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诗词

2024-09-18

苏东坡诗词(共8篇)

1.苏东坡诗词 篇一

苏东坡和毛泽东都在众多领域纵横驰骋,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甚至独步古今!苏东坡涉猎于散文、书法、绘画、音乐、医学、建筑、水利、农业、佛教、烹调等方面,诗、文、书、画更为突出,文为“唐宋八大家”之列、词与辛弃疾并为“双绝”、书法方面被中央电视台列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书法家之一;毛泽东纵横于军事、政治、哲学、经济、历史、诗、文、书法等领域,军事上为兵家的泰山北斗,政治上是人类历史杰出的一位人民领袖,其诗词是自唐宋后的又一个高峰,创造的成就更是前无古人。比较之下,苏东坡和毛泽东诗词风格一样,情怀却略有不同。

一、一样的风格尽显其气魄之大,笔力之雄,设想之奇,格调之明,意境之高,堪称亘古一见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继而由辛弃疾高唱“大江东去”,毛泽东的出现,则形成了中国文坛豪放派的第三座高峰。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在诗词中发出了摇山震谷的虎啸狮吼。但他们并非没有似水的柔情。无情未必真豪杰,深夜之中,即使是雄狮也要轻舔伤口。苏轼并没有完全摒弃婉约之风,在失意哀痛之际,他也会幽然长叹。面对理想抱负的落空,他只能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浩然长叹,用哲学的手帕“揾英雄泪”。虽然他极崇庄子的放旷,但他却无法达到妻子死时仍“箕踞而歌”的境界。在他妻子王氏死后十年,他写下了那首令人绝倒的《江城子》。

毛泽东亦是如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于豪放之气中看到他用词上所表现出的婉约式的感觉。这在本质上是与婉约派有共同之处的。毛泽东自称兴趣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这表现在他对豪放词家深情的同时,还对柳永词、李清照词都很酷爱。不但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他曾多次摩挲,有点点圈圈的手迹,而且柳永的慢调《望海潮·东南形胜》他也曾用五页白纸背诵手书,首尾连贯,一气呵成,至于《雨霖霖·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等名篇,那就更加击节称赏了。在创作实践中,他曾沉痛地写下“我失骄杨君失柳”的诗句。他尽如常人,也有悲欢离合,也有哀婉愁苦,也有凄清感伤。当老战友罗荣桓病逝的噩耗传来时,他沉痛地发出了“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的浩然长叹。但只要细细品味苏轼与毛泽东的这类词,我们不难看出,即使在这类词中,毛泽东仍不失为大手笔。与杨开慧离别,“汽笛一声肠已断”,真个要“挥手从兹去”,但接着笔锋一转,“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铮铮之语,满怀憧憬,“重比翼,和云翥”。这就把热情和挚爱升华到如许这般的宇宙人生境界,结晶于改天换日的伟大事业中去了,而不会为凄凄惨惨戚戚所陷溺。这便是伟人同于常人又高于常人之处。

作为中华文化的骄子,绝不可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影响。事实上,在他们各自的人格和个性、理论和实践中,都自觉和不自觉地示范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吐纳、改造和继承。

二、不一样的情怀彰显时代之气息,胸襟之宽广,气魄之宏伟,境界之豁达,愿望之豪迈,命途之坎坷,令世人为之震撼

拜读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诗中始终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迈、豪放之情,令我激动不已、惊叹不已,拍案叫绝。

诗如其人,一个伟大的诗人,首先需要有高尚的人格作基础,去呕歌时代,反映人民的心声,赞美生活,歌唱未来,高度关心时事政治,心忧天下。纵观我国豪放派的诗作,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苏轼,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但他们的诗作在豪放这一点上同一代伟人毛泽东相比则逊色很多。毛泽东诗词大气雄伟,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写得多么洒脱、多么轻松。“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情景交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多么豪迈。“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多么有气势。“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和“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超人的想象力。“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多么动人的画卷。“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惊人的描写。“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多么丰富的联想。在诗词的王国里,伟人毛泽东的诗词可以推为盟主;在诗歌的海洋里,伟人毛泽东的诗歌可以作为航母。气势雄伟非凡,超人的想象力,惊人的联想力,豪放乐观向上的精神是伟人毛泽东诗词的一大特点,是其诗词强大的生命力。

分析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所以能写出这么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诗作,我个人认为其原因有六:

一是与毛泽东同志光辉的一生、奋斗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波澜壮阔的一生是密不可分的,其本身就是一篇气吞山河的伟大史诗。

二是与毛泽东同志所具备的、特有的伟人气度和风姿是密不可分的。

三是与毛泽东同志一生博览群书、博古通今的超人才华是密不可分的。

四是与毛泽东同志独特的想象力,惊人的联想是密不可分的。

五是与毛泽东同志一生的爱国情结,爱党、爱人民的情怀和踏遍祖国大江南北巡看一千河的决心和信心是密不可分的。

六是与毛泽东同志一生同劳动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心系劳苦大众的情结是密不可分的。

毛泽东诗词是一部画卷,也是一部史诗,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典范!

摘要:北宋诗人苏东坡和作为诗人的毛泽东,是中国文坛的两大巨人。他们为后人留下多篇经典诗作,本文从作者的所处时期和诗歌风格入手做了比较研究。

2.苏东坡居士诗词 篇二

1.《行香子·三入承明》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金张七叶,纨绮貂缨。无汗马事,不献赋,不明经。成都卜肆,寂莫君平。郑子真、岩谷躬耕。寒灰炙手,人重人轻。除竺乾学,得无念,得无名。

2.《行香子·一叶轻舟》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一叶轻舟。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岩陵。君臣一梦,今古虚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清。

3.《诉衷情·钱塘风景古来奇》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钱塘风景古来奇。太守例能诗。先驱负弩何在,心已誓江西。花尽後,叶飞时。雨凄凄。若为情绪,更问新官,向旧官啼。

4.《东坡》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5.《浪淘沙·昨日出东城》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昨日出东城。拭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6.《春日》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鸣鸠乳燕寂无声,日射西窗泼眼明。

3.苏东坡诗词与广告 篇三

不过因此倒是想起苏东坡的许多词被用来做广告的事情来,便把以前的一篇关于苏东坡做广告的文字一并放到这里来,供大家一乐。古往今来名人撰写应景广告诗联,不仅在当时就起到了名利双收轰动作用,而且还有非常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对于今人来说因为这样的文化背景衍生的老品牌同样令人刮目相看。在创造诗文广告方面北宋人文巨匠苏东坡应该算是出类拔萃的了,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不仅在诗文造诣方面独步古今,饶有趣味的是我们发现他的诗作中居然有很多成为经典的广告,有意无意间成就了中国广告界诗意文化的另一朵奇葩,在如今浑浊的广告世界里依然如黑暗里的明珠一般璀璨。

苏东坡总是一个遇到事情就写下来的人,他的广告嗜好经常令人啼笑皆非,但是这良好的习惯非常有利于我们来研究这个可爱的家伙。有一次,他写了一首诗叫《次韵杨次公惠径山龙井水》,他虽然忘记加上一句“龙井水洗病眼有效”的广告语,但是说明眼药水一样是可以用诗来广告宣传的: 漏尽鸡号厌夜行,年来小器溢瓶罂。弃官纵未归东海,罢郡犹堪作水衡。幻色将空眼先暗,胜游无碍脚殊轻。空烦远致龙渊水,宁复临池似伯英。[/center] 诗中先说自己备受眼疾之苦,后得龙井泉水后不仅神清气爽而且感觉自己写字作文的妙趣又回来了。伯英者,张芝也,善草书。自比张芝草圣可见泉水之功。广告宣传之力不亚于现代的“农夫山泉有点甜”,不过读起来实在有点拗口就是了,这可能还只是苏东坡广告诗里的冰山一角而已。

苏东坡的诗文不仅在遥远的过去造益世人,而且成为当今一些名山胜境的代言金字招牌。《题西林壁》一诗和李白的《看庐山瀑布》一起成为庐山佳境的代表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的喟叹和禅意的讳莫如深造就了变幻莫测的人间仙境庐山美名,从意境趣味言竟无出其右者。而说到杭州西子湖人们不禁又会想到子瞻的另一首佳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大概天堂美景总在苏东坡的笔下得以神奇地展现,而人文趣味赋予的景观价值也同样妙不可言。试想,现在黄髫稚子咿咿呀呀所背诵吟唱之国文古诗者乃苏公当年之广告文字,也不失为一桩趣事

最广为流传的就是苏轼在海南创造了另一个广告奇迹。据说苏东坡贬谪琼州期间,经常到一家环饼店吃零食,看店东家是位年迈守寡老妪,生意经营得一般,苏东坡感触其境遇觉得应该为她做做宣传,就写了一首环饼诗送老妪,其曰: 纤手搓来五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诗中描绘环饼制作之工,色彩诱人,并用比喻的手法来形容环饼的可爱之处,寥寥数句,环饼脆嫩宜人的特点和品质高贵的定位都显现无遗。据说老妪环饼从此美名远播,一时门庭若市、火暴之至,堪称广告炒作的经典,这种创意在今天看来还是那么精妙,名人、名作等同起身,宵小环饼,何来之福?

苏东坡的策划方法不仅对别人管用,自我推销也有一套。他被贬至湖北黄州时自己偏爱吃猪肉,并自己发明了一种“东坡肉”红烧法,据说为了推广他的“东坡肉”他专门写了一首《 食肉歌》:“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熟时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黃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饱得自家莫当官。”虽然疑为后谣托,但是“东坡肉”因此流传到现在还是让人津津乐道的美食。

又张邦基《墨庄记录》记载,宋神宗元丰三年,美食家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官黄州做判官,闲暇时嗜蜜成瘾,在《安州老人食蜜歌》中又对蜂蜜大加夸奖:“安州老人心似铁,老人心肝小儿舌。不食五谷惟食蜜,笑指蜜蜂作檀越。蜜中有诗人不知,千花百草争含姿。老人咀嚼时一吐,还引世间痴小儿。小儿得诗如得蜜,蜜中有药治百疾。正当狂走捉风时,一笑看诗百忧失。东坡先生取人廉,几人相欢几人嫌。恰似饮茶甘苦杂,不如食蜜中边甜。因君寄与双龙饼,镜空一照双龙影。三吴六月水如汤,老人心似双龙井。”后来,这位仁兄竟发展到每每以酿造蜜酒自慰,自己琢磨出一套酿蜜酒的方法,据说武汉蜜酒就是沿用他的方子。如此辛劳于工还不罢休,又作一广告诗推广自己的杰作: 巧夺天工术已成,酿成玉液长精神。莫道迎宾无佳物,蜜酒三杯一醉君。

但是这则广告诗现在来看并没有晋代郭璞的《蜜蜂赋》写得好:“散似甘露,凝如割脂,冰鲜玉润,髓滑兰香。百药须之以谐和,扁鹊得之而术良。”不过如果印在蜜蜂园出品的东西里还是一样有一种无比雄厚的文化依托力量的,最起码苏比郭名气要大嘛。相传苏东坡对茶叶情有由独钟,有一次他朋友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给他他即诗兴大发作一首茶广告诗:

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4.苏东坡诗词作品的艺术特色简论 篇四

在中国源渊流长、群星璀璨的文学史里,苏东坡是一颗明亮耀眼的星辰。就在近千年的文学史上,苏轼在国内外文坛上颇享盛誉,法国《世界报》曾称他为全球东西方十二位英雄之一。号称“千年东坡”。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他出生在一个比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苏询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又都属于“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母亲程氏也是一个精通文墨的女性。苏轼在他幼年时代,就接受了丰富的封迠文化的教养和熏陶,这对他后来的思想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轼的一生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

一个作家的作品总是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政治背景紧密相联的。苏轼成长的时代正是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逐渐形成,社会危机急剧发展的时代。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士大夫阶层仍然在酝酿着政治革新运动,以拯救当时的社会危机。二十一岁的苏轼,正是春风得意的年龄,在欧阳修的主考下,一举考取进士,被授命为主薄、签判一类的地方官,迅速卷进了这个政治革新浪潮。在他33岁那年从四川服完父丧回到汴京,政治局面即发生了新的变化。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创置三司条例司,开始试行新法。这种激进的变法运动,打击了享有特权的豪族地主阶层的利益,其雷厉风行的声势,轰动了整个暮气沉沉的官僚机构。以司马光为首的强大的变法反对派,与王安石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政治较量。这时苏轼也参于反对派的行列,他的《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和《再论时政书》,提出“臣之所欲言者三,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的主张。这一时期他的基本立场已转到守旧派方面。

熈宁九年,王安石罢相,追求高官厚禄的投机者逐渐混入变法派,一场变法与反变法的政治斗争变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与报复,苏轼成了其中的不幸者。谏官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出苏轼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他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元佑元年,高太后听政。政局又变,司马光旧党上台,苏轼被召回汴京,授翰林学士、侍读、龙图阁学士等职。此时苏轼不满于旧党的倒行逆施,政治态度有所转变,如对免役法,他指责司马光“欲骤罢免役而行差役”的蛮横无理,并痛骂司马光:“司马牛,司马牛!”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再度上台,对元佑党人进行报复、迫害。苏轼一贬再贬。从广东惠州直贬到遥远偏僻的海南儋州,到1100年,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笫二年死在常州。苏轼的政治实践带有更多的开明的庶族地主阶层的色彩。在他长期的地方官任上,认真地为下层民众做了许多好事:如救灾、治水、请免赋税、整顿军纪等。差不多他任职的每地都有卓著的政绩,得到民众的普遍好感,这在北宋的文人中也是很为突出的。

苏轼的思想脉络的显著特点,是佛、道、儒三家的大杂烩。他倾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想做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但又酷爱淘潜,追求老荘的隐逸生活,并热衷于道教的养生之术;他还精通禅学,跟和尚们亲密往来。“乌台诗案”以后,虽然他对政治未能完全忘情,但佛道儒家思想的发展,成为他个人处世哲学的主导思想,也是他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在一种超然物外旷达态度的背后,仍然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对他的诗词创作具有明显的作用。

苏轼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他不仅是诗词大腕,也是古文大家,他善书法,是宋代苏黄米蔡四大书家之首,同时对建筑、烹饪都有研究,他留给我们的《东坡志林》,就是这方面才艺展现的记载。

本文着重探讨他在诗词方面的艺术特色。

苏轼诗歌创作所触及的社会生活面十分广阔。他长期在各地做官,与民众亲近,视野开拓,阅历丰富。加上他才华横溢,笔力纵横,挥洒自如,他曾称赞一位朋友的作品“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旡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其实他自已的诗词散文就达到这样的境界。他说,他的诗词散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隨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他的诗保存下来的有四千多首。与词和散文比起来,内容非常丰富。

他的《山村五绝》、《吴中田妇叹》、《寄刘孝权》、《戏子由》等,均是反映民生疾苦的诗。如“风霜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新泥”(《吴中田妇叹》)的深沉感慨。又如“联翩三十七将军,走马西来各开府。南山伐木作车轴,东海取鼍漫战鼓。汗流奔走谁敢后,恐乏军兴污资斧”(《寄刘孝权》)的扰民惨状的描绘。

一首《荔枝叹》,写尽了官吏谄媚主子,博取宫中美人一笑的情景: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籍,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十里尘灰,五里兵火,急如星火催送荔枝,那管人民的死活。苏轼犀利的笔锋直刺“争新买宠”的当朝权贵。讽刺那些势利的权贵们,为求宫中美人破颜一笑,马蹄踏起的惊尘,竞溅起百姓的血流淌千载,何等撼人心魄的诗句!苏轼写此诗正是贬谪惠州的后期,他接近苦难的民众,敢怒敢言,表现了他的屡贬不屈的政治激情。苏轼的一生是政治上失意的一生。他把那种“不合时宜”的情感,常常倾注到对乡土的怀念、亲友的情谊及自然美的抚慰中。在他的诗行中,艺术地表现了一些亲切动人、执著人生和深沉坚挚的情感。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隨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里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竞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这首《游金山寺》的纪游诗,是诗人站在大江岸畔的镇江金山寺顶,追念“江水初发源”的故乡四川的情景。江潮盛况不复再现,只留下潮水涨落的沙痕。烘托一缕迷惘的乡愁。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读出诗人“行当投劾谢簮组,为我佳处留茒庵”的归隐之叹了。

忧患余生的诗人,常常思索痛苦的人生。当他与知交密友出郊寻春,他更敏感地将肺腑之情倾吐出来:

东风未肯出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苏轼的山水诗着重展现自然美。他能把事物准确地描绘和诗人的性格融合无迹,他的两首写杭州西湖的诗,成为千古绝唱: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水光潋滟晴偏好,山色空潆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写杭州西湖的风雨变幻,观察入微,前者由云成雨,忽又转晴;后者由晴转雨。诗人捕捉灵感,将一时所见点石成金,看来漫不经意,但却渲染成鲜明的诗象。

苏轼还写了大量的咏物诗和议论诗。这些诗倾注了诗人的生活情趣和人生哲理。他将自由奔放的风格和缜密的观察和细致的表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文理自然而又小中见大,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突然揭示出一般人心会而不易说出的理趣。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五代和北宋初期的词,题材很狭窄。不论晏殊、欧阳修、柳永或其他词人,不论雅词或俚词,都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内容大抵是男女相思离别的恋情之类,整个词坛充斥着“靡靡之音”,风格始终是柔弱无力,极少例外。虽然范仲淹、柳永等人也作了一些开拓,稍有进展,苏轼的贡献在于打破了五代和北宋词坛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了词的内容,提升了词的意境。他给我们留下的三百多首词,内容包括山川景物、纪游咏物、乡情民俗、农舍风光以及感古怀旧等等,都可以写进他的词作。胡寅在他的《酒边词》的序文中有一段称道苏词极精辟的话:

……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着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輿台矣。

刘辰翁也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他创立的与传统的婉约词派相对立的豪放派,从题材、语言、格律方面开辟了广阔的途径:“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

最能代表苏轼词作革新成果的作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相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

手把酒盏,仰望皓月,写中秋怀念亲人;面对江涛,发思故之幽情,写赤壁凭吊古迹,逸兴纵横,放怀高歌。这在北宋以前的词中很难见到。而作者的“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和“江山犹是昔人非”的历史观念,给这个题材注入了新的内容。前一首写于熙宁九年(1076),苏轼离京游宦已达五年,丧妻别子,形单孤寂;后一首写于被贬黄州,经历严重的政治打击,作一个小小的团练副使,他的政治抱负已化作泡影。词言志,他的怀才不遇,有志无成,心中郁闷,面对旡限江山,悠远历史及有限人生,只能用“人间如梦”来聊以自慰。把生活中的不如意归结为自古难全,永远不能参透的人生之谜,因而这两首词流露出词人消沉的心态。但是,词的客观景象却与作者的主观意识融为一体,用一些异常鲜明的形象来展现他的心灵。这就是“琼楼玉宇”的清景,惊涛如雪的瑰丽江山,“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憧憬,“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奠定了这两首词的基本格调是健康乐观的。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历史人物的向往,是作者豪放词风的思想基础。两首词都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结构紧密,节奏跳跃,意象鲜活,手法新颖,气势磅礴。这就是这两首词能成为千古绝唱的缘故。

苏轼在他的《密州出猎》中抒发了慷慨报国的激情: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隨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征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出猎词,气概豪迈,场面热烈,有声有色,使人有身历其境的感觉。更体现了作者打击敌人保卫边彊的豪情壮志。

苏轼第一次将农村题材引入词中。在他以前五代词曾经出现过渔夫,浣女,莲娃的形象,然而,以前所写的渔夫好像是隐士的乔装,而农村少女也只是民间美人的描绘。苏轼笔下的村童、渔夫、老农、村姑,有一种淳朴善良的品质,而写田舍风光、农村习俗,渗入了真切动人的泥土气息。他的一首《浣溪沙》: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蒨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苏轼虽是豪放词人,但他写起爱情题材,也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词,不但细腻真切,却又凝重淳厚。如《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和另一首悼亡名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都写得情真竟切,迴肠荡气。爱情的主题,有时通过咏物来表现。把物的形象与女性形象处理得若即若离而又十分和谐协。对抒写缠绵悱恻的情感活动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北宋词坛充满了绮语诲淫,歌功颂德,伤感颓废,词匯贫乏而又千篇一律。苏轼举起革新的旗帜,从内容到形式,大刀阔斧,进行创造性的革新改造。在苏词中,有建立功业的爱国主题,有充满幻想的浪漫精神,有雄浑博大的意境,表现出豪迈奔放的个人性格及乐观处世的生活态度。如果没有苏轼创立的豪放词派,从历史的发展和作用看,宋词要以自己的特色与唐诗、元曲前后辉煌,那是不可设想的了。说苏轼是北宋词坛豪放派的创始人,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这里还有一个音律问题,苏轼不顾一切文人的责难与讪笑,毅然打破了词在音律方面的过于严格的朿缚,也是和词的革新完全相应的,是有意义的创举。

还是陆游说得好:“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音律问题,涉及词以什么为主的问题。有人诋毁苏轼不善音律,这近乎于诬蔑之辞。苏词可以歌唱的不少。他唱过自已的《阳关曲》,还有《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永遇乐》“明月如霜”。问题不是他不善音律,而是他不愿以内容迁就音律,不把内容作为音律的附庸,不让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受到损害,不让自由奔放的风格受到拘束。遵循这个创作原则是完全正确的。陆游说他“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可谓知言。

5.苏东坡的美食人生 篇五

苏轼的家乡四川,从秦代开发以来,即被称为天府之国,这里以丰富的物产成为历代国家的粮仓,物产的丰富也带动了美食的发展,辣椒还要有数百年才能传入中国,因此那时的川菜并不似今天的麻辣,但鲜嫩肥腻的风格已初露端倪,尤以淡水鱼与猪肉的做法天下闻名,而苏轼的母亲不仅是一位能读懂《汉书》的才女,更是一位厨艺好手,川人尚食的传统与母亲的熏陶,使苏轼也有了一项爱好——烹饪。

喜欢烹饪的人大多是勤快的,未到而立之年即凭着才华,平步青云的苏轼在他的任职上,表现出了他的勤政。在第一个地方官任上——陕西凤翔,他遇到了多年未遇的大旱,苏轼亲领百姓抗旱、祈雨,在解除旱情后,他命人宰羊做羊汤与民同庆,苏轼是喜欢羊汤的,为此他写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公元1071年,苏轼调任杭州通判,在这里他与茶结缘。一天,因病告假,孤山寺的惠勤禅师让他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不觉间病已痊愈。苏轼便在禅寺粉壁上题了七绝一首:“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自此,苏轼爱上了品茗,诗作中也常见对茗茶的赞美,“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园景色。“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与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们辑成了茶馆茶庄的名联。

公元1077年,苏轼出任徐州知府,适逢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带领百姓抢险抗灾,七十个昼夜终于战胜了水灾,徐州百姓纷纷杀猪宰羊来慰劳自己的父母官。苏轼推辞不掉,就让家人按四川老家的做法,把猪肉炖好回赠给参与抗灾的百姓,大家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其为“回赠肉”。

公元1079年,苏轼再次迁官至湖州,一日在晾晒字画时,他突然看到了已故好友文与可赠给他的墨竹图,睹物思人不禁失声痛哭,当晚写下了纪念好友的文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回忆了文与可画竹,特别是喜欢食竹笋的往事。文中说,自己曾经故意和文与可辩论是否有万丈高的竹子,因此你来我往了数十封信(要是当时有论坛BBS,两个人的争论会吸引很多眼球关注),最后文与可仔细请教了很多人,说绝对没有,而苏轼却“狡猾”地说自己所说的万丈高竹是讲的竹子挺拔的气势,随后又说,你文与可不是喜欢吃竹笋吗?现在你作官所在的陕西洋县筼筜谷,可是有江北不多见的竹林,恐怕你当几年官,满山的竹子全要被你吃光了。文与可收到这封信时,正好是休息日(中国古代以十天为一周,第十天是公务人员的休息日),文与可带着老婆孩子在筼筜谷游玩、野餐,吃的正是刚从地里刨出的春笋,读到此信笑得喷饭满案。写到此处苏轼感叹再也没有与自己有此同好的人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在此文中也应运而生。

就在这一年,苏轼受小人的诬陷,即所谓诬蔑皇帝的“乌台诗案”,下狱并被贬至湖北黄州,做了地方武装副部长(团练副使)。靠着微廉的俸禄,无法养活家人,他便在黄州城外的东坡上开荒种地,学自己的偶像唐代的白居易,而自号“东坡居士”。自此,人们便称其为一苏东坡。即使生活艰难,苏东坡也抱着极为乐观的心态,继续着他的美食生活。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写道“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这哪里能看出被贬官的悲哀,分明是一副赏美景、尝美食的好心情。

黄州是苏东坡一生的重大转折,由此他的诗词更为豪迈,心情更为洒脱,一切达到了顿悟的境界。生活是清苦的,但美食使生活充满了乐趣,黄州的猪肉非常便宜,苏东坡买来猪肉,用慢火清炖,然后加入酱油等调料,做出的肉美味无比。为此他还专门写了《猪肉赋》:“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另外还有一种清汤的做法,苏东坡用其情有独钟的竹笋和猪肉一起煮,在一次美食派对上,苏东坡信手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黄州临近长江,因此鱼也成为了苏东坡美食的原料,闲暇无事之时,苏东坡常学渔夫样身披蓑衣,在江边垂钓,上钩的鱼很快就上了他的餐桌,而味美却有毒的河豚也成为他常吃常新的美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是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是一句一美食。苏东坡在黄州西山寺游玩时,学会了寺中一种用山泉水和面做酥饼的方法,回家如法炮制,也成为了他招待上宾和禅师高僧朋友的点心。

苏东坡不善饮酒,说自己“吾少时望见酒杯而醉”,虽然曾在盛产西凤美酒的陕西凤翔和酒风盛行的山东做过官,并留下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词句,但他依然不胜酒力,在黄州似乎是因为有了更为洒脱的心境,他却酒量大增,“而今亦能饮三蕉叶矣。”苏东坡有着独特的饮酒观——饮酒不求酒量,但求酒趣。他反对泥醉,而主张“半酣”:“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黄州盛产柑桔,苏东坡竟然还尝试着用蜜桔酿酒,当然酒的质量是不过关的,朋友们饮过后纷纷腹泻,成为一时笑谈。

北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晚秋时节,苏东坡与几位好友乘一叶小舟在长江上品酒赋诗,当舟行至赤壁,面对月上东山、水光接天的美景,在美酒半酣之时,苏东坡挥毫写下了《赤壁赋》。苏东坡对此意犹未尽,不久当一位朋友送来了一条“巨口细鳞”的鲈鱼,苏东坡也拿出了珍藏已久的好酒,再次乘舟来到赤壁,又一次尝美味品美酒赏美景,这一次苏东坡还借着酒兴徒手攀上了峭壁,饱览壮丽的山河之际,他不仅写了《后赤壁赋》,而且还填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这之后不久,苏东坡得到了宋神宗的赦免,离开了生活四年之久的黄州,而他在黄州不仅留下了上百篇的流传千古的名作,也留下了许多独创的美食,这一切都可以用脍炙人口来形容。

公元1085年,苏东坡被任命为登州知府,这是苏东坡第一次见到大海,而且登州所辖的蓬莱是至今仍闻名遐迩的人间仙境,这里不仅有神奇的海市蜃楼景观,而且还是鲁菜的发源地,这一切都令苏东坡兴奋不已。然而仅过了五天,皇帝下诏让其还朝为官,依依不舍之际,苏东坡遗憾于自己没有见到海市蜃楼而祈祷海神,传说第二天在苏东坡即将离开时,海天之际果然出现了海市蜃楼景观,苏东坡留下了《海市诗》,带着喜悦的心境离开了登州。这首诗翰墨流传令海山增色。

深知民众疾苦的苏东坡并没有光沉溺于山水,回到朝中,他马上上疏皇帝《乞罢登莱榷盐状》,陈述了“登州、莱州百姓食官盐,官无一毫之利而民受三害”的调查结论,自此可以不食官盐的登莱百姓,为他修建了苏公祠。蓬莱至今还流传着“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的佳话。不过遗憾的是,苏东坡如果在登州多为官些时日,以胶东地区丰富的物产、水果、蔬菜、特别是海鲜,肯定会使苏东坡创造出更多独特的美味佳肴。

回到朝中的苏东坡,被任命为礼部尚书,这是一个非他莫属的官职,在司马光全面废除王安石新法时,曾被王安石等视作保守派的苏东坡,却仗义执言,作出了坚持新法中合理措施的提议,这次他又被真正的保守派们视为了变法派,但在对他赏识有加的高太后的庇护下,苏东坡得以保身。但苏东坡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热爱自由崇尚洒脱的苏东坡,这一次自己请求外放流官,公元1089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又一次来到杭州,出任杭州知府。上任伊始,为了解决西湖在雨季泛滥成灾的老问题,苏东坡又一次率领民众清淤疏浚并修缮湖堤,这被后人称为“苏堤”的湖堤之于西湖,宛如明眸上的一道秀眉,不仅使西湖地区鱼米丰茂,也为西湖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了犒赏参加工程的民众,苏东坡按照自己的老习惯来宴请大家,他在徐州首创在黄州完善的红烧肉,终于在这次大宴中蜚声海内。

自此,脱离朝堂回到民众中的苏东坡,一夜之间就成为了一个品牌,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所有有品位的、时尚的东西都会与苏东坡相关联起来。被冠以“东坡”的“品牌”,有“东坡肉”“东坡饼”,就连苏东坡常戴的帽子也被冠以“子瞻帽”(子瞻,苏东坡的字)。

在杭州,苏东坡把西湖盛产的大鲤鱼,又做出了新方法。他先选一条鲤鱼,用冷水洗,擦上点儿盐,里面塞上白菜心。然后放在煎锅里,放几根小葱白,不用翻动,一直煎,半熟时,放几片生姜,再浇上一点儿咸萝卜汁和一点儿酒。快要好时,放上几片橘子皮,乘热端到桌上吃。这种做法很快又一次风靡全国,被称为“东坡鱼”。西湖中还盛产河虾,苏东坡独辟蹊径用杭州的另一种著名特产龙井茶为配料,做出了清鲜可口的龙井虾仁。

苏东坡饮茶更有品位,不仅讲究新茶、泉水,还讲究美器,他设计了一种美观实用的提梁壶,由于他曾在江苏宜兴小住,当地有着制壶传统,苏东坡的这个设计很快就被当地的能工巧匠所运用,再次流行全国,这种茶壶当然又被人们称作了“东坡壶”。可以说,在杭州的岁月是苏东坡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两年以后,苏东坡先后几次被内调回朝,又外放为官,不久他的贤内助夫人王闰和他在朝廷中的靠山高太后这两个女人相继辞世,苏东坡的又一次厄运到来了。小皇帝全然不顾师生之情,将苏东坡发配当时地处岭南荒蛮之地的广东惠州,苏东坡只好带着小儿子和夫人王朝云上路了。一路上的诗作表现了他艰辛却又透着乐观的胸怀。在途经江西赣州时,苏东坡第一次吃到了炸大肠,这竟让他欢欣不已,成为他日后的下酒必备佐餐。来到惠州,苏东坡欣喜地发现这里并非荒蛮,这里“四季如夏”,到处飘着果香、茶香,当地百姓对这位大文豪的到来也极为欢迎,苏东坡也很快适应了当地的客家饮食习俗。他说:“惠州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深厚。”这里地处亚热带,瓜果蔬菜生长得快,苏东坡的口味似乎也发生了变化,喜欢上了素食,他看着自己耕种的蔬菜即将收获,喜悦地赋诗道:“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在他看来,这些蔬菜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丰湖是苏东坡最喜欢野炊的地方,他把这里湖边长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莼菜:“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

肉也不是不吃,当地有盐场,苏东坡在煎炒烹炸之外,开创了一种新的厨艺——盐焗,他做的盐焗鸡皮脆、肉滑、骨香、味浓。新鲜清爽的荔枝更令他喜悦,苏东坡甚至赋诗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更可贵的是,他与知己伴侣王朝云的感情。一次,几位不怕受牵连的朋友,翻山越岭的来到岭南来看望苏东坡,王朝云亲自下厨,做了几道她与苏东坡共同“研制”的惠州美味,有外脆肉嫩、色泽金黄的炸鸡,被苏东坡冠以“宏志鸡”的美名,至今仍然是客家人婚嫁庆功的必备传统菜;还有“烤羊脊”,苏东坡认为羊肉里最好吃的就是羊脊肉,吃起来有“蟹味”,其实这就是现如今流行的美食“羊羯子”;还有用东坡肉加上了当地盛产的梅干菜,又变成了一个新的美味“梅菜扣肉”;东坡鱼加入了当地的惠州陈醋制成的“醋鱼”;还有以形命名的“琵琶虾”。朋友里有僧道,他们还专门准备了素菜,有用芦菔白米,做的“玉糁羹”;也有多种蔬菜配料的“东坡汤”。酒也是苏东坡自己酿的“桂酒”,美酒玉色、香味超然,苏东坡自豪地起名为“罗浮春”。酒足饭饱之际,苏东坡摸着肚子,问各位朋友,说他的肚子里都有什么?有的朋友说,是学问,有的朋友说,是见识,苏东坡摇头,又有朋友说,是美食,他还摇头,夫人王朝云在一旁说,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东坡哈哈大笑,的确,做官一心为民,做人清白坦荡的苏东坡在那个污浊的环境中,确实显得特立独行“不合时宜”。

在惠州,苏东坡还整理了以往的诗词书稿,其中有很多与美食有关的佳文,《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苏东坡以“老饕”自嘲,并戏谑地“宣称”:“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也就是说,全天下的美味呀,你们的存在都是为了供养我老馋鬼的哦!苏东坡还写有一篇《酒颂》,即便是不解杯中趣的人,读了他描写陶然微醉的快乐,也会为之神往。

朝中的小人似乎觉得苏东坡在惠州太轻松潇洒,又把他贬到了天涯海角的海南儋州,这是一个黎族同胞的聚集地,没有开发很荒凉,更悲惨的是伴侣王朝云的去世,苏东坡只能孤身而行。可苏东坡继续着他乐观豁达的心情,他将自己的几间茅屋用水果命名为“桄榔庵”。会客的小竹屋,叫“载酒堂”,他一面自食其力,一面为当地的学子开蒙,使当地有了学习的风气,自此海南再也不是没有文化的天荒之地了。当地的黎汉百姓并没有藐视这位失了势的大文豪,生活上处处帮助他,遇上台风,没有米面时,苏东坡和当地人一样吃芋头喝白水充饥或以水果果腹。一日,苏东坡吃到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不由得题诗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这么艰苦的环境,真难得有这么一份轻松雅致的心情。

公元1100年,朝中又一次换了皇帝,苏东坡遇赦恢复了自由身,分散多年的家人相约第二年在常州会面,可苏东坡已经是一位花甲老人了,在次年的旅途中受了凉一病不起,在常州与世长辞。

6.苏东坡诗词 篇六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情空。

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

芦叶蓬舟千里,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

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蘋洲外,山欲暝,眉峰。

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

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

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鉴赏

这首词意境丰满。词人通过对山色,身世的描写,融抒情、议论为一体,含义深广,具有一种淡淡的感伤色彩。扬州西北的平山堂,是欧阳修在这里任知州时建造的。登堂遥眺,江南金、焦、北固诸山尽在眼前,视与堂平,故取名“平山”。一个世纪后,方岳身处平山堂,俯仰江山,缅怀先贤,不禁诗思如潮,就以苏东坡《黄州快哉亭》词的韵脚,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

词从写景入手。“秋雨”二句,写雨后平山堂远望所见的景色。这时雨过天晴,长江对岸诸山愈加显得青绿可爱。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表达相当出色,句法也很奇巧。它重点是写“山色”之“碧”,而以“秋雨”和“晴空”作烘托,使之更加鲜明起来。雨水洗过的青山,去掉了表层的尘土,增加了滋润的水分,当然更显得青绿;而雨后放晴时,天空更兼秋高气爽,阳光就会更加充足,照耀着雨后的`群山,它的碧绿于是又加深了一层。这两句通过倒装,将雨后的山形象地勾画了出来。

“江南江北愁思”两句,意思是说平生行遍江南江北,积累起来的许多愁思,都付之一醉,暂时忘却吧。借酒消愁本来是人之常情,尤以文人为甚。但作者哪里来这么多“愁思”,它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一是自伤飘泊无定,二是慨叹中原未复。这就是有点有染的写法,即先说明性质,然后再表现内容。

“芦叶蓬舟千里”三句,写词人长年飘泊在外,不能回乡。“芦叶”句展示“蓬舟”(盖有蓬顶的小舟)在长满芦叶的岸边行驶之状。“千里”极言行程之长,飘泊地域之广阔。“菰菜莼羹”用的是张翰的典故: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命驾而归。“菰菜莼羹”后面加上“一梦”两字,就否定了此事的现实性。因而只好“无语寄归鸿”,默默无言地目送征鸿南归。方岳是南宋后期著名的江湖派诗人之一,他少年飘荡江湖,中年以后,虽中了进士而宦游各地,还不免有“游宦成羁旅”之感。思归而不得,发为愁思,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一句,意思是醉酒后的词人双眼朦胧,河洛一带渺不可及,而遗恨于夕阳之中,这不是其字面意思,实质上它抒发的是词人为中原沦落,未能收复而遗恨。

下片又从眼前景物写起。“蘋洲外”三句,写远山在黄昏中的姿态。“蘋洲”是长满蘋草的洲渚;蘋洲之外,远山在暮色中敛下了它的眉峰,这是将愁苦的感情移入于物,写的是带情之景。这种写法,一方面增加了状物的形象性,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可谓一举两得。

“人间俯仰陈迹”至“磨灭几英雄”五句,转入怀古。作者遥想当年与平山堂有密切关系的欧阳修和苏东坡两位“仙翁”已经逝去,黯然神伤扼腕叹息。

“杨柳”和“烟雨”是欧阳修和苏东坡词中描写的平山堂景色,作者巧妙地引用这两个词,除了表示对欧苏二公无限景仰外,还寄托了沧桑之感。“杨柳”已非,“烟雨”依旧,而几许英雄,已磨灭于此变化之中。这几乎是文人登临怀古的一个永恒主题,骨子里是感到人生虚幻,蒙上了一层虚无的感伤色彩,这是失意牢落者常有的感情。

最后两句,从怀古议论回到现实,写自己又将匹马登程,在西风凄烈的天地之间,怅然孤啸。其情其景,是够令人感伤的。这一结尾,又回到了飘泊的愁思,与上片遥相呼应。

7.苏东坡园林艺术研究 篇七

苏东坡(1037.1.8~1101.7.28.),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原名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眉山三苏之大苏。出身于寒门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适用”,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以期“充满勃郁而现于外”。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不能“屈折拳曲,以合规绳”,更不应“使人同己”。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

2 宋代诗词对园林文化的影响

唐诗宋词,这在我国历史上是诗词文学的极盛时期,绘画也甚流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山水诗、山水画。而文人画家陶醉于山水风光,企图将生活诗意化。借景抒情,融汇交织,把缠绵的情思从一角红楼、小桥流水、树木绿化中泄露出来,形成文人构思的写意山水园林艺术。这些文人画家本人也亲自参加造园,所造之园多以山水画为蓝本,诗词为主题,以画设景,以景入画,寓情于景,寓意于形,以情立意,以形传神。楹联、诗对与园林建筑相结合,富于诗情画意,耐人寻味。因此,由文人画家参与园林设计,使三度空间的园林艺术比一纸平面上的创作更有特色,对造园活动带来深刻影响,所以,经文人画家着意经营的园林艺术达到了妙极山水的意境。

这种对山水画的看法也深刻反映了造园的观点。可行可望只是一般的欣赏,可居可游才能“得其欲”,绘画也不过是纸上的,而营造园林则更可以“快人意,实获我心哉”。因此,宋代的造园活动由单纯的山居别业转而在城市中营造城市山林,由因山就涧转而人造丘壑。因此大量的人工理水,叠造假山,再构筑园林建筑成为宋代造园活动的重要特点。唐、宋的写意山水园以汴京(今开封)西北角的著名园林“寿山艮岳”为代表。“寿山艮岳”是北宋有名的皇家园林,它具有很多园林艺术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皇家和私家园林)都注重这种意境的创设和表达,□对古典园林主题意境的体现,诗词、绘画起了点景的作用。首先,突出园林的主题和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主题的突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突出整个园子的主题,其次是点景。诗词绘画拓宽了园林意境的内涵和外延(拓境)。诗词绘画的运用,使园林景观产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弦外之音。

3 苏东坡诗词的园林艺术

苏轼的园林思想与园林活动在他的诗词中随处可见。从“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的总体指导思想、集实用性与审美感受于一身的园林建造以及对亭与竹的特别偏爱诸多方面来分析苏轼的园林思想,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苏轼对于游览的喜爱,足下踏过的园池,以及它们与园林文学的关系。苏轼园林文学在各文体中的表现。在诗中主要表现为纪游诗、宴集诗、题壁诗以及次韵酬唱诗;在词中主要表现为对园林建筑的吟咏以及作为衬托人物的背景;在文中主要为各种亭台楼堂记。“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多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路尽河回千转柁。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4 总结

总之,园林意境可通过古代诗词绘画进行创设和表达,古代诗词绘画一则可直接参与园林物象景观的形成——成景;同时又可对园林意境起到突出主题、点景和拓境的功效。园林诗词是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参考文献

[1]张智华.苏轼亭台楼堂记的艺术特色[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2]岳毅平.白居易的园林意识初探[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3]徐烨.宋代亭台堂阁记略论[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4)

8.苏东坡突围 篇八

《苏东坡突围》全贯整篇文章都围绕在“突围”二字。思想的突围,自我的突围。苏东坡受“乌台诗案”的影响被贬谪到黄州。他在黄州寄给友人的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并且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这就是苏东坡突围的含义,而不是单纯指突破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的桎梏。而是指苏东坡在心理上,在文学艺术上的自我“突围”。

苏东坡走出“乌台诗案”阴霾。在黄州赤壁完成了中国文化史最伟大的转变之一,即从政治文人蜕变为纯粹文人。苏东坡“突围”的标志即是前后《赤壁赋》的诞生。苏东坡突围。突何围?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中一直有贬官文化成分,这成分挥之不去。于是,情由贬生,文由情显,景由文名。很多古迹遗存正因为这些迁客骚人的墨韵点染而名扬千古。譬如岳阳楼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浔阳江畔司马青衫湿的白居易......贬官文化还衍生另一种文化——隐士文化。人世之积极性被排挤和打击,士大夫们不由得渴望归隐,转而寄情于山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自然是一种无奈的超脱。贬官文化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政治情结,因此“人世不得而转念出世”是一种怪诞的逻辑,但苏东坡没有陷入其中,他成功地以坦荡、豪放与达观突围了。在《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客人便是贬官文化的生动体现者,因为渺小,所以不犯天道,所以无为逍遥。而智慧的苏东坡却悟到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哲思。认为不必愁思前路,而应好好活在当下。对于贬谪,他已无愁与苦,即使流放海角天涯,也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坦荡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

苏东坡突围,是一种双向思维,有如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一味地追求美,处处皆美,美即丑了。道家给了中华文化一种双向思维,让传统思想主流也能流淌一点鲜活的血液。这样相反相成地看待事物,才能保持事物独立的美。王国维先生曾论述词的境界大小在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无我”为上品,“无我之境”有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以花之态度现出人之怅惘,高妙至极。“无我”乃是我独立于事物牵缚之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观中透着理性,从容里暗含敏锐。这才是突围之道,苏东坡深谙此道。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全文之旨在此晶现,同时,亦是我最喜爱的一段。对于成熟的阐述,作者给了多方面的切割研磨,就像砖石经过车工之后的亮彩。抽象,却又很实际。实际在作者给的抽象概念很明确,大致上可以类推得知;抽象在,这样的成熟有谁可以做到呢?苏东坡终究成为一个完人,在于他体现了这种近乎完美的生命情调。以此为前提,经典方能诞生。方能有无晴无雨的生命认识。

「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这些经历改变了苏东坡的处世的态度,也改变了他作品的风格。来到黄州以后他所写作的内容不再是年轻时充斥着抱负心的政治暗喻,而是展现出一种苍凉孤寂,却又与大自然为朋,豁达的人生观。《定**》当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访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簑烟雨任平生。」在这里,他的心境已同大自然合而为一,而他所叙述的主旨,也转变成了宽广的人生忧患的展现。他的作品也逐渐回归纯朴原始,与大自然为伍。欧阳脩说:「文穷而后工」,这些惨痛的人生经历使苏东坡愈发地成熟,也使他的作品昇华成为一种更纯粹的文学。

气势如虹的《赤壁赋》,是苏子与客人的对话,也是苏东坡其自身悲观与乐观的交锋。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到“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实现了其人生态度的飞跃。自此,那个颓废、消沉、抑郁的苏东坡倒下了,一个乐观、洒脱、豪迈、豁达的苏东坡跃然于世。苏东坡以不屈的意志冲破了桎梏与囚笼、锁链与监牢的束缚,似雄鹰般坚毅顽强地飞向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晴空,也似那暴风雨中避过一次次风雷和怒涛侵袭的海燕,冲出乌云,划破云霄,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现实毕竟归于涩意,品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尽受了官场的炼狱洗礼,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在艰苦的中垦荒种地中,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当身边的繁华似潮水般退去,往昔的得意如梦一般消失得不留痕迹。只有眼前南国的山水,静默,静默,提醒着生活的继续。强烈的反差,巨大的转折,往往最能体现文化大师和“文化群小”的本质区别。烈火不会毁灭真金,而只会让它更加光彩夺目。清贫得不能再清贫的生活,寂寥得不能再寂寥的山水,和苏东坡本人以及他的遭际一起,用智者的沉默,把文化酵得愈醇愈浓。

寂寞让世人难耐,只有智慧之人,才能体味到这寂寞中的清纯和朴实;荣华惹世人追逐,只有高洁之人,才能看透这荣华背后的无奈与疲惫;灾变令世人痛苦,只有明达之人,才能领悟这灾变之外的永恒与淡然。智慧如苏东坡,高洁如苏东坡,明达如苏东坡,才能由挣扎而超脱,由突围而升华。

所以,生命是一江奔流不息的春水,它从最高处发源。有着勃勃的生气,蜿蜒曲折,但却永不停息。其实,我们只是宇宙大气中的一息,最终会落叶归根。生命中不会总是快乐的,时常会夹杂些痛苦,它们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痛苦也未尝不美丽。苏东坡的突围,也许是快乐最好的理由。伟人如是,常人亦如是。然而我之确信,在于生命中够多的云翳,终将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苏东坡之突围,不仅是生命对压迫的突围、文化对时代的突围,更是他的心灵对自我的突围。当潮流洗去了偏激,潮流才能成为主流。苏东坡之幸,幸在他及时地迈进了最高境界。他的锐气,已不再是小小的锋芒,而是蕴藏于厚重之中、洋溢于旷达之间的不竭内力;而正是这并不显山露水的内力,让苏东坡的文章如奔涌的热血,随着时代的脉搏,一波一波地,向后世涌进。参考文献

am00000.(2016年12月16日).山居笔记.检索来源: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item/%E5%B1%B1%E5%B1%85%E7%AC%94%E8%AE%B0

上一篇:(教师用)背影教案下一篇:家乡的歌作文600字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