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总结

2024-08-22

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总结(共16篇)

1.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总结 篇一

国学经典教育总结

我们上学年初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制定了国学经典活动方案,上学年初我校对学校大门两侧围墙进行粉刷,并以国学教育为载体的对墙体进行了的文化布置,大门左侧为《弟子规》插图经典内容,右侧为《三字经》插图经典内容,主题标语为“弘扬国学经典,构建现代文明。”印制了《朱庄小学国学教育读本》,以《三字经》、《弟子规》、《古诗六十首》等古典文化作为诵读内容,教师写教案,每班每周安排一节国学教育课学习并背诵,每日预备、大课间、放学定时播放国学诵读内容,上学期开展了国学教育诵读比赛,取得很好的效果。

结合以国学教育为主题开展了养成教育。我校每月开展主题月活动,学生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学校开学初制定有《养成教育方案》,印制有《文明礼仪读本》,要求各班召开主题班会,规范礼仪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充分利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定手册》,每周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班主任评价,四位一体规范了学生日常行为,促进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通过主题月活动贯穿爱国、自信、感恩、惜时、文明礼仪教育,以实际行动表达决心,规范了每周一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结合主题月活动内容,目前我校升旗仪式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织,培养了同学们的自信及组织能力。每月开展两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受到了爱国、自信、惜时、文明礼仪上的教育,举办了感恩征文活动,让学生懂得感

恩,学会了感恩,在学习中也充满自信和力量,进而使学生端正了学习的态度,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过去的一学年我校做到了以优质的课堂教育人,以悠扬的铃声感染人,以优美的环境熏陶人,出色的活动培养人。目前已达到生生熟记于心,进而达到全村老幼耳熟能详,真正做到传承先贤仁德智能,构建文明和谐社会。

2.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总结 篇二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国学经典,实践

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于其他同龄人而言, 在其自身思想、行为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作为中职语文课教师, 如何把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教育结合起来, 让学生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转变其不良思想, 纠正其不良行为, 进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这是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就中职语文教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并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中职语文教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必要性

清末的国文课担负着培养和提高国民尤其是年轻人的人文素养的重要责任,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演化成了语文课, 但任何阶段的学校都是把语文课作为主课来对待的, 因为语文课和国文课培养国民人文素养的责任是一脉相承的。而国学经典则是开展人文教育的最佳载体。有众多古圣先贤从国学经典中受益, 其中不乏“浪子回头”的例子。西晋人周处与“猛虎”“恶蛟”一起被百姓视为“三害”, 人人希望除之而后快, 最后, 此人在名士陆机、陆云点拨之下潜心学习儒家经典, 终成忠臣孝子, 流芳百世。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差、习惯差、思想差”的问题。而且, 因为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 导致他们很容易自暴自弃, 目标缺失, 随波逐流。尽管无数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多现代教育理念, 许多职业学校也采取了大量措施, 如加强仪容仪表常规管理、加强心理健康咨询等, 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中职生思想混乱、管理被动的局面。究其根本原因, 是学生并未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遵规守纪和提高自身修养的意义。而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 更多的是注重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 而对于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和修养的内容却是说教的多, 循循善诱的少, 尤其中职语文更是如此。国学经典是我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精华, 包括《易经》《大学》《中庸》、孔孟之道、老庄学说等, 这些经典著作揭示天地生民、万物之始的道理, 教导人们如何提高个人修养, 如何正其身、静其心, 如何为人处世、安身立命。古代读书人在求学过程中, 既学知识, 又重修养, 被称为大师者, 无一不是既学识渊博, 又品行高尚之人。

被称为“三害”之首的周处都能在经典的教导下“浪子回头”, 我们的中职学生为何不可?所以, 作为中职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追根溯源, 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开展经典教育活动,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用经典资源来教化滋养他们。

二、中职语文教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 在课堂教学中渗入经典教育思想

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国学经典教育, 让爱和感恩意识深植于学生内心当中, 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实践, 学生能时刻感受到有人在关心自己, 也就会变得自爱, 也才会热爱生活, 才会自强不息。

(二) 利用语文早晚读时间诵读国学经典, 陶冶学生情操

坚持每周利用一个语文早读30分钟、一个晚读30分钟, 精选部分国学经典, 如《易经》《道德经》《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让学生进行诵读。诵读可采用全班读、分组读、个人读等形式, 力求声音洪亮, 读准字音。虽然有些篇目章节或句子学生可能不理解, 但学生通过反复诵读,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脑海当中会对一些哲理名句留下印记, 并随着人生阅历和社会实践的逐渐丰富而不断加深理解。如“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乾卦》) , 教导人们要有积极向上, 自强不息的精神;“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坤卦》) , 教导人们要有大地一样包容一切的胸怀;“君子学以聚之, 问以辩之, 宽以居之, 仁以行之”说的是人应具备的品德。学生与经典同行, 与先贤为友, 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 感悟国学经典博大精深的境界, 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在不知不觉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最终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三) 尝试组建语文兴趣小组———“国学读经班”

除了在课堂上渗透经典内容和利用早晚读诵读经典名篇外, 还可以尝试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建语文兴趣小组———“国学读经班”。读经内容为:《易经·乾卦第一》《易经·坤卦第二》《黄帝内经·素问》《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德经》等的相关章节。每周用一个课外活动时间 (55分钟) , 前30分钟读经, 相同的读经内容重复读7天再换新内容;后25分钟可以就读经内容进行讨论, 或谈读经心得, 或进行唱歌、跳舞、讲故事、吹口琴、弹吉他等才艺展示。活动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读经”, 可以很丰富。“读经班”可以先在自己授课的班级小范围内进行, 进而面向全校学生吸纳成员。我刚开始在所授课班级发起倡议时, 只有几个学生响应, 过了一个月已经有十多名同学主动加入, 甚至有外班的同学。

经过近一学期的尝试, 班上学生可以随口说出经典中的名句, 写作当中也能运用经典的知识, 尤其是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 转变非常明显。

三、结语

国学经典传承千年, 多少先贤圣哲从中受益并贡献了自己的智慧。经典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而不衰, 肯定有其伟大独到之处, 作为中职语文教师, 更应该身体力行, 学国学, 用国学,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大力开展国学教育, 并长期坚持, 如此这般, 就一定可以教育我们的中职学生, 取得令人惊喜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谭新军.学校国学经典教学实践初探.中国教育学刊, 2010 (S2) .

3.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总结 篇三

一、学习国学有助于我们了解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什么是国学?国学就是中国固有的学术,以及研究中国固有学术与文化的学问。国学产生很早。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几千年前就应有国学产生。但这个意义上的“国学”一词出现很晚,是近代才出现的,是在“西学东渐”后人们担心我们会丧失固有的文化特性而提出来的,是与“西学”相对来说的,所以“国学”又称“中学”。清末张之洞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民国时期章太炎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国学”一词的提出,本身就包含着对文化的忧虑,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二、学习国学有助于我们培育当代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含文学、艺术、哲学、史学、医学、民俗等精神成果,它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审美趣味。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哲学,是理论思维水平,这些就叫做文化传统。

三、学习国学有助于我们吸取古人的无穷智慧。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大智慧是无穷的,而且常读常新。要想对它下定义或分类归纳,简直是不可能的。下定义会以偏概全,作归纳会挂一漏万。

四、学习国学有助于我们陶冶性情,美化心灵。

(1)、 国学典籍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双“慧眼”,让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让我们在阅读中“占有”无限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体验”自身无法亲历的无比丰富的生活,扩大我们的视野,拓展我们的胸怀,丰富我们的情感,抚慰我们的灵魂。宋代朱熹有诗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的这首《观书有感》道出了他读书后心境清澈如水的喜悦。

(2)、国学教育是作用于少年儿童,有益于少年儿童一辈子的教育。在当今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教育本源首要任务着力不够,社会教育副作用负面影响过大的现实面前,面对青少年犯罪率飙升,心理脆弱,自理能力让人揪心等行为现象,我们的社会在反思,我们的教育在反思,我们的每一位家长在反思。反思后的结果就是共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教育不能舍本求末。教育要从幼儿抓起,教育要重在树德明理,教育要有益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教育要有益于少年儿童一辈子良性发展。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国学康成长,教育要有益于少年儿童一辈子良性发展。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国学比国学教育更有益于青少年一辈子的教育了。

(3)、 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修身、养性、齐家、治天下),告诉你该如何为人处事;开拓自己的思维,中国传统的文化(以道家和儒家为代表)的思维方式和西方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讲究的是离散思维,而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归纳与回溯);将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延续下去;汲取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教训;锻炼身体、养气蓄神(修道与练武)要有较深的古文功底,有对此的爱好,有要持之以恒的精神。

其实国学所包含的内涵十分博大精深,他们提供的是各行各业的最基本的原理以及人生的价值、生活的态度、处事的方法,就拿周易来说吧,计算机二进制就是根据其中的“阴阳”学说而发明出来的。

因此,不要以为学习国学,以后就只能做文人、教师、考古学家之类,经商、做研究、从政等等,各行各业无不可。

五、 学习国学经典,能全面提升孩子各项潜能

1、记忆力得到有效锻炼

人的大脑的记忆能力,相当于1500亿台电脑的存储量,特别是在13岁之前,如能有效开发,将终生保持这个能力,好的记忆力对以后学习各门功课乃至于以后的工作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2、识字、阅读、综合理解能力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运用137累积法,每日坚持跟读指读,能轻松识字数千,早识字、早阅读、早开慧。学习经典,不但识字能很轻松过关,而且还能建立孩子广泛阅读的兴趣,增加综合理解能力。

3、行为习惯和自心信

学习经典,能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并且举办超高的心里素质,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读经典的孩子都表现的特别有自信心,懂文明礼貌!

4、普通话标准和理解能力强

通过让孩子跟着育心经典的标准童音跟读教学录音进行正音训练,孩子的普通话自然得到训练,普通话变得流利、标准,而且口才卓越,语言表达能力特强!

5、逻辑思维能力强\经典都是人类最有价值、最高智慧的书籍,本身就是哲学,孩子通过长期的经典熏得,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大格局大智慧形成!

6、外貌气质变化,腹有诗书气自华

4.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四

一、提高认识,明确活动重要意义。

通过召开全体教师会和班主任会议,与教师达成共识,使全体教师认识到: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民族文化精髓,通过深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们能够了解、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并通过教师基本功大赛,提高教师品读国学经典的能力,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诵读的水平。每位老师都认识到,通过诵读经典,学生的语文水平、审美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都会得到普遍的提升,而且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的形成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具体措施。学校德育工作、少先队与各班级要结合实际,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经典诵读,把经典诵读与感恩教育、礼仪规范教育等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增强活动教育效果。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读圣贤书,怀天下志,立君子品,做博雅人。

二、营造良好诵读氛围,激发学生诵读热情

学校充分利用楼道和教室的空间,用诗文、诗画的名言佳句装点教育墙壁。悬挂学生的诗文书法作品,举行书法比赛。教育环境体现班级特色,重在展示学生阅读经典的活动成果,包括读后感、手抄报等等。鼓励学生家长为孩子订阅报刊、购买图书,建立小书柜。大力宣传,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每天定时朗诵,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通过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二、科学整合安排时间,确保诵读活动扎实开展

学校根据书香校园建设工作,结合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坚持做到让学生每天诵读时间在20分钟以上。为此,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合理穿插安排。即每天利用晨诵和午读时间,检查学生的诵读进度,总结交流诵读的经验,更可以开展有趣的诵读活动。

三、灵活运用多种诵读形式,有效提高诵读成效

5.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总结 篇五

“诵国学,品经典”诗文诵读比赛

为了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5月30日上午,凤鸣镇小学举行了以“书香溢满校园,读书伴我成长”为主题的庆六一活动。

学校1—6年级11班参加了比赛,各班以《三字经》、《少年中国说》、《弟子规》、《笠翁对韵》、《梦游天姥呤离别》等经典古诗词为主要内容,采用不同形式演绎了中华经典诗文名篇。同学们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吟诵,精彩的表演,配以悠扬的音乐,让大家共同领略中华经典之奥妙,感悟中华文化之精深,享受中华文明之乐趣。经过激烈的角逐,四年级荣获一等奖;二年级一班、六年级二班荣获二等奖;其他班级荣获三等奖。

6.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总结 篇六

国学经典诵读特色教育简介

2011年秋,我校在县局“质量第一,特色鲜明,全面发展,安全运行”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特色教育活动。学校始终以“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为指导思想与目标,旨在培养全体学生对祖国经典文化的热爱,在经典中受到感悟与熏陶,提升个人素养。我校开展特色教育活动以来,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努力营造国学诵读吟诵氛围。利用配乐诵读、韵律诵读、办手抄报、诵读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充分利用晨读时间让国学诵读成为习惯。利用学校展板、铃声、教室板报、专栏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接受祖国经典文化教育。

为了让学生在六年的小学时间里,掌握最优秀的国学经典,我们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分配原则,以《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和小学语文教材为载体,以古典诗词和蒙学经典为主要内容,分学段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一年级《弟子规》、二年级《三字经》、三年级《千字文》、四年级《笠翁对韵》、五年级《增广贤文》、六年级《幼学琼林》。

7.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总结 篇七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的作用及影响

第一,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捷径。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更加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大部分家长反映:如今孩子懂事了,懂得为父母端茶倒水;主动帮忙做家务了;对师长也礼貌多了。

第二,提高语文素养。经典诵读,主要是指开展《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等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在诵读熟背中增加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成诵量,促进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促进中学阶段语文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段,增加经典文化储备,从而打下语文学习的厚实功底。

第三,国学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的一生打上文化的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惠及其一生。经典语言一旦系统进入孩子的大脑,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

第四,国学经典诵读,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素养。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大部分同学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课外书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一些儿童版的文学名著更是成了同学们的至爱。课余,名著中的各种人物自然就成了同学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一部分平时不善言谈的同学也渐渐参与到对名著的讨论中来,口头表达能力也渐渐地得到了提高。特别是习作方面,较以往有了明显的进步。诵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

第一,确保国学诵读的教学时间。(1)国学课排入语文课表,由班主任或语文教师任教,每周一节课,各班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分两次,每次半节课。(2)语文教师在每天的晨读中必须安排有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内容,并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指导。

第二,保障诵读进度。要严格执行统一的诵读进度,但不要执著于让学生全部背过,更不要强求学生在背诵程度上步调一致。

第三,保护诵读兴趣。要积极创设良好的诵读氛围和环境,提倡通过经常的、轻松的大声朗读,自然成诵,不主张布置诵读任务和诵读指标,保护学生的诵读兴趣。要经常在小组中、班级中、学校中开展演讲赛、擂台赛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比赛,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第四,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更新观念,促进课外阅读,尝试将国学经典引入教学,开设读书课,符合课改要求。课前活动充分利用,早读时间合理划分,放学之后适当延续,以保证读书的时间。

第五,开展班级、年级诵读比赛。通过班级、年级诵读比赛,或是写经典、画经典比赛,或是家庭经典诵读比赛,同学们在诵读中加入吟唱、配乐、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多样,精彩纷呈。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是各班班风、班貌的展现,极好地丰富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对于陶冶青少年的情操,在活动中形成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无疑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些活动的开展,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校、深入课堂,丰富师生人生内涵、开阔人生境界、净化灵魂、启迪智慧,在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下,更好地笃学、明志、立德与做人,并充分发挥学校文化氛围的辐射作用,带动师生及周边社区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8.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总结 篇八

【关键词】 农村寄宿小学;国学经典;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9-0053-02

农村寄宿小学因学生在校时间比较长,寄宿小学的教师既要当好老师,又要扮演好家长的角色。故此,学校特色创建方向应瞄准家校结合,但寄宿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教师代替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必将出现“众口难调”的局面。进行“国学”经典教育既是家校结合的最佳方式,又是形成农村寄宿小学特色的有效途径。

一、选准“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鄂教版小学语文每册教材分八个单元,每个单元按不同的主题,由阅读、古诗诵读、语文乐园三大板块来组编,语文乐园的内容蕴含着国学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经过对教材的梳理,我们从5个方面归纳了文本中所蕴含的“国学”教育的内容:(1)爱国守法:要爱国,就要学会爱他人,爱班级,爱家乡。(2)明礼诚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风貌和社会进步的反映。不仅给社会、他人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3)团结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唯有具备强烈的合作精神,人才能生存,并创造出文明。(4)感恩知报:得到别人的恩典,要知道回报。(5)立志勤学:只有立下宏伟坚定的志向,才会产生勤学苦练的决心;只有坚持不懈勤学,才能真正实现宏伟坚定的志向。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一、二年级:《三字经》;三、四年级:《弟子规》;五年级:《大学中庸》;六年级:《论语选编》。

二、“国学”经典教育实施策略

1. 积跬步以成千里

传统美德教育,既是家庭教育的主题,更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一个短期内全面提高道德境界很难,短时间内养成健康崇高的道德习惯也做不到,但是对照《弟子规》的教育内容从一点一滴做起并不难。每天提高一点道德认识;每天形成一点道德思想;每天锻炼一点道德意志,每天获得一点道德体验;人人都能够而且应该做得到。开展经典诵读,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诵读经典,养成的是习惯,传承的是文化,彰显的是特色,收获的是成绩,诵读经典如果能成为素质教育的特色部分,对学校文化的构建,教师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能发挥较大的作用。我们本着“精美的校园、精锐的师资、精细的管理、精良的质量、精彩的人生”的愿景,一点一滴地践行经典名句,挖掘经典中的“育人”内涵。“国学”教育经典的诵读给我校带来了道德教育效果,带来了社会效益,因此,我们更加坚定了“诵经典立美德”的特色办学目标不动摇。我们坚信只要把“国学”经典名句与学习生活实际结合,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2. 找准切口营造氛围

为了使我校逐步成为寄宿儿童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我们让“国学”经典浸润校园,让“国学”经典规范言行,让“国学”经典伴随师生成长,为师生打造靓丽的精神家园。通过实践,我们选择“三入手”作为切口:

(1)从优化环境入手,让师生生活中充满圣贤文化。学校利用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和角落,用印制精美的“三字经”诗文图画,或用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加以装饰,利用校园黑板报,定期刊出一些经典诗文,并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领悟、积累。各教室环境布置体现班级特色,通过寝室命名、设置图书角等形式彰显人文氛围;在卫生间处、礼仪镜前、换步台旁、校园出入口设置行为习惯规范警示语,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境界。

(2)从强化师资入手,以教师的发展引领特色教育的推进。强师资即强学校,我们把建设一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教师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理论专著,强教学实践;读儿童文学,悟童心童真;读报纸杂志,解世事风情。我们把“国学”特色校本课程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看待,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要求,纳入教学管理。以特色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以课程支撑夯实特色教育,实现 “特色课程校本化,学科结合常态化”的有机整合。

(3)从引领学生入手,让“国学”经典与学生终身为伴。进一步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每日课余自觉诵读,激发学生学“国学”经典的兴趣;指导学生对照“国学”经典中的精髓思想,反思自己的言行,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在特色校本课程中,为每个年级每周开设了一节“国学”经典教育课程,每周一,安排一节“国学”经典朗读早读课,以充分保证教学需要,保障“国学”经典教育课的落实。开展“经典故事演讲”“经典诵读汇报会”“经典伴我行”班队活动、“经典问答”等竞赛活动,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国学”校园经典特色走向常态。

3. 探寻切点凸显实效

营造“国学”经典教育的氛围,可以把孩子的视野引向经典的高雅境界,让孩子精神生命的根须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让学生体会到“国学”经典独有的韵味美、意境美,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感。将经典教育内容与学科教学衔接,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将“三整合”作为衔接的切点:

(1)与各学科教育整合。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把“国学”经典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有机整合。比如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五)》写一写,背一背板块中的名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还有的是隐性的思想,比如: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进行渗透式“国学”教育,王玉梅老师在教学《刷子李》这课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不是一个好父亲。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个好父亲,之所以他打了自己的女儿,是因为怕她养成迟到的坏习惯。父亲还跑去学校给女儿送衣服,这也说明父亲很爱女儿。还有的学生认为这个父亲在女儿心里,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当他打女儿的时候,女儿可能会恨她。当他给女儿送夹袄或铜板的时候,她又感觉到自己的父亲非常好。王老师没有评判对错,而是巧妙地运用《弟子规》中“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让学生明白了如果林海音的父亲当时不这么严格要求她,也许她就不能成为一位作家了。利用“国学”经典与学生的其他课程的联系,将“国学”经典教育与学习生活实际兼容,使“国学”传统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与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整合。组织学生实施“五个一”工程:每天用语文课前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一首诗,每周背诵一首诗,每学期积累背诵16首(全体学生);每天中午饭后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用钢笔或毛笔临摹一段话(中高年级);每周用10-15分钟讲一个简短的中国传统文化典故(高年级);在校园的小黑板开辟“每周一行”,并在每周一早上升旗仪式上,由少辅员带领学生学习“每周一行”上的语句,也鼓励学生在课间游戏、放学路队的时候穿插诵读,并要求学生每周按这些经典去做;将《弟子规》的部分内容编了一套韵律操,全体学生利用每天阳光一小时和大课间的时间一边诵读,一边舞蹈。既愉悦身心、陶冶了情操,又诵读了经典、积淀了经典文化。

我们还利用晨会时间,播讲“国学”圣贤故事、爱国故事。将国学经典中与“八荣八耻”有关的内容找出来,让学生重点诵读,在阅读中加深对“八荣八耻”的理解,组织以倡导“八荣八耻”为主题的班队会,手抄报比赛等活动。“播种”行为,“收获”的是习惯。活动的组织,亲身的参与,让学生逐渐明白了“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3)与比赛活动整合。“征文、演讲、讲故事”等是小学生经常开展的活动,我们将这些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相结合,根据学生践行“国学”经典的具体表现,开展评选“诵读经典之星、诚信之星、合作之星、礼仪之星”等活动。如古诗文配画、书法、个人诵读、集体诵读、主题班会和板报设计等。三年多的坚持,使得我校的专题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内容的践行之间的促进作用形成了良性循环。

但是农村寄宿小学的特色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几个亮点,几个环节并非特色工程的全部,需要作更进一步的探索。下面的路怎么走,怎样用特色教育来促进学生的成长,推进学校的发展,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4. 强化内容衔接

我校通过“与经典同行,以道德立身”的特色教育工程,将许多亮点进行科学的融合,引领师生精神成长,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特色建设。通过创造性地开展践行“国学”经典教育活动,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发生根本性变化。校园里随处都能听到朗朗的“国学”经典诵读声,孩子们沉浸于“国学”经典文化的熏陶之中。通过创造性地开展践行“国学”经典教育活动,使老师的行为习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懂得了与人和谐相处就要善待他人,宽容、包容他人的缺点,不去计较一些不必要的琐碎之事,使我们向东小学散发出生命运动中和谐的气息。(下转第56页)(上接第54页)用经典之水浸润整个校园,使我们的学生知书达理、彬彬有礼,使我们的老师团结向上、业务精湛,使我们的学校特色凸显、质量精良的初衷正在一步一步实现。

5. 拓展受益空间

为了让家庭飘溢书香,进一步激励孩子践行“国学”经典、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我们向家长发出倡议:每个家庭开展“国学”经典“亲子共读·家家同行”活动。活动形式为:父母为孩子讲一个自己小时候喜欢的故事;孩子为父母诵几句“国学”经典,讲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父母和孩子同读一本书,同谈读后感。我们还依托家长学校,引导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比如利用六一儿童节,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与经典同行,以道德立身”文艺演出活动,向家长展示学校特色教育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努力使家长也养成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美德的习惯,促使家长思想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得到改善。

农村寄宿小学因学生在校时间长,学校更需要给予学生家的氛围,给予学生家的感觉。更需要将学校、家庭、教师、家长、学生的健康成长观统一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上来。

参考文献:

[1] 刘学平.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国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1,(13).

[2] 杜芦萍.农村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教育艺术,2011,(6).

[3] 白桂平.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大众文艺,2011,(14).

[4] 程根夫.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新课程,2011,(2).

9.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总结 篇九

各学院(部):

国学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活着的正在继续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万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母亲的乳汁,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为创建优秀大学文化,提升学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知识的热情,结合我校实际,决定在全校学生中开展“明德致远 传承国学经典 笃行务实 孕育工程精英”主题系列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本清源、扬清激浊、革故鼎新,传承中华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精神,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从而进一步强化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二、活动主题

“明德致远 传承国学经典 笃行务实 孕育工程精英”。

三、活动组织和时间安排

活动组织:本次国学主题系列活动由学生工作部(处)主办,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和建设委员会承办,以各学院(部)为主体,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国学系列活动。

时间安排:2014年3月-5月

四、活动安排

活动一:“明德致远 传承国学经典 笃行务实 孕育工程精英”——长春工程学院第二届大学生国学知识竞赛

普及国学知识,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内涵发展,创建文明和谐校园,提高我校大学生对国学知识的学习热情,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我校大学文化底蕴。

活动二:“感受文化精粹 畅游国学殿堂”——国学外出游学活动 组织第二届国学知识竞赛晋级决赛选手及部分学生代表进行外出游学活动,提升文化底蕴。参观学习地点:长春文庙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及长春市玉琨实验学校(中华国学经典学校)。

活动三:“立正气 扬美德 慎于行”——道德讲堂

邀请道德模范走进校园,开展“道德讲堂”活动,鼓励广大学生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崇尚道德之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美好大学校园,传递社会正能量,争做道德模范。

活动四:“学之究,需专研,文之史,必深索”——文学史学交流研讨会

组织部分国学兴趣浓郁的同学进行文学史学交流研讨,主题鲜明,内容广泛,不仅涵盖文学史学理论,还可适当结合当今社会时事发展,博古论今,启迪人生智慧,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活动五:“圣贤诗书腹中藏 文韬武略竞国学”——国学知识大讲堂活动

邀请校内外老师开展国学知识讲座,主讲内容为历史典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史书经典等,丰富学生国学知识,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

活动六:“国学之我思”——主题征文比赛

各学院要以“国学之我思”为主题,在本学院广泛征集和评选优秀征文作品,并向学校推荐,学校将对各学院报送的参赛作品集中进行评选。

注:以上六项活动通知将另行下发。

五、活动要求

各学院要充分认识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广泛宣传、认真落实,积极配合主办方相关活动安排,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和建设委员会

10.2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篇十

摘要:国学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的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诵读国学经典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春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关键字:国学经典 意义 影响

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祖先留下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为深远,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的作用及影响。

一、国学经典诵读能够陶冶孩子的品德和情操,在朗诵当中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培养自己的爱国热情。让孩子的性情得到开朗,培养他们的自信

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校秉承这一育人理念,经过持续实践,我校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在学校举办的庆元旦经典诵读比赛中,孩子们都主动的参与这次比赛,在家精心的准备,在比赛那天,孩子们的表演都非常的精彩。在老师的鼓励下,很多以前很胆小的孩子,积极参加的这次比赛,客服了自己的胆怯,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增加自己的知识面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我校四年级的笠翁对韵中,有很多的生字。同学们通过课前查字典,把自己不会的字全部查不来了。在笠翁对韵中有很多成语故事和典故,有的同学通过查资料,弄清了故事的来龙去脉,积累了很多小故事。

三、国学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很多大人都读不通的内容,小孩子不用多长时间就能够熟读成诵。随着记忆力的提高,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于是,在学生中读上三四遍甚至一两遍即可背诵者已非个别现象。不管在什么地方谈起孩子的经典诵读,他们都会显得无比地自豪与骄傲。因为孩子记忆的潜能被开发出来了,孩子读书有望了。

四、国学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说简单点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飞速提高。本学期,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大部分同学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课外书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一些儿童版的文学名著更是成了同学们的至爱。课余,名著中的各种人物自然就成了同学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一部分平时不善言谈的同学也渐渐参与到对名著的讨论中来,口头表达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我感到自己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来激活低效的语文教学的愿望实现了。特别是习作方面,以前一到作文课,同学们就害怕,现在,对写作文比较敢兴趣。当然,这里面水平是不一样的,但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活用于各种习作之中,用得恰当处,真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五、诵读国学经典,增加了学习兴趣 多诵读好听又好说的韵文,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小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强烈,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系的典故,能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如读《赠汪伦》时插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读《塞下曲》插入李广将军射虎中石的故事;背《七步诗》插入曹丕、曹植二人之间的故事;背《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孟母三迁的典故。背“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讲晋人孙敬悬梁苦读,战国苏秦用锥刺腿的勤学故事……这些典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诱导了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振效应。“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啊!”。学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仅理解了其中的内涵,还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六、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学校、家庭的和谐

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为贵” 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可以说,和谐是国学经典的主旋律。现代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和谐社会” 等,基本都能在传统国学中找到渊源。

七、国学经典诵读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武器

马来西亚著名经典学教授钟积成先生在他的讲座“做智慧父母,育优秀儿女”的报告中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他说: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是那一个民族?回答是犹太民族。他接着又说,本来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但现在却又为什么不是中华民族呢?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丢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经典。他认为对孩子进行经典教育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法宝。

11.国学经典启今日教育 篇十一

一、“力不同科”

1.“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早在公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指出,射箭,主要不在于射透箭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量大小是不同的,放眼今天,便是承认“个体差异性”。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一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装在一起的,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同样的活动,有的幼儿表现积极,而有的幼儿则表现相对迟缓,同一个问题,有的幼儿能沿着规范的思路回答,而有的幼儿却能另辟蹊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便是差异造成的结果。

2.“因材施教”

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幼儿的个体差异大,承认差异或许比较容易,然而根据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却困难得多。孔子对子路和冉有提出的同一问题“闻斯行诸”,却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因为冉有懦弱,要激励他的勇气,而子路武勇过人,需要让他谦逊。孔子几乎完美的实行了因材施教,而在班级授课制的教育中,完全做到因材施教并不现实,特别是在幼儿教育中,没有一个完全的标准去衡量教育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观察了解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充分注意到幼儿的兴趣爱好的差异,鼓励幼儿发展自己的特长,激发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并给每位幼儿创造表现的机会,不作统一的要求,不要抹杀学生的个性,在集体教育中体现个别教育。

3.“于从政乎何有”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每个人都有成大事的可能。在教育中我们不能给学生盖棺定论,而是要给予每一个孩子肯定,并激发其潜能。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子贡和子有能否派他们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仲由办事果断,子贡精通人情事理,子有多才多艺,治理政事都没有困难。在教育中,我们往往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每个孩子,美好的希望他们按着我们心中的榜样成长,乖巧懂事、踏实上进的孩子被认可,而顽劣古怪、调皮惹事的孩子不被重视,活动中积极表现的孩子深受大家的喜爱,而迟钝不吭声的孩子往往被冷落,游戏中遵守规则的孩子被表扬,而打破规则的孩子往往被批评,这样的偏执并不可取。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的不同个性,认可他们的不同表现,引导他们发挥所长,像孔子一样信任并支持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特点,相信每个人不同的特点都会创造出不凡的价值。

二、“既往不咎”

互乡这个地方的人难于跟他们交谈,而一个互乡的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孔子这样回答学生们的疑惑:“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抓住不放。孔子认为无论犯了什么错误,“改之为贵”,我们应当对其“既往不咎”。学前期,是启蒙时期,每个人在懵懂的时候都会犯很多错误。我们面对的这样一群孩子,他们通过不断的犯错,来学习认知并适应这个社会。每一个人都是在摔跤中学会走路,我们不应该带着错误的想法去看待孩子们的错误,更不该对反复犯错的孩子耿耿于怀。教师应该用更多的耐心去允许每一个孩子犯错,宽容每一个孩子的错误,帮助每一个孩子改正。图书撕坏了,教给他们正确翻阅与修补的方法;积木打翻了,教给他们合理搭建与整理的方法;小伙伴们打架了,教给他们友好交往与和解的方法。让我们笑着接受并忘记孩子们的错误。

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在教导学生时,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不去启发他。孔子反对“填鸭式”的教育,主张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便是我们熟知的“启发式教学”。从早期教育的角度,这句话里还隐现着要抓住学生学习关键期的教育观点,在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启发教育,孩子能快速掌握学习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抓住学习关键期,不仅体现在心理学上,如在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时多与之交流,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更是体现在幼儿日常活动中。我们应该善于发现,抓住每一个细小的教育契机。

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认为君子之于天下,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要求该怎么样做而不该怎样做,只要合理便行。教学也一样,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师,要在活动中寻求合理的改变,而不是墨守教案。

2.“视其所以,观其所为,察其所安”

如何在才能不拘泥于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能灵活应变?这要求我们不光要备教案,更是要备学生,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我们不应该固执的将自己的备课笔记作为既定标准,而应该去考察孩子们究竟是什么状态、需要什么。“视其所以,观其所为,察其所安”,只有细心的教师才能了解孩子们的所思所想,才能让每一个活动更好的为孩子们服务。活动中,当孩子们想去探索时,不妨给他们多一次机会去操作;当孩子们想歌唱时,不妨给他们多一次机会展示歌喉;当孩子们想挥洒创意时,不妨给他们多一些纸墨去创作。也许你的教学活动因此而打破计划、拖延时间、甚至改变教学目标,但这又有何妨?

3.“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2.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十二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国人不断从厚重的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仁爱小弟、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本学期我班深入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一学期来,我班以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学习型校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我坚持把经典诵读作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作为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文明习惯的重要工程。根据学校制定了《诵读经典诗文活动方案》。在方案中,既有学校的总目标,又有各年级的分目标。对于我班的经典诵读的内容,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作了相应的规定。而在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上,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作了如下要求: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虽提倡探究但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耳熟能详。承认个体差异,不求程度整齐划一。教师在操作中只有鼓励,没有责备。引导学生学习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二、科学安排,营造氛围。

1、在我班黑板报上,刊出一些经典诗文,并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积累。

2、教室环境布置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开辟诗园,内容或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或是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或手抄报等。

三、开展活动,保证实效。

1、课前一吟,熟读成诵。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

用每一节课前五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

2、每周一节诵读课,我认真备课,分门别类精心讲授经典诗文、加大积累容量。

3、举办诵诗比赛,激发热情。利用每周的班会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的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有的是诗句接龙,有的是你问我答,有的是对歌竞赛,有的是游戏表演。

4、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进行编写手抄报活动。

四、科学评价,促进提高。

1、早读前5分钟和下午上课前5分钟上,本班同学同诵经典,感受经典诗文的独特神韵。

3、组织经典诵读比赛,促使学生多读书,多搜集资料,了解的诗文方面的知识、名篇佳句等,学校每周评出优秀个人,并给予表彰奖励。

13.国学经典诵读总结 篇十三

国学经典诵读总结

一、指导思想:

全面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内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有利于推动构建“书香校园”的进程,引领和促进师生回归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使“取法乎上”、阅读经典成为师生自然的生活状态,为加深师生文化底蕴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具体措施

1、诵读经典的时间:每周的经典诵读课、每节课前一两分钟、每天放学的路队上、每天中午快上课时间十五分钟以及每周三的早读时间。

2、具体做法:

学校利用了两块黑板,或用诗文,或用诗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妆点学校的走廊、墙壁。教室环境也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辟有学习园地,内容多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有古诗书法展、有读后感,还有手抄报等等。

(1)课前放学一吟,熟读成诵。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要求每班选一名班级诵读长,每周将一首诗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诵读长带领大家课前诵读,直到上课铃响;每天中午放学的路队,让孩子们背着古诗出校园。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吟诵古诗都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纪律上,可以减少学生的吵闹。回家后还有家长带领孩子的亲子诵读.(2)广播领路,配乐美读。在每周的红领巾广播中,在中午规定一个时间段进行诗文诵读,每周选一个班为诵读班,每天由这个班级一个至两个学生按节律朗读的要求,配乐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这不但培养了学生节律美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

(3)板报介绍,提供资料。在每期的校园宣传栏里,都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在班级也进行手抄报的展示和评比活动,可以配画,配字等等,训练学生,加深理解。

(4)充分利用各种学科进行经典诵读。

语文教师:读经是最好的语文教育,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经课,平时还要指导好学生的诵经活动。

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经典诵唱,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配套跟上服务。

体育教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利用体育课游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边诵唱边活动的指导。

美术教师: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把我国最有名的书画作品引入我校,感受我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班主任:负责该班经典诵读活动的协调和成果检测工作。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味。

三、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对朗读的要求还不够达到。

2、学生的背诵,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以不至于学生死记硬背,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3、教师对诗歌的背诵还不够。

四、改进的措施

1、加强对老师的培训,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背诵古诗。

2、对学生可以把这项内容设为作业,使学生每天按时按量完成。

金堂县竹篙镇青松小学

14.国学经典诵读的教育意义 篇十四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意义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可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老师常常犯难,常常苦恼。犯难的是信息时代不良信息对孩子影响太大,苦恼的是传统道德品质在孩子身上的缺失。现在的孩子被不良信息包围着,他们的人生观与道德观在悄然改变。“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困惑。传统道德品质的缺失应该如何弥补成了许多小学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学校、老师、家长都应该为孩子提供这一类的教育环境及其资料。而最好的资料我认为是我们的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是治国之本、为人之本,思想的传承。顾炎武说;“六经之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提到: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可见,国学经典历来被看作是治国之理、为人之本、做事之道,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重要标准。对个人来讲,诵读经典是“明德、至善”的主要途径,即让人追求高尚境界;培养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倡导践履躬行的道德原则。正是这样,“读经教育”才历数千年而不绝于世。

国学智慧,世界瞩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道德文明的底线。国学源远流长,千年沉淀以形成,是中华人文知识之大成。目前,旨在宏扬中华国学文化的“孔子学院”在美国等许多国家广受欢迎。

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的儿童也都是从背诵文化经典开始启蒙教育的。李白、杜甫、曹雪芹等古代名人,无一不是由诵读经典开始其学业,毛泽东、胡适之、陈寅恪等近现代名人也都是因童年诵读经典奠定了文化的根基。许多有名望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其儿时启蒙同样是由背诵经典开始。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具备雄厚的国学底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从小背诵《孟子》全书,日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汤川秀树,自小跟随通汉学的父亲背诵中国文化经典,尤其钟情于《老子》和《庄子》。

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儿童教育专家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3—16岁是每个人的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读书没有难的概念,背书没有难的概念,记忆没有难的概念,并且在这个时期,只要读得遍数多,就自然记得住,只要记得住也就难得忘;甚至读得遍数越多,就会记得越牢,他们的记忆力也越发展得好。特别是在这个黄金时期,诵读国学经典,对开发他们的记忆力和智慧潜能效果尤佳。

事实证明,儿童时期没有打好文化经典的根基,就难以培养出第一流的人才。近年来,台、港地区开风气之先,把诵读经典的教育重新推向社会,成千上万的儿童积极响应,成效卓著,令世人大为震惊!

诵读国学经典,旨在组织学生通过“直面经典、诵读背诵”的方式,从小就获得经典国学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融汇在国学经典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的同时,受到教育和启迪;让孩子们在国学经典的熏陶中,学长补短,怡养美德,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国学经典的诵读将会加深孩子们对传统美德的认识,会将传统美德根植于小学生幼小的心灵,会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由此可见,重视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国学经典的诵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

第一、开发文化资源,吸收先民智慧。继往才能开来,学习国学,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吸收古老先民的智慧和经验,转化利用,更好的服务新时期建设。

第二、促进道德建设,净化社会风气。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重视以德治国,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弘扬社会正义,增强道德自觉,移风易俗、敦亲睦邻,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气象。

第三、增强民族自豪,树立文化自尊。中国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文明对话,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第四、丰富人民生活,培养博雅之士。讲习传统文化,发展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影视、旅游建设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还可以培养谦谦君子和博雅之士。

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究竟有哪些好处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年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因此,在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能改变德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通过经典的熏陶,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国学经典作品,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下亮丽的底色。

(2)国学经典诵读发展了学生记忆力。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根据儿童的记忆特点来安排的。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是他的拿手好戏。指导孩子背诵过大量经典诗文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对经典诗文的背诵一旦突破一两百篇(首),接下来的背诵就变得非常容易。这是因为在背诵的过程中,孩子的记忆力得到的很好的开发和锻炼。

(3)国学经典诵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如:学生诵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各种题材广泛的典故;读了《增广贤文》会说话,读《幼学琼林》就是在读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笠翁对韵》为声律启蒙读物,它既能给学生一种写作格式的对韵,又传送了历史、地理以及古典文学知识;《论语》《庄子》,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构成;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优美文化经典,这些范文烙印脑中,自然就提高语文素养。

(4)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学生性格的改变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国学经典诵读本身就是一个入静的过程,对一些生性好动的孩子,能有效的改变其多动的性格。天天坚持诵读国学经典,慢慢就能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将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15.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总结 篇十五

国学经典诵读2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一个学期以来,我们社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实验的过程中也感觉到学生的诵读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指导,活动的形式还可再多样化。这都需要今后我们更加努力开展活动。

一、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生思想道德交涉和德育工作的发展。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路子,营造学校文化氛围。

(2)初步建立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新学习管理,办人民更满意的学校。

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2)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三、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去。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范文3

在比赛中,选手们用动听的声音和真挚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对亲爱的祖国的赞美与歌颂。他们精彩的表演博得了台下同学们的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选手们的朗诵充满着自立、自强的精神,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神采飞扬。主要为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增加同学们对读书的兴趣,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和舞台;为团队成员提供一个相互了解、认识的平台,给了大家共同成长,增强团队凝聚力的平台,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书籍带来的乐趣。

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烈角逐,本着公平公正、好中选优的原则,产生了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

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在舞台上锻炼了自己,并切实参与到诗歌学习中来,加深了同学们对诗歌的领悟、对祖国优美语言的热爱。增强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这次诗歌朗诵举行得非常成功,大大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掀起了诗歌朗诵的高潮,在语文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期待着下一次朗诵比赛的到来。同学们在这次比赛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增加了他们的勇气,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通过诗歌朗诵比赛给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为我校今后参加朗诵比赛提供了大量的后备人才。这次比赛可谓是沙场大练兵,通过本次比赛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普通话的练习,在比赛中,老师针对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声音响亮、普通话语音标准方面作了点评,纠正了同学们发音错误,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

从个人角度来讲,我自己还是收获颇多的,这是我第一次组织诗歌朗诵活动,做之前我甚至有一丝恐惧,我担心自己做不好,担心比赛过程中出什么问题,但是到真正做的时候我发现其实也并不难,只要自己认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明白的多向他人请教,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虽然比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只要肯努力,肯去学,肯用心,任何事都会迎刃而解。同时我对自己也更加有信心,我会慢慢积累经验,弥补不足争取做得更好。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习新事物不难,关键是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去学,有没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只有迎难而上才会真正进步。

本次活动提前计划并筹划,整合各方面的智慧,讨论并确定实施方案,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活动的细节考虑全面,落实具体负责人员,使活动能有序开展,统筹规划。学生倡议与升旗仪式相融合,号召并激发了师生的活动热度,让每一个人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

16.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总结 篇十六

新学期里该校正式将国学经典教育课程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全校学生除了每天10分钟的国学经典诵读外,每周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还要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国学教师为他们上一节《国学经典教育》课,在兰州市公立中小学里尚属首次,此举是率先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国学经典“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的重要举措。

6岁女孩缘何成“国学小明星” 来源:山西日报2011年09月02日。

3岁会背《论语》,4岁学背英文,5岁诵读高中语文课本,6岁已经可以广泛阅读。这位生活学习在山西国学教育基地的李心然小朋友,似乎有些神奇---2011年6月底,李心然还作为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四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最小的特邀代表,在她的老师李刚和王建平的带领下,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参加了会议,并在大会上背诵了 《大学》《论语》等国学经典名篇,她还朗读了高中语文课本《孟子》节选,最后又即兴背诵了莎士比亚经典选段《Spring》,赢得阵阵掌声,获得了“国学小明星”的美称。

“身心日健,从晨练起;人文日新,从晨读起;品格日健,从勤俭起;智慧日新,从实践起。”这是山西国学教育基地的日健日新教育理念,也是他们为孩子营造良好成长环境的精髓。李心然等小朋友们在这里一起看书背诵、游戏健身、唱歌跳舞、学棋艺、学书画,快乐生活,茁壮成长。

老子讲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国学教育基地的教育之道,就是老子的道法自然。多年来我们总结出一套愉悦式教学法,那就是:给孩子童心,给孩子自信,引导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童蒙养正期的孩子,顺应就是尊重,放手就是信任。老师在教学时,一定是要求孩子们手指着每个字来读,这样孩子的手、口、眼睛、耳朵、心都会集中到教材上,“专心”“定力”“心静”,诵读效果自然非常好,认字认得也特别快。最主要的是,一群孩子在一起背诵,远比一个孩子独自背诵更有氛围。孩子们互相感染,从中感受到了诵读的快乐,有了乐趣,就不再不耐烦了。

餐前感恩词、《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国地理歌》《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四字歌》。童蒙孩子的品格是养出来的,是成人用自己的美好行为和情感滋养的结果。而国学经典中,强调做人的教育,蕴含着取之不尽的仁爱、孝道、礼仪等传统美德内容。“修炼国学童子功,成就孩子大人生”,是我们至高的追求。

国学经典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探讨;做好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才能为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实践提供支持;国学经典教育还涉及到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国民素质培养,是国家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国学经典是连接我们和历史传统之间的一座桥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已经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郭齐家先生指出,童蒙时期是一人非常关键的时期,童蒙时期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教育者应当正心育德,培养儿童纯正无邪的品质;儿童则需要多读古诗文,扎好中国根,学做现代人。刘立德总结说:“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既要避免妄自尊大,也要避免妄自菲薄,要吸收民族文化的营养,与时代精神结合,以及与外国优秀文化融合,这是国学教育获得生命力和生长点的要素,国学经典教育才能真正的开花结果。”

上一篇:职场必读的10本励志书籍下一篇:公务员考试专业门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