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法理学免费(共8篇)
1.研究生法理学免费 篇一
免费-研究生复试英语自我介绍
考研英语复试自我介绍 1自我介绍
Good afternoon., teachers,I am glad to be here for this interview.First let me introduce myself.My name is wangjinyuan, I am thirty-two years old.My home is in this city,changchun.I graduated
from this college in July, 2005.,now I am working in air force aviation university,aviation life-saving department.I am teaching about life-saving equipment, And the 8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let me know that I need to promote myself by the Stage of postgraduate study.My alma mater is my first choice.Like most of the northeast people,I am a straightforward person.As a soldier, I feel very proud, I love my job.In my unit, , I can finish the task on time by myself.Obedience is the first duty of a soldier.And I love my life too, In my spare time, I like reading books , listening music and watching movies.I always believe that one will easily lag behind unless he keeps on learning.Of course, if I am given a chance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this dear college, I will stare to effort
to master a good command of advance my capability.早晨好。我很高兴能为这个面试。首先让我介绍一下自己。我的名字是Dongzhanji,我今年二十五岁。我来自山东省淄博市。我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2007年7月。在过去的一年我一直在准备研究生考试,而我一直在研究和开发人的涂料厂工作。和2年工作经验让我知道我需要的方式增进自己的研究生学习阶段。北京理工大学是我的首选。
Shandongpeople最喜欢的,我是一个直爽的人。在我的业余时间,我喜欢看书和打篮球。我是一个勤奋的学生在我的大学学习,在我的大学,我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的一部分,并多次获得奖学金。我始终相信,人会很容易落后,除非他不断学习。当然,如果我有一个在这个著名的大学深造的机会,我会盯着与努力掌握了我的能力好前进的命令。
2.研究生法理学免费 篇二
免费师范生政策是在个体与国家两者之间形成的, 以需要为基础、以互利为前提、以契约为形式的一种合理有效的教育政策。
免费师范生政策并非当今中国的产物, 其起源于西方国家。清朝末年中国学习了西方免费师范生制度, 1902年免费师范生培养机构——京师大学堂建立, 并确立《癸卯学制》, 它明确地标志着我国免费教育制度的开始。随后, 历经百年动荡, 师范生政策也在免费与不免费之间几经摇摆。新中国成立后, 免费师范生政策变革为助学金制度, 待遇较为优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 高校办学走向市场化。自1997年开始, 我国高校不断扩招, 生源质量不断下降。与此同时, 由于我国中西部的经济落后导致教师资源匮乏、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现象极其严重, 尤其是农村地区, 教育更显艰难。为缓解这一不良现象, 并激励农村经济贫困却成绩优秀的大学生从事教育事业, 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3月5日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将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之后, 教育部与财政部、人事部、中编办起草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 (试行) 》, 并经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通过, 决定从2007年秋季起实施。
那么, 在新的历史环境之下, 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生命力怎样?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对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作一理论评估。
一以需要为基础
从心理学范畴来说,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是主体的一种缺失状态, 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 由此而产生复杂动机, 成为行为的动力源泉, 使人类出现复杂的行为, 社会也在人类的行为影响下发生发展变化。所以, 需要对于人类的活动及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说:“在现实世界中, 个人有许多需要”, “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正因为社会的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需要, 并以此为动力, 才能产生社会生产活动, 才能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才能出现相互依存的庞大社会网络。于是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 全面的关系, 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
需要除了个人需要外, 还有社会需要。个人需要是指以个人为主体出发, 由主体的生存发展中产生的有明确指向的客观的欲求状态;社会需要, 则是指以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或以整个社会为单位而提出的需要。由所有社会成员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提出, 由整个社会集中执行和组织, 依托政治权力、运用强制性的手段实施。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离不开社会, 社会也不可能离开个人而存在。两者相互依托, 协调发展。忽视个人需要, 社会需要也不复存在, 成为无水之源;忽视社会需要, 个人需要也会大受影响, 难以得到实现。
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便是以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为基础的。1997年以后, 我国逐渐减少了师范教育的很多优厚政策, 并实施全额收取学费制度, 且毕业后不再分配工作, 由学生自主选择、联系工作单位。这就意味着师范教育不再有优势可言, 自然影响了生源质量。同时学费的增加也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不再分配工作又添加了学生及其家庭的后顾之忧。
同时, 从社会需要角度看,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使得大量的优秀毕业生涌入东部发达地区, 中西部人才严重匮乏, 出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严重状况。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 “乡村小学老师有352万多人, 占小学教师总数的63%”。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 很多优秀人才不愿从事教师行业, 所以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不乏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这些教师学历结构偏低, 教学活动不稳定, 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 且老龄化严重, 这是中西部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 对教育人才的需要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而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提出, 在满足了学生个人需要的同时, 也满足了社会需要。既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也解决了就业问题;既解决了社会的教育水平不高问题, 也弥补了教育不均衡问题。所以, 免费师范生政策做到了相得益彰, 从需要出发确立其现实价值。
二以互利为前提
互利, 即互相有利, 彼此受益。个人利益是劳动的基本动因, 无论在各种社会条件下, 每个主体的利益都是相互独立而又明确界定的, 每个主体都有追求自己利益的权利。同时, 追求个人利益也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前提和运行的动力。但是在每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追求中, 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应以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为条件。这正是互利主义对人的自利倾向的严格限制。互利包含自利与利他, 但真正的利他是既在行为上有助于他人与社会, 又能保障自己合理、合法的利益。
其实,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 墨家就已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价值观念。提出“兼相爱, 交相利”的主导思想。“兼爱”、“互利”的主旨中即已蕴含着义利兼重和义利统一的思想。
在西方, 17世纪英国剑桥柏拉图学派中的昆布兰就主张人的本性是利他的。他认为:“全体人的共同利益就是最高利益”, 他的理论最终形成互利主义。斯密在《国富论》中也指出了市场经济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伦理秩序是互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 马克思对此作了论述:“共同利益恰恰只存在于双方、多方以及存在于各方的独立之中, 共同利益就是自私利益的交换。”
因此,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 从社会利益角度出发, 需要缓解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现状, 提高中西部教育水平;从个体利益出发, 就需要满足个体经济及就业需求, 两者的利益只能通过互利的方式得以平衡。在国家机构方面, 提供免费教育政策、优越的教育环境、优厚的物质条件, 获得优秀的教育资源, 缓解中西部教育师资匮乏、教育水平落后的问题;在免费师范生个体方面, 为国家机构提供教育能源的同时, 享受到免费教育政策、获得优越的教育环境及优厚的物质条件, 缓解教育经费窘迫的现状, 解决了就业困难问题。这便使双方利益达到最大化, 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互利。所以说, 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是以互利为前提。只有以互利为前提, 才能确保该政策的良好运行。
三以契约为形式
“契约”首先是一个法律术语, 它指的是“两个以上当事人间具有法律约束力之协议, 或由一个以上当事人为一组具有法律约束力之允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生产生活中经济、贸易、政治等交流活动愈加频繁、复杂, 使得契约在社会的日常生产生活、经济、贸易及国家交往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并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以至于有学者认为我们已经或正在转变为“契约时代”。各种契约尽管具体形式不同, 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对造约各方来说, 都是在合意性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的权利和义务的转换。自愿选择是其基本特征, 权利和义务的转换是其基本要素。
为保障政策的顺利实施, 我国的免费师范生政策在施行方式上也是以契约形式进行。在录取免费师范生之前, 学生先选择院校, 与培养学校及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三方先签订《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 协议书分八项, 共二十七条内容, 其中“甲方为招生学校, 乙方为学生, 丙方为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协议中, 明确地规定了协议签订的前提, 甲、乙、丙三方的权利及义务, 以及终止协议、解除协议、违约等情况的处理, 并指出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该协议虽然是三方的协议, 但其中甲方是属于丙方的委托方, 负责承担对乙方的培养教育任务, 丙方又是隶属于国家教育部, 代表着国家机构, 因此, 协议实质上是学生个人与国家机构的契约。运用契约的方式, 才能确保各方权利的获得, 义务的施予, 才能保证免费师范生政策的稳步实施。
综上所述, 从心理学理论上分析, 免费师范生政策是在个体与社会两者之间形成的, 以需要为基础、以互利为前提、以契约为形式的一种科学、合理、有效的政策。该政策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 在满足了社会发展教育需要、个人发展需要的基础上, 遵循公平的原则, 制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并以契约的形式规定下来, 确保了免费师范生政策的稳步实施。该政策的实施, 将解决中西部教育师资匮乏及素质不高的现实问题, 极大地加快我国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步伐, 缩小与东部的教育差距, 使教育真正做到公平, 并且能切实解决贫困优秀学生的入学及就业问题。
第一届免费师范生毕业, 我国的教育事业与免费师范生们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师范教育是教育的母机”, 只有大力发展师范教育, 提高师范生的素质, 才能提高全民素质, 才能促进整个民族、国家、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19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254~25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312、356
[4]黄永柏.论个体主体价值的辩证性[J].理论探讨, 2000 (5)
[5]何岫芳.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原因分析[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7)
[6]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694~695
[7]杨桢.英美契约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146
[8]李留澜.契约时代——中国社会关系现代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68
3.免费师范生从教意向研究 篇三
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本文认为,《办法》实质上展示了“免学费+包分配”的计划教育体制,没有规定具体的培养标准以及毕业生岗位落实方案。它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免费教育师范生如何解读这项政策,以及他们如何规划未来职业生涯。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分两部分进行了考察:这部分师范生是怎样认识该政策的?影响他们从教意向的可能有关因素是什么?并根据考察的结果提出完善该政策的相关措施供决策者参考。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方法和设计把政策分析的视角应用到了调查中,将西南大学免费教育师范生作为调查总体,采用分层抽样技术,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投放问卷600份,回收522份,回收率达到87%(>70%)。
2.调查方式
数据来自于2008年6月发放和回收的问卷,差不多是在《办法》施行整整一年,首批免费教育师范生人校一学年之后。自编的《西南大学首批免费教育师范生从教意向调查问卷》经过预先检验,并注明使用无记名方式作答。在随机调查前对被试进行相关解释,让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填表,问卷在20分钟左右完成后现场收回。
3.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的编制是在搜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基本情况及师范毕业生就业意向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自编《西南大学首批免费教育师范生从教意向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16道67个必选项目和一个开放性问题,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免费教育师范生对政策意图的看法;从教意向;对城镇、农村教育环境的评价与期望。
本研究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5.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在问卷调查的同时,对参与调查的其中20名免费教育师范生进行了访谈,访谈的问题分两类:选择免费师范生教育的原因;入学一学年以来的感受。
4.样本描述与分类
522个被试中,男生304个、女生218个,来自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和音乐学院等13个学院的19个师范专业,涉及文科、理科、艺术类和体育类4个大类;理科占44.8%,文科占49.5%,其他5.7%。生源遍及四川、重庆、湖北、浙江等17个省(市),中西部地区生源占81.4%,同时71.6%来自农村。西南大学是唯一地处西南地区的试点师范院校,调查结果对西南地区免费教育师范生从教意向有较大的代表意义;由于该政策侧重面向中西部地区生源,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在全国范围内也有所启示。
三、结果与数据分析
1.免费教育师范生对政策主要条款的理解
问卷设计了3道题考察师范生对免费教育政策意图的理解。统计结果反映:第一,师范生们相信政策的意图是好的,而且有利于提高落后地区的教育质量。大多数师范生明确认识自己的选择,但在政策实施一年后,他们还没有充分了解政策的细节及实施方案,如:与其他支教政策(定向生)有冲突,具体岗位落实方案不明等。第二,大多数人认同免费教育师范生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从事基础教育工作(73.1%),非常不认同的人仅占1.9%。第三,55.8%的人认同协议规定从教十年时间对于提高落后地区教育质量是充足的,70.9%的人认同先到农村工作两年有助于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另外,有师范生提出“个人力量是不够的”、“一批批过去时间上应该不会短”,认为这类师范生的培养必须是“定批定量”和“长久”的行为。
2.免费教育师范生的从教意向
在被调查的免费教育师范生中,非常喜欢教学工作的学生比例占了12.3%,半数的师范生比较喜欢教学(51.0%),不喜欢的有2.7%,选择非常不喜欢的只占总数的0.8%。这与该政策发起者“让喜欢教育的青年投身教育事业”的初衷基本符合。
本研究设计了5道likert态度量表题,用于了解被试对“服从协议内容,愿意在原籍所在地的落后地区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这一命题的认同度。以被试对协议期限合理性的判断、认同强度、对分配到农村从教的接受强度、考虑终身从教(城镇农村)和违约强度等参数的综合指数来衡量被试的从教意向。
统计结果表明:第一,在协议期限合理性的判断上,被试分歧较大。认同“协议中所签订的十年期限对师范生个人而言是合理的”的被试达到41.4%,非常认同的占0.8%,而不认同和非常不认同的比例分别为38.3%和1.9%,另外有17.6%的人持不确定的态度。第二,绝大多数师范生愿意先到农村从教两年(84.3%),但愿意终身在落后地区从教的比例不到两成(仅为16.9%),接近半数的人则不确定是否愿意终身在落后地区从教(48.3%)。第三,对于十年后的职业设想,选择“继续从教”的师范生占45.9%(其中有12.6%的被试表示优先考虑“到更发达的地区继续从事教育工作”),而选择“考研深造”和“不当教师,做其他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分别占被试总数的13.0%和11.1%。此外,47.9%的人表示有过违约的想法,13.9%的被试在入学一年后仍“后悔签约”、“想要毁约”。
3.对农村从教条件的评价与期望分析
被试对在农村的从教条件评价的注意点依次为工资待遇太低、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不具备、个人发展空间与展现才能机会不多、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等几个方面;且最期望改善条件的排列与最不满意因素的排列高度吻合。另外,31.6%的师范生对农村的社会氛围,以及未来配偶子女仍会留在农村表示担忧。值得注意的是,应答者在表述中除了表达对未来发展的担忧、工作生活条件的期望、学习动机下降,反映目前最大的困扰是:恋爱受阻。因为免费教育师范生四年后要服从分配回原籍工作,他们认为将来难以分配在一起,恋情很难有结果。
而在关于“在相对落后地区从教的优势”一题的选项中,多数被试认为与到大中城市从事教育工作相比,在农村从教的优势在于“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大”和“工作压力小”,分别占总数的60.9%、47.7%。
四、讨论
1.对调查的总体观察所得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倾向于证实下述命题:免费教育师范生认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为贫困学子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对该政策对师范生个人发展的局限性及其能否具体落实存有较大疑虑。
当被试接受访谈回答对该政策最大的看法时,他们也提供了类似的看法。这些回答对政策本身的意图基本上是积极的认识,而其中一些陈述以实际证据说明,学生们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到落后地区从教看作宝贵的锻炼机会,同时他们渴望这项政策更
加合理完善,实施细节更加明晰科学。
2.意见与建议:如何保证优秀师范毕业生投身教育,为落后地区服务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办法》的实施虽有积极的一面,但未必能切实解决落后地区教育质量落后的现状。一方面,一部分师范生感觉自身发展受限,对政策细节不明确,且还有产生自卑心理、学习消极等问题;另一方面,难保毕业生能在落后地区安心从教,“违约”、“跳槽”的情况都可能导致培养、定向分配师范生的做法无法切实提高当地教育质量,反而浪费了国家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
尽管“一个好的制度安排不应当对某一部分形成优待的同时,客观上对另一部分造成利益损失”,本文认为,正如一些学者评论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教育师范生的权利与义务失衡。目前必须尽可能改善农村工作生活条件,在未来就业及生活保障上给予优惠条件,来吸引有志青年投身教育。而合理的就业、保障制度的不确定性正是该政策的最大缺漏,也是师范生感到政策细节不明、担心岗位能否最终落实的最主要原因。
本文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第一,提前调研。分批调研各省(市)落后地区的教师队伍结构,明确各地区需求教师的专业及数量区间,并以此为依据来分层次制定各试点的招生计划。
第二,适当缩短服务期。许多专家认为,从国内外经验、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优秀教师的养成及师范生的自身发展等多方面考虑,师范生的服务期以五年左右较宜,同时也可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
第三,打破回原籍从教的分配原则和引入竞争机制。允许师范生在全国范围的指定地区内流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开落后地区的教师需求信息,并在需求岗位范围内实行双向选择,增强就业弹性,保证师范生能到原籍和原籍以外的地区服务。同时,采用地方条件艰苦程度同优惠待遇高低成正比的激励机制,鼓励优秀学生流向落后地区,形成积极到条件艰苦的地区服务的氛围。
第四,健全就业后保障制度。可仿照我国各地区明确规定“大学生村官”工资及各种福利津贴做法,结合各省(市)地区具体情况制定出师范生从教岗位薪资待遇细则,明确免费教育师范生就业后的工资待遇及服务期满读研、进修、培训、晋升、流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解除其后顾之忧。
4.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研究 篇四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研究
分析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提出的背景,政策的`内容解读及政策实施的积极意义,并最后作出总结,即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有利于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调整教育结构失衡,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作 者:陈牡丹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70074刊 名:现代商贸工业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年,卷(期):21(12)分类号:G65关键词:师范生免费教育 背景 政策内容 意义
5.免费师范生任教工作总结研究计划 篇五
XX中学
xxx
任教工作总结
2012年9月教育局给我们安排了几次的培训,在培训期间了解到了更多教学教育方面的知识经验,尤其在听过几位教师的亲身经历之后,更加坚定了自己做一名好老师的信念。2012年10月,带着梦想和希望来到了X中学任教。
由于是在学期中间进入学校,开始在教导处当了一个月的临时干事,对学校的基本情况有了大致了解,熟悉了学校里的规章制度和教育教学方针规划。在这一个月里,协助教导处的领导及其他老师负责整理了学生的问卷调查,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期中考试的考务安排等事宜,之后协助同事完成高考报名的任务。通过这一个月的锻炼,我明白了学校里的工作很琐碎,但这些琐碎却也关系到了整个学校的正常运转。即使是一个很小的细节出现问题,学校的正常活动秩序也一定会受到严重影响。这段时间的工作提醒着自己,在工作岗位上一定不得马虎,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粗心,给学校及同事带来不好的影响。
期中考试结束后,我也走上了三尺讲台,正式开始自己的教师生涯。我负责带初一两个班,初二两个班和高一六个班共十个班的信息技术课程。即使在大学期间已经将粤教版高一的信息技术课本熟悉了解了,并且也进行过为期三个月的教学实习,但是第一堂课还是让我很紧张,用了比以往多两倍的时间进行备课和试讲,怀着期待和紧张的心情站到了讲台之上,然而当我站在自己的舞台上时,所有的紧张顿时消失了,挥洒自如的完成了我的第一节课。之后的课程更是游刃有余的进行着。现在就我所带学生从学情到教学教法总结如下:
一、学情分析
因为这里地处较偏远的地方,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初中段的学生是就近招生,在小学时接触的计算机教育不多,基础很差,打字慢,基本的Word和Excel是什么都不了解,有的学生甚至连计算机的正确关机都不会;高中段的学生相对而言好一点,但也因为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学生信息素养参差不齐,有的接受的这方面教育好,课程很容易就理解,有的来自差一点的中学,计算机的认识很是不足。
二、教学方面
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将每月每周每节所讲内容具体化,还要做到:备课要细、上课要实,为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以及实现操作的实践性打好基础。
备课分备教材和备学生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备教材就是根据所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情景,力争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方法灵活,与实际相结合,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备学生指的是全面掌握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现状,依据学生的学习态度、水平设计合理恰当的教学氛围,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扩展学生的认知领域,为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的平台,创设熟悉易懂的学习情景,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知识积累提供可能。备课中一定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的实际内容出发,这样二者兼顾才能提高备课的针对性、有效性。
上课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也是教学工作的关键阶段。上课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授课,以启发式为主,兼顾个别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掌握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还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光获得应有的智慧,也应掌握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对于部分新知识的操作课,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以幻灯片先展示,同时与学生共同分析,继而引导学生在下节手动操作课时游刃有余的制作自己的作品。
课堂任务实践操作阶段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最基本的要求,争取所有学生当堂就能完成新知识所带来的实践操作内容,在此基础之上,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任务,争取让信息素养比较高的学生能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信息素养较低的同学也不落下。
三、课堂教法总结
在带课不久,我进入机房进行查看,发现学校配备有50台计算机,但能用的只有不到30台,每个班的学生最少的有28个(高一级一个重点班),最多人数47人(初二级),其余几个班均在40人左右。硬件设备对教学方面的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持。在之后进行申请,机房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维修,才保证了每一位同学有了计算机使用,但这已是第二学期的事情了。除了计算机的不够分配,还有经常机房被占用或者不能连网,而且管理机房的老师也设置了不能共享。在种种困难的磨砺下,我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应变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在初中讲解photoshop时,在没有适合的图片,也没有网络可用的情况下,我先给他们制造悬念,如何在荷花盛开的季节飘起雪花,这时引出XP系统中自带的四组图片中的荷韵图,利用已有的东西完成了一些课程内容,但在现实条件的限制下,有很多内容还是没有更好的设计来让学生更方便的学习。经验的欠缺在一定情况下制约了创新的能力。在以后的讲课和设计课程中,将更进一步的完善自己。
初一和高一阶段的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些相似,因此在外界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针对学生对计算机参差不齐的认识基础,我会将初一的部分内容与高中阶段融合,在高一讲解时针对基础差的班级给予最基础的讲法,基础较好的班级,拓展延伸知识面。
在有些知识必须在机房里进行操作而机房又不能使用的情况下,会安排在教室给学生讲解一些与知识体系相关的计算机名人的故事。如,这学期从初一初二到高一都接触到微软办公里的一些软件,我就利用一些课堂时间给学生讲比尔盖茨的故事,进而引到微软的几个办公软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位带通用技术课程的同事告诉我这样一句话——我们的课程是不能按照课本的设计来进行,我们要做到灵活根据实际条件变动课本内容设计,以不同的方法达到相同的目标。所以我一直在这方面摸索,希望自己能在将来更游刃有余的设计这门课程,让学生在信息素养上得到提高。
研究方向及研究计划
一、研究方向
对于从事教育事业的我来说,我深深的爱着自己的职业,干一行爱一行,我坚信自己能够将本职工作做好。计算机方面的发展是迅速的,且我们应当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我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一步一步前进,才能够适应这个社会,适应新一代的学生,才能了解教育的新理念,掌握教育的最新动向,从而跟上教育的新步伐、新节奏。
如今,我已经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我希望自己能够掌握更多信息技术知识,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因此我想继续学习教育技术相关课程内容。它在一定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其他科目整合,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因而,我希望自己能接触到更广阔更高深的知识内容,让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更加完备,也为我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计划
1.充分合理利用时间,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教育硕士所修课程包括公共学位必修课程、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教育实践研究五个部分。而自己在机房管理和网络建设方面的知识相当欠缺,所以我会利用暑假返校与老师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更加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在之后,利用工作之余,安排好学习时间,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认真钻研专业课程,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完善理论知识储备来指导教学实践工作。
2.根据所在学校现状,研究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模式。因为所在学校基础设施硬件配备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支持教学工作的进行,而且面临的学生基础较差,将在学习期间,与老师和同学探讨,自己摸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3.拓展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
在半年的教学工作中,我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备课等工作当中,很少有时间去读一些教育专著、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刻的意识到自己这方面知识储备的匮乏,对学生的心理还是不能清楚的掌握和分析。只有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性,了解古往今来名家的教育方法,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教学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真正的将所学服务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独立思考,联系教学实际,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
6.研究生法理学免费 篇六
任教工作总结及研究计划报告
任教工作总结
从2015年6月的毕业季到9月的开学季,我从一名免费师范生蜕变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如今,我到武汉市第十九中学工作已有一个多月,加上之前作为代课老师的实习时光共有半年有余。这短暂的时光匆匆而逝,却丰富和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日常的工作和学习,和学生或是同事的相处,既有欢笑也有苦恼,既有收获也有仍需改进的地方,但这些日子都是洋溢着幸福的。对于一个多月的教师生活,有如下总结:
一、思想政治方面
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肩负着祖国的重托和时代的重任,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是开展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而作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更是需要在思想上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并落实到具体工作,具体行动中来。我永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觉学习党中央的工作精神及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关心国家政策并积极响应。刚开学我就积极联络学校的党支部,办理从大学到工作单位的党组织关系转递,迫切希望早日加入十九高的党组织大家庭。平时,我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以及学校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力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工作中,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团结同事,及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此外还积极主动帮助办公室其他老师解决问题,分担力所能及的事物。在教学中,也不断向倡导要多付出,多奉献,为人友好、正直,并身体力行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身心发展等。这半年来,我的思想政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人要不断前进,我仍需继续坚持学习党的理论,学习教育理论,来扎实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教学工作方面
教师的主要工作还是教育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素质是教学的生命与核心。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要上好课,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教师需要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具体学情,开设不同的教学活动,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们都能把自己当成 2 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课堂真正了变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再结合教师方向、方法的点拨、引导,这样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与此同时,创建高效率课堂更需要教师的努力。教师们通过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更好的方法、潜心研究教学的要点,团结一致,相互学习,思维爆炸所创造出来的不仅仅是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更是教师们相互了解,增进教研组凝聚力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效课堂的建设,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热爱学习,主动学习,让教师不再孤军奋战,而是成为彼此的得力队友,在更融洽的氛围中创造出高质量教学的思维火花,这不仅锻炼了学生,也锻炼了老师。
其次,培养学生素质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所重点强调的教学目标之一。传统学习方法和学习氛围往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奴隶和机器,这样的学习环境所创造的仅仅是一个个高分低能,缺乏思维、思想、能力和兴趣的学生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更不能把这些作为代价去追求所谓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方法和技巧的能力,学生对于学科的认知,社会参与度,自身理想追求。这些都是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实践活动、语言感染以及相关资料等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熏陶,具体在地理学科中体现为:通过地理知识、现象以及地理过程的了解与掌握提升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客观性、科学性的认知,对于人文地理环境的参与和感悟,特别是对如何处理人地关系的科学认知等,这些是建立在知识、技能之上的对于学生素养以及情操的教育,这将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和社会观,培养一个能够创造幸福生活,能够对社会创造正能量的人——这些才是育人的最终目标。
理想总是很丰满,而现实则是很骨感,你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些会让你压力倍增,有些会让你失落无比,有些则会让你重拾希望、力量倍增,半年的任教时光让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体会:
(一)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
1、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第一步是充分熟悉教材,考纲,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这些是把握教学方向的重要前提。可以通过研究教师参考书、多做地理试题、多听其他有经验老师上课以及参考其他老师教案等方式来确定自己教学框架。
2、其次,充分考虑学生学情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同样作为学习地理学科的班级,文科重点班的教学难度可以把控在中等难度并涉及相应的高难度问题;文科普通班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和学习习惯等原因,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则可以在稳抓基础知识的前提上涉及一些中等难度,而高难度的知识点则根据具体情况较少讲解;而艺术班的学生由于本身上文化课的时间较少,则应该重点落实基础知识并相应贯穿中等难度的知识。这样因材施教,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基础上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3、最后,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自身的地理素养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积淀,对于地理这种兼跨人文和自然领域的学科,更需要平时积极关注时事热点,体悟生活细节,博览群书。一个拥有开阔的视野、灵敏的时事嗅觉以及高层次人文感悟的地理教师更是增添了其教学底蕴以及教学魅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教学引入,提问设计,知识点顺序以及过度,探究活动安排,教学演示,教学研究以及知识总结,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等等。对于教学引入可以简单分为两种,一种是吸引学生的兴趣的引入,通过相关的小视频、图片或者小故事等方式来展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种是知识总结性的,通过回忆已有的知识框架的方式来实现,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并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对于过程性的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并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使得较为抽象的地理学科知识变成学生容易感知的,易于操作和理解的内容,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以及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地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在地理研究中地理素养的培养等。而教学总结则需要用简洁的表达将知识框架完整而具有逻辑性地呈现,起到梳理逻辑,深化知识结构的作用。
(三)积极进行课后反思和总结
教学准备环节和实施环节和现实总是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在教学活动结束以后进行一个反思并对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总结的经验将会成为下一次教学准备和实施环节的有力支持,也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才能不断地提高。我在实际教学中常出现以下的问题和不足:
1.在实际教学中,我有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的互动沟通太少,没有及时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情、反应,使得课堂氛围以及效果有所缺憾,这是我作为新教师较为突出的缺点和不足。
2.知识点疏漏较多。作为一名新教师,难以整体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同时难以把握每一节内容的重难点,以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各个章节的联系等等,这都是源于对教材的不熟悉。所以在备课时,有些知识点难免有所疏漏,在今后备课的过程中我会多参考相关资料,并向有经验的老教师求教,弥补不足。
3.落实不到位。对于学生学习的具体落实虽然有,但是不够全方位,不够有力度,在执行上面也有所欠缺。这首先是教学反馈的方案要科学制定,然后一定要在课后监督学生落实,并及时评价。例如,除了布置学生完成家庭作业以及课堂上抽查知识点,还可以布置听写环节要求学生进行背书,并在课堂上抽时间听写重要内容,巩固记忆,并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激励学生有效学习并落实。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需要不断地努力、积累、学习和反思,于此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除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教学活动外,还需要将课中的教学行为和相关体验上升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总结和锤炼出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更好地为教育服务。我坚信通过不断地努力可以做到。
研究计划及研究方向
对于明年暑假开始,为期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计划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保质保量的完成学校安排的课程学习,主要有公共学位必修课、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教育实践研究五个模块。通过专业必修课的学习拓宽和加深学科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培养综合运用教育理论和科学方法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和实践反思能力。我会利用工作之余,安排好学习时间,认真钻研专业课程,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完善理论知识储备来指导教学实践工作。
第二阶段主要是教育研究实践,在教育硕士学习期间,利用在职的机会,结合自己所在的地区的教育实际,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尝试开展教育改革,完成一项教学设计。在研究生阶段,我将会充分结合武汉市第十九中学的学生情况和地区教育情况,不断探究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此外,我还要拓展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在半年的教学工作中,我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备课、批改作业等工作当中,很少有时间去读一些教育专著、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刻的意识到自己这方面知识储备的匮乏,所以我相信自己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只有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性,了解古往今来名家的教育方法,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教学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真正的将所学服务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阶段主要是毕业论文的撰写,主要就是大量阅览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积极和指导老师进行沟通,完成论文的写作过程。
7.研究生法理学免费 篇七
从教师教育的“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在职研修、职业进修”的模式看, 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属于教师教育的“职前教育”范畴。免费师范生的身份, 有着既不同于在职教师也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特殊性, 这使得我们在大学教育过程中, 即需要遵循群体特征, 也要采取有针对性、有步骤、有系统性的教育管理模式, 提升教育效果。
一、免费师范生班级的群体特征
作为未来教育事业的从事者, 与普通大学生相比, 师范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有其独特特征, 而新时期的免费师范生的独特性中又带有一定的复杂性。
(1) 免费师范生的思想认同是一个充满矛盾斗争的过程。经调查发现, 免费师范生的入学动机呈现出多样性, 动机的纯正性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大学初期的各项表现。明确想当教师的学生在班级上通常表现得更为积极, 目的性更强, 主观能动性也更高。
(2) 免费师范生具有比较强烈的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免费师范生在职业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偏重集体和社会的倾向, 在班级这个最小的载体单位里, 易于形成舆论氛围, 如加以正确引导, 定能增强他们的心理认同和职业认同感。
(3) 免费师范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受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发展过程。其发展主要受教育、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特定的教育目标和特色的管理模式、个体特定的家庭背景以及学生之间广泛的人际关系等因素相互作用, 共同影响着他们的发展。
(4) 免费师范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耐心指导, 尤其是在入学时和思想出现动摇时, 班主任和教师不能表现出失望情绪或是放弃的念头;当他们取得一点进步时, 都要给予及时的鼓励, 强化积极教育导向, 在点滴的量变积累中帮助他们实现最终的质变。
二、两种免费师范生班级管理模式的比较
为权衡师范生班级管理模式的优缺点, 更好地综合优势, 设置比较合理的管理模式, 笔者通过调查、访谈、研究, 试从思想风气、个性发展、学业成绩和职业素养四个方面对班级管理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 对管理模式的优势缺点进行比较。 (1)
通过访谈和分析综合调查的结果, 在师范生与非师范生混合编班或单独编班的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劣上, 可以说是各有利弊, 互有短长。
1. 混合编班的优势
(1) 便于不同类型的学生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 共同成长。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来源于不同的省份, 各地风土人情差别较大, 教育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师范生的培养强调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在这样的氛围中, 非师范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而且, 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未来发展走向不同, 他们可以在各自的未来规划、人生理想等方面彼此交流, 将来走向不同的岗位, 这将成为他们各自重要的人生阅历和人脉资源。
(2) 避免另类标签, 利于个体心智健康成长。调查表明, 有一部分免费师范生对自己身份缺乏认同感, 甚至出现一些边缘化心理, “许多师范生不愿意外界过度突出师范生概念” (师范生语) 。如果将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单独分班, 一些敏感的师范生容易感觉自己被贴上了贫穷的标签, 即使喜欢教师职业的师范生, 也同样被人待以别样的目光。而这些目光和心态对师范生的成长极为不利。混合编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帖标签, 使大家在同一平台上竞争发展, 反倒有利于师范生在大学适应过程中不过多受到“身份”干扰, 利于学习。
(3) 利于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如果单独编班, “对师范生容易只是按照教师素养来培养和要求, 这样对师范生是一种限制” (非师范生语) 。混合编班情况下, 课程培养模式不过分强调师范技能, 而更倾向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这样利于夯实师范生专业基础的同时, 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 使其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后劲更为充足。
对混合编班的师范生来说, 他们的教师素养形成, 关键在于班主任如何统一认识、协调班级内部的各种软性因素。如果能在班级形成尊师重教、乐于从教的整体认知环境, 将有助于师范生对自身身份的认同, 培养出他们对教师职业的渴望和向往。这对师范生而言也是极大的鼓舞, 不仅利于他们融入到更广阔的环境中去, 汲取非师范生的长处, 扩增知识面, 提高视野, 还能在非师范生中扩大师范教育的影响力, 在更广泛的环境中巩固师范教育的战线。例如历史学院2007级班级, 就是免费师范生和非师范生混合编制。从入学初始, 班级就关注中学教师的理论前沿和职业现状, 班主任随时分享对于教师职业的所见所闻所想, 在“一视同仁”的班级管理模式中, “免费师范生”成为了最优的专业选择。一年后, 有5名非师范生转为师范生, 三年后,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到了非师范生很难找到的工作。但实践中, 混合编班也存在着管理的时效性不强, 不利于单独开展主题突出活动等问题。
2. 分别编班的优势
(1) 学校管理和自我管理较为方便。学校学院有一些活动和课程是仅针对免费师范生的, 单独编班有利于活动和课程的通知、组织和开展, 特别对于一些师范生的实习实践课, 需要师范生单独活动, 需要师范生自我管理。如果单独编班, 则师范生的管理人员比较容易选出, 不像混合编班那样, 临时选择师范生负责人, 有可能导致管理不到位甚至缺位的现象。
(2) 利于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质养成。免费师范生未来职业方向主要为中小学教师, 校方可以据此设置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授课方案, 在兼顾专业性和学术性的前提下, 把教育类知识和学科类知识整合在一起, 加强师范教育类相关课程, 如技能课程、跨学科课程等, 加大教育教学实践环节, 提高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从而有利于加强大学课程与未来教师职业的对应, 保证学科科目与职业科目的平衡, 益于师范生专业素质之养成。
(3) 利于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培养。免费师范生在未来就业方面有着相近的规划, 将其放在同一个集体里, 便于其内部随时随地进行经验交流;在师范生的第二课堂也更容易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 促使他们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将知识转化为道德力量。就业方向的一致性容易使班内形成浓厚的乐教氛围, 师范生班级内, 同学们经常一同探讨教育热点问题, 一同到高中实习、见习, 一同分享求职信息和经历, 甚至一起面试最终一起工作, 从而增强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
引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产生认同的最主要因素, 是外在的“重要他人”和“大学环境”两个因素, 而班级组织中恰恰包含了重要他人 (朝夕相处的同学和教师) 和最直接的大学环境。基于这种认识, 对于单独编班的师范生来说, 他们的班级就是最好的教师素养培养基地。全班同学的职业走向和班主任培养目标一致, 思想统一, 班级成为直接提供和谐一致育人环境的组织单位, 在班主任和学生同心协力之下, 师范生之间鞭策鼓励, 易于形成团结奋进的良好班级风气。从北师大数学科学学院和文学院等学院的集中班级管理实践看, 免费师范生的师范班集体, 往往是整个年级中表现最为团结、最为“抱团”的, 是学年中最有活力的代表。
综合来看, 两种班级管理模式各有千秋, 很难量化其科学性, 定性其好坏。笔者认为, 无论是单独编班, 还是混合编班, 宿舍分开还是宿舍混住, 都是一种教学手段的尝试。对目前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 不能急于“一棍子打死”, 非此即彼。应该允许从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出发, 在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 进行一段时间的尝试, 选择适合于本校、本学科的管理模式。
三、免费师范生班级管理的理想模式
师范生是一个思想不断变化着、逐渐成熟的群体, 所以我们要建立深入了解师范生发展规律、全面促成他们身心发展的工作模式, 使师范生真正成为教育服务的对象。为了有效开展这一工作模式, 笔者建议在班级管理中需要建立以下几个工作流程:
第一, 班主任等管理人员要全面、全体、全程关注和了解师范生的发展、成长情况。
第二, 管理者把师范生的成长情况以成长档案、信息库、成长记录等形式外化出来。成长是变量, 发展是动态, 如何把隐性的变化外化出来, 这过程需要教师的跟踪辅导。在教师的引导下, 建立学生的档案袋, 一方面便于熟识学生的成长心理历程,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定期总结、反思的好习惯。
第三, 在学生的成长记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学生成长记录情况制定师范生的成长目标, 并因时、因人、因地施教, 促成目标的实现。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 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更需要掌握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这就要求在师范生的教育管理中, 班主任教师要积极帮助师范生学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各自发展目标, 并在此基础上, 从高度把握, 制定层次全面、富有梯度、可检验性的科学发展目标。
第四, 认真做好师范生的成长评价工作, 特别是大力推行过程性评价。师范生易受各种因素相互影响, 重视师范生的培养过程将有效地趋利避害, 通过过程管理, 使师范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关注其内心的成长与进步。
第五, 两种模式的优势需要相互借鉴。针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教师素质养成、专业技术培养等诸多关系到师范生发展的需要, 进行有效地调配。
师范生是被寄予了厚重期冀的学生群体, 凝聚了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注和关心, 在社会力量与教育资源共同为他们打造发展空间的同时, 也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社会的感恩之心。创设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感化空间的方式方法很多, 其中一个关键就是发挥榜样的力量, 重要他人尤其是身边的教师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 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 所以要高度注重教师言行对学生的感化作用。除了对教师本职的认同, 师范生还要养成关注社会、反哺社会的思想意识。
我们强调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但更要把师范生的培养重任投放到更远阔的教育框架中, 构建宏观的教育管理模式, 也就是顺应开放式、多元式教育的时代潮流, 以教育为本, 协同其他教育力量, 求同存异, 取长补短, 相互支持, 共同为免费师范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注释:
(1) 2008年11月, 北师大免费师范生座谈交流会召开, 来自12个院系的28名同学 (每个院系至少2名) 就“师范生混合编班和单独编班”主题做了现场采访与调查, 有22名同学希望师范生与非师范生混合编班。此后, 对来自不同专业的4名非师范生和6名师范生进行了访谈, 他们一致认为混合编班更合适。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 学生主观意识上不愿被进行特殊化对待。所以, 在编班的问题上, 也多愿意采取混合的方法, 以打消师范生和其他学生的界定差距。
参考文献
[1]源善.师范生免费:现代教育制度的理性回归[J].教育, 2007 (11) :28-36.
8.研究生法理学免费 篇八
摘要教育实习对理科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教育实习,免费师范生的专业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多数免费师范生对教育实习持满意态度。但是,在教育实习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为提高教育实习质量,建议:高师院校要加强对教育实习的全程指导;实现高师院校和实习学校的双赢;制定详细具体的实习方案。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实习;教师专业发展
2007年9月,部属高师在免费师范政策指引下重新设置了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突出了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时间延长至一学期。教育实习是免费师范生走上讲台的第一步,在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掌握教育实习对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情况,明确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现状提出完善教育实习的对策,对促进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首届理科免费师范生为调查对象。所谓的理科免费师范生,就是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专业依照免费师范教育政策所招收的师范生。理科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在职前教育阶段,理科免费师范生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逐渐具备未来教育教学所必须的各种专业素质,逐步从一个高中毕业生成长为一个准教师的过程。
本研究是西南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项目“理科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的重要部分,教育实习现状研究是该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份275分,回收有效问卷258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问卷结果与分析
(1)教育实习对理科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据统计,在高师院校的各个因素中,教育实习对理科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力最大,远远超过图书馆、免费师范教育政策、重视师范教育的氛围、等因素对理科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力。
通过教育实习,79.1% 的理科免费师范生教学能力进步大,平均分4.12;69% 的理科免费师范生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平均分3.93;64.4% 的理科免费师范生班主任工作能力进步大,平均分3.79;仅有33.3% 的理科免费师范生科研能力进步大,平均分2.77。可见,经过教育实习,理科免费师范生教学能力的进步最大,其次是思想变化,班主任工作能力也有较大进步,但科研能力进步很小。
免费师范生教学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和思想素质有较大提高,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教育实习中,免费师范生所面临的是具体真实的问题,而不再是脱离实际的教育理论问题,免费师范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较高。第二,教育实习中,指导教师不仅为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提出了大量的有益建议,而且为免费师范生的学习提供了样板。第三,教育实习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免费师范生实习工作比较认真;免费师范生的反思与交流也极大地促进了其专业素质的提高。免费师范生科研能力进步小,一方面,反映了高师院校在培养免费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方面还比较欠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高校带队教师和中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指导不够。
(2)教育实习中各类人员对理科免费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帮助.教育实习中,各类人员对理科免费师范生帮助大小的顺序依次为:实习学校教学指导教师(平均分4.13)﹥实习学校班主任工作指导教师(平均分3.99)﹥实习队员(平均分3.50)﹥高校带队教师(平均分2.93)。
具体来说,第一,教学指导教师对免费师范生的帮助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所有人员中,免费师范生的思想变化和教学能力进步程度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帮助的相关性最强。第二,实习学校班主任工作指导教师对免费师范生的帮助也很大,仅次于实习学校教学指导教师的帮助。免费师范生班主任工作能力进步程度与实习学校班主任工作指导教师帮助的相关性最强。第三,免费师范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对其专业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作用。相关性分析表明,免费师范生专业素质的进步程度与实习队员之间的帮助均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第四,高校带队教师的帮助最小,免费师范生的思想变化、教学能力进步程度、班主任工作能力进步程度与高校带队教师的帮助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高校带队教师的帮助最小,主要是因为:理科三个专业的学生较多,学科教学法的任课教师却较少,在教育实习时,高师院校只能把讲授其他课的教师或者研究生配备上去。而这些高校指导教师缺乏对中学教育现状的了解,不能对免费师范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作出有效地指导。
(3)理科免费师范生对教育实习的满意度.实习满意度方面,平均得分为3.89分,选择“很满意”和“较满意”的理科免费师范生共占统计人数的75.2%。可见,大部分理科免费师范生对教育实习持肯定态度。相关性分析表明,理科免费师范生对教育实习的满意度与专业素质的进步在0.01水平上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实习队员之间的帮助在0.01水平上呈现显著正相关,与高校带队教师无显著相关关系。
2.访谈结果与分析
教育实习中存在不少问题:①在教育实习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不同的实习学校差异很大。在有的实习学校,存在“三多两少”(听课多,改作业多,上自习多;讲课少,得到的指导少)现象,实习的广度和深度都难以满足免费师范生的需求。而在有的实习学校,免费师范生的工作量又过多,如参与顶岗支教的免费师范生,一周可以上到二十几节课。另外,几乎所有的中学都不重视免费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②教师指导方面,部分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不负责任,对免费师范生的指导不到位;有的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教学水平偏低,难以担当指导免费师范生的任务;有些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指导的免费师范生数量偏多;不少高校带队教师在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中指导缺失。③部分实习小组,实习队员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尤其是顶岗支教的实习小组,由于实习学校分散,小组内部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很少。④高师院校作用不明显,高校对教育实习生的生存状态关注不够,尤其是对在偏远地区实习的免费师范生。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教育实习对理科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实习,免费师范生的专业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大多数免费师范生对教育实习持满意态度。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实习学校和高师院校缺乏沟通和交流,在教育实习的深度、广度、指导教师选择方面有待于改善,高校带队教师对免费师范生的帮助偏小;教育科研能力不受重视;高师院校对教育实习生的生存状态关注不够。
2.建议
(1)实现高师院校和实习学校的双赢,建立稳固的教育实习基地.免费师范生毕竟不是真正的教师,他们教学水平不高,需要实习学校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这无疑要扩大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工作范围。目前,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没有建立起一种互惠互利机制,导致实习学校主观上对教育实习缺乏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实习学校的付出必须得到高师院校的回报,才能实现两者的双赢。一方面,高师院校要积极研究基础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研究最好结合实习学校的特点,吸收实习学校中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共同开展研究,为实习学校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另一方面,高师院校要积极帮助实习学校的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如接受实习学校教师进修等;高师院校还要在招收保送生、援助实习学校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2)协商制定详细具体的教育实习方案.实习学校和高师院校要协商制定详细具体的教育实习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主要应该包括:第一,明确指导教师的资格标准和职责。指导教师包括实习学校教学工作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班主任工作指导教师和高校带队教师,指导教师的能力要突出,指导要认真负责。鉴于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高师院校可以借鉴英国教师培训模式中成功的经验:通过大中小学的教育专家、校长和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合作指导小组,分工协作对学生进行“量体裁衣”式的训练。第二,在教育实习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要具体规定实习生每周实习的课时数量,保证实习课时数量适中;实习内容应该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教育科学研究三个方面。
(3)高师院校要加强对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指导,提高服务质量.在教育实习前,高师院校要介绍往届师范生教育实习的一些情况,帮助理科免费师范生明确教育实习过程,了解教育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准备。另外,高师院校可以提供实习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特点、教师团队文化,以便于免费师范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进行选择。
在教育实习中,高师院校要关注实习生的生存状态,及时组织各个实习队进行实习阶段性总结(如月总结、中期总结等),而不应仅局限于终期总结,及时解决各个实习队存在的问题。高师院校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建设教育实习网络平台,方便各个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提供网络教育资源,安排专门教师在线解答实习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窦福良.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改革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6-47.
[2]赵国金,高艳梅.普通高校师范生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1):21.
作者简介:宋瑞(1983- ),女,汉族,河南周口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研究生法理学免费】推荐阅读:
清华大学管理学研究生08-31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06-16
管理学方法研究论文11-06
“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07-31
2023年山东建筑大学城市地理学复试笔试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11-18
论会计研究的研究类型和研究取向11-08
博士研究生如何选择研究方向(总结)09-17
研究生10-09
硕士研究生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