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市)规划实习报告

2024-08-04

城镇(市)规划实习报告(精选6篇)

1.城镇(市)规划实习报告 篇一

关于开展全市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的报告

市委政研室: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精神,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遵义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市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按照遵义市委关于2013年重大课题调研计划的通知要求,我局组织相关科室人员深入全市部分镇乡开展示范镇建设工作调研,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遵义市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方案》,将对我市54个示范小城镇建设起到极大的推进和促进作用。附:遵义市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推进方案 遵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13年7月3日

遵义市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推进方案

为贯彻落实贵州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抓好我市在全省100示范小城镇中的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建设,推进全市12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要求

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发展定位。加快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提升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注重特色发展,彰显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民族风情和文化品位特色,建设“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城镇。坚持多元投入,整合各类资金,统筹推进小城镇机构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市直相关部门工作责任,推动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率先出形象、出效益。

二、工作目标

——规划工作目标。提升优化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总体规划,完成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详细规划,合理确定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

——建设工作目标。重点完善示范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健全项目库。实施8个省列市级示范小城镇“8个1”工程。每个示范小城镇建设或完善1个路网、1个标

准卫生院、1个社区服务中心、1个农贸市场、1个市民广场或公园、启动1个污水处理设施或垃圾处理设施、建设1个敬老院、建设1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4个省级示范小城镇“8+3”工程,即在“8个1”的基础上,力争建设1个体育场、1个产业园区、1个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具体工作安排见附表1)。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示范小城镇建设城镇综合体。

——特色发展目标。按照“三小一特”的要求,打造“精致小镇、美丽小镇、富裕小镇、特色小镇”。4个省级示范小城镇编制“三小一特”发展规划,8个市级示范小城镇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适时编制。结合各示范小城镇特点,打造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小城镇。

——社会发展目标。社会生产总值比上年增加1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加35%以上,财政收入比上年增加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加19%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加21%以上;12个示范小城镇新增城镇人口2-3千人,城镇化率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12个示范小城镇完成政府投资1.3亿元以上,拉动社会投资13亿;12个示范小城镇培育12个主导产业,创办30个小微型企业,建设12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健全12个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

——绿色生态目标。4个省级示范小城镇按国家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标准进行创建,8个市级示范小城镇按省级绿

色小城镇要求进行创建。力争茅台镇列入国家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录,培育2个省级绿色小城镇。

三、工作原则

(一)规划先行,特色发展。以规划为龙头,结合交通区位、自然资源、产业构成、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实际,实行分类指导和建设,着力提升示范小城镇特色和品位。

(二)项目推进,有序发展。以项目为抓手,强化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民生项目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引导和推动农村更多人口向示范小城镇有序转移。

(三)多元投入,统筹发展。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强化招商引资,吸纳金融支持,通过多元化筹资,积极支持和推动示范小城镇协调发展。

四、重点任务

2013年,按照“四定三集中”的原则,确保完成重点任务。即:定路线图:优化规划,完善设施,培育产业,强化管理;定工作量:完成政府投资1.3亿元,拉动投资13亿元;定时间表:第一季度重点完成规划优化,第二季度重点抓重大项目确立,第三季度重点抓全面实施,第四季度重点抓督查考核;定责任人:市级联席会议决策部署,市直相关部门对应落实,帮扶单位承担“包干责任”,“一包到底”,市人民政府推进落实,县、区(市)政府组织实施,示范镇政府承担第一责任;集中人力:建立联席会议、部门对口帮扶、吸纳专家智慧、依托基层力量;集中物力:争取中央和省项目支持、市级和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项目倾斜、县级政府整合项目统筹安排;集中财力:政府加大投入、帮扶单位专项资金、整合资金捆绑使用、金融优先支持、推进招商引资。

(一)完善政策体系和技术体系文件。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指导和帮助下,研究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和指导性文件,为推进全市示范小城镇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技术保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市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基本情况信息库。

(责任单位:各县(市)政府和示范镇政府,各帮扶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

(二)建立示范小城镇工作台帐,健全基础数据信息库。规范“一镇一档”制度,建立示范小城镇规划建设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台账,动态收集完善相关文本、图片、指标等资料,在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率先推行信息化管理,健全基础数据信息库,逐步在全市推开。

(责任单位:各县(市)政府和示范镇政府,各帮扶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三)提升优化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规划。结合示范小城镇自身发展实际,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要求和“六型”小城镇的特点,提升优化总体规划,3月底前组织对总体规划(含“四小”专章)进行审查,4月底篇二:临沂市小城镇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临沂市小城镇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临沂市现辖三区九县,总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共180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1042万。近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全面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小城镇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

一、以生态城镇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小城镇建设管理水平。

1、以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临沂村镇分布面广,环境、资源、区域差别较大,在村镇建设中始终坚持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抓试点,树样板,以点带面,全面提高。重点抓好全市9个全国重点镇、29个山东省中心镇、23个市级重点镇的建设管理,通过推广典型村镇的先进经验做法,带动全市村镇建设。

按小城市的标准来建设中心镇。启动新一轮规划修编,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确定中心镇的规模、性质和发展目标,结合农村旧房改造,规划镇域集中居住区,合理布局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人口向驻地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中远期目 标要达到镇建成区面积5—7平方公里,镇驻地常驻人口5万人以上。

2、以完善基础设施为目标,大力增强村镇服务功能和承载力。重点搞好道路、供水、排水、沼气、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大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滚动发展,提升村镇服务功能和承载力,为村镇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提供载体和平台。全市现有村镇道路总长度31859公里,安装路灯80875盏,有56个乡镇自来水厂,自来水普及率达90%,累计发展户用沼气池30余万户。

气化临沂工作。目前,中心城区向县城、中心镇输配天然气管网建设全面启动,计划三年内完成泰—青—威天然气长输管线临朐分输站到沂水县的次高压管线,向临沂供气能力为每年5亿立方米,使中石油给我市的供气能力达到11亿立方米/年。完成临沂城各县的次高压管网,实现九县全部用上管道天然气,同时根据各乡镇和中心村的情况逐步将管网向村镇延伸,力争2020年实现“气化临沂”。根据中心村、连片社区建设情况,到2020年全市1130个中心村全部用上清洁、高效的天然气,目前的液化石油气、沼气作为中心村和连片社区建设当中的过度燃料。

水治污工作。新建道路和社区将全部实行雨污分流制。乡镇及连片开发社区新建道路和社区时,实行雨污分流制,规划建设一次到位,同时设计、同时建设。社区内配套建设

化粪池,避免重复建设和运营浪费。计划利用5-6年的时间,至12〃5末全市每个建制镇基本建成一座小型污水处理厂。有条件的地区,在县城周边乡镇、社区建设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或者配套污水管网,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目前,全市污水处理厂达到25座,日处理能力83.32万吨,为全国地级市平均水平的6倍,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9%,所有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

日常保洁工作。各县区、各建制镇负责垃圾处理有偿服务工作的具体实施,不断推进垃圾处理服务费征收和物业化管理体制建设。环卫所等专业机构负责有偿服务费用征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村(居)社区按照300-500名在册人口配备1名专职保洁员,负责路面清扫、河沟清理、垃圾分类收集至垃圾池。村(居)社区要配备垃圾运输车等清扫清运设备,每10-15户或每幢住宅楼至少设立1只垃圾箱,每个村居、每个社区至少设臵1座垃圾收集点或自卸垃圾箱。村集体配套物业管理费用。

3、以生态城镇、园林小城镇为抓手,全面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在全省率先推行市级“园林小城镇”、“生态城镇”评比命名工作,形成一套科学周详的指标评价体系和申报、评审办法,考核指标涵盖经济发展、人口就业、城镇建设、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市容环境、居民生活等七个方面

内容,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同时、鼓励县城、建制镇积极争创省级、国家级园林县城、城镇,极大促进了园林生态环保型城乡建设活动深入开展。

4、以建设“百年住宅”为方向,全面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自2006年开始,市建设局先后组织了五次农村住宅设计方案竞赛,编印成五种图集,印制15000余册免费发放到乡镇和村庄,引导农民群众按照优秀设计方案,建造实用大方、造型美观、质量安全、经久耐用的“百年住宅”,满足了农民群众搞好住宅建设的迫切需要。2009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加快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全市2009年竣工127628户,在建27171户,危房改造20498户,有575个村庄实施集中建设,形成了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市财政20093亿元专项资金分三批拨付,各县区配套资金33172万元。市土地增减挂钩周转金已拨付71775万元。各县区为农户办理小额贷款10159户,贷款金额38972万元。全市共减免配套费23372万元,节约设计、图审等费用1290万元。

二、调整优化小城镇产业布局,增强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和支撑。

1、明确小城镇建设发展目标。按照区域“产业中心、居住中心、基础设施中心、社会服务中心”的定位和小城市

的建设标准,打造“规模大、产业强、设施全、环境美”的明星镇。科学确定小城镇的规模、性质和发展目标,结合农村旧房改造,规划镇域集中居住区,合理布局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人口向驻地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2、全面规划中心镇、中心村。调整完善城镇村结构体系,形成城镇化水平提高和农村、农民减少的良性互动机制,构建起中心城市—县城—建制镇—中心村(农村社区)有机结合、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村体系。根据我市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形势,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村镇建设的意见》,指导各县区调整完善县域中心村布局体系,把所有村庄纳入中心镇和中心村覆盖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规划,明确中心镇、中心村涵盖的村庄。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确定中心镇的规模、性质和发展目标,结合农村旧房改造,规划镇域集中居住区,合理布局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人口向驻地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积极探索发展“大村庄制”,通过合村并点使弱小村、分散村、偏远村向中心村集中,由现有的村庄管理模式向农民社区管理转变,当前全市现有村庄7151个,共确定中心村1130个,并统一规划,加快建设,至2020年实现中心村(农村社区)篇三:市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小城镇是城市和乡村联结的桥梁,是农村一定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发展中小城市的基础。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促进小城镇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近期,我们就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市小城镇发展现状评析

近年来,我市小城镇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小城镇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规划布局逐步规范合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功能逐步配套完善,小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能力逐步增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小城镇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乡镇国土面积、人口、民族、经济总量、服务半径等,于2001年和2006年两次对全市乡镇行政区规划进行了调整,全市小城镇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市有县城建制镇3个,非县城建制镇24个,市域城镇密度3.39个千平方公里,建制镇率为54%,其中大通县有建制镇9个,xx县11个,xx县2个,xx区2个,xx区1个,xx区2个。全市城镇化水平为58.8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低于兰州、银川、乌鲁木齐。大通、湟中、湟源三县城镇化水平分别为20.5%、8.6%和21%,低于全国41.2%的平均水平。建制镇规划建设中紧紧围绕服务中心城区,辐射区域经济发展,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进一步合理。

2、规划编制更加科学,小城镇管理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各县区全面实施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全市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率达96%,其中三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全面完成并上报市政府审批。各地还根据建设需要有重点地完成了部分区域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工作也得到了加强,三县县城和

部分建制镇建立了城管机构,成立了管理队伍,依法有效地进行城镇管理,促进了小城镇健康发展。

3、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小城镇载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各地认真贯彻落

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小城镇建设的意见》精神,加大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投资多元化机制,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规划调控等措施,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实施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配套,城镇居民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大大改善,同时也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转移,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市用于小城镇建设的投资近6亿元。

4、试点镇建设取得成效,示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近年来,我市采取典型引路、试点带动的工作方法,选择了一些经济基础较好,有一定优势的镇进行扶持,取得了较好成绩。其中大通县桥头镇作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xx县多巴镇作为青海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充分利用交通和区位优势,实施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带动了设施农业、体育休闲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5、扩市提位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中心城区周边小城镇加快发展。为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xx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近郊的多巴、甘河滩、鲁沙尔、总寨等建制镇纳人大西宁核心城镇体系,通过西塔、宁大、宁湟、大湟公路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极大改善了周边城镇的交通条件,促进了这些城镇与中心城区的紧密联系。甘河工业园、生物产业园、东川工业园的开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甘河镇、廿里铺镇、乐家湾镇等的城镇化进程。

二、xx市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及制约因素

近年来我市小城镇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处于落后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小城镇规划方面:一是小城镇定位不够明确。一个小城镇没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据调查,一些地区由于缺乏对县(区)情、镇情的深人调研,没有根据当地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及城镇体系等因素来选择发展方向,造成小城镇建设缺乏固有特色和文化内涵,也缺乏进一步加快发展的产业支撑。二是规划起点不高。目前我市90%以上的建制镇总体规划由有一定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完成,但受规划经费制约,修编详细规划的很少,这是我市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因规划经费缺乏,未能聘请高层次的规划设计部门和高层次专家进行小城镇规划,造成规划起点较低,质量不高。三是规划执行难。从调查情况看,我市县城建制镇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相对较好,但其它建制镇规划执行较差,存在不按规划使用土地和进行建设的情况。其原因除个别领导对规划权威性认识不足、随意变更规划设计外,也有由于详细规划和专业

规划编制不到位,致使规划实施过程中缺乏操作性强的规划依据等方面的原因。四是规划协调不够。突出表现为城镇规划与交通、土地、水利、生态环境等规划协调不好,影响规划执行。

2、小城镇建设方面:一是小城镇规模小,功能不完善。全市27个建制镇中,只有大通县城人口超过5万人,达到我国现行城镇等级规模体系划分标准规定的县城人口规模。其它建制镇,大部分非农业人口不足1000人,镇区内相对集中居住的常驻人口不足5000人,小城镇规模小,布局比较分散、产业发展缓慢,经济集聚功能差,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不能很好地发挥经济支撑、产业带动作用。二是投入机制不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市大部分县(区)财政困难,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可用于建设的财力十分有限。同时,由于历史欠账多,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齐全,阻碍了城镇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调查情况,目前我市小城镇建设投入渠道单一,主要靠国家建设项目,多元化投人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对社会资本投向小城镇建设的吸引力不

强,存在不少困难。三是经济总量小,发展缓慢。我市除三县县城以外的其它建制镇,与沿海地区相比,大部分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总量小,发展缓慢。镇域人口尤其是青壮年人口,农闲时节大部分涌向市区、县城或外地务工经商,造成小城镇人气不足,财气不旺,集镇建设形不成规模。

3、小城镇管理方面:一是管理体系不健全。从调查情况看,四区三县虽然都设立城管机构,建立了城管队伍,但四区城管职能主要是市区城市管理,存在建制镇城镇管理缺位和不到位的现象,三县城管职能以县城为重点,其中大通县将部分城管人员下派到城关、黄家寨等建制镇,由当地镇政府管理,其它建制镇城镇管理中普遍存在无人员、无经费的问。二是城镇管理“政出多门”,土地、城管、交通、社会治安、社区管理及流动人口管理未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综合管理体系。三是建制镇规划区内特别是县城周边和城郊农民建房随意性大,管理不到位。四是城镇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建制镇没有建立或完善城镇建设管理制度,没有严格依法办理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手续,为今后城镇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三、加快xx市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对策措施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的重要实践,是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战略选择。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施扩市提位战略,加快“一区三园”建设,打造“世界藏毯之都”和海湖新区开发,都为西宁小城镇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要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1、xx市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市26个建制镇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发展程度各具特点,对小城镇建设不能等同要求,同步发展,而应按照规划超前、规模适度、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要求,突出发展重点,立足产业特色,进一步明确小城镇的定位和发展水平,把我市小城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有序和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二是坚持产业支撑、特色带动。坚持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举,立足小城镇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培育壮大城镇支柱产业发展。三是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要避免走均衡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梯次推进,有选择有步骤地优先发展重点小城镇,进而带动一般乡镇加快发展。四是坚持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经济效益、社

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大力推进小城镇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共同发展。

2、xx市小城镇建设重点:

一是率先发展三县县城,做大做强县城。从县城的整体功能和布局出发,统筹考虑规划,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发展定位,进行产业分工、壮大城区实力。

二是加快发展县域次中心,完善城镇体系。到“十一五”末,三县基本形成以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三县县城为中心,以大通县城关镇、塔尔镇、黄家寨镇、东峡镇,xx县多巴镇、甘河滩镇、总寨镇和xx县大华镇为次中心,协调发展,经济分工有序,功能优势互补,空间布局合理,整体结构协调的城镇体系。城郊五镇要充分依托省城大市场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西宁城“卫星城镇”。三是逐步发展一般乡镇。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把一般乡镇建成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生态优良,充满活力的新型小城镇,成为城乡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重要节点。

3、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加大规划修编力度。一是以《xx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城总体规划》为指导,尽快完xx县城体系及建制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搞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环境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等的协调衔接工作,同时,要做好市与县区规划的协调衔接工作。二是加快城镇详细规划编制。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向,高起点编制工业、商贸、住宅、文化等小区详规,以及近期建设规划和重要景观设计,提高城镇建设水平。三是市、县(区)安排专项补助资金,保证重点规划编制费用,确保小城镇规划修编如期完成。四是积极培养和引进规划编制专业人才,切实改

变目前县(区)规划专业人员紧缺的状况,为小城镇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人才支持。五是加强规划管理和执法。要保持规划的连续性,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对规划的实施管理一定要严格,对不遵守规划的建设行为一定要认真查处。

4、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建设项目。认真做好小城建项目筛选储备和申报工作,把城镇规划落实到项目中,通过项目建设实施城镇规划。特别是要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形成支柱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农村人口,壮大城镇规模。加大小城镇建设重点镇申报力度,使我市更多的建制镇被列为国家和省级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从而得到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二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小城镇建设,并对湟中、xx县等财政困难县给予倾斜照顾。各县区也按照一定比例拿出相应的配套资金,专项用于小城镇建设。各县收取的城市维护费应全部用于小城镇建设,严禁截留挪用。小城镇集体存量土地收益,除应上缴县区财政的部分,应全部留给小城镇政府,专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引进资金和项目,把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吸引到小城镇来,形成聚集效应。同时,加快小城镇各类市场的建设,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农 产品、小商品批发市场和综合贸易市场,积极发展商品流通、信息、咨询、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等第三产业。四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不断拓宽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通过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住宅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招标、拍卖等办法,经营好城镇基础设施经营权、专营

权、冠名权、广告权、收费权、租用权等无形资产。在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行业,可通过公开向社会招标选择投资和经营主体,实行政府特许经营。五是各级财政给予适当支持,整合城镇开发建设相关企业资源,在三县分别成立城镇投资开发建设公司,采取市场化运用方式,加快县域小城镇开发建设步伐。

5、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小城镇发展活力。一是深化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带资金到城镇建房、买房落户,办厂经商。凡在小城镇有固定住房和有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人学、参军、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同时,要正确处理进城农民与承包地和宅基地的关系,对进城落户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鼓励其有偿转让承包地的使用权。二是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妥善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小城镇的土地使用应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出让、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原则,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与小城镇建设规划相衔接,为今后小城镇建设留足发展空间。

2.城镇(市)规划实习报告 篇二

从上世纪80 年代提出加强素质教育至今, 已经30 多年, 这三十年也是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三十年。重视培养精英的高校教育渐渐转变为大众化的教育之后, 大学毕业生需具备的能力培养与责任感的提高成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城市建设类大学生是学习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给水与排水、建筑设备、建筑施工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受到建筑设计、力学计算、美学鉴赏等基本技能的培养, 掌握建筑设计、施工图绘制、简单结构的设计、城市设计等基本技能, 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局部规划、城市重点项目开发、房地产筹划和与最新政策法规相关等方面工作的城市规划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思路的铺开, 我国城市化进程将加快步伐。

一个城市能否规划得当, 关系着城市的发展与稳定布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公众参与热情的提升, 城市规划者开始从幕后走到前台, 城市建设类人才的价值越来越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 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受人注目。

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告诉我们:“实行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 在这个竞争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在这个注重自身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时代, 大学生需具备的能力培养与责任感的提升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话题。

最近十年内的研究与实践为我们指明:要实现城市建设类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责任感提高, 必须要在基础知识教学, 学术氛围的营造, 考试形式改革, 科学思维和实践技能的不断训练, 实践环节加强, 科学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得进一步完善, 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在高校教育中占到越来越大的比重。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加强对教师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将课堂教学、网络资源、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教学条件充分的利用, 从学校自身开始坚决的加强对学生责任感与综合实力的培养, 从教学质量的加强开始, 为国家培养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的工程建设人才。

一、能力培养探究

从我国素质教育实践的具体情况来看, 我国大学素质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严重问题:

首先, 大学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科学发展脱节, 导致大学生缺乏从自身特性探索成长的自由精神和主动意识, 产生了我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千人一面”现象。

其次, 大学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自我探索存在相悖之处。当前的素质教育依然是技能训练为主, 试图以更多的技能训练体系来代替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全面发展与自主学习。

最后, 大学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社会定位存在相左之处。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素质教育的设计越来越倾向于理想化或学术化的理性标准, 导致学校的素质教育难以适应大学生科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城市建设类大学生能力培养:

(一) 重视基础知识

理论知识是培养城市建设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责任感的基础, 没有扎实的专业理论, 培养城市建设类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责任感的提升就成为纸上谈兵。

在当下的高等教育中应首先加强基本知识、基本专业技能的教学与学习, 将图书馆、课堂教学、网络、实验室、实习单位等教学条件利用起来, 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从多个角度, 各个层面, 全方位的将城市建设类大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进行提高。城市建设类大学生具备了这些基础知识后, 还可以从校园内的图书馆, 互联网络等多个渠道, 在课外学习中多角度的提高专业水平, 让基础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全面、更系统, 同时可以进行不断地更新。

加强基础知识以及理论水平的同时, 训练材料收集以及检索的能力, 将外语、计算机等新兴的技能工具的提高作为新的重点, 让学生具备自主探索前沿知识的能力, 将自己在课堂上的基础理论学习进行延伸, 更加扎实的掌握学生所在专业的基础知识, 奠定综合实力与专业素质培养的基石。让枯燥的课堂与干涩的理论变得刚加生动丰富, 在提高学生兴趣与毅力的同时, 要结合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崇高的奉献精神的教育, 经常性的组织城市建设理论知识竞赛, 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以达到培养牢固的理论基础之目的。

(二) 加强实践能力

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到实际社会环境中认识问题, 运用自身知识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 心理能力、社会能力、职业能力、知识能力四个子能力影响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结构与功能。通过研究性创新实验训练, 学生能尽早参与科研工作, 运用所学知识独立的解决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具有创新能力与探索能力。

对于高年级学生, 可结合建筑施工、力学计算、美学鉴赏等基本技能的培养, 掌握建筑设计、施工图绘制、简单结构的设计等专业课的学习, 自主选择带有研究性质的课题, 向学校或学院申请相关经费;经过相关单位审批后, 可由学生与导师共同完成相关项目, 经过相关单位的验收和答辩, 对于成果突出的项目, 经过相关单位的推荐向学院或学校申请所在专业的科研奖励。我们还应与本省或省外实习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将长久合作作为工作重点, 加强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应与实习单位共同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合理的规划, 制定合理的的课程见习和顶岗实习的教学大纲和指导书, 明确每一次实习的要求、内容、地点。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需要和办学的实践经验, 使各高等院校除了通过教学实践性环节和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性实践活动外, 还组织学生以社会主体的角色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让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到施工场地或重点工程项目中参加实习、锻炼等。

(三) 提升道德教育

大学生是否具有德与才而言, 无德无才是废品, 有德无才是半成品, 无德有才是危险品, 有德有才是正品。道德教育不仅是“两课”教学内容, 也是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教学目的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职业素养等基本修养进行培养, 要求教师通过自身的修养与专业水平对学生起到带头作用。在高校的道德素质教育中需要学生:先学做人, 诚信正直, 勇于拼搏;做一个做真学问的人, 刻苦学习, 探索科学, 勇于创新;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发自内心的奉献, 真诚的奉献, 不图回报的奉献。

(四) 开拓创新能力

提高创新能力我们要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 一方面, 我们大学生应该在有限的大学时光里主动配合营建诸如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文化等性质的创新团体;另一方面, 我们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可以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 如图书馆、实验室等各种硬软件方面的环境资源;同时, 身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主动走出校门, 不应该仅仅屈居于大学校园, 尽可能多的参加社会调研, 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并在实际活动中及时反馈, 形成最后的成果;努力培养使用科学思维去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能够禁得住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 在实际感受中发现和挖掘自己的真正兴趣, 并将其推广拓展, 坚持不懈地在思考和探索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善于在问题的关键点上用反向特殊思维考虑, 不断地培养行之有效的直觉感, 把通过思维所产生的灵感火花及时珍藏记录, 成为探索的新型发现。

培养创新能力, 必须搭钩完善的的知识体系。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 创新就成了支撑的一潭死水。扎实学好基础课程知识是我们大学生培养创新力的基础。在学习中获得更为丰富和扎实的知识基础, 就能够提升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更容易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产生灵感、寻得妙方。

因此, 打好专业基础才能成为创新的基础。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 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 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行业发展趋势, 善于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积极投身科学探究, 锻炼提升创新技能, 促使自己在整个科研活动中探究挖掘问题的实质, 最终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

在学校期间参加各种承载力学、结构设计竞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技术运用能力、创新成果表现能力等创新技能, 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全神贯注参与各种竞赛, 努力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在需要付出艰苦的思想劳作的同时, 更是一种探索和尝试, 我们要敢于尝试, 敢打敢拼。为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 应该培养坚韧不拔、善始善终的创新精神。参加学术创新活动可以提升我们的学习兴趣激发我们的创新潜力, 促进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社会责任感提升探究

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教育构架都是为了塑造他们所需要的人才, 我国着力倡素质教育也是正是为了培养适合我国发展趋向的人才。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 其中一个尤为重要内容就是学会用成熟和理性的思维去更好的为人处世。学会为人处世有着多方面的要求, 而其中的首要方面便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困扰和限制, 很多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淡化的歪斜, 这和当今社会生活要求人们所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相互斥。因此, 培养和树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就其内容而言, 社会责任感的实质内容随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自我认识, 即自我意识是道德和道义责任的必要前提。教育的这种社会责任是由教育主体对作为教育接受者的学生的塑造和培养来实现的。这就是弗洛姆所说的:“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使个人具备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起到应起的作用的资格, 将其个人的个性塑造得极为接近社会个性, 使他的欲望满足于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求。”在有些大学生重才而轻德、其社会责任感淡化因而难以担负历史重任的今天, 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社会责任就在于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就大学生而言无德无才是废品, 有德无才是半成品, 无德有才是危险品, 有德有才是正品。首先, 高等教育应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是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前提。对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多种理解, 可分为两种方式, 一种是将个人与社会在某些层面对立来, 另一类是将个人与社会在整体层面统一起来的理解。

应从以下方面注重当代城市建设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一) 加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通过做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弘扬传统文化, 使他们的责任感转化为发自内心的行为来帮助大学生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应积极配合,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宽容和思维发展空间, 教导他们尽量多去考虑别人, 让大学生明白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相应的社会责任。

同时学校应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自我意识,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思想, 帮助他们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将个人的发展与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 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有意识的将社会需要内化为个人的成长成才实现目标, 在对社会的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奠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深厚的人文底蕴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能够使大学生免受不文明、低趣味的不良影响, 对于培养大学生对人类命运的关爱、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有着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是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资源, 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子传播融入教育。二是拓宽观察视野, 在专业教学基础之上注重人文教育的培养。三是重视隐性教育, 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人文教育的实质作用。

(三) 建立一个社会责任感评价体系

学校教育应把社会责任感作为一项基本内容, 在学生评优与升学中, 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科目。在社会责任感的评价体系中, 应当精简和优化社会责任感的考核指标使其成为实践中切实可行的项目。在公务员的录用与政绩考评、企事业员工的录用与晋职加薪等其他领域的考核中社会责任感也可以作为一项必要的考核内容。

(四) 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

广大青年学生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改变。社会在大力引导大学生时, 应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 让他们能够更为及早的接触社会, 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思想教育, 感受到自身责任, 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提高服务社会自觉性和主动性, 更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五) 开展多种多这样的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是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教育的主要媒介。学校应结合实际开展灵活可变的教育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学活动中要用富有时代精神和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模范人物以及学生身边所存在的责任典范教育激励学生, 促使他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成为未来社会的可靠之才。

(六) 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

利用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协作提升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应该通力协作和共同努力的德育工作, 生活中的各方面中都应尽可能的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就家庭而言,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

就家庭而言, 父母, 在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 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做到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父母不仅要求孩子学会做事更要学会为人处世, 积极承担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责任。就学校而言, 在完善和深化教育内容, 改进教育方式的同时, 还要完善响应责任感培养教育的评价、监督、奖惩机制, 营造从教学到教育、从管理到服务、从学习到生活全方位的责任感教育氛围。

通过这些措施让大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承担各种责任义务, 获得直接而深刻的成长体验。另外学校还需在加强学生家庭和沟通社会合作上下功夫, 与家庭和社会在责任感培养上共同亮剑, 共同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进献力量。

就社会而言, 社会责任与精神世界不单是一个教育问题, 也是一个制度性问题。当前我国社会责任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些社会生活领域, 存在部分公民社会责任的制度规范方便存在极为严重的短板。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需要在教育重点和规范制度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县城镇规划自查报告 篇三

一、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情况

“九五”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县委、县政府对城乡规划工作的认识逐步深化,树立了“先规划后实施,富规划穷实施,铁规划钢实施”的城市规划理念,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注重质量”的原则,聘请高资质的权威规划设计单位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

2006年,因“九七”规划对**长远发展战略估计不足,各项规划指标偏低,规划较为滞后,已经不能适应县域城镇化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效指导**县的城市建设。县人民政府报经市政府批准同意对“九七”规划进行修编,通过考察邀请竞聘的方式委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修编任务,修编工作正式从2006年9月份开始,在完成县城地形图测绘工程和前期基础资料调研收集的基础上,于11月份拿出了总体规划(修编)初步方案,初步方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后,于2007年8月份完成总体规划修编成果。2007年8月7日,延安市城乡建设规划局与**县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并邀请省、市、县专家召开了评审会议,会议一致同意通过规划的评审,并形成了评审意见。之后,我县将规划成果通过新闻媒体和设点向全县进行公示宣传,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对征求到的意见与 专家评审意见一并反馈规划编制单位进行了修改完善。完成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后,依法提请县人大常委会于2008年4月2日**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四次全会会议通过,报延安市人民政府于2008年8月5日(延政函„2008‟66号)号文件批准正式实施。

新规划的修编为我县近几年来开展城市建设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十一五”期间,县城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保障性住房等领域兴建了一大批重大项目,极大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县城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在统筹城乡发展这一大环境下,我县在撤乡并镇后行政区划发生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进行了修编调整,加之,近几年我县在城市建设中也出现了许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中心区行政、文化、商业、居住混杂,直接影响城市建设形象,二是随着县城人口增长,人流物流量不断加大,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今后城市发展要求,县城停车场、市场、广场、物流、商业、餐饮等功能比较短缺、滞后,面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延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要求,延安市各县区在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市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重新调整修编县城总体规划。通过考察对国内几家知名规划设计院的技术力量、各类规划成果和对**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思路和工作大纲进行比较,最终选定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三所承担。目前,县城地形图测绘工程已于9月份开始,编制工作前期资料收集调研工作业已展开。

二、详规规划编制情况

在县城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我县于2008年完成了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编制面积达208公顷,控规覆盖率为35.3%,是我县城市建设管理的主要技术依据。根据县上建设计划,完成了县城南部片区(杨庄科至变电站巷)、城区前桥沟、三马路东侧、城隍庙沟及城北大桥沿临过境路东侧区块、城北二道河及教育片区、太白山休闲公园李家沟片区等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面积178公顷。

三、工业园区规划情况

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县城共分为四个组团,即城北组团、中心组团、城南组团和工业组团。工业产业主要布臵在城南杨庄科至开发区曹家沟,规划为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规模相对较大的城市工业片区。考虑到县城发展实际,2007年,县委、县政府着眼于调结构、转方式,在全市率先启动建设了县域工业园区。园区毗邻双河乡政府驻地,处于城区下风向和周河的下游,接近省道303线,适宜于工业生产。县上 3 先后投资1.1亿元,通过筑堤改河、挖山填沟整理出可利用土地1000余亩,2009年达到“五通一平”,具备了入驻条件,可供25家企业入驻。先后被省上列为全省重点扶持的100个县域工业园区,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园区产业定位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现已有鹏翔食品、永祥豆制品、鑫丰农业、羊绒精梳厂及LED照明等9家企业率先入驻。

四、规划建设管理

4.城镇(市)规划实习报告 篇四

城市电网规划是电力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根据规划期间的负荷增长以及电源规划方案确定相应的最佳电网结构,以满足电力可靠、安全地输送到负荷中心的前提下,使电网的建设和运行费用最小。目前城市化发展步伐迅猛,经济发展更为快速,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引起用电负荷的增长,届时现有的电网情况将无法满足经济增长和人民用电量增长的需要。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发达城市地区的电力供应频频告急,局部地区出现相当严重的拉闸限电现象,这与电源建设一度停滞、电网规划建设长期滞后的历史问题有关。所以城市电网规划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到电力部门的安全运行,同时还关系到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的发展,科学地完成城网规划工作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负荷预测作为城市电力规划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在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负荷预测的目的就是提供负荷发展状况及水平,从已知的用电需求出发,考虑政治、经济、气候等相关因素,对未来的用电需求做出的预测。同时确定各供电区、各规划年供用电量、供用电最大负荷和规划地区总的负荷发展水平,确定各规划年用电负荷构成。

(一)负荷预测现状研究

在电力改革进一步深入、电力市场逐步形成的今天,电力负荷预测工作已变得越来越重要。科技发展为电力负荷预测提供了各种理论和方法,如弹性系数法、灰色模型法、回归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和单耗法等。

1、电力弹性系数是反映电力消费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国民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的宏观指标。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弹性系数已经变得捉摸不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节电技术和电力需求侧管理、新经济(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不断产生和发展,以电能替代其它非电能源的范围不断扩大,电力与经济的关系急剧变化,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的变化步伐严重失调,使得弹性系数难以捉摸,使用弹性系数法预测电力需求难以得到满意的效果,应逐步淡化。

2、灰色系统理论是反模糊控制的观点和方法延伸到复杂的大系统中,将自动控制与运筹学的数学方法相结合,研究广泛存在于客观世界中具有灰色性的问题。有部分信息已知和未知的系统称为灰色系统。

3、回归分析法是通过对影响因子值(比如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人口、气候等)和用电的历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确定用电量和影响因子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实现预测。

4、趋势分析法是根据已知的历史资料来拟合一条曲线,使得这条曲线能反映负荷本身的增长趋势,然后按照这个增长趋势曲线,对要求的未来某一点估计出该时刻的负荷预测值。

5、单耗法是根据第一、二、三产业每单位用电量创造的经济价值,从预测经济指标推算用电需求量,加上居民生活用电量,构成全社会用电量。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预测方法从研究的角度、建模的出发点到数据的形式、数据样本大小以及适用条件等都有所不同,因而要想将各种方法摆在同一尺度规范下进行比较是相当困难和不科学的。各种预测方法都具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着重从预测目标、期限、精确度和预测耗费等诸多方面作出合理选择,在预测成本允许的范围内,寻求能获取所需精度的预测方法。

从以上几种负荷预测适用的条件看,回归分析和趋势分析致力于统计规律的研究与描述,适用于大样本,且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模式一致的预测;灰色模型法是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整理来寻求规律,它适用于贫信息条件下的分析和预测。对中、长期预测,回归法、趋势分析法、改进型灰色模型较为合适。

由于电力负荷的特点是经常变化的,不但按小时变、按日变,而且按周变,按年变,同时负荷又是以天为单位不断起伏的,具有较大的周期性,负荷变化是连续的过程,一般不会出现大的跃变,但电力负荷对季节、温度、天气等是敏感的,不同的季节,不同地区的气候,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对负荷造成明显的影响。因此要想使预测的需电量和最大负荷尽可能地正确和接近实际,就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和采用正确的负荷预测方法。

产值单耗法一般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在分析影响产值单耗的诸因素的变化趋势基础上确定单耗指标,然后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指标预测电力需求,单耗法需要做大量细致的统计、分析工作,近期预测效果较佳,对城镇电网的电力负荷预测作短期的研究分析,产值单耗法较为合适。

(二)用电单耗法 用电单耗法是以国民经济的行业划分为基础,分行业进行电力需求预测,再累计相加得到总的电力需求。它是电力公司广泛使用的传统的电力需求预测方法。

各部门以及行业需电量,采用用电单耗法,就是根据预测期的产值(或产品产量)和用电单耗计算需要的用电量。

部门用电量=部门产品产量×用电单耗

或部门用电量=部门产品产值×用电单耗

国民经济行业用电分类将全社会分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城乡居民生活两大类,这两大类又分为若干项,具体可划分如下: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水利业-水利业-其它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地质普查勘探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物资供销仓储业+其他各类事业+水利业+其他

城乡居民用电量=照明用电+家用电器用电+其它

全社会用电量=国民经济全行业用电+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第一产业用电+第二产业用电+第三产业用电+城乡居民生活用电。

预测步骤:

收集各行业的产品产量及产值计划;

确定用电单耗;

计算各行业的用电量。

此种预测方法是以政府部门同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为基础,并综合分析近年各产业产值的单耗变化趋势而计算出的,因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是政府计划部门在收集多方面的资料,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而制订的比较权威的规划,因此用该法预测的需电量是比较准确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单耗的变化趋势,即要考虑前几年的单耗变化规律,还要考虑电价、技术革新、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多方面因素对各产业产值单耗变化的影响。

第二部分论文内容提纲

一、绪论

(一)引言

(二)负荷预测实现的目的和意义

(三)负荷预测的特点和原理

(四)负荷预测现状的研究

(五)单耗法负荷预测基础资料的收集

(六)单耗法负荷预测算例分析研究

(七)结论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目录

[1]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

[2]电力负荷预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肖国泉、王春、张福伟主编

[3] 电力负荷预测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牛东晓、曹树华、赵磊主编

[4].城市电网规划总量负荷预测系统的开发应用 天津大学出版侯磊主编

[5]现代城市电网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M] 中国电力出版社蓝毓俊主编

[6]城市电网规划与改造中国电力出版社陈章潮、唐德光主编

[7] 初论适合城市电网规划负荷预测方法中国电力出版社代力东主编

[8]农村电网规划中的负荷预测安徽电气工程院出版黄才起主编

[9]农村电网规划中区镇负荷预测究湖南电力出版社方金林主编

[10]电力负荷预测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电力出版社王承民主编

5.生态市建设规划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五

将我们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市建设,做了大量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工作,最终形成的生态市建设规划理念较新、体系科学、主题突出、措施实在,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对我市的生态市建设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1、规划编制有一定基础。**是宁、扬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经济上既受南京都市圈的有力带动,又受上海经济圈的强劲辐射,目前已逐步成为全省沿江开发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我市经济增长动力不断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城市竞争力、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均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实施了一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全市已有1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6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为生态市创建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2001年我市被命名为全国生态示范区以来,积极开展创模、创卫等活动,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提高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为生态市创建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同时,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群众对人居环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作为,采取院地合作的形式,聘请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和扬州大学的专家学者参与规划编制,既吸收借鉴了国内外生态建设的新理念,又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发挥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为生态市创建提供了有力保障。

2、规划指导思想明确。规划立足于把**建设成为中等规模的、生态型、现代化的滨江工业城市的发展定位,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市建设指导思想,主旨鲜明,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又符合**构筑五大经济板块、培育四大产业集群、建设三大园区的发展战略。同时,规划既紧扣人与自然和谐这一主题,又围绕这一主题,从生态功能区划、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生态人居体系建设、生态文化和能力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凸现了区域特色,展现了**特点。

3、规划体系比较合理。规划编制部门注重对生态市建设内涵的把握,在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市生态建设的现状和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市将来生态建设发展的主要目标。规划建设的五大类重点工程项目涵盖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生态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与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人居体系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管理等多个方面,覆盖了我市整个行政区划范围,具有较强的导向和支撑作用。规划既明确了生态市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又注重从我市实际出发,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指标考核体系,是指导我市生态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我委建议本次常委会审议通过**生态市建设规划。

二、规划工作存在的不足

尽管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作了扎实有效的前期准备工作,生态市规划编制走在扬州各县市的前列,为生态市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目前来看,随着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的强势推进,经济发展对环境支撑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市创建还面临诸多难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的36项考核指标中,目前还有20项未能达标,创建难度较大;二是全市实施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审计的企业数目还不够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尚处于起步阶段,生态产业链有待形成;三是农村生态规划编制工作落后,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发展不平衡;四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地表径流污染严重,目前缺乏有效管理机制;五是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尚未开展,生态市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有待建立,等等。对照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我们认为规划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进:

1、规划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增强。要努力将近期建设和长远规划有机结合,把生态市建设任务分解细化到每个部门和乡镇,具体落实到每个时段和项目,尽可能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要对部分规划指标做进一步论证。有些指标,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的比例、森林覆盖率等指标要根据现状作出实事求是地分析,并会同相关部门合理确定,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

6.市城乡规划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篇六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州第十次党代会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强党的建设、激发工作热情、推动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思路,把党的建设作为凝心聚力、推动各项工作的源泉来抓,作为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动力来抓,作为转变机关作风、提升城乡规划管理水平的保障来抓,将党建工作贯穿于中心工作的全过程,积极有效的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市城乡规划局成立于2011年5月,机构人员从2011年9月至今相继到位。局党支部成立于2012年2月15日,现有党员9人,其中:女党员1名,男党员8名,40岁以下党员7名,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3名,本科以上学历党员7名。

二、工作情况

我局全体党员干部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下,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共同努力,促使机关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推进,服务和保障城乡规划管理事业的能力不断提高,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具体为:

(一)抓责任制落实,把党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建工作的要求,年初,我局党组认真分析了我局的现状,结合实际,一是健全了“局党组负总责,机关党支部具体抓”的党建工作责任制;二是制定了2012党建工作计划,并对党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了全年党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积极把党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三是坚持“三会一课”等定期例会制度和搞好党建调研,切实抓好落实。

(二)加强学习教育,提高党员综合素质能力

不断改进创新、丰富党建工作内容,积极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州第十次党代会、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和中央、省、州、市各项各项政策、方针,切实抓好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一是构筑以局党组中心学习组为龙头、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以集中学习为重要手段的学习格局,切实抓好党员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二是采用“四个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的目的。包括:

多形式多方法结合:采取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专家辅导、个人自学、集体研讨、学习交流等形式开展党的理论学习,扎实抓好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建设。

学历与能力的结合:鼓励在职工作人员学历、职称的晋升,注重干部职工综合能力的培养。

专业知识指导实践结合:要利用各类规划论证会,听取专家的设计分析点评,从中提高规划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学习调研与总结提升结合:注重调研学习,分析提炼总结,并撰写调研文章,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

(三)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作风建设年”、“三敢三拼、推动跨越”活动开展为契机,按照市委“十大项目,百项任务”的要求,结合我局实际,扎实抓好各项活动的落实,努力推进发展型党组织的建设。

一是认真落实党内各项制度建设。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的权力结构运行机制,通过各种形式强化学习和内部制度的健全,我局紧紧围绕优化发展环境、服务重点项目和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扎实开展行政效能监督,解决工作效率低下、办事推诿等问题,促进全体干部职工勤政高效。

二是认真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党员队伍作风建设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按时召开民主生活会和党风廉政专题会议,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积极查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符合实际的整改措施,加大力度督促和检查廉政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三是在全体党员之间开展党员分类定级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带动全局干部职工拼搏努力,扎实干好各项工作,从而有效推进我局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以“四帮四促”、“联乡驻村”工作开展为契机,我局班子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帮助地松镇松江村村委会改善办公环境,并对该村部分困难户进行了走访慰问,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了部分难题,全年共落实帮扶资金物资以及技术支持等合计1.5万元。

(四)以党建促发展,积极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一年来,我局全体干部职工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紧密团结、迎难而上,积极抓好党建工作,以党建促工作,以党建促发展。带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认真抓好城乡规划编制和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各项工作取得有效进展,较好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城乡规划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实现了市、镇(乡)总体规划全覆盖。目前,XX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基本完成,已通过州级评审,力争年内通过省级评审。今年投入专项资金455万元开展的各乡镇总体规划编制(修编)工作,已全部完成乡镇驻地地形测量和总体规划编制(修编)工作,并已按程序完成审查和报批工作,实现了乡镇总规全覆盖。同时积极争取投入75.24万元资金开展了牛场、龙昌、地松等乡镇近期建设范围4km2控制性规划编制,年内完成评审;启动了牛场镇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另外,投入138万元完成了全市27个村驻地共计约16.2平方公里的地形图测量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及5个民族自然村寨规划编制工作。并组织完成了公交客运规划、住房建设规划、农村危房改造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积极启动了《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城市路网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强化规划服务与指导,全力为重点项目建设做好技术服务。积极配合做好体育中心、独立高中、五月花职校、湘福商贸城、行政次中心、城北交通综合服务场、9号地块安置区、葛镜西路安置区、磷酸盐厂安置区、马场坪“11.1”事故统建安置区、文峰广场、人民广场、藜峨公园、9号地块、八一矿粉厂片区改造、城北渔村片区开发等重点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规划方案编制等技术服务工作。目前,各项目进展顺利。其中:行政次中心、体育中心、独立高中、9号地块、八一矿粉厂片区、城北交通综合服务场、9号地块安置区、葛镜西路安置区、磷酸盐厂安置区、马场坪“11.1”事故统建安置区等规划方案已通过审查;马场坪“11.1”事故安置区、9号地块项目等项目已开工建设,其它项目正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同时,整合人才技术资源,切实配合市直有关部门和乡镇完成各项规划工作。配合住建局完成XX市区和陆坪镇、龙昌镇、牛场镇、地松镇、凤山镇、黄丝镇等6个乡镇排水专项规划申报材料的准备;配合财政局农综办及各乡镇一事一议项目道路统计、工程验收等工作;配合民政局完成牛场镇双龙社区、龙昌枫香树社区等“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社区规划以及殡仪馆项目的各地块测量及土石方计算和XX市区行政地图制作等工作;配合市征地拆迁指挥部对已征地块上图及现场指认各项目相关地块用地红线等工作;完成陆坪镇道路改造和道坪镇谷龙村新区道路方案设计;配合完成了210国道改造拆迁甘粑哨安置区规划方案的编制;配合移民局完成格里桥电站及瓮福磷矿搬迁等项目搬迁安置等历史遗留问题。三是健全了规划管理,提升了规划服务水平。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拟定了《XX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暂行)》、《XX市规划公示制度》、《XX市建设项目规划批后管理规定》、《规划执法巡查制度》、《XX市规划核心区个人建房管理(暂行)规定》等5项制度,严格按照制度办理,杜绝人为因素的干预。同时加大法律法规宣传。结合“六五”普法工作的开展,采取悬挂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摆放宣传展板,组织巡查车深入乡村和集市对《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现场宣讲等形式开展大规模的宣传及咨询活动。通过横到边、纵到底的宣传,为促进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是规划服务效能不断提高。通过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管理的程序和内容,理清职能职责,逐步形成分工清晰、相互协调、运转快速的工作体系;同时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并把民主决策机制引入到审批工作中。全年共完成各项行政审批事项229件,其中,核发“一书两证”148本,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14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2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11份,建设工程竣工规划认可证1本;同时,配合国土部门完成采矿权延续及矿山临时用地审查52宗,配合发改部门完成建设项目立项备案审批29件。

五是利用政府网站、规划展板等形式先后对体育中心、八一矿矿粉厂、湘福苑综合服务市场、福泉中学、行政次中心等规划方案进行了公示,提高了规划审批的透明度。

六是规划执法稳步推进,信访案件得到妥善处理。建立巡查机制完善规划执法程序,实行日常巡查与群众参与管理相结合模式,每天对城区规划区范围进行规划执法巡查。一年来,总共发出停建通知书93份,对不听从执法劝阻依然强行修建的实行现场拆除103起,同时协助牛场、地松、龙昌等乡镇打击违法违章建设30余户。同时做好信访件办理工作,全年26件信访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有效维护信访人的正当合法权益。

一年来,我局的党建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经过全局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党委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积极通过进一步开展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保持稳定、促进和谐的作用,着力解决我局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业务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努力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为城乡规划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区人大常委会在区委的领导和上级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围绕全区发展大局,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区委六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认真履行法定职责,竭力做到服务大局更加主动,监督工作更具实效,代表工作更有活力,自身建设更为加强,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率先发展、更好发展、更快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

截止目前,先后召开了5次常委会会议和49次主任会议,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8项,发出审议意见书1件,开展执法检查2次,组织人大代表视察7次,组织专题调查、调研3次,开展集中联系代表活动1次,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2人次,做出决议决定5项,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37件。配合自治区、市人大执法调研和检查8次。

一、围绕中心、突出主题,监督工作务求实效

常委会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部署,选择事关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开展监督工作。

加强法律监督。年内集中检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贯彻实施情况,听取和审议了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XX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情况的报告。对区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开展了代表旁听庭审活动。跟踪监督了区人大常委会道路交通安全法执法检查意见落实情况。

加强工作监督。一是按照审查监督区本级预算办法的规定,做好预算审查和执行监督。常委会会议专题审议了预决算执行情况、国民经济运行情况、预算执行审计等有关经济发展方面的专题报告,为全区经济有序运行提供了保障。二是助推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常委会就全区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开展了全区工业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的专题视察,监督促进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年内还听取和审议了区人民政府关于招商引资工作情况的专题报告。向代表和组成人员通报了我区招商引资工作的可喜成绩,组成人员提出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财政贡献率等审议意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健康发展。三是监督促进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按照区委“大力发展民生事业”的总体部署,继续密切关注民生问题,听取和审议了区人民政府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报告,深入开展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有力推动了我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

加强干部监督。常委会依法履行对拟任人选的审查、任免程序,切实加强任前监督。对拟任人选的基本情况,坚持提前印发给组成人员充分酝酿,努力把群众的满意度、公认度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标准,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权。常委会采取听工作汇报、组织检查调查、年终报告履职情况等多种措施,强化对依法任命干部的任后监督。一年来,共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2人次。

常委会通过不断强化事前学法、事前调研、规范程序、跟踪监督和连续监督等环节的工作,使常委会开展的代表视察、执法检查、专项调查、听审报告等形成的调研、视察和检查报告的质量不断提高,提出的审议意见和建议更科学,更切合实际,更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今年常委会关于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视察报告和关于信访维稳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得到了区委的高度重视,区委主要领导对这两个报告专门做了批示。在全区信访维稳工作视察报告中,通过调研归纳出的六个方面主要问题和隐患及报告中提出的“要推行区人民调解指挥中心的做法、形成大调解格局”、“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加大排查化解力度”、“切实增强工作力量、强化综合调处功能”等重要意见和建议被纳入到了全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实施方案中。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视察报告中提出的“加快设施农业提档升级”、“推进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坚持数质并重并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换”等建议,为区委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7月份,就此方面的工作由区四个班子主要领导带队,组织有关部门和重点项目区的负责人,专程赴辽宁、山东等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在常委会森林法执法检查过程中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先后两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并就林权制度改革制定了进度表进行专项推进。

二、夯实基础、搭建平台,代表工作不断深入

常委会尊重代表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为代表服务意识,积极为代表执行职务创造条件,并把代表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始终坚持常抓不懈,从而使代表工作不断深入。工作中做到了“四个注重”。注重提高代表素质。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健全完善了代表小组学习制度,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代表培训,认真组织代表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经济知识以及人大业务知识。在开展的调研、视察及执法检查等工作前都组织了相关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专题讲座,讲座除工作组成员参加外,还邀请部分代表列席,全年共举办8期。在10月份召开的乡镇人大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有2个代表小组和4名人大代表交流了代表小组活动经验及代表履职经验。

注重搭建代表活动平台。一是认真组织代表参加视察活动。年内,先后邀请84名代表参加了常委会组织的农牧业产业化、信访维稳、民族工作、工业重点项目建设、社区建设、政府十件惠民实事落实情况等集中视察活动。二是积极组织代表参加执法检查。年内组织22名代表参加了常委会组织的森林法、城乡规划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三是积极开展代表专题调研活动。先后组织9名相关界别的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开展了人口与计生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专题调研。在调研过程中,代表们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常委会决策提供了参考。四是继续坚持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制度。年内共有14名代表列席会议,增强了常委会工作透明度,也有效拓宽了代表知情渠道,增强了代表议政督政积极性。

注重督办代表建议意见。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建议意见办理工作,始终坚持以代表建议意见办成率、代表满意率来衡量代表工作成效,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到实处。对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61件建议意见,经认真研究后专题召开了交办会,提出了具体的办理要求和办理时限,明确了承办单位的承办责任和常委会内设机构的督办责任。常委会会议还听取和审议了代表建议意见办理情况的专题报告,并邀请了相关代表列席会议,增强了办理结果透明度。对常委会7月份开展集中联系代表工作中征集到的7个方面48件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经主任会议研究,常委会在向“一府两院”转交专题报告的基础上,决定对代表提出的开辟设施农业绿色通道、解决寄宿制小学接送孩子的车辆安全问题、制定全区整体旅游规划并协助具有旅游资源的乡镇制度详细规划等3件代表建议意见应引起职能部门高度关注并予以解决的代表建议意见进行重点督办,并于9月份召开了专题交办会,正式交承办部门限期办理。特别是代表们多次提出的“关于尽快开辟设施农业绿色通道”的建议,常委会将政府落实情况列入常委会会议议题专题审议政府关于此项建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有力推动了代表建议意见的较好落实。

注重发挥优秀代表示范带动作用。在赤峰电视台《今日松山》和松山时讯开辟了“代表风采”专题节目和栏目,对10名优秀人大代表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广泛宣传;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选择优秀代表交流履职经验;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乡镇人大主席和部分人大代表现场观摩代表领办、创办的产业基地,既激发发代表的履职热情,展示了优秀人大代表的风采,也充分发挥了优秀代表的示范带动作用。各位领导:

根据县、乡关于开展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的安排部署,一年来,本人切实履行总支书记抓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团结带领村党总支、村委会一班人,立足村情,认真落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各项措施。经过不断改进党建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党的自身建设得到改善,村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党建工作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两委班子工作能力得到一定提高。下面,我就我村党建工作述职如下,请各位领导、同志们评议。

一、抓学习,促民生,办实事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构建打造党建工作的“核心工程”。一是建设“学习型、思考型、进取型”的两委班子,坚持每月一次的两委学习制度。在两委班子成员及党小组成员当中开展以“学理论、学科技、查信念、查作风”为主题的活动,提高了大家对党性观念的认识,同时也促进了党群关系的进一步密切。一年来,全村投入300万元着力打造美好乡村省级示范村建设,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投入30万元对老村部进行改造,并建造了服务大厅,改善了办公条件,方便了群众办事,得到了市、县、乡各级领导好评;投入40万元对万河路和尧七路实施了硬化,改善了交通条件;投入20万元对五口当家塘、五合支渠、新建台方进行硬化和整治;全年发放各项资金70余万元,包括低保、危改、综合补贴、农保理赔、计生奖扶、殡改破棺等;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开展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把优秀的同志选进班子里,充分发扬了民主,在党务工作中,严格执行党务公开制度,对于村内的大事,严格按“四议两公开”规程操作。

二、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密切联系服务群众

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广泛征集群众的意见,开展“一诺双评”活动,扎实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和全程代理制度,定期对党员承诺进行回头看。这些活动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的联系,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及为群众办实事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提高了党服务群众的能力。

三、加强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针对我村党总支党员年龄普遍较大,文化水平偏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村总支积极搞好组织发展,加强基层力量,党总支还适时确定了党员干部活动日,利用农家书屋和电子阅览室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学习,通过看新闻、收看远程教育,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以及学习《党章》、十八大精神,农业科学知识、法律法规等,提高了党员的思想认识和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同时,通过党员会议讨论党总支的各项工作,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没有很好得完成既定的目标和任务。譬如拟定了明确的工作计划,但在具体落实的时候不够谨慎和完备,导致了工作中一些小问题的存在。这些问题都是没有很好践行“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工作原则,没有很好的发挥进取精神。

二是党员和干部培训形式较单一。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作用是做好各项党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基层党组织由于其特殊性,党组织成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提高他们的各项能力是推动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但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仅仅停留在给党员和干部进行讲座培训和主题讨论等为主的室内培训,而没有“走出去”,给他们进行一定室外的培训,形式比较单一。

三是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监督管理不足。部分党组织吸收新的党员后,没有组织有效的教育管理活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制度以及激励奖惩机制不够健全,对党员的监督不完善。同时党员自身也存在缺乏自我监督的自觉性,因此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约束管理很难发挥作用。

四是党建工作保障不力。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人员等保障措施落实不够。一方面,因缺少经费,造成基层党组织学习教育难、开展活动难、推进工作难的局面;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的党务干部绝大部分都是兼职,本身承担较多的业务工作,造成无时间、无精力去抓党务工作。同时,党务干部参加培训少,部分党务干部缺乏必要的党务知识,对新形势、新任务下的党务工作难以适应。

五、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1、提高认识,创新党建工作的思想观念。一是深刻认识党务工作的重要作用。要树立发展为第一要务的观念,要明确党建工作必须服从于发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把党建工作做到干部、党员关心的热点上,做到工作的难点上,放在作风的改进上,体现在各项工作的落实上,形成与村里工作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局面,充分发挥好党建工作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二是深刻认识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建工作的新要求。要克服“党建工作任务较软,内容较虚、中心工作为主,党建工作为辅”的思想,要充分认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党务干部的重要职责,不断增强党总支的亲和力与感召力;要坚持“虚工虚做”,以党建实效去推动本村工作的顺利完成。

2、强化管理,健全党建工作机制。一是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主要领导同志要负起党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二是建立党建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提高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三是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制度,要继续实行党员示范户、流动党员双向带动、党员承诺等党建工作激励机制,更好地激发党员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

3、立足本职,丰富党建工作内容。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促进地方工作任务的完成,作为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创新党建工作的载体,丰富党建工作内容,在工作方式上有所改进和突破;要结合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开展党建活动,突出“政治性、针对性、有效性、渗透性”,不搞形式主义,要在化解矛盾、理顺关系,调动积极性等方面来体现党建工作的成效,推进党的建设。

上一篇:蜀山文明校园创建方案下一篇:物理组集体备课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