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共11篇)
1.图式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篇一
论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正误及其对人格心理学的影响
毋庸置疑,人格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在某种意义上,性格等同于人格。面对相同的一件事,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决定与选择,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拥有不同的人格。而正是这些不同的决定主导了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人格之于一个人的成功与幸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格心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格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在整个心理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人格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为心理学其他领域提供了基础知识。比如,心理咨询、教育心理学,司法教育学等等。不仅如此,心理学也为其他学科领域提供了理论与应用性知识,如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对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除此之外,人格心理学还能够帮助人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人格心理学能事每个人了解自我,理解他人,完善自己,塑造健康人格。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新老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而拉帮结派,扩军备战。而在心理学学术界也是一片争论,结构主义与机能主义激战正酣,行为主义蠢蠢欲动。就在这时,在奥地利,一位犹太人在心理学领域掀起了一场疾风暴雨般的革命,创建了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永远都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的心理学流派——精神分析。这位叫做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家被尊为人格心理学的鼻祖。众所周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和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尽管他们后来与弗洛伊德产生了严重分歧,甚至于为此而绝交。但他们的理论都受到了弗洛伊德的深刻影响,所以也将他们当做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成员。尽管精神分析学派(主要是弗洛伊德)的许多观点不仅当时,甚至至今都无法被人接受,但精神分析学派对人格心理学发展的巨大影响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与实践都值得在人格心理学史上大书特书。他们的理论像星星一样照亮后来人前行的脚步。下面我们就具体的对精神分析学派关于人格的思想、观点进行分析研究。
首先要谈的是人性哲学这个主题,弗洛伊德主张人性本恶。我十分反对性恶论,我坚定地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弗洛伊德主张性恶论是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造成的。让我们追溯历史,将目光投向19、20世纪之交,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让弗洛伊德对人性产生了怀疑,于是他更加坚定了人性本恶的错误思想。
关于人格动力。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或驱力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他将本能划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并认为所有与生命的维持、发展和延续有关的本能都称为生本能,生本能具有正向的、积极地、建设性的作用,其中性本能是主要成分。我赞同生本能有正向的、积极地、建设性的作用这一观点,但不认同性本能是主要成分。弗洛伊德之所以如此重视性对人的影响与他从事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精神病医师,他在接触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后,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接受他的催眠或者自由联想法治疗时都会涉及到性。可毕竟这些患者都在精神或心理上有残缺,而大多数人却没有精神疾病或者说就算有也尚未达到需要专业的治疗的地步。而显然弗洛伊德也无法证明他们的性本能。至于弗洛伊德的死本能,我认为那是不存在的。弗洛伊德提出死的本能是用以解释某些黑暗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如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攻击及杀戮等。我认为这些并非人的本能,这些现象的产生只不过是因为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心理失衡。为了满足需要,实现心理平衡的恢复,人们才做出了这些举动。
人格成因。在遗传与环境哪一个对人格发挥更大作用的问题上,精神分析学派更倾向于遗传。关于遗传因素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家族史或家谱法、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也有力的证明了某些人格特质确实受到遗传的影响。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环境尤其是教育对人格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我认为,个体的人格主要是取决于遗传还是环境因人而异。我们可以将个体依据他们对环境的敏感程度划分为敏感型和迟钝型,迟钝型的人对环境的刺激作出的反应冷淡,他们的人格一直受到遗传的束缚,很难突破。
人格改变。弗洛伊德对此持消极的态度,他认为人格是很难改变的。我认为人格通过教育、治疗是可以改变的。在人格改变的因素中,自我主观努力是较为重要的,也就是说,外因是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
关于人格理论的向度。对于吉尔和兹戈尔提出的九个理论向度,精神分析学派都有自己的观点:
1.自由论——决定论。精神分析学者弗洛伊德认为个体行为由其内在驱力所控制,个体不能觉察这种力量,是“决定论”的支持者。而人本主义学着罗杰斯则持相反看法,对于这个问题,我赞同罗杰斯的观点,我相信人类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足以使我们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我们是“自由”的。
2.理性——非理性。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强调非理性的作用,我赞同认知心理学派的观点,相信人是理性的。
3.整体论——分析论。整体论主张将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作为一个临床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主张这种方法。虽然说整体论与分析论在人格研究中都非常重要,但是我认为还是更应该坚持整体论,毕竟人格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
4.遗传论——环境论。这个前文涉及过,弗洛伊德的本我概念更依赖于遗传因素。
5.可变性——不可变性。弗洛伊德一直非常重视童年经验,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他5岁时就已经形成了,其潜在的人格结构再也不会发生变化。我不认同他的这种观点,我认为人格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人总是会变的,许多人格特质无法适应这个社会,拥有这些人格的人为了生存下去就必须改变,以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即使已经步入青年,仍然有改变自己人格的可能性。
6.主观性——客观性。对这个的争论精神分析学派很少涉及。7.主动性——反应性。对这个向度的争论主要是由认知学派和行为主义者展开的。
8.均衡性——不均性。弗洛伊德持均衡性的观点,他倾向于重视个体维持均衡状态的动机,认为个体的某种缺失就会产生某种需求,导致陷入紧张状态,于是个体将采取一些活动,以取得满足,使个体恢复到均衡状态。
9.可知性——不可知性。这个问题是从哲学延伸出来的。作为哲学的两大基本问题之一,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知性也是历来为哲学家们所争论的。在心理学层面上主要是行为主义学派与现象学派的争论。
总之,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几乎涉及到了人格心理学的每个方面。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书写了个人格心理学史册上最重要的一页!
2.图式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篇二
然而,在听力理解中,大多数学生更多关心的是语音、语法、词汇和句子结构等语言知识方面的问题,而另一重要问题———背景知识即图式理论对听力理解的影响却很少被重视。
一、图式理论
图式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提出。他认为“新的概念只有同人们已有的知识建立关系,才会变得有意义”(转引自Carrell, 1984:332)。在他看来,“已有的知识”即是先验的图式。到1932年,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在他的“Remembering” (1932)中把“图式”描绘成“一种积极的发展模式”(active developing pattern),并由此提出了研究阅读心理的图式概念。七十年代后期,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D E.Rumelhart)等作了大量研究,把图式的概念发展成一种完整的理论。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存储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和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以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存储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图式中每个组成成分构成一个空档(slot),当图式的空档被学习者所接受的具体信息填充,图式便实现了。英语学习者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对他们吸收新知识的速度和运用起着关键作用。这些图式随着学习者视野的开阔、经验的积累而得到扩展和修正,并不断给学习者提供一种参考,使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联想、制约和理解。
根据以上理论,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如果能够“激活”(activate)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结构,使新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吸收,并融合到已有的图式中,产生新图式,丰富头脑中图式的内容,听力理解就会更准确。
影响听力理解的两大图式分别是“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语言图式指听者已掌握的语音、词汇及语法等基本知识。语言知识是听力理解的基础。很多考生已具备了足够的语言知识,但是因为缺乏对语篇的背景理解,即缺乏“内容图式”,导致听力出现偏差。
在CET-3的听力题中,很多对话来自人们日常生活的典型情景,如餐馆、邮局、医院、图书馆、机场、银行等。在这些典型的情景中,对话双方的关系及说话人的行为方式应该是相对比较固定的。这种日常生活常识储存在人的大脑中即为图式模式。如下面一段对话(2006年6月卷):
M:Miss, could you bring me some cake and a cup of coffee?
W:Certainly, but we have to wait until the captain has turned off the fasten-seatbelt sign.
Q: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
A.On the plane%B.On the ship%C.In a restaurant%D.In a coffee bar
当听到cake, coffee时,听者会以为答案是C或D,而听到captain(船长)时,又会以为答案是B,很容易将思绪搅乱。如果听者能通过背景知识知道captain也可能是机长,再加上seatbelt sign就能确定对话发生在飞机上,讲话人为乘务员和乘客。
从上例中我们不难看出,除了足够的词汇量和辨音能力等纯语言知识外,对于对话背景的了解程度,决定了听者对于语篇的理解是否正确。
二、图式理论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
图式理论的作用在于它为听者提供了“预见性”的基础。CET-3听力测试对话仅读一遍。三篇短文(有时也会出现长对话)读两遍。但两个部分答题的关键所在———需要作出准确判断的question(问题)都没印在试卷上,而是在放完对话或短文后才读出,仅读一遍,所以“带着问题找答案”的方法行不通。关键是提高“预见性”,通过读题、预测,考生要动用大脑中原有的知识图式,对听力材料中出现的信息进行理解,并根据所给选项预测问题。
以一篇听力材料中的题目为例,这篇短文所给选项是:
1.A) Maths B) History C) Music D) English
2.A) Because it’s interesting B) Because it’s enjoyable C) Because it’s economical D) Because it’s practical
3.A) Biology B) Economics C) Geography D) Computer
从有那么多课程名称的选项中,考生不难预测到这是一篇有关学校或教育方面的文章,就应迅速激活与此相关的表达,如:high school, campus, subjects, basic courses, elective courses等。在听的过程中,考生不是单纯靠听到的信息被动地作出反应,而是事先在脑中准备好可选词汇及背景信息,这样就大大缩小了听音后大脑“搜寻”匹配信息的范围,从而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放完录音后考生被要求解答以下三个问题:
1.Which one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 basic course?
2.Why do some students study computer science?
3.What can students learn in science class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第一题根据常识就能断定不属于必修课的应该是C,而第二题的A和B是一个意思不可能被选,答案就落在C或D上,留意一下相关的信息就能做出。第三题同样是常识,大家都知道自然课学的是生物(biology)、化学(chemistry)和物理(physics)。
在了解图式理论的作用并能将其应用到考试中之后,考生需要的就是掌握在听力图式中常出现的词汇。相对于阅读理解的词汇量要求,听力的词汇范围要小得多,但对精度的要求更高,至少要做到“能听,会读”。
三、图式理论在单词记忆中的作用
图式理论不仅可以使考生在听音前作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而且可以帮助考生认知、储存、激活听力词汇。如上文所说的,听力理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考生在听音的同时在大脑中搜索词汇的意思并进行理解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听力考试进行准备,有的放矢地积累听力词汇。
从记忆的规律和特点来看,语境效应是帮助考生记忆单词的积极因素。也就是说,有语境联系的词,如professor—student,比无语境联系的词,如butter—office,辨认起来要快。在CET-3的听力测试中,每个话题的图式中会有一些常出现的词汇,这些词汇之间存在着语境联系,心理距离较近,考生按照主题类别记忆单词,比孤立、零散地记忆单词,效果要好得多。
另外,在短暂的听力理解过程中,大脑能够辨认并储存的信息非常有限,这种短暂记忆能力普通人只能达到6—8组。但如果这些词汇的相关性很强,考生就能缩短激活相关词汇的时间,节省大脑“内存”,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在要获取的重要信息上,为听力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四、结语
听力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图式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对学习者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表现在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形式图式方面,教师应拓宽学生的视野,有的放矢地介绍相关背景,加大背景知识的输入,帮助学习者建立新图式,进而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图式,提高听力教学效果。学生也应注重背景知识的积累。这种背景知识越丰富,储存的图式就越多,听力理解就越容易。
参考文献
[1]Bartlett, F.C.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2.
[2]Carrel, P.L.&Eisterhold, G.C.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 1983, 17/2553-73.
[3]刘绍龙.背景知识与听力策略——图式理论案例报告[J].现代外语, 1990, (2) :42-45.
[4]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3.图式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社会思潮 思想政治理论课 影响 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渠道,也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发展与祖国的未来。由于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纷纷凸现出来,伴随着这些变化产生了各种社会思潮。大学校园更是各种社会思潮活跃的场所,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当代社会思潮进行研究,积极探索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一、社会思潮的内涵
社会思潮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相应的意识形态为理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作用。[1]社会思潮总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并带有该时代的印记,对该时代人们的精神层面、生活层面起着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文化背景、生产力水平的差异而生成的各异的社会思潮。有国外引进的,也有本土产生的,在一定阶级或阶层的人群中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与支持,显现出绝大多数人的共鸣与趋同。社会思潮作为一定社会利益集团的一种愿望表达,它总是带有明显的目的亦即功利色彩,与其利益和要求联系在一起。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意识从根本上看是社会存在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二、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
当前中国社会利益结构不断调整,各种社会思潮借机寻找其生长的土壤,特别是对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产生着重要影响。下面列举几种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负面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
1.新自由主义思潮
新自由主义思潮以自由理论为依据,主张全面实现自由化、市场化和私有化,否定凯恩斯主义,力主取消国家干预,否定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制度,狂热鼓吹超级大国主导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推崇资本主义全球化。新自由主义强调非控制化,信奉市场万能论,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反对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制度,认为私有制有其天然的合理性。主张全球一体化,但前提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之下的自由经济秩序,极力反对构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新自由主义将更高的价值赋予个人而非集体,认为个人是比人类社会及其制度更为“真实”的存在,把个人与社会孤立起来,否定集体主义价值观。这些思想割裂了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容易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催生极端个人主义倾向。
2.消费主义思潮
消费主义是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消费至上、享受至上的社会思潮。崇尚消费主义的人们,他们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地追求对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消费主义以极端追求个人享乐为目的,过分追求自己的享受性消费,而忽视我们民族一贯坚持的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这种思潮也是当前社会上攀比浮躁之风盛行的来源之一。消费主义迎合了大学生追求时尚、彰显个性和在消费中追求新、奇、美的心理。随着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大学生中出现了一种不顾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和自己家庭收入状况的超前消费的倾向,消费欲望的膨胀速度超前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自己家庭收入增长的速度,造成了大学生人格上的扭曲及挥霍浪费的生活方式。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形成了一种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重金钱实惠轻理想信念、重等价交换轻无私奉献的思想,把奢侈和享乐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美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虚无历史,它否认历史的规律性,承认支流而否定主流,透过个别现象而否认本质,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任意解释甚至刻意歪曲,其根本就是历史唯心主义。在近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是作为同“全盘西化”论相呼应而出现的一种错误思潮,通过对我国一些阶段性错误发展的分析,全面抹杀我们先辈的革命成果,抹杀我们民族独立斗争的历史,是一种违反历史事实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反社会思潮。持“全盘西化”论者往往对民族文化、历史遗产采取轻蔑、虚无的态度,表现为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会使大学生无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导致价值虚无主义。
4.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由来已久,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上就长期存在着民主社会主义与暴力革命手段的对立。它是一种企图通过议会制道路来实施改良的资本主义思潮,虽然它也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但从其本质来讲,其不过是在鼓吹资本主义的一套所谓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它提出所谓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主张共产党进行改制,放弃已经建成的社会主义制度,放弃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未来健康发展,提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而完全不顾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当前的社会实际状况。民主社会主义最初信奉马克思主义,将革命看做是改变社会,实现社会民主的手段。但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中,民主社会主义逐步地抛弃了马克思主义,转而信奉思想多元化,对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造成了不利影响。
5.后现代主义思潮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广为流传的一种思潮或观念形态,它既是后工业社会或晚期社会主义文明困境的反映,又是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的产物。[2]它主要有以下特征:反对权威主义,倡导无政府主义;反对本质主义,倡导多元主义;反对整体中心,倡导局部与边缘;反对理性逻辑,倡导非理性的潜意识;反对群体意识,倡导个性差异。后现代主义者否定人们有承担责任的义务,认为责任是人们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一道枷锁,不需要去理会。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一些大学生忽视了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以极端个人主义和实用利己主义作为自身的人生哲学。这种人生态度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在学习上,将父母的期望与学习的责任抛在脑后,把时间都用在吃喝玩乐的享受上;在与他人的交往上,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出了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推卸责任,丝毫没有责任意识;在爱情观上,他们认为婚姻不需要对任何人负责,只要自己过好就行。后现代主义思潮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开展。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社会思潮
分析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社会思潮属于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其差异性和多样化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尊重差异绝不是放任自流,包容多样绝不是放弃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处于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民族感和时代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思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学生是即将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力军,理性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掌握其精神实质,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进行主旋律教育,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大学生辩证学习当代社会思潮,正确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其真正认识和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越性、科学性和革命性,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在高校生成和发展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
[2]王东辉.谈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J].教育探索,2010(9).
【作者简介】
4.图式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篇四
摘要: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各个领域和行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高校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也面临新的挑战。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离不开英文的EAP阅读。本文基于图式理论,提出研究生EAP阅读的三个策略,即扩充语言图式、扩充内容图式和扩充形式图式。除此之外研究生还要学会做提纲式笔记和图表式笔记,才能最终完成有效阅读。
关键词:图式理论 学术英语 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039-03
一、学术英语的重要性
2013年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各个领域和行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只能熟练掌握语言应用的英语专业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各个行业的国际化需求。高校研究生的英语课程设计也应该有所调整。本科阶段的英语课程设置主要以EGP(通用英语)为主,听说读写译侧重英语的基础知识;研究生阶段英语课程设置应把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英语界把英语分为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学术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学术英语备受推崇,原因是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在专业领域要进行更深入的学习,阅读大量的文献书籍,而世界上85%以上的文献是由英文发表和宣读的,阅读英语专业文献有助于学生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如果学生不具备英文的EAP的阅读能力,很难完成基本的任务――文献检索。学生不但要完成巨大的?读任务,同时要具备分析、评价、甄别、批判性思维等能力,最终能够撰写英语学术论文和摘要,能够翻译一般性的学术文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想把学生培养成国际型人才,学术英语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学术英语阅读是学术英语学习的关键,培养学生灵活使用多种阅读策略、提高其阅读能力是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标。
二、图式理论
对外语教学产生重大影响的阅读模型主要有三种,即:自下而上模型(Bottom-up model)、自上而下模型(Top-down model)和相互作用模型(Interactive model)。(陈贤纯,1998)
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型可以说是“按部就班”的阅读过程,从简单的字母组合构成单词,不同的单词组合形成词组,若干词组形成句子,最后是整个文章。词首先在读者已有的语言图式中获取意思,然后放进句子里进行加工,读者按照词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信息的加工。因此这种阅读模型的信息解码顺序依次为字母―单词―词组―短句―句子―段落―语篇。也就是从低级向高级转换,在高一级的水平上进行信息的再加工。缺点是一旦在低级的水平上出现解码断裂,必然影响整个句子乃至整篇文章的理解。
鉴于自下而上阅读模型本身存在的不足,K.S.Goodman 提出了另一个具有补充意义的阅读模型――自上而下阅读模型。这一阅读理论的特点是阅读过程中读者要调动自身的积极性,通过文本信息搜索大脑中已存储的图式,对下文进行预测,下文的文本信息会证实或否定上文的预测。对于偏离文本内容的预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作修改,同时进行下一次的推测。读者对文本信息的接受过程就是在不断地预测、核实、改正、继续预测中循环进行。利用已有图式对文本信息积极地思考而不是根据文字依次出现的顺序被动地接受信息是对原有阅读模型极大的改进。
阅读过程是一个信息接受的复杂过程,单纯采用某一阅读模型都具有局限性,因此Rumelhart在1977年提出了相互作用模型,即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个阅读模型相互结合起来。在阅读中读者同时使用两种阅读模式,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阅读时间,调整两种模式的使用比例。
图式理论则与自上而下阅读模型密切相关。最早提出图式概念的是著名哲学家康德。1932年,英国心理学家Barlett 把它应用到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所谓图式,就是储存在人记忆中的有系统、有组织的知识网络,它是建立在个体经验基础上的、有层次的动态结构。(程晓堂,郑敏2002:104)。图式理论认为,无论是口语材料还是书面语材料,能否被理解取决于听者或读者头脑中已存储的图式知识量。首先输入文字信息,然后在记忆中搜寻与这些信息相匹配的图式,当与文中信息相匹配的的图式被找到后,读者也就理解了文章的含义。
按照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来决定,即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t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和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ta)。
三、阅读策略
1.扩充语言图式
英语词汇按照使用频率可以划分为高频词、学术词汇、专业词汇和低频词。在真正的学术文章中,90%的词汇来自于高频词和学术词汇,而专业词汇和低频词只占10%。因此真正成为学生阅读学术文章障碍的是学术词汇和高频词。在本科教学阶段,大多数学生将是否通过四、六级作为学习英语好坏的标准,因此英语的学习是围绕四、六级的题型,属于典型的应试学习。词汇的掌握也以四、六级词汇为主。学术词汇的掌握比较少。有效地扩充学术词汇量是提高学术英语阅读的关键。
根据词的构词法,英语单词可分为原生词、派生词和复合词三类。
原生词指不从别的词转化的,它是派生词和复合词的词源。
派生词:是从原生词转化而来的,通过缀合法,即由原生词加上前缀或后缀派生出来的单词。
复合词:是派生词的一种,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合成的。可以通过合成法、缩略法和拼缀法合成。
合成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结合在一起构成新词。用合成法构成的单词叫复合词。
缩略法:将原词成分加以压缩或省略构成新词的方法。
拼缀法:将原有两个词进行剪裁,取舍其中的首部或尾部连成一个新词。
以上构词法适用于所有专业的学生扩展语言图式,掌握构词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扩展词汇量。除了通过扩大学术词汇外,学生还要重新梳理语法难点。比如独立主格,非谓语动词等。that可以作为关系代词,连接代词,连词,指示代词分别引导定语从句,宾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结果状语从句。对语法关系的准确判断才能正确解码语言符号。不同体裁的文章,其语法结构特点也各不相同。比如科技英语的句法特点就是大量使用被动结构。
Since the fossil types are found in different strata,certain distinctive fossils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different kinds of sedimentary rocks,including those below ground level of separatedby miles of ocean.Even rocks at very great depths,when bored by the drills of engineers,can be identified by their fossil contents.Fossils are therefore valuable aids to mining and petroleum engineers.(From Thornley GC,Further Scientific English Practice)(冯志杰,1998:11)
这是一段介绍化石种类的短文。短短的一段文字3句话共用了4处被动语态。可见被动结构在科技英语中频繁使用。因此掌握语法结构有助于读者对复?s句型的理解。
2.扩充内容图式
文章的内容可以涉及很多主题,比如科技、旅游、法律、医学和时事。有时,文章的语言有些复杂,但如果读者熟悉文章的话题,背景知识会激发读者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对于文章中出现的陌生词汇和复杂的语法结构进行积极有效的预测,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以下是一篇关于科普的短文:
The earth is one of the nine planets.They all go round the sun the same way.Each of them also turns on its own axis.The earth makes a complete journey round the sun in one year.It turns once on its axis in 24 hours.The sun rises and sets because the earth is turning.There are two planets nearer the sun: Mercury and Venus.Mercury is small and it is very near the sun.It turns on its axis 3 times for every 2 times it goes round the sun.Its year is 1/2 days long.Mercury is too hot and too small and has no air,so nobody can live on it.(陈新,1999:239)
这是关于宇宙行星的短文,如果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很难读懂第二自然段在讲哪两个行星。但如果有相关背景知识的积累,通过上下文可以猜测到Mercury是水星,Venus是金星。研究生在进行EAP阅读时,大多数都是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文献,因此扩充已有专业知识的内容图式对EAP的阅读也会有辅助作用。
3.扩充形式图式
理工科类研究生专业阅读的文献题材相对单一,科技文、广告、新闻等体裁的文章它们的语言特点是直接的,所用语言与描述或介绍的事物完全一致。因其有明确的表达目的,就无需使用过多的修辞手法。而对于从事语言文学、传媒专业研究的文科研究生来说,他们阅读的文献题材涉猎范围比较广,比如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等。这类文章用词范围广,句法形式多样,文学性的语言具有形象性,描写的景色、人物形象等并不是仅仅是写景,写人,而是为了烘托气氛,烘托人物心理等。不同体裁的篇章结构也各有特点。因此了解篇章的写作手法、修辞结构,扩充形式图式,才能有效提高EAP的阅读速度和质量。文章的基本写作手法有驳论法、举例法、引用法、对照法等。修辞手法有明喻、暗喻、拟人、转喻、提喻、委婉语、讽刺、夸张、移就、矛盾法、头韵、借代、对偶和排比等。
四、结语
基于图式理论提出的以上三种阅读策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调动视觉、语言、记忆、思维来激活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利用逻辑推理使信息具体化,从而把握整个文章的结构,解码并接收作者所传递的图式信息。学生本身存在个体差异,头脑中已有图式的存储量也不同,即便使用相同的阅读策略,也会存在认知差异,对文章的理解力、分析能力也不尽相同。学生在EAP阅读中除了提升阅读速度外,也要注意知识的积累。提纲式笔记和图表式笔记也可以看作语言解码的理解过程。提纲式笔记是从整体结构出发,理清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的能力。图表式笔记是利用简单的图形、箭头汇成关系图,具有形象性。学生可以结合文章的特点和自身的需要选择记笔记的方式,完成文章的有效阅读。
参考文献:
5.新康德主义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篇五
新康德主义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新康德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为人文科学取向的心理学提供了哲学支持.本文通过分析新康德主叉心理学方法论蕴涵,进而阐述其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作 者:黄虹 Huang Hong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外语系,414006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7“”(17)分类号:B84关键词:新康德主义 心理学方法论 人文科学
6.图式理论与阅读教学 篇六
广州市天河职业高级中学
汪发萌
摘要:图式理论是心理学关于记忆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该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从语言材料中所获取的新信息与已有知识图式(schema)相互作用,以实现对重要信息的理解。本文试分析该理论,并运用它来探索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图式理论
指导
阅读
教学
语言教学界历来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美国语言教学界的Schema理论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并为之接受。DR-AT方法受到许多语言教师的青睐; SCA,WPM等措施成了教师的得力助手。本文将简要介绍图式理论,并运用该理论,探索改进阅读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最早见于哲学家康德(Kant 1871)的著作。英国心理学家巴利特(F Burlett 1932)认为图式是先前反应或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是由过去的经验组成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D.E Rumelhart)把图式概念发展为图式理论【1】。即阅读理解产生于文字及文字含义与读者的背景知识的有机结合。读者必须具备足够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作者利用文字所表达的确切含义。所谓背景知识就是指对作者利用文字所表示的具体事例背景的了解,包括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等。文字包含两个部分: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简称SS部分和DS部分。SS部分是指印刷在纸上的文字;DS部分是指印刷文字所表达的具体(形象化)的含意。读者的背景知识与SS和DS部分的结合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并产生联想的过程,由此产生阅读理解。比如读到“人”(person)就会在背景知识的影响下,根据文章进程的具体内容联想到性别、年龄、外貌、性格、种族、母语、宗教,„„;所以,只有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才会产生较深、较细、较广泛的联想,从而产生迅速的理解。有关的研究显示,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阅读材料结构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与他们的水平成正相关[2]。(杨丽,1996)学习者的图式知识越丰富,理解能力就越强烈。如;
And he had said: “Oh yes, Alice, even if there are only the two of us, let’s have a Christmas of our own”
Then she had said,“ Let’s not trim the tree until tomorrow, Robert, I’m tired.”【3】
如果我们了解有关背景知识,就会将此句理解为:罗伯特、爱丽丝夫妇只有他们俩自己过圣诞节,妻子累了,不想装饰圣诞树。如果缺乏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了解,就存在几个问题:是否圣诞节需要合家团聚?是否一定要装饰圣诞树?为什么圣诞节只有俩人自己过?
所以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讲解有关英语国家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简要历史等。这些知识有助于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图式理论指出,人们在阅读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替使用以下两种阅读过程:TDP(Top-down Processing)即“自上而下过程”BUP(Bottom-up processing),即“自 下而上过程”。研究发现,在阅读过程中,两种策略常常交替使用【4】(王初明、Bill Winser.1996:24)。下面简要介绍这两个过程;
(一)TDP
此阅读过程是一种(作者与读者)“相互交流的过程”,是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及他们
【5】的语言知识和图式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张维友,1995)。属于由读者自己推动的过程,用读者的经验和期望对印刷语言文字做出反应,并达到理解的阅读过程。这种理解是基于读者所拥有的知识与语言文字之间所产生的联系或结合之上的。
许多人认为,初学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视觉宽度不超过一个字,而且往往是在阅读时将视觉注意力集中在一个词的词头和词尾。所以,教授初学者当然应从TDP开始。这个阶段的训练特点:不强调阅读速度,而强调对阅读材料准确的理解,以及对文章的内容的详细了解。在此阶段,重点一般放在词汇、语法和理解上面。初学阅读者在学习并掌握一些词汇的同时,积累一定的背景知识,逐步具备一些阅读能力。而随后,初学阅读者面临的任务就是如何提高阅读速度。
(二)BUP BUP过程是指阅读过程中的理解主要是对精确的语言文字及其连续性进行处理而产生的。该过程不涉及读者的个人经验,并不产生影响阅读过程中的预见和期望。
在读者阅读文章的标题之后,即进行从文章(每页)的最后一行向上阅读。这种阅读方式被认为是进行快速阅读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可以将阅读理解建立在两个基本点上:(1)阅读内容的题目。阅读者通过对标题的分析理解,建立一个先入为主的Schema,通过标题分析确定阅读内容范围,并且试图在阅读过程中将阅读的内容与其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对阅读内容的简要了解。(2)阅读材料中的某些词汇。阅读者会不自觉地将某些词汇与阅读材料的标题分析所确定的范围内容联系起来,通常读者还会有意识地在阅读过程中,去寻找并试图记住与标题所示内容有关的重点词句,也会得到对阅读内容的一般性理解。
在BUP过程中,阅读者应着重通过阅读过程中对与标题所示内容有关的词、句的分析和理解,来确定阅读材料所讲的大致内容。然后,回答阅读材料后面的一些问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选择进行训练的阅读材料难易程度要适当,尤其不能选择难度过大的材料。另外,一定要掌握好开始进行BUP训练过程的时机:即始于初学者具有了能够自上而下阅读一般文章、故事,并且具有一定的词汇和背景知识之后。
二、阅读过程与方式
现代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主动思维活动过程,它不是简单的语言信息解码,而是语言信息解码和意义再建构的结合,即读者根据已有
【6】的知识信息图式(schema)对信息进行筛选、验证、加工和组合的过程。鲁梅哈特认为,任何口头或书面的语言材料,本身并不传递任何意思,只为读者提供指导,使其可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图式来恢复和建构文本意思。这种已有的知识结构图式以等级层次形式储存于长时记忆中,是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认知结构图式。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当新的信息输入大脑后,迅速激活按情景储存在的大脑中原有的图式,两者相互作用,阅读者就会产生更大、更全面的概念或信息,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帮助他理解和记忆,从而实现对语言材料的准确理解。因此图式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是:学习者已有的schema越丰富,越容易得到激活,对材料的理解就更迅速、更准确。为此图式理论提出了具体的方法指导。即DR—TA(The Directed Reading——Thinking Activity)指导下的阅读与思维活动。
DR-TA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为学生确定阅读的目的,以及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性”阅读。这种方法是帮助学生用自己现有的背景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预先了解、预测、阅读、核实、判断”的过程。首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文章的某些部分,如标题、副标题以及图片等。在这个基础上,鼓励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预测。这种预先了 解和预测过程就产生了对阅读材料进行理解的一些预测性指示。
在做出预测后,学生们便可开始进行阅读文章的第一段,或一、二段。阅读结束后,将提示与在阅读中了解到的实际内容进行比较。这时,学生为了确认自己的预测性指示,必须从阅读材料中找出表明这些提示是正确的根据,并加以对比和判断。得出的结论如果是错误的,则需对预测提示加以修正;如果结论是正确的,则以此为根据再对文章的各段进行预测。这样,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以阅读材料的部分提示及个人的背景知识为基础的预测、阅读、核实和判断,以达到正确的理解。
在用DR-TA方法指导学生阅读记叙性文章时,首先应分析文章中相互之间有关联的概念、思想观点,或对阅读理解有所帮助的资料。这种对文章进行的概念性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确定文章逻辑上允许的停顿,一边阅读,一边进行分析,直到能够取得可以进行逻辑上允许的停顿为止。对文章段落的有了正确理解,进而对下面段落逐一进行同样过程的阅读、分析,以达到对文章的全面理解。
三、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教师要不断用what、which、how、why来进行一连串的、逐步深入的提问,让学生回答。这样学生不得不持续性地面对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从而不断增强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将促进学生不断地去阅读,力求为自己提出的预测寻找论据,体验阅读带来的乐趣。经过反复练习,学生的阅读速度也将逐步提高[7]。
阅读能力两个要素是阅读量和阅读速度。这里介绍几种训练方法: Add—a—Page—Drill 给学生一篇阅读材料,根据具体情况规定10分钟、30分钟或更多的时间读完。然后适当地增加内容,而规定时间不变。在单位时间内不断扩大阅读量的训练方法,效果令人满意。
Set—Class—Goal of WPM 这是一种典型的课堂训练法,其重点是不断增加阅读的字数(WPM每分钟字数)。分给学生一些写有几个独立句子的字条,每个字条只有一句话,让学生在规定的一分钟时间内阅读。阅读之后,查看一分钟内阅读内容的字数。反复练习,每次字数不断增加,而时间仍然是一分钟,学生自然会争取在下一次阅读中多阅读几个字。minutes—drill 此法强调三分钟内的阅读,而阅读材料需采用内容各异、长度和难易程度相仿的材料。教师手头拥有的这类材料越多,对学生进行这种训练的好处越大。由于阅读每篇材料时间所需为三分钟,而且需要在课堂或课外阅读许多这类材料,其内容又不尽相同,学生会觉得有趣,不仅扩大了阅读视野,获得了大量的英语背景知识,更提高了阅读能力。
确定阅读速度的方法及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
阅读速度取决于阅读所占时间及阅读后回答问题的正确率(reading rate,comprehension rate)将这两个数字进行对比,其结果就是阅读能力。如果两数字之比高于或等于70%,说明学生的阅读速度适中或可以加快;如比值低于70%,学生的阅读速度应放慢。还需不断扩充词汇和加强背景知识等方面的学习。具体的公式是;
阅读能力=阅读所占时间+回答问题正确率
Understanding Ability = Reading Rate + Comprehension Rate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完形填空”(Cloze)的练习,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正确地指导学生的阅读。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选择初级、中级、高级三种不同水平的阅读材料,但这三种材料的内容大致相同,并且字数也基本相等(大约250字左右),选择好阅读材料后,在每份材料(最好是一篇短文)中的每五个字划掉一个字,组成一个完形填空练习。让学生从初级水平材料开始阅读,然后让学生用他们自己认为正确的 词填空,要求每篇在30分钟内完成,然后给出正确答案。用下面的公式可以很快确定学生的阅读能力
正确率%=正确的填充字数/阅读材料中所删去的字数
如果结果高于或等于58%,属于高级阅读水平,低于58%但高于44%,属于中等阅读水平;低于44%则属于低级或初级水平。同时这些数据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情况所选教材的难易程度,以便即时调整。
四、结论
整体阅读是一个预期、证实、扩展、修正、再预期、再证实的知觉循环过程[8](王 姿,1995)综上所述,“字里行间”指的不是文字本身,而是作者利用文字表达的、具有其独特风格的、具体的某种信息。如果对这些信息的背景了解不足,势必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甚至会产生误解或错解。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教授学生一些有关语言的基本知识外,还应不间断地、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尽可能多的、详细的背景知识。除此之外应鼓励学生广泛涉猎,扩大知识面,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图式。依照图式理论所论述的阅读过程及其方式方法去指导学生阅读,无疑会有助于我们改进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7.图式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篇七
图式理论强调听者的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所以在听力课堂中, 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对听力材料的背景知识予以关注和实施一种意义驱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听者应该联想与听力信息相关的已有背景知识来激活、构建图式去解决听力困难的问题。
1 图式理论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
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听力理解的本质的研究给予极大关注。听力理解的性质已经在过去的几年中发生了变化。相当一段时期内, 听力理解被认为是一种单向的、消极的、被动的语言输入技能, 有些学者把听者当成语言播放机, 其任务就是在听的同时简单记录和记忆他们所听到的并理解的内容, 关注语音和语法结构。随着听力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开始意识到听力的本质。现在听力理解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听者关注其听到的内容从篇章中构筑意义并将其听到的内容与已有的知识体系相联系。
Larry Vandergrift (1999) 将听力定义为一个复杂和积极的互动过程。听者需要识别语音, 弄清词汇和语法结构。听者大量的脑力活动参与整个听力理解过程中。这就需要听者在听力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来重建和理解所听的新的内容含义。
图式理论认为, 听力理解过程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听力过程相结合。涉及到听者的语法、句法、词汇以及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这是因为自下而上的过程是作为理解的基础, 自上而下的过程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正如Bartlett (1932) 和Rumelhart (1980) 所认为, 已有经验和背景知识对听者理解新的内容起着重要作用, 即听者只有在运用以前所获得的知识时才会成功而准确理解新的篇章内容。听者以前所获得的知识被称为听者的背景知识或图式。
Widdowson, H.G. (1983) 认为, 图式是将已知事物或信息内容储存于大脑中的知识框架结构, 它将信息储存在人脑中的长时记忆中为理解新知识提供理解基础。当听者理解新知识时, 会联系新知识和已有的固有知识相进行处理, 从而为认知过程提供有力依据。
图式理论来解释听力理解主要强调背景 (图式) 知识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听力过程中, 听者会运用大脑中固有的图式对新信息进行重新组合、理解和记忆。所以背景知识和经验是语言感知和理解的根本, 推动和加速新信息的理解。
听力理解过程不是简单的听觉或理解口语输入, 听力理解能力应该是运用大脑的已有图式来解码口头语言的复杂过程的能力。听力理解是一个积极的, 复杂的, 深思熟虑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先前已知的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来转换获得的新信息成为长期记忆。也就是说, 一个好的听者, 可以将新的信息与他以前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 从而达到充分理解他所听到的内容。
2 基于图式理论的听力教学模式
为了充分调动听者的主观能动性及听力兴趣, 基于图式理论的英语听力教学新模式也要分为三段式教学, 听前图式激活和图式呈现, 加强背景知识的积累。在听的过程中, 运用图式策略记忆、预测、推理, 这样就可以进行积极有效的思维, 激活与听力材料相对应的图式, 听后图式巩固、构建新图式、保存长时记忆的各项活动进行训练, 以便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与水平达到英语视听说一体化图式教学法效果。
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第四册十三单元中, 话题是special days, 笔者对此单元所涉及到的西方的节日对37名学生进行课堂内调查如下。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尽可能想出与单元主体和本单元涉及到的诸节日相关的各种信息, 通过思考、提问、讨论的方式激活脑海的图式, 对不熟悉的节日可以通过中西方的比较猜测信息。对节日的对象、节日的庆祝方式、节日的由来、节日的日期激活脑海的信息和猜测, 并在听力过程中予以关注并在听中运用一些听力测量讲背景知识和所听材料相结合进行猜测、推理、判断选择。
听完后建立新图式, 补充脑海图式。对情人节孩子和老人之间互送贺卡这个背景学生不熟悉也没有猜测到, 通过听后积累这方面的新图式。墨西哥的亡灵日大家不熟悉学生普遍能通过对比中国的清明节猜测听力内容。对地球日, 笔者先通过网络资源下载了图片和ppt材料呈现出地球污染、全面环保意识的内容, 和地球日的相关信息, 学生再听时准确率高、焦虑感降低, 兴趣提高。
听后让学生对中西方的重要节日进行比较和总结, 讨论特别是本单元的西方特殊节日的新知识。教师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是背景知识的传播者, 学生背景知识激活程度和是否激活的引导者和听力课堂的各个活动的组织者。使得学生积极参与的听力活动中。
笔者发现, 学生熟悉的话题, 脑海中具有相关的图式即背景知识。在听力过程中, 学生掌握相应的听力策略来激活图式, 答题正确率会很高, 听力理解能力会提高。对不熟悉的话题, 学生也可以通过联想和对比来预测话题的内容。这样不仅提高听力理解水平, 还会加强听力兴趣。
3 总结
图式理论指导下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不仅能引起学生对听力材料的兴趣, 还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大脑中的已有图式并巩固、补充脑海中的相关图式, 迅速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和听力水平。
图式指导下的听力过程中, 由于受到熟悉的知识背景的驱使, 学生受到激励、驱动、鼓舞。在听力教学中, 在教师的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指导下,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积极地参加教师安排的各种听力活动, 学生以多种形式从多角度突出了自己的听力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听力主观能动性。同时, 可以激发听力兴趣, 增强听力自信心, 提高听力主动性, 当遇到听力困难时能够克服焦虑心理。
摘要:当前大学英语听力的现状, 需要改革传统、低效的听力教学方法, 研究与探讨科学、高效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本文从图式理论出发, 结合教学中实际课堂教学方案, 探讨了图式理论指导下的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和新的听力模式对大学生听力技能的掌握。
关键词:图式理论,听力理解,有效性
参考文献
[1]Vandergrift, L.Facilitating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acquiring successful strategies[J].ELT Journal, 1999, 53:168-175.
[2]Bartlett, F.C.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2.
[3]Widdowson, H.G.Linguistic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000.
[4]贺玲.背景知识对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一项基于图式理论的实证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 (4) :103-107.
8.图式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图式理论;报刊阅读教学;具体指导作用
Abstract: This article gave a brief outline of schema theory. It explained the specific and instructive effects on teaching newspaper reading of foreign student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linguistic schema, content schema and formal schema. It also analyzed the motiv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errors in newspaper reading and exposed the good functional rectification of difficulties during teaching newspaper reading.
Key words: schema theory, newspaper reading teaching, specific and instructive effects
【中图分类号】H195
报刊阅读是一门以提高外国留学生阅读中文报刊能力为教学任务的专项技能性课程。汉语学习者迫切希望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和知识的积累,提高阅读中文报刊杂志的能力。因此,报刊阅读课的不可替代性及学习者需求的针对性可使这门课程深受外国留学生的欢迎。事实上,这门课程既难“教”又难“学”。此种尴尬令人深思:报刊阅读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什么?造成报刊阅读课程不受广大留学生欢迎的因素有哪些?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报刊阅读课程既难“教”又难“学”呢?本论文试图从图式理论的角度出发,诠释其对报刊阅读教学的具体指导作用,分析留学生阅读失误的成因,揭示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难点中的纠偏功能。
1.图式理论概述
阅读理解是人类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随着文字的出现而产生。文字的出现使人们把声音信息转化为视觉信息,并使其长期保存下来。如今,人们为了使社会生活顺利发展,使下一代学习和继承前人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和社会实践经验,就必须从事阅读理解活动。
认知心理学认为阅读理解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加工编码、获得知识的活动。认知心理学家归纳和总结了阅读理解的全部过程,认为阅读理解深受三种因素的影响:1)读者的认知能力;2)读者的语言知识;3)读者掌握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基于上述三种因素,认知心理学家构建出阅读理解的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 model)、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和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model)。
以高夫(Philip B. Gough 1972)为代表的“自下而上”模式认为,阅读理解是一个从字词的解码开始直到理解阅读材料意义的过程。阅读材料时,读者首先是从辨认字词的字面组成开始,进而识别字词、分析短语、推断句子,最终理解和掌握材料的意义。
以古德曼(Kenneth S. Goodman 1976)为代表的“自上到下”模式认为,阅读理解的起点应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始,在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并且对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行整体把握,进而对篇章、段落、句子、字词、读音等进行猜测和构思。
以鲁墨哈特(David E. Rumelhart 1977)为代表的“相互作用”模式认为,阅读理解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信息加工相互作用的过程,即信息的总汇过程,包括视觉加工和认知加工。视觉加工需要语言文字,认知加工需要知识结构。阅读理解就是在阅读材料的各部分之间、在材料与读者经验之间构建意义的过程。随后,鲁墨哈特(1980)提出了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
图式是指人的大脑为了便于信息储存和处理,将新事物与已存在的知识和经验有机地组织起来的一种知识表征形式,是相互关联的知识构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统。曼德勒(J. Mandler 1997)认为图式是由空位(slots)和默认值(default values)两部分组成的。空位是指图式有联系有层次的知识体, 默认值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填充空位的事物、动作和事件。(齐振海,王华 2002)
阅读理解是输入语言信息,在记忆中寻找图式,填充空位的过程。世上事件的构成或发生具有层次性,因此人类记忆中的图式也具有层次性。当低层次的图式被激活后,它们将激活高层次的图式;当高层次的图式被激活后,又激活更高层次的图式。这就是“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模式。同时,通过“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高层次的图式会使低层次的图式激活,使它的组成部分具体化。
图式可分为三种类型: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和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语言图式指的是在人的认知结构中与文本的词汇、语法特征互动的知识模块,亦即能使读者解读文本中的词汇、语法意义的语言知识;内容图式指的是在人的认知机构中与文本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关于某种文化的知识和文章中涉及的有关学科或专业方面的知识;形式图式指的是在人的认知结构中与文本的组织形式、修辞结构互动的知识模块(陈贤纯 1998;陈小明 2009)。
2.图式理论对留学生报刊阅读教学之“难”的透析
通過对报刊阅读课程难“教”难“学”的分析,人们不难发现报刊阅读涉及的语言知识面广,蕴含的背景知识复杂,报刊体裁多样,结构独特等等。特别是语言方面的困难,更是公认的造成报刊阅读课程的既难“教”又难“学”的重要原因之一。endprint
2.1外国留学生不具备相应的报刊语言图式
留学生之所以对报刊阅读这门课程由满怀热情发展到敬而远之,其原因是“看不懂”!从图式理论角度看,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1)读者不具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式;2)读者虽然具有与文章相关的图式,但作者提供的线索不足以激活读者的原有图式;3)读者自以为读懂了文章,其实是误解了作者的意思;4)读者不具备或不具备相对完整的对应于某一话题的语言图式。
2.2 教材没有提供构建语言图式所需的材料
不少现行报刊教材,特别是以话语为专题的报刊教材,因其没有向汉语学习者提供构建相对完整的报刊图式所需的学习材料,从而注定了该类教材在图式构件上的不足。换言之,如果选择了该类报刊教材,不管学习者如何努力,最终也无法顺利构建出与某一话题相对应的报刊语言图式。因此在教材编写时,生词的选编就显得非常重要。
3.图式理论对留学生报刊阅读教学之“难”的消解
报刊教材不能向汉语学习者提供构建相对完整的报刊图式所需的学习材料,会使教材编写人员对报刊阅读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重难点的认识不足。因此,若要从根本上化解报刊阅读课程教学的“难”点,就必須运用图式理论对报刊阅读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进行重新的认识和界定,寻找有助于消解教学之“难”的有效途径。
3.1目的与任务的重新定位是消解报刊阅读教学之“难”的前提
对留学生报刊阅读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进行更为科学、更具操作性的界定应以相关的教学大纲为依据,充分考虑该课程的教学难点,吸收借鉴阅读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导报刊阅读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的确立。在诸多阅读理论中,图式理论以其极强的解释力而受到学界的推崇。因此,以图式理论为指导对报刊阅读课程的目的与任务进行全新的阐释:报刊阅读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构建系列报刊图式;通过系列报刊图式的成功构建和逐渐完善,促进学生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交互解码能力的生成,提高新输入报刊信息与已存报刊图式之间的吻合度和利用现有报刊图式来进行推测推断的效度,达到教学的目的。
3.2构建报刊语言图式是消解报刊阅读教学之“难”的关键
报刊语言图式、报刊内容图式和报刊形式图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关系,报刊语言图式是建构报刊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基础。没有相应的报刊语言图式,就不能识别报刊文章中的字、词、句,也就无法利用报刊文章提供的信息和线索去调用大脑中的报刊图式,因而也就谈不上对报刊文章的理解。可见,语言知识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后,其它图式才能起作用。在报刊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除语言障碍,构建起一个丰富完整的语言图式来,而丰富完整的语言图式一旦得以顺利构建,报刊语言教学之“难”便会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
4.结语
阅读理解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外国留学生语言认知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图式理论为培养和提高留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和综合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要在报刊阅读教学中始终坚持理论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在提高留学生报刊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 提高他们认知语言、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以图式理论为指导,全面地考虑如何为外国留学生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报刊图式所需要的材料,这些教材必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典型性和专题性。只有能充分地体现图式构建理念教材的出现,才能使报刊阅读课程教与学“难”的尴尬得以冰释。
参考文献
1.陈贤纯. 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2.陈小明. 图式理论对报刊阅读教学难点的透析与消解[A]. 语言与教学问题新探[C]. 北京:线装书局,2009:267-276.
3.焦建平,李 艳. 论图式理论在现代语言应用中的有机架构[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74-176.
4.李 红. 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J]. 山东外语教学,2003(1):76-78,83.
5.齐振海,王 华. 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7-90.
9.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篇九
针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困难,通过用图式理论来解释英语阅读过程,提出: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同化和顺应激活学生原图式,创建新图式,使图式相互作用,实现学生从学习阅读到在阅读中学习的`过渡.
作 者:姚淑超 李白清 作者单位:姚淑超(广东医学院,广东东莞,523808)
李白清(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刊 名: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MEDICAL UNIVERSITY 年,卷(期): 10(2) 分类号:H319 关键词:英语阅读理解 图式理论 语言图式 内容图式 修辞图式
10.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 篇十
图式是“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是人们储存于头脑中的对世界的认识.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文章的`理解被视为文章与读者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对这种交互作用的双方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 者:石蕊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刊 名: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9(z2) 分类号:H0 关键词:图式 图式理论 英语阅读教学
11.图式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篇十一
一、视唱练耳课程与行为主义
20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甚大。其观点:知道了反应就可以推测刺激,知道了刺激就可以预测反应。把刺激与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这样,教学中练习或习惯的形成就成了学习的同义词。根据这一原理,视唱练耳课的教学研究长期以来围绕着如何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来展开。例如:要让学生形成固定的传统和声思维模式,在和声听觉训练中,我们就会根据传统和声理论编排和弦序列,当这种特定的和声音响对听觉反复刺激后,学生就会产生听到一个和弦,就会期待和想象下一个和弦的反应。因此进行这样的训练,课程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以华生为代表的经典行为主义强调反应之前的刺激,以斯金纳(B. F. Skinner )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则强调反应之后的刺激,即强化。斯金纳把强化作为促进学习的主要杠杆。在他看来,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艺术就在于如何安排强化。行为主义认为,复杂行为是由简单行为构成的,主张把课程目标和内容分解成很小的单元,然后按照逻辑顺序排列,逐步通过强化手段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最终达到课程目标。
行为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对西方课程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至今对视唱练耳课程的发展还产生很大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强调行为目标,如:视唱练耳教学更侧重于音乐感知力的培养,围绕如何强化音乐听觉能力的研究是最重要的教研内容。在柏西·布克著的《音乐家心理学》中对音乐记忆的性质和可能性的看法是“将习惯定律运用到你的心理方面去”。②因此良好音乐听觉习惯的形成是教学的首要目标。
2.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由简至繁的积累,大多采用直线式教学。如:视唱练习曲的编排上,音的高低由近距离的音程向远距离音程扩展,调的学习顺序采用由少调号至多调号的编排方式等。
3.强调基本技能训练。如:视唱练耳学习过程中,脱离音乐作品的音阶、音程、和弦等的纯技术技能练习的必要性是经常被强调的,这是提高音乐听觉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有许多教师将教学的失败归咎于课内、课外的基本练习不够,强调学习过程中保证基本练习曲操练时数达标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表现为热衷于编排脱离音乐内容、音乐风格的单纯的音阶、音程、和弦式的视唱练习曲进行音准训练等。
4.主张进行个别教学。视唱练耳课采用小组课形式授课,其目的是尽量缩小学生之间音乐能力的差异,使教学过程更具有针对性,从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这个观点出发,许多教师认为教学小组中学生人数越少,针对性越强,越便于教学的强化训练,教学效果就越好。
5.提倡教学设计和系统设计的模式。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各个训练领域都十分强调教学设计和过程模式,如:节奏训练、音程训练、和声听觉训练、旋律听写训练、视唱训练等都有其基本的、独特的训练步骤和方法。
6.主张开发各种教学技术。如:挖掘音乐潜能的各种教学手段、教学策略以及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7.注重教学绩效、成果分析和目标管理等做法。如:视唱练耳分级制教学管理,就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各分级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规划,对各级别的审核标准做出具体规定,为整体教学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为保证教学质量提供有效的目标管理机制。我国的许多音乐院校都有类似大同小异的课程目标管理机制。
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对视唱练耳教学观念的影响,首先突出地表现为在教学研究中更多地关注“怎样教”而忽视了“教什么”。但是,根据行为科学的原理设计的教学程序,又必然直接涉及教什么,不教什么。视唱练耳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如果只注重教学手段和课堂行为的改进,就会在以一种可以观察到的、可以测量的形式来具体说明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上做文章。这样就必然只关注局部而不顾及整体,从而影响到整体视唱练耳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方式和课程评价模式的开发和研究。其次,行为主义者过分依赖于对学习的分析结果,把人类学习过程描述得过于简单、机械。在视唱练耳课教学中,如果认为将音乐各要素作为音乐这台机器的零件,把对音乐各要素的掌握等同于音乐能力,因此只要把音乐能力分割成相对独立的各项技能,并将这些技能视为机器零件拆下来一一加工,以为有了好的零部件机器就可以正常运转未免过于乐观。因为缺乏整合的机器即便能够运转,也不一定能做到持续的、良性的、高效优质的运转。
二、视唱练耳课程与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家尝试解释复杂的心理过程,将复杂的心理过程视为人类思维程序。认知心理学家始于20世纪50年代,它认为学校课程所涉及的主要是认知领域的学习。有些人把学校学习与认知发展视为同义词,从而导致了一场心理学的认知革命。其基本假设是:学生的行为始终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所以认知心理学家研究的对象是学生处理环境中各种事件的内部心理活动,并试图解释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与行为主义不同,认知心理学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会对某种刺激做出某种反应,而是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重建或重组。因此,认知心理学家感兴趣的不是行为发生的频率,而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布鲁纳(J. S. Bruner et al )认为,思维方式是各门学科所使用的方式的基础。布鲁纳的观点促使人们去思考最佳的学科结构的问题。认知心理学思想对于视唱练耳课程理论的影响,在于主张螺旋式的课程,因此必然会让学生一开始就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概念。认知加工理论对视唱练耳课程设计的影响在于,指导视唱练耳课程设计者通过概念、命题和建构的组合设计课程。如:由孙从音主编的《基本乐科教程》(1997)中,明确要求在教学中:“建议以练耳(音乐听觉训练)为主线,视唱和乐理的进度尽可能地和听觉训练相配合。特别要围绕着听觉训练中的八个要素和八个循环(八个单元)的螺旋式上升进行。”③这八个要素是指:1.节奏,2.节拍,3.和声,4.曲式,5.力度,6.速度,7.调式,8.音乐表现。在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上也有截然的区别:对乐音的体验建立在音程与和弦交叉进行的基础上;在视唱练习曲的编排上,调的学习顺序采用由相关调号(一个升号调与六个降号调,二个升号调与五个降号调……)同时进入的编排组织方式等。认为在视唱练耳课程设计中,关键在于基本乐科的学科呈现方式应该同学生的思维方式相符合,使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本观念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扩展、再扩展。学科结构的思想一度被广泛用于课程设计,并把这种课程作为培养精英的有效途径。
认知学派在课程设计中存在着侧重于关注学科的知识结构或侧重于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的两个观点。布鲁纳倾向前者,奥苏贝尔(D.P.Ausubel)则倾向于后者。奥苏贝尔用“同化”作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同化。为了使课程设计符合同化理论,产生了“逐渐分化”原理。其依据是:(1)学生从已知的包摄性较广的整体知识中掌握分化的部分比从已知的分化部分中掌握具体的知识要容易;(2)学生认知结构中对各门学科内容的组织,是依次按包摄性水平组成的。④奥苏贝尔反对只求教材编写自成体系,而不考虑学生认知规律的做法。依据这一原理,视唱练耳必须按照乐理的音乐基本理论,按照其包摄性和概括性程度,组织成有层次的、相互关联的系统,使旧知识成为新知识的巩固点,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布鲁纳强调归纳法,奥苏贝尔强调演绎法,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得出两种完全不同的课程教材体系。例如:在和声听觉分析训练中,一种训练法是依照先学习音程的听辨(从近距离的二度音程到远距离的八度音程及复音程),再学习三和弦的听辨(从原位到转位),而后学习七和弦的听辨(从原位到转位)顺序进行的。另一种训练法是在进行音程的学习时,将音程的知识内容与三和弦的知识内容结合起来。当学习三度音程时,结合原位三和弦的训练(因为两个三度音程的重叠即构成了三和弦);学习四度音程时,结合转位和弦的训练(因为三度重叠四度即构成第一转位的六和弦,而四度重叠三度又可构成第二转位的六和弦);而当学习和弦的同时,由于三和弦的根音与五音构成五度,转位和弦的低音与高音都是六度,所以又可建立五度与六度音程的听觉暗示,使旧知识与新知识产生关联。无疑,前一种方法是根据学科体系作为教材编写的基础,后一种方法是根据奥苏贝尔以“同化”作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的原理,把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使之成为有意义的学习。按照学科结构来设计,先进行音程的听觉训练教学再进行和弦的听觉训练教学是最佳的选择,在乐理教学中,也是按照音程、和弦的顺序进行的。因此在已有的视唱练耳课程设计中,以学科结构顺序设计练耳顺序一般认为是顺理成章的。但是按照学生认知结构来设计的话,音程与和弦的教学同时进行应该更为合理。因为这样可以有效地将新的和弦知识与旧的音程知识产生关联,在学习和弦的同时,又强化了音程的知识内容学习。视唱练耳课程内容对学生的潜在意义在于它是否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只有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课程内容,才会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否则,学生无法将新知识与旧知识产生关联,就只有通过过度的学习,以求通过考试。其结果是“考完”后则“忘完”,从而丧失了音乐学习的意义。如果有些学科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相矛盾,难以同化,或有时课程内容无法按纵向的形式组合,就要采用“整合协调”的原则。通过分析、比较、综合,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有关概念的异同。
三、视唱练耳课程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如果视唱练耳课过分追求认知学习,就有可能忽视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产生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学校音乐教育应该是促使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单从认知角度来设计课程是片面的,这也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攻击的突破点。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这是行为主义关注的),也不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是认知心理学家关注的),而是学生学习的起因,即学生学习的情感、信念、意图等各不相同的个人内部行为。他们认为,课程内容对学生没有个人意义的话,学习就不可能产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影响,世界各国各地区教育改革浪潮迭起,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音乐课程首要目标的做法,而是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从而赋予音乐教育更丰厚的人文内涵。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C.Rogers)认为,持有唯有认知学习才是最重要的观点,是现代教育的悲剧之一。当人的基本需要得以满足,自我实现就成为个体的学习动机,在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能加强学习动机,因此学生的自我实现是课程法定的中心。他们把课程看成满足学生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的过程,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学生个体。罗杰斯的观点是,课程既不是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这是行为主义所强调的),也不是要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这是认知心理学家所强调的),而是要提供一种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情境,否则学到的知识很快会被遗忘。在音乐基础教育研究中,往往认为只要音乐课程的设计合理、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就能很好地学习。因此在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实践中,必然存在只注重基本乐科的外在辅助价值,忽视其审美的内在本质价值;只注重非审美的音乐技术体验而忽视审美的音乐情感体验;只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训练,而忽视学生音乐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状况。视唱练耳课如果不关注什么内容对学生的音乐发展是最有意义的,如何使学生最有效地、感情投入地进行视唱练耳学习,就必然以牺牲音乐情感体验为代价来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认知。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的意义不是内在于课程之中,而是个人赋予的,只有对个人有意义的知识,才是知识得以保存不被遗忘的决定因素。人本主义课程强调情感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强调学生思维、情感和行动的整合必要性是很有道理的。但在音乐课程中如何把学生个人生长与传授音乐学科必要的知识技能结合起来,会遇到困难。在我国,自《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颁布以来,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关键的全面实验阶段,在音乐教育实践的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上呈现的音乐教育观念转变的差异,集中体现在如何处理音乐审美教育与“双基”教学的关系上。新音乐课程观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态度,与原课程强调“知识本位”,重视课程本身的严密性、系统性和权威性形成鲜明对照。应该说,对课程的认识从“知识本位”到“人本位”是人类文明的又一大进步。
然而,将传统的 “双基”(指音乐基础知识学习与音乐基本技能训练)教学理解为是与素质教育相悖的音乐教育加以摒弃,这无疑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质量以提高鉴别评价音乐的能力。如果不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就不可能领悟音乐中所体现的美的创造价值,也就无法深入到音乐的审美境界中去,领略音乐作品的美学价值。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科达伊对于当时匈牙利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师低估儿童理解音乐艺术的能力的现象,称之为“教师的迷信”。科达伊通过对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能力的培养,使之具备音乐的一般读写能力,并能表演难度较大的多声部和转调的合唱,获得了较高的音乐才能。科达伊说:“成百上千的人一起唱,直到我们成为一个伟大的和谐的音响,我们可以说:整个世界更美好了。”⑤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表演能力,“和谐的音响”想必是无法创造出来的,而“和谐”的审美体验则无疑是无法深入人心的。如果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基本的音乐需要和音乐生活密切相关,成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必要,那么,学生就有可能最有效地、情感投入地学习视唱练耳技能。因此,应赋予音乐基础课更多的个人意义,促使富有积极意义的音乐学习的产生。
应该承认,学生最关心的是视唱练耳课程学习对其个人音乐生活的意义,因此,视唱练耳课程工作者应当对此做出反映。什么样的音乐基础课内容对学生最有意义?怎样才能将学生的个人生长需求与音乐学科必要的知识技能传授很好地结合?人本心理学的另一代表人物马斯洛(A. H. Maslow)生前曾试图解决个人生长与传授各门学科必要的知识技能关系的问题。他认为,学习内容并不妨碍个人生长。在音乐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这也同样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人本主义者坚持注重情感的课程比传统的课程能使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知识,并坚持‘信则灵,不信则不灵,难免使人感到带有神秘主义色彩。”⑥
四、结语
行为主义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认知心理学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学生学习的起因。这三个心理学派思想对视唱练耳课程理论、教学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音乐基础课来说,其课程理论应建立在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感受、社会的需要,汲取心理学思想的各派所长为我所用,才能使视唱练耳课程成为使学生“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
综上所述,音乐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总是与心理学思想和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视唱练耳课程理论的研究也必然涉及心理学成分。首先,视唱练耳课教学工作者必须了解学生对基本乐科课程内容理解的情况,不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对基本乐科课程内容进行组织,不清楚学生对音乐基本要素的认知结构、认知规律,就无法有效传递这些课程内容。其次,视唱练耳课程与教学必定会涉及某种发展和学习模式,科学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训练模式需要心理学原理的支持,因此,心理学原理应成为视唱练耳课程理论研究的基础。
① 钟启泉主编《课程与教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② 【苏】柏西·布克著《音乐家心理学》(金士铭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第69页。
③ 孙从音、范建民主编《基本乐科教程·练耳卷》,《练耳的教与学》,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④ 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35页。
⑤ 引自杨立梅编著《科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音乐基础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封二。
⑥ 参见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页。
陈雅先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图式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推荐阅读:
图式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11-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摘录...06-26
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发展评价的启示11-05
浅谈对影视传播学的理论思考08-05
军事理论---心得体会 对战争的一些认识10-29
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考试组织研究11-14
现代教育理论下诗歌教学的价值研究08-22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