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特色学校建设成果

2024-10-30

书法特色学校建设成果(精选8篇)

1.书法特色学校建设成果 篇一

牛城乡中书法特色学校经验介绍

灵寿县牛城乡中在曹春芳校长的领导下,贯彻落实灵寿县教育局转发石家庄教育局《石家庄市教育局关于转发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石教函„2013‟156号)文件精神,构建了“精心构建墨香校园,积极培育书法、美术等特长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思路。广大师生热爱书法,学习书法,积极开展书法交流与竞赛活动,在书法教学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完善书法教育机制

1、学校于2013年9月成立了“牛城乡中书法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由曹春芳校长担任,成员由相关专业老师担任。

2、为了有效地开展书法教学,曹春芳校长亲自拟定学校书法教学工作计划和培养特长生目标及其书法教育实施方案,美术组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书法教学。学校专业老师积极参加书法培训,培训所学运用到课堂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书写水平及书法理论知识。学生利用每周一节的书法课学习理论知识,利用每天的自习课练习书法。每个月各年级都举办书法作品比赛,并对获奖班级和学生进行奖励。

3、成立师生书法协会。学校于2013年9月成立了教师书法协会。协会每月开展一次讲座或书法交流活动,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团结共进。成立了学生书法小组,通过书法尖子生的带动,所有班级学生的写字积极性大大提高,形成了学习书法的良好氛围。

二、创设优良活动环境,开展多样书法活动

1、建设书法功能室。室内配备作品展示栏等,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书法学习环境。

2、通过校园的橱窗不定期展出师生书画作品;为师生交流书法提供了一个平台。展示了师生的书法水平和风采。

3、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竞赛活动。今年10月举办了中学硬笔书法比赛”,丰富了全校师生生活,增长了师生见识,提高了师生的书法创作水平,扩大了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队伍发展

学校在办学前两年狠抓教师三笔字基本功训练,每年举办 “教师书法比赛”、“教师粉笔字比赛”。学校邀请了我县书法家吴福州老师来校讲课,并指导学生书法训练。在师资培训方面,学校推荐专业教师参加硬笔书法学习,极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打造一个品牌,并非一日之功。今后,学校还将继续努力,再创佳绩。学校坚信:有各级领导的支持,有全体美术教师的共同努力,有广大书法爱好者的积极参与,打造书法特色学校品牌一定能够成功。

2.书法特色学校建设成果 篇二

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 最终发展成为特色学校, 这是特色学校发展的一般规律。我校正是循着这条脉络, 拾阶而上。在发展中, 我校认识到课程才是特色的核心和载体。特色课程的创建促进了特色发展的再提升。

我校特色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以国家课程为基础, 以拓展课程为延伸, 以丰富的社团活动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为补充, 全面构建艺术学科课程体系, 全方位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对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方向:人文美育课程、音乐选修课程、学科整合课程、学生社团课程、实践活动课程。

一、马踏青苔, 绿荫深驻, 环境人文, 美育沁园

学校的人文美育课程由来已久, 习修学生人数多, 涉及面广, 影响大, 持续时间长, 是我校特色发展课程建设的一个代表。我校特色人文美育课程的教室不局限于室内, 而是拓展到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上课时间也不单纯停留在40 分钟内, 而是延伸至一点一滴之中。人文美育课程内容从自然景致到设计装饰, 无处不用心。校园里栽种了各种树木及藤类植物, 春天桃花盛开, 夏天绿草如茵, 秋天菊花争艳, 冬天铁树常青。钢琴角, 琴声悠扬惹人流连;楼梯间, 枝繁叶茂姹紫嫣红;厅廊内, 作品纷繁百花齐放。学校艺术实践基地有古琴悠扬、棋类博弈, 有假山瀑布、水车庭廊。学校在人文美育课程的建设上充分实现“满足学生理智、情感、审美、道德生活的需要, 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健康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的养成”。

学校对于人文美育课程的投入细致、用心, 这项特色课程隐含着极大的约束力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学校积极开发利用校园文化建设, 优化育人环境, 彰显学生个性、班级特色。在人文环境打造中, 注重营造舒适的艺术教育环境, 创设一流的艺术教育条件, 为美育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二、大珠小珠, 玉盘声声, 音乐选修, 雅韵同赏

学校在音乐选修课程的设置上, 着重建立完整的音乐课程体系。音乐学科的必修一个模块、选修一有五个模块全部开齐。选修二自主开发模块初期达到七个模块, 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扩展。选课以学生为主,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潜能, 向学生提供参考建议, 并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做出决定。“任何课程要发挥其实效, 都必须经过教师的运作和学生经验的重新构建。”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主体, 将不同的课程观、教学观渗透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国家课程 (音乐学科必修和选修一系列课程) 的课程目标与内容如下: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由六个模块组成, 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六个模块构成: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鉴赏: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 使人人会鉴赏交响乐, 人人懂音乐艺术礼仪规范, 是增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歌唱、演奏:学生通过对音乐表演活动的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 享受音乐表现的乐趣, 陶冶情操, 提高音乐表现能力。创作:是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园地, 也是学生进一步获得音乐基础知识和学习音乐基本理论的模块。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 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亲密关系, 拓展艺术视野, 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各模块的教育功能和作用, 虽有不同的侧重, “音乐鉴赏”作为增进学生基本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 应首先得到突出和强调。 (具体安排见附表一)

学校课程 (音乐学科选修二系列课程) 的课程目标与内容如下:七个拓展模块构成有电子琴演奏、室内乐与行进管乐演奏、合唱与校园剧表演、舞蹈创编、视唱练耳教学、民族管弦乐合奏、西洋管弦乐合奏。课程开设的目标是让学生都能初步掌握一门乐器, 演奏一首简单乐曲, 让学生都有登台表演的机会。这对培养孩子的艺术水平, 陶冶情操, 增强自信, 提高艺术表演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万籁百泉, 皆相与秋, 学科整合, 共促美育

学校拓展 (选修二) 课程的设计实施中, 以全学科课程和美育相结合为突破点开设相关课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淀学校艺术底蕴。学校在挖掘全部学科与艺术的整合点过程中, 注重了对学生的美育教育, 使各学科都从培养孩子的内在修为为出发点, 进行设计和教学, 研发出各学科与艺术整合校本课程, 形成了学科与艺术教育整合的课程、教材、讲义、素材及教案等。

学校对于学科整合课程的设置, 着眼点不仅在于对学生艺术与美育的熏陶, 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培养。以语文学科的整合课程“诗歌与美”为例, 在课上, 学生能够更多地探索古诗词这个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珍奇, 可以感受到祖国的壮美山河、田园风光, 体会到自然、宇宙与人生的真谛, 细品祖国和民族的命运, 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瑰丽无比的情感天地。步入这个天地, 仰视俯察, 用心聆听, 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 就会享受不尽那悠悠情味———这里有“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 有“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满腔赤诚, 有“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贯长虹。课程的传授不再是知识与技能, 而是更多的品质提升, 学生会明白做人要有浩然正气, 要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要爱我们的民族, 要爱我们的祖国。这里的“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告诉了他们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让他们明白友情的可贵;“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了学生锲而不舍地追求理想;“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给了他们走向胜利的信心。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价值取向的个性化教学, 既是对因材施教思想的弘扬与发展, 又是对班级授课制单一的集体教学弊端的超越与创新。学科整合课程是对学生情感的显性培养, 是对个性化教育的提升与锻造。

学校坚持以艺术教育渗透各科, 形成美育的管理体系, 营造以美育人的工作氛围, 使我校教师形成较强的美育意识, 提升校本课程开发水平, 使人人都参与到学校课程改革建设中来;使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各学科的美, 从美育中发展对学科的兴趣, 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四、少年芳华, 挥斥方遒, 社团新语, 乐乐同享

社团活动课程起于学生社团建设, 确保全员参与, 并保证社团活动的连续稳定进行。我校突出音乐艺术特色教育发展, 社团活动课程着力渗透音乐艺术教育, 本着全纳持续的原则激活学生社团建设。社团课程按学年计算, 一学年分为两个学期, 一学年2 学分。学生社团活动课程的参与率达到100%。从2013 年3 月起, 每个学生都必须至少参加一个社团活动课程。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适合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社团课程。“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多途径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为学生社团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可能。”社团课程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要模式, 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学校社团发展迅速, 从2012 年之前的13 个社团发展为2015 年的文化艺术类、科学课程类、体育竞技类和社会生活类四大类共41 个社团, 在原有的书画社、快乐歌唱社、玖艺剧社、影视社、创意社、小作家记者社、篮球社、羽毛球社、舞蹈社、成功心理学社、魔术社、手工艺社、影视社的基础上, 又新增设了9IV社、化学与生活社、电竞社、9 视界社等20 余个社团。在社团里, 喜爱书画的学生可以自由描绘梦想, 爱音乐的孩子可以用歌声唱出心中的希望, 有思想的学生可以设计活动的方案, 有天赋的孩子有舞台可以展示与释放。

社团活动课程的开设, 让学生有了自己的舞台自己的家, 有了自己的天地尽展才华。在沈阳市首届戏剧节中, 在学校的24 个剧目中, 影视社和表演社的多个剧目均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与喜爱。摄影社是我校的明星社团, 学生都是摄影的爱好者, 在这里学生感到了世界的多彩与瑰丽, 捕捉生活中的点滴成为了他们启动快乐的方程式。学校还制定了社团课程运行的六段体系, 形成了学校特色的社团活动课程运行风格。

五、东风着意, 四景皆春, 实践活动, 全面培养

学生实践活动课程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始终, 全时驱动, 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连续性、稳定性。课程规划种类繁多, 形式多样, 主题突出, 包含了春之艺、夏之声、秋之颂、冬之韵四部分。

“春之艺”主题活动:3 月上旬进行书法 (包括硬笔和软笔) 和“学雷锋”黑板报比赛作品展, 下旬举行“学雷锋”美术制作 (包括手工制作、文化衫设计、绘画、十字绣等) 和摄影作品展。“夏之声”主题活动:每年的五月是学校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段, 到2015 年“艺术节”已经开展到了第25 届。艺术节包含文艺会演、校园卡拉OK比赛、主持人大赛、个人才艺大赛、校园剧大赛等, 给所有学生创设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 参与率达100%。“秋之颂”主题活动:秋天是感恩的季节, 学校为庆祝“教师节”“母亲节”和纪念“九·一八”、国庆节等活动, 都会举行诗文朗诵比赛。“冬之韵”主题活动:“冬之韵”主题活动是学校学年艺术教育工作的总结性的活动, 它的高潮是学校一年一度的“迎新元旦文艺会演”。这项活动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的联欢活动, 时间在12 月末, 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娱乐性强。

学校实践课程的开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培养创新意识, 激发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奋发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

学校近二十年的历程就是特色和发展良性互动的过程, 课程建设脉络的建立与课程改革的探索就是“灵魂”发展与“内涵”充实的不断融合。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整体设计者对全科特色课程建立的整体把握, 更需要教师智慧地设计课堂教学, 合理地利用课程资源, 营造充满艺术特色的课堂文化。同时, 学生从课堂的受众变成了部分课程的主要实施者, 这也是课程改革的突破与创新。关注课程建设, 形成特色的课程脉络需要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一起积极思考。在特色化课程建设取得丰富经验并获得广泛社会认同的情况下, 学校整体课程体系的建设将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柳袁照.我对诗性教育的理解与追求[J].人民教育, 2011 (21) :17-22.

[2]史丽晶.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熊梅, 卜庆刚.个性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 2014 (7) :42-47.

3.浅谈书法艺术特色学校的建设 篇三

关键词:书法艺术;教育课程;竞争意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淡化,和国外相比,中国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还不强。全球的网络化,使人们的书写逐渐被键盘代替,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正被大家渐渐生疏。大量的资料显示,学生对网络的沉迷,阻碍了其身心发展。父母外出打工是农村学校的普遍现象,使留守儿童和老人大量增多,造成学生缺乏有效督促管理。传统的办学模式阻碍了学生个性、特长、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很难得到有效提高。曾经的应试教育怪圈已逐渐向素质教育发展,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哪里?”这些都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我校每期都举行“手抄报”、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竞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发现有的学生虽然学科成绩差,却写得一手好字,能画出优美的图画,设计出精妙的“手抄报”。我校决定以书法艺术教育为突破口,从学生的个性、特长出发,把创新精神赋予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内在的学习动力,激发他们富有创造的欲望,让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孩子们享受学习的快乐。

永川区提出了打造渝西文化中心的宏伟规划,对永川文化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永川确定创建“中国书法之乡”的目标,筹建陈子庄纪念馆等,这些都是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难得的机遇,我们理应抓住这些机会,迅速掀起崇尚艺术、追求艺术的文化氛围,倾力打造书法艺术特色品牌。兴隆学校地处城区近郊,文化教育受主城区辐射影响比较大,学校拥有大批的书法爱好者和创作骨干(其中我校段绪刚、杨承碧、曾令波、邓光富、谭立彬、王和兰、谭立春等教师已成为重庆市、永川市书协成员),形成浓厚的书法艺术氛围,2004年9月,我校被永川市教委、永川市文体委、永川市文联、永川市书法院联合命名为“永川市书法艺术校园”;2005年10月,我校被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命名为“重庆市书法艺术教育实验学校”;2006年10月,我校被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破格提前命名为“重庆市书法艺术教育特色学校”;2008年成功创建“重庆市书法艺术教育示范学校”;2007年被永川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区域办学特色学校”。在充分考虑市情、校情的基础上,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提出“书法特色名校建设的研究”科研课题研究的设想,并提出书法艺术教育办学理念:“在艺术教育中实现创造”,以五艺文化教育为特色:以艺术创造人,以艺术感染人,以艺术培养人,以艺术塑造人,以艺术美化人。通过书法艺术教育,激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教师和学生在书法艺术的学习、创作过程中养成愉快工作、愉快学习的习惯,和谐整个教学气氛,从而促进学科教学,促进学生的思想、文化、身心健康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书法艺术特色学校校建设研究”是兴隆学校积极探索素质教育新路子的一种尝试,倡导学生学习书法不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其目的在于借助书法艺术特有的感召力,引导教师和学生在书法艺术的学习、创作过程中养成快乐工作、快乐学习的习惯;对学生书法艺术能力、人文素养培养的研究,就是让学生通过各学段的学习,不断获得基本的书法艺术知识技能与书法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美术素养,并形成尊重、关怀、友善、交流、分享等人文素养,从而达到兴隆学校“办学凸显新特色,教研教改实现新突破,素质教育取得新成效;教师热爱艺术、热爱教学、热爱学习、热爱学生,博而专、专而精;学生尚美、善学、个性、特长”的目标,把兴隆学校办成重庆市书法艺术教育特色名校和素质教育示范窗口学校。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开展以书法艺术教学为基础的课题研究,积极探索特色教学方法,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一、大力提高教师书法艺术素养

学校选拔在书法艺术上有特长的专职或兼职教师组成书法艺术教师队伍,定期由全国或重庆市的书法名家做对口辅导,先提高书法教师的素养,再由教师传授给本校教师和学生。另外还定期让书法组的教师走出自我圈子,到书法教学有亮点的兄弟学校去取经,再把有价值的东西运用到学校的书法艺术教学中去。定期开展校本培训,由书法专家或学校自己的书法教师对全校的教师进行书法培训,每周定期集中练习,相互点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开设书法艺术教育课程

通过制定我校书法艺术教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开发、自编书法艺术辅导教材,在地方课中挤出2节课作为书法艺术教育课,其中1~2年级为硬笔书法,3~6年级为毛笔书法,从而增加书法艺术教育课程,从课堂抓起,全面提高学生的书法艺术水平。

三、开设书法艺术特色班

在1~6年级中选拔出对书法艺术有兴趣、有领悟力的学生组建书法艺术特长教学班,书法艺术教师利用每天中午午休的时间和“2+2”活动对书法特长班的学生进行辅导,使他们的书法艺术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大型的正规书法比赛,学校每年也举行书法现场比赛,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并在其中体验成功的艰辛和喜悦,明白没有全力付出就没有丰硕的果实。

五、提高师生竞争意识

通过评选“特长班级”“特长学生”“特长教师”“特色科室”活动,培养师生的竞争意识,提高竞争水平。

六、定期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

为了扩大学校的影响,提高学校的声誉,每年举办书法艺术教育成果展;每两年举办一届兴隆学校书法艺术节活动,全面汇报我校在书法及其他领域的成果。

七、大力开展课题研究

教师从理论出发,积极创新实践,再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展开课题研究工作,实现学校教育科研可持续发展。

八、争取成果有偿推广

为了提高特长教师和特长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保证农村特长生也能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参与创作,充分展示地方特色,将师生优秀书法作品放到社会中进行有偿推广,实现良性循环。

通过以上方法,兴隆学校书法特色办学成效显著,多次接受大型书法现场表演任务:2007年国庆节在重庆市直辖10周年庆祝晚会永川分会场300学生现场书写;2008年4月重庆市书法艺术教育学校现场会300多人现场书写经典;2009年12月永川创建“书法之乡”300人书写验收现场;2010年永川庆建国61周年“祝福祖国 祝福棠城”现场指定书写等等。

中国书协党组书记赵长青在观看了兴隆学校孩子现场书写以后,勉励孩子们认真传承书法艺术,鼓励兴隆学校大胆申办“兰亭学校”。2011年7月,兴隆学校申办兰亭学校成功并授牌。

在农村学校开展书法艺术教育教学也存在一些瓶颈,比如:纸笔的经费对于农村家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大量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缺失,由于划片招生的原因,优秀的孩子无缘教育资源较好的中学等等,这些都需要学校领导和老师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智慧地解决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个难题。但我们坚信,有上级领导的重视,有全体老师的支持,有所有学生的参与,这条书法艺术教育之路将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刁宏.书法特色学校建设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7).

4.创建书法特色学校汇报材料 篇四

近年来,我校在抓写字教学中以抓校本课程基本为龙头;以培养师生人人能写一手好字为目的;以书法作品县获奖为目标,并以写字教学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做好人为宗旨,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走出了一条特色教育的办学之路。

一,提高认识普及写字知识: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主任为组长的写字教学指导小组,负责写字教学的指导、检查等具体工作。设立了专用的书法教室,定期举行师生书法艺术观摩、书法比赛、书法展览等活动。我们坚持做到:“五全”,即:领导、教师全员参与;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抓实教学全程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发社会全方位关注。二,抓好写字的常规管理:一是建立辅导机构,培训教学骨干定期举办培训班,采取分散集中相结合的办法,开展主讲,重点学习写字教育理论、进行书法技艺指导、教材分析、教法研究、现场观摩等。狠抓“三字”过关,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每月一次书法作品展,每学期一次“三笔字”大比武。二是建立常规,营造氛围。主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1)因材施教,精讲多练。坚持因材施教原则,要注意“定位中间、兼顾两头”,即以中等书法水平的学生为依据,同时顾及优生与差生,进行“分层学习,分层指导,1

分层评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老师的指点与鼓励下,得到充分的发展。(2)加强学生“双姿”,随机监测、督导。实行自测量分,持之以恒,巩固双姿达标率。(3)开展写字优质课评比活动,研究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写字课堂教学。(4)平时批阅学生的作业时,除了批改答案是否正确,还可以评定书写等级,巧用符号加以强化,用加“五星”的方法给以鼓励。⑸上足上好每天10分钟的写字小课。

三、架设快乐书法的空间:学校每班的队角也是学生写字成长的舞台,他们可以将自己得意的书法作品,作业粘贴在上面,定期开展“我是小小书法家”的比赛,让他们相互观摩,互相促进,激发兴趣。一是学校建书法长廊,展示师生的优秀书法作品;二是开展书法竞赛;三是开展班级书法角评比活动;四是开展手抄报评比活动。

写字就是育人,学写字就是学做人。只要逐步诱导、熏陶,让学生渐渐形成动笔有情、情中书写的良好写字境界,他们就一定能写出充满个性的字来,从而提高了写字的综合素养,让他们终身受益。

巫山县洛阳小学

5.永久小学书法特色建设方案 篇五

背景

我校属城郊一所农村小学,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农村改革和发展中均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一直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过去学生的日常作业和考试卷面来看,学生的书写质量普遍低下,本学期,根据区、乡两级学校特色建设的安排,我校组织教师和部分家长及学生代表通过广泛讨论大家一致认为:

学习书法至少有一下四个好处:

第一,中国书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古人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是我国独有的一门艺术。教育部早已将其列为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为将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少儿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主要是动手,尤其是训练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动作,达到协调性和灵活性。这些动作靠大脑指挥,经常有规律地训练,对促进大脑的生长发育十分有益。少年儿童正值生长发育的高峰期,12岁时大脑发育已基本接近成人。在此之前,抓住这个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学习书法,对促进少儿大脑的生长发育,开发智力,培养高智商的人才非常必要。这一点往往被很多家长忽视

第三,书法有严格的书写法则,少年儿童,尤其是小学阶段,主要是识字,在学习文化的同时又学习书法,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促进文字书写水平的提高,把字写得更加整洁美观,又合乎规范。

第四,学习书法需要耐心细致,持之以恒。对于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少年儿童来说,通过书法学习,可以逐步养成细致耐心、自觉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有益于意志的锻炼,进而促进文化课的学习。

一、目的意义

首先,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以汉字为载体,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又与音乐、美术相通。所以,学习书法就是在直接与中国文化对话。

其次,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书法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欣赏和喜爱。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她呢?正是因为她能示人以美,触发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联想,它是审美与实用的结合体。

再次,目前,中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比较孤僻。练习书法则是调节心理素质、规范行为的好办法,可以使学生进入相对静止状态。

二、总目标

以《小学写字指导纲要》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做到:领导、教师全员参与;始终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学全程管理。要严格训练学生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即仔细观察字帖上的笔画,字形;“心 到”即心中对用笔特征、字形结构和它们在格子中的位置有数;“手到”即下笔临写要把眼看到的,心中体会到的用手中的笔表现出来。要求学生做到:

1、树立“提笔即是练字的意识

2、写字量要少而精,突出重点。

3、书写姿势要正确。

4、学会反复比较,反复推敲,提高写字水平。写字时要学生比字帖,找差距,学他人,多练习,真正提高自己的写字水平。

重视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首先从写字的姿势入手,每次写字,都要求学生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脚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子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抓好起始年级的写字教育,遵循“低起点、严要求”的方针,对各年级写字分阶段训练作好前后衔接。规范作业书写,三年级以上学生各科作业原则上都要用钢笔书写,要求字迹清楚,工整,干净。

三、领导小组及职责

(一)学校成立书法特色领导小组

组长:张新民(校长):负责整体调控与督导。总监:刘作俊:负责示范与指导,资料收集与评价。组员:

殷丽花(教导主任):负责督导所有任课教师按要求组织活动,制定有关特色建设的制度和学期实施计划。

张雪峰(大队辅导员):负责督导各项活动的物质保障及器材保障以及 3 学生的书法比赛和展评。

各班班主任:负责组织各班学生按要求组织开展好各项活动,并督促学生在课余、假日进行书法练习。

(二)领导小组职责

1、认真贯彻落实《小学写字指导纲要》切实加强学校书法特色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确立学校书法特色建设的总体思路,拟订学校书法练习工作的整体目标和规划。

3、加强班主任工作职能,使全校教师都能积极支持书法特色建设工作,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书法练习活动。

4、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书法业务培训活动,提高全体书法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学校书法特色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5、全面落实我校创建学校书法特色实施方案,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6、督促教师负责组织布置活动计划,安排好各项活动,尤其是书法练习,要明确时间、地点、达到程度、具体措施,随时掌握进展情况每周要进行小结。做好用具、用品管理工作,保证各项活动安全进行。

7、班主任要加强对本班学生的思想、纪律管理,在开展好学校特色项目的基础上还要组织开展好班级特色项目活动。

8、每位教师要高度重视,明确职责,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做好学校书法特色创建工作。

四、实施措施

一、课程内容及目标: 我校的“书法”特色建设,将分“写字特色项目、书法特色学校”二步推进。学校形成单项性特色,经过单项特色的拓展,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学生学有特长的基础上,将其拓展成学校的办学个性,成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载体。现按照“写字特色项目”的构造,制定具体的目标:

1、内容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包括: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正确使用和保管写字的工具等。

(2)营造良好的写字氛围

在教室内环境的布置上,尽可能地体现书法艺术气息。如,室内的标语、格言等可用毛笔书写成作品,经装裱后悬挂;班内设立“书法园地”,专供展览本班学生的写字作业及其他同龄少年的优秀书法习作,让学生耳濡目染,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成长。

(3)努力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教师要“充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运用新理念,作好示范,对学生作好细致的“指导”,因材施教。

2、品牌目标:

(1)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书法比赛,或者相关的展示活动;

(2)积极进行学科钻研,从理论上进一步加强研究;

(3)和学校的校本课程的研究相结合,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各年级形成不同书法教学方法;(4)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在全校定期举行书法展示活动,扩大学校的影响,推进特色的形成。

二、课程实施:

1、加强师资建设,形成良好氛围

全体老师定期上缴书法作品,每学期开展比赛,通过批改、评比、交流,促进提高。组织教师走出去,观摩有书法特色的学校;请进来,请有一定书法特长的人员来校上课等活动方式,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水平。

2、语文课堂教学,有机加强练习。

3、优化课堂练习,系统指导写字。

每次的写字课、书法课,坚持进行近三十分钟的练习。

4、接受家长监督,家校共创特色。

假期,请家长配合,进行不少于三十分钟的写字练习。鼓励有一定基础、家长比较支持的学生,课外参加校外的辅导练习。

5、开展多种活动,提高写字质量。

(1)对有一定基础、家长比较支持的学生,组成书法兴趣小组,每周开展书法兴趣活动。

(2)校级书法比赛,人人参与(包括老师)。

(3)进行书法展。

三、课程评价建议:

对教师个人进行书法培训、训练,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书法练习进行考核。每学期评选“优秀班级”,并与考核、教师的奖惩挂钩。

永久小学书法特色建设方案

6.古溪小学书法特色建设方案 篇六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为重点,通过开展“书法特色建设”活动,提高学生书写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引领全校师生更加广泛深入地感受领悟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二、工作目标

学生达成目标:能写一手漂亮的规范字,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基本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培养目标:通过开展“三字”培训,提高教师的汉字书写水平和指导能力。

学校发展目标:以“书法进课堂”为突破口,到2012年,使学校成为市“三进”工作示范学校。

三、具体要求

学校重视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书法教学工作正常,学生书写能力普遍提高。学生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能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一丝不苟,工整美观”。学生作业做到:书写正确、规范、工整,格式、行款规范,页面整洁。教师批改做到:书写正确、规范、工整,格式、行款规范,堪为学生楷模。今年5月份,学校被授予“江苏省书法特色学校”的荣誉称号,学校将在巩固已有写字成果的基础上,将写字 1

特色放大。

四、组织实施

(一)健全组织,制订计划。

我校成立“书法特色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唐锦富副校长任组长,顾赛红、顾小青、顾晓东、鞠晓峰、周琴等为成员。立足校情制订“书法特色建设”实施方案及具体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进度、保障措施及具体工作,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为让全体师生深刻领会“书法特色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我校将通过电子显示屏、黑板报、宣传栏、展示栏、校红领巾广播、国旗下讲话、晨周会等宣传阵地及媒介的作用,宣讲“书法特色建设”对于提高人文素养和基本素质的重要意义,营造浓郁氛围,引导全体师生人人参与到“书法特色建设”工作中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积极寻求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做到家校结合,共同推进。

(三)、明确要求,加强培训。

在写字方面,学校将进一步抓好写字教育的普及工作。强化师生“提笔即练字”意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促进写字整体水平的提高。将着力抓好写字常态课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写字常态课听课、评课制度,在实践的基础上优化“一看二练三评”的校本教学模式,使全体写字任课老师人人能熟练校本模式进行教学。将进一步提高任课老师的写字指

导水平。通过邀请专家来校指导、开展专题沙龙、定期举行写字优质课评比、写字课研讨等活动,提高教师指导水平。

(四)、纳入课程,实现常态。

一是调整课程安排,确保上好每周一节的写字课和每周一、三、五中午的练字课。二是教育指导学生课外自主时间适当安排书写训练内容,提高训练的效果。三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已有的书法校本教材《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五)活动推进,稳步实施。

每月举行一次书法竞赛,对学生的优秀作品及时展览,定期对学生进行写字评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每月举行一次写字课研讨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写字指导优质课评比,促进写字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具体安排:

2010年秋学期:

1.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

2.组建写字兴趣小组并正常开展活动,培养书法特长生。

3.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江苏省中小学生书法展示赛活动。

4.积极组织学生参加2010年(下)江苏省写字等级证书考试活动。

5.举行学生写字比赛活动。

6.各年级举行写字验收活动。

2011年春学期:

1.继续开展写字兴趣小组活动,培养书法特长生。

2.举行师生书画作品展。

3.师生现场书法比赛活动。

4.校内写字指导课比赛。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江苏省写字等级证书考试活动。2011年秋学期:

1.继续开展写字兴趣小组活动,培养书法特长生。

2.校师生书法作品展。

3.举行学生写字比赛活动。

4.举行写字验收活动。

2012年春学期:

1.继续开展写字兴趣小组活动,培养书法特长生。

2.师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

3.举行写字评段活动。

4.申报市“三进”工作示范校,验收并确保通过验收。

7.书法特色学校建设成果 篇七

一、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该课题研究的“中国行业特色院校”,主要指那些源于行业管理、在世纪之交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划入教育部管理和省区市为主管理的原行业部门所属普通高等学校。

我国的行业特色院校集中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时期,主要有农、林、水、地、矿、油、交通、邮电、艺术、传媒等高校,世纪之交,国家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方式,对高等学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500 余所行业特色院校由各行业部委划转教育部直接管理或转由地方管理为主、行业共建。高教管理体制改革是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与资源配置、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需要,但行业特色院校与原主管部门脱钩后,由于学校获得行业的支撑弱化、支持减少,一些行业院校办学定位不清、盲目向综合性大学转型,一些行业院校转由属地办学后未能及时形成同时面向区域和面向行业的新的人才培养与供需体系等,行业特色院校发展出现困难和问题。该课题从提升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视角切入,把行业特色院校群体作为研究的总体对象,同时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全面梳理总结行业特色院校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集中考察新时期行业特色院校如何准确定位,保持并发挥办学优势和特色,改革和创新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内涵建设,从而为实现新时期可持续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服务。

(二)研究方法

立足于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课题组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和访谈法、案例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分析法。收集、梳理和分析与行业特色院校发展相关的各类书籍、论文、文献资料,总结与梳理行业特色院校发展历程与现貌,呈现与分析行业特色院校发展的矛盾与问题,诠释与评判行业特色院校发展趋势与方向,建构起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2.调查与访谈法。分别以区域和行业类别为划分,选取有代表性的行业特色院校开展实地调查,获取这些学校在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方式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课题组以区域划分,选取华东、华中、华北、西南、东北五大区域,走访了浙江、上海、湖南、湖北、北京、重庆、黑龙江等多个省份的原行业性院校;以行业类别为划分,重点选取了工科类、农科类、传媒类、艺术类的行业特色院校,走访了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学院、重庆科技学院、华中农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和浙江的5 所行业特色院校,访谈了这些学校的校领导和教务、人事、科研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师生,形成了课题实证研究的资料。

3.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从区域性、行业性、代表性以及研究的便利性出发,选择了7 所行业特色院校分别就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进行客观、系统和量化的个案观察和研究,体现了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致力于用理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4.比较研究法。主要研究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美国社区学院、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办学模式、发展经验,为中国行业特色院校发展提供国际比较与借鉴。

二、结论与对策

(一)中国行业特色院校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1.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

提升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是开展行业特色院校发展研究的基点。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是指行业特色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模式,从而形成独特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其它类型高校难以模仿的办学能力。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由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能力、学术创新能力、产业融合及贡献能力、文化传承及浸润力、管理模式及治理结构优化能力等要素组成。提升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要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树立先进发展理念。一是协调发展理念,实现行业特色院校发展与行业进步、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协调;实现学校内部各项事业发展的协调;二是特色发展理念,要实现“有特色”向“强特色”“泛化特色”向“精炼特色”“数量特色”向“质量特色”的转型;三是内涵发展理念,以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引领规模扩容,以规模扩容助推内涵发展、质量提升。

第二,构建文化生态系统。建构旨在形成大学精神、管理文化、校园环境文化及大学形象设计系统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互相促进的校园文化运行体系。

第三,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一是优化高校管理机制,建设精简高效、快速反应的扁平化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校院二级办学的活力;二是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分类考核的评判标准,加强特色项目考核权重,将特色项目的考核延伸到办学的各个方面。

2.行业特色院校发展定位

20 世纪90 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一个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正在形成。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虽泾渭分明、不宜逾越,但没有贵贱之别,每一类型都有其相对应的人才培养任务、社会地位与社会价值,都可以办出特色。中国行业特色院校是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实践形式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因其自身发展背景、发展历史的特定性,属专业性高等教育的行列,应确立起明晰的办学类型定位、学历教育定位、服务面向定位。

第一,办学类型定位。除少数已向学术研究型大学迈进外,绝大多数行业特色院校办学类型可以分成两种:教学科研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两类区分主要应依据学校自身的发展历史、发展阶段、发展水平而定,教学型大学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只要条件成熟,也可向教学科研型转型,但在某一特定时期,定位于哪种类型应是明确的、清晰的。

第二,人才培养定位。行业特色院校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即培养具有一定的复合性知识结构和创新精神与创意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是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定位,复合型、创新型是对应用型的说明、补充和细化,人才培养规格应为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具个性。

第三,服务面向定位。行业特色院校社会服务重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重在依托带有鲜明行业特征的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为社会、为行业提供高水平、多样化、综合化的服务。在服务面向上,应植根区域、面向全国、紧贴行业、服务社会。

3.行业特色院校特色发展战略

行业特色院校要牢固树立特色发展思想和理念,在原有行业性优势基础上,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彰显办学特色,要以取得比较优势、局部优势为先机,进行战略布局,以比较优势赢得差异化发展,以局部赢得全局,最终实现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第一,实施特色发展战略的三个基本原则。差异化发展原则。行业特色院校要处理好规模与质量、服务大众与发展特色的关系,实现异质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的差异化发展。非均衡发展原则。行业特色院校要选择有限目标、集中有限资源、形成局部优势、带动整体提升。立足行业与植根地方相统一的原则。在招生布局上,行业特色院校要在尽可能满足地方性需求的同时,对生源结构进行行业性全国性布局;在学科建设上,既要坚持行业特色学科优先发展原则,又要立足区域主流产业不断拓宽学科建设思路;在办学条件创造上,既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办学支持,又要积极探索与行业合作的新途径。

第二,实施特色发展战略的具体架构。一是学科特色架构。牢固树立行业特色学科优先发展的意识,合理配置、整合和集中资源,瞄准和锁定重点目标,催生一批带动、支撑、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需要的名、特、优学科和学科群,通过这些学科的实力提升和集群发展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最终形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人才培养特色架构。围绕行业产业链建设包含主干专业、关联性专业以及服务性专业在内的完整的专业群;按经济转型升级和行业发展的新要求改造和提升传统专业;根据社会所需培养以应用型为指向、人文取向与功利取向内在统一的现代化人才。三是社会服务特色架构。牢固树立“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求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厘清产学合作和社会服务的属性、内容,拓展产学合作和社会服务的领域、渠道,创新产学合作和社会服务的机制、模式。

第三,实施特色发展战略的核心保障。行业特色院校实施特色发展战略需要软硬件条件保障,其核心是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行业特色院校要针对师资队伍总量不足、队伍结构尤其是学缘结构不合理、行业特色弱化等问题,创新人才引进的机制,特别是加大人才柔性引进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行业特色师资培养机制。

(二)中国行业特色院校内涵建设的改革与创新

1.行业特色院校学科建设的改革与创新

当前行业特色院校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些学校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尚未根本确立;一些学校学科管理体制机制尚未理顺;一些学校学科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学科群优势未能显现;一些学校领军人物匮乏,学术团队尚未形成;一些学校的学科组织化程度低,部分学科使命不够明确;一些学校学科知名度和服务社会能力亟待提高等。为此,行业特色院校学科建设需遵循四个基本原则:需求导向原则、以人为本原则、融合发展原则、分类分层原则、开放合作原则。

行业特色院校学科建设的具体路径与策略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进一步夯实行业特色院校学科建设的基础。要重点从学科布局优化、分类分层建设、学科队伍整合、学术平台提升、科学研究提质、学位点建设驱动等六方面着手,促进方向凝练、队伍汇聚、科研创新,推动学科建设水平从“特色鲜明”向“优势明显”跃迁。

第二,转型升级:行业特色院校学科建设的改革策略。一是优化学科结构,突显重点学科的引领力、特色学科的辐射力、交叉学科的生长力;二是构建良好学科生态,坚持刚性制度建设与软性文化氛围营造“两条腿”走路。

第三,加强保障机制建设,助力学科质量水平提升。一要完善学科建设组织架构;二要创新学科管理体制机制;三要强化投入等资源保障。

2.行业特色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行业特色院校要完成从以培养学术性研究型师资为主要目标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转换,着力于建设一批行业特色型的师资,即 “长期专注于某一行业,熟悉该行业领域相关技术业务和技术、人才需求,积极承担行业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升级改造任务,具备从事行业中基础性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并与行业建立起良好互动关系的教师群体”。为此,要做好“引、聘、带、送”。

“引”——即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一要改变专任教师从院校引进的单一来源面貌,开放教师来源渠道;二要根据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需要,以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为重点,积极探索“学科带头人”加“创新团队”的模式。

“聘”——即大力实施人才“柔性引进”制度。要畅通师资引进的“绿色通道”,建立编制引进与柔性聘用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师聘用体系,加大柔性聘请行业兼职师资的力度。

“带”——即通过老、中、青“传、帮、带”,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促进新教师成长。

“送”——即建设师资外送培养平台, 建立和完善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行业特色院校应针对结构性矛盾重点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建立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制度,积极推进教师国际化培养。

在具体培养模式上,浙江传媒学院 “双送——送教师到高水平院校深造、送教师到行业一线挂职”师资互动建设给行业特色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

3.行业特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素质应用型是行业特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定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行业特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导向;产学研合作是行业特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路径。浙江传媒学院联手行业产学合作培养广播影视人才的改革创新、重庆科技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创新、华中农业大学立足区域培养实践创新型农业人才的改革探索,为不同类型行业特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

4.行业特色院校社会服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新时期行业特色院校社会服务要坚持“顶天立地”原则,上接行业发展的“天时”,下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地气”。要坚持“优势环绕”原则,始终围绕原有的学科特色与优势发掘面向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项目。要坚持“准星校验”原则,避免“大小项目兼得、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坚持“合纵连横”原则,发展与地方政府、骨干企业、科研院校乃至产学研合作中介机构之间的全方位合作关系,构建人力、信息等各种软硬件资源的交互、共享平台。在社会服务的具体策略上,注重处理大与小的关系,不断凝练特点;注重处理条与块的关系,牢牢把握重点;注重处理远与近的关系,争取抓住焦点;注重处理新与旧的关系,努力解决难点。在社会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上,要建立与完善行业特色院校社会服务的政策体系;要建立全方位的对地沟通、互动、协调机制;要加强行业特色院校自身建设,夯实社会服务基础。

在具体实践上,浙江省属地5 所行业特色院校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中国计量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体制划转后,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努力提高办学能力,不断强化主动服务社会意识,紧密结合浙江产业带和区域产业集群建设,通过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和扎根于浙江土壤的产学合作机制,努力实现学校办学与行业诉求的协调,在服务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和各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自身可持续的生命力。

5.行业特色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改革与创新

行业特色院校校园文化既具有高校校园文化的共性,又具有明显的行业性、明晰的地域性、主体的独特性、文化的再造性等个性。当前,行业特色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校园环境设施日趋美化,校园文化活动日趋丰富,校园文化载体日趋多样等良好态势。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重共性文化建设轻个性文化建设、重行业文化建设轻地域文化建设、重文化叠加拼凑轻文化融合创新等。为此,行业特色院校要在打造办学特色中树立品牌,凝练精神文化;注重行业元素的融入,融合行业文化;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融入地方文化;加强多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聚合校区文化;通过创建服务平台、宣传平台、反哺平台,培养校友文化。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开展的以“时代画卷”为主题的红色教育活动、浙江理工大学探索的“T台文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运用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优势构建的大学生网上精神家园——红色家园、中国计量学院实践的计量文化、浙江传媒学院着力打造的“影视文化”等,重视将校园文化与学校历史、与学科专业特点相结合,彰显育人特色,形成了融历史性、时代性、开放性、独特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品牌,值得行业特色院校借鉴与学习。

(三)行业特色院校发展的外部政策建议

行业特色院校特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于高校自身,但离不开外部动力的推动。外部动力主要指来自教育主管部门及行业相关主体的推动力。我国高校在政府的直接领导和规范下办学,这种治理结构的优点是政府统筹规划高校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的制度性障碍。主要表现在:一是小政府与大高校之间管理力量的落差使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无力成为行业特色院校新时期特色发展的催生力。体制划转后,隶属地方管理的高校剧增,政府部门对于高校管理压力急剧增加,无暇顾及支持行业特色院校特色发展的政策环境问题。二是传统重点大学建设的固有思维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并未得到改变,对大学进行分等分级的传统观念和单一评价标准使“马太效应”影响长期存在。为此,新时期行业特色院校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国家必须从外部治理中为高校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一是地方政府与行业部门应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建立起新的联系共建机制,从而形成共建行业特色院校新模式。共建双方的责任分别为:地方政府指导行业特色院校制定科学发展规划,确保正常经费投入;支持行业特色院校继续保持和发展原有行业特色;支持行业特色院校将行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以服务行业为支点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行业主管部门结合行业事业产业发展规划,在行业特色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继续给予指导和支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和资源优势,支持行业特色院校开展深层次的企校合作;以项目委托、专项资金支持等方式,在行业特色院校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支持和帮助等。

二是对高校治理参与结构主体进行扩容。在确立高等教育布局、发展重点与门类、学科与专业特色、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指向中,不仅要有教育主管部门参加,还要吸收政府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经济贸易委员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以及信息产业、文化、交通、卫生、广电等行业主管政府机构,吸收大型企业、社会学术团体及其他社会机构的代表组建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商高等教育的整体布局、政府的政策指向,建立起以“宏观指导”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导向机制和政策供给制度。

8.无锡书法美术摄影创作成果的展示 篇八

此次活动的宗旨是:意在以精美的艺术作品反映新中国成立60周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多角度、高品位地展现无锡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骄人成绩;通过作品表达艺术家们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热爱,体现出蓬勃向上的时代性,表现出党的正确领导和对伟大革命精神的热情歌颂,表现出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征程中昂扬奋进的精神面貌。自今年6月始,主办方专门召开了参展作品创作动员大会,江苏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高云到会并进行了动员。主办方就本次展览的目的、作品、作者、以及活动程序等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并在《无锡日报》等媒体刊发了征稿通知。同时,无锡市书法家协会、无锡市美术家协会、无锡市摄影家协会也向全体会员发出了征稿通知。全市书法、美术、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积极响应,踊跃参加。广大作者紧扣时代主旋律,牢牢扎根于现实生活、立足于为人民群众服务,挥毫泼墨、舞动丹青、挥洒激情、赞美生命,颂扬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伟大成就,憧憬着无锡这座活力之城更加美好的未来。至截稿共收到书法、美术、摄影作品近2000件。经专家评委会严格评审,最终评选出参展的书法作品66件、美术作品98件、摄影作品100件,并从参展作品中评选出获优秀奖的书法作品12件、美术作品16件、摄影作品20件。

这次展览是对无锡书法、美术、摄影创作成果的一次大检阅,致力于推出精品力作、挖掘新人新作。这些精美的作品,描绘出60年无锡翻天覆地的变化,凸显出60年无锡欣欣向荣的生命力,展示出60年无锡大气磅礴、坚持创新、不懈追求的创造力。本次作品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题鲜明。本次作品展的创作主题是以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艺术水准,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建国60年来无锡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参展作品选材方面极为广泛,主题鲜明。作品扎根于现实生活,紧扣时代主旋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和鲜明的视觉效果,体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二是参加踊跃。这次作品展的投稿量是无锡历次美术展览中数量最多的一次。参展作者来自无锡市区、江阴、宜兴等地区。无锡的老、中、青三代作者集体亮相,呈现出多姿多彩、承前启后的动人气象。尤为可喜的是一大批中青年作者的作品入展并获优秀奖,预示了未来无锡美术创作的美好前景,也体现了展览对出精品力作、挖掘新人新作的良好导向作用。

三是评选严格。本次所有投稿作品,由书法、美术、摄影三个协会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依据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评选程序,对照各个专业门类的学术标准,逐层筛选,综合打分,最终评选出参展作品和获优秀奖的作品。从参赛作品和获奖作品的整体情况看,这些作品代表了无锡书法、美术、摄影创作的较高水平。

上一篇:鲁迅秋夜赏析下一篇:小学三年级上册写日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