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基本理论考试题库

2024-07-02

护理基本理论考试题库(通用7篇)

1.护理基本理论考试题库 篇一

科目一考试流程

1、驾校报名成功后,网上预约科目一考试,预约成功后,就可以等考试通知了。

2、科目一考试时,应当携带个人身份证和准考证进入考场。

3、进入考场后,服从工作人员的指挥安排,在指定座位上坐好。

4、在考试机上面输入你的身份证号码、按下指纹,你就可以考试了。

考试注意事项

1、坐姿端正,保证面部能被摄像头抓取;

2、答题需谨慎,点击下一题后,前题不能再修改;

3、考试时如果错了10题,系统会自动提示本次考试不合格,学员需参加补考。

考试内容

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

②交通信号及含义

③安全行车、文明驾驶知识

④机动车驾驶操作相关基础知识

2.护理基本理论考试题库 篇二

关键词:护理基本理论与技术,微课,翻转课堂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翻转课堂已成为国内外教育者关注的新兴的教学模式之一。翻转课堂基本思路是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将传统“课堂传授知识, 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过程彻底翻转过来, 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查看资料完成知识传授;教师则利用课堂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 组织与参与小组活动、解答问题实现知识内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常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护理基本理论与技术》课程是培养护生基本护理技能的重要基础课, 笔者在《护理基本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中, 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强化学生护理技能的培养。

1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势分析

翻转课堂的基本思路是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将传统“课堂传授知识, 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过程彻底翻转过来, 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查看资料完成知识传授;教师则利用课堂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 组织与参与小组活动、解答问题实现知识内化。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John Bergmann和Aaron Sam两位化学老师, 他们将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而引起众人关注。到2011年, 由萨尔曼·可汗 (Salman Khan) 和他创立的可汗学院的里程碑的推动作用[1], 翻转课堂日渐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国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实践刚起步, 涉及高校的应用研究较少。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同伴协作能力的培养, 翻转课堂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态度, 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性, 有助于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材施教[2]和自主学习。从教学资源的角度看, 短小精悍的微课是翻转课堂教学资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3]。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次提出微课程 ( microlecture) 这一概念, 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 他提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4]。具有教学针对性强、教学时间短、教学结构完整、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少等特点, 有利于师生个性化的教学和个性化的学习。微课学习在我国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黎家厚教授在2012年对上海几所小学开展了“微课程助推教学改革”的教研创新活动, 取得一定成效[5]。刘慧霞2012年在生理学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将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 将知识传授移到课前, 教师根据设定的教学任务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微课资源, 一般10 min左右, 使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特点自由支配学习微视频资源, 充分利用片段化的空闲时间, 随时随地根据自身认知能力调整学习进度和学习深度。课上, 学生就课前知识建构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向教师请教, 通过小组协作进行理论讨论、总结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操作回示教。由于课前的“知识获取”, 节省了知识学习和实验准备的时间, 使学生更关注内容的理解、 操作过程的讨论, 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综合训练学生的护理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交流能力等, 从而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 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3在护理基本理论与技术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3. 1《护理基本理论与技术》课程特点 《护理基本理论与技术》课程内容是护士从事护理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必须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水平。

3. 2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利用讲授、示教及其他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 过于强调理论的灌输、操作步骤的连贯性、操作手法的准确性, 使学生严谨但不灵活、规范但无创新, 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灵活操作和应变的空间, 导致学生临床应激时应变能力较差, 而教育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对于护理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4教学实践效果与分析

4.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组织实施 首先, 建立微课蓝墨云班课, 既能供学生在线学习网络视频课程, 又能供学生参与互动谈论相关话题。其次, 将课堂内的内容讲解“翻转”到课堂外, 即选择短小精悍的知识点材料, 紧密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如注重理论型的内容, 制作知识情景类型的微课;实践性较强的内容, 制作演示类型的微课。课前将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源一并提供给学生, 实现“知识获取”, 并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平台进行师生互动。课上, 学生就课前知识建构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向教师请教, 通过团队协作、个别指导、 小组讨论、操作回示教等方式监控和指导, 以完成“知识内化”。教师定期上传学习资料、讨论的主题引导学生参与互动, 在讨论中产生思想的碰撞, 增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4.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完全改变了“一言堂” 式授课方式, 而是以学生是主体, 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学生依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观看微课的侧重点、次数和速度, 完成信息的主动加工, 微课学习符合90后高职学生学习的认知习惯, 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4], 提高学习效率, 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知识的传授移到课前, 让学生充分收集和阅读相关资料,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形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者、资料整理者、学习计划制订者, 学生学习自主性明显提高, 也有了宽松的话语表达空间。 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增强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护理基本理论与技术实验课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保证教师对每位学生的问题都做到及时指导处理。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具有针对性强、教学时间短、内容微型化, 教学资源组成构成的情景化, 既可以作为开展正式课堂教学的支架, 也可以供学习者课后利用移动终端随时复习、强化巩固, 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微课以视听呈现的方式给学习者提供了快乐的学习体验, 适应了“微时代”数字化学习的新趋势。

5小结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推进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习惯, 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该模式突破了时空限制, 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 重构了传统流程, 转换了师生角色, 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教育工作者要对这个教学系统进行深入的探讨, 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促进翻转课堂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跃国, 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 (3) :3-5.

[2]黄燕青.翻转课堂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2013, 12 (6) :157-159.

[3]钟晓流, 宋述强, 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9 (1) :58-64.

[4]刘慧霞.微课在护理高职高专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 2013, 10 (11) :489-490.

3.护理基本理论考试题库 篇三

关键词:微课 翻转课堂 高职院校 扩理基本理论与技术 教学

一、微课、翻转课堂的定义及作用

1.微课的定义

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次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一概念。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他提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其具有教学针对性强、教学时间短、教学结构完整、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少等特点,有利于师生个性化的教学和个性化的学习。

2.翻转课堂的定义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也称“颠倒课堂”。基本思路是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将传统“课堂传授知识,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过程彻底翻转过来,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查看资料完成知识传授;教师则利用课堂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组织与参与小组活动、解答问题实现知识内化。

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

(1)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观看微课的侧重点、次数和速度,体现学习个体的学习选择性和自主性。

(2)能够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习惯。

二、在护理基本理论与技术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1.护理基本理论与技术课程特点

护理基本理论与技术课程内容是护士从事护理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必须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水平。

2.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授、示教及其他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过于强调理论的灌输、操作步骤的连贯性、操作手法的准确性,使护生严谨但不灵活、规范但无创新,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灵活操作和应变的空间,导致护生临床应激时应变能力较差,而教育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对于护理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将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结合

1.课前

在翻转课堂上,知识的传授移到课前。教师根据设定的教学任务提供给护生相应的微课资源。理论型的内容,可以制作知识情境类型的微课;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可以制作演示类型的微课。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特点自由学习微视频资源,利用片段化的空闲时间,随时随地根据自身认知能力调整学习进度和学习深度,实现“知识获取”,并通过网络交流平台进行师生互动。

2.课中

教师由“讲授指导”逐步过渡为“内化引导”。学生就课前知识建构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向教师请教,通过小组协作、个别指导、小组讨论、操作示教等方式,完成“知识内化”。教师可以有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还可以针对较统一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指导。

3.课后

课后,教师将课堂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将内容整理后分享给学生。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课前的微课资源或者课后的资料进行补充性学习。

四、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学生内驱力缺乏

翻转课堂背景下,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纵观我国高职学生的整体情况,学生的内驱力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的课前学习持无所谓态度,对教师的任务或项目布置没有思路,普遍存在漏学、甚至不学的现象。课堂上学生对交流、展示互动存在畏惧感。为促使这种教学模式顺利实施,学校或任课教师应充分分析学生特点,采取激励措施,并制定相应的制度。

2.教师导控力薄弱

基于翻转课堂,教师从课堂的主导地位转向引导地位,但并不等同于教师功能的淡化。相比较传统课堂,教师课前的建设工作量大、过程繁琐、要求高,多数的教师不愿意颠覆熟悉和相对固定的传统教学模式,甚至初步尝试翻转后就停滞不前,在具体实践中力不从心。因此,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翻转课堂典型案例,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学习,鼓励组织教学团队,完善师资建设。

五、小结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具有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日趋完善,但现有的翻转并不能满足个性化的课堂需求。如何基于微课构建翻转课堂,最大程度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4.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题库 篇四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题库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题库

一、单选题

1.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这种类型的课程为()。A 分科课程;B 综合课程;C 活动课程;D 必修课程

2.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这种课程为()。

A 综合课程;B 分科课程;C 活动课程;D 选修课程

3.与学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为()。

A 分科课程;B 综合课程;C 选修课程;D 经验课程

4.()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地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

A 选修课程;B 必修课程;C 活动课程;D 学科课程

5.()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里法定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 必修课程;B选修课程;C 学科课程 ;D 活动课程

6.一般指学校所开设的所有课程,或者说在课程表上所体现出来的课程。这种课程为()。

A 活动课程;B显性课程;C隐性课程;D 综合课程

7.一般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学习环境外所获得的“计划外”的知识、观念、情感等,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东西。这类课程为()。

A 活动课程;B显性课程;C隐性课程;D 综合课程

8.各学科应该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编制,课程的编制者应该是学科专家、也只有学科专家才能对本学科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编制出有一定水准的学科课程。这是何种课程理论的观点()。

A知识中心课程理论;B学生中心课程理论;C社会中心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9.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这是何种课程理论的观点()。

A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B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C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0.课程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确定教育目标,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界限,但不按学生的活动来组织课程;要兼顾儿童的年龄特征,但不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作为编制课程的基本出发点,而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这是何种课程理论的观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B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C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1.以下哪个不是属于课程标准的性质()。A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B 它是规定了教师的具体教学内容

C 它规定了本门类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D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设

12.按照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这体现了什么样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A 横向组织;B 逻辑顺序;C 螺旋式;D 直线式

13.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内容专题,这体现了什么样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A 横向组织;B 心理顺序;C 螺旋式;D 直线式

14.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这体现了什么样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A 横向组织;B 心理顺序;C 螺旋式;D 直线式 15.以下哪个不属于课程组织的原则()。A 连续性;B整合性;C 顺序性;D 螺旋性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6.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提出者是()。A 泰勒;B杜威;C斯滕豪斯;D 赫尔巴特

17.把课程实践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这是何种课程范畴()。

A 课程目标;B课程内容;C 课程实施;D 课程评价

18.设计好的课程是不能改变的。这是何种取向的课程实施()。A 忠实取向;B 创生取向;C 相互调适取向;D 学生取向 设计好的课程是可以改变的,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这是何种取向的课程实施()。A 忠实取向;B 创生取向;C 相互调适取向;D 学生取向 20.设计好的课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再设计的过程。这是何种取向的课程实施()。

A 忠实取向;B 创生取向;C 相互调适取向;D 学生取向 21.以下不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A 接受学习;B 自主学习;C 探究学习;D合作学习

22.教师在教学中也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进而培养创造性人格,这体现何种教学原则()。

A 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 因材施教原则;D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3.教学是指教学要根据所传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以及学生能力发展、知识掌握原则,这体现何种教学原则()。A 巩固性原则;B 量力性原则;C 启发性原则;D 系统性原则 24.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这体现何种教学原则()。

A 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 因材施教原则;D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25.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题目能够接受的,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的,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体现何种教学原则()。

A 巩固性原则;B 量力性原则;C 因材施教原则;D 启发性原则 26.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各种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A 谈话法;B 讲授法;C 读书指导法;D 实验法

27.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师生间的问答使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为()。

A 谈话法;B 讲授法;C 读书指导法;D 实验法

28.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采用特定的方法进行独立操作,在观察研究中获取直接经验、培养技能技巧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为()。

A 谈话法;B 讲授法;C 读书指导法;D 实验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9.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探讨,以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多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为()。

A 谈话法;B 讲授法;C 读书指导法;D 讨论法 30.以下不属于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有()。

A 认识主体的不成熟性和发展性;B 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C认识方式的简捷性和高效性;D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31.按学生能力、成绩分组教学组织形式为()。A 班级授课制;B 个别化教学;C 分组教学;D 道尔顿制 32.在教学评价时,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严格执行评价标准,坚持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直观臆断。这反映哪种教学原则()。

A 科学性原则;B 客观性原则;C 主体性原则;D 灵活性原则 33.在教学评价时,承认评价对象(教师和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觉、积极地参与评价活动。这反映哪种教学原则()。

A 科学性原则;B 客观性原则;C 主体性原则;D 灵活性原则 34.在教学评价时,要针对不同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而不是使用统一的模式,这种教学原则是()。A 科学性原则;B 客观性原则;C 主体性原则;D 灵活性原则 35.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际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动方式,这种教学范畴为()。

A 教学方法;B教学目标;C 教学模式;D 教学评价

36.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的教学模式为()。

A 范例教学模式;B 抛锚式教学模式;C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D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37.从一些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与规律,并逐步提炼进行归纳总结,在进行迁移整合的教学模式为()。

A 范例教学模式;B 抛锚式教学模式;C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D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38.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活动找到答案的教学模式为()。

A 范例教学模式;B 抛锚式教学模式;C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D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39.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接点,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这是何种课堂教学导入法()。

A 悬念导入法;B 衔接导入法;C 情境导入法;D 实验导入法 40.通过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使学生兴趣高涨;至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这是何种课堂教学导入法()。A 悬念导入法;B 衔接导入法;C 情境导入法;D 实验导入法 41.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等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新问题,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地过度到新课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习。这是何种课堂教学导入法()。

A 悬念导入法;B 衔接导入法;C 情境导入法;D 演示导入法 42.通过寓言、故事、典故、传说等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造一种情境,来引入新课。这是何种课堂教学导入法()。A 典故导入法;B 衔接导入法;C 情境导入法;D 演示导入法 43.它是以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或热点问题为主题,引导教师在进行一段时间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用说课的方式向其他教师、专家和领导汇报其研究成果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这是哪种类型的说课形式()。

A 主题性说课;B 示范性说课;C 评价性说课;D 研讨性说课 44.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或表达困惑,以便日后更正或引起他人思考而写的文字。这称为()。A 教学机制;B 教学反思;C 教育叙事;D 教育博客 45.()是教育工作者回顾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工作,从中找出经验教育,引出规律性认识,用以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应用文体。A 教学工作总结;B 教学工作计划 C 教学工作案例;D 教育教学随笔

二、多选题

1.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A 社会需求;B 学科知识水平;C 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D 课程理论

2.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优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 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

B 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C 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了儿童的兴趣。

D 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3.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优点()。

A 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

B.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

C.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去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解决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

4.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优点()。

A 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

B.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

C.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解决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D.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

A 学习者的需要;B教师的需要;C 学科知识及其发展;D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6.课程标准有哪些性质()。

A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B 它是教师教学的具体内容;C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D 它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7.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主要有()。A 直线式;B螺旋式;C 逻辑顺序;D 心理顺序 8.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区分,它可以分为()。

A 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B 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C 显性课程资源;D隐性课程资源

9.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区分,它可以分为()。

A 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B 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C 显性课程资源;D隐性课程资源

10.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区分,它可以分为()。

A 校内课程资源;B 校外课程资源;C 有素材性资源 D 条件性资源 11.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资源的特点来分,它可以分为()。A 校内课程资源;B 校外课程资源;C 有素材性资源 D 条件性资源 12.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有()。

A 课程目标;B 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C 社会发展;D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科学文化知识

13.“泰勒原理”的主要包括有()。

A 确定课程目标;B 根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C 根据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D 根据课程目标评价课程 14.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有()。

A 忠实取向;B 相互调适取向;C 创生取向;D 学生取向 15.影响课程实施的学校外部因素主要有()。

A 教师;B社区与家长的影响;C 政府部分的影响;D 社会团体的影响

16.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我国实现()三级课程管理体制。A 国家;B 地方 ;C 学校 ;D 社区

17.新课程改革课程结构的变革主要内容有()。

A 小学阶段一综合课程为主;B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C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D 高中以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18.备课的三项工作主要有()。

A 备教材;B 备学生;C备教法 ; D备教学评价 19.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有()。A 学业成绩检查要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B 学业成绩检查的内容应力求全面、使其既能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出学生认知结构的情况 C 学业成绩检查的方法要求灵活多样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D 学业成绩检查评价主要以批判为主 20.现代教学方法的特征有()。A 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 B 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C 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网络资源平台的运用 D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指导

21.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为()。

A 教学任务 ;B 教学内容;C 学生年龄特征;D 教育行政者要求 2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有()。

A 在教学人员安排上,以“班”为基本的活动单位 B 在教学活动程序上,以“课”为组织单位 C 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 D 在教学空间上,以课外活动为基本活动方式 23.个别化教学的特点有()。A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学 B 学生的学习由教师“扶着走”

C 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及辅导必须以该生的学习准备、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等为依据。D 等同于学生个体独自学习24.个别化教学的缺点有()。A 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B 个别化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培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C 个别化教学比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化更很多的时间、精力、财力和物力

D 个别化教学不利于竞争意识的形成 25.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有()。

A 诊断功能;B 反馈功能;C 鉴别功能;D 导向功能 26.根据评价的标准,教学评价可分为()。

A 相对评价;B 绝对评价;C 个体差异评价;D诊断性评价 27.按照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教学评价可分为()。A 诊断性评价;B 形成性评价;C 总结性评价;D 相对评价 28.根据评价的主客体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A 诊断性评价;B 形成性评价;C 他人评价;D 自我评价 29.根据评价范围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A 单项评价;B 综合评价;C 他人评价;D 自我评价 30.教师讲授技能要体现以下哪些原则()。A 科学性;B 适应性;C 教育性;D 启发性 31.结课的类型有()。

A 认知型结束;B 开放型结束;C 突然型结束;D 浪漫型结束 32.说课的类型有()。

A 研讨性说课;B 评价性说课;C 检查性说课;D 主题性说课 33.教育叙事的特点主要有:()。

A 事件的真实性;B 事件的典型性;C 具有问题性;D具有感悟性 34.教育叙事主要分类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 反思式;B 陈述式;C 质疑式;D 点评式 35.教育随笔的特点有()。A 随便;B严谨;C随心;D 形式固定 36.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A 注意反思的“落脚点” B 注意反思的“系统化” C 注意反思的“实践性” D 注意反思的“严谨性”

37. 一般的教育论文的征文由()三部分组成 A 引论;B 本论;C 结论;D 论题 38.教育反思的内容有()。A 记成功之举;B 记“败笔”之处 C 记教学机智;D 记学生见解

三、填空题

1.()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时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泰勒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3.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了()课程评价模式。

4.()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5.新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这分别是()、()、()。

6.()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7.备课内容包括:()、()和()。8.我国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为:()。

9.()是教育工作者回顾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工作,从中找出经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用以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应用文体。10.教育反思接近于议论文,教育随笔属于散文的一种,教育叙事属于()的范畴。

11.教育叙事更强调叙述,教育案例更强调()。

四、判断题

1.检查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检查方式有两大类,即平时考查和考试。()

2.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无形课程或隐蔽课程。()3.重视学生的经验,是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4.学习者的需要是影响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

5.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按照从已知倒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先后顺序组织课程内容。这是课程直线式组织方式。

6.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是美国学者泰勒提出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7.目标模式便于操作又容易操作,因此很长时间里在课程领域占主导地位。()

8.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9.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由备课、上课和课外作业组成。()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1.个别化教学就是好,班级授课制就是不好。()12.教学评价的功能就是诊断功能。()

13.相对评价就是指对评价对象某一方面的评价,目的在于了解某一方面的情况。()

14.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包含建构主义。

15.悬念导入法就是利用问题,产生疑惑、激发思维。()16.课堂教学讲授不一定要有情感性。()17.板书要书写规范、流畅、示范性强。()18.教师只要有基本教学技能,就一定是好教师。()

19.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智慧十分重要。()20.教育随笔必须有统一的格式。()

五、简答题

1.请简要回答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2.请简要回答CIPP评价模式。3.请简要回答教学的基本任务。4.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缺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5.简述教育论文的结构要求。6.教学工作计划的特点。六.案例分析题

1.夸美纽斯曾经写道:“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所以,假如他发现了某门学科与某个学生的天性不合,他决不应强迫他去学习;因为在某一方面缺少的东西多半会由另一方面去补足。……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教学思想?应如何看待这种思想?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种思想? 2.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各有长短,既都不全面,又都含有合理因素,都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和支持它们存在的条件。同时,它们在各自不同的条件下,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又都不是一样的。搞单一化和绝对化是行不通的。要解决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孰优孰劣之争,必须摆脱多年来影响教学论和课程论领域的理论脱离实际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如实地、准确地、全面地反映实际,不要把这两类各具特点、各有侧重的课程论搞成水火不容的两大营垒,不能像国外的‘现代派’或‘进步派’把学科课程论批判得一无是处。”

请根据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在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应如何认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关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请你结合下列案例,阐述发现性学习的特征。老鼠有决策能力吗?

教科学课的王老师在开学伊始,就给学生布置科学研究的任务,要求他们自选一个课题,用两个半月的时间独立完成全部的研究过程,课题内容不限,但必须有独立见解。

小黄同学选择的课题是测试小老鼠的决策能力。

他从宠物店买回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想出了一个用食物引诱老鼠钻洞的方法。他用一块硬纸板把大塑料狗笼一分为二,在硬纸板上一左一右开了两个洞,再把两个一尺长的纸筒接在洞口上。测试时,让小老鼠呆在一边,在另一边放上老鼠最爱吃的奶酪,然后测试老鼠钻过洞取得食物的时间。

他把整个测试过程分成3个阶段,每个阶段5天。第一阶段,主要是训练小老鼠钻洞。那只白色的小老鼠很机灵,每次只需十几秒钟就可以钻过纸洞,吃到食物。而那只小黄老鼠却是只实实在在的小笨蛋。它从来就没能明白,钻过洞就会别有洞天。第二阶段,主要是让老鼠知道左边的洞——此路不通,右边的洞则可以吃到食物。第三阶段是提供结论的阶段。

小黄同学做实验时,手里拿着秒表,一丝不苟地记下小老鼠每次通过右边洞获取食物的时间。别看那只小黄老鼠有时会拉一两个“引体向上”,却还是那么傻乎乎地不会钻洞。而那只小白老鼠则10次之中有8到9次知道从右边的洞钻入。

测试结束,几天后小黄同学完成了他的论文,那完全是一篇正正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规规的研究报告,题目是:“老鼠有决策能力吗?”他的结论令人刮目相看。他写道:“研究的结论既没有支持老鼠没有决策能力的论点,也没有支持老鼠有决策能力的论点。因为,如果老鼠有决策能力,那只白老鼠就不应该走过左边的洞。但是如果老鼠没有一点记忆力的话,那只黄老鼠也不可能多次成功地选择右边的洞。所以最后的结论是,老鼠没有作出复杂决策的能力。但它们的简单记忆和本能会影响它们作出的决策。”

……

小黄同学的研究成果在学校组织的评选活动中获得了动物研究组的一等奖。

七、论述题

1.论述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2.论述怎样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3.论述教育论文的写作。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5.护理基本理论考试题库 篇五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A)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

论武器;

一、单项选择题(每空1分,共40分)||阅卷人|(B)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C)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

(A)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论武器,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B)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6.各项工作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主要看是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

(C)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7.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目标是:坚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

(A)实现共产主义;法制()。

(B)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A)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C)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B)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德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3.中国共产党以()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C)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A)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8.我们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紧

(B)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密围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C)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A)党的基本路线;

4.毛泽东思想是()。(B)党的基本纲领;

(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C)党的基本方针。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9.党的思想路线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B)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A)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结;(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日俱进;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10.党在任何时候都把(),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A)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C)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

(B)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17.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的先锋战士。

(C)干部利益放在第一位。(A)共产主义觉悟

11.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B)社会主义思想

()。(C)觉悟

(A)脱离群众;18.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为

(B)权力腐败;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C)以权谋私。(A)牺牲自己的生命、财产

12.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的问题。(B)牺牲个人的一切

(A)兴衰成败;(C)为国捐躯

(B)生死存亡;19.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的普通一员。

(C)执政地位。(A)劳动人民(B)人民群众(C)工人阶级

13.民主集中制是()。20.共产党员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并且可以把自

(A)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广泛的民主相结合; 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B)广泛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A)可以声明保留;

(C)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B)可以不执行;

14.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C)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

(A)少数服从多数制;21.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坚持()的原则。

(B)民主集中制;(A)少数发展;

(C)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B)个别吸收;

15.党的领导主要是()的领导。(C)稳步发展。

(A)政治和思想;22.申请入党的人,要填写入党志愿书,要有()作介绍人,要经过

(B)思想和组织;支部大会通过和上级党组织批准,并且经过预备期的考察,才能成为正

(C)政治、思想和组织 式党员。

16.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起码条件是()。(A)两名预备党员;

(A)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B)叁名正式党员;

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C)两名正式党员。

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23.入党介绍人要认真了解申请人的(),向他解释党的纲领和党的(B)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章程,说明党员的条件、义务和权利,并向党组织作出负责的报告。

(A)思想、道德、学习和工作表现;(B)按期;

(B)思想、品质、经历和工作表现;(C)提前。

(C)思想、品德、历史和工作表现。30.预备党员预备期满时,需要继续考察和教育的,可以延长预备期,但

24.党的支部委员会对申请入党的人,要注意征求()的意见,进行不能超过()。

严格的审查,认为合格后再提交支部大会讨论。(A)半年;

(A)党内群众;(B)一年;

(B)党外有关群众;(C)两年。

(C)党内外有关群众。31.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当

25.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资格。

(A)半年;(A)开除预备党员;

(B)一年;(B)保留预备党员;

(C)两年。(C)取消预备党员。

26.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32.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或延长预备期,或取消预备党员资格,都应切的联系,坚持(),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当经()

(A)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A)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和上级党组织批准。

(B)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B)有关党组织批准;

(C)三个代表。(C)支部大会讨论通过。

27.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以外,同正式党员一样。33.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从()他为预备党员之日算起。

(A)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A)支部大会上报;

(B)表决权、被选举权;(B)支部大会讨论;

(C)选举权、被选举权。(C)支部大会通过。

28.预备党员预备期满时,应由()主动向党组织提出转为正式党员34.共产党员的党龄,从()之日算起。的申请。(A)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

(A)党支部书记;(B)支部大会通过;

(B)入党介绍人;(C)预备期满。

(C)本人。35.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

29.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当定组织,参加党的(),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

()转为正式党员。(A)民主生活;

(A)适时;(B)组织生活;

(C)学习活动。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

36.党员缺乏革命意志,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党的支部应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当对他进行教育,要求他限期改正;经教育仍无转变的,应当()。

(A)把他除名;

2、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必须做到哪“四个服从”?

(B)劝他退党;

(C)把他开除。

37.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 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A)一年;

(B)九个月;

3、请简述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C)六个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族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

38.党的纪律处分有()。主义、毛泽东思想

(A)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B)警告、撤销党内外职务;留党察看、取消党籍、开除党籍;

(C)警告、严重警告、撤职查办、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39.中国共产党党徽为()组成的图案。

4、共产党员必须履行的八项义务是什么?

(A)镰刀和锤头;

(B)镰刀和斧头;

(C)镰刀和榔头。

40.中国共产党党旗为旗面缀有()的红旗。

(A)金黄色党徽;

(B)黄色党徽图案;

(C)金黄色党徽图案。

二、简答题:(50分)||阅卷人|

1、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章第六条规定:“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 旗进行入党宣誓。誓词如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 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

5.党章规定共产党员享有的八项权利是什么?

6.护理基本理论考试题库 篇六

司法考试宪法学复习指导之宪法基本理论(二)

第三节 宪法的基本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

主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法国布丹首创这个概念,并认为主权在君;洛克则提出议会主权;真正的人民主权的学说是由法国的卢梭所创立。

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在卢梭看来,主权是公意的具体表现,人民的公意表现为最高权力;人民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来源,国家是自由的人民缔结契约的产物,而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授予的。人民主权学说的出现是国家学说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阶级的锐利武器,胜利后的资产阶级纷纷在宪法中确认人民主权原则。

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一般表述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无产阶级在创建无产阶级政权过程中,批判性地继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基础上,对人民主权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二、基本人权原则

人权是指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人权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就其原创意义而言,人权属于应有权利、道德权利。

17、18世纪的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天赋人权学说,强调人人生而享有自由、平等、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在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学说和人权口号的指导下,资产阶级开始了争取人权的斗争,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人权口号逐渐被政治宣言和宪法确认为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同样也在宪法中确认了基本人权原则。在措辞上,社会主义宪法并未直接使用“人权”一词,但宪法中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实质上就是对基本权利的确认。

三、法治原则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重要的民主原则。其核心思想在于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不仅宣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而且还规定国家的立法权属于最高人民代表机关,使宪法和法律有了广泛深厚的民主基础,为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

四、权力制约原则

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它既包括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也包括国家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在资本主义国家宪法中,权力制约原则主要表现为分权制衡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中则表现为监督原则。

分权制衡原则是由法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完成的。分权是指将国家权力分为几部分,分别由几个国家机关独立行使;制衡原则是指这几个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过程中,保持一种相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互牵制和相互平衡的关系。1787年的美国宪法就是按照典型的分权制衡原则确立了国家的政权体制。

社会主义国家的监督原则是由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巴黎公社所首创。权力机关的组成成员由选民民主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受选民监督。

第四节 宪法的作用

一、确认和巩固作用

宪法是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问题的国家根本法,它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基本制度确认下来,将统治阶级在各方面的意志集中表现为国家意志,从而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

就政治方面而言,宪法的作用主要是确认和巩固国家政权以及相应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从经济方面来讲,宪法作为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就文化社会生活而言,宪法通过确认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意识,为统治阶级实现统治职能提供思想文化基础。

二、限制和规范作用

宪法对国家权力的限制作用,是由宪法为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决定的。当国家权力不受限制、无限扩张的时候,其直接侵害的对象就是公民权利。宪法通过规定国家机构如何组成、这些机构有哪些职权、这些职权如何行使等内容,把国家机构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上。

宪法对国家权力的规范作用是指宪法通过规定国家权力运行的范围、方式和程序,使国家权力在宪法设定的轨道上有效地运行。宪法通过规定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不仅能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避免或减少冲突和内耗,而且使各国家机关权责分明,运行有序。

三、指引和协调作用

宪法作为法律规范具有指引作用,但有自身的特点:就指引的主体而言,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也包括公民个人;就指引范围而言,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就指引的效力而言,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效力;就指引的思想基础来讲,宪法对机关、组织和个人行为的指引,实际上贯穿着民主的基本精神,或者说通过对人们行为的正确指引,促进民主的真正实现。

协调作用是宪法对于整体社会的作用,宪法通过调整各种社会行为,不仅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章可循,而且也使各个方面相互之间形成良性和谐的互动关系。

四、评价和宣传作用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评价作用。宪法的评价具有广泛性,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主要方面,都能在宪法中找到评价的依据和标准,而其它法律则不可能。宪法的评价具有集中性,宪法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最基本的依据,那么宪法的评价实质上是统治阶级的综合评价。宪法的评价具有最高性,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以它为根本的活动准则。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宪法还具有宣传作用,它对于提高公民的思想意识,特别是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第五节 宪法的渊源和宪法的结构

一、宪法的渊源

宪法渊源即宪法的表现形式。每个国家由于受到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法律传统、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宪法的表现形式也有差异。一般说来,宪法的渊源主要有:

(一)成文宪法典

宪法典是宪法的主要表现形式,绝大多数国家以一部统一的法典形式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世界上最早制定宪法典的国家是美国。

以法典形式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其优点是:宪法的内容明确具体便于实施,同时一般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有利于保障宪法的稳定性;其缺点是:因宪法修改程序较为严格和复杂,宪法规范适应社会实际变化的能力不是很强。当然随着宪法修正案方式的运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宪法在形式上的稳定。

(二)宪法性法律

宪法性法律一般是指有宪法规范存在其中,但形式上又不具备最高法律效力以及严格制定和修改程序的法律文件。宪法性法律有三个特点:它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文件,不同与宪法惯例;它规定的内容是国家根本问题,但不是根本问题的全部,只是某一个或某一方面的根本问题;最后,它的法律效力低于宪法,其制定程序与宪法以外的其它法律相同,没有特别要求。在我国,选举法、国旗法、集会游行示威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等都是宪法性法律。

在成文宪法的国家,宪法性法律起到对宪法典的补充作用。而在不成文宪法的国家,宪法性法律是不成文宪法结构中的成文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绝大多数宪法规范、宪法原则、宪法指导思想的载体。

(三)宪法惯例

宪法惯例是指在国家长期政治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涉及有关国家根本问题,调整相应基本社会关系,并为公民及全体社会普遍承认有约束力的习惯和传统的结合。

在不成文宪法的国家里,宪法惯例实际起着强大的决定性作用,如在英国,“国王临朝而不理政”、“英王提名下议院多数党领袖为首相”、“内阁集体对下院负政治责任,共进共退”等等。成文宪法的国家也越来越意识到宪法惯例的存在及其作用,如在我国,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往往同时举行会议;国家重大决策,往往先由政协及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进行协商、讨论,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决定等等。

(四)宪法判例

在普通法系国家存在“先例约束原则”,法院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形下可以创造规则。在不成文宪法的国家,没有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法院在宪法性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前提下,就有关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的宪法问题做出的判例也是宪法的表现形式之一。如在英国,关于公民的自由权利不受国家公职人员和国家机关侵犯的司法程序的规定,就是由法院的判例确定的。在成文宪法的国家,法院不能创设宪法规范,但有的国家的法院有宪法解释权,法院在具体案件中基于对宪法的解释而作出的判决,对下级法院有约束力。

(五)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国际条约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就权利义务关系缔结的一种书面协议,而国际习惯则指各国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一种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但能否成为一个国家国内法的渊源及宪法的渊源,则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参与和认可。

二、宪法的结构

所谓宪法结构,在这里是指成文宪法在内容和体系上的安排。虽然各国宪法结构不尽一致,但从基本方面看,宪法一般有以下几部分构成:

(一)序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和特别行政区法也有序言)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有序言,序言是将某些不宜以宪法规范的形式表达出来,但又不得不表明的或总结或纲领或立场或原则等等表现出来。能够反映宪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宪法规范的序言具有法律效力,反之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二)正文

一般包括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家标志以及宪法自身的实施保障。

宪法修正案是对宪法典进行补充和修正的法律形式,往往附于宪法典正文之后,而成为宪法典的组成部分。

(三)附则

宪法的附则是指宪法对于特定事项需要特殊规定而作出的附加条款。附加条款的方法最早在比利时和瑞士联邦宪法中采用。由于附则是宪法的一部分,因而其法律效力应该与一般条文相同,并具有特定性和临时性的特点。

第六节 宪法规范

一、宪法规范的概念

宪法规范是宪法最基本的要素和构成单位。宪法规范作为法律规范的一种,当然具有与其他法律规范相同的特征:都是由国家按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认可,都表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都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都取决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等等。然而,由于宪法是民主制国家的根本法,加之宪法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还有两大特点,即一是调整的对象非常广泛,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二是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一方通常总是国家或者国家机关,因此可以将宪法规范定义为:宪法规范是由民主制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宪法主体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最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二、宪法规范的主要特点

注意:宪法也有惩罚性和制裁性,但主要表现为否定性

(一)根本性

宪法规范规定的是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具有根本的创制性,是国家各种具体制度的最终根据及渊源。其它的法律规范都是依据宪法规范、以宪法规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其法律效力也来源于宪法规范。

(二)最高权威性

宪法规范在法律规范体系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其它法律都必须以宪法为制定的依据,一般法律规范不能与宪法规范相抵触,否则失去法律效力。同时宪法还是一切组织或者个人活动的根本准则。

(三)原则性

宪法规范大都确定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宪法是根本大法,不是法律大全,所以宪法规范不可能涉及国家生活的细微末节,而以确定原则为限。此类原则,往往是立法之本,对全局有最高的指导意义。宪法对其所规定的内容往往采用较为概括的方法,如果没有概括性,宪法必将冗长无比,失去作为根本法的意义。

(四)纲领性

宪法的纲领性是指宪法规范明确表达对未来目标的追求。由于宪法不仅是过去经验的总结,也是现实的根本准则,还是对未来纲领的宣告。宪法确认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宏观发展思路,就是纲领性的表现。

(五)相对稳定性

由于宪法规范的原则性和概括性,使得它较其它法律具有更大的适应性。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承受客观形势带来的变化。同时又由于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统治阶级如果不是有意着眼于改革,一般不会轻易地修改宪法;加之宪法自身都作了严格修改程序的宣告,使得宪法的修改不会轻易发生。基于以上两点,宪法规范在形式上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第七节 宪法关系

一、宪法关系的概念

宪法关系,也称宪政法律关系或宪法法律关系,是指根据一定的宪法规范,在宪法主体之间产生的、以宪法中的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是立宪社会最为基本的政治秩序在宪法上的表现。其特征是:第一,宪法关系是特定社会民主政治关系的法律模式。第二,宪法关系是近现代社会法制体系中最为基本的法律关系。第三,宪法关系以宪法规范为调整依据,是宪法规范的具体化和现实化。第四,宪法关系既是宪法主体之间的静态宪法联系,也是宪法主体之间权利义务互动的方式。第五,宪法关系既是宪法主体之间的事实关系,也是宪法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

二、宪法关系的主体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宪法关系主体是依据宪法规范直接参与宪政活动的政治实践主体,是宪法权利和宪法义务的直接承担者和直接行使者。

(一)公民

政治关系的历史变革是公民成为宪法关系主体的前提,人民才成为国家主权的所有者,个人才能以公民的身份享受政治权利,参与国家事务,成为政治关系中完整的主体。公民因其平等性、自由性、主动性成为宪法关系中最为活跃的主体因素。

(二)国家

国家的历史演变是其成为宪法关系主体的重要条件。近代宪政国家是在反对封建专制的基础上,由过去享有绝对权威的国家演变为权力的行使者和义务承担者的宪法关系主体,国家机关是国家在宪法关系中的主要存在方式。

(三)其他主体

宪法规范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因而通过宪法规范承担宪法权利和宪法义务的主体颇多。

①国家机关,国家机关能够以国家代表的身份参与宪法关系;同时国家机关也独立地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和承担宪法上的权利和义务。

②民族,多民族国家的宪法一般都规定了民族的地位和权利。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也成为宪法关系的主体。

③政党,政党的存在及其合法活动是现代国家立宪政体得以有效运行的必要因素,虽然多数国家的宪法对政党承担的宪法权利义务未作明确规定,但政党无疑是现代宪法关系的重要主体之一。

④利益集团,从利益集团对宪法关系和宪政社会中公民与国家重要的联系和缓冲作用来看,利益集团也是宪法关系的一种主体。

三、宪法关系的内容

宪法关系的内容主要是指宪法关系各主体之间针对某一特定客体,依宪法规范而确立的宪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其核心是依据宪法而形成的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一)权利——权力关系是宪法关系的基本内核

权利——权力关系决定了宪法关系的性质,决定了宪法关系的基本结构形式。权利——权力关系是宪法关系各主体法律地位的体现,权利与权力的冲突与妥协是宪法关系运作的基本形式,权利与权力的互动关系推动宪法关系的发展。

(二)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是宪法关系的基本精神

权利制约权力是人民主权对宪法关系的必然要求。在完善的宪法关系中,公民权利主要从国家权力的来源、行使方式和后果等方面对其进行制约和监督。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三)国家权力的相互制约是权利制约权力的重要补充

权力的相互制约,通过国家权力的适当分立与结合,既能保证机关内部的有机配合,又能相互牵制平衡,使任何机关都不能够真正掌握绝对的权力,从而在总体上将国家权力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致产生权力极度膨胀、侵犯公民权利的局面。

四、宪法关系的客体

宪法关系的客体是指宪法关系各主体的宪法权利和宪法权力所指向的对象,是宪法权利和宪法权力得以实现的媒介。

宪法行为是宪法关系的客体,即公民和国家等主体依法行使宪法规范为所赋予的权利和权力的行为,包括公民的宪法权利行为和国家的宪法权力行为两种类型。宪法权利行为和权力行为是宪法关系主体相互之间及其与宪法规范产生联系的唯一领域。

(一)宪法权利行为

宪法权利行为是公民等宪法关系主体依法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的作为或不作为。公民通过一定方式的作为或不作为,行使自己的宪法权利,使自己的利益在宪法关系的运作中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宪法通过对公民权利行为的引导、评价和调节以实现对公民的规范;同时,公民行使宪法权利的行为也会对宪法关系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宪法权力行为

宪法权力行为是国家及其机关依法行使宪法授予的权力的行为。宪法必须对国家权力行为进行规范和控制,其目的就是阻止权力的滥用对国家宪政体制和公民权利带来威胁,同时发挥权力行为对宪法关系的积极促进作用。

(三)违宪行为

违宪行为包括公民的违宪行为和国家的违宪行为两种形式。在多数情况下,公民违宪行为同时也是违法行为,因而由各个部门法予以纠正和制裁。对国家违宪行使权力的行为,必须建立宪法监督或宪法诉讼法律关系,通过宪法手段对这种行为进行纠正、制裁和预防。违宪行为不是权利行为或权力行为,不是宪法关系的客体,而是宪法关系的标的。

第八节 宪法与宪政

一、宪政的概念和特征

宪政(constitutionalism)也称“民主宪政”、“立宪政体”,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制为基础,以限制与规范国家权利为手段,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宪政有如下特征:

①宪法实施是建立宪政的基本途径;

②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③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宪政的集中表现。

二、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宪法与宪政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则是宪法的生命。

宪法和宪政亦存在区别:

①从外在状态的角度来看,宪法主要是静态的文书形式,宪政则是立宪政治的实际运行,同时宪政不仅仅指宪政制度,而且包括各种具体的宪政活动。

②从内容范围的角度来看,宪政的范围更为广泛。

7.《艺概·书概》的基本理论浅析 篇七

刘熙载 (1844 - 1881) , 字融斋, 晚清文艺理论家, 江苏兴化人, 曾任官广东提学使, 晚年在著名的上海龙门书院任主讲, 著述颇丰。《书概》为其《艺概》的一部分, 前有《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经义概》等五部分。他将全书名为《艺概》, 原委如其在自叙中所说 :“顾或谓艺之条绪綦繁, 言艺者非至详不足以备道。虽然, 欲极其详, 详有极乎?若举此以概乎彼, 举少以概乎多, 亦何必殚竭无余, 始足以明指要乎?是故余平昔言艺, 好言其概, 今复于存者辑之, 以名其名也。庄子取‘概乎皆尝有闻’, 太史公叹‘文辞不少概见’, 闻、见皆以‘概’为言, 非限于一曲也。盖得其大意, 则小缺为无伤, 且触类引伸, 安知显缺者非即隐备者哉?抑闻之《大戴记》曰 :‘通道必简。’‘概’之云者, 知为‘简’而已矣。”同时, 作者还概括了其写作本书的主要特点, 即“举此慨乎彼, 举少概乎多”, 即用简明扼要的语言, 概括、描述出艺术的某些本质特征。

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 对书法艺术的源流、笔法、结体以及真、行、草、篆、隶各体都分别进行了论述, 有对前人理论观点的继承、阐述, 还提出了许多前人所未能涉及到的新颖见解。下面就其中的基本理论作简要评析。

自周至秦, 籀文篆体盛行 ;两汉时期, 隶体逐渐地替代了书写不便的篆文, 并出现了方块字的雏形。这种变化在具体书写笔画上的明显特点就是悬针竖的出现和运用, 所以刘熙载说 :“玉箸在前, 悬针在后。自有悬针, 而波、磔、钩、挑由是起矣。悬针作于曹喜, 然籀文却已预透其法”, 悬针是否为曹喜首先使用可能会有不同意见, 但把悬针的出现看作是波、磔、钩、挑等笔画出现的基础是有见地的, 对研究笔画在汉字源流的形成与影响有着较大意义。关于篆书特别是小篆的写法, 孙过庭提出“篆尚婉而通”的观点, 刘熙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 :“余谓此须婉而愈劲、通而愈节乃可, 不然, 恐涉于描字也。”这是在他之前的人未能看到的精辟见解, 对学习篆书有极大的启发性。这里的“婉而愈劲”是指转折需有停顿, “通而逾节”则是指用笔时不可平拉出平整笔画, 应有所提按。不了解这一技法的人, 认为写篆书不需要高难的笔法技巧, 只要写出粗细匀称的玉筯线条就是可以了。其实, 任何一种书体的笔法都不可能是单一的, 每种笔法都不可能雷同。篆书不仅笔法丰富多变, 结构也是变化多端的, 尤其先秦金文鼎铭, 更是错综盘抱, 古质妍媸, 所以刘熙载说 :“篆书要如龙腾凤翥, 观昌黎歌《石鼓》可知。或但取整齐而无变化, 则椠人优为之矣”, 篆书如果写得“整齐而无变化”, 肯定会显得呆滞死板。另外, 《书概》对于“八分”书、隶书的特色等也进行了解说, 其中说 :“隶形与篆相反, 隶意却要与篆相用。以峭激蕴纡余, 以倔强寓款婉, 斯征品量。不然, 如抚剑疾视, 适足以见其无能为耳”。一些习写隶书者, 沉浸于成熟的隶体碑碣之中, 临习多家, 极其勤奋, 然而罕有写得有特色者, 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隶书笔法的源流、对篆书的笔法没有必要的体悟。隶书虽然形与篆相悖, 而笔意却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王福厂说过 :不知篆即写不好隶。所以欲学隶书者, 应在了解、学习一些必要的篆书技法。

草书被视为最能体现书法家情感情绪的书体样式。从草书草创至今, 草书书家辈出、人才济济, 通过他们大量的艺术实践与提炼, 使草书境界炉火纯青, 成为神出鬼没、勾魂摄魄又高妙无穷的艺术, 因而对草书的理解是很难从形式上讲得透彻清晰, 同时也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刘熙载对此提出许多新的不落俗套的看法 :“他书法多于意, 草书意多于法。故不善言草者, 意法相害 ;善言草者, 意法相成。草之意法, 于篆、隶、正书之意法, 有对待, 有旁通。若行, 固草之属也”。他指出草书是企图表现心灵的意趣, 那些抑扬顿挫的线条、笔势是书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书家也正是通过这些纵横捭阖、起伏奔泻的气势, 恰如其分地把书家的情感、灵魂透露出来, 使欣赏者获得极大的审美振动、心灵交错的美的享受。从技法上讲, 刘熙载指出 :“草书结体贵偏而得中, 偏如上有偏高偏低, 下有偏长偏短, 两旁有偏争偏让皆是”, “古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 空白多而神秘 ;俗书反是”。草书是一种写意性的艺术, 在形式往往采用错落颠倒, 倚张取势的特色, 草书不追求一二字的端方和谐, 而是通过行气、章法上的忽左忽右, 前后揖盼, 或如弯弯流流, 又如苍苔曲径那样去体现它的意境和跌宕呼唤的风神, 用多种偏斜的调子去求得大效果平正, 这种平正又需要各种让左让右等形式来显示草书特定的格局。在草书笔法上, 刘熙载认为 :“草书之笔画, 要无一可以移入他书 ;而他书之笔意, 草书却要无所不悟”, 许多初入草书门径者, 一写草书, 既无篆隶线条的根基, 又缺乏掌握楷书结体的能力, 因而下笔貌似疾速, 实如涂鸦, 没有各种书体的基础并和谐地注入草书笔调中, 是很难写好草书丰富变幻的线条的。“草书尤重筋节, 若笔无转换, 一直溜下, 则筋节亡矣。虽气脉雅尚绵亘, 然总须使前笔有结, 后笔有起, 明续暗断, 斯非浪作”, 刘熙载在这里讲到, 写草书时同样要讲究节奏。正是这种强烈的节奏感, 使得草书比其他书体具有更大的写意表现力, 更能准确生动地把书家的情感气质禀赋呈现在笔毫墨端中。“草书比之正书, 要使画省而意存, 可于争让向背间悟得”, 用简洁明快的笔画书出意境深远、信仰自如的精品来, 它不靠笔笔衔接来达到和谐统一, 而是用最抽象的线条符号, 用极简略甚至是没有线条的点画动笔动作来体现这种特殊的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

从草书的笔法、形式、意境等, 刘熙载提出了许多中肯而富于启思后人的观点和看法, 直到今天对于研究及学习草书, 都有积极的意义。他还用很多简短的语言句, 对书法历史长河中的杰出人物、碑与帖、传世书法精品、书法与人品的关系、书法意境、真伪鉴别等进行了论述, 同样闪烁着很多创见。在人物论, 他说王羲之“以二语评之, 曰 :力屈万夫, 韵高千古”, 一“韵”字落在了实处, 将右军精神全概括了, 同时也概括了晋代书法的主要审美特点 ;说李阳冰“学《峄山碑》, 得《延陵季子墓题字》而变化。其自论书也, 谓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云霞草木、文物衣冠皆有所得。虽未尝显以篆诀示人, 然已示人毕矣”, 李阳冰是唐代篆书大家, 自称其小篆是“斯翁之后 , 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道也”, 他的字确实写得流畅洒脱, 圆润自然, 他的篆书自称得日月山川的启示, 刘熙载指出他虽未明言写篆的秘诀, 实质上已透露学习篆书的要诀 ;他评苏轼与黄庭坚时说 :“东坡诗如华严法界, 文如万斛泉源, 惟书亦颇得此意, 即行书《醉翁亭记》便可见之。其正书字间栉比, 近颜书《东方画赞》者为多, 然未尝不自出新意也”, 讲苏字能自出新意, 可谓正中的矢。我们试看东坡《黄州寒食诗》, 风神潇洒, 俊逸超然, 融前人笔法形式而为我用, 自有一番格调。“黄山谷论书, 最重一‘韵’字。盖俗气未尽者, 皆不足以言韵也。观其书嵇叔夜诗与侄枿, 称其诗无一点尘俗气, 因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 惟不可俗, 俗便不可医。’是则其去俗务尽也, 岂惟书哉!即以书论, 识者亦觉《鹤铭》之高韵, 此堪追嗣矣。”黄庭坚书得力于《瘗鹤铭》, 弃俗而求得韵律高古。山谷常自称凡事狂怪均不怕, 就怕一“俗”字, 所以宋人书以意胜, 无论东坡的新意、山谷的去俗, 都同他们书法不求工稳而追神韵相默契的。刘熙载说米元章“脱落凡近, 虽时有谐气, 而谐不伤雅, 故高流鲜或訾之”。元章善摹各体书法, 卓然大成, 痛快淋漓中时夹野气, 刘熙载谓之“谐气”, 而又以为不伤雅, 对元章可谓知己之音。

对于碑帖优劣的纷争, 刘熙载认为 :“北书以骨胜, 南书以韵胜。然北自有北之韵, 南自有南之骨也”。北书实际即是碑, 南书往往是帖, 但北碑南帖都有其韵其骨, 未可偏废。同时刘熙载对于书法学问与人品的关系特别强调 :“写字者, 写志也。故张长史授颜鲁公曰 :非志士高人, 讵可与言要妙!”“书, 如也, 如其学, 如其才, 如其志。总之, 曰如其人而已”、“学书者有二观 :曰观物, 曰观我。观物以类情, 观我以通德。如是则书之前后莫非书也, 而书之时可知矣”。中国书法传统上历来有着统一优良习惯, 即对书法现实功能的审美观, 要与人的品性、教学和道德相提并论, 以完整衡量考察, 一个书家的成就往往不能脱离人品修养诸因素, 譬如颜真卿, 其雄肆豪迈的书法, 与他御叛军, 伸正义, 凛凛浩然之气是密切联系的。历史上也曾有过许多善长书法的人, 但未能给后人留下一点东西, 甚至是被唾弃者, 非书法不工稳, 那是因为他们抛弃了中国知识阶层的好东西, 抛弃了高尚的情操, 宝贵的品性, 以前应有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的笔谏说。这些完善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美德对学习书法是有深刻意义的。

其次, 刘熙载对于书法境界提出 :“论书者曰‘苍’, 曰‘雄’, 曰‘秀’, 余谓更当益一‘深’字。凡苍而涉于老秃, 雄而失于粗疏, 秀而入于轻靡者, 不深故也”。这里讲的深, 意即浑厚深邃的感觉, 也就是境界。惟有深的作品, 才能体现内存的精神韵味, 也才有肆意风姿与活的生命可言。这种深同时也是“高韵深情, 坚质浩气”, 沉郁雄浑的作品往往带有作者纯朴深厚的情感, 通过笔情墨趣来诉诸自身流动的气质。可以说, 深是刘氏把握书法美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余善于笔法上的疾与涩、提与按等刘熙载也谈了不少。他特别注意笔画的“软”。他说 :“蔡中郎云 :笔软则奇怪生焉。余按此一‘软’字有独而无对, 盖能柔能刚之谓软, 非有柔无刚之谓软也”。柔与刚这对矛盾产生于书法笔质特性, 刚的笔产生绵线条, 柔的笔产生劲线条, 这是中国毛笔这一特殊物质材料在书家手中创造奇迹的根本。刘氏可谓独具慧眼地看到了这一点。对于结构的分布、章法, 他讲“书要心思微, 魄力大。微者条理于字中, 大者旁礴乎字外”。这方面的论述和分析, 均不失行家理言, 对后代学书有着较大的影响。

上一篇:三年级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期末测试题下一篇:小学科技周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