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作必须小题大做(精选6篇)
1.安全工作必须小题大做 篇一
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管理装备培训”
三并重原则
关键词:管理、装备、培训
摘要:先进有效的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科学技术的装备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高质量的培训是造就高素质员工的主要手段。
煤矿安全工作必须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这是我国煤炭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在多年安全生产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纵观我国煤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煤矿发生的一次次死亡几人甚至几十人以上的重大特大安全事故,真是令人解目惊心。分析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管理混乱,措施不落实,责任不明确,领导不重视责任;二是设施不完善,装备落后,(实际上是领导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三是当事人违章作业,安全意识淡薄,自主保安能力不强(实际上是培训教育不力)。
通过认真分析事故案例和思考,我认为,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这一原则。各级管理干部关键是要真正弄清楚“管理、装备、培训”三 1
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坚持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到三者并重,三管齐下,切实筑牢安全防线,搞好安全生产工作。
一、先进有效的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从煤矿发生的许多安全事故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事故的发生往往首先表现在管理上的失误。管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人们对生产有计划地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先进有效的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即使在装备还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的情况下,只要使管理达到严谨、细致、科学,那么,安全生产就有了一定的保障,仍可弥补装备上的不足。反过来说,即使采用了先进的设备,如果现场管理混乱,没有可靠的安全技术措施或有措施而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干部违章指挥,工人违章作业,对先进的设备使用、维护、保养等管理工作跟不上,致使装备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样也会导致事故的发生,所以,要搞好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二、高技术的装备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
安全装备是人们向大自然作斗争的武器,先进的技术装备不但有很高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给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作业环境,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消除人的操作失误,预测预报事故灾害,遏制事故或减轻事故的危害程度。依靠科学进步不断提高煤矿装备水平,这是我国煤炭工业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们星昇煤矿先后引进了一批煤矿安全设备,如瓦斯断电仪、真空隔爆开关,以及矿压监测设备人员定位等等,对避免事故的发生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2009年以来,我矿按吨煤15元提取保证金100多万元,并足额使用,为安全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提前完成了原煤生产任务,再次实现了“安全生产年”奋斗目标。这些成绩的取得得利于大量的安全投入。
三、高质量的培训是造就高素质员工的主要手段。
只有高素质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才能进行有高水平的管理,才能使用好先进的高技术装备;只有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能遵章守纪,规范操作,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而培训是提高管理者和操作者素质的主要手段。
在煤炭生产过程中,管理者及操作者与现场作业条件和机械设备等形成了一套复杂的人、机系统。我们不但要着眼于引进和应用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提高设备的可靠性,而且要注重提高人的自身素质,规范人的操作行为,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设备的技术再先进,自动化程度再高,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者或操作者去正确、合理地使用和保
养,那么也不能发挥其好的效能。
管理、装备、培训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三根支柱,只有将这三根支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我们的安全工作才有保障。所以说,我们要既抓管理又上装备、抓好培训提升素质,要做到齐头并进,不可偏废。
我们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工作:
(一)要不断改进传统的管理模式,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从系统工程的原理出发、全方位、多方面地研究煤矿安全生产的方法和措施。形成系统的安全模式,逐步使煤矿安全管理方法科学化、内容标准化、运行程序化、考核制度化、管理规范化。
(二)要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真正地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总方针。我认为,在装备方面,要结合我矿的实际,要制定装备计划,逐步淘汰落后的设备,投入先进的设备,同时要大搞技术革新,技术进步,真正把投入工作落到实处。
(三)要经过系统化、科学化、有计划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安全安全技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抓好职工素质的整体提高,提升我矿的整体素质管理水平。为我矿的安全生产、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形成活力。
总之,只要我们全面理解“管理、装备、培训”并重这一原则,下决心去贯彻落实这一原则,我们就一定能够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开创我矿安全生产的新局面而努力工作。
2.安全工作必须小题大做 篇二
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将2016 年定位为“责任落实年”, 以“党政同责”引领监管的责任落实, 以问责办法兜底监管责任的落实。一是全省各市州要探索性地制定落实“四有两责”具体实施意见, 在市县两级探索“四有两责”的基础上, 争取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专门文件, 把“四有两责”纳入地方政府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内容。二是要把监督责任和抽检责任落实到位, 重点强化对企业生产许可合规性执行情况的现场检查。市州局要加强药品生产环节的日常监管, 落实责任, 防止出现市县两级之间推诿扯皮现象。继续开展“一事双谈”, 既针对发现的问题检查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情况, 同时也检查基层日常监管责任落实情况。把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超标、添加剂滥用作为市、县两级抽检重点, 做到“四个覆盖”:覆盖食品类别、覆盖获证企业、覆盖安全性项目、覆盖产业。三是争取政策支持和地方投入, 配备急需、管用、用得起的装备。2016 年湖北省局在部门预算中安排3000 万元资金, 并将统筹整合中央资金1000 万元, 用于乡镇监管所办公设备、执法装备等。继续推进市州食品药品检验所实验室改造、仪器设备配备项目, 全面提升县 (市、区) 检验检测能力。四是继续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队伍建设, 深化网格化管理, 实现100% 覆盖农村和社区。五是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开展大规模、多层次的教育培训, 促使基层监管人员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六是加大对县乡履行“四有两责”情况的巡查力度。
强化基础, 关键是把“四个基本”落到实处
3.安全工作必须小题大做 篇三
一、先进有效的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从煤矿发生的大量安全事故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事故的发生往往首先表现在管理上的失误。管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人们对生产有计划地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先进有效的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即使在装备还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的情况下,只要使管理达到严谨、细致、科学,那么,安全生产就有了一定的保障,仍可弥补装备上的不足。反过来说,即使采用了先进的设备,如果现场管理混乱,没有可靠的安全技术措施或有措施而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干部违章指挥,工人违章作业,对先进装备的使用、维护、保养等管理工作跟不上,致使装备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样也会导致事故的发生,所以说,要搞好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二、高技术的装备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
三、高质量的培训是造就高素质员工的主要手段。
只有高素质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才能进行有效的高水平的管理,才能使用好先进的高技术的装备;只有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能遵章守纪,规范操作,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而培训是提高管理者和操作者素质的主要手段。
在煤炭生产过程中,管理者和操作者与现场作业条件和机械设备等形成了一套复杂的人、机系统。我们不但要着眼于引进和应用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提高设备的可靠性,而且要注重提高人的自身素质,规范人的操作行为,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殊不知,设备的技术再先进,自动化程度再高,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者或操作者去正确、合理地使用和保养,那么也不能发挥其好的效能。
管理、装备、培训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三根支柱,只有将这三根支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我们的安全工作才有保障。所以说,我们要既抓管理又上装备、抓好培训提升素质,要做到齐头并进,不可偏废。
我们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不断改进传统的管理模式,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从系统工程的原理出发,全方位、多因素地研究煤矿安全生产的方法和措施。形成系统的安全模式,逐步使煤矿安全管理方法科学化、内容标准化、运行程序化、考核制度化、管理规范化。
(二)要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真正地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我认为,在装备方面,要结合企业的实际,要制定装备计划,逐步淘汰落后的设备,投入先进的设备,同时要大搞技术革新,技术进步,真正把投入工作落到实处。
(三)要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有计划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抓好职工素质的整体提高,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总之,只要我们全面理解“管理、装备、培训并重”这一原则,下决心去贯彻落实这一原则,我们就一定能够搞好安全工作,开创出安全生产的新局面。
4.安全工作必须小题大做 篇四
屏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程培光
茶叶产业是屏山县确立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目前已成为支撑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台柱子”,数以万计茶农茶商脱贫致富的“命根子”,拉动农业经济增长的“牛鼻子”。茶叶产业发展事关广大茶农茶商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县经济发展大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从2005年1月起,国家对包括茶叶在内的13类食品实施质量安全(英文缩写为QS)市场准入制度并发布了相应的审查细则,按照有关规定,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对茶叶等13类食品生产,必须标有QS标识,否则均不能在市场上销售,销售无QS认证茶叶的企业,将会受到质监和工商部门的严肃查处。如果茶叶企业不能顺利取证,将波及大批茶农利益,势必对我县茶叶产业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正确看待茶叶QS认证,变挑战为机遇,做大做强我县茶叶产业,让广大茶农茶商分享QS认证带来的积极成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实施茶叶质量安全认证的重大意义
茶叶QS认证是国家强制实施的法律制度,就我县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施茶叶质量安全认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食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食品安全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茶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饮用品,是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茶叶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有益身体健康、有质量保证的茶叶产品,那种生产工艺简单、质量低劣的茶叶产品将逐步退出市场。可以说,实施茶叶QS认证,既是满足农产品消费需求,对消费者、对社会负责的具体体现,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只要我们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对待,必将促进我县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二)实施茶叶质量安全认证,是提高茶叶企业综合实力的现实需要。全县现有茶园8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5万亩),茶场(厂)188个,制茶机具763台(套)。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条件限制,我县大多数茶叶企业的生产设备简陋,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管理水平不高,质量检测手段落后,有些企业根本不具备茶叶企业生产的基本条件。QS认证是一个综合的管理体系,它包含了世界先进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核心内容,不仅对生产企业的“硬件”进行了明确规定和要求,还对茶叶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科技投入等“软件”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这就要求生产条件较差的企业主动整改,使之达到认证的要求。因此,通过QS认证,茶叶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将得到根本提高,茶叶产业将得到更好更大的发展。
(三)实施茶叶质量安全认证,是改善茶叶市场竞争环境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县茶叶市场比较混乱,有不少流动商贩、“简易上马”的小作坊销售质量低劣的茶叶产品,或在本地茶叶市场低价购买外形相近的普通茶叶,直接分装出售,扰乱了茶叶市场,对正规经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造成了巨大冲击,甚至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就是采用技术安全的标准为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的平台,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所有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政府只是制定安全、可靠的制度标准,同时监督这个制度的执行,起到“市场警察”的作用。因此,实施茶叶QS认证,对规范市场和政府行为将起到积极作用。
(四)实施茶叶质量安全认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当前,屏山正面临移民迁建大好时机,在各类经济要素和经济结构调整成为必然之时,茶叶作为代表屏山形象的龙头产业,具有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关联度高、投资回报快、提供就业机会多、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在目前加大国民经济调整力度、培育经济后发优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具有明显优势。实施茶叶QS认证,将全面促进屏山茶叶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这对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富民强县、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茶叶QS认证,提高茶叶产品质量、打造产品品牌,可有效提高屏山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信息、技术、资金和人才引进,又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有效推动整个屏山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茶叶市场准入的具体要求,我县大多数茶叶企业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生产企业积极性不高,不愿进行质量安全认证。国家从2005年1月出台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到现在已有三年多时间,对于绝大多数生产企业来说,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申报质量认证,但由于大多数茶厂负责人对国家政策认识不够,对市场规律把握不准,始终持等待观望态度。全县除龙湖翠、水中韵、林峰公司等26家茶叶企业已办理QS认证以外,其他企业均未获得QS认证。目前春茶已全面上市,质监和工商部门也正在对茶叶产品进行检查,对未获证的生产企业进行查处,这一举措势必造成茶叶“卖”难现象,茶农利益受损,影响茶叶产业发展。
二是企业设备条件落后,资金严重不足。目前,我县的茶叶加工企业主要以小户为主,分布分散,没有垄断企业;多数是集鲜叶生产、茶叶初制和精制为一体,自产自销,生产规模小而内容全的小型茶厂。如果申报茶叶QS认证,企业的加工车间和生产设备需要更新改造,工艺需要改进,检验设备需要添置,技术人员需要培训,发证产品需要检验费用,这对于一些规模小、实力弱的茶叶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加之目前茶叶市场竞争激烈,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不断上涨,利润空间逐步缩小,甚至保本生产。因此,认证所需资金问题将是绝多数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三是产品质量不够稳定,标签标识不够规范。我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188家,取得从业人员大多是当地季节性务工的农民,在茶叶采摘和加工过程中,大多采用传统办法,理论水平不高,对制茶要领掌握不全,各个环节的生产工艺差别较大。由于采摘标准、制作技术没有执行统一的标准,不同茶厂之间生产的同级茶叶差别很大,口感、外观、内质、整齐度良莠不齐,很难收购到同一标准的批量产品,导致很多企业在经营包装上大做文章,大肆倒卖包装,不管茶叶质量是否合格,市场上只要有包装,就能装茶叶,外地茶充本地茶、陈茶充新茶、低档茶充高档茶,扰乱了市场,影响了品牌,丢失了信誉。
四是从业人员素质偏低,行业资质人员缺乏。目前,全县相对固定的茶叶从业人员有近15万人,但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廖廖无几;季节性工人2万多人,初中以上学历人员不足30%。由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产品质量无法保证,而茶叶QS认证不仅对产品质量提出了新要求,而且要求产品出厂时要有具备国家“评茶员”资质的专业检验人员自检后才能出厂,这无疑又给绝大多数茶叶企业提出了新的考验。
三、对策与建议
应当看到,实施茶叶QS认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QS认证带来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因此,面对眼前的困难,既要抓住根本,通过加强监管、严肃查处,在发展中化解矛盾,又要抓住关键,整合企业资源,增强人员技能,塑造产品品牌,提高产品质量,促进茶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强化宣传,正确引导。要坚持把宣传作为提高茶农茶商认识,促进茶叶QS认证的有效途径,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增强生产经营者的紧迫感,另一方面让广大消费者知晓,学会识别,从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县茶办、质监、工商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采取下乡宣传、集中培训、印发资料等方式,认真讲解QS认证的有关知识,让农民和企业了解QS认证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提高企业主体主动进行QS认证的自觉性。同时,要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积极引导茶叶产业升级换代,使产业分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真正做到“采茶不制茶、制茶不销茶、销茶不种茶”,使市场准入制度的影响集中在制茶环节,不影响广大茶农和经销商的利益,促进QS认证得以良性发展。
(二)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我县大多数茶叶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薄弱,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技术力量,无论是资金保障,还是人员资质,在短期内都难以达到QS认证的要求。因此,建议茶叶加工企业要量力而行,灵活采取合并、合作、挂靠等多种办法,加大企业整合力度,共同应对QS认证。一是申报一批。鼓励和支持企业规模大、经营理念好、技术力量强、厂房设备优、人员素质高的茶叶企业抢抓机遇,严格对照QS认证的具体要求,加大投入和整改力度,确保年内获得QS认证,避免对企业造成大的损失。二是合并一批。对有一定基础的小型加工厂,可由数家或数十家茶叶生产企业整合成较大的企业,配备一套与QS认证相适应的设备,联合申报QS认证,待企业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后再独立申报QS认证。三是挂靠一批。对目前尚未获证且一时难以获证的企业,可以在质监、工商管理部门的指导下,逐步改善条件,挂靠到已经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作为获证企业的初制车间,与获证企业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包装,通过获证企业的检验后投入市场。总之,要通过实施茶叶QS认证,整合我县茶叶加工企业,改造一批基础条件好、产品质量高、运行机制活的企业,淘汰一批证照不全、基础条件差、产品质量低劣的小企业或小作坊,促进茶叶企业实现标准化生产、清洁化加工、产业化经营,彻底改变以前“千家万户搞加工,千军万马跑市场”的落后局面。
(三)强化培训,提高技能。实施QS认证,做大做强茶叶产业,人才是支撑,技术是保障。县农业局、茶叶产业协会要结合QS认证,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在培训对象上,主要侧重于长年从事茶叶生产的农民,挖掘现有的技术人员,不断增强本领,提高专业技能,为企业乃至生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培训方式上,一方面充分发挥加工企业的优势,利用自身生产设备,聘请专家现场讲解、现场操作,提高从业人员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使企业本身成为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摇篮;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从业人员尤其是业务骨干外出深造学习,并在专业院校和管理部门取得相应资质,提高企业整体实力。在培训重点上,要根据茶叶加工环节需要,培养一批专业技术骨干;根据企业长远发展需要,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综合型管理人员;根据茶叶出厂自检需要,培养一批具备产品检验资质的检验人员。
(四)加强监管,严肃查处。由于我县大多数茶叶企业达不到QS认证的要求,这些企业将面临着产品无处销售的困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形难免
5.安全管理必须重视 篇五
安全是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安全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如何搞好安全管理,使安全管理工作处于受控和在控状态,在人的行为和物的种类日趋复杂多变的今天,单靠监督与被监督的传统管理模式,不可能达到目的。我们应该从“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基点出发,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树立一种“人本观”。在安全管理中,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管理层次上,既管理他人,又被别人管理。人机环境系统的主导控制是人,管理过程中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带环节,靠人去实现。管理的手段——机构和章法,靠人去建立。总之,一切管理活动的核心是人,要实现有效的管理,必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抓安全,抓其根本,首先要抓“人”。人的不安全行为
众所周知,事故的发生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物理本质是一种意外释放的能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工艺的改进,不少企业在实现物的本质安全化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从另一方面物的不安全状态往往是由于人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据工伤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企业工伤事故产生的原因有50%~85%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
按照美国海因里希的五因素“多米诺骨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社会环境不良和管理欠缺促成人为过失,人为过失又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机械物质危害,这就引发了意外事件和由此产生的人身伤亡。而从保证安全的角度来看,着眼点应放在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只要设法对这两者进行防范,人身伤亡事故就不会发生。也就是说安全管理工作的中心应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设备的不安全状态(隐形危险)。虽然海因里希的理论描述过于
绝对化和简单化,但是从他调查的 75000件工伤事故中看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占了89.8%,由此可以看出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事故中的重要作用。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构成事故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统计资料显示,不同行业中由于人的因素造成的事故的比例如表 1所示。
表1人因事故在各行业中所占的比例
行业名称人因事故的比例
道路交通57%完全由人引起
90%包含人的因素
航 空70%-80%
核 电60%以上
石油化工60%以上
矿 山85%
“人本观”是企业安全 管理中的基本理念
所谓安全管理中的“人本观”,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安全工作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层涵义:
1、依靠人的力量全新的安全管理理念。
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却往往忽视了从事安全生产的人。在安全生产经营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一个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状况的主要并不在于机器设备,而在于人们拥有的知识、才能和技巧。因为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最终都是靠人去实现和执行的。人是安全管理中的主体也
是客体,人不安全了,企业就没有安全和发展。因而必须树立依靠人的经营理念,把全员纳入到安全管理中,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来保证安全的最大实现。
2、尊重人的生命:企业安全管理的最高宗旨。
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要做一些调整,首先是要把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当人身安全与经济利益或其他的安全发生冲突时要无条件地服从人的生命,劳动者的劳动条件的改善,职业疾病的防治,生产环境的优化,生产工具设备的技术进步,确保人员安全的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都应当是安全部门的职责。其次对于设备和系统发生的事故要客观地对待。第三,我们要从大量的事故中提炼出统计规律而不过分强调个人的责任,因为一个好的制度设计可以较好地避免因为个人违章而招致事故的可能。
3、关心人的心理:安全管理的基础。
人在安全生产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其中有些事情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使人的正常心理发生变化。这往往会影响到安全生产工作。比如挫折经历和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的心理损伤,药物导致的心理失常,还有长时间工作的职业压力,这些心理变化常常是酿成生产事故与人身伤害的原因。因此在安全管理中要根据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针对每个人的心理,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方法,充分调动各种人的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人人尽职尽责地完成安全生产任务。
4、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安全管理的目标。
在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大力开展业务知识,安全知识和各种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业务技术素质,培养 “四有”职工队伍,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法制意识和安全素质,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安
全技能和安全意识),增强职工执行安全规章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能力,树立强化安全文化价值观,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安全管理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和价值取向的合理化,同样是必须安全的重要安全管理目标。
创立“人本观”的安全管理机制
1、教育培训机制
人生来就有求生的本能和安全的需要,但岗位所需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并不与生俱来,而人的安全意识强弱、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安全生产的具体过程和结果。《安全生产法》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包括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都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作为一个单位也只有通过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素质和技能,人人懂得安全,才能确保安全生产。
除了传统的、强制性的教育外,要更多地利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使职工在提高安全意识的同时,也能真正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掌握发生事故或特殊情况时的应对措施和技巧。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强化职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意识,促使职工自主保安全,遵章守纪,实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转变。
2、关心机制
满足职工的安全权利,特别是生命权、健康权是每个单位应尽的法定义务,单位领导要以实际行动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领导要主动深入了解情况,关心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改善他们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主动为其排忧解难。如长时间从事单调、枯燥的工作,职工生理上容易出现疲劳,或者由于各种原因影响情绪,容易造成精神不集中,随时出现不安全行为,这时就需要
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如当发现有职工身体不适时,应安排其先休息,或暂时调整岗位;当职工情绪不稳定时,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其调整状态;当职工缺乏自信心时,应积极鼓励,提高其能力。对文化素质较低,理解接受能力差的职工,可通过周围职工,甚至是其家庭成员进行帮教,倡议把安全知识学习带到家里。
3、激励机制
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认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只不过20%——30%,如果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发挥80%—— 90%。要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活动,需要通过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包括奖金待遇,精神鼓励等激励职工,充分调动职工参与安全生产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安全工作很有必要适当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因此要健全和完善安全责任奖罚机制,考核尽量做到量化、具体化,严格考核。
4、保证机制
首先,保证安全经费和设施的有效投入。单位要确保安全经费的落实,依法落实对职工的职业健康监护措施,积极做好职业病的预防工作。如定期组织职工体检,炎夏季节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等,要依据作业实际配置相应的个体防护用品,并根据职工反馈的意见,及时研究改良,充分体现人性化,让职工用得舒心,干得开心。
其次,通过设备本质安全确保人的安全。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应进行人机工程学分析,明确人、物、环境各自特点以及相互匹配的要求,从根本上消除、控制危险、危害因素。必须严格落实“三同时”,要充分考虑职工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及对安全的需求,技术设计时必须遵照国家有关安全技术标准,甚至要高于标
准,要体现人性化,满足职工的安全需要,实现设备的本质安全化。实际使用过程中,要通过抓好设备维护保养,消除设备本身缺陷,确保设备不会对职工造成伤害。
当然,在合理配置操作人员,对操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的基础上,也要对技术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增强其安全意识,树立安全责任感和本质安全观念,熟悉本质安全法规,掌握设备本质安全设计和规划的科学方法,从而在设计、维护设备时充分考虑安全因素,确保本质安全,防止发生事故和影响职工职业健康安全。
6.安全生产必须践行“三严三实” 篇六
国家电网公司作为服务国计民生, 关系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的国有企业, 肩负着重大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安全始终是公司必须牢牢守住的“底线”, 也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放松和懈怠。因此, 笔者认为, 我们要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 全面解决安全生产中“不严不实”的问题。
要以“严”的态度提高思想认识。要坚持“严”字当头, 广大干部员工要深刻认识“三严三实”对于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 以严的态度、严的标准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保证安全责任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安全管理到位, 严防各类安全事故, 确保公司安全生产局面稳定。
要以“实”的作为落实安全责任。要坚持“实”字打底, 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将安全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名员工,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制定并落实加强专业领域安全风险管控、排查安全隐患、强化专业管理的具体举措, 促进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 杜绝安全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安全工作必须小题大做】推荐阅读:
防火安全必须警钟长鸣11-05
做好企业招聘工作必须知道的事08-01
车间安全员安全工作总结10-08
道路安全工作06-20
冬防安全工作06-26
安全工作目标08-12
监狱安全工作09-13
安全工作材料09-28
春运安全工作10-21
安全工作体会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