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备课稿

2024-08-01

乡愁备课稿(精选8篇)

1.乡愁备课稿 篇一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东省新泰市泉沟镇初级中学 薛启华

一、设计思路

自读质疑 合作探究

这堂课的设计思路:① ──→ ②

整体感知 品味研读

点拔释疑 拓展延伸

──→ ③ ──→ ④

朗读指导 比较阅读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环境,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题,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

第一环节:初一是初次接触新诗,教师应加强指导,教师要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导读功能,利用系列化的目标,步步激疑、启思,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去研读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第二环节:在整体感知、理解诗意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去读,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发现问题,然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学生是主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引导学生去感知诗歌内容,特别是品味“一枚”“小小的”“一张”“窄窄的”“一方”“ 矮矮”“一湾”“浅浅的”这些叠词和数量词词语,体会诗人如何将对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

第三环节:朗读指导。指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自己会确定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重音,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我把朗读的训练与指导贯穿于本诗的学习全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时,可用阶梯式朗读法指导学生。首先要求学生初读全诗做到流畅、准确;再读全诗要求读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祖国的深深怀念。

第四环节:是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课内的学习,迁移拓展到课外相关诗文的阅读积累,从课内到课外构成了一个“大语文”的学习框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对两首诗风格、朗读方面,加以适当的指导。

二、教学过程

教师导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板书:乡愁)

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谁读准字音。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它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2、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则罢。〕

〔可能读错的字音:一枚mei 海峡xia 后来呵ya〕

3、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4 分钟后,比谁能背诵课文,并能回答课文后的三道思考和练习题。 4、检查自学。

(1)指名背。(背对的同学要表扬:好,对)

师:会背的同学举手,比谁背得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

〔生若背错了,请其它同学更正〕

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己的读书已能背熟了,这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通过自学能把课文后的题目都正确回答出来的同学请举手。有不会的,哪道题不会的,那就请前后桌讨论( 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如这头、那头指什么?),3 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1)名回答。

师:谁来回答第1题?〔结合课文,说说你由“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而产生的联想〕

若不对,则问:有不同意见的举手。你同意这种意见吗?(着重弄懂这头、那头指什么?说明什么?你怎么知道的?最深:其它任何思念都不及它)

若生能回答出:用前三种乡愁,使爱国之情更加突出。(多名学生回答)

师问:为什么?

多名学生回答,必定有学生逐个分析各个时期的乡愁。①小时候,我外出求学、打工,最使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干系就在一张邮票上。小时候的“我”一定最关注邮票;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②长大后,在外边了,最思念的是新娘,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愁。③后来呵,大概中年的我,祭扫母亲的坟墓时,脑海里浮现出昔日亲人的面容,还有那一 g黄土,黄土下安睡的母亲。

“这一方矮矮的坟墓”是多么令人痛楚,黄土的里外是两个决然不能沟通的世界,无家书可达意,无舟船可抵达,它牵动着自己的全部思绪。中年丧母最令自己痛楚的,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愁。(无法解决的愁,终身的痛苦)

以上三乡愁是在三个特定时期最令作者思念的。

④台湾与大陆,本应密切往来,但却相互隔绝,既不能通邮,也不能通航,最令人痛心!(应该可以通的,而没有通, 令人心痛)

点拔释疑,朗读指导。

师:你能读出这些感情吗?

〔点名读〕

谁能有感情地背诵?点名背。

师:太棒了!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读诗的经验?

生:感情要饱满,语速不能太快。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纷纷发言,略。)

师(小结):读诗首先要把握好感情,语速适当,还要读出节奏和重音。(板书:感情 语速 节奏 重音)

师:评价某位同学读得如何,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下面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然后互相听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

(教师巡回了解各组读的情况,学生积极性很高。)

师:下面我们开始朗读欣赏,谁先来?

(生争相朗读,并自由发言评价。约有六七个同学作了范读,大都声情并茂。)

师:(重点指导)重音并不一定重读,有时根据感情需要应处理为重音轻读。例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中“小小的”三字读为重音,但不能重读,而应轻读。

师:在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和诗人的心沟通了,我们读懂了余光中那殷殷赤子情怀。诗言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想家的感觉呢?估计生能回答。

(多名学生回答:

乡愁是一台电话机;

乡愁是一座桥梁;

乡愁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本;

乡愁是一只洁白的信鸽;

乡愁是一轮圆月。

〔富有创造性的要表扬,如生比喻不恰当,则让他说出理由〕)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师:思乡是游子共同的`声。下面请同学, 欣赏另一位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自由朗读几遍,比较席诗和余诗的异同。

(学生朗读,然后讨论,自由发言)

生: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的乡愁。

师:不错,这是两首诗的相同点,除此之外还有吗?

生: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

师:乡愁本来是抽象的,作者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把它表现出来,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相像。

生:我觉得两首诗在形式上不一样。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余光中的诗分了四节,每节的句数和字数基本上一样多,看上去比较整齐,而席慕蓉的诗看上去参差不齐。

师:说得非常好。还有吗?

生:席慕蓉的诗表达感情比较朦胧含蓄,余光中的诗比较直接清晰。

布置作业:

师:乡愁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古今中外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乡愁诗,大家可以把范围放大些,课下把能搜集到的所有乡愁诗整理成《乡愁专集》。

师:(放歌曲──佟铁鑫演唱的《乡愁》)伴随着余光中的乡愁,咱们就要说再见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同时祝愿台湾同大陆早日统一。

三、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 ─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理解(感情)”三步四环节的品读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让学生了解《乡愁》一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善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板书设计:

小时候(少年) 少年清愁 │ 生离之愁 │ 家愁

长 大(青年) 夫妻离愁 │ │ │

后 来(中年) 丧母哀愁 ── 死别之愁 │ ↓

现 在(老年) 思归浓愁 国愁

2.备课稿 篇二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齐读一遍诗歌,《将进酒》、李白,开始„„ 学生诵读„„

2、点评学生诵读:黑板上这些字的读音是需要咱们同学们注意一下的,请同学们做好标记。这个将字咱们在之前学过的一首诗里也接触过这种读法,同学们有没有想起来的? 学生答:《诗经·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3、刚才同学们读得只能算正常,不能算好。咱们都知道,一首诗是诗人情感的高度凝结,如果一首诗歌你不用心去读,那即便这首诗歌再美再动人,但是在你读来也不过如某些流行歌曲一般,可以悦耳,却不能动心。我想请同学单独起来尝试一下,把你的整个身心投入到诗歌中去,看咱们同学能不能读出一点味道来„„

学生甲起立诵读,感情饱满,全班鼓掌。要求学生以甲生的诵读为范本,再朗读一遍。

4、教师指导朗读:刚才同学们读得已经有点感情了。而在诵读诗歌时,同学们需要注意某些字词的重读与轻读,语速快慢的控制以及诗人情感的跌宕起伏。就以咱们这首《将进酒》为例,我们说过这是一首带着酒味,含着醉意的诗,更是一首出自于一生狂放不羁,仗剑任侠的诗仙李白的笔下的诗。所以咱们在读的时候可不能像读柳永词那般悲切哀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抑或是如读杜工部诗时的那种沉雄悲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读李白诗,我们更应怀着一种飘逸不群,狂傲不羁的状态,当然咱们这首诗是一首劝酒诗,我们更应该读出醉意,品出酒香。此时此刻,你就是那个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白,李白就是你,你就是李白。

5、开始文本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过一些市井醉汉,他们喝酒是为了在三五好友间彼此吹嘘,当年兄弟我如何如何。我们也看过街角醉得不省人世的青年,他们喝酒是为了排遣失恋的忧伤。那在我们这首《将进酒》中,我们的诗仙李白喝酒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答:为了消愁。

6、很好,是为了消愁,那这么一个豪放而潇洒的诗人,他愁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在诗歌里找到解答。

学生举手回答,举出文中语句回答。

7、教师小结:他愁人生易老,青春不再;他愁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他愁圣贤寂寞,陈王失意。

8、诗人有这三种愁情,所以他借酒消愁,但是,诗人在这首诗里至始至终都在说自己的愁情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酒便是闷酒,喝得没有味道,也诞生不了《将进酒》这么一篇流传千古的名作。

学生答:不是,还有其他感情。

9、对,不是。如果说酒是诗人作诗的催化剂,那么愁可以说是诗歌的一个情感引线,诗人心中有愁,借着酒的催化而生发出各种情感。下面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诗歌,带着醉意,带着情感去读,思考一下诗人因愁都生发出了哪些情感? 学生各自举手作答。

10、教师总结:悲、欢、愤、狂,这四种情感便是咱们这首诗歌的一个情感发展脉络。读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全诗的情感都基于一个愁字,诗人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行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课堂小结:也正因为这愁的绵长而且难以排遣,所以诗人借酒消愁,酒既是诗人精神的麻醉剂,趁着酒意渐浓,诗人可以吟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劝人需及时行乐而稍显颓废的诗句。酒更是诗人反抗现实的兴奋剂,趁着酒后胆壮,诗人大笔一挥,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响彻苍穹,豪情冲天的诗句。所以说,李白也如同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士大夫一般,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从而寄托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就像陶渊明在《饮酒(其五)》里有一句诗说的好啊:“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咱们这里可以化用一下:“陈王八斗才,太白诗中仙。酒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3.正稿集体备课的要求 篇三

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索,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探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一、集体备课的要求

1、抓住三个结合:与新课标新理念相结合;与集思广益相结合;与课堂有效、高效相结合。

2、备课组长和教师应施其所长,充分利用自己积淀的教学经验和所掌握的教学理论,在集体备课活动中积极发挥指导和互动作用。

3、正确处理课堂三维目标,把课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备教法、学法和教学重点。改革注重知识传授的满堂灌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4、备课组活动要事先做好“三定、五统一、五必须、五备、五点”。“三定”是指:定时间、地点、内容;“五统一”是指:统一单元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统一作业布置和三维训练,统一单元测试;“五必须”是指:主备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所承担的教学内容;议课教师必须亮出自己的观点;主备教师必须在集体备课后形成教学文本预案;其他教师必须对集体备课的预案进行补改再上课;上课后必须对亮点和不足进行反思。“五备”是指:必须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学手段,备教法,备学法。“五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

5、要牢固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教学设计要凸现学生的主体性,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努力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知识构建的引路人,学会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尝试,逐步掌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

二、集体备课的“五个流程”: 主备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1.主备人初备

每位教师应该超前一周备课,要尽力提出有独创性的设计方案,以便资源共享;在教学环节上要有创新,要写出教学目标达成的具体方法。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以便集体讨论,攻克难点。这样有利于把握全局,也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解决部分学生因超前预习提出的问题。

2.集体研讨

每一个备课主体在备课组长的主持下,活动时议课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时数,教学构思,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活动时主备人介绍自己的教学构思,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删减、矫正,初步形成教学设计预案,最后备课组长作小结,主备人对议课活动作详细记录(记录在备课组活动记录本上)。

3.修正教案

主备人在集体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整理,形成规范的教学设计,形成教学文本设计。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

4.重点跟踪

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5.教学反思。

在教学结束后写出教学反思,捕捉教学中最深刻、最难忘的亮点或不足进行反思,反思集中在:一是捕捉和感悟;二是吸取和改进。反思内容可在下次集体备课时交流。

三、备课过程的管理。

1.督查:备课组活动由教导处进行督查。

2.考核:教导处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检,无故不组织、未参加者,由备课组长考勤,学校将按迟到或旷工处理。

3.调控:承担主要备课任务的教师请假,必须向备课组长作好交接工作,由备课组长作好调控,杜绝未作交接而出现无准备集体备课。

4.《语文园地四》教案及备课稿 篇四

二次备课

课题: 《语文园地四》 主备人: 胡立萍

教学目标:

1、认读带有木字旁的字,引导学生发现,许多字都有相同的偏旁,可以联系起来记。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字,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主动识字的兴趣。

3、学会比较形近字,并能认真书写。

4、通过读句子和朗诵古诗,达到巩固积累语言文字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利用汉字偏旁表意的特点提高识字的兴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2、巩固生字。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玩一个有趣的转盘游戏。(显示“木”)小朋友们认识这个字吗?

二、“我会认”出示转盘

(一)过渡: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木‘字的朋友也来了,你们瞧。(点出转盘)

1、你们认识吗?(引导学生自由认读)

2、请3 ―4 位同学大声认读。(注意读准字音)

(二)学习小组开火车认读。

1、这8 个字里藏着一个秘密,聪明的小朋友一看就知道。(引导学生观察转盘上的8 个字与木的关系)

2、为什么这些字里都有个“木”字呢?请各小组的同学讨论。如“机”,原来的意思是织布机,后沿用为机器。“休”,可以理解为人靠在树旁休息。

(三)做游戏“玩转盘”,猜字谜。

(四)课外延伸:除了老师带来的这些字以外,你还能想出哪些字是木字旁的呢?(想一想,找一找,记一记。)

三、“我会读”

(一)激趣导入;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有趣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有许多小朋友们常见的字。(点出“我会读”)

1、小男孩在读什么?(出示电影院)你会读吗?你是怎么会读的.?(引导学生说)

2、引导学生观察:标牌大都挂在大门边或大门上,你们注意过吗?结合图,出示书中的6 个标牌,学生自由读。

3、出示6 幅图,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选出合适的标牌贴在图上。

(二)识字比赛。

在展示台上有很多标牌,请各小组的同学找到自己会认的字后,把它轻轻地摘下来,等一会儿介绍给大家。如果你遇到不认识的字,也可以先问问同学或老师,再把它记下来。最后看哪个小组对的字最多。

1、分小组活动,讨论,认字,摘卡片。

2、活动交流

3、教师抽查奖励

(三)引导学生发现识字发法。

1、小朋友们会人这么多字,能不能告诉老师,平时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些字?

2、原来,在商店的广告牌上,路标上,高楼大厦上,我们都可以认识很多很多的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

3、模拟情境表演:现在我们在大街上,这位同学遇到了不认识的字,可以怎么做?

(四)巩固练习,做游戏“爬好汉坡”

1、每小组发一张空白山坡图,小组的每位同学都贴出几张自己准备的标牌,读一张上一级,看谁先爬到山顶,谁就是可以拿到山顶的“好汉旗”

2、各小组做游戏,教师巡视,检查。

四、扩展练习:

从家中的包装袋,废报纸或纸盒上找出汉字,剪贴到自己的识字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

1、学会区分字形相近的字,力求书写美观、工整。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 :

一、比一比,写一写

(一) 出示生字。

1、请小朋友们仔细比一比,这些排在一起的字有哪些地方不同,自己选择说一组。

2、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教师巡视、参与。可以引导学生用猜字谜的形式说。如:多一笔:“ 十”字下面加一横“土”

“日”字里面多一横“目”“小‘字去钩多一撇“少”

变一笔:“天”的捺笔变弯钩“无”

“手”的竖钩变弯钩“毛”“田”上出头下弯钩“电”

(二) 写字。

1、强调关键比画。

2、注意强调写字姿势,教师巡视。

3、请同学把自己感觉最满意的作品摆在实物投影下,让全班同学欣赏、评价。

二、我会读

(一) 出示三句话。

1、看谁读得最认真,能发现这三句话中相同的地方。

2、学生自由读,再同桌互相读。

(二) 教师抽查。

1、指名学生读。

2、这样的句子我们好象在哪里见到过,考考谁的记性好?(南瓜越老皮越黄)

3、扩展

加入几幅电脑动画,如:刮风的画面,风越来越大,小朋友的个子越长越高。夏天到了,越来越热。

三、读读背背

(一) 激发背古诗的积极性。

过渡:同学们平时都很爱背古诗,现在就请把自己爱背的古诗展示给同学们,看看哪位同学记住得最多。

1、学生自愿参与。

2、背完后,评选出背古诗的小能手。

(二) 今天又要介绍一首新的古诗《锄禾》,一定有同学听到过这首古诗,会的同学可以跟着老师一起读。

1、出示挂图,配乐,范读。

2、吸、引学生并激发他们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发跟读。

3、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方法把古诗读正确。(自己读,与同桌互读,4 人小组和读)

4、教师抽查。

5、学生评议,纠正个别读错的字音。

(三) 感悟诗意。

1、学生反复朗读后,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根据个人感悟做动作。

2、学生做擦汗的动作,可以借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诗意。(天人、活重)

3、知道背诵,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避免拖腔拉调的齐读。

四、课后延伸

找一找还有哪些诗或儿歌是写农民伯伯的,读一读,背一背,看谁记得多。

教学札记:

5.《有利于生存的本领》备课主讲稿 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有利于生存的本领》是苏教版六年级(下)科学第四单元第二课内容。本课在《共同的家园》这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前两课的延伸与拓展,又是下一课的基础,因此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本课重在研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教材将其分为两个部分来介绍,即身体构造上的适应性和行为习性上的适应性,分别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和收集资料。

二、学情分析

通过近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粉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重在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分析收集资料的活动,让科学走进学生的学生实际。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动植物的生存本领是其适应环境的结果。知道生物的适应性分为即身体构造上的适应性和行为习性上的适应性。

过程与方法:能够列举出动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能设计实验验证自己对仙人掌耐旱原因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感受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意识到尊重动植适应性的意义。

四、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要紧紧依靠教材提供的具体事例,让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使抽像的知识具体形象,更有趣味,拓展教学的空间和思维,从而优化了教学效果。

五、教学重点

了解生物一些适应环境的生存本领。

六、教学难点

分析斑马条纹混淆视觉的作用。

七、教学准备

动植物图片,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八、教学方法 1.教法

教学要紧接第一课,在第一课认识生物离不开具体环境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它们适应环境的一些生存本领。要以列举研究方法来展开教学,由对具体的生物或其部分的研究推广开去,来揭示动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教学过程设计为两个主要步骤:其一,是指导学生认识生物的适应性;其二,引导学生考虑如何运用生物的适应性。

2.学法

以小组自学,合作观察,自主探究的方式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的那种乐趣,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谈话: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哪些生态环境吗?生活在这些环境里面的动物和植物又是如何适应环境,形成有利于自己生存的本领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同时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二)、学习目标

1.知道动植物的生存本领是其适应环境的结果。2.能列举动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3.设计实验验证自己对仙人掌耐旱原因的解释。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习所要达成的目标。]

二、导学

(一)认识动植物知应沙漠环境的生存本领

1.谈话:观察带来的仙人掌,说说这种植物在外形和养植上有什么特点? 2.提问:仙人掌的叶子为什么长成这样的形状呢? 3.小组讨论、交流。

4.谈话:我们课前做的实验,证明了什么道理呢? 5.思考:生活在沙漠里的动物是否也需要这样的本领呢? 6.讨论“沙漠之舟”――骆驼的本领。7.谈话:你们是如何知道这些知识的? 8.学生交流收集信息的方法。

(二)利用网络资源,研究生活在海洋、草原里的动植物的物殊本领。

1.谈话:下面的学习,我们主要是把我们课前收集到的信息,加上现在老师提供给大家的网络,进行小组研究。除了书上出现的动植物,我们还可以收集同一环境中其他你们感兴趣的动植物资料,然后进行小组交流,看哪些小组获得探究的收获多。

2.小组进行自主探究,做好记录。3.小组交流,帮助学生整理归纳。

(三)讨论给动植手搬家需要注意什么

1.讲述:同学们参观游览过海底世界、动植物园等地方,发现有些不在我们这时生长的动植也被请到我们身边。为了养好这些动植物,工作人员一定动了很多脑子。你们想想,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2.把你见过的或知道的情况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3.谈话:如果是你没经验,你能根据它们原来生活环境来说新环境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交流分享,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助互学,不同的想法不断的碰撞,激发了学生的兴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提高了同学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6.乡愁备课稿 篇六

备课是教师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如果课前教师对所讲内容达不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和比较深刻的理解,对各方面的情况没有充分的准备,仓促上阵,课堂效果是不可能好的,所以说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为了提高备课质量,使备课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我校特提出如下备课要求:

本学期总体要求:态度认真、字迹清晰、疏密布局合理、格式正确规范 语数备课要求:

1、在认真钻研教材和联系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前2天按课时写好教案。

2、认真钻研认真反思。语文一篇课文结束至少要有一篇反思记录。数学一个小节至少一篇反思记录。新上岗教师反思应适当多一些。

3、备课格式正确。

备课本封面填写完整,教学进度表要填写清楚。教案完整,一般要包括教学目的要求、讲授内容、重点难点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作业布置,重点课时一定要有板书设计。教具学具准备充分。

教学目标的制定一般包括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过程要体现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着重突出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不能只照抄照搬教材内容。

4、复习课备课不能只抄一些习题,也应体现教师指导的方法和学生的学法。(更新)

5、练习课,若用试卷测试的形式,那么应附上相关试卷,(但不要夹在备课本

中,期末自己统一整理、装订)在课本和试卷上都要注明日期、课时,倘若作2教时则应在备课本上写简析测试情况(如:测试成绩、好的地方及不足之处、今后补救措施等)。

6、期末进入总复习阶段,应按要求先定好复习计划,并认真备好每一节复习课,严禁出现缺备课现象。

语数外学科要求:

备课本封面填写完整,教学进度表要填写清楚。教案完整,一般要包括教学目的要求、讲授内容、重点难点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具学具准备充分。

(备课写到考(更新)语数外学科一般安排在最后第二周考试结束,考前适当安排复习。

试那天结束)

集体备课要求:集体研究和评议。教研组研究课要集体备课集体研究,进行课前说课,课后要有评议。汇报课课后说课,要有评议。研究课、汇报课及校级以上公开课教案及说课稿等要及时上交。教案格式要规范,首行居中黑体三号写明课题,第二行居中仿宋小四写明学校及执教者姓名。正文内容仿宋小四,可用表格式备课也可非表格式备课。

7.乡愁备课稿 篇七

第一单元

一.Teaching aims:1.words:computer, fan, light, board, picture,wall,floor,teacher’s desk.[必须四会] 2.sentences:This is my computer.That is your computer.Is this a teacher’s desk? Yes,it is.[必须四会] 3.Let’s talk中要求领会和理解的句型:Where is the canteen?

It’s on the first floor.Welcome to our school!

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your class?

Do you have a library?

Do you have lunch at school?

The canteen is on the first floor.This way, please.Your school is beautiful.We have a new computer room.Let’s go there.I like this one.Is this the library?

Yes,it is.Is that the art room?

it isn’t.What’s on it?

Let’s go and have a look.[这:些句式要反复的让学生巩固,并有针对的练习] 二.Teaching importances and difficulties:this与that 的区别以及含有这两个单词的句子。如:This/That is….Is this/that…? {结合实际单词说练} 三.Teaching tools:录音机,磁带,单词卡。

四.Teaching steps:可以自由支配整合自己的课时,但一定要让学生当堂基本巩固。

第一课时A.B部分的Let’s learn 第二课时A Let’s talk 第三课时A Read and Write 第四课时B Let’s talk 第五课时B Read and Write,Pronuntion 五. 方法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进行课堂的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做到当堂内容当堂掌握。

2、创新运用各种不同英语教学法来辅助教学,如: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3、创设英语情景和环境,使学生们在一定的英语语言环境里习得“第二语言”。做到“生活中有英语,英语中有生活”。

4、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肯定他们的进步(尤其是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朗读和书写的习惯。

5、帮助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提升英语基础好的学生。

6、多教授chant和歌谣或小故事等促进学生多单词和句型的记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7、课堂尽量全英化,打好每名同学的英语基础,重点提高差生的英语功底,同时适当地补充些课外内容,强化口语和应试能力,对每一单元的内容力争人人过关。

8、练习形式多种多样,基本功操练与自由练习结合,单项和综合练习结合。通过大量地实践,使学生具有良好地语音、语调、书写和拼读地基础,并能用英语表情达意,开展简单的交流活动。

Unit 2 What time is it ?

一、单元目标

1、能力目标:(1)能够询问时间并给出正确的回答,如:What time is it ? It’s nine o’clock.(2)能够结合学过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日常活动,如:It’s time for English class.It’s time to go to school.(3)能够听懂并发出一些指令:Time for breakfast.Drink some milk.(4)能够看懂、并能制作自己的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

2、知识目标:(1)掌握A、B部分Read and write单词和句子,并能够做到听、说、读、写。(2)认读A、B部分Let’s learn、Let’s talk中的单词和句子。(3)理解并能够在教导下完成Let’s do、Let’s chant、Let’s find out 部分。

3、情感、策略、文化等有关目标:(1)情感态度:培养时间观念,养成守时守纪的好习惯。(2)学习策略:注重合作学习与实践活动,动手动脑。(3)文化目标:了解地球上不同时区在同一刻的时间是不同的。

二、单元重点和难点

1、单元重点:学习时间的表达以及描述不同时间进行的日常活动。如:What time is it? It’s … It’s time for… It’s time to …

2、单元难点:基本句型在不同下情景的运用。

三、教具准备 1.单词词卡;

2、录音机与录音带;

3、一个教具钟;

四、单元内容;

1、Let’s talk 部分渗透了几个新句型,需要让学生重点掌握。

2、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他们用英文表述自己的日常活动。

3、单元课时安排:六课时。四年级英语下册第四单元

一.Teaching aims:1.words:pants, socks ,shoes,sunny,snowy, warm, cold.[必须四会] 2.sentences: It’s warm today.Let’s play football.It’s cool.Is it cold? 3.Let’s talk中要求领会和理解的句型:This is the weather report.It’s cool in Lhasa.Can I wear my new shirt today?

No,you can’t.Yes, you can.Those are my shoes.Where are they ?

They are on your feet.Here’s the world weather.What are you doing? Not much.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Beijing?

It’s rainy today.How about New York?

What’s the matter?

jeans,I have to close the window.[这:些句式要反复的让学生巩固,并有针对的练习] 二.Teaching importances and difficulties:会表达天气,会组织天气预报。

三.Teaching tools:录音机,磁带,单词卡。四.Teaching steps:可以自由支配整合自己的课时,但一定要让学生当堂基本巩固。四.Teaching steps:第一课时A.B部分的Let’s learn 第二课时A Let’s talk 第三课时A Read and Write 第四课时B Let’s talk 第五课时B Read and Write,Pronuntion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设计要力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要让学生在表扬不断的教学氛围中快乐的学习。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勤于检查学生。多进行听写的练习。

Unit 5 How much is it?  Topic: shopping  Language systems:

1.Lexis: colorful、pretty、cheap、expensive、sneakers、slippers、sandles、boots 2.Grammar: the plural forms of nouns 3.function: can describe the clothes and shoes in simple words,can talk about the prices, colors and styles.4.phonology: the letter A ’s two different articulation in words  Language skills:

1.Listening: Follow and understand the words in Part A and B.let’s do and the sentences in dialogues.2.speaking: can describe the clothes and shoes in simple words, talk about prices and give evaluations

3.reading: recognize the new words and read the articles about shopping or describing clothes.4.writing: the four-skill words such as apple, banana, pear, orange and the sentence “How much is it/are they?”

 Objectives: Ability aim: 1.Can describe the clothes and shoes in simple words, For example: it’s pretty.2.Can talk about the prices, colors and styles.For example: How much is it?

3.Can follow and understand the instructions in the text such as Put on your sneakers.Run in the park.Knowledge aim:

1.Can grasp the words in Part A&B and sentences in Read and write 2.Can understand the contents in Let’s chant, Story time, Good to

know.Emotion aim:

1.Be polite when relate to others 2.To tell the differences on sizes about clothing from China and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Evidence:学生在已经学过衣物,水果等词汇。本单元可利用这些词汇开展去商场购物的活动进行教学。 Procedures: 1st Part A let’s learn let’s chant

2nd Part A let’s talk Group work C.Task time 3rd Part A read and write C.story time 4th Part B let’s learn let’s do

C.let’s sing 5th Part B let’s talk Group work C.let’s check 6th Part B read and write Good to know C.Prounciation

在学习几种鞋的新单词时,通过直观的实物或图片比较让同学们理解含义。

在学生初步理解几个词的含义后,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实际的情景,引出学习a pair of…,使同学理解在形容各种鞋的数量时用pair of…。让同学通过充沛的操练熟悉pair of…的用法。然后在同学对课文初步掌握的基础上让小朋友模拟情景扮演,让小朋友在扮演中体验和运用语言,获得初步运用语言的经验。

在课堂上,我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英语学习氛围。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的过程。

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分层教学效果较好。随着学生所学英语知识的不断增多,理解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也逐渐有所差异,对新知识的接受会有快有慢。根据学生学习潜力的不同,通过多次教学实践探索,我发现分层教学效果比较好。本课是我对分层教学的初步设想。

课堂上注重了对学生及时正确的评价。在教学中,我注重评价的及时性和多样化,比如给学生小贴画、对学生翘大拇指、给予笑脸图片、小组加分等,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

学生都能投入到英语学习当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Unit 6 At A Farm

一、单元目标

1、能力目标:(1)能够区分农场上常见的牲畜和蔬菜,如:goat, sheep, horse, donkey, tomatoes, potatoes.(2)能够运用句型:Are they …? How many …? 询问动物和蔬菜的名称。(3)能够听懂并发出与农场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指令,如:shear a sheep.(4)能够根据图画,写出农场常见的牲畜的名称。

2、知识目标:(1)掌握A、B部分Read and write 的四会单词和句子并做到会听、说、读、写。(2)听、说、认读A、B部分Let’s learn、Let’s talk 中的单词和句子。(3)理解Let’s do、Let’s chant 等部分内容。

3、情感、策略、文化等有关目标:(1)情感态度:能以得体的方式

与人交际。(2)学习策略:主动询问、合作、沟通。(3)文化目标:了解几条由动物名称构成的英语谚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农场上的常用的牲畜和蔬菜名称以及包括名词复数形式的一般疑问句。

2、教学难点:A部分的Let’s talk 和B部分的Let’s learn.三、教具准备:

1、录音机和录音带;

2、单词词卡;

3、动物图卡;

四、单元内容:

1、采用图画和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注意Is this …?Are these /those …? How many …? How many…?和How much …?等的比较教学。

3、介绍tomato和potato的复数形式和英美两种不同发音;

8.乡愁备课稿 篇八

一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厘米和米,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度量单位等知识。全单元分四个部分:线段的认识、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让学生捏一捏一根线的两端,然后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再如,在认识度量单位厘米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这些方式,既是生活中用得着的,同时又自然地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2、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因此,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教材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会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材中经常要求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

二 单元目标要求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长度的长度(限整厘米)。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知道“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测量,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三 单元设计意图

第一,线段是测量长度的对象,它的“有限长度”是可以量的,线段的“直”使测量长度比较容易。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从认识线段开始。另外,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二年级(上册)教学“线”,也体现图形知识的发展。

第二,学生使用的直尺上都有厘米,接触厘米的机会较多,形成1厘米的观念,掌握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或画线段的方法都比较容易。先认识厘米,然后教学米,便教利学。

第三,教学厘米和米,要用它们计量物体的长度。编排实践活动《量一量》,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

1. 认识线段要体会它的特点。

“直”是线段的特征之一。第48页例题中一根线放在桌上是弯曲的,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它就直了。联系这些现象与活动,教材指出: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在首次引出线段的时候,就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线段是直的,也感受线段是有端点的,长度是有限的。接着画出线段的图形,形象地表示出线段是直的,是有端点的。由于线段具有“直”的特点,所以画线段要沿直尺的边,或者用有直边的其他工具。“想想做做”第1题在四个图形中看出哪些是线段,要根据“直”的特征作出判断,从而加强对这个特征的认识。

每条线段都有“确定的长度”,是可以比较或度量的。教材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折痕是一段直的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再要求学生分别折出比这条折痕长些的和短些的折痕。通过折和比,体会每条线段都有长度,而且长短不同,可以比较。

许多物体的边、许多图形的边都是直的,都有两个端点,有确定的长度。把这些边抽象地看成线段,是数学化的表现。

“想想做做”第3~5题都是在两点之间画线段。第3题只给出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第4题给出三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能画出3条。第5题给出四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出6条。这些题一方面能进一步体会线段的特点,掌握画线段的方法,另一方面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长度最短”等知识作了渗透。另外,从第3题到第5题,问题的挑战性逐渐增加,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教学厘米,要通过多种活动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具体的测量中去。

第50页例题量课桌的长,这时还没有教学长度单位,还不会用尺量长度。因此,鼓励学生选用文具盒、铅笔等工具进行度量。由于各人选择的工具长短不一,导致度量结果的表达不一致。设计这项活动有两个目的: 一是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二是需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定的、一致的结果,从而导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尺。

认识厘米在直尺上进行,因为直尺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学习用具,上面有厘米。通过看尺上的1厘米,知道它是多长;用手指在尺上比画1厘米,体会它的长度;联想长大约1厘米的物体,把1厘米的长度保存在记忆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反复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逐步深入,初步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直尺上看2厘米和5厘米的长度,能增强1厘米的观念,也为量长度和画线段作准备。因为2厘米(或5厘米)是2个(或5个)1厘米连起来的长度,量物体的长是看这个长度里面有几个1厘米,画若干厘米长的线段是连续画出若干个1厘米长。这样,在认识几厘米的过程中,加强了对1厘米的体验。估计长度的时候,如果估计它里面大约有多少个1厘米,不仅易于操作,而且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3.教学米,要通过多条渠道建立1米的表象。

第52页例题教学“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体会1米。第一个层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长度是1米。再通过操作体会1米的长度,如1米大约有5枝铅笔那么长、大约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长度、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长……这些操作,有时把米尺横放着体会,有时竖直着体会,都有利于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第二个层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仅教学了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还通过100个1厘米的长是1米,间接地体验1米的长度。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里的8米○8厘米的时候,由于认数范围还在100以内,所以不宜把8米化成800厘米与8厘米比长短,应该从1米比1厘米长得多得到8米比8厘米长得多。第三个层次是用双臂比画1米大约有多长,通过动作把对1米的感受表达出来;寻找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进一步认识米。

能不能在简单的情境中正确使用米或厘米,反映出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是不是清楚和牢固。第53页第3题在量出身高中1米长的那段以后,剩下的部分不够1米,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能进一步体会米和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第4题为4个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宜的单位,如床长2()。可以先想一想家里的床,由此选择米作单位。还要想一想如果用厘米作单位,那么长2厘米的床还能让人睡觉吗?引导学生开展这些形象思维,使米与厘米的长度观念得到巩固。

4. 掌握长度单位,要用于实际测量。

在认识厘米的教材里,教学用尺量长度的方法,第51页第一道例题用图画作出示范。还设计了“想想做做”第1题,只有中间那幅图的量法是对的,另两幅图里的量法都不正确。通过辨别与判断,进一步明白用尺量长度的时候,应该把尺的边和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且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接着通过第2题量线段长度和第6题画7厘米长的线段,学会正确地使用直尺。在认识米的教材里,安排了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教室门的高,掌握使用尺的方法。

实践活动《量一量》重点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长度观念,培养测量技能,在编排上有四个特点:

一是认识卷尺和选择测量工具。在量相当长的距离的时候,如量篮球场的边长,用米尺也是不方便的,这就需要卷尺。在量1拃、1步、1庹的长,以及量肩宽、腰围、裤长、袖长的时候,提出“各用什么尺比较合适”的问题,引导从实际出发选用测量工具,并通过测量获得体验。

二是培养量长度的技能。用学生尺分别量一张长方形纸的四条边的长度,把上、下,左、右各边的长度填在教材指定的地方,初步体会长方形边的特点。用适当的尺量1拃、1步、1庹以及肩宽、腰围等,解决了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是继续开展以前进行的活动,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认识线段时,学生曾经折过长方形纸,把折痕看成线段,并直观比较几条折痕的长短。现在再折长方形纸,还要折出最长的折痕,量出长度,从而体会线段的长短不仅可以通过观察,还可以通过测量进行比较。四是渗透步测。步测是估计长度的一种方法,在不要求精确结果的时候经常使用。先走10步,量量大约是几米。再从篮球场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数数步数,量量长度。在数出从一端到另一端走的步数以后,如果根据10步走的米数,估计篮球场边的长度,就有了步测的意思。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用卷尺量长度,步测仅是渗透。

估计较短线段或较短物体的长度是一种能力,教材十分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在第51~52页“想想做做”里有细致的安排。第3题在看出直尺上面的红色线段长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长8厘米少一些以后,指出它们都是大约长8厘米,初步体会“大约”的含义。第4题用直尺量自己的手掌宽和食指长,往往得不到整厘米数,需要说成大约多少厘米,从而了解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第5题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量出实际长度进行对照,这里并不要求学生估计得怎么准确,而是体验估计长度的方法。

四 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课题:认识线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

2、通过自主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3.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点与难点: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能初步借用工具画出线段。

课前准备学生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教师吸管两根(一曲一直)、课件。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直观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通过动手操作,变曲为直,直观认识线段。

通过实物感知,认识线段的特征。

通过举例证明,教师的归纳总结,明晰线段的特征。

通过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动手操作画线段,进一步加深对线段的理解。

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通过练习1、2、3、4、5题,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的意思,进一步巩固线段的特征。

课题:认识厘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重点与难点: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能初步借用工具画出线段。

课前准备直尺一把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新授导入

通过自己想办法动手测量课桌的宽有多长,认识到为了测量更加准确,必须有统一标准,从而产生了认识厘米的需求。

二、认识厘米

通过自主观察尺上厘米的刻度,发现刻度尺上的结构,自然地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

通过观察学生尺,再讨论,交流,深刻理解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几厘米。并会运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

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观察-自己练习会用直尺画线段。

三、巩固练习

通过想想做做4、5、6题的练习,加强学生的目测能力和利用工具测量能力的培养,提高用直尺画线段的能力。

课题:认识米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形成1米的长度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通过估测活动,培养估测能力。

重点与难点: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表象。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课前准备:米尺一把、卷尺一把、1米的绳子一根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通过复习,为认识长度单位“米”作铺垫,渗透“米”和“厘米”的联系。

二、认识米

通过在新授中,让学生先进行1米有多长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米的长度表象。

通过量不同物体长度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米的含义,建立1米的表象。

三、生活运用

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建立把新知与生活实际建立有机联系,加深对“米”的认识。

课题:量一量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认识各种常用尺,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2. 通过对长方形各条边以及折痕的测量,初步感知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3.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测量,培养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

重点与难点: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表象认识。能合理利用测量工具,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测量方法的操作能力。

课前准备:米尺一把、卷尺一把、学生尺一把、三角尺一副、一张长方形纸。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认识尺

通过认识尺的活动,达到以下目标:一就是介绍几种常见的测量工具;二就是如何来看这些工具的刻度。

二、用学生尺量

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长方形边的特征,让学生明确用什么工具量。如何量。在每一个活动中,都要渗透估测的意识。

三、用各种尺量

通过实际测量,除了让学生量出长度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当身边没有测量工具的时候,也可以利用我们的手脚来进行估测。

四、想办法量

上一篇:春晚投标书下一篇:寿宴流程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