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任职报告

2024-09-29

学生会任职报告(通用7篇)

1.学生会任职报告 篇一

调查报告

孤树镇孤树村村主任助理周春辉

2009年11月25日

驻村以来,我对孤树镇孤树村的情况开展调查研究,现将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孤树村基本情况

孤树镇孤树村是由孤树,东店子,定府庄,姚辛庄四个自然村联建起来的,该村位102国道两侧,距北京100公里,距玉田县城15公里。其中孤树有600户居民,2087口人,1800亩耕地。东店子村有44户居民,170口人,耕地220亩。定府庄有居民100户,390口人,耕地330亩。姚辛庄有89户居民,327口人,耕地396亩。我村现有两委干部9人。该村的主要产业有水泥产业,比较大的企业有弘也水泥,全扶水泥。

1、农业生产方面:农业收入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种植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果树主要是枣树。养殖业以养猪,养牛,养羊为主,养殖规模较大的有两户,每户养殖规模均在200头以上。

2、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方面:该村主要以农业种植,石矿承包,果树承包,闲散地承包收取承包费以及企业占地收取承包费为经济来源。比较大的企业有弘也水泥,全扶水泥。村民除了农业生产外一般到各个企业上班,以及从事一些建筑,建材,运输,销售方面的副业,还有一部分人到外地打工,村民生活水平比较宽裕。

3、基层组织建设方面:该村两委班子健全,两委会设在孤树村,两委会成员共有9人,其中交叉任职的有三人。张士国担任联建村的党支部书记,柴敏亭担任联建村村委会主任。两委班子团结一心,共同为联建村的经济发展努力工作。

二、三化建设基本情况

1、饮用水安装及道路硬化:全村现有大小街道全部实现水泥硬化,每家每户全部吃上自来水。

2、绿化:全村实现道路绿化。

3、净化:抓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对主要街道面粉刷防水彩色涂料。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1.土地资源紧张是该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孤树村是个大村,人口多,耕地少,居民宅基地用地,及企业占地也有一定的需求。如何使有限的土地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是一个难点问题。

2、村集体经济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因为街道水泥硬化的原因,村集体存在一定程度的负债,村集体除了收取承包费及上级补助之外缺乏其他资金来源,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存在一定难度。

3、村民创业缺乏资金及技术支持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深刻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使得全球经济萎靡,也对广大农民的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现在钱很不好挣,但是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日常生活费用,子女教育及婚嫁费用,房屋建筑费用,疾病医疗费用等。广大农民除了储蓄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理财方式。更不要说贷款创业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发放贷款时更加谨慎,普通农民办理贷款难度大,且手续繁琐。想投资创业的村民也因为缺乏有力的贷款担保而筹集不到资金,从而使创业计划搁置。此外还有技术方面的问题,个别有财力支持的村民因为缺乏技术支持,担心市场风险而满足于小富即安,小进即满。

四、建议及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的加以推进”。通过调查,结合孤树村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文章:

1:在原有资产的基础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从调查情况上来看,该村集体经济还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下一步,我要协助村两委会保护好现有的耕地面积,不能使之减少,更不能流失。同时在发展特色农业上下功夫,争取为村里引进一些优质项目。

2、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走特色农业之路。该村的特色农业是枣树,养殖。要充分发挥集体优势,鼓励适度规模化经营,让村内的特色产品形成规模。在市场的引导下,鼓励村民种植新品种蔬菜,在这方面重点抓典型示范,眼见为实,只要是好的品种,尝到经济甜头,就容易示范和推广。积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帮助村党支部不断扩宽渠道,多选择一些好的品种。尽快让村民得到实惠,这样就容易使其迅速发展成规模产业,协助村主任工作的同时,做好广大村民的思想转变工作。开展实用技能培训,采

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农技专家和致富能手授课,以培训班的形式定期,不定期的为农民群众讲授科技知识,深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他们在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养殖方面的技能。

3:加强对村民自主创业的资金及技术支持。建议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对农民自主创业的项目提供适当的贷款优惠政策,包括小额信贷和还款期限适当放松以及手续适当简化。同时也要在技术方面及抵御市场风险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定期聘请一些专家和致富能手进行指导,降低经营风险。同时要协助村委会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工作,为广大农民提供切实的保障。

4、搞好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要全面贯彻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使整个孤树村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上有一个新飞跃。针对农民的法制意识比较薄弱的情况,可以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尤其是关于农民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其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和维护村民自身合法权益中的作用。村内成立文艺表演队,开展好各项文体活动。建立图书室,绘制科普文化长廊,建立卫生宣传专栏。按时抓好村务公开,做到十二项内容齐全,达到五公开一满意的要求。

2.学生会任职报告 篇二

1积极影响方面

(1)增强合作和团队意识。班干部在班级工作和班级事务中,扮演着领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班级活动的策划、组织、大多由“干部阶层”决定,在班级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在班干部开展班级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普通学生的参与和配合,为了班级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维护班集体的荣誉,大多数普通学生非常配合班干部的指挥,扮演着服从者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普通学生可以从大局出发,放弃个人主观意愿,尽量按要求与其他学生配合共同完成班级活动。对普通学生的社会化来说,可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对他们今后的社会化起到积极的影响。

(2)培养评价“领导者”的能力。班干部作为班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们的表现,普通学生都看在眼里。称职的班干部能对工作认真负责,组织管理能力较强,能平等待人等。班干部的实际表现与普通学生对他们的角色期望是否一致或基本一致,决定他们对班干部能否胜任这一职位做出评价。若与他们的期望基本一致,则做出肯定评价;否则将做出否定评价。这一过程可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评价能力。

2班级学生社会分层对中学生社会化产生消极影响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社会分层,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区分人们在整个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中的不同位置,由此分辨社会中不同的活动集团——社会中不同的阶级、阶层和层次。社会分层体现了社会不平等的实质,同事也体现了社会各阶层对稀缺资源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程度上的差异。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他主张从经济、声誉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社会不平等。并提出了常用的社会分层的标准主要有收入、职业、教育程度和权力四个方面。

学校中的班级可以看作是一个小社会,在班级这一微型社会中,学生分层现象也客观存在。班级学生社会分层是指根据学生占有学业成就资源,班级组织资源,同伴群体资源的方式来决定学生在班级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比如根据学生占有学业成就资源的情况,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对同伴群体资源的占有情况来看,班级学生被分为三个层次:“受欢迎者”、“受忽视者”、“受孤立者”。还有就是本文要探讨的班级组织资源的占有和分配造成的班级学生的分层现象。

从班级组织资源的占有来看,即班干部职位的占有,在班级这样一个奠基性学习者的组织中,实际上也存在两个相对稳定的“阶层”——“干部阶层”与“群众阶层”。占有班干部职位也即拥有班级管理权力的少部分学生易形成所谓的“干部阶层”,未获得班级管理权力的大多数学生则相应成为“群众阶层”。这一分层现象的实质是班级组织资源的分配不均。班干部职位长期以来为少数学生所占有,剥夺了班级普通学生对这一组织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从而也剥夺了大多数学生担任班干部职位为全办同学服务和锻炼自我发展能力的机会。

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在班级活动的组织开展过程中,扮演着策划、组织、领导的带头人的角色,而普通学生则要听从班干部的指示和领导,是被动地配合者和服从者。普通学生大多时候与班级活动的决策无缘,长此以往,大多数普通学生便觉得班级集体活动就是班干部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便会慢慢地对班级活动丧失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样的情况对和谐班集体的建设有影响,同时对普通学生来说也浪费了通过活动锻炼成长的机会。

作为“干部阶层”的班干部,在普通学生面前,掌握着班级纪律的管理权,不时地传达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命令,扮演着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体验着由“干部阶层”所带来的高低位和高权威。而作为“群众阶层”的大多数未担任班干部的普通学生来说,很多时候只能遵从班干部的安排和命令,不能把自己对班级活动的想法大胆说出来转化为现实,只能处于被管理和被领导的地位。加之有些班干部常有错误的“官意识”,在管理班级纪律时滥用手中的“权力”,就会更加增强普通学生被管束的体验。可见,由于班级管理权力分配不均带来的班级学生分层现象对大多数普通学生的社会化产生消极影响。

同时,在配合班干部搞好班级活动的过程中,固然可以培养普通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但若在这个过程中普通学生养成一味服从的习惯,遇事缺少主见,易听任他人摆布,则对其以后的社会化产生消极影响。

班级学生社会分层不利于大多数普通学生参与班级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的是不平等,对其以后的人格健全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对全体学生更为有利的班级组织资源的分配方式和任职过程。

摘要:班干部职位是班级中的稀缺资源,只有班级中的少部分学生能够获得这一资源从而担任班干部,为班集体服务,而大多数普通学生没有机会担任班干部。班干部的任职过程对普通中学生的社会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教育工作者要发挥其积极影响,降低消极影响。

关键词:班干部,任职过程,社会化

参考文献

[1]陈桂生.班级民主管理意见提纲[J].江西教育科研,2002(11).

[2]刘云彬,吴康宁,程晓樵等.小学班级中学生角色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3).

[3]吴康宁.班级中的工具性角色、表意性角色及其引导[J].教育评论,1991(5).

[4]汪昌华.班级学生社会分层的涵义及成因[J].教学与管理,2006(2).

3.学生会任职报告 篇三

摘要:对陕西省西乡县“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结果与其个体特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考核等级与籍贯、学历学位均有显著性负相关,与专业有一定的正相关,但与性别、政治背景不相关。因此,村官选聘时应放低对政治背景的要求,并适当提高专科生的招聘比率;村官培训中应注重提高其处理村级事务的行政能力;此外,村官退出机制应逐渐与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断开联系。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任职表现;村官选聘;村官培训;行政能力;政治背景;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1.4;C93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1)02-0019-07

一、引言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村官”这一特殊群体也逐渐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著名学者吕书良(2008)认为“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壮大历经萌芽阶段(1995—2001年)、发展阶段(2002-2005年)、普及阶段(2006年至今)三个重要时期。伴随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村官”人数在不断扩大,2004年前年均招聘人数为数百,截至2008年底我国“大学生村官”的规模已经达到13万人。

“大学生村官”不是“官”而是“员”,广义上讲是指政府通过组织考核或考试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主要从事“三支一扶”工作或是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狭义上讲,就是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担任村支书、村主任助理(张敏2008)。本文讨论的“大学生村官”是指狭义上的村官。

“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的意义主要为:一是有助于推动基层组织的民主政治建设;二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力量,引进新资源;三是有利于优化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四是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曾令玉等,2010)。在农村人才枯竭与大学生就业难的时代背景下,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并长期坚持下去,对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就业均有重大意义。

对“大学生村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相关政策的解读以及大学生村官发展的历程及社会意义的宏观研究;二是具体到“大学生村官”现状方方面面的微观分析。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大学生村官”已经从尝试、讨论阶段进入了全国农村大范围普及的成熟阶段。当然,在“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与困境,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有关制度的不完善,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因素的制约。

张敏(2008)指出,“大学生村官计划”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依据,并且由于该政策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之间的衔接存在疏漏之处,“大学生村官”不得不面对身份的尴尬。覃雁君等(2009)认为,当前“大学生村官”发展所面临的机制困境是选拔机制还不尽完善与“大学生村官”管理虚化。相关法律的完善,是全面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基础,做到有法可依,“大学生村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侯金超(2010)认为,大学生担任村官的心态有待进一步调整,普遍存在专业不对口、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以及从业动机各异等问题。安勇(2007)指出现在的“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以下误区:一是把参加新农村建设当作进入大城市的“跳板”;二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急与求成;三是认为参加新农村建设是“大材小用”;四是在新农村建设中畏难怕苦;五是在新农村建设中轻视农民和农村干部。

面对出现的问题,很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均提出了各种意见。除了要完善法律规范及相关福利体系的建立外,还提出了要将高校培养与农村发展紧密结合,并提高“大学生村官”胜任现实工作的能力,目的均在于完善现在的“大学生村官”制度。为了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郑婷婷,2008),要着力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不断完善以“大学生村官”为中心的各方面制度。

马武等(2009)对“大学生村官”计划下的高等教育,提出了要不断创新,架起通向基层的桥梁,在专业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内容、教师聘用制度、教学方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五个方面进行创新改革,以应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

孙步宽(2009)构建了“大学生村官”的基本能力模型,并运用BEI方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村官”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问卷调查,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大学生村官”胜任特征模型由个人特质、政治素质、岗位综合能力、人际能力、发展经济能力5个因素共28个项目构成,系统地提出了“大学生村官”这一职位所需的各种能力,但还缺乏实证验证。

现有对“大学生村官”的研究均未深入到“大学生村官”自身因素这一层面,更没有将这些因素与工作绩效进行相关分析。本文以“大学生村官”自身因素分析为切入点,认为可能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表现的因素有:专业、性别、籍贯、政治背景、学历、所任职务等,并将村官的基本特征与政府的考核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出哪些因素是有利于胜任“大学生村官”的,为“大学生村官”的招聘等,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假设与分析方法

在专业分工高度发展的社会里,“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匹配这个问题显得异常突出,前面文献研究表明,“大学生村官”普遍认为专业不匹配已经制约了他们工作的开展(覃雁君等,2009);在日常工作中,尤其是在工作环境较艰苦的农村基层,与女性相比较,男性“大学生村官”在体力、组织力、个人意志、环境适应力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男性“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绩效应该会高过于女性;由于是到村任职,风俗文化对于他们的工作生活均有很大的影响,籍贯离工作地点越近的人,对文化越熟悉,工作表现应该越突出;而以服务农村基层为使命的“大学生村官”,他们扎根农村、奉献农村,中共党员的先进性将会得到充分体现,党员与预备党员背景的“大学生村官”会表现得更优秀;作为专业技术、文化知识的输送者,自身的学习程度应与他们的工作绩效成正比;由于在部分村子里将“大学生村官”任命为团支部书记,他们将主管村级事务中某一方面,相对于大部分的村主任助理、村支书助理,他们拥有更多的权力,工作绩效应该更高。据以上所述文献与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专业与绩效有显著的相关性;

假设二:男性“大学生村官”的表现要优于女性;

假设三:籍贯所在地与工作地的距离与绩效成负相关;

假设四:政治背景与“学生村官”的绩效成正相关;

假设五:学历与“大学生村官”的绩效成正相关。

本文主要是以陕西省西乡县的“大学生村官”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资料进行相关统计分析。该县从2008年至2010年共选聘了104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到目前为止离职的共有4人,离职率为3.8%。研究所有数据均由陕西省西乡县委组织部提供,对数据进行分类分层整理,全过程采用专

业统计分析软件工具SPSS 17.0。分析过程中采用了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前者主要分析“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后者主要检验前五个假设,以为完善“大学生村官”选聘与退出机制提供理论支持。为了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各指标进行了克里特的量化处理方法,其中:性别为男2,女1,籍贯为省外1、省内西乡县外2、西乡县3,政治面貌为群众1、民主党派2、团员3、预备党员4、党员5,学历为专科1、本科2,专业为农学8、管理学7、经济学6、工学5、医学4、法学3、理学2、其他1,任职为村主任助理和村书记助理1、团支部书记2、村主任3、村书记4;考核等级:称职按其排序先后分为三个等级1、2、3,优秀为4。

三、样本描述

所调查对象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出生时间呈正态分布。根据统计分析可知,他们大部分是出生于1985年至1988年间,累积百分比达到70.1%,平均年龄为25岁。民族分布统计的结果是汉族占据了绝对比率97.1%,少数民族仅占2.9%。

学生“村官”被派至各村,具体的工作主要是村主任助理和村书记助理,也有少部分人担任团支部书记及村主任等职务。50%的人担任村主任助理,45.2%的人担任村书记助理,仅有4.8%的人被聘为团支部书记。

“大学生村官”聘用期一般为两至三年,在该县聘用期为两年。在进行“大学生村官”制度建立中,选聘并入职的人数分别为13、40、51。在经过第一年的探索后,第二年人数倍增,第三年还有所增长。可见,在中央的政策指引下,各地方对于大学生人才引进的热情很高,并结合各地方的实际情况积极落实。

“大学生村官”聘用期一般为两至三年,从2008年选聘,2010年到期的“村官”将有1.7万多名,而各省在此之前自主选聘的3万多名也于2010年到期。2009年4月中组部等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为“大学生村官”明确指出了“五条出路”,即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王岑予,2010)。

调查中,绝大部分的“大学生村官”均表示不会继续留在农村。如图1所示,该县70%的“大学生村官”期满后选择了考录公务员,留任村干部及继续学习(考研)各占10%,而自主创业与另行择业各占5%。

四、“大学生村官”任职表现与其自身因素相关性分析

通过SPSS的相关性和交叉表的卡方分析,从表1的Pe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考核等级与籍贯、学历学位成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520和-0.601,并且其显著性检验均小于0.05,说明相关关系成立;并且通过分类变量的卡方检验分析,其渐近Sig远远小于0.05,也说明考核等级与籍贯、学历学位是显著相关的。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考核等级与专业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44,单侧显著性水平为0.125;并且通过卡方检验,其渐近Sig为0.000,远远小于0.05,说明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考核等级与政治背景、性别没有相关性,但是通过卡方分析可以看出,考核等级与政治背景是存在显著相关性的,与性别确实是独立的。

1、与专业的相关性分析

“大学生村官”的专业几乎涵盖了理、工、医、管等全部11个学科。从图2可看出“大学生村官”主要分布在管理学、文学,累积百分比为40.4%;其次是法学、教育学、工学;而通俗的认为应该是对口专业的农学却仅占2.9%。根据表1,考核等级与专业成一定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44,但单侧显著性水平为0.125,说明这种正相关关系有75%的可信度,而卡方检验的结果也证明假设一基本正确。说明了村官绩效的好坏受到专业背景的影响,在今后的选聘机制中应该更加关注毕业生的专业。

2、与性别的相关性分析

在所调查的对象中,男女“大学生村官”所占百分比分别为52.9%、47.1%,性别比率基本均衡,“大学生村官”选聘过程中不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并且相关性分析的结果也反应了考核等级与性别不相关,所以假设二不成立。虽然是到村任职,但“大学生村官”在日常工作中的工作环境挑战不大,尤其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被借调到乡镇部门工作。另外,“大学生村官”目前所做的工作,除了联系项目、进行创业外,大部分工作缺乏挑战性,男女均能胜任。

3、与籍贯的相关性分析

“大学生村官”的来源有很大的地域局限性,来自这个县地区的大学生人数占73.1%,省内县外的有22.1%,累积百分比达到95.2%,来自省外的仅占4.8%。如此看来,村官的选聘范围主要集中在本地区内,全国范围内缺乏流动性,这与“大学生村官”制度是以省为主体单位来进行规划实施有关,大学生也有回村工作、回县工作的趋势。从表1分析的结果可知,“村官”的任职表现和籍贯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20,籍贯离西乡县越远,在工作中表现得越出色,假设三不成立。

通常我们认为本地的大学生对当地的文化习俗等比较熟悉,可以较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可以更好的胜任工作。经过分析了解到,如果“大学生村官”是本地人,一方面在工作中不易得到村民的重视和尊重;另一方面他们与村民熟悉,工作中容易受到感情的影响,不能够很好地坚持原则;另外,由于从小熟悉当地的村组织是怎样工作的,到任后有随大流的趋势,很难实施开创性的革新活动。

4、与政治背景的相关性分析

“大学生村官”是作为先进人才被引进到各村,从事的是经营村级事务的管理工作。在具体的日常工作过程中,他们所代表的是村委会,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基层组织的先进性。从3年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表2),中共党员与预备党员累积百分比近77%,而群众不足8%,政治素养在选聘中得到了重视。

结合表1分析的结果显示,绩效与政治背景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是这种相关关系不是严格的线性相关,而是具有一定转折点的折线相关。其中,折线相关尤其表现在政治面貌为预备党员的“大学生村官”中,其原因可能是这一群体的“大学生村官”正处于入党前的严格的考察期,这一时期的表现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发展,因此,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得积极主动,力争把工作做到最好。而线性相关不明显,一是由于“大学生村官”身份的特殊性,非官非民的地位尴尬,对于村中事务没有决定权,削弱了他们政治背景的影响力;二是“大学生村官”实际的工作主要负责文件处理、村民培训等,权威来自于专业知识技术,而不是政治背景。

5、与学历的相关性分析

“大学生村官”主要由专科生与本科生组成,其中专科与本科的比率分别为31.7%与68.3%。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历与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601,说明学历与绩效成负相关,假设五不成立。

在实际分析中发现,学位为专科的“大学生村官”比本科的表现要好。由于专科与本科的培养目的不同,专科生与本科生在自身定位上存在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表现。

专科是培养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级人才,培养能适应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和广大农村工作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他们虽然在宏观层面和知识的广度上不如本科生,但是他们在操作层面的知识却更扎实。本科是培养较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级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工作的一般方法,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他们的知识面、理解问题的能力虽然比专科生要强,但是他们在操作层面的知识有待加强。

影响“大学生村官”绩效的更重要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其对自身定位的不同,本科生的定位要高于专科生,对于繁琐的、没有太多技术难度的乡村事务的处理,本科生的积极性和耐性不如专科生,他们的心还留在城市,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发现自己的知识用不上时就会动摇当初的念头;而专科生更能耐得住繁琐。这说明了对于“大学生村官”,在上岗之前需要进行认识上的培训,并能提供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发展乡村建设的通道,如果只把“大学生村官”制度作为一种解决就业压力的措施,是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压力的,只能把压力往后挤压,因此,应该建立一种途径,使得大学生能真正服务于农村建设,能在农村建设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才能真正的提供一种就业途径,并能完善农村的改革与建设。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实证分析为主,通过分析“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发现了一些确实存在的问题,如专业分布不均、村官流向不科学等。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应放宽政治背景,让更多的人参与“大学生村官”的选聘中来;应平衡专科与本科的比率,让职位与个人的匹配度更高;在“大学生村官”入职前,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村级事务行政能力培训;还要改革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退出机制,真正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时,在分析中也发现“大学生村官”的考核等级与籍贯成负相关,此结论虽然支持加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与经验交流,但是否有利于“大学生村官”更快更好地胜任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根据本文的研究,对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村官选聘应放低对政治背景的要求

根据前面的数据统计,中共党员与预备党员所占比率较大,应适当放低对“大学生村官”政治背景的要求。一是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出发点来看,“大学生村官”的主要职责是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发展本村经济、让农民富裕起来。在选聘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个人的管理及致富能力上,而不应该过多地考虑政治背景。二是在“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中,党建工作并不是他们工作的重点,过多的引进中共党员对于村子的经济发展并没有直接作用。三是放开政治背景要求,可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加竞聘,提高选聘的质量。

2、村官选聘应平衡专科与本科的比率

通过调查发现,在“大学生村官”中学位为专科的有31.7%,本科为68.3%,但相关性分析表明,专科生的工作表现要比本科生好。据此,建议在“大学生村官”的选聘时扩大专科生的招聘比率,给专科毕业的大学生更多的任职村官的机会。另外,由于学历学位与“大学生村官”的表现成负相关,因此建议在招聘村官时要慎重引进硕士甚至博士,避免造成人才的浪费。各种因素造成了目前农村发展环境的落后,还不能为高学历人才提供发展的平台。目前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应该把“合适”放在第一位。

3、村官培训应提高处理村级事务的行政能力

从高校到农村,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是纯理论知识教育,社会阅历与经验几乎为零,更没有处理具体行政事务的能力。但是,到村任职后,他们不仅要实现理论知识到实践产出的转变,还要学会面对知识层次不一,背景各异的各类社会人。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村级事务行政能力培训,是必需也是必要的,而且也应该纳入“大学生村官”的入职培训中。

4、村官退出机制应逐渐与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断开联系

从2010年开始,每年都会有一定规模的“大学生村官”任职到期,再次进行择业。根据政策指导,有“五条出路”可以供“大学生村官”选择,即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据统计发现有七成的“大学生村官”选择了考录公务员,一成的人选择考研究生;而对于应届高校毕业生,选择考研的人最多,其次是公务员。将两者结合起来看,这将不利于大学生就业,而两者也会形成一定的竞争,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建议将“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进行改革,既可以避免削弱“大学生村官”计划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功效,还可以减轻基层组织的负担。一是用货币补偿代替现有的退出机制。在“大学生村官”任期离职时,一次性支付一定额度的货币作为补偿,而不再提供其他政策优惠。二是通过相关政策对“大学生村官”流向进行调整。加大对留任村干部、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的支持力度,逐渐减小对考录公务员、继续学习的政策支持。特别自主创业环境的不断完善,可以为更多的“大学生村官”离职后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郑婷婷,2008,习近平强调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OL],人民网,(2008-12-22)[2011-01-06],http://tv.people.com.cn/GB/61600/8560336.html.

张敏,2008,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解读与思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4):31-34.

吕书良,2008,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3):53-39.

曾令玉,李晓云,米鹏,2010,大学生“村官”任职现状及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8(7):134—136.

覃雁君,王继超,黄彪,2009,关于“大学生村官”流失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J],开发研究(3):158—160.

侯金超,2010,“大学生村官”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青年研究(5):97-99.

安勇,2007,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误区及其对策[J],农业经济(6):25-37.

马武,仇文利,胡颖颖,2009,“大学生村官”计划下的高等教育[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2(1):72—74,121.

孙步宽,2009,大学生村官胜任特征模型初探[D],开封:河南大学.

王岑予,2010,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OL],大学生村官之家网,(2010-04-06)[2011—01—06],http://cunguan.youth.cn/zewj/201004/t20100406-1189389.htm.

4.到村任职大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报告 篇四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

到村任职大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报告

仲村镇到村任职大学生原有成员30人,男21人,女9人,分别担任15个行政村的书记或主任助理,中共党员11人担任书记助理,其余担任主任助理,截止日前,经村官本人申请,解除协议6人,留任24人。

一、基本状况

大学生到村任职,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他们虽然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缺少对农村的了解,但是思想上积极上进,工作上踏实主动,逐步克服了重重困难,表现出了很强的综合能力。08年的大学生村官经过一年的磨合,从最初的犹豫徘徊,转向踏实工作,逐步适应了环境,至此他们已经成功地完成了由“大学生”到基层村干部的角色转换。至目前,通过最初的岗前培训,以及“结对帮带”、帮扶农户科技致富工程等政策的落实,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对村情基本数据、地理人文环境已基本熟悉,对农村政策,村主导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渠道和重点工作思路也比较清晰。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村干部均表示将安心在农村工作,他们认为农村成果转化比较快,干起来比较有成就感。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于到村任职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在这一年的管理过程中通过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深入性。通过座谈发现,有34%的乡镇领导干部反映大学生村官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部分大学生村官想干事、更想干大事,但是由于对村级班子的运行模式不了解,虽然经过了各种培训,但是短期内面对盘根错节、琐碎繁杂的农村问题仍然无从下手,因此容易造成失落感,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和深入性。二是有些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工作认识不够到位。调查中发现,有60%的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是镀金,过一段时间就会离开,不会在农村长期工作下去。调查结果显示,有58%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村民不把他们当作村里人,对他们不信任或有所防备,认为他们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所以只是把他们当作客人,只安排一些临时性任务或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二,自我平衡感缺失造成思想不稳定。按照严格的选聘程序,他们绝大多数在大学里的表现都十分优秀,是校园里的精英群,备受关注,但来到农村,每天和农民打交道,远离了社会的核心阶层,被关注度也随之下降,由此而产生的强烈的心理落差让大学生无所适从。加之他们刚从大学毕业,没有经历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缺乏独当一面解决矛盾和驾驭局面的能力,因而一旦遇到复杂问题往往束手无措,村里的事情根本插不上手,那些带民致富的想法更是因为可行度低而被村民撇到了一边。工作条件的艰苦,人际关系的复杂,精神上的孤独,前途不定的迷茫使大学生心里产生了强烈的震荡。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一般在22-26岁之间的大专、本科、而聘用期一般是3年,但三年合同期满后,书本知识的生疏,其中极少部分才能考上公务员或研究生,更多的大学生村官面临重新找工作的现实,在三年后的就业择业形势未知情况下,大学生村官出路不明,没有确定的未来,他们很难安下心来工作,因此,大多数村官都还是在自己三年之后何去何从而焦虑,思想的重心难免更偏向于“走出去”。

第三,与农村融合度较低,组织纪律观念不够强。调查显示,28名大学生村官中,虽然大部分都来自农村,但80%以上的人根本没有参加过农村劳动,对农村工作基本上不了解。农村干部需要直接面对基层群众,直接接触各种矛盾和问题。但缺乏真正的农村经历,经验不足、方法欠缺,往往导致事倍功半,产生茫然无助的感觉。此外,大学生村官都是80后,思想比较活跃,自我意识较强,组织纪律观念较差,难以约束。在调查中发现,刚到任时,一些村官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宿舍存在脏乱差问题;生活随意,工作时间比较散漫;个别大学生村官在乡镇安排中心工作时,不服从管理安排,甚至个别村官认为,我们的工资和补贴是从中央、省市财政划拨的,为什么要服从乡镇的管理,造成乡镇工作的被动等等,需要乡镇再三解释、严格管理才能保证正常工作的开展。

三、采取对策及建议

第一,积极沟通交流,高度关注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

首先,组织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带头定期不定期下乡入村,与大学生村官面对面谈心交流,引导他们调整心态、转变角色,通过开展交心谈心活动等形式,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农村就业和创业同样可以大有作为,坚定了干事创业的信心。其次,组织部门应对大学生村官生活上予以关照,设法落实大学生村官的食宿问题,条件具备的乡镇要求尽可能的配备生活必需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再次,要通过召开大学生村官座谈会、评选优秀大学生村官活动,积极宣传工作中涌现出的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努力营造争先创优、创新创业的浓厚舆论氛围,切实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岗位吸引力和舆论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大学生村官成长,培育大学生村官成才的大格局。

第二,强化思想引导,给予真情关怀。组织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引导他们在思想上认同自己的工作岗位,认识到农村也是实现价值的大舞台、锻造本领的新天地,只要付出辛勤努力,一样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社会的尊重;在生活中正确看待困难,把艰苦环境的磨砺当作难得的人生经历,走出心理阴影。

第三,要健全激励机制,消除“后顾之忧”。适当提高大学生村官享受报考公务员、研究生加分并优先录取等优惠条件,适当延长在村任职的服务年限。制定鼓励大学生村官长期扎根农村作贡献的优惠政策,比如提高“村官”们的岗位津贴水平,帮助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坚持用事业留人,在项目、资金、技术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对业绩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委以重任等。

第四,加大培训力度,提升能力素质。乡镇党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对大学生村官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提升他们的能力素质。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交流会、观摩会等多种形式,组织他们学业务、学形势、学做人。安排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镇村干部为大学生村官讲授农村工作知识,特别是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和工作艺术等。邀请在农村创业有成的同志现身说法以及现场参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等,增强大学生官对农村工作的感性认识。

第五、转变管理模式,加强自我约束。建立大学生村官自我管理体系,由主导式、灌输式管理转变为引导式管理。成立自我管理机构,制定相关制度,定期组织开展活动,引导大学生村官加强自我约束、教育和激励,提升大学生村官的自我管理水平。县一级大学生村官自我管理机构,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服务、学习、交流平台,畅通信息交流渠道。由自我管理组织将中央省市的精神传达到村官中去;及时将大学生村官的情况及建议汇总上来;组织好大学生村官的服务和社会活动。乡镇自我管理机构负责各乡镇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服务和交流工作。

第六,明确责任,建立考核机制。建立大学生村官任职档案,详细记录每名大学生村官的学习、培训、工作、生活、考核、奖惩等情况,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一方面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职责、权力、义务和考核,防止“正事不干”或“无事可干”的状况。另一方面对大学生村官提要求、下指标、压担子,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时间、工作效果进行考核,对工作“不上心、不安心”的给予组织处理;对先进典型,要及时宣传,建立“优胜劣汰”的考核激励机制,营造“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氛围。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5.大学生下乡到村任职的述职报告 篇五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下乡到村任职的述职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

大家好!

我叫xxx,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就到衡山4个月了。今天,我有幸在这里向各位汇报几个月来的乡村管理人员生活,心情万分激动!这里面有酸有甜有汗水也有迷茫。

憧憬着对农村那种特殊的感情,20xx年5月25日,我参加了湖南省组织部的“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考试,经过层层选拔,很荣幸成为一名“大学生乡村管理人员”,并依我的志愿来到衡山担任“乡村管理人员”。现就任于开云镇龙泉村村书记助理,新的工作、新的环境,对我来说又是一次新的考验。自己的心情是既兴奋,又紧张。喜的是自己即将去农村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忧的是自己去了能否适应,能否胜任,能否顺利的开展工作。在上岗之前,我决心自己在调整磨合中不断地适应着农村工作,在与村委会其他工作人员以及村民的广泛接触中逐渐地熟悉了村情,而自己也逐渐地对这份工作充满了乐观和自信,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一、勤学苦干得民心

20xx年8月,我来到了白泥村。刚到村时,村民们曾用怀疑的眼神看着我,“这个小伙子到我们村干啥?上了大学不在城里呆着跑回村里图啥?是来镀金的吧!”听到这些话,着实让带着理想,怀着信心的我有种失落和茫然的感觉。面对怀疑的目光,我在村里要干些什么?我能为村里干些什么?我在村里又将怎样干?3个Why在我心中久久萦绕,一时毫无头睹,甚至连自己都曾怀疑过,我放弃教育事业,投身基层新农村建设,到底对还是不对?那时的我真的想背着包袱马上走掉!但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当初的那份执著与坚信慢慢地又回来了。

我所在的龙泉村是开云镇现在唯一的新农村建设点,共有9个村民小组,一92户,8一3人。刚到村时,为了尽快熟悉环境,熟悉工作,我翻出资料了解龙泉村的基本情况,一有机会就跟着村书记,干部们下村,知道了除龙泉外,九龙,印山,青凤都在哪儿,了解村容村貌以及村民。几个月来,我参与了村上所有的村务工作。从参与“3清5改”到落实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及造林工作;到在实践中领悟到“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和关注3农问题的重要性。

秋收之际,我还经常帮助村民收割晚稻,好多人都说:“没想到小书记还能干这个,看来大学生还不仅仅是个秀才。”

2、坚持“三勤、三到”的工作作风

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农村是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农村工作也是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坚持3勤3到,不断地摸索干好工作的道路,不断地总结工作得失,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农村工作者。

首先,眼睛勤快,事情要看到。“村副主任”是一名村委会工作人员。对于日常问题的处理,除了村主任的“开班授课”外,更多的需要自己用心观察。如:对于村中经常出现的私搭乱建问题,如何对村民进行劝阻,引用什么样的政策来说明其行为是不合法的。“事情看到”还要求我们对农村的各项政策方针,规定条例要熟悉,这使得我们在向村民解释有关问题是做到有规可依,有法可循,体现了工作的.权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次,嘴要勤快,事情要问到。农村不同于城市社区,“全村是一家人”是其典型特点。这使得我们不能简单的“就事论事”,要多问主任,多问村委会其他工作人员相关背景,避免因为过于简单的工作作风而造成问题难以解决。

再次,手要勤快,事情要干到。“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是行不通的,农村是最基层的组织,基层干部所作的也是最具体、最细致的工作。多做事,多帮忙,是打开工作局面的唯一钥匙。无论是协助村委调节村民矛盾,处理村务,还是协助主任编写资料,整理档案,甚至于打扫卫生等,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漂亮的完成。只有把工作做细致,干漂亮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大学生的素质。工作有分工,但没有严格的界限,这不是你分管的事就没有义务去做,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不论干什么都是给自己干,那将是自己最宝贵的经验和人生阅历。

我在村里工作,但是县组织部考虑我生活上的便利问题,便把我们安排在镇里食宿。有空时便跟着乡里领导们下村里,慰问贫困户、补种树苗、给大棚上棉莲等。每次特感谢领导们下乡工作能带我,给了我许多见识新事物、学习的机会。

3、目前还存在的的问题和不足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也能看到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创新能力还不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在村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领导布置什么就做什么,没有自己创造性的建议和工作方法,因此工作就显的比较被动。

二是身上还存在学生气,社会历练远远不够。由于走出学校没多久,对社会的认识还很片面,遇到事情考虑还不够全面,书生意气有待收敛。

三是还缺少工作亮点。农村工作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每天平平庸庸的干一些琐事,一晃几年也就过去了。像我们这些大学生乡村管理人员是应该为农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切切实实为农民做一些好事。

6.干部任职报告(模版) 篇六

自《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颁布以来,我局党委高度重视《条例》的贯彻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以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为原则,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发展环境,形成了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9年上半年,县人民医院公推公选副院长3人,选拔县疾控中心副主任2人,六套和县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分别各1人,在选拔的干部中已取得本科学历6人,大专学历10人。

二、主要做法

工作中,我局认真学习《条例》精神,严格干部选拔任用程序,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对干部的培养力度,努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高度重视,深入学习。一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局党委高度重视《条例》的贯彻落实,把此项工作做为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推动我县卫生事业的工作不断前进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实、抓好。二是加强领导,认真学习。积极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党员、机关干部以“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讨论等形式,认真学习《条例》精神,深刻领会《条例》的精神实质,坚持全面把握《条例》的内容和要求,切实增强了贯彻执行的自觉性。

(二)建立健全机制,强化监督管理。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为了保证提拔任用干部工作的纯洁性、严肃性,我局首先围绕选好人、用好人,制定了《干部选拔任用公示制》,认真落实了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是进一步严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我局不断强化选拔任用干部监督机制,加强了对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监督,有效的防止了违反选拔任用干部原则、程序和纪律的现象发生。真正用科学的制度、民主的方法、良好的作风、严格的纪律,把人选准用好。

(三)坚持选拔任用程序,择优充实卫生系统领导干部队伍。一是强化程序意识。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上,我局按照《条例》的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了严格的选拔任用程序,一丝不苟的执行空岗预告、民主推荐、民主评测、民主评议和考察预告、任前公示、党组票决等工作程序,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坚持群众路线与组织考察并举的原则,注意全面考察干部的德、能、勤、绩,做到了坚持程序一步不缺,履行程序一步不错。二是拓宽选拔干部渠道。为充实卫生系统领导干部队伍,拓宽干部选拔的范围和途径,采取了公开招考的方式,面向全县卫生系统提供职位广纳人才。与此同时,严把“入口关”,对报名条件进行严格的规定,对笔试合格者还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查,确保招录德才兼备的人才壮大卫生系统领导干部队伍。08来,通过公推公选等方式共提拔2人,民主直选人,任命人,为更多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条件,有力的充实了医疗卫生单位领导队伍力量。

(四)加大培养力度,全面加强机关建设。一是注重培养,营造良好环境。我局领导班子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全面落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高度重视对干部的培养工作,注意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积极鼓励各级干部参加省、市、县培训,08年,就派出名干部参加由省、市、县举办各类专题研究班、培训班,选派名同志参加全县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二是加强机关建设。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我局突出以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三型”机关为统领,以树立新的学习观念为先导,弘扬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精神,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说、写、组织、协调的能力,努力建设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开拓创新、勤学善思、务实高效、追求卓越、廉洁奉公的机关干部队伍,全面增强了我局机关的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和战斗力,在机关中形成人心思进,求真务

7.任职通知等 篇七

省委教育工委公布:

龙治刚同志任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王峰同志任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徐德龙同志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

田东平同志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常委、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正厅级);

董小龙同志任西安邮电学院党委委员、党委书记;

卢建军同志任西安邮电学院党委委员、院长、党委副书记;

苏华同志任西安邮电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王天平同志任陕西教育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刘宏佺同志任陕西教育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程书强同志任渭南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李海龙同志任渭南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任健同志任渭南师范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袁宁同志任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

石光华同志任省教育厅民办教育处处长;

张双前同志任陕西省教育贷款与教育工程项目管理中心(陕西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

省教育厅命名西安市第七十中学等10所学校为陕西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示范学校

本刊讯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创建中小学艺术教育示范学校活动的通知》(陕教体办[2006]4号),省教育厅组织评估检查组,对各市教育局推荐的艺术示范学校进行了复核评估,评估后认为西安市七十中学等10所学校基本达到陕西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的标准。省教育厅决定,命名西安市七十中学、西安市远东一中、西安市大雁塔小学、西安市育英小学、渭南市瑞泉中学、宝鸡市金台区西街小学、榆林市神木第七中学、榆林市实验小学、商洛市洛南县古城镇小学、西安泾河工业区中心学校等10所学校为陕西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示范学校。

省教育厅批复组建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

本刊讯经研究,省教育厅同意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组织模式,建立“订单培养”的校企合作双赢模式,完善职教集团内部相关制度,努力把职教集团办成紧密型实体。为推动我省职业教育集团化、提高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全省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本刊讯2008年12月13日,西北大学举办了我省第一次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志着全省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为实现全省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2008年8月,省教育厅、省语委对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试点工作进行了安排,根据各测试机构的申报情况,省语委办经过认真审定,确定了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榆林学院、西京学院、陕西银行学校等5所学校为试点学校。各学校经过硬件建设、规范测试管理等,基本具备了计算机辅助测试的条件,西北大学第一家启动了这项工作。

本次参加测试的学生人数共955人,主要是西北大学在校本科生、研究生、高职生。学校对这次测试试点工作高度重视,为确保测试的顺利进行,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协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组织工作,对测试的报名、备测、候测等环节进行了周密安排。两天的测试,组织井然有序,测试科学、规范,试音成功率100%,收到良好效果。这次测试充分体现了计算机辅助测试的优势,即考试环境比较宽松,有利于考生发挥水平;其次,增强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科学性,提高了测试效率,最大限度做到了公平、公正,受到了测试学生的欢迎。

省教育厅、省语委对测试的试点工作多次进行指导,陕西师范大学等5所学校的有关负责同志观摩了测试的组织工作。西北大学的测试试点工作为全省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开了个好头,起到了示范作用。

宁陕推行“五限”政策加强中小学教辅用书管理

本刊讯宁陕县推行“五限”政策加强中小学教辅用书管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上一篇:试用期员工工资制度下一篇:“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