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教学论文(共8篇)
1.中学生教学论文 篇一
作文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可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沉重的课题,你没办法教给学生像“1+1=2”那样的客观结论,对于同一件事,会因每个学生的个性、思维、观察角 度甚至特定情绪的不同而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你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一种表达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有个性的想法表达出来,而 不是将某种定性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升而弗达。”也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会引导,会启发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写作思 维。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首先应该从激活写作思维、培养自信等方面入手。
(一)激活写作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言学家吕叔湘 说过:“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上,还有一种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灵活的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适时的引导、激活学生 的思维,更能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去年教师节时,班内有位同学给老师送来一支月季花,花开得很美,我很受感动。在说了感谢她的话之后问:“你是从哪儿 得到的?”,因为我发现这支月季很鲜,像是刚摘下来的。这一问,她可慌了神,以为老师要批评她了,但也没有隐瞒,吞吞吐吐的说:“真对不起,老师。我是从 咱班的花池中摘的。”为了缓和她的紧张心理,我笑了笑,说:“尽管如此,但我还是非常的感谢你。”上课时,我把这支月季带到了教室,在简单的介绍了这支花 的来历后(当然隐去了这位同学的名字)接着问:“她这样做,对还是不对?”答案不一致:有的赞成,有的反对。赞成者说:这是对老师的尊敬;反对者说:这是 破坏环境。我接着引导:“两种观点都很明确,能不能依据这件事把自己的看法及理由谈的更充分一点?”结果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之后,我就以这件事为材 料,让同学们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效果很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同学会因个性或思维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当然,日常生活中每个学 生所观察到的现象、所经历的事情是不同的,但是适时的引导,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能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正像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所说: “不在全部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二)以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作文,培养他们的自信
笔者认为,对待学生作文不能以挑剔的眼光去指 责,而应该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去肯定、鼓励他们,以培养学生的自信,使他们敢说,敢写。在评改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的去发现作文中的闪光点,像作 文中对待某种现象的独特见解,蕴涵在文字中的真挚感情,甚至于作文中的某些片段、语句及词语、修辞的恰当运用,哪怕只是用活了一个字,都应该加以肯定、赞 扬,并在班内讲评甚至范读,使他们的这些闪光点在他们自己的生活圈内得到认可,使他们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尤其是对于作文程度中差水平的学生,在这种鼓 励和表扬中,他们会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因而会更能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通过这样的实践,班内涌现出了不少颇具生活气息的作文,像在自由习作的周记中,有的 同学写了《妈妈教我撒谎》:“好啊,妈妈,你要打我,看我不告诉你的妈妈听!”在见到外婆时,小作者写到:“外婆还是那一脸让我永远看不够的和蔼„„”,有的同学在《我的姐姐》的习作中写到:“有一次,我被跳蚤咬了,气得我又拍灶台又跺脚,姐姐一边给我上清凉油一边忿忿的说:‘弟弟,别恼,下回让它多咬几 口,撑死它!’我一听,气全消啦,„„”这些精彩的语句、片段,使人读来确是有滋有味。我觉得,只有有了自信。学生在作文时才会敢说、敢写,只有这样的不 断肯定、鼓励,才会使学生觉得——原来条理的再现自己的生活就是作文。因此,培养学生自信,会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三)学生互改、自评作文,提高作文能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批 改作文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大难度问题。它对于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作文批改总是:学生作文—— 教师批注——讲评——学生拿回自己的作文。这种批改方式,老师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批改后的作文发到学生手上,有的连看也不看,有的只看分数和批语就了 事,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改革了作文批改,讲评方法,采取学生互改、自评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学生互改、自评作文 之前,老师向学生提出了批改原则及要求,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评改方案(针对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制定出每个训练项及常规要求项的评价分数,依据累计分评 价出每篇作文的等次),使学生站在评价者的角度,去思考、评判一篇作文的优劣。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使他们参与到作文课堂中来,还可以相互取长 补短,并从中悟出作文的道理,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当然,为师之道,教无定法,对于在作文中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陋见不一定得当,还望诸同仁给予指正。
用心 爱心 专心 2
2.中学生教学论文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造力
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 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 从具体到抽象。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 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而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 是一项创造性劳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为创造能力铺垫前提
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没有正确的育人观, 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 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 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 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 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 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 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 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 学生就很难放松, 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 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 调适学生心理, 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 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 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不唯成绩论高低, 对学生一视同仁, 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三、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首先, 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 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 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 并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将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 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 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 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 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 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 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 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 东张西望, 对事物熟视无睹, 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 才是有效的观察, 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 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最后, 锻炼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 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 匆匆浏览一番, 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 那就是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素。因此, 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 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 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 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 敢于怀疑, 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 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 (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 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 在思维磨擦中, 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 难免出现错误, 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 敢于犯错, 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 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 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 要以点拔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 促使学生继续思维, 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 在矫正误点的同时, 促进学生的自悟, 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五、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
首先,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心理研究表明, 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 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 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了。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 “别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 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 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其次, 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入严肃的学校, 难免产生压力。经过长期的校规校纪的教育, 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把“枷锁”。因此, 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 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
3.中专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教学探析 篇三
一、朗读对学生产生的积极意义
(一)朗读符合中专生的心理需要
中专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易于吸收直观性、感性的事物。而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调动形象感、意蕴和情趣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因此,朗读易于吸引中专生参加我曾对所教班级的学生作过关于朗读的问卷调查,有84%的学生反映,他们平时看到文辞优美的文章,会情不自禁地朗读起来。他们好胜心强,模仿力强,乐于放出自己清脆、甜美的琅琅读书声,这有利于推动朗读教学的开展。
(二)激发想象力。培养朗读兴趣
中专生有好动、图新鲜的特点,往往表现在朗读时,第一遍读得很带劲,一多读就坐不住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激发学生想象。
(三)形式生动,全面训练。
在朗读教学中,应依据课文特点,采用多种生动的教学形式,指导对小说、散文、诗歌、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朗读。如诗歌的朗读,做到为诗句“增曲配乐”;小说的朗读,做到人物个性鲜明;说明文的朗读,做到平实、具体。训练前或听范读,结合画面观察,引发学生参与朗读的兴趣。训练时.分成前后四人一组的读议小组,根据教师要求准备,或分角色,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即读,读后师生共同评论,形成朗读的竞争态势。在训练中.特别注意鼓励胆怯的学生,让他们在师生们热情期待的目光下完成预定的训练内容。课堂上始终呈现热烈、活跃的探究气氛.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整个教学班的朗读水平得以提高。
二、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中专语文在平时考试中朗读被忽视。我们所知道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尽管都明确要求职业中专学生的朗读应达到何种水平,但我们发现在现行的职业中专语文学科的考试中,对朗读能力的测验却是一点找不到。职业中专学生从入学以来,随着各种学科的相继出现。不久以后职业中专教师就会发现大多数的职业中专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蘑视程度就会越来越差。学生们要应付各种大大小小的技能测试.相对于朗读.立竿见影的词语、背诵、写作等就成为教师和学生重点抓的救命稻草,朗读这一项自然就会被忽视。
(二)职业中专教师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现实的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大部分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课堂教学中以析代读。以讲代读,反而成为重点。学生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在语文课堂上是日渐稀少了。有利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环节也见不到了。另外有部分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欠佳,比如有些教师卜课就是用方言,范读这一环就干脆同避吧,而让学生自己读为主了。
(三)职业中专语文教学没有足够的朗读时间。在职业中专的教学中。专业课的学习是学生的重中之重,学生往往把大多数的时间放在专业上面了,谁还去重视语文学习.有时候语文课就那么一两堂课,初中时的晨读课没有了.语文学科的学习在课堂上就那么几堂,再加上老师的教学方法多用在课文的理解与疏通上,朗读的时间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心得有几分昵。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1.注重朗读示范的艺术性,诱发朗读的兴趣
成功的范读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催化剂。研究表明,教师成功的范读具有强烈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比录音教学更为直接,正迁移效应也更明显。教师语言规范、音质优美、吐字清晰、技巧娴熟、感情真挚的范读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朗读情趣。但有的教师可能不具备以上条件,比如音质不好,吐字不清,但是如果注重自身情感的投入与传达,也能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感染他们,从而产生朗读的情趣。
2.讲究训练形式的多样性,巩固朗读兴趣
如果总是重复一种朗读方式,学生容易丧失兴趣,所以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形式多种多样。比如,针对故事性强,有人物、有情节,又富于个性的对话课文,就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对于抒情性很强的文章,可以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朗读训练方式的选择要注意因文而异,灵活安排。
(二)选好朗读材料
并不是入选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适合朗、值得背诵的,必须选好朗读材料。教师应根据课文的性质和特点为学生挑选适宜朗读和背诵的作品。如选择那些在篇章结构和谴词造句都堪称典范的课文。有些文章也不是全篇都适宜朗读、背诵,要挑选那些重要的段落,精彩的片断、警策的语句。好的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越读越有味,多朗读和背诵这样的文章,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作文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朗读是需要技巧的。尤其对那些不擅长朗读的学生,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朗读技巧。比如,在语调方面,要让学生知道朗读句子里语音高低、升降、轻重、曲直的变化;在重音方面,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音,什么是语法重音,什么是逻辑重音,并能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找出重音;在停顿二匕,让他们知道有两种情况下的停顿,即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另外,要让学生懂得陈述、祈使、感叹、疑问等句式朗读时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懂得句子里常用叹词和语气词所表达的各种语气和感情,并教会他们怎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朗读表现这些语气。
朗读技巧的培养,要避免生硬灌输,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深入理解内容所含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
(四)在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每堂课40分钟的时间毕竟有限,我们不可能让朗读训练占用太多的时间,所以在课堂实践中我们要把握训练时机,适时恰当地进行朗读训练,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在学生语感浓厚、情感高涨时进行朗读训练
当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对课文内容有较深层次的理解,并已完全沉浸在课文所提供的语境氛围中时进行朗读训练,效果最佳。
2.在关键句段出现时进行朗读训练
有些句段或描写优美,或含义深刻,或能反映文章中的人物特点、思想感情。当他们在教学环节出现时,教师要抓住机会训练阅读,既能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便于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
3.在解决重点、难点时进行朗读训练对课文中重点、难点部分,必须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重点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细细体会。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每一个时机,设计相应的朗读,认真完成训练要求,使诩l练精当、高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日积月累中得到提高。
4.中学生英语词汇教学 篇四
金乡二中陈方园
要掌握一门外语,就必须掌握大量的单词。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是英语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师常常把语言与词汇比作大厦与砖头,以此向学生说明词汇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正确掌握和运用词汇是为进一步学习语言的基础和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学生的任何语言技能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词汇的积累与运用。所以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英语词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是大有必要的。
一、当前高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词汇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词汇教学中还存在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死记硬背单词意思代替词汇教学
许多教师认为,词汇教学费时多而收效不明显,因此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死记硬背单词意思上,甚至脱离句子和课文。所以学生在早自习时总是把英语课本翻开在单词表,并且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死记硬背单词。这种以死记硬背单词来代替真正的词汇教学在高三年级尤为普遍,其结果是学生长期缺乏使用的体验,学生越背越觉得难受,也就失去了学习单词的兴趣和热情。
2.指导方法错误,不注重应用。
许多老师只片面的要求学生熟记单词,从来不要求学生用英语交流,哪怕是简单的课堂用语都忽略了。结果尽管英语单词背的滚瓜烂熟,但遇到别人用英语打招呼却不懂怎么回事,书面表达更是中国式英语。
3.未能合理复习和检测词汇
人类都有记忆,也有遗忘。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这就要求人们在记住某种东西后要及时复习,反复复习。但有许多老师只会在考试前安排复习。这样学生学过的单词又变成了生词。
词汇,是英语学习中砌成墙基的必要材料,可是学生如果学不好又记不住,就可能成为拦路虎或绊脚石。因此,能否走出词汇教学的误区,是决定英语教学成败的主要问题。
二、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过于薄弱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似乎认为,既然英语考试越来越重视阅读理解,客观试题在考试试题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那么也许没有必要在词汇的学习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尤其令人遗憾的是,不少教师也持这一观点。在教学实践中,他们把时间越来越多地花在培养阅读能力和应试技巧上,而花在词汇教学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即使在教授词汇过程中,也显得缺乏足够的理论和令人信服的经验来指导词汇教学和学生的词汇学习。这种现象令人担忧。实际上,随着理解题和应用题在试题中越来越重要,应该说词汇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只能变得更重要,而不是不重要。端正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无疑是我们搞好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作为教师要知道:要学好英语,词汇非常关键,必不可少。因而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是其他英语教学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英语词汇的教学方法
根据英语词汇自身的特点,教师应改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采取精妙设计的教学措施,有效合理的进行词汇教学。针对我们普通高中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少,不敢大胆开口的特点,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应努力创造英语会话环境,有以下几种教学词汇的方法:
1、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在学生的学习动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学生乐于刻苦左眼,勇于攻克难关,使每一位学生的天赋素质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新生入学时就加强其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应注意把它长久地保持下去,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树立信心,迎难而上。
同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一开始,可以运用图片,手势,简笔画等教学手段,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气氛,教学生一些常见常用而又能容易记住的单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活学活用,让他们有了成就感,自然就有了学好英语的信心。
2、词汇教学与语音教学相结合学习英语单词,首先是要能正确发音。如果不能正确朗读单词,不仅人家无法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而且你也无法听懂人家的话。不能正确发音,既不能很好发展听的能力,也不能顺利地同别人进行交流。进入高中的学生大部分都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英语音标,但是并非所有的同学都能正确朗读每一个音标,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朗读多音节单词时,往往不能把握单词重音的正确位置。因此,在高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有必要重视语音教学,要纠正学生中错误的发音,要帮助学生正确朗读每一个新出现的单词。
正确发音还有利于学生正确拼写单词。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它的发音与拼写之间有着非常的联系。当学生进入高一时,我们还时常会发现有的同学仍然采用b-o-o-k book那种按逐个字母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忆单词。所以,我们有必要给这样的同学讲授英语单词拼写与发音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他们科学记忆,提高记忆效果
3、利用英语构词法进行词汇教学
英语词汇量庞大,浩如烟海,但有其内在规律可寻。如果能掌握基本的构词方法,就能很容易地突破记忆单词的难关。词根、前缀和后缀是构成单词的三个元素,这三者是扩大词汇量的三把钥匙。单词的核心是词根,单词的附件是词缀。词根在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词根领导统辖一群单词,在这一群单词中,每一个单词的基本含义都以这个词根的基本意义为基础,一个词根的意义决定了一群单词的意义。如运用已经学的 use,帮助学生进行词缀分析推测出 useful,useless,user 等。当然,不是所有的单词都是由词根加词缀意义,还有其它的构词法,如合成法,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结合而成新词。学生在学新词之前,先学会了两个词。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把两个词组合在一起。运用学生已经学过的词合成的新词易于记忆和理解。如在学生学过 wait 与 room 的基础上就很自然地推测出 waiting-room 的含义来了。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4、在语境中进行词汇教学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词汇的意义存在于特定的语境中,只有在上下文中词义才能明确和具体。如果脱离语境进行词汇教学,即使学生记住了词汇的形式和意义,也很难将其运用于实际交际活动中。因此,词汇教学应融入到句子和语篇的教学中,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运用所学语言的语境,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熟悉词义,掌握其用法,深化对词汇的理解,所以我在教学时从词汇入手,积极创造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动口,动手的机会,让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以求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孤立地进行词汇教学,应千方百计地把词汇与句子,语境结合起来,应该多让学生自己造句,掌握词的用法。在词汇与句子结合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将词汇、句子与语篇相结合,进一步扩大词汇的交流功能。每学完一个对话、一篇文章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听写根据对话、课文改写的材料,让学生复述或自编对话,复述背诵课文或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将词汇与句子,语篇相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词汇,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发展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学好英语的目的。
5、及时复习,及时巩固
在词汇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及时复习,以便及时强化,复习要“趁热打铁”,不能延缓复
习,去“修补已经倒塌了建筑物”。复习要注意经常性,做到“学而时习之”,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得快,忘得快”是当前中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通病。这主要是因为没有及时复习巩固所致。复习是学习之母,系统的进行复习,不仅有巩固记忆的作用,还能加深对所记忆单词的理解。通过多种方式对单词进行系统的复习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词汇是有必要的。复习的目的是防止遗忘和恢复遗忘了的单词。词汇记忆是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因而复习工作也要有长期安排。复习要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加深和提高。复习单词要和提高实际运用英语能力相结合。复习方式也要多样化,复习形式应尽可能多样化,如通过归类复习,同义、反义复习,采用听写、单词游戏、单词竞争、讲故事、唱英语歌曲等等。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归纳性复习。复习的目的是防止遗忘和恢复遗忘了的单词。只有灵活多样的复习方式才有利于避免学生的厌烦心理,提高复习效果。
四. 培养学生的语言产出意识,调动其语言运用的主动性
词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而不是储存。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词汇后,教师就要鼓励其积极运用,培养其产出意识:既要又主动创造现有条件加以运用的意识,也要有主动创造环境和条件进行操练的意识。实践表明,已学的单词也只有通过反复的言语实践才会掌握得更为牢固,才会成为实际运用的语言材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给学生创造“输出”词汇的环境,给学生提供表达“输出”能力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尽快将“输入”转化为“输出”。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和手段积极培养学生的产出意识,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大胆实践,以期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1、组词造句,连词成段
组词造句是运用词汇的初级形式。在词汇教学中,对于所学的新词,要通过组词造句的形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温故知新的教学目的,进而强化产出意识,生成“输出”能力,为发展其语言运用的主动性奠定基础。
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增强,学生的词汇“输出”方式可向高一级的形式发展。可以通过连词成段乃至成篇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言产出意识和“输出”能力。在这一方面,提供适量的单词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编写小故事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这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开启学生的思维想象力。这对学生词汇学习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2、活动设境,参与交际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交际运用,而交际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当通过开展演讲、模拟情境、看图说话等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输出”,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教师把课堂交际作为立足点,逐步引导学生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乃至日常生活中。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者能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尝试的新奇和收获和愉悦感,这种心理体验对其词汇学习主动性的形成起着积极的维持、定向、拓展和生成作用。
对于上述方法,在最初实践时,学生可能不太适应。但只要长期坚持,学生便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定势,逐渐适应这样的学习方式,进而养成良好的英语产出意识和“输出”习惯,为不断扩大英语词汇量和提高英语词汇运用能力增加动力。
5.中学生教学论文 篇五
关键词:培养 激发引导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内容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育工作者共识到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这一理念,发挥生本作用,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一种应该引起注意的倾向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不等于让学生的思维放任自由。这就需要教师在这实践过程把握尺度。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又长期的工作。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尤其要善于激发和引导。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澎湃而来的知识经济呼唤大批的复合型和创造型人才的脱颖而出,这是全球知识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他还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创新理论,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它涉及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很强,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
一、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探索与创新,创设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甚至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怀疑一切。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基础。中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要培养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为创新发展打开通道,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此,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应及时地加以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一下创新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即使不成功,也不要轻易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学生创新意识的树立,学习兴趣是关键,因为兴趣是推动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苏霍姆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鼓舞的心情,就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就会积极、主动执着地去探索、思考该事物的奥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务之急,教师要千方百计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有目的地展开丰富想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不满足现状的进取精神。让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求,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情境课堂。比如,在讲解冰心的《小桔灯》时,我让学生们自己事先准备好两个大桔子,两根蜡烛,两根针,两条线,两根小木棒,在讲到小桔灯的制作过程时,我让学生上台亲手制作,并配合接力赛,对抗赛等,这样,学生的兴趣来了,注意力集中了,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和谐的气氛中掌握了《小桔灯》的知识。
此外,我还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视、录音机、幻灯机,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是如虎添翼,锦上添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式,是一切崭
新的思维方式的总和。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集天文地理、生活知识、生活常识为一体,创造性和灵活性都很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的特点,尽量鼓励学生不盲从书本,自己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从此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时,应留出“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好习惯。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并正确引导。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满足已有的结论,不相信唯一解释,不迷信权威说法,不拘泥现成标准答案。希望学生要与众不同,自成一格,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新想法。培养其思维的独创性点燃创新的思维火花。比如,我在讲到七年级上册的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时,说牛郎织女可以自由来往,并配了一幅牛郎织女骑在牛背,提着灯笼的图,这时,有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只能在七夕日相见,这里怎么可以说可以自由往来?这种说法与传说中的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敢于提问,大胆创新的精神,然后把问题交给全班同学,让学生去讨论,最后,老师点评归纳,使全班学生弄明白了问题的真正含义,提问的同学体验到创新成就感,其他的同学也都得到了分享。从这以后,课堂上很多同学纷纷举手提问,有时候,学生提出一些怪头怪脑的问题,让我措手不及。我觉得这是一种好事物,意味着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始形成了。只有把学生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已获取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努力,自己能独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去获取新知识,从而真正地达到学会创新的目的。
三、培育学生创新精神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教材中的创新素材很多,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运用,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例如:语文七年级上册《我的信念》一文,是居里夫人的自述,她执着努力,顽强探索的求实精神,她温和慈爱,宁静以致远的伟大精神,这归根结底就是一种创新精神,这位科学家的精神现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值得青少年学生学习,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靠他们来完成,所以他们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这不仅符合时代的需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只有创新,人类才会进步,社会才会发展,国家才会兴旺发达。我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了这种思想,让学生的潜意识形成这种观念,来达到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过,单靠课堂培育学生创新精神还不够,应该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语文学业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要想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应该注重他们的生活实践,想方设法扩展他们的生活外延。一要加强与各门课程的沟通,使各门课程学习同样成为语文创新的一种资源。二要营造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这是激发学生创新的有效手段。三要充分利用家庭的语文教育条件。如电脑、电视、音乐等进一步沟通课堂内外的联系。四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和使用语文。组织学生参观,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等等。这样,既开阔了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又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开拓性发展,从而产生自觉探求问题的强大动力。在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合理想象,并通过动脑,动手,从中爱到启发和激励,产生灵感,增强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能促进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学习生动活泼、自觉积极,富有创造性,还有助于解决课堂上难以克服的困难,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育。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维定势,常常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克服它。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提供新素材、新刺激、新观点,排除老教条干扰,激发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去思考问题,只有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思维就会活跃,某些思维定势就会自然被突破。
素质教育鲜明地指出,让学生动手、动脑,勤于思考,教师要注意引导,培养并加强创新精神的培育,真正做到教书又育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答,一题多思,一题多变,特别是开放性的题目,不拘泥于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去寻求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比如,在讲解语文七年级上册的《龟虽寿》一文时,我向学生介绍作者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这时有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我在《三国演义》中看到曹操是一个疑心极重阴险毒辣的*诈小人,为什么您说他胸襟宽广,乐观豪迈呢?”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曹操的性格,指出《三国演义》和真实历史的差异,教育学生要公平公正,一分为二地分析人物性格,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思维变得灵活、变得活跃,才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学生们深受启发,思维得到开阔的拓展,在后来的学习中,基本能够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6.中学生体育教学案例 篇六
从女生的完整练习到力量练习谈起……
案例背景:
指导思想:时代在发展,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据调查统计后发现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却在逐年下降。尤其是女生,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参与体育运动的次数更是少之甚少。因此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迫在眉捷。
教学目标:通过健美操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发展学生的力量、耐力、灵敏等运动素质以及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等健康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内容:步伐组合+手上动作(配合音乐)→素质练习(俯卧撑)→放松操
设计思路:健美操作为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手段已经受到普遍关注,但从课堂教学来看,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生能够比较好的完成分解动作,但到了完整练习时就手忙脚乱,跟不上节奏;
2、每当素质练习时,柔韧、跳跃和平衡练习随着时间的推移都能得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力量练习是学生最恐惧也是最起不到效果的,因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创造多种练习形式让学生参与,从而体验运动和创造乐趣,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案例叙述:
每次的健美操课上:
一、学生在完成完整动作比较困难时,我首先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慢节奏口令下完成成套动作,即便是错了,也要继续完成下面能连接上的动作,然后通过循序渐进让学生在由慢到快的音乐中,渐渐熟悉动作。其次由于许多学生对教师具有有依赖性,不愿记忆动作,于是我就采用骨干学生带领办法,在练习过程中能够提醒动作不熟练的学生,增加同学间的互帮互助意识,同时能够激发学生自己去记忆动作。最后的一种方法就是让学生闭上眼睛坐在一边听着音乐的节奏,重复的回想完整的动作,来刺激大脑对动作印象形成。之后再跟着音乐的节奏练习完整动作。
二、当我一提到素质练习同学们都会皱起眉头,嘴里还不时地讲“我是做不起来的”。当我看到这种场景使我就会很恼火,觉得这些女生怎么这样,一天到晚都搞得跟大家闺秀一样,一点苦都吃不得。接下来再看他们做俯卧撑的时候我是由好气又好笑,千篇一律的动作,两手臂都是直挺挺的,就看到屁股在上下动。就连撑着静止不动,他们都坚持不了一分钟。在这堂课上我采用了一种更加轻松的练习方法,首先我选择了若干首非常好听的轻柔音乐。给学生准备好小方垫,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双膝跪在垫上,听着音乐进行俯卧撑练习。具体要求:
1、两人一组,一人练习,一人帮保(双手托住练习学生的髋部进行适当的帮助)
2、不需要做得很标准手臂适当弯曲即可。
3、每组做5个,每人完成4组。
4、通过让学生欣赏音乐并回答音乐的出处。在这样的要求下,我发现每位同学都完成了任务,而且课堂的气氛始终都很轻松,老师教得很轻松,学生练得也很开心,同时还完成了教学任务。分析与反思:
虽然是高中生了,但是从小到大可以说他们是没有干过任何体力活的,也很少有机会进行身体锻炼,从开始读书后,虽然有体育课,但是女生确像个算盘珠,老师拨一下她动一下,从来不会主动去锻炼,完成老师的任务是也是“偷工减料”。因此不夸张地说可以用手无缚鸡之力来形容。所以在课堂上要每一位同学都按要求去完成任务,的确是很有难度,这也是女生不愿意练的重要原因。素质联系本身就没有什么趣味性,而且现在的学生在这方面都比较“懒”,再加上教师在练习方法的设计上也缺乏新意,学生在这么多年的体育课上都使用这种形式进行练习。因此提不起兴趣也属正常。当在一个新的氛围里练习同时适当降低练习的难度,还是可以提起学生的练习兴趣的。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花更多的精力在教学设计上,争取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乐学的气氛,真正做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快乐。
7.中学生教学论文 篇七
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正确, 流利, 得体三者兼备进行文化交际的能力。外语听力教学亦如此, 需以交际能力培养为纲, 以语言实践为主线, 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综合外语素质。传统的听力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学生是被动的信息接受器, 俨然成了教师认识和实践的对象。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应该是英语听力教学的主旋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英语主动性积极性的起点。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积极开动脑筋, 挖掘潜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听力课堂是教师利用互动模式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
2 互动的教学概念及主要内容
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的互动理论认为, 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存在着互动, 人与人要进行交际就必须以互动的方式相互作用, 因为“互动是生活在集体中的一种功能”。
建构主义认为, 语言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过程。鉴于学习在一定情境中发生, 学生需借助他人的帮助实现意义建构。他要求教师通过各种互动形式, 对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调动, 以便对知识进行改造和重组, 从而内化到其认识中。
语言的本质是交流, 发展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课堂互动必不可少。互动即师生双方或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 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 传递信息, 并相互影响的过程。互动教学即以生生, 师生互动为桥梁使教师, 学生, 教材, 媒体课堂教学四要素形成立体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的加工图式的网络, 从而让学生在情景对话中进行积极的知识意义建构, 充分开发学生学习潜能,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创造力, 以此培养其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各种素质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互动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积极性为课堂教学目的。
3 情景互动教学模式
情景互动教学模式指语言的运用因其社会属性而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以语音为外壳, 以词汇为建筑材料, 语法为结构条理而构成一定符号体系与信息载体的语言只有运用在一定的场景中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英语教学更应该在教室的组织和指导下让学生积极参与运用语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是决定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 情景互动则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的桥梁。
在人们的有声语言顺畅交流的过程中, 言语的顺畅交流必须以听清听懂为前提, 所以交际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使参与者听觉系统受到特定场景中常用的语音, 词汇及语法的不断刺激而促使参与者听力得到提高的一个过程, 这符合听力教学的目标。据此情况,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情景互动环境。这取决于以下几点: (1) 创作互动协作的情景环境, 要求学生进行模拟对话, 以口语促进听力, 即通过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模拟一个场景, 进行口语交流来促进听力提高。 (2) 利用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外语教学手段为学生设计一些有趣的视听课程, 如:播放英文歌曲, 电影等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一种语言氛围, 因为配有画面的情景更加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容易理解, 吸收知识快, 记忆时间长。另外, 影视节目能开阔学生眼界, 并为学生提供语音语调标准和口语流利的老师。这使得课堂教学自然, 生动, 活泼, 利于听力教学目标的实现, 是英语听力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4 文化互动教学模式
文化互动教学模式即文化互动的导入模式对听力教学的建设也起着重要作用。文化意识与语言学习有着密切关系, 不同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造成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 文化这种多元性和演化性的特点要求在外语教学中也应注意文化差异性与发展性的引入以避免学生因文化迁移而出错。文化一般指的是一种价值观念, 信仰, 观念, 规约, 思维方式, 风俗习惯等, 这其实是一种文化要素。听力课上, 开始一个新材料, 教师应首先将这种文化要素介绍给学生, 使学生对目标语的文化要素有初步了解。例如, 将问候, 恭维, 感谢, 抱歉, 拒绝等在言语行为方面及语言组织上的异同介绍给学生, 这有利于其在听取材料时能够快速理解。其次, 教师应将中英文化内涵中所存在的共性及差异进行比较。例如,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与学生讨论某一听力材料中同一事件在不同文化观念下的对与错或好与坏。从而使学生对目标语文化与母语文化之间存在的区别有所了解。也可在学生听完录音后探讨一些文化差异的原因, 让学生通过音像材料来辨别文化特征或差异, 这利于学生提高语言接受能力, 再次,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演进, 听力教材要符合日常交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学习效率。因此, 应将文化模式引入英语教材之中。
5 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教学模式
传统的英语听力课堂活动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呈现听力内容, 再根据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讨论的问题经常是围绕某一固定话题, 缺乏真实的交际。此活动通常情况下是语言能力强的学生控制整个活动, 而语言能力差的学生变的越来越被动和消极。
因此, 在互动式教学的课堂中, 不仅要有师生互动而且要有生生互动。以生生互动为主, 师生互动为辅。
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下, 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 学生接受信息为主的教学模式现在已经受到严重挑战,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将教师的因势利导作用与学生积极参与融合在一起的师生互动模式。教师的因势利导作用指的是在听力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听的技巧和方法, 引导学生在听录音材料时联系并掌握该技巧。例如介绍一些听写技巧, 如缩写, 符号, 图形, 数字等或不同录音材料侧重点。这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注意力集中, 并善于记录重点的习惯。所以, 教师在听力教学活动中的主要作用在于教给学生听的方法以及训练学生的听力策略。引导学生不断练习并掌握该方法及策略, 从而促进听力教学达到较好效果。学生的积极参与作用是目前流行的教学理论, 基本上所认可的学生应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应扮演积极角色, 在教室的引导下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听英语短文时, 学生可根据教师介绍的方法用简单的听写技巧记录重点或将注意力集中于两处: (1) 集中于短文的开头部分以抓住主题句 (2) 集中于领会整体信息上, 这利于学生避免在接触听力材料时因时间短促, 语速较快而感到主次信息混淆, 不得要领的情况。英语听力教学只有将教师的知道作用与学生的积极参与融合在一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6 结语
总而言之, 外语教学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下多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我们将文化互动, 情景互动, 师生互动这些侧重点不同的教学模式融入新的, 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中,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 从而促进英语听力教学建设。
课题编号:06AIL0210196。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子课题, 运用互动教学方法提高中医院校大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徐华.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策略探究[J].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10) .[1]徐华.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策略探究[J].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10) .
[2]向霜.大学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J].教育研究.2009 (11) :170.[2]向霜.大学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J].教育研究.2009 (11) :170.
[3]叶兰.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育研究.2002, (10) .[3]叶兰.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育研究.2002, (10) .
[4]卢春燕.互动与主导:外语教学的核心[J].山东外语教学, 2003 (5) :90.[4]卢春燕.互动与主导:外语教学的核心[J].山东外语教学, 2003 (5) :90.
8.中学生教学论文 篇八
当教师面向学生进行教学时,对学生将如何学习这节课的内容,他已经形成了一个预定的思路。一般来说,教师希望学生能够沿着这条预定思路顺利地学习,因为他是据此组织教学内容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如安排时间、准备教具等。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偏离这条思路,甚至与之完全相反的情况,很多教师就会想办法将其引入这条思路。因此,就学生在学习时的具体情形而言,教师的这种预定思路就相当于一条“标准”。相应的,学生与之不同、甚至与之相反时的思路,就可以被称为“非标准思路”。
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非标准思路”是正常现象
从实际的学习过程看,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时必然会因各人知识经验背景的不同而产生非标准思路。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一个人进行学习,其知识结构不断演化的过程不是沿着固定思路被灌输和塑造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其中,他会以自己的经验背景和带有个性特征的活动方式与学习内容进行相互作用,再加上受当时的各种因素(如教学气氛、别的学生的发言)的影响,同样的学习内容对于不同的学习者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联系,因此形成不同的理解思路,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会向不同的新方向演化。可见,在和其他学习者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非标准的思路。其实,教师预定的标准思路,只是理解人类知识的一种思路,而每个学生习得知识的具体思路,同样是理解人类知识的一种思路——它也许与标准思路相同,也许与它相异。即使是后一种情况,也并不能因此否定学生思路的合理性,尽管它有可能不具有足够的合理性。
三、学生的“非标准思路”提供了新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
(一)非标准思路表现出学生认识的独特状态,教师可以从中捕捉到关键的教育机会,及时予以点拨,开发智慧潜能,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飞跃
从学生知识结构演化的情况看,学生的思路反映着他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只要教师真正地关注它、体验它,就可以从中发现学生认识发展的路线,可以敏感地看出学生的认识在什么地方进入了不平衡的“临界状态”,在什么时候有可能产生质的飞跃。学生的思路若与标准思路相同,这当然能反映出他的认识发展状态。但相比之下,非标准思路往往更能揭示学生个体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独特情况。这种独特情况可能正是学生思维发生障碍的关键因素,也可能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片面理解,或者是从另一个角度所作的创造性思考。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有可能揭示着其认识发展的关键时刻。教师若能对其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作出准确的判断。就可以因势利导,利用这类关键时刻及时点拨,从而促进学生的认识沿着更合理的方向飞跃到更高的水平,形成各部分之间更为紧密、灵活的联系,形成兼具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知识结构,使之从一个简单的系统转变为一个复杂系统。毫无疑问,在形成这样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也将会得到发展。
如果教师能理解、关注学生的不同思路尤其是非标准思路,及时点拨,学生的智慧潜能就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因为在促使其知识结构改进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发展可能得到展开、得到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创造的快乐。
(二)非标准思路展现出学生思维中的独特之处,可用于形成开放性的教学情境,训练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形成更为开放同时又更为严密的认识
如果教师能够关注、倾听并接纳学生的非标准思路,就有可能将不同学生思维中的独特之处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一个学生的错误或者精彩的看法,不仅展现出可望使他自己的知识结构产生飞跃变化的“临界状态”,更有可能激发更多学生,使他们的思维进入“临界状态”,从而形成思维飞跃的平台。每一种思路(包括标准思路和非标准思路)都是从一个角度或在一种问题情境中产生的,都可视为一种“认识论上的可能性”。每一个学生要想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形成更好的知识结构,他应该从更多角度看问题,感受更多的问题情境。因此,应该充分了解和利用别人的不同思路。实际上,别人的不同思路所揭示的“可能性”,可能正是我们应该开发而尚未被发现的潜在的可能性。让不同的学生敞开心扉,接受不同思想的激发并发现、开发和实现自己的发展潜能,这正是开放性教学情境应该具有的一个重要价值。
面对不同的思路,尤其是与教师预定的标准思路(教师的教学行为往往已经暗承着标准思路的权威性)不同的非标准思路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样,每一个学生就会有机会审视这些思路,分析其思考角度、合理程度,作出判断,还有可能由此诱发出更多的思路。即使学生的思路是错误的,他们的思维仍可以得到锻炼。一方面,与认识错误相伴随的思考主要是逆向的、反思的,这样一些思维特征是比较高级的。另一方面,对错误思路的审查和纠正,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批判性,同样,对其他的非标准思路进行辨析时,每一名学生也都获得了训练思维、拓展思路的机会。
(三)非标准思路可用于激活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亲身感受学习中的困惑和快乐,在学生共识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判断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态度
从全班学生形成的学习集体、达成一致认识的角度看,非标准思路还能使不同的人的思路互相激活、贯通,使集体的学习氛围成为一个自我激活、自我组织的高级系统,从而让每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也得到改进。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具有个性特色的认识和相互之间充分的交流,可以在更高水平上更为有效地统一不同学生个体的思路。与固守标准思路强行灌输或勉强达到的统一认识不同,这种高层次的共识是从学生的不同思路(包括符合标准思路的看法和非标准思路)中生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从不同学生个体充满生命灵性的认识中逐步生长出来的智慧成果。也许,在展开不同的思路尤其是非标准思路时,课堂上会出现暂时的“混乱”(无序),但是,由此在每个学生头脑里生成的高度有序的知识结构,将具有更高的质量,因为它能经受住更多角度的考验和不同程度的干扰。可见,在教师高水平的调控手段下,短暂且充满活力的“无序”,可以带来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有序”。
【中学生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中学生科普论文11-06
中学生科技发明论文08-28
论中学作文教学――“面对中学语文的沉思”08-21
中学生体育教学大纲08-26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08-10
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08-12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探析论文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