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共2篇)
1.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篇一
沿江地区生态林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结了沿江地区生态林业建设经营模式和经营结构系统及其产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研究了沿江地区生态林业定位,庭院林业开发及其经营水平上档次的科技投入、政策引导等可持续发展战略.
作 者:石怀绶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林业局,安徽,安庆,246001刊 名:林业经济问题 PKU英文刊名:PROBLEMS OF FORESTRY ECONOMICS年,卷(期):23(3)分类号:F326.23关键词:生态林业 可持续发展
2.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篇二
“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敏感度高,抗干扰能力弱,遭受破坏后生态系统很难恢复 中国的碳酸盐岩分布总面积约有130万km2,约
占全国总面积的13.5%。被埋藏于地下的则更为广泛,有的地区累计厚度可达几千米以至上万米。“中国南
方喀斯特”面积占整个中国喀斯特面积的55%,并主 要分布在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贵州、云南、广西等省 区市。其特征是生态敏感度高,环境容量低,抗干扰能 力弱,稳定性差,遭受破坏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基 岩裸露,威胁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开
人地矛盾异常尖锐、社性、景观结
构的镶嵌性等及斑块形状、斑块大小、生态系统间相 互作用、镶嵌系列等[4 都会经济发展落后和资源 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等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喀斯特地区 生态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的退化,严重影响喀斯特
4期 李安定,等:景观生态学与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重建 75 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退化生态喀斯特生态环境是 景观或生态系统在特定时空尺度上相对于干扰而有 的敏感反应和恢复状态,它是生态系统的固有属性 在干扰作用正反表现 j 我国西南岩溶山区是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最为 典型的地区
土地石漠化是岩溶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共同 作用的结果,要深入分析它的形成与发展,就必须 运用了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即把贵州省岩溶生态环 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土地利用方式作为一个 相互作用的系统,来认识环境与土地石漠化、土地 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关 系,从而准确的认识石漠化的成因 将从土地石漠化的自然环境
和人类因素出发,综合考虑各因子的影响程度,根 据土地石漠化发生、发展过程,综合考虑其可能的 影响因子和可选因子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可比性,选择以下因子进行分析(1)自然因素指标
土地石漠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岩性条件、地 形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等的影响,从较大范 围来看,植被具有单一性,故在因素的选择时没有 将其考虑在内,而主要从岩性、地形地貌、土壤、气 候和水资源条件等方面考虑。(2)社会经济因素指标
人为活动(包括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对土地
石漠化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人类社会、经济条 件造成的间接影响,指标的选取主要从人口、经济 发展和土地利用程度等方面来选择。
维普资讯 http://
石漠化原因及过程
石漠化是在自然岩溶过程基础上人为因素叠加 所造成的,它作为岩溶地区的一种环境恶化和土地 退化过程,根本原因是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涉及自然和人为因素,但人为因素是主因。
自然因素:石灰岩为表层土壤形成的母质;特殊 的水文地质条件为土地石漠化创造了条件,在地表 起伏较大而地下水以垂向作用为主的岩溶石山区只 能出现不连续的薄层有机质土;由于崎岖破碎及山 多坡陡等地形地貌的影响;年均温相对较低及降水 相对少的高原气候导致植被生长慢;岩溶地区性质 独特的土壤极易造成石漠化,碳酸盐岩系抗风蚀能
力强,母岩造壤能力差,成土过程缓慢,每形成厚1 cm的风化壳要4 000~8 500 a,若考虑淋溶则要 1.3×10 ~3.2×10 a,成土模数为45~75 t/hm · a,只有非喀斯特地区的1/80~1/10倍,且厚度不 均,因而土壤资源缺乏;土壤独特的肥力性质决定了 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由于岩溶作用,土壤中阳离子
交换量和有机质含量较高,但土壤中Mn、Fe、P等元 素有效性低,形成了低的肥力,加之土层薄、岩体裂 隙、漏斗发育等导致干旱,因而较脆弱;岩溶地区土 壤结构的上松下紧两种质态界面降低了稳定性,对 环境脆弱起放大作用-川。
人为因素: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是火烧、开垦、放牧和樵采。在喀斯特区域,人口超载压力大导致
维普资讯 3期 任海: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 l97 了大规模的毁林开荒,特别是陡坡垦荒及超载放牧
等导致水土流失而发生难以逆转的破坏;传统的旱 坡顺坡耕种等耕作方式以及农林牧比例失调等不合 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破坏了植被和水土环境;工农业 污染使岩溶地区水、土、气污染物指标超过其自净能 力而出现土壤条件恶化,如贵州1998年SO 排放总 量全国第二,加速了岩石的溶解,采矿过程中大量废 渣、矸石等影响 ”。
石漠化土地的形成一般有3个阶段:毁林开荒
一水土流失一岩石裸露,经历了顶极植被一灌草丛
一石漠过程。不同地方不同情景下土地石漠化的演
化时间、速率不同
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形成石漠化的原因有自然和人 为等很多因素,但从现实情况分析来 看,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影响 石漠化治理进度和成效的关键因素仍 然是人为因素。根据2 0 0 5 年的监测结 果,因人为因素造成的石漠化面积占 6 2 . 4 %。近年来,一些石山区由于人
为活动破坏,石漠化治理工作停滞不 广嚣袜业2 0 0 8 . 6 耩业论珐 2 0 前,个别地方甚至出现生态倒退。究 其根源是石山区群众的“ 粮、柴、钱” 三大涉及生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 本解决。. 缺粮,基本口粮无法保证。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多地少,人 均耕地不足O . 0 7 公顷,有的甚至不足 0 . 0 2 公顷,而且绝大多数都是石山窝 地,零星分散,土层薄、肥力低、单 产低。如大化县七百弄乡人均石山耕 地仅0 . 0 2 公顷,年人均产粮不足 1 2 0 公斤,根本无法保证基本口粮。为了生存,群众不得不在石山山脚和 下坡毁林开垦种植玉米,有的甚至从 山脚一直种至山顶。这种以破坏生态 为代价的行为仅是为了那点养家糊口 的口粮。为了种粮,原本覆盖良好的 石山植被被砍光,导致水土流失和岩 石裸露。. 缺柴,生活用能无可替代。石山区经济普遍落后,绝大多数群众 收入少,生活贫困,日常生活的基本 开支都难应付,无法拿出多余的钱来 建设沼气池,更谈不上使用液化气、太阳能等其它能源。没有其它可替代 能源,群众只能上山打柴,以解决日 常生活生产必须的用能问题。石山森 林植被本来就少且生长缓慢,打柴对 石山森林植被消耗最大、破坏最大。~ 2 0 0 5 年的监测结果来看,过度樵采 造成石漠化的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 一强。. 缺钱,经济收人人不敷出。石山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群众文化素质低、致富门路窄,经济 收人少,生活非常贫困。如东兰县三 弄乡、大化县七百弄乡的人均年纯收 入不足6 0 0 元,根本无法维持日常生 活开支。山区群众能够外出打工的均 外出打工,不能外出打工的大多数主 要靠放养山羊等增加经济收入。而养 羊特别是放牧对石山植被破坏极大,更有甚者,为了使羊能够吃到嫩草、嫩叶,这些地区有年年在冬季放火烧 山的陋习。缺钱还影响到退耕还林成 果巩固,如果退耕还林长期没有收 益,群众就没有积极性抚林、护林。石漠化治理的对策 1 . 解决基本口粮问题 实施移民搬迁和劳务输出。以 此降低石山区常住人口的密度,可直 接减轻石山区群众对基本口粮的需求 压力,进而减轻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压 力。这是最好的办法和途径。重点石 山县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移民搬 迁和劳务输出工作,特别是劳务输出 容易操作、见效快。
开展耕地整理和培肥,提高单 产。对山脚和沟谷洼地上条件相对较 好的有限耕地,采取坡改梯、砌墙保 土、培肥和建设地头水柜等综合配套 措施,改善耕地肥力和灌溉条件,努 力提高单产,生产更多粮食。实行粮食补助政策。一是实行
粮食补助比退耕还林更优惠的政策。如石山耕地退耕还林每公顷补助粮食 3 0 0(y~ 斤,连续补助1 0 年。二是按 人头由国家直接补贴粮食。即按照每 人每月消费1 5 公斤大米的标准,扣除 石山群众能够自产的粮食外,核定每 户粮食补贴数量并登记造册,由国家 按每公斤大米1 元的优惠价格,按季 供应石山区群众。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从根本上 解决石山地区群众的基本口粮问题,从山区群众口中拯救森林植被。在此 基础上,全面禁止石山毁林开垦,禁 止在山坡上种植任何农作物,已开垦 的要限期退耕还林。2 . 解决用柴问题
大力推广以沼气为主的替代能 源。就现阶段石山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来说,节柴的最好办法是大力推广沼 气池建设,尤其是“ 养殖一沼气一果” 三位一体的模式。农村家庭使用沼气 能直接减少因烧柴对森林资源的大量 消耗,不烧不砍是对石山森林植被最 好的保护。有条件的还可推广使用太 阳能、液化气、电能等替代能源。一
些石山区的村庄,随着经济收入增加
我国西南岩溶山区是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最为 典型的地区。在20世纪9O年代初到2l世纪初,国 家高度重视西南岩溶山区退化及脆弱生态环境恢复 与重建,如贵州在治理乌江、南盘江、北盘江和红水 河流域的过程中,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了
一些喀斯特植被恢复的新理论。但主要集中在个体
生态及退化群落的自然恢复研究的传统恢复生态学 理论,然而,如何从整个喀斯特生态系统的高度,通 过景观生态学理论及方法揭示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 的特征、机制、过程,以及探求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 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及退化景观恢复重建模式,仍是 目前生态恢复研究的一大“空白”
人类对喀斯特地区森林植被破坏严重,过度放
牧、开垦、采矿等活动,景观受长期负向干扰,导致生 态系统发生逆行演替,改变了景观格局及其功能。对于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方式,完全
受干扰的程度和方式有关。如:通过坡改梯、植树造 林、退耕还林还草等负反馈机制来减少水土流失;在 石漠化区域的湿润、蔽阴处种植藤蔓物种,如金银 花,使其对石漠化区域进行干扰,从而有助于生态环 境的改变;而物种入侵(如,紫茎泽兰)如今在喀斯 特地区成为“绿色荒漠化”,使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
雪上加霜,应该借助人为干扰、化学干扰、生物干扰 等方式来加以控制。曾有研究,对于退化生态系统
恢复与重建过程中适当地采取一些干扰措施有助于 加速恢复,因此通过一定的人为干扰使退化生态 系统正向演替来推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可以分尺度 研究,景观尺度可以根据建设及恢复目标等来确定。
【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喀斯特山区鲟鱼苗种的培育10-06
斯特林大学入学要求07-10
斯特林发电机简介10-28
读《卡斯特桥市长》有感,英文07-19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08-20
摩根贝斯特开业筹备计划书10-22
曼彻斯特大学世界排名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