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2024-06-25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共13篇)

1.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一

浅谈儿童美术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和人的天赋有一定的联系,但根本上是后天的培养和教育的结果,靠的是创新教育。那么儿童美术教育中,如何在创新教育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功能呢?我认为,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仅

向学生提供“黄金”,更要授予学生“点金术”的创新方法。

一、营造创新环境。环境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载体,学校的建筑设计以及用品的设置,都应为良好环境的创设而服务,并在艺术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一环境中,用学生的作品装饰学校,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欣赏自己的创造成果;利用学校长廊开辟艺术画廊;利用学校围墙开辟学生自由创造的天地;让学生自己动手美化教室,成为学校行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受外界限制,随时随地都可创造,这些做法让学校成为了学生创造

活动的中心。

二、学会创新语言。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非德对创新性推崇备至,主张通过儿童的美术创作,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正确地应用线、形、色等美术语言,是儿童美术教育中开展创新活动最基本的要素。

1、线。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线条是学生表现情感、创造形象的重要视觉元素。艾中信先生说过,作画要经过三个步骤:无法作画,以法作画,以情作画。孩子们信手画的线有许多珍贵的、原始的东西,那就是我们常说的童真。然而,中小学美术教育还必须让孩子们接受一些“正规”的美术教育,这就是“以法”作画。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我总结了三点:①变直为曲。低年级学生,由于受其生理特点、视觉特征的影响,所表达的形体都带有曲性感,而这种曲性是趋向于要画直的强烈意识,虽然比较笨拙,但它反映出学生在创作时的需要和激情。所以,要“以曲补直”,使学生在歪曲的线条中得到一种放松,体验一种情绪,儿童创作会更自由、更有个性,孩子的作品也会呈现出特有的情趣。②变有序为无序。不断地重复形象,会使学生的创造心理受到限制。因此,要在创作活动中突破有序,有意识地创造无序形象,扩展其创造空间,在创造过程中从有序中寻找并表现出无序的语言。比如小学美术第十一册,就教会学生运用颠倒、透叠等方法,把一些看似没有关联的物象组合在一起,改变思维方式,来了个“脑筋急转弯”。孩子们的作品也变得妙趣横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③变均衡为错落。对于形象结构中线条组合比较均衡的物体,应鼓励学生在创作中用节奏变化明显的线条来创造形象的内部线条,用装饰性的线条表现出疏密变化,用线的轻重粗细创造物象的外部轮廓,体现层次感。

2、形。形状可以分为自由形和几何形,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更要注重自由形的塑造,因为它更轻松,具有感性特征,更能体现孩子们眼中的世界。

①变正为歪。以平稳为主要习惯的作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美术活动的开展。所以从表现性的角度来看,对相当有规律的表现本体,或对具有不可歪曲的特征的事物,则要追求形体的视觉效果,崇尚形体的自然和表现感受。②变平衡为奇险。形体本身具有强烈的可塑性的形象,如人物、树、动物等。在创造活动中,则要求学生以奇险破平衡,加强形体的正面性和负面性的表现效果,创造出具有独特意义的趣味的作品。③变写实为夸张。由于学生受到视觉以及心理成熟度的制约,不能逼真地表现出所要表现的物象,作画时会失去

信心。

所以,在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时,主张变写实为夸张是极为有效的。让学生以一种新的观

察方式去看普通物体,获得一种新奇的感觉。

3、色。在绘画的诸要素中,颜色能够叙述的触动人们的感觉,并且能制造出一种特殊的情调。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用好色彩,表现出自己的情绪和个性。

①变平涂为点涂。孩子习惯于平涂物象,这就影响了他们对物象表现的情感投入。通过点涂教学,学生领略了色彩的丰富和变化,在变化中加强了对色彩的理解,从无意到有意,从简单到复杂,逐渐使整过创造过程艺术化、情感化。②变固有色为主观色。在学生不同的创作时期,对色彩的潜意识表现是不同的。根据罗恩非德的美术发展阶段来看,在前图式期学生的色彩以主观色来表现物象,而在图式期与写实萌发期,学生欲用固有色来表现物体,以“像”来评判自己的创作结果。所以在这一时期的创作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用主观色彩来表达自己对物象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在《夸张的表情》一课,我鼓励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蓝天白云、斑马的纹样、开放的鲜花等来装饰人物的面部,一张张表情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十分富有创意。③变均衡用色为强调色调。由于受固有色的影响,学生在表现色彩时往往用了很多种色相,造成画面多色而无色调。所以在这一时期的创作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用主观色彩来表达自己对物象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小学美术第六、七册色彩训练重点讲了三原色三间色的色调处理,改变了学生均衡用色的习惯,从而使画面色调统一协调,也保护了

孩子的艺术个性。

三、培养学生创新心理。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如何实施创新人格的培养呢?

1、健全创新心理。美术创作活动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建立自信心以及养成健康的成功感,帮助学生控制好情绪以及冲动行为,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化解不良情绪。加强对学生

审美能力的培养,了解多元化的审美需求,是建立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2、加强德育渗透。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德育渗透到教学内容中,通过对美好事物的展望

等行之有效的创作内容的实施,在学生的心中种下美好向上的种子。

3、培养感觉能力。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应当是美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发表看法,有了感受能力的提高,才谈得上为下一步的知觉、情感、理解、想象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注重对儿童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因为美术教育也应该成为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教育途径之一。

2.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二

一、创设和谐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气氛活跃, 学生的思想解放, 求知欲旺盛, 敢想、敢说、敢做, 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勇于大胆创新, 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在课堂上, 师生双方都处于心理愉快而思维活跃的情境之中, 在这样一个有疑问、有迷惘, 有争论的课堂上, 激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 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正是在这种思考、探索的过程中得以培养的.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则诱发探索, 从而发现真理.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使学生形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可通过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 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知识和联系和对比中提出问题, 特别是对于易于混淆的内容提出问题, 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上提出问题, 思考是否符合实际和是不是最佳解法等, 使学生自觉地寻找知识的关键所在, 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深刻.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 有的比较内向, 教师应鼓励其善于提问, 哪怕是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 教师都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也要对他能尝试质疑表示肯定, 再加以引导, 能使每名学生都能参与尝试质疑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形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教师要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 尽量提供学生提问的机会, 每节课都应留出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 教师要学会倾听, 随机应变.应及时肯定并加以指导, 不要一概否定或简单肯定,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质疑能力时, 要抓住时机及时引导, 鼓励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让学生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所在, 使学生有质疑的愿望, 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断提高, 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养成勤于思考、善于质疑问难的好习惯,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新情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 从而产生创新动机, 在激发、强化学生行为的同时, 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 让学生主动创新, 乐于创新.

四、优化练习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浅谈作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作文 教学 创新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注重对学生进行作文创新意识的诱发和培养,必须从培养想像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上下功夫,进行大胆的探索。

一、培养想像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想像,是作文的翅膀。陆机曾说,创作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没有想像,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像。作文一旦失去想像,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像,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像能力,进行想像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想像也是创新的翅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想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1、命题激活。好的作文题目,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学生一见会眼睛一亮,精神一振;兴趣顿生、跃跃欲试,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我曾经拟过一些假设、推测、幻想等想像性作文题目让学生写。如《妈妈年轻的时候》、《假若我有了钱》等,这类作文题,时代感强,有生活气息,学生兴趣大,最有话说,天马行空,驰骋想像,思路新颖。另外,适当鼓励学生写一些文学作品,如小小说、短剧等,也是训练学生想像能力的有效办法。

2、情景激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既可以激趣,又可以激发想像。如对班里的一台开动时发出“吱吱呀呀”杂声的风扇,如何看?有的同学认为“应多一些宽容”,对“不和谐的声音”,要理解和谅解甚至容忍;有的同学认为“应多一点关爱”,主张对有过缺点、犯过错误的同学,不能嫌弃;有的同学认为“应呼唤责任心”,风扇所以会噪声依旧,是因为同学缺乏责任心;有的同学以“风扇的哭诉”命题,说是由于使用过度而又缺乏养护造成的;还有的同学以“风扇与奉献”命题,认为风扇的精神其实是奉献的精神,风扇带“病”工作岂不是忘我的奉献?学生思维活跃,想像丰富。

再比如观舞蹈、听音乐作文,要求学生把动作、姿态、节奏、旋律等主观感受转换成语言文字来表达。通过情境作文,想像就成了跳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语言激活。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窗的钥匙。当然,作文指导课,教师讲究语言的感情色彩,是能够激发学生想像的。

有一次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以“美景”为话题,写一篇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学生面有难色。我说:“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生活中的美景到处可见:校园中寻求知识,是一道富有诗意的美景;家庭中感受亲情,是一道充满温馨的美景;社会中奉献真爱,是一道多姿多彩的美景……试一试,你的语言也许稚嫩,但那是你心灵的放飞,大胆的拿起你的笔来吧!”这番话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学生,此次作文涌现出了许多文情并茂的好文章,着实让我感动。可见,用语言激活想像,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

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我们一些学生,长期受定向思维的影响,迷信老师,迷信书本,亦步亦趋,拾人牙慧,不敢越雷池一步,提不出或不敢提与之不同的新见解、新思路。教师有必要帮助他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引导他们的思维向四面八方、上下左右辐射,鼓励他们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推陈出新,从不同角度获得解决问题的崭新途径和方法。

如组织学生赏雪时,布置思考:“雪除了洁白无瑕,还有哪些特点?”学生陆续说出了雪的软弱与怯懦(任人践踏),雪的无奈与沉重(无力无助),雪的虚伪与狡猾(表面白却掩盖着脏东西),雪的无私无畏(捐躯杀死病虫害),雪的轻浮与浅薄(飘逸的形态),雪的不实在,如昙花一现,无坚持精神,不能持之以恒等。如此求异思维,不能不说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比如“没有异想,何来天开”、“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何必苦口”、“马无夜草也肥,人无横财也富”、“严父未必出孝子,严师不一定出高徒”、“江山能移,本性不难改”、“走,并非上策”等俗语的求异思维训练,让人耳目一新,受到了石破天惊、出奇制胜的效果。

三、培养感性思维能力,诱发捕捉写作灵感

在写作方面,感性思维表现为写作灵感。有些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构思、立意、佳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迸发。抓住灵感,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文学史上,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其创造欲望。

4.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四

江西省鄱阳中学

黄英俊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教育、特别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班级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对班级采取开放式的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班级任命干部引进竞争机制,竞选担任;让学生写出竞选纲领,提出搞好工作的计划和设想,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计划。进行竟聘演讲,让能者居之。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讲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想像能力,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

四、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5.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五

对语文而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营造宽松氛围,唤起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教师应努力营造激发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语文活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雷雨》一课时,让学生在十分熟悉课文的前提下,在充分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情况下,分角色表演。让每个角色都在表演过程中说出与人物身份符合的话语,做出与人物身份吻合的动作,表现出与人物身份符合的心理。在宽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任务。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兴趣

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思维创新,不断培养学生让其打破常规,学会从多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在教学《项链》一课结尾时,莫泊桑用省略号给作品设置了一个妙不可言的“艺术空白”。我想作者莫泊桑构置的这个“艺术空白”的妙处绝不应该由教师传授反复强调的结论,而最好应该由学生实践体验得出。可让学生跳出作者的思维,设计故事走向,续写小说“结尾”,让学生猜想、编写众多可能发生的结局。这可以使所有学生都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三、指导自主学习,激发创新动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挣脱传统的教和学的应试教育的束缚,勇于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陈旧模式,形成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训练学生常规思维的同时,应善于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逐步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方法,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体验作为学习主体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的乐趣,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

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动机

鼓励学生对语文问题各抒己见,敢对老师或同学的解题思路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发难”老师,提出新问题。当学生提出教师没有预备到的问题或者教学出现失误时,面对学生的质问,老师不能怕丢面子,随便搪塞过去,或冷言冷语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浇灭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而应当诚恳地接受学生指出的问题,和颜悦色地针对错因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展开讨论,这样既是一次绝好的思维训练机会,也不损害教师的尊严,反而增加了课堂的民主气氛,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努力探求新知。

参考文献:

[1]《创新,时代的灵魂》,《辽宁教育》2000(3)

6.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六

【摘要】:《教育与创造》中提出:“只有创新才能使世界更美好,只有创新,才能为人类增加新知识,为世界带来新的幸福。创新成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育,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改变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是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关键词】:创新意识,中学美术,激发兴趣,审美意识。

一、正确认识、改变观念,是实现创新意识的前提。

必须正确认识美术课在整体课程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潜意识里面没有主课与副课之分,正确对待每一门课程。有了这一前提,之后的一切才会应运而生,顺理成章。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隐性的弊端,主要还是家长、社会、以至于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思想意识里面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县区和乡镇尤其严重)。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主课与副课无意识区分,过度的强调升学率等等,美术课教师的教学常常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从而导致美术教师的积极性一点点被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退,课堂学习和课堂作业也只是为了应付差事,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该彻底改变全社会的传统教育观念。

二、注重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理解与观察能力

观察是对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的察看。观察能力的培养存在于每一学科的教学,只是各有侧重。而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培养,则显得由为重要。因为无论是对事物的构想或表现,还是美术绘画学习过程本身,都应把观察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在初中美术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美术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讲授整体的观察方法及对比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学会怎样正确的观察所要描绘的物体。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在绘画训练中准确的描绘各种物体。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过程中,除了有教学上的构思和环节设计外,在评析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展评过程,这样学生可以对彼此的作品各抒己见,谈看法、谈观点,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变相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辩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事半功倍。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对于画家与我们来说,不是因为他们是艺术家,而是因为他们具有艺术家的观察力,具有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塑造美的能力。通过初中的美术教学,我们的要求不是要培养艺术家,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像艺术家那样的观察、创造和审美能力,教学将为我们提供这种创造精神与能力培养的宽广沃土。

二、提供开放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客体地位,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知道人人皆可创造出美丽独特的作品,给他们以足够的勇气和信心你将会发现不同凡响的改变。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之下,我们经常看到课堂往往是死气沉沉、机械、呆板、压抑个性、千篇一律、乏味的重复。学习中,学生只注重描摹对象,忽视自身创造性的表现。教师思想观念、手法过于陈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要求十分笼统,既分不清层次,也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因此,首先要赋于学生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空间,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营造适合培养创造能力的良好氛围。只有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另外,教师必须改变教育思维定势转变教师思想教育观念,要明确在美术教育中,美术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社会并不需要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专业艺术人才,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艺术家,这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美术教学必须从单纯的知识技能训练转化为兴趣、素质、个性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积极评价和欣赏学生的作品,努力从作品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去发现“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延展。

对于艺术创作,学生总会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即认为这些艺术作品不是一般人所为,我们是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殊不知这种认识阻碍了我们创造性的发挥以及创新的激情与动力。而创新,首先应该养成善于创新,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要让学生务必形成“创造力人皆有之”的概念,形成创新活动并非局限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等少数人身上,创新活动应成为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事的一种活动,要让每个学生明白,发明创造并非局限于发明创造新产品、新理论、新定理,发明创造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处。生活中的每一处景物、每一件事物都可能成为艺术表现的素材,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勤于动脑、敢于创新,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成为艺术家。

三、采用各种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兴趣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激发兴趣是为了启发思维,是为了实现创新。如果说创新是永恒不变的话题,那么兴趣就是创新得以实现的永恒动力。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当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就会主动地参与和实践,那么其中就会随之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创新能力。

老师欣赏或肯定学生作品的某些方面,学生就会对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才能吸收美术知识和培养美术技能。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变为自觉,心情也就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学生,思想活跃,信心十足,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热情。比如:在《触摸美丽》一课中我将同学们带入大自然,让他们闭上眼睛在清新的空气里自由地行走,随意地触摸身边任何物体。同学们会高兴地大叫,张开胳膊飞翔,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实在是太珍贵了。在同学们放松的同时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有些同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美术学科存在一定的恐惧感,有着一种畏难心理。他们认为绘画特别难,画出来的事物不像,只追求的是像与不像,不是讲究构图合理、线条流畅、色彩美丽,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必须让学生热爱美术,喜欢上美术课,培养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否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便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因地制宜,寻找学生最感兴趣的材料和游戏、最感兴趣的话题;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身边入手,通过装点自己的居室、生活学习用品进而深入到课堂美术学习中。比如:根据本地优异闪光的陶瓷艺术生产产业,我经常组织学生深入调查、欣赏,在充分了解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法后在美术课堂上让同学们运用陶泥来进行塑造和表现。在激发出学生兴趣和自豪感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学习美术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美术创作毕竟不是理性思考,没有1+1=2那么难,只要你用心去做、用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意识思维去创造都会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当然教师也要及时加以肯定,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适当地提出任何主题的表现不会只有一种方法,应该挑选大家最擅长的。有些学生动手能力特别强,那么就发挥他的长处,有的绘画课,可以用剪贴或其他的方法表现出来。

四 在创新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导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行为美、心灵美。教师是美的创造者,我们要用心去感悟、去表现,尽可能地丰富他们的生活,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力。在艺术活动中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的内心情感,在愉快充满幻想的艺术教学中,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用自己的意愿来创造,实现个性优化和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美好生存。如<<寻找美丽>>这节课,教学提示你为什么喜欢它,它美在哪里,放在哪里最美,要求学生积极发现美,并学会表达美、学会审美和热爱生活中美好事物。

参考文献:(1)《教育与创造》(2)《美术课程标准》(3)《教育心理学》

(4)《美学原理》(5)《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三门中学

7.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七

一、 加强理解, 重视创新教育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培养具有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的人才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中学阶段,学生对新鲜的体育运动和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学生也有着丰富的想像力。如果教师能够采取有效适合的手段和方法,那么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和培养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我们的中学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着必然性和可行性。

但是,创新能力不是像头发一样会自己长出来的。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应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好最基本的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习惯和品格,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活动, 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对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模仿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创新意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我们的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认真分析, 认清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新课标提倡新的教育理念,但是我国传统的教育存在重知识的灌输和高考中的分数、轻技能训练、身体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发展的弊端,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养成。我觉得以上这些可以用“五多五少”问题来归纳:“课堂控制学生太多,引导学生太少;要求整齐划一太多,因材施教太少; 学生被动学习太多,主动学习太少;教学关注分数太多,激发兴趣太少;教师辛勤付出太多,思考方法太少”。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尚未落实到行为层面,学校教育中有利于学生潜能发挥的平台太少,学生的成功体验太少。学生们少有活动的自由,少有思考的时间,少有参与管理的主动权。大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因此逐步下降,有的甚至产生焦虑甚至厌学情绪。

现代社会发展飞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已经不满足于一些简单枯燥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了解,出现了一大批非常叛逆的学生群体。这就要求教师营造好的教学氛围,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断加强学生体育教学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教师教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就是交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利器,就是交给学生独立打开知识宝库进行自主探索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法,就能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灵活应变、果断决策、不断创新,从而获得飞跃式发展。

三、 推行创新, 教会学生创新的方法

创新教育的推行主要是要靠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但是现如今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还守着自己的老一套过日子,对新的教育理念“充耳不闻”,造成创新教育在中学中很难甚至无法得到推行。所以,想要从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中受益,首先要从我们教师抓起。

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落后的教学理念,从以锻炼身体为目标向以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学生的创造力为主的现代体育教学模式转变,由以教师为教学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通过对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的改变, 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模仿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创新意识。

高中体育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的强心剂,也是推行创新教育最好的方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竞赛,通过愉快轻松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活动,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四、 教会提问, 进一步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高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主动参与其中, 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要积极大胆地提问,不依赖老师,敢于质疑问难,不断提高提问艺术。学生要学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水平,学生要根据教师的设问学会提问, 要抓住问题的重点来想问题、提问题。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的参与者转变。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我们的创新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不再是一味地由教师讲解示范, 而是由学生主动实践、思考、创造的新的适合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这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并在实践中成为创新和发展的主体。高中体育教学应是多样性和活泼的,而不是单调的运动。在创新体育教学中,学生应养成质疑的习惯,应当带着问题去学去练, 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反复地研究实践,养成“我要学”的强烈求知欲。

8.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八

一、营造氛围,提供学生创新空间

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创新动机有着无形的推动力。学生能在较好的氛围下,坦诚交流,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易于联想,自由、积极地寻找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发现自信,激发创造求新的动机。因而我在进行课堂设计时,首先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其次引导学生互相合作,活跃课堂气氛。

如在学习《荷叶伞》时,当小鱼、蜻蜓、青蛙躲到荷叶姐姐下面时,我对孩子们说:“如果你是她们中的一位,会对荷叶姐姐说什么?”一个学生说:“如果我是小鱼,一定会说:‘谢谢你,荷叶姐姐!”我赶紧鼓励说:“你这条小鱼可真有礼貌啊!蜻蜓、青蛙一定都会向你学习的。”接着学生发言更踊跃了:“荷叶姐姐,你淋着雨,冷吗?”“荷叶姐姐,把我的纱巾给你围上吧。”“荷叶姐姐,我给你唱支歌吧!”……学生在鼓励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着学习的快乐。课堂环境的民主、和谐,使学生感到气氛融洽,心态轻松,从而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潜在能力的显现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从而为他们提供了创新的空间。

二、诱发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明代教育家陈献章指出:“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疑”字,有疑才产生问题,有问才引入深思,这就是“学则须疑”的意义之所在。质疑是问题的开始,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当学习者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创新意识来自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疑,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所以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教学《麻雀》一课时,我在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受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同学却说:“老师,为什么说是母爱?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引得同学哄堂大笑。这时,我没有板起面孔,却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我佩服你敢于向老师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看来是老师概括得不够准确,那么怎样才准确呢?”学生又一次活跃了,通过讨论、质疑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创新思维的火花迸发了出来。

三、鼓励想象,开拓学生创新视野

想象是智力活动最具活力的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创造性。

如教学《小猴子下山》一文,学生明白了小猴子做事不专一,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我设计了一次延伸性思维训练:如果过了几天,小猴子又下山了,结果又会怎样?大家都认为,猴子会满载而归。我还不满足于此,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展开,想想会不会有另外的结果?为什么?这样,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新编故事,不但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从课文延伸至课外,同时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和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开拓了学生的创新视野。

四、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活动和实践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提高。

例如:把《雪孩子》、《松鼠和松果》、《狐狸和乌鸦》、《小猫种鱼》等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己欣赏,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创新活动的乐趣,增强了创新活动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活动舞台和实践空间,我们创办了手抄报、板报;开设了广播站,小小记者站;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学生通过亲自办报、调查、写作,丰富了语文知识,开阔了语文视野,增强了实践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9.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九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本人认为,职业中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一是作为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必须要掌握;二是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到工作当中去。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现就职业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提出自己几点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思想和方法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内心真实感受。在课堂上教师是“领衔主演”,多数学生是“听众、观众”,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也阻碍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广泛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1世纪是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目前借助多媒体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进行数学课的辅助教学已被师生们接受。

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动力,人的创造力是在一定的动机下引起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运用多媒体的声光、图象的翻滚、闪烁、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由被动到主动,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目的。

我们要借助多媒体真正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果,探索出教学模式的新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切实贯穿数学思想,吸引每一位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和思考的状态。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自主创新意识。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基础出发,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例如讲到指数函数时,让学生将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可与珠穆朗玛峰比高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真正的参与过程,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学生既独立自主又相互协作,求知的欲望不断被激活,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自我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三、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联系引发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与客观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的进步、发展都离不开数学,新的教育理念提倡新课导入要“创设问题情境”即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具体的教学情境。数学教师应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在导入新课时注入浓厚的生活气息,使数学问题以更生动具体的形式出现。例如在学习习近平面的基本性质时,我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笔尖和纸板、翻开的书本、门打开和关上。接着提出问题:“几个点才能确定一个平面?”从而引出不共线的三个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在我们学习的很多的数学概念中,都可以从实际问题引入,例如购房、购车分期付款中的数学问题,银行存(贷)款中的利息计算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对其进行探索,让其体验到数学的用处,数学的乐趣,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意识。

四利用数学背景知识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要注意体现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教学内容涵盖的知识与技能要尽可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探索性和开发性,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等比数列求和问题过程中,我讲了一个很经典的数学故事,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棋盘上共有8行8列,构成了64个格子,国王为奖赏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里的第1个格子放上1颗麦粒,第2个格子放上2颗麦粒,第3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依此类推,每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放完64个格子为止。问发明者要了多少颗麦粒。由此引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堂上作为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出好的教学方法,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为职业中学数学教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海玉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2007(8)

10.浅谈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十

【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的教学建议部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是学生加深对文本理解、体验的关键环节。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而有效的教学拓展能点燃孩子思维的火花,提高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之中,进行有效拓展,点燃思维火花,不但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效教学;拓展创新思维

创新教学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众所周知,阅读是学生通向大千世界的桥梁,它是以文章的阅读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理解文本,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所以,要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的教学拓展不可缺少。因为,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一般以阅读为基础,听话能力的提高也要靠阅读来促进。作为语文能力基石的阅读,如果仅仅靠有限的课文,那只能是杯水车薪。学生单从课文获得的信息远远不能满足于分析问题及表达的需要,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需要借力“拓展”了。

所谓的教学拓展就是结合文本适度地拓展相关内容,如主题相同的短文、片段,或链接与文本关系密切的课外知识,将文本置于更广阔、更开放的知识体系之中,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并通过这一开放的过程,使学生直接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开展阅读实践,以期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更为直接地说,语文教学拓展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老师由课内向课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适当的知识延伸,是学生在老师调动下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迁移环节。所以,有效的教学拓展能点燃孩子思维的火花,提高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挖掘课文中的训练点进行有效的教学拓展,在实践中得到了不少收获与启示。

一、巧挖契点,训练思维

如《浅水洼里的小鱼》这篇课文的结尾写小男孩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最后的省略号就是一个难得的思维训练的“契点”。因为这个省略号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包括小男孩后来扔鱼的情形,也包括他的思想情感,这无疑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围绕这个省略号,我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第一,小男孩捡了那么多鱼,他累不累?他最后有没有放弃呢?第二,假如你是小男孩,你心里会怎么想?第三,假如你是浅水洼里的小鱼,你会怎么感激小男孩?孩子们的回答非常精彩。他们说,从这个省略号里能看出小男孩捡了很多很多的鱼,他一定也很累,可能腰都酸了、手都疼了,但是他不会放弃的,因为小男孩很爱这些小鱼,很在乎小鱼的生命,他一定会挽救小鱼的生命,决不放弃。被救的小鱼儿一定会非常感激小男孩,它们会对小男孩说,“谢谢你救了我的命!我会永远记着你的。”“谢谢你还给我生命,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大海里生活了!”“我要告诉我的爸爸妈妈,是你救了我!”„„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课堂变得活跃而充满灵动。之后,我又让孩子们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课文,孩子们读得绘声绘色,体验到了文章带来的深厚情感。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将思维训练与理解课文内容、训练语言表达融为一体,实现多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奠定一定的写话基础,课前我收集了一些图片,如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地震过后的悲惨景象、被污染后的浑浊河流、被破坏的土地与森林等。图片播放出来,孩子们的心灵被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仿佛一下子从课本的小世界走向了社会的大世界。他们纷纷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对世界的同情心油然而生。在孩子们说完自己的愿望之后,我出示课后练习,让学生把“我要给„„”这个句式补充完整。学生很快就能按照课文的格式进行述说,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一个积极活跃的状态,续写课文已是水到渠成。看,他们是这样写的:“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盲人奶奶画一双明亮的眼睛,让她能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可怜的流浪狗画许多好吃的食物,它再也不会在街上苦苦寻食。”“假如我有一双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灾区的孩子画一座座学校,让他们和我们一样也能在温暖的教室里安静地学习,快乐地生活。”„„我不由得佩服起孩子们来了,他们的思维就像一口深井,让你带着喜悦越挖越深。

让孩子有感情地读课文,加上教师有意识的拓展活动,打开孩子思维的天窗,打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塑造孩子关心自然、贴近生活的金子般的心。让孩子在感受课文和拓展活动之后提高写话的能力,学会仿照课文形式续写课文,养成关心周围世界的习惯,培养善于想象的能力。

二、续编故事,激发思维

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编写故事。我先出示编写要求:“可以改编课文的故事,也可以写其它动物当上‘万兽之王’之后的表现等等。”

例如,在学习《丑小鸭》一课后,让学生想象“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后会做些什么?或者会遇到什么事?”

这时学生纷纷展开了想象,有的学生说,丑小鸭回到了他刚出生的地方,大伙都感到十分惊讶,丑小鸭宽宏大量,原谅了他们,他们也很惭愧,并向丑小鸭保证以后要善待任何人。从此,丑小鸭和鸭妈妈、伙伴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有的学生说,丑小鸭遇见了与他小时候有同样遭遇的丑小鸡。这时的丑小鸡十分沮丧,丑小鸭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了丑小鸡,鼓励丑小鸡鼓起勇气顽强地生活下去,就一定能获得幸福的,并陪伴着丑小鸡。最后,丑小鸡也长成了美丽的大公鸡„„

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编写故事对他们来说难度不大,他们很有兴趣。这同时也是紧扣教材开发的一次书面语言训练机会,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的一次好机会。孩子们跃跃欲试,有的写小松鼠当上万兽之王后的得意忘形,有的写大老虎当上万兽之王后的气焰嚣张,有的甚至写小兔子当上万兽之王后的无所适从。可见孩子们的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是多么的宽阔。

三、诗意仿写,发展思维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含很多妙词佳句,精彩语段,应让学生反复诵读,理解其包含的哲理,领会写作方法,通过说、写的拓展训练,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儿童的语言原本就是充满诗意的,从他们嘴里不禁意间流淌出来的稚语趣言,常常令你忍俊不禁,亦或令人童心飞扬。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语文园地六》中有一首可爱的小诗《谁和谁好》,诗意浅显易懂。读完后,我让孩子们快速仿写一节诗,要求结构相似,内容有新意,最好能押韵。不大一会儿,一节一节的小诗便珍珠一般从孩子们的嘴里蹦出来了。“谁和谁好?小鸟和树好。小鸟来唱歌,大树伸手抱。”“谁和谁好?鱼儿和水好。鱼儿水里游,浪花哈哈笑。”“谁和谁好?我和小狗好。我将小狗抱,狗儿尾巴摇。”„„多么富有童趣的语言!这就是孩子们灵感的创作。

再如《我爱绿叶》,文中开头一段:“朋友,在大自然中,你最喜欢什么?是蓝天上的缕缕白云?是苍翠的座座山峰?是香味四溢的奇花异草?还是碧波荡漾的水?„„至于我,我却要向绿叶献上一片痴情。”开头方式尤其值得揣摩借鉴,短短的几句话,运用了设问、排比、衬托等多种修辞方式,浑然天成,没有雕饰的痕迹。词语丰富准确,“缕缕白云”、“座座山峰”(AABC)等词的修饰使作陪衬的景物(白云、山峰、花草、湖水)显得特别美丽,且读起来琅琅上口。学完后让学生学着写一写《我爱„„》的开头,学生兴趣盎然,不仅话题丰富,而且用词优美。如“朋友,在万紫千红的百花里,你最爱什么呢?是雍容华贵的牡丹?还是出污泥不染的荷花?是香飘十里的桂花?还是傲霜挺立的花?„„至于我,我却要向梅花献上一片痴情。”“同学们,在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是姹紫嫣红的春天?是热情奔放的夏天?是果实累累的秋天,还是银装素裹的冬天?至于我,我却喜欢那生机勃勃的春天。”

抓住这个“读写结合点”进行诗意仿写,学生不仅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更重要的是要他们能借鉴作者的手法,发挥想象力,点燃思维的火花,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写出童真、童趣、童心!

四、整合教材,点燃思维

《我是什么》这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又进行了教学拓展,就是让孩子说一说水还可以为人们做哪些好事,水还会给人类带来哪些灾害。因为联系到了生活实际,孩子们一个个显得那样兴奋,争相表达。最后,我告诉孩子们一句谚语:“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旨在教育学生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有可能有两面性,人们如果想要完全降伏大自然,就必须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热爱科学,探索科学。

待孩子们理解之后,我继续追问,课本中还有哪篇课文也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孩子们一下子就说出了《风娃娃》。是呀,风娃娃既可以帮人们做好事,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麻烦。人类如果要征服它,就一定要想出科学的办法,解决风带给人类的危害。这样将课外的知识引入进行有效地拓展,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也让文本更加丰厚了。

11.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问题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的难易。只有具备问题意识才能协调整个思维系统,使智力功能发挥作用,认知结构得以优化。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师有意设计两组题让学生竞赛。题目如下:

1.比较分数的大小:

学生一看就提出意见说:“老师这种竞赛不公平。一组是同分母分数比大小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另一组是异分母分数比大小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单位不同怎么能加减?”教师有目的地把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疑问是思维的启动器,是人类打开宇宙大门的金钥匙,而质疑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借问题促创新,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初步形成。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引入“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个村庄,猪八戒出去化缘,好客的村民送了一个大西瓜,此时的猪八戒抱着大西瓜,馋得直流口水。孙悟空说:“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平均分这个西瓜”。猪八戒一听可不高兴,说:“不行,瓜是俺化缘来的,俺的食量大,应该多分些。”孙悟空听后,哈哈大笑说:“好,分给你怎么样?”猪八戒高兴极了,手舞足蹈。当他去领瓜时,却惊讶地发现:俺的瓜怎么比他们少得多呢?听到这里,同學们的兴趣备增,可心中又疑惑不解?猪八戒不是吃最多吗?怎么又比他们少呢?分数大小应该怎样比较呢?等一系列问题萦绕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并产生了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三、引导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而坚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上,要从被动接受现成结论,转变为自主探索构建新知。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上课,我就用挑战性的语气说:“同学们,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老师一看就知道,你们相信吗?咱们试试看。”接着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自然数,而我对答无误,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诀窍”,想解开心中的“谜”。于是,求知若渴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好这部分知识,成了主动探索者。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进行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把能被3整除的数任意调换各数中的位置,看它能不能被3整除;第二个实验是把不能被3整除的数也任意调换位置,使学生明确了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不是看数字所在的位置。第二,实验通过正反两个例子,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能被3整除的数,它的各位数上的和一定能被3整除的特征。这样在老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掌握新知,培养创新精神。

四、展开丰富想象,鼓励大胆创新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看到苹果熟了掉在地上,他便想象到为什么苹果不飞到天空而落在地上,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在教学中,多创设情境让学生大胆猜想,展开丰富的想象,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是势在必行的。例如:在五年级数学活动课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一道题目:一个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把它的每一边中点连接起来,得到第二个正方形,再把第二个正方形各边的中点连接起来,得到第三个正方形,求第三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多媒体出示图形:

让同学们展开想象,小组讨论,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比一比,哪组的方法好。于是,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都认真地思考讨论。有的同学说:我想用分割的方法,将正方形作两条对角线,这样将正方形平均分成面积相等的16个三角形,因此,阴影正方形面积是:42÷16×4=4(平方分米)。有的小组用平移的方法,求阴影正方形的面积;有些同学用折纸的方法,求阴影正方形的面积……由此可见,学生的想象是合理的、有创意的,能想出用平移、分割、对折等方法获得正确的解法。

因此,在教学中应多留给学生一个可以拓展的空间,让他们尽情想象,大胆创新,让课堂充满活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多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创新思维活动的环境氛围,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空间,一些表现机会,才能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真正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

12.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二

笔者认为,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 它维持并指导行为。因而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1.教师要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 有潜能的人, 应该关爱每一个学生, 不能喜优厌差。如果学生因暂时学习困难而受到冷遇, 他们会对学校产生畏难情绪, 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反之,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知识和智慧的阳光均匀地洒向每个学生, 对待学生没有偏颇, 一碗水端平,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在学习结果上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并耐心辅导, 逐步缩短差异, 学生就会对自己对老师的人格产生充分的信任, 也会增强对自己的信心, 从而增加学习的动力。2.对学生多肯定赞扬, 少否定批评。要善于鼓励学生,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成绩及时给予肯定, 在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时, 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 如你真会动脑筋, 你的想法很独特, 你真有办法等, 来鼓励学生的表现。教师一番真诚的赞扬, 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鼓舞, 学生会以更大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中。

二、精心设计训练, 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练习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 更是拓宽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创新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问题虽然可以是同一个, 但所得的答案可能各不相同。那么, 对问题的不同设计、不同想法、不同的思路, 就属于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在课堂练习中应提倡解法多样, 做到精设内容, 提供创新素材。例如, 在计算8+7=?时, 学生解决此类问题时, 有的采取数手指的办法, 先数8个再数7个;有的采取凑十法, 从7里借2与8凑成10, 7拿走了2还剩5, 10加5等于15;而高年级的学生则更多的是采用从长期形成的记忆中提取事实的方法, 直接说出答案。因此, 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想法, 教师要加以保护和鼓励, 不能因为他们的想法新奇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太低级而加以否定。一个问题多种解法, 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每个人都有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在充分表达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中, 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并能碰撞出创造性的火花。

三、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创新

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 由于好奇, 小学生常常会对一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疑问。恰恰是这种好奇心, 就成为潜在创新的不竭动力。在这种动力的促使下, 会不断出现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疑问, 如:你能根据6加几的计算方法来计算8加几吗?为什么老师能很快判断出随意的一个数能否被2、3、5除呢?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又使学生萌发出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另一方面, 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孩子提出的疑问, 老师要给予耐心的引导和帮助, 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在满足好奇心的过程中恰恰也实践了创新意识。

四、创造成功的机会, 提高创新意识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的、是优秀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为学生创设条件, 然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成功的内心体验就成为学生会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进取的强大动力,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形成“乐学”的心态。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高涨状态, 学习效率自然而然会得到提高。

培养创新意识, 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帮助, 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配合好学生的表现, 就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迅速发展起来。

摘要: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 创新教育的地位也日益凸显。数学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 担负起时代的使命, 把创新教育根植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教者根据教育实践, 从学习氛围、拓展思维、培养好奇心、体会成功等几方面浅略发表一下见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研究.江西省教育出版社, 2008.

[2]小学教学设计.山西省教育厅, 2007.

13.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三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认为,思维一般指理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过程,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人类认识事物,就是经过感觉达到思维,即运用抽象、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方法,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通过语言工具来表达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创新思维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脑力活动,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随着知识经济的的到来,社会需要的就是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科学的语言。大家都公认,数学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是锻炼理性思维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要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勇气,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通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观点、认识,相互启发补充。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多给予学生关爱和赞美,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和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勇于求新求异,激发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形成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心理取向和价值取向。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热情。

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要消除学生

对数学的枯燥感,必须要从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小学生对形象逼真, 色彩艳丽, 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故事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意感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热情。如我在教三年级“谁跑得快”时,用多媒体先向学生呈现一个“小象、小牛、小熊他们同路程不同时间、同时间不同路程赛跑”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哪个小动物跑得快?”学生不难发现比较速度快慢有两种:“相同时间看路程,路程远的速度快”和“相同路程看时间,时间少的速度快”。学生的回答让我把问题引向深入:“那么不同时间,不同路程怎么比较速度呢?”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了迫切寻找答案的操作动机和解决问题办法的思考。从而增添了学生解题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求异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散的求异思维,发散求异的目的在于创新。没有求异, 就无所谓创新。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对相同的数学内容表现出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所运用的解决方法也必然是多样的,这一过程也正是每个学生智慧的展示。从而利于学生发展求异思维, 挖掘创新潜能, 激发创新的欲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 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 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大胆尝试, 大胆创新。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问题。如我在教小学一年级“两位数加法”时,出示一道练习题:“22+13”学生自主探究后,展示出了多种算法: 第一种方法: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则;22+10=32,32+3=35; 第二种方法: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则;22+3=25,25+10=35; 第三种方法:十位加十位,个位加个位,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则;20+10=30,2+3=5,30+5=35;

第四种方法:运用凑整法,22+8=30,30+5=35;

这样, 通过算法多样化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题目,由于思维角度不同,计算的方法各不相同。经常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让其进行比较,寻求最佳解法,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励学生对知识探索的信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创新的欲望。

(三)适时评价, 增强创新勇气。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教师在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自行结论,亲身经历数学概念形成过程

时,教师应给予恰当评价, 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在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

起来时,其独到的见解往往会偏离教师原定的教案, 这时教师要审时度势, 因势利导。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不能采取指责批评, 而是点拨启发, 保持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的自尊和自信。这样, 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启迪,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学生才敢大胆地各抒己见。当学生有新颖见解时, 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体会成功和创造的欢乐。同时,也坚定学生创新的意志,发展创新的潜能, 做到敢想敢做, 发展创新的勇气。

二、提供创新契机,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倡导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所谓课堂质疑,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等提出自己的疑问。除此,学生独到的见解、奇特的想法也应包含在内。

做教师的都知道,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时,则是其思维最活跃之际,也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最佳契机。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可见,“疑”是打开思维大门的钥匙,是创造的基础。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应当是教师“主导”的任务之一。要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教师应重视假设质疑情景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质疑习惯和质疑能力。如在我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当我归纳总结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后,有一个学生质疑:“除法有没有分配律呢?”这个富有探讨性的问题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激烈探讨,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没有,并举例向大家证明:30÷(3+5)=30÷8=3......6,30÷3+30÷5=10+6=16,所以30÷(3+5)≠30÷3+30÷5,也就没有所谓的除法分配律。这时有个学生不犹质疑的说:“有除法分配律,例如:(25+10)÷5=35÷5=7,25÷5+10÷5=5+2=7, 推出(25+10)÷5=25÷5+10÷5,所以除法有分配律。”虽然这位学生错把分拆法当作了除法分配律,但是教师不能马上扼杀学生的想法,应该给予点拨和指导,积极鼓励这位同学敢于向权威挑战,向困难挑战,从而保护学生独创的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注重动手操作, 诱发创新思维活动。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操作也正是这两种思维的“桥梁”。只有人们的思维在发展,才

能诱发创新思维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多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独特、优越的平台。如我在教学“谁围的面积最大”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提供的12根

小棒动手围出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并记录长方形的长与宽,计算面积。通过学生动手尝试,学生不难发现 “在周长一定时,长与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当长与宽相等成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在验证这一规律时,我提出质疑:“如果不是12根小棒,14根小棒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发现14根不能围出正方形。抓住契机,我继续向学生追问:“如果想用14根小棒围出一个正方形,那怎么办呀?”学生纷纷讨论起来,有的学生说再加2根小棒就可以了,有的说再减2根小棒,还有的发现小棒只要是4的倍数就可以围出正方形。这时,一位学生突然回答:“14个小棒可以围出正方形,只要把其中的2个小棒从中间折断,这样每个边就是3个半小棒,不就可以围出正方形了吗?”他的回答让班级同学的思维得到升华。可见,动手操作不但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诱发创新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打破思维定势,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具有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集中体现在解决问题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把所学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思维迁移,形成开放性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如在学习“4”的乘法口诀后,可设计一道综合性题目:要求用算式表示小圆圈的总个数。列算式时,可引导学生作以下的思考。

OOO

OOO

OO

第一种方法:每排3个,再加上2个,则:3×2+2

第二种方法:整合为每排2个或4个,则:4×2或2×4

第三种方法:在第三排添上1个,再去掉1个,则:3×3-1

这样转换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使学生的新旧知识交融,更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求简创新,从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是促进学生数学理解,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初步的创新能力还有很多方法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神圣的责任。作为一名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更应该具有丰富饱满的知识,敢于创新的意识,探索创新的

精神,来满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需求,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留给学生一个多思、多变的广阔思维空间,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 1999

[2] 王梓坤:

《今日数学及其应用》数学通报 1994

[3] 李志勇:《小学数学教育》 2007(10)(11)2008(12)2004

??

??

??

上一篇:下雨的成语下一篇:ktv未成年法制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