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精选8篇)
1.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篇一
智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时代的变革,体制的更新,社会生活节奏的急速加快,人们的心理承受与以往迥然不同,受社会的影响,受成人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也日趋复杂化。智障学生也不例外。智障学生中贫困家庭子女缺少关心而放任自流,或者少言寡语,残缺家庭子女无所依赖而感己恐慌失落等等。鉴于以上诸种问题,给予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指导,帮助智障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与适应环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对智障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作为教师不但要充满爱心,而且要运用心理学原理帮助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就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智障学生也不例外。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智障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尽可能地促进智障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他具有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自我教育的能力。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智障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智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此,我有一些设想。
首先要了解并掌握智障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智障学生都有个别差异,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时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切忌一刀切,否则教育过程本身就变得枯燥乏味。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因无从入手教育智障孩子,主要的任务便落到了教师身上。教师或许会给学生设计他们想象中的发展方向,如果学生的发展稍有偏差,就会受到责难,这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关注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但有利于因材施教,而且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智障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是下列这几方面:
1.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表现得积极性高,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表现得积极性低,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自虐、打架等现象。2.意志一般为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破罐子破摔。
3.性格一般表现为: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自由散漫型,缺少和别人的和谐相处;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情绪喜怒无常。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智障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其次就需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适当减轻的。
正常的生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学习生活要有节奏,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如按时上学上课,按时就餐,按时参加学校、班级各项活动、按时就寝和起床。智障学生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助人为乐,热爱学习和劳动,遵守校纪校规,合理安排好学习和休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现代生理学家提倡的“积极的休息”指的就是教育“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学习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就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对其所进行的生活方式产生兴趣,从而形成良好循环。开展良好的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工作中,我觉得结合智障学生的特点,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去帮助智障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保护、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
1、利用好主题班会活动课。
班队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帮助智障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和别人,可以设计一些主题班会:比如对培智高年级,可以这样设计:要求程度较好的学生在卡片上写上一、二句描述自己特点的话,但不能出现自己的名字。要求程度较差的学生在卡片上写自己爱吃的东西或最喜欢做的事情。卡片收齐后,老师把这些卡片发给大家,请大家根据卡片上的自我介绍,猜猜卡片上的同学是谁,猜中以后,还要介绍这个同学的优点,同时指出他的不足,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希望。通过相互的评价,进一步了解自己,增进友谊,增强自信心。
2、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日常活动中
游戏是校园的基本活动,是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是开启心灵的钥匙。
智障学生日常活动中蕴藏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其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周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如通过语言领域的教学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经验,培养学生乐于与人交往的性格。
游戏是校园的基本活动,是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如学生通过玩 “过家家”、“超市”、“儿童医院”等角色游戏,培养了智障学生之间的友谊,发展智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在生活活动中,通过洗手、穿衣、做值日、整理衣物等活动,不仅培养了智障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而且也培养了智障学生住校的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指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由教育者设计和组织,以活动为基本方式,引发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从而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达到形成和改善学生心理的一种方法。如智障学生感受爱、接受爱的情绪体验,在和同伴、老师交往时懂得基本的交往原则,对尊重、合作、帮助等良好交往品质有初步的体验;有初步的真、善、美的感受能力,能以此来衡量别人和自己的行为;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内容,若想对智障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严格意义上,必须配合一定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措施,但是作为一名班主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工作,又是必要和有效的。
2.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篇二
一、认识智障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智力残疾是智障学生的先天不幸, 依照“健康”的科学内涵, 他们生来就与“健康”无缘了, 他们生理方面的不健康———智力残疾, 是我们教育者无法改变的, 可是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着眼, 我们教育者只能也必须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入手, 对智障孩子实施心理疏导, 对其行为加以矫正, 以减少和避免智障学生从“生理残疾”走向“心理残疾”, 使他们不断地趋于“健康”。这是从事培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要把它放在作为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去认识和探索。
二、抓住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
智力缺陷导致智障孩子的认知活动一般表现得迟钝。他们的大脑神经通常有一种惰性, 心理上缺乏追求和期待, 因而知觉的主动选择功能较差, 知觉速度缓慢, 知觉范围小, 注意力分散, 思维水平低, 语言能力发展缓慢, 甚至没有。能进行沟通的孩子大多发音不准, 发音困难, 口齿不清。他们的个性特征表现为:依赖性强, 惰性严重, 做事不能持之以恒;在情绪上表现为易变化, 多冲动, 行为难以控制, 遇事敏感多疑, “牛劲到底”。
三、积极探索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教师引领学生向每一个新的起点迈进的同时, 每时每刻都要善于发现和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每个教育环节中渗透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做他们的生活、情绪、行为的表率。
1. 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智障学生由于普遍存在的生理缺陷, 听觉感知和心理发展的渠道不畅通, 他们往往胆小、害怕、羞于见人。我们需要创造一个优美、怡人的校园环境和一个和谐温馨的班集体, 在这里有丰富的活动场所, 可以培养他们的广泛兴趣;同学之间友爱相处, 教师爱生如子等, 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会使孩子们感觉到在学校有如到家的感觉。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学校, 喜欢上班集体, 时间久了, 他们就会充满信心地乐于来到学校, 以自己能拥有这样的学习生活为荣。
2.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 目标的完成通过课堂来实施。因此, 它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对于这些孩子来说, 他们认知、感知能力以及知识经验的积累都是非常有限的。故而, 在教育内容上, 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孩子的实际需要, 从实际出发尽量提供简单易懂的教育训练内容, 接近孩子的生活实际, 让他们看得见, 摸得着。活动设计应由近到远、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以具体形象的事物为主。这些孩子的抽象思维极度贫乏,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内容, 要易于被孩子们接受、理解, 避免难懂、晦涩。
要热爱、相信、尊重、理解每一位学生, 尊重他们的人格。多以表扬鼓励为主, 要多与学生沟通, 善于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 让学生想说就说, 敢于表达不同意见, 教师给出相应的不同答案, 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从智障孩子的心理发展方面看, 他们感知事物的能力差, 只能直观地看到事物, 却不能做综合分析;他们注意力分散, 不稳定。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正常孩子, 对智障孩子来说更为贴切。愉快教育就是兴趣教育, 在智障孩子身上, 发展游戏教育,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意识, 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 这就要求教师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依赖生活环境, 所利用的生活中的实物、图片和环境, 是孩子能够亲眼看到的、和自己的生活贴近的事物。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有兴趣了, 能够主动参与, 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心理调试过程。
例如, 我在讲授数学“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一课时, 在学生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后, 我出示了一个“神奇”的小袋子, 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推向高潮, 他们不自觉地来到我身边, 就要去摸袋子, 这时, 我因势利导, 组织学生们做了两种游戏:一种是指名摸一种图形;一种是指名摸不同图形。游戏内容由简到难。学生从口袋中摸出指定形状的物品, 并说出名称, 不仅掌握了知识, 同时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自信, 这种快乐让他们久久不能忘怀。
3. 尽力满足学生表达情感的愿望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 人总有表达的欲望, 智障学生情感易外露, 自制力较差, 情绪很不稳定, 容易激动和爆发, 遇到高兴的事情就喜形于色, 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 甚至哭泣。为了能让他们保持好的心境,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把想要说的和想要做的都表达出来或做出来。比如, 有的学生情感表现为:“老师我想你了”, 说完就往教师身上一贴, 得到心理的满足;有的学生则表现为走到教师跟前, 把脸凑给老师, 让老师掐一掐或者摸一摸, 之后就高高兴兴地跑了;而有的学生则走过来直接抱着老师……学生们的种种表现, 老师都不能有反感情绪, 要笑脸相迎, 一一做出回应, 别去挫伤学生, 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展现亲近他人的愿望, 始终保持活泼、稳定、快乐的心情。
此外多让学生参与一些合适的、能满足他们心理要求的体验活动, 这也可以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心境, 培养丰富的理智感, 让他们用心去体会新的环境和条件, 克服种种困难, 从心理障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4. 引领学生学会心中有爱, 心存感激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正所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就是关心、宽容与理解。然而智障孩子成长历程非常艰辛, 父母会因为有了这样的孩子导致不和, 家长往往看到孩子就烦, 有的甚至使用暴力。试想,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 孩子怎么会体验到爱, 怎么能学会去感激呢?其结果只能是致使孩子用相同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所以, 作为教师, 我们要无私地爱每一个智障孩子, 爱他们的同时, 也要引导让他们学会去爱别人, 这样他们才不会以自我的情感来评判这世间的一切。平时多组织他们参加公益活动, 在活动中引导他们去关心他人, 学会互相帮助, 用自己的真情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在生活中, 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有的孩子会心存感激, 而有的孩子却不能意识到, 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 教育孩子知道别人在帮助、关心、爱他们, 要心存感激地去面对, 而不是漠视。
5. 家长与教师要密切合作
要做好智障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除了教师的积极引导, 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 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多沟通, 必要时, 也可以召开家长会, 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由于家中有智力障碍儿童, 家长常会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压力, 这些压力对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无疑是一道障碍。要告诫家长, 在家中, 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杜绝不良习惯。
因此, 教师在关注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 不可忽视对家长的指导, 教他们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以便引导学生向着正确健康的心理方向发展。如此家庭与学校紧密结合, 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 我想引用美国人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中的一段话作为我们探索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航标。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 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 他便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 他便学会自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 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 他便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 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 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全心的爱, 积极维护智障孩子的心理健康, 让他们学会自信, 学会自赏, 学会自爱, 也学会钟爱别人, 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一路欢歌, 一路阳光, 形成健康的人格, 心理日趋健康, 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3.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步研究 篇三
关键词:心理健康 智障学生 教学方法
智障学生由于大脑发育障碍,其身心特性较之正常学生在发展方面有明显差异。可以从基本特性(智能、体能)和次级特性(情绪、社会性方面)来分析。智力障碍的程度不同,其身心特征具体表现也不一样。在我对一、二、三年级六名中度生和四年级一名重度生调查中发现,其智能、情绪和人格方面的特征表现尤为突出。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任务
1.发展潜能。目的在于帮助智障学生扫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使其得到协调、充分发展。
第一,营建多种智能发展的班级环境。哈佛大学的教育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所提出八种智能理论,这八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有的智障儿童语言发展突出,有的智障儿童对音乐、节奏领悟力强,有的形象记忆显示长时的特点。在教室的布置中,推行“一块语言板、一个玩具柜、一个生态窗、一个音乐角”,有利于教师在心理健康课上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
第二,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智障学生认知低下,对人总有依赖性或积极跟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是发展潜能的核心。实行“一个融合”,推行“五个自主”。即“学校全方位管理、教育教学等工作融合”,“五个自主”是:“自理自主”“劳动自主”“学习自主”“交往自主”“休闲自主”。将“我洗小方绢”“小小值日生”“今天我当班长”“他是我的朋友”“我最喜欢……”等系列活动,融合心理健康课来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信精神。如果说自主是发展潜能核心,而自信则是发展潜能的动力。智障学生一般不自信,总以为别人都是对的,对自我认知灰暗,于是采取“一个引进”(将智障学生日常生活中成功或失败地举动在心理健康课上再次展示或提供成功机遇),“一个步子”(即将多种目标小化),“多元評价”(多种类、多人群、多环节评价)来树立学生的自信。
2.补偿缺陷。在对我校二十名智障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情绪、社交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在心理健康课上要采用针对性调查(调查存在问题的方面),目的性设计(教案设计),实效性检验(再用相同项目检查学生的教育效果)。步移式推动(采用跟踪套表再次调查、设计、检测、不断推进辅导效果)。
3.提供个案。心理辅导个案案源渠道较多,但心理健康课中的表现异常的学生,应作为个案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心理健康课上哪些现象可作为个案案源呢?第一,参与度不高;第二,感受异常;第三,表情冷漠;第四,精力过剩,表现肤浅。经过一段时间的个案辅导或者个案辅导以及心理健康课共同干预学生,促使其向健康转化。
二、心理健康课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心理健康课的内容从自我心理、学习心理、人际心理、合作心理、生活心理、认知心理、创造心理、成功心理、品德心理等九个方面来构建体系,结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郑日昌教授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入手,从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来构思心理健康课的内容体系,并且根据年龄、智能的不同,有所侧重,智障学生中年组(4、5、6)侧重学习,习惯的训练,高年组(7、8、9)侧重情绪、社会适应训练。
三、心理健康课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参与。对智障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教育场,没有真情投入的感受,一堂心理健康课可能对他们毫无意义。为此,在课堂上要有多重感觉的恰当刺激,引起他们的神经兴奋点适度呈抛物线状分布。
2.分层。教学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对于智障学生尤其如此。在心理健康课中要做到设计的环节包容性广,应突出不同层面学生都有所感触或领悟;参与面广,每类学生都有表达的要求;选择性大,每一类学生都可能选择到自我展示或参与形式;开放性强,要淡出课堂的界,形成教育的开放性的“场”。
3.体验。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智障学生的固执特性,时刻提醒教师决不能采用强制手段来进行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更好地加深他们的理解和印象。
4.训练。心理健康课承担着发展潜能,补偿缺陷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内容适时适度进行心理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4.听障及智障学生心理与教育 篇四
第一部分
听障学生心理与教育
一、听力残疾学生心理
(一)听力残疾的诊断
1、什么事听力残疾的诊断
听力残疾的诊断是通过听力检查对被检测者有无听力残疾,听力残疾的部位、性质以及听力损失程度作出评估,其目的是为检出的听力残疾者提供治疗和康复训练的科学依据。
2、听力残疾的诊断方法。
(1)行为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受到声音刺激后有无相应的行为反应,一次简介推断其听力是否正常的方法。听力测查法。
(2)主管测听法。常用的有语声测听、哨声测听、击掌测听、音叉测听、纯音听力计测听和语言测听等。
客观测听法。常用的有电击反应测听、声导抗测听。
(二)听力残疾学生的心理特点。
1、听力残疾学生感知活动的特点
感觉和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形式,感觉只是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听力残疾学生感知活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感知活动受到局限。(2)不能利用声音定向。
(3)使视觉发生明显的变化。
(4)触觉、振动觉、言语动觉更具有重要性。
针对听力残疾学生感知活动的特点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视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重视触觉、振动觉的功能训练。
2、听力残疾学生注意的特点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征。听力残疾学生注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引起注意的刺激主要来自视觉对象。听力残疾学生不能获难以对听觉刺激产生和保持注意。
(2)无意注意起主导作用,有意注意发展迟缓。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反之则是有意注意。
(3)注意的稳定性较差。由于听力残疾学生较多地依赖和使用视觉感知事物,往往因其视觉疲劳而分散注意;如果被注意的对象难以理解获枯燥无味,其注意很难长时间保持。
(4)注意分配困难,较多用注意的转移代替注意分配。(5)注意难以随任务变化而适时转移。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在学习活动中是相辅相成的,把二者恰当地结合起来组织教学,既能集中注意力,又可以减轻注意的疲劳。
3、听力残疾学生记忆的特点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
环节。听力残疾学生记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视觉记忆相对占优势。从记忆所依赖的分析器来看,听力残疾学生的视觉记忆优于动觉记忆。
(2)对与词语关联密切的材料的记忆明显薄弱。凡是需要借助语言的记忆才来哦,听力残疾学生的记忆效果都较普通学生差。
根据听力残疾学生的记忆特点,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办法增强听力残疾学生的记忆能力,诸如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记忆活动、充分利用无意记忆、着力培养有意记忆、将意义识记与机械识记恰当地结合起来等。
4、听力残疾学生想象的特点。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个新形象称为想象表象。听力残疾学生想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无意性较强,有意性相对薄弱。听力残疾学生的想象往往是由外界事物的直接刺激所引起的形象的联想,或在情绪和兴趣的影响下展开想象。
(2)富于形象性和直观性,逻辑性和概括性相对肤浅。(3)再造性成分较多,创造性成分较少。
培养听力残疾学生的想象力,应从发展其语言活动能力、丰富表象积累想象素材、陶冶情感激发想象动力、培养阅读兴趣扩大信息量等措施入手。
5、听力残疾学生思维的特点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听力残疾学生思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
(2)思维发展较长时间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
(3)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发展到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转变过程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4)思维过程的特点:
分析与综合。听力残疾学生的分析能力往往由于综合能力。比较。听力残疾学生容易找出事物之间的不同点,而较难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点;不善于作全面比较,往往顾此失彼;通常注意事物的外在差异而忽视事物的本质特征。
(5)思维形式的特点。仅以听力残疾学生掌握概念的特点为例,往往是将概念扩大与缩小而失之准确。
培养听力残疾学生的思维恩那个李,要正确认识发展其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切实贯彻启发式教学,把语言学习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开展系统的认知策略训练,培养听力残疾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6、听力残疾学生语言的特点
言语是人们在各种活动中应用语言的过程。听力残疾学生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言语形成的过程与健听学生不同。听力残疾学生由于缺少听觉的帮助,在入学后才开始系统地学习口语和书面语,造成口语和书面语一起学。
(2)听力残疾学生除学习口语、书面语外还要学习和运用手语。(3)听力残疾学生在感受口语的过程中还要使用看话的方式。认识听力残疾学生言语活动的特点,遵循规律指导他们的言语活动,有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言语能力。
7、听力残疾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
心理学把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二产生的体验称为情绪、情感。通常把一些低级、简单、与生理联系较密切的体验称为情绪,把高级、复杂、与社会联系较密切的体验称为情感,但二者的区别只是相对的,很难截然分开。听力残疾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听力残疾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情绪、情感内容日益丰富但相对贫乏;情感体验日益加深又相对肤浅;情感的稳定性有所发展,但易变性仍很强。
(2)听力残疾学生高级情感的发展。听力残疾学生的理智感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道德感主要是在集中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其美感主要是再艺术、文学等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听力残疾学生的情感教育主要通过增长知识、丰富阅历,切实提高语言能力,增强情感体验与表达功能促进其情感的发展。
8、听力残疾学生意志品质的特点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调节行动去克服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听力残疾学生意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意志的自觉性一般比较低。(2)意志的果断性一般不强。(3)意志的坚持性不很强。
(4)意志的自控性不如普通学生。
培养残疾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应从大处着眼,开展目的、理想教育;从小处着手,加强意志行为训练;重视引导他们意志的自我锻炼。
二、听力残疾学生的教育
(一)聋校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指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它是再总结教学实际经验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聋校除应遵循普校一般的教学原则外,其特殊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1、传授知识与发展语言相统一的原则
2、最大限度利用残余听力的原则。
3、多种语言形式综合运用的原则。
4、各科教学共同负有发展听力残疾学生语言的责任原则。
(二)聋校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
聋校的教学方法和普通中小学校一般的教学方法和学科教学法有许多相同的,但也有一些特有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在语言训练课中,听觉训练、言语训练飞方法,律动课中的演示法,沟通与交往课中的示范法等。
第二部分
智障学生的心理及教育
一、智障学生的鉴定
1、智障学生鉴定原则
(1)目的性原则:鉴定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主要是通过鉴定确定学生智力缺陷的类型和程度,为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专业人员的教育训练决策提供参考。
(2)客观性原则:鉴定过程中必须采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如实地记录所观察到是事实,多方面地搜集材料,避免主管臆断。
(3)系统性原则:鉴定过程中要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和实际表现进行系统的深入的了解。
(4)连续性原则:鉴定工作必须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持续性。智力测验通常是一年一次。
(5)个别性原则:为了使鉴定结果更准确、全面和公正,进行鉴定时应当尽可能在一对一的情况下进行。
2、智力障碍学生鉴定的内容
(1)医学方面:了解血红色呢过从其母亲妊娠到现在身体的发育史;所患过疾病的症状、治疗过程;目前的身体状况;视力、听力和神经系统的检查;内分泌机能的检查等。
(2)教育方面:主要勒戒学生在幼儿园和学校各方面的表现。
(3)心理方面: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适应性水平进行测验。(4)社会方面:主要涉及学生的急停、邻里、学校的状况;父母的文化水平、经济地位、教养态度;对学生的期望水平;三代以内亲属有血缘关系者的智力情况,生活环境的变迁情况,家庭的稳定度、和谐度等。
3、智力障碍学生鉴定的程序
智力障碍学生的鉴定要按一定的程序来进行。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转介。根据教师、家长或其他有关人员的观察和学业考核的结果,将怀疑为有缺陷的学生送往专门的诊断机构,请求进一步的鉴定和诊断。
第二步:初步审查。初步审查的目的在于确认学生是否真有问题。
第三步:个别评估。由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诊断性测验,包括各种智力检测和适应性行为测验。
第四步:决策。召开决策会议,参会人员由教师、学校领导、家长、医生、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构成。会议主要内容包括:确认评估的准确性、公正性,解释和分析评估的结果,鉴定学生的特殊需要,做出教育安置决定,制定具体的教育和训练方案。
二、智力障碍学生的心理特点
1、智力障碍学生感觉的特点
(1)视觉特点:智障学生视觉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远没有达到普通儿童的水平,且智力落后程度越重,这种现象就越明显。具体表现是,他们的视觉感受性较差,对大小、形状、颜色等的辨认能力明显低于普通儿童。
(2)听觉特点:智障学生的听觉通常都比较迟钝,一方面表现在他们的听觉感受性较差,常常给人的感觉是“听而不闻”;另一方面,智障学生对声音的辨别能力较差,尤其是对语音的辨别能力差。
(3)皮肤感觉特点:皮肤感觉简称肤觉,包括触觉、温度觉和痛觉,是维持人体生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的一种感觉。智障学生的肤觉不如正常学生敏
感。肤觉感受性较低。似的他们常常不知道“冷”个“热”,对暴晒、严寒并没有特别的感觉。智障学生的肤觉能力较差还表现在手指对事物表面进行触摸的感觉能力较差。
(4)嗅觉、味觉特点:智障学生嗅觉、味觉的感受性、分辨能力都比不上普通学生。
(5)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的特点: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是人的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器官的状态和变化的信息引起的感觉。智障学生在这三方面的能力总体而言都较差。他们的运动能力较有限,动作不连贯,身体的协调能力、平衡能力也差,对饥、饱、渴、舒适与否的感受性明显降低,以至难以说出自己的真实感觉。
2、智障学生知觉特点
(1)智障学生的知觉速度缓慢、知觉容量小。他们的知觉速度明显低于普通学生。知觉的范围也较狭窄。
(2)知觉分化不够,知觉联系少。智障学生的知觉分化不够,知觉联系少,直接原因是他们的大脑皮层直接通技能减弱、条件联系分化差。
(3)缺少知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智障学生在知觉上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刺激或任务出现在普通学生面前时,他们都会积极主动地探究这些刺激,而智障学生却往往表现出懒得动的特点,缺少认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智障学生积极的特点
(1)识记缓慢、保持差、再现不完整。(2)识记材料的处理存在困难。
(3)记忆的目的性欠缺,有意识记差。(4)意义识记差,机械识记相对较好。
4、智障学生注意的特点
(1)注意发展水平较低。他们的不随意注意占优势,随意注意发展缓慢,注意的品质发展不及普通学生,发展时间晚、发展质量差、水平低。
(2)注意的稳定性差。智障学生容易分心,不容易把注意稳定在一个对象上。他们注意的“即时性”强,注意的中心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很难控制。
(3)注意广度窄。注意广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注意到或清楚地把握对象的个数。使得他们在听课时很难快速地感知多个事物,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4)注意分配能力差。注意分配能力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或集中于两个以上的对象。智障学生的注意分配的恩那个李比普通学生差,但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和教育训练的实施,他们也能够在某些任务上准确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5、智障学生语言的特点
儿童语言获得或发展是非常复杂的,其中影响语言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要有相应的听力和相应的语言环境。当以言语发展的顺序为线索时,智障学生的言语特点表现出以下三大特点:
(1)言语过程发生较晚,表达能力差。(2)词汇贫乏,语法简单。(3)言语发展过程有障碍。
6、智障学生思维的特点
(1)思维直观具体,概括水平低。他们的思维水平长期停留在直观、具体层次上,概括能力薄弱。
(2)思维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没有目标更缺少达到这个目标的步骤,他们做事常常缺乏连贯性,容易被其他的事物或刺激所吸引。缺乏灵活性表现在思维僵化、呆板,形成的思维定势难以改变,不能多角度、立体地、综合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不知道或不能灵活机动地处理问题,还表现在其不能有效地根据外在条件的变化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
(3)思维缺乏批评性和独立性。
7、智障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
(1)情绪不稳定,体验不深刻。
(2)情感体验的强度与引起情感的外部作用强度不一致。(3)控制情绪的能力差。(4)高级情感发展缓慢。
8、智障学生意志的特点
(1)缺乏主动性。智障学生主动性不足,依赖性大,不会主动支配和管理自己的行为,不会主动地去克服困难完成某项任务,他们也不善于按照长远的目标去行动,只对近期的、直接的目标或鼓励有兴趣。
(2)难以抑制的冲动。他们的抑制缺陷不仅存在发动缺陷,而且还存在抑制缺陷,他们的行动具有不可遏制的冲动并缺乏自制,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出现。
(3)易受暗示和固执。
9、智障学生个性的特点
个性是指个体后天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需要、兴趣、动机、世界观、志向等个性倾向性,又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志等内容。以下从之争学生的需要、兴趣两个方面呈现其个性特点。
(1)智障学生需要的特点。首先,智障学生需要的发展很不协调,其原始的、本能的、较低级的生物性需要一直在其生活中占有相对的优势,高层次的需要发展缓慢且比较贫乏。其次,智障学生存在需要的“亢进”现象,即对某事物的需要特别强烈,甚至达到不能控制的程度。另外,智障学生的需要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2)智障学生兴趣的特点。智障学生的兴趣单调,范围狭窄,物质兴趣占主导地位,其直接兴趣占优势,间接兴趣发展缓慢,并且其兴趣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受新奇、新异事物刺激的影响。
三、智障学生的教育
1、智障学生教育的目的
在《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社会文明进步要求,使智障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应该达到以下四个目标:
(1)培养智障学生妥善处理和应付个人和家庭生活问题的能力。(2)发展智障学生的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
(3)发展智障学生的身心机能,矫正其身心缺陷。(4)发展智障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掌握一技之长。
2、培智学校教育的任务
培智学校主要担负着给智障学生传授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任务;另外担负着矫正和补偿身心缺陷的任务。这三重任务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3、培智学校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培智学习哦啊课程类型主要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和潜在的课程。
4、培智学校课程的内容及其特点
(1)课程设置中遵循一般性和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一般性课程为必修课,设置一下棋类科目: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选择性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的区域环境、学校特点、学横的潜能开发需要二设计的可供学生选择课程,课时课弹性安排。
(2)培智学校的课程内容是根据培智学校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智障学生的身心的特点和规律来确定的。一般而言,培智血红色呢过的课程内容应该具备一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智障学生由于认识发展水平的限制,很难学习深奥的抽象的知识,也很难掌握和记忆数量日益增加的知识,因此,为他们选择的教育内容应该是该学科最基本的且难度较低的知识,知识量也不可太多。
第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培智学校课程的内容应该是智障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所必需的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第三,教育内容的补偿性。培智学校课程一方面要给学生传授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技巧,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地矫正和补偿学生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的缺陷,这就要求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补偿性。
第四,教育内容的教育性。培智学校课程的内容除了应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外,还应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性,有利于激发智障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有利于他们遵纪守法、动文明、讲礼貌。
第五,教育内容的灵活性。培智学校课程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伸缩性,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允许适当的变通。
第六,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把教育的内容进行综合,然后交给学生,无疑有利于他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运用。除了具有以上六方面特征外,还应体现层次性、形象性等。
5、培智学校的教学原则
培智学校的教学原则是根据培智学校教育的目的和培智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指出的知道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个别化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每个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不同课程内容,进行不同的教育训练,使每个智障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2)形象化原则:所谓形象化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于形象性的教具如利用图画、图表、实物、模型、幻灯、投影、电视等去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感受和理解,从而使智障学生更好地掌握较抽象的知识和技能。
(3)情境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条件,积极设计教学所需要的情境。
(4)激发兴趣原则: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手段,运用一切可能教学条件,激发和保持智障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5)充分练习原则:也称“过渡学习原则”。它是指在智障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再他们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要细心知道,反复练习,从而使智障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达到熟练和运用自如的程度。
(6)补偿性原则:是指培智学校的教学工作应有计划、有系统地补偿智障学生的身心缺陷,促进其康复和适应社会生活。
6、培智学校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结构
(1)教学过程的本质和特点。从认识方面看,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改教学是学生的个体认识、是一种间接的认识、是发展主体的认识。从实践方面看,教学活动室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学习性的实践,它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目的的特殊性、形式的特殊性和环境的特殊性。
(2)教学过程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诊断;确定教学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拟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进行教学评价。
7、培智学校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有关评价技术对教学过程及其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便改进学校的教学工作和被评价对象做出某种资格证明。它既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作出判断,也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的变化作出估计。
(1)培智学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对学生的身心特征和特殊教育需要是否有系统了解;
是否为每个学生制定了明确的、合适的长短期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是否考虑到了学生接受书评和实际需要;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中是否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爱; 是否重视学生实际生活能力的培养和人格健康发展;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有效,课堂气氛是否热烈而融洽; 班级授课中个别指导是否有合适的比重;
教学参考资料、直观教具、教学仪器以及其他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是否妥当; 教学语言是否清晰、简练、通俗、准确、有趣味性;
是否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缺陷补偿和矫正工作; 学生是否学会了教师想要教给的东西; 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
5.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篇五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如何搞好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康复和发展,是每一位家长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这一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每一个家庭的关注。
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是指对智力残疾儿童所进行的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的。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科学适度的教育方法,是成功家庭教育的基础和保证。
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直接监护人,家长观念的转变是家庭教育的关键:
1、要面对现实。家长要以健康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孩子。即不能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又不能溺爱迁就、百依百顺,更不能歧视嫌弃、任其发展。家长要树立信心,以乐观科学的态度正视现实,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是可以成功的。
2、要热爱孩子。对于智障儿童,父母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尊重、亲近孩子,多给予平等参加家庭生活的机会和权力。如:一起说话交流、参与家庭事务、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外出社交活动等等,和谐的家庭生活有利于智障儿童的教育与成长。
3、要方法得当。智障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脑损伤及各功能障碍,因此必须采取特殊的教育方法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果。
(1)教育要有针对性。结合每个孩子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段时期一个重点地进行教育。如刚入学的孩子进行规范作息时间、按时起床、上学、生活自理的教育,帮助孩子形成有规律的生活,指导孩子纠正不良习惯。
(2)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孩子的残疾程度和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如学儿歌、看图片、讲故事、做游戏等
方式,寓教育于生动活泼的实践中,激发孩子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明白道理学会做事。
(3)多鼓励和强化。由于智障儿童感知觉迟钝、识记缓慢,注意力分散,思维想象混乱等特点,在教育方面比正常儿童要花费更多时间、下更大的功夫,因此家长要有耐心要有毅力,严格要求训练孩子,持之以恒地进行强化训练;对孩子点滴的进步要给予肯定、鼓励,甚至一定的物质奖励,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不断克服、矫正身心缺陷,促进身心发展,不能简单粗暴、半途而废。
(4)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榜样。智障儿童往往是通过模仿学习,懂得一些道理,因此家长要文明举止、和睦相处,以良好的日常行给为孩子做出学习的榜样,帮助孩子纠正错误。
6.随班就读智障儿童教育教学学后感 篇六
作为教师,面对特殊儿童这个群体,在工作的精神面貌上,特别是工作态度上更要注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而让学生时刻在你的身上感受到一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从业素养。例如、守时、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爱岗敬业等等。有人说,孩子的心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得到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而这个播种者不是别人,正是我们教师,我们自己给孩子树立的标杆,就是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
其次,我认为启智的职业教育教师要具备更多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文化素养。现代化的特殊教育要求教师由教学的“一面手”成为教学“多面手”。多年来我校先后派人员外出学习进修,在校内经常性地开展特教理论研究,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参加省市内外的听课、观摩活动,校内每学期进行凭优课。同时,正在研发系统的校本教材(包括职业教育教材)。教师人人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确立了多个子课题形成群众性研讨氛围。作为职业教育教师更应 “博览札记”,广泛学习、钻研本专业的各种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从而为构建独特的春晖职业教育献力献策。不仅要做“苦干型”的教师,更要向“科研型”“学者型”方向发展。
再次,培智学校的职业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能力素质。职教老师必须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更何况启发教育弱智学生,要经常制作、使用 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课件。更需要老师不提高自身能力。不然很难适应现代特教的发展。二是语言表达能力。由于我们孩子的认知能力所限,施教时必须经常性地反复讲解,把“深奥”的知识用最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还要以自然亲切的语态,生动贴切的语汇和富有情感的语调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所以良好的表达能力对职教老师来说也是是非常重要的。三是更强的教育能力。包括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分层教育,综合教育以及搞多种活动的教育能力。职教学生大多青春萌动,更有学生受外界影响行为趋于社会化。所以,心理疏导就显尤为重要。老师在教育中对学生要努力做到“四个坚持”:动之以情,坚持热忱的关爱;晓之以理,坚持耐心的诱导;导之以行,坚持积极的鼓励;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训练和培养。四是一定的交际协调能力。众所周知,职教学生要有实习基地。因此,与实习单位协调好各方关系,也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是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过程。因此,必须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而特教教师每日面对弱智学生,所教的不一定及时学会,要求做的学生不能很好去做。虽是职高学生性情却如三岁孩童;平时老实憨厚发起火来对老师又打又骂……这对教师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也是我们工作的艰巨性所在
7.浅谈智障儿童的康复教育对策 篇七
1.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智障儿童注意力有缺陷, 主要表现为:不能较长时间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 特别需要意志努力地注意;容易分心, 注意力容易受外界的干扰, 做事不能坚持始终, 有的智障儿童注意力甚至连三五分钟也难以集中。
2.冲动、攻击、自伤行为。冲动、攻击行为智障男孩较女孩多见, 表现为易激动、冲动、破坏物品、踢打袭击他人或者辱骂别人;幼小的智障儿童则表现为咬人、咬物, 好打人, 以发泄自己的情绪。
3.性行为异常。从正常儿童心理发展看, 一般3~5岁的儿童开始注意两性之间的差别, 在提示下能分辨出男女性别。3~5岁的正常男孩会表现出对自己的外生殖器特别感兴趣, 好奇, 时常拿手去玩, 但随年龄的增长, 道德、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增强, 此种行为会逐渐消失。而智障儿童由于道德行为规范意识低, 自控力差, 特别是年龄较小或重度智障男孩, 大部分都有玩弄外生殖器的行为, 甚至不管场地、时间。智障女孩中则发现有“夹腿综合征”的行为异常。
4.异食行为。异食行为表现为吞食非食物性的物质, 如咬吃玩具上的油漆、灰泥、头发、污物等, 由于吞食的异物难以消化, 导致消化系统的紊乱问题。
二、康复中智障儿童问题的处理措施
1. 智障儿童的矫治。
(1) 对智障儿童的教育是关键。要改善智障儿童在康复训练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家庭教育和康复中心的教育都起着重要作用[3]。家庭是儿童教育的启蒙地, 对儿童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智障儿童家长要努力改变家庭环境中的不合理因素, 协调家庭内部矛盾及改进教育方式, 既不能过度保护也不能不理不睬, 要与智障儿童建立信任和亲密的亲子关系, 从小就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康复中心是智障儿童接受系统、全面教育的主要场所, 在注重文化教育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智障儿童的道德教育。智障儿童认知水平低下, 缺乏主见, 容易受人指使, 因此更要加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增强他们道德行为规范意识, 从而理性控制自己的行为。
(2) 对智障儿童的心理辅导。家长、教师、心理辅导老师, 平时对待智障儿童都可采纳“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原理方法进行多方位辅导, 即多支持、鼓励、接纳、安抚, 多听听他们的想法, 并给予恰当的引导, 加强他们的认知能力, 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培养稳定的情绪, 促进发展健全的人格。 (1) 采用鼓励赞扬的话语, 让智障儿童体验自信。多鼓励赞扬儿童, 要对智障儿童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肯定。以真诚的爱心为基础, 用欣赏、激励等良好的情感手段, 使智障儿童感受到自己能受到重视。 (2) 体验成功, 帮助智障儿童树立自信。心理学研究表明[5], 成功的经验会提高智障儿童的自信心, 相反, 失败地经验则会降低智障儿童的自信心。因此, 让智障儿童获得成功, 体验成功, 能帮助智障儿童建立起较为稳固的自信心。
(3) 对智障儿童的行为治疗。对一般的问题可以采用行为矫正法, 如奖励法, 忽略消退法, 暂时隔离、厌恶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 替代疗法等;或者进行专门训练, 如感觉统合训练、认知训练等。根据智障儿童出现问题的具体情况, 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或联合运用。有些方法在平时教育过程中也很适用, 如阳性强化、忽略、替代等。也可以设置专门的训练室与治疗室,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负责进行系统地训练与治疗。
(4) 对智障儿童要及时转介。如果儿童出现严重情绪、行为异常难以控制或造成危害时, 如严重的攻击行为、兴奋躁动等;智障伴有的重性精神病, 应马上转介到有关医院, 找专科医生进行治疗。
2. 智障儿童问题出现的应对方法。
(1) 问题行为发生时情况的掌握。智障儿童出现问题前都有预兆, 这就需要观察儿童问题发生的前因后果, 找出关键所在, 然后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2) 目标行为的发生频率。看其频率视其是否为问题行为, 很多不是严重的行为, 不要大惊小怪地处理。如确定是, 家长与老师共同制定方案。
(3) 观察增强物的选择。智障儿童小武最喜欢的是玩具熊, 因为他特别依恋母亲, 很需要母爱, 故转化成对小熊的依恋……, 这是她的增强物。有些智障儿童的增强物表现在一些不良行为上, 不是很容易找出来, 这就要求成人通过观察、尝试, 正确引导[6]。
(4) 执行。与儿童约定的赏罚一定要如实兑现, 例如, 儿童喜欢玩球, 但规定每天只能玩30分钟, 如果超过30分钟, 就要求一个星期不准玩, 只能让他看不能玩。相信这样给他的刺激会更大, 以后也会记得要遵守时间。
(5) 要擅用忽视法。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 忽视儿童的问题行为, 用其他更有趣的行为来引开他的注意力。例如, 儿童任性地赖在地上不起来, 大人不要抱或者拉他起来, 而是正确地鼓励、引导他自己站起来。
3. 智障儿童情绪问题的处理方法。
(1) 自我控制能力的增进。利用动作可增进智障儿童自我控制的能力。动作法分为:压制式动作法、单手举动作法、拍手动作法, 其中拍手动作法对智障儿童很有效。
(2) 过剩精力的发泄。可训练儿童跳跳床, 让他在心情不好时, 可以自行去找玩具发泄, 或训练儿童拍球、踢球、投篮发泄其过剩的精力。
(3) 与教师之间默契的建立有助于对儿童在康复训练时, 教师制定针对性的教学。
(4) 紧张与焦虑的消除。 (1) 拇指交握法:与儿童握手时拇指对拇指, 掌心紧贴, 这样你的爱心与关心会通过手掌传递给智障儿童, 让智障儿童真实地感受温暖。或者用手在儿童背部轻拍, 这样儿童习惯后就会听你的话。 (2) 压肩法:站在智障儿童背后, 用手掌虎口放在智障儿童的肩膀上靠近脖子的位置, 慢慢增加力量, 直到整个身体的力量都压上去, 然后手慢慢放松, 但是不要让智障儿童感觉疼痛, 如此反复做数回, 这种方法对情绪较不稳定的智障儿童很有用。
三、小结
据一些统计显示, 有70%~80%的智障儿童 (即轻度以至部分中度智障儿童) 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智障儿童使其变得相对独立。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 是社会的一份子, 有权享用社会资源。只要经过适当的训练和教育, 他们也能发挥潜能。所以, 教育智障儿童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只要老师和家长坚持不懈, 采用适当的康复方法训练和教育智障儿童, 就可以将他们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摘要:智障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 有很多有别于正常儿童的地方, 一直以来他们受到的关注就比较少。目前, 我国因遗传疾病、缺碘、近亲结婚、妊期疾病等原因造成的智障儿童约有600万。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 是社会的一份子, 有权享用社会资源。只要经过适当的训练和教育, 他们也能发挥潜能。教育智障儿童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只要老师和家长坚持不懈, 采用适当的康复方法训练和教育智障儿童, 就可以将他们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智障儿童,发挥潜能,训练和教育
参考文献
[1]银春铭.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123.
[2]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276.
[3]朱洌烈.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行为及同伴关系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J].1999, 4 (12) :23-24.
[4]吴汉荣.儿童行为问题的预防与矫治[M].中国学校卫生, 2004:58.
8.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篇八
关键词: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科教学日常行为规范因人施教劳动教育
一、充分利用周会、班会抓好学生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的周会、班会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者有必要、有义务充分利用这两个时间段。在每周的周会课上,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按时赶到学校参加每周一的升国旗活动。在国旗下,班主任带领学生一起升国旗、唱国歌;并且还根据当月活动的主题内容,做好每周的“国旗下的讲话”;还充分利用这一时间段,对一周里表现好的学生和班级进行奖励,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这一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对学生优良思想品德和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在班会课上,每个班级一个月一个大的思想教育主题,一个月的班会课上,班主任就围绕这个大的主题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如:三月的主题班会是“学习雷锋好榜样”。班主任则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生,精心设计主题班会,这样就有“寻找身边的雷锋”、“学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将学生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二、寓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教学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任何学校的教学工作在完成智育任务的同时,都要完成德育的任务。智障学生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寓德育于传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之中,善于引导学生由知识学习向行为修养方面转化,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实用语文课中,在讲授《洗脚》、《用餐礼仪记心中》等课文时,不但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德育教育,教育学生要讲卫生,讲究文明礼仪;在讲授《爱护公物的好孩子》时,教育学生要向小哥哥一样爱护公物……在生活实践课中,在学习《过马路——红绿灯》时,不但让学生认识了红绿灯和一些交通设施,还教育学生养成自觉遵守交通秩序的习惯。
三、寓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于各种实践活动之中。
我校经常开展校内外各种有益的活动,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活跃学生的身心。这样不仅可以对智障学生的心理缺陷起到补偿作用,而且还可以寓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于愉快的活动之中。我们先后开展了文娱节目比赛、体育竞赛活动、节日庆祝活动、与高校“手拉手”活动、趣味故事会、与普小联欢活动等。通过活动,增强了智障学生的竟争意识,提高了活动能力。通过文娱、体育等比赛,激发了的智障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他们集体主义的思想。通过参加校、市、省和国际性的运动会,锻炼了学生们的体魄,磨炼了意志,培养了能力。
四、坚持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智障学生由于智力缺陷,很难形成正确的是非标准和道德观念,行为不易受理性的约束和调节。因此,只有结合日常生活加强养成教育,授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教育家乌中斯基讲过:“道德不是口头禅,而是包含在使各个方面儿童参加的,并随时随地透到他们的心灵深处的生活本质。”因而,我们对智障学生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既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又注意从他们的一言一行抓起,从基本的文明言行规范开始灌输与训练。对低年级的学生,重点是进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讲究卫生的教育;中年级的学生,重点是进行诚实、尊师、爱集体、爱劳动的教育;高年级的学生,在他们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遵守社会公德,增强是非观念、法制观念,培养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在方法上,我们从具体的生活细节开始,如:怎样站、坐、走,怎样上下楼梯,怎样听课、发言,如何进办公室,上学离家、放学回家如何向长辈打招呼.怎样做客,怎样待客,如何使用礼貌用语等。让孩子们明白怎样做,应该怎样做,晓之以理,付之以行。
五、因人施教,扬长避短。
智障学生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各异,在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时,我们坚持“有针对性”的教育原则。所谓针对性就是正面诱导,因人施教,积极扶植智障学生的思想、心理、品质、特长等方面的积极因素,使智障学生发扬长处,继而去战胜自身的消极心理因素。
学生杨XX,学习马虎,不守纪律,教师授课时他抢嘴、自言自语。课余时,经常欺负小同学,你批评他,他就冲你笑,你越火他反而笑得越起劲。这使我们认识到学生没有羞耻感,光靠批评是没有用的,但他很爱劳动,喜爱体育运动。我们就让他参加学校运动队的训练,他表现很好,从不叫苦,并经常帮助老师辅导其他运动员,经常受到老师们的表扬。在赞扬声中,我们因势利导,鼓励他克服缺点,经常努力,他在发扬优点的同时,愉快地改正了缺点。在本届校运动会上,他还夺得了两块金牌、一块银牌。
六、重视劳动教育,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为了把智障学生培养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们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起初,我们利用周会课向学生进行为什么要劳动的教育,让他们从实际中理解劳动的价值。为了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劳动技能,我们通过生活指导课和劳动技能训练课,从怎样穿衣、怎样系鞋带、怎样扫地教起。现在学生们不仅生活能自理,会扫地、擦窗,还学会了钉钮扣、穿珠子,有的还会洗车、种植、修鞋。还有的学会了煮饭、炒菜、做馒头等。孩子们通过劳动教育和训练,不仅手脑协调能力明显得到改善,智力潜能也得到进一步开发,而且培养了他们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养成了热爱劳动,自己动手的习惯和爱护工具、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及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推荐阅读: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智障儿童生活技能探讨11-05
让智障儿童在快乐中识字09-14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10-0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10-22
儿童健康教育讲座08-29
儿童保健健康教育09-05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试题10-18
儿童法制安全教育10-08
儿童健康教育工作总结08-13
儿童教育小故事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