行对我国银行发展启示(借鉴)

毫无疑问,发展社区银行对促进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融资,完善和优化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功能,丰富金融服务品种,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填补细分市场的供给缺位,及服务社区居民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发展社区银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社区银行实行股份制(但不跨区)

根据银监会对社区银行的定义以及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经验,我国无论是通过新建、还是改造方式成立社区银行,都应该实行股份制,并通过完善的内控制度建设、合理的股权结构设计和有效的公司治理安排实现自我约束。但社区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着定位上的本质区别,其基本定位是向当地中小企业和农村提供金融服务。为了保证把在本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放在本地区,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不能设立跨区的社区银行(这里,我们把社区理解为最大以县市为单位)。当前,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造的推进,国有银行更多地注重将全国范围内吸收的存款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使用,造成中国资金流动的“虹吸现象”。社区银行不跨区,将本地市场吸收的资金运用在本地市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虹吸现象”及其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

2、发展社区银行的同时推出社区信用社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其改革方向已被重新界定为社区银行。但不可否认,社区银行追求的是“商业利益最大化”。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有侧重于“互助合作”的合作金融的需要。因此,根据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的 “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借鉴美国社区信用社近年来得到强劲发展的经验,我国在把农信社改革为社区银行的同时,应以村为单位,建立起民办的社区信用合作社。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民间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让具有制度优势、信息优势、成本优势、交易速度优势的民间借贷走上正轨。

3、构建有效的社区银行监管框架

我国在构建有效的社区银行监管框架时,首先应该考虑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为社区银行监管框架建设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相关法规必须明确规定社区银行的设立目标就是为当地社区服务,对社区融资比例要与税收等有关优惠政策挂钩;社区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设区银行的信息披露政策;对社区银行的破产清算办法等方面都应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进行明确的规定。其次,应建立风险监管和合规性监管并重的政府监管体系,同时充分发挥自律组织和社会中介的作用。为提高监管效率,政府监管部门对社区银行的监管应侧重于对其内控制度、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能力的评价,并将有关评价结果及时披露。由于社区银行承担了促进社区融资、服务社区的部分政策功能,享受一些政策优惠,还应注重对社区银行的合规性监管,对社区银行的社会服务功能进行评级,并据此在准入管理、政策优惠方面实行区别对待10。此外,为了弥补政府监管主体的局限性,我国应致力于非政府监管主体的建设,从而使银行自律组织在社区银行监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提高政府监管主体监管社区银行的有效性,还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以及社会舆论等的监督作用,强化它们参与社区银行监管的责任,尽其微观层面上的风险揭示义务。

4、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地方政府对社区银行的监管也将不明确,单靠政府监管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对数量庞大的社区银行进行监管,也是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的。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存款保险制度是社区银行发展的基础。如果要发展社区银行,就必须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由国家和商业保险机构共同分担社区银行的金融风险,不仅有利于降低国家的负担,而且有利于对社区银行的多头监管,降低社区银行的坏账率。同时,存款保险制度还会为没有国家财政支持的社区银行提供信用基础,有助于保护中小存款人的利益,提高公众对银行系统的信心,并使得它们可以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和大银行竞争。

2.银行发展前景 篇二

贵阳银行于1997年由二十多家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成, 建行以来贵阳银行始终秉承“服务市民、服务中小、服务地方”的办行宗旨, 坚持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目前, 贵阳银行已成为一家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城市商业银行, 在贵阳市区域内有27个一级支行和1个营业部, 全辖网点100个。现在正是贵阳银行向个人银行业务转型的关键时期, 贵阳银行应当将个人业务作为未来银行的主要业务进行发展, 要实现6成以上的业务占比, 其利润贡献率要达到6成以上。如何实现对个人业务构建, 同时在贵阳个人银行的市场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市场份额?本文将对贵阳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出具体对策。

一、业务创新对策

贵阳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是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创新。通过产品的创新运用, 不断推出新的个人银行产品, 以满足不同阶层个人客户的需求。贵阳银行的产品创新, 要建立完善产品研发与服务开发的管理体系, 建立产品开发部门, 致力于新产品与相应服务的研究与开发, 同时建立产品和服务信息库, 实行动态管理, 使产品与服务开发创新可以更深入、更广泛地开展。在前台配备产品经理, 发挥拓展市场、贴近客户的优势, 建立产品需求和服务需求信息搜集和反馈的机制, 进一步完善产品与服务的创新、研发、推广、评价的全面管理, 通过品牌策划、市场推广和优质的服务, 使新产品与服务能够快速的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大力进行各种理财产品的创新、设计、推广, 满足各层次客户的需求, 大力进行各种代收代付业务的创新、设计、推广, 使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加大, 大力进行各种电子、网络技术的创新、设计、推广, 使客户能够更方便、快捷的享受金融服务。

(一) 理财产品的创新

我国商业业务在个人理财业务的竞争中, 缺的不是渠道和资源, 缺的是有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产品。目前贵阳银行开发的理财产品都是针对广大客户普遍适用的产品, 没有一款针对单个客户需求量身定制的个性产品, 因其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差异性, 难以满足一些高端客户的理财需求, 从而降低了贵阳银行的竞争力。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 贵阳银行个人理财不能仅仅依靠对货币市场基本金融产品的组合, 利用银行间市场投资收益率略高于存款利率套利, 而是应该加大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 提高理财产品在资本市场产品的所占比重, 加强对个人金融产品和期限的组合整合, 分散业务集中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在业务品种组合管理中, 鼓励收益稳定授信业务品种和风险控制成熟度高的业务品种, 对个别风险大的业务品种进行限额管理。

(二) 中间业务的创新

贵阳银行中间业务虽然起步晚, 但是在今后的发展中, 要对基金、租赁、信托以及保险等最新的业务进行拓展, 发展更为广泛的个人理财业务, 探索更多的私人银行业务, 不断革新, 将业务不断突破, 开展更多的金融性中间业务, 进行国际性业务的拓展, 如票据、投资业务等, 探测出更多的中间业务及国际业务之间的衔接与交互性, 不断提高中间业务的创造性及价值。此外, 要加强对中间业务的整合, 在中间业务中进行产品差异化策略竞争, 为客户带来个性及差异化的产品服务, 通过品牌构建推进中间业务的拓展。

(三) 金融社保卡业务的创新

银行卡带来了个人银行业务的一场革命, 让各大商业银行进入了电子银行业务的崭新时代。贵阳银行为配合贵州省2011年“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加载金融功能社会保障卡的发放, 贵阳银行作为贵阳地区的唯一发卡行, 承担了贵阳市180万参保人员的发卡任务, 成功推出了“贵阳市加载金融功能社会保障卡”。截至2013年末, 加载金融功能社会保障卡已顺利发放164.33万张, 社保卡金融资产总额4.31亿元。针对贵阳银行发行的加载金融功能社会保障卡, 推出社保专属理财产品, 积极改善用卡环境, 拓展合作商户, 不断强化“新社保新生活”的品牌理念, 以卡为载体为市民提供了内容丰富、功能较多的特色金融服务, 提高金融社保卡的使用率, 抢占个人银行业务市场份额。

二、营销渠道创新对策

贵阳银行要不断拓展营销服务渠道, 这能够使得传统服务渠道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大大提高, 让客户能通过电子化、网络化的科技信息技术, 享受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的服务, 进而克服有形物理网点辐射面不足, 有效扩大了服务顾客半径, 可以尽可能地使顾客交易成本得以降低, 使交易时间得以缩短, 致使顾客的忠诚度得到提升。

贵阳银行要进一步重新划分各渠道作用。下面是营销渠道目前和将来的角色对比表。

(一) 营业网点建设

当前营业网点依然是银行的关键通道。不过现代化的银行网点相对于以往的银行网点变化很大, 其性能不但可以应用于销售产品, 还能使顾客关系得以缓解, 在服务上不但可以满足传统意义上的银行服务, 而且能带来功能多样, 更全面更个性的服务。在当前越来越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 将网点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整合, 提高贵阳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已迫在眉睫。

扎实推进网点标准化营销导入。首先, 贵阳银行通过标准化服务营销导入, 在营业厅搭建完善的厅堂营销流程, 使网点的服务营销能力大幅度提高, 更拉近了贵阳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距离。贵阳银行标准化服务营销导入, 从着装、仪容仪表、行为规范等方面有了全面和具体的指引, 通过岗位人员的设置、服务营销流程的导入, 建立了营业厅的营销构架, 通过营业厅的物理布局调整, 推动了厅堂销售工作的开展, 从各方面完善和改进营业厅状况, 使网点在整体形象和服务营销技能方面有较大的提升。

其次, 要对所有人员进行专门、专业的培训, 规范员工的着装及礼仪行为, 在形象方面要求员工统一、整洁、简单, 在礼仪行为方面, 规范员工的笑相迎、笑相问、礼貌接、及时办、巧推荐、提醒递、目相送等七个服务营销行为, 从服务态度、服务行为上与客户零距离的交流、沟通, 大堂经理要在客户排队等候期间, 向客户递上宣传折页, 介绍贵阳银行的业务品种、优惠政策、业务特点, 既能缓解客户等候的焦急情绪, 也能拉近与客户距离, 增加营销服务的机会。

(二) 积极拓展新型网点服务渠道, 打造具有品牌效益的社区银行

优化贵阳银行营业网店的布局, 今后营业网店将重点建立在丰富的经济资源、完善的金融需求上进行新型、大型的居民区、商业区以及流通市场的构建, 网店格局将会随着贵阳市规划改造及时调整。贵阳银行应结合贵阳市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将社区金融服务纳入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 作为社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 积极拓展新型社区金融服务。2013年, 我行先后成立了碧海、世纪城、大山洞3家社区银行, 依托社区银行, 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军烈属等各类特殊人群, 开展预约上门服务;专注于满足社区基础金融服务需求, 实施“错峰延时”工作制, 营业时间调整为10时至20时, 周六、周日不休。社区银行的出现一方面实现了金融服务与社区服务的高度融合, 另一方面提高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 为贵阳银行的业务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 同时社区银行这种新型网点建设, 也在贵阳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树立了贵阳银行的品牌。

总之, 贵阳银行要大力发展个人银行业务, 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网点分布广泛的优势, 加大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抓住外部环境的机会, 制定出适合自身持续发展的发展策略, 抢占市场份额, 大力发展个人银行业务, 为客户提供优质、全方面、多功能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许友清.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研究[D].中国期刊网, 2008 (6) .

[2]李修平.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商界, 2010 (5) :58.

[3]刘翔斌.个人金融业务拓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7) :51-52.

[4]曾庆海.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J].现代商业, 2010 (20) :14.

3.中小银行如何发展私人银行业务 篇三

中小银行需要发展私人业务

发展私人业务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在当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中,私人业务的比重通常都在50%以上,私人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增长点。因为私人业务涉及到居民的生活、消费、投资等方方面面,与证券、保险、基金等多个金融市场有着非常强的交叉性和互补性,业务创新的空间广阔。因此,在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改革发展中,私人银行业务的重要性将会与日俱增,私人业务将成为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

在国际银行业,但凡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拥有十分成功的零售业务。譬如花旗银行,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也曾危机重重,甚至几乎面临灭顶之灾,支撑花旗不倒、乃至造就它成为金融帝国的不是对公业务,而恰恰是私人业务。目前汇丰控股的私人金融服务集团和私人银行集团的利润在其全行利润总额中的比例占到45%以上,而在恒生银行非利息收入中,服务费和佣金收入占比达到49%,保险承保收入占比为22%。

外部环境的改变促使中小银行必须转型。企业融资随着直接融资渠道(资本市场)的拓宽,尤其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企业债券市场、短期融资券市场,使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资产业务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更有甚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良好的国有银行背景,基本控制了风险较小的国有及混合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信贷资产市场。强强联合、门当户对的格局使中小商业银行处境尴尬。向小型企业信贷资产市场倾斜所带来的高风险更使中小商业银行顾虑重重。同时,进行存款大搬家的游戏已经使中小商业银行的成本居高不下,今年你搬来、明年我搬去,形成恶性循环,已经难以为继。有存款“关系资源”的银行员工更是“嫌贫爱富”,哪家商业银行给的报酬高就跳到哪家银行去,带动存款搬家。

虽然如此,垄断行业的巨大利率空间曾经使中小商业银行受惠非浅,得以快速发展。但利率市场的逐步放开,标志着垄断时代的结束。贷款利率低限、存款利率高限,一方面使存款的利率(价格)弹性减小,存款转移困难,另一方面使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息收入减少,真是冰火两重天。以银行市场上兴起的“理财产品热”为起点,中小商业银行率先采取“断臂”苦计,挖同行墙角的同时也挖自己的墙角,放弃巨大利差空间,为赚取与综合存贷利差(约3.6%)相比微不足道的资产分销差价和手续费而成为其他资本管理人的代理人,或者,如果商业银行把“理财产品”所吸引来的资金进行“暗地里”自营,更无疑是变相提高了利率成本。在没有同业协定的情况下,中小商业银行为了扩大规模而采取的相互挤压的手段已经演变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风险管理水平一直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由于企业微观行为不规范,租金交易盛行,银行的不良资产一直居高不下。国有商业银行在近几年已经处置了几万亿不良资产,而中小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虽然比国有商业银行低,但实际上也保持在1%以上。按照统计分析,国内最好的商业银行的百亿存款净利润率也就1%左右,那么1个点的不良资产足以让商业银行实际经营成果化为乌有。银行业管理当局按照《巴塞尔协议》所要求的资产五级分类方法和资本充足率要求,则向商业银行提出了两个相关的问题:要么降低风险资产比例、要么增大核心资本。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势必形成“一石二鸟”的效果:私人资产业务的风险相对较低,同时对核心资本的要求也要低50%。

中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已经为适应监管形势和市场发展走上转型的不归路。

中小银行私人存款份额与市场规模差距甚大。从全国看,个人业务发展最好的招商银行的储蓄存款也只占全国储蓄存款总额的1.84%,其它中小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的比例更是少得可怜。拿北京地区来说,截至2006年9月底,全市储蓄存款已经突破8000亿元,而各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的占比如(表1)。

从图1可以看出,中小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余额较低,最高的招商银行也仅占北京市总储蓄存款份额的5%,一方面说明中小商业银行在私人业务上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私人业务方面业绩一般,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如果不加快发展私人业务,扩大市场份额,很有可能在新一轮以私人业务为主体的发展趋势中处于劣势。私人储蓄存款规模和私人客户(尤其是高端客户)的多少,是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基础。

中小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小,竞争力弱。

从表2和图2可以看出,中小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还较少,必须发展私人业务以加以应对。

从“综合化服务”到“综合化经营”——现实选择

西方的私人银行发源于瑞士,是面向私人专属服务的银行。后来西方的商业银行也在银行内部设立私人银行部,以面向高端私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这就是现代私人银行的两种形式。什么是现代私人银行?虽然没有普遍接受的定义,但就字面上可以大体上定义为:向富有客户,主要是个人或他们的家庭,提供涉及金融及相关业务的范围广泛、高品质的银行服务。下图是来自麦肯锡关于现代私人银行业务及目标市场的资料:

由此可见,西方现代私人银行的目标客户群主要是富人(企业家、政治家、教授、新贵等),提供的服务主要是财富管理(证券经纪、大额存单、资产管理保管)、国际业务、房产咨询、信托税收咨询、保密业务等。而国内商业银行所谓的私人银行业务,还主要是一般个人业务,属于银行本身功能(存款、结算、代理服务)的业务,与私人银行业务相差较远。西方现代私人银行把亚洲国家作为其重要的目标市场,而金融理财师兴起的条件也与中国财富发展的现状和金融服务业的深化高度吻合。历史往往有惊人相似的地方,西方国家昨天走过的路就是我们眼前要走的路。

目前,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兼或个人银行业务)的现实选择是:

(1)大力发展电子银行系统(借记卡、信用卡、ATM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低成本地扩大服务网络,极其节约地使用物理网点。

(2)充分发展代理业务,以弥补分业管理带来的产品及服务不足。

(3)积极开展综合金融理财服务,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

(4)条件成熟时,不断地完善混合(综合)经营的职能。

(5)以高端客户为目标定位,集中优势资源。

但我们必须注意到,私人银行业务要求银行(或者相应的服务机构)具备多元化经营的产品和服务手段,包括证券经纪、资产管理、信托服务、房产业务、税务筹划、保密服务等。中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还不具备混合经营的政策条件和管理队伍、业务模式,难以对私人复杂的金融及关联需求提供满意的服务。所谓“理财银行”的实现也不是一句话的事。如何在当前条件下快速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兼或个人银行业务)?有一条现实的路子实际上已经摆在中小商业银行的面前,即在西方国家兴起于相同条件下的私人金融理财服务。一方面继续巩固、提高原有的传统银行个人业务(存款、结算、服务),另一方面走综合化服务(不是综合化经营)道路。个别中小商业银行已经广泛地输送培养理财规划师的举措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在这个综合服务的过程中,逐步地培养自己的私人銀行业务人才队伍、业务模式、产品创新,为未来的综合化经营准备条件,并且不丧失眼前对私人客户的竞争。

2006年1月,国内外汇业务量最大的银行——中国银行计划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合资成立私人银行公司的消息曾经成为市场焦点;2005年初,中国工商银行透露即将撤销私人金融部和住房金融部,合并成立零售银行业务部,同时各级分支行也将相应进行调整。中信实业银行总行已完成了零售银行业务总部的设立。这些想法与现代私人银行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一致的,但实现这样的思路,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即中国的商业银行还不能很快地完成混合经营的职能使命。借桥过河、借船出海,通过对理财服务业的整合,走出一条现实的综合化服务之路已成必然选择。

中小银行私人业务的上上之策

告别自我、实现自我、回归自我。私人客户需要什么?迅速成长起来的富人阶层需要什么?现代私人银行的发展与定位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壮大起来的私人理财业告诉了我们。私人尤其是富有阶层的金融需求广泛而深远,他们有银行服务需求,而且不仅是需要一家商业银行的服务;他们需要证券服务,而且不仅是一家证券公司的服务;他们需要保险服务,而且不仅是一家保险公司的服务;他们需要房产服务,而且不仅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服务;他们需要海外业务、信托业务、遗产遗嘱服务、税收筹划、养老筹划、教育筹划等等。这就是理财市场中存在的重要选择难题:MOP难题。这些众多的服务组合,不是哪家中小商业银行能够提供的,目前也不允许提供。但客户的需求就是客户的需求,我们无法“让”客户干什么,而是适应他们、满足他们。

长期以来,各个商业银行干的都是一样的事、一件事:那就是基于银行传统业务本身的(存贷、结算、代理服务)、同质化的产品及服务。一个商业银行使自己区别于同行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风险管理、是产品创新、是流程管理。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还包括综合化经营以后的各种资产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为客户带来价值,是完全能够使自己与同行区别开来的硬功夫。产品创新不仅仅是银行业务产品创新,还包括综合化经营以后的多种组合产品创新,创新能力是基于风险管理前提的,有多高的风险管理水平,就能够创新出什么有价值的产品。流程管理是商业银行效率、规模经济的范畴。当前,国内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在这方面做出什么样的成绩呢?

中小商业银行中,谁有勇气适应市场客户需要而喊出“独立理财”的口号?谁有勇气告别“自我”而成为超我?客户是不管你我的,他们只关心谁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私人银行服务,完全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来提供全面的、跨越银行传统业务的服务。什么是独立理财?就是你不但卖自己银行的產品,还敢于向客户提供同行的产品及服务;你还要提供全面的保险产品及服务、投资产品及服务、信托产品及服务、房产及服务、国际业务、税收、养老、教育、出国等等,而且是彻底解决了MOP难题的服务。

壮士断臂的银行理财产品首发于中小银行,但遭遇尴尬的也正是中小银行本身。中小银行的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并不积极推动理财产品,因为他们担心本支行的储蓄存款会因客户购买理财产品而流失,存款业绩、利润贡献会受到影响。但却触动了同业银行的连锁反映,因为怕他行挖了自己存款的墙角,于是一场理财产品大战红红火火地展开了。这里提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首创理财产品形成了马太效应,其它银行的储蓄存款会向首创银行流动,所以同业银行必须紧跟上去。另一方面,中小银行的基层员工并没有勇气放弃自我,形成更大的光环效应。

当一个中小商业银行敢于告别自我的时候,客观、中立的待客态度会引起真正的马太效应,从而独树一帜地吸引高端客户,形成竞争优势。如果中小商业银行不能告别自我,还是沿续传统银行业务的路子,以自我为中心,在挖别人墙角的同时又怕失去已有客户的资金,那就会陷入自我封闭的困境。《金科玉律》讲了个法则,“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不因为中小商业银行惧怕客户资金流失就不流失了,其它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在竞争、保险公司在竞争、基金公司在竞争、证券公司在竞争、房产公司在竞争,你能够保得住自己的现有成果吗?古人讲“不欺”两字,中小商业银行也应该有这个胸怀,“不欺”客户、不自欺,客观地、公正地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这也许就是招商银行要打造“理财银行”的路子。

暗渡陈仓,借他山之石以攻玉。什么是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暗渡陈仓”?就是以“综合化服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到最终实现“综合化经营”的目标,彻底把中小商业银行打造成现代私人银行,实现对客户的全面理财、全面价值提升。“综合化服务”能够有效地规避政策监管限制、产品创新约束、功能短缺不足。当前,中小商业银行还不能经营证券服务、保险服务、基金服务、房产服务和其他综合理财需要的服务。但中小商业银行完全可以整合市场现有的金融及相关服务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理财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中小商业银行培育了庞大的客户群、培养了大批理财人才队伍、孕育了核心业务体系。随着条件的成熟,不断地推出多种产品创新和服务,最终走向混业的综合化经营。比如现在已经允许商业银行开办基金公司,根据新近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创新指引,商业银行还可以开办保险公司。尽管路子还很长,但未来之路已经开启,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明天即将到来。

什么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就是借理财市场中具备实力的、规范的、有能力满足高端客户理财需要的专业理财公司,实现中小商业银行自己的功能不足。为什么要借这块石头?因为商业银行要像个银行,最有价值的、最能代表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还是银行核心竞争的“风险管理、产品创新和流程管理”。商业银行不能“不务正业”,放弃自己的垄断优势和品牌价值而热衷于经纪类收入的“经纪人”,成为其它金融及相关产品提供商的代理人。同时,借助理财公司来完善和达到“综合化服务”,也是为商业银行设置了一道防火墙,规避了相应的风险。现代兴起的理财公司等经纪、顾问类公司,虽然在西方国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毕竟还不是金融和理财服务的主流,至多是金融和理财服务行业的一些“石头”。而商业银行更要看中价值客户这些“美玉”,让这些“石头”为商业银行带来“美玉”,而商业银行分一些较低的成本给这些理财公司。理财公司,尤其是新兴的独立理财公司,他们能够辛勤地、踏实地做好自己的角色,综合化地代理和整合市场上存在的金融及相关服务提供商的产品。中小商业银行只需要借助他们的力量,采取嫁接服务的手段,完成自己对高端客户的理财承诺,最终高端客户这些“美玉”就进到了中小商业银行。“美玉”对中小商业银行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中小商业银行把核心资源专注于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完全符合成本节约与国际流行的金融外包服务趋势。国外商业银行把部分金融服务外包是一个潮流和趋势,为了能够迅速响应客户千变万化的理财需求,正在把商业银行可用资源逐渐集中到自己最具优势、最擅长的核心业务之上,而将其他业务交由第三方专业企业运作,以实现降低成本、精益求精和灵活多变的目标。随着金融业获利能力下降,节省成本的有效方法就是把比较不专业的银行业务外包出去,国外的典型例子是客服外包,美国银行把很多客户业务外包给印度,因为通常要做一个有效的服务专线,要投入的咨询成本和IT设备建设成本都相当高。一个银行规模不够大的时候自己做不划算,以这种外包的方式,到2010年可以为美国银行省下将近15亿美金的成本。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私人银行业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私人财富的急剧增长,在客观上已经形成了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历史机遇,中小商业银行在这一新兴业务领域必将有所作为。

4.银行发展前景 篇四

发展中小银行 构建银行群落

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国家实际上只有一个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其他的金融机构按其重要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上世纪改革初期,把人民银行一分为二,一是现在行使宏观调控职能的中央银行,二是将商业性功能转给陆续成立的专业银行,以后统称为商业银行。这些银行承接了原人行的部分网点和资产,在国家的支持下迅速发展成规模巨大的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些银行都遇到大量坏账和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等问题,金融系统的安全受到威胁。中央政府在国企扭亏脱困过程的后期启动了银行业改革,剥离巨额不良资产,注资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系列重大措施一举改变了中国银行业的面貌。此后中小银行和信用社也经过改革实现了扭亏为盈。中国银行业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资本充足率不断提高,监管水平不断提高,显示出健康发展的前景。如果人们的目光仅聚焦银行业内部,那无疑是乐观的。但是,中国银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最重要的服务性产业,其发展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吗?中国长期以来严重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与目前的银行业体制与结构有关联吗? 有统计表明中国最大100家银行中,工、农、中、建占总资产的70.8%,12家股份制银行占21.8%,其他城商行、农商行只占7.3%。可以看出,大型银行在中国经济中处于控制性地位。这些银行通过星罗棋布的网点,获取了国民经济中的绝大部分资金资源,而在资金的使用上,大银行的规模和特性决定了其偏重大企业,服务中小企业则必然处于次要的地位。资金分配的不合理支持了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的扩张冲动,同时带来了中小企业长期难于解决的融资难问题,由于全社会的贷款资源分配严重不合理,其长期后果必然剥夺许多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生机。尽管管理部门意识到上述问题的存在,努力推动现有银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但是,良好的愿望在中国这种超级大银行体制下是无法实现的。相比较而言,美国最多时曾经有1.4万家独立的银行,他们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特别是本地的企业。美国政府为了保护地方资金资源支持当地企业发展,在近一个世纪内不许银行跨州经营。最近几十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美国取消了跨州银行的限制,促进了银行业的兼并。但迄今为止,美国依然有将近8000家独立的银行,这些银行绝大部分是地方性银行,服务于本地企业的发展。据有关权威杂志统计,目前美国10家最大银行的总资产只占全部银行业资产的36.7%,前25家最大银行的总资产,也只占51.2%。远远低于中国大银行总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在“十二五”期间,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转型意义重大,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主要不是改进现有银行的服务,而是需要大规模调整银行业的比例关系,如果实施新一轮银行业改革,将目前的“超级大银行体制”改造为少数大银行与为数众多的小银行并存的“银行群落”体制,将中国的独立银行逐步发展到万家以上,同时实施有效的管理,在中国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定是可期的。

5.银行发展前景 篇五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于2001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出台后,商业银行经人民银行总行审批备案后可以办理金融衍生业务、代理证券、各类投资基金托管和信息咨询等投资银行业务。由此,我国商业银行有了发展中间业务的法律依据和巨大空间。因此积极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应对融资格局变化和优化盈利结构的现实需要。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关键词】投资银行业务;面临问题;优化改进

一、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环境和客户金融意识的逐步增强,更多的客户已经不仅仅满足于银行提供的存贷款等传统服务,而要求银行提供包括重组并购、企业理财等投行业务在内的一系列综合金融服务。因此大力发展投行业务是推进综合化经营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我国个大商业银行的普便共识。中间业务的大力发展带来的营业收入的快速上升,也越来越引起我国各个商业银行的重视。投行业务也在逐步的调整与发展中与其他传统业务,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迎接更好的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在投行业务快速的发展过程的情况下,随着市场需求的改变与发展和一系列的潜在或者是一些偶然或者不可控因素的出现,在积极发展投行业务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和一些发展的瓶颈以至于和预计效果产生较大的出入。因此在对于这种出现的不利的结果进行分析。即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3种:1.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2.经营理念不先进,3.产品创新力度较差因此分别对于这3种原因进行简洁的解释与阐述。

(一)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

首先我国经济市场起步较晚,国民综合对市场经济的了解不够深入,也对大部分的投行业务不太熟悉从而引起对某些投行业务的一部分抵触和误解,因此对部分投行业务的发行带来不利的潜在因素。其次对于在经济市场中信息的不对称和传递的丢失性所带来滞后性的操作和对市场及时判断也是对投行业务的发展的一个重大的不利因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依赖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完善市场价格机制。但我们市场上垄断现象、市场分割现象依然比较严重。此外,我国也在不断的为经济市场的稳定和有序性,提供法律保障但由于起步较晚或新问题的出现,也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当市场波动性较大时,民众多以观望为主,而参与性的积极性不太高。因此对投行业务的发展也带来或多或少的问题。

(二)经营理念不先进

1.对于我国来讲,投资银行业务属于一类新型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业务类型,也在逐步发展之中逐步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之中普遍存在一种共同的现象与弊端,从事投行业务的工作人员除总行以外其他普遍分支机构专业性人才不足,而其分支机构也未对这类业务如人员的专门的分化和培训。以至于在工作人员在其宣传过程之中引起的关键信息的缺少。从而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各个分支机构之中相较于当地的市场需求来讲也缺乏相当匹配的从业人员和专职人员。2.对于投行业务的开展对于从职人员业务分配和奖励的机制也存在相当大的缺陷,机构员工对于一件成功的投行业务的办理所得到的奖励,由于制度的模糊性从而员工的积极性要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3.对于目标客户和潜在客户的选择和培养上,还存在许多的局限性,由于机构业务的授权和从业人员员工素质的原因从而会使一大部分的潜在客户和目标客户的流失。4.由于投资业务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相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银行业务的风险控制标准来讲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要建立一套二者兼顾的标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三)产品创新力度较差

我国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投行业务所带来的收益和地位也不断的提高,但随着投行业务的品种的增多,但各个品种直接的差异性较小,各个品种之间没有确定的标志性。因此提高产品的创新性也是一个重要的一点。

三、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措施

对于以上出现的种种现象,对此经营发展过程中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措施:

(一)创新经营模式

对参与投行业务机构进行合理的划分,明确当前经济市场的发展前景与趋势,利用充分发挥资金、客户、网络、信息等强大资源优势,去提升自身业务的差异性和核心竞争力,对于各个机构部门明确一套合理化的激励机制。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对信息的集中,各个机构设立专业化的部门,集中机构的优势,去提高投行业务的品质,提高其各种投行业务的差异性,利用集中化的优势去打造其各自的专属特点。

(二)创建监督管理体系

由于投行业务的风险性的控制标准与其他传统业务有所差异,如果按照同一的标准开办业务,不仅会造成投行业务在市场上的缺失,还会带来一些比较大的风险危害。因此职门部门的专业性分化,和专门性的监督管理的办法也由为重要。在严格按照规范我国商业银行不规范的措施办法以外,合理处理在投行业务办理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关系,坚持客户自愿的原则和物有所值的理念。在业务办理的前中后期三个阶段,进行有力的监督和规范。防止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发生和一些人为因素所带来的额外的风险。将开办的每笔业务都要记录在案,保障做到有帐可查可依。

(三)培养专业化人才

我国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普遍现象是专业化人员配备不足,在业务的宣传办理之中,不可避免的造成业务的流失,对于专业化人员的培训也尤为重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打造专业化的团队,根据不同的市场行情,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更加有竞争力创新力的品种。

结语:

在我国市场体制不断的完善之中,投行业务的发展的迅速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于社会各个阶层都有很大的认识,投行业务的发展也成为各个商业银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有力措施。虽在发展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但也在不断的改善,相信以后也会有更多具有标志性的投行业务品种和更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运行模式的出现。我国金融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资本市场得以较快发展,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扩大,证券市场股票、债券和资产管理计划等直接融资产品发行额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应深入拓展以直接融资市场为主战场的投行业务,通过参与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直接融资,发展资产证券化、直接投资等创新业务,更好地满足企业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现状及建议[J]时代金融,2011,(7):64-68

[2]云步.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思考[J].辽宁经济,2010(11)

6.银行保险在我国发展的前景分析 篇六

[摘 要] 中国银行保险作为金融一体化的成功范例,已成为目前中国保险业的第三大主要销售渠道。但在新经济时代市场竞争, 中国保险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为此,借鉴发达国家银行保险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实现银行保险模式的创新与转型,促进银行保险向更深层次发展,对中国保险业乃至银行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阐述了银行保险涵义及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比较和分析了欧洲发达国家银保合作的模式及其特点,进而提出我国银行保险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具体措施和战略联盟合作模式选择。

银行保险诞生于世纪年代的欧洲, 并于年首次亮相中国保险市场。对于中国而言, 银行保险最早出现在年, 经过年的发展, 已成为寿险业务当中发展最快、增长贡献率最大的销售模式。

鉴于寿险保费现在已占到北京保险业总保费的, 所以银行保险业务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着各个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 及其发展潜力。因此, 大力发展银行保险已经成为很多保险公司的一个共识。

[关 键 词] 银行保险

发展趋势以及分析

给我国的启示 风险防范与控制

目录

一、引言„„„„„„„„„„„„„„„„„„„„„„„„„……

二、我国银行保的发展的趋势„„„„„„„„„„„„„„„„„ 3

(一)中国市银行保险的发展历程„„„„„„„„„„„„„„„„3

(二)起步时期„„„„„„„„„„„„„„„„„„„„„„„„4

(三)快速发展时期„„„„„„„„„„„„„„„„„„„„„„

(四)差异化经营阶段„„„„„„„„„„„„„„„„„„„„„

三、影响中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因素„„„„„„„„„„„„„„„„

(一)宏观经济环境„„„„„„„„„„„„„„„„„„„„„„

(二)有关监管措施„„„„„„„„„„„„„„„„„„„„„„

(三)银行业和保险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四、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经营混业化„„„„„„„„„„„„„„„„„„„„„„„

(二)产品细分化„„„„„„„„„„„„„„„„„„„„„„„

(三)服务专业化„„„„„„„„„„„„„„„„„„„„„„„

五、中国银行保险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5

(一)营造有利于银行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 5

(二)加强业务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 培育核心竞争力„„„„ 5

(三)加强对银保融合的监管„„„„„„„„„„„„„„„„„„ 6

六、我国银行保险的风险防范与控制„„„„„„„„„„„„„„„ 6

(一)规范销售资格„„„„„„„„„„„„„„„„„„„„„„ 6

(二)提高保险公司研发产品的能力„„„„„„„„„„„„„„„ 7

(三)提升保险公司客户服务水平„„„„„„„„„„„„„„„„ 7

(四)建立银行与保险公司长期合作机制,规范兼业代理机构管理„„ 7

(五)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银行保险的监管„„„„„„„„„„„„„ 8

(六)找准价值创造点, 构建战略联盟合作模式„„„„„„„„„„ 8

七、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后 记„„„„„„„„„„„„„„„„„„„„„„„„„„„„ 1

1一、引言

关于银行保险的定义,不同学者分别从不同方面如经营策略、组织形式等对其作了界定。美国经济学者小哈罗德斯•凯博等在《国际风险与保险》一书中提出,“银行保险就是指银行和保险人之间为通过银行销售保险而作出的一种安排,如并购合资、市场联盟,其中保险公司致力于保险产品的制造,银行则致力于保险的销售”。根据慕尼黑再保险公司《银行保险的运用》对银行保险的定义,银行保险是指“经由共通的销售渠道,提供保险与金融商品及服务给共同的客户群”。瑞士信贷集团则认为,“银行保险是指将银行和保险两类性质不同的金融业务融合在一起,通过所创造的银行保险产品,一揽子的提供给客户,所有产品都是针对客户需求以及对金融业变化的分析而设计的,以便迎接未来的挑战”。

归纳各国的学术界的观点,依据银行保险的发展实践,本文认为银行保险是指保险公司或银行采用的一种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战略,将银行和保险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与保险有关的金融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经营的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中国银行保险业从2000 年开始迅速成为重要的保险分销渠道, 截至2007 年底银行保险保费已占国内总保费的29%。然而, 与其重要性不相符的是中国银行保险业务模式仍然处于相对初级阶段, 多数仍简单的普通代理模式, 无法充分发挥银行保险渠道的优势。这一事实严重拖慢了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如何找准价值创造点, 推动银行保险业务模式向更高级演进, 已经成为了众多保险公司需要直面的问题。

二、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的趋势

银行保险诞生于世纪年代的欧洲, 并于年首次亮相中国保险市场。对于北京而言, 银行保险最早出现在年, 经过年的发展, 已成为寿险业务当中发展最快、增长贡献率最大的销售模式。

鉴于寿险保费现在已占到北京保险业总保费的, 所以银行保险业务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着各个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 及其发展潜力。因此, 大力发展银行保险已经成为很多保险公司的一个共识。

(一)、中国市银行保险的发展历程

中国银行保险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历经了起步时期、快速发展时期和差异化经营时期。

(二)、起步时期

年一年从年起,中国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开始尝试合作, 合作的主要形式是签订代理协议, 即通过银行柜台销售一些定期寿险和年金等保险产品。当时参与的保险公司较少, 比较成功的有平安保险和工商银行的合作, 新华人寿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合作。但由于这阶段的合作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各公司银保业务规模较小, 影响十分有限。

(三)、快速发展时期

从开始, 银行保险业务进人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寿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纷纷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代理业一个誓私鲤一种观念务, 逐渐扩大到联合发卡、保单质押贷款、客户信息共享等, 从而形成了双方业务渗透、共同发展的格局。年, 北京市银行保险收人达亿元, 占寿险业务比重为, 首次成为所占份额最大的销售模式。但该阶段银行保险竞争的产品较为单一, 多为分红型产品银保业务增长很快, 但受限于“ 卜” 的竞争模式, 各保险公司之间并没有开展代理手续费上的竞争, 业内竞争并不是十分激烈。

(四)、差异化经营阶段

年至今年, 国家放开银行保险代理中“ ” 模式的限制, 允许一个银行的网 点销售多家保险公司产品。银行网点成为了各保险公司竞争的焦点, 导致代理手续费一涨再涨。目前, 代理手续费普遍在一之间, 已经大大降低了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同时, 各保险公司积极推广十年期险、投连险、万能险等收益率不同的新产品, 改变了以往分红险

一统天下的局面。一些保险公司还通过专业培训、文化交流和客户服务等方式, 加强与银行合作交流, 突出自己的企业文化。各公司之间银保业务的竞争日趋激烈, 差异化经营越来越明显。

三、影响中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因素

目前, 影响北京市银行保险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宏观经济环境、有关监管措施、银行业和保险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一)、宏观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是影响中国银行保险走势最大的因素。

年中国有常住14亿人, 其中岁以上的人口占巧, 大大超过了联合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标准, 且总数庞大。中国人口老龄化明显, 急需寿险业通过快速发展来满足保险市场的需翼求。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城镇新增人口不断增多, 导致城镇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由年的上升到年的。而城镇新增人口将需要用保险的方式为自己提供养老保障,给寿险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 人们的保险和投资的意识逐渐增强。特别是通过年的汉川地震事件, 人们普遍意识到了保险的重要性自年月以来,在股跌去超过的市值和居高不下的情况下, 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银保产品不仅有保障, 收益率还较高, 是一个不错的投资选择,从而导致年上半年银保业务的暴涨。

(二)、有关监管措施

长期以来, 中国法律规定银行与保险实行分业经营。直到年、月,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保险公司开始和银行通过股权结构相互渗透, 银行保险产品、服务进一步整合, 由简单合作逐步转变为更高、更深层次资本合作上的合作。在全球金融混业融合的趋势下, 为促进国内金融一体化进 程, 保监会和银监会共同起草了《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 将允许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 这标志着全国银行保险将跨人战略转型的新阶段。目前, 保监会已收到从银监会转来的四家银行参股保险公司的申请。

(三)、银行业和保险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 银行业与保险业需要通过合作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主要因素有第一, 客户对金融套餐需求不断扩大,要求银行功能全面化第二, 银行之间竞争加剧, 要求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 而销售银保产品具有成本低, 获利高的特点, 对银行具有很大的一个行业一种观念吸引力第三, 国家正在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年月存款准备金率达到的历史高位, 迫使银行越来越重视信贷以外的业务,第四, 银行保险已经成为一种全球趋势, 保险公司需要借助银行网络迅速扩大销售规模和影响, 发挥规模经济的效应。

四、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趋势分析

受以上因素影响, 并结合国外发展经验, 北京市银行保险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经营混业化

国外银行保险起步较早, 其销售模式一般经历个发展阶段分销协议阶段, 即保险公司根据与银行的协议, 利用银行的网络销售保险产品或提供保险服务, 并支付给银行代理手续费用战略联盟阶段,这种方式仍然是以协议委托代理业务为主, 但双方达成了一致的战略目标, 能采取统一的经营部署, 合作的内容和范围更全面、更广泛金融控股集团模式, 即通过银行控股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控股银行的方式, 实行混业经营。从北京目前的情况来看, 绝大部分保险公司银保业务属于分销协议阶段或战略联盟阶段。实际上, 由于国家放开银行保险代理中“ ”模式的限制, 银行主导地位更加明显, 降低了与保险公司合作的稳定性。但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向好, 国家放开混业经营的限制, 银行和保险互为支持作用增强等, 银行保险将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进而对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也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保险业务要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 就必然要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深层合作机制, 实现从产品合作向资本合作的转变。因此, 在有关金融保险混业经营的限制放开后, 中国银行保险发展的模式和最终形态就是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通过这一资本融合方式, 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可以通过子公司从事银行、保险等多样化经营业务, 最大限度的发挥集团品牌、营销网络、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协同优势, 降低集团整体经营成本, 并从多元化经营中获取更大收益。

(二)、产品细分化

从国外银保产品的发展变化来看, 已经呈现细分化发展的格局。受经济环境、客户需求和监管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各个国家银保产品的种类和结构都有所不同。如法国银保产品种类繁多, 大量开发意外保险、健康保险、住院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新型保险在意大利, 零存整取、额外附加退休金以及单收人家庭保障等银保产品十分畅销瑞士则在年金型银保产品、基金型银保产品上有着灵活的设计, 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相比较之下, 北京的银保产品还比较单一, 很多产品还具有同质性。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客户需求的增多, 银保产品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根据经济环境和客户需求进行灵活的设计, 细分客户群, 采取产品细分化的策略。只有这样, 银保产品才会适应不同的经济形势, 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避免价格上的恶性竞争, 在与其他金融产品的竞争当中胜出。如年泰康人寿凭借新一代投连险产品的火爆上市, 取得了当年银保业务量亿的骄人战绩, 一举成为北京银保市场业务规模第一名。

(三)、服务专业化

银保服务的专业化包括硬件专业化和软件专业化。硬件专业化是指银保业务涉及的信息技术和设备先进, 能很好的满足推广需要。北京市银行保险为适应市场竞争, 必然要为客户提供更加一个行业一种观念安全、快捷和准确的信息服务。因此, 银行和保险公司将会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人, 加快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 推广操作简便、应用广泛的银保沟通系统、自动核保系统及强大的风险防范系统, 缩短客户等待时间, 为银行保险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保障。软 件专业化是指银保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职业道德、营销手段和服务水平专业化。很多潜在客户缺乏理财规划, 对银行保险的认识还很模糊, 这时候银保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往往能起到决定性作用。面对不断提升的客户需求, 北京市银行保险从业人员唯有不断进行知识培训,强化服务意识, 才能为客户提供耐心细致、专业周到的理财服务。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将成为银保业务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核心任务, 其效果将间接影响北京保险业的竞争格局。

五、中国银行保险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银行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充分发挥了银行和保险公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及利益均享的特点, 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联合发展是必然之路, 银行业和保险业由竞争走向合作, 是经过充分发育了的成熟的金融市场的客观要求。中国保险市场作为世界保险市场的一部分, 应顺应世界保险发展的大趋势。既要吸取欧洲发达国家成熟的银保合作经验, 又要根据我国国情, 完善银行保险运作模式和外部环境,进一步加快银行保险的发展。

(一)营造有利于银行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

银行保险是金融一体化过程中混业经营的产物, 没有相应的制度环境,银行保险难以有大的发展。考虑到我国金融业并未经过充分发展, 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及风险控制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目前大规模修改金融法律体系、确立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的条件还不成熟, 坚持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符合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发展实际。但是,我国金融业以迅猛的速度在发展, 银行与保险在加速融合,随着银行业与保险业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银行保险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必然要求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这一进程中有关部门应根据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对不合时宜的有关规定及时进行修改和调整, 破除阻碍金融发展的制度约束, 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从而促进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

(二)加强业务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 培育核心竞争力

目前的银行保险业务过多地重视市场销售, 价格竞争激烈, 忽略了在产品 同质性强的情况下业务、服务和技术创新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必须在创新上挖潜, 以差异化产品、人性化服务、现代化技术赢得市场。(1)深化业务内容。除了现有的保险费代收付、代销保险产品、资金汇划网络结算、保单质押贷款、专项存贷款等, 还可以考虑与按揭贷款相联系的业务, 与信用卡相联系的业务以及资产证券化业务等;简易标准产品既要有短期产品又要重视长期产品的开发。(2)从方便客户出发细化量化服务。扩大产品宣传, 突破只面对营业网点客户开展宣传的单一局面, 变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出击;提高投保周期、保单贷款、保单更改、理赔申请等工作效率。(3)建立银行保险网络平台, 提升技术支撑能力。银行保险操作平台可以实现销售终端的实时核保和实时出单、银行代收保费、保险公司资金的实时划拨、客户信息档案管理和风险预警、业务统计、与保险公司和银行电子商务网站链接实现网上咨询和销售保险等。

(三)加强对银保融合的监管

银行保险涉及银行和保险两个行业, 在我国目前分业监管的体制下,对这一新生事物如何监管是监管部门面临的新问题。第一,各监管部门要保持独立性。由于目前保险产品的设计、生产是由保险公司完成的,最终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因此保险监管机构负有更大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对银行保险、网络保险等创新产品建立起明确的法律法规或监管标准,不要出现“制度陷阱”和“制度真空”。第二,要加强保监会与银监会的协调合作。通过建立密切合作机制,以填补“模糊地带”的监管真空。保险公司和银行面临许多相似的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信誉风险等,保监会与银监会可以在信用评估、风险管理、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 共同开发消费者和企业的信用评级机制, 加强对风险的测评和估值的合作研究。第三,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发展银行保险业务,法律是保障。一个健康、完善的银行保险市场必然是一个依法经营管理的法制市场。鉴于目前银行代理业务发展的状况, 保监会应抓紧出台一些管理政策和规定,以利其健康发展。

六、我国银行保险的风险防范与控制

(一)规范销售资格

银保专管员必须由保险公司正式员工担任,且必须通过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取得《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方可上岗。同时,保险公司应加大产品培训,加强公司新契约回访工作,减少承保风险。同时应加大对银保销售人员的培训。银行与保险公司应共同加强对辖内一线员工、大堂经理、客户经理和理财经理的保险产品、营销技巧、营销手段以及保险兼业代理人资格与考试的培训工作,提高银行一线人员保险业务的专业水平,重点培养保险理财经理,以促进业务的持续发展。对保险代理人的职业培训时数、内容等等也应当作出明确的规定。

(二)提高保险公司研发产品的能力

在银行销售保险的过程中,保险公司通常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往往弱化,且保险公司不容易了解到消费者的需求,不利于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解决这个问题的首要办法是银保联手创新产品,不能完全由保险公司闭门造车、独家开发。保险公司应通过银行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使产品能集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为一体,以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针对保险公司服务创新不足,产品同质化问题,监管部门应当鼓励保险公司产品创新,保护创新成果,促进银行保险业务开展。

(三)提升保险公司客户服务水平

客户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通过加强客户服务,除可以维护已有的客户外,还可以了解客户需求的变动,并通过带动效应,拓展新客户,促进产品开发和保证客户利益。应该消除消费者对银行保险产品存有的搭配销售的心理障碍,要让消费者感到银行保险产品提供的附加服务是能够为他们带来利益的。

(四)建立银行与保险公司长期合作机制,规范兼业代理机构管理 保险公司和银行应从风险防范出发,立足长远,避免短期行为。保险公司要 加强银行网点的人员培训工作,提高银行网点人员的专业性和代理保险的积极性。对银行柜台人员作出适时、客观、公正的奖惩,有效化解银行保险的操作风险。保险公司应按照《关于规范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通知》规定,单独核算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且不得以保费收入抵扣代理手续费。保险行业协会应对代理手续费等事项形成自律公约,保险公司在与银行签订代理协议时手续费率要求在自律公约范围内。监管机构应加强保险公司和代理机构内部代理业务管理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机制,规范兼业代理机构管理手续。

(五)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银行保险的监管

银行保险涉及银行和保险两个行业,在我国目前分业监管的体制下,对这一模式如何监管是监管部门面临的新问题。首先,各监管部门要保持独立性。由于目前保险产品的设计、开发是由保险公司完成的,最终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因此保险监管机构负有更大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对银行保险、网上保险等创新产品建立起明确的法律、法规或监管标准。其次,要加强保监会与银监会的协调合作。通过建立密切合作机制,以填补“模糊地带”的监管真空。保险公司和银行面临许多相似的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及信誉风险等,保监会与银监会可以在信用评估、风险管理及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开发消费者和企业的信用评级机制,加强对风险的测评和估值的合作研究。监管部门应加强行业自律,出台相应的自律公约,规范银行保险竞争。监管部门应转变观念,通过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以预防性为主的风险性监管,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风险监管指标体系,防范化解保险风险。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应当通过风险管理的正确实施,加强风险防范,避免保险公司和银行经营风险的发生,保证银行保险业务的顺利开展,保持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的商誉,提升银行保险业务品牌。

(六)找准价值创造点, 构建战略联盟合作模式

银行保险战略联盟合作模式的构建能够带来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那么又如何去构建战略联盟呢? 笔者认为要想摆脱现行普通代理关系合作模式下所面临 的困局, 建立银行保险战略联盟的合作模式,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跳出现有的市场竞争框架, 建立全新的价值点, 并且通过这些全新的价值点推动业务模式的主动升级。具体做法包括如下三部分: 1.创造新的竞争点, 摆脱固有的竞争模式。固有的竞争模式是一种行业惯例, 如果竞争主体默认了行业惯例, 就意味着要么按照现有的规矩办事, 要么失去市场。通常, 竞争主体都会把行业惯例看成行业的运作方式予以接受。不打破这种行业惯例就只能停留在无休止的价格战上, 就无法实现突破性增长, 无法建立银行保险更高层次的合作模式———战略联盟。为此, 保险公司应当避免沿用传统的战略逻辑, 采用创造崭新价值点的战略。创造崭新价值点的战略否认市场竞争和发展的条件是给定的, 否认战略思维应该以竞争对手为参照系;它认为公司的发展战略应该以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为参照系, 竞争的环境应该由竞争主体营造而非遵从。应用于银行保险业, 创造崭新价值点的战略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寻求价格和佣金以外, 与双方合作关系更为密切、更为关键的价值点, 并进而建立战略联盟式的合作关系。

2.六大价值创造点, 构建银行保险战略联盟模式。总结银行保险业务的运作过程, 有助于我们发现尚未被发现的价值点, 并构建银行保险战略联盟模式。首先, 必须开发出适合战略联盟中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并根据产品和销售的特点对银行职员进行悉心培训;同时, 要在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建立一套运作顺畅的行政管理系统, 保证销售过程中以及随后的客户服务能够到位;当然, 需要有足够的激励机制引导银行职员主动销售保险产品;最后, 合作双方可以通过共用品牌使得资源可以进一步整合。从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看到, 已被开发的价值创造点有产品、培训、行政管理系统和激励, 尚未被开发的则有客户服务和品牌。银行保险双方可以通过扩展已开发的价值创造点的外延, 以及赋予未开发价值点以内涵, 来建立新的价值创造点, 整合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的营销体系, 打造银行保险的品牌效应。

3.在既有的法律框架下, 构建银行保险战略联盟模式。虽然在现有的监管 体系下, 国内多数保险公司最多只能发展到战略同盟的阶段, 但是相比其初级的代理关系, 战略同盟所能实现的收益已经十分可观。因此, 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应该采用价值创新策略, 主动去推动业务模式的升级更替。通过拓展原有价值点的外延, 以及创造新的价值点, 短期内可以分散竞争的集中度, 为公司赢得时间来夯实基础, 实现渠道的稳健发展;在长期, 通过不断深入的合作, 保险公司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会更加紧密, 合作深化的结果就是导致业务模式的演进, 从整合程度较低的模式发展到更为高层次的战略联盟模式。在整合程度更高的模式下,保险公司依然可以根据行业发展的方向, 以及公司整体战略, 依循创造新价值点的战略, 来分析相互合作过程中如何创造更新的价值点, 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合作。

七、结语:

现行普通代理关系合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国内银行保险的发展需要, 而在既定的金融制度条件下, 战略联盟是银行保险唯一可行的合作模式。本文从学理上分析了银行保险战略联盟合作模式构建所能够带来的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 并提出要从找准价值创造点, 主动升级银行保险合作模式, 来建立银行保险的战略联盟。至于今后的研究, 可以具体围绕组织形式、产品模式、服务模式、网络系统等去进一步探讨银行保险战略联盟合作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丁小燕.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状况及对策中国金融, [2]吴韧强 国外寿险领域银行保险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国际金融田, [3]陈音子, 刘金中外银行保险发展环境比较国际商务研究

[4]孟昭亿 银行保险的经营与监管银行家, •杨立宪银行保险涉人深水区—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与未来

[5]银行家,•苏莉莉欧洲银行保险发展的经验和启示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单位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6]高洪民,朱军勇:“国际银行保险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金融与经济 2005(2).[7]宋瑛,谭淑霞:“欧洲的银行保险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保险研究经济论坛 2004(8)[8]赵立航:“欧洲银行保险的发展情况与经营管理” 上海金融 2005(3)[9]潘卫红:“我国银行保险现状成因及发展模式选择” 市场研究 2003(9)[10]卫新江:“银行保险基于国际经验的考察” 国际金融的研究 2005(4)[11]张敏:“浅析银保合作” 经济师 2006(1)[11]褚婷婷:“我国银行保险业的发展特点” 财税金融 2005(12)[12]胡浩:《银行保险——商业银行综合经营丛书》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13]谢清顺:《银行保险实务》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3 [14]张洪涛、郑功成: 《保险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4]颜海波,“中国建立中国面临的困境与选择”,《金融研究》,2004年第11期(总293期)。

[4] “ 关于邮政发展与改革的若干问题”《经济要参》, 2004年8月12日。[4]王烁、凌华微, “ 德隆残局” ,《财经》2004年6月20日, 第12期。[5]《存款保险制度研究》, 存款保险制度研究编委会,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6] 陈宇蕾.存款保险制度及我国的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7] 赵晓琴.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制度选择[D]武汉大学, 2005.[8] 南旭光.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分析及其制度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 2004.[9] 刘敏.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D]西南交通大学, 2004.[10] 刘达.政府在商业银行治理中的控制力研究[D]山东大学, 2006.[11] 曹雪峰.国际资本流动下的中国金融安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5.[12]李燕平,韩立岩.存款保险制度理论评述[J].经济问题,2006,7:51-52.[13]虎玲华.浅析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0:83-84.[14]王霞.对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及其演变的思考[J].开发研究,2005,2:126-128.[15]唐圣玉.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启示[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32-36.[16]朱建安.金融深化、存款保险与中小银行业的发展[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3:32-37.[17]姜磊保险制度中银行道德风险困境及其治理[J].生产力研究,2005,4:48-50.[18]何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和能力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1:29-38.[19]张泰欣.存款保险制或年内出台,保险费率厘定需深入研究[N].2007年3月26日中国证券报.[20]潘修平著:《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的理论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21]王亦平著:《银行法基本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22]曾筱清、杨益著:《金融安全网法律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年版。

[23]刘伍仁,吴竞择.金融监管、存款保险与金融稳定.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24]孙杨.商业银行道德风险与存款保险定价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05(5)

后 记

在本文撰稿期间,一直得到论文指导师的悉心指导。在此向一直关心教导我学业学习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深深的谢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以我心之全力,不断在经济学的研究中探索,以不辜负大家的殷切期望。

陈禄元

7.私人银行与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 篇七

2005年9月27日,美国国际集团(AIG)旗下专门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瑞士友邦银行上海代表处正式开业;2006年1月,首家进入国内的外国家族私人银行,法国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在上海设立代表处;2006年3月28日,美国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内地首家私人银行部开业;2007年6月25日,渣打银行宣布在北京启动私人银行业务。随着国际银行在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的不断开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私人银行这个新的金融业务。

二、私人银行

(一)、概念及业务特点

私人银行不是指“私有产权属性”,而是指向富裕客户提供的一种资产组合管理服务。通常认为私人银行位于商业银行业务金字塔的塔尖,它以投资管理业务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为支撑,以专业化经营为特色。“私”体现了专职财富管理顾问提供的一对一服务,以及产品组合的个性化、服务态度人性化、投资水平专业化。2005年5月25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做了如下定义:“私人银行服务,是指商行与特定客户在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合同,客户全权委托商行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计划、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式,代理客户进行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操作的综合委托投资服务。”

私人银行的业务范围很广泛,并不局限于向客户提供投资理财产品,还包括替客户进行财务管理,利用信托保险、基金等一切金融工具维护客户资产在收益、风险和流动之间的平衡,同时也包括与财务管理相关的一系列法律、税收、财产继承、子女教育等专业顾问,可以说是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揽子的专业化金融服务。现代私人银行业务已经越来越以财富管理为重点,但是又不能与财务管理简单的等同,并且与传统银行也有所不同。私人银行业务与传统的银行业务主要区别在于两者的服务对象的定位不同,而不同国家银行金融机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尺度。西方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大多数规定,私人银行的客户定位净资产不低于100万美元,而国内各家银行的定位远远不及。具体界定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各个银行网站上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二)、私人银行业务的利润分析

众所周知,在银行业有一个“二八定律”,即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少数人手中。但是却正是这20%的少数人却给私人银行业务创造接近75%的利润;还有一个“5:100利润定律”,即留住最重要的5%的客户,会给商业银行创造100%的利润。这些经验性的定律以实际数据告诉我们高端客户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高额利润。据统计,美国私人银行业务过去几年平均利润率高过35%,年平均盈利增长12%至15%,其中资产管理费占收入的45%,经纪费占20%,净利息收入仅占25%,远优于一般零售银行业务的盈利表现。2005年,花旗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盈利为12亿美元,大约占集团全部利润的8%。通过对渣打银行2006年私人银行业务按地区划分的经营溢利(表2)的实际分析就可以知道私人银行业务所创造的高额利润。尽管与普通的商业银行业务相比经营支出的费用相对大些,但是私人银行通过一对一式的高端服务带来的潜在溢利是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无法比的。因此,积极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通过专业的理财策划师给高端客户市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各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未来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渣打银行网上公布的年报得到。

三、启动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发展私人银行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的市场状况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中国理财市场》报告称,中国内地不到0.5%的家庭,拥有约1.44万亿美元的资产,占全国个人财富的60%,而这些拥有10万美元可投资资产的富有家庭中,又有70%的财富掌握在那些可投资资产超过50万美元的家庭中。报告还称,中国富有人士的资产在未来几年还将有以13%的比例增长,到2009年,中国大陆的管理资产将增长到2.63万亿万美元。日前美林推出2007年亚太区财富报告,该报告调查了亚太区九个地区,结果发现,香港富裕人士拥有的平均资产值最高,达到540万美元;其次是中国内地,有500万美元。由此可见,国内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潜力是非常大的,也因此国外银行才竞相在中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给中国国内的富豪们灌输“世界级的财富管理理念”。此外,2006年底人民币业务全面开放,使得外资银行能够在中国市场中迅速获得客户,尤其是高端客户,这样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私人业务的前景就更为激烈。

(二)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措施

在中国,目前内地提供所谓的私人银行业务与国际上真正意义上的私人银行业务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可以说国内银行在这个高端领域还处于空白阶段。因此,如果我国商业银行要发展与国际同一水平的私人银行业务,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规划措施。

1.培训一批训练有素的专业的理财经理。由于私人银行业务专业化程度高,因此私人银行要求的理财经理要能熟练地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迅速地对客户的要求做出反应,并且能够对银行的发展状况有着很深的见解,目前绝大多数理财顾问都有CFP或CF A证书或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2.风险管控方面,对于私人银行业务来说,投资产品相对复杂,客户对境外金融市场了解有限,为充分保护客户投资者的利益,有必要对银行的风险管理做出较为详细的规范。

3.大胆对客户进行取舍选择。目前国内一些发展良好的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还围绕在普通顾客的服务之上,对于一些高额资产的客户没有顾及到他们带来的收益。

4.加强银银、银证与银保各机构之间在业务、技术和组织等方面的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范围经济,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国内银行之间,银证之间,银保之间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是迎接竞争的最好的办法,同时也有利于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更全面、及时地理财信息。

四、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私人银行的发展前景是良好的,尤其是国内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所以国内银行应该积极应对国外私人银行业务进入的压力,调整好心态,面对国内客户特点,提供适合国内尖端客户的理财需求,通过深化与战略投资者在产品、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加速提升个人金融业务创新能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加快私人财富管理领域的开发和拓展,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摘要:从2005年国际银行在中国境内逐渐引进私人银行业务,并将服务的对象定位在高端客户开始,国内商业银行就开始关注这项金融业务。我国发展私人银行应注意培训一批有素质的理财经理;控制风险;大胆对客户取舍选择;加强银银、银证与银保各机构之间的合作。

关键词:私人银行,商业银行,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孙焕民,连建辉.私人银行业务:高端财务管理发展的趋势[J].金融与保险,2006(6).

[2]万仁礼,陆恩达,张力克.现代商业银行客户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米瑞斯N.考若法斯.商业银行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4]吴伦,钟思斌,郭为民.银行客户服务中心运营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李仁杰,王国刚.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罗伊·C·史密斯,英戈·沃尔特.全球银行学[M].黄为忻,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8.银行发展前景 篇八

关键词:债券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 离合器 国际借鉴

一、引言

肇始于次贷危机、雷曼事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演变至今,对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机构、监管和决策均造成了深远影响。例如美国一方面推崇自由市场,结果衍生产品和金融市场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直接引爆了金融危机,另一方面危机爆发后又开动印钞机实施了前所未有的救市政策。而在危机中一枝独秀的中国经济,再次引发了对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运行“中国模式”的全面关注,但同时四万亿投资计划等经济刺激政策也带来了广泛争论。

主要经济体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再度引发了对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热议。本文认为,一是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看,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策普遍存在,需要一个有机结合与合理隔离的机制;二是如今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无远弗届,但又存在偏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的风险,同样需要这样一个机制。这个机制的载体,应该是一个具有宏观经济影响力、能够有效连接政府与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这种金融机构可以发挥类似“离合器”的功能,在经济正常建设发展时期,在政府与市场的结合部,建设市场、引导资本、弥补市场空白;在经济波动周期,发挥逆周期调节、锚定市场信心作用,即下行周期“离合器”合起,使提振经济的“发动机”全力运转,上行周期“离合器”松开,防止过热和泡沫,缓冲和隔离风险。而且这种功能是通过机构的市场行为实现的。从德国复兴开发银行(KfW)、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开行”)等国内外实践经验来看,债券银行就是这样一种金融机构,既熟知资本市场、金融市场运行规律,又能洞察并贯彻政府意图,十分适于发挥这种“离合器”功能。

二、债券银行概述

所谓债券银行,是与储蓄类银行相对应的一种银行形态和类型,主要是从资金来源的角度进行界定,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资金来源上主要通过发行各类债券筹集资金,以大额长期金融债券覆盖和应对大额长期风险;二是经营宗旨上多为开发性或专业性(进出口、农业、住房、中小企业等)金融机构,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服务于国家发展和公众利益;三是法律地位上常通过专门立法设立、运行和监管,并通过国家信用增信。因此,债券银行在金融生态中具有吞吐大额长期资金、防控中长期风险、维护市场稳定和金融秩序、提振经济的独特重要地位。

国际上,世界银行(WB)、美国的“两房”(Fannie Mae和Freddie Mac)、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日本政策投资银行(DBJ)、韩国产业银行(KDB)等各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都属于债券银行。我国的债券银行目前则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

三、中国债券银行的成功实践:国家开发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是典型的债券银行,1994年成立时国务院即发文规定其筹资来源以发债为主,且早在1998年就开始了市场化发债,打破了长期以来债券依靠银行间派购的方式。作为国内最大的政策性银行,2008年开行经国务院批准率先进行商业化改革,整体改制为国家开行股份有限公司,但仍坚持以发债筹资为主要资金来源。

在长期实践中,开行坚持开发性、中长期、债券类银行的特色,发挥中长期投融资的优势,成功走出了一条与储蓄类银行不同的差异化发展之路。一是在投资市场方面,通过发行债券将短期、零散的居民储蓄和社会资金转化为长期、大额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走出去、基层民生金融和社会建设等需要长期投入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弥补了商业金融难以覆盖的市场空白;二是在融资市场方面,一直致力创新,开创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创新以7天回购利率、SHIBOR为基准的浮动利率债等多个债券品种,为商业金融机构配置资产、改善经营业绩乃至央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了重要工具,对推动利率市场化、促进债券市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开行作为债券银行的成功还体现在其债券市场的地位上,目前开行已成为仅次于财政部和央行的中国第三大债券发行体,也是仅次于财政部的第二大中长债发行体,是中国最大、最成功的债券银行。

第一,从发行量来看。一是开行债发行量连年快速增长,从1997年的1435.7亿元至2012年的发行峰值12250亿元,增长超过800%。2013年发行量在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下略有下降,但仍然达到11435.8亿元。二是开行在国内三家债券银行中发债量居于首位,且一直远高于其他两家银行。三是开行债始终是银行债券中的主体。以2013年为例,三家债券银行发债总量合计19960.3亿元,其中开行金融债占比57.29%,进出口银行债券占比20.54%;农发行债券占比22.17%。开行的年度发债规模达到另两家发债总和的1.34倍。

第二,从债券存量来看。开行债存量在债券银行中最大。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债券市场存量为25.91万亿元,其中开行债券存量为5.76万亿元,占比达22.25%;银行间市场债券存量为24.29万亿元,开行债券占比达22.96%;除央行之外的所有银行债券存量为8.52万亿元,开行债券存量占比近60%,相当于进出口行和农发行债券存量之和的1.85倍。

第三,从债券交易量来看。开行债券一直是中国债券市场上最为活跃的交易品种之一,交割量在三家债券银行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2012年,中国债券市场交割总量达到70.84万亿元,其中开行债交割量达到12.42万亿元,占比为17.53%,高于国债、央行票据以及另两家债券银行债券,在单一发行体中一枝独秀。2013年,在债市风暴的冲击下,银行间债券市场交割量大幅萎缩至36.97万亿元,其中开行债交割量仍近8万亿元,占比高至21.59%。

四、从开行改革与实践看债券银行发展路径

2008年以来,开行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在国际经济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的不利环境下探索推进商业化改革,并坚持发债筹资为主的债券银行发展路径。至2013年,开行的金融债券没有一笔违约。开行的成功实践,表明债券银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银行业发展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债券银行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关系一家或几家金融机构的发展,而应该着眼于经济社会建设和金融稳定发展的大局,利用债券银行模式的独有优势,成为我国经济和金融调节的“离合器”。

(一)国家战略层面:成为政府与市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离合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发展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比较落后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两大长期战略,必然需要中长期融资提供持续的支持。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还存在许多市场空白和瓶颈,如三农、中西部地区、中低收入住房、中小企业、教育、医疗卫生等。在这些领域,亟需债券银行发挥中长期投融资优势进行支持。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的启示,也说明国家与社会建设、经济金融的正常运行,既需要政府与市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有机结合,也需要合理的隔离,债券银行非常适于扮演这种既有助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又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离合器”角色。

首先,债券银行能够作为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和缺损的重要政策工具,起到“合”的作用。一方面把政府信用用于建设市场,创造市场运行的初始条件,为市场化、商业化运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化商业化运作优化政府信用的运用,释放和增强政府信用的能量和效率。我国目前尚处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30—50年前的发展阶段,面对的不仅仅是市场失灵问题,更多的是市场空白和缺损问题,需要这种金融机构承担起市场建设、信用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任,从而缩短市场自然演变的时间,促进跨越式发展。

其次,债券银行能凭借政府信用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通道和逆周期调节的稳定器,以政府信用隔离市场风险传播,发挥“离”的作用。债券银行的债信源于主权信用、政府信用,而政府信用是市场和整个信用、金融体系的基础。债券银行的债券发行利率、流通指标具有为市场投资者指导信用基准和利率走势的作用。短期内,债券银行可以在银行间市场主动吞吐资金头寸,调节流动性,还能通过债券发行和做市锚定市场信心,抵抗市场剧烈波动;长期上,能够通过信贷投向、力度、期限、定价,以及Shibor报价、资金拆入拆出、债券持仓平仓等正确传递政策意图,发挥财政货币政策工具功能,平抑经济周期,从而避免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第三,债券银行同时也可以成为实体经济和金融资本的“离合器”。这个“离”不是“脱离”,而是表示发挥资本市场上的独特优势服务于实体经济部门。以开行为例,可以通过承销国有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地方政府等发行的债券,提高实体经济部门直接融资能力,使实体经济更主动、更高效地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这个“合”则反映了开行自身资产负债的匹配,即市场化发债的筹资方式,投资人“以脚投票”,能够有效约束开行的资金筹集和运用,确保开行的资金投向不脱离实体经济需求。

(二)银行业发展层面:丰富金融生态,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实体经济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要求建立相应丰富的金融体系,需要债券银行与储蓄类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合理分工、协同发展。债券银行的发展,一是要以良好经营业绩和同业关系夯实自身债券发行基础,使投资金融债券的储蓄类、商业性金融机构获得安全性、流动性强的投资组合工具;二是要发挥资本市场优势,以信贷、发债、承销交易、做市的综合经营,带动客户提高自身直接融资水平,推动同业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三是也需要监管部门明确各类银行机构的发展定位,使其服务于不同的实体经济部门,避免同质化竞争,减少资金过度集中于如房地产等某些领域的结构性风险。

五、我国债券银行发展的条件与政策建议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债券银行持续发展具备充分的内外条件,一方面我国债券市场蓬勃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工具不断完善、市场主体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能够有力支撑债券银行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债券银行具有一流的经营业绩和重要的市场地位,具备了发债筹资、资本市场运作、持久经营的坚实基础。仍以开行为例,一是2012年资产总额达7.5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0.3%,连续31个季度控制在1%以内,现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二是在银行间拥有金融市场全牌照,兼备债券发行、承销、做市三大功能,在债券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已累计发行金融债券9.7万亿元,主承销各类债券超过300只,总额度超过7000亿元,多次荣获中国债券市场最具影响力、最佳做市商等多项大奖,同时是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估值中枢的报价商、上海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场外报价商,树立起了国内最大的债券银行品牌。

开行进行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改革之后,监管部门对其债券信用评级(下简称“债信”)采取“一年一定”的政策,继续给予“零风险权重”的债信支持。显而易见,这是开行坚持债券银行发展路径的关键。债信政策同样体现了国家对债券银行发展的认可和支持。

另一方面,我国债券银行发展也存在一些制约。与国际上债券银行发展经验丰富的国家相比,我国关于债券银行的制度安排还存在空白和缺失,不利于客观、公平、公正地评价债券类银行的绩效,也不利于提高监管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国际上,鉴于债券银行与储蓄类银行存在显著差异,在对金融机构的统计分类和管理中通常都会把二者区分开来。一是债券银行无论是否商业化运营,一般都享有政府注资、担保、税收优惠、风险分担等显性或隐性支持,对商业化转型的债券银行,往往给予期限较长、零风险权重的过渡期,如KfW改革后政府就明确债信支持不变。二是所在国政府一般会对债券银行单独立法并制定专门的监管指标,例如KfW、DBJ、KDB等都是专门立法、独立监管。三是对债券银行与储蓄类银行进行分类统计,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口径就很有代表性。

借鉴国际经验,我国需要系统研究针对债券银行的制度安排,逐步创造有利于债券银行生存发展、业务运行和风险控制所必须的基础条件,以支持债券银行继续发挥“离合器”的独特作用,完善金融生态。一是需要对债券银行进行专门分类和统计,区别于“储蓄类金融机构”;二是建立适应债券银行特点的监管和绩效评价标准,引导债券银行更好地以市场化经营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公共目标;三是加快推动专门立法,使债券银行依法运行,明确职能定位和业务框架,引导差异化竞争。

参考文献:

[1] 陈元:《政策性银行改革与发展》,载《融资研究》2011年第4期

[2] 高坚:《中国债券银行的成功实践》,载《融资研究》2011年第6期

[3] 赵航:《开行是中国最大的债券银行》,载《融资研究》2012年第3期

[4] 应习文:《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问题的研究及开行对策建议》,载《融资研究》2012年第5期

[5] 石晓婷:《不同国家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特征及启示》,载《研究报告》2011年第28期

[6] 刘进等:《我国的基础设施是否过于超前》,载《融资研究》2012年第2期

[7] 高坚:《发挥债券银行优势支持资本市场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2012年7月4日《金融时报》,第5版

[8]邢延奕:《发展债券银行 完善金融生态》,http://bank.hexun.com/2010-12-9/126478427.html

上一篇:结对帮扶材料五下一篇:计算机导论课课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