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精选13篇)
1.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一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数学家提出:精湛的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我们把发现问题归结为三个阶段:
一、想问阶段,;
二、模仿提问阶段;
三、善于提问阶段。提出问题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学生没有问题就是教学的最大问题,学生只有具备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独具个性的学习者。我结合自身的实践,从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方面,做以下二方面的思考。
首先、组织“以问题为灵魂”的教学活动。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正如爱因斯坦说过那样: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首先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努力创设这样一种情境: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发现者与解决者。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的素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1.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表现自己,创造性的发挥潜能。如果教师冷漠生硬,过多指责,课堂气氛必然会趋向紧张、严肃,学生产生的是压抑感,学生的自尊心理必然使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的思维也就无从产生。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赞许的目光、鼓励性的语言。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点点智慧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和乐趣,而当他们的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时,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
2.引导学生从自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里所说的自学,是指学生看书自学。在教学新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书自学,从以下几方面提问题:从与旧知识的比较、联系上提问题;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定律、特征和公式上提问题;从算理、解法或关键字词上提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提出问题。教师的后续教学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随着问题一个个妥善解决,学生已不知不觉,顺利地掌握了所要学习的内容。3.引导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教师在课堂中可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当尝试中发现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或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见解时。适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在尝试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随着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了新知,在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4.组织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必要手段。概念知识中,有许多抽象的内容较难理解,如果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并尝试采用观察、动手、探究等教学策略解决发现的问题。
其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 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的实际问题。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寻求自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1.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活动时空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活动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探索、发现,新知识才能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当学生已积极投入问题解决活动中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只有给学生提供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途径,才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问题的由来,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及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及良好的数学情感体验。2.引导学生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数学课程标准》所说: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3.发掘有价值的专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会看问题,会想问题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实践活动、作业,也可以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重视开放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数学开放题与那些具有唯一正确答案,甚至唯一正确解法的“传统问题”相比,由于自身的开放性质,不再是条件充分、结论唯一,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按照既定的模式机械的去从事解题活动,而必须主动地、积极地去进行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动态的眼光,用活现行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成功的教育,不在于选择适合教育的人给予教育,而在于给不同的受教育者以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孩子得到自身应有的发展;不在于一枝独秀,而在于各擅其长;在丰富的体验中各不相同,在大量的机会中各得其所。
2.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二
一、 当前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存在的问题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的基础,也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观察则是整个实验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实验装置的安装、实验顺序的排列、实验的正确操作到实验现象的记录、实验数据的读取等都离不开观察。但是,笔者通过调研,感到当前化学实验教学中观察引导存在着一些缺失或失范问题。
1.观察 的 目 的 性 不 明 确。
初学化学的学生觉得化学实验很神秘,有些学生甚至把做实验看成是变魔术,觉得很好玩。学生经常只关注一些有强烈刺激作用的现象或过程,产生一种较自然的轻松的、不易疲劳的“无意注意”。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有的现象往往转瞬即逝,如果事先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观察时浮光掠影,马虎了事,很多现象和事实会出现观而不实、察而不准的状况,那么,实验往往只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不能实现使学生由现象看到本质,正确获得知识的目的。
2. 观察 的 全 面 性 不 足。
化学实验时,学生的观察往往带有片面性,只注意那些最鲜明、最突出的现象,甚至以局部代替整体,不善于完整地、全面地进行观察,获得的只是支离破碎的知识,导致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
3. 观察 的 有 序 性 不 够。
观察实验时忙乱无序,一看到明显的现象,就异常兴奋,以为实验已达到目的,仿佛观察任务已完成了,但却忽视了较为隐蔽的本质特征。
4. 观察 的 敏 锐 性 欠缺。
有些化学反应,现象变化快,过程环节多。学生不能妥善地协调各个环节并将多个现象及时纳入自己的意识过程,他们往往观察不迅速、不仔细,对一些稍纵即逝的现象不能及时发现,而这些现象往往是揭示某些变化本质的关键信息。忽视了稍纵即逝的现象,就必然产生错误的认识。
5. 观察的抗 干扰 性不强。
一些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情况存在个人的预期,当观察结果与预期不符时,学生依旧按预期主观臆断得出结论,有时意料之外的因素会干扰学生的观察,这些都会造成探究结果与方法的双重失败。
二、 重视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加强实验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增强,同时还能丰富想象能力,启发创造能力。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培养 观察的有意性。
观察的目的性,就是要求观察必须以明确的目的性为基础,使观察活动区别于一般的感知活动。实验中的观察,首先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只有有目的的观察才能深入、细微、持久。因此,实验前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使他们明确,实验过程中必须积极运用心理学中的“注意”规律,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向正确的轨道。培养观察能力的有意性就是要强化“有意识注意”,清除“无意识注意”。因为学生在实验现象观察中的无意成分越小,观察的选择性就越大,观察效果也就越明显;教师对观察目的提得越明确,观察效果就越好,也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做“白磷的燃烧”说明燃烧条件的演示实验时,提出如下问题:(1)白磷和红磷通常状况下是什么颜色和状态?(2)当加热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时,哪个先燃烧?说明了什么问题?(3)红磷和白磷燃烧产生什么现象?生成什么物质?(4)水中的白磷能燃烧吗?为什么?如何使水中的白磷能燃烧?(5)白磷为什么要保存在冷水中?围绕这些问题,学生的观察有了明确的方向,就会聚精会神地观察。边实验边提出问题,能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这样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消除了无意识注意的干扰。
2. 培养 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是指通过观察能获得事物的全貌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能力并非教学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观察积累大量感性材料形成概念。因此,学生必须学会从各个角度,对不同情况进行全面的观察。每个实验总会有一个或者多个现象产生,学生观察必须注意:那是何种现象?需观察什么?得出什么结论?怎样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才能达到目的?这是实验前教师应把握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做“镁带的燃烧”的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只注意到镁带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而忽视了反应过程中的放热现象。这时,让学生摸一摸坩埚钳,他们得到的印象就深了。再比如,在做“硫在氧气里燃烧”的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只注意到火焰的颜色,而忽略观察产物的生成。这时,要知道产物中有二氧化硫,就要仔细闻一闻,或用润湿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集气瓶口部,才能感知其存在。
当然,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综合观察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3. 培养 观察的有序性。
实验操作有一定的顺序,这个顺序的编排首先必须注意到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只有依据逻辑顺序,顺理成章地进行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编排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观察的有序性,是指实验前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明确先看什么,后看什么,怎样看,除指观察实验时应按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过程发生的现象(颜色、气味、沉淀)、反应后生成物的性状的顺序观察外,还指实验操作要有一定的顺序。
在实验操作中,可引导学生学习先整体、后局部的有序观察方法,强调各种装置的显著特点,以求学生明确掌握操作技能。例如:用CO还原Fe2O3的实验中,为什么开始时要先通一会儿CO,而结束时要先撤酒精灯,继续通一会儿CO?学生思考讨论后才明白:前者是让CO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CO与空气混合发生爆炸;后者则是防止因玻璃管内气压减小引起倒吸现象。
在一些实验中还要注意把握好时机,引导学生及时观察现象。例如,在做“铁在氧气里燃烧”的演示实验时,先告诉学生:要在螺旋状的小铁丝系着的火柴梗快要烧完时,急速地放入集气瓶口,再慢慢伸入瓶底(不能接触瓶壁),这样,让火柴梗先烧完可以提高铁丝的温度,O2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实验现象清晰,观察效果才好。
4. 培养观察的敏锐性。
人脑接受的信息,既有本质的信息,也有大量非本质的信息,必须进行必要的加工,抽取其本质部分,剔除非本质的东西,这就要求观察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这种敏锐的观察力,学生开始是不具备的,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加以培养。运用对比的方法可以加深对实验现象的印象,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实验的关键处,提高观察实验的敏锐性。
例如,在做“H2的密度比空气小”的演示实验时,可先用空气吹肥皂泡,再用氢气流吹肥皂泡,同是肥皂泡,前者落地,后者升空。两种不同的气体,两种不同的现象,相互对比,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了实验现象,又掌握了H2比空气轻的知识。
学生学习的课堂不只是教室和实验室,还应包括日常生活这个大课堂。所以,教师还应经常让学生把实验现象与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感性知识进行比较,引导他们从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中探索出事物的本质。例如,做完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实验后,可让学生思考:实验和哪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相似?学生很快会想到并说出:在烧开水时水中有气泡冒出,打开汽水瓶盖时也有气泡往上冒。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宽,为以后能敏锐、细致、深入地观察周围的一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 培养观察的抗干扰性。
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更真实,教师可对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和操作程序进行一些优化处理,使学生观察到正确、真实的实验现象。例如:课本上介绍H2燃烧的火焰是淡蓝色的,而实际上H2在玻璃导管口燃烧的火焰却是黄色的,这时怎么办呢?为使实验现象真实,可将燃烧的玻璃尖嘴管改用金属尖嘴管 (如点滴注射的针管),学生就能明显地观察到H2燃烧的火焰真是淡蓝色的,这样大大提高了实验现象的鲜明性。
改进装置,简化、优化实验操作,排除条件因素的干扰,使学生观察到真实的实验现象,这是去伪存真的科学态度。坚持用这种态度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受到一种熏陶,能培养他们今后遇到观察的现象与结果不符时的排谬能力。
实验所提供的大量丰富的素材靠观察来获取,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意性、有序性、敏锐性、全面性、抗干扰性,必将对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之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三
关键词:初中化学 表达能力 培养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他们的表达能力普遍不高,这可能与他们的年龄特征有关。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直接影响到他们获取化学信息与处理化学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作阐述,肤浅之处,敬请原谅。
一、学生表达能力欠缺
我们不难发现,在初中化学日常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尽管他们内心知道,却说不周全;在阅读化学有关内容时候,可能读了几遍,还是没有读懂其含义。可见,表达能力欠缺,已经成为了学生化学学习的重大障碍,具体表现在:
1.阅读能力差。当前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尽人意。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的原因,他们很贪玩,并不喜欢看书。很多学生喜欢看动画片,或者看其他视频,大多数的学生并不像以前的学生那样,喜欢看课外书籍,因此,当前的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不高。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欠缺,他们就不能很好地利用阅读来掌握化学知识,更不能从大量的、无序的信息中筛选有用的信息。比如,很多学生将氧化反应这个概念,理解成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有的学生干脆将它读成物质与氧气的反应。还如,倾倒液体时,应该将标签朝向手心,可很多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写成:手抓住标签、手捂着标签、标签向着手内等。
2.不能精准地表达化学问题。化学上有很多概念、原理与现象需要学生表达,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表达能力,他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比如,利用生石灰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题:在生产、生活中,生石灰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利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的原因是 ;在具体使用的时候,你认为将生石灰用纸袋包好放食品包装盒里,还是用小塑料袋包好放食品包装盒里呢?请你说说理由 ;在农村里,可以利用生石灰进行消毒,通常将生石灰用水调成百分之二十的石灰乳,涂在出栏后的畜禽圈内,能有效地起到杀毒作用。某个农民将生石灰没有用水调制成石灰乳,而是将生石灰直接撒在猪圈中进行消毒,结果造成新猪的蹄开裂、灼伤,请解释原因 。类似这样的题目,在初中化学上还有很多,在中考中也会经常出现,假如学生没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是无法完成,或者是不能精准答题的。事实上,学生阅读能力的欠缺,还严重影响到他们的预习,审题等等质量的提高,确实成为他们化学学习的障碍。因此,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化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还是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1.教师应该做好示范作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只有理解了老师所讲解的内容,才能将相关知识消化接受。假如老师向学生所讲的语言有误,或表达得不清晰,那么学生是无法掌握有关化学知识的。因为,教师用不规范的语言,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必然是模糊的,学生再将这些模糊的信息,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后,就难免出现差错。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老师必须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向學生清晰地表达。另外,科学、规范的教学用语会给学生示范作用,也能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的用语。比如,很多学生习惯说:氢气比空气轻。事实上,这是不规范的,应该将此说成: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可见,欲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语言规范程度。在具体的教学中,无论老师是用口头语言,还是板书用的书面语言,都应该是严谨的、规范的、简练的,并注意语言的启发性与体现知识内在的联系性。只要老师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就能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给学生锻炼的机会。新课程强调教学的效益,重视课堂教学。事实上,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阵地。可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应该立足于课堂教学。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让每个学生讲话的机会。教学是师生相互活动的过程,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没有自己发表意见的机会。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尤其要创造让学生多讲话的机会。老师要尽量避免个别提问,或者向学生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对不对啊、是不是啊等等。而应该设计些层次分明的问题,让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如,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吗?你举的例子中,新物质是什么?即使基础再弱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其中的问题。
4.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四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重要基础,各美术院校中的各个专业都将素描列为必考科目。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迅速提高基础造型能力和考试水平的有效途径。造型能力的提高必须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观察能力属于感觉能力的范畴,但是感觉能力很大程度上受观察能力的制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感觉能力必须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在素描练习中,应当始终把培养观察能力并使之敏锐、准确、深刻放在首位。
一、培养科学的观察态度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和开端,也是中学生认识事物、探索规律、积累知识的基本方法。在素描教学中,动态、角度、透视复杂多变,学者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去描绘对象。培养科学的观察态度首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不论是教师讲理论课,还是在示范过程中都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好奇而不能做到深入细致、全面的观察,甚至充耳不闻、熟视无睹,达不到应有的观察效果。要克服这些弱点,就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有目的地去观察。我在具体教学中一贯都是这样严格要求的。如:在示范头像四分之三角度时,要求学生观察:教师的执笔方法、作画步骤;五官的透视变化;结构线的穿插组合;用笔用线的虚实轻重等等。通过一系列有目的地观察可以使学生获得明确、清晰、完整的观察效果。
其次,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观察。如:在分组教学时笔者非常注意训练学生规范操作和认真观察。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去做,但也发现有的学生不尊重客观事实,盲目照抄,结果画面中出现的是一个五官扭曲错位、结构混乱的怪面人。对于此类现象,笔者在教学中着重强调其危害并单独指导他们。
除了有科学地观察态度外,还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一种整体、联系、本质地观察可视形象特征的方法
它是从研究形体结构的存在形式这一根本点出发的艺术的许多规律具有科学性。为此,我们可以将素描学习中科学的观察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
1、从整体出发去观察形象特征。
在素描中,做到“始终从整体出发和刻画形象,始终使局部服从于整体特征,表现局部只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整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在教学中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督促学生整体地观察,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照着去做,相反,只盯住局部,被局部吸引,死抠某个局部,而忘记忽略画错了整体特征,却是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是因为,作画只能一笔一笔地画,只能从局部下笔直到画完,客观上也就容易养成从局部出发看问题的不良习惯。素描中出现的形象松散歪曲、比例失调、色调花乱、透视不统一等常见的毛病,主要来自于这一习惯,对于这一点,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总之,要从整体出发观察和刻画局部,观察和刻画局部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整体,从整体着眼,画整体时照顾局部,画局部时要考虑整体,这是观察和刻画形象的原则,它反映了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整体---局部---更完善的整体,我们一定要学会运用这个公式来指导学生的观察和作画实践。从整体出发是科学的观察方法的核心,任何客观存在的形体形象均是由各个局部组成的一个整体,整体离不开局部,局部受整体的制约,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一个整体形象中,局部与局部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有其内在联系的。包括解剖关系、空间关系以及透视变化上的联系等等。在观察物象时我们不仅要丛整体出发进行观察,还要运用联系的方法进行观察。例如在画头像时,不仅要观察其基本特征,还要进一步研究头脸、五官在解剖上的内在联系,包括比例、位置、高低起伏、前后空间、左右对称以及各器官形象特征的相互联系等等。这就是联系的观察方法。它是对从整体出发观察的补充和深化。
从实践的角度看,联系地观察往往是整体观察的桥梁,要通过联系观察的训练,逐步扩大视野,增强对整体内容的把握能力,达到从整体出发的彼岸。
2、本质地观察形象特征。
任何表面现象都以本质为依据,现象只是本质的反映。不认识不理解事物的本质,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现象。反而会被现象所迷惑,从而产生某种盲目性。
对形象本质特征的观察和理解,不仅是为了画准形象也是提高审美能力和掌握艺术表现语言的需要。艺术形象不等于自然形象,艺术的美也不等于自然的美。艺术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对自然形象加以提炼和概括,且付于它艺术的美感,这种提炼和概括的艺术处理,必须是在认识到形象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重视给学生讲透形象的本质结构、内在的解剖关系等知识点,以达到培养观察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养成科学的观察态度,掌握了整体地、联系地、本质地观察方法,就可以克服局部孤立地、表面地看问题的错误。当然要取得科学的观察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勇于实践善于学习,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坚持不懈是能取得成功的。
[参考文献]
[1]丁厚祥,师范院校公共美术教程,南高大学出版社,1993,9
5.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五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 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究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 任务的前提下,依据教材中相同、相似或相反的知识因素,或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知识,引导学生经过联想、类比、求同、求异等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思维能力。
一、选准知识点,营造创造性思维的情境
教学中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小学 数学圆面积计算公式,一般是通过由教具的直观演示对圆形面积的割补转化,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对于 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学习圆面积计算方法时,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有了利用割补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 计算方法的初步经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体现在帮助学生树立假设,一步一步地展开推理论证,找到解决问 题的方法。教师可设计四个思考题:
1.能否将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
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3.如果圆的.半径是r,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4.依据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整理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通过上述四个问题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创造性地获取新知。
二、巧用原例题,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多元化。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挖掘教材中蕴 含的有利于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知识点,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过程可归纳为:
1.创设情境:教师对现行教材进行认真分析,整理出那些有利于训练学生创造思维方法和创造思维能力的 知识点,并在教学中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师生密切交往的教学氛围。
2.建立假设:精心设计教案,适时引出假设,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3.分析、酝酿、综合:分析材料,酝酿思路,提出新的想法。
4.验证、求得新知:采用其它方法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例如,学生在掌握圆柱的体
6.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六
内容提要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三年的实验研究中,从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这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本文就在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所要遵循的创造性教学的教学原则,可以采用的创造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和要完成的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作一简要论述。
小学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是指教师结合所要教学的数学概念,遵循创造性教学原则,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下面就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谈点儿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目标,是教学的根本。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首先要完成一般的教学目标,如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等一些有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完成这些基本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创造性教学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还要完成以下几项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概念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而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发现是创造的一种重要形式。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也是一种发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一个人的创造力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如果一个人不想去创造,即使他的智力水平再高,创造力再高,一切也都等于零;而如果他具有愿意为科学和人类进步献身的高尚品德,那就会给他的创造力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他就可能会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要学的新概念、新知识感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以培养学生的挑战性和冒险性;通过思想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使学生树立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优良品质等。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造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为创造提供要求,为创造提供成功的可能,为检验创造成功与否提供检验的标准,因此可以说实践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把握创造的机会进行成功的创造,提高创造能力。同样,创造力的提高,会促使一个人把新的思想、新的见解落实到实际中去,在创造活动中养成实践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创造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目的。例如可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探究新的数学
[1] [2] [3]
7.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七
1. 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充分利用生物的学科优势,设置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组织丰富有趣的实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观察兴趣,由此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实验观察条件。
(1)要尽量多用标本、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或带学生实地观察。各种实物材料和教具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到实地去观察,更可以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生物体各种现象的兴趣,从而有利于良好的观察习惯的培养。例如,带领学生实地观察苔藓、地衣、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构造、蜜蜂的分工、鸟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等。
(2)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设计热点问题。利用节假日,让学生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调查当地农林业经济植物、以及当地的植被状况——植被类型、植被面积、植被变化等;调查植物分布和环境污染情况等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写观察日记和小论文。例如,设计调查我们生活的地方和工厂周围苔藓植物的分布情况,可监测空气污染程度,因为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非常敏感。这一点也恰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框架中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2. 观察前指导学生动手准备观察材料。
指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前,应有充分的准备,如采集、培养、整理、制作标本等,过去多由教师自己准备,由于学生依赖习惯的养成,难有深刻的体会。如果改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准备,例如,关于“种子结构观察”,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玉米、菜豆种,提前浸泡,保存观察,在实验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运动”学习时,让学生到池水中采集,配成草履虫培养液,指导学生自己制作玻片标本,先用肉眼、放大镜观察,再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构形态和运动方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调动学生实验观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观察时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重点。
有一个明确的目的、目标,是观察一个生物体和生物现象的关键,这样才能抓住观察的重点,由此学生的注意力、感知和思维才可紧紧围绕着被观察的对象并对之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例如,观察探究“鸟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是怎样与飞行相适应的”,观察时应提示观察它们的外形特点、鸟的体重、翼与羽毛结构特点、胸部肌肉发达情况等,进而在观察的基础上,再由学生归结描述与飞翔相适应的形态特点,教师补充、修正。无论观察过程时间的长短,明确的目标、有序的步骤可以避免观察过程的偶然性和主观偏向性,同时对于在实验过程中稍纵即逝的实验现象也格外注意。
4. 观察中要边观察边思考。
在探究实验观察过程中,要多问些为什么?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直接影响对生物现象的理解和生物体的感知,进而影响学生的生物学科的分析能力。观察与思维是密切相关的,观察得越仔细,思考得越深刻,思考得越深刻,观察也更加仔细,二者相辅相成。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探究实验中,首先观察小麦花(或玉米花)与桃花的形态,笔者向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时会招引好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小麦(或玉米)花盛开时却很少见到蜜蜂来?从而使学生观察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的区别;紧接着指导学生解剖观察两种花结构有何不同?通过仔细解剖观察到桃花子房基部有突起的蜜腺结构,能产生花蜜,而小麦(或玉米)花则没有,使学生弄清虫媒花和风媒花结构上的差异。通过有目的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促进深入观察,提高观察能力,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
5. 掌握观察方法。
适当的观察方法,是学生观察能力形成的基础。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观察对象和目的,指导学生使用相应的观察方法,以利于提高观察能力。
(1)每个生物体都有其自身的外部特征和结构,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在观察时可遵循从内到外、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等顺序进行。例如,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纵切面时,从根尖顶端由下向上依次进行观察: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2)相似的个体有近似的属性,对比观察易于抓住不同生物个体的本质,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点。如显微镜下实验观察“动物细胞(口腔上皮细胞)和植物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形态和结构的异同”,植物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动物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通过比较抓住本质,使学生观事物的了解更加深刻明了。
(3)具有生命的生物体具有新陈代谢的功用,是在不断地生长、发育、繁殖的,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定期的、动态的观察对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其本质的研究是必要的。
6. 总结观察结果。
实验探究中观察过程的记录、数据、绘图等资料要及时整理、分析,讨论观察结果。例如,用显微镜观察黄瓜表层果肉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指导学生对两者的形态结构进行显微镜放大下绘图,然后对比分析,让学生观察后讨论结果:为什么两者细胞的基本结构相似而形态、排列却存在较大差异?是观察的高级阶段,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解决问题,观察分析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8.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八
关键词:数学教学;逻辑思维;重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见长。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们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变化从前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积极的学习。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重要的核心,同时也是一种确定、一贯、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因此,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现代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完成的任务。对于很多学生来讲,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重点还应该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制定好的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设置,借助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 、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对于学生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来讲,如若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但可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决定性的推进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依靠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一定会对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有所加强,同时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足够的重视,将其作为一个长期的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改的教学目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2 、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兴趣
人是一种思维动物,一切活动都是在思维指导下进行的。逻辑思维与人类为伴,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渗透到整个社会当中。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应该学会利用和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用现实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据相关调查,有很多心里学方面的专家都会认为,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原动力,同时也是人们求知的源泉。我们的教学实践也恰恰证明了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和积极性,这也是学生发展思维的条件和前提。在日常的教学中,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他们才会积极的去探索和研究。所以,根据学生这一种心里特点,教师们应该懂得利用生活,课堂教学中尽量提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兴趣及具有逻辑思维的问题。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容易让学生投入其中,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动脑、动手,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
3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的加强基础知识,重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自觉、有目的挖掘教材本身的逻辑因素,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其次,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必然要结合数学知识进行教学,绝不能讲另一套,要做到有机结合、渗透自然、要求适度、方法得当。另外,数学应用题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了解和掌握解题思路,充分的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 、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1)、数学概念教学法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概念都是相对较为抽象化的,是构成判断、推理的重要因素,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和传授要使用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简单化、通俗易懂,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另外,数学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反面的例子,让学生在比较和辩证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正确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最后教师应要求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数学概念。
(2)判断能力教学法
选择判断能力可以有效的反映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往往先凭直觉认知,而后判定并获取信息,再对信息进行筛选,评判之后采取相应的策略。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培养学生正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这也是培养选择、判断能力的关键。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为,正确的价值观是对事物进行选择判断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判断能力发挥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在解题教学中应该尽量鼓励学生和训练学生多角度、多方法的探求最佳答案,并且分析解题过程,掌握思维方法,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辩论式教学法
辩论式教学方法可以改变课堂上的气氛,能够使课堂变的更加的活跃起来,学生在进行辩论发言时可以形成一种多元化的交流课堂,因为,数学课堂的教学无法事先预知,是一种生成性的课堂,师生与学生之前常常有对话交流,在这些最基础的交流当中难免就会出现思维碰撞,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是非常有益处的。辩论式教学方法可以形成一种课堂中的竞争与合作的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另外,辩论式教学在实际的数学课堂中,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活动式教学法
活動式教学方法是让学生通过活动自行解决一个或多个数学问题,也是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时,时常会在自己的脑海中将问题的对象分解成不同的部分,再对各个部分进行分析,因此,这个分析的整个过程可以看作是逻辑思维运用的过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分析问题时潜移默化的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童莉.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孟津,王科.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41-45.
[3]王瑞祥.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D].陕西师范大学,2013.
[4]夏建刚.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方法及方法论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7.
[5]李国豫.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9.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九
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在当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时候,教育界已经真正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是令人欣慰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一个现代的学生不怕他问题多,不怕他质疑能力强。而是担心他没问题,没有能力质疑。应该说“问题”和“质疑”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有当他有了问题和疑问后,他才会去积极寻求答案。从历史上看,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于我校学生的特殊性,加上各位老师的的有意识培养,使我校的学生质疑问难意识比较强,能力也比较高。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吸引学生质疑。
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仍然有许多教师采取串讲串问,一节课问题“无数”,总是设法用问题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与实践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比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问学生:“当你知道一个圆的半径有无数条之后,你想向同桌提什么问题?”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有不少学生提出了比较好的问题。如:“是不是所有的半径长度都一样呢?”“半径跟圆有什么关系?”等。但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这些方面在我校还是做得比较好的。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这里就有一个方法问题。首先,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良好的氛围保护好学生的好问和好奇的天性。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乐于质疑,从中能享受到质疑的乐趣,而不是把它看作是苦差事。也就是说“乐在其中,才会有吸引力和产生内趋力。”第三,要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质疑,在知识的作用上质疑,在知识结构上质疑,在知识的模糊处质疑,在概念内涵,外延的.拓展上质疑等等。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引导学生对“先通分”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要通分,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先通分再计算呢?”再例如,在教学计算32.63
÷0.7时,我们通常这样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但教学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就像上面这个计算题目,有的学生就问:“我也可以先把被除数转化成整数,再把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来计算。”应该说这个学生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课堂上学生有时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有的甚至是不沾边的问题”。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进行筛选。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可以说,质疑的方法很重要,但这也不是一两天,几节课就能实现的,它要我们在平时脚踏实地地去训练,有意识地培养。
三、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释疑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有了“疑难”就要想方设法解决。如何解决?(1)带着问题来。“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的
10.重视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篇十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探索,不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想象空间,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提问,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要注重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一、明确什么是创造能力
对于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创造能力。第一,创造能力在于敢于质疑。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认知的冲突,积极思考,从而形成对问题的认识,继而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答案是否正确、肤浅还是光怪陆离,其最大的作用已经呈现出来了,就是通过质疑,学生的大脑思维得到了调动,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德国物理学家魏格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应征赴前线,不幸负伤被送到医院。在病房的墙壁上,刚好挂着一幅世界地图,他看着这幅地图,不禁产生了疑问:大西洋两岸大陆各自的海岸为什么看起来如此相似。他在脑海中努力寻找着其中的规律,对海陆固定的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之前大陆应该是连在一起的。之后,他精心研究,终于获得证据,大陆漂移这一学说由此诞生。第二,创造能力在于想象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康拉德・希尔顿(ConradHilton)是世界旅馆业的巨头,他在拥有一家旅馆之前,很早就想象自己在经营一家旅馆。当他还是一个孩子时,就经常在游戏中扮演“旅馆老板”这样一个角色。借此,成功后的`希尔顿便将连锁店发展到世界各地,他本人也开始享誉全球。
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策略
1.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想象空间,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主动去“说”的方式给予他们想象的空间。“说”不是要求很空,脱离实际生活,漫无边际地谈,而是贴合课文内容,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一个恰当而准确的切入点,一定不会让学生无话可说。例如,在讲完《西湖》一课后,教师可以借作者介绍的西湖美景,询问学生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想不想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样的做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为学生写景提供了素材,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学生“演”的方式给予他们想象的空间。在语文的课文中,有非常多的情节生动、活泼鲜明的语段语句,如果教师仅仅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一下、理解一下,会很难让他们体会到文章的妙处。并且时间一长,也会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减小甚至消失。因此,教师带领学生演绎文章,将课文情境再现,显得至关重要。例如,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扮演小白兔、小灰兔以及兔妈妈的角色,通过学生对三者对话的演绎,让他们能够理解这段话中的一些词语。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增强,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样,对于一篇文章的欣赏也是如此,如果学生的立场和心态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各不相同。而教师硬要规定一个问题该如何作答,最后的结果必将是消极的,会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固化,越来越不知变通。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都是不一样的,学生出现独特的见解也不足为奇。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并鼓励他们勇于表达,及时与周围同学进行交流,碰撞出火花,尽情发挥自己的思维创造能力。
2.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提问,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变通,让其冲破思维僵局,多途径、多角度、多方位对问题进行恰当的剖析和解决。意义如下:一方面,求异思维的培养。这一思维需要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进行独立的思考。例如,在《乌鸦喝水》一课中,乌鸦喝水的方式并不是最快最好的,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就会有非常好的想法迸发出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另一方面,求同思维的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并行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求同思维也是一种创新,教师可以将两篇类型相同的课文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而使学生从内心对两篇课文有更深的了解。
3.要注重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做出适当评价,可以使原本沉闷的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燕子》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些练习题是关于句子对比的,同学们都知道原句好,但好在哪,他们都说得千篇 一律,毫无特色。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运用一些修辞进行对比,并及时给予学生表扬,使他们的创造能力更上一层楼。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自己的核心工作内容,既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长足发展,进而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11.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十一
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灵活运用以下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挂图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具,它和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或者难点而绘制的,具有紧密配合教材、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特点。使用挂图和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生物模型和实物标本,以及幻灯、录像、教学电影、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二、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生物实验中,学生要通过视、听、嗅、触、味,全面观察动植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是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的前提。
2.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指出观察的重点、难点及解决的方法。在学生开始观察前,教师要通过讲解、学生预习或者印发观察提纲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时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重点突出、难点易克,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要掌握与观察有关的基本技能。对生物现象的观察仅使用感官是不够的,往往要借助于各种观察用具和技能。如动植物细胞、组织及微生物等一些微小的结构,必须用显微镜或放大镜才能看见,观察时还要将标本做成装片(或切片);若要使观察的结构清晰可辨,则要将标本染色;有些标本需要长期观察,则要制成蜡叶标本或者浸制标本;观察动物的内部结构首先要进行解剖。因此,在进行观察前,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技能运用,这对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及培养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时,应该让他们做到:一要懂得用具的用途和性能;二要掌握规范操作;三要爱护各种观察工具。
4.要加强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可解一生之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在观察活动中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三、通过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可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进行野外观察。学生在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中,通过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进行杂交实验、组织培养、生态调查等,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不仅能大大地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能培养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观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大自然,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课外活动和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都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看到这种情况,即学生都喜欢观察生物,但观察时往往单凭兴趣出发,而将观察目的弃之一边。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指导他们按观察目的进行观察。
其次,观察要有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是进行正确观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学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观察记录、绘制生物图以及对生物对象描述时,一定要符合观察到的真实情况。
最后,观察要有兴趣。兴趣是观察的挚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有趣的生命现象,开展课外活动,进行野外考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学生往往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表现在生物观察中。当观察成功时,他们就兴趣盎然;反之,则兴味索然。在观察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的观察获得成功,以增进他们的观察兴趣。
另外,传统的观察实验往往是验证性的,学生只是按规定的步骤进行预期的观察。在观察活动中,涉及“学生主体”的内容不多,对求知欲强的学生来讲,观察兴趣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将学生作为主体,用探索式的方法,设疑引导观察,让学生在解疑中获得成功,就会使学生的观察兴趣大增。
12.护理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十二
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为适应新形势下护理工作的需要,护理教育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在护理教育过程中,应把护理教育与医院护理工作相结合,培养出实用型的护理人才,使他们进入社会后更快、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这就要求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一、护理教育应注意整体性、一致性
目前,护校教学与临床实践存在差异,针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将临床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及时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例如:临床上住院手术病人已经很广泛地使用了静脉留置针,但学校教育只对学生作了简单的介绍,没有做真人模拟。再如: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在临床已很广泛,但学校很少向学生介绍临床护理使用的新产品。教师要不断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丰富护理教学内容
护理学作为护理工作者的一门重要学科,集生理、心理、社会、人文和家庭等各方面知识为一体,所以需对传统的护理教学课程和内容进行调整,适当减少文化课和基础课程的比例,增加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人际沟通和礼仪等课程,大力加强护生良好的团队意识培养,帮助他们提高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增强完善的人际沟通能力,从而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及时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正确处理医患关系,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只有会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社会需要会独立学习、有创造才能的人才,一个学生如果不会独立学习,就不可能创造,因此加强对学生方法的指导,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迫切需要。
学习方法有预习法、提出问题法、课后巩固法等。
四、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倡导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将启发式教学贯穿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大胆创新和求异思维。
1.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共同讨论。如在“肌肉注射”一节中,利用臀大肌与臀中肌、臀小肌定位方法的图示,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的解剖知识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然后找出解决方法。
2. 护理技术操作中有很多是生活护理的内容,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操作方法是千篇一律的,而实验指导上是统一的流程图。教师在给学生授课时,应启发学生在掌握一定原则的基础上,改革操作步骤,鼓励学生的大胆创新和求异思维。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讨论分析来提高学习成效的方法。我通过“一个护士因为疏忽大意造成患者青霉素过敏死亡”这样一个案例分析,以强调工作中“三查七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采用OM教学模式(Odyssey of the Mind,原意为“头脑漫游”)。
它最早由美国教育博士米克卢斯和格雷在创造学课程中运用。它主要以竞赛和抢答的教学方式来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应变能力和发散思维。
(四)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护士应执行的角色包括护理提供者,护理的计划者、管理者和协调者,以及健康教育者,未来的护士还将增加促进健康和降低危害因素的角色功能,护士也从单纯的医生的助手变为健康保健队伍的合作伙伴。在示教课上,我让学生分别扮演患者和护士角色,针对操作内容,由每组学生自己设计不同年龄、性别与疾病的情境。做到操作前对患者核对和解释,核对床号、姓名;解释操作目的、操作方法、操作内容,以取得病人的合作和配合。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进行不同的解释。这种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业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由于护理工作对实践操作技能的突出要求,操作技能的训练在护理教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实验课的短暂时间内,所有学生不可能把操作全都掌握,例如:操作技能“铺床法”,看上去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在生活当中几乎每天我们都会亲历,但怎样折叠各种床单元,怎样打开它,怎样才能节力,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铺出平整的床单元,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必须会正确地折叠,并且按正确的顺序摆放,再加上多次练习。再如“无菌技术”这一节,无菌技术是防止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开无菌包、戴无菌手套、正确取无菌物品,学生的通病就是没有无菌观念,随意跨越无菌区,很容易忽视操作中的查对。为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我在业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实验室内放置各项操作物品,提供给学生增加练习的机会,对学生定时检查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改革护理技术操作的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传统的评价方法以操作流程的掌握为主,学生对操作程序死记硬背,对操作的理解不够深刻,学得不活。改革后,在评价学生的操作时,采用学生自评、同学间互评与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促进了师生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达到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七、增加课间小考核,培养学生的应激与应变能力
技能的获得,单纯的练习不是促进因素;反馈的强化作用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增加学习动力与加强努力的功能。因此,对一些重要的操作,在课时允许的前提下,可增加课间的小考核,这样既能反馈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又能训练学生的应激与应变能力。通过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能掌握技能,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护理教学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学方向要面向临床、面向未来。课堂教学和临床教学应紧密联系,学校教育应侧重实用性。不论是在校教育,还是临床实习,都要以病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技术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这样方能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护理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 本文分别从教育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论述如何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3.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十三
三斗坪镇中心小学 甘登华
在我一年多小学美术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些现象:有些作业画的非常空,主要画面都缩在作业本的角落里(特别是二三年级学生),而有的画面则显得太满,甚至有些部分画不下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小学生绘画,往往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按顺序局部地勾描,这样就造成比例失调,构图不规范缺乏整体观察,对物体没有整体认识。这就给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在教学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观察认识,二是定位打轮廓,三是表现画面。对于二三年级学生来说,观察认识更为重要一些。在绘画中,如果学生的观察认识方法不正确,仅仅凭自己的经验来涂鸦,不但不能提高表现能力,反而会养成一种错误的习惯,所以,从小培养学生作画时先定位,然后打轮廓再表现画面,尤为重要。
美术是视觉艺术,它以可视形象反映生活,并以美好形象,启迪人们,教育人们。在美术课的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学生观察、定位、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为主要任务。然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尤其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观察是感知的一种特殊形式,定位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感知活动。为了画好一幅画,学生必须对所描绘的对象的形体结构、空间位置、色彩等要进行全面地观察了解,这些观察活动都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有时也把观察叫做思维的感知。由于观察是一种主动的,对思维起积极作用的感知,在美术课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所描绘的对象的观察,不仅可以从形象上获得更多的感性材料,而且在质量上可以达到更为周密的程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知活动的有效形式,就是观察真正地认识对象。
一年来,我在美术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先观察再定位打轮廓能力方面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在线描课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定位打轮廓能力
写生是绘画的基础,通过线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定位能力和绘画技巧。观察比较则是了解物体比例关系的主要方法,定位是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展开作业。物体的比例要靠眼睛,要用目测。例如,我在六年级美术写生课上,引导学生观察纯净水壶和茶杯时,注重了观察二字的渗透,注重了定位打轮廓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水壶和茶杯是由两件实物组成的成组静物,观察时要把这两件实物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两件互不相干的物体。在写生时,除了观察、比较每件物体本身的形体结构、比例关系、透视关系和空间位置外,还要比较两个物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即水壶的整体宽与茶杯宽的比例,水壶的整体高与茶杯高的比例关系,特别要指导学生弄清写生物之间的前后位置以及遮掩等情况,然后再观察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以及局部与局部的关系,最后定位打轮廓。通过对六年级两个班几次的训练,有部分学生在逐渐改正以前的不良习惯。
观察定位是两种能力,并非写生课所达到的最终目的,它是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作为基本能力,它常与其他各种基本能力相互促进,进而形成技能。由于在写生中重视对学生观察定位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感知能力、接受能力和绘画技巧方面。学生的作业一次比一次好,不论是在表现形体结构、整体效果,还是明暗关系、比例、质感等方面画得都比较出色。如:六二班的付奥凌、张艾宾等十多个同学,六一班的部分学生的水果与花瓶写生画得也挺棒,学生看后称他们是班上的小画家。
二、让学生自己纠正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作画的特点是画得多,看得少,只注意局部,不注意整体,画面出现的错误画法往往是看不出来的。为了培养其观察定位打轮廓能力,我检查指导学生(特别是差生)作业的时候抓住两点。
1.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了问题,我不直接告诉学生哪儿画得不对,而是让他们把作业拿着,和范画或写生物进行比较。开始学生看不出自己的画,哪画得不对,我就启发和提示一下,经过反复观察,与范画或写生物进行比较,使学生看出作业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六年级学生画圆柱体的时候,学生把圆柱体的上底椭圆的弧度和下底椭圆的弧度画得同样大。我就向学生指出画错了,并把柱体拿起来让学生认真观察,上底和下底的弧度哪个大,为什么?学生就回忆起以前学过的透视知识,即视平线下平置圆的透视规律:离视平线越远,弧度越大,所以柱体上底的弧度要比下底的弧度小一些。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取得了感性认识,再结合透视道理,学生对于圆柱体上底弧度和下底弧底的区别明确了,所以作业效果很好。
2.我把学生作画中出现的普遍问题画在黑板上统一纠正,做法是:让学生全部停止作画,仔细观察黑板上的画错在哪里?怎样修改?根据什么道理?如画六面体,透视关系是成角透视,作业上普遍出现的错误画法是六面体向左右分别消失在一个点上的三条斜线不往一处靠拢,而出现这些斜线相互平行的错误画法,纠正的时候我把六面体拿起来让学生观察,再结合六面体成角透视规律,我让学生到黑板修改,改完后,再让学生讲出为什么这样改,道理何在?学生讲出了六面体成角透视规律:即竖线垂直,斜线靠拢。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基本掌握了六面体成角透视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改自己的画,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得到提高了,大多数学生能看出自己的作业存在的错误画法,并能改正过来,课后,我批改作业时,六年级两个班八十七名学生,只有少数的学生的透视关系画得不正确,其他学生画得都对。
三、作业课前评讲,培养学生的观察定位能力
学生完成一幅习作都急切地想知道自己作业得分多少或是什么等级,想从中知道自己的绘画能力乍样。抓住学生这一心理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作业讲评中,通过观察、分析他们自己的习作,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以发展和提高。
讲评中我常用的有两种形式:一是选出一幅好的习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观察,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其每一优点,通过讲评来理解习作为什么画得好,好在哪里。二是选出甲、乙、丙三幅习作,及时展示,比较其优缺点。讲评的方式以学生评议为主,教师给予指导或提示。
讲评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一下作画时老师都提出了哪些要求,然后让大家发表意见,讲出作业如何达到了这些要求,这时学生都争相发表意见。有学生指出: “这幅画画的挺细腻就是显得整个画面有些空。”有学生说: “我的画有两三次画过满或者过散。”还有学生说:“画面的主体部分没突出。”同学们都积极要求表达自己的见解,他们的发言包括了教师提出的观察、定位和打轮廓的要求,这些发言说明他们理解了作画时观察、定位、打轮廓是画好一幅画的重要环节。
【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荐阅读:
注重在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09-27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9-06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08-08
在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论文08-30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10-12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07-15
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08-06
浅谈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09-1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