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现代文化建设

2024-06-30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现代文化建设(9篇)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现代文化建设 篇一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热点链接】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武亦姝、彭敏、陈更等诗词“达人”成了年轻人的追捧对象,也成了万千父母培养孩子的“榜样”。

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古诗词闯关测试游戏。游戏过程犹如一场诗词联句擂台赛,还会根据你的答题情况给出结果评价,如“明天让家长来一趟”“语文老师已在厕所哭晕”等等。在省直机关上班的诗词爱好者林先生说:“这种测试游戏很有趣,不仅能让人感受诗词之美,还带动大家学诗词,挺好的。”

诗词类图书销售火爆。2月14日,记者走访郑州市的松社书店、阅开心书店、中原图书大厦等多家书店后发现,古诗词鉴赏类的图书销售量大幅增长。新乡市新华书店总经理杜宏甫说,新乡市新华书店仅一家门店诗词类销售品种就由26类增加到76类,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92%,销售册数增长252%。

【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中公教育

2.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3.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重要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对策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加强宏观指导,提高组织化程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的重要内

中公教育

容。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新格局。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要按照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加强政策保障。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注重政策措施的系统性协同性操作性。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统筹整合现有相关资金,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点项目。制定和完善惠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项目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国家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珍贵遗产资源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相关政策。完善相关奖励、补贴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或共建相关文化项目。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培养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中华文化代表人物。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激励表彰制度,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传播交流作出贡献、建立功勋、享有声誉的杰出海内外人士按规定授予功勋荣誉或进行表彰奖励。

3.加强文化法治环境建设。修订文物保护法。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等相关法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关工作作出制度性安排。在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城乡建设、互联网、交通、旅游、语言文字等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内容。加大涉及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律法规施行力度,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各行政主管部门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联动机制,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依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形成礼敬守护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法治环境。

4.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城乡基层。各类文化单位机构、各级文化阵地平台,都要担负起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生产丰富多样、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

中公教育

产品,扩大中高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充分尊重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发挥先进模范的表率作用,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积极作用,发挥文化志愿者、文化辅导员、文艺骨干、文化经营者的重要作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中公教育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现代文化建设 篇二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与民间艺术风格的形成

民间美术与人类最早期的艺术活动都是从造物开始, 大量的民间美术作品都离不开实用性与原发性, 所谓的原发性与实用性是一种本能的原始体现。如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彩陶皿的产生, 就是根据人们取水、存水、食用的需求进行的一种实用性的创造。所以审美只不过是人类在劳动中情感意识的自然反应, 这就是民间美术起源的本性特征。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本源文化, 是一切民族艺术的万川之源。因此学习研究和掌握民间美术将民间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是传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 民间美术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形态, 它集中了社会政治、文化传统、精神实践的各种价值, 从而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意义的审美载体。它的存在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民间文化艺术形态。具有鲜明的民族审美情趣和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 从而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与艺术的精神, 所以它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特定的时空, 将是人类在劳动生活中最原始、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集中体现。它所折射出来的民族文化心态, 它所强调的核心却是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正是这一精神领域的核心价值, 民间美术才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与艺术规律。

作为一种延续的文化传统, 民间美术在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同时, 还要在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不断地对外文化进行变革与重组, 因而又展现出推动和影响社会的特殊功能。在时代的进程中, 传统文化始终处在一个冲突与排斥、交流与融合、传承与变异的共存与发展阶段。各民族任何的传统价值观都需要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寻找自己的合理性, 并且在不同的时代对传统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研究都将是促进当代民间美术的发展。

由于民间美术与生活直接关联, 它是从最原始、最朴素的生活方式中诞生, 是在实践中完善而形成了自己传统的艺术形式。所以归根结底, 民间美术是人类早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工具, 是人类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个载体, 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目前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早在八十年代初民间美术就以列入国家重点的保护行业。进入21世纪, 随着现代化的文化浪潮进入中国城乡的每一个角落, 传统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小作坊式的经营迅速瓦解,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机械化、自动化为主的产业化的生产方式, 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取代手工劳动, 在这种状况下, 许多民间艺术品被认为是过时的东西而被抛弃了。所以将民间美术融入产业化是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代的民间美术保护者和美术理论家多是将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古代生活形态的活化石来进行研究和保护, 民间艺术品已经成为传统艺术的一部分而保存在博物馆之中, 见证着一个古老文明曾经出现的辉煌。民间美术虽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而被人们保护和学习着, 但实际上, 今天它的发展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间美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90年代后, 我国的民间美术发展方兴未艾, 进入了新世纪更是驶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轨道, 2000年以后, 又产生一批新的民间美术作品和民间美术工作者, 它们将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和后继人才的培养等…从而使其中的精粹部分得以传承和发展, 同时又产生了一大批新的民间美术作品。例如:绒画、草根画、树皮画、鱼骨画、布贴画等新的民间美术画种, 这些画种很大一部分都被国家或地方政府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2000年以来, 吉林白城民间艺术家姜淑燕她用几年的时间收集了不同颜色布料创作数百幅民间布贴画作品, 这些作品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民间美术作敏创作的儿百幅布贴画作品, 是我国民间美术创作的一支新秀。他用几千块不同颜色的布料创作出了几百幅巨有民族特色的民间美术作品。在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上, 民间艺术家姜淑燕创作的布贴画作品吸引了重多观众的目光, 那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布料, 拼贴的风俗人物、山水风光、花鸟鱼虫、造型独特、灵动传神, 这些作品都是以美术造型为基础, 并蕴含作者和使用者的审美情趣描述新时期的现实生活, 是传统的没见美术的创新与发展。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艺术风格”这些民间美术的作品, 被一位国际友人称之为“神秘东方文化”的再现。2006年, 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 她的布贴画被深圳市委作为礼品赠送国际友人, 2007年, 其布贴画被评为第二届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产品展品奖, 并再次荣获优秀民间艺术家殊荣。所以民间美术创作要反映现实、反映生活、这样才有一种吸引力、一种期待, 去满足人民群众的追求和希望, 人们被民间美术的作品的紧紧的吸引住了, 这样就有了市场, 有了市场才有会有民间美术产业, 才能将这个产业支撑起来。

浅谈二人台艺术在包头的历史沿革

莎日娜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100000)

摘要:在内蒙古包头, 流传着一种广受百姓青睐的民间艺术——二人台。二人台不同于东北的二人转, 它是土生土长的内蒙古民间艺术形式, 是内蒙古西部地区蒙汉人民最熟悉最喜爱的艺术形式, 是当地蒙汉人民生活的反映和再现。

关键词:二人台;包头;民族艺术

一、二人台艺术源起

二人台艺术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西部, 尤其在包头市区、郊区、土默特右旗和土默特左旗在内的土默川, 是二人台艺术孕育和诞生的摇篮。这一地区古称丰洲滩, 远在明朝的阿拉坦汗和三娘子时期就有数万内地人民流入这一地区。根据《绥远通志稿》记载:“前明所创凛不可犯之汉民出塞禁令, 已渐由宽缓而日近于废弛, 于是内地人民之经商懋迁者, 务农而春出秋归者, 亦皆由流动而渐进为定居;由孤身而渐成为家室。雍正、乾隆之间, 凡经属近边诸旗地, 已薇薇农牧并营, 蒙汉共居之乡。”这一时期涌入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内地移民多达数十万。几百年来蒙汉两族人民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并肩劳动生产, 携手开发建设, 和睦共处, 友好往来, 结下了同甘共苦的兄弟情谊。包头当时也是北方最重要的商贸集散地, 历时百多年的走西口的终点也在这里。这也使得当地的农业、木业、手工业得到了长期的发展。由于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促进了这一地区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之下便形成了二人台这一民间艺术。

二人台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各种民间艺术相融合的产物。它的音乐源自这一地区的乡土民间音乐, 其剧本是这一地区民间文

三、民间美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

民间美术是文化艺术的祖源之一也是我国灿烂文化代表的一种体现, 劳动密集型和劳作技巧型既是我们民间美术产业的特点, 也是我们民间美术创作的弱点。我们的每一件作品, 从选题、选料、设计到制作, 都倾注着大师们的脑体双重劳动的心血。因此, 在制造成本和销售价格上, 与现代化规格生产的同类产品相比, 必然缺乏竞争能力, 所以要发展民间美术, 使民间美术从小作坊式的经营提升到产业式的经营, 是现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当务之急, 挖掘和培养民间美术后继人才, 要从市场的竞争能力入手, 进一步加大对民间美术行业的保护和扶持力度, 出台一些实质性的保护和扶持政策, 如给予税收和信贷方面的政策倾斜以及必要资金扶持等。

现在有关部门正在开展的“民间美术产业发展属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讨, 是事关我国民间美术行业今后兴衰的思想大讨论, 认识大变革。过去人们总认为机械化、高科技是先进的, 高级的、而手工劳动是落后的、低下的, 总认为西洋画、国画、油画是艺术、是文化, 而我们的民间美术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匠人之作, 是不入流的, 不把我们从事的民间美术工作当作一种文化艺术的创作活动, 而只认为是一般的民间劳作技艺的这种旧理念, 在我们的行业内部和行业外部还是普遍存在的。这种传统的旧理念既不符合事实, 同时也阻碍了民间美术产业的改革创新现与发展。我们必须通过这次讨论和认识, 把这种旧理念纠正过来, 为我们所从事的民间美术产业正名。同时希望有关部门能把民间美术产业当作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来扶持。

学和民间故事以及具有乡土特色的“串话”、“流行语”、“顺口溜”组合改编而成的。二人台是大量内地移民带来的内地文化同塞外文化相融合、相渗透的产物。二人台艺术中的音乐是其艺术特色, 同时也是其表演形式的灵魂, 单单从音乐角度考察本地区民歌演唱, 最初级阶段是原始的自由唱法, 表现为其节奏不固定, 旋律的随意性很大。然后便是逢年过节中的“社火”, 是其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打坐腔”, 也叫“丝弦坐唱”, 即有丝弦伴奏的民歌坐唱。第四个阶段中改“坐”为“舞”, 化妆演唱。化妆演唱的二人台这中形式的创始人, 是被业界公认的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孤雁克力更村的云双羊 (1857-1928) 。但是也有专家认为是蒙汉各族民间艺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根据资料认为, 云双羊同张根锁等人的“小班”是最早出现的二人台班子。二人台艺术经过多年的积累创作, 产生了大量的作品。如, 《栽柳树》《水刮包头西》《阿拉花》《卖饺子》《小放牛》《打后套》《画扇面》《种洋烟》《压糕面》《四公主》《八音杭盖》等等。1在艺术分类上, 从存在方式看属时空艺术;从对作品的感知方式来看, 属视听艺术;从对作品的物化方式来看, 属于动态艺术;从美学原则来看, 归类为综合艺术。从音乐角度考察本地区民歌演唱, 最初是原始的自由演唱。后来是逢年过节的各种活动中常常出现, 并且配有锣鼓伴奏。再后来就变成改“坐”为“舞”, 并且加化妆演出, 也就演变成今天的二人台艺术。

二、二人台艺术在包头的沿革

二人台诞生的之初, 只是一种简单的化妆演出的说唱艺术。因为演员只有两个人, 所以称为二人台。新中国成立前的二人

四、民间美术将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生产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国的文化产业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中得到的兴起和发展,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增长点, 中国文化产业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中指出, 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活动的“服务化”“信息化”“产业化”“文化化”发展趁势愈加显现, 现代经济越来越为“高技术和高文化附加值经济”所主导, 民族的旅游产业迅速的兴起, 国家级的旅游网点逐渐增多, 文化产业就会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

在美国的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 有72家是文化企业, 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已占GDP的1/5;英国文化产业年均产值600亿英镑;日本娱乐业的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

在中国, 人们对民族文化和民间美术品的精神需求, 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资源, 经过近30年可持续发展, 中国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增长, 需求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形转变, 文化消费需求在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呈现绝对性上升趋势, 需求总量规模急剧扩大, 构成我国文化产业兴起的重要内在动因。文化产业充满了超常盈利的机会和无可限量的空间。不论是从文化的消费前景, 还是文化产业的政策保障上看, 文化产业市场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成为带动文化事业发展的突破口, 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会在GDP中占有更大的比重, 民族文化和民间美术品一旦成为文化产业, 其辐射力, 渗透力就会大大加强, 必然会在消费需求的引导中实现充分的满足感, 所以民间美术品将成为2l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文化生产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间美术的发展方兴未艾, 进入新世纪要更全面地继承传统的民间美术和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将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资源来研究、开发、利用, 是当代民间美术家和民间美术工作者面临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从民间美术的起源与发展入手, 探讨了我国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其发展现状;论证了民间美术的传承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描述并分析社会转型背景下民间美术向文化产业转换是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趋势。

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现代文化建设 篇三

一、在学术文化建设中传承仲景文化

面对中医经典教育在中医药院校需要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学校立足于中原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于2010年9月,在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实施了“仲景实验班”工程,开办以继承仲景学术思想为主的中医传承型人才实验班,以中医核心课程为主线,突出传统、突出经典,加强临床实践,强化经典背诵,探索一条弘扬“仲景之光”的办学之路。这一试点的辐射带动作用,正在培养出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及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具有坚定的中医职业信仰和中医诊病的思维方式、具有熟练运用中医传统方法诊疗各科疾病及疑难杂症的能力、具有对仲景学说有系统的学习和研究的中医专门人才。为继承和发扬医圣张仲景的思想,传承仲景文化,营造特色鲜明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成立有仲景学术研究所,在《中医学报》开辟了《仲景文化》专栏。2010年4月至5月,学校举办了“首届大学生仲景文化节暨第九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在仲景文化节开幕式上,千名师生齐诵《〈伤寒杂病论〉序》,在大学生中掀起了诵读经典的热潮。艺术节期间,学校聘请中医中药大家和文化名人开展学术专题讲座20场,举办中医经典、歌唱比赛等竞赛活动10多项,参加人数2万余人次。通过这些活动,加深了大学生们对医圣张仲景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在教师的学术活动方面,学校坚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大力弘扬学术民主、学术自由与学术创新,摒弃学术腐败,创新和发展了学术文化。此外,学校还举办了“河南中医学院第一届仲景学术文化节”,以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仲景学术思想,推动和促进仲景学术思想的研究工作,提升学校仲景学术研究在全国的影响力。

二、在文艺产品开发中彰显传统文化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50多年办学历史的优势,积极开发中医药文化艺术产品,宣传和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文化育人的新途径。为宣传和弘扬首届“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原院长李振华教授所代表的老一辈中医专家的优良品质,学习和继承他们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医德医术和视病人如亲人、精究方术博极医源的精神,启迪后人,教育后学,学校自筹资金于2010年8月与有关部门联合拍摄了电影《精诚大医》,以李振华和众多中医泰斗的生活经历为素材,以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为底蕴,精心刻画了一代国医大师的艺术形象,被业内人士誉为影坛上极为少见的中医大片。2011年3月,《精诚大医》一举夺得第16届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最佳启蒙电影奖”和“组委会鼓舞奖”。此外,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河南中医1958》目前正在紧张的拍摄中。该片记录了我国中医师承教育向院校教育转型时期,老一代河南中医学院人在建校初期极其困难、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边学习医学知识、边建设学校的艰难历程。电视片真实地记录了从学校这些奠基人当中走出的一批德艺双馨、人民爱戴、饮誉省内外的全国名老中医,他们中至今还有许多人依然默默无闻地在省内外各地为百姓解除病痛。观看电影《精诚大医》和电视文献纪录片《河南中医1958》将成为学校新生入校教育的必修课。

三、在环境文化建设中突出中医文化

在环境文化建设中,学校通过设计和建设幽雅别致的校园人文景观,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矗立在老校区的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等医药大家的雕像、长达50米的中医药文化碑廊和历代名医名言,塑造了深厚、广阔、灵慧的精神空间。在新校区文化建设中,通过中医特色校园文化工程整体设计,与新校区各项建筑工程浑然一体、交相辉映。赋予天一湖文化内涵,点缀山石、花木,建设水文化景观,以彰显校园的灵性美;中轴线南北两侧分别树立了张仲景、李时珍等中医药名家塑像,在北大门内建设了“中药百草园”,在教学大楼走廊悬挂了历代名医的画像,在教室和学生活动中心张贴学校退休教职工为学生书写的以中医经典和格言警句为题材的大幅字画等,使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浓厚气息。在学生宿舍和食堂墙壁上悬挂了大批人物画、山水画、油墨画,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成为学生增长见识、优化人格的源头活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此外,学校还计划通过建设河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草药植物园等工作,使学校成为人们了解河南中医药文化的窗口。

四、在精神文化建设中体现先进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多年来,学校在精神文化建设中,秉承“厚德博学、承古拓新”的校训,努力打造诚信自强的育人品牌,坚持“立德铸魂、培养德术兼备的中医药人才”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发挥国医大师、教学名师等的示范作用,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和学术道德教育,积极建设优良的教风,以人为本,铸造了爱与责任相统一的新时代师魂。同时,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强化教育引导,增进师生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涌现出了以“全国道德模范”“河南省十大道德楷模”王一硕和“全国大学生三好学生标兵”“中国大学生十大自强之星标兵”白云苹为代表的优秀大学生先进群体,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广大青少年的积极效仿,大学生追求理想、崇尚科学、艰苦奋斗、诚信自强、团结互助蔚然成风。继王一硕、白云苹等大学生先进群体之后,在学校学生中又涌现出到四川灾区做抗震救灾志愿者、荣获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的邱永华,勇斗拦路抢劫歹徒的陈子涵,智擒拐卖儿童犯罪分子的李萍,带着弟弟上大学的张瑞娟,在禽流感、手足口病流行期勇挑重担、主动请缨到隔离门诊工作的贫困县志愿者郑五洲,“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苏国磊、白丽萍、白丽娟等一批新的优秀大学生先进典型。2011年5月,双胞胎姐妹白亚平、白亚娟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并获得由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提供的“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

高等中医药院校不仅担负着中医药学术继承和发展的任务,而且是传承和弘扬中医药特色文化的主力军。近年来,河南中医学院通过不懈努力,在价值观念、教学研究、形象设计、环境美化等方面不断强化中医药文化特色,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初步实现了对全体师生员工精神引领、环境熏陶的大学文化功能,达到了文化育人的目的。今后,学校将继续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以营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为重点,以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强中医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推动中医药文化创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服务。

(作者系河南中医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副教授)

责编:路 童

4.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 篇四

王屋琴书是由洛阳琴书流入济源的王屋、邵原、大峪、下冶一带,吸收当地音乐素材演变而成。清道光年间,洛阳琴书艺人王水定到济源演出,受到当地民众欢迎,鼓书艺人郭茂林学习了琴书,与鼓书结合,又吸收大量当地音乐素材,演变为王屋琴书,并成立了班社。王屋琴书的曲目题材广泛,既有征战、公案、忠奸斗争之类的题材,又有家庭生活、言情之类的题材。王屋琴书集中了多种音乐素材,曲调简洁质朴、沉稳有力,音乐语汇丰富,演员和演奏员不断交流,气氛热烈,有较强的表现力。演唱以当地的地方方言为基础,能给观众以亲切感。王屋琴书叙事性强,情节紧张热烈,具有感染力。王屋琴书流行于河洛文化区的中心地带,本身具有河洛文化的精神风貌,研究王屋琴书,对于研究曲种的相互融合、研究河洛文化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由于郭茂林在平时的演唱中,善于创新,经常吸取其它艺人的曲艺或唱腔来完善自己的琴书,倍受当地群众欢迎。几年之后,他演唱的琴书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他演唱的音韵更为低沉、高亢,情绪激昂更显奔放,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抱有远大理想,为了使自己的琴书传承下来,就将自己的侄儿郭同德、郭同贵、儿子郭同仁收为弟子。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很快就组成了完整的“郭家班”琴书队。他们的演唱在王屋山一带,乃至黄河两岸都赫赫有名,故被当地人称为“王屋琴书”。

在当时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的年代里,“王屋琴书”颇受人欢迎。每遇逢年过节、集会庙庆,喜事寿诞,人们常常请琴书艺人前去演唱助兴,有时一演就是数天。一本书在一处说不完,就到另一处接着演。更有许多书迷跟着说书者跑了好几个村,仍兴致不减。“王屋琴书”的说唱语言主要以王屋山区地方方言为基础,乡土气息非常浓厚,具有纯真朴实的地方特色。表演形式既潇洒、文雅,又沉稳、大方。演唱者根据书中的情节可以表演各种不同的人物:老头、老妇、小姐、丫环、平民、官人等等,表演动作惟妙惟肖,形象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他们演唱的“书帽”堪称一绝。“书帽”大多在每一回的开头,由演唱者说上一段,或具幽默诙谐,或具讽喻劝诫,或显庄重严肃,或带辛辣讽刺,或寓深刻教益。这些“小书帽”只用几分、十余分时间,就把一个故事叙述下来,把其中人物刻画得形象逼真,令观众听后心情愉快,受益匪浅,并且有的能熟记于心,随时吟唱。

遗憾的是六十年代后期,文革、琴书也在遭劫之列。琴书的前辈艺人也相继谢世,再加上电影、电视逐渐走向社会、家庭,众多的文化娱乐方式和艺术形式为群众所接受,盛行一时的“王屋琴书”至此逐渐遭到冷落,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慢慢淡薄。琴书传至周观世和周吉强二人后就再也无人学了。目前,王屋琴书在流行艺术的冲击下,市场日渐萎缩。保护计划

一、引导、鼓励传承人开展收徒传艺活动

“王屋琴书队”不断发展壮大,且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很快就出现了“学书”热潮,涌现出二十几个爱好琴书的年轻人前来投拜郭家班门下。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学艺者刻苦学习,日无虚度,几年时间,他们就掌握了王屋琴书的敲、拉、打、唱等全部技艺。个别还成了“郭家班”门下的琴书高徒。如:刘同旺、张玉海、曹怪……。之后,他们纷纷告别师门,独立艺班,在各地进行琴书演唱。

二、加强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和本领。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学习、传承机制建设、传承人的责任与义务等,对传承人进行培训,取得良好效果。

三、对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进行扶持

申请市财政建立对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活动补助制度。2015年将继续加大扶持力度,申请建立非遗专项资金。保护内容

1、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王屋琴书建立完整的档案。

2、保存:采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王屋琴书艺术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

3、传承: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能够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相关社区,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4、传播:利用展览、观摩、培训、研讨、节日活动等形式,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宣传,加深公众对王屋琴书艺术的了解和认识,促进社会共享。

5、保护: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保证王屋琴书艺术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保护其传承人对其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所享有的权益,尤其要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保护措施

1、成立专门的队伍——管理委员会。

2、加强道具的管理和技艺的传承。

3、在资金投入方面,自愿集资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建立机制

1、采取定人、定责、定额领导制度创建机制;

2、建设专家、演员互为促进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3、各种保护措施协调发展的保护机制;

4、打造精品带动繁荣的发展机制;

5、发展王屋琴书带动产业的市场运营机制 发展现状

5.传承优秀文化 篇五

让经典浸润校园

——“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研究情况汇报

红安县实验小学

红安县实验小学前身是由董必武1933年9月亲手创办的黄安县立中心小学。建校后曾三易其名,四更校址,1984年被命名为红安县实验小学。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经过八十年的发展积累,目前已是黄冈市示范小学,湖北省综合实力五十强学校,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

八十年来,红安县实验小学积淀了许许多多的优良传统,也曾创造过许多辉煌的业绩。但是随着校园面貌的不断改变,学校领导的频繁调动更迭,教师的大量新老交替等等,学校的优良传统该如何继承和不断发扬光大?如何打造实验小学的品牌特色,是摆在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经过广泛讨论,学校把“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创新管理,打造师生的精神乐园”作为办学宗旨,围绕这一办学宗旨来开展学校各项工作。去年我们又申报了“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这一课题,以期作为突破口,不仅要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更使学校的光荣传统得以发扬光大,走内涵发展之路,促进办学水平上新台阶。

一、打造校园文化,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随着学校的建设发展,红安县实验小学校园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的校园再也找不到往日的痕迹,一批有特定意义的建筑已不复存在。崭新的校园如何体现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过去的光荣呢?经过教代会的讨论,学校达成共识:从环境建设入手,注入文化内涵,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一是重新修建校牌、校门和围墙,将过去封闭式校门改造为开放式校门,以寓 学生自由飞翔之意;将校牌改为卧式校牌,将秦基伟将军题写的校名镶嵌其中,让师生明白,学校的发展凝集着红安革命前辈的心血;将封闭式围墙改造为透视围墙,以寓意让学生视野更加开阔。二是给三栋教学楼命名。实验小学现有三栋教学楼,主体教学楼我们命名为“启智楼”,以寓启迪学生心智之意;第二幢教学楼与运动区隔离,环境幽静,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我们命名为“宁致楼”,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意;第三幢楼含行政办公、各种功能教室、学术报告厅于一体,我们命名为“宏志楼”,以期学子们有宏大的志向。其三,建立文化广场,在“启智楼”与“宁致楼”之间,原来是一片树林,但杂乱无章,因此,我们把它改造成一个文化广场,集树林、彩砖,石桌、石凳于一园,为学生课间休闲、阅读,提供良好便利的场所。四是建立荣誉墙。在进校门的右侧围墙开辟荣誉墙,将学校获得的各种奖牌复制其中,让师生不忘学校的优良传统。五是开辟文化长廊,建立文化橱窗。我们在启智楼中间的通道里建立文化长廊,在校园中每一个显眼的位置及教室走廊、楼梯等地方设置文化橱窗,根据不同年级选择不同的内容。让学生从走进校园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接受到熏陶和感染。六是利用校园的角落,分别开辟梅园、兰园、竹园、菊园,并在学生中征集园名,在众多的名称中,我们分别选取了“傲骨梅园”“清心兰园”“虚心竹园”“傲霜菊园”给四园命名,此举不仅美化了校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文化内涵。

上述系列举措,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谐而又充满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实现环境育人。

二、建立规章制度,为经典诵读保驾护航

早在申报课题之前,我们学校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就开始了一系列的诵读经典活动,各年级除按课标要求完成阅读任务外,还补充了部分古籍阅读资料。但那时的阅读只能为了完成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阅读量,并没有真正把它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因而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鉴于这些情况,我们认为搞好经典诵读,制度的保障是关键。为此,学 校在阅读时间、各年级阅读的基本内容以及阅读效果等方面,用制度的形式予以确保。

一是确保阅读的时间。学校规定每周一、三、五早读20分钟为经典诵读时间,其中语文教师负责两个早读,数学教师负责一个早读。在这个时间段内,教师必须同学生一起诵读,学校值周领导会同教务处进行检查、记载。

二是确保阅读的基本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的情况,我们规定一年级以诵读《三字经》为基本内容;二年级诵读《千字文》,三年级诵读《弟子规》,四至六年级以《唐诗三百首》为主。各年级在完成这些基本内容之外,可以根据班级和学生个体需求诵读其他经典,鼓励学生博览群书,从中汲取营养。

三是确保诵读的效果。我们把规定的基本诵读内容作为考核学生学业的内容之一,根据年段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

一、二年级以记忆背诵为主,检测学生诵读的熟练程度;

三、四年级在考查诵读熟练程度的同时,适当考查理解的情况;

五、六年级则侧重理解和运用。检查方式一是要求各班检查;二是由各蹲年级领导根据教务处、教科室共同拟订的考核标准,组织抽查检测;三是每学期举行一次经典诵读的比赛,并将比赛结果作为考核优秀班级的重要依据之一。

有了这些制度的保障,我校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得扎扎实实,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展示经典诵读的成果

为了充分展示同学们诵读经典的成果,激励广大师生更好地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学校举行了多种形式的活动。

1、优秀诗文朗诵会

全校以班为单位开展“优秀诗文朗诵会”,每名学生精心准备一首经典诗歌或者一篇经典文章,参加本班的朗诵会。朗诵会由学生主持,教师指导和监督。通过此举培养每个孩子的朗诵兴趣,提高每个孩子的朗诵能力。

2、诵读擂台赛 全校以年级为单位开展“诵读擂台赛”,每班选择自己班级最喜欢的几篇经典文章或优秀诗歌以齐读的形式举行擂台赛,采取逐轮淘汰的办法打擂台,选出最优秀的诵读班级。通过此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3、知识大考场

学校每学期为各年级编制一套“经典诵读知识测试卷”,发给每一位学生,进行一次开卷大考试,考试时间为三天。允许他们讨论、请教家长,也可上网查询。让孩子们了解到中华经典著作之博大精深,拓宽孩子们的阅读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4、竞选“读书小能手”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竞选„读书小能手‟”活动。每一位选手准备好竞选发言稿,介绍自己诵读的内容和收获,参加本班的竞选活动,然后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读书小能手”。以此培养孩子们力争上游的进取之心。

5、经典诵读优秀节目集锦

以班级为单位准备一个优秀的经典诵读节目,参加学校每学期一次的经典诵读优秀节目集锦。节目可以聘请艺术组的老师进行指导,不仅要突出每个班级的特色,而且要求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创造才能。

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我们的校园时时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书香气息,让经典浸润着孩子们的生活。

四、注重实际效果,让经典伴随学生成长

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犹如取之不尽的宝藏,积淀着智慧,映射着光辉。诵读经典是为了从中汲取营养,学会做人。因此学校十分注重讲究诵读的实际效果,把诵读经典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结合起来,让经典伴随着学生成长。

1、诵读经典,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三方紧密合作,规定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中必 须有此方面的内容,用经典中的范例教育学生;大力开展“十个文明好习惯”和“文明礼仪十讲”活动,用经典规范学生行为;开展“文明的礼仪

快乐的课间

静净的校园”等一系列活动,用经典约束学生的行为;开展“文明礼仪之星”评选活动,用经典评价学生行为……总之通过诵读经典,时时处处让经典伴随学生,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2、让经典浸润校园,促进良好的校风、班风的形成。

除了在环境建设上学校努力注入文化内涵,开展多种形式的系列活动外,我们让经典浸润校园,用经典促进良好的校风班风的形成。学校校园广播每天上、下午上课前30分钟开始广播,其中一、三、五三天学生播音必有传统文化内容,或朗读、或联系实际谈读书体会、或介绍历史名人小故事、或介绍校园内的典型事例。每周二、四播放校园经典歌曲或其他文艺节目,以此活跃校园文化,促进良好的校风形成。

学校要求各班利用黑板一角,开辟每周一诗(一词)栏目。每周根据班级实际精选一诗或一词,让学生阅读、背诵,不仅强化训练,更以此促进班级建设,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总之让经典浸润校园,让经典伴随师生成长。

应该说“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课题实验我们只是刚刚起步,虽然我们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但是与课题实验的总体要求还相去甚远,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因班大人多,学生个体差异以及诵读时间有限等原因,部分学生还处于应付状态,参与还不到位……

6.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现代文化建设 篇六

中华民族,这一个历史悠久,有着庞大智慧,传承渊博文化的精神民族。中国历史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巨大转变和变化过程。从古至今,中国文化承载着历史重任,无论国内外考古专家或精神文化的探究者。毫无疑问的,中国成了世界瞩目的研究对象。

传承经典,是在传承文化精神。经典文明,经典书籍,精神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深入来看其内有。

所谓经典文明,不仅仅包含行为方面的举止谈吐。亦说从古至今人们维持的状态发展与生活常规。现在笼统的说法便是言语文明。当然,现代人亦不可缺少这一方面的.文明所需,而经典文明中最重要的则是生活常规。追随到封建社会,人们不可否认,封建社会中有一个理想繁盛的状兴局面—“贞观之治”。此时期的人们生活状态与常规与现代无差异,若是以古代划分,则是中国史上最为鼎盛的统治时期。

那么,为何可拥有如此丰繁的局面呢?李世民的贤仁是其主要原因。他与前人共有的思想则是以民安乐为国家之繁荣根基。他传承了古贤人的思想使其百姓安居乐业,他采纳雅言令民众避免战乱之苦。实质上,他以开拓了贞观之治的重要一步。是啊,试问一位得民心的君主,还何需担忧不可得天下呢?他广阅书籍,使他形成一种重要思想。

无时无刻怀揣一本经典书籍,则像是同时与前人交流,隐隐地传承着中华文化。李世民阅读书籍虽是句句落实,深钻其意,但令他最为感触的则是司马迁的《史记》。他曾多次以书中所述的故事为例告诫他的子嗣们。与鲁迅的同样思想,不愧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后,鲁迅这一代文人绝笔承载着贤人的妙点,写下部部巨著。谁能否认这一经典书籍对伟大的影响起着漠大的重要性呢?传承经典书籍,则无他论的传承着精神美德。

无论是人,军事家,文学家。他们的幼年故事与人们生活形影不离。随时随地,人们都能脱口而出一个故事,他们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是在评论精神美德。有意无意地吐露出中华民族由古至今不败坏的传统。如今的发展亦是离不开这种精神。

人们懂得谦卑礼让,是从一个普通、耳闻能详的故事受到启发的。“孔融让梨”变成口头禅,形成一个定向模型谨慎地告诫这一精神要领。

由此可见,经典文明,经典书籍,精神美德是与传承文化精神密不可分的,是其精要致髓所在。

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传承在每个时代,影响着每个发展逻辑,滋润在每个人的心里。不可辩驳地说,传承同样是一种美德。

以古贤人的见解理论来摸索自身缺乏精神;以传统思维方式淡化错误思想;以承载作为雨露滋润人生。

传承中华文化,体现在积极于领略前有的精神内存。

传承中华文化,寻索在古今文籍言论谈吐中。

7.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现代文化建设 篇七

一、京剧传承面临的困境

(一) 受娱乐方式多元化冲击, 京剧传承观众基础日渐薄弱。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入, 人们文化生活的多元化, 文艺品种样式的日益丰富, 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工具的迅速普及, 不仅拓宽了群众的欣赏领域, 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改变着群众的文化生活方式, 京剧的传承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与京剧传承的鼎盛时期相比, 人们吃完饭进戏园子, 这样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而京剧艺术是个品位艺术, 不是快餐文化, 观众只有坐在剧场里, 处在一种悠闲、松弛的状态下品戏, 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魅力。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变快, 心态浮躁, 不能静下心来, 因此这种环境非常不利于京剧的发展。一些中学生喜爱的是流行歌曲、街舞, 对京剧了解少, 接受起来有难度, 学习唱段就更难了, 大多数学生即使喜欢京剧课程也不会去买票听戏。社会上广大观众对京剧的欣赏热情普遍不高, 京剧演艺市场不成熟, 票房收入微乎其微, 剧团发展普遍面临资金难题。

(二) 受功利思想影响, 京剧传承热情不高。

学习京剧投入较多, 加之能够靠京剧吃饭的人毕竟是少数。学生家长因为孩子学习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学龄前阶段就已“摄入过量”――英语、钢琴、绘画等各类兴趣班。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体系内, 学校和家长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帮孩子提高成绩, 增强竞争力, 其中最直接和有效的办法就是加课、补课。而京剧不纳入升学考试内容, 仅仅作为一种爱好或者选修课存在, 很难激起学生充足的学习动力。京剧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 需要各方面的素质都比较好, 但现在报名去戏校从小学京剧的人越来越少, 家长都在为孩子的未来考虑, 当他们看到京剧演员的惨淡生活, 不可能让自己的孩子从事这种职业, 因此京剧在选材方面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 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影响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三)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学习京剧需要耐吃苦, 戒浮躁。

京剧博大精深、是一门很难的综合艺术, 并不是会唱两句就行了, 需要几十年的不断追求, 不断刻苦钻研才能达到一定水平。需要学员投入毕生精力和心血, 才能将京剧艺术较好的发展和传承下去。一招一式、一个眼神、都有严格的要求, 压腿、下腰、翻跟头练功非常辛苦, 刀、枪、剑、戟的运用要经过艰苦的训练, 唱腔、念白、表演都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要求, 培养一名专业的京剧演员要6—8年的时间才能登台演出, 京剧学员必须坚守, 耐得住寂寞。目前由于社会关注度的降低, 行业待遇不高, 从业人员不愿意拿出更多精力刻苦地、一心一意地去钻研, 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流失了, 这对京剧事业发展和传承来说是一个非常可惜的事情。

二、传承京剧艺术振兴传统文化

京剧文化源远流长, 从化妆、服饰到唱腔、身法都体现出国粹艺术的极致 , 它的内涵, 它的扮相, 都是中华民族的专利。在海外,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京剧, 有的人想家时就会唱起京剧, 京剧的意义, 早已超越了京剧本身。京剧艺术持续发展, 离不开观众群体的培养,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 人们容易忽视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扬, 特别是对传统民族艺术缺乏基本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普及京剧知识不可不为, 要持之以恒地不断提升观众的京剧审美鉴赏素养。

(一) 要发挥票友协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扩大京剧传承的群众基础。

如今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京剧票友协会, 票友们在一起互相切磋、学习戏曲知识的同时, 也不断的在身边人之间传承京剧文化, 通过舞台展示京剧的魅力。京剧的传承除了要培养专业演员, 同时也要培养观众, 两者要齐头并进, 京剧的传播才能更久远,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孩子学习京剧大多是受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辈的影响, 由于理解能力有限, 小朋友学习京剧往往局限于模仿。但京剧的前途不在专业, 而在观众、在业余群体当中, 因此让孩子从小就在京剧的氛围里成长、熏陶, 至关重要。京剧“墙里开花墙外香”, 国外会把京剧当宝贝来研究, 但我们自己对传统艺术却不那么热衷, 这令人很遗憾, 从某种意义上讲, 京剧培养了观众, 观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京剧。

(二) 学校是教书育人、培育学生精神文化的重要场所, 应该成为京剧传承的重要阵地。

2008年教育部将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 (市) 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 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 将京剧这一国粹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2011年记者走访发现, 在校园学国粹“听起来很美”, 推行起来却很难, 如今在不少学校已悄然亮起了“红灯”。原因是老师不精通、课时难保证、学生不爱学, 大多数试点学校将京剧课列入音乐课, 而担任教学任务的主要是音乐教师, 师资不足是最大瓶颈。京剧是一门包括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 不是只会几段唱腔就行的。除了师资缺乏, 京剧课时也难以保证, 到了高年级, 音乐课常常被语文、数学等其它科目老师占用, 音乐教学计划都无法完成, 更别提学京剧了。京剧进课堂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 采取相应的措施, 不可搞一刀切, 比如利用校园小广播、校园网站、宣传栏和校园电视台对京剧班和校园京剧动态进行报道;邀请专家教授进校召开京剧座谈会, 举办“走近京剧、弘扬国粹”知识讲座等培养学生受众, 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通过社团活动让一些感兴趣的学生参与表演和展示,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采用多样化的方式, 请京剧专业人士来学校上课, 一学期举办一两次京剧演出、在学校里搞一些小型的演出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又可以让学生们接触到相对全面真实的京剧艺术。

(三) 成立戏曲培训中心, 举办各类票友大赛, 给予传承者荣誉和鼓励。

成立少儿戏曲培训中心或传习所, 确保喜欢京剧的人能够得到指导帮助。京剧舞台艺术是以主要演员为中心的。看京戏要看“角儿”, 没有“好角儿”, 演不出好戏。同样一出戏, 不同水平的演员去演, 其艺术效果大不相同。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 还需要各方面人才成龙配套。一个剧团不但需要各个行当的优秀的主要演员, 而且需要优秀的“四梁四柱”, 需要优秀的鼓师、琴师和文武场演奏人员, 还需要好的化装的、勒头的、检场的、管服装的、管靴帽的、管道具的和管音响的各类人才。这方面的人才更需要加强培养。我们必须把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京剧人才, 特别是青年京剧人才, 放在振兴京剧的突出位置。做好戏曲类节目的宣传工作, 戏曲频道应该针对少儿、青年、老年票友设置精彩的有针对性的节目。做好京剧博物馆等专题展览场馆建设, 并向观众开放。传统的戏曲传承方式主要是一种一对一的传帮带式的传承, 要充分发挥中年演员的作用, 一方面靠他们进行口传心授, 手把手地教;另一方面他们的演出活动, 有力的推动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 培养了青年演员, 有利于向更多的人介绍京剧知识, 让他们了解、熟悉京剧, 进而喜爱京剧。

京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必须坚持正确的理念, 在保护京剧这一国粹文化的本真性的同时, 不断的培养观众群体, 培养传承群体, 运用好学校、协会、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促进传统京剧艺术不断发扬光大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摘要:京剧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 多元文化的冲击, 学艺的艰难以及学习成本的提高, 京剧传承的文化土壤和生存空间面临一定困境。在如此情况下, 京剧的文化价值要远远高于经济价值,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要充分发挥学校、票友协会、群众文化舞台的带动作用, 政府搭台, 市场辅助, 推动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 振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8.体现文化传承和现代趋向 篇八

国泰艺术中心的位置几乎无可挑剔,位于重庆最具经济活力和最为繁荣的解放碑商圈,地处临江支路,江家巷、青年路和邹容路合围地段,当年轰轰烈烈的大拆迁,就为了在解放碑建一个广场和这座雕塑般的火红建筑。如果再加上重庆人对老国泰的感情,这座建筑从开始建立之初就注定承载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曾担任重庆奥体中心、三峡博物馆等市重点工程总指挥的著名建造师张枫,提起自己在担任重庆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期间负责的国泰艺术中心这个项目时,依旧是视若己出,爱惜之情溢于言表。

这个重大的工程,当年也被业界称为是“市长工程”,重量级可见一斑。张枫回忆起当年参与拍板设计方案的历程,用了“力排众议”四个字。事实上,有业界知情人士透露,用“力挽狂澜”四个字形容更准确。

以崔愷、景泉为主的中国建筑设计院团队当初提出的设计方案,因为其标新立异的超前设计,最初在第一轮评选中险些落马,因为当时市领导的想法是在新国泰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但张枫随后在和时任重庆三峡博物馆馆长王川平的交流中被对方点醒,中国建筑设计院提交的这个设计案采用的工法,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但不常用的“题凑”工法,是在传统之上的现代创新。

在矢志要为这座城市留下点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城市建筑的张枫看来,在传统之中创新甚至是颠覆性的超前,这才是中国的现代建筑方向。在他和当时负责城市规划的某位领导的积极推动下,“中国院”的设计方案在第二轮得以再次被提交评审,并最终实现了大逆转。

惯于出奇招、敢为人先的张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忆及此事特别强调,“如果害怕争议,那就永远都是保守甚至是平庸的作品横行于世,这也不符合重庆这座个性鲜明且勇于改变的城市的个性”。

“在众多出类拔萃的竞标设计方案中,为何我当时对崔愷的方案情有独钟。原因有这么几个:它既有传统的木构建筑的叠粱形态,又融入了灵动多变、多视角欣赏的现代元素。”张枫解释说。当我们问及当初为何要选择这个非常个性、让人耳目一新的木结构叠粱建筑的时候,张枫接着阐释:“叠粱建筑,源于《汉书·霍光传》的‘黄肠题凑’这个典故。黄肠,就是用最好的柏木心;题凑,就是木构筑层层铺垒,木头皆内向——这是战国、汉代时期,天子们的冥居构筑。70年代,在北京大葆台发掘出惊人的‘黄肠题凑’,更进一步证实这种建筑方式的传承。这是有别于斗拱结构且利于现代演绎的传统建筑方式,为何不让它重放异彩呢?”

作为曾经在整个工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张枫,对此肯定的说。“一个城市的建筑要体现它的文化传承和它的现代趋向。国泰,正是契合这个思维;能否成为地标,那要历史来作结论。一座城市的地标除了它所承载的文化,还与它所处的位置和当地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然,国泰艺术中心从体量上来说也有它的弱点,它较小。”

以鸟巢为例,“鸟巢”作为北京最新的一个地标性建筑,其建筑面积有25万多平方米,而国泰只有3万多平方米,差距达八倍之巨。而距离国泰艺术中心最近的建筑地王广场,也就是通常说的王府井的建筑面积也超过了18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

“国泰中心所处的位置也正是其最为尴尬的地方。”张枫告诉记者,解放碑已经是重庆最为成熟的商圈,能够利用的空间是极为有限的,能够有将近三公顷的土地来建造这栋建筑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它必须依托广场才能醒目和有气势。”张枫说,解放碑周边的建筑已经成型,在国泰的主立面靠临江门一侧,原本规划的是一个开阔的广场,但因种种原因现在建成了商场,相对封闭的空间让国泰艺术中心处于一种始料未及的尴尬。

“就重庆目前的经济发展而言,国泰艺术中心成为大重庆地标的可能性或许不大。”其实,不管能否成为大重庆的新地标,至少它在文化和城市性格的表达上体现了重庆敢为人先的超前尝试。

9.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现代文化建设 篇九

推动管理升级 为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营造良好环境

——在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2011年2月3日

同志们:

刚才,※书记做了重要讲话,对近三年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安排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稍后,※董事长还要作重要指示,希望大家抓好落实。借这个机会,我谈一些体会和思考,与大家共同研讨。

一、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早在70多年前的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引申到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上来,我认为:“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愚蠢的企业;而愚蠢的企业是不能赢得市场和发展的。”由此可见,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今天召开会议,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希望本次会议能成为二十局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新起点。

首先,什么是文化?“咬文嚼字”来说,“文”,就是知识、智慧;“化”,是一种方式,比如干部“年轻化”、项目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精益化”等,都是指的一种方式。关于企业文化的解释多达300多种,理论体系庞杂,我个人比较倾向这种表述:所谓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一种资源,是企 业的内在气质,是企业做事的一种方式、风格和习惯。具体说,就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自身特色的价值理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是一种渗透到意识形态的“软”管理。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界就提出了“文化制胜”的理论,并加以运用,取得了令业界瞩目的成效。

国内的海尔、联想和华为等企业,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非凡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拥有先进的、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做支撑。事实证明,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长盛不衰的基石,是企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先进的企业和落后的企业相比,虽然战略上有所不同,管理上有很大差异,效益有高有低,但是我觉得最大、最根本的差异就是企业文化上的差异。企业文化涵盖的内容很多,理论体系庞杂,对正在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发展速度的※局来讲,我感觉,认识企业文化,定位企业文化还是切合实际一点、通俗一点好,这才更有利于我们总结提升、指导实践,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2006年以来,※在全系统启动了企业文化建设工程,进行了声势浩大的理念推广、视觉落实、项目落地等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应该说,我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有一定的基础的,甚至在一些领域还是做得比较好的。尤其是六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在全股份公司系统范围内算是比较先进的,并且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当前,集团公司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用相同的价值理念来统一团队,用正确的经营理念来 指导发展,用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来激励创新,用良好的道德规范、道德风貌来规范行为,用健康的文化生活来凝聚人心,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认同感、融入感,不断提高凝聚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把企业做实做优、做大做强。

二、树立正确理念,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

任何一个企业,经济上有困难,财务有危机,都不可怕,但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作支撑,员工的思想观念、思想方法、思想作风、心理状态出现混乱,人心涣散,不思进取,都是相当危险的。着眼于企业长治久安,着眼于集团公司“三步走”战略,着眼于传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铁道兵精神,结合中国铁建“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价值理念,我们必须塑造适合集团公司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培育和提炼具有独特精神和深刻内涵的价值理念,为集团公司科学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1、经营承揽的理念。经营承揽是施工企业永恒的主题。众所周知,市场经济,鱼龙混珠,是利益的博弈,是权力的较量,充满了陷阱和风险,搞好经营工作,树立正确的理念是成功的关键。有正确理念做指导,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经得起诱惑,忍得住寂寞,才能事半功倍,在市场的夹缝中求得发展。如果理念不正确,甚至在经营指导思想上出偏差,依靠“中介”,依靠“运气”,必将误入歧途,南辕北辙,得不偿失,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训极其深刻。我认为,在经营工作中,要大力培育和树立以下理念:一是“经营工作是企业龙头地位”的理 念;二是“经营工作就是经营人品”的理念;三是“不投标时去投标”的理念;四是“以我为主去开发市场”的理念;五是“强化一次经营效益”的理念;六是“先让别人赢,自己才能赢”的理念;七是“合理投入”的理念;八是“有的放矢”的理念;九是“经营工作是全员工作”的理念;十是“以现场保市场,信誉品牌制胜”的理念;十一是“全局一盘棋”的理念。

这些理念和观点,我在不同场合做过反复讲解和阐述,尽管不系统、不全面,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指导各单位搞好经营工作的关键,可以与企业文化的理念相融合。当前,各级要进一步树立和强化正确的经营理念,把经营工作的重点放在完善经营机制、加大网络建设、明确经营重点、发育经营能力、夯实经营基础和构筑区域优势上;放在抢抓机遇,确保铁路客专、地铁盾构等高端市场的重大突破上;要丢掉幻想、丢掉“中介”,坚持“以我为主”,坚定不移走自我承揽之路上。只有这样,集团公司经营工作才能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2、项目管理理念。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生存的基础和衣食 父母,是企业管理的落脚点,是效益的源泉,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是展示形象的窗口,抓项目管理是集团公司核心和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集团公司项目管理水平尽管有所提升,但目前的基本状况仍是“三低一粗”,即低次层、低水平、低档次和管理粗放。项目管理是系统工程,更是一门科学,项目管理要有原则和标准,要用正确的理念指导行动。在这方面,我有较 深的体会。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必须从强化理念入手,用理念指导行动,用理念规范行为,让行为符合标准,从制度上、根本上彻底扭转项目管理被动局面。一要树立“项目必须盈利的理念”。项目亏损,天理不容,项目亏损,项目经理负重要责任,要让亏损项目成为过街老鼠,无处藏身;二要树立“项目管理必须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精益化”的理念。要精耕细作,精益求精,设臵防火墙,堵塞漏洞;三是“争第一难,不争第一更难”的理念。争第一,有名又有利,名利双收,争第一是市场竞争的需要,是干好工作的前提,只有敢于争第一,敢于亮剑,不怕困难,才能为企业争得第一,赢得发展先机;四是树立“注重细节,更注重结果”的理念。做事要全力以赴,注重细节,要么不干,要干就干成最好;五是“把完成或超额完成上交款、效益指标作为评判项目经理是否称职”的理念;六是“以业绩论英雄,以业绩论成败”的理念;七是“只有亏损的管理,没有亏损的项目”的理念。评价项目班子称职的唯一指标就是效益,一票否决;九是“项目要实现滚动发展”的理念。

3、增收创效理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 济效益为中心,以经营承揽和项目管理为基本点)是集团公司今年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经营承揽和项目管理最终落脚点是为实现效益服务的,企业有效益、有积累,才能凝聚人心,企业发展才会有后劲。一是树立“效益至上、现金为王”的理念。企业必须追求效益最大化,要以挣钱为终极目 标。效益必须是实实在在,严格上交款目标和货币资金上交纪律,实现效益货币化。要用银行存款、还贷款等硬性指标,来保证效益的实现;二是树立“以银行存款衡量工作成绩”的理念。是英雄,是好汉,年底银行比存款。单位行不行,要用“真金白银”来证明;三是树立“科学理财”的理念。要稳健理财、效益第一、规避风险、行稳致远,发挥财务杠杆增值作用,不断改善财经状况和经济运行质量;四是树立“资金管理要集中”的理念。集中才能产生规模,规模才能效益,要推进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五是树立“清欠就是创收”的理念。要加大清欠力度,抓好债权变现工作;六是树立“不交钱,就交权”的理念。下级单位向上级单位交钱是天经地义,交钱没有任何借口,完成上交是硬指标。

4、抢抓机遇的理念。机遇面前,人人平等。抢抓机遇,是领导素质和能力的体现,抢抓机遇,只争朝夕。抢抓机遇,要思路清晰,敢于打破常规,善于捕捉战机,要以“超常规,争第一”的勇气和豪气,战胜困难,超越自我;要树立信心,看重责任,自我加压,敢于亮剑;要提高执行力,敢抓敢管,雷厉风行,事不过夜,快速高效;要抓住国家基建投资持续走高的难得机遇,全力以赴上规模、上等级、上水平。抓不住机遇,结果是天上地下,水火两重天;抓不住机遇,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5、规范用人的理念。“得人者兴邦,失人者亡国”,用好一个人,就等于载一棵摇钱树,用错一个人,可毁掉一个企业。特别我们施工企业,项目亏损大都与用人不当有关,我曾说过,项目亏损,肯定是项目经理的责任,找客观、找理由没有任何意义。用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用人是价值导向、是旗臶,要在全集团范围内树立“公正、公开、公平”的用人机制。用人要重人品、重德行、重能力;要比成绩、比贡献、比激情;要从基层一步步用起,关键岗位人员要有项目管理经验和工程队经历,要大力抵制投机钻营等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不能让用人的腐败成为企业沉重的包袱。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建立和规范“四级”岗位责任职责、选人用人、业绩考核的标准,从制度上、根本上杜绝用人不正之风是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

6、求真务实的理念。求真,才能发现问题;务实,更好的解决问题。再优秀的企业,也不可能没有一点问题,对于问题和不足要敢于承认,敢于查找,敢于改正,才能不断创新,自我扬弃,超越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实现工作的持续改进,推动企业不断发展。今、明两年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的决战之年,也是集团公司抢抓机遇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再不真正沉下心思明确发展之向、理清发展之路、研究发展之策,抓住主要矛盾,多措并举,狠抓落实,我们就有可能会错失发展机遇。作为企业,不同于政府,一方面面临着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又担着主体经济责任,必须勇于承认和面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求实功、要实绩、见实效,不能报喜不报忧,更不 7 能掩盖问题。一个习惯于说假话、讲空话、一级瞒一级,缺乏求真务实精神,缺乏解决问题的干劲和韧劲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所以,各单位务必把“求真务实”的理念贯穿到文化建设中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干事,务求实效,务求突破。“求真务实”是价值理念问题,更是思想路线问题,必须引起各级的高度关注和自觉维护。

7、诚信守诺的理念。“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身、立业、立国之本,是企业的生命,体现企业的价值。任何单位只要有一个项目不能以诚信履约,出了问题,就可能招致灾难性的后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曾吃过大亏,有过深刻教训。因此,我们必须把“诚信立企”作为基本的从业准则,通过诚信踏实,做好感情联络,广交各方业主,增强市场渗透力、影响力。在经营上,既要真心交朋友,又不能轻易许下兑不了现的承诺,因为只要你有一项承诺兑不了现,下次谁也不会再跟你打交道了,你就很可能长期失去一方市场。在项目管理上,随着工期的一再提前,业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要是完不成投资计划和形象进度,或是出了问题,他们也无法交待。在这种情况下,业主只会把压力加倍地转嫁给我们,如果我们不能兑现进度、质量、安全承诺,会造成他们的极大反感,使得什么工作都很难做。作为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也要讲诚信,践行岗位职责,完成好本员工作,不要搞欺上瞒下、阳奉阴违的事情。

8、稳健发展的理念。稳健是发展的前提,稳健才能实现又 好又快的发展。我们抓管理搞企业不能急功近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首先,要注重打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就像房子建在沙滩上,是不可能稳固的。其次,不能浮躁,要能耐得住寂寞。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浮躁、短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这种现象非常多,大部分人不愿意做坚实细致的基础工作,不扎扎实实把相关问题解决好,只想走捷径,图省事,发展的结果往往事于愿违,得不偿失。所以我们企业要紧紧抓住机遇,稳步前进,稳健发展。经营决策要慎重,要突出主业,兼顾多元,要测风险比,规避风险;企业管理要做好“三基”工作;项目管理做好项目策划,超前预控和防范风险;财务管理要留有余地,量入为出,资金要集中管理,要保证平衡,控制信贷规模,要有扎实的基础工作。这些都是理念、文化问题,希望大家能认真思考。

9、包容和谐的理念。这个问题我曾多次讲过。和谐是一种氛围,是一种境界。“家和万事兴”,企业最可贵、最难得的就是和谐。一个包容和谐的内外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企业每位员工的脾性不同、价值观不同,但大家在一起要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以包容的心态开展工作,做到珍惜缘分做贡献,尽心尽力谋发展,促使集团内外、企业上下包容共生,和谐共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个不团结的班子绝对不是好班子,一个不会团结的领导绝对不是好领导。

10、清廉兴企的理念。古语说得好,“已身正,不令而行; 已身不正,虽令不从”,廉洁从业的环境是企业搞好生产经营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像我们这种以项目为单位分散作业的施工企业,保持廉洁自律的心态和清廉从业的氛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和项目管理人员,应“常修为政之道,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无论是在工程管理、“三项”招标、合同签订、对下计量,还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都要管住自己的“嘴”、约束自己的“手”,看好自己的“腿”,严守工作纪律和财务制度,廉洁从业,一身正气,公私分明,接受监督,在员工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让大家信服和认可。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自我做起,模范执行集团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净化内部风气,营造良好氛围。要多关注和解决员工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多做广大员工满意放心的事。

当然,企业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多,刚才※书记在讲话中做了全面的阐述。我主要从理念的培育等方面入手,讲了一些个人观点和看法。我认为,企业文化虽然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可能千差万别,但不论哪种企业文化,都必须首先抓对员工价值理念的塑造,使共有的价值观真正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这是我们今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和重点。

三、找准企业文化建设着力点,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要找准着力点,纵深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坚持不懈地探寻和培育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之路。

1、做好领导推动。领导在企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 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承担包括“设计者、布道者、实践者”等多重角色。领导能否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实际上是领导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领导者性格、行为的延伸。领导者身上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企业文化,他们的领导风格和行使权力的方法无不体现出他们的信念、价值观和理想,他们的行为、制定的政策、表达或抑制的情感、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传达的态度和遵循的价值观念无不影响着企业的整体态度和行为。企业领导尤其是主管领导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企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问题,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2、强化理念灌输。企业文化,只有被全集团上下所有员工理解和实践,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落地”,才能真正成为“主流”文化。要着眼于企业长治久安和科学发展,以实际工作为载体,把价值理念的影响力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用工作成果体现企业的精神实质和独特个性。同时,要用历史激励员工,用身边的先进人物教育员工,使企业文化建设言之有物,丰富多彩,尽快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集团公司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3、“虚”实结合。企业文化的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喊几句口号、提几个新名词的简单层面上。只有将理念与实践、将无形与有形、将务虚与务实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注重“虚”实结合,有意识地将价值理念融入各项规章 11 制度之中。另外,要加大企业文化建设责任落实力度,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指标到人,进一步加快企业文化建设步伐。

4、构建长效机制。我们要充分利用国企的思想政治和组织管理优势,发挥网站、报刊等宣传媒体的主渠道作用,旗臶鲜明地表达和张扬企业的文化主张,扩大企业文化建设和宣传的覆盖面。同时,我们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载体,用组织文艺演出、演讲比赛、摄影作品展等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提高企业文化的传播效果。

上一篇:狼图腾读书笔记下一篇:课时同步练习(38)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