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刚谈教育写作

2024-09-15

管建刚谈教育写作(精选5篇)

1.管建刚谈教育写作 篇一

教无定法,适者取之

——有感于管建刚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长滩中心小学

王根献

反复读着揣摩着“‘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对话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这篇文章,心里时而明了,时而困惑。时而因与自己有同感而自喜,时而又为其独到的眼光而折服。

曾几何时,人们把对课文的字词、句段的精彩分析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首选,更有着不断降低对学生的习作要求来说明什么是“课标要求”。其结果呢?学生见了阅读类的作业要么不做,要么乱写一通,最好的也就是问问老师怎么写。学生越来越怕写作文,作文构思谋篇基本谈不上,抄作文却成了学生的最爱。语文教学似乎有些雾里看花了,不少老师有同感——教了这么多年的书,突然不知如何教书了。

管建刚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中所论述的观点,我基本是持赞同意见的。必定这一主张,把握住了课标的核心: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牵牛要牵牛鼻绳,语文素养的牛鼻绳——作文能力。课标中还提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可见我们的习作教学并不是只是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自由写作,也要授予学生必要的写作技能、技巧。要让学生的习作以好的构思好的文采取胜,因而学生的作文必须有“段感”“篇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而教师阅读教学中解读出一篇文章独有的写作上的奥秘是应该的。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选择适用于学生、学生作文迫切需要的“写法”更是我们应追求的。当然我们无须篇篇如此,必定不同的“大家们”有着自己的主攻方向,而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要的是博才众长,为我所用,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

旧时,皇上取才,往往以一篇文章论定。而且这一制度延续了一千三百余年。时到今日,这一制度并没有被摈弃,只是更完善了而已。管建刚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给予我们阅读教学应该带来的是福音。

2.管建刚谈教育写作 篇二

管建刚老师的课例《神奇的克隆》就是其“指向写作”的代表性课例。

管老师在教学的第一个板块, 也是让学生学习“关于克隆的知识”。先向学生介绍本文是一篇知识性文章, 里面有不少关于克隆的知识, 让学生在五分钟时间内边读边记关于克隆的知识, 看谁记得快, 记得多。此举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竞争意识。接下来的两个板块并不纠缠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而是旗帜鲜明地指向写作, 使阅读教学内容更加丰盈, 使阅读教学效果更好。

【片段1】内在的“线”。

师:黑板上的内容, 很乱, 东一句西一句的。这篇课文, 叫说明文。我们看到的课文, 是一个成品。说明文, 成品之前, 有好几个步骤。第一步, 将你要说明的那个东西的知识点, 全部罗列出来, 不管乱不乱。就像黑板上的。第二步, 给这些凌乱的、没条理的知识点, 整理、归类。请你默读课文的第2~5 自然段, 思考:黑板上的内容该怎么归类?

生:先有性繁殖、再无性繁殖也就是克隆, 接着写植物的克隆, 低等生物的克隆, 高等动物的克隆。

(师随生整理, 在黑板上标注序号。生齐读)

师:这个顺序里有一根线, 把它们串起来了, 你发现“线”了吗?

生:从我们熟悉的到不熟悉的, 从简单的到复杂的。

师:有了这样一条隐藏的线, 作者就把凌乱的材料, 变得井然有序了。“线”, 很重要。写作文, 你一定要想一想, “我的线”呢?

师:剩下的内容, 是写克隆的好处的。四个内容, 能不能随便排列?

师:这么排, 你发现了什么?

生:从低级的好处到高级的好处。

师:对, 这也是一根“线”。写作文, 要像作者那样, 有一根看不见的“线”, 把内容串起来。———这四个内容, 写了几个自然段?

师 (指黑板) :为什么这两个可以合并?

师:对, 怎样合并在一个段落里写, 也有讲究。咱们一起来读这两个自然段, 感受感受。

师:我们看到的课文, 是有序的作品。黑板上, “凌乱的材料”到“有序的材料”的过程, 我们往往看不到。然而, 说明文、很多其他的作文, 就是这么一步步来的。写之前, 把写的东西罗列下来, 乱七八糟地写在纸上;再把纸上的东西, 想出个条理, 分出个类别。这是非常好的写作习惯, 也是一项实用的写作技能。

【赏析】管老师善于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动手写出本文关于克隆的知识, 然后让学生把这些凌乱的知识点归类。一归类, 学生渐渐发现了说明文写作的秘密。学生马上明白了先写我们熟悉的到不熟悉的, 再从简单的到复杂的。作者把凌乱的材料变得井然有序靠的就是一条隐藏的“线”。接着再次举例说明“线”的作用和重要性。如写克隆好处的四个方面的内容, 不能随便排序, 它们的顺序是从低级的好处到高级的好处。管老师在小结时说:“说明文、很多其他的作文, 就是这么一步步来的。写之前, 把写的东西罗列下来, 乱七八糟地写在纸上, 再把纸上的东西, 想出个条理, 分出个类别。这是非常好的写作习惯, 也是一项实用的写作技能。”这就是告诉我们, 作文之前要积累诸多相关的素材, 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类别, 有条理、有层次地叠放在一起, 这也就是整合材料的能力。习惯的培养, 在于坚持。有管老师这样不断地提醒, 不断地督促, 相信学生会牢记写作要有“线”的串联。

【片段2】写作目的。

师:一起读第1 自然段。

师:“孙大圣”就是“孙悟空”, 为什么一会儿“孙大圣”, 一会儿“孙悟空”的?

生:避免用词的重复。

(师出示:《西游记》里的孙大圣, 紧急关头, 他拔下一把毫毛, 再吹一口气, 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

师:这段话写得不详细, “孙大圣”后面, 可以添不少内容, 比如:

《西游记》里的孙大圣, 不满玉帝老儿只给他个弼马温, 一气之下, 大闹天宫, 回了花果山。玉皇大帝得知此事, 也很生气, 派了天兵天将前往花果山, 捉拿孙悟空。孙悟空带领猴子猴孙, 前来应战。只见云头的天兵天将密密麻麻, 根本无法抵挡, 紧急关头, 他拔下一把毫毛, 再吹一口气, 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

师:改后的开头, 详细多了, 也生动多了。你认为, 课文的开头用我的好, 还是书上的好?

师:我写的比书上的多、生动, 为什么不好?

生:这段话的目的, 是要引出“克隆”, 不是介绍孙悟空有多么厉害。

师:哦, 课文的目的不在孙悟空———详写或略写, 要看你的作文的目的。有的同学, 写了两三年作文, 没什么进步, 他们写作文的目的错了, 只想着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这个“作业”。这段话的目的不是写孙悟空的厉害, 而是———

生:要引出“克隆”。

师:你为什么写这篇作文?为什么写这段话?把“目的”放在心头, 才能知道什么地方要详写, 什么地方要略写。

【赏析】“什么地方详写、略写, 心里要有一个写作目的。”这是管老师有感于学生作文存在这样的问题, 因而特意训练的。管老师由设置问题到对比分析, 让学生参与其中, 充分尊重了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学生知道此处不宜详写的原因是要引出“克隆”, 而不是介绍孙悟空有多么厉害, 进而明白了不是所有的事例都要详写, 一定得是对应主题、切合主题的才应该详写, 其他方面的事例可以略写。而现实中的学生作文, 许多学生是为了应付作业, 为了凑够字数, 统统地详写, 这样写作文的目的错了, 分不清主次, 文章便容易跑题, 作文自然就没什么进步。

由此观之, 阅读教学应该放宽视野, 不必拘泥于为内容而教。就像管老师的教学, 指向写作, 既理解了课文内容, 又渗透了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 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内容, 使学生从文本材料看到写作的方法、思路, 长此以往, 必然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

3.管建刚语录 篇三

管建刚语录

一伸手就能获得的利益,不会是真正的利益;一伸手就能获得的快乐,往往是短暂的快乐;一伸手就能得到的幸福,有可能是痛苦的幸福。

一所学校要真正实现“人本管理”,其前提是必须自觉地实现“量化管理”,或者说,“量化管理”已经趋向完美和极致,滋生于“量化管理”的土壤之上的“人本管理”,才是有生命的活力的。

●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

教育是一场合作,是世界上最宏大最广阔、最细微最细腻的合作。离开合作,教育的各个面将是孤立的,有裂痕的。不合作的教育就像把教育划分成一个块、又一个块,每个教师努力地去完成属于自己的“块”,然后说,这就是我们教育出的“人”了。这样的教育,完全是工厂产品的生产模式,甚至还缺少了一道零件拼接、成品调试的工序。这样的教育无论是对于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是不幸的。

教育的幸福的来源之一,是教育合作的快乐。在合作中彼此信任,在合作中彼此碰撞心灵和智慧,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教育场景,多么美好的教师人生的景象。

●异科教师之间的合作。语文、数学、英语、美术、艺术、体育各任课教师之间的合作,会弥补彼此之间的不足,能优化知识结构。好的知识结构是一种T型结构,T的一横指知识的广度,T的一竖指知识的深度,也就是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一个数学老师很容易钻在数学里出不来,一个语文老师也很容易钻在语文里出不来,一个音乐老师也很容易钻在音乐里出不来,各学科教师之间彼此交流,彼此参与对方教研组的活动,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的事。各学科教师之间还可以相互把各专业的相关书籍推荐给对方看,一个语文老师往往不知道去看哪一本音乐方面的书,一个数学老师也往往不去关注最新的儿童文学动态,一个班主任往往不知道去看哪一本篮球书或杂志,以了解篮球,能和班上那群篮球迷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当代科学发展有一种明显的交叉、综合的趋势,教学研究也是如此,其他学科的一些常用的教学手段放在本学科的教学中,可能就是一个新发现,新探索。

●同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关于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我希望你能把集体备课这件事做好。集体备课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形式,一次很好的头脑风暴。所谓的头脑风暴,就是努力创设交流、启发和争论的氛围下,人们的大脑像是鼓帆待发的航船,人们从别人的谈话中得到启迪,产生新的思想,往往一个想法能引发许多种新的想法,产生思维的共振效应而获得新的思考。我说“做好”,是因为集体备课很多容易走样、走过场,大家都认真地去准备一个课题,集中在一起的时候,都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肯定该肯定的,否定该否定的,碰撞该碰撞的,这是一个美得像科学研究般的场景啊。

●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合作。老师们,如果你不是一名班主任,那么我希望你能密切的关注所教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精神世界,及时地做一些教育上的事,必要的时候,可以给班主任出主意,有想法的时候,可以和班主任沟通和商量,想对策。如果你已经是一名班主任了,你不妨多和任课老师联系,你可以把班级管理的目标告知每一位任课老师,你可以设计一些表格,邀请每一位任课老师一起来管理班级,教育学生,分享育人的快乐。我相信“事在人为”,我相信,教师之间是可以合作的,教师之间是有着真诚的合作的基础的。怎样的人最聪明?答:左右脑协调发展得最好的人。大脑两个半球,它们各有所长,彼此密切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取长补短,发挥最大的能量。如果左右脑不合作或不协调,就会影响大脑功能的发挥。像裂脑人,时常会发生一些自相矛盾的行为,他一只手穿着衣服时,另一只手又脱着衣服;一只手想与朋友握手,另一只手会拉住自己的这只手,不让它伸出去;家里人来探望他,他一只手推开家人,仿佛是让他们赶快回家,而另一只手紧紧地拉着家里人,不肯让他们离开。裂脑人自己跟自己打着架,自己跟自己闹着矛盾,根源是左右脑失去了合作。

老师们,怎样的学校教育最有力量?答:具有一批教育合作行为和能力的教师的学校。教育的合作不仅能给学校带来生机,给学生带来更具有冲击力的良好的教育,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将成长得更快,更好。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受欢迎的合作型教师就是一个成功的教师、快乐而幸福的教师,因为他具有享受教育合作快乐与幸福的资格和能力。

让我们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以下特点的、受欢迎的合作型教师吧:

●学习力强。学历代表过去,学力掌握将来。终身学习是世界性口号,谁想躺在文凭的床上过日子,最后只能落得一个尴尬人生。“学”与“习”两个字,要拆开来看,学一次,“习”一次,“学”与“习”要同步。老师们,学习对教师而言不仅是一种态度,还是一种工作,一种人生。

●行动力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行动不一样,收获也不一样。知道不去做,等于不知道;做了没收获,等于没做。你要打破“多做多错”的庸人思想,不犯错误,没有尝试,目前不错,今后一定会错;尝试了,错了,不要紧,只要善于总结,吸取教益,再付诸行动,一定能成,年轻表示着“错”得起。行动力强还体现于工作的主动性,能够给集体注入积极主动的鲜活动力。

●宽容力强。人各有观点,合作中你要善待不和谐的声音。合作,某种程度上说意味着分歧,分歧产生碰撞,碰撞产生新的认识。分歧最容易彼此伤害,避免的最好方式是彼此宽容。合作最要不得斤斤计较。只要愿景一致,即便分歧,合作依然有活力、有生机。

●沟通力强。沟通不只是一种技巧,并且是一种态度。教师间的合作不要局限于教育教学的观点和思想上,也需要有目标到细节、甚至日常生活与家庭的沟通,沟通某种程度上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好的合作者往往会成为真朋友,就是这个道理。

你的偷懒一定会被察觉,你的敬业也迟早会被发现,因为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信息发达,不是只有眼睛才能看到,也不是只有一种直接的方式才能使人明白。

教师的几种常见借口

都说教师工作是碗良心饭。一个教师如果养成做事找借口的习惯,实际上就是教育良知削减、消亡的行为表现。当前教师经常使用的借口有:

●“学生基础太差了,班风也差……”

在今天,教学成绩无疑是学校生存的一道生命线。教学质量简化、异化为分数的事,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一些老师的教学质量不高,就抱怨学生的基础差,抱怨家长这不管那不管。其实基础差的学生永远存在,教师的一个重要劳动,就是尽可能地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在你手上得到发展。“基础差”往往是学习习惯所致,尽管知识脱节也是成因,但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更叫人头疼,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抱怨“班风差”,是把责任全推卸到班主任身上,这是个很没意思的理由。每一个任课老师都是所教班级的一分子,都要有意识地进行班风教育。

●“我的记忆力不行了……”

最近几年,“教师专业发展”提得很火,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也抓得很紧。我知道,面对读书、学习,一些老师常以“我的记忆力不行了”为借口,不肯学习。意大利小孩子托缔有一只奇怪的眼睛,说它奇怪,是因为它在生理上是完全正常的,但它就是看不见任何东西。原来,小托缔刚出生时,那只眼睛受了感染,医生就把这只眼睛包扎起来。由于这只眼睛看不见任何光线和物体,大脑以为这只眼睛不需要工作,就切断了与它的联系,于是这只完全正常的眼睛看不见任何东西了。教师说记忆力不行,是他很少用大脑进行记忆的缘故,正需要强化训练。●“我一直这么教的……”

一些老师一直沿用以往的教育教学方法,这些年来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用原来的老法子教,不只是课堂教学的考核不能过关,成效也会有问题。“我一直这么教的”,意思是说以前我这么教,质量和效果都是很好的,现在之所以不好,有其它的原因,至于其它原因会是什么,就拜托你们去想,去负责。

●“我忙不过来啊……”

对于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来说,教师工作的确很忙。但现实恰恰是,越是有责任心、教育责任感强的教师,大都不会以一个“忙”字来推诿工作。倒是那些责任心不强,把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简缩成三两小时的人,大叫其“忙”。赞可夫说:“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效。”这话,可以作为一些大呼其“忙”的教师的座右铭。●“找班主任去……”

育人的任务仅仅落在班主任身上,这是教育的悲哀。教师的首要工作是人的教育,其次才是学科的教学。中国教育要分数,这没什么好多说的了,但是不要忘了,在比较式和排名式的中考和高考中,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考试高手是不现实的。每一个教师都是潜在的“班主任”,都应在学生的“人”的成长上负起必要的义务。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上有问题,不一定要去找班主任,找的,就是你。作为一名任课老师,也只有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一个真正的教师的形象,也只有在学生面前展示你教育的本领,你才能在学生心目中赢得地位,显然,这对你的教学有着重大的正面影响。●“这个事我做不了,让别人去做吧……”

还没有做,怎么知道不行呢?知道自己不行,那就更要珍惜这样的锻炼的机会,以使自己“行”起来啊。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勇气,失去勇气也就失去了一切。一个人不能只做自己经验范围以内的事情,要习惯去做带有几分挑战性的事情。一些教师遇到教研课,就说我不行,让别人上吧;遇到征文,就说我不会写,让别人写吧。这样下去,永远活在害怕里,也永远活在没出息里。●“我就这点水平呀……”

水平不够,又不思进取,还以这样的话来回答,这是最可恶的一种态度。没办法,这种教师在目前的公有体制下还得让他们存在,沾了公有体制的教育的福,还不满意,还不肯好好工作,这就更加可恶。但是年轻的你,希望别沾染上这样的恶习。

分析这些理由,是因为,一个人不愿意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在做它之前,就已经想好了借口。人为什么要借口,要么是懒惰,贪安逸,要么是给自己找下台的阶梯,这样,人的潜能就不能在一种无路可退的情况下得到开发。断绝退路,拒绝借口,成功人生就在你的眼前。借口像狼一样凶狠

中国教育本身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时之间又难以解决,比如考试问题,大家都说要搞素质教育,但是没有人敢对分数不敬上三分;明知道应试教育的危害,但是大家都希望所教的学生都能考高分。

就教育而言,要找一个自以为正确的借口实在很容易。但,我希望这些不要成为扼杀你才华的凶手。

借口对人的成长,就像恶狼对羊群的威胁。任何借口都无法解决哪怕是一点点的实质性问题,借口只会使人习惯拖延,习惯推卸责任,习惯转嫁过失,习惯损害他人利益,你说,这样的人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成为学校乃至教育的中坚力量吗?一个人如果常常对领导找借口,自圆其说,久而久之,做事情的时候,潜意识的第一反应是“不做”或“做不好”的借口,时时处处宽容自己,宽容到最后,只剩下懒惰、自私和一事无成,这种危险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致你的人生于灰暗境地。

●借口预示着你在工作时不全力以赴。人有了借口再去做事,遇到困难就不会绞尽脑汁去想办法,会用借口心安理得地安慰自己:反正做不好也正常。一个人究竟有多大的潜能,连当事人也不一定清楚。任何一个能力超群的人都是在兢兢业业的工作中锤炼出来的,哪一个著名特级教师的课,不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全力以赴的研究和实践中练出来的? ●借口预示着可以拖延。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及时完成学校布置下来的工作,像组织学生参加征文竞赛,组织学生搞班队活动,完成调查报告,因为内心有种种借口,一拖再拖,到最后草草了事。草草了事成习惯,也就不觉得草草了事了,觉得事情就这么做,行了,却不知,这个坏习惯已经泯灭了你工作热情,人没有了工作热情,也就预示着没有工作成就。●借口将丧失领导的信任。对于管理者来说,把事情送到你这儿而不是他那儿,往往是经过思考的。如果你拒绝或者接受了而敷衍了事,领导下次就不会把事情放到你这儿。不是你份内的事情,而叫你做,是对你的信任,是“自己人”的信号。“自己人”实际上是一种认同心理,绝大多数的人,都会不知不觉地受这种心理影响。

●借口预示着责任可以推卸。借口最大的问题是养成推卸责任的坏习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是做不成任何事情的。中国人的推卸责任是从小时候就被惯出来的。一个孩子被桌子绊倒,哭了,大人就会走过去打桌子,骂桌子不长眼睛。桌子本来就是不长眼睛的,长了眼睛而没用好的是人。老师们,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是值得尊敬的人,能做大事的人。●借口将僵化人际关系。一些借口会涉及到同事,这种借口会僵化人际关系。一个人如果在单位生活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而尽可能地做事,有责任勇于承担过错,将是活化人际关系的有效方子。

●借口将丧失成长的机会。某学校推荐一位老师参加赛课,这位老师借说自己年龄大了、心理承受能力不行等原因,拒绝参加。后来,学校每遇到这样出头表现的机会,就不会再想到这位老师了。这样看似轻松了,教育人生的价值却也由此转入低谷。对借口说“不”

你是否已经被“借口文化”感染?如果是,那么请你赶快医治。送你一个药方:设立“无借口月”。从这个月的这一天起,无论什么事务,你都及时地想尽办法把它完成,实在完成不了,把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诚恳地对领导说“我没做好,我将努力”,而不是搜肠刮肚地找借口;如果所要完成的事需要团队合作,那么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也请你将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这样做,你并不会损失什么,相反,你将获得很多,你将获得责任感,你将获得信任感,你将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又因为你主动承担责任,所以你会主动地去补救,从而你又将获得成长的动力。

“无借口”在商界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武器。“不找借口,专注于找方法”已成为各大销售公司的制胜法宝,谁做得好,谁做得出色,谁就能赢得更多的客户和利益。

老师们,教育上多做一些事,把一些教育的事做得更完美一些,表面上看,是消耗了你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又得不到任何的好处,但是你要看到它背后的价值。收起借口,你说……

一个人如果总是在借口中蒙混过关,那么他干什么都将无所作为。一个人养成了无借口的工作态度,那么无论做什么都将获得成功。老师们,对借口说“不”吧,面对学校的各种事务,请你果断地收起借口,你说:

●“好的,我马上去做……”领导找你做事是对你的信任,你没有理由拒绝,况且,领导叫你这个事情,是相信你有这个能力。不要给自己任何思考借口的机会,答应下来,再想具体的方法和办法,而不是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想借口上。●“好,我会尽力而为。”当你向大家说出“尽力而为”的时候,一方面能获得领导的好感,另一方面也会给自己一种压力:如果我“尽力而为”了还不能把事情做好,那么将给大家留下怎样的印象?年轻的生命正是最扛得起分量的季节,做事要学会“尽力而为”。

●“这个事情我来做”。“只做领导分配的事”和“做不好领导分配的任务”的人很多,主动出来做事的人很少。这个世界上永远缺少主动的人,主动的人永远值得欣赏和尊敬,他们是成功一族的后备军。“这个事情我来做”的人,走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哪怕是把办公室的地板拖干净,哪怕是去搬纯净水,哪怕是将纸篓里的垃圾去倒掉。

4.管建刚学习笔记 篇四

总印象:(环节过度自然,没有一丝痕迹,德育教育贯穿每一个环节,甚至于每一个细节。)行云流水般不着痕迹的转折与过渡,机智敏捷的应变能力,巧妙诙谐的语言表达,冷峻刚毅、大智若愚的外表。

教学过程速记:

一、学习生字。(逸、凿、蹲)

给逸组词:安逸(喜欢安逸的举手,不要安逸,中国的复兴还有希望吗?)凿:凿壁偷光(要凿壁偷光,不要安逸,要凿壁偷光)

问学生姓名:站着问学生,蹲着问学生,问:有什么心理上的变化?(男生答没有,女生感受到平等)蹲下来给人亲切平易近人感觉要学会“蹲”。

孔子:子是对有德行的人的尊称。姓庄就称庄子,姓老就叫他老子,姓王就叫他——(生答王子),有没有姓王的?若是姓孙呢?(生答孙子孙武),若是姓管呢?(生答:是您!师补介绍管子管仲)

文中还有一位君子,指的是水。指导写“君”快速读书,找出写水是君子的话。

指导德行、德性的不同读法。

指名背诵水的句子。(背会的同学:下课了可以玩)

指名读课文片段。(正音:荡涤,释义,并区分口语与书面语:妈,你在荡涤碗。)指导朗读:水,奔流不息(表扬学生停顿到位),照例读。

它好像,有德行;它,好像有德行。两种断句方法,支持…的举手!老师支持…。这句重点在于强调德行,所以是它好像,有德行。

齐读段落。没有标点要会停顿,有标点,要会吃掉标点。这是读书的高境界。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男女生分开读有情义前后。这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男生能读出女生的温柔,女生能读出男生的气概!(指名男女生练习)男女生分开齐读。

男生读前,女生读后面。

齐读水……第五个?第六个?(揭示省略号作用)补充孔子的十二个对水的评价。

教师学生轮流读白黄字。补充内容:

作者选用了1,3,11,12,你喜欢哪四个?

选出来齐读。老师喜欢4,5,7,10,有没有和我一样? 解释句义。

和课文长得非常像,简直就是双胞胎,像在什么地方?(标点,修辞,结构,内容相似,……)

如果非常喜欢……可不可以把……写上,我想把文章写成这样,支持我的请举手!。可不可以呢,看文章写得第二件事!

[图片?381.jpg] 这是谁的志向?子路!找一个子路来读!子路急性子喜欢把标点吃掉。反复指导学生朗读一口气读一遍子路的话。(有感情的朗读就是按照文中人物情感读)

你是子路,他要向你借……你借不借?(借,多少年之后宝马借给你,信不信?其他不信,答题者信,老师拿手机拍照见证两人友谊!)

读颜回的话。(温文尔雅)

为什么不能改换?是因为它是和文中人物志向一一对应的。如果它的志向是…课文就可以有…,如果志向是……

孔子游春看到水这么多,是因为他心里一直装着“君子”。那么,如果你去看校园……

心里都要一直装着——“君子”。

如果二十年之后你能解决了(借朋友……不引起家庭矛盾),你就是真正的“王子”“君子”。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观众看着看着也不会变成演员,读者看着看着不会变成作者。但是孙俪看电视,和张艺谋,冯小刚看电视能一样吗? 进过一次拘留所的人能滔滔不绝的说,如果写班级里的一件事,学生无话可说,说明你的班级连拘留所都不如!

淡化

为什么一个初中毕业六门只考了二百多分的人两三分钟就能读懂一张没有预习过的报纸呢?

学生不是不会,只是踩不准老师下得那个套。

应试能力,语文能力不等于语文考试能力,写作能力不等于考试作文能力,……

浙江高考后…

听听心动,回去一动不动!

老师对学生道德的影响最具致命性!人比文重要!张学伟:为什么能在课堂上玩那么嗨? 管:因为这是公开课!平时不这么玩吗? 你老公天天给你玩浪漫吗?

余泽元评课

语言表达在需要表达时他才表达。有兴趣才愿意写作!

5.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 篇五

参加过作文教材的修订,了解作文教材编写上的“两难”:一线教师希望,作文教材有比较明确的训练目标、训练抓手;编写者也明白,现行作文教材,不少老师找不着“北”,却不能不担心,以训练为目标、体系的教材一旦出台,用得不当,为“练”而练,闯下的祸害将无法收拾。

一线教师以为,有了作文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有了靠得住的抓手。这个错误观点,要怎样才能消除?作文教材,不是没有过以“作文知识”“技能训练”为主线的编排,很多作文辅导丛书、报刊,都有相关的作文知识讲解,有相关的作文技能训练例子。然而,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发展了吗?多年来的事实已经证明,作文教学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一线教师有这样的想法和要求,可以理解。绝大多数一线教师不知道,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作文能力。马正平教授谈到作文能力的消解与重构,说,作文能力本身是个虚无,必须依附在某些因素上,才成其为能力。主要依附在哪些因素上呢?马正平教授指出,第一是“写作兴趣”,第二是“写作意志”,第三是“写作人格”,第四才是“写作技能”。也就是说,“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作文能力,并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作文意志”则是第二重要的能力。

写作这事儿,只要你想写,有强烈的冲动,不断地写啊写,改啊改,不一定能成天才作家,却一定能成为不错的写手。一个人对写作有兴趣,想写作文,就会想去了解与作文有关的事情,作文也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的生活中将充满写作的因子,你的阅读,你的思考,你的看,你的听,你的触摸和感受,你的吃喝拉撒,都带着写作的气息。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会与作文发生联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老师对“作文兴趣”视而不见,不一定是把老话忘得一千二净,而是“兴趣”这玩意,关乎人心,看不见、摸不着,拿它没办法。写作意志啊,写作人格啊,哪个都不好弄,只好把作文教学的重心,移到排在第四位的“写作技能”上。没有动力、兴趣,你越“负责”,学生写得越多,越感到压力、压迫,也就越害怕作文。只要来自老师、来自学习、来自考试的压力一消除,从此与作文“拜拜”。作文教学,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最终结果比苦胆还苦。

总有一部分人对语文、对作文没兴趣。没有写作兴趣,是不是就不能写好作文呢?

苏珊出身于中国台北的音乐世家,从小期望自己能在音乐天地中做出一番事业。阴差阳错,她考进了大学的工商管理系。尽管不喜欢这一专业,一向认真的她,每学期各科成绩依然优异。毕业后,保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当时许多学生可望而不可即的 MBA,成绩突出的她,又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如今已是美国证券业界风云人物的她,心存遗憾地说,如果能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有人问她:“你不喜欢你的专业,为何学得那么棒?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又做得那么优秀?”

“因为我在那个职位上,那里有我应尽的职责,我必须认真对待。”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对写作充满兴趣和热情,都将写作视为人生价值之所在。然而,并不表示这些学生不能成为写作的高手,日后可以自如地使用文字。正如苏珊不喜欢工商管理,却能在经济领域出类拔萃一样。

比培养写作兴趣更为重要的,或许是培养写作上的责任感,“在那个职位上”就必须好好写作,就“必须认真对待”。

学生有了写作兴趣,怎样维持呢?

一线教师都有体会,学生光有一时的兴趣还不够,还要有长久的“写”的意志。“写作意志”缺乏,这是一线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面对的教学现实。我们是带班教学,打的是持久战,不是图“一时之快”的公开教学。

一线教师要的是扎扎实实的带班功夫,是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一学期又一学期、一学年又一学年的带班。从开学初到学期末,从你接手到从你手上移交,一年、两年、三年里,你的学生写作兴趣不衰退,持久地旺盛着。要从带班的角度,而不是只从上好一节课的角度去研究作文教学。上一节好玩的作文课,那是治标;带好一个班,那是治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眼睛正被大面积的、花花绿绿的“治标”的作文教学所迷乱。

持久维持学生“写”的兴趣,要老师引导,要老师激励。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必须牢记,引导、激励学生对作文葆有长久的兴趣,本身就是作文教学,是最最重要的作文教学。

我办《班级作文周报》,学生想发表,想交流,想到发表的平台上对话,兴趣被点燃了,然而我很快发现,小学生的兴趣很不稳定,必须有“意志”保驾护航。为此,我设计了三年的“写作动力系统”(详见拙著《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三年下来,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了巩固,写作意志得到了磨练,我才比较放心。

一个好的行为,一分钟就可以完成。然而,要使这个行为成长为习惯,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持续巩固。写作兴趣也是这样,要成为写作习惯,至少要三个月的持续巩固。这个“持续的巩固”,靠的就是“写作意志”。

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之二——比“文字”更重要的

写作到底有没有技巧?语文老师大都说“有”,鲁迅说“没有”,老舍说“最大的技巧是无技巧”。“有”还是“没有”?

我以为,有,又没有。这不是跟你“捣糨糊”。语文老师说的“有”,属“文字技巧”;鲁迅、老舍说的“没有”,属“文心技巧”,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悬念”,属“文字技巧”。没有悬念的故事,只要你有技巧,也能处理成有悬念的表达。请看:

“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小男孩说的话,是连贯、不停顿的,作者有意处理成“我希望„„”,省略号后插入“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形成悬念和反差,这是文字技巧。

“文心技巧”和“文字技巧”,哪个更高妙、更贴近写作的本质?——文心技巧。我们的作文教学只注重“文字技巧”,从不想“文心技巧”。也难怪,文字技巧,一个个字摆在纸上,多少还有点着落;文心技巧,看不见、摸不着,咋办呢?

铺天盖地的“文字技巧”下,作文会有什么下场?中国足球队一样的下场。

中国足球的国少队、国青队战绩都不错,到了国奥队,一塌糊涂,臭名远扬。

从国少队起就进行强化性的足球技能训练,其恶果是训练掉了足球的激情和梦想。

作文教学,过早、过分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其恶果是训练掉了文字的激情与梦想。

常有低年级语文老师问我:“管老师,你对低年级作文有什么建议?”我不敢作答。我没教过低年级,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若一定要我作答,我会说:少训练“文字”,多养育“文心”。

《南辕北辙》告诉我们方向的重要性。作文教学的“方向”在哪里?你清楚吗?要是不清楚,你随时可能步那个可笑的魏国人的后尘。课标讲了: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你的学生要是不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就不会知道写作的方向在哪里,写作就只是受命于师的作业,就永远享受不到写作纯正的快感、荣耀感和幸福感。

但你看身边,有几个语文老师把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看成作文教学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没几个。很多老师都把这句写在课标上的话,看成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以至到后来都忘了,写作除了作业,除了考试,还能是什么。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一句三秒钟就能背出来的话,它就是“文心技巧”的核。如果要再细分出一二三四五六来,那就是“发表意识”“读者意识”“真话意识”“作品意识”“心灵敏感力”“现象思辨力”。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后,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意识,有了“文心技巧”,我信誓旦旦,要建一个小学作文训练系统,向“文字技巧”要写作能力。我花了数年时间,构建了“我的作文训练系统”,然后用心训练。学生真能掌握文字上的技巧,我兴奋,我快活。快活没多久,成功的喜欢就转化为挫败的苦恼:不少学生掌握了写作技巧,作文却没有了往日的神采;他们用“技巧”作文,没有了创作的灵性。一个技法,一个同学用,好;三个同学用,一般;一群同学用,恶俗。

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有三种关系:一,正相关,知识技能越完备,创造力越强大;二,负相关,知识技能越完备,创造力越薄弱;三,无相关,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没有必然的关联。中国学生的知识技能比美国学生不知好多少。中国留学生成为美国学生的活字典、计算器,已不是什么新闻。有一天,我读到现代建筑运动的旗手——柯布西耶的话:“艺术反映的只是抽象的关系„„过于娴熟的技艺对艺术家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深深的震撼,深深的遗憾!一直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以“文字技巧”为核心,并以让学生掌握熟练的“文字技巧”为荣。有一天,我问老婆大人:有人要发明一个东西,它能缩短时空,你原本要花三天到的地方,那东西只要三个小时就能到,只是,那东西每年要吞噬10万条鲜活的生命,你认为那东西要不要发明?老婆大人很愤恨:如此害人的东西,怎么能发明出来呢!“很遗憾,老婆大人,这东西已经发明出来了。”我说,“那就是你天天驾驶的汽车。”

文字技巧,就是那汽车。用得好,它能造福人类;用得不好,它谋财害命,令你哭断肝肠。

文字技巧,关注的是写出来的“文”;文心技巧,关注的是写作文的那个“人”。这是二者的分水岭。一个人的“写作力”主要有三部分组成:语言驾驭力、心灵感受力和现象思辨力。文字技巧关注语言驾驭力,文心技巧关注心灵感受力和现象思辨力。

要提升心灵的感受力,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心灵的粗糙。用一颗粗糙的心去抵达细腻敏感,永远也不可能。了解自己的粗糙,才是克服粗糙的第一法门。不要去改造粗糙:以粗糙的心灵去改造粗糙,得到的还是粗糙。要引导学生不断地“看”自己的内心。一个经常面对自己内心的人,心灵会逐渐走出粗糙,走向细腻和敏感。

发育,大自然赐予人的提升心灵敏感的重要时刻。男孩关注自己的发型和服饰,他敏感了,作文发生质变的契机来了。好的阅读,能够使人变得敏感,并保持人的敏感。

“现象思辨力”是中国人最缺的“写作力”。几千年,中国文人大都在“风花雪月”中吟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几千年来,古人的词不是想家,就是想朋友。有点意思的,来个托物言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为什么要托物?不敢明打明地说。现在,文字狱没有了,说话的潜规则依然存在,严重地存在。再加上文件多、通知多、意见多、原则多,三天两头的出,用不着去思考,只要去执行就行了。一个长期不思考的人,能有什么思想?

文字写到最后,不见技巧,只有思想。思想的深浅,决定了文字的深浅。思想的独特,决定了文字的独特。不要让文字技巧禁锢了学生的自由、灵动!让学生自由地写作,像大自然的树一样自由地生长,是松树就长成松树,是柳树就长成柳树,各种各样的树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这就是我所理解和倡导的“独特”。

推荐: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之三——比“读者意识”更重要的

一次,总务主任拿了张纸条对我苦笑。纸上写:“范老师,我们班的班牌坏了,请你帮我们修一下,好吗?”哦,那同学没写明哪个班。他没有想到,范老师不是他们班的。不是他写得不具体,是他没有“读者意识”。有了“读者意识”,这类问题就不会发生。

英国的母语课标说:“针对写作目的和预期读者,采用合适的文章体式。”“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还能写其他种类的依时间顺序的作文。”“为多种目的和读者,写各种类型的文章;并注意激发读者的兴趣。”美国的母语课标说:“明确写作目的和读者”,“选择一个你认为读者会感兴趣的主题”,“让读者‘看’到故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日本的母语课标说:“考虑写作的对象和目的”,“依据对象和目的进行写作。”吴忠豪评说,日本的写作教学把“培养读者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目标。

夏丏尊先生指出,读者意识是最大的写作技巧。怎样让学生形成“读者意识”呢?让学生具有“发表意识”。学生有了发表意识,作文不断“发表”出来,知道自己的作文有各种各样的、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来读,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读者意识”。一句话,站在“读者意识”前面的,叫“发表意识”。

我一直以为,作文和发表,不是婚姻关系,就是血缘关系。无视“发表”的作文教学,是断了血缘、破坏了婚姻的残缺的写作教学。国家元首在思考着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科学家在思考着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十来岁的小孩子也在思考着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儿童写一篇批判或赞美班级、同学、老师的作文,其伟大性和成就感,和鲁迅的杂文完全相等。那是学生心灵的表达,情感的宣泄,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声音。

课标说“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里面隐含了“发表意识”。不发表,你怎么“与人交流”?很多人把“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理解为并列关系,我不赞成。“自我表达”主要是为了“与人交流”。要不,你“表达”来干嘛?有人说,写日记,只给自己看,不给别人看。绝大多数日记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连主人也险些忘了的动机:有机会,要把里面的话给别人看,给该看到的人看。

近年来,博客写作很火,原因之一便是能满足发表欲、交流欲。文字发表了,“公开”了,作者却隐在背后,有安全感。

一位编辑朋友与我探讨:学生作文不怎么样,博文却叫人另眼相看,为什么?原因或许不止一个,但不可忽视的一条是:博文写作有“发表”功能——它有读者。

这里说的“发表”,是面对全班学生的“发表”。以往的“发表”方式有“朗读”“贴作文墙”,现在有“博客”“班刊”“班报”。

我看好“班报”。比起作文墙的张贴,它能让人随时随地看,不只班上的同学,爸爸妈妈、亲朋好友都能看;比起班级博客,它便捷,随身携带,随时携带。“报”的周期短,更替快,利于刺激学生的作文欲望。况且,人对纸质的传媒,至今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我办了10年《班级作文周报》,500多期、500多万字的“周报”,我用10年的实践说话:只要你办两个月的“周报”,学生马上知道,作文要发表,作文有人读,有人评,有人对话,有人交流。

有了发表,“读者对象”“读者意识”就有了切实的落脚点。“读者意识”源自“读者假想”。假想你的“读者”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喜欢哪些内容,不喜欢哪些内容。你给校报校刊写文章,跟给市报、省报写文章是不一样的;你给一线教师写文章,与跟专家讨论、商榷也是不一样的。我办《班级作文周报》,经常让学生将“周报”送给平行班的同学、老师,送到教导处、校长室,邀请家长一起读,将每一期佳作投给报刊社,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除了班上同学,还有很多潜在的读者。这个意识一苏醒过来,学生的写作行为就会多一些“读者关照”,作文中会自觉地从虚拟读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写作——这大概就是夏丏尊把“读者意识”看作写作的重要技巧的缘故吧。

文章最初由作者写成,它的价值意义却由读者一起来实现。发表,几乎是实现读者和作者的价值融合、共生与创生统一的最佳途径。有了发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有了读者,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意识。读者意识改变的,不只是作者的写作视角与技巧,作者渴望用文字交流的热情,也将倾注到文字里。作文教学得不到根本性突破的一大原因,正是没有读者意识。没有读者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写作;没有读者的作文教学,是没有生命的作文教学。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带您——亲爱的读者,重温这些温暖的话语:

“发表,是言语学习的‘成功教育’,它给人以‘高峰体验’,它会影响人的一生。一旦习作成为指向发表的写作,成为学生自我表现和个性发展的主要形式与方式,学生通过文章的发表,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源,写作教育就将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内在机制。”“这种发表的意识,言语表现,言语上自我实现的观念,要先于写作的行为技能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大脑。”

“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老师,不应该把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上,他至少应当分出一半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声音是有价值的,他的写作就一定会有重大突破。”

发表的价值不只是让学生具有“读者意识”。作文只有“发表”出来,才能让一个又一个读的人不断传阅、传扬。发表,既表明作者的才华被认可,又象征着作者获得了“公众言说”的权利,它给作者带来尊严和荣耀。是的,写作本质上属于“公众的言说”。绝大多数写作者的目的和荣耀,正在于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能力和资格。

一个人的声音传得多远、多久,就证明这个人的影响力有多远、多久。发表,使作者的声音传得更远、更久,刺激着作者以更好的姿态写作。广播、电视也能使人声音传播得更远、更久,不同的是,获得广播、电视上的说话资格,比起写作要难得多。广播、电视上的说话更“贵族化”。文字的声音,具有平民性。“穷文富武”,只要你买得起纸和笔,你就有望拥有它。网络时代,连纸笔都省了,你只要拥有一个电脑终端,一切就成为可能。

是的,我以为,比读者意识更重要的,就是发表意识。

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之四——比“真的”更重要的(2012-03-05 19:43:10)转载▼ 标签: 分类: 美文推荐

杂谈

那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把“虚假”推向了极致。为了拿高分,无数学子不惜“杀父弑母”。某考场,有30多人在作文中说,父母双亡,“我”战胜脆弱,面带微笑走进考场;某考场,有30多人考前遭遇车祸,“我”战胜脆弱,面带微笑走进考场。初中、小学,学生作文的“虚假”也很严重。一个人说假话,说得脸不红、心不跳,说得振振有词、慷慨激昂,那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不是?

韩寒说过一句风趣辛辣我的作文教学的话:说假话是从写作文开始的,说真话是从写情书开始的。中国学生作文的“造假”,确实已成为大问题。大到什么程度?大到国家的课程标准都要来管:“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于是越来越多的老师看重“真”作文,不许学生写“假”作文。“真”作文,能那么简单地活跃起来吗?

很多学生的“真”作文,只能叫“不假”。学生作文里写:老师叫我去订正作业,我订正好了,高高兴兴回家了。或写:星期天,我到同学家去玩,我们一起看电视,一起玩电脑,很开心。这样的事有没有发生?发生了。这样的作文真不真实?真实。可你读来总觉得没劲,为什么?写的都是些没意思、不痛不痒、冠冕堂皇的“真”话。

写作文,决不能停留在这样的“真”上。这并不是真正的“真话”作文。真正的“真话”作文,要说真切的话,内心里翻腾的话,有着深切感受的话。

我们班的同学最拿手的是写反驳、反击的作文,下笔一两千字,一点也不觉得累,为什么?有强烈的情感、情绪在推动。不是没有话写,而是怕文字追不上、够不着情感。——这才是真正的作文状态。

这样写作文,说内心的大实话、大白话,多好,多痛快!前提是,你要允许学生说不正确的话,不健康的话。成人肚子里错误的真话,要比正确的真话多,何况小孩子呢?这是我至今坚持的观点。大人善于将自己不确定的、可能错误的真话闷在肚里,不说。小孩子肚子里错误的真话也很多,他还没学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伎俩,所以经常说“自认为正确”、实际上不正确的话,撞了一个又一个青青肿肿的“包”,就慢慢学乖了,学大人,闷在肚里,不说。非要他说不可,就挑一些你喜欢的“假话、空话、套话”来应付。

真理处于不断修正中。不断淘汰曾经的正确,那叫发展。学生怎么可能老说正确的话呢?一个稚气的、稚嫩的、成长中的孩子,哪有那么多正确的话说?犯错误、出问题,才是一个“真”学生。人总在不断的错误中趋向于正确。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有一句话,选入《新周刊》编写的《2008语录》:“要让领导同志讲真话不讲套话,讲实话不讲空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就必须允许他讲不准确的话,或者允许他讲错话!”能人选“语录”的话,都有着极为强烈的受众反应。汪洋的话道出了官场真实的状态:套话、空话、照本宣科的话泛滥成灾。为什么?怕说错话。说错一句话,永无翻身之日,你还敢说吗?你不敢说,场合应酬中又非得说上几句不可,说什么?只能说些官话、套话、空话。

一个习惯在作文里说正确的假话的学生,今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谁都不难想象。一个习惯于在作文里说正确的假话的民族,今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民族,谁都难以想象。

有一位男生,写文章批评某同学。我说:“你把文章输入电脑,发给我。我把它发到《班级作文周报》上。”迟迟不见他把电子稿传过来。一问,家长不同意,说会得罪人,会人缘不好,下次班会选举没人投你票。

有一位女生,写作文批评老师。老师的确说错了话。录用了,她给我留言:“管老师,我真怕那老师看到了骂我。”写“不好听”的真话,要有勇气,大勇 气。鲁迅是一名勇士和斗士,我打心眼里认同。不勇敢的人,不敢说真话、心里话的人,从来享受不到写作酣畅淋漓的快感。

世上的确有很多的美好和高尚,教育的一大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好和高尚。不过,你也不要忘记,在一个充满叛逆和怀疑的年龄里,你阻碍他发现丑陋、发现肮脏、发现缺陷,你就阻碍他这个年龄段应有的心灵的自由呼吸,阻碍了一份社会进步的、有希望的力量。该叛逆的时候不叛逆,那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一个从来不叛逆的人,要么是一个无比平庸的人,要么是一个无比可怕的人。“可怕”或“平庸”,我们都不希望拥有。

你看学生的日记就能发现,其中大都表述自己的不满和生气,烦恼和困惑。他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看老师不顺眼,看父母不顺眼。他有那么多的“气话”,你却非逼他说“谁的恩情比海深”,他说得出来吗?要说也只能说些“假话、空话、套话”。一次,我受邀做评委,征文主题是“我和我的祖国”。筷子长的孩子,国家对他们不过是个抽象的概念,有多少话呢?能写“我和我的妈妈”,已经很不错了。我看得头晕眼花,心烦意乱,差点吐血而亡。“气”在哪里?不是为学生说了“气话”而“气”,而是为那千篇一律、空洞无力的“豪言壮语”而“气”。

怎样让学生写“不好听的真话”?教你一个靠谱的“招”,让学生写你的缺点,作为一项特殊的、必需的作业来写。一方面,强化学生写“不好听的真话”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考虑写“不好听的真话”的措辞和语气。难点是,你要有勇气和胸怀,要有真正的平等意识。没有真正的平等,学生就没有真正的话语权,作文也就只能看老师的脸色说话。

你要能从学生作文中,听到一片“你说我不好” “我说你有问题”的吵闹声。“吵闹”是真民主的前奏。“吵闹”的背后是无限的活力。集权制度下的安静,往往是无尽的死寂。

你的学生能够写“不好听的真话”了,恭喜你,你已经走向了“真民主”。不过,你还要注意,优等生是否霸占了话语权?中等生、后进生,是否成为优等 13 生话语强权下的倾听者?要消除优秀学生的霸权,让“底层的人”也说出逼在心头的话。那更“乱”了,却更真实了,更民主了,更“人文”与“人性”了。

说内心翻腾的话,哪怕不好听、不正确,这一步最难。难在会得罪同学,得罪老师,得罪家长。但这是作文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

真正的写作文,从来都是一种勇敢。世上勇敢的人不多,因此,真正会写作文的人也不多。作文只有过了“真切”关,才能步人叶圣陶先生讲的“真诚”关。说话要“真诚”,那就要考虑自己说的话,是不是随意的、不经考证的,是不是不文明的、不尊重人的,是不是能够让别人接受自己的看法、观点,等等。没有过“真切”而直接跳人“真诚”,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会步入“少年奸猾”。

由“假的”到“真的”,一些老师在跨越,一些学生在跨越。由“真的”到“真切”,跨越的老师、学生就少一些。由“真切”到“真诚”,那是很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不谈也罢。

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之五——比“多读”更重要的

(2012-03-05 19:44:56)转载▼ 标签: 分类: 美文推荐

杂谈

鲁迅先生说,写文章的秘诀在于“多看和练习”。

张中行先生说,作文的秘诀就是“多读多写”,“这正如说不吃饭活不了一样,听来简直像废话,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它”。

两位先生的话,语文老师们耳熟能详。然而,究竟读多少算“多读”?一个小孩子,一个月读多少字,就可以界定为“多读”了?是不是一有空就拿起书来,才叫“多读”? 曾听一位很有名望的专家说,学生读上1000万字,不会作文也难。其言若真,中国语文教学的“诺贝尔奖”,当颁发给此君。办公室的P老师,儿子书房里的书,已经过了200本,P老师自豪地说,这些书,咱儿子都读过了。以每本10万字计,也有2000万字,P老师纳闷的是,怎么就没觉得儿子作文如鱼得水,信手拈来?

我们那一代人,很多人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地读了很多的金庸、古龙、梁羽生,至今一个武侠故事也编不出来。也有很多人泪流满面地读了很多琼瑶、席绢、岑凯伦,至今一个短篇的爱情故事也写不出来。

一位老师说,学校搞“大阅读”,挺扎实的,学生读了不少书,只是作文没多大变化。

另一位老师说,教了二十年语文,有一个现象引起我关注: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必定爱看课外书;那些爱看课外书的,却不一定能把作文写好。

曾国藩的儿子,没读几天书,急着要做文章。老曾教育小曾,不要急吼吼,要多读、多背,读多了、背多了,文章自然会写了。

老曾教子,我同意。那时候,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言,完全不一样。大量地阅读、背诵积累“文言文”的语言材料,日后才能作文。

白话文流行这么多年了,口头的话跟书面的话,有差别,却不大。现代人写作文,不用像曾国藩的儿子那样,一定要“读”很多的“文言”,才能战战兢兢拿起笔来。

生活里,到处是语言。你去山上,一木牌写着“一棵大树能做成无数根火柴,一根火柴能毁灭无数棵大树”,多妙的话!去上厕所,墙上贴着“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多有创意的话!电视、电脑、广播、网络、广告、包装袋、说明书、宣传纸,到处是语言,活泼泼的语言,充满生活味的语言。

一定要“多读”,才能写作,这道理越来越变得没道理了。我当然不是说,写作可以不读书。读书的重要性,谁也不会否认。我只是说,别拿“多读”来吓人。哪怕一个字也不识,哪怕一本书也没读,孩子已经可以“写”了。不过不是用圆珠笔,用录音笔罢了。

你到书店买书,第一要做的事是找书。你绝不会书架上随便抓一本就去收银台。你在寻找,寻找自己需要的书。

20世纪80年代,只要冠上“金庸”两字,什么武侠小说都能卖个好价钱,于是出现了很多连金庸先生都不知道的“金庸小说”。这个世纪,青春小说只要挂着“郭敬明“三个字,就能卖出知名作家都羡慕的数。有一种阅读,像“追星”式阅读,这种阅读对作文会有啥帮助呢?

近年,给儿童、青少年写东西的作家多了,祖国大地,一夜春风,冒出了无数的“儿童作家”“校园作家”。小孩子读书,凭的是感性,觉得那故事好玩,那故事和自己身边的差不多,买。就像老婆大人,什么电视都能迷上一阵子,都觉得挺好。那样看一辈子电视,也不会拍出一个片子。

我以为,对于作文而言,好的阅读,应“寻找”表达上与你相近的“书”。读到一本与你气质相近的作家的书籍,你就有一种冲动,想把他的书全部看完;你就有一种震撼,这种震撼不同于当年看“金庸”,它不是来自故事,而是来自作者的表达气质。

读书这件事上,我认同林语堂的观点,阅读,不断发现属于自己的作家。这个阶段读喜欢A作家,下个阶段读喜欢 B作家。这“喜欢”,不只内容,还有语言风格、言语个性、表达气质。

一些人,读一辈子书,一本气质相近的书也没有找到。他始终没找到自己的“师傅”,也始终不会“写作”。他的阅读,从来就没指向过“写作”。他也不明白自己的语言气质是什么。一个明白自己语言气质的人,他的阅读就是真正“有选择”的阅读。我以为,真正的阅读,总是从他明白自己的“语言气质”开始的。

一定要我承认“多读”的真理性,那么,你必须答应我,“多读”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寻找那本“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书。“多读”,显然侧重于“量”,对于写作,更重要的是“质”。“量变”是否一定会引起“质变”?“阅读”的量的积累,一定会引发“写作”的质的飞跃?

一个人寻找到属于“他”的书,质变的时刻就快要到来了。

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时不时、冷不丁说出让你惊奇的话,那话语是儿童所独有的。

老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保护,是发掘,是呵护儿童的语言,纵容儿童的语言,让儿童用自己的“诗”的语言来写作。

著名作家赵丽宏写过一篇小文章叫《用自己的话作文》,说的是小时候,赵丽宏喜欢看课外书,老师表扬:“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像赵丽宏那样,多读课外读物。”私下里,老师还要求赵丽宏摘抄好词好句,积累好的语言。很多同学也学着赵丽宏摘抄。赵丽宏先生说,起初一段时间,似乎有点用处,写作文,把好词好句用进去,不久就发觉,这不就是抄袭吗,不就没了自己的话了吗?可老师要检查“摘录本”,怎么办?把自己的话写到“摘抄本”上,交给老师检查。

幸好赵先生发现了“摘录”的没意思,他成了赵丽宏。那些跟在他屁股后面一起摘录的同学,一个也没成为张丽宏、王丽宏。读书重要。然而,我反对以积 累语言为目的的阅读,更反对以“摘抄”为目的的阅读。我反对猎取语言以丰富儿童语言、为儿童写作打好基础的观点。我反对将儿童看作没有语言个性、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表达能力的理论假设。很多的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摘录到最后,学生对摘录深恶痛绝,继而对阅读也害怕起来。

我还反对以读书的名义,用作家的语言来同化儿童的语言。每个人自己的语言才是最好的,最流畅的,最贴己的,最有自己的温度的。阅读的目的,是发展学生自己的语言,而不是改变学生的语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本性,小时候就已经定下了;同样的,一个人语言的本性,或许进入小学之前,就已经定好了。

理想的状态,是老师看到自己学生的作文表达,呈现出鲜明的语言个性———每个人只要放开心思,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故事,他的语言就会呈现出个性。一个人10岁的时候有10岁的个性,20岁的时候有20岁的个性,40岁的时候有40岁的个性。个性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作为老师,你发现他的语言个性和某位作家相似、相近,你就推荐他去读那位作家的书。正如于永正老师经常念叨的,中学的他写了篇作文,老师评语:此文有老舍风格,建议投《中国青年报》。于老师说,课后,他就把找得到的老舍的书啃了个遍。

这有点难,老师要有大量的阅读,胸中藏着众多的语言个性不一的作家,对作文教学还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遗憾的是,阅读和写作能如此打通的语文老师,太少了。

上一篇:怎么做太阳钟作文下一篇:食品包装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