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整理与复习教案

2024-11-15

比的整理与复习教案(通用11篇)

1.比的整理与复习教案 篇一

比的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弄清两者的区别;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征,加深理解并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分析推理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感受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教学过程:

一、揭示复习内容

今天我们一起来整理有关比和比的应用的知识。

二、结合情境,搜集概念

我们学习了和比相关的一些概念及知识,大家还能记得吗?给你们几分钟时间,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有困难及时给予帮助。

2、师生多向交流,梳理知识网络

下面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小组学习的成果。我们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好不好?这样吧,每个小组派代表提一个问题,指明另一个小组来回答。回答的时候,可以是一个人回答,也可以小组成员补充。比比看哪位同学的回答最精彩!哪个小组的表现最棒!哪个小组先来提问?

预设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类型的问题: A:单纯的考察概念的意义及性质的内容

如:什么叫做比?什么是比的比值?怎样求比值?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什么是化简比?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等等。

B:综合性的问题

如:求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不同?比的基本性质中为什么要规定零除外呢?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中为什么用“相当于”而不说“就是”呢?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有什么相通之处吗?等等。

教师参与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适时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及知识,并根据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及时板书相关内容,形成知识网络图。

比和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表格出示)联系是: 形像: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

比号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

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

神像: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实质是一样的。区别是:

比——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除法—— 是一种运算; 分数——是一个数。

数学中的比与体育比赛中出现的比是不一样的。

数学中的比,比较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或分率)关系; 比赛中的比,比较的是两个数的差。

3、运用

过渡:刚才大家说的非常好,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能否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打印在练习纸上,每位学生一张。课本114页第4题

突出化简比和求比值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认识到:可以根据化简的结果,直接得出比值;也可以根据比值,推出化简的结果。

填空:

(1)6∶2的比值是(),把这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2)把10分∶0.2时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它的比值是()(3)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240千米。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行驶的时间与路程的比是()。

(4)0.25=5∶()=()÷8=

4、复习按比例分配问题

过渡:刚才的几道题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棒!应用比的知识,我们还可以计算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1)请大家完成练习纸上第二题:一个养鸡场养鸡3600只,其中公鸡与母鸡只数的比是1∶7。公鸡和母鸡各有多少只?

(2)学生汇报各自的解题方法。

(3)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归纳总结: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一般是把比转化为分数,再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答;也可以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再分别求出几份是多少。

(4)口答

一种糖水是由糖和水按1∶9的重量比配制而成的。500克糖水中,含糖和水各多少克?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0厘米,长和宽的比是3∶2。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四、综合应用

1、判断

(1)大圆的半径是小圆半径的3倍,则小圆面积与大圆面积的比是1∶9。

()

(2)一项工程,甲独做5天完成,乙独做8天完成,甲、乙的工作效率比为5∶8。

()

(3)把一个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和圆锥体积的比是2∶1。

()

2、填空

(1)被减数和减数的比是7∶3,减数与差的比是()。

(2)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度数比为5∶4,其中较小的一个锐角是()度。

(3)甲仓库存粮比乙仓库多,那么乙仓库存粮比甲仓库少(),乙仓库存粮与两仓库总数的比是()。

3、应用题

(1)课本第116页第16题

(2合唱组男、女生人数的比是5∶7,已知女生有35人,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

(3)甲箱有球100个,乙箱有球80个,从甲箱取出多少个放入乙箱,甲、乙两箱球个数的比是7:11?

五、总结

六、课后反思:

为 了让学生对比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深化基本概念。当问学生“关于 比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时,学生们讲了很多内容,但感到这些知识点多、零乱、无序、缺乏系统化。这也正是我安排这一环节的主旨,即激发学生“自 主萌生出整理知识、梳理结构”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以小组合作展开学习。学生在明确了学习要求后,学习的愿望得到满足。

这节复习课,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展示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现比的认识概念繁多,易混淆,清晰地把握这一点。课堂上没有单一地展示学生的整理结果,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比的知识有了清晰地认识,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整理和复习,沟通与生长 篇二

一、以整理为主线,沟通联系,感悟思想

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一旦将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他们就能开动脑筋,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这里,我们应该以学生“理”为主,教师“引”为辅,引导学生经历整理的过程,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串成线,形成更充实的知识网。在整理知识点时,在老师有效的”导”之下,要充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整理知识点。

在四边形的认识这个单元,学生已经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但这种认识是分散的,孤立的,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把每堂课的知识置于整体的知识体系中,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潘老师第一次试上这节课时,就利用了直观形象的集合图,简洁明了地沟通了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以形象化的语言 “四边形的家”、“平行四边形的家”来描述集合,既形象又贴切。在后面找平行四边形的练习中,学生就知道直接从四边形中找,说明孩子们已经明确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我想,这比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更有意义,毕竟三年级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什么叫特殊的。这样不仅使学生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向学生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感悟分类、归纳、对比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因而,在交流整理成果环节,教师的引导重在交流整理方法、比较整理方法,进而使学生充分体验整理的方法:既要抓知识要点,也要理其关系;既要“求同”——将知识点连接起来,又要“求异”——把各知识点分化开来,这才是整理的好方法。进而逐层推进,在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有了一定体验之下能巧妙地加以运用、内化、掌握整理的基本方法,使得学生整理意识不断增进,整理能力得以提高。

二、以复习为主流,深化知识、生长思维

整理与复习离不开必要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选择例题和设计学生的练习。复习课中例题尽量生活化一些,练习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综合性、开放性,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在四边形整理复习课练习的第一关:从分辨四边形到分辨平行四边形。最初设计这道题,是因为在做练习时,学生经常出现不仔细看题的现象。因此我就设计了两道分别找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题,试上时发现二合一更妙。既沟通了二者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细致、严谨的好习惯。第二关:从估长度到围正方形、长方形。这道题也是整合了估长度和图形周长的复习,一题多用。第三关:奇妙的周长。通过对比周长,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变与不变,力求给孩子的思维有更大的生长空间。

三、以生活为主导,拓展提高、延伸课堂

在整理和复习课中,教师都注意设计一些与所学知识联系紧密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拓展练习中设计了阿凡提巧圈地这个问题,我们从课内练习移到课外拓展,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除了有时间方面的考虑,更因为涉及后续面积的知识,但也不是现在就没法解决,如果删去,就像砍掉尾巴,完全可以通过合作探究、适当指导完成。这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更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使他们认识到学无止境。

四、以效率为主体,设计合理的课堂复习模式

要提高复习效率,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对以往知识上的缺陷得以弥补,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上一个新台阶。

在实际教学中应考虑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及个别辅导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复习课堂教学模式。如当需要将各知识点串成线、联成片,或者对学生的练习进行主讲时,可采用班级授课的形式。又如当帮助学生整理和复习某一单元或某个知识块上的各个知识点,或者利用所学概念、法则、公式等进行练习时,可采用分组合作及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模式。

小学数学复习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本班实际,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方法,彻底摒弃“应试”观念,走出复习的误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要“炒冷饭”、“煮夹生饭”,在分析反思中总结,从而促进复习课取得实效。

3.圆的整理与复习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进一步的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理解周长和面积的区别。

学习关键: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放

(1)圆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是什么?

(2)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3)画圆时,什么确定圆的位置?什么确定圆的大小?(4)什么叫圆的周长?圆的周长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知道哪些条件可以求圆的周长?举例。

(5)什么叫圆的面积?圆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知道哪些条件可以求圆的面积?举例。

(6)环形的面积怎样求?举例。(7)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有什么区别?

认真预习归纳成网络图

二、学以致用

1、在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内剪下一个最大的圆,剩余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剩余部分的周长是多少?

2、张爷爷用31.4米长的篱笆靠墙围一个半圆形的养鸡场,这个养鸡场的面积是多少?

三、小结

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说一说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四、达标检测

一基础题(每空5分)

(1)两个圆半径分别是3厘米和5厘米,它们

直径的比是(),周长比是(),面积的比是()。(2)在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木板上锯下一个最大的半圆,这个半圆的面积是()。

(3)用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圆,()的面积最大。

二、提高题

用10米长的席子围一个底面是圆形的粮囤,已知相接处重叠了0.58米,这个粮囤的占地面积有多大?

三、拓展题

4.因数和倍数整理与复习教案 篇四

鄂州市太和镇希望小学邓细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归纳整理“因数和倍数”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认知结构。

2.技能目标:亲历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概念间的联系和发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归纳和整理知识点,在整理中构建“因数和倍数”的知识网络。

【教具准备】磁力板、磁力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重现概念。8分钟

1、教师:同学们好,上课之前,我想送大家一句话,师手指大屏幕,请齐读:温故而知新。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预设:(对学过的知识要抓紧时间复习,才能有利于后面的学习。)(教我们学习的方法)教师:是的,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复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因数和倍数的整理与复习。有信心上好吗?(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其实,我是一位不会教书的的老师,但我班的学生数学成绩却非常好,知道什么原因吗? 我班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学生们自己主动探究获取的,不是我教的好,而是他们学的好。这节课,咱们有两种上课方式供同学们选择:一是老师教,你们坐在那儿听就行了,第二种是你们自己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再来帮你们,你们愿意选择哪种学习方法呢? 好,同学们都是有进取心、勇于拼搏的人,老师相信你们,欣赏你们,好,上课!

2、顺承课前对作业的检查,教师让学生抽卡片,请学生用昨天复习的相关知识来描述这个数学名词。(教师举例:“自然数”-像0、1、2、3、4、5、6„„这样的数叫自然数;9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点拨、提问、加以补充,并适时贴磁力知识卡:自然数、合数、偶数、因数、倍数、奇数、质数、质因数、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二、概念梳理,形成网络。15分钟

(一)纵向联系,形成知识链。

1、教师:同学们刚才谈了很多,都谈得很好,大家看黑板上零零散散的贴出了这么多卡片,那么这些卡片上写的都是这单元学习的概念,今天的复习第一件事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有关数的概念它的意义和他们之间的联系,把这些零零散散的概念做一次梳理,你认为哪个概念最重要?你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呢根据他内在的联系和你认为他的数学概念把它整理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网络图,这事原来干过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不好?

2、分组活动。

3、展示交流。

4、师:那么多的概念经过我们集体的智慧把它整理成一个比较系统的有关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这样一个网络图,对于这一单元的知识,大家还有问题需要老师帮忙解释吗?你能给大家提出点问题让大家讨论吗?

5、那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认为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分类的标准(依据)是什么?

师:好了,同学们,刚才黑板上一堆零零散散的那样的有关数的概念的卡片,这么一整理怎么样,清清楚楚,谢谢你们。俗话说啊书越读越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多的概念经过我们集体的智慧把它整理成一个比较系统的有关因数和倍数的这样一个网络图。

(二)横向联系,形成知识网。

1、热身

现在咱们对整个单元的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认识,俗话说的好光说不练假把式,同学们会不会学以致用呢?我觉得有必要检验一下,先来个热身?咱们从最简单的数字开始。黑板上有两个圆圈分别表示奇数和偶数的集合,请同学们当爱心志愿者把自己手中迷路的数字送回属于它们自己的家,开始!

2、学生上黑板贴数字。

3、师:同学们真是有爱心、负责任的好学生,把这些迷路的数字都正确送回了家。现在同学们从奇数集合中任意选取两个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你能发现它们的运算结果有什么规律呢?将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一下。

师:谁能回答这几个问题?课件出示: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

师:现在同学们从偶数集合中任意选取两个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你又能能发现它们的运算结果有什么规律呢?将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一下。

师:谁能回答这几个问题?课件出示: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师:如果从奇数集合中任意选取一个数,再从偶数集合中任意选取一个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你又能发现它们的运算结果有什么规律呢?将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一下。

师:谁能回答这几个问题?课件出示: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

4、师:如果老师将奇数集合换成质数集合,名字变了,集合里面的数字变不变?奇数都是质数吗?哪些数字应该拿走?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5、师:如果老师将偶数集合换成合数集合,名字变了,集合里面的数字变不变?偶数都是合数吗?哪些数字应该拿走?哪些数字可以补充进来?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6、师:如果老师用黑板上有两个圆圈分别表示3的倍数和2的倍数的集合,该怎么放,开始!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师:6、12、18、24、30这几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该怎么放?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三、综合应用,知识内化。15分钟

闯关游戏:

师:热身做的不错,现在开始练习。智勇大闯关游戏!

第一关:

一、我当小法官:(判断对错)

1、因为18÷9=2,所以18是倍数,9是因数。()

2、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比它的因数大。()

3、2的倍数一定是合数。()

4、所有奇数都是质数。()

5、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二、选择题

(1)属于因数和倍数关系的等式是(B)

A、2×0.25=0.5B、2×25=50C、2×0=0

(2)任意两个奇数的和,一定是(A)

A、2的倍数B、3的倍数C、5的倍数D、奇数。

(3)两个连续自然数相乘的积一定是(D)

A、质数B、合数C、奇数D、偶数

第三关:填空

一个最小的三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又有因数5,这个数是(120)。在括号里填合适的质数使等式成立:

第四关:填空

21=(2)+(19)=(3)×(7)=(23)-(2)

第五关、破译电话号码。

在28世纪的M星球上,宇宙神探亨利先生和他的同事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破获了一桩特大盗窃案。他们非常高兴,赶紧与失主联系,想不到失主是一位数学家,他在邮局注册了一个古怪的电话号码,让神探们一下子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赶紧看看吧。

电脑演示。ABCDEFGH

A:既是质数又是偶数。2B:1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9

C: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的积是9。3D: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6E:9的最小倍数。9F: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1

G:最小的合数。4H:既有因数5,又是5的倍数。5

你能根据上面的资料帮神探破译这个古怪的电话号码,看哪一队最快!29369145

评价:连外星球的电话号码都猜的这么快,同学们真是太有才了,老师真佩服你们,记住,以后老师就是同学们的粉丝了啊!

四、课堂总结,完善提高。2分钟

1、评价完善:

师:同学们,时间过的真快,马上要下课了,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通过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在本单元中,有哪些地方是比较容易出错的,或者是需要提醒大家特别注意的,说出来给大家提个醒好吗?

生:谈收获

师:非常感谢这几位同学的温馨提示,你们的提示会对大家以后的学习大有帮助!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家还有问题吗?

2、课堂总结:

5.表内除法(一)整理与复习教案 篇五

3.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师:同学们,“表内除法”的学习就要告一段落了,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足?(指名回答)

师谈话: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用2〜6 的乘法口诀求商”以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既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点,又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二、师生互动,自主探究:

1、复习除法的意义。教师呈现教材第26页第1题的实物图。(课件出示)

师:什么是平均分?用自己的方式说一说,并根据实物图填写算式除法算式,并要求学生“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2.出示教材第26页第2题复习除法计算。(用 2~6的乘法口诀求商。)(1)教师出示乘法口诀表,将乘法口诀补充完整。(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第2题)学生补充乘法口诀后,指定学生交流汇报。学生齐读表内乘法口诀。

师:现在我们以同桌两人为单位做一个小游戏,一人说乘法口诀,另一人根据这句乘法口诀说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学生同桌之间进行小游戏,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游戏活动中,促使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和除法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教学“整理和复习”思考题。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道很有趣的习题,你能解决吗?是怎样想的?可以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思考题)学生在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集体订正。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读懂题目。

根据4个“□”的和等于8,求—个“□’是多少,就是计算把8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8÷4=2。

我检查过了,如果一个“□”=2,那么4个2相加就对于8,结果是正确的。

根据3个“Ο”的和是12,求1个“Ο”是多少,就是计算把12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12÷3=4,即Ο=4。我也检查了,1个Ο是4,那么3个Ο就是12,结果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在综合性的练习中引导学生学会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解决技巧,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开火车口算。(完成教材“练习六”第1题。)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14算.引导学生直接写出得数.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六”第2题。学生逐题列式解决,交流时说说列式的理由。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六”第3题。

(1)出示情境,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订正。学生列式并交流结果。

4.出示教材“练习六”第4题.复习除法应用题。

(1)先让学生独立读题,寻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列式,(2)交流,说说每一道题列式的方法,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小组讨论,说出每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3)比较四道习题,你发现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5.联系身边的事,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小组交流,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有关乘法口诀求商和乘、除法的应用题,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细心分析数试关系,找出正确的解答方法。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 被除数+除数=商

6.例谈“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篇六

【关键词】立体图形 整理与复习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整理和复习”。通过整理和复习课的教学,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小学阶段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知识形成过程有全面的、结构化的认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思维,提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六年级的整理与复习课该怎么上?笔者以“立体图形的整理与复习”教学为例,就此问题进行了重新认识与思考。

一、教材分析

“立体图形的整理与复习”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整理与复习,教材将这一领域的复习分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以及“图形与位置”三条主线展开,这一课时属于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材上安排了如下两个例题。

例4是整理和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例5是整理和复习四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

例4将小学阶段学过的立体图形集中在一起,并通过提问的形式复习它们的特征及各组成部分的名称,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沟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例5通过填写表格的方式掌握计算公式,并且通过小精灵的话厘清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沟通长方体、正方体与圆柱体积之间、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例题后的练习中基本上可以分为求非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立体图形的三视图以及表面积、体积的基本计算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四个方面。

本节内容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有关立体图形的系统整理与复习,覆盖的内容很广,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仅靠这一节课上完。那么这节复习课,我们应该找准哪些复习的“点”?笔者认为,要找准复习的“点”,必须要聚焦三个核心点:一是建立表面积和体积概念内涵,会进行相应的计算是基础;二是作为一节整理与复习课,沟通几何图形知识之间的关系(平面与立体、立体与立体),优化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是手段;三是从能力提升而言,帮助学生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建立空间观念,融会贯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的。

二、教学策略

【片段1】挖掘联系,将计算方法“串”起来

作为一节立体图形整理与复习课,对表面积和体积概念内涵进行理解,会熟练进行相应的计算是本节课的目标之一。但是由于不同的立体图形分布在各个年级中学习,学生往往只是对一个个公式进行单纯的记忆,却对它们内在的联系、公式的来龙去脉缺乏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将图形归类来认识立体图形内在的联系;通过想象侧面展开图,沟通平面与立体之间的关系,既是将一个个计算公式串起来,又加深了对表面积和体积概念内涵的理解。

1.出示图形。

提问:这5个立体图形,哪些可以归为一类?

出示要求:分一分:哪些归为一类?说一说:为什么把它们归为一类?

2.交流反馈。

生:①②③为一类,因为这3个没有曲面,而后面2个有曲面。

师:他是从图形的特征来归类的,前3个图形都有6个面,还有8个顶点、12条棱。这种分类是正确的。

生:①②④一类,因为它们都是直柱体。

生:我也是按是不是直柱体来分的,但我觉得①②③④是一类。

师:③号图形到底是不是直柱体?说明自己的理由。

生:我觉得不是,因为它上下两个面不一样大。

生:我觉得是,虽然它上下两个面不一样大,但是它前后两个面一样大!

生:我觉得是,只要把这个图形转一转,上下两个面就都是梯形了,可以看成是梯形平移得到的。

师(引导):按你们的意思来说,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直柱体的标准是什么?

生:上下一样粗细,而且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师(明确):也就是说,可以由一个面平移得到另一个面,是这样吗?(生点头)

师: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来看看③号图形到底是不是直柱体?(学生发现:原来它是前面的面向后平移得到的,也是直柱体)

师:想象一下,其他几个立体图形是怎样平移得到的?用手势表示一下。

小结:原来①②③④都可以通过底面的平面图形平移得到,所以它们都是直柱体。

师:那你们知道直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生:直柱体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表示。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高就是底面平移的距离,所以直柱体体积就是底面积×高。

师:除了体积有一样的公式,它们的侧面积呢?

生:直柱体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因为侧面都是长方形。

师:拿着手上的长方形纸折一折几个立体图形的侧面给同桌看一看。

(重点反馈③号图形,教师用教具模型演示)

3.沟通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从运动平移的角度发现了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运动的角度看,这些图形还有没有不同?

生:⑤号圆锥可以通过旋转得到。

生:④号圆柱除了可以通过圆形平移得到,还可以通过长方形绕长或宽旋转得到。

师(引导):通过刚才的交流,你有什么感受?

生:图形间是有关系的。

生:不同的平面图形经过运动变换得到了不同的立体图形。

【思考分析】

教材中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是分散编排、螺旋上升的,要把相对独立的立体图形整体把握,就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沟通,寻求知识内部的联系,提升对图形的认识。这一片段中,转化这一思想方法,就是变“点”为“线”的关键。

1.动态转化,发展空间想象。

“这5个立体图形,哪些可以归为一类?”这一主打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来重新认识这些立体图形。有的从图形基本的面、顶点、棱的特征来加以分类;有的则从运动转化的角度加以分类。通过二维到三维的运动转化,发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立体图形可以通过平面图形旋转或者平移得到。学生在比画想象运动轨迹的过程中发展着空间想象能力。

“③号图形也是直柱体吗?” 引导学生聚焦这个教材中不曾学到过的图形,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有了类比、合情推理的能力,在六年级整理与复习这一对知识总结与综合运用的阶段,将新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进行类比沟通,用合情推理、从动态运动转化的角度沟通直柱体之间的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在分类的过程中将各种信息聚集起来进行分析整合,通过寻找图形的共同点,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

2.有序转化,理解方法本源。

“为什么直柱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表示?”这一问题引领学生将零散的各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变成“底面积×高”这个通用公式。因为都是可以由底面平移一定的高度得到,将静态图形变为动态发展,从运动观点沟通图形体积计算的联系,构建成网络,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知识由厚变薄。

“为什么侧面积都可以用底面周长×高来解决?”因为它们的侧面积展开图都是长方形,求侧面积的本质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而长方形的长就是立体图形底面的周长,宽就是立体图形的高。

几个立体图形长得虽然不一样,但是通过分析概括抽象,发现它们有着共同的本质,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片段2】对比理解,让解决问题“活”起来

在平时的练习中,学生对于直接计算的问题基本上不会出错,但当条件比较隐蔽、需要转化时,错误率往往会提升。主要是学生对基本的直接问题与发展后的间接问题不能很好地加以联系,因此要将知识置于多变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对比理解,让解决问题“活”起来。

师:这些立体图形都可以代表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比如说圆柱,你想到了关于保温杯的哪些问题?

生:这个保温杯可以装多少水?

生:需要多大的盒子才能装得下这个保温杯?

生:用包装纸包保温杯盒子,需要多大的包装纸?

根据学生的回答生成以下问题,请学生解答:(1)给这个保温杯做个无盖保护套,需要多大的布料?(2)这个保温杯能容纳多少毫升水?(3)至少需要多大的纸盒才能装下保温杯?

对比1: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区分表面积和体积)

对比2:得数要求保留整数,分别是多少?(进一法、去尾法、四舍五入法)

【思考分析】

面对需要复习的多种知识点,我们要有取舍整合:根据课后配套的习题;根据本节课复习的核心——规则物体表面积和体积,抓准基础知识;根据平时这一模块中学生的易错点和混淆点。在这三个“根据”的驱动下,编制题组同时呈现,根据学生的解答进行分析。

在分析中进行第一次对比“都是解决保温杯问题,有什么不同”,从而明确在解决具体问题时首先要分析情境和什么有关,是求表面积呢,还是求体积?如果是求表面积,还得特别注意有几个面。呈现三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后进行第二次对比“得数要求保留整数,分别是多少?”明确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结果进行合理的处理。两次对比,在练习中关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观察、尝试、运用、比较的过程中建立情境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再认识、理解和运用。

【片段3】优化结构,完善复习方法模型

通过整理与复习,将零散的知识点通过各种途径沟通联系串起来,我们试图让知识由厚变薄,从单独的变成一个整体;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知识的拓展应用,完善方法模型,优化方法结构,让方法由薄变厚,让一种方法拓展到一类课型。

师:回忆一下,今天我们是怎么来复习立体图形的?

自主编题应用:

想一想:比画一下,这些物体有多大?可能是什么?

编一编:选择其中一个物体,编一编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用一用:用你今天所复习的知识解决同桌的问题。

【思考分析】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化有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之分,横向数学化“是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而“在符号世界里,符号的生成、重塑和被使用”,则是纵向数学化。

在横向数学化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运动感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将一个个公式通过直柱体沟通联系,梳理立体图形本身之间的关系;通过重点解决圆柱的相关知识,将表面积、体积的实际应用以及“进一法”“去尾法”“四舍五入法”等处理结果的方法放置于一个情境中,抽象出复习的模型,让学生经历了知识从厚到薄的过程。

在纵向数学化的过程中,学生利用圆柱的复习方法,自主编题解决其他立体图形。这是一个触类旁通的过程,也是从圆柱复习模型具体化到更多立体图形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了方法从薄到厚的过程。发现原来很多问题都是以这样的原始模型出现的,它们原来是一类的,我们基本上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解决,优化结构,构建方法模型。

参考文献:

[1]陈庆宪.理顺解题思路 拓展空间想象——“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复习教学实录与思考[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3(5).

[2]魏光明.让认知结构具有生长活力——试谈数学复习课的改革路向[J].人民教育,2008.

7.1~9的乘法口诀复习与整理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

1~9的乘法口诀复习与整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2、对1~9的乘法口诀进行复习,使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乘法口诀并会用口诀求积。

3、在练习、游戏中熟练掌握乘法口诀,提高口算正确率和速度,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4、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课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具准备】小黑板、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老师先出两个智力题考考大家,看谁最聪明!

1、一只青蛙4条腿,两只青蛙()条腿,五只青蛙()条腿,八只青蛙()条腿?

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算得这么快的?

生:乘法口诀

2、一个星期有7天,两个星期有()天?三个星期有()天?五个星期有()天?七个星期有()天?

教师:这道题你们用什么方法做的?

生:也是乘法口诀

教师:太棒了。通过我们前一段的学习和应用,我们体会到乘法口诀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作用非常大,今天我们就一起进一步进行乘法口诀的复习与整理

二、探索知识

(一)、明确任务

在数学王国里,有一个乘法口诀家族(小黑板出示空白的乘法口诀表),这个家族里住着几十个口诀宝宝,有一天这些口诀宝宝想出来散散心,可是,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他们玩疯了,不想回到自己的家了,同学们,交给你们一个任务:能把这些口诀送回自己的家吗?

生:能!

师:好!但是,这些口诀为了不想回家,设置了五道关口,并设置了闯关密码,同学们必须破解它们的闯关密码并闯过五道难关,这些口诀宝宝才会跟你们回家,有信心完成任务吗?

生:有!

师:好!为了顺利完成任务,我们首先成立闯关小分队:左边的同学为第一分队,中间的同学为第二分队,右边的同学为第三分队。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为我们的闯关行动贡献一份力量,前三关都采用接龙的形式来完成,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准备开始!

(二)、闯关行动

1、破解密码

课件出示:

1--9的乘法口诀有多少句?

(1)谁能列出算式?

1+2+3+4+5+6+7+8+9=?

(2)谁能快速算出结果?

(指名说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快速算出结果的)

师:同学们真厉害,旗开得胜,一上来闯关密码就被你们破解了,下面的闯关行动一定会非常顺利。

2、第一关:看算式,想口诀。(课件出示)

3×9=

7×8=

7×4=

8×2=

9×6=

6×7=

5×8=

4×6=

(请第一分队的同学接龙完成。第一关顺利通过,开始闯第二关。)

3、第二关:看口诀说出两个算式。(出示试题)

二八十六

六七四十二

七九六十三

三九二十七

三六十八

七八五十六

六八四十八

四六二十四

(请第二分队的同学完成闯关任务。第二关顺利通过,开始闯第三关。)

4、第三关:对口诀。(出示试题,接龙)

三六

八九

五七

七八

二六

四六

四九

四七

三八

五九

六八

五六

六六

六七

四八

五八

六九

七九

三九

九九

八八

七七

三七

六七

(第三关的闯关任务比较重,请第一、第二分队各派四名队员支援。同学们真能干!已经顺利闯过了三关,现在开始闯第四关。)

5、第四关:()里最大能填几?(出示试题)

()×6<55

()×7<30

()×5<38

()×4<15

()×8<41

()×9<20

教师:能介绍你用什么好方法做出这些题的?想哪句口诀?

(本关有些难度,不宜采用接龙的形式。指名完成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6、第五关:下面的算式能用口诀吗? 用哪句口诀?× 6 + 6=

× 6 + 3 =× 74 =(又增加了难度,指名完成,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以点带面)

三、整理口诀

1、师:同学们,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我们顺利的破解了闯关密码并胜利闯过五关,这些口诀宝宝对大家心服口服,都在这里乖乖的等着呢,大家快把它们送回家吧。

(全班同学每人发一句写好的乘法口诀卡片,请同学们把拿到的口诀卡片贴在合适的地方,一人一句)

2、讲评同学们整理的乘法口诀表

四、拓展应用

师:同学们,我们顺利地把口诀宝宝送回家了,下面我们用口诀来解决一下实际问题吧(课件出示):

杯子

毽子

钢笔

9元

4元

7元

6元

1.买2个杯子需要多少?

2.小丽买3个钢笔,给阿姨20元钱够吗?

3.你还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

8.比的整理与复习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教学设计:

一、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1、师:昨天同学们回家对万以内数的加减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请同学们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小组长记录。(学生交流、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小组1:我们小组整理出本单元有这些内容:笔算加法、笔算减法。

小组2:还有用数学、加减法的验算。

小组3:我们还知道“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3、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用数学来进行复习。板书课题。

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1)师: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连续退位?

(2)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3)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4)订正提问: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呢?在计算的时候,还有哪些特别要注意的地方?(5)生汇报交流。

2、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1)考考你:做老师发给你的练习题第一题,做对一道,就可以从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33页第1题。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反馈)师:得到8面小旗的请举手,真不愧是这节课的计算小冠军。

(2)啄木鸟诊所:比比谁当小医生又快又好?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在哪?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生独立完成33页第2题。

四、全课总结

1、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9.比的整理与复习教案 篇九

关键词: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知识体系

针对现状,我校上学期数学组开展了以《整理与复习》课为主题的同课异构研讨活动,旨在通过研究,改变整理与复习课枯燥乏味、教学低效的现状。在活动中我校教师共呈现了13节高质量的整理与复习课例,使我眼前一亮,原来整理与复习课还可以这样教!下面选择其中几节精彩的教学片断和大家分享。

一、“错例”警示——有效唤起知识

片断描述:一年级下学期:100以内加减法的整理与复习

刚开始上课,教师首先出示“29、31、8”三个数,请同学选择其中两个数编成加法和减法算式,然后教师按学生的反馈将加法和减法算式按加减法分类板书在黑板上,进而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得出这些算式还可以进一步地分为:不进位加法31+8、进位加法29+8和29+31、不退位减法29-8和退位减法31-29和31-8,最后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列竖式计算。

全班反馈交流,教师打破常规,与学生互换角色,让自己做“学生”,学生做“小老师”,由“小老师”来评判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这时教师针对计算法则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平时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和不良的计算习惯故意出错,让学生在错误中唤起、强化计算法则的相关知识,警示、克服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警示学生进行竖式计算时一定要从低位算起;把31-29算成12以警示学生进行退位计算时一定要点上退位点……

最后让学生根据教师做的题目,每一题说一句话,这句话可以是计算法则,也可以是告诫自己和同学的话。

二、自编自演——有效提升知识

片断描述:六年级毕业考试前的综合复习(计算主题)

第一个环节:我出题,你来做

课前让学生明确自己编题范围,围绕复习主题,自己选择或编写两道相关的练习题目。上课时,分小组对学生出的题目进行交流,每位同学说明自己出题的理由,在此基础上每组选择两题交给教师,由教师在各组交上来的题目中选择有价值的题目提供给全班学生练习。

第二个环节:我说明,你收获

学生做完题目后,由出题的同学,公布题目答案并说明自己出题的理由,其他同学自己批改或订正,也可以对题目进行完善。

片断赏析:这是一节综合复习课,因为临近毕业考试,该复习的内容也复习的差不多了,此时学生大都心浮气躁,如果教师单纯地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被动地去做,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这节课,由于教师改变了教学模式,将出题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由学生自编自演,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投入度高,参与性强,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非常好。在學生交流出题理由的时候,有的学生选择平时学习中容易混淆的,有的学生选择能体现重要知识点的,如一些简便计算题或较复杂,但存在一定计算技巧的题目;有学生选择有价值的:如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还有的是学生有趣的:如一些趣味智力开发题。通过课堂观察,我发现学生之所以对这节课兴趣盎然,不是因为学生在做自己的题目,所以有兴趣,而是因为,这些题目来自学生自己,体现了学生不同的需要,学生在完成这些练习的过程中就是满足自我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学生当然愿意去做。

皮亚杰指出:“只有儿童自我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从而产生深刻的理解。”数学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知发现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教师教学不仅要重视“导”的设计,更要重视学生“学”的体验,关注学生“学”的情感、态度与方式。“编题”和“讲题”的过程,是学生进行动脑思考、进行分析、进行对比、进行记忆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学的过程。在教学中利用适当的、尽可能多的时机,让学生进行“编题”和“讲题”,并给予学生以充分的指导,使学生能准确地进行“编题”和“讲题”,从而进一步掌握知识、巩固知识。

总之,要上好整理与复习课,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要“善变”,在教学目标上要“多元”。“教学方法善变”就是在教学整理与复习课时,要求教师打破常规的复习课组织形式,给课堂注入新的元素,使“旧知识”焕发“新活力”,避免复习课的简单重复和枯燥乏味;“教学目标多元”就是教学要考虑全体学生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切入点,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活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变现状,提升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雷玲.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严育洪.课堂高点:学生思想的生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肖川.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0.比的整理与复习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图形运动的原理。

2.在复习中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图形运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3.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的运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师: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关于图形的运动的知识? 生: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师: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作轴对称图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注意什么? 生: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条直线方向平行移动一定的距离的过程,称作平移。生:把一个图形围绕某一固定点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的过程,称作旋转。

生: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即图形翻折),对折后如果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即图形沿一条直线180度前后位置所成的图形),这个图形就称作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生:把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时,要注意各部分均要用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师:哪些运动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生: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师:哪些运动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形状? 生: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师:同学们我们在分析图形的运动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的运动过程。下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合作,用两个三角形自己设计一个图形,然后进行运动,并说一说它的的运动过程。

(学生进行自己的设计与操作,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请几个同学上来演示他们设计的图形,并说一说它是怎样运动的。如果是经过旋转组成的图案,每旋转一次,都应说一说是什么图形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板书: 图形与的运动

平移:方向,移动格数(点、线)

旋转:绕某点向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用三角尺对点对线)轴对称:对称轴(点)扩大与缩小:按比例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轴对称图形。(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你能画出图形的对称轴吗?可以怎样画?课件出示图形

(3)画对称图形。①出示图形。

②学生画出左图的对称图。③展示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2.平移与旋转。(1)出示图片:

这是我利用旋转设计的团。

(2)我们可以按5∶1将这个图形扩大,再利用平移做板报的花边。出示图片。

师:这个图形采用了什么技巧? 生;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图形的平移。(2)画一画。

①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三角形ABC ②把三角形ABC向右平移5格。

③把三角形ABC向下平移3格,再绕点A将图形顺对针旋转90度。过程要求:

①学生利用方格纸进行操作。②教师巡视,了解情况。③学生 汇报操作过程和结果。

④利用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ABCD。把图形按2∶1放大。

(1)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2)师生共同完成。

三、完善提高

1.看图回答问题。(1)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转变过程。

2.找出下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课件出示图片。3.填空。练习旋转和平移。课件出示。

4.运用旋转和平移的相关知识完成练习十九第4题、第5题。5.运用放大与缩小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说说你上这节复习课的收获有哪些?

2.选择合适的学具,利用图形的变化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板书设计

图形与的运动

图形A————————————图形B

(平移、旋转、轴对称、扩大和缩小)平移:方向,移动格数(点、线)

旋转:绕某向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用三角尺对点对线)

11.比的整理与复习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我能够掌握前三个单元所学到的知识,能熟练掌握小数意义,正确、迅速地计算。

2、我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巩固前三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 法:归纳总结法 学 法:练习法、测试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复习前三单元的内容,分类整理。(自学)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小结、导入新课,并出示学习目标。揭示课题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1、复习、整理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2、复习、整理认识图形。

3、复习、整理小学乘法。

(二)可以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二、三单元,然后通过表格、网络图或列举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1、完成课本P50页第1题。

2、教材P50页第2题。

四、点拨升华

当乘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被乘数。

当乘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被乘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达标检测

完成学案中的课内巩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做

七、拓展提高

1、教材P50页第3题

(1)两个乘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教材P50页第4题。

两个相邻整数之间有无数个小数。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列式。

八、作业布置:教材第50页的第6题,完成相关配套练习。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复习分类整理。

二、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小结、导入新课,并出示学习目标。揭示课题

三、达标检测

单元测试(2课时)

一、我会填 1、4.3×3.2的积有()位小数。2、0.8×4表示(),4×0.8表示()。3、3.75扩大10倍是(),扩大100倍是()。4、1250缩小10倍是(),缩小100倍是()。

5、求1.2的百分之八是多少?列式为()。

二、我是小法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两个数相乘,积一定大于这两个数。()(2)0.03与0.04的积是0.12。()(3)一个数乘小数,积一定小于这个数。()(4)一个数的1.65倍一定大于这个数。()(5)一个数(0除外)乘以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三、快乐ABC(把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的积最大。

A.3.6×0.01 B.3.6×0.1 C.3.6×1.1

2、不计算,估计()的结果是正确的。

A.5.32×2.4=12.768 B.5.32×2.4=1.2768 C.5.32×2.4=127.68

3、下列各式中积大于两个乘数的是().A.6×0.84 B.7×1.1 C.9.03×0.9

4、一个因数缩小10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A.扩大100倍 B.缩小100倍 C.不变 5、10个0.08是多少?列式是()。

A.10×0.08 B.0.08×10 C.10×0.8

四、小练笔

1.直接写出得数。(10分)

8.29×10= 2.5×0.2= 4.87-2.7= 3.07×10= 0.13×2.8= 3.9×2= 5.8×10= 0.6×0.8= 1.1×9= 2.4×0.2= 2.用竖式计算。(12分)

2.97×3.5= 6.05×0.83= 0.78×4.5= 3.36×3.67=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16分)

3.8×6.7+3.3×3.8 1.28×0.29-0.29×0.28

101×4.8 56×12.5×2

五、我能行

1、下面是王家村小学3月份水和电的用量。

实际用量 单价 水 43.8吨

1.51元/吨

电 167千瓦时 0.53元/千瓦时(1)3月份要交水费多少元钱?(2)3月份要交电费多少元钱?(3)这个月水、电费共花多少元钱?

2、洋洋参加儿唱歌比赛,有4个评委给她9.27分,3个评委给她9.08分,她的总分是多少分?(保留两位小数)

上一篇:安全隐患排查活动策划下一篇:遐想高考等待春天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