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标考试

2024-10-21

历史新课标考试(精选12篇)

1.历史新课标考试 篇一

留盆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测试卷 姓名_________分数________

一、填空题:

1、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

2、新课标鼓励_自主_、_合作_、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3、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初中历史课程设计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

4、初中历史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

5、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历史学习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6、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7、编写历史教科书应当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编写。

8、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评价须以《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运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9、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

10、历史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等。

二、简答题:

1、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历史教学提了哪些合理化建议? ㈠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㈡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㈢注重对基础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㈤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㈥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评价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纸笔测试、教师观察、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等。

3、历史学科有哪些丰富的课程资源?

A.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⒉B.学校图书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C.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如:历史遗迹、遗址,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土教材、社区课程资源等。D.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E.网络资源。

F.历史课程资源还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人力资源。

4、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要遵循哪些原则? A.目标性原则 B.思想性原则

C.精选性原则 D.可行性原则

2.历史新课标考试 篇二

关键词:乡土历史,情景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史料的种类和搜集途径

根据初中历史新课标中的“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 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还应随时随地发现和利用社区中丰富的人力资源, 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 他们能够在不同层面, 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 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 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 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 我从中受到启发, 认为有必要在历史教学当中充分利用好乡土历史, 结合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 通过穿越时空的方式, 让学生神游历史, 从而达到历史新课标的要求。

通过调查, 我发现本地区有非常丰富的人文历史, 利用乡土历史教学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纵观古今, 如果想了解唐代中国的繁盛, 可以到高汉乡的波斯村;想了解水路运输兴衰史, 可以到邵伯古镇;想了解盐商兴衰史, 可以到何园和个园;想了解革命先烈如何舍小家顾大家, 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 可以到仙女镇的许晓轩故居;想了解抗战到相持阶段, 中国共产党处于日寇与国民党顽固派的夹击中的艰难处境, 可以到郭村保卫战纪念馆;想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 可以到广陵区的万福闸惨案纪念碑;想了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的变迁, 可以到大桥开发区。

第一, 搜集相关史料。由于是乡土历史, 因此更注重学生的实地调查。去到现在尚存的一些历史古迹, 例如邵伯古镇至今尚保存有甘棠庙、斗野亭、云川阁、大码头、大王庙、石板街, 发掘历史文化遗迹, 感受朴实的民俗文化;对老一辈进行访谈, 例如来到郭村, 走访周围乡镇尚存的战争亲历者;观察当今流传的风俗文化, 例如波斯村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 叫做“波斯六家庄, 荞面疙瘩汤”, 如今当地还广种荞麦, 附近饭店里也有荞面疙瘩汤、荞面薄饼、荞米粥等, 别具风味。

第二, 整理搜集的史料。由于学生的实际能力的限制, 学生搜集来的史料比较凌乱, 如同一团乱麻;教师要帮助学生对所搜集的史料进行整理, 主要是指导学生以时间顺序和人物活动为主线索, 使得史料条理清晰, 同时要求结合相关的史籍, 辨别史料的真伪, 使得学生明白史料的搜集要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 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求知态度。

第三,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初中历史新课标中“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 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 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 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 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 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 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表明学生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不是死记基本史实, 而是通过历史学习, 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 发现历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以及当时的人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不同的解决方法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从而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以致用, 把学习到的思维能力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可以通过整理史料, 使学生在对相关史料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的基础上, 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也可以由教师根据相关史料提出问题, 让学生结合史料去解决问题。这种做法正好体现初中历史新课标“注重探究式学习, 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 共同探讨问题, 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为了检验学习的效果, 可以通过历史小论文的方式, 事先让学生把从自己搜集的相关史料中发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表述出来, 然后在班级范围内进行交流。例如:针对邵伯古镇,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课题——《古镇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让学生认识到邵伯古镇古时辉煌和繁荣的根源是由于其所处的优越的地理位置, 但是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和水路运输自身的不足, 古镇逐渐开始没落。这样, 学生在看到邵伯古镇古代的繁荣和辉煌与现在的没落这个巨大反差的基础之上, 探讨未来古镇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从而对古镇未来的发展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3.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 篇三

关键词:新课标 历史教学

“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笔者认为“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更加科学地揭示了高中历史课程的特征和作用,明确了高中历史课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进一步”强调了历史学习的深刻性和扩展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揭示了高中历史教学最终要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最终目标。因此新课标倡导的基本教育理念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一、传统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一)教学目的以单一知识灌输为主

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单向输出过程,注重的是如何把教材中的知识让学生全部学会,因此教学就以教材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钻研教材,教好教材,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

(二)教学过程相对封闭,缺少讨论发散

教学过程是封闭性的,全凭一张嘴巴和一块黑板,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教学容量受限制,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鲜活性无从体现,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动性很少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基本上得不到培养,整个教学过程死气沉沉,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累;课本内容大多也是知识的汇集,很少有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的选文和问题,基本上也没有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对某一问题的深刻理解而出现的资料;课后作业的设计也是相当单一和固定化,很多都是带有明显暗示性或提示性的问题,作业的答案就在课本中,答案是唯一性的,学生只要翻书就会写作业,学生成了单纯的“搬运工”,只要把课本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转移到作业本上,就算是对这个知识学会了。

(三) 评价方式单一,无法促进学生进行反思

教学评价的手段只有考试,无论大考,小考,还是期中考,期末考,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尺。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遇到问题后只会翻书,等待老师抄写正确答案,不会动脑思考,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更是力不从心。

二、“新课标”下历史课程新特点

(一) 课程结构由“模块”加“专题”构成

2003年以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主要就是课程结构的变化,出现了焕然一新的课程结构,即“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普通高中歷史必修课分为历史(I)、历史(II)、历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二) 教材内容由通史向按照历史发展时序,古今贯通、中外混编的专题转变

传统教材内容是由通史构成: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和世界通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高一年级学习的是中国近现代史,高二年级学习的是世界近现代史,高三年级学习的是中国古代史。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把新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打破了传统的教材内容按通史编排的体系。在每一个模块中都采用专题的形式,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古今贯通、中外混编的编写体例。构建了高中历史新的教学体系。

(三)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标”和传统高中历史教学大纳相比,主要的不同就是课程目标的不同。在新课标中,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尤其是这里的“过程与方法”直接体现了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特点。

三、新课标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学新思路

(一)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对历史的再现,并以现代语言的叙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录像、历史剧表演等,把过去的事情真实地展现在同学面前,让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走进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历史,这样就把时空拉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便被激发出来。

(二) 更新观念终身学习,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是行动的灵魂,要真正做到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观念更新和角色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这个必要,教师应转变以往的那种自己是知识的权威者、是学生的知识宝库的陈旧观念,而应努力使自己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当今,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学生的知识信息不一定比教师少,甚至于超过教师。

(三) 转变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众所周知,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集中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双边活动”成为“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在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要构建师生的“学习共同体”简直是天方夜谭。因此,转变教学模式,不仅是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要求,更是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之后,付诸行动的重要体现。

(四)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要注意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切实消除“师道尊严”的“紧箍咒”,努力建构起一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

结语

4.新课标初三历史综合练习(七) 篇四

(七)一、单项选择题(10分)

1、将7月1日定为党的生日是为了纪念:

()A、五四运动

B、中共一大

C、中共七大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下列曾作为国民政府都城的城市是:

()①广州 ②武汉 ③南京 ④重庆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3、揭开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序幕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4、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A、三大战役开始

B、渡江战役开始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百团大战

5、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①淮海战役 ②平津战役 ③辽沈战役 ④渡江战役

A、③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④③②①

6、我们的对台基本方针是:

()A、一国两制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和平统一

D、武力统一

7、美国独立战争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大的不同是:()A、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殖民统治 C、革命过程中出现反复

D、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已用)

8、国际歌的词曲作者是:

()

①马克思 ②欧仁·鲍狄埃 ③狄盖特 ④恩格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主要“新”在:

()A、采用了国有化的形式

B、采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C、从根本上遏制了经济危机

D、剥夺了美国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10、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的发展的趋势是:()A、全球化

B、多极化

C、和平与发展 D、信息化

二、组合列举题(10分)

11、一战后召开了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请依据条约写出会议名称。(2分)(1)《凡尔赛和约》:(2)《九国公约》:

1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国家的战败而结束,请写出下列两个法西斯国家正式签署投降书的时间及影响。(4分)(1)德国:(2)日本:

13、中共的历史上很多次影响重大的会议,请写出下列会议的历史意义。(4分)(1)中共一大:(2)中共七大:(3)遵义会议:

(4)中共十届三中全会:

三、历史诊断题(10分)

14、下面是善于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的一段评价,其中有三处错误,请依据历史知识加以诊断和改正。(6分)

1954年,国家基本上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5、下面关于冷战政策的一段叙述,在两处错误,请诊断并加以纠正。(4分)

冷战政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实行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四、情境说明题(15分)

16、材料一:“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

材料二:沈阳北郊上空穹月高悬,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路轨被炸,第二天日军占领沈阳城。

材料三:1937年12月15日,已放下武器的中国军警人员3000多人,被日军解往南京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1)材料一出自何人之口?说说他的事迹?(2分)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结果怎样?(1分)

(3)针对材料三反映的史实用一句话谈谈感受。(1分)

17、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念。

――蒋中正

八月十四日(1)这是谁发给谁的电报?陪都是哪?(2分)

(2)电报是八月十四日发出,你认为应该是哪一年?(1分)

(3)发电报者的真实目的是什么?(1分)

(4)收电报者是怎样做的?为什么?(2分)

18、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遭到袭击的是什么地方? 这一事件发生在何时?(2分)

(2)发动袭击的是哪一国家?(1分)

(3)遭到袭击的国家作出了什么 反映?有何影响?(2分)

五、分析探究题(15分)

19、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如何?这一社会性质完全形成、结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中共为改变这一社会性质,经历了哪几个斗争时期?你有什么认识?(9分)

5.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篇五

陶岭中学桂莉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3.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4.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 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

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新的课改中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6.2011版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六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从别的实验区反馈的信息看,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想办法从不同的途径力求解决问题,这就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7.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新要求 篇七

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内容标准上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强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实现课程目标,这与旧教材、旧大纲有很大的区别,对历史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

一、教师要具备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和旧课标有着明显的差异。作为践行新课标的一线教师,首先就要更新教学理念,理念是我们行动的先导和灵魂,要使我们的教学改革得以彻底完成,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旧的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书,只是注重知识传授,教学目标也僵化地定位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上。把本来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历史变成了僵化的知识传授,历史课程变得索然无味。新课程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高中历史新课标的目标与定位。新课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构筑课程目标,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采取多种方法完成课程目标。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等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并自主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把学习历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放在完善自我,关注中华民族和人类命运上。在思想方面的教育更关注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贯彻到历史教学当中,关注学生的自身成长。

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对这些新理念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探讨,真正认识到新、旧教育理念的本质差别,从而真正去认识和践行新理念,完成历史的教育功能。

二、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新课标将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涉及到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采用专题模式进行历史教学与以往的通史模式有很大不同,通史教学模式追求学科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并且呈现出固态和静态的特征。新课标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通过学生对相关历史资料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自主探究和解析,达成学习目标。

新课标中增加了许多旧课标中没有的教学内容。包括“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等内容。新课标的这些内容,在原来一线历史教师的知识体系中是不存在的,这也是教师们的知识体系急需更新的地方。“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相比之下,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的现象就显得十分突出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1]

面对本身知识体系的欠缺,教师们仅仅是回头翻翻大学历史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既要着眼于教材,也要充分利用其他的课程资源,把握学术研究的潮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新课标也强调综合化,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和综合,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对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打破单学科的束缚,跳出学科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圈子,多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其掌握的本体性知识不能仅仅历史学这一学科范畴,而应向哲学、文学、地理学、政治学、以及自然科学拓展,使自己拥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立起多元化的本体性知识结构。”[2]

三、教师要具有研究能力

新课标在对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都提出了新要求,历史教师不仅也需要具备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史学发展的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3]

教师在实践新课标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既会有专业的问题,也会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从研究者的角度去分析审视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努力去探究问题,积累经验和教训,把专业知识和教学研究结合在一起,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科研本身会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起到调节的作用,既有助于教师认识专业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完成教育目标。

四、教师要重视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写进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教学质量的好坏密切相关。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这么丰富的课程资源在课改之前并没有得到有效运用,教师们依赖的课程资源也只有教科书一项,历史教师的任务也只是教教材,领学生机械的记忆教材上的知识,不敢越雷池一步,忽视了图书馆、博物馆、历史遗迹等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性。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师抛弃旧有的观念和认识,不能仅仅把教科书当做唯一的课程资源来看,要学会充分利用其他的课程资源,积累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历史学科较其他学科相比,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和复杂。对我们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也提高了难度。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通过社会调查、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库等办法,从学生的需求和教育的规律出发,充分利用校内外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新课标服务。

新课改的第一执行人就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灵魂。面对新课标对广大教师的新要求,要求教师们更新教学理念,全方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保证课程改革能够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任长松.面对新课程, 教师须更新知识结构[N].中国教育报, 2003-3-27.

[2]施海平.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其优化[N].中国教师报, 2006-6-21.

8.历史新课标考试 篇八

关键词:历史;新课标;历史教学

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新课标的诸多先进理念进行了灵活地运用,并都收获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以下,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新课标理念对初中历史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力求教学形式多样化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力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以此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促进其历史综合素养的进步与发展”。

组织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活动是贯彻、落实新课标上述理念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科举制的创立”这节内容之后,我就鼓励学生在认真阅读历史教材、相关历史读物、历史大家的不同观点等信息的基础之上,自由组成“科举制度是完美的人才选拔制度”及“科举制度是存在诸多缺陷的人才选拔制度”这两个观点对比鲜明的辩论小组,并要求他们在辩论过程中将自己支持的论点进行有逻辑、有条理的阐述与表达。

这样,学生就能在辩论活动中明白科举制的优势所在: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世族、门第的影响,为封建统治阶级拓宽了政治基础;同时,又清晰地懂得了科举制度背后的重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科举制度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科举制度的政治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官场的腐败和黑暗,不利于封建国家良好社会制度的建设。如此,借助课堂辩论活动,学生就对“科举制”这一人才选拔制度形成了更加全面、更加客观的认识与了解,不仅切实帮助他们复习、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知识点,与此同时又着重发展了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意识,真正收获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逐渐趋向现代化

历史新课标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要求教师“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到日常的历史教学实践之中。”

如在教学“灿烂的青铜文明”这节内容时,我就借助了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辅设备。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组青铜器作品: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以此让学生直面感受到我国商周青铜器制造的杰出工艺;在此基础上我又利用多媒体强大的视频功能,为学生播放了一段真实的考古纪录短片:历史考古学家在安阳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一段特殊的资料记载:在一座商王大墓中,有400多个殉葬人,他们有的和车马同葬,有的和猪狗同葬,其地位与牛马等牲畜相同。据考察,这些殉葬人实为奴隶,是被活埋或残忍杀死的。通过观看纪录片视频,学生就从中得以直观、形象且立体地感受到一个道理:灿烂的青铜文明离不开奴隶的艰辛创造,青铜文明的辉煌与灿烂是以奴隶的悲惨生活作为代价的。这样一来,学生对奴隶持有同情与可怜态度的同时,对他们有了更多的尊重与敬意,因为他们已经懂得假如没有奴隶们的艰辛付出就不会有灿烂的青铜器文化。

三、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有意识地渗透道德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时,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街头,向周围一些年龄较大的人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在同这些中老年人的沟通与交流中,学生们懂得了:嫁妆“四大件”已由改革开放前的缝纫机、自行车、手表与收音机变成了改革开放后的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现在更是更新、发展为手机、电脑、房子、汽车;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服款式单调,色彩多固定为蓝、灰两种色彩;改革开放后,人们在穿衣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色彩丰富、款式多样,处处彰显着个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在此基础上,便会油然迸发出对改革开放政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骄傲、自豪与拥护之感。如此,就将情感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轻松落实到了

实处。

以上是我个人关于初中历史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认识,希望能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学同仁的教学实践带来实质性的建议与帮助。若如此,笔者不胜荣幸。

9.历史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九

今天,学习培训换了展示平台,各单位在展示的原有基础上,还需要抽一名年轻老师起来回答问题,随机抽取,不能有丝毫的准备,现场回答,要不是对教材特别熟悉的话,真的是很难回答全面。看着很多抽到的老师对答如流,各有特点,有的讲得有广度,有的讲得有深度,共同点是来自课本,高于课本,体现了他们的学识渊博,平时善于积累。魏老师的点评甚是精彩,其深度和高度更是令我敬佩不已。在这个平台上,我们不仅收获更多知识,而且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在这个平台上,没有世俗的争斗,有的只是一个个渴望得到欣赏的心;在这个平台,拭去往昔的烦恼,增添了久违的舒适。可以说是“一棵树,四粒果”。

(二)两种感受

在培训的过程中,精神有点紧张,但是每个单位的发言精彩部分和自己随时产生灵感,我都如获至宝的做了记录,每分每秒都不敢懈怠生怕丢失了珍贵的东西。今天,是我收获最多的一天,在研讨过程中,很多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分析,真的是“献出自己的想法,取得集体共赢”,今天的感觉是紧张并收获着。

回想以前也参加过不少各类培训,但今天最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它的实用性,这也许就是理论的重要性吧。只有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才拥有生命!

(三)三粒收获

一、良师:在这次培训中,孙雪峰、张齐庆等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次培训为年轻教师提供一个成长的舞台。

二、益友:在这个舞台我们有了共同奋斗的经历,我们互相辩论,互相欣赏,彼此相识,共同提高。在课间休息时并结识了很多的同仁,为以后的专业成长储备了人脉资源。

三、成长,为了秋的收获,我们不断的劳作着,人们都说炎炎的夏日是庄稼生长最快的季节。在这个七月,我们吸足了养分也不断的成长着。

(四)四个“多”

人们常说:“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今天的培训更多的使自己有了更清理的定位,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努力的做到:

一、多读书,增加自己知识库的深度和广度。

二、多交流,与全县的历史老师多交流、沟通丰富自己。

三、多用心,要想做好教育工作你必须用心的喜欢这项事业。通过培训我发现凡是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们都已经把教育工作作为了一项事业,用真心去呵护自己的事业。

10.普通高中新课标历史学科解读 篇十

历史:专题打破了通史体例 湖大附中历史教研组长、高级教师罗静

课标特点

新课标同教学大纲相比,在教学理念、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具有更加鲜明的特点。

1.教学理念更先进。历史新课标改变了过去以教为中心,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偏重说教的倾向,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一方面,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另一方面,关注学生人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能够客观、正确地看待历史。

2.新颖的课程结构。首先,历史课标打破了长期使用的通史体例,大胆创新,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形成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其次,重新分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新的历史必修课程有3个学习模块,25个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

通过学习历史必修课程,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理解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新的历史选修课程共有6个学习模块,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3.体现鲜明时代性的教学内容。历史课标不仅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反映时代进步的课程内容,还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等专题,让学生体验社会进步,感悟历史发展,而且,还以选修课的方式去跟踪和反映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趋势。新课标在积极关注史学研究、重视政治史的同时,还加强了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等方面的内容。

4.不拘一格的教学评价方式。历史课标改变了过去强调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提出了具体的评价建议:如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考试等评价方式。

适应策略

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将对中学历史教学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并给教学双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我们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第一,历史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真正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历史教学不再只关注知识传递,而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二,学习新课标下的历史,学生必须摒弃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教师创设的课堂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现代社会,使课程内容适合学生的认知,多为学生提供分析历史事件的机会。对于新课标新增内容,学生现在也可主动去作了解。

11.历史新课标考试 篇十一

一、转变观念,更新思想

长期以来,历史课的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老师、学生、家长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以升学为唯一的目标,学生死记硬背,结果把一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科弄得死气沉沉,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想,彻底把历史教学从应试教育专向素质教育。使历史教学真正从知识、能力、觉悟诸方面全方位地考核、评估学生,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意志、情感及道德品质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样的教学才是学生欢迎的。

二、培养感情,互尊互爱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尊敬、崇拜任课教师,才有可能产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以树立威信。笔者认为以下两点至关重要。

1、教师要热爱学生

教师应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课上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要打消他们的顾虑;课下关心、理解学生,特别对差生,要与他们交真心,成为他们可信赖的朋友和指导者。同时对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

2、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

实践证明,教师的知识基础越是广博深厚,在教学中就越能运用自如,深入浅出,把知识讲深讲透,使整个教学渠道畅通,也就越能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敬。学生喜欢老师的同时也就喜欢上了你所教的这门课。例如:在讲必修(2)经济史中的自然经济时,为了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这一含义,课堂上我运用了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什么现象?通过这段唱词,学生明白了自然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模式,并非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即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式和方法及学生学的方式和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获得身心全面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因此,教学手段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环节

1、生动形象的讲述

历史本是有血有肉、丰富生动的,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科学严谨的语言再现历史场面,使学生如同亲临其境。如讲选修(3)《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内容时,笔者以诺曼底登陆战役为突破点,向学生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1944年6月 1日开始,英美盟军就夜以继日地格外繁忙,他们经过复杂的计算,反复和对各种参考数据后,预测到6月6日和7日两天,英吉利海峡将出现风平浪静的难得日子,于是统领部作出决定,从6月6日凌晨开始,以6500艘舰艇,近300万名陆海人员,11000多作战飞机,打响了二战中最大的登陆战役——诺曼底登陆。”并配合播放了《诺曼底登陆》纪录片。这样,整个课堂声图并茂。学生不仅在浓厚的兴趣中掌握了这一史实知识,而且发展了智力,增强了学习兴趣。

2、广泛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的现代化,我们要学会用新颖的、有趣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投影仪、影视录像、活动地图等,以吸引和调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讲必修(1)政治史“伟大的抗日战争”时,笔者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播放视频《血战台儿》、《南京大屠杀》中的有关镜头,这样,整个课堂气氛比单纯的讲解课文要浓厚,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认识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本质。同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感染了学生,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了情操。

3、启发讨论式教学

中國著名语言学家叶圣陶曾说:“所谓教师指主导作用,盖在于善于引导其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而启发讨论式教学具有这一特点。它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悬念,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学生之间也相互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中学历史课外活动,是新课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可以增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能力,更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叶圣陶先生说:“一定要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知识就越真。”比如,我在讲必修(1)“甲午战争”时,就通过课外活动为讲课做铺垫,组织学生观看了电影《甲午风云》,并组织了“学史一得”演讲赛。这样。笔者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锻炼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革命热情和爱国情感。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搞历史习作、历史自作、历史调查等活动。

四、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12.历史新课标考试 篇十二

2013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试题稳中有变, 全面渗透新课程理念, 坚持基础性、时代性, 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试卷坚持以能力立意, 根据教材主干知识, 创设新情境, 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和文科综合能力的考查。

一、试题分析

1.从题型来看稳中有变, 以材料构题, 试题模式稳定, 设问方式和类型稳定。非选择题40题设问稍有变化, 由两问变成三问。试题设计上, 材料由分段式材料变成完整单独的材料, 考查更趋主题化, 比如考查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41题的设计更加多元化, 除了文字观点外还有图表信息, 由评述题变为说明题, 主要考查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 难度相对下降。选修题45题材料立足教材本身, 命题模式不变, 考查清末新政和戊戌变法, 以及清末新政的实质, 两次改革结果差异大的原因。

2.新情景材料的选取, 与去年考题有明显不同, 在题干材料的选取上, 回归课本趋势明显, 由“脱离课本”走向“回归课本”, 由“脱教材考”走向“抓纲务本”, 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 使历史教、学、考有“本”可依, 有理可据, 基础与学科思维能力并重。如32题:1950年, 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 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 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似

D.历史上关系紧密

评析:材料的选取立足教材, 材料内容近似于课本内容, 学生读起来比较容易, 考查角度平和, 学生很容易入题, 四个备选项中, A项是直接原因, B、C两项是政治、经济原因, D项是历史原因, 选项有一定的迷惑性, 重在学科思维的考查, 体现了立足基础重在能力考查的理念。

3.考点分布较为合理。中国古代史 (24题、25题) , 世界古代史 (26题) , 世界近代史 (27题、28题) , 中国近代史 (29题、30题) , 世界现代史 (31题、32题、33题、34题、35题) , 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内容都有涉及。如24题考查中国古代分封制度:在周代分封制下, 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 战国时期, 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 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 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4.从试卷难度来看, 难度层次比较分明, 对学生有区分度, 立足史实基础识记、理解、运用, 重在综合能力的考查, 体现新课标理念。

5.从试卷价值取向来看, 整套试卷贯穿新史观, 不拘泥于教材, 注重历史的借鉴功能和多元性、广阔性、整体性。如29题:考查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 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6.从试题考查内容来看, 重在考查主干知识。如24题中国古代分封制度、25题中国古代主流思想、26题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27题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28题文艺复兴、30题新民主主义革命、31题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32题多极化趋势经济区域化、33题斯大林模式等等, 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如31题:有些学者认为, 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 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7.注重对考点知识的理解以及史实之间的联系。27题:对于“光荣革命”学生都知道, 但如果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一史实与当时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 就会影响做出正确的选择。35题:有俄罗斯学者认为, 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该题重点考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苏俄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联系。如27题:1688年, 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 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 (詹姆士二世的女儿) 为女王, 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8.强调时序性, 通过提取有效信息判断历史时期, 把握阶段特征。如34题:给出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 根据德国与周边国家疆域的变化, 来判断图的先后顺序。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历史综合知识, 史实必须清楚, 考查知识范围涉及到了世界近现代的国际关系。

9.不回避热点。今年高考历史试题仍然具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 隐含着很多对热点问题的考查。如40题海洋题, 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二、2014年高考备考建议

1.紧抓主干知识, 注重整合知识结构。

依据考纲、突出主干、时空整合、从专题到通史再到专题的复习思路, 在历史史观的统领下构建知识体系, 重视大事年表的运用, 强化时序性, 及其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深化重要历史问题, 对重要的概念或结论做到分解, 体会, 记忆。研究单元、课、目标题, 揭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阶段特征。注重整合知识结构, 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依托某个重点内容, 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到规律探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思维能力。要注重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加强对历史背景、历史联系和历史概念的掌握和判断。

2.强化历史发展的时序性。

通过大事年表复习历史史实, 落实大事年表的专项过关检测, 进行通史整合复习, 把握阶段特征。如复习《20世纪70年代的东西方世界》一课可以采取大事年表列表整合20世纪70年的史实, 通过史实归纳概括其阶段特征。

方式一:

方式二:

由70年代中国大事年表可以归纳出70年代中国的阶段特征:从政治斗争为中心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从武力完成祖国统一向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转变;从与西方对峙向与西方缓和关系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从主观主义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转变;文艺教育从“万马齐喑”到走向正轨等。由70年代世界大事年表可以归纳出70年代世界特征: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美苏争霸以美守苏攻为主, 但苏方前景不容乐观;局部战争不断, 但全球缓和趋势加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经历了从黄金时期到“滞涨”再到调整的过程;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变化等。通过大事年表复习历史史实, 并归纳阶段特征, 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和整体联系, 弥补教材零散的不足, 对知识进行通史整合, 利于学生全面准确把握和理解知识。

3.加强材料解读能力的培养。

强调运用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 以新材料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运用、迁移的能力, 仍是今后新课程高考命题能力考查的主要方向。尤其41题给我们的启示是, 今后的教学应该多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 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多组织讨论与课题研究,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训练学生的历史写作能力和初步的历史研究方法。而选做题给我们的启示是, 选修课复习单纯的按课本章节, 而不注意对完整历史线索的梳理和历史问题的整合, 注重按通史线索来讲授, 并把选修部分整合到必修教材中。

4.渗透时事热点, 关注社会现实。

在高考复习中多注意把握时代主题对于预测复习重点有一定意义, 对于老师而言要注意判断、把握时代潮流、历史主脉和本质, 注重周年、次周年大事的历史教学。2014年的周年纪念大事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兴中会成立120周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95周年;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开始90周年;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开始80周年;1949年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65周年;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50周年;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研制出第一辆蒸汽机车200周年;1944年美英军队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70周年等。

5.新史观引领教学。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带来的变化, 不仅仅是课程观念和教学观念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史学观念的变化。常用的史学观念: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及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将新史观融入教学, 对知识重组整合。

上一篇:偷懒不出操的检讨书下一篇:淋雨一直走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