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意产业调研报告

2024-11-17

中国创意产业调研报告(精选8篇)

1.中国创意产业调研报告 篇一

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调研报告

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为统领,紧紧围绕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创新举措、真抓实干,有力地推动了文创产业发展,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作出了应有贡献。全市文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支柱地位继续巩固。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集聚势头良好,重点行业发展和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文化名人、名企、名牌引进步伐不断加快,重点企业和人才培育力度加大,两岸四地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重大文化会展活动再创佳绩,统筹发展的工作合力已基本形成,全市文创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其中将“杭州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列为我市城市发展功能定位的重要内容之一。《规划》的出台意味着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由杭州的地方性战略升格为国家级战略,历史机遇倏然而至。但是由于经济基础、文化背景、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制约,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待改善。

近年来,由于经济基础、文化背景、产业结构等因素,区域性文化差距及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从资产上看,20末,萧山、余杭及五县市(以下简称县域)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资产450.15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23.5%;从收入上看,县域全年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实现主营收入410.34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28.2%;从从业人员上看,县域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从业人员为9.6万人,占全市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34.2%;而年萧山、余杭及五县市实现gdp总量达3057.6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51.4%,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当前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需求不相适应。

而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充分发挥县域丰富和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推动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而推进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鉴于此,农工党XX市委会成立专题调研组,特邀请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和高等院校专家学者参加,以五县(市)为重点,围绕创意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古村落等三个方面对我市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展开调研,分析我市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究我市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和方向,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于杭州文创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和新农村建设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杭州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

1、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

业,就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在科技创新的同时,以文化创意来升级产业,即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双重力量来创新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科技是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将不断提高生产力,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主要途径。然而,在创意经济时代,文化创意所释放的文化生产力也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原动力。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将对发展文化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在当代,经济奠基文化,文化拉动经济,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正在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现代世界经济发展表明,发达程度越高,文化产业支柱性作用就越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要把文化资源、文化底蕴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2、融合产业链,实现价值最大化。相对于“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产业发展模式,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能够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通过文化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特色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科学技术、产品载体、人文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杭州在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尝试以各种形式挖掘开发各种生态文化资源,开发出了竹木文化产品、丝绸文化产品、茶文化产品、湿地文化产品等等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产品,杭州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创意良渚基地、千岛湖姜家风情文化创意基地的建设等等开启了我市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运营的实践。但是,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产业体系,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等多层次,我市的这些实践仅仅停留在单一层次中,真正的第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的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3、弘扬生态文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农业、服务业融合过程中,一些地区常常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通过招商引资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资商承包经营大规模的土地。工业化、规模化的布局和思维,一方面造成了生态资源的破坏和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另一方面也弱化了原生态的人文环境,使得鲜活的乡土文化气息和民俗风情逐渐丧失。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强化以自然、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多元目标取代单一的经济目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的发展,提升人居生活品质。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保护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结合生态城市和生态乡村的建设,弘扬和发展生态文化,着力转变发展方式。

4、实现城乡互融互动,推进城乡统筹。当前,“东快西慢、东强西弱”格局成为摆在杭州面前一道必须破解的难题,市委、市政府立足于实际,出台了《关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我市农村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丰厚的地域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很大一部分也在农村,如何发展文化产业使得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政府要着力思考的问题。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以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为内容,强调城乡互动,通过缔结城乡共生体,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一方面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性使其在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拉长农业产业链、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大有可为。尤其对拉动农村消费和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可以把农民的科技培训、农村的职业教育以及农民的素质培训提升到新的层面,以产业发展带动新型农民的培育,以新型农民的培育推动现代农业尤其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农村发展和统筹城乡夯实基础。

2.中国创意产业调研报告 篇二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由英国政府提出, 在其1998年出台的《创意产业报告》中明确了文化创意业的相关概念:“文化创意产业是指那些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1。”此概念提出后, 迅速引发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转型方面的思考, 由此产生的影响世界的深刻影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今, 世界经济处于一个以知识经济作为核心的全新时代, 文化创意产业所产生的价值不仅仅只是一个具有鼓动性的理念, 而是真实地推动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直接推动了经济发展, 英国、美国、荷兰、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结合各自国情、资源等特点, 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发展得非常迅速, 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末以来, 因为文化创意产业为经济发展带了强烈的生命力和活力而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的重视,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甚至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刺激其社会结构转型、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而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层面, 如:1997年, 英国由当时的首相布莱尔亲自组建研究指导小组, 倡导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仅5年, 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占到GDP的8%, 超过了了当时英国任何制造业对GDP的贡献, 文化创意产业也对英国的出口产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英国长期的贸易逆差起到了有效的抵补作用, 英国也由此得到了“世界创意之都”的称号;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所创造的价值已经成为其产业结构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韩国和日本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刺激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通过文化立国的战略路线创造了经济奇迹从而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泥沼, 如今, 韩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韩国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而日本的文化创意产业更是仅次于美国列为世界第二;新加坡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其战略产业, 以“创新新加坡”计划为蓝图, 全面规划了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

尽管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在理念和做法上各有重点, 有的侧重于制造行业, 有的侧重于文化资源, 但他们共同的重点都是看重了创意产业在文化性、创造性、产业性上的三者整合, 与过去对人力、土地、能源等资本有着强烈依赖的工业经济时代比较, 创意产业主要依靠文化性、创造性、信息化、技术管理等条件支撑,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特征。

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义

自改革开放后, 我国经济发展快速, 社会结构、产业形态的巨大变化促使了文化与制造业的之间的广泛联系, 其中有设计创新与技术研发和制造生产之间的结合, 也有已经成为城市经济产业新载体的艺术文化、休闲娱乐等体验服务范畴的“第五产业”。这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增长, 因此, 在党中央的十七大报告中, 明确地提出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繁荣文化市场, 增强国际竞争力, 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活方式, 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2。”基于政府的推动, 促使创意产业成为我国社会结构转型、产业模式升级的重要手段, 以及制造新产品、新市场、新服务、新技术、新型财富的重要机会和动力有着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 我国的制造业普遍处于成本低、附加值低的低端市场, 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需要融合性高、知识性高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入, 实现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的有效结合和互助互动。但是, 一方面, 由于“文化”本身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 所以, 要使其产业化运作具有一定的难度, 其中, 旧有观念的束缚、创意人才的匮乏都是其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另一方面, 我国创业产业的发展就其现状而言, 文化的缺乏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 发展得还不成熟, 在发展的过程中主动的或是被动的受到外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 甚至是裹挟制约, 使得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严重缺乏民族性和本土特色。要想走出这一局面, 赋予创意产业以文化的动力源泉, 从中华民族博大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 对其进行发掘整理、创新转化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这不仅对民间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是一种保护和传承, 也是对产业资源的储存积累。通过文化的注入, 改变模仿跟随的产业现状, 通过开发出差异化的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 是实现中国创造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2]王如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 2007 (10)

3.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 篇三

天津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

(一)天津创意产业的总体空间布局

根据“天津发展创意产业战略研究”成果显示,从天津市的现状和发展格局看,该市创意产业应建构“一带、两团、多园”的空间布局,主要抓好一条文化展示带、两大功能组团的规划建设,同时培育一批对创意产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集聚园区。

1.一条文化展示带

“一带”是指“海河创意文化展示带”,在已有的海河文化带建设规划基础上,依托母亲河的丰厚文化积淀,强化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并与海河经济带、文化带、景观带等建设规划紧密结合,展示天津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和创新型城市的发展趋向,同时以此作为连接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两大创意产业组团的强力纽带。

2.两大功能组团

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优势各异,在创意产业的空间布局上应各自有所侧重,形成差异化的发展格局,两大特色鲜明的功能组团正在形成。

滨海新区科技创意产业功能组团——利用滨海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吸引和集聚各类专业人才和创意企业,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工业设计、软件服务和会议展览类创意产业,同时与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创意产业进行主动对接,在不断探索中开拓科技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中心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功能组团——借鉴国内外特大型城市都市产业转型和升级的经验,结合天津都市工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历史工业遗存建筑资源,大力发展时尚消费、咨询策划、国粹艺术、工艺设计等创意产业。

3.多个集聚区

由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集聚区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集聚区通过吸引大量相同或相近行业的创意企业集中入驻,可以为同业者创造一个观点交汇、创意萌发的空间;通过园区公用平台的建设与共享,可以节约创意企业的投入成本和运行成本;通过在政府与创意企业间进行政策传导,可以帮助创意产业政策的实施和落实。

2007年天津创意产业提速发展的一大重要标志就是多个创意产业集聚区投入运营或开始建设,天津市政界、业界等各方面力量开始逐步加大对“创意产业集聚区”这一全新业态的扶持和投入力度。目前天津市正在运作和筹备运作的创意产业集聚园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以园区载体为标准划分的类型利用历史工业遗存建筑包装转型(以意库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代表),以都市工业园为载体形成创意产业集聚(以凌奥创意产业园为代表),将城市历史建筑与时尚消费相结合(以意式风情时尚消费区为代表),通过新开发商业地产形成创意产业集聚(以万通上游国际为代表)。

以运营主体为标准划分的类型:艺术家自发集聚型(以6号院为代表),企业整体包装运作型(以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为代表),政府规划引导型(以光荣道创意产业园为代表)。

以商业模式为标准划分的类型:研发设计型(以泰达软件园为代表),开发转化型(以凌奥创意产业园为代表),展示交易型(以6号院为代表),时尚消费型(以八里台新文化广场为代表)。

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天津尚未有由政府部门或权威机构正式认定、挂牌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不过可喜的是,在天津市发改委发布的2007年天津市1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名单中,已经可以看到凌奥创意产业园等数个创意产业集聚区或具有鲜明创意产业色彩的建设项目。

(二)2007年天津代表性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动态

1.6号院

6号院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天津市海河西岸台儿庄路6号,既是天津中心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功能组团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海河创意文化展示带”不可或缺的一大亮点。6号院前身为英国怡合洋行仓库,是由5座独栋四层小楼构成的建筑群落,面积1万余平方米。20世纪50年代成为天津文化用品采购供应站(现天津文化用品商贸有限公司)的仓库。

这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仓库院落,古朴的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怀旧的风格和闹中取静的优势,自20世纪末就引起了天津一些艺术家的关注。早在1999年,天津美术学院著名画家邓国源入驻园区,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画家工作室。随后几年间,原有的一间间库房被错落有致地分割为画家工作室、画廊、服装设计、摄影、广告设计等不同的空间。台儿庄路6号,这个曾经不起眼的旧库房,成为天津创意产业悄然起步的地方。

目前,6号院已吸引了众多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公司和艺术家,业态规模和档次不断提高,范围不断扩大,动漫设计、建筑装饰设计等企业纷纷入驻园区,成为天津创意人才聚集、创意佳作辈出的产业和人才培养基地。截至2007年,入驻园区的已有知名艺术家13位、设计公司3家、策展公司2家、画廊1家、动漫制作公司1家,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势头。

2007年天津市九次党代会及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了天津市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的决心,天津创意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6号院运营商天津一商集团以此为契机,加速制定打造高端创意产业园战略,使6号院进一步提升了经营理念和软硬件服务档次。

首先,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聘请知名专家举办创意产业专题培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理论素养。同时,对北京、上海等地创意产业园进行调研,学习成熟园区的发展模式,准确把握经营定位和方向。

其次,改善服务硬件。2007年11月15日,6号院重新装修完毕,并于22日隆重举行正式落成仪式。经过重新装修,园区物业配套设施得到提升,自有的近600平方米多功能展厅成为园区内提供产品展示、学术论坛、新闻发布和文化交流的平台。院内的咖啡厅、简餐厅、书店、屋顶花园等功能性休闲场所,也正在建设之中,将逐步开放,为园区提供更多的休闲空间。

其三,实行外包式的物业管理模式。由国际一流的世邦魏理仕物业管理公司,根据园区的特点建立系统的物业管理制度,全面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未来的6号院一定会加速发展,创新文化生产方式,成为海河创意文化展示带上开放式、休闲式的集艺术创作、交易展示、观光旅游、餐饮休闲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2.凌奥创意产业园

4.文化创意产业调研 篇四

全力助推大石窝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参加第十届深圳文博会感想

5月15日至19日,我有幸参加了区委宣传部组织的第十届文博会参观学习活动,通过到文博会、洛可可设计公司、华侨城等地实地观摩学习,对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和文化创意的内涵有了进一步了解,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发展信心和决心,感受颇深。

一、印象文博---第十届深圳文博会举办的重要意义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国际门户,已发展为有相当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十届文博会。深圳文博会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性文化产业综合性会展,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实效和影响力的展会。文博会作为一场文化盛宴,吸纳了全国各个领域的文化,也促成了许多新型的文化理念。此次文博会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精品化、规范化”的办展方针,突出展示创意设计、新闻出版、影视动漫、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画艺术、文化旅游、文化科技、工艺美术等重点文化产业领域和代表行业水平的文化企业、产品和项目,以及文化出口品牌企业、产品和项目,突出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盛会的优势,将更多专业领域的优质会展资源注入文博会,引领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打造“我国文化产业走上世界的国际知名品牌”。

经过十年的经营,文博会已然从成长期进入了成熟期,作为中国文化产品与项目交易的重要平台,文博会促进和拉动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基层宣传工作者有义务挖掘地区文化创意潜力,作为有

着丰富文化底蕴和氛围的大石窝镇更具文化发展优势。

二、学习文博---全面分析大石窝镇文化创意资源

大石窝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得天独厚的汉白玉文化、经文化蕴育陶冶了大石窝人“石乡精神”的传承,“石作文化村落”2006年入围首批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石一寺”是大石窝快速发展的金名片。南河村、水头村两个北京最美的乡村分距大石窝南北,带动了全镇24个村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的崭新变化,石材开发、现代农业、民俗旅游、文化创意四大主导产业强势推进,经文化、石文化、生态文化蓬勃发展。

(一)云居寺“经”文化

云居寺是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版经号称“三绝”。石经刊刻始于隋大业年间(605年),僧人静琬等为维护正法刻经于石,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共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象这样大规模刊刻,历史这样长久,的确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堪与文明寰宇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北京的敦煌”、“世界之最”。“房山石经”是一部自隋唐以来绵延千年的佛教经典,不仅在佛教研究、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而且在书法艺术上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另外,这里即将开建的国际石经文化园,集文化传播、教育、旅游、养生、休闲等于一体,通过多媒体手段,全景展示云居寺石经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文化园内将建国际佛学研修培训中心,吸引全球信众到此交流心得、探赜索隐。

(二)汉白玉“石”文化

房山是汉白玉的故乡。因其品质之高,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1998年国家建材局石材质量监测中心和中国石材工业协会评定出83种新特石材,房山区大石窝镇高庄汉白玉被评为M1101号,业内人士称之为“中国一号”。大石窝石材加工、雕刻的历史悠久,大石窝镇的汉

白玉和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闻名海内外,产品不仅在故宫、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世纪坛等一批重大建筑上都有应用而且还被喻为“京郊走出国门第一镇”。日本北海道中国公园、加拿大枫华园、新加坡国家森林公园、埃及中国公园、德国柏林德月园、美国的纽约唐人街等石材工程均由大石窝镇的石材企业进行加工安装。2004年8月份大石窝镇石雕产业建设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成为国家级特色小城镇,石刻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之中。2007年底大石窝镇石作文化村落列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大石窝文化艺术底蕴效应,着力做强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举办石雕创意大赛、书画雕刻大赛、石雕作品洽谈拍卖会等活动,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文化资源,提高石雕产品的文化创意价值,创造出最佳的经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生态文化

近年来,大石窝镇大力发展南部现代农业区和以有机蔬菜为主线的生态旅游带。积极实施农业区域经济开发,北部林果采摘基地有菱枣、核桃、柿子、皇御鸭梨和御塘米基地,西部和南部为绿色农业产业基地,而且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南河村有机蔬菜基地成为全市第一家,产销两旺。南河村是全镇设施农业的龙头村,在全村大面积推广绿色蔬菜种植,“南河牌”蔬菜获得了有机蔬菜认证,成为了房山区唯一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大石窝镇在全镇范围内推广“南河模式”,不断加大发展绿色产业力度,加强蔬菜种植基地建设,带动农民致富增收,镇域南部形成了以南河村为带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带。南河村先后获得“首都文明村”、“市级五好村党支部”等荣誉称号。在2006年“寻找北京最美的乡村”宣传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北京最美的乡村”。

三、深思文博---用先进经验助力大石窝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通过对文博的所见所闻,结合大石窝镇地域发展实际,深刻思考,认真梳理,对于推进大石窝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产生如下建议:

(一)提高镇党委、政府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

一是加快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步伐,设立镇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尽快出台创意产业相关政策,如制定《大石窝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大石窝镇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二是建立创意产业专项基金,对于起步阶段的产业园,在技术研发、土地使用、人才引进、资源整合、税收减免等环节上,给予财政政策扶持。三是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成立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对已经建立的创意产业启动创意产品实行登记备案,有效地保护创意设计人的权利。四是建立创意产业发展的统计评估体系,制定《大石窝镇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为各类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清晰实用的指导和客观依据。

(二)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活力。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建立政府主导型的文化产业开发机制。文化产业是一项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开发也需要各方面的联合和配合。因此政府要按照管办公开的原则,进一步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努力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由管理系统向管理社会四个方向转变。要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理顺国有文化资产的产权关系。要按照公益性单位与经营性单位相分离的原则,理顺文化事业与文化企业的关系。对可以进入市场的行业应逐步取消政府的财政投入,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同时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扶持一些难以市场化的行业和部门,保护大石窝镇的文化资源。

(三)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突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

一是要充分挖掘大石窝悠久的石雕文化艺术底蕴和内涵,加大汉白玉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力度,加工出游客便于携带的、精致的石雕旅游纪念品。二是要赋予石雕作品书画艺术等文化内涵。政府要继续搭

台,通过举办石雕创意大赛、书画雕刻大赛、石雕作品洽谈拍卖会等活动,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文化资源,提高石雕产品的文化创意价值,创造出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中国创意产业调研报告 篇五

近日,慧博研究院发布《文化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数据和结论显示,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企业还没有真正关注和重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较低水平。

北京市文化创意人才需求巨增

2000年10月,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文化产业”概念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提出。随后,党的十六大报告又明确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市委九届十一次会上的讲话时提出:“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培育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着力抓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新的引擎,推动产业升级,重点扶持影视业、出版业、演出业、艺术品经营业、动漫和网络游戏业、文化

会展业等六个行业中心”。据测算,到2010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将超过100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从而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人力资源将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获得更多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尤其要注意产业人力资源的作用,人力资源作为推动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将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重视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人力资源,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提升,已经成为社会和业界关注的热点,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力资源是否能够切实支撑产业下一步的快速发展?如何优化产业人力资源的配置,促进产业人力资源提升就成为发展的关键。针对当前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人力资源问题,慧博研究院近期对文化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进行了全面详尽的调研。

自2006年8月份以来,慧博研究院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电子邮件、电话沟通、现场访谈等三种方式对公司注册地在北京区域的文化创意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64份,回收

率为53%;通过现场填写问卷的方式对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24份,实际回收101份,回收率达到82%。获得调研数据后,慧博研究院对调研数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分析,并最终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调研显示,当前文化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文化创意产业还没有形成产业独立的人才自我培养机制和系统,人才来源还需要从传统产业转移过来,缺少体系内的自我造血功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势看好,现状不理想,产业不成熟导致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一些人才在流动中存有顾虑。从当前文化创意人才的分布状况看,大量的文化创意人才并不是在从事文化创意的专业机构中,很多专业人才还在一些传统产业的创意岗位上,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需要有效吸引这些专业人才从传统产业中流动到专业的文化创意机构。

(二)文化创意产业内的人才流动市场化程度不高,低效的口碑相传和熟人介绍两种方式,让很多优秀人才不能人尽其用、人尽其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1、信息不对称。一方面由于社会各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解不同,一些人才对文化创意产业也缺乏了解和认知,对文化创意产业存在认识上的错位;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招聘专业人才的手段和方式单一,没有针对性,一些从事文化创意的人才长期专注于创意和创作,对于外界信息不关注,从信息交流上两者之间不能形成有效信息对接。

2、缺少交流平台。目前人才市场中专门从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服务的机构还没有,人才与企业之间只有通过综合性的人才服务机构进行交流,效率低下,针对性差,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不了有效的平台支持。

(三)人才素质与需求的差异。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已经被注入了更多的新鲜内容,不管是实现手段和方法,还是一些核心的创意创作思想,都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改变,文化创意人才就需要从基础上进行调整,尤其是要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形成有效的支持,不仅要优化人才结构,形成创作、策划、设计、制作、测试、产品、推广、营销各专业上的合理分布,而且尤其要注意通过加强培训改善人才的素质,提升文化创意人才的创造力、创意力、创新力。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层次处于较低水平,不仅管理重心集中于传统的低层次的人力资源事务工作,而且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手段单一,缺少专业方面的交流与研究。

慧博研究院建议,要强化以专业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管理,推动产业发展。

面对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所出现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将极大制约和影响产业的快速和长远发展,因此,必须通过促进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培训和管理提升,建立市场化的人才流动平台和社会化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从根本上建立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机制,适应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要求。

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开展工作:

(一)继续深化调查研究,要借助于研究机构,对产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更加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尤其对一些直接关系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

(二)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讨会和人力资源管理论坛,通过对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促进先进管理理念和手段的应用,从管理意识和管理手段上提升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

(三)整合社会资源,提供专业服务,尤其是要在行业中引入一些信誉好、服务能力强、市场化高的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服务。

(四)大力开展各类专业培训,实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能力开发计划,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核心素质要求,针对性的开发课程,并组织产业中最优秀的讲师开展培训,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人才的能力和素质。

(五)加强市场化的人才交流与流动,通过举办一些具有特色的人才招聘会、人才交流会,促进人才在产业中的企业间合理流动,优化产业人才结构,同时更要积极通过社会宣传,吸引和引进非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转移到文化创意产业中来。

6.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 篇六

关于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报告

段西 国际文化贸易 200904163054

文化创意产业被喻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作为新兴产业之一,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和范围有不同的界定。上世纪末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迅速崛起,以各自擅长的方式积极发展,越来越成为影响地区和城市经济辐射力及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成都素有“天府之国”和“中国第四城”的美誉,作为四川省会和西部中心城市,是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的聚集地。目前,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发展势头良好,但仍面临制约和挑战。成都需要结合成都自身文化特色,在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一、成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与环境

成都市201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7166美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突破50%,由此表明成都市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并进入基本实现代化的城市发展阶段。

(一)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俱佳

成都位于成都平原腹地,青藏高原东缘,锦江等三条河流穿城而过,又受到都江堰的灌溉。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历史上没有大灾大难,自建成以来从未改名或迁建。

成都历史悠久,根据成都市区内的金沙遗址等考古遗址,成都成为高度发达的城市聚落距今已有3200余年。因为都江堰的润泽,成都平原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拥有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各一处,以及50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0余处各类博物馆。这些都为成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创造了基础和条件。

(二)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得天独厚

成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神秘的古代文明、繁荣的当代文化艺术和休闲的都市生活等。浓郁的文化氛围、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彰显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恒久魅力。作为西部重要的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具有较强的城市吸引力和影响力。成都是西部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科技中心、交通和通讯枢纽,汇聚各种要素包括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产生极大的能量,吸引着无数投资者的目光。成都曾入选中国20个最适合投资城市;在首届“中国最具软实力城市评选活动”中,除直辖市外成都排名第一。同时,成都有着吸引创意人才的能力。“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印证着成都的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这正是有利于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同时,成都市域内及周边地区高校云集,拥有5所“211”高校及2所“985”高校,这在中西部城市中首屈一指。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完全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高级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成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又是西部经济中心,服务业发达,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产业基础。综上所述,成都可以称得是技术、人才和包容的完美结合体,从而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鼎立之城”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三)政策环境利好

2009年底《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正式发布,规划目标指向“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鼎立之城”。《规划》对成都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等七个重点行业的发展进行了第一次较为系统、全面和科学的规划。《规划》提出,成都文化创意产业的近期发展目标是:2009至2012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2012年,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2%,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鼎立之城”;中远期目标是:2015至2020年,通过“四基地”(全国领先的数字内容产业基地、文博旅游基地、创意设计基地、出版发行基地)和“两中心”(中西部演艺娱乐中心、文学与艺术品原创中心)建设,使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6%,将其培育成为我市支柱产业。成都市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鼎立之城的目标,表明了这一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同时,这也对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

在2010年11月出台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议》提出要培育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文化企业集团。健全文化产业要素市场,提升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精心打造大熊猫文化、金沙文化、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三大文化品牌,深入打造“三国文化”、“诗歌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办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创意成都”等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成都市政府明确提出要重点培育七大产业: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出版发行,要将成都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标杆城市。

二、成都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

(一)增强竞争力,提升城市形象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产业,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和手段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门类中增速最快,年平均增长6%,约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在我国,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一股新浪潮,正在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一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命脉的竞争已经展开。成都要在竞争中取胜,要想领跑西部,塑造“西部辐射力”,必须让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二)升级产业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超越和提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的人文环境,气候,湿度,以及绿化等各种生活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的上游化要求产业结构随之优化升级,以满足人们文化和精神的需要。文化创意产业是缓解资源约束,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的有效手段。当前成都市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展高端产业,低碳经济,争夺“微笑曲线”的两端。而文化创意产业是促进传统产业创新升级,引领成都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实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梦想的有效途径。

三、成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目前,成都已初步形成以园区化、楼宇化为载体模式,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等行业快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

据统计,2004年到2008年,成都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从232.54亿元提高到595.62亿元,增加值从65.81亿元提高到133.7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2%上升到3.4%,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3.8%上升到4.8%。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经济增速,在新兴产业三大主体产业中排行第二,也成为新兴产业中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两大产业之一。但是,与发达城市相比,成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有明显差距。文化创意产业总量不大,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骨干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仅在出版传媒、文化旅游等领域形成了大型文化集团,在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方面还有待提高,其他领域还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行业整合能力的骨干企业;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不多,区域性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有待形成,重大项目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还不明显。

(一)以园区化和楼宇化为主要模式,培育品牌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化发展

集聚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其载体的主要形态为楼宇或园区。楼宇化和园区化模式,是国际国内的普遍做法。租赁废弃厂房、仓库,并对其进行简单改造收取租金是成都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最普遍的盈利方式。

成都较为成功的园区化形态代表有“三圣花乡”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锦里民俗文化街,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等等。“锦里”通过创意点石成金,由过去无人涉足的建筑垃圾堆摇身变为如今寸土寸金的“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三国文化为支点,植入了文化底蕴,通过消费产生收益,符合审美和消费的需求,形成了成都民俗旅游休闲文化的知名品牌。

在建设楼宇化产业园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LOFT热。Loft的源头可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纽约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们为了逃避市区内工作生活的限制和高昂租金,通过对郊区旧厂房、旧仓库创意性地改造,从中分隔出居住、工作需要的各种空间。时下,Loft已经成为国内诸多大城市旧工业区改造的新宠,较为成功的是北京的“798”。成都“红星路35号”,“成都东区”项目,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新都的北村艺术村等就是LOFT文化现象的典型代表。“红星路35号”是成都市重点打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改造旧厂房发展以设计为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效果初步显现,在带动成都创意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品牌价值等方面显示出昂扬姿态。

成都市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不多,区域性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有待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对成都而言,一方面要利用好园区化和楼宇化的模式,培育品牌园区,形成具有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产业体系和链条;同时要认识到产业园并不完全等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建设产业园区要避免“有园无产业”的窘境。

(二)建设重大项目,创造文化品牌,推进产业融合与联动发展

目前,以文博资源开发为例,打造文博品牌方面,成都具有全国领先的竞争优势,形成独有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做得比较成功的是金沙文化品牌的打造,建川博物馆聚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等。以创意为灵魂,建设重大项目,创造具有全国甚至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成都还有很多文章可做。

金沙文化品牌是成都较为成功的重大文化项目。这个品牌由几个项目创意共同组成,包括博物馆,音乐剧,剧场建设以及金沙节庆活动等。从金沙遗址博物馆,到金沙剧场和《金沙》音乐剧的驻场演出,再到金沙太阳节,以及即将呈现的金沙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每一个举措都是一个精彩的创意。由金沙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我们可以发现创意是打造文化项目的基础,并直接影响这个项目的水平和效益。

建设中的“成都东区项目”是国内目前唯一的音乐主题公园加音乐产业集聚园的二合一模式。该项目意在打造以音乐公园为核心、催生配套关联产业全局发展的东区数字音乐公园,未来3至5年内将成为音乐产业发展、明星资源集聚、多元文化互动和新媒体产业接入的创新型文化产业园区。成都正着力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紧跟经济发展的低碳主线,园区具备无限潜力。

与我们所拥有的文化资源相比,成都还缺乏全国甚至世界级重大文化项目,项目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还有待提升。成都在文博旅游品牌开发方面已有成熟产品和较强的竞争力,还需整合资源,输出成功模式获取区域外的经济收益,并提升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三)以骨干企业为支撑,引进培育品牌企业,发挥引导示范和资源整合作用

培育和引进主体,增强产业竞争力,发挥引导示范和资源整合作用。一是培育市域内国有和民营骨干文化企业;二是积极引进盛大、金山、腾讯以及深圳嘉蓝图设计、深圳浪尖设计等国内知名企业,提升成都在创意产业上的竞争力。为了整合资源,形成市场合力,成都市在出版传媒、文化旅游,演艺娱乐等领域形成了大型文化集团“三大主力军”,包括成都传媒集团,文旅集团,成都演艺集团。

1.新闻出版业:成都传媒集团是新闻传媒业的行业领头羊。2006年11月合并原成都广播电视台和原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成都传媒集团,并提出了“铸就中国传媒新航母,缔造国际传媒新势力”的发展愿景。产业涵盖创意产业领域的主要部分即报刊出版业、广播影视业、网络传输业、广告会展业等。成都传媒集团的成立,意味着全国中心城市第一家综合传媒集团的出现。

2.文博旅游业:组建文旅集团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组建大集团”的战略思路的重要举措。文旅集团成立后承担起成都市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营销,促进文化旅游资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2.演艺娱乐业:2007年11月成都演艺集团公司成立,成演目前具备西部地区最专业的剧场和音乐厅。4年来共策划、经营国内外大中型演艺项目7000余场次,接待观众500余万人次,公司推出的原创音乐剧《金沙》创下了中国音乐剧演出的新纪录,斥重金打造的成都红馆,更以每年引进明星演唱会、芭蕾剧目、音乐剧、颁奖典礼等50场演出的全新创意成为成都演艺新地标。

成都在出版传媒、文博旅游等领域形成了大型文化集团,但在其他领域还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行业整合能力的骨干企业。比如动漫游戏领域有较强的制作能力,还缺乏原创力强,具有品牌构建能力的动漫企业,动漫产业链有待完善。

四、对成都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议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蓄势待发,但同时面临着融资瓶颈,人才缺乏等问题,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鼎立之城”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成都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 “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完善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对进一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指导,优化环境。对企业而言,要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从政府来说,要转换角色,以间接管理、政策引导为主,重点加强引导,完善公共服务,营造适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2.引导产业集聚,完善相关产业链。搭建产业园区平台,打造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项目,引导文化创意企业按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延伸,带动配套项目发展,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

7.中国创意产业调研报告 篇七

我国的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的文化创意事业发展中占有很大的地位,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受到我国的各项条件的限制,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要想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提高民族创新意识,我国的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必须要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坚持鼓励创新的原则,来促进发展。现今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逐渐的增强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所以,对于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现阶段来说十分重要。

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1.节目创新意识弱

在我国的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中, 具有区域垄断的特征,这种特征导致了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没有淘汰性,缺乏很大的竞争意识,最终会导致工作人员缺乏积极性,广播电视的内容没有创新性,千篇一律的现象普遍出现。由于工作人员缺乏从业的积极性,因此对于电视节目的开发与研究积极性普遍降低,仅仅是仿造传统的节目内容进行修改,没有对节目的内容进行创新,从而大大的降低了节目的乐趣性。广播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是要带有创新性,但是现今我国的媒体发展带有滞后性,缺乏电视节目的原创性,最终使得电视荧幕上出现了大量的雷同电视节目,缺乏创新性,使得观众的兴趣大大的降低,只有创新的电视节目才能够提高观众的兴趣,才能够增强电视节目的生命力,促进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为追求收视率最终导致节目比较低俗

现今我国的一些电视节目为了追求高收视率,片面的追求节目的单纯娱乐,最终使得广播电视产业中出现了低俗节目热潮的现象发生,使得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背离原本的发展轨道。收视率的高低影响着广播电视的经济效益,通过收视率可以呈现出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片面的以低俗娱乐形式追求收视率,虽然可以短期的增加经济效益,但是在长远来说,却不利于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正常发展。

3.传统体制的僵化

我国的传统广播电视文化产业体制比较僵化,缺乏很大的创新性,仅仅是注重广播电视媒体的宣传能力,从而忽视了广播电视产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受传统僵化体制的影响,我国的电视产业单位依然没有完全的摆脱传统的束缚,从而严重的制约了广播电视文化倡议产业的发展。

促进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

1.提高创新能力

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创新意识尤为重要,只有提高创新意识,才能真正的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为了促进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在广播电视节目上下功夫,摆脱传统的千篇一律的电视节目内容,将节目进行创新,提高观众的兴趣。但是绝对要避免创作一些“垃圾文化”,要坚持广播电视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与时俱进,以健康创新的文化来推动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对广播电视的资源进行可持续性的开发利用

广播电视节目必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对广播电视资源进行可持续性的开发与利用,必须要不断的开拓新的广播资源来为以后的电视文化的建设发展提供方向。同时要加强对媒体资源的管理,从而改善广播电视的内容, 才能真正的带动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促进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积极打造频道品牌

对于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一定要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精品战略相互联系,从而使得我国广播电视文化的发展符合我国的国情。在现阶段,广播电视文化的发展一定要满足社会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必须要打造创新型的精品节目,突出各个广播电视频道的特色,要根据现阶段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心理情况,来打造适合人们的节目,提高大众的兴趣,从而增强自己频道的竞争能力,带动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结语

8.透视中国的创意产业 篇八

A Beijing-born, New York-seasoned artist, Ma is part of the seven-member creative team 4)masterminding China’s great coming out party—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s. Leading her group is acclaimed filmmaker Zhang Yimou. But, younger than her colleagues by a generation or so—and with an artist’s résumé that includes a video work—Ma is 5)emblematic of a newer, 6)edgier China. The opening ceremony will no doubt be a 7)G-rated affair, but when the Olympic torch finally arrives in Beijing, Ma wants to 8)smoke out your clichéd ideas about her country—and those of your 4 billion fellow viewers—right along with it. “We’re going to try to keep the ribbon dancing to a minimum,” she says. “Whatever we end up doing, the bottom line is to showcase the innov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Everyone wants to 9)project a very modern image—one that will stun the world.”

China is not content to serve as factory to the globe. Call it economic foresight, or cultural pride, but despite the 10)stratospheric growth of its eco-nomy—10.7% in 2006—China knows that cheap labor alone can’t sustain the boom. While 11)a flurry of activity (and, yes, a government five-year plan) has stress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ook a little closer and you’ll see that creativity in art and industry—in design, fashion, media, and the like—is fast becoming a driving national mission. You can sense it in the trendy restaurants and 12)slick 13)boutiques popping up in major cities—and in the 14)gritty ex-warehouse and factory districts where imagination-driven companies are joining the cafés and art galleries that first settled in. Newsstands are 15)brimming with 16)glossies such as [1]Vision, [2]Urban, and [3]Modern Weekly that, joined by online counterparts like [4]Coldtea, 17)feature international trends alongside promising local talents. China’s answers to [5]YouTube ([6]Tudou and [7]Yoqoo) and social-networking sites ([8]Douban)—along with an estimated 34 million blogs—are bringing in digital reinforcements on a national scale.

Combine all of that with a counter 18)diaspora and reverse 19)brain drain of talent, and the overall result is a kind of 20)primordial soup thick with the building blocks of creative enterprise. Emerging from it is an army—small, but growing—that’s working to reinvent how China thinks and works. But does China have what it takes to become a creative superpower? At first glance, even the Chinese seem unsure. “We asked a thousand 15- to 35-year-olds in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 to rank the 20 or 25 words that best describe China,” says P.T. Black, an American-born partner of Jigsaw International, a Shanghai-based trend-forecasting firm that counts major multinationals as clients. And “‘creative’ placed close to last.”

China’s overall population may be aging faster than almost any on earth, but its younger ge-nerations benefit from one creative 21)staple long denied their elders: a sense of possibility. “These are people who have seen nothing but growth,” Black says, “nothing but China getting the Olympics, Yao Ming going to the NBA, nothing but optimism.” And, for some, nothing but the 22)tantalizing proximity of a vast new affluence: By one count, the average age of China’s 400 richest people stands at 46.5, versus 65.7 in the United States—bringing a 25-year-old in China a full generation closer to the average 23)gazillionaire. “There’s a sense that creativity is where you make money,” Black continues. “People are getting rewarded for it, and that’s only going to inspire more.”

If anyone could be called Great Leader in this new 24)countercultural revolution, it’s Ou Ning. Originally from the southern province of Guangdong

but now based in Beijing, Ou, 37, is typical of the kind of 25)frenetic multitasker you’re liable to run into here these days: A writer, filmmaker, music promoter, and graphic designer, he has founded several 26)alternative magazines to boot. His latest project is Get It Louder, a 27)roving biennial exhibition of young creatives that’s 28)billed as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China—a road show for the country’s 29)grooviest generation that, this spring and summer, is having its second run in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 “In Chinese society, it’s always the old people who have power,” says Ou, who’s dressed in a pair of pea-green Nikes to complement his 30)austere eyewear and uniform of black. “We want to create a platform for young people to speak their own voice.” At the

31)inaugural Get It Louder, the German 32)faucet maker 33)Grohe was so impressed by Shanghai architect Chen Xudong’s “Water Corridor” installation that the company asked him to come up with some new product concepts.

The massive influx of foreign multinationals, and the growth of their Chinese competitors, has given local talents new chances to stretch and prove themselves at home. More significant, those talents are starting to find demand overseas. Last November, the People’s Daily proudly announced that China had become the world’s third-largest exporter of creative services and products. Granted, how creativity was defined—and how much of the country’s $969.1 billion in 2006 exports was “creative”—seems a bit unclear. Still, “the last 20 years have been about the West moving East,” says Philip Dodd, a consultant and BBC radio host whose London-based firm, Made in China, is helping Chinese cities develop their creative industries. “But the next 20 years will be about the East moving West.”

“The young generation in China is unbelievably strong,” says Stefano Boeri, who, as editor of the Italian design bible [9]Domus, oversaw the launch of the magazine’s Chinese edition last year. Boeri is referring to China’s emerging architects, but his words 34)resonate more broadly: “They still need to 35)metabolize,” he continues, “but in a few years, they’ll produce something new. Of this I’m absolutely sure.”

That’s it: time. China just needs time. Yet in a country where everything is happening at 36)warp speed, waiting around isn’t an option. And so, from the grassroots to the very top, young Chinese are ramping up. Just think of Wen Ma, as she spends her days and nights contemplating how to project an 37)ascendant China at the Olympics in 2008. “It’s a heavy burden—not only to show the world a new side of China, but the Chinese people are expecting a lot too,” she says. “Everyone, it seems, is ready for a renaissance of creativity.” They won’t have long to wait.

不久前的一天早晨在北京,如约来吃早餐的马文看上去很自信,就像那些正在她周围拔地而起的闪闪发光的新建筑一样。她的双眼流露出一种温和的霸气,略有一丝与她33年人生历练不吻合的卖弄。这也难怪,马文年纪轻轻便肩负着一个极少落在同龄人身上的重任:展现13亿人的抱负。

作为一个在北京出生,在纽约学习受训过的艺术家,马文是由7名成员组成的负责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策划的创意团队中的一员,这个开幕式被视为一场举世瞩目的盛会。带领她这个团队的是久富盛名的电影导演张艺谋。虽然马文的年龄比同事们小了差不多一代,曾制作过录像作品的她象征着一个较新颖、较有创意的中国。开幕式无疑将是一场老少咸宜的节目,然而当奥运火炬最终抵达北京时,马文希望借助它驱散你们乃至40亿外国观众脑子里关于她国家的陈旧观念。“我们会尽可能把彩带舞之类的老套节目减到最少。”她说道,“不管我们最后完成的情况怎样,最起码会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的创新精神。每个人都希望对外展示一个将震惊世界的极为现代的形象。”

中国不满足于以一个世界工厂的身份参与到全球化中。尽管中国2006年经济达到了10.7%的极高增长速度,但中国知道单靠其廉价劳动力不能使经济持续繁荣——这种想法既可能是由于经济上的远见,又或是出于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一方面政府紧急出台一系列措施(当然,还有政府的五年计划)着力于科学技术上的革新,另一方面,如果你再看得更深入一些,就会发现艺术产业(如设计、时尚、媒体等)中的创新正迅速成为一项颇具推动力的民族使命。无论是从大城市里骤然兴起的潮流餐馆、雅致的服饰店,又或是从最早被咖啡屋和艺廊进驻继而吸引创意公司加盟的曾经沙砾遍地的旧仓库和工厂区里,你都可以感受到这一点。报摊摆满的诸如《VISION青年视觉》、Urban和《周末画报》等大众杂志,连同网上《凉茶》之类的创意杂志,在介绍国际潮流之余也会宣传本土有发展前途的人才。中国人对于YouTube网(以及土豆网、优酷网)、社交网络站点如豆瓣网,以及大约3400万的博客的热烈反应,以全民的规模给创意产业带来了数字化增援。

综合以上提到的一切,以及移民回流、人才回归的趋势,得出来的结论是:中国就像一锅地球生命诞生时的“原始汤”,充满了发展创意产业所需的建筑材料,从中浮现的是一支规模虽小却不断壮大着的队伍,他们努力要彻底改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做法。但是中国已具备成为创意超级大国的各种条件了吗?乍一看,就连中国人自己似乎都不太肯定。“我们采访了1000名年龄介于15到35岁居住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居民,让他们给20或25个最能描述中国的词语排序,‘创意’这个词的排名接近末尾。”P·T·布莱克说道。他在美国出生,是专事市场走势预测的上海杰搜国际公司的合伙人,该公司的客户包括世界上主要的跨国企业。

中国总人口的衰老速度也许比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快,但其年轻一代具备一种他们的长辈所缺少的东西,即“一切皆有可能”的信念,这是产生创意的必要条件之一。“有些人眼里只看到增长。”布莱克说道,“他们只看到中国要办奥运了,姚明进NBA了,一切都是乐观的。”另外还有一些人,他们只看到中国富裕阶层财富激增的诱人近景:以单一指标算,中国400位最富有的人的平均年龄是46.5岁,相较于美国的65.7岁,这使得一个年仅25岁的中国人距离超级富豪的平均年龄比美国人少了整整一代。“有些人认为,只要你有创意你就能赚大钱。”布莱克继续说道,“人们正从中获得回报,这只会激发更多人凭创意赚钱的欲望。”

如果谁有资格在这轮逆传统的文化革新中被称为伟大导师,那么这人非欧宁莫属。37岁的欧宁起初在中国南部的广东省工作,现在北京发展,是个你在这个时代很容易会碰上的身兼数职的工作狂:作家、电影制作人、音乐推广人、平面设计师,除此之外他还创办了几本另类杂志。他最近开展的“大声展”项目是为国内年轻一代中具有创意的设计者举办的创意作品巡回双年展,被标榜为中国首个。这是为国内最优秀的一代举办的巡回展,今年春夏两季将第二次进驻北京、上海和广州。“在中国的社会里,权力总在老一辈人的手中。”穿一双淡绿色耐克鞋来搭配他那风格简朴的眼镜及一身黑衣的欧宁说道。“我们希望给年轻人创造一个平台表达自我。”在“大声展”的开幕式上,德国水龙头制造集团高仪对上海建筑师陈旭东设计的“水廊”装置印象深刻,于是请他为其新产品作构思。

大量涌进中国的外资跨国公司及其不断发展的中国竞争对手们,给了本土人才新的机会,可以在本国发挥并证明自己的实力。更具意义的是,这些有能力的人开始拿到海外定单。去年11月,《人民日报》自豪地宣布,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创意服务和创意产品出口国。当然,这要看如何定义“创意”,以及2006年全国出口产品和服务总额9691亿美元中有多少属于“创意”的份额,这些都似乎有点不太明了。纵然如此,菲利普·多德还是说:“过去20年一直是西风东渐,但接下来20年的趋势将是东风西渐。”菲利普的职业是顾问及BBC电台主持,在伦敦经营一个名为“中国制造”的公司,旨在帮助中国的城市发展其创意产业。

“中国的年轻一代强大地让人难以相信。”斯蒂芬诺·波埃利说道,他是意大利设计类权威杂志Domus的编辑,去年向市场投放了杂志的中文版。波埃利谈的是中国的新晋建筑师,但他的话也适用于更广泛的领域。“他们仍需经历推陈出新。”他继续说道,“但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很肯定他们会创作出一些新东西。”

上一篇: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教案下一篇:DedeCMS文档自定义属性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