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

2024-07-14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通用8篇)

1.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 篇一

制造业绿色产品生命周期结构模型研究

在分析绿色产品生命周期的.基础上,构建了形成涵盖绿色产品属性内涵、评价指标、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多属性矩阵结构模型.对模型的结构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该模型是建立制造业绿色产品评价体系的前提,具有通用性和可重构性等特点.

作 者:徐剑 温馨 张青山 XU Jian WEN Xin ZHANG Qing-shan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23刊 名:工业工程 ISTIC PKU英文刊名:INDUSTRIAL ENGINEERING JOURNAL年,卷(期):9(5)分类号:X324关键词:绿色产品 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结构模型

2.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 篇二

随着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不断推进, 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农业从业人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强, 农业信息化软件项目越来越多。由于农业信息化软件项目存在项目范围难以确定, 项目时间管理复杂, 项目成本难以控制等问题, 采用何种项目生命周期模型已经成为项目管理 (Project Management) 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 典型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1.1 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 (Water Model) 首先由Royce提出, 是一个经典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一般将软件开发分为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运行维护等几个阶段, 规定了各项活动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 如同瀑布流水, 逐级下落。

1.2 螺旋模型

螺旋模型 (Spiral Model) 是RUP (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统一软件开发过程, 统一软件过程) 推荐的周期模型, 是一个演化软件过程模型, 是瀑布模型和演化模型的结合体, 将原型实现的迭代特征与线性顺序 (瀑布) 模型中控制和系统化的方面结合起来, 使软件的增量版本的快速开发成为可能。在螺旋模型中, 软件开发是一系列的增量发布。

1.3 快速原型

快速原型 (Rapid Prototype) 是在初步需求分析后, 马上向客户展示一个软件产品原型, 对客户进行培训, 让客户试用, 在试用中收集客户意见, 根据客户意见立刻修改原型, 之后再让客户试用, 反复循环几次, 直到客户确认为止。

2 项目范围管理角度对比分析

项目范围管理包括为成功完成项目所需要的一系列过程, 以确保项目包含且只包含项目所必须完成的工作。项目范围管理包括范围计划编制、范围定义、创建工作分解结构 (WBS) 、范围确认、范围控制等内容。在农业信息化软件项目中, 需求管理是项目范围管理的核心内容, 也是最不可控项目因素之一, 需求的重大变更直接导致其他相关项目活动变更, 项目范围计划无法编制、项目范围无法定义、工作分解结构大规模调整、项目范围需要多次确认、项目范围无法控制。

以农机具及驾驶员管理软件为例, 项目干系人中的需求提出方仅从农机具及驾驶员的日常业务管理角度出发描述相关需求, 包括农机具的日常信息登记、驾驶员的基本信息登记、驾驶证的复训换证等业务需求。而随着用户与开发方的进一步沟通, 对软件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在原有设计上衍生并提出了建立农机和农具、农机与驾驶员的逻辑关系, 需要与农业生产进度结合, 实现农机作业指挥等功能, 并且要求开发方必须完成以上需求。

2.1 瀑布模型

项目经理针对用户最早提出的需求进行分析, 并按照瀑布模型完成设计、编码、测试等工作, 形成各类可交付物, 交付需求提出方进行测试。此时, 对于开发方而言, 整个项目处于项目末期, 项目需求此时发生重大变更, 需要对新增需求进行全面响应, 对前期设计进行大量修改, 并完成新增功能的开发, 项目范围管理进入完全失控状态, 从项目范围管理角度而言项目将彻底失败。

2.2 螺旋模型

用户方的需求随着迭代模型的发布, 增量版本的出现会在项目中期提出, 而由于螺旋模型是瀑布模型与迭代模型的结合, 每个阶段增量版本均为完整全功能版本, 故当需求逐渐出现时, 项目范围将反复修正, 直接造成项目范围管理无法有序进行。

2.3 快速原型

项目前期范围边界不作明显限定, 随着原型版本的不断发布, 用户需求能够在项目中期及时发现, 项目边界能够及时确定, 任务分解结构 (WBS) 能够及时确定, 保证项目范围管理在项目中后期能够有序进行。

3 项目时间管理角度对比分析

项目时间管理包括使项目按时完成所必须的管理过程, 简单来讲就是对项目进度的安排和管理。主要包括活动定义、活动排序、活动资源估算、活动历时估算、制定进度计划以及进度控制。

同样以农机具及驾驶员管理系统为例, 对各种生命周期模型进行对比分析。

3.1 瀑布模型

项目前期对项目活动进行定义, 其定义内容不够全面, 导致在活动排序过程中无论采用前导图法、箭线图法、进度计划网络模板、确定依赖关系中的何种活动排序技术和工具, 形成的活动排序结果都不准确, 活动资源估算、活动历时估算、进度计划以及后期的进度控制将完全失去意义, 在项目中后期必将进行大量的修改, 甚至完全推翻。

3.2 螺旋模型

项目在每个迭代过程都将重新修订活动定义、活动排序、活动资源估算、活动历时估算等活动管理相关内容, 大量时间精力耗费在重新修正相关方案, 与其不断修改, 不如不作相关时间管理, 因为其已经完全失去了活动管理的意义, 项目进度无从控制。

3.3 快速原型

在项目初期的原型版本确定过程中, 活动管理也处于无序和失控状态, 在项目原型确定后, 进入项目中期设计阶段, 大部分用户需求得以明确, 利用箭线图法进行活动排序, 利用关键路径法进行进度计划制定, 利用计划比较甘特图进行进度控制, 能够保证整个项目时间得到有效管理。

4 结语

综上所述, 农业信息化软件开发项目, 由于项目干系人大部分为非信息化专业人士, 对信息技术了解不足, 对目标软件的构想不够全面, 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大部分会出现大的需求变更和海量的需求蔓延, 项目范围无法有效在项目前期得到控制, 项目时间难以管理。瀑布模型适用于需求明确、目标软件明确、具体业务固化的软件开发项目。螺旋型模型适用于中大型的软件开发项目中, 项目干系人能够接受大量迭代开发过程所产生的成本。而在农业信息化软件开发项目中, 快速原型是最适合的生命周期模型, 在项目前期通过模型工具快速形成软件原型, 不实现具体功能, 而在与客户不断沟通, 并确定最终原型版本后, 项目中后期即可按照项目管理要求对范围、时间进行有效管理。

摘要:针对信息系统项目管理, 结合农业信息化软件自身的特点, 从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角度对比了各类软件生命周期原型在农业信息化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根据项目干系人的特点和行业信息化项目业务特点, 认为快速原型是农业信息化软件开发采用的最佳生命周期模型。

3.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 篇三

关键词:网络课程;软件工程;需求分析;构件技术;复用

引言

自从教育信息化计划启动以来,网络课件逐渐登上了现代教育的舞台,但是,当前的网络课件大多不够完整,师生交互机制不到位,更新困难。其原因是缺乏统一规范,对网络课件的需求分析工作不重视。此外,在开发方式上一般是教师请计算机专业人士单独做个网络课件,这不仅浪费金钱,也浪费了时间。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软件工程的工程化思想来设计网络课件。网络课件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第二是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也可以称作网络课程开发平台)。本文着重从这两方面来考虑。

1网络课件的开发方法与过程

网络课件的开发实质上是一项软件工程。因此,开发网络课件,要以系统、工程化的观点,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排除不利条件,正视经济实际情况,运用当前最适当的技术,忽略无关紧要的因素,从而高效地交付出所需的合格软件产品。在网络课件开发中,我们参照软件生存期的几种模型,运用构件技术来设计和完善具体细节,并用瀑布模型来指导系统开发过程。

软件工程是一门介绍如何用工程化方法有效地在约定开发周期内经济地开发高质量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学科,对网络课件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参考软件开发过程,网络课件开发可分解为三个阶段:“定义阶段”、“开发阶段”和“检验、交付运行与维护阶段”。各阶段网络课件的开发工作如下:

1.1定义阶段

定义阶段包括网络课件的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第一步工作是进行问题定义,也就是弄清用户需要计算机解决的根本问题所在,以及项目所需的资源和经费。在2000年1月高教司下发了《关于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通知》之后,掀起了制作网络课件的热潮,随着经济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成熟,软件工程学的推广,人们逐步意识到,每个单位在制作自己的课件时,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消耗非常大,而且已制作成的网络课件又往往是一次性,难以更新的不可再生资源,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宗旨。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可扩充性来设计出具有通用性、可扩充性和可再生性的网络课件?这除了需要相应的开发方法学指导、技术支持,还要对一定领域内的网络课件进行规范化,制定相对统一的格式和规定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可行性论证,制定出项目开发计划,有效指导网络课件的开发。

网络课件的需求分析。网络课件系统由一系列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工具构成,主要包括学习和授课系统(非实时/实时)、教学资源编辑制作系统和管理系统。其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

其中,学习和授课系统包括:课程介绍、教师授课(以视频形式)、辅导答疑、作业评阅、考试与评价、学术交流与讨论、虚拟实验等业务系统及其搜索引擎等支持系统。如图2所示。

在制作这些子系统时,应按照教育部标准或是一定领域内权威论证的、比较规范的文件来具体实施。这里以“软件工程”这门课程来讨论网络课件的分析与设计。 教学资源编辑制作系统指的是制作网络课件的开发平台,可以采用自行开发或与企业或公司联合开发的软件开发平台旧,如图3所示。国外已经出现了一些网络课件平台软件,如:WebCT,Web-Course-in-a-Box,LeamingSpace等等产品。国内现在也出现了一些构件,比如,北京未尔的课件梦工厂和北京弘成CPT2.2能简便地合成各种资源。

在需求分析阶段还要明确日常管理业务,它包括:资源库管理、教学管理和系统管理。资源库管理包含媒体库管理,即多媒体和数据的编辑,也可以包含试题库、课件、案例之类的管理。教学管理包括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学籍管理、教务管理、学习管理、考试管理等。系统管理包括安全管理、性能管理、计费管理、故障管理等。

1.2开发阶段

我校购买的北京未尔的课件梦工厂(简称梦工厂)和北京弘成CPT2.2(简称CPT)网络课程开发平台充分利用构件复用技术,教师可以使用这种软件灵活地编辑资源。因为操作简便,如果网络课程有很大的变动,可以在短时间内再次编辑、制作网络课件。

教师在制作网络课件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资料的准备。在视频录像PPT讲稿制作中,应明确格式要求。借鉴以前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合理的经验,来规定字体、颜色、字号,安排章节的布局,如何显示重点,如何区别理论和实际应用,等等。在考试系统中,应按照课程特点,合理设计和安排考题,尽量保持每张试卷题型的统一性,并提供答案。在录像制作中,应合理分配讲课时间,让每个教师能讲好每一次课。在交流工具中,通过链接,充分利用网络上已经较成熟的程序,如:BBS、E—mail、留言簿、聊天室、电子板和在线会议等等。

(2)栏目和章节的编辑和资料的上传。在CPT中,先熟悉平台界面操作,可阅读其说明书。按要求制作出具体栏目,如:课件首页、学习指南、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模拟试题、参考文献、课程资源、互动交流、虚拟实验,辅导答疑等等。接着制作具体章节,合理安排层次结构。在第一步中已具体准备好的相关资料,将它们按栏目上传;章节上的视频先不上传,进行打包,存入本地硬盘。

(3)视频的编辑。在录像过程中,头或尾难免会出现不好的效果,通过梦工厂可以剪辑片头与片尾不理想的视频内容。

(4)两套平台的合成。其制作过程在下面案例分析中将会涉及。

1.3检验、交付与维护阶段

软件检验工作十分重要,在软件开发完成后,测试工作必不可少,甚至应当把“尽早地和不断地进行软件测试”作为软件开发者的座右铭。在网络课件的检验中,要细心检查是否按要求准备好所有必需材料及具体细节。应该让整合完成的网络课件在相关计算机平台上运行,看其是否正常工作。

交付阶段可以通过开辟读者信箱之类的交互手段,获取关于改进网络课件的意见。在试用期过后,进行日常运行与维护。一个真正合格的网络课件,并不是一次开发终身受用的,随着新知识不断出现,在日常维护过程中需要经常更新,保持网络课件的先进性。

2网络课件设计

下面介绍网络课件的具体制作过程。安装好CPT软件后,登录到指定的服务器,出现如图4所示的界面,只要按照使用说明手册,就能在“课程结构窗口”下编辑网络课件的结构。 首先,在课件结构窗口中,有课程名称“软件工程”,点击右

键,选择课件模板,上传课件首页图片。接着,在课程名称下按右键,显示子菜单,分别点击新建章和新建栏目建立相应的章节和栏目。例如,新建章名“第一章软件工程和软件危机”;新建栏目名“课程综述”。还需要在“章”下新建节和具体子栏目。

例如,在“第一章软件工程和软件危机”下按右健,建立具体的节次目录,如:“第一节软件工程发展史”,然后,重复类似的操作,直到建立好所有子目录。在节下资源列表中,点击“资源上传”,跳出窗口,按提示上传相关具体内容。通过点击某一资源,在课程预览窗口中预览相应资源信息。重复这样做,直到添加完所有资源,最后进行打包。

接着要制作视频。首先录制老师的讲课过程,随后用课件梦工厂进行编辑。课件梦工厂处理录像的界面如图5所示。

打开已经录制好的视频,设置开始时间点和结束时间点,切除不必要的视频,当所有视频都已编辑完成,最后对CPT和课件梦工厂两套软件的半成品进行整合。具体步骤如下:

(1)在梦工厂中制作好同步内容,发布的课件内容储存在该文件夹下的Release目录(以下简称release目录)下。

(2)将有模板的index.html和图片(需自己修改课程名称)拷贝到release目录下。

(3)在CPT中将建设完毕的课程结构及课程栏目发布,发布内容将以一个压缩包形式存储在本地硬盘中。

(4)将CPT发布的压缩包解压到硬盘中,解压目录为整门课程的主目录(简称主目录)。主目录应有default.htm文件,该文件即为课件首页。

(5)用记事本打开主目录下data子目录中的framework.xml,将对应章节(act标签)中的./content/kcjj/ch_??/se_??/time-line.html改为~./content/kcjj/ch_??/se_??/index.html。其中,“ch_??/se_??”代表对应章节,例如第一章第一节,即为ch_01/se_01。

(6)将release目录下所有内容拷贝到主目录下对应章节中,具体路径为content/kcjj/ch-??,se-_??的子目录。

(7)打开课件首页预览整合效果。

这样,我们完成了网络课件制作。

3结束语

构建网络课件是一项软件工程,因此需认真对待工程开发中的每一个阶段,重视需求分析工作,规范开发过程中的每一项文档,实现软件配置管理,严格按照一定标准设计网络课件的具体内容。同时,运用构件技术,利用现有较为成熟的开发平台,开发的课件易以更新、扩充和再生,也使网络课程可以批量生产,这符合现代网络教育需要,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4.生命周期评价案例 篇四

据测算,我国典型住宅(钢筋混凝土结构)建材含能在建筑整个生命周期能耗中占比达20%~25%,轻钢结构的典型办公楼建材含能占比达15%~20%,加拿大典型木结构的建材含能占比也达10%~15%。

因此,国外绿色建筑标准对建材的环境负荷按照生命周期来规定要求。德国的DGNB评价体系就是“完全量化考察运营和建筑材料生产过程能耗及碳排放造成的环境影响”;英国的BREEAM体系则是建立材料数据库,对1500多种材料及部品环境影响量化分析,并且选用不同等级的材料,其得分也不同;日本的CASBEE体系则需要计算建筑材料总含能和碳排放,以建筑材料的含能和碳排放为基础,评价材料的循环利用率和再利用率。

基于此,蒋荃介绍,国内对绿色建材的环境负荷评价采用的是LCA(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评价。这样一来,在产品性价比之外又增加了一个环境负荷指标。建筑师与咨询公司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建材含能的量化指标,算出在建筑初级阶段选材的节能量。另外,通过这一指标,又增加了建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以绿色建筑带动整个产业链尤其是建材的节能。

为了进一步明确建材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到底在绿色建筑中如何应用,蒋荃以建筑保温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价做案例研究。

本次案例研究的对象是基于不同区域(严寒、寒冷、夏热冬冷)的三类保温系统:岩棉板外墙外保温系统、硬泡聚氨酯板外墙外保温系统、聚苯板外墙外保温系统。采取粘贴保温板薄抹灰施工工法。

另外,基于不同原则与目标确定三类功能单位:首先,基于生产现场数据统计及市场交易的一般规则,选取“单位千克保温板生产”作为功能单位;其次,为比较不同保温材料生命周期环境友好性的差异,将功能单位拓展为“满足相同节能要求的单位平方米保温板生产”;最后,考虑与绿色建筑评价的匹配性与协调性,将功能单位进一步拓展为“满足相同节能要求的单位平方米保温系统生产”。

然后采取目前比较常用的LCA(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评价,从产品生产的源头开始考虑,包括上游原材料开采过程中的含能,产品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等都要计算在内。

最终计算出三类保温板环境负荷数值,以单位千克来计算,岩棉板<聚氨酯板<聚苯板;而以满足相同节能要求的单位平方米计,结果正相反,聚苯板<聚氨酯板<岩棉板,“这主要由于各产品具有不同容重和导热系数”;以满足同一区域相同节能要求的单位平方米计,聚苯板系统<聚氨酯板系统<岩棉板系统。

如此一来,通过比较不同区域、不同保温系统,在满足相同节能设计要求时其生命周期环境负荷行为的差异,为绿色建筑提供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选材参考。

5.《昆虫的生命周期》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昆虫的生命周期。

2、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

3、训练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关注昆虫生殖与环境适应的特征,理解生物多样性性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昆虫生殖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生命周期。

四、课时安排

0.5课时

五、教学准备

准备昆虫生殖发育过程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冬季几乎看不到苍蝇、蚊子,为什么到春暖花开的季节蚊蝇就多了起来?食用的面粉中如何长出“肉虫子”?“肉虫子”又如何变成蛾的? 新课讲解:

一、活动一: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家蚕与人类的关系。

探究:观察与思考

①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②比较家蚕的卵、幼虫、蛹、成虫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③讨论与交流:P10讨论

1、家蚕通过哪种生殖方式繁殖后代的?特点是什么?

2、根据日常观察,说说还有哪些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方式相似?

3、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是否科学,为什么诗人会误以为蚕吐丝作茧后就死了?如何修改使之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二、活动二:其他昆虫的发育。

质疑:蜜蜂、蝗虫的生殖发育过程与家蚕和蝴蝶一样吗?引导学生认识昆虫的繁衍与环境的关系学生观察蝗虫等发育过程的图片资料从不同昆虫的发育过程,你得到了哪些启发?如毛毛虫与美丽的蝴蝶,引导学生思考蕴含其中的人生哲理。

完全变态发育:像家蚕、蜜蜂、蝇、蚊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不完全变态发育:像蝗虫、蟋蟀、螳螂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对昆虫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形成全面的观点。

6.产品生命周期及相关策略 篇六

产品:数码相机

简介:数码相机,英文全称:Digital Still Camera(DSC),简称:Digital Camera(DC),是数码照相机的简称,又名:数字式相机。数码相机,是一种利用电子传感器把光学影像转换成电子数据的照相机。按用途分为:单反相机,卡片相机,长焦相机和家用相机等。

引入期:

1.市场营销特点:消费者对于数码相机并不了解,大部分顾客不愿购买。价格相较普通相机高昂许多。产品的性能和技术还不够完善。利润较少,甚至出现经营亏损,企业承担的风险较大。

2.采取的市场营销策略:1994年柯达商用数码相机DC40正式面世。1995年2月卡西欧发表了25万像素、6.5万日元的低价数码相机QV-10,引发了数码相机市场的火爆。采取快速渗透策略,这是因为:产品市场容量很大,潜在消费者对产品不了解但对价格十分敏感,潜在竞争比较激烈,产品的单位制造成本可随生产规模和销售量的扩大迅速下降。

成长期:

1.市场营销特点:消费者对新产品已经熟悉,销售量增长很快。大批竞争者加入,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已定型,技术工艺比较成熟,建立了比较理想的营销渠道。企业利润迅速上升1995年世界上数码相机的像素只有41万;到1996年几乎翻了一倍,达到81万像素,数码相机的出货量达到50万台;1997年又提高到100万像素,数码相机出货量突破100万台。1996年奥林巴斯和佳能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数码相机。随后富士、柯尼卡、美能达、尼康、理光、康太克斯、索尼、东芝、JVC、三洋等近20家公司先后参与了数码相机的研发与生产,各自推出数码相机。

2.采取的市场营销策略:根据用户需求和其他市场信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努力发展产品的新款式、新型号。1998年是低价“百万像素”数字相机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和主流产品的一年,当年发表或出售的新机种60多种,20多个厂商。加强促销环节,树立强有力的产品形象。选择适当时机调整价格,以争取更多客户。

成熟期:

1.市场营销特点:各销售渠道基本呈饱和状态,增长率缓慢上升,销售水平显著下降。

2.采取的市场营销策略:产品改良策略。尼康/富士E2/E2s——尼康、富士两巨头联手的数码单反。为了彻底超越尼康D1所营造的神话,佳能在2001年9月推出了专用于快速拍摄用途的EOS 1D,从而在速度和技术指标上全面压过了尼康D1,成就了DC产业新一代传奇。

衰退期:

1.市场营销特点:价格已经降到最低水平,多数企业无利可图,被迫退出市场。

7.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 篇七

关键词:生态设计,产品生命周期,资源价值流,资源效率,经济效率,环境效率

企业进行环境经营与管理决策, 既要保证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又要履行社会责任, 实施环境保护、规避环境风险。从技术创新的视角将生态设计技术和方法引入环境管理会计, 对企业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资源流转进行优化与控制, 有望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同。因为对某一产品而言, 是否实施生态设计以及如何实施生态设计对产品生命周期中的资源物质流转和价值状态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这种影响会涉及产品成本及价值、环境负荷、资源消耗以及产品性能等诸多方面。但是综观现有评价分析方法, 往往因为仅注重产品某一方面的因素 (经济或环境因素) , 存有不同程度的缺陷。本文基于生态设计的技术创新视角, 以资源、环境、经济三者的协同共生为目标诉求, 从产品生命周期跨度构建企业资源价值流转的因子评价分析模型, 以期丰富现有的评价分析方法。

一、传统的产品成本评价方法评述

目前, 对企业的综合评价方法较多, 而对产品系统的综合评价或分析则相对较少。综合相关文献, 产品综合评价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 标准成本评价分析模式。

将标准成本和目标成本的思想引入产品系统的综合评价中, 形成标准成本评价模式。其基本原理是对企业产品不同的成本类型设置成本标准以及成本分配比例标准, 以该标准为基础与实际核算的各项成本及其比例进行对比分析, 寻找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为下一步的控制决策提供基础信息。该评价分析模式实施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制定成本标准, 作为员工努力的目标以及衡量实际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尺度, 起着事中控制的作用;二是将成本的实际消耗同标准消耗进行比较, 揭示和分析脱离成本标准的差异, 分析差异原因, 查明责任归属, 为后期的改进控制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2. 资源流转成本评价分析模型。

该模型的基本思路是:以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资源流转成本核算信息为基础数据, 进行汇总分析与评价, 揭示其资源损失状况, 分析资源损失的形成节点和成因, 反馈给管理层进行组织结构、工艺流程等方面的优化控制, 以此引导产品生产成本的不断降低和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的持续提高。其评价分析方法较为零散, 一直未能形成体系。主要包括内部资源流转成本评价分析法、外部环境损害成本评价分析法, 以及由两者融合而成的矩阵评价分析模式。

3.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在产品系统的评价分析方法中, 最为典型的是生命周期评价 (LCA) 。该方法源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思想, 即从产品原料供给过程、产品制造过程、产品储运过程、产品使用过程直到产品废弃处置过程, 都应该对环境影响最小。LCA的评价模型主要包括矩阵法、层次分析法以及多目标决策优化法等, 并没有统一的评价模型, 且现有的几种模型也各有优缺点, 如矩阵法对数据的要求低, 评价迅速, 但是主观性强;层次分析法能解决权重问题, 但隶属度的确定比较主观, 不确定性较大;多目标决策优化法能提供不同假设情况下的评价结果, 让决策者自主选择, 但由于影响因子众多, 具体结果的表达将有一定难度。

综上可知, 标准成本评价模式以成本标准为基础, 以差异分析为核心, 不仅可分析评价成本发生的地点, 而且可明确责任归属, 蕴含了责任成本管理的思想。但是, 由于成本概念及分析边界的扩展, 该评价模式难以适用于基于生态设计的资源价值流转评价分析中, 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扩充;企业资源流转成本矩阵评价模型能够从企业系统层面清楚地辨析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资源的消耗与损失量及其导致的外部环境损害成本, 从而找出必须改进之处, 达到降低资源消耗、提升环境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但是, 对于产品生命周期其他阶段的资源流转 (包括运输、消费以及回收利用等阶段) , 该模型不能再简单套用, 需要予以创新改进。可见, 上述三种方法无法满足产品生命周期跨度的资源价值流转的评价需求, 需要探索新的路径。本文即从技术创新的视角, 将涵盖全生命周期的生态设计流程和方法纳入企业资源价值流转的评价体系, 构建产品生命周期跨度的资源价值流转因子评价分析模型。

二、生态设计与资源价值流转的逻辑关联分析

生态设计, 也称绿色设计、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设计, 它要求在产品开发的所有阶段均考虑环境因素, 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最终产生一个更具可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系统。其基本思想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 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 以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小。

生态设计流程涵盖产品整个生命周期, 包括产品设计、原材料的提取、产品制造和销售、产品使用和维护、用后回收与处置的全过程。因此基于生态设计的企业资源流转路线一方面向前延伸到设计阶段, 一方面向后延伸到产品的使用、回收和废弃处置阶段, 其路线图如下所示:

如图1所示, 生态设计下的资源流转路线改变了传统设计单一线性的物质流路线, 形成一个网状交互的循环流转路线, 该路线从传统设计路线末端的销售阶段扩展到产品使用、回收和废弃处置阶段。在该循环路线中, 资源的价值也随着复杂的物质流路线发生变化, 这一变化带来的结果是资源价值流的循环, 在生态设计与资源价值流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逻辑关系, 该良性互动可促进资源价值流的不断优化。生态设计与资源价值流转逻辑关联的简单描述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 生态设计与资源价值流的互动关系处于一个循环体中, 其逻辑起点是初始生态设计或常规产品设计, 它决定了产品在研发、生产制造、销售、使用维护以及回收处置等环节的初始物质流路线。根据该物质流路线, 通过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资源价值流转评价分析, 揭示产品在生命周期中资源消耗、资源流转的成本损失以及环境污染程度等, 这些分析结果可供企业管理者以及设计人员进行生态设计决策之用, 从而进入下一轮生态设计, 即图中的“优化 (或修改) 生态设计”。新的生态设计又会引起新的物质流路线改变, 同时改变其价值流, 对优化后的资源价值流进行分析评价, 可以揭示其资源效益、经济效益和环保效果的改善程度, 挖掘其尚需改进的生产环节或工艺流程, 找出资源价值流转的优化控制措施, 为下一轮的生态设计提供决策信息。

这样, 通过产品资源价值流转的信息循环反馈, 可以在生态设计流程中实现企业产品生命周期资源流转的物质流和价值流的不断优化, 从而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 促进产品使用价值、市场价值和环境价值的共同提高。

三、产品资源价值流转因子分析模型构建

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 伴随资源等的投入与消耗, 一系列材料等物质资源逐渐在流转过程中发生物质与价值形态的改变, 经济价值随着生命周期的延伸而不断增加或消亡。与此同时, 在产品形态的每个阶段, 都会由于资源的消耗、废弃物的产生而对环境造成影响。在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中, 资源/能源、经济价值以及环境负荷是相互影响和关联的, 为了解构它们之间的相互逻辑关联, 为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资源价值流转进行合理的评价分析, 本文以产品的性能、价值、资源消耗以及环境负荷的相互关系为核心, 通过寻求资源效率、经济效率、环境效率等为核心评价指标之间的严格数量逻辑关系来构建总因子评价分析模型 (公式1) , 并以生态设计前后的相关情况构建X、Y、Z倍数评价因子, 从资源、经济、环境等不同角度对产品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产品及资源流转状态等进行具体评价和分析, 从而揭示产品生命周期不同环节的症状及潜力所在。

1. 总因子评价分析模型。

本文将总因子系数定义为产品单位资源消耗的环境负荷比率, 即产品环境负荷与产品资源消耗量之比。

或:产品单位资源消耗的环境负荷比率=产品资源效率×产品经济效率×产品环境效率

将其抽象成数学基本等式为:

其中, PEi表示第i个产品的环境负荷。一般为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整体废弃物排放量, 或者是产品对环境所造成影响的经济评估值。PRi表示第i个产品的资源消耗量。PVi表示第i个产品的价值。PAVi表示第i个产品的附加价值。一般为产品所创造价值的增量, 实际应用中可用经济附加值或者工业增加值来表示。

在公式 (1) 中, 为第i个产品的资源效率, 用PRIi表示;为第i个产品的经济效率, 用PEIi表示;为第i个产品的环境效率, 用PEEi表示;用PRELi表示第i个产品单位资源消耗的环境负荷比率。则总因子评价模型可以表示为:

由上式可见, 产品单位资源消耗的环境负荷比率可分解为产品资源效率、经济效率与环境效率的连乘积。应用总因子评价分析模型, 可以分析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资源消耗 (资源效率) 、环境负荷 (环境效率) 及经济效益 (经济效率) 两两间的影响关联及定量关系。可进一步将分析对象细化成总能耗、固体废弃物、CO2、SO2排放等, 将等式一边或两边的因子予以相应替换, 从不同角度对三者间逻辑关联予以剖析。因此, 对基于生态设计的产品全生命周期资源价值流转评价而言, 既可以对产品的资源、经济以及环境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评价, 也可以关联三个单因子进行联动综合评价分析, 其评价分析原理框图如下所示:

2. 环境效率评价分析模型。

一般来说, 研究者把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与环境负荷的比值定义为环境效率 (EcoEfficiency) , 有时也称之为生态效率。即评价以1个单位的环境负荷为代价, 能够创造出多少价值。如果从产品系统或产品全生命周期角度来分析一个产品或整类产品的环境相对效率, 则可用产品环境效率来表示。即:产品环境效率=产品的环境负荷/产品的附加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PEEi表示第i个产品的环境效率;PEi表示第i个产品的环境负荷;PAVi表示第i个产品的附加价值, 一般用经济附加值或者工业增加值来表示。

上述公式反映出, 环境负荷与环境效率在数值上呈倒数关系, 环境负荷越大, 则环境效率越低, 环境负荷越小, 则环境效率越高。

从生态设计全流程的产品生命周期视角考察, 产品以及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范围, 即环境负荷的范围, 既包括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阶段, 也包括运输、使用和废弃阶段。在其每一个阶段, 皆可通过环境效率指标来揭示产品环境负荷的变化趋势, 评价产品资源流转的发展状态。

在产品生态设计前后或者生态设计优化前后, 产品环境效率的评价值是不一样的, 为了便于对前后的差异进行评价分析, 本文将产品在基期和报告期的环境效率进行比较, 得到某个产品的相对环境效率, 即产品的X倍数评价因子。

设PEE0、PE0、PAV0分别为产品基期的环境效率、环境负荷以及产品的附加价值;PEE1、PE1、PAV1分别为产品报告期的环境效率、环境负荷以及产品的附加价值, 则有:

其中:X表示产品的X倍数评价因子, 即产品生态设计前后的环境效率比值;Xpav表示产品的价值系数;Xpe表示产品的环境影响降低系数。

在产品的开发阶段, 相关人员往往会面临着产品机能、环境影响、价格三者间孰轻孰重的抉择难题, 而消费者考虑的则是如何以最实惠的价格选择功能最佳的产品。产品的X倍数评价因子通过对环境效率逐年变化的比较, 可用来评价和分析产品生态设计前后或者优化前后的产品价值, 在产品开发的同时, 将产品本身的机能、环境影响以及成本一并考虑, 将可以有效地处理问题间存在的矛盾, 这将成为企业极具竞争力的绿色管理评价工具。

3. 经济效率评价分析模型。

经济效率是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的简称, 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成本的基础上所能获得的经济收益。在新古典理论中, 帕累托最优是最常使用的衡量经济效率的尺度。经济效率评价则是运用经济效率的相关核心指标对某一经济对象或主体进行的分析, 按照评价对象或主体的层面划分, 一般将其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面的评价。从中观经济的角度来讲, 经济的贡献包括通过它所创造的利润、税收和就业, 其绝对指标则是产业资本贡献总额, 相对指标则是产业资本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 是在经济领域评价中观经济效率的重要指标。从微观角度看, 经济效率一般是指企业的经济效率, 其是“反映企业经济工作的高低快慢的指标”。其评价的指标涵盖财务与非财务两大类, 比如产值资金率、资金周转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等。

本文界定的经济效率是指产品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单位价值的附加产出率。从产品系统或产品全生命周期角度来分析一个产品或整类产品的经济相对效率, 其可用产品经济效率来表示。即:产品经济效率=产品所创造的附加价值/产品价值。用公式表示, 即为:

其中:PEIi表示第i个产品的经济效率;PVi表示第i个产品价值。一般为该产品所创造的产值;PAVi表示第i个产品的附加价值, 一般用经济附加值或者工业增加值来表示。

在产品生态设计前后或者生态设计优化前后, 产品经济效率的评价值是不一样的, 为了便于对前后的差异进行评价分析, 本文将产品在基期和报告期的经济效率进行比较, 得到某个产品的相对经济效率, 即产品的Y倍数评价因子。

设PEI0、PV0、PAV0分别为产品基期的经济效率、产品价值以及产品的附加价值;PEI1、PV1、PAV1分别为产品报告期的经济效率、产品价值以及产品的附加价值, 则有:

其中, Y表示产品的Y倍数评价因子, 即产品生态设计前后的经济效率比值;Ypv表示产品的价值系数;Ypav表示产品的附加价值系数。

4. 资源效率评价分析模型。

从资源科学的角度界定资源效率 (Resource Efficiency) , 其是指单位资源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等有益效果的相对数量。此外, 还有资源生产效率 (资源生产率) 、资源配置效率、资源使用效率等明细之分。其中, 资源生产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效率指标, 主要是衡量生产活动使用自然资源的效率。它可以定义为每单位自然资源的投入所带来的产出, 是一个国家 (行业、地区等) 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量和资源投入的实物量之间的比值。即:资源生产率=经济社会发展 (价值量) /自然资源消耗量 (实物量) 。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RPIi表示第i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生产率;SVi表示第i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般用GDP表示;RRi表示第i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消耗量。

对一个国家或区域而言, 经济社会发展是指GDP, 自然资源消耗量则包括一个国家或区域的能量物质资源与生态环境资源。对一个企业而言, 经济社会发展可替换为企业的产值, 自然资源消耗量可用企业的资源消耗量来表示。

提高资源生产率意味着提高产出与资源投入的比率。每单位的经济产出使用的自然资源越少, 潜在的废弃物就会越少。这不仅节约了资源, 而且有助于改善环境。因此, 该指标用来评价的实质是用更少的 (资源) 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 或者说是用更少的资源实现同样 (或者更多) 的服务, 这意味着不会危及或者损害到社会福利。其评价指标经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从产品系统或产品全生命周期角度来分析一个产品或整类产品的资源相对效率, 则可用资源生产率来表示。即:产品的资源生产率 (产品资源效率) =产品所创造的产值/产品的资源消耗量。用公式表示, 即为:

其中:PRIi表示第i个产品的资源生产率;PVi表示第i个产品所创造的产值, 一般用产品工业产值或产品价值表示;PRi表示第i个产品的资源消耗量。

通过产品资源生产率分析, 可以明晰产品经济产出与资源 (能源) 投入的相关关系。如果每单位产品产值所耗资源越少, 即意味着潜在废弃物越少, 产品的资源生产率也就越高。

在产品生态设计前后, 产品资源效率的评价值不同, 为便于对前后的差异进行评价分析, 本文将产品在基期和报告期的资源效率进行比较, 得到某个产品的相对资源效率, 即产品的Z倍数评价因子。

设PRI0、PV0、PR0分别为产品基期的资源生产率、产品所创造的产值以及产品的资源消耗;PRI1、PV1、PR1分别为产品报告期的资源生产率、产品所创造的产值以及产品的资源消耗, 则有:

其中:Z表示产品的Z倍数评价因子, 即产品生态设计前后的资源效率比值;Zpv表示产品的价值系数;Zpr表示产品的资源消耗降低系数。

此外, 产品资源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可以在最初环节降低资源消耗, 同时也可在末端减轻环境负荷。比如含碳能源的大量消耗导致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而通过产品含碳能源的资源生产率评价分析, 可清晰地了解和分析产品排放二氧化碳的生产率, 即产品的碳生产率。

四、结论

本文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基于生态设计的资源价值流转评价分析模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章在剖析产品生态设计与资源价值流转评价内在逻辑关联的基础上, 融合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和资源价值流转评价分析原理, 以产品资源效率、经济效率以及环境效率为核心, 构建基于生态设计的产品全生命周期资源价值流转因子分析模型。该模型不仅能使企业或相关评价人员从总体上把握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资源价值流转状态, 深入分析产品的性能、价值、资源消耗以及环境负荷的相互逻辑关系, 还可以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各阶段的资源物质及价值流转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 揭示不同环节的症状及潜力所在, 从而为企业的环境管理活动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决策信息。

参考文献

[1].殷俊明等.成本控制战略之演进逻辑:基于产品寿命周期的视角.会计研究, 2005;3

[2].林万祥, 胡玉明.成本会计研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3].肖序, 魏艳晓.作业成本管理与成本企画的融合研究.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3;4

[4].周志方, 肖序.流程制造型企业的资源价值流转模型构建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9;5

[5].肖序, 周志方, 李晓青.论环境成本的创新——基于内部资源流成本与外部损害成本的融合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双月刊) , 2008;5

[6].郑玲, 肖序.论资源流成本核算之前提.财会月刊, 2009;5

[7].林万祥, 肖序.环境成本管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8].Ivan Munoza, Antonio Rodrigueetal.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urban waste water reuse with ozonation as tertiary treatment A focus on toxicity-related impacts.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9;4

[9].Ivan Munoza, M.Jose Gomez.Ranking potential impacts of priority and emerging pollutants in urban waste water through life cycle impact assessment.Chemosphere, 2008;7

8.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 篇八

【关键词】房产全生命周期;测绘管理;系统开发

1.引言

对房产进行测绘是城市房产测绘中的十分重要组成的部分,是城市房屋规划的建设中必不可缺少的工作。这不但是城市房屋的规划中不能缺少的工作,而且是对城市房地产进行管理时所必需的。所以,在管理的方面,它在城市的现代化的房屋规划建设中起关键的作用。房产的测绘为城市的规划部门与房地产部门, 提供了各项的基础的数据。有利于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房产管理、对房屋和土地合理使用,对住宅的修建进行妥善的安排,为旧城区的房屋改造及新发展区域的规划建设服务。

2.房产测绘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

2.1测绘成果的上报

测绘人员在计算机上通过管理模块和房产测量成图将楼栋的图纸、数据等资料计算出来,其中包括建筑物施工编号、楼盘的名称、楼盘的栋号、绘图的人员、开发商、建筑物的施工栋号以及通过计算得出的房屋和楼盘面积的相关信息,系统会根据相应的状态将信息上报给各管理部门的临时的成果库,以备管理部门对测绘成果进行审批和采用。

2.2各管理部分的管理流程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高绘数据的准确性,测绘部门将审核后的测绘数据根据当前的状态经过安全机制及互联网将数据的上报给各个管理部门的临时成果库。对于测绘数据,管理部门的审核人员可直接对其进行审核,将没有通过的测绘数据返回到测绘机构进行重新修改,通过的数据会直接收录到成果库中。

2.3房产测绘成果审核

测绘的数据只有通过了审核才可以上传到成果库。为了保证测绘数据的准确性,达到测绘数据资源的共享,对于测绘数据测绘人员可直接对其进行申报,申报之后,对于测绘的所有数据,审核人员都可直接进行审核。在提交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数据拒绝、数据采用的情况。系统会根据各种状态自动地提示用户,用户将可以选择同时房产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的需要。而且可以通过房产测绘系统将房产测绘生产的管理更加地规范化,提高房产的信息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将测绘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为百姓带来更好的服务,为管理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科学地依据。

3.房产测绘信息系统平台的建立

房产行政管理部门和测绘成果审核部门应该加强合作,制定出规范的统一的技术标准的细则和房产测绘操作的规程,在此基础上,将房产测绘业务办公实行一体化,形成比较统一的运作模式、成果质量监督机制和操作流程,从而达到归档、收发件、测绘、审核、质检、收费、全过程的自动化处理。管理平台的统一既有利于进行业务指导,对测绘信息统一管理,提高工作的效率,又有利于测绘行业在技术方面的进步;既能够有效地规范房产测绘的行为,又能将房产测绘成果的准确性得到保障,从而可以维护房地产市场的正常的秩序。

4.系统开发

4.1系统主要研究内容

通过对大量房产信息的管理应用需求的分析,对当前房产测绘软件的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进行详细的了解,选择AutoCAD的平台,采取以B/S为主,C/S为辅的体系结构,对房地产的测绘系统的总体进行设计,本系统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多部门的测绘数据的共享;(2)严密数据的传递与审校。(2)分布房产的计算模式;(4)系统的安全机制;

4.2系统结构

系统由开发公司项目的拆迁办的补偿与监督模块、申请模块、测绘机构的房产测绘管理与计算模块、产权处成果的管理模块、项目的成果与审核管理模块组成,系统选取B/S模式,通过互联网实现房产的测绘成果的数据一体化的利用

4.3系统功能

权限的设置。根据用户的使用权限,系统会设定不同的级别的功能的使用组合,没有权限的菜单将变成灰色而不可进行操作。对建筑物信息的管理及输入。它的输入不仅可以给人们对于一些基本的信息的查询带来方便,还可以方便对资料和信息进行管理。系统基本信息的设置功能。输入数据中的存放的路径可以通常采用外线和中线这两种输入的方式,然后再根据图形的比例尺对层型图进行实时地变换。基本的图形的编辑功能。依据比例尺的大小对图形进行缩小和放大,然后再根据整体,将图形进行移动,将AutoCAD中所有的图层打开,将所有的套层关闭,套层是记载一套房所有的标注信息和图形的一个AutoCAD图层,连续画虚线,连续地画实线,在两边画房,平推房,截线画房,中线推外线,外线推中线,对两端点标定边,选边标定,任意内容的标注等。

4.4系统开发过程的有关技术

4.4.1面积分摊的方案

房产管理部门中的面积分摊的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其在房产的管理部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实际的要求及需要,我们在系统中设计套间的分摊、不分摊、建筑物的整栋的分摊、功能区间的分摊、功能区内的分摊、层内的分摊等七种类型。其分摊的次序为:建筑物的分摊、功能区和层交叉的分摊、套间的分摊。此方案的最主要的依据是:在功能区里,可能会有比较多的层型,在层型里又有较多的功能区,两者互相地进行交叉,因此将这两种分摊的概念模型设计为交叉地处理,这样做可以更好地的让用户获得更大的自由。

4.4.2系统的开发方案

系统的开发主要是以VC平台为主,实现用户界面的开发和图形属性的操作,数据库的删除、访问、创建、修改等功能选取VB开发的OCX 控件来完成,组合起来生成可在AutoCAD中来执行的ARX文件。

4.4.3技术路线

系统采用基于互联网的方式实现多阶段、多部门的计算和协同工作,它的技术路线主要采取异地同步的方式,实现多部门的协同工作。将全市房产数据存储方式、计算的模式进行统一,保持数据的精确,保证房产计算成果的规范化;将各测绘单位房产的计算平台进行统一,实现房产的分布式的计算;将多部门测绘成果与房产测绘实时更新成果数据进行共享;建立房产成果的数据共享访问的审校机制,进而达到将数据成果的安全访问。

5.结束语

当对房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建设完成之后,构建多个管理部门,采用多测绘机构的分布式,协同工作房产的计算与管理的模式,从而将房产属性信息与房产图形信息一体化存储实现,使房产测绘对房产得数据库的更加快速地入库与更新;系统提供了拆迁测量、测绘的规划测算、预售预测、竣工实测、等多单位参与的测绘成果比较分析的模式。使测绘成果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得到了保证,进而保证了规划的严肃性,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平,裴亚波,徐小伟.基于GIS技术的房产测绘系统设计与实现[J].北京测绘2011(2):12-13.

[2]王海燕.如何做好房屋面積的预测绘和竣工测量[J].中国集体经济(上),20010(9);172-172.

上一篇:感情英语句子下一篇:与众不同的联想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