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论文

2024-09-29

护理心理学论文(通用13篇)

1.护理心理学论文 篇一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全的一种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疾病,且反复发作,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时,身心极度痛苦,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心衰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职业、经历和心理需求等有效地展开心理护理。以下是笔者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心衰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几点体会。

1 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心衰是一种难以彻底治愈的疾病,加之反复发作易造成心理负担,因此许多患者丧失信心,并对此病有一种恐惧心理,担心心衰发作而情绪反应敏感。对于此类患者,要热情、耐心地给予护理并加以安慰。为患者讲解心衰的医学知识,如心的起因、治疗、预后等,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使其对所患疾病有个初步了解,从而正确指导患者的饮食、治疗、用药、活动量等。这样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了新的认识,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情绪镇静、不急躁,从而使患者积极地参与及配合治疗。来源:考试大

2 积极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康复

来源:考试大

心衰患者自信心的降低和依赖感增强常导致患者需要永久的药物治疗,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很重要的,护士要与患者建立起指导—合作或共同参与的护患模式,就是说让患者参与治疗和自我护理。为此要经常听取患者对治疗、护理的意见和要求,这种模式使患者获得了某些权利,人格也受到了尊重。在护理中共同参与疾病的治疗护理,不仅调动了护士积极性,而且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这对护理质量和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护患关系的融洽以及疾病的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3 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巩固疗效果

应让患者家庭成员了解心衰的疾病知识,以便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避免易发作因素,患者的家庭成员也应帮助患者树立起坚持治疗疾病的决心,引导家庭成员给予心衰患者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调动生活情趣,使其思想放松,注意力转移,调整心情,提高免疫力,加强身体素质,从而减少心衰的发生。

4 做好情志护理,搞好护患交流来源:考试大

护理人员要耐心聆听患者的讲述,要让其感觉到护士在专心致志地倾听他的诉说,而且是十分认真地对待他的问题。应针对患者所提出的要求和意见给予正确指导和最大限度的满足。护理人员要有计划地使患者与外界保持联系,让其看报、讨论实事,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景和动态,使其相信科学,相信医疗技术。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思想交流,交流时态度要坦诚,时刻以乐观开朗的情绪、态度去感染患者,做好护患之间的交流,能有效地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促进患者处于有利于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真正发挥心理护理的作用。

5 给予鼓励保证来源:考试大

护理人员通过鼓励使患者感到有人在关心、同情和帮助他,通过护士对健康的保证,唤起患者的希望和信心,但在进行保证和安慰时既要坚定有力,又要以事实为依据,绝不能轻易许诺或对患者进行承诺,否则一旦保证不能兑现,必然使患者失去对护士的信任。总之,心理护理是一种创造性的护理模式,是现代医学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人们身心健康,使患者取得最好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同时又使患者精神上得到支持,改变了其不良的心理因素,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临床实践中,还需要牢固树立为患者服务的思想,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加强自身素质,不断学习业务知识,以适应现代化护理工作的要求。

2.护理心理学论文 篇二

1 一般资料

我院眼科一病区2013年1月至10月收治的100例眼科患者, 所有患者全部通过择期局麻手术进行治疗, 其中网脱复位术47例, 白内障摘除术23例, 玻璃体切除术15例, 巩膜外加压术9例, 硅油取出术6例。男性患者42例, 女性患者58例;年龄为12~73岁, 平均年龄为 (42.3±17.4) 岁。文化程度小学文化及以下占8% (8例) , 初中文化占43% (43例) , 高中文化占38% (38例) , 大学文化及以上占11% (11例) 。

2 护理方法

2.1 患者的心理反应

眼科患者首先表现焦虑、恐惧、心情紧张。患者对手术的期望非常高, 有着很大的希望。其次是眼病带给患者的痛苦, 视物不清, 生活的不便。另外术前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 是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反应;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陌生的环境和即将开始的手术都将让患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紧张情绪。护士热情的接待患者, 让患者有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做到患者与护士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要患者注意休息, 避免过度劳累。所以术前的沟通尤为重要。使患者明白手术治疗的目的和效果, 自觉的接受并积极配合治疗, 大多数眼科手术都是局部麻醉, 患者在手术过程意识非常清楚, 患者就会觉得手术过程会比较痛苦, 我们告知患者在术中如何配合医师才能使手术顺利进行下去, 从而让他消除紧张、焦虑的状态, 达到满意的效果[3]。

2.2 护理措施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的成功前提, 护理人员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对待患者, 对待患者要同等对待, 不能个别化, 表达你对他的关心与尊重。而且不同的患者要用不同的语言, 才会达到你不同的效果。患者术后回病房要及时做好术后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 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手术中的担心与紧张情绪, 与医师进行沟通, 使患者的情绪得到稳定, 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发生, 提高术后的恢复[4]。

2.3 关心体贴患者

每天要与患者进行交流, 用温和易懂的语气向患者详细的介绍疾病知识, 消除患者对我们的抵触情绪, 让患者保持最佳情绪。沟通中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 术后避免重体力劳动, 过度低头, 弯腰, 以防止出血, 伤口裂开及出现意外情况等。根据不同的手术采用不同的手术体位, 更利于术后的恢复, 让患者感到你在关心他, 帮助他。在宽松的人际关系中增强对你的信任感, 为以后的治疗护理和健康教育能主动配合与协助。同时及时帮他摆脱疾病的困扰, 增加患者对你的信任度。经临床验证, 心理护理对眼科患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5]。

3 结果

本组100例眼科手术患者, 经心理护理后均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患者依从性好, 无焦虑、抑郁等并发症发生, 亦无1例护患纠纷。患者均顺利渡过手术期, 康复出院。且在出院前对医院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中, 满意度达97%, 满意度明显高于往年。

4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 医学模式的转变, 心理护理已日益为广大护理人员所关注和重视, 不少医院开设了专门的心理门诊。同样在各临床科室拓宽护理人员心理学知识, 提高心理护理技能是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的关键, 在临床中举足轻重。眼科手术大多是较精细手术, 心理护理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提高眼科患者的依从性, 在心理上给患者安慰、支持和疏导, 调动其积极情绪, 主动调节不良情绪, 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 解除心理负担, 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良好的情绪状态与治疗效果同步发展, 对恢复是有利的。其医护患三者得到非常大的融合与协助, 也使患者对我们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了[6]。

因此, 护士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医学和护理学基础知识和技能, 良好的职业道德, 而且要掌握并应用心理护理知识, 在工作中不断探索, 准确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 更好地服务于眼病患者。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眼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方法 对我院2013年1月至10月收治的100例眼科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观察其心理状态和满意度。结果 100例患者经心理护理后均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患者依从性好, 无焦虑、抑郁等并发症发生, 亦无1例护患纠纷, 且在出院前对医院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中, 满意度达97%, 满意度明显高于往年。结论 心理护理可大大提高眼科患者的依从性, 避免护患纠纷, 提高患者满意度, 应被护理人员重视并应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眼科护理,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宁靖.心理护理在眼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32 (11) :165, 167.

[2]肖芳.眼科病人心理护理应用探究[J].大家健康 (下旬版) , 2013, 7 (4) :182-183.

[3]沈延泓, 李宗美, 张丽, 等.心理护理在眼科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z2) :234.

[4]吕姝.心理护理在眼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J].航空航天医药, 2007, 18 (4) :251.

[5]程兰钦.眼科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4) :217-218.

3.护理心理学论文 篇三

一、学习护理心理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心理学渗透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融入各项护理措施中。学习护理心理学有助于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患者信服医护人员、遵守医嘱、配合治疗,达到康复的目的。

良好的护患关系包括:以病人为中心,与病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对病人的态度要和蔼可亲,对病人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能耐心地解释;善于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患者由于身体的疾患产生消极的心态,甚至对周围的环境有抵触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通过与患者的有效沟通,解除其心理负担,从根本上使医患间从被动沟通变为积极交流,从而促进疾病的好转。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仅承担护理工作,还要成为一名心理治疗工作者。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学会同情,减轻患者因为疾病导致的心理负担,促使患者与护理人员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

二、学习护理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和掌握护理对象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表现

患者到医院就诊,从挂号、候诊,经由问诊、化验、透视等检查,到医生诊断、决定治疗方案,以及本人遵守医嘱接受治疗,是一系列医疗环节构成的医疗过程。在此过程中,患者的心理活动既有共性的一般患者心理活动,又有由患者自身疾病所产生的特殊心理活动。

护理心理学要求护士在了解患者的一般心理状态的同时,还应掌握患者的特殊心理表现,针对患者各自的特点,采用心理治疗方法和心理护理措施,消除患者消极的心理活动,如不安、恐惧、怀疑等,建立积极的心理活动,如愉快情绪、信任、合作等,以改善生理过程,促使早日康复。如糖尿病患者因病程长、并发症多,会出现许多不良心理如内疚、焦虑、多疑、对疗效悲观失望等,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不良情绪对病情恢复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解除紧张焦虑,发掘积极乐观的心理因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激发患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学习护理心理学帮助病人学会积极暗示,促进早日康复

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有效帮助病人早日康复,积极的心态和暗示对病人的康复大有裨益。国内某研究组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52例2型糖尿病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给予其中心理干预组的患者和普通患者同样的胰岛素治疗,4周后,干预组的清晨空腹血糖水平下降显著。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糖尿病人血糖水平控制有效。

德国的研究也发现,如果患者真的相信药物会发生作用,那么即便在使用假药的情况下,也可以导致其大脑释放止痛物质,达到跟使用真药一样的效果。这一研究从生理学角度进一步印证了医学上的安慰剂效应,即心理暗示对于病人潜在的积极影响。

因此,护理人员能够从容面对病人的各种焦虑、紧张、压抑的情绪,给予病人亲切的态度、积极的暗示、适当的心理开导和安慰,会产生积极的暗示效应,促使病人病情好转。

四、学习护理心理学有助于加强医护人员的心理品质修养

护理工作是通过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的工作减除患者的病痛。为此,对待一个失去健康,甚至日常生活难以自理的患者,必须尊重和体贴他们。护士要耐心倾听其倾诉并协助解决其生活困难,对其病痛要予以同情和安慰,工作要认真负责,发挥精湛熟练的技术,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获得其信赖,增强其安全感。还应经常鼓励患者配合治疗,让患者对恢复健康抱有信心。

护士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体贴了解、主动帮助患者。护士应熟练地掌握各科护理技术,掌握相关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洞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心理状态,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沉着准确地处理病人的各种问题。这样的护士才是守护病人生理和心理双重健康的“以病人为中心”的高素质现代护理人员。

当前,多数国家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相比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我们国家对护理心理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社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护理心理学越来越体现出重要性。作为培养护理人员主力军的中职卫生学校,更应该重视在教学中推动生理护理和心理护理的融合,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

4.护理学教学方法内科护理学 篇四

第一,护理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多数是遵循古老的讲课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说、学生在听这种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方式,削弱了其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二,教师在备课时的准备并不充足,对课堂多样环节的建设不够重视。教师讲课时,只是按部就班地将课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讲出来,导致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仍旧对专业名词不熟悉,甚至混淆。

第三,在护理学教学基础上,没有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致使学生动手能力被削弱,从而导致对知识理解的欠缺。

护理学教学的改革

针对发现的诸多问题,对症下药,进行改革和完善,是提高护理学教学水平的重要任务。只有摒除缺点和问题,才能掌握更合理的方法与手段。首先,要加强学生对护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不能不承认常规的授课方式对知识的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常规教育,不在此基础上创新,护理学就会面临严峻的考验,所以应该充实现代教学的方法。

5.护理心理学学习感想 篇五

小时候,当我们扶一位老奶奶上车,受到了表扬,我们会开心了一天。发现,帮助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由此立志,将来从事的职业每天都要帮助到他人。一方面可看成是,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为了自己每天幸福。医护人员成了我的职业追求。即满足我的人生目标;每天又能接触到不同的人群,帮助他们,看着他们康复,得到他们的感谢;每天的工作都是不同的,需要面对不同的病人和突发情况,并不像白领一样整天呆在电脑面前那般枯燥。

从学习《护理学导论》开始,认识了南丁格尔,踏进护理的学业起,我发现自己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你照顾的病人不一定会康复;病人不仅仅需要生理上的护理还存在心理的不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有些潜在的需求需要你自己去发现;工作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沟通能力、心理治疗能力等。

过去的想法太幼稚太美好,面对现实,第一步就要加紧学习,完善自身能力。学习《护理心理学》正是解决了一部分的问题。首先我们作为护理程序里的领导者,学会自我情绪的良好管理是实施护理程序的重要一步。本人认为这门课程的学习意义绝大部分是为将来临床上与患者有效沟通,起到一个指导完善沟通能力的指南针作用。

绪论里,明确指出了护理心理学,侧重研究点在患者和自身两点上。从这里可以看出自身的管理是护理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树立良好的服务观念是我们从事护理工作的第一步,小时候一个善良的想法可以帮助我建立一个伟大的人生目标,而护理工作中一个良好的情绪,善良的想法也能帮我们更好的完成工作,帮助更多的人脱离病魔。

6.护理心理学论文 篇六

1 抢救患者的心理护理

1.1 外伤患者的心理护理 在急诊患者中,大多数是因各种不同原因所致的外伤患者,且多有伤口和出血,使患者感到不安、焦虑甚至惊恐。例如:患者,男,34岁,骑自行车时摔伤右大腿,伤口大小约9cm×6cm,深达骨膜。由于出血过多,患者面色苍白,脉搏微弱,呻吟不止,患者及家属都非常紧张着急。来急诊室后,我们嘱咐患者不要直视伤口,以免增加恐惧心理,迅速输液、输血、给氧和清创止血。在以上操作治疗中,我们始终神态自若、忙而不乱,操作准确无误并主动和患者交谈,转移患者注意力,使患者产生一种亲切感,取得了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创口手术很顺利。与此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应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使患者同家属见面,同时也要注意安慰家属,要求家属尽量不要在患者面前流露悲伤、焦急、埋怨的表情和态度,对有纠纷因素在内的患者,除了抢救治疗之外,我们还要主动承担调解义务,要求双方都不要夸大或隐藏病情,应实事求是,同时说明夸大或隐藏病情的危害,这也给患者及早获得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条件。

1.2 服毒患者的心理护理 (1)自服者(轻生心理)都有一定的社会或家属因素,如失去家庭温暖、吵架、失恋、高考落榜等。例如:患者,男,15岁,因父亲工伤死亡,母亲改嫁,同祖母、叔父一起生活,常遭叔父打骂而忧郁自卑,认为自杀可以解脱苦恼,自服农药被急诊送入院。对这类患者,除了从治疗上、生活上给予关心爱护,帮助他们养好身体、度过难关外,还应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并介绍一些有益的书籍,如《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让他们扬起生命的风帆,争取早日自立。服毒的患者多数处于狭隘心理状态,心理变化极为复杂,当毒性发作时,又多具有后悔心理,来急诊室就诊时,因碍于面子,故意与医护人员不合作。此时若不做好心理护理,很难取得患者配合,抢救就很难奏效,甚至因此失去有利抢救时间,造成死亡。若能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开导,患者多能有正确的认识。这就要求用温和体贴同情的语言去感化患者,不能用刺激性话语,要使患者真正体会到医务人员在为抢救其生命而尽心尽职地工作,使其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不过,这类患者很大程度上更需要家属的安慰,因此做好家属的说服工作尤为重要。(2)误服者多具有焦虑、担心、害怕的心理,此时,应向患者耐心解释所服药物的毒性反应,使患者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不至于在某种毒性突然发生时感到恐慌,并及时指导患者进行正常的口服洗胃,若剂量大、病情重者应插管洗胃。

2 急诊患者的常规心理护理

2.1 就诊时的心理护理 急诊护士最先接待患者,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患者产生很大影响。故而首先要求护士仪表端庄,衣着整洁大方朴素,工作热情和蔼,举止稳重,使患者一踏进急诊室就有一种平静的心理,产生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诉说病情时要认真聆听,不要东张西望,不要随意插话,同时仔细分析,尽量做到诊断准确,缩短不必要的转诊时间。另外,一切手续要求简单,使患者产生一种轻便感。

7.浅谈护理心理学与护士职业品德 篇七

1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随着的护理心理学的不断发展, 还有许多新的课题摆在护理人员的面前, 如:心理护理与心身护理学的关系, 心理护理与生理护理的关系, 都需要进行研究, 作出回答, 以丰富、充实护理学理论。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结合临床实践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探索和研究, 不断完善护理学理论。

2 护理心理学的临床应用

护理心理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对于不断提高护士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素质, 解决护理人员如何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正确处理护理管理和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调节, 如何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 如何及时解决不利于患者心身康复的各种心理反应均能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3 坚持护理伦理, 提高护理质量

提高护理人员的伦理水平, 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尽到护理人员应尽的义务, 是护理人员的美德。护理人员对待患者要做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了解患者的心理, 理解和同情他们,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 以良好的护理道德, 美好的语言和行为给患者以同情、安慰, 使患者的躯体和精神状态得到改善, 早日恢复健康。

4 护士的职业品德

(1) 护士职业群体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角色, 人民群众在医疗保健方面对护士的需求不亚于医生, 护士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患者的需要是护理职业存在和护理科学发展的依据, 爱心奉献是护理职业的鲜明特征, 护理工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复杂的劳动性质, 所以护理职业是崇高的职业, 护理工作岗位是光荣的岗位。 (2) 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自尊心。a) 要在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职业生活中不断实现更高的自身价值, 用辛勤的劳动赢得社会的公认;b) 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衡量护理职业道德的尺码, 患者总希望得到善待, 而且护理活动是在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一定关系中实现的;c) 正确对待重医轻护造成的社会压力, 辩证地将压力转换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动力。护士应努力培养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 更好地开展工作, 创造良好的环境, 保持正确的职业自尊。 (3) 与其他职业相比, 从事护理工作更需要有敬业的精神。作为一名护士, 要善于自制, 严于律己, 一切从工作出发, 从为患者服务出发, 注意自己的言行, 在职业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塑造和保持温文尔雅, 端庄大方, 谦恭礼让, 热情和蔼的护士形象。 (4) 现代护士应该根据医院的目标、规划, 加强管理职能作用, 相互联系, 朝气蓬勃, 开拓进取, 自强不息, 不断提高职业素质, 做事业和生活的强者。护理要真正成为独立科学, 提高其地位, 首先要改善护士队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进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护理学术水平, 真正摆脱传统的看摊守业旧观念, 否则将难以满足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

总之, 护理人员既要学好护理心理学, 又要培养高尚的职业品德。平时要鼓励和倡导她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教育、改造和锻炼她们, 把医德品质修养看成是一种强烈的需要, 如饥思食、如渴思饮那样每时每刻, 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首先, 自觉地关心医德医风建设, 积极努力参加各种医德教育活动, 如医院每月1次的医学再教育, 每2周1次的护士品质及上岗教育, 要主动参加, 在教育中接受教训, 增加履行医德义务的自觉性。其次, 要从眼前的小事做起, 点点滴滴培养她们的优良品质。对技术精益求精, 同时建立起慎独精神, 把自己的医德言行置于医护和患者的监督之下, 诚恳地接受老师们的批评和帮助, 勇于克服和改正自身的不良医德行为。

8.护理心理学在院前急救中的运用 篇八

【关键词】 院前急救;心理需求;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16-01

护理心理学,指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发展的学科。其中个体即护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病人和护士两个方面[1]。既要全面认识疾病和病人,也要注重护士职业心理压力的缓解,尤其是急救护士职业压力。院前急救是指患者从现场到医院前的就地抢救、监护、运送入院的过程,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由于其特殊性, 极易造成医疗纠纷和事故。院前急救,是急救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院内救护的基础。但也因为它的特殊性,使存在的安全隐患更多。对我院2011年接诊病人和出診护士调查发现问题最多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病人方面

1.1 出诊速度慢,急救意识不强,不能在理想时间到达。

1.2 接电话询问时间长,过于繁锁。

1.3 护理人员操作技能差,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1.4 和患者或家属沟通少。对转运途中的病情变化未能及时告知。

2 护士方面

2.1 院外出诊的环境压力大。 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要随叫随到,有时病人所处的地方特别狭窄、光线差,对操作有很大影响,甚至还可能威胁到人身安全。

2.2 高强度的工作性质,遇出诊时经常是连续工作,不能正常上下班。对家庭生活有影响。

2.3高水平的技术要求,比院内护理工作要求更多,且只能是独立操作。

2.4 频繁的夜班易引起心理生理改变,加重心理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3 从病人心理角度分析,其院前心理需求很单纯:

3.1渴望得到最及时的抢救。希望得到重视。

3.2对他人依赖性增强,尤其是医护人员。

3.3能得到最好的治疗 ,尽可能避免伤残。

4 护士的心理需求更简单:希望得到更多理解和支持,辛苦的付出有相应的回报。

通过分析,我们了解院前急救中患者和护士的心理需求,从而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疗,提高病人心理满意度和护士心理耐受能力。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指导,沟通起来会更容易。针对患者反映的出诊速度慢,询问过程复杂问题,我们让患者了解院前急救流程,分析患者认为等候时间长的原因,耐心细致做好解释,使其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进而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人在生病后,不但身体发生了变化,心理上也经受着折磨。不论病情轻重缓急,病人都希望在第一时间获得同情和关注,得到最佳的治疗护理。对医护人员的依赖性明显增强,此时段也是密切护患关系的关键时期。但由于病情急、时间紧、事故突然,医护人员一般都忙于病人的抢救和治疗,疏于与病人或家属的沟通和交流,导致不能第一时间取得患者信任。所以我们在抢救之余多和患者或家属交谈,对他们反映的问题即使不能马上解决也认真倾听。其实我们说的支持性心理治疗也就包括了解释、倾听、支持等。在抢救现场手脚快一点,语气温柔些,让病人感觉到你在为他着急;转运途中遇到路面不平时轻声提醒一下病人,将患处轻轻抬起减少疼痛等等,虽然是举手之劳,却能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体贴,拉近与护士间的心理距离。尽可能减少患者的心理障碍,为入院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更好的适应舒适护理模式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现在医学模式有了革命性的的发展,而舒适护理模式的提出也是顺应医学模式的发展。但舒适护理的发展需要更高素质的护理工作人员的参与,实施舒适护理的先决条件是护理人员的观念转变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急救护士做为病人的第一接触者,她们的言谈举止尤为重要。但急救护士因为所面对的病情多数凶险并复杂多变,病人及家属期望值过高,处于不理智状态,当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值时,会将不满直接指向护士,甚至是侮辱和漫骂,而护士受工作性质限制只能忍耐,久之则会产生消极怠工情绪,更谈不上努力钻研业务,提高操作技术了。针对这些心理情况,我院定期组织护士进行培训,请专业心理老师授课,对不良情绪及时进行化解疏导;定期对急救护士进行轮科轮班;有侧重对急救护士进行操作技术培训;改善值班环境。避免由于职业特殊性所造成的职业压力成为一种职业危险,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学会不断调整心态,正视现实,以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充实自己,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提高心理耐受能力,从容面对压力,在促进身心健康同时提高护理质量[3]

总之,在院前急救中恰当的运用心理护理,满足病人和护士合理的心理需求,对减少医疗纠纷,密切护患关系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枫林, 临床心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张筱虹,李青, 我国10年急救医学文献计量分析, 中华急救医学,1996,16(1). 封三,

9.护理心理学论文 篇九

学习能力一般的特点。医学专业的知识点明显多于其他专业,因此部分医学高职学生反映掌握医学知识较为费力。内科护理学是一门重要的护理学专业课,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它与其他护理课程联系紧密,在临床护理的实践中应用较为普遍[2],同时在护理资格考试中占有较大的分值。如果学生无法熟悉掌握该课程知识,将影响其今后的其他课程学习、护士资格考试和临床工作,故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水平对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情景教学法是由教师组织和学生配合,以护理某一情景病例为内容的教学方法。在该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可以具有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从而实现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我们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中引入了情景教学法,已实施了两个学期,教学效果良好,现将方法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级三年制护理专业两个班级共118名学生实施情景教学法, 2017级三年制护理专业两个班级共116名学生实施普通教学法。

10.护理心理学论文 篇十

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收集资料

收集有关病人目前健康状态的资料,资料的具体内容及收集方法同第二节评估部分的相应内容。

2、判断结果

在目标陈述中所规定的评价期限到达后,将病人目前的健康状况与目标中预期的状况进行比较,以判定目标是否实现。衡量目标实现与否的程度有三种:

(1)目标完全实现。

(2)目标部分实现。

(3)目标未实现。

例如,预定目标为“病人一周后能行走50米”,一周后的评价结果为:

病人已能走50米——目标实现。

病人能走30米——目标部分实现。

病人拒绝下床行走或行走无力——目标未实现。

3、修定计划

护理计划的修定会涉及计划的各个部分,一般根据以下二个方面来进行。

(1)根据目标实现程度修定护理计划    目标已完全实现的护理诊断可以停止,其相应的措施同时停止;目标部分实现或未实现的,应分析其原因所在,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 所收集的资料是否准确、全面?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其正确性的高低势必影响后面各步骤。

2 护理诊断是否正确?导致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常包括

a、资料收集有误,如上例

b、护士在作出诊断时没有严格按照诊断依据。

c、相关因素不正确。

d、混淆了“有……危险”护理诊断和“潜在并发症”。

3 目标是否正确?如果目标超出了护理专业范围,超出了病人的能力和条件,也可导致实现目标时出现困难。

4 护理措施设计是否得当?执行是否有效?

11.护理心理学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 哮喘;心理状态;心理护理;效果研究

哮喘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变态反应之一,有研究资料表明,社会以及心理因素均有可能引发哮喘,此外,这两种因素在哮喘的发展以及转归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关免疫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哮喘的变态反应的出现与患者本身的心理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哮喘患者的心理因素、精神状态以及行为在患者发病机制中的地位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将对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所收治的132例急诊哮喘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心理护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所收治的132例急诊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抑郁水平调查均采用焦虑抑郁量表来测定。本研究中有51例男性,81例女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9-77岁,平均年龄为44.5岁。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的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病情转归所需的时间以及术后随访6个月的复发情况进行比较。

1.3 疗效评定 在HAD测量表中共包含了两部分测试内容,每个部分有7条测试项目,每条测试项目分为0-3分共4个等级。在测试完成后对其进行分别计分,测试分数大于9分为阳性。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为其6个月的随访。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4.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X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心理治疗

2.1 心理干预 有研究报告指出,对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肺部功能,对患者的病情控制有很大的帮助。这种干预方式的主要作用机理就是对患者大脑皮层的不良兴奋灶进行消除,以此来使得神经内分泌的调节功能得以稳定,降低炎症介质的释放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缓解支气管粘膜水肿的程度,以此来达到对患者的通氣功能进行改善的目的。此外,患者在深度放松的过程中,其机体的耗氧量减少,提高了患者的血氧浓度,以此来对患者的缺氧情况进行改善。

2.2 音乐护理 根据哮喘患者的实际情况,每天对其播放一段音乐,以此来使患者精神放松、心情愉悦,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一定要与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对患者的烦躁、恐惧、紧张等情绪进行适当的缓解。这样做不仅可以使患者得到较好的护理,而且还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2.3 认知疗法 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时,一定要让患者用平常心来对待哮喘病的发作,这样做既可以降低患者的发病几率,降低其病情的程度,而且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心理护理

3.1 心理支持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态度和蔼、热情诚恳,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刺激。同时还必须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精神疏导,让患者在心理上产生信任感以及安全感,利用诱导、示范、说服以及暗示等学习方法,对患者的注意力进行转移,对患者的负面情绪进程缓解,增加其治愈的自信心。告知患者哮喘的相关知识,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一定要给予科学的解释,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3.2 沟通与交流 在对哮喘患者进行护理时,一定要有耐心,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鼓励患者勇敢地适应生活、面对生活。此外,还必须对患者的家属作相应的工作,让他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患者,尽量不要在患者面前表现出唉声叹气、心事重重的样子。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消除患者的顾虑,增强其治愈的信心,让他们能够以轻松的心态来面对疾病。

4 小 结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通过对哮喘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患者的哮喘复发率、治疗时间、心理状态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通过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可以使其心理状态得以改善,降低患者的复发几率,提升其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章自萍.认知行为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C].2008灾害创伤与急救新进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8:170-172.

[2] 石改霞,杨二树.急诊哮喘心理状态及心理护理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3,26(2):116.

[3] 李娉.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的需求分析及其运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7):1255-1256.

[4] 王月凡.综合护理在支气管哮喘重度发作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8):1378-1380.

[5] 郭明清.支气管哮喘重度发作患者的急诊护理[J].北方药学,2011,08(12):115-115.

12.住院患儿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篇十二

1 住院患儿的心理特征

1.1 恐惧

陌生的环境, 对周围环境的不熟悉, 各种操作带来的疼痛刺激等可引起患儿恐惧。患儿多表现为害怕, 有的表现为预防性的不作声或否认患病, 不配合治疗、护理。

1.2 焦虑

易发生在温顺、老实、守纪律的患儿身上。患儿对疾病不了解, 不知何时能回到学校, 担心自己的功课及成绩受到影响, 表现为敏感、缺乏自信等。

1.3 盲从

在一些集中进行的操作中常可见到, 比如本来不哭的患儿, 看到别的患儿哭泣也会跟着哭起来。

1.4 抵触

由于病情和诊疗要求限制了患儿自由活动, 使患儿感到被动。当儿童给予配合后, 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认同, 如果患儿这种心理得不到满足, 易引发反感或抵触情绪。

1.5 孤独

患儿入院后, 离开了亲人和熟悉的环境, 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 会使患儿感到孤独, 表现为沉默寡言, 怕与人接触, 盼家长来看望。

2 心理护理

2.1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给予心理护理

对于婴幼儿, 尽力满足患儿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经常抚摸头部、后背或哄、逗、微笑等, 使患儿产生安全感、依赖感, 可促进疾病的康复。有条件时让家长陪伴患儿参与护理。对于学龄前患儿, 应主动接近患儿, 以轻柔的动作、和蔼的态度, 关心体贴患儿。同时, 为他们介绍其他患儿, 共同参与做游戏、看图画、讲故事等, 让患儿感到快乐。治疗时, 多采用积极鼓励的语言并让年龄稍大的患儿做示范, 取消其不良心理。对于学龄期患儿, 应耐心进行安慰, 取得患儿的信任。入院时告知疾病、治疗等情况, 让患儿明白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为其安心治疗做好心理准备。在治疗过程中, 对患儿多鼓励、多表扬, 强化患儿自尊、自爱的心理。可组织患儿看书、做作业及开展娱乐活动, 丰富患儿的精神生活, 消除其不良心理。

2.2 为患儿进行心理护理的沟通技巧

为患儿进行心理护理时, 应做到:①语气应耐心温柔, 温柔的语气让患儿产生亲切感, 减少患儿对护士的陌生感, 避免简单粗暴;②语言应简洁明了, 避免使用医学术语;③使用积极语言, 避免消极性语言;④使用鼓励性语言, 避免打击性语言, 夸奖赞赏的语言可使患儿心情愉快, 容易配合操作和治疗;⑤使用暗示性语言, 把希望患儿要达到的目标逐步暗示给患儿。

2.3 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

13.护理心理学论文 篇十三

(适用于护理学)

一、前言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随着医学模式及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心理学已成为护理专业必修课程之一。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使护理专业的学生建立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在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中自觉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处理和解决医学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并与护理知识相结合灵活运用于临床整体护理中,解决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为学生今后更好地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课程四年制护理专业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验4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护理心理学的概念、研究任务、研究方法。

2.熟悉护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护理心理学相关的主要心理学理论。3.了解护理心理学的相关领域及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护理心理学概述

护理心理学的相关概念。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护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护理心理学的相关学科。

第二节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护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护理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国外护理心理学发展概况。我国护理心理学发展概况。

第四节 护理心理学相关的主要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知理论。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心理学概念,心理的实质。感觉、知觉概念及特性;记忆的概念及遗忘规律;思维的概念;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情绪情感概念、分类;意志概念、特征。人格概念;人格结构;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需要层次理论;动机冲突;气质与性格的概念;气质的分类学说。

2.熟悉感觉、知觉的分类;记忆的过程;思维的分类;思维的基本过程;想象的概念与分类;注意的品质。情绪理论;情绪与健康的关系。人格的特点;能力发展与能力差异;性格的类型。自我意识的概念与结构。

3.了解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意的种类。情绪的外部表现与生理变化。自我意识的培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现象及实质

心理现象。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心理的实质。

第二节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第三节 人格

概述。人格倾向性。人格心理特征。自我意识。人格与临床护理。

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应激、应激源、应对、社会支持、心身疾病的概念。一般适应综合征。应激源分类。应激的中介因素。

2.熟悉应激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常见心身疾病。3.了解应激的理论模型。心身疾病分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应激概述

应激的概念。应激理论模型。

第二节 心理应激的中介机制

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

第三节 应激反应

应激的生理反应。应激的心理反应。应激的行为反应。应激的综合反应。应激反应的评定。心理应激与健康。

第四节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概述。心身疾病的范围。常见的心身疾病。

第四章 心理评估

目的要求:

1.掌握心理评估的概念。心理测验的概念。临床常用的心理评估的方法、实施原则、注意事项及适用范围。临床常用评定量表的使用。

2.熟悉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特征及适用范围。

3.了解使用心理测验的注意事项。心理测验的分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评估概述

心理评估的概念。心理评估的一般过程。心理评估的实施原则及注意事项。

第二节 临床护理心理评估基本方法

行为观察法。临床谈话法。心理测验法。

第三节 临床常用心理量表的使用

人格测验。智力测验。评定量表。

第五章 心理干预

目的要求:

1.掌握心理干预的概念与分类。系统脱敏技术和方法。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的方法。生物反馈的技术和方法。放松疗法的技术。

2.熟悉家庭干预在心理护理工作中的应用。集体心理干预在心理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暗示在心理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3.了解贝克认知治疗的原理。行为治疗的原理。人本疗法的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干预概述

心理干预的概念。临床护理心理干预种类与技术。

第二节 支持疗法

倾听技术。共情技术。安慰与开导技术。解释、建议和指导技术。积极的语言技术。暗示。

第三节 行为疗法

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正强化技术。示范法。生物反馈和松弛治疗。

第四节 认知疗法

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贝克的认知疗法。认知疗法在护理中的应用。

第五节 集体心理干预

集体心理干预的原理与方法。集体心理干预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第六节 家庭干预

家庭干预的原理与方法。家庭干预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第六章 病人心理

目的要求:

1.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反应。

2.熟悉病人的求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病人的遵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3.了解病人及病人角色的概念。病人的角色转换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人心理概述

病人的概念与病人角色。病人的角色转换问题。病人的求医和遵医行为。

第二节 病人的心理需要与心理反应

病人的心理需要。病人的心理反应。

第七章 心理护理

目的要求:

1.掌握心理护理的概念、原则和目标。心理护理的实施程序。2.熟悉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心理护理的实施形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护理概述

心理护理的概念。心理护理的目标。心理护理的原则。心理护理的实施形式。心理护理与整体护理的关系。

第二节 心理护理的基本程序

心理护理评估与诊断。心理护理措施的制订与实施。心理护理效果评价。

第八章 护士心理健康与维护

目的要求:

1.掌握护士常见的应激源。护士心理健康维护的措施。

2.熟悉护士职业紧张的消极影响。护士职业倦怠对健康的影响。3.了解职业紧张的生态学模式。护士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护士常见的应激源

组织管理方面。工作环境方面。工作的不确定性和责任方面。人际关系方面。价值感方面。社会支持方面。个体因素。

第二节 护士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护士心理健康现状。

第三节 护士的心理健康的维护

个人层面。组织层面。

三、教学时数分配

课 程 内 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合 计 绪论 心理学基础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评估 心理干预 病人心理 心理护理

护士心理健康与维护

理论时数 8 4 2 2 2 4 2 28

四、参考资料

上一篇:难忘的元宵节小学生作文下一篇:精选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