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前预习功课重要性学习心得(共10篇)
1.小学生课前预习功课重要性学习心得 篇一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
复习作为课堂学习的延续,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具有查漏补缺、提高完善的功能;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学生理解、消化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强化记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基本技能;课前预习是实施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预习复习能够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学习过程之中,为他们学习的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创新发展奠定基础。现就学生如何进行数学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浅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教会预习新课的方法
预习是促使学生积极自主、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条件。我们每天结合要学习的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深浅恰当的预习要求,如:让学生课前动口读读例题,初步能看懂例题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动脑想想例题中运用了什么解题方法,思考自己会用什么方法进行解答;动手写写,结合例题的方法自己能否做一些与例题相仿的练习。上课时结合自己的预习带着知识的重、难点认真听教师讲解或与他人讨论。
2、教会复习的方法(1)、及时复习。
复习可以分为:对于一节课的知识复习、一天的知识复习、一周的知识复习、一段时间的复习;也可以:根据知识的内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复习。
A、一节课的知识复习,我在每节课下课前5分钟,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回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特别要注意哪些地方-----再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学到的知识----整理并完善听课笔记。具体地说,可以先回忆上课老师讲过的内容,例题,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笔记与书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起来,最后问自己:我今天学习了什么数学内容?它的思想方法是怎么样的?相关的例题习题的解题方法步骤怎样?例如,在复习分数乘法计算时出示问题:
1、怎样计算分数乘法?分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3、在进行简便计算时可以运用哪些运算定律?
4、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这使得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这样就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之中,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新知识已成为自已知识宝库的部分。
B、一天的知识复习,每天做作业之前要求学生先进行回忆当天学习过的内容,阅读课本再次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最后进行作业。刚开始学生为了应付完成作业,草草地看看课本,或敷衍了事说已经复习了,所以在最初的一段时间我们把这一步先放在课堂上进行,在老师的指导下看着课题进行回忆当天学过的知识---指导看书中的例题及笔记---说说知识的重点、难点---最后才让学生做作业。(C、一段时间或一个知识体系的复习,我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复习本,我先教给一些复习方法如:列表法、画图法:可以画知识结构网络图、也可以画自己喜欢的图只要能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都即可。其次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整理成知识的结构图,最后引导学生不定期的进行修改和完善知识体系并不定期地复习。例如六年级教材《总复习——图形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知识点很多,包括直线、射线、线段、垂线、平行线的知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扇形、五边形等知识。其中三角形的知识又包括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三边长度的关系和角的特征等知识;四边形又可辐射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各图形,每种图形又可辐射出图形的特征等知识;圆这一图形又能连出其特征及有关的概念。这一节内容如果能拎出这个知识网的起点,并沿着由易至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线路进行梳理、辐射,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完善认知结构。在复习时,先出示一点,引导学生想象将这点一端、两段进行延长,会形成什么图形,引出“三线”知识;再将两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不同位置引出相交、平行,并由相交引出垂线,再由相交引出角的知识,并辐射出角的分类;再由三条线段围起,引出三角形,辐射出其相关知识;再由四条线段围起,引出四边形知识,再引出各种特殊四边形,并辐射出相关特征等知识;最后由曲线引出圆的知识,辐射出相关概念。整课的教学不是零散知识点的简单呈现,而是沿着知识结构的脉络进行梳理,将整个知识网由易到难地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本身,还有在“空间与图形”知识体系中穿行的体验。
(2)、加强课后练习。
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如果漫无目的得做题,其实跟没有练习的区别不大。重要的不在做题的数目多少,而在于做题的效益要高。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教材《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整理与复习》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一个正方体玻璃鱼缸,棱长5分米。(只列式不计算)
(1)在鱼缸里注入50升水,水深大约多少厘米?(玻璃厚度忽略不计)
(2)再在水里放入鹅卵石、水草和鱼,水面上升了2.5厘米。这些鹅卵石、水草和鱼的体积一共是多少立方厘米?
(3)如果想将2个这样的金鱼缸装在一个外包装箱里,不计算接头处与损耗,最少需要多少硬纸片?
这样的练习,不是单个知识的简单应用,而是将该单元知识点熔为一炉,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现实有机融合。通过这样的练习,帮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疏通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总之,学会思考,学会听讲,学会作业,数学是能够学好的,对自己要有信心。
(3)、做好单元小结。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的知识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单元小结内容应包括以下部分。(1)本单元的知识网络,简单地用图绘制出来。但要清晰的表示各知识点的联系;(2)本章的基本思想与方法,以典型的例题表达;(3)记录下本章中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自己在平时作业或测验中做错的题目及正确答案
(4)、看参考书
现在,学习参考书很多,应当怎么使用这些参考书呢?
首先,要选好参考书。每门课程有一本主要参考书就可以了,其他的可以作为一般性参考。
其次,要在阅读教科书并对所学知识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再去看参考书。有一个优秀生在总结他的学习经验时说:“我觉得应该以课本为中心,在把课本弄懂弄通的基础上,再去看课外书,以便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这条经验是可取的。
总之,抓好预习复习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有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发散思维、综合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充分发挥挖掘现有教学资源,从文本出发,挖掘各种资源,精心设计预习内容,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地、合作地、民主地积极学习,完成分配到的各项任务。
2.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课前预习习惯 篇二
如何才能调动学生主动预习的意识呢?首先学生自发的对新知识的好奇,是学生积极、主动预习的前提;其次老师循循善诱的正确引导为学生能够自觉完成预习创造了条件。
一、课前预习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兴趣也就越高”可以说,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应该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它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通过预习在课堂上可能会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
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但是有的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再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兴趣。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对自己的学习便有了信心。渐斩地觉得数学不再难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二、课前预习要加强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学会自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经过实践和反思,我认为预习方法的形成可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指导。
⒈ 看一看。引导学生仔细看书,边看边勾画,自定统一符号,如重点加“?”(着重号),难点加“△”,疑点加“?”,等等。做到粗读、细读和精读一体化,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边读边记,边读边思。
⒉ 读一读。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以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形象的理解概念,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概念来。
⒊ 摸一摸。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
⒋ 比一比。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
5.试一试。预习时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看答案。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的再看课本上的过程与结果。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课前预习要建立交流机制
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尽管学生课前进行了自学读懂了一些,但必然存在一些内容在理解上肤浅、或模糊、或未知甚至错误的。学生作为学习个体,本身就存在着差异,预习后的课堂面临学习差异可能更大。
那么预习后的课该如何组织?
1.评价——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或是结果,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注重发扬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比如可以通过课前提问、小问卷、小老师等形式检查预习成果,及时给予评价激励。同时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知识起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没有预习习惯或预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使其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
2.体验——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想的多、说的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渐渐地学生对预习产生欲望。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学生将会把课前预习作为一项常规的学习任务来完成。
四、课前预习的内容要有所选择
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课前预习的。对于结论性的知识,学生会有“先入为主”的想法,往往只看结论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探索和理解。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某些知识点理解错误,产生误解。
如:中位数、众数、平均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什么时候用平均数表示比较合理、什么时候用中位数表示比较合理。如果学生对知识产生了误解,要纠正学生对知识的误解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第一印象是比较深刻的。
五、课前预习要持之以恒的引领
预习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千万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觉得没有进步,就放弃了。要注意不断修正预习方法,并从课前预习入手,逐渐发展到单元预习和学期预习,逐渐形成预习习惯,不断提高预习能力。
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预习的同时,应创设情境,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和活动的题材,让学生探索、研究、创造性地学习新知。只要教师正确引导、把握知识的系统性、调整好教学模式,数学课堂就会异彩纷呈,生机勃勃!
总之, 要学好数学,就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有效教学背景下,课前预习对学好数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重要性 篇三
科学研究显示,人体对 听 到的信息记忆得更快更牢固 学生在上课前可如下进行:第一步,不用知道文章内容的情况下,将内容听两遍,无论听懂多少;第二步,参考原文,理解大概意思后,再听两遍 学生的脑中,就会对一些初次没有听懂的内容有所掌握 此时,不要求学生对全部内容了如指掌,对所有知识点运用自如,只需要了解大意即可 课堂后,建议 悠闲 的去听文章,反复几遍,因为经过教师对文章意思 语法点详细的讲解,听起来会很容易掌握内容,这个时候就将所学到的知识完完全全的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4.小学生课前预习功课重要性学习心得 篇四
课前预习是学生感知新知识、发展新思维的重要手段。课前预习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前奏曲。在当前实施高效课堂改革的过程中,课前预习不仅能使学生提前对所学的知识有个宏观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学生还能通过预习先行探究,自主解决一些问题,自发生疑,为课堂上进一步学习提高知识水平作好准备。因此学生从初一开始就要养成英语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谓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传授新知识之前,首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来了解新知识,领会其内涵,形成初步印象,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步理解,找出疑难点,从而在上课听讲时能够有的放矢。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这也是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所在!
一、英语预习的原则
1.归类分析“去粗取精”。
教师可通过集体辅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培训并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的预习方法,指导学生从大量书面材料中参考有关资料,或搜集所需要的与新课有关的有价值的资料,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去伪存真,分析整理出有用的东西。为进一步提高预习质量,可以组织同学各抒己见、献计献策,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有价值的预习方法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2.探索性原则。
即学生用预习方法相互交流,主动得获取知识,应用旧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参考资料、查阅字典等来诠释内容,激发预习兴趣,探索本身也是一种提高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巧妙设疑,尽量关键简单,做到抛砖引玉。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要多加赞美。不能直接评判正误,而应充分尊重和欣赏学生的意见。引导他们开动脑筋,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寻求答案,发现问题共同分析,共同补充,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
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从语音起步,指导学生运用字母的发音规则和拼读规则试读单词,要求尽量正确。
鼓励学生首先根据上下文语境猜测生词的含义。注意引导学生留意猜测的依据。学会从课文理解其使用的语言环境,可以借助字典和其他工具书,把生词的拼写、读音、词性、用法及例句记在笔记本上;对于课文,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用笔圈出不明白的地方,上课时用心听讲。
试读课文,初步理解大意,初步翻译,不会的地方做上标记。通过课前预习,初步扫除下一步学习中的语言障碍。
课后练习不会时可以照着书本填空,找出不会的空白地方,等老师上课讲到疑问处时,特别留意,将疑问各个击破。
预习过程中要做好预习笔记。做好预习笔记应做到以下四点:①摘抄新旧短语和表达法。旧的短语和表达法一段时间不用,很快就会生疏,每一次重复出现都是一次有效的复习:②摘抄典型句型,这样可以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③注意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记录下来,以便听课的时候有针对性;④预习笔记可以同课堂笔记合一,使课堂笔记成为预习笔记的补充和延伸。
在预习形式上,学生可以分组合作创造性地预习,克服学习困难较大等弊端。合作交流时组员可以各抒己见,大胆进行交流和讨论,某些较易难点一定能有所突破。对于难度较大地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与小组之间合作研讨,必要时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和线索,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
预习时教师要注意检查与监督。有些学生“等、靠、要”等“懒汉”依赖思想严重,学习缺乏自主性和毅力,他们一旦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学习热情就会降低,预习时敷衍了事现象就会出现。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和督促检查,及时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教师要多抽出一点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作出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展开组间合作竞争,进行组间互查、监督,相互启发,相互回答疑难问题。以便进一步激发学生预习的热情和信心。
5.高中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 篇五
著名的剧作家关汉卿曾说过:“笨鸟先飞早入林。”这句话给了我很多启示,不仅督促我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做到事事早时时早,而且使我找了辅导学生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对学生说这样一句话:“同学们不但要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还要有学期预习的意识,做一个有学期预习习惯的人—因为笨鸟先飞早入林,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一位采用了这种超前学习方法并尝到甜头的同学曾说过:
“还记得我在高一时,化学成绩不是很好,后来我在高一暑假对下学期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进行了预习,到了高二,我的化学成绩明显有了质的提高。”
看完这位同学的分享,你可能会在心里想:超前学习对成绩的提高真的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吗?我经常听到有的同学诉苦说,自己明明知道上课要认真听讲,却总是不知不觉地走神,每次课后都自责、后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关键在于少了预习这一环节。预习就像军事战略中的侦察活动一样,要战胜对方得先了解人家的底儿。同学们听课也一样,必须通过预习来知己知彼,从而提高课上的听课效率。如果我们不曾预习,在上课时就等于没有目标牵引或任务驱动,缺少主动性,注意力肯定会不集中,很容易就会有上课走神的现象。
一位一直有学期预习习惯的同学这样说:
“有同学曾问我:“你都预习了,上课还用认真听吗?”这是对预习的一种很大的误解。预习是自己对知识掌握的一种提前准备,期间肯定有很多搞不懂的知识点,需要认真听老师讲解。其实,在听课的过程中,预习者与没有预习者最大的区别是:预习者是带着疑问主动去听课,听课既轻松又能抓住重点;而没有预习者则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即听的吃力,听课的效果也不会高。”
学习是一个程序,环环相扣,事先做好了预习工作,听课才有主动性,效率才会提高。正如一位同学所说:“预习是合理‘抢跑’,一开始就‘抢跑’领先,争取主动,当然容易取胜。”
既然学期预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应如何进行预习呢?在预习的时候,又有哪些关键步骤呢?
6.学生课前预习技巧 篇六
圈点画线虽然并无统一的规定,但多数人却有一些习惯性的标记方法。如用圆点(·)或圆圈(o)表示重要精彩的语句;用双圆号(oo)表示一段精彩内容或语句的结束;用几个并列三角形(△△△)表示课文中几个并列的观点或事务;用惊叹号(!)表示自己非常欣赏的语句;用问号(?)表示对课文中有关问题的质疑;用波浪线(~~~~~)表示关键性的语句和段落;用加重点(………)表示段落中关键性的字;用单直线(_)、双直线(=)和三直线(≡)表示课文中重要程度不同的概念或定义。
每次阅读时可用颜色不同的笔加以勾画,这样有利于区别阅读的层次。不同颜色代笔不同的见解和意义,能使理解步步深入。但要注意:有所不画,才能有所画。阅读中也不要到处去勾画,勾画的太多反而有碍于重点的突出。一个善于阅读的人会有一套自定的习惯记号,每种记号很自然地表达了他所要表达的意义,既简便明确,又节省了书写的地方。
7.小学生课前预习的好处 篇七
一、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在预习时,最初是为了完成书后的练习而看书。当学生无法解决练习时,他会认真看例题,对例题与习题进行比较,思考解决例题需要的新旧知识,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长期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会在预习中逐渐掌握自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学会举一反三。
二、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在预习时,会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教师讲解时,他会回忆预习中了解到的程序,自己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会成为学生关注的部分,而专心听讲,主动而又重点地学习,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但是有的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再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信心。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对学习与自己便有了信心。长期坚持,自然不再觉得数学难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四、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课前的自学、思考的过程,通过预习可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思维能力。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由于自身知识储备有限,预习只能以课本为准,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更好的接受拓展开来的知识,课前进行相应的预习,对教师要讲解的新知识有些印象,在听课过程中轻松些,可以跟上教师讲解的思路,抓住重点,可以重点听讲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所没有弄清楚的问题,自己有其他的问题或想法也会跟着老师的讲解而进行思考,从而接纳教材,轻松学会本节课知识内容,激发其学习数学情趣,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
五、利于在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理论,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而更注重在教学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学习数学,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对于少部分小学生来说,受到年龄和自身学习自主性等方面因素影响,可能预习不认真,或者干脆不去预习,往往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直接死记结果,对形成结论所经历的过程不太关注,可能会缺少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在学生预习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师可以直接提出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了解知识的具体情况,从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出发,能帮助学生对教学难度的理解,同时不断发问:“为什么这样分析、为什么这样计算”,保证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到不同的方法,并在交流、比较中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计算能力。
六、可以快速讲解课程,利用剩余时间拓展知识面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书本上要新授的内容基本熟悉,大大提高了教师教学速度。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可直接以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使教师在保证课堂教学基础上,多剩余一些时间,多做一些题,增强做题的熟练程度,拓展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从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地挖掘教材资源,适当的拓展知识面。
七、培养学生的情感、用辩证唯物的观点看世界
要让学生把现在的学习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的观点看世界。
8.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篇八
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不要认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学生就不会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就不会一起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悦。因为预习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动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而自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预习。
其次,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教师既可以从理论方面给学生讲讲预习的好处,还可以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向学生渗透预习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他们坚持预习,还可以作对比分析,逐渐让他们体会到预习习惯的养成对自己的进一步学习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学习成绩的提升至关重要。
第三,教师要有自己的责任感。随着十年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再颁布,教育部门的一再呐喊,自学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但看看学生的自学能力状况是很不乐观的,这就需要老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来促进这件事,事业很伟大,我们还是做吧。
二、乐于预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⑴ 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比如每周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出几名“预习小能手”(或者“预习小明星”)。还可以让预习得特别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组织全班的汇报交流活动。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取长补短,提高预习能力。另外,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预习的兴趣。
⑵ 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比如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就说:“我看谁是预习的小能手(或者‘小明星’)!”检查预习效果时,发现预习得好的学生就在预习本上为他批注:“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预习得很成功,继续努力!”如果发现学生有进步也要及时表扬,比如,“预习得真仔细!再多动一下脑筋,你都能当小老师了!”“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能行!”等等。另外,还可以让预习得好的同学在台上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并把预习的方法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树立起自信。
⑶ 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对于预习得较好的或者预习有进步的学生,特别是能坚持不懈的,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如:奖给他们“智慧星”、“进步星”、“坚持星”等,累积到一定的数量还可以发给他们一些奖品,刺激,刺激。
三、学会预习
由于学生年龄小,获取知识的经验不足,对其进行科学的预习方法指导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预习的成败和预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教师要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这对教师要求比较高,除了要分析自己学生的学情,还要结合教材特点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价值,又有吸引力,并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预习兴趣的预习内容。最重要的是所布置的内容要有层次性,要让学生通过预习、思考,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这一课我们学习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还可以怎么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当然由于学生的差异,可以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区别对待。具体是否可以从五个步骤入手:
1、看 “看”就是让学生全面地看一遍预习的内容,想一想这一节主要学什么,和上一节(或以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记 “记”就是让学生在预习时,对学习内容圈一圈、划一划、读一读,甚至抄一抄,其目的就是记住主要内容。特别是概念课、推导公式等课尤其重要。
3、思 预习,也就是自学,当然要思考,因此,“思”就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思考,开动脑筋,思考:这一节和上一节(或以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例题等新内容能看懂吗?书上“小精灵 ”的问题能回答吗?......
4、做 通过上面的学习,检验一下自己掌握的如何,那就要做一下例题,做一下练习题,当然题量不需要很多,点到为止。
5、问 我想“问”也是一个主要环节,毕竟是自学,肯定有这样、那样不懂的问题,那就要记下来,在家要主动问,到学校更应该问,养成“不耻下问” 的好习惯很重要。真的很重要,确实要好好引导。
四、坚持预习
习惯是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要靠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而且要在长期的训练中得到巩固,使之定型。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地训练,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多方力量联合起来,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积累起来,养成习惯。否则,一曝十寒,是不能养成好习惯的。在我们农村学校,由于生源比较杂,外地民工子女比较多,还有现在学生比较懒,以及家长的不配合、不重视,当然有些家长也确实不会配合,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农村难度更大。
好的习惯会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路标,会成为学生一生快乐的源泉。我们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为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9.小学中高年级的课前预习方法 篇九
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预习就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课前预习这一方法地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预习”这一环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小学语文课多是由一篇一篇内容上不相关联的文章组成,它的知识的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字、词、句的含义和语法上。语文课的目的,一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二是训练分析、理解、综合的思维能力。从这些特点出发,语文课采用及时预习的方法比较好。那么,语文课应该怎么样预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为此,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几种预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讲读课文,通过预习来培养学生在自读中善于察疑、质疑、搜集、整理的意识。这种预习操作起来较为细致,通过搜集整理、分步朗读、处理字词、思考分析等几个步骤来完成。
一、了解背景、搜集整理资料。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待到课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其动手查找资料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二、分步朗读。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教师而言,它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它既是语文能力也是学习方法。不同文体的文章,它的朗读要求是不相同的。记叙文的朗读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能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色。而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朗读要求就不同了,在做这两种文体阅读时,就必须先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特色。课文一定要朗读,而且应该放声朗读。朗读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课文时,可分为三步来进行,第一步为初读,对课文内容进行一个整体了解,读准生字、新词;第二步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则是精读,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三、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和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的预习可以从读、圈、查、划、抄入手,循序渐进。(1)读。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储备在自己的口语语库中,丰富自己的词汇。(2)圈。课前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以备老师讲课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4)划。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5)抄。对于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或者优美的语句等抄写在积累本上,巩固记忆。抄写的过程中数量可以自己决定。
10.小学课前预习方法 篇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也经常布置预习作业:“今晚的作业是预习下一课第32至33页。”一句话下去,学生随便地打开书看一看,走马观花,预习完毕。这样的预习对学习新课有作用吗?又有多大的作用呢?“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预习,才能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才能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会预习,并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所谓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对要学的知识有个大体了解,找疑点,提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听课,通过课堂上的集体学习完全掌握新知。预习一般分为全册预览、单元预习和课时预习三种,这里我重点对课时预习的指导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
指导预习要有模可循。预习和课堂学习一样,有着一般的步骤和方法,教师要向学生介绍预习的操作步骤,以便学生有模可循。在教学实践中,我把预习数学的方法和步骤编成了一个顺口溜:“先读书,划批注;有缺陷,及时补;多用脑,勤动手;试练习,找疑处。持之以恒先预习,学好数学很容易。”
“先读书,划批注”是预习的第一步,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读课本的过程就是一个感知新知识的过程。读的时候要逐字逐词逐句地认真阅读,可边读边划,边读边写。可以把重点字词、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疑难处、学会的、不会的分别用圆点、直线、双直线、波浪线、对号、问号等不同的符号分别做上标记;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
“有缺陷,及时补”是指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新知识的“前衍部分”有不明白不清楚之处,就要及时复习,把与新知相关的基础打好,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
“多用脑,勤动手”则是学习数学的一大法宝,它告诉同学们,预习过程中,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千万不要死记定律、硬背公式。遇到定律、公式时,可以自己先推导一遍,需要实验的就动手做实验,需要实践的就动手去操作,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化对概念、公式的理解,这样更利于掌握新知。
“试练习,找疑处”可以算作预习的最后一步。课本中的“想想做做”、“练一练”安排的都是与例题同步的模仿练习,完成以上任务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做练习,通过试做,可以检查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内化新知,然后回顾整个预习过程,归纳出新知识的重点,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
指导预习要因人而异。低年级的小朋友识字不多,应尽量少布置预习或不布置预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我们可以把三年级作为学生学会预习数学的起点。开始训练时,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安排适量的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步骤,教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方法。例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前,我要求学生这样预习:
1、阅读课本第58至59页,把你认为重要的语句用直线划下来,多读几遍,看看是否理解;把不懂得地方做上标记。
2、按课本上的要求,找一找身边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利用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记下来。
3、试着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问题,会了就标上对号,不会就标上问号。
4、第59页的“想象做做”你会吗?请试着做一做。
5、再一次看书,说说这节内容重点学习的什么,想想还有什么疑难之处,记下来。
课堂上的检查反馈表明:学生预习效果非常好,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到了四年级,就可以把预习活动“置之课外”了,但每课时前要给学生以“预习提示”,指导学生按预习提示,结合已学到的方法去进行预习,这样一路走下去,到了高年级,学生就可以独立进行预习了。
指导预习要因材而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预习的方法也不相同。如:概念型教材重点采用阅读理解法预习,计算型教材重点采用尝试练习法预习,而几何内容则适合采用实验操作法预习……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预习数学,一般以某一种(或几种)学习方法为主,辅以其它。
【小学生课前预习功课重要性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08-07
白小学课前一支歌阶段总结10-14
小学生学习实践心得11-06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习论文09-14
小学生学习雷锋心得总结07-22
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07-18
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有效性的探究09-25
小学体育教师学习心得08-06
太谷实验小学学习心得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