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对策

2024-10-14

防治对策(9篇)

1.防治对策 篇一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防治原理

1.1灾害管理原理

森林生态系统不同于农业生态系统,除了提供林产品外,还为社会提供生态服务,因此对于商品林和生态林,其生物灾害管理策略会有很大区别。再加上林业有害生物危险等级不同,也会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1.2生物的环境限制因子原理

一种生物要在某?N环境中生长和繁殖,首先必须从环境中摄取各种生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与能量,当某种或某些物质或能量因数量多少而限制了生物的生长发育与繁殖时,这种物质或能量即称为生物生育的限制因子。一种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与繁荣,取决于多种环境条件或因子的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生物耐性限度的环境条件,都会成为该种或该群生物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不是一成不变的,一种限制因子往往可以被另一种限制因子替代。

2.防治对策

2.1增加森林防治科技含量

2.1.1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逐步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环境友好型农药,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

2.1.2坚持发展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业的基础上,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过程),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业自然抵御有害生物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有害生物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

2.1.3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研究和探讨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积极推广利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技术。

3.提高认识

3.1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3.2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

3.3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4.加强林木检疫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间或地区间的人员往来和产品交流日趋频繁,增加了危险性有害生物传播的机会。因此,要严格贯彻执行我国的检疫法规,抓好国内种苗产地检疫和林产品调运检疫工作,防患于未然。根据检疫工作政策性强、技术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4.1加强源头管理。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难以设站检查和其他公路又缺乏检疫检查站的情况下,产地检疫必须加强。

4.2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

5.加强预测工作

预测预报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地必须坚持把有害生物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有害生物调查监测,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

5.1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岗位培训。通过对各级测报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岗位技术培训,提高测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的体系的整体管理和科技水平,应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仪器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快速、准确的病虫情预报。

5.2加强林业有害生物测报信息网络的管理和测报制度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的投入,改善测报、监测点的基础条件,建立以先进的监测测报技术为依托,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基础,以区县监测点为辅助的测报网络体系,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进行监测和短、中、长期预报。

(作者单位:150001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农林管理所)

2.防治对策 篇二

1 影响桑树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因素

1.1 防治方法选择不当

桑树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 有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2]。农业防治如土壤、肥水、桑树管理不当, 影响防治效果。物理机械防治如人工器械捕杀法、灯光诱杀法、食饵诱杀法、阻隔法、涂抹法。化学防治是利用药剂防治, 如用药物喷粉喷剂、熏烟, 如果方法选择不当, 则起不到预期效果。金龟子、叶甲有假死性, 用打落捕捉法;桑蟥、野蚕的卵或蛹茧, 可用简单工具刮去或铲除。对于病害则可用摘除病叶、病芽, 剪去病梢、病枝, 刮除菌丝, 挖掘病株, 将这些带病物及时烧毁或制作堆肥。灯光诱杀是利用害虫夜间趋光性, 在桑园内装置煤油灯、电灯诱杀成虫, 如鳞翅目的昆虫。食饵诱杀是利用昆虫的趋化性, 在食物中加入毒剂, 诱杀害虫。如配制蜜糖液诱杀夜蛾科成虫。生物防治是利用某些生物 (天敌) 防治害虫和利用微生物防治病原菌。但生物防治不能代替其他防治, 单独应用效果不太明显。

1.2 防治时期选择不当

桑园管理中如不对桑树进行检疫调查, 则无法确定桑树病害, 桑树发病初期未发现, 到了严重时期用药无效, 农户对虫害的种类和昆虫的生活习性不知晓, 常在昆虫的休眠期用药, 无法消灭害虫。

1.3 药剂选择不当

不同种类的农药化学成分、作用方式、理化性质不同, 对生物的毒性和药害是有差别的。如大部分的有机氯杀虫剂对一般植食性螨类毒力小, 甚至无效;而有机磷杀虫剂就对其有效。作用方式不同的, 如无机砷杀虫剂具有胃毒作用, 能有效地防治咀嚼式口器的害虫;但对吸食性口器的害虫无效。理化性质不同, 如水溶性强的, 对病虫的毒力强;颗粒越细对害虫, 病菌的毒力越大。

1.4 用药量与药剂浓度不当

用药量和药剂浓度是影响化学防治效果的基本条件, 不同的药剂作用于病源体和害虫的有效浓度和用药量有不同的要求。商品农药制剂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浓度。使用时必须稀释至一定的目的浓度, 稀释浓度不准, 就可能造成药剂浪费和效果不良, 还会引起药害和中毒。

1.5 用药的天气选择不当

防治效果与用药的天气极其密切, 用药当天的温度、湿度、风、雨、光对药效影响很大。如在小雨或喷药后遇阴雨天气, 影响药剂作用发挥。如福尔马林、硫磺汞制剂等在温度高时易挥发、扩散与渗透, 效果好。高温还影响害虫的活动增强, 呼吸强度大, 受药机会大, 中毒反应加快, 杀虫效果好。但杀虫剂、杀菌剂在温度高时, 易使植物产生药害。湿度对药剂的影响很复杂, 如敌百虫与波尔多液在空气湿度大时应用效果好;石硫合剂、杀满酯在空气湿度小时应用效果好;粉剂在作物叶面比较潮湿时喷撒好;药液在晨露干后施用好, 否则药液浓度降低流失而减效;熏烟会受到风向的影响。

1.6 药物质量下降

农药因保管运输不当, 将造成药物成分发生改变或浓度挥发, 从而降低防治效果。

2 提高防治效果的对策

2.1 选择适宜的防治方法和防治时机

桑树病虫害, 应根据桑树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和不同的生长季节所发生的病虫害而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3]。虫害还要根据诊断分析虫的种类和生活习性, 从而选择最适的防治方法。在病虫害发生时期, 调查虫害的生长周期, 选择比较适于的农业防治方法或化学防治方法。

2.2 有针对性地选择药剂, 严格掌握药剂浓度

在选择用药时一定要根据当地桑病流行特点和害虫的种类, 有针对性地选用。提倡农药的混合使用、交替使用, 充分提高防治效率。特别是某些病虫害, 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 更要严密组合, 谨慎选用, 才能发挥农药在病虫防治工作上的作用[4,5]。认真阅读农药使用说明书, 严格按照说明稀释浓度, 选用硬度小的水, 如雨水、河水、池塘水。要避免使用污水或海水, 因污水有杂质, 配制药液易堵塞喷雾器, 同时会影响药效;海水含盐, 易产生药害。

2.3 施药时要注意天气变化, 加强农药保管运输

要看天时, 巧用药。施药一般在无风或风力在1~2级的晴天进行, 在上风处喷药。阴雨天或将要下雨的天气不用用药, 一般在温度高的情况下, 用药效果好, 但剧毒农药在高温时使用易中毒。有的农药要根据特性选择适应的雾天、露水多时使用, 以增加药效。此外, 合理保管和运输农药。选择正规的药店购买, 以免买到假药。现买现用, 防止农药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张红柳, 姚琼莲.桑树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云南农业科技, 2008, (S1) 94-95.

[2]郑声镛.桑树病虫害防治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203.

[3]龙雨村.桑树病虫药剂防治要适应养蚕规律[J].四川蚕业, 1990 (3) :24-25.

[4]赵芬, 刘春隔.桑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 2012, 29 (9) :1050.

3.柑橘天牛的防治对策 篇三

1. 发生规律 柑橘天牛一般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枝干内越冬。成虫4~5月份开始出现,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盛期,成虫交尾后产卵于树皮下或裂缝中;卵孵化后幼虫蛀食枝干木质部;幼虫生育期10~18个月,并在蛀道内越冬。

2. 为害症状 星天牛主要蛀食柑橘根茎和主根;褐天牛主要蛀食柑橘主干和大枝;光盾绿天牛又名枝天牛,其成虫产卵于小枝上,幼虫孵化后即向下蛀食木质部直至主干。幼虫蛀食时留有出气孔,并将粪便(木屑)从孔中排出,枝干内形成蛀道孔洞,阻碍水分和养分的运输,直至枝干枯死。

3. 防治对策

①及时修剪。将受害小枝及时剪除、集中烧毁,降低越冬幼虫基数,以减轻来年为害。

②树冠喷药。在5月下旬天牛成虫交尾产卵期,用5%氟虫腈(锐劲特)悬浮剂2000倍液对树体基部和枝干等部位喷雾,隔10天左右再喷1次,可有效防止成虫产卵。

③气孔喷药。在天牛幼虫蛀食的出气孔(出新鲜木屑的孔),用薄竹片轻轻拨去孔口的木屑,用家用灭蚊剂(除虫菊酯类)对准孔口喷1秒,即可杀死该洞内的幼虫,防治效果达100%。此法一改传统钢丝钩杀和蘸药堵孔毒杀的方式,简单易行有效,适合于所有树木类天牛的防治。

(作者联系地址:江西省新干县农业局 邮编:331300)

4.大气污染现状防治与对策 篇四

--北京大钢环境治理技术研究院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要素之一,任何生物从它诞生之日起,就需要通过呼吸维持生命,停止呼吸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发展,当它对大气产生的影响超过其自净能力时就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但是,传统模式下的生产力的提高在驱动经济增长和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却使我们的地球家园变得千疮百孔,不堪重负。

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煤烟型污染;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一直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

大气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有以下几点: 1)气候变暖。温室气体具有这样的特性: 让阳光通过,但强烈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从而使气温上升,起到了温室的作用。21 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5 ℃,如果温室气体按目前的速度增加,到2030 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再提高2 ℃~ 3 ℃,灾害性天气和异常天气将更加频繁。

2)平流层臭氧层变薄。距地面20 km ~ 30 km 的平流层中存在一个臭氧层,它能强烈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生物免遭伤害。但是,工业生产中释放的氯氟烃气体强烈地破坏臭氧层,使之减少变薄,甚至出现南极臭氧空洞。

3)陆地和海洋生物受到污染。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含有氯、铅、汞、砷的有毒物质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使生物组织中含有有毒物质,其中有些是致癌物质。

4)产生酸雨。工业生产中释放的二氧化硫和氧化氮使降水中酸性成分增加,形成酸雨。酸雨可使湖泊酸化,造成鱼类死亡;酸雨还可遏制森林生长,甚至导致森林死亡。

大气污染及恶化不仅危害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世界范围内,9%的肺癌死亡、5%的心肺疾病死亡和大约1%的呼吸道感染死亡均由细微颗粒物引起。而细微颗粒物仅是众多大气污染物的一种。我国11 个最大城市中,空气中的烟尘和细颗粒物每年使40万人感染上慢性支气管炎。北京卫生部门最新数据显示,北京肺癌发病率自2001至2010年增长56%,空气污染是诱因之一。

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因素主要有: 1)环境意识薄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可贵资源,大气环境资源的破坏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恢复良好的大气环境质量要比采取措施从根本上防治大气污染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但这种观念长期以来并没有被一些部门和一些地区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只考虑近期的、局部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制订一些综合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缺乏对保护大气环境的考虑,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乱铺摊子、重复建设、技术装备水平低、能源资源浪费大、乡镇企业无序发展、劣质煤炭流通失控等状况。因此说缺乏对环境保护考虑的地方政策的出台,本身就是造成加重大气污染的诱因,所造成环境危害和损失是难以挽回的。

2)能源利用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能源的严重浪费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据资料显示,主要表现如下: a. 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5%,而用于发电的煤量仅占总煤量的35%,其他煤炭则用于工业及民用燃烧,有84%的煤炭直接燃烧,这种煤炭消费构成是很不合理的。b. 我国煤炭生产过分注重产量的增加,对控制高硫煤的问题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煤炭的洗选率低和高硫煤地区的煤炭产量增长过快。c. 各类燃烧设备技术及制造水平较低,能源利用率不高,使用能耗高,排污量大和超期服役的燃烧设备的现象相当普遍。d. 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大多数企业采用的生产技术、工艺比较落后,生产设备简陋,资源能源利用率极低,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是惊人的。

3)大气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全国污染治理和用于污染防治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 7%,这与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历史欠账太多和经济快速发展对环保投资的需求相比,严重不足。a.我国工业发展的起点低,基础工业整体水平提高较慢,技术改造难度大,污染欠账多。工业技术和装备许多是20 世纪50 年代~ 60 年代水平的,资源、能源消耗高。但由于工业的整体改造受到资金的限制,迟迟不能进行整体改造和城市的污染治理,相当一批技术装备落后的工业企业长期在生产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严重污染。b. 国家在推行清洁煤炭政策、改善能源结构的措施如煤炭洗选加工、型煤、燃煤脱硫、使用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太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c. 城市集中供热、燃气等基础建设工程是解决城市大气环境的主要措施。但不少地区仍然发展缓慢,关键还是资金投入不到位的问题。有些城市建完了热电厂,却缺少资金建设供热管网,分散热源仍然存在,不但没有减少污染,反而增加了排放量。d.排污收费标准太低,使得污染企业宁可交排污费,而不愿意花钱治理。例如: “两省九市”的二氧化硫收费标准过低,一般都在每千克二氧化硫0.20 元以内,远远低于每千克1 元左右的脱硫成本,并不能促使企业投资用于二氧化硫治理,造成目前两省九市试点地区所建的脱硫设施很少。

4)执法不严,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尽管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标准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a.一些地方政府干预环保部门执法,批准建设短期经济效益好但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不执行国家“先评价、后建设”的规定,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合理布局和污染超标的建设项目;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投资经常留有缺口或将资金挪作他用。b.地方电厂、地方水泥厂和乡镇企业执法不严,超标现象比较普通。c.由于各地监测机构受到经费的限制,不能普遍开展对污染源的经常性监督监测,从而削弱了环保部门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管理。环保设施操作管理比较差,实际运行率低。许多项目尽管开工验收时可达标,但实际运行中却超标排放。据估算,全国目前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超标率平均为30%,工业窑炉平均为50%,地方水泥行业的粉尘排放超标率为40%。d. 机动车污染防治起步晚,排放监督管理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各监督执法部门职责不清、监督不力,尤其对汽车制造、销售、使用、报废全过程污染监督管理还很薄弱,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监测还未纳入国家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常规监测体系中,从而缺乏对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有效监督。

5)缺乏实用的治理技术。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推广和使用方面,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与大气污染控制的需求差距还较大,资金、人力的投入以及实用技术商品化的程度远不如发达国家。比较薄弱的领域是洁净煤技术;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工业窑炉和生产设施排放污染的治理技术;机动车机内净化技术等。实用技术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大气污染治理的进程和效果。

由于我国环境治理中,仅水污染与固体废弃物治理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其余如大气污染治理由于易受天气影响并且会在不同地域间转移,因此一直以来,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的积极性较低,这部分市场也较为薄弱。

防治大气污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集体、国家,乃至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可采取如下几方面措施: 1)工业合理布局,搞好环境规划。目前,工业还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可以说,工业布局是生产布局体系中的主导环节,制定好产业政策和产业、行业进入政策,引导和鼓励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进入,最终形成集中和集群之势。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环境保护的统一规划,制定措施,统一标准,把排污降低到最低点。

2)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历史遗留的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及污染大、耗能高的产业,加快结构型调整,予以关停并转迁,减少污染物总量排放,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改变能源结构、推广清洁生产。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a.在产品设计和原料选择时,优先选择无毒、低毒、少污染的原辅材料替代原有毒性较大的原辅材料,以防止原料及产品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b.改革生产工艺,开发新的工艺技术,采用和更新生产设备,淘汰陈旧设备。如工业锅炉、窑炉的使用改为煤气发生器;在蜂窝煤的生产过程中添加适量石灰用于固化燃煤时产生的二氧化硫,这些做法都极为有效地降低了污染物向大气环境中的排放,改善了环境空气质量;c.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尽可能多地采用物料循环利用系统,以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排污的目的,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减少污染物排放;d.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开发、示范和推广无废、少废的清洁生产技术装备。通过使用“清洁”的材料,运用“清洁”的技术,把污染物“扼杀”在萌芽状态;e.开发、生产对环境无害、低害的清洁产品。从产品抓起,将环保因素预防性地注入到产品设计之中,并考虑其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从而预防性地保证周边环境空气质量。

4)强化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煤、石油、天然气是世界三大主要能源,经济在发展,能源也在不断的消耗,能源的消耗势必影响我们的大气环境。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能源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通过能源、原材料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使原材料中的所有组分通过生产过程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消除废物的产生,减少污染废气的排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5)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和老污染源的治理,实施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管理是手段,治理是措施,现如今提出的环保两大体系建设,其中,强化“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正体现出了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防止各种污染事故的发生;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从根源上对排污企业起到督促、整改的作用;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增强对各类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确保实施排污总量控制,才能保证排污单位废气污染物的达标排放,给人类提供一片蔚蓝的天空。

6)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限制大排量机动车的使用。目前,我国机动车的生产和使用迅猛发展,机动车尾气污染日趋加重,因此,对机动车的污染防治尤为重要。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严格的排放标准,对污染严重的机动车从生产、使用及报废都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并鼓励生产和使用小排量的机动车以及替代汽油燃料,以减少石油的消耗量,减少机动车的尾气污染。另外,作为司机,停车等人时尽量要熄火,减少污染物排放。

7)植物有过滤各种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和净化空气的功能,树林尤为显著,所以绿化造林也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比较经济有效的措施。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制订了防治大气污染的法规。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应该珍惜它。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同时学会保护大气不受污染,保护地球环境,以使我们生活的大气永远洁净,天空永远蔚蓝。

我国治理上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在环境治理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没有与我国污染现状相紧密相连,12年未予修改,许多制度在执行中出现很大问题。例如,环保法中的限期治理制度,2000年修改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将限期治理纳入行政法律责任的范畴,然而在限期治理在决定主体上存在不明确不统一的缺陷,且该项措施由于在制度层面和实际操作上的缺陷和不完善,限期治理制度日益演化成为地方政府替当地污染严重的利税大户逃避环保责任的“保护伞”。

2.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大气污染治理技术。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加大对大气污染治理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中,也进行了不少推广运用,但技术的商业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同时没有相关法规作保障,工厂往往会因成本原因放弃对环保技术的引进运用。这个问题在煤炭、冶金、化工等行业中尤为突出。

3.我国环境污染惩处力度不够、执法不严。尽管我国政府关注着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在2016年实施的新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所作标准只有些许差别,然而我国环境管理力度仍然不够。环境管理主体存在交叉,没有统一管理机制和监督力量。我国现在对违法污染大气环境者惩处依然采取限额罚款,且额度没有根据现实情况发展进行改变,五万十万对于污染企业来说,已经成为违法成本非常低了。

中国对大气污染的治理,任重而道远。

一、我国大气保护的立法现状

(一)《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制定与修改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于1987年9月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二次会议上通过,此时我国社会处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飞速发展阶段,几年间先后颁布了多部环保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大气污染防治法》做出修改,然而此次修改中,诸如排污许可等众多重要制度的修订意见没有得到采纳,导致这次法律的修改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此次修改的失败不仅体现出环境管理体制中利益的冲突,也体现了我国在快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所作的权衡。

由于1995年《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改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影响了我国对大气污染的防治进程,加之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大气质量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因此,2000年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注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进行了修订。为有效推动大气污染防治,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还就5个方面的法律制度和执法手段作出了改革。一是禁止超标排放,并规定超标排污违法,应收法律处罚;二是建立了大气污染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三是改革超标收费制度,实行排污总量收费;四是改革限期治理制度,将其由管理措施变为法律责任;五是强化法律责任,加大制裁力度。

从2000年第二次修订至今,已经过去12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环境并没有实现较大改善,许多制度在实践看来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需要,立法在许多层次出现空白,例如大气环境应急管理方案、排污缺陷移动源召回制度等等。重新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似乎以迫在眉睫,然而据人民网报道,实施12年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修订草案稿2010年1月由环保部报国务院法制办后,后两三年间一直处于“排期”状态,至今未由国务院报送全国人大。归根结底仍是公众健康权益与政府政绩和企业利益的博弈。

(二)我国现行的环境空气标准制度

环境标准是对环保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的概称,由相关领域专家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制定而成,本身不属于法的规范,需要由立法确认并由行政主管部门决定适用才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

中国现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1982年颁布实施,1996年修订,并于2000年修改的标准。2012年2月环境保护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自2016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新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主要在三个方面做出了修改:将环境空气功能区第三类并入第二类,即二类区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增设了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 m)PM2.5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调整了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 m)PM10等的浓度限值。

5.室内空气污染及防治对策 篇五

室内空气污染及防治对策

分析了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来源,讨论了这些污染物对室内空气的影响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出了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防治室内空气污染的办法,从而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作 者:杨丽丽 YANG Li-li 作者单位: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山西,太原,030027刊 名:山西建筑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年,卷(期):35(34)分类号:X511关键词:室内环境 空气污染 防治对策

6.建筑施工噪声的防治对策[模版] 篇六

随着城市化进程,房地产业越来越发达,相应的楼也就越盖越多,随之而来也产生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噪声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面对建筑施工所产生的噪音问题,我们有以下的对策来应对它。加强施工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环保意识

施工单位应当根据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方案,按照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特点和施工现场条件、施工所用机械、作业时间安排等情况,采取相应的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并保持防治设施的正常使用。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所需费用列入建设工程造价的预算和决算。

1.1 合理制定作业时间

在施工现场超出规定时间带作业的一般是混凝土连续浇注,支模板等作业。这些噪音的产生在正常作业中是避免不了的,而且这些噪音的强度非常大,如在夜间作业噪音尤为突出。为了有效控制施工单位夜晚连续作业,就应该严格控制作业时间。在居民稠密区进行强噪声施工作业时,夜晚作业不超过22 时,早晨作业不早于6 时,在特殊情况下(高考期间)更应该缩短或暂停施工作业。昼间尽量将施工作业时间与居民的休息时间错开,当特殊情况下确需连续施工作业的,事先应该与附近居民协商,并上报工地所在地的环保局和有关环保行政执法部门。

1.2 减少人为噪音

应严格执行《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进行文明施工,建立健全现场噪声管理责任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素质培养,尽量减少人为的大声喧哗,增强全体施工人员防噪声扰民的意识。

1.3 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噪声监测

为及时了解施工现场的噪音情况,掌握噪声值,应加强对施工现场环境噪声的长期监测。采用专人监测、专人管理的原则,凡超过《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的,要及时对施工现场噪声超标的有关因素进行调整,力争达到施工噪声不扰民的目的。1.4 提倡绿色施工

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应用的主要体现,是绿色施工技术的综合应用。绿色施工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实施绿色施工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结合气候施工。合理使用施工机械,改进施工方法 2.1 合理使用施工机械施工

机械和运输车辆是产生建筑施工噪声的主要原因。为减少施工期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合理布局和使用施工机械,妥善安排作业时间。施工中应当使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其他辅助施工设备,对高噪声施工机械采取必要的降噪措施,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产生噪声污染的落后施工工艺和施工机械设备。

2.2 积极改进生产技术

(1)生产作业尽量向现场外部发展,减少现场施工作业量或作业内容。对于产生强噪声的成品、半成品的机械加工及制作,可以在工厂、车间内完成,减少因施工现场加工制作产生的噪声。如推广商品混凝土,使得混凝土的搅拌远离施工现场,减少该作业的噪声源;采用噪声比较小的振动打桩法和钻孔灌桩法等;另外以焊接代替铆接,用螺栓代替铆钉等;其他建筑材料如木材、钢筋及其他金属材料的加工等,也要尽量实现非现场作业。

(2)积极改进作业技术,采用先进设备与材料,降低作业噪声的产生量。尽量选用低噪声或备有消声降噪声的施工机械,研制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并推广使用。如以液压打桩机取代空气锤打桩机,在距离15 米处实测噪声级仅为50 分贝。施工现场混凝土施工使用低噪声振捣棒、机械刨凿作业使用低噪声的破碎炮和风镐等剔凿机械,空气动力性机械,安装消声器和弹性支座,或采取有效降低噪声和振动。采取合理措施,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 3.1 吸声 利用吸声材料(如玻璃棉、矿渣面、毛毡、泡沫塑料、吸声砖、木丝板、甘蔗板等)和吸声结构(如穿孔共震吸声结构、微穿孔板吸声结构、薄板共振吸声结构等)吸收通过的声音,减少室内噪声的反射来降低噪声。

3.2 隔声

把发声的物体、场所用隔声材料(如砖、钢筋混凝土、钢板、厚木板、矿棉被等)封闭起来与周围隔绝。常用的隔声结构有隔声间、隔声机罩、隔声屏等,有单层隔声和双层隔声两种结构。

3.3 隔振

防止振动能量从振源传递出去。隔振装置主要包括金属弹簧、隔振器、隔振垫(如剪切橡皮、气垫)等。常用的材料还有软木、矿渣棉、玻璃纤维等。

3.4 阻尼

用内摩擦损耗大的一些材料来消耗金属板的振动能量并变成热能散失掉,从而抑制金属伴随的弯曲振动,使辐射噪声大幅度消减。常用的阻尼材料有沥青、软橡胶和其他高分子涂料等。

3.5 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和施工现场检查,杜绝噪声污染的发生

为把施工噪声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环境监测部门应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和施工现场检查,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工作方案和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着力查处违法行为,严格控制噪声污染;其次要增加巡查频次,加强对可能产生噪声污染场所的检查,重点加强对学校、居民区周围的现场监督;最后是把一些违章现象频繁、违章情况严重的单位列入重点整改单位,以“先教育后处罚”方式,督促其有效整改。充分发挥工程监理的作用,加大对施工区及施工影响区的监督力度,采取巡回检查、抽查等手段,及时发现问题并通知施工方及时改正,把建筑施工噪声的污染降低到最小。

3.6 加强施工公示,加强沟通

7.公路隧道火灾防治对策 篇七

如何避免和减少火灾发生, 一般应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采取必要的预防性安全管理对策。只要进行认真周密的准备与预防, 就可以使火灾发生率减少至最少, 灾害程度最轻。

1 预防性对策

(1) 加强管理首先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 保证运营的指导思想。

对隧道管理人员进行技术业务培训, 对消防救援人员进行严格训练, 增强岗位责任感。在运营过程中管理人员要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对过往车辆要严格进行检查, 不符合规定的危险车辆严禁通过隧道。对于双向行车隧道应控制进入隧道的车辆, 其数量控制在可能救出的数量以内。广大司乘人员要服从管理人员的指挥, 管理人员要密切注视路段交通流量的变化情况, 遇不正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2) 防灾设备及隧道防火设施的处理

隧道应视其等级、长度、交通条件等在洞口设立相应规模的管理站。管理站包括中央控制室、停车场、救援车辆等设施。中央控制室内配备较为先进的监视或监测、消防、广播通讯等系统。如不设监视系统, 应设置一定数量的火灾自动探测装置。隧道内部还应设置应急电话、报警装置、移动式灭火器、水喷淋系统, 如检测器、烟雾浓度探测器等。隧道照明系统应能满足紧急情况下的应急照明。重要的隧道应有二套供电系统, 以供备用, 并保证隧道内设备的正常运转。管理站要保证与当地公安、消防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通讯畅通。

在隧道内外设立示警标志, 可变情报板, 控制信号等装置, 以利于司机及早发现情况并有助于诱导作用。以上设施的选用应与隧道等级、类别适应, 既要满足运营又要经济合理。

隧道内电缆最好用暗埋, 有条件者还可在隧道表面涂防火材料。二条平行隧道宜在洞口设联络救援车道。在洞内设置一定数量的横向联通车洞、人行横洞并在洞中间加设防火门, 防火门可就地灵活控制启闭。另外, 施工中留下的辅助坑道, 经加固后可作为救灾避难场所。

管理控制中心应作到及早发现灾情、迅速通报、综合指挥、诱导避难, 消除隐患。

2 应急对策

(1) 司乘人员的反应

如果隧道内发生火灾, 司乘人员不要慌乱, 不要乱跑。首先通过就近的应急电话或报警装置向中央控制室报告求援, 并利用隧道内灭火设备进行初期灭火。组织乘客迅速由就近的人行横洞撤离, 火灾点前面车辆迅速驶出洞外, 洞内后续车辆通过横向行车洞或调头驶离现场。撤离过程中要注意防火门的启用。防止火灾向其它洞室扩散。

(2) 中央控制的处理对策

中央控制室应始终保持对隧道内外交通流量的监视与控制, 并事先制订出灭火方案及步骤。在接到火灾报警或直接探测、监视到火灾后, 应调整监视系统对火灾段重点监视, 并迅速变换隧道内外标志和控制信号, 进行有线广播通报情况, 引导车辆及人员撤离隧道并禁止洞外后续车辆进入洞内。消防救护人员及救援车辆迅速进入现场。有水喷淋系统应启动, 以降低隧道内温度, 以利于灭火工作。保持洞内与中央控制室之间的通讯联络, 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及公安、消防等部门汇报和求援。

(3) 消防与通风的配合

通风系统在火灾时的运营原则:提供一定数量的新鲜空气, 稀释燃烧所产生的有毒气体, 并将烟雾扩散出去。保证风机的有效运转, 提供阻止烟雾正面逆向流动的纵向风速, 一般需3~5m/s的风速。

对纵向式通风系统, 火灾发生在洞口段可使风机风向直接吹向洞口, 以使烟雾不能向隧道内扩散。火灾发生在中间段, 可短暂将火灾段两端的风机对吹, 形成一定压力, 控制火灾向两边发展, 赢得救援时间。然后根据需要相应调整风机风向, 使其有利于灭火。风机及电路系统应耐高温, 并满足双向送风需要。

半横向式通风系统, 当隧道内发生火灾时, 可将火灾段送风量减少, 相应地排风量开足。而相邻段则使排风量减少, 送风量开足, 使其形成一定的纵向风速, 阻止烟雾逆向扩散有助于救援。风机应能保证逆转运行, 并可视隧道情况加设排烟风机。

避免隧道火灾发生仅靠这些措施还不够, 在隧道总体设计中还要求隧道线形满足平、纵、横线形标准, 做到线形流畅, 符合视觉原理, 结构上要安全可靠, 布局合理保证隧道进出口有良好的光照过渡, 有条件者可设置减光棚等设施。通风系统要保证隧道内CO浓度, 烟雾浓度满足标准, 提供良好的卫生环境与视距条件, 并保证隧道内路面干燥完好等。这样可给司机以舒适的行车环境, 从而减少事故及火灾发生。

摘要:对公路隧道火灾的防治对策进行了阐述。

8.外来植物入侵及其防治对策 篇八

关键词:外来植物;生物多样性;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S4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36-1

一、外来植物入侵的途径

自然引入。物种在没有人类干预下,通过风、水、动物和自身移动从原产地迁移和扩散至另一地,繁殖形成种群。

人为引入。包括有意引入和无意引入两种方式,大多数外来植物都是通过人类活动无意引入的。有意引入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绿化等目的的引入,无意引入是随国际贸易、旅游和运输等途径引入的。

二、外来植物入侵的过程

入侵性的外来植物进入到新的地区形成种群,需要经过引入、入侵、建群和传播等过程,在从移民到侵略者的转变过程中可能经历了一个难以检测的潜伏期,即所谓的时滞期。这种时滞有长有短,有的几乎没有时滞期,影响因素很多。时滞期过后,当外来入侵植物种群分布面积达到一个域值后,就可能发生爆炸性的扩散。当种群的入侵到达了环境和地理上的边界,种群的数量便稳定下来不再扩展。

三、外来植物入侵的特点

外来植物到达新的区域,为了生存和繁衍不断扩大自身的分布区,就必须自身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生境,具有较强的表型和基因可塑性的物种将有更大的机会来克服不利的环境,进入新环境后,生存能力非常强,抢夺了周围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和养分。

四、外来植物入侵的预测

目前仍然缺乏精确预测外来植物入侵的有效手段。一个外来种成功入侵不仅依赖于自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它还需要一个恰当的时间、环境和数量。在对引入物种进行生态风险评估时应遵循个案分析的原则,其它物种的入侵经验数据不能作为其是否能成为入侵的标准。此外关于危险性入侵种适生区预测的研究,一般通过生物地理条件和气候进行分析,但详细的数据难以获得。大多数研究者都是利用有限的数据,通过空间模型进行预测。

五、外来植物入侵的危害

(一)威胁生物多样性

植物入侵的结果导致自然群落的改变、生境的丧失,造成本地种数量减少乃至灭绝。有些外来入侵植物是通过分泌化感物质排斥其他物种,影响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使入侵地物种减少甚至灭绝。

(二)损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大肆排挤本地物种,侵占宜林荒山,影响林木生长和更新;侵入林地,影响栽培植物生长。

(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迅速繁殖,破坏是生态系统

影响生产、生活和人类健康,有些物种入侵后大量滋生,堵塞河道,影响航运和水产养殖,同时死后沉入水底吸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造成水质的二次污染,破坏水生态系统,影响生活用水,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六、外来植物入侵的防治对策

(一)加强外来植物的排查,严格检疫

加大对外来植物的检疫力度,尤其对调运的粮食作物的种子、动植物或动植物产品中携带的有害植物的繁殖体更要加强检疫,从源头杜绝有害外来植物的入侵。

(二)外来植物的引种栽培应当引入备案制度

外来植物引入的最主要的方式是随植物引种无意带入的,因此,对于每一种引入的外来植物最好进行备案,如引入的数量、种类、原产地、种源地、引入后的栽培地点等基本信息。令一方面可以对引入的外来植物的入侵风险进行初步评估,有利于引入后的长期监控,做到早发现,早防治,从而使外来植物的入侵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三)机械法、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

机械法对繁殖能力较弱的物种或在入侵早期立即处理,效果是比较显著的.但对于可产生大量种子或繁殖能力很强的外来种而言,机械法是难以奏效的,这需要结合其他方法来进行防治。化学法目前主要是采用除草剂的方式,不足之处是带来新的环境污染,同时也危害本地种的正常生长。生物控制法是指引进外来种的天敌来防治外来种的控制方法,了解外来种原产地的天敌和病原体,研究评估其安全性,从而引进这些病原体和天敌释放到外来种入侵的地区,使外来种得到相应的控制。

(四)建立监管网络,加强对外来种的检测管理,同时建立有关外来植物种的数据库,加强于外来种原引进地的合作与交流

(五)对大众进行宣传教育,了解外来植物种的危害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项目S2009-079“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外来植物研究”

9.农村水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篇九

农村水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严琼琳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农村水污染问题,并且总结了几点有效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农村;水污染问题;防治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人们对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保产业备受关注和重视。然而当前主要重视的是城市环境污染以及治理,并没有重视农村生存环境,导致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我国很多农村水资源并未经过处理,而且排水设施不完善,没有净化处理生活废水,就直接将污水排放出去,或者直接让生活废水顺着地势流淌。一直以来,因为废水排放量大大增加,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水资源,而且对农民生活生产用水造成了严重威胁,甚至可能会严重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安全,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农村水污染防治工作。

一、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分析

1.集约化养殖场以及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治理力度不足。乡镇企业废水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一半,布局不合理的话,也会大大降低污染物处理率,甚至会比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还低。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作坊式生产企业的整体布局规划不合理,也没有采取有效的行政管理措施。中型、大型污染企业污染发生转移,而治污费用也被转嫁。地方政府对于经济发展比较重视,并没有注重环境治理工作。

2.过度使用现代农业生产手段。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我国化肥年应用量在4800万吨以上,基本上已经达到了40t/km2,比发达国家为了避免化肥对水体、土壤造成危害而导致的安全上限值都还要高。农药的年使用量大概为150万t左右。化肥施肥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而且利用率相对比较低,极易流失,这样极易导致土壤污染,使水体有机污染以及富营养化污染进一步加重。一般被作物吸收的农药只达到1/3左右,剩下的2/3农药都会进入到农产品、土壤、水体中,这样会对人体的身体健康安全造成直接的威胁。

3.村镇等农村聚居点由于没有合理规划,环境管理相对滞后。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建设过程中,只关注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并没有注重和环境产业发展以及土地等规划的联系。同时,农村聚居点由于没有合理规范导致城镇和沿公路带状发展、农村聚居点、工业区混杂。现阶段,我国环境管理体系主要是在防治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方面,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健全的农村污染治理体系。

4.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目前,很多农村人口并没有全面认识环境危害的源头以及危害程度,通常比较注重有形经济利益,通常会直接忽视潜在环境危害,导致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危机意识较为淡薄,甚至很多农民都没有环境保护意识。同时,有的私营企业为了一味的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根本都没有考虑环境保护。其次,很多地方政府都将经济发展作为最主要的发展目标,认为最大的功绩就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使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

二、有效防治农村水污染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环境知识宣传制度。当前,我国在农村环境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基本上是空白,但是当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对完善的农村污水处理法律发规。为此,我国应该学习、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农村水污染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制度,努力做好农村水污染防治方面的立法工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 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

作,而且严格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执行。同时,当前农民的学历文化水平以及自身素质相对低下,并没有明确、清楚的认识环境危害源头及其危害程度,往往重视有形的经济利益,并没有注重潜在环境危害。为此,一定要加大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以及宣传力度,增强地方政府、乡镇企业以及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自身水污染防治责任感,而且有必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将环保工作也纳入到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以及政府工作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

2.合理规划企业布局。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一定要统一进行规划,合理布局,采用综合治理措施。而且应该严格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污水处理厂以及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当然政府部门应该将自身的引导作用以及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其次,政府应该合理进行乡镇建设规划,制定一系列有助于环境污染防治的经济技术政策,大力鼓励对于环境污染较少甚至没有污染的行业或产品发展,主张能够循环利用资源,积极推进工业清洁生产。

3.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大量应用农药以及化肥是导致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非常有必要发展生态农业,不断研发一些具有较高抵抗力、高产量的作物,广泛推广残留量少、毒性低、高效的化学农药,尽可能减少使用农药以及化肥,通过秸秆还田技术或者天然肥料等方式尽可能减少化肥、农药对土壤的污染。经过国内外经验总结表明,采用科学、合理的农业运作方式可将农田径流带走的N、P量减少60%多。为此,政府部门应该增加对于生态工程研究方面的投资力度,从根本上杜绝农业污染,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4.不断提高农村污染治理能力,制定新的污染控制模式。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因为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经济条件较差,也欠缺充足的专业管理人员以及维护人员。因此很难直接套用城市污水处理体系,为此一定要结合农村地区环境条件以及资源状况大力开发、推广一些成本较低、可行性高的污水处理技术。通过国内外学者长时间的研究以及实践,总结出农村污水治理的对策可以采用就地回用处理模式以及分散处理模式。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因为没有消耗动力,因此运行以及维护工作相对比较简单,这已经发展成一种新型处理技术,这种处理技术具有优良的再生水质,对于生态环境影响较小,适应范围比较广,而且建设以及运行费用较低。尤其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就比较适合采用氧化塘技术或者人工湿地配合沼气池的模式。采用沼气池不仅可以将大部分环境污染物去除,而且也有利于产生沼气,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沼气池后面的氧化塘系统或者人工湿地经过光合作用,可以利用湿地植物的根系将污水中的N、P等污染物吸附降解,从而进一步使污水得到净化。

5.合理控制养殖业的发展规模,大力推广能源生态经济模式。想要有效解决养殖业污染方面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应该科学、合理的进行养殖业规模规划,而且应该建立一个生态型养殖场,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应该严格根据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相关标准实施监督。其次,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尿可以采用堆肥处理、沼气发酵处理以及饲料加工。如果养殖场规模比较小,可以采用堆肥处理畜禽粪尿,而且应该就地施用。

综上所述,为了避免农村水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一定要全面、深入了解农村水污染的主要特点,不断学习、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农村水污染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总结有效的农村水污染治理及防控措施,提高农村水资源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家炜,周志勤.浅析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适用技术[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1): 5-99.[2]吴炜.湿地污水处理方式在农村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2010(11): 41-45.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 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

上一篇:上语文旷课检讨书下一篇:在读证明在学证明样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