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

2024-10-13

三年级《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共12篇)

1.三年级《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 篇一

教完这堂课觉得,虽然这节课的操作性很强,六人小组观察验证的时候要轮流,在本节课的三个层次学习中中,第二、三层次,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自己观察验证,填写,得出结论,这样既能避免环节的重复,更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探用,在本节课中我更加注重看、想、动三方面相结合。课堂中,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再一次地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通过用手中的`正方体,摆出各种图形,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其他同学摆的图形,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图形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大部分学生对于立体图形中是“由几个正方体组成的”这个问题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学生观察不全面,只说出正面看到的正方体的个数。细思原因,就是学生思考问题不细致,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慢慢培养这种能力。

2、本节课的亮点在于学生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了,不过学生活动的有些没有章法,课堂秩序有些混乱,教师会没有很容易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这点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思考:如何在新课改课堂中,教学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学的“活而不乱”。

2.三年级《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 篇二

先分析学生情况, 仔细想想其实在二年级时, 学生刚接触两位数和两位数的加减法, 我们利用横式的口算来帮助学生理解竖式。毕竟竖式的进位加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 所以在计算时为了避免错误, 需要学生利用竖式来辅助保证计算的正确性。我们也常常发现学生也会因偷懒而不列竖式进行口算, 但是错误率较高, 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达不到这个程度, 需要直观的竖式才能提高正确率。但是三年级从作业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口算的能力提高了, 错误率没有以前那么高了, 同时也发现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还是会偷偷列竖式。其实孩子自身也知道当他的口算能力还达不到时, 会不自觉地用竖式来帮助, 我们也不必强求, 等孩子的能力达到了那一步自然而然就不再需要竖式而选择快速地口算。

其次学生会的是口算方法, 并初步具备口算技能。但是, 学生的口算偏向是重视精算、忽略估算。对算理并不知晓或者知晓得不够清晰, 学生也很难抓住知识间的联系去构建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在解决问题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两位数之间的加减法, 学生需要有快速感知的能力, 也决定了他们的口算程度, 但是口算真正的要求又是什么呢?那就是快速和正确, 快速又渗透着简算, 如:23+39我们可以用23+40-1来口算, 既快正确率又高。

所以在教学上我们还是要坚持先估后算的理念, 让学生有估算的意识, 同时渗透简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能用”向“会用”过渡, 发展学生思维。教材习题的编排可以清楚地看出从技能训练向实际应用过渡的思路,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不应只是简单地思考应完成哪些习题, 更要思考教材习题编排的意图是什么, 只有如此, 自己在拓展设计练习时才能把握好方向。

以下是本人的教学设计, 希望同行批评指正。

摘要:在三年级主要集中学习乘除的阶段增加了两位数和两位数的加减口算单元,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简单, 但是教学目标具体是怎么定位的?学生又为什么要在这里学习?如何来设计教学才不至于失去其真正的意义呢?本文主要对三年级上学习加减进行了具体的剖析, 并呈现了一个有价值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加和减,口算,估算,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3.观察物体三教学反思 篇三

游戏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游戏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这节课,学生学习情绪高,个个抢着发言,抢着上台来演示,甚至有的同学一边举手一边都想下位子,每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本课通过实物观察、动手操作、想象、描述等途径,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了一种学习的过程,使其聪明才智有机会发挥出来,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力求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我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但教学中要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

4.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篇四

借着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非常荣幸地表演了一节45分钟的校内公开课,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本节所要观察的是长方体以及正方体的形状,在第一册学过“位置与顺序”,已经知道长方体有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在第二册的“观察物体”中,对“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不一样”也有所体验。在这个认知基础上,本节课要在观察长方体的活动中,体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3个面,发展空间观念。经过学校领导陈再锋老师的点拨以及同事们给我的宝贵意见,现将我的教学反思反馈如下:

首先,课前准备还不是很充分。虽然我有自己精心设计的各种教学物体,但是还缺少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准备,以致于在课前导入就与课堂内容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在准备这部分如果把老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结合起来,我相信在导入时应该就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加渲染气氛。

其次,在巩固练习这部分中设计的形式比较单一,不够丰富,这部分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教学中,我只采用了一种小游戏,让学生拿着一个物体说说自己看到的正面、侧面以及上面是什么东西,再加上教材中的练习来巩固加深,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

最后,在教学语言上还有待加强。如何有效运用教学语言是我努力奋斗的方向。比如,在上课前,我采用体育课上的“立正”来整顿纪律,其实这种语言不适合出现在教室里上课,显得比较粗俗,还有鼓励性语言还不够丰富,只采用“棒、棒、你真棒”这种形式,不够新颖、创新。

当然,有以上的不足之处,也有几个好的方面。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牵着学生走。实际上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这堂课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致盎然,都投身于自己探求知识的活动之中,学得有声有色。他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研讨,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其次,我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努力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他们在课堂上乐学、敢学;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让我更加清楚地知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要创设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体验了一种“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情感。教学中紧紧围绕数学与生活这一主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合作、交流、探究的氛围。

5.三年级《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 篇五

教学时通过小游戏因如要学的内容进行新授教学。新课教学时,先让学生收集信息,了解信息窗中的活动场景,给学生创设观察的氛围。紧接着根据所给信息提出响应的问题他们分别从不同的面看到了什么形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借助学具动手摆一摆,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去发现。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去观察物体,并将观察到的形状互相交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教学思维模式与学习习惯。在此环节中,对于学具的使用教师交代得不清楚。学生在观察时的方法指导还不够确切和详细,而且由于学具太小,不利于学生观察,观察的实效性降低。

在观察了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后接着又让学生观察再加一个正方体,从不同的方向看会是什么形状呢?本环节让学生与同伴充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倾听他人的看法,从而进一步与亲身实践结合起来,跟上步伐,作验证。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前面是对所给的物体进行观察,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如果从正面看,还是这个形状,再增加一个正方体可以怎样摆呢?这一问题,使学生的逆向思维得到训练。在问题的交代过程中,我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比较肤浅地指导学生拼摆的过程。这个环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聚集每个组员的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拼摆的过程中体验同一个形状拜访物体的多样化。

6.三年级《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 篇六

目前课堂教学往往存在轻教材分析, 重教师经验;轻学生活动, 重教师讲解;轻问题设计, 重随意提问;这样的课堂常常出现教师忘了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题。如何避免教学的随意性,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效果反馈的及时性, 笔者尝试了物体的质量“板块三串式教学”的尝试。

二、概念解释

何谓板块:就是指把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 分成若干个知识、任务模块, 从而让我们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1) 第一串是“教师活动的问题串”, 根据确定的板块, 也就是把每一版块的教学内容以若干、有梯度的问题的形式出现, 体现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 (2) 第二串“活动串”, 根据“问题串”提出的问题, 学生通过个人思考、同桌互助、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开展学习,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3) 第三串“目标达成反馈串”, 通过教师巡视、检查、提示,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反馈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的单位, 能进行不同单位间的换算;2.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 在说明书和教材的帮助下学习正确使用托盘天平;3.通过练习, 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 在实际测量中培养估测质量的能力;4.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课前准备】小烧杯钩码橡皮泥冰块温水托盘天平和砝码答题白板白板笔

【教学流程】

【板块一】质量概念

教师活动串——问题1:请把大烧杯、小烧杯、大铁钉、大头针、小木块、大木块进行分类, 说出理由, 共分几类;学生活动串——先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目标反馈串——教师巡视指点个别同学、请同学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教师活动串——问题2:你能简单区别“物体”和“物质”吗?;学生活动串——同桌交流, 教师引导分析, 归纳:

学生活动串——请同学代表回答, 可以举例说明;教师活动串——问题3:不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一般不同, 如何定义?;学生活动串——同学自学, 阅读课本P2, 知道名称, 符号;目标反馈串——找代表回答

【板块2】关于质量的基本知识

教师活动串——问题1:请完成单位换算阶梯:

学生活动串——独立思考, 完成后互查, 独立完成, 展示答题板, 教师协助归纳总结:单位换算就是换算单位;目标反馈) 串——教师巡视, 帮助个别学生;教师活动串——问题2:请独立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写出过程) :

(1) 1700t=___=____kg; (2) 、25mg=________=_____kg

学生活动串——同学们独立回答, 同桌相互纠错, 把最终答案写在答题板上;目标反馈串——教师巡视帮助个别学生;教师活动串——问题3:我们感受一下, 1g和1kg究竟多少?学生活动串——同桌共同体验, 相互交流;教师活动串——问题4:请在下列数据后填上合适的单位!

(2) 一个鸡蛋大约50______; (2) 一只苹果大约150_______

(3) 一名中学生约50_______; (4) 一头大象约3________

学生活动串——同学们独立回答, 同桌相互纠错, 把最终答案写在答题板上;目标反馈串——教师巡视帮助个别学生。

【板块3】质量的测量

教师活动串——问题1:请回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学生活动串——同桌相互讨论交流;目标反馈串——请代表回答;教师活动串——问题2:托盘天平的使用有哪些注意点?学生活动串——先对照天平实物了解结构, 自己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目标反馈串——请小组代表回答, 组员补充。

【板块4】质量大小的变化

教师活动串——问题1:请同学们测量桌上橡皮泥的质量;学生活动串——同桌协作测量, 练习托盘天平的使用;目标反馈串——教师巡视, 个别指点, 发现典型问题, 共同讨论;教师活动串——问题2:请把橡皮泥弄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再分别测量质量,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活动串——同桌协作测量, 讨论解决, 教师协助归纳;目标反馈串——教师巡视, 个别指点;教师活动串——问题3:如果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呢? (让冰块熔化, 观察质量如何改变?) 学生活动串——同桌协作实验, 并进行观察;目标反馈串——教师巡视, 个别指点;教师活动串——问题4: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活动串——同桌根据实验结果, 讨论得出结论;目标达成反馈串——请同学代表回答。

【板块5】课堂巩固

教师活动串——例题讨论;学生活动串——学生独立完成, 答案写在题板上;目标达成反馈串——教师巡视, 个别讲解。

四、教学心得

1.在备课时, 由于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板块分析, 从而对教学内容把握更加准确, 教学流程也清晰明了。教学内容是以板块形式呈现, 五个板块分割明显, 从而避免了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的疏漏和繁琐的内容过度等问题。

2.在备课时, 对每一版块的内容作了精细分析, 对学生的学情做了充分考虑,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足够的预设。对每个板块都提出了一个问题串, 同学们都能在问题的引导下充分思考和讨论, 老师从台上的表演者自然的变为同学们学习过程答疑解惑的伙伴。

3.答题板的使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紧迫性。

7.三年级《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 篇七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宽松的活动空间,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做数学”的快乐,促进了空间观念的发展。可以说学具的运用对本节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就是空间观念建立的过程。

8.三年级《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 篇八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教学重点: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形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

四、教具:正方体

五、学具:正方体,彩笔。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用3个4个正方形摆图形,师提问:我们可以从几个方向来观察它?你看到了几个正方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索。

1.游戏一。

(1)引语:今天我们来做游戏,好吗?

我用4个正方形木块摆一个图形,但你是看不到我摆的图形,请你根据我的指令,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师发指令,生活动。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2.游戏二。

(1)我们在来做第二个游戏。

师:我摆了一个图形,请你们向我提问题,然后根据我的回答,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三)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搭 一 搭

游戏一

游戏二

练习三

一、教学目的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教具:情境图。

学具:小棒,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指名发口令,学生按口令摆立体图形。

(二)基本练习:

1.P16第1、2题。

(1)独立做。

(2)订正。

2.P17第3题。

(1)独立做。

(2)独立搭。

3.P17第4题。

(1)独立画。

(2)订正。

(三)拓广练习:

1、同步练习P16

2、自主天地P10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三

搭一搭

看一看 连一连

9.三年级《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 篇九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38--43页观察物体

二、要点解析

1、知识点: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的形状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知识点: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

三、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的过程,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正确辨认从上、侧、正单个及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3、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拼摆的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可能是不同的。

4、能正确辨认从上、侧、正面观察物体的形状。

5、在拼摆、观察等数学活动中,提高推理能力、发展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会从不同位置观察拼摆立体图形,辨认形状。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上、侧、正观察物体的形状。

四、策略实施

1、注重数学活动

本单元教学有大量的观察、搭拼等活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资源。充分利用实物,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经历观察、猜想、分析、推理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强化数学思维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要经历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教材的体例编排正式体现了这一特点,有物体到图形逐步抽象;内容的呈现也是由整体到部分。为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资源。教师要通过学生眼看----脑想----心记----口说----手做亲历知识形成过程。

五、共性点击

1、站在任意位置最多能看到长方体三个面

2、观察立体图形时,视线要垂直于所要观察的平面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新授课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1、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时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1-2题。

五: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燕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完成练习八第3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目的: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3、更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1、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

2、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具学具:小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请学生们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较复杂物体的观察(板书)。

(二)新授课

师出示四个小正方体按例3摆放在讲台上,以同方为单位,画出其左面正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抽生展示并说明其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3及做一做。

2、完成练习九1-3题。

(四)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2)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从左边看

也是的情况。

(3)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也是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五、课外作业:练习九4-6。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用字母表示数教材分析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是新课程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数与代数”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先有量,再有数,从量到数是人类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并由此产生了算数的理论。随着生产的发展,用数来表达数量关系的一般规律就显得无能为力。于是必然引起数学史上的第二次抽象,即用字母表示数。有了字母表示数,代数式、方程出现了,数学中的定理、性质、定律、法则、运算定律等也能用字母公式简洁表达出来。采用字母表示数摆脱了使用具体数字研究问题的局限,提供了揭示数量关系一般性的可能,有助于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在探索事物的表达方法、解题思想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由此揭开了代数篇章。本章的学习,正是由算数向代数过渡的桥梁。作为算数向代数的承上启下的转折,本章的学习将引领学生的思维经历第二次数学认识的抽象,作用重大。

本章的研究重点-----含有字母的式子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之一,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世界,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二、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

1、抽象性。

用字母表示数,本身具有强烈的抽象性。习惯了运用数来描述来计算的小学生,在初步接触本章学习时,往往感到很难理解研究的对象,尤其容易混淆字母与数之间的关系。比如3米有多长,1小时是多久,学生有具体的认识,而对a米,t小时就很难把握和认识。又比如,对用字母表示数的任意性特点,用字母表示数时的取值限制性特点,用字母表示数的相对确定性特点,用字母表示数的规范性特点等等,要求具体情景具体分析,学生会感觉枯燥抽象。

2、符号化思想。

法国数学家韦达被西方称为“代数学之父”,在他的成名作《分析入门》一书里,把代数看作一门完全符号化的科学。作为数学符号系统中的元素符号,字母早在低段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用字母指代图形的边,用字母表达式来概括四则运算定律。对于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有比较初步的感受。用字母表示数,作为今后学习的用字母表示代数式的基础,再向上学习,即是符号表意思想。那么,本章的学习除了引导学生对字母这种符号在表示数表示数量关系时,进一步体会符号的简洁易记的特点外,还要明确的教会学生使用这些符号和表达式描述数量关系,进行表达、交流与解决问题。

3、情境与模型

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需要在经历运用字母表示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的活动来实现。教材的编写也注重了情景的创设。在学习含有字母的式子时,教材创设了年龄关系的情景,比年龄,探究年龄关系,从具体的数量变化中,发现数量之间内在的本质关系没变,从而使用字母来描述数量关系,构建数学表达式。在具体的教学中,也可组织大量的现实情景来引领学生体会字母表达式描述数量关系的科学性。比如,猜身高,比速度,求发行量等等。

三、学生的学情

用字母表示数,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在中低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用字母表示图形的边,比较熟练的使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图形的周长或面积计算公式。在已有的生活经验里,学生也接触到字母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有初步的体会。对于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也已经熟练掌握并且记忆深刻。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第一次接触用非具象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具体的数量,对他们仍然是一种挑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尤其,学生已经习惯于一般常用的加减乘除号,并习惯了以往的书写算式的顺序和方式,在接受字母公式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的表现方式时,受已有知识经验的负迁移影响,学生不太适应。比如:乘号的简写和略写,数字与字母之间乘号略写时的规定,字母或数字与括号相乘时的书写规定。以及关于带单位的代数式的书写格式的规定等。比如a米与(a+b)米的区别。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学习中,熟练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基础。

2、掌握常见数量关系的字母表示方法,会有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3、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符号化意识,培养初步的创造意识,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也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第四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一)

教学内容:教材P44-P46例1-例3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1):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行图中,数的排列规律。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

2、学生自己看书解答例1的(2)、(3)小题

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

师: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

问: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如: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

二、新授:

1、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2:

(1)学生用文字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运算定律。

(2)如果用字母a、b或c表示几个数,请你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

(3)当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看书45页“用字母表示………….”这一段。

(4)你还能用字母表示其它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吗?

请学生在草稿本上能写几个写几个,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根据学生写的情况师逐一板书。(学生在表示时,一定要清楚表示的是哪一个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性质:a-b-c=a-(b+c)

除法的性质:a÷b÷c=a÷(b×c)

2、教学字母与字母书写。

引导学生看书P45提问:在这些用字母表示的定律、性质中,哪一个运算符号可以省略不写?是怎样表示的?(请一生板演)

a×b=b×a(a×b)×c=a×(b×c)

可以写成:ab=ba或ab=ba(ab)c=a(bc)或(ab)c=a(bc)

(a+b)×c=a×c+b×c

可以写成:(a+b)c=ac+bc或(a+b)c=ac+bc

其它运算符号能省略吗?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乘号能省略吗?为什么?(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说说)师强调:只有字母与字母、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才可以省略不写。

3、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3(1):

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公式、及数量关系。

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你能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

学生先自己试写,然后小组交流,看书讨论。

问:(1)两个相同字母之间的乘号不但可以省略,还可怎样写?怎样读?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2)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省略后,谁写在前面?

师强调:a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

省略数字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后,数字一定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4、练习: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x×xm×m0.1×0.1a×63×nχ×8a×c

教学例3(2):

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两生板演。师强调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1、2题。

要求:第1题在书上完成。第2题先写出字母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

2、练习十:第1-3题先独立解答后,再集体评议。

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用字母表示数(一)

乘法交换律:a×b=b×aS=a×aC=a×4

可以写成:ab=ba或ab=baS=a2C=4a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二)

教学内容:教材P47-P48例4做一做,练习十第4-6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3、能较熟练地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b、c表示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请学生结合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说说其含义。

3、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b表示宽,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4、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

2×3a×714+ba÷7a×a5-x0.6×0.6

二、新授。

1、教学例4(1):

(1)引导学生看书提问: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爸爸比小红大30岁。B、当小红1岁时,爸爸岁,……

师: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2)启发学生: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小声讨论)

结合讨论情况师适时板书:

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法2:a+30

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在式子a+30中,a表示什么?30表示什么?a+30表示什么?

(a表示小红的年龄,30表示爸爸比小红大的年龄,a+30即表示爸爸的年龄)

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3)结合关系式解答: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学生把算式和

结果填在书上。

2、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数量。

3、教学例4(2):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可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1)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4)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请小组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4、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48做一做集体评议。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情况,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并讨论:比标准体重轻说明什么?如果比标准体重重,又说明什么?

3、独立解答P49第4题做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评议。(问问字母、式子表示的含义)

四、作业:1、独立完成P50第5题

2、独立完成P50第6题

解答第6题时可提问:u=t=让学生掌握三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注意巡视指导求式子值的书写格式。

即:S=ut=150×30=4500(注:这里求出来的值不带单位名称)

板书:用字母表示数(二)

例4(1):例4(2):

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6a

法2:a+30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

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6a=6×15=90

a=30=11+30=45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三)

教学内容:练习课,教材P51-P52练习十第7-13题

教学目的:1、能较熟练的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数量。。

3、会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难点:能熟炼地运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1)a+a=()a×a=()

(2)当a=5时,2a=(),a的平方=()

2、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五年级站了x列,平均每列20人,六年级有a人。说出下面各式所表示的意义:

(1)30x(2)30x+a(3)a-30x

3、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二、综合练习:

1、独立解答P51第7题师巡视指导个别学困生。

投影展示,集体评议,注意评讲求值的书写格式。

2、讨论口答P51第8题注意指导学生理解(3)小题,3x表示投中3分球得的总分数。

3、分小组完成P51第9题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说式子表示的含义。

4、独立完成P52第10-12题师注意巡视指导学困生。

三、全课总结: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疑困?你觉得你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是什么?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地方是什么?

四、发展练习:

1、讨论P52第13题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

2、在下面算式中,a、b、c、s各代表什么数?

abcs

×9

scba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第九册数学教案

双沟小学孔艳

10.三年级《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 篇十

2.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作业: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二课时: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P~例1、例2及练习一第、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体图形。

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 。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投影出示例2。

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形为 。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三、巩固练习

1.第3题:呈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并流拼搭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步骤、简洁地进行操作。

2.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对于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

3.第5题:可以让学生先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4.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5.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题意要求动手摆一摆,以此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物体的三视图拼搭立体图形,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动手参与,积极地思考。在按照物体的三视图进行拼搭时,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层.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排,再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和位置。

板书设计:

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

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百几排;

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11.三年级《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 篇十一

冀教版 二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 观察物体

课题:观察物体 保定市新市区实验小学 李尚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6~4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和球等立体实物的过程。 2.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立体实物所看到的平面图形。 3.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件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教师准备实物大礼品盒和长方体、正方体、球等模型。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鼓励学生说出物品的形状和特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特征物品的机会。 师:同学们都带来了一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品。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带的是什么?说一说它的形状和特征。 学生介绍自己带的物品,教师注意学生的表达是否正确(不一定全面),并给予评价或指导。如: 生:我带的是一个牙膏盒,它是一个长方体,有4个面是长方形的,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 师:说得不错!不但说出了牙膏盒的形状,还说出了牙膏盒6个面的特征。谁带的物品和这位同学的特征不一样?给大家介绍。 二、观察物品 1.教师拿出自己带来的礼品盒,先让学生从前面观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启发学生想象一下,从左面、右面、上面观察会看到什么图形。 师:看老师也带来一个漂亮的礼品盒,大家从前面看,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这个礼品盒是一个长方体。 我看到了盒子上面画着一只可爱的小兔子。 我看到盒子的前面是一个长方形。 …… 师:想象一下,从盒子的左面、右面、上面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什么图形? 学生说。教师用礼品盒让学生实际看一看,不要求说想象、判断的理由。 2.让学生看书,提出:判断一下,书中的三幅图分别是谁从哪个方向看到“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后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判断的理由,最后介绍正面、侧面。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方向观察了老师的礼品盒,现在大家看课本46页。(学生打开书)红红、丫丫、亮亮他们三个人也在观察饼干盒。下面有三幅图,请你判断一下,这三幅图分别是谁从我们的哪个方向看到的。 给学生一点独立思考、判断的时间。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判断的结果?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学生可能会说: ●左面的图是亮亮从前面看到的。因为图的形状和图上的画完全一样。还有饼干的英文字母也一样。 ●中间的图是红红看到的,她是从我们的右面看的。因为图片是立着的长方形,和饼干盒的一样,图上也站着一只小兔子。 ●右边的图是丫丫从上面看到的,因为饼干盒的上面也是一个长方形,另外,就剩下一个图了,肯定是丫丫看到的。 ……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说法,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 师:同学们观察得都非常仔细,我们刚才在汇报时用“前面”,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正面”,而同学们说的“右面”和“左面”都叫做“侧面”。 教师板书: 前面――正面 左面、右面――侧面 3.提出:“观察自己带来的物品,并说一说从正面、侧面看到的图形是什么样的。”按要求鼓励同桌互相说一说。最后指名全班汇报。 师:我们知道了前面叫做正面,左面和右面都叫做侧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来的物品,同桌一组,认真观察,并互相说一说从正面、侧面看到的图形是什么样的。 同桌合作,教师参与并个别指导。然后请几个同学在全班汇报。 三、观察模型 1.观察长方形。 (1)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让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自己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 给一定观察、思考的时间再交流。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一些生活中常用物品的包装盒。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里的这个长方体教具,说一说自己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会看到什么样的图形。 (2)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长方体和三个平面图形,判断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并要求把答案写在书上。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47页,判断一下教材上的三幅图分别是从哪个方面看到的?并把判断的结果写在书上。 学生自己判断、写答案,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交流。答案: 第一幅图是从正面看到的。 第二幅图上从上面看到的。 第三幅图是从侧面看到的。 (3)提出想一想的问题:它们对着的三个面各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 师:大家判断得很正确,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它们对着的三个面各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进行指导或评价。如: 生:我猜想那三个面和这三个面应该是一样的吧,但也不太肯定。 师:拿一个长方体物品看一看。 生:对着的那三个面和这三个面是一样的! 师:你为什么这么肯定呢? 生:我们以前学习过长方体,它对着的面就是一样的。 师:能把以前学习的知识用到今天的课堂中来,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观察正方体。教师出示正方体教具,让学生观察,提出“想象一下:从它们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看到的会是神恶魔图形”的问题。要求说出判断的理由。 师:我们刚才观察了长方体,现在观察一下这个正方体,想象一下:从它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会看到什么图形呢?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生:正方体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看到的都是正方形。因为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学生说完后,教师变化正方体的方向,让学生实际看一看。 3.观察球体。 (1)教师拿出球的教具,提出:“球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有什么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主见。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球。 师:对!球,看一看这个球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可能会有许多意见,只要对,就要给予肯定。如: 长方体、正方体都是方方正正的,球是圆圆的。 长方体、正方体都有6个面,而且都是平的,圆没有平平的面…… (2)提出:想象一下,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球,会看到什么图形?并启发学生闭着眼睛想一想。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从任何方向观察球,所看到的图形都是圆形。 师:说得对!那你们想象一下: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球,会看到什么图形?可以闭着眼睛想一想。 学生闭目想象,教师不要干扰。 师:谁来说一说你想象的结果? 生1:我想从上面、正面、侧面看球都是圆的。 生2:从任何角度观查球,看到的都是一个圆。 教师观察球教具,让学生看一看。 师:对,都是圆,和你们想象的一样,看来大家的想象能力很高! 四、课堂练习1.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自己判断并填空,再进行交流。 师:看练一练第1题,判断一下,右边的三个图形分别是从长方形的哪个方向看到的?请你在下面的括号里写出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练一练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试做,再集体交流判断的方法,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判断方法的.机会。 师:请同学们看第3题,下面有两个长方体和6个正方体,请你根据这6个图形的形状和观察方向,判断一下,是从哪个长方体上看到的,并把它涂上与长方体相同的颜色。 学生完成后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先找出二个正面的图判断,再判断二个上面的图,最后判断二个侧面的图。 ●涂色的长方体容易判断,我先找出涂色长方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图形。剩下的就是其他长方体的。 3.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将带来的牙膏盒等物品的正面、侧面、上面分别做上不同的记号,再剪开,并判断谁和谁是对着的面。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来的纸盒,把它的正面、侧面、上面分别做上不同的记号,按书上的样子剪开后,找出相对的面。剪的时候注意安全。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重点看学生标注的方法。 4.练一练第3题,请同学们在书上完成。 师:现在请大家自己完成第3题。 教学随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题:观察立体 保定市新市区实验小学 李尚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9、50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搭、观察、交流由多个立方块组成的立体的过程。 2.能够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立体所看到的平面图形。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感受图形的奇妙和学习的乐趣,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小正方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并提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个正方体,会看到什么图形”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师:上节课我们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谁还记得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个正方体会看到什么图形? 生: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看到的都是一个正方形。 二、操作、观察 1.教师提出:“把两个小正方体搭在一起,会搭出什么体?从不同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同桌合作搭一搭,看看。 师:说得对!如果把两个小正方体搭在一起,会搭出一个什么立体?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什么样呢?现在请同桌两人合作搭一搭,看一看。 学生操作,观察。 2.先让

12.三年级《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上面、左侧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同时通过转动物体,让学生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面。

一、激趣导入新课。

在教学一开始,我引用了猜谜语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板书时有意将“物体”的“体”字写错,让学生发现问题,当学生发现时,及时表扬,并且要求学生观察物体要仔细,为仔细观察物体作了铺垫。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在探究中发现

通过出示对面是相同颜色的长方体盒子让学生观察,让学生知道观察物体时,一次可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物体的两个面,还可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一次最少可以看到一个面,最多看到三个面。在次基础上认识无特殊标记的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并强调它的正面是正对观察者的这个面;通过观察小药箱,并让学生摸一摸,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知道像这类有特殊标记的物体,它的正面是固定不变的。

通过课件形式,出示学生经常看到的车,要求学生说出是从那个位置拍摄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在操作中感悟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获得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形状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观察物体,课件演示,先让学生了解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柱体和球体从正面、上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形状,并且课件演示,加深记忆。在学习一个物体的基础上,学习两个物体放在一起从不同面去观察,并且将观察到的图形在说出来,让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四、新知运用,激发兴趣。

通过填空、连一连、猜一猜形式,及时巩固新知。采用小组合作法,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两个物体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采用猜一猜的游戏活动来拓展本节课的知识,我发现这个互动参与式的游戏,学生都很喜欢。看似游戏的教学设计,其实是一种灵活的练习方式。

五、教学不足。

通过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不足之处:

1、考虑问题不周到,预见性不够,未预先试课件,由于电脑和投影屏幕比例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才发现课件的长方形变成了正方形,圆形变成了椭圆形,课件图形的变化,与教学设计所想不同,导致实物观察和课件演示不一致,学生不易理解所学的知识。

2、教学语言不精练,表述不够准确,学生掌握知识难点不易突破。

3、教学环节时间分配不合理,整节课时间出现前松后紧,教学环节时间的把握不到位。从而导致教学时间不够,出现了拖堂情况。

上一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县工商局2007年工作思路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