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滚动

2024-07-03

大班科学活动滚动(共13篇)

1.大班科学活动滚动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乐于探究,初步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2.能清楚地描述物体滚动的路线并用适宜的符号表示。

二、设计思路:

第一个月我们的主题活动设计到一个“滚动的圆”,小朋友对于轮胎和圆形的关系已经了解,而且区角陆续也投入了关于可以滚动的物体。可以滚动的圆,幼儿一般想到的就是球体,这个教学活动希望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上做一个提升,认识圆台体和圆锥体,更多的了解滚动的不同。

三、准备材料:

1、经验准备: 对生活中能滚动的物体和滚动现象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让物体滚动起来的经验

2、物质准备: 材质、重量基本相同且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圆锥体、圆台体若干套,木制小山洞6个,自制“压路机”,纸盒7只,在黑板上画好代表三种形体的符号,记录表格(集体、个人),铅笔,橡皮,即时贴等。

四、活动流程:引起兴趣—幼儿操作---讨论-----操作 小结

五、活动内容:

(一)、初步感知三种形体的特征1.教师出示“神秘袋”并提出要求: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只“神秘袋”,现在每组请一位小朋友去取一只“神秘袋”和一只纸盒,放在你们面前。2.请每个小朋友把手伸进袋里摸一摸,想一想袋里的东西可能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拿出来,看一看和想的是不是一样。可以和伙伴说一说它

是什么,说完后把它放在面前的纸盒里。3.教师引导幼儿逐一观察三种形体的特征:谁手中的物体和我一样,请把它举起来,大家说一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叫什么名字。4.教师逐一指着黑板上三种形体符号提问: 这个符号代表哪个物体? 引导幼儿感知形体和符号之间的关系。

(二)、猜想和验证三种形体的滚动路线

1.教师创设“打敌人”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猜想和验证三种“武器”的滚动路线。(1)教师向幼儿介绍游戏玩法及规则。现在,我们要拿这几样物体当武器玩“打敌人”的游戏。这边是营地,这条线是战壕,前方就是

敌人,装武器的小盒子就是我们的弹药库。大家想一想: 如果我们要滚动这三种武器去打击敌人,它们可能会走什么样的路线? 幼: 圆柱形武器可能会走直线。

幼: 圆台形和圆锥形武器可能会走弯线。

(2)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想法,这三种武器滚动起来到底会走什么样的路线呢? 我们可以轻轻地滚动它们来试一试,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认识三种形体符号及其在表上的位置,了解记录方法: 这是一张记录表,上面有三种武器的符号。你们

把姓名先写上,然后轻轻滚动武器,仔细观察每种武器的滚动路线,并把看到的路线画在符号旁边。

(幼儿尝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有的小组急于填写记录表,教师提醒他们:“一定要先试一试,然后把看到的画在表上。”有的小组出现了争议,教师就提议:“没关系,你们可以再试一试。”有的小组任务分配不均,幼儿要么抢着记录,要么抢着试武器,教师就点拨他们:“你们是一个小组,只有特别团结才能打败敌人。我觉得你们可以轮流来做,你们觉得呢? ”有的小组记错了,教师就随

时提供橡皮。

(4)交流实验结果。

教师把每组的记录表贴在展示板上,幼儿自由观察交流。然后师幼一起把几种武器的滚动路线画在黑板上的形体符号下面并作介绍。

幼:我们发现圆柱形武器轻轻一滚就会向前走直线,圆台形武器会拐弯走,圆锥形武器会在原地打转儿,走成一个圆圈。

幼:我们发现圆台形武器开始走弯线,后来还能走成一个大大的圆圈。

2.比较分析: 哪种武器最好用?(1)(教师布置好山洞)敌人就藏在山洞里,我们需要一些轻轻一碰就能滚进山洞的武器。大家说一说,哪种武器最容易滚进山洞? 为什

么? 幼: 圆柱形武器最容易滚进山洞。因为它是走直线的。

(2)请大家试一试、比一比。

(在尝试过程中,幼儿发现虽然圆柱形武器比较好用,但由于山洞较小,他们需要反复尝试并且对准山洞,武器才能滚进去。)

3.讨论尝试: 另外两种武器能打到敌人吗?(1)通过尝试,我们发现圆柱形武器最容易滚进山洞。那么圆台形和圆锥形武器能轻轻滚进山洞吗?为什么? 幼: 圆台形武器大概可以滚进去,因为它是向前拐弯的。圆锥形武器是滚不进的,因为它只会在原地打转儿。

(2)请大家去试一试。如果武器不够,弹药库里还有一些,大家可以来取。

(幼儿尝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当幼儿不能将圆台形武器滚进山洞而又想不出好办法时,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尝试:“武器的形状变了,它走的路线一样吗? 试试从战壕的其他地方滚过去,能不能钻进山洞。”当幼儿终于将圆台形武器滚进山洞时,教师提示幼儿关注滚动路线:“你用了什么办法?武器走的是什么样的路线?” “你为什么要调整战壕的位置? 你的武器走的是什么样的路线? ”当幼儿尝试让圆锥形武器滚进山洞而未获成功时,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它进不去? 它走的是什么样的路线? ”

六、教师小结。

2.大班科学活动滚动 篇二

1.初步感知、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能运用多种方式大胆猜想和表达对蚯蚓的认识。

3.初步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 体验探究、发现、交流的快乐。

活动准备

带领幼儿找蚯蚓并摄像;鼓励幼儿提出问题、猜想并记录;生活在泥土中的蚯蚓;蚯蚓的课件;放大镜, 白纸, 擦手布, 记录纸;展板:我们的猜想、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发现。

活动过程

一、回忆经验, 引出问题和猜想

1.看录像, 回忆经验。

提问:上次我们到花坛边干什么去了?你找到蚯蚓了吗?在哪里找到的?我们来看看那天的录像。 (边看录像边讨论)

2.介绍问题并猜想。

师:我们不但找了蚯蚓, 还提出了许多问题, 作出了一些猜想,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块展板, 分别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猜想、我们的发现。 (分别出示并介绍三块展板, 整个活动中提醒幼儿将问题、猜想及发现分类放到相应展板上。)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问题? (将记录问题的纸片送到“我们的问题”展板上, 师幼共同猜想。如幼儿甲:蚯蚓和人一样有手、脚、眼睛吗?同伴1:我见过蚯蚓, 没看到它有手有脚。同伴2:我认为蚯蚓有脚, 要不然它怎么走路……)

(此环节是为了满足幼儿好奇好问的需要, 同时通过共同猜想, 引导孩子向同伴学习和带着问题去探究。)

二、自由观察, 初步感知

1.提出观察要求。

师:是不是像我们猜的这样呢?今天, 我把蚯蚓请过来了, 待会儿我们再仔细地看一看、小心地摸一摸, 然后, 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2.幼儿自由观察、议论、记录, 验证猜想, 教师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引导。

师:请小朋友把你发现的用图画或标记记录在纸片上。 (幼儿有观察记录经验, 这里的记录方式不做硬性规定, 幼儿自主发挥。)

师:蚯蚓的身体长什么样的?摸摸它的身体有什么感觉?身体里有骨头吗?长了脚吗?

师:仔细看看蚯蚓的身上有什么? (一圈一圈, 一节一节的) 它的嘴巴在哪里?

(科学活动离不开观察和感知, 这一环节我给予孩子充分观察和探索机会。观察前提出要求, 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之情, 同时教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集体交流, 分享发现

1.提醒幼儿收拾好蚯蚓和工具。

师:请你们轻轻地将蚯蚓放回泥土, 把放大镜和记号笔放回篮子, 带好你的记录到老师这儿来。

2.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和发现。

师:谁来告诉大家, 你的发现和你的猜想一样吗?请幼儿将记录纸放到投影仪下介绍展示。

小结:刚才, 我们通过观察验证了一些猜想, 发现了蚯蚓的身体是细细的、长长的、软软的;身上是一节一节的, 它是一种环节动物;它没有骨头也没有脚, 但是它能在泥土里钻来钻去, 它靠刚毛和身体的一伸一缩来蠕动。

(幼儿有了充分的观察感知之后急于想表达自己的发现, 教师及时满足孩子的愿望, 并引导孩子将自己的发现和先前的猜想作比较, 从中领悟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猜想, 更离不开实际的操作验证。教师简明扼要的小结, 意在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四、肢体模仿, 体验快乐

师:你们喜欢蚯蚓吗, 为什么?我们来学学蚯蚓松土和蠕动的样子。 (幼儿模仿蚯蚓钻土、蠕动、打滚、蜷缩……)

(幼儿用肢体模仿蚯蚓, 能加深对蚯蚓的认识。同时, 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五、观看动画, 整理经验

师:我还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 它是谁呢? (小蚯蚓丁丁) 。

看动画后提问:小蚯蚓丁丁告诉我们什么了?进一步巩固对蚯蚓的外形特征和习性的认识, 重点讨论奇怪的再生现象。

六、鼓励提问, 引发新的猜想和探究

师:蚯蚓的秘密可真多, 关于蚯蚓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1.相互提问并讨论, 同时记录问题放到展板上。

2.提问留白, 引发新的探究。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 蚯蚓是怎样生小宝宝的呢?有人知道吗?不懂的问题怎么办呢?

结语:今天, 我们验证了我们的猜想, 发现了蚯蚓许多的秘密, 又提出了很多问题, 进行了新的猜想。那么, 蚯蚓是不是像我们猜想的这样?我们可以问问有学问的人, 可以去查资料, 还可以自己观察、做实验, 继续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 此环节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能大胆思考和提问, 是良好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 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培养。)

七、将蚯蚓送回大自然

活动延伸

3.大班科学活动:茶叶 篇三

1.观察、比较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茶叶的外形特征,感知茶叶泡水后的细微变化。

2.了解茶叶制作过程和起源。

3.体验品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茶叶(白茶、铁观音、龙井、碧螺春、银针、茉莉龙球、苦丁茶、普洱茶),每组一份。

2.茶叶制作过程的录像。

3.记录纸人手一张、大记录表。

4.茶具一套,小茶杯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对茶的兴趣

1.聊茶。

师:上星期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小朋友回家品尝爸爸或者是爷爷泡的茶,并了解茶的名称和茶的有关知识,有谁能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茶的知识,与小朋友一起分享。

请幼儿讲述,鼓励幼儿讲述越多越好,每位幼儿讲述完,教师记录在记录表上。

2.引导幼儿观察在桌面上的各种茶叶。

通过看看、闻闻、摸摸、说说、感知茶叶的形状。

师:有的小朋友为了和大家分享茶叶的知识,还特意从家里带来了许多茶叶,就放在边上的桌子上,请小朋友去看一看茶叶的形状、颜色,用鼻子去闻一闻味道,并完成一张记录表。

(1)边观察边与同伴交流并完成记录表。

(2)请个别幼儿交流,教师作记录。

(3)小结:

教师:茶叶的形状都不相同,颜色也不太一样,有深有浅,但是闻上去的味道都是非常清香的。

(二)幼儿观察用开水泡后的茶叶的变化,谈谈茶叶的作用

1.引导幼儿观察茶叶在杯中的变化。

师:茶叶到了水中,经过开水泡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我们一起来看看。

2.小结:我们看到的是茶叶经过开水泡后,又慢慢变回刚采下来的样子,茶水的颜色慢慢变红,茶水的颜色慢慢变绿,闻一闻真香呀。

(三)品茶

师:这么香的茶想不想品尝一下。

(四)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

师:这么香的茶是怎么制成的呢,我们张家港有一座美丽的山叫凤凰山,凤凰山上种植了许多的茶叶,前几天老师到凤凰山玩,特意去询问了当地的茶农有关茶叶的知识,拍下了一段录像,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了解茶叶的起源

师:人们是怎么知道茶叶可以用来泡水喝的呢?

在古代的时候,有个叫陆羽的人,有一次到山上去采药,觉得口渴了,附近又没有什么水。突然发现附近有一棵树,有很多鸟儿都在吃树上的树叶,他也摘了一片放在嘴里,顿时感觉不口渴了,而且精神也变得非常好。于是就把这种树叶叫做茶叶,用这种茶叶泡水喝,效果会比吃茶叶更好。茶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饮料,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明。

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春天是采茶最忙的季节,我们一起去帮茶农采茶吧。

活动延伸:

继续探究“茶”知识。

游戏活动:茶馆。

活动反思:

活动一开始,为了激发幼儿对茶的兴趣,进行了聊茶这一环节。后来通过看、闻、品,让孩子对三种茶有了初步的认识:看——看茶叶在未泡水和泡了水以后状态、色泽的变化;闻——茶叶的香味;品——感受几种茶叶的口味,全面地让孩子感知了解。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浓厚,也调动了孩子的基础经验,看到过爸爸、妈妈喝茶,和今天的学习联系后也有一些自己对茶的认识。这里将茶道的展示添加并放在延伸环节是让孩子将对茶的认识的延续,激起他们新的学习欲望。

4.大班科学 滚动的轮子 教案 篇四

滚动的轮子

设计意图:

有现实生活中,轮子的应用非常广泛,它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幼儿经常看到,用到轮子,但他们从来不大思考为什么在这些地力一装上轮于,有什么用?这主要是现今的孩子缺乏发现力和主动尝试的精神。为了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滚动的轮子》这节课,采用比较一猜想、预测一动手操作一交流这一流程,让幼儿亲身从事解决问题的探索活动来获得感性认识。

活动要求:

l、区分能滚与不能滚的物体,比较其异同,知道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轮子能向两面滚动。

2、通过尝试活动,初步培养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诙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l、圆球,瓶子,轮子娃娃各一个;一辆没有轮子的汽车。

2、收集各种大小纸盒、积木、球、饮料瓶,轮子状的物品及各种玩具车。

3、准备三条l—2米左右长的路。

活动过程:

一、什么会滚,什么不会滚?

1、出示两辆车(一辆有轮子,一辆没有轮子)通过比较,知道轮子可以滚动。①教师以小象笨笨的口吻引出课题。

师:“我是小象笨笨,城里的朋友给我送来了一辆汽车,可是我不知道怎样让车动起来,谁能帮助我?” ②出示没轮子的汽车,让幼儿说一说为什么不会动?

③教师给汽车装上方形的轮子,让幼儿观察,为什么汽车还是不会动。幼:(方的东西不能浪,圆的东西能滚。)

④通过比较,让幼儿知道什么才是滚?(连续着向前旋转叫做“滚”)

2、自由玩纸盒、积木;轮子等物,引导幼儿将物品分成“会滚”与“不会滚”两堆。

师:我有一堆东西,可是我不知道哪些东西会滚,哪些东西不会滚,你们去试一试,然后把不会滚的放到(滚)这个框里,把会滚的放到(滚)那个框中。(幼儿动手操作)

二、比较球体,瓶子状的物体,轮子滚动的方向有何不同。

l、出示三种不同形状的“娃娃”,请小朋友试着猜一猜谁“滚”的本领最大。①(在吵闹声中)分别出示这M种“娃娃”,请幼儿说一说它们是谁? ②请幼儿猜一猜谁的本领大?

师:原来,它们都说自己滚的本领最大,那你们猜一猜,到底谁的本领大?

2、通过尝试,发现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轮子、瓶子等物体只能向两面滚动。

三、玩车子

1、联想,在生活中你们还看到什么地方装了轮子,有什么用?

2、以比赛的形式让幼儿在光滑的。松软的、凹凸不平的地面上玩车,比较其不同。(三辆车必须是一样的)①请幼儿摸一摸这三条路有什么不同?

②出示三辆一样的车,请幼儿各自选择一条认为汽车在上面开得最快的路,在后面站好,从中各选取一位小赛车手进行比赛。(时间允许可交换进行赛车,这样效果更明显)③、请幼儿说一说哪条道上的车开得最快,为什么?

3、“车轮旅行记”,在车轮上涂上颜色,在白纸上滚过,观察车轮的不同印迹。①教师示范,讲解,幼儿动手操作。②教师小结。

四、听“开汽车”的音乐,进“森林”。

教师以笨笨的口吻说:“今天,我学到了许多有关轮于滚动的知识,我想请你们到我的家去作客,你们愿意吗?

大班科学活动:拆装圆珠笔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圆珠笔,知道圆珠笔的用处。

2、通过观察、拆装圆珠笔、绘制安装说明书等形式,感知圆珠笔的构造,掌握安装的步骤。

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将拆下来的原件、放在筐子里,对拆装活动有兴趣。活动准备:

1、师生提供收集各种圆珠笔

2、幼儿人手一张白纸,一支圆珠笔,人手一个小筐子。

3、在黑板上画一张《圆珠笔统计表》(附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感知圆珠笔的多样性。

——教师:你带来的圆珠笔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不同?(比较圆珠笔的粗细、长短。)

——鼓励幼儿用笔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玩一玩、说一说:你有什么新发现?

——与同伴交换玩一玩圆珠笔,说一说:你们的圆珠笔哪些地方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

——教师小结:圆珠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文具,它是笔杆、笔芯等部件在材质、形状和色彩上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二、拆一拆——感知圆珠笔的结构。

——教师:你知道圆珠笔的里面是什么吗?

——幼儿拆开圆珠笔,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出示黑板上的《圆珠笔统计表》,讲述圆珠笔的名称(笔帽、笔杆、弹簧、笔芯等0,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发现,教师在统计表上记录圆珠笔部件的数量。

三、装一装——感知组装圆珠笔的过程。

——鼓励幼儿将零散的圆珠笔部件组装起来。

——教师:你是怎样组装圆珠笔的?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安装圆珠笔的过程。

四、画一画——安装说明书。

——鼓励幼儿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自己安装圆珠笔的操作过程。

——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交流。

五、说一说——圆珠笔的用途。

——教师:圆珠笔有什么用?圆珠笔为什么能写字?圆珠笔一直能用吗?

六、游戏活动——拆一拆、装一装。

——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换圆珠笔,重新进行拆装圆珠笔的活动,感知不同构造的圆珠笔进一步巩固对圆珠笔的认识。

5.大班科学活动滚动 篇五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滚动

大班科学活动:滚动

设计意图:

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

准备: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过程:

一、引题

1、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

二、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看谁今天想出来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

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含反思这篇文章共3152字。

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太空》含反思》:大班教案《太空》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创造性地想象太空中的各种物体,并通过画、捏、拼、贴、用废旧材料做等形式大胆地进行制作,体验创造的快乐,引导幼儿初步了解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及其功用,培养幼儿对太空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培养幼儿解决问题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太空》含反思教案吧。

6.大班科学活动滚动 篇六

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产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物体滚动的轨迹,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通过玩一玩、分一分找出滚动物体的特征。

2、活动难点:探究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滚动的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三角形、梯形、方形积木;海洋球、玩具球;一次性杯子、圆台形的化妆品瓶子;电池、透明胶带等物体;记录卡片16份、小筐8个、PPT。

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师:这是什么?

幼:球师:老师把它轻轻一推,看它怎样了?

幼:向前运动、动了、滚动……师小结:像这个球一样咕噜咕噜往前转动我们叫它滚动。

二、出示操作材料,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

师: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好玩的东西,看看有些什么?(揭密神秘袋,幼儿了解操作的材料)师:请小朋友去玩一玩、试一试,看看哪些会滚动哪些不会滚动?然后给它们分一分家,把它们分别放在相应符号的筐里,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一)。

个别指导:你玩的是什么?你把它放在哪个筐里了?为什么?要求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师幼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师:大家帮这些东西分好了家,我们来看看能滚动的筐里放了哪些东西?幼儿说物品,教师在记录纸上贴上这些物品的标记图。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这些物体能滚动?这些东西不能滚动?

小结:这些没有角的圆圆的东西,只要对它们用点力,它们就能滚动。

三、幼儿再次自由操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师:这些圆圆的东西它们滚动时走的路线一样吗?请小朋友再次玩一玩。这次要仔细观察,把它们滚动时走的路线画在你的记录纸上。

个别指导:你玩了什么?它滚动时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

幼儿说自己的操作发现,教师征求大家意见后记在大记录纸上。重点讲述球体的滚动路线。

师:从这张大记录表上你能发现哪些东西在滚动的时候走的路线是一样的。为什么它们走的路线会一样?

小结:(边小结边贴上相应的球体标、圆柱体、椎体标记):像皮球、海洋球它们的身体都是圆球体,走的路线是曲线。像透明胶带、电池它们的身体是圆柱体,走的路是直线。一次性杯子、化妆品瓶子身体一头大一头小,走的路是圆圈。也就是说不一样的形状它们滚动时走的路也就不一样。

我们把这些物体滚动是走的路叫滚动的轨迹。物体运动的轨迹对我们的科学发明非常有帮助(出示PPT,请幼儿分别说说图片上可以滚动物体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我们的航天飞船驶入太空都要设定好轨迹,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我们小朋友从小学习科学知识,长大了也可以成为一个科学家、发明家。

四、活动延伸:

这个筐里还有一些不能滚动的东西,你能想出好办法,让它们也滚动起来吗?然后再去发现它们的滚动轨迹。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不够到位,太过于形式,幼儿没有探索到什么就收了,没有让幼儿真正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可以利用PPT的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对探索产生更大的兴趣。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滚动的轨迹》含反思这篇文章共4016字。

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含反思》:大班科学教案《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有兴趣,理解白天和黑夜形成的原因及转换关系,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科学《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含反思教案吧。

7.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三脚架 篇七

“三脚架 ”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得比较广泛 ,但是孩子们关注得比较少。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琦琦在晨间玩桌面游戏时, 无意中把三根原木积木靠在一起竟然没有倒下,孩子们都很惊奇,纷纷跟着模仿,并开始探究这是为什么。 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试图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小棒架起彩泥的方法 ,发现 “ 三脚架 ” 具有稳定性。

2.能主动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搓成团的橡皮泥、小棒、硬纸片、海绵、皮筋每人一份,记录表两张,PPT,PVC水管,自制照相机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兴趣

师:吴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东西,你们认识吗? (小棒、纸片、海绵、皮筋)今天,老师想请你们用这些材料来玩一个有趣的游戏, 看看哪些材料能使这块橡皮泥团稳稳地、高高地站在桌面上,不用手扶也不会倒下来。 你们想接受挑战吗?

二、 幼儿第一次操作———看看什么材料能让橡皮 泥团高高站起来

1.幼儿操作,教师提醒幼儿把每样材料都试一试。

2.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在记录表一上记录 。

3.师幼看记录表一总结 : 只有小棒才可以使橡皮 泥团高高站起来。

4.让幼儿用小棒再试 一试 , 让橡皮泥团都能站得 高高的。

5.引导幼儿数一数是用几根小棒让橡皮泥团站起 来的。

三、 幼儿第二次操作———最少要用几根小棒能使 橡皮泥团高高站起来

1.提出新的任务 。 师 :刚刚大家的表现都很棒 ,那有没有信心来接受新的挑战? 小耳朵听好了,最少要用几根小棒能使橡皮泥团稳稳地、高高地站起来呢? 这次是要比一比谁用的小棒数量最少, 而且还要使橡皮泥站起来哦!

2.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在记录表二上记录 。

师:还记得刚刚老师的要求是什么吗? 谁来说说你最少用了几根小棒让橡皮泥团稳稳地站起来的。

4.引导幼儿发现最少用三根小棒。 师:你最少用了几根小棒? 你是怎么摆放的? 有没有比三根小棒再少的? 你们试过两根小棒吗? 能不能成功啊? 看来,最少要用几根小棒?

5.教师边说边操作 。 师 :老师也想来试一试 ,三 根 小棒上端靠紧,下端分开,放上橡皮泥团,成功了吗?

6.幼儿再次操作 ,用三根小棒撑起橡皮泥团 ,看谁 的橡皮泥团站得又快又稳。

四、引出三脚架,了解三脚架的作用

1.观察三根小棒的“脚”。 师:我们来看看小棒站在 桌面的三只“脚”呈什么形状。

2.引出三脚架 。 师 :三只 “脚 ”是呈三角形的 ,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就做出了许许多多有用的架子,并且给它们取了一个名字,叫作“三脚架”。

3.看配乐 PPT,了解三脚架的作用。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三脚架。

五、幼儿第三次操作———自制三脚架

1.幼儿分成小组,用PVC水管制作三脚架,提醒幼儿先小组讨论:做三脚架需要几根管子,管子是不是要一样长。

8.大班科学活动:“数独”启蒙 篇八

“数独”,光看名字,不了解的人可能会以为这是与数字运算有关的游戏。其实,“数独”是一种注重数理逻辑的思维游戏。

大班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开始发展,会对问题或数学材料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会用演绎、归纳和类比进行判断与推理;能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进行表述。“数独”游戏就是一个顺应他们逻辑思维发展需要的教学活动。

数独图有四宫格、六宫格、九宫格等,但是这些数独游戏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是有难度的,不适合他们玩。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适合他们玩的九方格数独,在3×3九个方格中进行游戏。运用数独游戏的思维方式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体验独立思考、攻坚闯关的成就感。

活动目标:

1.发现九方格“数独”游戏规则,能运用规则解决问题,学会进行简单的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

2.探索用唯一法玩初级“数独”,领悟优先思考的策略;

3.体验在独立思考、攻坚闯关和合作游戏中获得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三种难度递进的数独游戏卡分别装在三个信封内,音画同步的动画课件。

活动过程:

一、学习九方格数独

1.认识九方格。

教师:今天我们在游戏卡上玩游戏,是什么样的游戏卡呢?

(1)出示九方格提问:数数有几个小方格?(引出九方格名称)

(2)出示小窗格,认识行与列。

教师:这两种小窗格九方格里有吗?横的小窗格在九方格里叫行,竖的叫列。

移动小窗格:数一数,九方格有几行几列?

(3)认识交叉路口。

教师移动两个小窗格至九方格.

教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有一个交叉重叠的方格,它像一个交叉路口,既属于行这条路,又属于列这条路。

教师:你们能用手臂变出行、列和它们的交叉路口吗?还有没有这样的交叉路口呢?

教师操作小窗格变换交叉路口,幼儿用手臂模仿。

(评析:两个小窗格作为辅助工具,直观而形象,不仅让幼儿很快认识了九方格的行与列,其在九方格中灵活的位置变换,还能让幼儿理解九方格行与列的交叉路口这一特殊方格。幼儿用手臂模仿九方格交叉路口的游戏强化了对交叉路口的认识,为延伸活动搭建儿歌支架时的概念运用扫清障碍。)

2.发现九方格数独规则。

教师:看,小动物来九方格里做游戏了,有几种小动物?

教师:三种小动物玩占位置的游戏,它们占位置是有规则的,你能发现规则吗?仔细一点,一行一行地看,一列一列地看。

教师用方形聚光灯逐一显示每行每列,验证并确认每一行、每一列三种动物都不重复的规则。

(评析:教师有指向性的提示,使幼儿的观察和思维趋向集中,有利于他们归纳推理出游戏的规则。)

3.运用规则玩游戏。

(1)白板出示动物数独图。

教师:有三个小动物不知道站哪里,谁来帮帮它们?(同一列三空格)

提问:你怎么知道这里填小兔子的?

师幼共同总结:一行里的动物已经有两个了,因为不能重复,剩下的这个空格只能是小兔子。

(2)白板出示水果数独图。

教师:水果宝宝也来玩游戏了,有三个水果宝宝没找到位置,谁来帮忙?(同一行三空格)

提问:你怎么知道这里填水果宝宝的?

师幼共同总结:一列里的水果已经有两个了,因为不能重复,剩下的这个空格只能是水果宝宝。

(评析:以助人的形式探索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幼儿主动运用已经归纳推理出的游戏规则去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巩固了对行列的认识,加深了对规则的理解,初步掌握用唯一法解决问题,为独立游戏打下基础。)

二、独立游戏第一关(空三格)

1.交代任务。

教师:信封里是第一关游戏,看看第一关游戏空了几格?

2.幼儿操作,自我检查。

3.交换检查。

4.教师每组抽查一张卡片,投影仪展示,借助小窗格这一工具集体检查。

(评析:独立游戏第一关的三个空格都是行与列中唯一的空格,难度小,目的在于让幼儿熟练运用游戏规则和唯一法完成游戏,体验成功,增强自信。操作材料在同一难度系数下做到了两个不一样:物象不一样(水果数独、动物数独、颜色数独等)、空格位置不一样。这样的操作材料既可让幼儿独立思考,又可以通过相互检查、交流互动实现共享,避免了思维的单一性。)

三、独立游戏第二关(空五格)

1.教师再次布置任务。

教师:信封里装着第二关游戏,你们敢不敢玩?

幼儿自主探索空五格的游戏,教师巡视(不作指导)。

2.白板展示空五格的游戏卡,分享优先思考的策略。

教师:刚才试着玩了一次,是不是比第一关难了?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幼儿进行尝试。

教师提问:这么多空格,为什么先填这里?

小结:当空格多的时候,先看看哪一行或者哪一列里只空一格的,找到空一格就先填,这个办法能让我们又快又准确地完成游戏。

3.交换卡片,用新方法操作,看谁玩得又快又准确。

(评析:游戏第二关强调运用优先思考的思维策略:当空格多的时候,找行或列中只有一个空格的先填。这个策略来源于幼儿,教师在幼儿自主尝试的过程中,发现思维独特的幼儿,让他们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操作将方法分享给所有幼儿,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四、延伸活动第三关(空七格)

教师介绍第三关任务。

1.出示填满1、2、3三个数字的九方格数独。

教师:看,还有谁也来玩游戏了?数字宝宝玩游戏的规则和刚才一样,但是难度更大了,看看第三关游戏空几格?

2.出示第三关。

教师:这张图只有两个数字,找找行或列中有没有只空一格的?怎么办呢?

教师:有一个办法能又快又准确地填满空格。这个办法藏在一首儿歌里,我们一边听一边看。

展示音画同步的动画课件,幼儿边看小窗格的动画演示,边尝试记忆儿歌:“一个数的行,另一数的列,交叉路口要先填;一个数的列,另一数的行,还有一个交叉路口不能忘”(随儿歌内容在交叉路口出现问号)。

教师:第三关游戏在三号信封里,我们把它放在游戏区,到游戏时间试着用儿歌里的办法玩一玩。

活动反思:

由图片数独到数字数独,注意到了由实物到符号变化的循序渐进,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游戏第三关是学习运用排除法填空格。找两个数所在行与列的两个交叉路口是关键,也是难点。音画同步的课件中,简洁明了的儿歌和同步出现的小窗格能提示幼儿如何迅速又准确地找到两个“交叉路口”,为幼儿在游戏区继续运用排除法解决问题搭建了一个支架。

9.滚动大班教案 篇九

1、引导幼儿在玩各种玩具的过程中,觉察到物体有滚动的和不能滚动的两类。懂得“滚动”和不能“滚动”是对物体的一种分类方法。

2、通过操作、探索,让幼儿发现有的不能滚动的物体,通过改变外形是能变成滚动的。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1、滚动和不能滚动的各种材料或物品若干;

2、滚动和不能滚动的标志各一个;

3、大筐两个。

活动过程:

一、请小朋友玩玩具,并按“滚动”和不能“滚动”对玩具进行分类。

二、提出问题,幼儿猜想并进行实验验证,自己记录实验结果。

1、师: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或者借助哪些材料把不能滚动的东西变成能滚动的呢?请你们想一想,把你们的想法告诉老师。(幼儿表述,老师记录集体猜想表)。

2、师:现在你们再去试一下,可以一个人试,也可以找好朋友一起试一试,看看谁想的办法好,谁想的办法多。(幼儿分组自选材料并实验验证,记录实验结果)。

三、幼儿与同伴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四、提出新问题:

10.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十

2013-04-03 | 酒精灯 水蒸 活动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雨的秘密”》摘要:但要注意安全。(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2)幼儿仔细观察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总结:水热了就会有蒸汽,许多水蒸汽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3)讨论:你平时看过蒸发的现象吗?

3、观察水蒸气遇...设计意图

在“美丽的伞”的主题活动中,幼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下雨,联想到下雨的季节。众所周知每个季节的特征。而“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初夏季节的一个明显的气候特征。本活动以引导幼儿了解雨是怎样产生的开始,逐步迁移到对我国气候中“梅雨季节”来历的探究。活动中力求变枯燥的灌输、被动的接受为幼儿主动实验、大胆推测、迁移地学习,从而自己得出结论。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自己做小实验,了解“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科学现象。

2、通过探索“雨”的形成,理解“梅雨季节”的来历。

3、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火柴等实验工具。

2、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幻灯片、磁带。

过程建议

1、幼儿边看情景表演边思考: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允许幼儿充分想像和猜测。

2、幼儿做实验。但要注意安全。

(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幼儿仔细观察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总结:水热了就会有蒸汽,许多水蒸汽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3)讨论:你平时看过“蒸发”的现象吗?

3、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

(1)幼儿观察:热水倒在杯里,用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发现什么?

(2)幼儿思考:玻璃片上为什么会有水珠?

4、幼儿看幻灯听故事,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

教师提问: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奇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到哪里去了?

5、引导幼儿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知道雨对人的好处与危害。

6、启发幼儿用所掌握的经验解释“梅雨季节”。

幼儿思考:为什么在每年的四五月份总是下雨?引导幼儿知道梅雨季节是海洋空气与海洋冷空气相遇形成了一段时间里雨水十分多的现象。

延伸提示

11.大班科学活动:线的连接 篇十一

1.在游戏中感知将几根线两端任意两两连接后出现的有趣变化。

2.会用符号记录,并能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猜测和发现。

3.体验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快乐,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大记录纸1张,小组记录用纸和笔,棉线。

2.经验准备:幼儿人人都会打结。

活动过程

一、两根线的连接——初步感知连接后的变化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根线,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把它们连接起来?请小朋友每人拿两根线试一试,

师:你们都连接成功了吗?有没有发现连接后线变得怎样了?

教师小结:用打结的方法可以将两根线连接起来,一头连接后线变得更长了,两头都连接起来就变成了一个圈。

二、六根线的连接——感知不同的结果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引发猜测。

师:我这里还有6根线。今天我们就要用打结的方法来玩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线的连接”。这个游戏需要三人合作才能玩,谁愿意做我的朋友,和我一起来游戏?

师:请你们面对面站在我的两边,我来握住线的中间,右边的小朋友把右边的线用打结的方法两根、两根连接起来,左边的小朋友把左边的线用打结的方法两根、两根连接起来。

师:游戏正在进行中,我想请小朋友一起来动脑筋猜一猜,等他们打完所有的结,我把手松开,这6根线会出现什么情况,

2.分组讨论,记录结果,展示交流。

师: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现在请你们和组里的小朋友讨论一下,把你们的想法记录在蓝色的记录纸上。记好以后请组长把它贴在大记录表上“我的猜想”这一栏,你是第几组就请贴在第几格,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的想法,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先来介绍?你们认为我把手松开以后,这6根线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的想法很多,有的认为会变成一条长长的线,有的认为会变成三个圈,还有的认为会变成一个大大的圈……

3.动手操作,实践验证,记录发现。

师:那么到底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还是让我们自己动手寻找答案吧!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6根线,请你们三人合作玩这个游戏。既然是游戏,就得遵守游戏的规则:(1)中间拿线的人一定要等两边的人将所有的结全部打完才能松手:(2)打结的人一人负责一边,要两根、两根连接在一起。(3)打完结松开手以后,请仔细观察,把发现记录在粉红色的记录纸上。并展示在大记录表上“我的发现”这一栏。

4.交流分享,表述发现,总结提升。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先来介绍一下?

师:哪一组的结果和他们是一样的?还有不一样的结果吗?

师:我和小朋友合作的结果会和你们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揭晓谜底!居然和你们不一样,线的连接真有趣!

三、多根线的连接——进一步体验、感受连接的多样性

师:如果用更多的线来玩这个游戏,会有更多的变化、更多的结果吗?为什么?真的会是这样吗?想不想试一试?

师:这一次的玩法和刚才的玩法有些不一样,请听清楚游戏的规则:老师站在圆心握住线的中间,请每个小朋友在圆上找个点子站好,依次上来每人拿一根线,然后和边上的同伴一起合作把两根线连接起来,

师:检查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揭晓谜底!

教师小结:线的连接真奇妙!用同样多的线做连接竟然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结果!那么,6根线的连接究竟会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呢?以后我们可以在科学区继续探究,把每次游戏的结果都记录下来,统计一下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变化!把你们的发现和老师一起分享。

活动延伸

12.大班科学活动滚动 篇十二

一、从生活中寻材———生成

科学的魅力在于实证, 科学领域的学习为幼儿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有助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 客观地认识周围世界。我园教师以儿歌、故事、游戏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幼儿去关注生活中和身边的科学, 并注重从幼儿生活中挖掘科学教育的内容, 生成科学教育活动。大班科学活动“扑克建筑师”就源于幼儿的一次搭建游戏, 请看贝贝老师的记录:

在一次“造楼房”观察活动中, 我注意到很多幼儿搭房子搭到一半就倒了。一些幼儿问我:“老师, 为什么房子总是会倒呢?”由于我自身对影响结构稳固的因素并不是很了解, 因此我查阅了相关资料, 得出了三个因素:改变形状, 增大支撑面, 重心。可是, 怎样以一种新颖有趣的方式让幼儿了解影响结构稳固的这三个因素呢?在网上查阅资料的过程中, 我看到一则新闻:美国建筑师布赖恩用普通扑克牌搭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扑克建筑。这使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幼儿是否也能用一张张普通的扑克牌搭建出高楼来呢?这种特殊的搭建游戏能帮助幼儿获得哪些有益的经验和发展呢?”于是, 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我设计了“扑克建筑师”的科学探究活动, 活动以扑克纸牌为载体, 旨在让幼儿在想一想、说一说、搭一搭等环节中初步感知“通过改变纸牌的形状、增大支撑面来增强结构的稳固性”这一科学现象。

生活中的一次观察和幼儿的疑问生成了大班科学活动“扑克建筑师”, 并在全园大班中开展了起来。

二、在操作中觅秘———探究

1. 循序渐进地操作

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 应该是幼儿在好奇心和科学兴趣的指引下, 运用多种感官主动地和周围的环境、材料等发生互动的过程。因此, 在本次活动中, 我园为幼儿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力求幼儿最大程度地参与和投入其中, 使学习过程成为幼儿发现和探究的过程, 真正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

首先, 我园教师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领域目标确立了活动目标:

(1) 初步感知通过改变纸牌的形状、增大支撑面来造稳固的高楼。

(2) 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3) 在探究中, 体验操作活动带来的乐趣。

其次, 根据目标我们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两个环节, 来帮助幼儿在操作中发现影响结构稳固的因素:改变形状, 增大支撑面。

第一环节:纸牌变形 (这个环节分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教师开门见山地出示纸牌, 请幼儿想办法让纸牌不靠辅助物就能站在桌子上, 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出现成功者之后, 教师请成功者来谈谈怎样让纸牌站起来的, 给予幼儿以启发和引导。第二个部分是让其他幼儿一起再来试一试, 并提出尝试更多的方法让纸牌站起来, 主要达成活动的第一个目标并拓展幼儿的思维。第三个部分是让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并且到前面来演示, 师幼共同梳理操作经验。显然, 该环节解决了一个如何让纸牌站立的问题———通过改变形状来感受影响结构稳固的因素。

第二环节:纸牌建构 (这个环节分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四张纸牌建构。教师鼓励幼儿用四张纸牌大胆建构, 并运用现场拍照的方式记录幼儿的作品。随后的讲评环节让幼儿对两幅具有对比性的高楼作品进行猜想和点评, 从而引出幼儿对该环节的知识点的关注, 思考怎样让高楼稳固。在幼儿猜想表述后,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幼儿在形象的画面中初步了解支撑面这一概念, 并初步感知增大物体的支撑面可以使结构变得稳固。

第二个部分:多张纸牌建构。该部分是在幼儿已经有了改变纸牌形状的方法和增大支撑面造高楼的经验下展开的。教师让幼儿用更多的纸牌进行搭建, 要求又稳又高。在幼儿基本操作完后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围绕一圈的参观, 让幼儿更加近距离地欣赏其他小伙伴的作品, 给予幼儿强烈的成功感, 充分享受科学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2. 形式多样的交流

可以说, 每一个科学活动都离不开交流讨论。事实上, 科学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表达内容。我园教师以各种方式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发现和疑惑、问题和回答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以帮助幼儿获得系统的科学经验。

(1) 启发式交流———引导

为了让幼儿的操作更具价值性, 我园教师会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展开一些提问和追问。在这种启发式的交流中, 不断地帮助幼儿梳理操作经验, 同时也不断地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例:

●“你们觉得这幢房子稳固吗? (出示下一张作品) 这一幢稳固吗?前一幢和这一幢哪一个更加稳固?谁来说说为什么?”

●“请小朋友们想一想, 搭建扑克楼房时怎样让房子的支撑面变大呢?”

(2) 自由式交流———分享

在探究过程中幼儿喜欢操作也喜欢表达, 这时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交流。因为在和别人的交流中, 幼儿不但分享到了别人的经验, 而且也在无意间解决一些先前不明白的问题。例:

●“时间到, 请你们轻轻地起立, 跟着老师的小火车一起去参观一下别人的高楼吧。大家边看边自由交流, 别忘了介绍自已的成功经验哦!”

科学过程的核心在于探究, 而在一次次的操作探究中, 我们看到了幼儿不断地努力探究, 不断地试误和调整。

三、在拓展中持续———建构

科学是人类探究周围世界客观规律的活动。科学不仅是知识和过程, 更是一种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态度。科学集体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 但科学活动的内容是无限的, 我们不但要注意在活动中给幼儿足够的探究空间, 还要注意在活动结束时激发幼儿更高的兴趣和更广的探究空间。请看我园教师在此次活动结束时所留下的悬念:小建筑师们, 今天你们用纸牌造了那么多漂亮的房子, 真不错!不过老师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有的小朋友搭的房子虽然支撑面很小, 但是也很稳固。还有我们生活中的建筑:中国馆的支撑面比上面要小。那是什么原因呢?其实, 这些稳固的建筑里还藏着一个小秘密, 我们下一次再来探索好吗?

因为在影响结构稳固的因素中还存在重心的问题, 所以我园教师在今天探究的基础上又抛出了新的问题, 一方面拓展了幼儿的思维, 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探究欲, 使幼儿的的科学建构活动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13.大班科学活动 篇十三

设计思路

在主题活动“我爱运动”中,幼儿对举重,跳远,投掷、跳高、跑步等体育项目有了进一步了解,知道这些项目的基本动作和锻炼 方法,也在游戏中模仿练习进行比赛。很多比赛都需要用测量的方法知道结果获得成绩,当“米”这个词出现时,幼儿产生了探究兴趣,我提出问题“1米有多长”并由此设计教育活动,激励幼儿展开探索。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2.掌握用自然物测量长度的方法。

3.尝试运用多种材料或多种方法进行测量,能正确记录,大胆表达。活动准备

室内环境中各种游戏材料,学习用品,一米长卷尺,一米长的纸条若干,记录表格,相机电视及传输线。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一米有多长 1.提出问题 教师: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刘翔练的是什么项目?郭晶晶比赛的是多少米跳台跳水?

幼儿:刘翔练的是110米跨栏,郭晶晶比赛的是10米跳台跳水。2.启发思考

教师:在跑步,跳远,跳高,跳水的运动项目中都有一个测量的长度,高度的名词是什么?

幼儿:110米,5米,10米,都有个“米”。教师:一米到底有多长?

幼儿:有大人的一个胳膊那么长......(幼儿伸直胳膊表示)教师:大人的胳膊不一样长,那么比划出来的一米也不一样长啊?(教师与配班老师比胳膊)

幼儿:有大人迈一步那么长......

教师:每个人迈的步伐都不一样,那么迈出来的一米也会不一样的?(教师与配班老师各迈一大步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各人的步子不一样大)

幼儿:(;两手围城椭圆形)有这么长.......

教师:就这么一比划吗?每个人都这样比划吗?那身体高矮不同胳膊长短不同,这么一比划准确吗?

幼儿:有桌子的长边这么长......(小朋友们的表情表现出质疑,不相信)

(二)认识一米尺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根一米长的尺子,它非常标准。请大家看看,有什么发现?

幼儿:一米尺很直......

幼儿:上面有很多长的短的黑线...... 幼儿:有数字。

教师:(带领幼儿指认刻度一起念一遍)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再次讨论;一米有多长

教师:老师的一米尺是你们比划那么长吗? 幼儿:不是,我们比划的不标准。

教师:小朋友说是大人的胳膊那么长,老师用胳膊来比一下看?(把胳膊伸直与1米尺比较,结果胳膊比一米尺短)教师:那么你们比划的动作是标准的一米吗? 幼儿:我们比划的动作不标准。

教师:那么用什么东西能够准确的摆出真正的一米长呢? 幼儿:可以用积木,可以用书本。可以用水彩笔摆,用图画纸,用水彩笔盒......

教师:好,老师为小朋友做了很多一米长的纸条,大家比比看标准吗?(用一米尺与一米纸比较,使幼儿发现一米纸很标准)教师:请小朋友看记录表,表中有三格,第一格画出你所用的工具,第二格画出工具摆放的方法,第三格用数字写出摆了多少个?(出示记录表格边指边讲,然后分发给幼儿)

(四)大家摆一摆

教师:请小朋友快速找到材料,把一米纸放直,用选好的材料和工具才顺着它摆出一米长来?数数能摆出多少个?是怎样摆的? 幼儿取走一米纸,教师提醒幼儿找一个可以平直放纸不干扰别人的地方,先摆直一米纸,然后自取想好的材料,工具开始摆放。教师观察幼儿的动作,指导幼儿把一米纸摆直,可以借用透明桌垫或重物压住纸条,保证它是平整的,便于材料在上面摆放。1.教师用相机拍下方法正确的幼儿动作,并给予肯定。

(1)在建筑城地面上摆直一米纸,取用中长积木沿着一米纸的一端对齐,用积木一个紧挨着一个的摆放。最后剩余一点白纸,取出来一个小正方体积木摆满,一共摆了四个中长方体积木,两个小正方体积木。幼儿在记录表格上画出中长方体和小正方体积木。在摆放栏内画出一个紧挨着一个的样子,在数量格内画出4+2......

2.教师用相机拍下摆法有问题,动作不准确的情况(1)在地上摆放好一米纸,然后从玩具架上取下了几种不同的玩具进行摆放,摆放的玩具种类太多,差点数不过来,在记录纸上慢慢的画着这

(2)在窗台上摆直一米纸条,随意取来不一样的水彩笔盒,把水彩笔盒竖紧密摆放,用笔盒的宽边来量。

(3)把一米纸摆在桌子上,一边已经出了桌子,取下来剪刀(长短不一)摆放,最后数出21把剪刀但没有摆到纸边。

(五)分析问题

1.教师让幼儿停下来观看照片发现问题,师幼共同总结纠正测量的问题,最后探讨出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测量物和被测量物的一边要对齐。第二,测量物之间不能有空隙。第三,测量物要摆直,不能弯曲。第四,测量到头不够时可以用小材料代替。

(六)展示交流记录

教师:(幼儿都完成了至少一种材料的研究摆放)请小朋友们讲一讲自己的试验记录。

幼儿:(将记录表面对大家)我用的材料是中长方积木,一个一个摆齐紧挨着,一共用了四个中长方和两个小正方积木摆出一米长。

(七)活动延伸

教师:大家的记录都很清楚,都有进步,我们知道了一米有多长,会用统一标准的材料摆放一米长,比以前小朋友说的胳膊长,一大步长要准确了,不过测量跳了多远,跳了多高最准确的工具还是尺子。老师把一米纸放在测量区,小朋友在活动区时可以继续测量。活动反思

本活动随着主题活动的进行和幼儿关注点自然生成。在活动中,一开始教师启发幼儿对“一米有多长”进行思考,面对有趣但含糊错误的认识教师没有急于批评指正,而是给幼儿提供了一个验证自己的机会,激励幼儿在做中学,学后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提升知识,有效提高“教”与“学”质量。

上一篇:项目改造申请书下一篇:党建知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