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战略读后感

2024-09-18

什么是战略读后感(共8篇)

1.什么是战略读后感 篇一

《什么是战略》读书笔记

《什么是战略》一书是杰克·特劳特先生对战略及其意义的阐述,为企业的成功指出正确的方向,科学定位,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之路。特劳特先生对战略提出的定义是:战略就是让你的企业和产品与众不同,形成核心竞争力。对受众而言,即是鲜明地建立品牌。

本书框架脉络清晰,分为八章讲述,每章都对战略的某层含义进行深入解释和举例。这八层含义分别是:战略就是生存之道;战略就是建立认知;战略就是与众不同;战略就是打败对手;战略就是选择焦点;战略就是追求简单;战略就是领导方向;战略就是实事求是。通过阅读本书,我对战略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书开篇用钓鱼进餐的例子引入,用简单的生活知识讲述战略的含义,在“选择暴力”中如何生存就是战略。战略是大竞争时代的商业生存之道。选择的爆炸式增长为顾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暴力形式的选择扩张会让企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企业要在这个竞争世界中获得卓越表现,就必须掌握商业的基本规律,设计并保持一个陈述清晰、焦点明确的战略。诚如特劳特先生所言:要在战略上表现卓越,就是要清楚地知道战略是什么,并且不断地把战略传播给客户、员工和股东。战略是一个简单、焦点明确的价值定位,换句话说,战略就是买你的产品而不是选择你的竞争对手产品的理由①。大竞争时代,战略即生存。

这本书有一个关键性词汇——心智。《战略就是建立认知》这章解释了心智对战略的意义。心智如同计算机的存储器,会给每条信息分配一处空位并保存下来,但心智只接受与其现有认知相符的信息,对其他信息一律排除。人类心智容量有限、厌恶混乱,所以保持简单和否定式的定位更容易深入人心。心智缺乏安全感,总是倾向于感性而非理性,从众心理和潮流效应总是能影响人们对产品的客观评价。心智拒绝改变,许多企业以为,新产品较老品牌更能引起顾客兴趣,其实老商品的生命力往往被低估②。即使是心理学观点也肯定了改变人类态度的难度。心智会失去焦点,丧失焦点的主因是品牌延伸。而成功的品牌之所以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就是因为聚焦一种产品、一种利益以及一点信息,从而成功的打入顾客心智。商战于脑,认知即事实。

在大竞争时代,唯一的成功之道就是进入顾客心智。而进入顾客心智的唯一

方式,就是做到与众不同③。实现顾客满意是企业的基本,而实行差异化战略能帮助企业走向卓越。努力成为行业的领军者,确立领导地位是战略要点。竞争林立,殊者生存。

战略就是打败对手,而打败对手则需要运用适合自己的战术。不同的类型的企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战略模型。战略目的就是配置企业资源去促成战术优势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张扬战术优势,而不受具体目标的局限。战术独立于产品、服务和企业之外,甚至可能与企业制造的产品无关。战略则属于企业内部范畴,包括多方位的重组。战术以传播为导向,让顾客接受概念。战略以产品、服务或企业为导向④。知彼而战,避强攻弱。

同时,卓越的企业往往聚焦于某项特定的活动或产品。成功的专家型品牌必须保持专一性,不能让业务延伸而失去专家地位⑤。而做到聚焦也只是成功的第一步,重要的是要将自己的焦点传达出去,要让顾客知道谁才是这个行业的专家。如此自然能取得竞争优势,在战略中确保不败之地。战略力量,源自聚焦。

战略就是追求简单,简洁和精髓的话语往往更能深入人心。有舍方有得,舍弃是战略的精髓,如若能缩小聚焦于一个词或一项利益,最能打入顾客心智⑥。过于华丽的修饰并不能突出产品的特点,反倒给顾客认知带来了难度。所谓伟大战略,皆简单之词。

领导者是个引领方向的战略家,一个成功的企业往往由一个优秀的领导人引导方向。成为一个出众的领袖是作为领导人的基本特质。领导人更应具备远期思维和坚韧的毅力,同时是一个拥有将军特质的完美典范。身为领导人,必须清楚自己的战略方向,同时带领自己的员工共同向这个方向迈进。失去方向,则无人跟随。

战略就是实事求是。对于实事求是这个词的深意,我们中国人都不陌生,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一个庞大的政党都恪守的信条,对当今世界的战略家们来说,不得不是一个重要的提醒。特劳特先生清楚的看到华尔街过于追求增长而损害企业的行为。这些错觉和不真实只能为企业自己酿下苦果。一味的渲染数字和企业规模并不能真正使企业强大,实事求是,紧盯现实市场才是正确出路。战略就是重返现实市场,让自己的企业和产品与众不同,并将差异化植入顾客心智,建立鲜明品牌⑦。

读过这本书之后,对战略有了全面的认识,对战略有了新的见解,不得不承认特劳特先生商业大师的地位。刚开始看书的时候,觉得这本书行文简单,例子充足,非常好理解,并不晦涩,但是没有修饰和太多专业词汇,难免会质疑这是不是优秀的作品。然而看到第六章后,有一种瞬间被说服的感觉,战略本身就是追求简单,只有简单精髓才能深入人心,过多的修饰只会是累赘。因此读者本书让我更体会到特劳特先生的思想。我认为,战略就是众多人为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制定的长远计划,然而这个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环境不同,要适时改变,这样的一个战略要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优势,也要深得人心,建立简单而真实的认知,走向卓越。

①(摘自第一章P13)

②(摘自第二章P31)

③(摘自第三章P43)

④(摘自第四章P79)

⑤(摘自第五章P94)

⑥(摘自第六章P111)

⑦(摘自第八章P151)

2.什么是战略读后感 篇二

洋品牌在中国攻城掠地, 靠的是入乡随俗这一招, 洞察中国市场的风土人情,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实施本土化战略。

金龙鱼“游”进中国厨房

一条鱼在大海里游弋, 突然间鱼尾巴猛地甩了一下, 翻起滔天巨浪。这条鱼就是金龙鱼, 在中国粮油市场的大海里, 它兴风作浪, 占据中国植物油零售市场半壁江山。它的名字虽然有点“土”气, 但却是货真价实的洋品牌, 来自新加坡。

走在大街上, 询问手里拎着金龙鱼牌植物油的消费者, “金龙鱼油是哪国出产的?”, 几乎是众口一词地回答, “当然是中国的啦!”金龙鱼油陈列在各大超市的橱窗里, 放在家庭厨房的操作台上, 忽悠着亿万中国家庭主妇——大家都以为是本乡本土的品牌, 名字挺有亲和力, 其实是外国的。

金龙鱼是如何“游”进中国厨房呢?这要从金龙鱼品牌的拥有者益海嘉里投资有限公司说起, 这是新加坡丰益国际有限公司在华投资的以粮油加工、油脂化工、仓储物流、内外贸易为主, 集煤炭经营、清洁能源开发、房地产于一体的集团公司, 也是中国国内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之一。公司总部设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 属于新加坡独资企业。

益海嘉里由马来西亚郭氏家族掌控, 郭家善做粮油生意始于祖辈。长袖善舞的祖父郭钦鉴, 凭借其深厚的人脉关系控制了当地的大米和面粉生意, 奠定了郭氏家族粮油大亨的地位。1948年, 郭钦鉴去世, 郭氏家业传到郭钦鉴的三儿子郭鹤年手中。在马来西亚, 郭鹤年被认为是堪与美国的艾柯卡以及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相媲美的人, 是马来西亚的骄傲。他在新加坡注册的丰益国际有限公司位居全球500强第200位。如今郭氏家业已传至第三代。

金龙鱼品牌正是在如此辉煌而富有传奇色彩的郭氏兄弟家族企业中孕育诞生, 横空出世, 有着深厚的华人家族背景。从一开始, 金龙鱼品牌就严格执行本土化操作, 土中寓洋。

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名字。金龙鱼这个品牌名称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观念, 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金龙, 顾名思义, 金色鳞片长过背部, 覆盖全身。金龙又是中国人传统的崇拜神灵, 代表吉祥、财富、幸运。而金龙鱼是远古遗存物种, 国际濒危保护动物, 是极其名贵的鱼。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理解, 金龙鱼这个土得掉渣的品牌名称, 对中国消费者来说, 都有一种极具亲和力的诱惑力。难怪它能忽悠中国家庭主妇, “游”进亿万中国家庭的厨房。

小包装填补了中国粮油消费市场的空白。1991年, 中国部分放开食用油市场, 这让嗅觉灵敏的益海嘉里感觉到商机来了。用小包装取代散装, 用金龙鱼的塑料壶取代中国家庭的油瓶, 金龙鱼一炮打响。有业内专家戏言, 金龙鱼就像一条在小包装食用油市场里生存和游动了20年的鱼, 从90年代初金龙鱼的独自寻觅到现在市场中近500个品牌的尾随, 当初小包装食用油市场这个“小池塘”也已变成浩瀚的海洋。金龙鱼小包装颠覆了中国传统的散装油销售的模式, 迎合了中国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精打细算的消费理念, 开创了中国小包装食用油的历史。

打着家庭温馨的旗号。打开金龙鱼网站, “温暖亲情金龙鱼的大家庭”这一口号扑入眼帘。中国人最讲家庭观念, 家里中国人最温馨的栖身之地。金龙鱼品牌在本土化操作中, 紧扣家庭这个文化内涵, 公开标榜“让你和你周围的人一起分享家庭的快乐和温暖”的品牌理念, 以不断创新及始终领先的技术, 提供高品质、多品种、不同价格层次以及方便的小包装食用油产品。为追求健康生活品质的消费者带来健康、营养、美味的饮食体验, 使人们分享家庭的快乐、温暖和关爱。

金龙鱼是一条让亿万中国家庭分享快乐的鱼, 但又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 它质优、亲和、方便的背后, 是数以千计的中国食用油中小企业的倒闭。光从市场份额来说, 益海嘉里占有国内整个食用油市场份额的40%, 而其小包装食用油金龙鱼市场份额则超过50%。在它面前, 中国粮油本土当家品牌中粮、中储粮等甘拜下风, 沦为小弟。

成为行业老大之后, 益海嘉里并不满足, 如今又开始进军粮食小包装市场, 以金龙鱼品牌开道, 希图复制金龙鱼从油到米的财富神话。实际上, 2009年下半年开始, 益海嘉里旗下金龙鱼大米与中粮旗下福临门大米都在央视和许多地方卫视形成广告轰炸的局面。同时, 在各地商超全面铺货, 在终端市场开始了真刀真枪的肉搏战。

微软前倨后恭比谷歌聪明

打开微软中国公司的网页, 有几行谦恭的话语令人耳目一新:“微软中国公司深知自己的成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业界伙伴的信任和广大用户的厚爱。翘首未来, 微软愿与中国信息产业携手, 继续努力, 共同迈向更加灿烂的二十一世纪。”

当年, 微软中国总裁唐骏一到任, 就以三个著名论断代替新官上任三把火。

其一:中国方式论。“既然我们已在这里安家, 当然要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我们要用中国的方式跟政府打交道, 政府是我们的领导, 我们要服从领导。领导的话要听, 领导凌驾于你之上是应该的。”

其二:合资友好论。“合资是一种友好, 一种形象。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 已经打破了微软的全球政策, 因为微软从来不做合资公司。但在中国必须采取这种友好的方式, 因为微软中国以前跟本土同行结怨太深, 树敌太多, 必须以合资的方式来缓解矛盾。”

其三:想做雷锋论。“要通过加大对中国社会的回报来改变微软的形象, 学雷锋做好事, 比如‘长城计划’完全属馈赠性质。”

唐骏先生不愧是微软总部物色的微软中国公司总裁的最佳人选。他的睿智不但在微软技术上高屋建瓴, 胜人一筹, 而且在企业战略形象的定位上也颇具大将风度, 不乏远见卓识。

而此前十年, 微软中国的公众形象除了“巨无霸”之外就是太张扬, 舍我其谁的微软强势文化在微软中国的身上也深深地打上了烙印。人们在为微软的先进技术所折服的同时, 也被它的过分张扬和霸道所激怒, 燃烧了“起来, 抵抗微软”的民族情绪。1992年微软进军中国之时, 大有席卷九州、囊括四海之意, 横扫六合、并吞八荒之心。微软试图以猛虎下山之势, 把中国的软件产业扼杀在摇篮之中。但是, 它的勃勃野心遭到来自中国金山、红旗Linux、永中office、方兴东等民族软件产业主力军的顽强抵抗。到了1999年, 微软精心包装的“维纳斯计划”在中科院凯斯软件集团的“女娲计划”的反击下, 显露其妄图一举拿下包括袖珍电视机、掌上电脑、机顶盒在内的整个下一代袖珍信息装置的软件市场, 全面控制中国新一代IT产业平台的狼子野心。再后来微软中国又借盗版为由向中国IT业发难, 随之而来的是遭到更猛烈的舆论围剿, 微软中国陷入了“先倾销后垄断”的极不光彩的角色之中。

微软中国前四任的总裁田本和、杜家滨、吴士宏和高群耀就是担纲这种角色的主要演员。他们虽然也想摩仿摩托罗拉、诺基亚、柯达等跨国巨头在华的成功运作, 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与中国本土产业捆绑的战略, 在没有中国政府积极配合的情况下单方面采取反盗版的攻势, 以行业老大自居对本土同行采取挤压的方式, 给自己设计了许多障碍, 把他们推到了“中国利益”的对立面, 丧失了好多发展机遇。再加上微软中国内部旷日持久的权力斗争, 这种内耗也大大降低了微软这颗“软件炸弹”在中国的杀伤力。

到了新任总裁唐骏手中, 微软中国好像一夜之间变了脸。微软中国变得谦虚了, 变得友好亲善了, 变得有耐心了。

可是微软的死对头谷歌在中国市场却没有耐性, 受不了中国的“规矩”, 吵闹着离开中国市场。

2006年, 谷歌在同意中方审查其搜索结果的情况下推出了中文搜索引擎Google.cn。其后谷歌在中国的运营风波不断, 先后经历了牌照门、偷税门、搜狗门、涉黄门、间谍门等一系列波折, 折腾来折腾去, 最后连其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也拂袖离去。后来又上演“退出门”, 谷歌真是一盏不省油的灯。

全球跨国公司在华企业成百上千, 大家都安分守纪过日子, 唯独谷歌“水土不服”, 时不时地弄出点岔子。平心静气地想一想, 谷歌意欲退出中国市场, 其实是另有隐情。

谷歌缺少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智慧和勇气。互联网不是单纯卖技术和产品, 相当程度上是在卖本土化和用户习惯。在中国, twitter和facebook根本不是QQ和新浪微博的对手, 卓越亚马逊也无法与淘宝对抗。作为外来和尚, 谷歌念的经与中国本土文化相克, 屡闯“红灯”, 又不好好检讨、规范自己, 处境非常狼狈。于是心生退意, 也未尝不可。

谷歌沾染太多的政治情结, 其政治上的考量超过对商业利益的盘算, 有一股美国人的霸气, 就像微软被欧盟惹恼之后, 直接将windows内置浏览器删掉一样, 想逼欧盟就范。前几年, 谷歌被央视曝光涉黄、谷歌图书馆计划遭遇起诉, 恼羞成怒, 选择退出以显示美国人的果断与冲动。

今年3月23日, 谷歌高调宣布退出中国内地市场, 一时的冲动酿成的后果却是不堪回首的。

前微软中国总裁唐骏就一针见血地指出, 对于中国网民来说是无所谓的, 但这将是谷歌做出的历史上最蠢的决定, 放弃中国等于放弃半个未来世界。

谷歌在中国市场虽然没有百度那样风光, 但毕竟占有32.8%的市场份额, 谷歌8-10%的营收来自中国市场, 总额估计可达2亿美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

易观国际总裁于扬则认为, Google在中国市场的投入肯定没有收回来。但他也表示, 退出中国对于Google而言, 战略损失远远要大于商业损失。

本土化要防异化

一向令国人高山仰止的洋品牌曾经是美好的化身。可近几年, 越来越多的现实击碎了洋品牌的神话, 他们来到中国后, 不再守身如玉, 不再遵循先进的“国际惯例”来出牌, 而是刻意“入乡随俗”, 迅速让自身“异化”, 行为有失检点, 在学坏, 损害了跨国品牌原本美好的形象。

以次充好。我们曾经听说过中国一些不法分子在大米中掺入了白蜡油等工业用油, 经过抛光处理, 使原本陈旧的大米显得色泽明亮, 以欺骗消费者。这些工业用油中含有多种有毒物质, 人食用后会出现急性中毒、严重腹泻、昏迷等症状。没想到这一手也被老外学上。2005年3月17号, 肯德基快餐中的新奥尔良烤翅, 新奥尔良烤鸡腿堡调料, 香辣鸡腿堡, 劲爆鸡米花在中国被检测出含有致癌作用的添加剂——“苏丹红一号”。

行贿拉拢。2004年4月6日, 朗讯中国4名高层主管被解雇, 这4名高管被朗讯总部审计发现财务问题之一涉及到“一个程控交换机订单”。朗讯在中国的程控交换机生产基地就在青岛朗讯科技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其主要畅销型号为5ESS。因而有猜测认定朗讯总部将行贿事件的主角放在青岛朗讯科技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朗讯这4名高管涉嫌行贿, 违反了美国政府《反海外腐败法》。

走私偷税。2002年以来, 中港照相、珠海真科、富士施乐、广西巨星这四家日本富士旗下的跨国公司三年内在中国卷入四起走私传闻。而富士每一次走私丑闻被媒体披露, 总是例行公事般地发表声明, 坚称“我们在中国没有任何走私行为, 也从未接受过中国政府的任何查处。”对于在华合作伙伴是否有走私行为, 富士方面则“不予评论”。富士就像是偷东西的蟊贼一样, 案发后人赃俱在, 还矢口抵赖。

虚假广告。2005年6月21日, 浙江省宁波鼓楼工商所经检队认定宝洁公司涉嫌虚假宣传的品牌包括“潘婷”洗发水、“海飞丝”洗发水、“舒肤佳”香皂和“佳洁士”牙膏。宝洁旗下众多产品的广告其实都是违反广告法的, 比如宝洁旗下的碧浪漂渍洗衣粉的包装袋上标明:可以去除99.9%的细菌, 这点明显违反了广告法的相关规定:在产品功能的广告宣传中, 不能出现数字说明。宝洁公司包括潘婷洗发水在内的四种产品的电视广告和包装在浙江已被查禁, 随后北京市政府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

恶意抢注。西门子抢注商标恶意明显在“Hisense/海信”获得驰名商标荣誉称号后, 1999年, 博世·西门子公司在德国毫无差别地抢先注册了“Hisense”商标。2001年6月, 西门子全资公司欧司朗公司在德国抢注厦门东林公司的“Firefly萤火虫”商标。截至目前, 广东佛山照明公司的“FSL”商标、上海德士公司“ECOLUX”商标、上海奥利玮公司“ORION”商标、中轻青岛分公司“RUBY”商标、广州穗之星公司“GERLITE”的商标已经分别遭到西门子欧司朗公司的抢注。

洋品牌在华之所以发生“异化”, 既有中国的环境因素, 有更有其本身利令智昏、掠夺成性的动因。

中国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跨国公司有机可乘。综观几宗跨国公司食品质量案, 无一不是暴露出中国市场监管部门技术的落后和工作效率的低下。比如苏丹红事件, 作为博弈中最重要的一方, 国家质检部门对苏丹红缺乏足够的防范能力, 而作为博弈的另一方, 跨国食品企业不择手段地降低成本, 监管机构的检测技术却没有及时跟进, 没有预防、只有抽查, 没有加工环节的信息搜集、只有事后的追踪清剿, 这意味着食品安全体系实际上处于被动、滞后的局面。

国际化走偏了本土化。据说, 跨国公司行贿偷税是学习中国市场的潜规则, 入乡随俗, 走本土化之路, 与中国国情“灰色接轨”, 这是对洋品牌本土化的曲解。“本土化”本来没什么要指责的, 要到中国安营扎寨, 要在中国做生意赚钱, 自然要融入中国的土壤, 学中国话, 用中国人, 生产适合中国的产品, 这些应该是“本土化”之本意。可惜的是, 近些年来, 一些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跑调”了, 不合格产品他敢产, 不合法的经营他敢搞, 粗暴的举动他敢来, 搞定政府官员、偷税漏税这类见不得人的事他也都学会了。诚然, 中国的市场环境还不净化, 中国的经济法治体系还不健全, 中国的社会文化氛围还令人堪忧, 然而, 这不应该成为跨国公司诸多不良行为开脱的遁辞。

牟取暴利的冲动。中国是个庞大的市场, 跨国公司馋涎欲滴。为了牟取暴利, 跨国公司不惜掺假使杂, 降低生产成本, 坑害中国消费者。据了解, 国内生产的苏丹红类产品, 仅用于皮鞋油、地板蜡、圆珠笔油墨的原料及一些地毯、塑料的着色, 不得用于食品染色剂, 这在染料行业是被反复强调的。相对于工业染料和颜料, 食品染色剂的价格自然要高不少。工业染料和颜料价格低廉, 因此颇受一些不法食品加工企业的喜爱。于是, 肯德基也看中了苏丹红, 从中牟取暴利。

职业经理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平心而论, 跨国公司在中国搞歪门邪道, 有许多是其职业经理人所为, 这些职业经理人大都为华人, 比如朗讯行贿四高管, 他们清一色是华人。他们当中的一些急功近利者很想一口吃成胖子, 独占市场份额, 创造惊人的业绩, 好加薪晋级。于是利用不正当竞争的手段, 譬如行贿, 获取订单, 抢占市场份额。这些华人非常讲谋略, 为了得到高层职位, 费尽心机。当他们在海外环境中的时候, 敬业心、责任心、职业操守都没问题。但一旦到了中国这种环境的时候, 就难以抗拒诱惑。这证明他们的原则是相对的, 与公司无关。而西方人强调的是即使离开了一家公司去另外一家公司, 也要把职业道德保持得非常好。

有人说, 跨国公司本来是清清白白的, 一到中国就学坏, 所谓“桔生淮南则为桔, 桔生淮北则为枳”。

把跨国公司异化的原因完全归咎于中国的市场环境, 是有失公允的。在美国本土, 也曾出现过跨国公司做假帐的丑闻, 比如2001年12月初, 美国十大公司之一的安然轰然倒塌, 15年惨淡经营, 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安然公司因为牵连着美国安达信会计公司的假帐丑闻而破产, 不仅使其职工的就业和养老金受到重大的冲击, 而且冲击了各有关的主要金融机构, 包括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跨国公司并不是生来圣洁, 许多著名的世界500强公司都曾经在海外进行贿赂活动。

中国并不是一个大染缸。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法制逐渐完善, 市场游戏规则也逐步跟国际惯例接轨, 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弊端也行将被革除, 滋生腐败的温床也行将被铲除, 兴利除弊, 大势所趋。中国对跨国公司的优惠政策会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而更趋科学和理智, 饥不择食、放纵违规的现象会逐渐得到遏制。中国不但严格监管本土企业, 对跨国公司在给予国民待遇的同时, 也绝不放松监管。在中国, 没有治外法权的存在, 在市场规则面前, 大家一律平等。

中国也不是大屠场。中国已不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代, 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正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市场日趋成熟完善, 也不是任人杀伐的屠宰场。

3.什么是战略 篇三

一、有关战略的定义

“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字“strategos”,本来含义是“敌对状态下将军指挥军队克敌制胜的艺术和方法”。战略是一个军事概念,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对战略的定义是“为了达到战争的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阐释:“研究带有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企业经营做为一种博弈性的活动,和战争有类似的地方,但是经营和战争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战争是为消灭战争本身而进行的,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为结束战争而规划的,有一个终点的展望,而经营是为延续经营而进行的,希望能够永远的延续下去,这就使得企业的战略研究不能完全借用战争的战略模式,而体现出自身的独特性。

有关战略的定义有很多,长久以来,这个词被模糊不清地以不同的方式使用着,本文首先把一些有代表的定义归纳如下:

1.安德鲁斯的定义

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的安德鲁斯(Andrews)对战略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界定,将战略划分为四个构成要素即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社会责任。其中市场机会和社会责任是外部环境因素,公司实力与个人价值和渴望则是企业内部因素。他还主张公司应通过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资源,形成独特的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1971年,在其《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提出了制订与实施公司战略的两阶段战略管理模式,将战略定义在公司能够做的(组织优势和劣势)与可能做的(环境机会与威胁)之间的匹配,提出了战略过程中的SWOT分析框架,将公司组织与外部环境关系通过战略衔接起来。安德鲁斯认为,企业总体战略是一种决策模式,它决定和揭示企业的目的和目标,提出实现目的的重大方针与计划,确定企业应该从事的经营业务,明确企业的经济类型与人文组织类型,以及决定企业应对员工、顾客和社会做出的经济与非经济的贡献。从本质上讲,安德鲁斯的战略定义是要通过一种模式,把企业的目的、方针、政策和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企业形成自己的特殊战略属性和竞争优势,将不确定的环境具体化,以便较容易地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2.魁因的定义

美国达梯莱斯学院管理学教授魁因认为,战略是一种模式或计划,它将一个组织的主要目的、政策与活动按照一定的顺序结合成一个紧密的整体。一个制定完善的战略有助于企业组织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环境中的预期变化,以及竞争对手可能采取的行动而合理地配置自己的资源。魁因对此定义作过进一步的解释,认为战略应包括以下内容:

(1)有效的正式战略包括三个基本因素:a.可以达到的最主要的目的(或目标);b.指导或约束经营活动的重要政策;c.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现预定目标的主要活动程序或项目。在魁因的定义中,确立一个组织的目标是战略制定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2)有效的战略是围绕着重要的战略概念与推动力而制定的。所谓战略推动力是指企业组织在产品和市场这两个主要经营领域里所采取的战略活动方式。不同的战略概念与推动力会使企业的战略产生不同的内聚力、均衡性和侧重点。

(3)战略不仅要处理不可预见的事件,也要处理不可知的事件。战略的实质是建立一种强大而又灵活的态势,为企业提供若干个可以实现自己目标的选择方案,以应付外部环境可能出现的例外情况,不管外部力量可能会发生哪些不可预见的事件。

(4)在大型组织里管理层次较多,每一个有自己职权的层次都应有自己的战略。

魁因的定义与安德鲁斯的定义有类似之处,它们都属于广义的战略定义。

3.安索夫的定义

美国学者安索夫(Ansoff)在研究多元化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四要素”说,安索夫认为,战略的构成要素应当包括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协同效果和竞争优势,战略构造应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负责计划的全过程,而具体制定和实施计划的人员必须对高层管理者负责,通过目标、项目、预算的分解来实施所制订的战略计划。企业在制定战略时,有必要先确定自己的经营性质。企业无论怎样确定自己的经营性质,目前的产品和市场与未来的产品和市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安索夫称这种现象为“共同的经营主线。”通过分析企业的“共同的经营主线可把握企业的方向,同时企业也可以正确地运用这条主线,恰当地指导自己的内部管理。

4.明茨伯格的定义

明茨伯格的定义包含以下内容:

(1)战略就是企业为了收益制定的与组织使命和目标一直的最高管理层的计划。

(2)战略是一种模式,即长期行动的一致性。这两个定义描述都有其合理性,组织为前途而发展计划,而且也根据过去形成模式。前者称作预期的战略,后者称作已实现的战略。

(3)战略是一种计策。战略实际上是一种从计划向实现流动的结果。那些不能实现的战略在战略设计结束之后消失,脱离准备实施的战略的渠道。而准备实施的战略与自发的战略则通过各自的渠道,流向已实现的战略。这是一种动态的战略观点,它将整个战略看成是一种行为流的运动过程。

(4)战略是一种定位。

(5)战略是一种观念。这一定义把战略看成为一种观念,它体现组织中人们对客观世界固有的认识方式。企业的经营者对客观世界的不同认识会产生不同的经营效果。

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观点,战略管理学派分为十个学派,它们是:设计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概念形成的过程;计划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正式的过程;定位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分析的过程;企业家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预测的过程;认识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心理的过程;学习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应急的过程;文化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集体思维的过程;环境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反应的过程;结构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变革的过程。

这十个学派可以分成三类。从性质上看,最前面的三个学派属于说明性的学派,它们关注的是战略应如何明确地表述。其后六个学派对战略形成过程中的具体方面进行了思考,它们侧重于描述战略的实际指定和执行过程,而不是侧重于描述理想的战略行为。最后一个学派是其它学派的综合。但各个学派都是从某个角度定义和论述企业战略。

5.迈克尔.波特的定义

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是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有赖于独特的活动,以提供独特价值;是由独特而有价值的定位所创造出来,它涉及一连串不同的活动。战略定位的本质是选择与竞争对手有所差别的活动;战略是制造竞争中的取舍效应,本质是选择何者不可为;战略就是创造各向企业活动的整合,在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建立一种配称。“配称”就是对各项活动之间的配合不断优化,持续改进,从而发挥协同效应,起到1+1>2的作用,产生对手无法模仿的持续竞争优势。在波特的战略观中,所谓的“定位”就是竞争空间的选择,以及如何在一个竞争空间中通过优化价值链产生竞争优势。

二、笔者对战略的理解

以上这些学派都指出了形成竞争优势的若干关键要素,但任何一种理论都无法成功地单独给出圆满阐释:没有组织资源、核心能力作为支撑,定位只能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同样,没有对目标市场、竞争格局清晰的洞察,并确立明晰的公司方向和产业先导,组织资源、能力都会因迷失发展方向而无所适从。最终,除非组织架构、文化体现了公司定位及能力,否则他们将缺乏生命力。通过实证研究,学者们也发现,优秀的公司能成功地适应挑战并不是因为他们在某一方面(如定位、企业能力)做得比别人好,而是因为他们的战略有效地把定位和企业资源、能力、组织/文化整合在一起。因此,我们有必要突破传统上只从某一方面对战略加以研究的思路,而运用系统的、互动的观点将定位、资源、能力、组织/文化等战略要素进行整合,用以对谋求竞争优势的途径加以系统的阐述。

基于上述思路,结合各方面的观点,笔者对战略有以下认识。

1.战略的含义

根据各学派对战略的解释以及各流派的发展,笔者所理解的战略就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思考企业发展思路的思考模式,是企业为了永续经营和不断发展壮大而对未来的企业资源配置和市场业务所做的一种提前规划,是企业为获得持续的竞争力而进行的主动的筹划、策略和计划。它解决企业该做什么、怎么做,并且如何做好的问题,它也回答了企业现状如何,去往何处和怎么达成目标的问题。战略需要企业在分析自己经营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基础上,做出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构思和规划。按照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想做的”(即企业的目标、企业的使命、愿景)、“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见下图中阴影部分)。

从上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战略就是找出你既想做、又可做,而且能做的,这就是一个企业该做的,而要做好,还要注意三者的配称问题。从上图我们也要注意企业是在一个大的生态环境里,企业的战略环境就是由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形成,它是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构成的集群,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企业和战略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与互相制约的关系,由于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企业战略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企业竞争的范围与合作空间无限扩大,进入了一个无“疆界”的竞争时代,许多产业也正在走向整合,很难界定产业的起点与终点,技术边界也在模糊,但是企业如果想谋求长远,都必须注意在大的生态环境中的和谐共生的问题。

战略的目的应该平衡现在和未来的利益,战略的着眼点不应是保持优势,而应是摧毁优势,创造连续的先动优势;战略应该是通过获取连续的短暂优势而建立持久优势;企业应在集中与整合中平衡控制力与应变力。战略的目的是创造价值和建立新优势。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对企业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把稀缺资源用于培养那些真正符合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能力,使自己选择的做法既适合自己、顺应环境,又与众不同。

企业是一个生命体,企业生命周期的长短依赖于其自身对战略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协同进化能力,企业的使命就是谋求与战略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

美国管理学家乔尔.罗斯曾说,“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一样只会在原地转圈,又像个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中国企业家必须用前瞻性的战略思维来打造在全球整合资源的能力,同时企业必须在多元化发展空间中做出与其核心竞争力紧密联系的审慎的取舍,以培植公司新的竞争力为核心,探寻维持和发展公司持久优势的途径。

现代企业面临的是一个社会、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环境,我国又处于体制转轨时期,这进一步加剧了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必须尽快树立战略观念,将战略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的首位活动,借鉴各个学派给我们的启示有效分析外部环境和自身资源条件,及时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坚持改革与发展,建立不断学习型组织;不断建立与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争取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中国企业尤其是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在未来可以充分借助跨国战略联盟这一形式,在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寻找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且注意加强联盟双方组织文化的融合和联盟的风险防范,从而在国际市场中谋求生存和发展。

4.战略营销的秘诀是什么? 篇四

因为在他们心中占据第一位的不是利润,而是客户价值,因为他们比竞争对手,甚至比消费者自己都更

清楚客户的需求,他们的成功是战略营销的成功,通过客户细分,聚焦客户价值,实现客户满意和超额利润,

战略营销是建立在客户细分基础上的精细化的营销模式,它的秘密就是:细分、聚焦、增值。

细分

今天的市场已经告别计划经济的时代和商品短缺的年代,进入到真正的买方市场,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成为引导消费的主流。

那种依靠单一产品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纯粹满足客户基本功能价值需求的产品已经难以打动消费者那一颗颗挑剔的心,他们需要的是能够让他们一见倾心,爱不释手的产品,而不同的人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要想依靠一种产品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战略营销强调对客户进行精细化的细分,这里讲的精细化是区别于传统的基于客户表观特征(性别、年龄)的细分方法,战略营销的细分标准是客户需求,根据需求的不同划分客户群。

同时企业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每个企业的能力都有其特殊性,而且不同的企业,他们的资源状况是不同的,企业能够对客户群提供的价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并非所有的细分客户群都是企业的目标客户群。

选择企业目标客户群必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第一,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不要试图定位于所有的客户群,那样只会分散企业有限的资源;第二,不一定最有价值的客户就是企业应该定位的客户群,只有最适合自己能力和资源的客户群才是最好的细分客户群。要尽量避开强势竞争对手更适合的客户群,除非要通过竞争吞吃竞争对手。

聚焦

太阳表面的温度在10000℃以上,可为什么连地球上的一张纸都点不着?原因很简单:

它离这张白纸太远,距离越远,作用力就越小。它的大部分热量都被大气层折射和损耗掉了。它太分散自己的能量了。阳光普照的结果就是哪里都有阳光,哪里的阳光温度都不高。

但是我们有办法让太阳把纸点着,靠什

么?靠聚焦。我们用放大镜把太阳的光聚焦到一点,就可以把纸点燃。

我们经常感受到企业资源的不够用,其实资源永远是稀缺的,管理的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配置资源。如何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收益,让每一分钱都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这就需要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从客户需求出发,规划企业的营销方案,并发育企业的运营实施系统,为您的目标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

万通集团的冯仑董事长曾经提过一个市场营销的“精确制导”理论。他说,在过去,要炸掉一座桥,需要300颗炸弹,然后把这个桥炸毁。而现在不需要了,但是企业要花费300颗炸弹的力量,精确定位这座桥,然后一个炸弹就把这个桥炸毁了。如果不能实现精确制导,再好的炸弹,如果找不到桥,也没有任何的用处。

而一个企业的成功就是设计一个好的机制,让公司所有人都对客户负责。通过客户细分,让公司所有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为哪些客户研发产品、制造产品,为哪些客户提供服务。

这个聚焦的焦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客户。而不是财务部拿着放大镜对着营销聚焦,营销部拿着放大镜对着生产聚焦,生产拿着放大镜对着采购聚焦,这样火是点着了,但到处起火,以至高层的任务就是整天灭火。因此战略营销的聚焦是客户聚焦

也就是说,在客户细分基础上,定义客户价值,同时对公司进行营销管理系统的整合,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强化员工的客户意识。让公司的员工都为客户设计和生产产品,而不是为老板设计和生产产品,更不是为自己设计和生产产品,让营销人员准确的传递客户价值,客户服务人员都体现客户价值。把全民营销的观念引入公司,塑造一个战无不胜的组织。

增值

企业的定义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战略营销基于客户价值,对客户进行细分,通过聚焦,获得企业经营发展所必需的“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来源于一个公式:

超额利润=(更高价格-更低成本)×更忠诚客户(持续购买)

一、更高的价格。通过客户细分,企业可以生产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产品。当客

户的特殊需求被满足之后,客户就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比如,有人喜欢特殊口味的牙膏,如果在市场上看到,她就愿意为这个特殊的口味支付更高的价格。你买一包香烟,高档烟,几十块、上百块一盒,而普通的,只有几块钱。差别在哪里?差别不大,都是烟草包装出来的。而价格的差别来自于,不同的香烟满足了不同人的不同需求。特殊需求被满足之后,消费者愿意为这个特殊的需求支付更高的价格。如果你的产品,跟别人的不同,能够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你就可以把价格定高一点。越是定高,客户越是觉得你的产品跟别人的不同。

二、更低的成本。通过客户细分,我们非常明确我们的客户是谁,我们的客户在哪里,我们的客户需要什么,他们为什么购买等等。明确客户定位可以减少我们企业那些无谓的投入,使得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更加聚焦在专一的产品和市场上。我们就非常有效地生产制造我们的产品,销售我们的产品,而不会盲人摸象。明确定为客户群之后,公司所有的部门和员工就会非常清楚,他们在为谁生产产品,为谁销售产品。决策效率就会大大提升,避免了公司内部的扯皮。从而降低了公司的管理成本、销售成本,甚至研发成本和生产成本。降低了库存,降低了我们的广告费用等等。这些都能够提高我们的利润率。

三、明确的客户细分,可以提高我们客户的忠诚度。因为我们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了产品,客户满意度提高。同时因为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同市场上存在差异,客户在市场上难以找到替代的产品,因而客户不容易流失。客户的忠诚度提高。客户的忠诚带来客户的重复购买。客户的重复购买提高了产品的销售量,同时,客户的重复购买,会降低我们的销售费用。

5.什么是战略读后感 篇五

什么是生产与战略管理?许多公司的战略与执行几乎完全脱节。我们的研究显示,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执行层领导上的失误,组织中存在的系统力量阻碍了战略的实施。组织需要一套战略管理流程以及战略管理机构以及相应的报告会议制度来确保公司战略管理成为一项可持续性的动态的管理工作。

一般来说,在分析什么是生产与战略管理中,有效的公司战略管理需要三个方面的保障:

1、战略管理流程保障:有效简洁的战略管理流程将确保公司在一个持续动态的氛围中不断的进行战略评估和调整,不断地验证公司战略设立的假设条件,同时也不断调整公司的战略执行的路线和行为。

2、组织人员保障:以战略为中心的公司都在总部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机构,即我们所说的战略管理办公室(office of strategy management,OSM),配置专业人员负责监督所有与战略相关的活动。

3、制度保障:在分析什么是生产与战略管理中,公司战略管理不仅仅需要流程和人员保障,还需要公司从公司相关的会议和报告制度上进行保障。

博意门战略管理流程服务内容包括:

战略管理流程建立公司战略管理流程,形成一个动态的可持续性的战略管理流程;

战略管理办公室协助客户建立公司战略管理办公室机制和流程,提升战略管理能力;

公司战略报告系统建立公司统一的一整套的报告系统,使战略报告成为高层领导最重要的决策依据;

公司战略执行评估会议指导客户正确开展战略执行评估会议,提升会议效率;

战略沟通和学习建立公司战略沟通计划和方案,保证公司战略在组织内部的充分的沟通和学习;

在分析什么是生产与战略管理中,这些能力能够帮助我们的客户创造下列价值:

建立公司战略管理流程,使公司战略管理成为一项动态的、持续性工作;

建立公司总部级战略管理的专门机构,确保公司在总部层面有战略执行的组织人员保障;

建立公司战略报告系统,提高公司报告的战略聚焦性,提升决策分析的战略关注度;

提升公司会议效率,并协助公司高层讨论战略中心话题;

周景慧(某全球500强公司培训总监、中国职场思维导图研究会钻石专家!)

某全球500强公司培训总监,国内一流的思维导图专家,从事企业培训教学与研究16年。45岁。

现为北京天下伐谋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钻石职场思维导图专家。

先后15年在全球500强公司任中高级管理人员,有多年大型企业中高层管理工作经历及培训工作经历,积累了丰富的企业管理和教学经验。毕生致力于思维导图与系统思考等思维训练课程的培训与研发。

制定完整的战略沟通和学习方案,提升员工的战略意识;

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又称生产手段。)

其中劳动资料:是指人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的总和,包括生产工具、土地、建筑物、道路、运河、仓库、机器、设备、厂房等。

劳动对象:政治学上指在劳动中被采掘和加工的东西,可以是自然界原来就有的如地下矿石,也可以是加工过的原材料如钢材等。

在分析什么是生产与战略管理,在任何社会生产中,人们总是借助于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劳动产品。在生产资料中,生产工具起决定性作用,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生产资料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成为特定生产关系的物质承担者。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不同,因而生产资料也具有不同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属于资本家所有,丧失了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只有在资本家的支配下,才能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生产资料成为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表现为生产资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是公有财产,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生产资料不再表现为生产资本,而成为生产基金的物质形式。

6.什么是战略读后感 篇六

——全球即将进入中国世纪。未来10年,中国可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不会像日本一样,加入西方阵营。

——中国领导人很希望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为什么不呢!他们再次觉醒的使命感,是一股势不可当的力量。

——他们将坚持和平崛起的路线,奉行邓小平韬光养晦的指示,在经济及技术上争第一。但不会接受美国在二战后主导的世界秩序。

李光耀说,他在中国问题看法上出错的可能性大约1/5,“如果观点无误,那中美两国将在未来几十年展开激烈较量”。

这正是我一再说的:“全球一盘棋,中美大博弈!”

中美博弈什么?过去如何?未来如何?这要从1979年谈起。

自1979年迄今,中国已经有过了三个战略机遇期,战略互动的对手都是美国。第一个机遇期从1979年到1991年,当时中国决定换一条路走,即改革开放,但一无理论指引,二无经验参考,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正巧美国要打“中国牌”对付苏联,跟中国建交。这段时期是蜜月期,美国在许多方面给予中国协助,中国也牢牢抓住了这个机遇期,搞四个现代化。但此一机遇期在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告一段落。

1991年到2001年,是第二个机遇期。美国主要是克林顿执政,冷战结束,苏联和东欧波浪潮掀起,美国十分自负于其价值与体制,并希望将所谓的“华盛顿共识”放诸四海。于是对中国极尽诱导之能事,每年并以“最惠国待遇”为饵。此一期间,两国关系已不若上一阶段,并先后发生银河号事件及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但总的来讲,尚称不恶,乃在2011年以中国入世,双方满意,告一段落。

2001年开始,小布什新保守主义鹰派团队执政,时美国国力丰盈,十分嚣张,竟列出所谓的“邪恶国家”名单,并视俄与中为竞争对手。但“9.11”事件搅乱了布什的“路线图”,为了反恐,先后发动阿富汗及伊拉克战争,结果元气大伤,债台高筑,其后再遭世纪金融海啸冲击,美国完全无力东顾。中国则继续韬光养晦,抓住了第三个宝贵的机遇期。

综观过去的三个机遇期,中国战略互动的主要对象都是美国,但互动性质则有所不同,依序分别是:美国(1)利用;(2)诱导;(3)警惕——中国。但很明显,到第三阶段时,本已想对付中国,却被反恐战争所累,不得不暂时搁置。

奥巴马2009年上台之后,决定全盘调整战略,进行战略东移,重返亚太,剑指中国。而此时中国GDP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了。这即是李光耀目睹的、并赖以对未来预测的现状。不妨就把奥巴马上台之后的形势看作是中国的又一个(或第四个)战略机遇期——与前三个一样,互动对手仍是美国,让人关注的是,互动性质又将是什么?

套用春秋战国的历史经验,中美互动的逻辑不外两种模式:一是合纵,六国联合对抗秦;二是连横,被合力对抗的秦,联合六国中最大的齐,共同对付其余的五国。在奥巴马第一任期中,由希拉里主导的就是合纵战略,积极联合几乎所有中国周边国家一起对付中国,所以她是一个合纵派。美国有没有连横派?新国务卿克里是不是?需要时间观察。但基辛格肯定是个连横派,他在《论中国》一书中主张中美应共建“太平洋共同体”,非连横而为何?当然,近来中国一再向美国倡议的共建“新型大国关系”也是一个连横的概念。重要的关键点是,无论是共建“太平洋共同体”或共建“新型大国关系”,要如何共建?换言之,共建的基础为何?在哪里?

事关中美关系及世局演变,李光耀描绘了可能的趋势,但未给出答案。容我在后文中有机会进一步深入分析。

7.《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篇七

今天上午,我在堂上学习了《幸福是什么》这篇文,通过学习,我更加理解了“幸福”这个词的含义。

文讲述着这样一事情:有三个孩子正在挖井,忽然来了个貌美如花的姑娘,就是这个姑娘,让三个孩子对“幸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位姑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寻找,并约定十年后在这个井边相见。十年后,三个孩子如约而至,他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社会上,许多人都非常幸福,比如说:环卫工人,他们专心致志打扫大街,使城市更加卫生,这样他们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感到幸福;警察,他们为民除害,保证人民安全,这样我们就不必害怕,警察们也为此感到幸福;老师也一样,他们把知识传授给我们,让我们见多识广,将来如果有学生出人头地,那老师们会感到快乐幸福。

在我的生活中,能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我很幸福;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事,为父母减轻负担,也很幸福;当我生病了,爸爸妈妈细心照顾我,我更加幸福。

幸福是什么?一句话概括,幸福要靠劳动,要靠自己的创造。

当你感到幸福了,你就是最快乐的!

大家一定知道幸福是什么吧。相信大家对幸福都不陌生,这是多么美好的形容词呀!但人们却找不到真正的幸福,连我从小到大也对它没有真正的认识和了解。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我怀着期待的心情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篇,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三个勤劳的孩子他们约定分别去寻找幸福,十年后再来这个地方相见…… 幸福可以用许多词代表,例如:吃、喝、玩、乐、有钱……都是现在人们心中的&qut;幸福&qut;可是那几个孩子十年后见面时相互讲述自己的经历……那你知道他们的幸福是什么吗?

8.《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篇八

悦来初中——郁亚如

我寒假里翻看了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一书,刚一看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说实话,我从来没对一本书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虽然有些章节哲学意味比较浓,不是很容易理解,但我每看一章节,就做些简单的摘录,及时的总结出里面的一些思想观点。经过将近一周的阅读,我终于读完了这本书,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颤,收获很大。下面我想从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感想。

1、教育的含义

书中谈到“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简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而其它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的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

我非常赞同他的这些观点,细想我们从小到大所学的知识,有多少还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简直是太少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一直是在强迫下学习这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不明白学习它的意义,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我们的灵魂没有被唤醒,我们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想象力都被强迫性的教育磨灭了。将来等我做了老师,我要努力去唤醒学生的灵魂,去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我一直以为学习本该是件快乐的事。每个人生来就有探究的欲望,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当我们去接受新鲜的事物时,我们的内心得到了满足,我们会获得一种快乐。

2、计划的必要性和全盘计划的危害 “教育绝不能按人为控制的计划加以实行。教育计划的范围是很狭窄的,如果超越了这些界限,那接踵而来的或者是训练,或者是杂乱无章的知识堆积,而这些恰好与人受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人,只能自己改变自身,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有丝毫的强迫之感,那效果就丧失殆尽。

把整个人类的存在视为一个群体组织的全盘计划——这种计划在根本上就受到人类理解力的限制——是对真正人性的扼杀,这些计划侵吞了属于人的自由。

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学校应为每一个人创建一个智力和精神的基础,这一基础对掌握其他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

教学活动中的读、写、算的学习并不是既能的获得,而是从此参与精神生活,细心地把握其中的美,而不是外在的手的动作和理解运算。”

3、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

这个观点真的说出了我的心声。我一直追求完整的精神生活,寻求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在生活中,对物质我不太注重,衣服穿着舒适就好,饭可以吃饱保证营养即可,我的电脑在宿舍是公用的。我喜欢躺在床上全身心的听音乐,沉浸在歌曲所描述的那种场景和心境中,去体会主人公的感受。看电影的时候我也会不知不觉的进入情境,随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或喜或悲,看完电影才猛然意识到那只是虚构的情节。午后的一杯奶茶会让我的心情非常愉悦,听着雨声心里会特别清爽。有时我会因为陷入某些思考而平静或烦恼很久,尤其是当我追问为何而活着或教育的意义时。很多时候同学总会说我天真,笑我傻,去追求那种不现实的生活,去思考这些根本没有答案而且在他们看来毫无意义的问题,有时我也以为这是我的错,我的较真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无谓的苦恼。现在我终于明白,我那不是天真,不是较真。我一直在完整的精神中享受着生活的美,一直在追求真理。

4、教育的意义

“人不只是经由生物的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人的教育重复出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在个人赖以生长的世界里,通过父母和学校的有计划教育,自由利用的学习机构,做后将其一生的所见所闻与个人内心活动相结合,至此为止,人的教育才成为的第二天性。

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

教育帮助个人自由的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

5、教育的危机

“当教育的本质发生问题,当教育的信仰开始动摇时,人们就会有意识地寻求教育目标何在。

如果变得日益严重的教育本质问题,竟被人们如此地忽视,那么教育就会变得丧失根本目标而不稳定和支离破碎。它带给学生的不再是包罗万象的整体知识,而是混杂的知识。

当代教育已出现下列危机征兆: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却缺乏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教育方法和技巧亦不断花样换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此外,就是教育一再出现的特有现象:放弃本质的教育,却去从事没完没了的教学经验、做一些不关痛痒的调查分析,把不可言说之事用不真实的话直接表达出来,并不断地更换内容和方法做种种实验。如此这般,就好像人类把好不容易争得的自由,花费在无用的事物上。自由变成了空洞的自由。一个连自己都不信任的时代去关心的教育,就好似从虚无中能变出什么东西来。”

上一篇:温暖的旅程 初中生亲情作文800字下一篇:给学校学生的表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