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的标语

2024-06-27

抗震救灾的标语(精选8篇)

1.抗震救灾的标语 篇一

弘扬北京奥运精神 积极向地震灾区捐款!

全国人民心系四川地震灾民!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积极行动起来 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

积极行动起来 踊跃为地震灾区人民捐款!

向抗灾救灾的英雄们学习!

向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英雄们致敬!

参与抗震救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捐出一份爱心 共建一个家园!

危难时刻伸援手 地震无情人有情!

共产党员要始终站在抗震救灾捐赠的前列!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

弘扬奥运精神 支持抗震救灾!

传递平安 传递希望!

【您正浏览的文章由()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传递激情传递爱 你我同行抗灾害!

全民携手 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 重建家园!

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

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共同夺取抗震救灾胜利!

抗震救灾 你我同行!

2.抗震救灾的标语 篇二

笔者作为一名消防老兵、公安部协调组组长和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以下简称“省指挥部”)成员,通过对一些灾区灾民安置点的安全检查,除了发现一批社会治安、消防、交通方面的安全隐患,并提请省指挥部和省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外,还发现各灾民安置点(包括参加抗震救灾战斗的军队、武警、公安民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住宿、使用的帐篷和板房区)都普遍忽视了防雷安全问题。为此,除已提请省指挥部及有关部门采取相关措施外,经调研、查阅有关资料撰写此文,以期能对今后类似的应急救灾工作提供参考。

1 雷电的种类

雷击有极大的破坏力,其破坏作用是综合的,包括电性质、热性质和机械性质的破坏。根据雷电产生和危害特点的不同,雷电可分为以下四种:

(1)直接雷。 直接雷是云层与地面凸出物之间放电形成的。直接雷可在瞬间击伤击毙人畜。巨大的雷电流流入地下,令在雷击点及其连接的金属部分产生极高的对地电压,可能直接导致接触电压或跨步电压触电事故。

(2)球形雷。 球形雷呈球形,似发红光或极亮白光的火球。球形雷能从门、窗、烟囱等通道侵入室内,有极大的危险性。

(3)雷电感应。 雷电感应分为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两种。静电感应是由于雷云接近地面,在地面凸出物顶部感应出大量异性电荷所致,在雷云与其他部位放电后,凸出物顶部电荷失去束缚,以雷电波形式沿凸出物极快地传播;电磁感应是由于雷击后巨大的雷电流在雷击点周围空间产生迅速变化的强大磁场所致,这种磁场能在附近的金属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压,造成二次放电,从而损坏电气设备。

(4)雷电波侵入。 雷电冲击波是由于雷击而在架空线路上或空中金属管道上产生的冲击电压沿线路或管道迅速传播形成。雷电波侵入可以毁坏电气设备的绝缘,使高压窜入低压,造成严重的触电事故。

2 雷电的危害

雷电灾害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逐渐增多,雷电天气也呈增多、增强的趋势。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能源需求的增长、城市高层建筑的增多和公众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雷击引起的火灾、爆炸、建筑物损毁、电力通信中断、计算机网络瘫痪等事故频繁发生,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正日益扩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人类社会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后,雷电灾害出现了以下新特点:

首先,是受灾面扩大,即已从电力、建筑这两个传统领域扩展到几乎所有的行业,特别是与高新技术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如:航天航空、国防、邮电通信、计算机、电子、石油化工、金融证券等;其次,是从二维空间变为三维空间入侵,即从闪电直击和过电压波沿线传输变为空间闪电的脉冲电磁场,从三维空间入侵到任何角落造成灾害,因而防雷工程已从防直接雷、感应雷进入防雷电电磁脉冲(LEMP);三是雷灾的经济损失和危害程度大幅增加,即雷灾袭击的对象本身的经济损失有时并不太大,但由此产生的间接经济损失和影响却难以估计;四是雷灾的主要对象已发展到微电子器材及设备,造成微电子设备的失控或损坏。

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属雷电多发国家。据国家民政部2007年1月7日公布的《2006年全国因自然灾害死亡人口情况》报告表明,雷击致死人命已占自然

灾害死亡人口总数的14%左右。如2007年5月23日16时许,重庆市开县义和乡兴业村小学因雷击造成7人死亡、19人重伤、20人轻伤的严重后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立即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深刻吸取教训,加强防雷宣传,坚决落实防雷减灾工作。

据笔者向四川省气象部门了解,四川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0~80 d,个别地区甚至高达110 d,且6月至9月为雷暴高发期。其中,成都、绵阳、德阳、雅安、广元和阿坝等地震重灾市、州近2005年至2007年雷电灾害情况见表1所示。

3 雷电的防护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充分认识抗震救灾期间防雷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严格遵守国家有关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和防雷设计技术规范,切实加强灾民过渡安置点(包括参加抗震救灾战斗的军队、武警、公安民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住宿、使用的帐篷、活动板房,下同)雷电灾害的防护工作。

(1)地震过渡安置点的选址,除应符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订的《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外,还应尽量远离大树、铁塔、电杆等易受雷击的物体。

(2)按照国家有关防雷技术规范要求,过渡安置房属三类防雷建筑。活动板房屋面为金属面板,只要面板厚度≥0.5 mm,且金属面板与活动板房的金属构架妥善连接,年雷暴日数在30 d以下的安置点,则可不安装接闪器。

(3)活动板房的金属构架应采取等电位连接措施。即每栋应有两点相互连通,且连接线(截面积<| 10 mm2)应埋地;每两栋活动板房之间打入一个接地极与两栋活动板房连接,组成人工地网,所有接地极与活动板房并联组成共用接地系统。人工垂直接地极宜采用角钢(厚度<| 4 mm)、钢管(壁厚<| 3.5 mm)或圆钢(Ø<| 10 mm)长度应为1.5~2.5 m,埋设深度<| 0.5 m。共用接地系统的工频接地电阻>| 30 Ω 。

(4)过渡安置点的供电线路应采取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过渡安置点电源线多为架空引入,所以,应在总配电盘装设标称放电电流40 kA的电源避雷器。当总配电盘距安置房区架空电源线长度>50 m 时,应再在过渡安置房分配电盘处装设标称放电电流20 kA的电源避雷器;当电源线埋地引入时,则只需要在过渡安置房分配电盘装设一级标称放电电流20 kA的避雷器即可。

(5)有信号线引入的安置点应根据具体情况,在信号设备端口安装信号线避雷器,且避雷器应与电缆金属外皮、绝缘子铁脚、金具连在一起接地。进出过渡安置点的电话、网络和电视等信号线缆,宜选用有金属屏蔽层的电缆或穿金属管埋地引入,金属屏蔽层或金属管宜在两端就近接地,有条件的可在设备端安装浪涌保护器。

(6)建在比较空旷的、年雷暴日数在30 d以上的活动板房和帐篷,宜安装避雷针作为接闪器,避雷针高度按滚球半径60 m计算保护范围。

活动板房、帐篷较多的安置点宜安装避雷线,避雷线高度应高于活动板房顶、帐篷顶3 m以上,避雷线长度在50 m以内的,可用Ø25 mm2的钢绞绳制作;长度在50~100 m的,应用Ø35 mm2的钢绞绳制作。钢绞绳两端和中间均应有支撑杆作为引下线且均应接地,并与整个安置点的人工地网相连,使工频接地电阻<30 Ω。还需特别注意的是,行人过往通道上的防雷引下线在距地面2 m的一段应采取绝缘措施,以防雷击时人触及发生危险。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避雷针针体需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00计算、准备;过渡安置点的供电线路、信号线路应按照《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的规定,采取防雷电波侵入措施。

(7)雷雨时,在帐篷内的人员应尽量远离(>2 m)帐篷金属支撑杆,切忌触摸金属支撑杆、电源线及开关;在活动板房内的人员应尽量远离活动板房边缘,以防直接雷的伤害。还应尽量远离(>2 m)板房的金属支撑杆和金属构件,以防金属支撑杆、构件产生旁侧闪络伤害人身。若雷电在板房附近的上空活动,应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并尽量低头,蹲在板房内的干燥地面上,但切不可躺下。

3.抗震救灾的那些日子啊 篇三

5月12日以后的近两个月,我的所有的夜晚都要么交给了废寝忘食而又疲惫不堪的加班劳作;要么是交给了凌晨帐篷里人民公园喧嚣的露宿;要么是交给了让亲人无比担心的硬撑着赖在床上的“高风险”的五六个小时。那些日子里,连一次充足点的、舒服点的睡眠也变得那么奢侈了!

从每天早上8点到凌晨1點,都会有很多的爱心人士来现场捐款,捐款的队伍足足有十几米,排得整整齐齐的,50、100、1000……爱心如滔滔的江水涌向灾区。每一次我清点着手中的现金,都感觉它们是那么沉甸甸的温暖着我的灵魂。还有那些小朋友们送来的零钱硬币,虽然我的手都数得抽筋了,我甩了甩、揉了揉又都耐心细致的数了下去,小孩子的一元零币和富翁的几十万元又有什么区别呢?爱心是无价的啊!由于过度劳累,我的嗓子早已沙哑得发不出声了,我能代那些灾难中的人民对您们的爱心报之以感谢的不过是我仅有的笑容,我在心里深情地说着:“谢谢您们了!”等把当天的工作整理清楚,已经是凌晨三四点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悠闲的成都人似乎都有些惊惶了。人民公园里一个个帐篷散布期间,像无数的蘑菇长在了公园的广场上。等我半夜回到家,我们家的帐篷和三爸家的帐篷已经紧挨着,搭在公园里了。地震的夜里,帐篷露宿已无丝毫浪漫可言,只觉得疲倦,只觉得人声嘈杂,广播的抗震救灾现场播报声,人民群众热烈地讨论地震声、小孩的啼哭声、家犬的吠声……扰得十分疲惫的我却也难以入睡。帐篷里的垫子有些薄,让人觉得硌得慌。从帐篷的小窗看出去,遥远的天空漆黑一片,公园的路灯也似乎比平时暗了好些,地震特有的那种震风,低低的直直的狠狠的刮,如果遇到下雨,雨和风夹杂着,像个泼妇,肆虐的撞击着帐篷,打得我更是心慌意乱,哎!这时,觉得和亲人、和爱人在一起真的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了,生命无常,不必苛求,爱满人间,睡不着也罢,找找看天上有没有一两颗顽皮的星星从天庭地震大会溜掉呢。

4.军人抗洪救灾标语_抗洪救灾横幅 篇四

1,生产自救搞上去,灾害损失减下来。

2,积极行动起来,向受灾人民伸出援助之手。

3,抗洪救灾,匹夫有责,**合力,度过难关。

4,履行新使命,抗洪当先锋。

5,把抗灾自救放在首位,把人民利益摆在心中。

6,以人为本安全第一,规范管理科学决策。

7,抢修抢收抢种,不等不靠不赖。

8,生产自救很重要,复耕抢种要抓早。

9,以人为本,全民动员,防避抢救,科学抗洪。

10,众志成城,共战洪魔。

11,携手同心,共度难关。

12,不怕苦,不怕累,你我同行抗灾害!

13,万众一心抗洪救灾,**协力重建家园。

14,大家齐动手,共同建家园!

15,抓生产抓经济,重建美好绿色家园。

16,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

17,要享受幸福,先抵御灾难

18,大家齐动手,共同建家园。

19,一手抓生产自救,一手抓家园重建,打好抗洪救灾攻坚战。

20,防汛抗洪责任重于泰山,人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21,只要有信心,困难必战胜。

22,提高全民防灾意识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前提。

23,共产党员要始终站在抗洪救灾的前列!

24,加强灾区防疫,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25,伸出你的手,扶助受灾人民朝前走。

26,危难时刻伸援手,洪手无情人有情!

27,支持灾区恢复生产,投身重建美好家园。

28,抗洪救灾立新功,严明纪律树形象。

29,抢耕种,做好灾后生产自救。

30,公民法人有保护防汛抗洪抗旱设施的义务。

31,党员干部走在前抗洪救灾建家园

32,风雨同舟,共筑家园。

33,为了国家,为了一个家

34,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35,同甘共苦,**协力,奋力救灾,重建家园。

36,艰苦奋斗,一手抓生产自救,一手抓重建家园。

37,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38,参与抗洪救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39,只要有信心,困难必战胜!

40,危难时刻伸援手,洪水无情人有情。

41,抗洪救灾你我他,洪水再大也不怕!

42,携手同心,共度难关!

43,践行三个代表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44,万众一心抗大旱,大灾面前不退缩。

45,时刻关心群众利益,处处关心灾区人民。

46,查看灾情,慰问群众,坚定信心,重建家园。

47,弘扬光泽精神,支持抗洪救灾,重建美好家园。

48,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49,洪水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50,一名干部就是一根标杆

51,不抱怨不埋怨不放弃,抓好灾后生产算本事。

52,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手抓生产自救,一手抓重建家园。

53,天灾无情人有情,群策群力防大灾。

54,农村生活要环保,灾后防疫不可少。

55,凝聚人心,积极行动,不等不靠,抗灾自救。

56,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站在抗洪救灾第一线

57,抗洪救灾八方支援,重建家园时不我待。

58,大家一条心,重建准放心。

59,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60,生产自救重建家园

61,防大汛抢大险,挑重担当尖兵。

62,做好灾后重建工作,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夺回来。

63,抗洪救灾,匹夫有责;齐心合力,度过难关!

64,不怕苦,不怕累,你我同行抗灾害。

65,抗洪救灾你我他,洪水再大也不怕。

66,严厉打击一切违法犯罪活动,保障灾区人民社会安定。

67,学习《全民抗洪风知识读本》从儿童开始。

68,伸出你的手,扶助受灾人民朝前走!

69,抓经济,重建美好绿色家园。

70,众志成城抗旱灾,真抓实干建家园。

71,抗洪救灾,人人有责,携手同心,共度难关。

72,因地制宜,不失时机,做好灾后抢种补种工作。

73,全力投入灾后重建,竭诚维护稳定和谐。

74,抢修复抢耕种,做好灾后生产自救。

75,不怕困难,连续作战,当好抗洪救灾突击队。

76,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新家园

77,防汛抗台,人人有责

5.抗洪救灾标语口号 篇五

1、捐出一份仁爱之心,共建一个美好家园。

2、抗洪救灾,匹夫有责;齐心合力,渡过难关。

3、抗洪救灾,人人有责;携手同心,共度难关。

4、齐心协力,重建家园。

5、风雨同舟,共筑家园。

6、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7、众志成城,共战洪魔。

8、爱心汇聚力量,团结战胜灾难。

9、人间自有真情在,爱心捐助暖人心。

10、洪水无情党有情,灾害无情人有情。

11、危难时刻伸援手,洪水无情人有情。

6.抗洪救灾横幅标语 篇六

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

庐山区消防官兵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困难面前有铁军,铁军面前无困难!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英勇顽强!

救人第一,科学施救!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一切为了灾区,一切为了群众!

消防部队难不倒,钢铁战士累不垮!

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

二、工作训练标语

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习武艺不精,不算合格兵!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

革命战士一块砖,那里需要那里搬;革命战士一兜泥,那里需要那里提!

军装一日不脱,战斗一日不至!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干部就是一道标杆!

三、抗震救灾标语

以完成任务为第一要求,视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 不怕疲劳,不畏艰险,连续作战!

团结就是力量,坚持就是胜利!

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解群众所难! 抗震救灾打头阵,重建家园立新功!

视灾区为家乡,把群众当亲人!

抗震救灾展雄风,严明纪律树形象!

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再立新功!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保持持续旺盛斗志!

思想不松,斗志不衰,拼劲不减!

连续作战,艰苦作战,长期作战!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重建幸福美好家园!

为民全心全意,爱民鱼水情深,助民不遗余力! 心连心共克时艰,肩并肩共建家园!

抗震救灾当先锋,遵章守纪做模范!

“三大纪律”个个牢记,“八项注意”时时遵守! 严守纪律令行禁止,爱民为民秋毫无犯!

尊重地方政府,加强友邻团结,服务灾区群众! 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维护军队良好形象!

荣誉就是责任,形象重于生命!

困难争着上,荣誉互相让!

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

四、抢险救援标语

坚决把维护灾区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人民有难我有责,为民解难我当先!

把忠诚镌刻救援一线,把爱心献给受灾群众! 勇担最艰巨任务,发挥突击队作用!

灾害无情人有情,抢险救援当尖兵!

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再立新功!

科学组织,科学施救,科学防护!

珍惜军队荣誉,严守群众纪律,维护军人形象! 团结一致、密切配合,众志成城、誓夺胜利! 抢险救援共渡难关,警民携手共建家园!

五、抗洪救灾标语

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大力协同,科学应对,坚决打赢抗洪救灾这场硬仗! 众志成城,共战洪魔!

不怕困难,连续作战,当好抗洪救灾突击队! 防大汛抢大险,挑重担当尖兵!

洪水无情人有情,军民携手抗洪灾!

履行新使命,抗洪当先锋!

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镌刻在抗洪救灾战场上! 抗洪救灾立新功,严明纪律树形象!

誓夺抗洪救灾斗争胜利,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六、抗旱救灾标语

同甘苦,共命运,心连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天灾无情人有情,群策群力防大灾!

万众一心抗大旱,大灾面前不退缩!

众志成城抗旱灾,真抓实干建家园!

七、抗冰救灾标语

冰雪无情人有情,军民鱼水一家亲!

攻坚克难送光明,融冰化雪铸忠诚!

众志成城抗冰灾,全面携手保供电!

7.抗震救灾的标语 篇七

汶川抗震救灾也已经历了最紧张最困难的关键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我国版图上的两次强烈地震与抗震救灾工作具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震级、烈度及破坏力都大得惊人。同样是在一瞬间将美丽的家园夷为平地。同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赶到现场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同样是白衣天使奋不顾身的抢治伤员, 同样是中央领导亲临现场坐阵指挥, 同样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两次抗震救灾场面有许多的重合相似甚至相同之处,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一贯的不屈不挠、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大无畏精神。

但只要深入比较, 又会发现两次抗震救灾又有许多变化和发展。

发展变化之首是人本观念、人道主义精神的凸现。人道主义、救死扶伤, 属于人类共性的道德范畴, 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经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 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经过灾后重建, 一个更加宏伟壮观的新唐山屹立在冀东大地。成绩应该肯定。但在当时的形势下, 因为时局和条件的影响, 也曾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 特别是受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影响, 用路线斗争、批邓等政治口号冲击影响抗震救灾的现象就是当时的一大遗憾。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的强烈地震, 将整个唐山市上百公里夷为平地, 几百万人民遭灾, 不少人被埋压在废墟下, 呻吟哭泣、呼喊救命, 灾情十万分火急。但是人们看不到真实信息, 救助难以尽快到位, 生命也得不到最及时的抢救。第二天人民日报转发新华通讯社通稿对这一灾难的报道则是:《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 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 对那么大的灾难仅用“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一笔带过, 而对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中央和各级领导的关怀则大书特书, 刻意回避了灾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损失。以后几天, 人们从媒体上所能看到听到的权威信息也多是讲批邓、讲路线促进抗震救灾消息, 很少听到看到灾区的真实情况。直到8月5日人民日报对唐山抗震救灾的报道仍然是:《深入批邓促生产、支援灾区多贡献, 河北、辽宁广大干部群众以实际行动支援唐山、丰南地区的抗震救灾斗争》, 8月28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言论文章:《深入批邓是抗震救灾的强大动力》。从这一系列的宣传报道中, 可以明显看出, 当时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抗震救灾, 而是强调路线高于一切, 突出政治斗争。把抗震救灾放到从属的位置。这次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后, 情况则完全不同。从抗震救灾开始中央领导一直十分重视, 并一再强调救人是第一位的。5月12日15时55分即震后仅1小时22分钟, 新华网就发出快讯:胡锦涛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 要尽快抢救伤员, 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迅速成立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总指挥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 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赶赴抗震救灾第一线。亲自部署指挥抗震救灾工作。逢会必讲:第一位的是救人。以后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都轮番深入抗震救灾第一线同地方政府领导和灾区人民一道抗震救灾。并反复强调救人是第一位的。只要有一线希望, 就要百倍努力。对每一处废墟都认真检测, 只要发现废墟下有人, 有生命存在就要不惜一切进行抢救。在救人问题上过去人们普遍认为72小时为黄金时期。可这次却不受时间限制, 有的长达100小时、150小时, 最高达196小时还在坚持抢救。最终从死亡线上抢救出一个个生命, 创造一个个人间奇迹。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以人为本、人道主义精神得到了充分凸现。所以, 在灾后近20天中, 共从废墟中抢救出8万多条生命。

关爱生命就应该不分职位高低、身份贵贱, 一视同仁, 同等关爱。这次发生在汶川地震灾区2500名服刑人员紧急大转移的事实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在距震中汶川映秀镇不到30公里的崇州监狱有服刑人员700多人, 在广元监狱有服刑人员1300多人, 在距震中不远的新源监狱有500多名服刑人员, 这些人员面临余震灾害的威胁。所以, 有关部门领导决定, 一定要保证这些服刑人员的安全, 组织了2500多名服刑人员的紧急大转移。将他们输送到安全地带。

发展变化之二是抗震救灾牵动范围之广、救助力量之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这是古今中外的惯例。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认识观念下, 情况也大不相同。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应该说也得到了八方支援, 形成了强大的救援力量。但当时由于我国仍处于十年动乱时期, 片面地强调“自力更生”, 过分突出精神的力量。对国际社会的援助一概说“不”。对来自国际的大量捐助和人力支援统统拒之门外。当时“抗震救灾”的纲领是“以批邓促抗灾”, 不能以抗震救灾压革命, 革命重于人命, 批邓高于救灾。在这种观念和逻辑中人的生命要从属于政治斗争。所以当时的八方支援, 不仅局限于国内, 而且使各行业各个地区的支援也受到一定限制。特别是当时在对伤者的抢救、治疗和广大难民的生活安排上都面临很多困难的情况下, 却把许多主动送上门的救助拒之门外, 弱化救助力量, 使灾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失。记得当时有这样一件事至今想起来还令人痛心: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被巨石压住双腿, 一天一夜救不出来, 在烈日暴晒下, 几乎休克, 为了保命无奈之下锯掉双腿, 送往医院救治。如果当时能调来吊装设备, 他的双腿完全可保全。再看一看今天汶川地震救灾场面。有时为了抢救一条生命, 几十个人配以大型吊装设备要抢救一百多个小时。从三四层楼下把一个个生命抢救出来, 有的因抢救时间长医生还给输上液采用许多综合救助手段, 尽量保证完整救出, 甚至不放弃一个指头。再看灾区的生活条件, 唐山震后三年不少地区还仍然是一片片砖头压油毡简易窝棚, 汶川震后仅20天, 大部分都进住了崭新的帐篷和活动板房。为了赶制帐篷和活动板房, 不仅全国各地加班加点连夜赶制, 世界各国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截止到6月1日仅仅20天国内外社会各界捐款捐物400多亿元, 国际上还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了具有抗震救灾经验的医疗队、处理各种险情的专业小分队, 并带来了大型高效的专用装备, 对搞好抗震救灾、提高救助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发展变化之三是媒体传播之广、信息传递之快。时间就是生命, 加快信息传递就是争取时间保护生命。这在突发事件中表现得特别明显。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由于城市完全瘫痪, 各种通讯设施全部失灵, 市区道路堵塞、火车不通、公路也断裂塌陷, 给媒体传播和信息传递带来极大困难。据说最真实可靠的信息还是靠一位市民开着救护车由唐山直到中南海报的信, 时间相对较晚。这次汶川大地震, 据成都军区首长介绍, 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地震, 14时36分即震后仅过8分钟, 军区领导就接到信息, 并及时向有关部门传递。5月12日14时46分即震后18分钟新华网发布消息。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烈地震。随后, 国内主要门户网站的头条都是此条消息;15点50分即震后1小时22分新华网发布消息;总参谋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成都军区已派出人员前往震中了解情况;15时55分即震后1小时27分钟新华网发出快讯:胡锦涛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 要求尽快抢救伤员, 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立即赶赴灾区, 指挥抗震救灾。与此同时, 新华网及时滚动播报, 中央电视台不间断直播, 四川电视台除全天候直播外还每天播发一次新闻发布会, 及时转发地震权威信息, 各地报刊、杂志、也都作为头版头条及时发布这一信息, 信息传递之快、媒体传播之广、之透明均创历史纪录。

由于信息传递快捷及时, 为抢救工作赢得时间, 在被从废墟中救出的8万多人中, 有不少人就是因为信息传递提前了一分一秒钟才侥幸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在抢救工作中, 有时候也许一分一秒就是一条生命。记得在唐山大地震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三口同时被埋在废墟下五十多岁的母亲和10岁的儿子、8岁的女儿。三天后当爸爸从外地赶回扒开废墟救出一家三口时, 只有女儿还有一口气。当爸爸问到母亲和哥哥的情况时, 女儿说刚才母亲和哥哥还在说话, 就在一两分钟前。父亲痛悔地说如果能提前一两分钟赶回来, 可能就是全家团圆。这虽然是个例, 但具有一定代表性,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有多少人就是因为提前了一、两分钟而起死回生。为什么汶川大地震的破坏能量大大高于唐山大地震, 而遇难人数却大大低于唐山地震灾害?这里信息传递快捷抢救及时功不可没。

发展变化之四是组织指挥的严密性、科学性之强。重大天灾、突发事件对一个国家和政党的执政能力是一场严峻考验。这次汶川抗震救灾工作与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相比, 在组织指挥的严密性、科学性方面有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 总书记胡锦涛就作了重要指示。成立了以国务院总理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总指挥部,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中央主要领导亲临抗震救灾第一线, 坐阵指挥, 并组织中央各部门主要领导和地方政府各级领导亲临现场, 形成了强有力的权威指挥部, 组织严密, 指挥有力。这是搞好抗震救灾的重要保证。其次也是历次抗震救灾和突发事件的共同经验, 就是充分发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哪里最困难, 哪里最危险, 哪里就有解放军。在短短十多天的时间内就调集了13万军队、武警部队和5万民兵预备队。哪里有了军队哪里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哪里就没有攻不下的难关。这次汶川地震发生在山区, 不仅破坏力大, 而且由于地理条件复杂, 诱发次生灾害的因素多、可能性大, 特别是山体滑坡阻碍交通, 堵塞河道, 形成堰塞湖的情况大量发生, 泥石流冲埋房屋、道路等情况时有发生, 抗震救灾的难度要比平原大得多。就是在这种难度极大情况复杂多变的条件下, 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 做到了大灾过后没有发生大的次生灾害。第三组织严密、科学合理。对每一时期的工作重点, 每一部门应负职责, 不同人员可能出现的不同问题都安排得周到而严密。特别是对受灾人员的关爱救助, 从救灾到重建、从帮助解决生活问题到平抚心理创伤, 从眼前救助到长远安置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考虑的周密细致。第四汶川抗震救灾的一大进步和发展是由从过去的主要靠体力到体力与智力相结合, 革命化与科学化相结合, 大大提高了救助效率。比如水上冲锋舟, 空中直升机, 高性能运输机都被派上用场。在难度较大的抢险工程中还采用了国外支援的大型专用机械装备。大大加快了行进速度和工程效率。在搜寻救助工作中还采用了先进的探测仪器, 包括消防队运用的雷达生命探测仪、声波探测仪、百吨液压顶、专业切割机、专业搜救犬等高科技设备和手段。还启动了风云、资源、北斗等多种型号卫星, 绘制气象云图, 实施卫星通讯进行地貌普查等, 为抗震救灾提供导航服务。大大提高了搜寻速度和准确度, 保证了及时救助。

以上变化说明了什么, 给予我们哪些启示?

第一、说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大增强。这次汶川抗震救灾, 显示出我国抵御和战胜各种突发自然灾害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大大增强, 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30年来创造的丰富的社会财富, 也得益于改革开放30年来开放式的国际环境。当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在改革开放前两年, 这次汶川大地震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两次抗震救灾发生的巨大变化, 用大量的实事雄辩地说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应对天灾和突发事件过程中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应对突发事件领域中的重大成果。

第二、说明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任何一次大灾大难和突发事件都是对执政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这次汶川大地震无论从震级、烈度还是破坏能量看都要超过唐山大地震, 又发生在地理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区, 救助难度也大得多。但是救助工作却有很大进步和发展。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力强大、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实践证明,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伟大的中国人民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也没有战胜不了的灾害。

第三、大灾带来大爱, 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大发扬。这次汶川大地震受灾面大, 给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使每一个中国人和世界友人都很痛心。患难之中见真情, 正是在这次大灾之中,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友爱精神、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表现得更加突出。还有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对灾区人民也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和赞助, 在捐助过程中先后有国际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和友人向灾区人民捐助了款物。捐助面之广、数额之大均属罕见。

8.论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篇八

关键词:抗震救灾精神和谐社会现实意义

1抗震救灾精神体现在三方面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历史上罕见的大灾难,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摧毁了无数美好的家园,山河哭泣、草木呜咽。面对严峻的灾害,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抗震救灾行动,铸就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这就是6月30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行的座谈会上所总结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精神,它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1.1崇敬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人本精神人本精神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其要旨在于以人为本位,尊重人的价值,关注人的生存,重视人的发展。这次抗震救灾,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新闻媒体、各人民团体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生命的敬重、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怀,有三点为证①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指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温总理更是在第一时间、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奔赴灾区,日夜辗转在灾情最严重的地方,指挥抗震救灾。抢救生命成为救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还是救人,救人的重点是重灾区,地震中心区、联系不到的地区,部队就是要千方百计进这些地区,时间越早越好,早一秒钟就可能多救活一个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希望,一切为了救人,一切为生命让道,“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和民兵预备役部队迅速集结,奔赴灾区:医疗卫生各类救援人员和志愿者日夜兼程,赶赴灾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生死大营救,救援部队突破禁区强行空降,不顾危险打通道路,舍生忘死废墟救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救援史上的奇迹。”②崇敬逝去的生命。温总理在指挥救灾的过程中,面对满目疮痍的灾区,面对逝去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年过花甲的他“哭得不成样子”,在都江堰,他对那些遇难的学生深深地鞠躬。2008年5月19[]--21日,中国为大地震中逝去的同胞举行国哀,举国祭奠遇难平民。⑨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在集中力量抢救被掩埋人员、抢救生还者的同时,还想尽办法组织人力物力对伤员进行洽疗和安抚,从物质上、精神上对他们加以关心,一批批医疗队伍奔赴灾区,一批批心理医生赶去帮助灾民;生活上,重灾区400多万无家可归灾民的衣食住行,被安排得有条不紊;处于灾区的其他受灾群众也得到妥善的安置,无论是人员的疏散、食品和生活补贴的发放还是信息的发布,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这些都是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怀。

1.2患难与共、乐善助人的互助精神。互助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和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和谐程度的一个重要标杆,在苦难时期,这精神更是人们共克时艰不可或缺的条件。地震发生后,无论是灾区还是非灾区,甚至是港、澳、台和海外华人聚集地,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人人都心系灾情,把灾区同胞的苦难当成自己的苦难,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各种行动方式付出一片片真情和爱心,充分展现了患难与共、乐善互助的精神。这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我们至今不能忘记这么一幅幅画面,无畏的老师为救学生而直面死神—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的女教师瞿万容在地震来临时用后背挡住跨塌的水泥板,她去世的时候,怀里还抱着一个孩子;为了救人,志愿者排着长长的队伍,争相献血;的哥的姐们自发组织去灾区免费、热情地运送伤员i江苏企业家陈光标得知地震的消息便立即调集数十台大型机械,日夜兼程,抵达灾区,投入救灾工作;甚至,那些双腿不能行走的乞丐,坚定而又执著地“走”到捐款箱前,掏出皱巴巴的钱投入募捐箱;一切的一切让人看了都嘘嘘感叹、倍受鼓舞。②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互助。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各省市的地方政府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尽自己所能提供帮助。各地区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紧急派出大批抢险、医疗卫生、通信抢修等队伍全力参与搜救被困群众、救助伤员、防控疫情、抢修基础设施等工作,同时向灾区运送大批救灾物资,矿泉水、方便面、奶粉、饼干、帐篷、活动板房等源源不断输送到灾区。许多地区还不计代价、不讲条件地与灾区形成了“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固定对口支援方式,如山东—北川、北京—什邡、上海一都江堰,这些帮助和支援为灾区度过难关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鼓励。

1.3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5·12大地震对中华民族是一次严峻考验和挑战,它震级高、烈度强、波及范围广、受灾面积大、次生灾害多,这些困难没有坚强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无法克服。在考验和挑战面前,党中央、国务院沉着冷静、科学应对,全国人民顽强拼搏,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赢得世人的称赞。在灾区,倒塌的幼儿园废墟里,幸存的孩子们用歌声相互鼓励,对抗饥饿与疼痛,坚强地与死神做斗争;救灾帐篷里,学生借着微弱的灯光专注地读书;灾区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在遭受灾难的沉重打击后,不等不靠,不悲观、不埋怨,而是展开了自救互救,许多人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刚从废墟里解救出来,来不及擦去眼里的泪水、拭去身上的灰尘,就投入到抢险救人的行列。处于救灾一线的广大官兵们,夜以继日地在抢救现场连续救人,饿了,啃干方便面,困了,就地打个盹。在救灾义演晚会上,观众与演员一起高喊:“四川,雄起。”汶川挺住,四川雄起,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声,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

2抗震救灾精神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与地震作斗争过程中所孕育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新的宝贵财富,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2.1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人本精神,有利于促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近些年来,官员贪污腐败等不良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滋生蔓延,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致使一些地方的党群、干群关系不甚和谐。因此,大力弘扬抗震救灾期间所形成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人本精神就显得意义重大:①有利于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确立“人民权益、人民福祉高于一切”的指导思想,做到聆听民间疾苦,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②有助于领导干部摆正自己的位置、妥善处理好自身与百姓的关系,以人民为本位,以百行为主体,避免出现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从而更加懂得尊重人民——尊重人民的意愿,尊重人民的各项权利,关怀民生,关心百姓的冷暖,想方设法多

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这样,领导干部为百姓着想,百姓信任、拥护领导干部的融洽、良好互动关系的局面便可指日可待,和谐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样貌便可一展轮廓。

2.2发扬患难与其、乐善助人的互助精神,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各地区间协调平衡发展。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首要表现是作为单个的个人能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活动达到一种心灵的平和与安宁,而弘扬互助精神有助于人们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因为互助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对施助者和受助者而言是种“双赢”,对于受助者而言,他不仅能从他人的帮助中得到一份物质支持,或多或少化解生活困难,又能感受到来自社会关怀,多了一份精神的依托和期待,为他克服困难增添信心和勇气:对施助者而言,他会从别人的称赞和感恩中得到一种荣誉的满足感、体会到付出的价值和幸福。此外,互助还有利于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和隔阂、建立互信,从本质上讲,互助是一种以物质、体力、脑力付出为载体的精神关怀活动,会使彼此双方产生心灵的交流和互动,促使人们都会试着去理解对方、理解周围的人,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少一份猜忌,多一些包容、少一些冲突,人们相互信任、相互关爱。②“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因素。”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十分明显,这种格局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不利,弘扬地区间的互助精神有利于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因为互助会促进和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达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从而发展差距。在实现互助的过程中,发达地区可以尽自己所能,利用自己的优势,主动、设法对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落后地区进行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的扶持,推动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加速发展,落后地区当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转变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可以通过向外输送能源、资源和劳动力而对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发扬区域间的互助精神有利于打破个地区间条块分割和发展差距悬殊的格局,避免“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和各地区间因发展的鸿沟而导致矛盾和冲突等不和谐因素,促进各地区间平衡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和谐向更高程度迈进。

2.3只有弘扬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方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辉煌成就,同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态环境恶化、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和加剧,我国进入了一个多变的关键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所应对的不仅仅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要怎样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重大难题,而要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必须拿起抗震救灾时期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发展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不气馁、不妥协,沉着冷静、百折不挠,想尽一切办法接近目标;在发展过程中,讲求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素,刘积高,张忠仁.《抗震救灾铸就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人民网.2008—6—18

上一篇:行业会计题目下一篇:小学生守规则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