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论文

2024-09-29

数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论文(精选12篇)

1.数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论文 篇一

数控加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4469)

来源:中国论文门户网作者:本站会员编辑:无名添加时间:2008-2-19 12:54:45

[提要]本文主要叙述数控加工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并对加速我国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提出一些看法供读者参考.

数空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结合传统的工业生产设备的改造,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采用数控技术的各类机床,是一种灵活高效的自动化机床,能很好的解决复杂、中刁砒、多变、精密零件的加工向题。四十年来,数控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数代交化,并在下断的门前发展,呢进了二业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的迅速傲展。

数控机床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机械产品的结构,零件的形状不断改进,对零件质量和加工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产品改型频繁,且对质量和精度的高要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要求机床不仅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灵活性,而且应实现加工过程的自动化。采用组合机床、自动机床、仿形 机床和自动线,其设备的第一次投资费用高,生产准备时间长,且不能满足零件形状复杂,改型频繁的要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了革新飞机制造业中仿形机卜靠模和样件的加工设备,开始研制新型机床.1952 年,美国Parsonsc 公司与麻省理工学院伺服机构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一台三坐标数控铣床,其插补装置采用脉冲乘法器,整个控制装置由真空管组成,第一代数控系统宣告诞生。1959 年由于晶体管元件的问世,数控系统广泛采用晶体管和印制板电路,从此数控系统跨入第二代。1965 年出现了小规模集成电路,由于其体积小,功耗低,使数控系统的可靠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数控系统从而发展到第三代。前任代系统都采用硬接线技术,称为硬接线系统。由于当时控制计算机价格相当高,为了提高系统的性能价格比,采用一台计算机控制多台机床的擂补计算,而组成直接式数控系统.由于计算机的负担较重,系统的可靠性,实用性较差。

2.数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论文 篇二

关键词:数控技术,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制造技术和装备就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而数控技术又是当今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最核心的技术。大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是我国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重要途径。数控技术是用数字信息对机械运动和工作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 它是集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光机电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的基础技术, 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 对制造业实现柔性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控装备则是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产业和新兴制造业的渗透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数控技术是制造自动化的关键基础, 是现代制造业的灵魂核心, 其水平的高低和装备的拥有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 我国数控技术的现状

1946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这表明人类创造了可增强和部分代替脑力劳动的工具。它与人类在农业、工业社会中创造的那些只是增强体力劳动的工具相比, 起了质的飞跃, 为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奠定了基础。 1952年, 美国研制成功世界上第1台三坐标数控铣床, 标志着数控技术的诞生。该机床的数控装置是基于电子管和继电器的机床数控装置, 因此.该数控系统被称为电子管数控系统, 即第1代数控系统。到20世纪50年代末, 有固定布线的晶体管元器件电路所组成的第2代数控系统——晶体管数控系统研制成功。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数控技术也进一步发展, 1965年出现了第3代数控系统—— 集成电路数控系统, 它的实用性、柔性、易维修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使得计算机被引入数控系统成为可能。1970年, 第4代数控系统——小型计算机数控系统出现了, 它使得数控系统柔性、实用性、易维修性、环境要求及对任意机床的适应性方面都获得了质的改善。1974年, 第5代数控系统——微型计算机系统诞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数控技术日新月异, 数控系统不断更新, 发展迅速, 现在, 基于PC (PC—BASED) 的第6代数控系统——开放式数控系统已经出现并逐渐完善成熟。

我国数控技术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 经历了发展初期的封闭式发展阶段, “六五”、“七五” 期间的消化吸收和引进技术阶段, “八五” 期间国产化体系阶段, 以及“九五”期间产业化阶段, 现基本掌握了现代数控技术, 建立了数控开发、生产基地, 培养了一批数控专业人才, 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数控产业。新开发的数控机床近1 000个品种.已有一定的覆盖面。新开发的国产数控机床产品大部分达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国际水平, 部分达到了90年代国际水平。当前我国数控技术已由研究开发阶段向推广应用阶段过渡, 出现了一批能批量生产数控机床 数控系统的企业。从生产规模上看, 已有像航天数控集团、华中数控系统有限公司、北京机床研究所等可实现批量生产的产业化基地。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型、普及型数控系统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 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它们逐渐被用户认可, 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如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经济型、普及型数控系统, 自1999年起连续四年产销量居国内同行业第一位, 产品畅销全国, 配套国内机床厂50多家。他们生产的DA98全数字式交流伺服驱动装置填补了国内空白, 并在2002年承担了国家863项目。2003年生产、销售GSK980T、GSK928TC、GSK928TA等系列机床数控系统近12000套, 改造数控机床300多台, 经销数控机床500多台, 完成年产值及工贸总额达2.2亿元。我国现有数控机床生产厂家1 000多家, 生产数控产品几千种以上。产品主要分为3种类型:经济型、普及型和高档型。在第八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 共展出大陆国产机床700多台, 在600多台金属切削机床和近100台金属成形机床展品中, 数控机床分别占75%和54%。这既体现了中国机床市场的需求趋势, 也反映中国在数控机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虽然我国在数控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各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 但我们仔细分析可以发现, 目前我国占据市场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经济型产品上, 而在中档、高档产品上市场比例仍然很小, 与国外一些先进产品相比, 在可靠性、稳定性和速度、精度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 大部分仍处于技术跟踪阶段。目前, 我国的中、高档数控机床多数还是靠国外进口。

2 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方向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 数控技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数控系统集成度不断地提高, 实现了系统的小型化;为了适应网络的要求, 系统增加了网络化功能。单从数控系统的性能特点来说, 主要的发展趋势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数控系统的高速度、高精度;二是数控系统的网络化、智能化、开放式。这两点构成了数控系统发展的主流, 并且正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1) 网络化、智能化、开放式数控系统

网络化数控装备是近几年国际著名机床博览会的一个新亮点。智能化网络大大提高了NC 程序管理的效率。通过TCP/IP通信协议进行网络通信的以太网是目前最为普及的联网方式。网络化能够为制造商提供出整套且数据信息一致的生产方案, 使不同的CNC 控制程序、编程加工位置及刀具定位点等数据信息得以统一, 数据传递的速度比通过介质 (数控带、磁带等) 传输提高数千倍。通过连接调解器与通信软件, 还可以对CNC 机床进行远程实时故障诊断, 并能直接发出指令, 及时排除故障, 最大限度地减少停机维修时间。数控装备的网络化将极大地满足生产线、制造系统、制造企业对信息集成的需求, 也是实现新的制造模式如敏捷制造、虚拟企业、全球制造的基础单元。数控技术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使得制造业可以利用广泛分布的Internet网络, 将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 具有不同制造资源的企业动态连接起来, 从而不受距离和时间的限制, 完成产品的设计与加工。

数控系统的智能化就是应用各种人工智能的方法和技术去控制制造过程。具有智能的数控系统可以更深入地解决加工中的技术问题, 优质高效地完成加工任务。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 智能化己渗透到数控系统的各个方面。智能数控系统不但具有自动编程、前馈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三维刀具补偿、运动参数动态补偿等功能, 而且人机界面更为友好, 智能化的伺服系统能自动识别负载并自动优化调整参数,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使自诊断和故障监控功能更趋完善。这些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必将为数控机床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目前开放式数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方兴未艾, 己成为数控机床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美国、欧洲、日本都在进行开放式数控技术的研究, 并制定出各自的开放式体系结构。但由于技术等方面的限制, 要在短期内完全实现这种理想的开放式体系结构, 还有不少困难。目前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发展基于PC的数控系统, 也就是第6代数控系统。以PC为平台的数控可共享PC迅猛发展的众多成果, 为数控系统的标准化、模块化和开放化奠定了硬件基础。数控系统的PC化正成为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潮流, 代表了数控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华中数控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开放式体系结构数控系统的研究, 多年来对开放式体系结构数控系统软进、硬件体系结构进行了不断的完善、生产、推广、应用, 2003年成功开发、生产了新一代的网络化、开放式数控系统“世纪星”数控系统。

新一代的网络化、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特点是:1) 以软代硬、简化硬件、易于生产;2) 硬件通用, 软件跨平台;3) 开放平台、适应用户个性化要求;4) 技术成套, 降低成本, 提高竞争力。

(2) 高速、高精度数控系统

速度和精度是数控系统的2个重要技术指标, 直接关系到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速度影响产品的生产周期, 精度直接影响到其工作性能、寿命、能耗和噪声等。因此数控产品的高速、高精化是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提高生产率是数控技术发展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切削速度和减少辅助实践。90年代以来, 欧 美、日各国争相开发应用新一代高速数控机床, 加快机床高速化发展步伐。随着高速、大功率主轴单元 (例如电主轴转速可以达到1 00000r/min) 、高速且高加速度的进给驱动部件 (如直线电机) 、防护装置、高性能数控系统和伺服系统等领域的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 使数控技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根据最新的发展情况, 国外高档数控机床的快进速度可达120m/min, 加速度达2g以上, 最高可达15g, 主轴转速己达10000r/min, 换刀时间则少于0.4s, 5轴联动成为方向, 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国产高速数控机床主轴转速大都在10000r/min以上, 最高达到40OOOr/min, 换刀时间为1.5s。中达电通作为华人数控系统提供商的代表, 打破了进口数控系统的垄断局面, 继H4系列成功上市以后, 又推出了一款最大控制轴数可多达8轴的H8系列数控系统。其电压命令型伺服系统, 最大响应速度每秒1000KPPS, 分辨率1μm时, 速度可达60m/min。H8系列数控系统的问世势必为中国机床市场带来强劲的震撼和全新的冲击。

当代工业产品对精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像仪器、钟表、家用电器等都有相当高精度。在传统的数控系统进行插补运算时, 一般使用的运算当量为1μm, 并且以1μm的当量发送给伺服系统, 伺服系统的最小分辨当量也为1μm, 对于具有一定刚性的加工机械的执行精度来说,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加工的工件, 势必会造成在加工件表面的条纹, 为了能减少插补的轮廓误差, FANUC开发了纳米级的插补功能, 使数控系统在进行插补运算时采用1nm的精度进行运算, 并以1nm的当量控制伺服电机的运行。采用先进的纳米插补技术, 使得数控系统的插补精度在1/1000000mm精度下运行, 大幅度的降低了系统的插补误差, 使得机床的加工表面光洁度大幅度地提高。

另外, 提高系统最小分辨率;伺服系统采用全数字交流伺服;采用各种先进的控制算法, 提高伺服系统的跟踪精度, 甚至实现零误差跟踪, 这些措施都能很好的提高产品的加工精度。如北京机床研究所生产的NAM一800纳米型数控车床, 分辨率为5nm, 尺寸精度已达±lOnm。

数控技术是实现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关键, 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 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战略地位。目前数控系统主要向高速、高精度、开放性方向发展。从事数控研发部门和生产厂家, 应该关注这些新趋势, 探索发展数控技术的各种有效途径并实施, 使我国的数控领域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整体上全面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

[1]闫梅.我国数控技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机床电器.2006 (6) :5-8.

[2]吴义荣, 何超龙.我国数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 2004 (8) :75-76.

[3]郝敬思, 王志民.中国数控机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机械工人:冷加工, 2004 (3) :13-16.

[4]邹伟平, 吴再兴.数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06 (3) :4-5.

3.数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论文 篇三

关键词:数控机床数控加工发展策略

1数控机床的现状

数控机床的出现是为了适应现代制造加工业的精细化、规模化、产量化的发展,数控机床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其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的数控机床发展时间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已经取到了不错的成绩,已经掌握了数控系统、伺服驱动、数控主机等基础技术,其中一些技术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发展。所以在我国连续数年成为世界机床消费第一大国的同时国产机床的比重逐年提升,并且我国数控技术方面的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地扩大,但是不可否认,我国数控机床技术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我国对数控机床加工技术的研究比较少,缺少有关的数据参考资料,比如在数控机床加工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后,因为没有明确的数据参考依据,导致不能及时的处理故障,影响机床加工效率;二是数控机床技术的总体效率不高,具体表现为主轴功率跟不上,加工时材料去除速率低;三是在机床一些细节控制和安全措施方面仍缺少一定的人性化设计。

2数控机床发展趋势分析

2.1高速化与高精度化数控机床能够在制造领域内不断发展的优势就是能够不断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益、保证产品的质量,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作为制造业的基础———数控机床加工,必须要不断的追求高速化,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更高的产品生产量,以此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零件加工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数控技术要侧重精度,重视细微环节,通过高精度化技术提高零件产品的质量,当然高精度化不仅表现在零件产品的质量上,更体现在产品的几何精密度上,同时数控机床还要能保证在相同条件下完成多个零件的同时加工。

2.2驱动并联化驱动并联克服了传统机床所存在的系统刚度低、设备加工不灵活的缺陷,驱动并联就是利用多杆并联连接机床的主轴与机座使机床驱动,并且通过控制控制杆系统中杆的长度使杆系支撑的平台获得自由的活动,从而保证了机床多功能的实现,以够满足各种复杂的加工要求,避免了因为复杂加工要求而导致机床不能工作的弊端。

2.3智能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控机床系统的智能化是未来数控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到目前为主,一些关键性的数控机床部分已经融入了智能化管理技术。智能化主要就是利用执行相关算法对加工的产品进行识别,以此确定合理的加工参数。数控机床智能化能够在根本上大大提高机床加工的工作效率,降低零件加工的误差,比如在数控机床加工过程中所出现的故障自动检测,就是利用智能诊断功能对数控机床进行自动分析,并且就发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反馈,减少人们查找故障的时间,避免故障的扩大化,有效地降低了因为故障停工的可能性。

2.4网络化网络化就是通过及时依靠网络对各个车间的机床进行网络连接,以统一的系统对机床进行监测,并且对机床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了对数控机床的在线监测和对加工程序的及时修改。实现数控机床的网络化,一是要保证数控机床联网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实现联网必须要保证网络数据传输到具体的数控机床操作程序中;二是在线性,网络化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对每台数控机床的使用情况等有全面的了解,并且通过电脑程序实现对数控机床程序的执行控制;三是随时性,就是可以随时的对每台数控机床的信息和使用数据等进行采集和查看,并且保证每台数控机床之间可以相互的转换程序。

3提高数控机床技术发展的具体对策

3.1重视数控机床理论探索数控机床的理论创新为数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基于当前我国数控机床先进理论领域内缺乏创新性的观点与研究,我们应该重视数控机床理论的探索,一是要丰富数控机床理论内容。在现有控制理论、工程力学以及机械工程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延伸,比如将机床可靠性技术、机床动力学等理论纳入到数控机床理论研究中。二是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高职院校要合理利用其数控机床方面的人才,鼓励他们通过校企合作等模式,积极创新与发展数控机床技术,从而带动整个数控机床产业的发展。三是提高数控机床理论研究方面的人才。国家要为数控机床理论研究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相关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到数控机床技术的研究中。

3.2提高数控机床开发设计能力数控机床是一门集多门学科知识为一身的高科技设备,目前我国在数控机床自主研发能力上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我们在设计数控机床时更多的以经验进行定型化设计,结果导致设计的数控机床不能满足市场高品质的要求。因此在设计机床时一定要注重对数控机床性能和功能的创新,实现数控机床的动态设计,重视人性化的细节设计和安全策略设计。

3.3加强数控机床的可靠性研究数控机床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是用户所普遍关心的,数控机床的可靠性不仅关系到零件的加工质量,更关系到生产企业综合实力,因此要加强对数控机床的可靠性研究,了解数控机床的故障发生模式及规律,以此建立完善的可靠性评价体系。同时也要加强对先进数控机床加工工艺的掌握,及时引进世界先进的工艺技术并且借鉴到我国的数控机床设计中。

参考文献:

[1]王立平.数控机床先进技术浅谈[J].航空制造技术,2010(10).

[2]谢情燕.浅谈现代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J].价值工程,2011(07).

4.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篇四

由于在通信系统中,利用实现光纤通系统的形成的光波的频率要比利用电波的频率高出很多,并且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利用光纤要比其他传播介质损耗要低很多,因此,无论是从传输速率还是能源利用上来看,光纤技术占有绝对的优势,这也是如今在通信领域大力发展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原因。

在通信领域中,自从光纤通信技术的出现,使其发成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同一场通信革命。

5.云计算的关键技术及发展现状 篇五

姓名:李云迪 学号:2320130001 北京大学

摘要:云计算从最早的提出概念到现今各大云服务提供商的研发,实际只在短短几年时间。目前,最简单的云计算技术在网络服务中已经随处可见,例如搜索引擎、网络邮箱等,使用者只要输入简单指令即能得到大量自己所需的信息。但是,从一种新的业务模式的发展周期来看,尤其是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目前的云计算还只能算是初步发展阶段。本文主要对云计算技术的应用特点、发展现状、利处与弊端以及对云计算的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最后是关于云计算的挑战及其展望。

关键词:云计算;云服务提供商;云计算应用;技术发展

1、云计算的定义

计算机的应用模式大体经历了以大型机为主体的集中式架构、以pc机为主体的c/s分布式计算的架构、以虚拟化技术为核心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以及基于web2.0应用特征的新型的架构。云计算发展的时代背景是计算机的应用模式、技术架构及实现特征的演变。

“云计算”概念由google提出,一如其名,这是一个美妙的网络应用模式。在云计算时代,人们可以抛弃u盘等移动设备,只要进入google docs页面,新建一个文档,编辑其内容,然后直接把文档的url分享给朋友或上司,他们就可以直接打开浏览器访问url。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因pc硬盘的损坏而发生资料丢失事件。

云计算的定义众多,目前广为认同的一点是,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分布式处理、和并行处理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云计算是一种资源交付和使用模式,用户通过网络即可获得应用所需的资源(硬件、软件、平台)。云计算将计算从客户终端集中到“云端”,作为应用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计算通过分布式计算等技术由多台计算机共同完成。用户只需要关心应用的功能,而不必去关心应用的实现方式,所有应用的实现和维护由其提供商完成,用户只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应用即可。云计算是一种计算的方式,而不是一个工具、平台或者架构。

2、云计算的原理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把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不是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更相似于互联网。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存储系统和计算机。云计算就是把普通的服务器或者个人计算机连接起来,以获得超级计算机或者叫高可用性和高性能计算机的功能,可是成本却更低。

云计算是全新的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理念和模式。实现云计算的具体基础设施需要结合多种技术,需要软件实现对硬件资源的虚拟化管理和调度,即把存储于个人电脑、移动电话和其他设备上的大量信息和处理器资源集中在一起,协同工作。

3、云计算的核心技术

云计算系统运用了很多的技术,其中最关键的技术包括数据管理技术、编程模型、数据存储技术、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虚拟化技术等。

3.1 编程模型

mapreduce是google开发的java、python、c++编程模型,它是一种高效的任务调度模型和简化的分布式编程模型,主要用于大规模数据集(大于1tb)的并行运算。严格的编程模型会使云计算环境下的编程变得很简单。mapreduce模式的思想是把需要执行的问题分解成map(映射)和reduce(化简)的方式,先通过map程序将数据切割成不相关的部分,然后分配给大量计算机处理,达到分布式运算的效果,再通过reduce程序将结果汇整并且输出。

3.2 海量数据分布存储技术

云计算系统由大量服务器组成,同时还为大量用户进行服务,所以云计算系统采用的是分布式存储的方式来存储数据,用冗余存储的方式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hadoop团队开发的gfs的开源实现hdfs和google的gfs是云计算系统中广泛使用的数据存储系统。

3.3 虚拟化技术

通过虚拟化技术可以把软件应用与底层硬件相隔离,它包括将单个资源划分成多个虚拟资源的裂分模式,也包括将多个资源整合成一个虚拟资源的聚合模式。虚拟化技术根据其对象可分成网络虚拟化、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等等,计算虚拟化又分为桌面虚拟化、系统级虚拟化和应用级虚拟化。

3.4 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

云计算的资源规模庞大,服务器数量很多并且都分布在不同的地点,同时运行着几百种应用,如何有效的管理这些服务器,保证整个系统提供不间断的服务则是个巨大的挑战。

4、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云计算服务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云计算技术与设备已经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我国云计算服务市场总体规模较小,但追赶势头明显。据Gartner估计,2011年我国在全球约900亿美元的云计算服务市场中所占份额不到3%,但年增速达到40%,预期未来我国与国外在云计算方面的差距将逐渐缩小。

大型互联网企业是目前国内主要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业务形式以IaaS+PaaS形式的开放平台服务为主,其中IaaS服务相对较为成熟,PaaS服务初具雏形。我国大型互联网企业开发了云主机、云存储、开放数据库等基础IT资源服务,以及网站云、游戏云等一站式托管服务。一些互联网公司自主推出了PaaS云平台,并向企业和开发者开放,其中数家企业的PaaS平台已经吸引了数十万的开发者入驻,通过分成方式与开发者实现了共赢。

ICT制造商在云计算专用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企业私有云解决方案的技术研发上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其中,国内企业研发的云计算服务器产品已经具备一定竞争力,在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器新增采购中,国产品牌的份额占到了50%以上,同时正在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国内设备制造企业的私有云解决方案已经具备千台量级物理机和百万量级虚拟机的管理水平。

软件厂商逐渐转向云计算领域,开始提供SaaS服务,并向PaaS领域扩展。国内SaaS软件厂商多为中小企业,业务形式多以企业CRM服务为主。领先的国内SaaS软件厂商签约用户数已经过万。

电信运营商依托网络和数据中心的优势,主要通过IaaS服务进入云计算市场。中国电信于2011年8月发布天翼云计算战略、品牌及解决方案,2012年将提供云主机、云存储等IaaS服务,未来还将提供云化的电子商务领航等SaaS服务和开放的PaaS服务平台。中国移动自2007年起开始搭建大云(BigCloud)平台,2011年11月发布了大云1.5版本,移动MM等业务将在未来迁移至大云平台。中国联通则自主研发了面向个人、企业和政府用户的云计算服务“沃·云”。目前“沃·云”业务主要以存储服务为主,实现了用户信息和文件在多个设备上的协同功能,以及文件、资料的集中存储和安全保管。

IDC企业依托自己的机房和数据中心,将IaaS作为云服务切入点,目前已能提供弹性计算、存储与网络资源等IaaS服务。少数IDC企业还基于自己的传统业务,扩展到提供PaaS和SaaS服务,如应用引擎、云邮箱等。

5、云计算的挑战和展望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面临这一系列的挑战,例如:使用云计算来完成任务能获得哪些优势;可以实施哪些策略、做法或者立法来支持或限制云计算的采用;如何提供有效的计算和提高存储资源的利用率;对云计算和传输中的数据以及静止状态的数据,将有哪些独特的限制;安全需要有哪些;提供可信还击你给都需要些什么。此外,云计算虽然给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了创造更好的应用和服务的机会,但同时也给了黑客机会。云计算宣告了低成本超级计算机服务的可能,一旦这些“云”被用来进行各种攻击或者破译各类密码,将会对用户的数据安全带来极大的危险。所以,在安全问题和危险因素被有效的控制之前,云计算不容易得到彻底的应用和接受。

云计算未来有两个发展方向:第一个是构建与应用程序紧密结合的大规模底层基础设施,为应用能够扩展到更大的规模提供可能;第二个是构建新型的云计算应用程序,在网络上提供更加丰富的用户体验。第一个发展趋势能够从现在的云计算研究状况中体现出来,而在云计算应用程序的构造上,很多新型的社会服务型网络,如facebook等,也已经体现了这个趋势,而在研究上则开始注重通过云计算基础平台将多个业务融合起来。

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云计算可以预想未来前景的无限光明。当互联网遇到了新的发展契机,云计算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推动it产业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6.数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论文 篇六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工作,在成立各级环境保护机构的同时,就开始注重环境噪声的管理,监测和治理,并从科研,标准,立法等方面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噪声控制工程.但是,由于我城市建设欠帐较多,工业结构及工业布局不尽合理,设备老化,工艺落后,导致我国的环境噪声污染严重.

作 者:屈红艳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刊 名: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英文刊名: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年,卷(期): “”(8) 分类号:X8 关键词:环境噪声污染  

7.红枣干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七

关键词:红枣,干燥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红枣原产于我国, 已有4 000多年的历史。红枣的栽培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沿岸, 以河北、河南、山西等省份为主。近年来新疆、甘肃、宁夏等省也有大量栽植, 现枣树栽培面积已达150多万hm2, 年产红枣250万t。

红枣是我国特有的果实品种, 因其口感香甜, 色泽鲜美, 故备受人们青睐。其营养丰富, 并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B和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 被誉为“木本粮食”。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分析中心测定, 红枣的营养成分丰富。糖分含量55%~80%、粗蛋白2.92%、粗纤维2.41%、粗脂肪0.96%、同时还含有磷0.09%~1.27%、钾0.61%~1.05%、钙0.03%~0.06%、镁0.03%~0.06%, 而且每100g中含有8.7g维生素C、0.17g的维生素B1。红枣虽然营养丰富, 但是其本身却有一个“易浆烂”的致命弱点, 因此红枣的干燥技术是红枣加工技术中最重要的环节。

1 红枣的干燥技术

红枣的干燥技术主要分为人工干燥法和自然干燥法。自然干燥法就是利用太阳晒干或者是自然风干红枣, 这是最传统的红枣干燥的方法。它存在着很多弊端。首先, 过度地依赖天气, 成品的质量难以保证。红枣正常的收获时间是在8月份到10月份, 在红枣的主要种植区域阴雨绵绵的天气居多, 而且若通风不好红枣也容易发生霉变。红枣在自然干燥时要暴露在外面, 所以会受到风沙的污染, 降低了红枣的品质。其次, 自然干燥一般都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导致上市时间比人工干燥晚很多, 严重地影响枣农的经济收益。

在红枣人工干燥技术方面我国应用较多的有热风干燥技术、红外干燥技术、微波真空干燥技术和射频热风联合干燥等。

1.1 热风干燥技术

热风干燥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热源提供的热能来加热干燥室内的空气使得物料周围空气与物料之间存在温度差使物料内部的水汽由于温度梯度而蒸发出来, 并由流动的热风将蒸发出来的水蒸气带走, 从而达到干燥的效果。热风干燥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干燥技术, 由于热源的不断改进, 又形成了热泵干燥技术、太阳墙集热器干燥技术。热泵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特别是在干燥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用热泵干燥红枣具有干燥品质高、环境污染小、可缩短干燥时间、能源消耗少等优点。热泵干燥技术的系统分为热泵单元和干燥单元, 工作原理是利用热泵来产生热风, 提高干燥室中空气的温度对红枣进行干燥, 并且提供冷凝水蒸气所需要的冷凝装置, 可以使干燥时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能够迅速地被冷凝成水流入贮液罐, 以此为一个循环, 来实现对红枣的干燥;太阳墙集热器干燥红枣技术是一套太阳能与辅助热源互补的太阳能干燥红枣的试验装置, 并未大量应用在实际生产中, 它是采用太阳墙集热器加热空气, 实现了对红枣的连续干燥作业。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集热效率高, 容易与一般的建筑物相结合, 便于广泛应用。而且对红枣的干燥效果良好, 可以实现对红枣的连续干燥。由于该技术完全是利用太阳能来提供能量, 节约能源,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

1.2 红外干燥技术

红外线或远红外线辐射器所产生的电磁波, 以光的速度直线传播到达被干燥的物料表面, 当红外线或远红外线的发射频率与被干燥物料中分子运动的固有频率相匹配时, 引起物料中的分子强烈振动, 在物料的内部发生激烈摩擦产生热而达到干燥物料的目的。红外干燥技术的应用始于1939年, 美国福特公司首次使用了红外灯对汽车表面的油漆进行固化。此后, 世界上一些大公司都开始了对红外加热技术的深入研究。目前, 红外加热技术主要都应用在对物料的干燥, 尤其是对稻谷的干燥。使用红外干燥可以减少干燥时间, 而且在干燥过程中可以降低稻谷的裂纹率。综合国内外红外干燥技术应用实践, 红外干燥技术具有如下特点: (1) 能量传递是以辐射方式直接抵达物料内部, 无需特定的媒介, 电热利用效率高, 且无粉尘及热气外溢, 环境清洁; (2) 由于传热速度比对流和传导传热快, 故可缩短干燥时间及生产线长度, 提高产量; (3) 红外干燥系统易实现自动控制。可视物料最佳工艺要求, 在各干燥阶段或异性物品能有效地控制能量供给及分布, 可达到节能, 加热均匀, 且产品质量好而稳定; (4) 红外热元件, 启、停机速度快, 热惯性小, 安全可靠, 故非常适用于热敏物料或相对湿度、温度波动要求严格物料的干燥。红枣的外形特征可以看作是圆柱体, 且体积较大。红外线穿透物体的深度, 即透热深度约等于波长, 所以对于红枣这种体积较大的物料, 使用远红外线的干燥效果要比近红外更佳。

1.3 微波真空干燥技术

微波真空干燥采用的是辐射传能, 是介质整体加热, 无需其他传热媒介, 所以速度快、效率高、干燥周期大大缩短。真空干燥可以使用较低的供热温度, 温差热应力较小, 干燥产品品质好, 具有环保、节能等一系列的优点。微波真空干燥技术是一项集电子学、真空学、机械学、热力学和程控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高新技术, 是对物质在干燥过程中的物理变化、内外热量交换以及真空条件下水分迁移理论的研究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新工艺。微波真空干燥技术把微波干燥和真空干燥两项干燥技术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微波可为真空干燥提供热源, 克服了真空状态下常规热传导速率慢的缺点, 红枣营养丰富, 所以营养成分是否流失也是决定红枣干燥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也是红枣干燥工艺中一个必须重视的因素。真空使得物料在较低温度下进行干燥, 较好地保存物料营养成分及改善干制品的其他品质 (如褐变) 的同时又缩短了干燥时间, 提高了生产效率, 对红枣的营养成分破坏较少。微波真空干燥的特点: (1) 干燥均匀快速; (2) 能很好地保持食品的营养成分和风味; (3) 具有防霉、杀菌、保鲜的作用; (4) 节能高效、安全环保; (5) 易于控制及实现连续化生产。

1.4 射频热风联合干燥技术

射频热风联合干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红枣介电特性与频率、含水率及温度之间的关系, 找到最佳的热风干燥温度与射频频率, 以达到最佳的干燥效果, 即减少干燥时间, 提高能量利用率, 提高产品的品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张丽首次对射频热风联合干燥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与论证。试验表明在与采用洞道干燥机、60℃下热风干燥的对比中, 热风干燥所需时间是射频热风联合干燥的3倍, 可见使用射频热风联合干燥可以大大缩短红枣的干燥时间, 降低能耗。目前这种干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 但是符合环保和节能的经济大环境的要求, 必定会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2 红枣干燥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思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对红枣的干燥技术的要求也会相应变得越来越高。不仅要尽可能地提高红枣的品质, 还要保证上市时间。联合干燥技术是未来干燥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每种干燥技术都有其优点和适用的范围, 联合干燥正是取其优点而避其缺点。日本等国采用除湿干燥和常规蒸汽联合干燥木材, 不仅缩短了干燥时间, 而且干燥成本也降低了3%。未来食品的干燥技术都应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整个的过程都有电脑程序及配套的硬件设施进行检测, 并对下一时段将要进行的干燥过程进行动态预测, 以达到省时、节能的效果。电气化和自动化技术在食品干燥领域应该越来越受到重视, 也应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对于红枣的干燥, 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应该重视:

(1) 对红枣的干燥机理要有更深入的研究, 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对红枣的干燥过程进行实时的控制, 以达到最佳的干燥效果。

(2) 利用多种干燥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红枣进行干燥, 利用各种干燥技术的优点, 来实现最优化的干燥。

8.地铁信号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地铁信号技术;发展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交通压力日益严重。地铁的建设不仅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而且对城市的经济增长,人民生活的改善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地铁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地铁的信号系统是保证地铁列车正常运行的基础。当前,我国的地铁信号技术研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然而在运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改善,从而提高地铁运行的安全性。

1.我国地铁信号技术概述

地铁信号技术是由传统列车的自动停车技术发展而来的,是通过列车上的自动控制系统,接受地面轨道传送的允许列车行车速度的信息,之后利用计算机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列车的自动控制。地铁信号技术把地面轨道传送的,允许列车行车速度的信息同列车的时实前进速度对比,当列车的行驶速度超过限定车速时,自动控制系统就会依据计算机分析出最佳的降速方案,在该系统的实际应用中,信号的传递方式、及信号的运用是决定列车控制的关键环节。近年通过对地铁信号的研究,地铁信号系统得到了很大改善,为地铁的安全行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我国地铁信号技术发展现状

相较于其他的发达国家,我国的地铁信号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起步晚,在初期阶段以引入国外信号系统为主,以此来弥补我国地铁信号技术方面的空白。与此同时,我国也借此加入到了地铁信号技术的研究中,当前我国的地铁信号技术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我国对当前所使用的地铁信号系统进行了较好的完善与更新。此外,就当前的城市地铁信号技术存在的缺陷进行了较好完善。目前,我国已将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列入了国民经济大发展纲要之中,并将其作为城市经济不断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针战略。目前北京、深圳、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实现了轨道交通运营,其他城市也在积极的筹划和建设,由此可见,地铁信号技术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地铁信号系统主要是应用于自动控制、自动保护、自动运行等系统;要逐渐使用列车自动控制技术,并逐步实行数字轨旁信号技术,利用该技术来提高地铁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3.我国地铁信号技术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地铁工程项目的建设进程逐渐加快,地铁信号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快速发展。未来我国的地铁信号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以移动闭塞系统、以及控制系统为主要发展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

第一,通信网络技术在城市地铁信号技术中的应用,进而形成以通信为基础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轨旁信号是把区间线路划分成多个固定区段,以此来作为列车占用检测,以及向列车自动控制设备传输信息的载体。列车定位主要是通过固定的轨道电路区段为基本单位,采取模拟轨道电路的方式,从地面轨道向列车自动控制设备传输多种信息,进而列车利用阶梯式的方法来控制列车行驶速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固定闭塞。由于模拟轨道电路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中,各个子系统都处于分离的状态,技术水平落后,并给维修工作带来了困难,制约了列车的行驶速度。

第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通信安全得到了很大提高,通信手段也变得多样化,当前我国普遍使用站间列车自动运行方式,即在正常的情况下,列车出站时由驾驶员来启动,运行过程则是全自动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未来将会向全程无人的列车自动运行方式方向发展,即列车上没有驾驶员,采用全自动系统控制来实现发车、行驶、站停、返回等过程。就当前的技术水平来讲,只要保证通信速率及通信安全,实现全程无人的列车自动运行并不难。

第三,利用当代计算机技术,结合网络技术,促使单一的列车自动监控系统逐渐向集成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综合城市地铁交通系统。这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列车自动监控,地铁工程中的无线通信系统、公共广播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等信号子系统能够完好的实现监督与控制功能,并且能够与乘客信息系统等功能集成在一个系统当中,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地铁安全的运行,而且能够减少工作人员,促使地铁信号系统更加的先进、高效。

4.我国地铁信号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4.1逐渐使用国产设备

由于我国的地铁信号技术的应用起步较晚,该技术的发展完善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技术水平相当。当前所使用的设备和技术主要来自先进国家,为了进一步促进地铁信号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现代的地铁建设应该更多的使用国产的自控技术,以此来促进我国自控设备技术的不断提高。此外,要加强对我国地铁信号的自身技术力量建设,可以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的方式,来实现我国地铁信号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4.2注重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因为我国城市地铁应用的较晚,相应的地铁信号技术及设备的专业人才也相对缺乏,而为了推进地铁信号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与轨道交通相关的人才必须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对此,要注重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例如在高校开设相应的专业、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为技术人员提供更多与拥有先进技术国家技术人员进行交流的机会,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为地铁信号技术的持续研究、发展提供储备力量,避免地铁信号技术的研究、以及列车应用过程中缺乏专业人才的现象发生。

4.3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力量

当前我国的地铁信号技术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在技术和设备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针对这一阶段所产生的问题,相关的科研机构、地铁设备的生产企业应该尽可能的加快对国产技术和设备的分析探讨与深入研究,加强对新型地铁设备的试验和论证,进而促进我国地铁信号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铁道交通设备的生产研发水平的提升。

5.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对城市地铁的运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结合我国当前地铁信号技术的现状,在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为主的市场背景之下,我国的地铁信号技术研究和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为了能够彻底解决这一现象,我国应加强对自身技术力量的提高,尽快提高地铁信号技术水平,促进轨道交通行业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城市的健康快速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科]

【参考文献】

[1]张国良.地铁信号技术现状与发展[J].轨道交通资讯,2009(05).

[2]唐涛.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安全评估与认证体系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04,17(01).

[3]马维.轨道交通自动控制系统技术应用的探析[J].铁路技术信息,2010(11).

[4]王春宝.论我国地铁信号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民营科技,2011(11).

9.数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论文 篇九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生产模式的引进,近年来,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加工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到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先进的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策略之中,我国制造科学技术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但与先进的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必须认清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我国的产品上质量、上效率、上品种和上水平,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对制造技术及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以实现我国机械制造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一先进制造技术概述

(1)先进制造技术的体系结构及分类

先进制造技术是系统的工程技术,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和四个大类。

三个层次:一是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的基础制造技术。这一层次的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主要由生产中大量采用的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表面保护、机械加工等基础工艺优化而成。二是新型的制造单元技术。这是制造技术与高技术结合而成的崭新制造技术。如制造业自动化单元技术、极限加工技术、质量与可靠性技术、新材料成型与加工技术、激光与高密度能源加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三是先进制造的集成技术。这是运用信息技术和系统管理技术,对上述两个层次进行技术集成的结果,系统驾驭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如成组技术(CT)、系统集成技术(SIT)、独立制造岛(AMI)、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

四个大类:一是现代设计技术,是根据产品功能要求,应用现代技术和科学知识,制定方案并使方案付诸实施的技术。它是门多学科、多专业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很强的基础技术。现代设计技术主要包括:现代设计方法,设计自动化技术,工业设计技术等;二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主要包括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精密成型技术、特种加工技术、表而改性、制模和涂层技术;三是制造自动化技术,其中包括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柔性制造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检测及信号识别技术和过程设备工况监测与控制技术等;四是系统管理技术,包括工程管理、质量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以及现代制造模式(如精益生产、CIMS、敏捷制造、智能制造等)、集成化的管理技术、企业组织结构与虚拟公司等生产组织方法。

(2)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先进性:作为先进技术的基础——制造技术,必须是经过优化的先进工艺。因此,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和基础必须是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的工艺。它从传统工艺发展起来,并与新技术实现了局部或系统集成。

通用性:先进制造技术不是单独分割在制造过程的某一环节,它覆盖了产品设计、生产设备、加工制造、维修服务、甚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

系统性:随着微电子、信息技术的引入,先进制造技术能驾驭信息生成、采集、传递、反馈、调整的信息流动过程。先进制造技术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源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集成性:先进制造技术由于专业、学科间的不断渗透、交叉、融合,界限逐渐淡化甚至消失,技术趋于系统化,已发展成为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技术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因此有人称其为制造工程。技术与管理的更紧密结合对市场变化做出更敏捷的反应及对最佳经济效益的追求,使先进制造技术十分重视生产过程的合理化和最佳化。

二先进制造技术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

自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发20多年以来,我国机械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地发展。机械工业是我国工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CIMS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包括有CIMS实验工程中心和7个开放实验室的研究环境已建成。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CIMS的若干研究项目,诸如CIMS软件工程与标准化、开放式系统结构与发展战略,CIMS总体与集成技术、产品设计自动化、工艺设计自动化、柔性制造技术、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质量保证技术、网络与数据库技术以及系统理论和方法等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因大部分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和绝大部分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限于CAD和管理信息系统,底层基础自动化还十分薄弱,数控机床由于编程复杂,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2.国外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

在产品设计方面,普遍采用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加工技术方面,已实现了底层(车间层)的自动化,包括广泛地采用加工中心(或数控技术)、自动引导小车(AGV)等.近10余年来,发达国家主要从具有全新制造理念的制造系统自动化方面寻找出路,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制造系统它是在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将制造厂全部生产活。动所需的各种分散的自动化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是适合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的总体高效率、高柔性的制造系统。首先在功能上,它包含了一个工厂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即从市场预测、产品设计、加工工艺、制造、管理至售后服务以及报废处理的全部活动.因此它比传统的工厂自动化的范围要大得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是工厂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三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机械制造业虽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西方先进工业国家相比还存在这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产品档次低,高水平产品所占比例小目前我国机械工业主导产品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不到5%,达到上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占25%,答到80年代水平的占40%。

(2)创新开发能力差,新产品贡献率低我国大中型企业生产的2000多种主导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10.5年,而美国一般仅有3-4年。美国制造业的新产品的贡献率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2%。

(3)专业化生产水平低我国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专业化水平与国外先进国家比较存在很大的差距。

(4)企业生产管理技术落后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生产管理依旧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管理方式上,现金管理模式和手段未能得到实施。

目前我国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国先进水平相比较,从总体上看差距达20年左右。结合我国基本国情,解决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目前问题应:(1)提高认识,全面规划,力促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3)将引进消化国外先进制造技术与自主开发创新相结合。(4)大力发展先进高新制造技术及其产业。

(5)积极培养创造性人才,努力提高制造业的全员素质。

四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行业追求的目标是:高质量、高效率、高柔性、低成本、低劳动力、低消耗、品种多和规格全的产品,因此,21世纪的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精密化

精密加工、特种加工、超精密加工技术、微型机械是现代化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包括精密和超精密切削加工、磨削加工、研磨加工以及特种加工和复合加工(如机械化学研磨、超声磨削和电解抛光等)三大领域。超精密加工技术己向纳米技术发展。纳米技术己在纳米机械学、纳米电子学和纳米材料技术得到了应用。因此,它促进了机械科学、光学科学、测量科学和电子科学的发展。“精”是“精密化”。它一方面是指对产品、零件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指对产品、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有了前者,才要求有后者;有了后者,才促使前者得以发展。“精”是指加工精度及其发展,精密加工,细微加工,纳米加工,如此等等。20世纪初,超精密加工的误差是10微米,30年代达1微米,50年代达0.1微米,70至80年代达0.01微米,至今达0.001微米,即1纳米。再由以下一组数据可以看到微电子产品对加工精度的依赖程度,电子元件制造误差为,一般晶体管50微米,一般磁盘5微米,一般磁头磁鼓0.5微米,集成电路0.05微米,超大型集成电路达0.005微米,而合成半导体为1纳米。

(2)自动化

机械自动化, 主要指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 实现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 实现优化有效的自动生产过程, 加快生产投入物的加工变换和流动速度。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是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和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水准, 不仅影响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而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进步有很大的直接影响。如何发展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 应实事求是, 一切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走中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之路(3)信息化

信息、物质和能量是制造系统的三要素。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信息投入,己成为决定产品成本的主要因素。制造过程的实质是对制造过程中各种信息资源的采集、输入、加工和处理过程,最终形成的产品可看作是信息的物质表现,因此可以把信息看作是一种产业,包括在制造之中。为此一些企业开始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卫星传递数据等实现异地生产。(4)柔性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使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柔性来满足市场多变的需要。所谓柔性,是指一个制造系统适应各种生产条件变化的能力,它与系统方案、人员和设备有关。系统方案的柔性是指加工不同零件的自由度。人员柔性是指操作人员能保证加工任务,完成数量和时间要求的适应能力。设备柔性是指机床能在短期内适应新零件的加工能力。(5)集成化

集成是综合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集成的作用是将原来独立运行的多个单元系统集成一个能协调工作的和功能更强的新系统。集成不是简单的连接,是经过统一规划设计,分析原单元系统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并进行优化重组而实现的。集成化的目的是实现制造企业的功能集成,功能集成要借助现代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技术集成,同时还要强调人的集成,由于系统中不可能没有人,系统运行的效果与企业经营思想、运行机制、管理模式都与人有关,因此在技术上集成的同时,还应强调管理与人的集成。(6)智能化

智能化是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智能制造技术(IMT)是将人工智能融入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贯彻智力活动,使系统柔性的方式集成起来,通过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取代或延伸制造系统中的部分脑力劳动,在制造过程中系统能自动监测其运行状态,在受到外界干扰或内部激励能自动调整其参数,以达到最佳状态和具备自组织能力。我国存在的差距与可实施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使我国的制造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表现在:技改投入相对不足,原有技术基础和研究开发能力薄弱,制造业产品落后,技术水平低,信息含量少,更新换代慢,以及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相对落后,缺乏国际竞争能力。面对这样形势,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实施先进的制造模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使我国的制造业站在世界先进行列,必须采取相适应的措施和策略。

(一)人才是关键。发展和推广先进的制造技术、实施先进的制造模式人才是关键。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制造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去占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科技人员必须强化市场意识,因此人才的培养要注意市场导向。要有产业观念、企业观念、信息观念、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科技人员要懂得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和经济法。要拓宽学科领域,更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培养一支了解和掌握机械工程科学的前沿技术人才,加速先进制造技术的推广和实施,为市场经济服务。

(二)加强政策与法规建设,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仍应制订科学的制造产业规划和制造技术进步的总体规划,以及相应的法规政策。避免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和重复引进的事情发生,要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市场盲目竞争造成的损失。

(三)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生产模式。对于一些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先进的制造模式,要根据我国现实存在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向前发展,避免盲目的追求目前实施有一定困难的理想的先进科学制造技术。目前要积极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制造模式。

(四)建立与发展我国自主的 NC、MC、CAD、CAM、FMS、CAT、CIM、IMS等制造自动化单元技术,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与现有成熟技术的有效结合。同时要有组织有计划的引进先进制造技术进行消化和吸收。对于引进的并行工程(CE)、敏捷制造(AM)、精良生产(LP)、智能制造(IM)等先进制造模式要根据它们的技术构思和特征开发创新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模式,(如独立制造岛)以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7]。

10.数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论文 篇十

【摘要】201 2年英固《经济学人》杂志将三维打印 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之..”。5D打印正在引发全球制遣业革命性变革,它与生物技术结合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分支一生物三维打印。生物三维打印是 5D打印技术研究的最前沿领域,也是5D打印技术中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方向,本文综述了生物三维打印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物5D打印;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学术论文 1.前言

三 维打印(T hree Dim ensi on P rinting,3DP)正在国内外掀起新一轮研究热潮,引发全球制造业产生革命性变革。2012年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誉共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并称其为“制造业未来的趋势”。美国《时代》周刊近期将3D打印列为“美国十大增长最快的 工业”。2013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新任期内的酋份国情咨文指出美国在新一轮的科研发展中需要大力发展3D打印技术,觉得“3D打印有潜力去改变现有制 造事物的方式”。2013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考察东湖高新区时指出:“这个技术(3D P)很重要,要抓紧产业化。”

生 物三维打印(Bio-3DP)是三维打印技术的一个分支,它是在三维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交叉应用。生物三维打印是以生物材料或活细胞进行三维打 印,以构建复杂生物三维结构,如个性化植入体、可再生人工骨、体外细胞三维结构体、人工器官等。它是目前3D打印技术研究的最前沿领域,也是3D打印技术 中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方向。

2000年在德 国Freiburg大学召开了“快速成型技术在生物医学的应用研讨会”,会上首次探讨了以3D打印技术为基础的组织工程支架和器官打印技术的发展。此后,以组织器官修复与重建为目的,国际上开发了各种生物3D打印技术包括用于组织工程支架构建的熔融挤出技术;基于喷墨技术的细胞打印,细胞和细菌的激光直写 t细胞和细菌的微接触印刷等。

2. 生物三维打印技术引发新一轮研究热潮

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的3D打印,正在迅速发展成为生物医学工程中的一项热门研究技术,其相关研究已在国内外掀起新一轮研究热潮。目前国内各级部委,科研院所、企业、医院、投融资机构等已充分意识和重视到该技术的重要意义和诱人前景。

2013 年8月22日,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组织召开了“北京生物三维打印前沿技术研讨暨成果对接会”。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医三院、等3O余家科研院所、企业、医院、投融资机构参加了此次研讨。与会专家就生物三维制造技术现状、发展及前景展望做了专题报告,并认为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 长足发展,及制造领域的传统优势资源与生物三维打印技术结合,具有发展生物三维打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优势。

2014 年1月l7日,由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生物三维打印高层论坛”在清华大学紫光国际交流中心成功召开。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国家工信部 装备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相关领导、两院院士(5位)、以及国内多所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学者、专家和企业界人士近80人参加了此次论坛。专家们一 致认为生物三维打印将成为支撑第三次产业革命中生物材料与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生物三维打印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必将为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产业链发展带 了新一轮的增长点和机遇!

生物三维打印技术的巨大潜力,同时引起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重视。欧盟委员会在《制造业的未来:2015-2020战略报告》中提出将重点发展生物材料、仿生材料和人工假体制造技术,并将生物技术列为支撑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四大学科之一。

美 国在(2020年制造技术的挑战》中将生物制造列为l1个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当前,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 SF)和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 IH)已 经联合启动开展了与生物三维打印有关的5项重点科研计划。2009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南卡罗来纳州(South C aroli n a State)总投资四千万美元共同资助的南卡罗来纳州器官生物制造研究计划。

3.生物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生物3D打印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可以根据所成形材料的生物学性能不同,将生物制造技术分为四个层次的应用:

(1)个性化体外模型制造:材料为无需生物相容性的工程材料,主要制造个性化体外器官模型、仿生模型等,用于手术规划、假肢设计、测试标准等。

(2)个性化植入体制造:材料为具有优良生物相容性,不降解材料,如:钛合金、聚氨酯等,可制造人工假肢植入物,用于人工器官、整形等。

(3)可降解组织工程支架制造:材料为既具有优良生物相容性,又能被生物降解的材料,如:胶原、聚乳酸等,可制造各种组织工程支架,应用于组织再生与修复等。

(4)细胞三维结构体的人工构建:材料为活细胞及其外基质材料,如:肝细胞一明胶、干细胞一纤维蛋白原等,用于构建三维细胞结构体,体外三维细胞模型及组织或器官胚体等。

这 四个层次是生物3D打印所提供的具体生物材料成型应用手段,对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们的应用研究预示着生 物3D打印必然将向更高层次、更为复杂的生物材料、生物组织、生物器官构建发展。其研究的发展趋势及重点预计包含以下几方面:

(1)细胞3D打印,即通过生物3D打印对细胞进行受控组装。高效单细胞精确打印技术、材料与细胞共打印技术、三维培养(生物反应器)技术等预计将会成为细胞3D打印的发展重点。这些技术是生物3D打印得以实现和满足生物学要求的核心。

(2)个性化组织工程支架和植入体打印。典型的需求应用如骨植入体的个性化仿生打印。在美国,骨修复材料市场每年超过200亿美元,这是一个需要高度个性化订制的生物医学材料产品。通过生物3D打印有望很好地实现患者骨缺损的个性化治疗。

(3)生物活体组织,器官构建。在组织器官解剖结构模型指导下,通过生物3D打印定位装配细胞、材料单元,制造组织或器官前体。通过构建的活体器件,这些定位组装的细胞自发的迁移、扩散、自组织进而形成了一个活体器官。

(4)药物研发领域的生物模型打印。药物的开发产业是一个投入非常大,但是成功率很低的产业。201 1年美国制药工业协会新药研发投入约为674美元,而其中 光辉瑞一家就投资了94tL美元,然而真正原创型新药的开发速度很慢,其瓶颈问题在于新药开发需要高通量的筛选过程。生物3D打印技术有望构建人工的组织 器官,用以进行有效的药物筛选。如打印类肝组织模型,代谢综合症模型等将是生物3D打印重要发展方向。

4结论

11.数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物理 除垢 阻垢 研究现状 发展

在工业化生产的过程中,锅炉结垢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锅炉的底部蒙上了一层灰尘,这会使水的流动变得更加缓慢,从而加剧能源的消耗,降低设备的使用效率。由此可见,物理除垢方式在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物理除垢、阻垢技术的研究现状

1.超声波除垢技术

超声波除垢技术利用一个个微分子在水溶液中的传递,消除了锅炉中的沉积物,提高污垢的处理速度与质量。在液体中,超声波分子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它可以缩小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在空间范围内减少两者的聚合力。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分子表面的张力在逐渐扩展,黏合程度在渐渐减弱。这样,在锅炉内部污垢的形成时间就会被无限期地延长,污垢的阴阳分子在自动结合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晶体。

超声波除垢装置的设计非常简单,并且它花费的成本非常低,对环保、节能有着深远的意义。一方面,超声波仪器可以将各部分分子捣碎,使聚集的盐晶成为一个个悬浮的小颗粒,促进污垢的溶解;另一方面,污垢会随着液体的走势而发展,彻底清除污垢。

2.磁场除垢、阻垢技术

磁场除垢、阻垢技术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根据磁场类型的不同,它可分成永磁和电磁两种。磁体的流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又与磁场的方向保持平衡,基于这种复杂性,到目前为止磁场除垢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有人认为在磁场内部可能会形成晶体,晶体附着在设备上会使污垢瓦解,从而达到除垢的效果;还有人认为,磁场会瓦解水中集结的分子,使它们变成一个个微小的颗粒,进而达到除垢的效果。虽然它们应用的原理不一,但都达到了清除污垢的目的。

3.电场除垢技术

电场除垢技术中的静电场效应是物理除垢的基本原理。在水分子分布相对密集的区域,电子都是首尾相连的,它们在不同的介质之间进行顺序式组合,在电场中形成极化形式。在此期间,正负离子会在互相吸引的过程中发生变化,水合作用也由此产生。水分子中同一类型的物质会自动配对,并包围钙、镁等离子,这就将污垢阻碍在锅炉的外部。此外,水合作用的溶解效果非常强,它能在内层一步步瓦解污垢,使污渍老化,从而达到进一步除垢的作用。

二、物理除垢、阻垢技术的发展

物理除垢、阻垢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超声波法、磁场法、电场法虽然都是现阶段非常有效的除垢途径,但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第一,这几种物理方式都是通过水体分子进行除垢的,适用性非常有限,并且我们还不能完全解开一些水体分子的奥秘;其次,我们应该研制出一种更完善的物理除垢、阻垢方法。以上三种除垢、阻垢技术都有着各自的利与弊,我们还需弥补缺陷、扩大优点,才能真正提高除垢的效率;第三,以改变水分子结构的形式是否会对水体的环境产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第四,我们从除垢、阻垢技术的现状可以看出,物理除垢法是无污染、无公害的节能环保性方法,此方式在锅炉冷凝、除菌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它与传统的化学制剂方式相比,效果更加明显,对水体的污染也更小,所以技术人员要在未来创造更加安全的绿色除垢方式。

三、结论

综上所述,物理除垢、阻垢技术的方式有很多,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技术人员要立足于现实情况,摒弃现有的技术弊端,继续发扬优势,探索除垢、阻垢的环保新方式。

参考文献:

[1]杜晓辉.高频脉冲电场循环水捕垢机理探究及系统开发[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5.

[2]孙津鸿.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除垢方法实验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3]桑晓.基于油田污水结垢的扫频磁场防垢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8.

12.数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论文 篇十二

国际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特别是到新世纪之后,网络安全技术不管是在开放方面还是在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已经渐渐走向成熟。然而人们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也正是因为互联网自由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而面临着一些网络安全问题。所以,为了促使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得到显著提高,就必须要加大研发网络安全技术的力度。

1 我国现阶段比较常用的网络安全技术

1.1 防火墙技术

各种网络安全技术最为常用的一种技术就是防火墙技术,根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排名第一位的网络安全技术产品就是防火墙产品,防火墙系统是一道设置在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屏障,不仅要实时保护内部网络的数据流,并且还一定要根据计算机的防火墙配置有效控制外部网络的访问,将一些具有威胁性的访问申请过滤。使用防火墙,不但可以有效保护内部网络资源,并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监控内部资源信息向外传输的情况。企业也可以利用防火墙技术来隔离内部网和互联网,所以它也被称为Intranet防火墙。

1.2 网络安全扫描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是可以帮助网络管理员对计算机中存在的安全漏洞进行及时了解,它是一项系统安全防范技术。利用网络安全扫描系统的运行,可以把一些隐藏在系统中的木马、病毒等扫描出来,有助于系统管理员针对安全漏洞问题及时实施相应的安全预防措施,促使计算机运行风险得到有效的降低。利用网络安全扫描技术,可以全方位地对Web站点、局域网络、操作系统、系统主机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展开安全漏洞的扫描,管理员可以根据安全扫描得知计算机服务有没有被攻击,此外,还能够检测系统有没有被外部非法网络安装窃听程序,也可以检测计算机防火墙的安全配置。

1.3 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和信息的机密性、数据原发鉴别、身份鉴别以及数据的完整性等安全问题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信息交换加密技术主要包括对称加密以及非对称加密。首先是对称加密技术。对称加密技术是用相同的钥匙对信息进行加密和解锁,换言之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种加密方法使加密过程得到了简化,交换信息的双方不需要互相交换和研究专用的加密方法。在交换阶段一定要确保私有钥匙没有被泄漏,才可以保证报文的机密性和完整性。但是这种技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如假设交换的一方对应的是多个交换对象,那么他就一定要维护多把钥匙。其次是非对称加密技术。密钥在非对称加密中被分解成私有密钥和公开密钥。这种技术当前被广泛的应用在了身份确认和数据签名等领域。

2 网络安全技术发展呈现出的现状

2.1 我国不具备自主研发的软件核心技术

数据库、操作系统以及CPU是网络安全核心其中最为主要的三个部分。现阶段,虽然大多数企业都已经在建设和维护网络安全方面消耗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大部分的网络设备及软件都不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而是从国外进口的,这就导致我国的网络安全技术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在处于这种竞争劣势下,就极易成为别国窃听和打击的对象。除此之外,国外一些杀毒系统和操作系统的开发商几乎已经在将中国的软件市场垄断。基于上述这些情况,我国一定要进一步加快研发软件核心技术的速度,根据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将能够确保我国网络安全运营的软件技术有效地开发出来。

2.2 安全技术不具备较高的防护能力

我国的各个企事业单位在现阶段都几乎已经建立起了专属网站,并且,电子商务也正处在快速发展的状态之中。但是,所应用的系统大部分都处在没有设防的状态中,所以很有可能会埋下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并且在进行网络假设的过程中,大多数企业没有及时采取各种技术防范措施来确保网络的安全。

2.3 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比较欠缺

由于互联网通信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服务器和配置器的种类变得越来越多,功能也变得更加完善,性能也变得更好。但是,不管是人才数量方面或者是专业水平方面,其专业技术人员都难以对当今的网络安全需要形成更好的适应性。此外,网络管理人员不具备较强的安全管理导向能力,如,当计算机系统出现崩溃的情况时,网络管理人员难以及时有效地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3 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深度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内容

各种类型不同的网络安全威胁因素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相应地网络安全技术也一定要不断获得提升和发展。加强识别网络安全技术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要以安全防护的相关内容为出发点,加强分析网络安全技术深度防护的力度,主要是对网络安全行为的内容和网络安全防护的匹配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基于特征库签名的深度报文的特征匹配是当前比较常用的一种安全防护分析方法,即根据报文的深度内容展开有针对性的分析,利用这种途径来获取网络安全攻击的特征,并利用特征库对匹配的网络攻击内容进行搜索,同时还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还有,基于安全防护的职能分析以及基于网络行为的模型学习也同样是一种较好的网络安全技术手段,即通过模拟具有特征性的网络行为以及分析网络行为的特征获取网络攻击行为的提前预警,这样就可以为保护计算机网络系统有力的条件。

3.2 把网络安全产业链转变成生态环境

产业价值链在近几年时间里随着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及行业也相应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的价值链变得越来越复杂。此外,生态环境的变化速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预期环境的变化速度,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在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参与方一定要加强自身对市场要求的适应能力。

3.3 网络安全技术将会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网络安全技术要得到优化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贯穿于网络发展的始终。此外,智能化的网络优化手段已经开始逐步取代人工化的网络优化手段。同时,还可以将网络优化知识库建立起来,进而针对一些存在于网络运行中的质量问题,将更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提供给网络管理者。所以,国内网络安全技术在未来几年时间里会在IMS的基础上将固定的NGN技术研制出来。这项技术的成功研制能够给企事业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业务支持。

3.4 朝着网络大容量的方向发展

国内互联网的业务量在近几年时间里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尤其是针对那些IP为主的数据业务而言,对交换机以及路由器的处理能力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想要对语音、图像等业务需求形成更好的满足,因此,要求IP网络一定要具备较强的包转发和处理能力,那么,未来的网络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一定会朝着大容量的方向发展。国内网络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广泛应用硬件交换、分组转发引擎,促使网络系统的整体性能得到切实提升。

4 结语

上一篇:自动化生产线设计过程下一篇:学校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