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产业链发展

2024-08-17

林下经济产业链发展(精选7篇)

1.林下经济产业链发展 篇一

多举措发展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产业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林业生产的参与式林业与农业经营方式,是采取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是协调森林保护与发展经济非常有效的模式。

一、林下经济的兴起

21世纪以来,我国林下经济发展迅速,在国家的政策引领,财政扶持和技术支撑下,近年来全国各地林下经济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二、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部分领导层和决策层对发展林下经济在农民增收和巩固退耕还林,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作用和潜力认识不足,主管部门和乡镇在改变农民传统种植养殖习惯的示范引导不够。

(二)林产品加工规模小或无加工企业,缺乏林产品收购的定价和竞争机制,导致林产品收购价格低,林业的综合效益差,影响了农民植树造林建设产业资源基地的积极性。

(三)政府对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的扶持力度不大,没有专门的扶持资金。

(四)林地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既增加林产品运输管理成本,又只能是靠天吃饭,很难在肥水上确保林产品稳产高产。

(五)林业产业企业或业主在发展中不能及时兑现有关协议内容,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纠纷。

三、多种措施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

(一)明确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路

充分利用林木,林草、林地、林萌等森林资源,改变人们纯林、纯田、纯土、纯圈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习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和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实现林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地实施“科技兴林,产业强林”战略,推进从重生态向生态产业一体化转变,从林业小县向产业强县转变,提供为生态安全提供森林支撑,为农民增收提供产业支撑。

(二)明确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目标。

着力发展“两大产业”地参、雪莲果,大力推广林下种植、养殖模式两大模式,到2017年打造十亿产业,助推亿元模式,地参产业高产基地和雪莲果高产基地转换面积达10万亩,林地资源利用达到40%以上,产业资源培育,产品加工一体化上规模上档次,达到森林资源少剩余甚至无剩余的要求,实现兴林富民目标。

(三)突出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重点

地参,雪莲果在广安、前锋、南江等地已多年试种成功,能食药两用,具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很具有开发价值,将其打造成现代林业循环经济的示范产业,对 其他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十分巨大。

1、坚持四项制度,促进地参、雪莲果高产高效。一是先进科技应用推广制度;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制度;三是政策激励制度;四是建立参、果产品收购定价听证制度。

2、抓住四个节点,提升产业素质。

一是抓住培育和引进不同经济成份和不同产业环节的地参、雪莲果加工企业发展的节点;二是抓住差别扶持的节点,重点以地参、雪莲果加工能力超千吨、超万吨加工企业发展;三是抓住培育知名企业,知名企业品牌节点,增强社会知名度和认知度;四是抓住扶持有机无公害绿色产品和农产品产地认证节点,提高产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3、破解两大难题。

一是破解地参地上部分茎叶销售难问题;二是破解雪莲果地上茎叶未能利用难题,通过生物转化技术和发展林下养殖,将地参、雪莲果茎叶物转化成猪、羊、牛、鸡、鸭、鹅、兔等饲料,可循环利用的现代林业循环经济示范产业。

四、强化组织领导,各方协调配合。

(一)科学规划,引导合作。

科学确定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重点,规模布局,处理好家庭承包与规模经营的关系,林业与农业,林业与畜牧业的关系,引导农户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经营,转变森林经营理念,推动部门合作,促进林农林畜互动,提 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和收入水平,增强林业的抗风险能力。

(二)强化服务,示范推动。

切实加强对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的指导服务水平,坚持常态化先进科技推广应用制度和重点林产品定价听证制度,聘请专家建立不同类型科研平台,帮助农民、林业专业合作企业解决资金、技术、生产、销售等问题,抓好不同发展模式的试验示范,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做法,表彰典型,推动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向纵深发展。

(三)完善政策,扶持发展。

要通过调研座谈等形式,将扶持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反馈到领导决策层,争取各级政府的税收、信贷贴息政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对符合政策的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建立县级林业循环经济或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基金。出台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专项扶持政策,促进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为实现绿色增长,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较大贡献。

2.林下经济产业链发展 篇二

1 歙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歙县地区拥有森林资源173 751.4万hm2, 森林覆盖率达到82%。其中人工林61 331.6万hm2。在此丰富的森林资源中, 目前利用开发的不足10%, 以林下经济开发利用的更少, 约在1%。林业资源利用开发使用率不高, 林农利用森林资源收入低, 阻碍了森林资源的保护, 如森林防火工作主要由政府承当, 而林农因不能获得效益, 对林场保护管理积极性差。因为森林总量较大, 开发利用较少, 因此林业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特别是林下经济产业发展, 可以成为林农增收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该地区利用林下经济产业的主要模式为林下种养业, 如果发展林 (枇杷、茶树等) 下的土蜂养殖, 可以提供优良的蜂蜜, 此外可发展林下食用菌的种植等。

2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目前情况不是很理想, 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有一定的技术要求, 林农掌握这一技术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如林下食用菌的种植技术, 需要掌握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二是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技术的培训等。对于一些林农来讲存在着一定的资金筹集问题。三是林下经济产业推广力度不够, 没有系统形成一套推广方法和措施。一方面要求林业推广工作人员注意市场动态, 能够做好市场分析, 推广市场效益好的林下经济产业模式。另一方面要求林业推广工作者自身具备一定的林下经济产业模式的技术经验。四是林场小、散等因素制约着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 由于包产到户时为保证公平, 将山场分的较小而散, 严重制约了林场林下经济的开发利用。

3 林下经济开发利用的意义

林下经济的开发利用对于该地区多山多林林农生活的改善、增加林农收入、现实林农人均收入的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 适当合理地利用林业资源创造效益可以为林业资源的更好保护提供保障[2], 否则林农林业资源保护意识下降, 并且可能延伸出森林管理及防火经费短缺等问题。林下经济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的原则。

3.1 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林农经济收入

为改变目前单一的林业产业所产生的收入结构, 引入林下经济开发利用具有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的效果。歙县地区林业资源丰富, 但生态脆弱, 大面积的砍伐森林资源,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巨大。而发展林下经济, 对森林覆盖率及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小, 甚至可以更好保护森林资源。

3.2 为林业资源保护提供必要的支撑

近20~30年来, 随着节能柴灶的推广及生产生活能源使用结构的改变, 由薪柴向煤、气、电的转变, 使该地区野生状态的林场较多。林场利用率普遍下降, 导致林农对林场的保护重视力度不够, 造成森林火灾易发, 从而增加了林业部门森林防火的压力, 如果林下经济产业能够形成一定规模, 并创造效益, 将增强林农对林业资源的重视, 从而为林业资源的保护提供支撑。

4 适宜歙县林下经济发展的模式

总的来说,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必须在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的指导下, 以不破坏和牺牲生态资源为前提将开发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 从而实现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对于开发性的产业要在生态可承受的范围内适当地开发利用林下资源, 而对生态有益的林下资源的开发则应当注意引进物种与本地区生态系统相适应, 避免造成外来物种入侵, 破坏本地原有生态系统。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林下种植业、林下养殖业、林下旅游、林下产品加工等类型[4]。林下种植业又可分为林菌、林菜、林草、林粮、林油、林药等种植类型。林下养殖业可细分为林牧、林禽、林昆等养殖类型。对于该地区可以选择以下几种类型进行推广。

4.1 林下种植业

该地区主要树种以松、杉、落叶阔叶林为主。各种野生食用菌较为丰富, 因此对于林菌产业发展有着独特的优势。目前利用林场进行食用菌栽培的比较少, 对于交通较为方便的地区可以适当推广香菇、鸡腿菇、双孢菇等。针对茶园茶树对氮肥的需求, 可以选择“林—油”种植, 如大豆、花生等豆科油料植物, 既可以固氮增加园地肥力, 又可以覆盖地表, 防止水土流失。根据蔬菜的需光率不同, 也可在林下种植蕨菜等。该地区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也是一项可以选择的林下经济产业, 如种植金银花等。

4.2 林下养殖业

该地区经果林较多, 枇杷、橘、雪梨、山核桃等果树有一定的分布, 在这些地区可以推广林下养殖, “三潭” (漳潭、棉潭、瀹潭) 枇杷产区的土蜂养殖, 既提高了果树的受粉率, 又促进林下产业的发展。因此, “三口” (新溪口、街口、正口) 、上丰等地区可以推广蜜蜂的养殖。同时, 林下柴鸡等禽类养殖也是一种可推广的模式。

4.3 林下旅游业

该地区旅游业较为发达, 林下旅游也是一种林业产业与旅游结合的产业, 大力发展林下旅游是一条可行之路, 通过推动林场树种的调整, 开发一些景点, 吸引摄影爱好者旅游观光, 可以极大地提高林业资源产生的效益。如果树花开时节、春秋季节的树叶变色等美好风景可以吸引许多摄影观光者。该地区拥有丰富人文文化背景, 歙县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徽学”主要发源地之一, 同时各类名木古树分布各村落中, 做好林下旅游与生态文化建设的结合, 使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相结合, 可以让人们认识到生态的价值, 树立生态生产力的理念[5]。

5 结语

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是一件有利于该地区林农的重要举措, 既可促进农业现代化提升, 又可提高农民收入。同时通过发展林下旅游, 打造旅游景点, 拉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对该区整个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响应省委、政府建设美好安徽, 实现该地区美好乡村建设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荣和, 于景华.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新模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1-3.

[2]张祥录, 胡武祥.黄山市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0) :175.

[3]孙晶波, 初小红, 张永海, 等.从森林保护到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 :67-68.

[4]蒋卫民.林下经济发展模式[J].广西林业, 2011 (10) :1.

3.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产业模式分析 篇三

【摘 要】本文简述了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几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最后,对如何发展林下经济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林下经济;现状;模式

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林木资源为背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以及各种修养生息等健康经营活动的一种经济模式,是由现代生态学向应用科学的创新实践,能有效地实现农林牧各业资源共享,符合当前或今后循环经济得发展方向。

1.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因此,发展新型林业产业,尤其是发展林下经济就成为支撑国家生态建设,促进林区经济发展,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选择。

林下经济是林业产业的重要内容,国家林业局一直非常重视发展林下经济。贾局长在2007年“全国林业产业大会暨中国林业产业协会成立大会”讲话中提出了要在发展林下经济上取得突破的要求,要探索高效合理的林地复合经营模式,扶持林下产品加工业,以加工业的大发展带动种植养殖业的大发展,全面提高林下经济效益。在国家的政策引领、财政扶持和技术支撑下,近年来全国各地林下经济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截止2013年,我国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量情况如下,其中,11种主要林产品产量28216吨,中药材产量11682吨,食用菌产量46740吨,山野菜产量19915吨,大牲畜343万只,家禽424万只,森林旅游观光人数4393597人次。

2.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2.1林农模式

林农模式即林农间作,主要包括林粮间作、林菜间作和林棉间作。随着林下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下种植类型也不断增多。据调查,在林下种植小麦、谷子、西瓜和花生等,这些作物不仅具有固氮根瘤菌,而且不与林木争肥争水,又能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每亩年平均增加收益4,000元以上。

2.2林药模式

为充分挖掘林地价值,根据市场需要可尝试发展林药模式。主要以种植中药材西洋参、党参、金银花、刺五加、五味子和枸杞等。据调查,在林下种植药材每亩平均增加收益6,000元以上。

2.3林禽模式

利用林荫环境在林下放养或圈养鸡、鸭、鹅等禽类,林下的草木、昆虫可补充鸡鸭鹅的饲料,不需再喂任何添加剂,所产蛋的营养成分比普通养殖高出30%左右。同时,鸡鸭鹅的粪便经过处理可做林地肥料,与纯粹圈养相比可以极大减少资金投入,此林禽模式也是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之一。

2.4林草模式

在林下套种多花黑牧草,紫花首荷等耐阴性牧草,这种牧草不仅可以在幼龄林下套种,也可在中龄林和近熟林下套种。林间种植牧草为发展养殖业提供基础。林草模式是一项投人少、产出多、见效快、效益好的致富项目。

2.5林菌模式

根据部分菌类在生长过程中只需要散射光的特点,可在林内庇荫的环境下培育各种菌类,培育的菌类以平菇、滑子菇和鸡腿菇为主,经济收益十分显著。

2.6林游模式

森林旅游是目前发展最快、效益最高的林下经济模式。以森林资源景观为依托的旅游景区有近千个,仅2013 年,全国年均接待游客量近4亿人次,实现利润400亿元。

3.建议

林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应将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倾注人力、物力和财力,逐步将林下经济做大做强。

3.1统筹安排,做好科学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明确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做好科学规划,确定任务目标。規划制定过程中,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

3.2加大宣传力度,落实林改配套政策

林业部门应结合实际特点制定林改配套政策,并将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政策宣传、实施到位。积极动员和引导林农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探索林下种植、养殖等多种复合林业发展的新模式。此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

3.3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要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走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经营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对现有企业中发展经营好、带动能力强的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增强辐射力,从而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发展。

3.4强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技术指导。林业技术人员应经常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指导,积极开展对林下种养殖户的技术培训,要加大技术推广、病虫害预测预防工作。二是资金服务。应不断加大林下经济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大力争引上级有关部门专项资金,对林下经济示范大户给予补贴。三是市场服务。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成立行业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强市场调研,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使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躲避市场风险。

3.5部门协调,合力推进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涉及农业、林业、规划、旅游、工商、土地等多个领域,需要各部门配合协调。建议政府成立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推进小组,解决林下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切实推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3.6保证森林可持续发展

4.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探讨 篇四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结合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探讨国有林场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及林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以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要求;模式

所谓的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将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发展于此的经济作业,其中包括了林下、林中以及林上产业。发展林下经济可以缩短林业经济周期,保护生态的稳定与安全,提高林业经济附加值,从近年来各国有林场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林下经济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广东省国有林场基本情况

广东省共有国有林场188个,分布在21个市、84个县、经营拥有的总经营面积73.9万hm2,林地面积60.7万亩,约占全省林地面积的7%;在有林地面积中生态林面积占51%,商品林面积49%。2008年底统计:林蓄积量合计约3 384m3,占全省森林资源总量的8%。在职职工1.5万人,全省林场资产总约35.5亿元。201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到2015年,全省发展林下经济面积在186.7万hm2以上,林下经济产值在45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必要性

2.1 单一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综合效益较为低下

如今省内部分国有林场中,现有的经济模式已经不适应林区的发展,旧模式导致林业资源被浪费,使得林区经济的综合效益相对较低。在国有林场中,仍有很大一部分延续过去造林伐木传统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大量的林地资源未被综合有效地利用,经济效益长期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使林区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经济效益无法得到充分的提高,而且对生态平衡发展具有破坏性的危害,直接导致林区的林业资源逐渐枯竭,林区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效益形成对立矛盾的态势。

2.2 实现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发展多元化的林下经济是转变国有林场的林业经济增长模式,促进林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国有林场探索出一条以林业为主,林下养殖、种植、森林旅游综合发展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以充分地利用林区丰富的林地资源及广阔的林地空间来提高林区整体的资源利用率和经济产出效率。将单一的林区经济发展模式拓展为综合利用林区多层空间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林下资源的合理利用以科学发展国有林区的经济。同时,多元化的林下经济发展可以使得林区的职工通过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在相对短时间内获得经济收益,以避免由于林木收益周期较长所带来的急功近利破坏生态的问题。整合林区的整条林业产业链,实现既能在短期内获得收益,又能在长期保护生态维护树林,长期与短期协调发展,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整个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2.3 节约型林场及环境友好型林场的要求

充分利用林场内的各种资源,实施多元化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是林场节约林业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林场和环境友好型林场的要求。发展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以及森林旅游,既可以扩增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强化水土的保持能力和水源的涵养能力,为林区的生态平衡打下水源基础。同时,通过发展林下养殖业将牲畜从室内养殖转移到林间放养或圈养,既可以提高牲畜的品种质量,减少病菌传染的机会,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还可以使林区的整个生态系统更为一体化,生物资源的循环更合理,以促进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成。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林下经济是指依靠林地资源,以科技为技术支持,合理选择适宜林下生长的菌类及微生物、动物、植物的物种,并施以系统化地种植养殖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既实现林地生物品种的多样性,又在农业、林业、牧业三方面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享,最终实现整个生态圈的平衡稳定可持续的循环发展。

国有林场是宝贵的优质资源之一,森林资源和辽阔的林地空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成功探索出多种高效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如林下种植模式、林下养殖模式、森林旅游模式等,为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

3.1 林下种植

国有林场拥有极其丰富的林下资源可供发展种植业。可供考虑的发展模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4.1.1 林+花模式

即在林下大批量种植各类耐阴的观赏类植物和花卉。

4.1.2 林+菜模式

即在林下种植喜阴的经济作物。

4.1.3 林+药模式

即在林下培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或其他作物。

4.1.4 林+菌模式

即在林下种植各类菌菇类。

在连山壮族瑶自治县,许多乡镇在山上的枫树林下便会长出一朵朵天然的灵芝,因其具有促进和调整免疫功能、抗自由基、抗神经衰弱、治疗高血压、治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抗过敏作用等功效,药理价值极高。在各地区市场需求都很旺盛,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经济收益可观,可作为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种植模式的首选之一。近年来,该县以“林+菌”模式作为该山区乡镇农民主要的致富创收项目进行推广,并对灵芝种的林区施以各项全面的生态保护措施,有效保障林下的生长环境以适合灵芝的生长。

3.2 林下养殖

除了林下种植的模式之外,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国有林场林下广阔的空间发展进行多层次立体的养殖。可供考虑的发展模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3.2.1 林+蜂模式

即利用林下的空间放养适合的蜜蜂品种以发展养蜂业。

3.2.2 林+畜模式

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猪牛羊兔等各个品种的家畜。广东省连山林场部分职工在林中放养东山羊,收入十分可观。

3.2.3 林+禽模式

即在林下畜养鸡鸭鸟鹅等各种禽类。

3.3 森林旅游

在发展林下种植及林下养殖之外,发展林下旅游业也是国有林场发展经济的高效模式之一。利用该省优越的地理环境,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的极佳的生态环境,在合理地开发规划下,发展以纯天然的森林景观为主,以周边天然林下资源的产品为辅的旅游业。具体而言,可开发森林氧吧、疗养康复、休闲度假等各类功能的森林旅游开发区。近年来,广东省已先后开发并建成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森林旅游正逐步成为国有林场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省乳阳林来局和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合作建设合同》,该公司将在5年内投资5.5,建设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景区。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能促进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开辟林家增收渠道,提高林地使用率,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通过利用林下经济产业各项产品资源,从加工到流通销售将其打造成一条经济产业链,进一步使林下经济的发展高效化,形成国有林场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5.苍溪县发展林下经济典型材料 篇五

——四川省苍溪县发展林下经济典型材料

苍溪县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幅员2330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78万人。现有林业用地140.2万亩,森林覆盖率45.8%。近年来,苍溪县坚持做好“四篇文章”,不断提高林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加快推进林区经济多元化。2010年,全县突破林业总产值8.5亿元,林农人均增收700余元。摘取了全国林改百强县、全国天保工程示范县、全国生态示范县和四川省绿化模范县等殊荣。

围绕高位求进,做好“组织保障”文章

“二十年积蓄”变“起跳资本”。经过二十多年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苍溪县森林资源储量丰富,为发展林下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苍溪县委、县政府在认真调研,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决定发展林下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全力加以推动。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在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抓的基础上,建立了县委专职副书记统筹主抓,分管副县长专抓,县林业局牵头负责,县农业局、畜牧局、科技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并将林下经济发展纳入各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考核3-

业有限公司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7家,年销售收入达1.6亿元。二是做实专合组织。实行专合组织(龙头企业)建设核心示范园、养殖小区或种畜场,对林农实行“三包四统一服务”(包技术培训、包果品销售、包药械供应,品种统一、病虫统防、物资统配、鲜果统购,关键技术上门服务),拓展“猪-沼-果(药)”、“六个一+三配套”(“六个一”,即每户建成一个年稳定收入1万元以上的林下经济园,一口年产气400方以上的沼气池,一个蓄水100方以上的防旱池,一眼机压或电提卫生井,一个环保垃圾箱,一套生态农居。“三配套”,即生态循环建设配套、农村环保设施配套、生态家园文化配套)生态庭园经济发展路子。建成猕猴桃、苍溪梨、魔芋、林中鸡、中药材等各类专合组织和协会195个(其中国家级百强专业协会2个、省级专合组织7个),带动农户

7.8万户,建成产业基地27万亩。三是打造优势品牌。以“五有”农民培训为载体,借助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的技术指导,大力实施种养技术提升工程,提高生产主体的技术水平。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低碳林业,建成8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梨苑草兔、林中鸡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地方特色农产品;苍溪红心猕猴桃、苍溪梨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川明参”被评为“四川名牌农产品”。川明参为主的中药材独占西南,远销香港、韩国,以银杏苗、板栗苗、苍溪梨为主的各类优质果苗和绿化苗木销往全国20-4-

多个省、市、区,成为西南最大的沙参之乡和苗木集散地,年交易额达2亿多元,被誉为“大山里的小温州”。

围绕科学管理,做好“长效机制”文章

6.林下经济产业链发展 篇六

1 林下经济的概念和特点

林下经济是利用林地资源,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使林地即是生态保护带,又是综合经济带,变林业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林地的长、中、短期效益有机结合,极大地增加林地附加值。林下经济系统是按照生态工程学的原理,完善整个林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系统的转化率,以促进林、种、畜、牧的协调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1]。

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式的经济模式,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以林业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林业资源和自然条件,提升经济效益,保障林场的可持续发展。它主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立体性,经济发展一般是综合利用土地,上层是植物枝叶,中层是开发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地面则是养殖鸡、鸭一类的家畜;二是复杂性,林下经济是把林、农、牧等物种放在一起养殖,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三是管理的范围广,林下经济涉及林、农、畜等多个领域,技术需要各不相同,所以单位管理服务的水平必须有一定水准。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和单纯养殖农业、林业相比,更具有综合优势,它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循环利用和多样化发展。

2 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都进行了创新和改革,所以在林场中,科学合理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林下经济的发展势在必行。就目前现有的技术和生产发展能力而言,林下经济发展的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是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和森林旅游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1 林下种植

林下种植是广西地区最普遍的一种林下经济模式,主要是种植棉花一类的经济作物、牧草、药材和食用菌类等[2]。以牧草的种植为例,它一般适合生长在密度较高的林地,因为牧草的生长不易受林木生长的影响,不用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管理,待牧草成熟后可以直接收割,进而喂养牲畜,实用价值很可观。

2.2 林下养殖

林下养殖是南方的一种特别典型的林下经济模式,全面综合地利用了林业资源,具有立体性和生态性的特点。目前,广西等南方地区,主要是养殖鸡、鸭等家禽类,或是牛、猪等家畜类。对于家禽而言,一方面,它粪便能成为林木的配料,为林木提供氧气和营养;另一方面,在宽广的林地里,家禽可以更方便地觅食,又可以防止疫病的发生,有利于家畜、林业共同生存和发展。

2.3 林下产品加工

林下产品加工是南方地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主要是针对食品和工艺品的加工改造。它加工生产的绿色食品,纯天然、无污染,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同时为农村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增加了经济来源。

2.4 森林旅游模式

近几年,我国的旅游行业飞速发展,很多省份都有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吸引了很多游客观览,再结合农家乐,招来更多游客,从而提高经济收入,为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提供保障。

3 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林下经济作为新时代兴起的产业,虽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林业、农业经济的收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林业经济的生产规模过小。当前的林业经济基本是各个区域独立发展的,没有进行集中式、规范化的管理,缺乏一定的组织性,导致操作不合理,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增长速度慢。

第二,技术应用不够专业,制约了效果。例如,在林下种植模式下,培育食用菌时,需要配对适宜的水温和肥料,才能让有机物循环利用,培育出最好的食用菌,为消费者食用;倘若技术不达标,就不可能制造出达标的产品[3]。

第三,科学研究工作不够深入。针对林下经济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实验操作的表面,没有对实验过程进行深入的总结和分析。林下经济的品种组合、养殖需要都需要有科学依据,而不是依靠农民盲目的重组,所以只有获得了准确的数据,才能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最好的服务。

第四,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虽然国家出台了法律政策保护我国的林业经济,还为林下经济经营者提供资金支持和贷款服务,但林下经济产区大多处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设备落后、缺乏带动企业,不利于林下经济做大做强,规范化地发展。

4 林下经济模式及其产业发展的对策

林下经济是农村生态发展的重要项目,挖掘潜力很大。因此,林下经济需要结合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国家对林下经济产业的期望,笔者对林下经济产业提出几点对策,让它更好、更快地发展。

4.1 合理规划林下经济

在林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特色,采取合适、合理、科学的经济模式,为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为了确保林下经济发展的质量,应注重对农民的鼓励和支持,在生产过程中实行集中化的管理,打造独特的产品品牌,提高经济市场的竞争力,为林下经济发展地区争取和创造条件。

4.2 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

国家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政策不能过于单一、停留于表面,而需要综合考虑每个地区的情况,把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让林下经济的相关单位和经营者享受到帮助,推动林下经济健康、顺利发展。

4.3 培养管理人才,强化服务

每一个企业和单位都需要管理人员进行有序的管理,林下经济也不例外,只有成立了专业的领导组织,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引进新品种,争取财政部门和相关部门的支持,解决最基本的设备、资金和技术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林业经济有序发展。

4.4 加大科研力度,构建交流平台

各地区的政府不仅仅给予产业经济上的支持,还需要构建单位之间、经营者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平台,加强经验的交流,探索研究林下经济的新模式,指导实际的生产过程,促进林下经济的科学化发展。

5 结语

林下经济模式是我国主要发展的项目,有利于我国林业、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而且这种循环式的经济发展,间接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扩大了农村的发展道路,全面推进林业的现代化建设。因此,要使我国林业经济更好地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就必须加强对林业经济的分析,保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我国的生态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谢京湘,于汝元,胡涌.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概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10(1):104-108.

[2]韦英丽.林下经济模式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中国林业产业,2016(6):194.

7.林下经济是生态型“黄金”产业 篇七

这里的人们世代生活于此,守着无尽绿色和“金饭碗”,却过着艰苦的日子。

“林改前,咱就是看林子的人,一年到头也看不到几个钱。现在不一样了,林子分给个人,俺们就是林子的主人了!”刀尖岭村三组的隋玉东兴奋地说。2005年林改初,他家6口人,分到了300亩天然林和80亩人工林。

像隋玉东这样分到这么多林子的人,全村还有很多。如果说“包田到户”解决的是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而“分林到户”解决的是地区群众致富问题。据刀尖岭村村主任张广厚介绍,全村林地面积2.4万亩,林改后,人均分到50亩山林。

隋玉东的兴奋不仅来自分给他的380亩树林,肥沃富庶的林地更是他兴奋的那根神经。走进他的“领地”,隋玉东不时提醒记者注意脚下,“掌状椭圆形的叶就是人参的茎,小心别踩到,你那一脚我就损失1000多元啊!”。

“按照标准,优质的每棵价格为1600—1700元。”桓仁县林改办主任王立忠肯定地说。

王立忠提到的“标准”就是指20克以上15年生优质野山参的每棵定价,由于刀尖岭村的野山参几乎被杭州的几大中草药贩子收购,因此价格也就是杭州市场价,大家管这个价格叫“统货”。

“以前批地种林下参的时候,因为是集体的林和地,批多少就种多少,没有大规模发展的想法,现在林子给我就不一样了,我会在3年以内,将分到手的200亩山林全部种上林下参”。隋玉东的380亩地不都是人参,林改后分给他的50亩林子下的人参已经12年,“一亩地保守也有500棵参,每棵800元,那一亩地就能出40万元,50亩地就是2000万元钱。”隋玉东给记者算着帐,“再加上我现在的100亩大叶芹,养蜂酿蜜一年100多斤和林蛙养殖,每年还能出5万多元钱。”

记者从桓仁县林业局产业办的一份产业发展报告中看到,2006年和2007年,林下参市场出现购销两旺的态势,13年生以上的鲜参商品“统货”达到每公斤3—4万元,按每亩平均保留1000株,平均单株重2.5钱计算,亩产值可达37.5—50万元,亩均年效益达到2.9—3.8万元。如果单株出售,一般的每支参能卖300—500元,好的能卖到600—1200元,优质的能卖到1500—2000元,10年生左右林下参转让每亩价格在10万元以上,亩均年效益达到1万元。

同组的村民郭利给记者拿出了一本自己的林下产业发展计划,上面详细地记录了他种人参的发展方式。他一边指着数据一边介绍说,12年—14年生的人参我有20多亩,7年—10年生的我有40多亩,三年以上的有7亩,这7亩是“滚”出来的,是用这些老参的种子采下来后种出来的。并且每年郭利都以三到五亩的速度向前“滚”动种植着。

就在这大山深处的小山沟里,“我们村有120户人家,其中大约60%左右的村民与隋玉东、郭利一样,都是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的身价。”张广厚自豪地说。

有人说,林业不仅可以富民,还也可以造就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确,随着林改的深入,种植野山参的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加上林业部门的正确引导和技术服务,在当地成立很多人参协会和中药材协会,使人参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刀尖岭村的村民们也不断的跃入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行列。

有人也提出疑问,种参等林地经济能不能对生态造成破坏?我们从桓仁县林业局了解到,现在发展林地经济都是坚持生态优先这条原则,老百姓也明白这个理。

“这个沟里的林蛙、林木、林下细辛,林下参都是我家的”,连任原刀尖岭书记10年,现已退任在家的王文帝指着1000多亩的山林乐呵呵地说。

刀尖岭村林蛙养殖、林下种参、栽植山野菜、见缝插绿荒山造林,成为别具一格的小小避暑山庄,吸引城里人到此休闲度假。

“林改真好哇,我将来还要在沟口建一个帝王山庄,让更多的人来观赏我家的山,呼吸一下带有林下参味的新鲜空气”。王文帝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上一篇:学生入党志愿书1500字下一篇:预定酒店的英语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