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皇帝的新装

2024-07-07

人教版皇帝的新装(精选8篇)

1.人教版皇帝的新装 篇一

皇帝的新装

目的要求

一、了解童话故事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

二、认识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

三、掌握本文的记叙要素。了解本文怎样以“新装”为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层层深入地展开故事情节的。

四、了解用第三人称叙述的特点和方法。

要点难点

1.认识、理解本课反映的想象世界,理解课文“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方法,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这既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2.体会联想、想象、夸张在童话中的运用及其表达作用,了解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3.了解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及表达作用,学习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心理活动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揣摩课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皇帝的新装》一文中带有夸张和嘲讽意味的语句,这也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

5.学习用正确的语调朗读课文。

6.学习做阅读提要。

7.了解作家安徒生的一般情况。

写作背景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作者简介

这篇童话的作者安徒生,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出身于贫困的家庭,14岁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去谋生,在那里得到帮助,获得学习的机会。17岁开始发表作品。

安徒生的创作十分丰富,最出色的是童话。他从小受民间文学的熏陶,爱唱歌,善讲故事,很受人欢迎。这同他后来献身于童话创作有很大关系。安徒生共写了168篇优美的童话。

段落大意

这篇童话的故事性很强,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小节)故事破题,介绍故事的主人公。

第二段(“有一天”至“一直搞到深夜”)故事展开,叙述骗子利用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诱他上钩。

第三段(“我到很想知道”至“封他们为„御聘织师‟”)故事发展,叙述骗子怎样施展伎俩,先发制人,大臣、官员和皇帝怎样受骗而互相欺骗。

第四段(“第二天早上”至结束)故事推向高潮,叙述皇帝穿着“新衣”,举行游行大典,小孩的真话戳穿了骗局。

主题思想

本篇童话,使用夸张的手法,充分发挥奇特的想象的作用,无情的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王朝,深刻鞭挞了反动统治者们的愚蠢、卑鄙、虚伪。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写作特点

这则童话想象夸张,构思巧妙。文中一系列可笑行为,尤其是文末皇帝赤身裸体在光天化日之下游行示众,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它是想象夸张的艺术奇想,然而读者又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这是因为它有真实的生活基础:皇帝贪婪、自私、虚伪、愚蠢;官员献媚取宠;人民被奴役、蒙蔽……又如写皇帝“每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到滑稽可笑的地步,形象地表现了皇帝有穿新衣的怪癖。此则童话,还成功地运用了童话语言。如“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等。

本文主要的艺术特色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强烈夸张,使故事发出不平凡的神奇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增强作品的讽刺力量和艺术感染力。

作品一开头为了渲染皇帝“非常爱穿新衣”这一特殊癖好,连用几个否定句,说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坐着马车去游公园”,然后再夸张地写他“每一天的每一点钟要都换一套衣服”,以至人们只要一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寥寥几笔概括性的夸张描写,就把这位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崇尚虚荣而又愚蠢可笑的皇帝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一个整天蹲在更衣室里忙于换穿新衣的皇帝形象,已使人忍俊不禁。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又夸张地写皇帝赤身裸体参加游行,跟在他后面的那群哈叭狗似的官员,装腔作势地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这真是一幅令人喷饭的极妙讽刺漫画!故事中,从皇帝到官员、骗子的一系列可笑行为,情节夸张,但为何使人细读后感到真实可信?因为故事具有真实的基础:皇帝有贪婪、自私、虚荣、愚蠢的本性;官员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个个不愿说实话,都爱说假话,献媚取宠;骗子的骗局设计得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正因为这样,骗子手段高明,善于设骗;皇帝贪婪虚荣,甘心受骗;官员阿谀奉承,乐于互骗,形成了这篇童话巧妙的布局。

《皇帝的新装》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读《皇帝的新装》,我们有时会忍俊不禁,为统治者的愚蠢和丑态而发笑,为作者幽默的叙述而发笑。前边我们说过,童话通篇运用的夸张的方法,对封建统治者演出的一场闹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同样,作者在语言运用上,也是喜怒笑骂皆成文章,夸张嘲讽跃然纸上。文章的开头一段写了皇帝喜爱新装的程度:“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荒唐可笑。为了了解一下织布的进展情况,皇帝派了他“诚实”的老大臣前去察看。就是这个“诚实”的老大臣,却在皇帝面前扯了个大谎,于是这“诚实”二字就有了嘲讽的意味。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位最高统治者,这位嗜新装成癖的昏君,竟然在公众面前脱下了所有的衣服,还对着镜子扭动着腰肢。在平铺直叙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那支辛辣的笔杆,多么痛快淋漓地吐露着他对统治阶级的蔑视和鄙夷。琢磨过人们夸赞皇帝新装漂亮时那句话吗?“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注意加黑的字,再结合“皇帝把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这句话,我想你会哑然失笑的。

作业练习

一、黑体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愚蠢yú 御聘yùpìn 的确dí

B.分外fèn 滑稽jī 贮蓄zhù

C.陛下bì 赏赐cì 显露lòu

D.钦差chāi 爵士jiáo 勋章xūn

二、下面黑体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更加 更新 更正 少不更事

B.相称 对称 称职 称心如意

C.和诗 应和 唱和 和气

D.圈地 圈定 猪圈 出圈儿

三、选字填空。

1.①决 ②绝

A.裂 B.妙 C.密

D.不能让人知道

2.①需 ②须

A.必 B.无 害怕

C.按 分配 D.军 物资

3.①禄 ②碌

A.忙 B.功名利

C.庸庸 D.高官厚

4.①戴 ②带

A.披星 月 B.不共 天

C.携 D.面 笑容

四、字形不完全正确的一组词语是[ ]。

A.理智 陛下 辩论 作工

B.滑稽 呈报 烦闷 座位

C.显耀 炫耀 娱乐 钻研

D.测试 艰苦 反省 通讯

五、全是褒义词的一组是[ ]。

A.鄙视 害怕 怯懦 骇人听闻

B.宽敞 狭窄 伟岸 花枝招展

C.美观 勇敢 灵巧 能工巧匠

D.风雅 保护 发动 久经风霜

六、全是贬义词的一组是[ ]。

A.晶莹 郑重 珍藏 清晰 精神抖擞

B.顽强 坚强 坚固 顽固 一模一样

C.奸诈 卑劣 踌躇 鼓动 絮絮叨叨

D.勾结 狡猾 炫耀 溺爱 不可救药

七、全是中性词的一组是[ ]。

A.澄清 慈善 安适 望风而逃

B.秀气 苍穹 广漠 置之度外

C.结果 事物 修理 熙熙攘攘

D.休息 徘徊 诚实 不能自己

八、选词填空。

1.他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一下他的新衣服。

A.炫耀 B.夸耀 C.显耀 D.显示

2.这些衣服()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

A.轻软 B.轻盈 C.柔软 D.轻柔

3.这布是华丽的!()的!无双的!

A.精致 B.精美 C.精巧 D.精细

4.随着比赛情况的变化,他们介绍场上气氛时,开始使用起“混战”、“白热化”、“球场上的原子爆破”等等()的词语。

A.耸人听闻 B.危言耸听

C.骇人听闻 D.震撼人心

九、下面冒号使用不当的是[ ]。

A.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B.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来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

C.“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

D.这位官员的运气并不比头一位钦差大臣好:他看了又看,但是那两架空织布机上什么也没有,他什么东西也没看出来。

十、知识填空。

童话是 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和 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 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十一、阅读课文第一段,这段可分为几层,并写出层意。说说这段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十二、读课文第五段,想想这段是什么描写?写出了皇帝怎样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点?

十三、课文中写皇帝与他的亲信三次察看织布的情景,目的是什么?写其中一次不行吗?

十四、说说为什么小孩子能说真话呢?

答 案:

一、B

二、B

三、1.A① B② C② D① 2.A② B② C① D① 3.A② B① C②② D① 4.A① B① C② D②

四、A

五、C

六、D

七、C

八、1.C 2.D 3.A 4.A

九、C

十、儿童,想象、幻想、夸张,离奇曲折,拟人

十一、第一层“许多年前”到“都花掉”。写皇帝买新衣服的费用极大。第二层“他既不关心”到“新衣服”写皇帝的全部兴趣都在穿新衣服上。第三层“他每一天”到这段完。换衣服次数多。这段用夸张的手法活画出了一位爱慕虚荣、大肆挥霍、不理国事的皇帝形象。这一段可以说是故事的序幕。它为骗子为什么要骗皇帝,皇帝及文武百官为什么受骗而且还骗别人,以至最后演了一出皇帝赤身裸体,招摇过市的闹剧做了准备。

十二、这是一段心理描写。这段描写既暴露了皇帝貌似尊严,实则内心空虚的精神状态,也揭示了他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

十三、反复的写,更能揭露皇帝和大臣们的碍于私利而自欺欺人的丑恶行为,反复的写,更能揭露他们可恶可笑的嘴脸。写一次没有这样的效果。

十四、因为小孩子没有心理负担,他既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也不知道什么是顾虑,所以敢于大胆讲真话。

2.人教版皇帝的新装 篇二

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围绕“艺术的魅力”这个主题,选编了《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四篇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单元导语提示我们,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并尽可能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更多地了解艺术,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本单元涉及到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要想让学习的过程伴随着美的对话、美的启蒙,教学时,就有必要适当地引进资源,同时还要注重语文本色,防止舍本逐末。这就需要找到艺术与心灵的、文字与心灵的契合点,并由此而展开教学。

值得关注的是,六(上)第一单元导语中就提出“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第八单元导语中又提出“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这前后的要求显然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置身自然所展开的想象,后者是感受艺术作品时萌生的想象,换言之,是对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感受和传达;前者是体会,后者是学习。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体会是“体验、领会”作者对某种境界或事物的感受,而学习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从第一单元的“有所感受”到第八单元的“获得技能”,将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

教学流程:

模块一整体感知全面规划(1课时)

一、激趣——唤起体验,贯穿始终

可从班级里的艺术特长生说起,谁有什么样的艺术才能,他(她)擅长做什么,比如,吹、拉、弹、唱等。

[设计说明:这样的开篇,既诠释了单元导语的第一句话“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也为单元习作“写一写自己学过的某一门艺术”打下了基础。]

二、引学——读好导语,梳理目标

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哪方面的目标特别期待,哪方面的目标达成尚有困难。或关注“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或关注“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还有“如何开辟渠道更多地了解艺术”,等等。最后可以看看导语下的插图——音乐家的雕像,让学生大胆猜测。

[设计说明:单元导语是学习本组课文的“路标”,包含“人文感受”、“学习方法”以及行为实践的目标。学生在自读导语的基础上整理单元学习目标,可增强个体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果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还可以引导比较第一单元和第八单元导语中的语文目标,让学生从中发现隐含在文字背后更高的要求。]

三、导读——全面感知,整体接触

学生带着对“有艺术的地方就有美”的模糊印象,浏览本组课文涉及了哪些艺术形式,了解名曲名画及作者,想想美在哪里,并能进行适当的整理。接触整体的文本之后,为了更有效交流,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感性的浅层次的交流话题。如:这个单元四篇课文分别向我们展示了哪些艺术的魅力?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篇?读完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有什么困惑?这样的交流话题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权利。学生愿意选择哪篇课文谈看法和感受,愿意对哪个人物哪个故事发表自己的见解,都可以自主选择。

[设计说明:学生在浏览整组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疑惑点和兴趣点选择定向阅读,进行阅读分享,引发深度的阅读期待。同时,便于教师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兴趣点、困惑点,调整单元教学走向和教学策略。]

四、促行——搜集资料,做好铺垫

围绕“艺术的魅力”这个主题,让学生谈谈:为学好这个单元,迫切需要做哪些准备?可以阅读哪些书籍?除了阅读,还有什么渠道可以更多地了解艺术?需要老师和家长提供哪些帮助?进行实践行动的畅想和规划。

[设计说明: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诸多切实可行的活动建议,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扩大语文学习的平台,与生活实践紧密地焊接在一起。]

模块二部分感悟聚点探究(7课时)

一、围绕“知音”,感受艺术与心灵的契合

教学内容:《伯牙绝弦》+《月光曲》第一课时+口语交际(3课时)

1.引出“知音文化”。

从电影《知音》主题曲引入。“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许多人慨叹知音难求,然而何为知音?谁又能完美地诠释这“知音”二字呢?自由读《伯牙绝弦》和《月光曲》这两段广为流传的知己佳话,边读边想想,哪些地方表明听琴者“能从琴声中听出弹奏者的心意”,并做记号。

2.“高山流水话知音”。

在通读正音、把准节奏的基础上,从俞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和钟子期的“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体会“知音难求,欣于所遇”。俞伯牙“善鼓琴”,能将自己的心意通过琴声表达出来;钟子期“善听”,能从琴声中听出伯牙的意境和心志,达到心灵的沟通,由此,两人从素昧平生成为生死不渝的知音和知己。学生用诵读来体会领悟和感慨,然后延伸到“徐徐兮若清风,皎皎兮若明月,袅袅兮若炊烟……”,进行语言的转换,继而一言以蔽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所“念”必“得”之境界,着实羡煞人也。难怪俞伯牙为此感叹:“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3.“月下茅屋遇知音”。

以“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为研读话题,通过读盲姑娘的语言,扣住“多难弹”“多好啊”“咱们又太穷”“随便说说罢了”“多纯熟”“感情多深”等词句,读进贝多芬的心里,感受他内心的触动、感动以及推门弹奏的冲动,即兴创作的激动。

4.畅谈对“知音”的感受。

(1)说说自己的故事。听音乐会或听某一首歌的时候,产生过共鸣吗?听懂了什么?

(2)谈一谈如何看待“知音”。一辈子遇不上知音,怎么办?相遇而不能相守,怎么办?伯牙绝弦可不可取?

引导1:可遇而不可求,顺其自然;独善其身,不随波逐流……

引导2:三尺瑶琴在,知音子期在;化悲痛为力量,创作新曲;莫愁前路无知己……

[设计说明:以“知音”为研读话题展开教学,有着“牵一发动全身”的整合力,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意义,形成教学板块的支撑力、研读深思的牵引力,并从根本上摆脱冗余的情节分析和繁琐的提问应答。教学中,从文本语言进入人物的内心,课堂结构简约,情感自然、饱满有张力。知音文化既是音乐文化,更是情感文化。口语交际中除了谈谈自己的音乐故事外,讨论“如何看待知音”,引导学生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有着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围绕“联想和想象”,感受文字与心灵的契合

教学内容:《月光曲》第9自然段+《蒙娜丽莎之约》+拓展材料(2课时)

1.重点品读《月光曲》第9自然段。

(1)想象画面,捕捉情绪。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听出了什么?自由读读,想象皮鞋匠脑海里的画面,你能感受到琴声的起伏和贝多芬心情的变化吗?

画面:月亮升起,洒遍银光;越升越高,出现微云;狂风巨浪,波涛汹涌

琴声:轻柔舒缓——明快悠扬——高昂激越

心情:平静悠闲——心潮澎湃——无比激动

(2)激发矛盾,引向深入。

月光下的一切都显得清幽而宁静。贝多芬的琴声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起伏?他的内心和盲姑娘的内心喷涌着怎样的情感?

(3)体悟规律,深化感受。

这种画面的变化、心情的变化在文字里,是怎么体现出来的?你是否发现语言的秘密?关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霎时间、忽然;关注表示画面动态的词语: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

2.欣赏与表达。

(1)教材第141页选做题:欣赏《月光奏鸣曲》。让脑海里徐徐展开一幅幅画,心头开放出一朵朵花。(《月光奏鸣曲》旋律的节奏和起伏不很明显,仅作欣赏用)

(2)欣赏郎朗演奏的《牧童短笛》(2分47秒),交流三部曲:(1)起初,明快悠扬;(2)接着,激越急促;(3)最后,回复舒缓宁静。

(3)你喜欢哪部分旋律?让你联想到什么画面?试着描绘下来。

(4)片段评价,引导“想得合理,写得贴切,有一种跃动感”。

3.重点品读《蒙娜丽莎之约》第4—7自然段。

(1)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身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2)交流自学心得:

①“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这段话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由远到近;整体到局部)

②“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

作者是用什么表达方法描述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的?(从静止的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画面上的人因进入了欣赏者的心灵,而神韵十足)

4.欣赏与表达。

(1)欣赏《最后的晚餐》。(见课文第144页插图,人物群像,不适合此处)

(2)欣赏《抱银鼠的女子》,学着描写“蒙娜丽莎”的方法,尝试写一写。

(3)片段评价,引导“有顺序地看,看出神采,写得细腻而传神”。

[设计说明: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当备课视野基于整组教材、整册教材、整套教材时,我们就会发现阅读材料就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好素材。以上环节紧紧围绕导语中提出的“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品读重点语段的过程中感受画面变化,在体会文章情感的同时领悟表达方法。同时,教师精心选择适合学生表达的音乐和绘画作品,让学生即堂欣赏,学会寻找自己独有的感受,并跃然纸上。两次练笔侧重各有不同,写音乐感受,要将音乐想象成画面,传达出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写赏画感受,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联想,变“静”为“动”。学生从片段写作的实践中,领会到用心去欣赏,才能自如地展开联想和想象;融入恰当的联想和想象,内心的感受才能够鲜活地表达出来。]

三、聚焦谋篇,习作评改

内容:《我的舞台》+习作(2课时)

(一)读文梳理,学习谋篇

1.我们同学都有练习某一项技能的经历,比如学钢琴、学绘画、练书法、学游泳等,那么怎样将如此长久的练习过程记录下来以展示自己的成长历程呢?今天,我们就到课文中去寻找方法。

2.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写了哪些事?

3.交流事例:

最奇异的镜头:肚子里大闹天宫

最有趣的镜头:小床上模仿演戏

最得意的镜头:随母亲演出学习

最艰难的镜头:跟师傅练基本功

最神气的镜头:舞台上认真表演

4.你学习某项技能的成长经历,可以选择哪些典型镜头来呈现呢?列一列小标题。

(二)聚焦细读,学习“特写”

1.聚焦细读:细读课文最艰难的练基本功镜头,想一想作者是抓住什么描写把它写清楚的。如“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

2.写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镜头。交流中引导“如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如:哎,母命难违,我只能慢悠悠地弹起钢琴来。过一会儿,弹一会儿,过一会儿,弹一会儿,慢慢地,我就开始觉得太烦了!

可联系六(上)第三单元课文《唯一的听众》第2自然段进行比较阅读:“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

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想象结合起来,让情节更富有感染力,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修改我们的习作。

3.修改或继续描写镜头。

[设计说明: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一写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我的舞台》是比较理想的习作例文。打通阅读和习作的通道,旨在以“谋篇布局选镜头”“精彩镜头来特写”两大板块感受作者的成长历程,学习作者的谋篇布局和细节描写,取得节时高效的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习作评改过程中,有机联系已学过的有关语段进行习作点拨,让学生感悟“将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想象结合起来,让情节更富有感染力”,与本单元的“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结合在一起,赋予了本单元教材内容一个新的内涵:感受呈现出来的艺术和追求艺术的过程,都是心灵的歌,发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进入内心,才能表达内心。]

模块三整组回顾整组提升(2课时)

教学内容:日积月累+成语故事+《看戏》+交流平台(2-3课时)

一、日积月累

出示“日积月累”中“雕梁画栋”等16个艺术类的成语。读成语联想;归类;欣赏图片,说出成语。

二、回顾和拓展

1.回顾音乐和画作带给人的心灵震撼: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月光曲》)

“蒙娜丽莎的生动、美丽、温柔、神秘,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蒙娜丽莎之约》)

……

2.成语故事:《响遏行云》

阅读成语故事,找出能解释“响遏行云”的一句话——“秦青击打着乐器,悲壮地歌唱起来,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震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感受音乐的震撼力。

3.拓展阅读。阅读课本第171页选读课文《看戏》,配套阅读材料《看皮影戏的童年》。画出文中表达出京剧和皮影戏带给人心灵震撼的句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4.推荐阅读。鲍吉尔·原野的《青草课本》等4本音乐散文。

三、交流平台

1.在你的生活中,哪些艺术作品给过你心灵的震撼?

2.交流课外收集到的关于艺术的小故事。

3.交流表达收获:仔细观察、细腻描写、用心体悟、独特想象……

4.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收获。

学习了本组课文,你对艺术的魅力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呢?你在学语文上取得了哪些进步?

3.皇帝的新装之招聘版 篇三

经过层层选拔,最后,只剩下三名候选者。他们各有所长:或知识渊博或思维灵活或经验丰富,难分伯仲。但名额只有一个。因此销售部经理决定出一道题选择自己的未来合作者。

题目的内容是你看过《皇帝的新装》吗?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这三个人中,有一个学文的,他觉得这题目正撞在自己“枪口”上。

他于是写道:这篇故事是安徒生1837年写的,当时他32岁。这篇童话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虚荣、铺张浪费和极端愚蠢,这种现象大概在任何时代,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变版重演,因此这篇童话在今天还都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个人是学哲学的,少有职业跟他的学识对口,但凭灵活思维,他也混得不错。他踌躇满志地写道:老子早说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换句话说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形胜有形。我们可以就此推而广之,“天衣无缝”可说是形容最好的衣服。无缝的衣服,当然是:此时无衣胜有衣,就是光着喽。可以看出,安徒生受过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

第三个人,他有某大学经营管理专业的文凭,但这文凭只花了他300元和两天时间。他略一思考写道:我小时候看过这个童话,是谁写的忘了,以前,我想当那个说真话的孩子,但我自从做了销售后,我才明白做童话中的两个裁缝才是我要追求的目标。如果您需要这样一个裁缝,选择我您不会后悔。

4.人教版皇帝的新装 篇四

第二课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外交大臣说: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掌握了全世界财富的30%左右。而今天,它却掌握了大约50%。文中“它”应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联邦德国

2.20世纪90年代末,在电脑的关键部件和软件方面,美国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到1999年底,网络经济产值达5

239亿美元,成为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的突出特点是()

A.全球化

B.信息化

C.工业化

D.单一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

①新经济时代

②迅速繁荣时期

③持续调整时期

④危机和滞胀时期

A.④①②③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②④③①

4.某中学九年级的张华同学,在他的一篇历史小论文中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情况作了以下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持续发展

B.20世纪70年代中期遭受到严重打击

C.20世纪8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

D.20世纪90年代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5.“随着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感觉到: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由此可知,西欧国家走向联合主要是为了()

A.共同对抗美苏

B.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

C.维护世界和平

D.恢复欧洲的霸权地位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有()

①发挥高素质劳动力优势 ②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③政府的适当政策 ④美国的援助

A.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7.1993年欧盟成立时,有12个成员国,后来经过几次扩大,2007年成员国已达27个。这说明()

A.欧盟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B.欧洲一体化进程已无阻碍

C.“一超多强”的局面已经形成D.欧洲实现用一个声音说话

8.有人说:欧洲曾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但是从今天的形势看,欧洲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已经几乎不存在了。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应是()

A.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B.联合国作用加强

C.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的建立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9.20世纪50﹣70年代,日本与西欧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有()

①美国的扶持

②政府的有利政策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④冷战结束,世界走向和平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除了自身的因素外,其经济的发展还得益于()

A.美国的大力扶持

B.正确的经济政策

C.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D.重视对教育的投入

11.1990年,日本外务省次官栗山尚一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表明当时的日本()

A.俨然已经成为政治大国

B.经济强国地位显著

C.国际地位可与美欧匹敌

D.在联合国中举足轻重

12.英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指出:日本培养出的工程师比任何西方国家都多得多(大约比美国培养的多50%)。它还拥有近70万名研发人员,比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加在一起还多。材料反映了日本()

A.实行非军事化政策

B.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C.引进最新科技成就

D.注重培养高素质人才

1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美国军事订货的刺激

B.都得到了美国大量的经济援助

C.都有广泛的对外经济联系基础

D.都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14.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构建稳定、安全的社会,他们致力于()

A.经济大规模国有化

B.积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C.加强区域经济发展

D.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制度

二、非选择题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通过联合,逐步走上快速发展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3月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阿登纳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登纳的主张及其目的。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国先后签订了条约,建立“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1965年,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六国决定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组成欧共体……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摘编自岳麓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联合从哪一领域开始?20世纪60年代末欧共体与哪两个国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三大中心?

(3)综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的崛起历程中,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是什么?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9年,塞缪尔·斯莱特越过英国当局的监察,进入美国,在第二年复制出了被英国人视为秘不外传的富国之宝阿克莱特纺织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作母机,为美国提供了创业急需的新型工具机……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美国的发展依赖欧洲的技术发明,在南北战争前,美国机械设备的80%依靠欧洲进口。

──《大国崛起·美国》解说词

材料二

1879年12月25日夜,门罗公园内部那60盏电灯释放出的光明很快降临到全国各地……南北战争后的30年对美国来说,是勇于创新、开始腾飞的时代……1945年以后,高科技成果在美国不断涌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世界第一台计算机问世、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在月球成功登陆……

──《大国崛起·美国》

材料三

目前我国有17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如玩具、服装、家电等,畅销海外市场。但是这些标有“Made

in

China”即“中国制造”的出口商品,大多只是在中国“生产”,技术品牌都是别人的,如世界上每生产四台电脑,就有一台出自中国,但一台只赚10个苹果的钱,而我们购买一架空客A380飞机,需要卖8亿件衣服。

──2007年第6期《时事》

(1)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提炼有效的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从对材料一的分析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材料二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与材料一相比,最大的差异是什么?这一变化对美国的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对材料一、二的分析,我们如何改变材料三中“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现状?在实现“Made

by

China”(“中国创造”)的宏伟目标中,你该怎样做?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历战争破坏,满目疮痍的西欧和日本却很快实现了经济腾飞,创造了西欧奇迹和东洋奇迹,值得我们借鉴。

材料二 二战后兴起的科技革命,使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及激光等工业应运而生,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战后20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20世纪90年代,美国信息技术在5年中对美国GDP的贡献率为30%左右。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技术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如今,微软公司的分公司遍布世界各地。

材料三 随着社会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归纳西欧和日本创造奇迹的共同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归纳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发展有哪些新的特点。

(4)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何借鉴?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7CBBCBDA

8-14CCABDBD

二、非选择题

15.(1)主张欧洲各国进行联合。避免欧洲走下坡路,提高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避免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2)经济。美国和日本。

(3)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言之有理即可)

16.(1)美国在工业革命时期依靠复制、引进别国技术起步。

(2)差异: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美国自主创新能力大大提高。

影响:促进美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3)如何改变: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把加快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③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怎么做:

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②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③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质疑。

17.(1)美国的经济扶植与援助;运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重视科技、教育发展;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经济政策。

(2)原因: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特征:全球化和信息化。

(3)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新经济”出现;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社会福利政策普遍推行。

5.人教版皇帝的新装 篇五

张红燕

Teaching Aims:

1.Students can tell stories by listening and speaking.

2.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realize competition make one’s way by the side of

Animal Helpline

Teaching Important:

Students learn to tell stories.

Teaching Difficult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story by listening.

Culture focus:

Students like to tell stories.

Teaching steps:

Step1(复习,导入)

1,课前放音乐《昨日重现》让学生感知歌曲是谈论过去。

2,做一个采访,老师先给一个例子然后让学生去问答

3,What were you doing at ten yesterday evening?

I was…(2minutes)

Step2 (通过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学生更好地复习when和while的用法

四人一小组,其中一人是警察。通过询问其他三人上周天的某个时间所做的事情找出撒谎者,每个小组给一张纸条上面写有短语帮助学生更好地讲述自己在做什么。(场景:in the park,3minutes to prepare.)

D: Where were you at 11:00 am last Sunday?

A: I was in the park.

D: What were you doing there?

A: I was flying a kite.

Step3(学习讲故事)

老师先给个例子,然后让学生仿照例子,根据图片讲。

At ten yesterday

I was late for a party.

I was late because I had a math class.

When they were having a party, I was having a math class.

Step4 (根据所给图片讲故事,为下面的听力做准备)

让学生谈论图片,引出听力所需要的短语。

Step5(听力训练)

1,听听力回答问题。(听力材料放两边)。

(1).Who were in the conversation?

(2).What event happened at the school yesterday?

(3). Who missed the event?

(4). Which team won at the event?

2, 听听力排序(材料放一遍)。

Step6 讲述听力材料的故事

1, 让学生朗读听力材料然后根据内容讲故事

(1). Who were in the conversation?

(2). What event happened at the school yesterday?

(3). Who missed the event?

(4). Which team won at the event?

2, 四人一小组,每人可以说一个句子,讲述为什么Kate错过了篮球赛。

3, 如果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单个讲故事。

Summary 1,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的是通过听说练习,学生能够用过去进行时讲述过去的事情。

2 能够听懂听力材料里的故事,并把握关键信息。

3 掌握新的单词和短语。

Homework 1 Use when and while to write a short story

6.人教版皇帝的新装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2、认识“蜻蜓”等带虫字旁的字,会写“蚂蚁”两个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模仿课文编儿歌。

二、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蜻蜓”等带虫字旁的字,会写“蚂蚁”两个字。

3、难点:(1)学编儿歌。(2)解释“宫殿”这个词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夏天快到了,你们喜欢吗?谁来说说夏天有哪些有趣的事?

2、是啊!夏天的确非常有趣,一些小动物也觉得夏天很有趣--出示课件(课文里动物活动的场面)

你们仔细看看,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3、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有位小诗人把它们有趣的活动编成一首儿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识字4》。请大家打开P57

过渡:看到这么美的儿歌,你们一定很想读了。那在读课文的时候,如果碰到不会读的字怎么办?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请你们找出儿歌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小动物?用你们喜欢的符号把它画出来。

3、边提问边贴动物图

过渡:刚才你们读得很认真,不知有没有把字音读准确,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

(三)生字教学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拼读

2、全班齐读

过渡:要是老师给这些生字宝宝换个位置,你们还认得它吗?(出示课件)

3、看课件读带音节的五个动物名字。

过渡:如果老师把这些字宝宝的帽子摘掉,你们还认得它吗?

4、出示课件--没带音节动物的名字。

过渡:请你们擦亮眼睛,仔细看看有什么发现?

5、让同学说说有什么新发现?(都是虫字旁,都是形声字)

过渡:看来你们的眼睛真亮,一下子就被你们发现了。其实带虫字旁的字很多,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动物,它们也带虫字旁,你们看--出示动物带名字的课件

6、请一个同学带领全班同学读一遍(读完强调同学再查查带虫字旁的字,下节课交流)

过渡:同学们真棒,一会儿就学了这么多字,现在让你们再读读课文,一定能读得更好。

(四)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问:你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不理解的?(重点解释“宫殿”这个词)

3、指名读

4、小组读

5、分角色读

6、引读--老师指着课件的动物。如:师读“蜻蜓”--,学生读“半空展翅飞”。

7、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自己喜欢的动物,想想怎样配上动作,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8、请六个学生带着头饰上台表演读

过渡:看到你们表演得那么棒!老师想当一回记者来采访一下

9、记者采访蚂蚁和蝌蚪:如蚂蚁你好,我是电台的记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蚂蚁?(教育孩子要团结友爱;要爱护益虫。)

10、全班表演读

过渡:这位小作家真是太棒了!能写出这么美的儿歌,要是让你们也来编一编怎么样?如什么动物在那里干什么?

(五)学编儿歌(如果学生不会的话,可让学生先讨论,再交流。)

过渡:看来我们小朋友不输给那位小作家,可称得上是一位小作家了,要是把你们今天编的收集起来,也是一篇很美的儿歌了。

(六)写生字

老师手里有两个生字宝宝,我们不仅要能认识它,还要会写。

问:那怎样才能写好它呢?(看准每个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

1、老师示范,学生书空

那你们在写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强调写字姿势)

2、学生练写(写完同桌互相交流,如果对方写的比你好,你要向他学习,如果写得不好,你可以给他提个建议,哪一笔应该怎样处理,才会写得漂亮)

(七)小结

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学会很多带虫字旁的字;课文又读得那么好;还学会了编儿歌,真是很了不起。回去把你们今天编的儿歌写下来,读给爸妈听一听。

(八)板书设计:

识字4

7.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的特点 篇七

一.彰显语文教学中文学的主体地位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走过的是一条并不算漫长但却十分艰难的道路。上世纪, 语文教学基本上都是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工具性自不必多说, 但在语文教学的思想性上, 过分的强调其政治第一地位, 把一本语文教材弄得与政治教材相差无几, 而且还要过分强调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 因而, 语文学科的真正主体———文学性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依附体。期间虽然有人试图有所改变, 但都是个人行为或局部行为。直到2003年, 新课标的出台, 才将语文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在教材中,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很难突围, 教材中仍然有大量的讲话、时政评论占据着语文的空间, 而且在统编的教师用书中, 主要是以政治标准解读文本。

随着时代的发展、开放程度的加大, 学生视野的拓宽, 语文教学的人文目标显然要更高。新一轮课程改革把语文学科归入“语言和文学领域”, 重新确立了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对语文教育来说, 审美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是文学教育, 只有把文学作品当做文学来教, 才有可能是有效教学。

《外国小说欣赏》所选文本均为外国小说经典, 通过教材“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 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 在话题方便之处简约地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 最终目的是初晓小说艺术,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 提高人生境界” (编者的话《外国小说欣赏》前言) 。教材紧扣“外国小说”这一特性, 课文的选择上重视经典作品, 作品所代表的流派更是多元化, 几乎涵盖了近现代外国小说的所有主要流派, 有世界级大师雨果、高尔基、托尔斯泰的作品, 也有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作品。在“话题”和“思考与实践”中, 重在以文学的眼光, 观照小说的各个元素, 甚至还延伸到由小说本身而引起的美学、哲学、风俗等方面的思考。总之, 这是一本真正的把小说当成“小说”的好教材。

二.按照文学的规律编排教材

教材的编排方式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稍早的六本语文教材, 在每册的“绪论部分”对各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做了一定的要求。但是由于要求的过于原则和过于模糊, 操作性较差, 实际教学中每册之间或每个单元之间很难有明显的差异, 教学过程几乎千篇一律。比如小说教学, 一般都强调人物、情节、环境三大内容, 至于除此以外的内容或者更加细化的内容, 几乎没有涉猎。

而《外国小说欣赏》的编排, 则体现出了新颖性和创造性。它按照小说的最基本的元素来区分单元, 每个单元一个话题, 既有作为小说层面的基本联系, 更有各个单元之间相对的独立性。全书分别设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大单元。这些话题大体上囊括了小说的一些基本面, 是各个单元的核心要素和分类依据。每个单元所选择的小说文本都比较典型地说明了这个话题的作品, 教学可操作性很强。每个话题下面又分解出一些小话题, 深入阐述该话题不同的方面, 以方便教师、学生更加具体、深入、细致地把握单元的全部内容。如第二单元, 话题“场景”, 设有“在场景中生活”“场景的功能”“风景的意义”“现代小说的场景观”等子话题;每个子话题下又具体的介绍几个方面, 如“场景的功能”下又设有“给全篇定调”“营造意境与渲染环境”“导引人物出场”“揭示人物性格”“作为象征”几个小话题。这些大小话题的设置既紧扣本单元的课文, 又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具体、实在、可操作性强。同时这一环节的实施, 又使本单元对小说的分析推至纵深。

三.重视文学内部的科学性

文学的科学性, 一直是中学教师关注的一个话题。本来文学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由于以前教材要求的模糊性, 使得文学的科学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几乎被扼杀。由于对文学的科学性缺乏了解, 因而, 一般人都认为语文学科难以把握;更有甚者, 有些自主招生的学校几乎取消了语文参加高考的资格。

其实文学内部的规律性是不容置疑的。大到文学思潮、创作手法, 小到具体的人物形象分析、情节鉴赏。只是我们以前的语文教科书少有提及罢了。《外国小说欣赏》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如第一单元的“叙述角度”, 分为有限视觉和无限视觉, “有限视觉”, 强调小说第一人称, 叙事者也是小说中的人物, 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叙事的, 好处是使小说叙事真实亲切, 拉近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便于抒情。而“无限角度”则相反 (详见教材第8页) 。再如第二单元的“公共场景”与“私人场景”, 第四单元的“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等等, 教材中对文学微观的科学性做了大量的讲解分析,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把握, 让我们看到了文学模糊性一面的同时, 更看到了它严谨、科学的一面。

四.以历史的、全面的、开放的态度介绍外国文学

以前的教材中很少有外国小说的选编, 少量的几篇也都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加以删改或分析, 而对于现代外国小说的新思潮、新流派则不闻不问, 完全割裂。随着思想开放的逐步深入, 让高中生了解外国当代小说的现状势在必行。教材主编曹文轩先生说, 外国小说是我们今天面对的文学世界的一个庞大的组成部分, 是不可忽视的人类智慧的结晶。这门课程旨在借助这些经典性、代表性的作品, 使学生初步了解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创作方法和知名流派以及作品所蕴含的别样的风土人情与多元文化内涵, 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

西方现代派文学流派纷呈, 政治、思想倾向也很不一致, 但有如下几点共同点: (1) 各流派都强调要表现“现代意识”, 其中心就是危机感和荒谬感。因此, 现代派文学的共同主题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 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 (2) 现代派文学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尖锐对立作了深刻的反映, 表现了异化这一主题。 (3) 现代派文学是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 它深受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 具有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个人主义的色彩。

《外国小说欣赏》中, 介绍了许多这样的小说, 如《桥边的老人》, 作者使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 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墙上的斑点》被称为当代意识流小说的扛鼎之作。采用了“发散式结构”, 主题包罗万象, 涉及文明、历史、文学、宗教、人生等, 时空关系错综复杂, 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主人公的思绪不是传统小说合乎理性、合乎逻辑的内心思考, 但也并非荒谬的意识流动, 貌似飘忽不定的思绪仍呈现一定的方向性。对精神世界的不断涉足, 恰恰反映了现实物质世界的空虚与不定性, 主人公不断被拉回无法摆脱的现实, 最后发现惟一的固定物却是一只会动的蜗牛, 由此反思精神存在和现实存在的意义。

类似这样的小说很多。同时在艺术手法上, 也尽可能的展现外国小说的现状, 如通过隐喻、渲染表现的象征性, 用非理性的夸张表现的荒诞性, 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表现的意识流等等, 在教材中都一一呈现, 充分展现出当代外国小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为学生提供了一顿外国小说欣赏的大餐。

五.整个单元设计有的放矢

教科书的小说选择与“话题”讲解环环相扣, 小说有什么特点, 话题就做什么讲解。如第八单元选有《沙之书》和《骑桶者》, 这两篇小说都是荒诞虚构的典型, 因而在“话题”中, 编者就设计了“虚构的意义”“虚构意识的逐步确立”“信不信由你”“事实并不等于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呈现真实不是小说的目的”等话题, 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 从作品到理论, 从感性到理性, 由浅入深地掌握小说的有关理论。

教材在“思考与实践”的设计上, 也体现出编者的独运匠心。例如第八单元的设计为: (1) 《沙之书》在哪些方面显示出了博尔赫斯非凡的想象力? (2) 设想《骑桶者》里的主人公是拎着木桶, 而不是骑着木桶去讨煤, 小说将会有怎样不同的艺术效果? (3) 想象有一天, 你突然变成了一只鸟, 写出你飞翔的感受。

表面上三个问题没有什么特别, 仔细思考, 三个问题各有侧重, 而且环环相扣。前两个问题由具体到抽象、概括, 指向静态的知识;后一个问题贴近文本, 落到文本中, 感性强一些, 不是教学知识本身, 而是以能力解读文本, 运用文本的知识, 从而在运用知识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8.“极地地区”教材解析(人教版) 篇八

本章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章。不规定必学区域是地理课程标准的总原则和突出特点,但所学的“地区”中有个例外,即规定极地地区为必学内容。这是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它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因此,教材在世界地理的最后一章安排了极地内容的学习。本章教材主要落实以下两条课程标准。

(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本条标准的第一个要求是“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以某一地区为案例学会分析描述地区的位置、范围。完成的方法是“运用地图”,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提取信息的能力。本条标准的第二个要求是“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是对第一个要求的总结和深化。要在前一要求基础上,利用读图归纳综合的方法,让学生认识某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提取信息、归纳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2)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本条标准是“极地地区”的专项内容。标准的第一个要求是“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强三方面,而这种特殊的自然特征又形成了冰天雪地的自然景观,探究原因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让学生认识两极地区这种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培养及能力要求的落实,也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本条标准的第二个要求是“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是对第一个要求的阐释。因为两极地区特殊的位置形成了特殊环境,而特殊环境又造就富有特色的资源,加之人迹罕至,成为“科学考察的宝地”;而人类的考察活动又不可避免地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这些问题互相联系成为一体。利用相关的图文资料归纳分析这些问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利于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初步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在空白图上正确填出南极洲濒临的三大洋和相临较近的大洲、北冰洋周围的大洲、目前我国四个极地科学考察站的位置和名称;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明确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引导学生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环境差异,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评价自然环境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以及我国在极地建立科考站进行科学考察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通过对极地有关知识的了解,认识保护极地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意识。

三、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由“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三目组成,通过“寒冷”这条主线贯穿整体:两极的地理位置决定其气候严寒,正是由于极度严寒,使得两极均为冰雪覆盖的地区,因而形成冰川、极地动物等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同时两极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而这些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两极地区开展考察活动,而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

第一目“独特的自然环境”:由五段正文、五幅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三个“活动”组成,介绍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特征与生物资源,重点突出南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强的气候特征,而在图10.1和图10.2两幅极地投影图上判断方向是教学的难点。教材利用第一段正文辅以图10.1和图10.2介绍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状况,通过“活动1”的读图活动加深对两极地区海陆位置与相对位置的掌握;利用第二、三段正文辅以阅读材料“南极地区的大风”突出南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强的气候特征,教材用“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风库”这些形象化的比喻高度概括了南极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材第四段正文介绍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通过“活动2”比较两极地区气温的差异;利用第五段正文辅以图10.3和图10.4两幅图片介绍两极地区寒冷环境下的生物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寒冷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最后利用“活动3”引导学生总结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差异。

第二目“科学考察的宝地”:由三段正文、四幅图片、两个阅读材料和两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人类对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以及进行科考的原因。从逻辑关系上看,本目内容既是上一目的结果,也是下一目的原因。教材首先通过第一段正文概括说明人类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利用阅读材料“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了解我国在两极建设的四个科考站,同时点明南极的三个科考站建设时间都在2月,利用“活动1”引发学生思考南极地区“极昼”现象带来的具体影响。教材利用第二段正文点明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解释人类进行南极科考的原因。利用图10.6帮助学生简明地了解极地科考的基本过程,进而结合“活动2”秦大河的一段话加深对极地科考意义的理解。阅读材料“穿越南极”则具体阐述了1989—1990年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的活动,不仅加深学生对南极地区恶劣环境的印象,更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畏艰难险阻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最后,通过第三段正文结合图10.8和图10.9介绍对北极地区科考的意义及科考状况。利用“活动3”识记我国在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理解北极科考的意义。

第三目“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是上一目内容的延伸和深化,由三段正文、两个阅读材料和“活动”组成,介绍极地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教材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阅读材料“日本猎捕鲸”说明南极地区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利用第二段正文结合图10.10点明北极地区的环境危机,从而引出对极地地区的和平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通过第三段正文介绍极地地区主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国际合作(如《南极条约》的签订和《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的制定),通过阅读材料“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介绍个人行为对极地环境保护的意义。“活动”从两幅公益海报入手,通过具体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演讲,在行动中形成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本节知识网络如图1。

<\\Xxx\本地磁盘 (E)\钟兴贵\地理教育2012年\地理教育2013年第6期\孙运松-1.eps>[图1]

四、图表利用

本章教材配备了11幅各类地理图像,给学生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极地科考与保护搭建了合适的平台。教师应充分利用相关图表,恰当设问并引导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具体的地图类型、序号、名称及应用详见表1。

五、活动建议

本章教材共安排三组活动计7道题目,内容既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第1题属于知识巩固类,重在训练学生阅读极地投影图的能力,也是对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的复习和巩固过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读图探究展示,根据情况可适当拓展到在极地投影图上判断方向。第2题属于知识拓展类,不仅让学生通过读图比较出南、北极地区的气温差异,更要引导学生从两极地区的海陆分布入手,比较分析其气候差异的原因所在,认识地理事物间的联系。第3题属于知识巩固类,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活动二:本题组的3个小题均属于知识拓展类。第1题先读图认识我国南极的三个科考站,然后讨论我国南极科考站建设都选在每年2月份的原因,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极昼”、“极夜”现象给极地地区带来的具体问题。第2题通过阅读秦大河的一段话,深刻理解南极地区独特自然环境的科研价值,认识极地科考的重要意义。教师应认真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发言谈感受,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参与意识及科学态度。第3题可让学生课余时间从资源、自然环境对全球特别是对北半球的影响等方面搜集有关北极地区的知识,归纳北极科考的重要意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上一篇:二年级识字教学论文下一篇:总结: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学校德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