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读后感作文(共7篇)
1.《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读后感作文 篇一
闫老师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体系中最伟大的莫过于“主张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这也正反映了苏大师不唯知识、更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制定的评价学生的标准才会那么与众不同--能进行自我教育,能认真劳动,尊敬父母,尊重老人,尊重妇女等等。除此之外,苏大师从不给孩子打不及格的分数,他力求使孩子明白教师评价的不光是他的成绩,还有他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努力程度。他还主张一定要让每一个孩子在某一个领域某一门学科方面取得成绩……所有的这一切做法,都让我受益匪浅。原来苏大师在很早之前就告诉我们:教育,绝不是只教知识,在教书的同时更要育人。在如今这个比较功利性的时代,在很多家长看重分数,教学效果以分数定结果的年代,这样的理念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时时为我们敲响警钟: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孩子,孩子需要知识,更需要成为一个活生生人的所有美好的存在。
翻开书,我们还会看到这样的一章:莫让孩子知道你在教育他。闫老师指出在学生感受不到你教育他的时候,才会得到最好的效果。是的,教育本应是无痕的,是细水长流,在流动的旅程中,自然而然地浇灌了花草树木。但是,由于班主任工作的繁忙复杂,所以班主任常常把很多事情以简单化处理,批评、讲道理成了班主任最常用的武器。在书中,闫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有位苗青的孩子,一直骂前面的女同学,班主任汪老师把他叫来当面告诉他,这样做不对,但他依然我行我素。无奈,把他前面的女孩子调到别的位置,换了另一个女同学,谁知他还是死性不改,开始欺负这一个女孩子,还理直气壮地说,看不惯她。面对这样的孩子,两次教育失败,让汪老师感到教育的无奈。如此棘手的事情,最后却以这样的结局完美收场:汪老师通过各种办法接近学生、了解学生,从电脑老师中知道苗青很有电脑天赋,于是让苗青帮着自己做公开课的课件。当公开课成功时,汪老师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了他。从此,苗青也改掉了骂人的毛病。确实,此事无声胜有声。孩子是多么敏感的一个群体啊!当班主任老师以平等的心态同他交谈时,孩子早已卸下了那道心墙,收起了全身的小刺。怪不得苏大师如是说:应当像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会见孩子,应当跟他同享胜利的喜悦,共担失败的忧伤。这样简单的行为,试问班主任们做到了吗?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感受到,爱是这本书的主旋律。苏霍姆林斯基因为爱孩子、爱教师这个职业,才会十年如一日地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留下大量优秀的著作;闫老师,一个特级教师,永远不停下自己前进的步伐,研读苏大师的巨著,以书的形式来表达对苏大师的敬仰,对一线教师的关怀。我们也唯有心中充满爱,在孩子面前洒下更多的爱,来展现教书育人的风采。
这样,当有一天,我们站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我们才无愧于我们的孩子。
2.《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读后感作文 篇二
当班主任十几年的时间,但经验还不够足。今年任教二年级班主任,并担当数学老师。今年代的这批学生调皮的多,后进生多,很是让我头疼。恰在此时,有幸读到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从中学到了很多,感触也很多。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需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一种能唤醒心灵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精神。在对待学生的时候,需要我们有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以前当班主任的时候,看到那些调皮的学生,我总是一味的批评,批评的时候,拉着脸,自然肚子里也一股子气。劳力伤神,却收效甚微。人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大人都愿意听好话,更不用说是孩子了。当我们试着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表扬的时候,没想到,自己高兴,孩子高兴,效果也好了。我不断地从书中汲取着营养,并内化为自己的管理方法和思想。我想,这就是一个最大的收获吧!
在书中,我知道了要“让美融入学生的生命”,“让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美好领域。”说起“美”,谁不向往?有些孩子因为总受批评或因为家庭因素,心中有阴影。此时,教师就是“美”的使者,带领孩子走出阴影,感受生活灿烂的阳光,把心中的阴暗永远剔除。生命中,正是因为“美”,才有了生活的动力,否则,生活则索然无味。
在此书中,我学会了怎样批评学生,怎样表扬学生,怎样教育学生,怎样做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
3.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 篇三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人,都是哭着来到的人间,每个人从来到尘寰到升入天堂,整个生命的历程都是一本书,至于写得好写得坏、写得厚写得薄、写得精彩还是写得平庸,全看自己如何下笔,别人是无法代替的。读着《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你对人生就会有新的感悟。
我们经常会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也经常教育我们的孩子:“学会帮助别人的人,也同样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可很多压力在孩子身上时,这种情况会转换成,成人间的比较,也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竞争、优胜劣汰”,这些都根植在成人的观念里,再有成人的教育撒播,撒在孩子的净土上,蔓延、蔓延„„在《将玫瑰赠予别人》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残酷的学习竞争已经扭曲了学生的心灵,在学生的眼里,同学就是竞争对手,自己之所以“优秀”是建立在别人“不行”这样的基础上的。面对这样的情况,班主任老师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对于这样年龄的孩子来说,只单纯地依赖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已经很难在他们的心灵中激起波澜;况且,在我们日常教育的点点滴滴之中,“竞争”、“努力”、“优胜劣汰”等字眼早已渗透到师生与家长的血液中去了。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只单纯地教育孩子要学会与人分享,不要自私自利,这种力量实在太微弱了。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这句话说的是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将某些快乐分享给别人,也就得到了分享别人快乐的机会。因为幸福是会传递的!有时候,仅仅是举手之劳就可以使很多人受益,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在一个班集体中如果有这样的一种信念存在其中,那这个班级将会多么的和谐呀。
细读到《将玫瑰赠与别人》时,品到了在一个班集体中,班主任要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让处在一个集体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引以为豪的东西。也就是说,要让每一个孩子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能看到别人的长处。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的财富。在任何情况下,不管一个孩子被耽误到什么程度,不管他经受过怎样的心灵创伤,也不管他遇到什么困难,都决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指望了,自己永远比别人差,自己身上一无是处,干什么都不能成功。教育
学生将自己的精神财富赠送给别人,在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是苏霍姆林斯基一贯的教育主张。而不是只有别人“失败”自己才能“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地提醒教师,要挖掘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的财富。在任何情况下,不管一个孩子被耽误到什么程度,不管他经受过怎样的心灵创伤,也不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都决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指望了,自己永远比别人差,自己身上一无是处,干什么都不能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在集体中看到未来的有才干的机械师、育种专家、设计师、数学理论家„„,激发他们的天资,点燃每一个人的创造火花。对那些难教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从他最容易取得成绩的方面入手,让他品尝到成功的欢乐、树立信心和人的尊严,从而鼓舞、激励自己。当每一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看到别人的长处时,这个班集体就营造了一种互相接纳、彼此鼓舞的氛围,没有一个人“突出”于这个集体,也没有一个人游离于这个集体,为集体所不容。
文中的好班主任李老师,在每次考试之后,不论是什么学科,都会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她选出成绩优秀和进步比较快的几个学生,让他们在班上分别介绍自己学习这一门学科的经验。讲完之后,他再请班上其他同学提出一些在学习这门学科中遇到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办法。让孩子们,能够身切得感受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作为老师,都有一个这样的深刻体会:自己教过的学生在毕业很多年后,还能与老师保持联系的,或者在某个偶然的场合遇见之后依然非常亲热的,往往是那些当年上学时成绩比较差、非常淘气、令老师十分操心的孩子。而那些当年成绩优秀、让老师感到十分自豪的孩子,却往往比较冷淡,或者多年不曾与老师联系。
用一个优秀老师的感受来结束我的疑惑:教孩子学会爱别人,首先自己要爱孩子啊!教孩子看到每个人身上的长处,首先自己要看清楚啊!常常想,有没有苏霍姆林斯基不喜欢的孩子?好像没有。他是怎么做到真心的爱每一个孩子的呢?也许心胸足够宽广的时候,爱,就可以变得无比广博。一个带着自己私心的老师(考出好成绩),又怎能教出无私的,愿意和别人分享精神财富的学生呢?
善待孩子,善待自己。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只有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们就应该把握今天,做好今天该做的事情;在回味昨天的时候,就不会留下悔恨;
展望明天,怀揣梦想,有了梦想,就有了希望,就有了灿烂的阳光,时光就不会虚度,心也不会彷徨,内心也会充满了无限的力量,那一幅幅美景也会驻留在人生的道路上,回眸时,心中无比欢畅!
4.《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读后感作文 篇四
在这篇文章中闫老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学的论述,“教学,这只不过是广义概念的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教育中没有主要次要之分,犹如在构成美丽花朵的许多花瓣之中没有主要花瓣一样。”闫老师用这句话引起我们每位教育者的深思: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短视与功利行为泛滥的教育行为中,我们教育者在行使教育职责时最重要的任务和使命该是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生涯中,他首先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学生的心灵,他把保护孩子免受苦难的煎熬看成是教师最重要的使命。他认为成年人偶尔说出的一句话,或者一次偶然的沉默,都会像锋利的刀子一样伤害孩子。因此,闫老师认为“小心翼翼地保护这些柔弱的心灵是教育中最复杂、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教育这朵花才能开放得鲜活美丽,也只有这样,教育中的那片花瓣教学,才能鲜活美丽”,这些发人深省的语句表达她对当今教育教学一些短视与功利行为的看法,更表达她的期望,那就是教育应该有超乎功利的追求,那就是要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面对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更会面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而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要做的绝不仅仅是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不仅仅是教会他们生存,我们还有更高的目标,那就是教育不仅要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和自尊。所以我们必须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究竟有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心灵,我们所做的一切究竟能不能帮助孩子树立生活的信念,让他体验到生活的欢乐和作为人的尊严?
想到这些,不禁使我想到我的.学生小健,小健是有着高高的个头,忧郁的大眼睛男孩。刚升入初中时,我看到他的成绩单都惊呆了,他不但科科不及格,甚至有的学科居然得个位数,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学生,真不知该如何进行教育。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牺牲很多个人时间,为他无偿补习,但收效甚微,他不但成绩总是倒数第一,劳动也不积极,对待班级的各种活动更是冷漠,所以,同学们慢慢的开始疏远他,有时候有人还会嘲弄他,我在给他又补习,又经常谈话都不见效后,也有些泄气,觉得他简直是无药可医,甚至都有想放弃教育他的想法。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在修自己的桌椅时神情的那份专注、自信,动作的一招一式,有条不紊与课堂上呆若木鸡的他有天壤之别,于是,我灵机一动,决定聘请他为班级的备品维护员,让他有机会发挥这个特长。我还特意带他到学校后勤韩老师处,学习修理桌椅的各种方法,他学的很用心,还会不时的向韩老师提出问题。从那以后,班级的备品一有损坏总会被他及时修理好。同学们看到他手艺高超,桌椅出现问题、甚至一些常用的小物品出现问题,都会求他帮忙,他总会热情的相助,于是,他和同学们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他那忧郁的眼神变得明朗起来。我趁热打铁又提供给他很多参与活动的机会,他一改之前的冷漠,热情的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于是运动会上有他快速吹气球无绳系气球的身影,班级搬家时,有他打理班级物品装箱打包的身影,跳绳比赛场上,有他灵活跳动的身影。
同学们通过活动发现他身上更多的优点,他通过各项活动展示了自己,获得了本该属于孩子的快乐,获得了同学们的认可与尊重,赢得了自尊。最可喜的是不但他的生活改变了,他的学习成绩竟然也略有提高,初二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他终于扔掉倒数第一的交椅,当他开心的向我汇报这一消息时,我也是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欣慰。因为如果当初我只以学习成绩论成败,那么就不会有今天这个阳光男孩小健。
5.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新读后感 篇五
谢凤君
这个寒假,我精心挑选了闫学老师所著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刚开始我还以为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可拿回来一看是杭州特级教师闫学老师编著的,心里感到有些遗憾,可是通过阅读我渐渐发现这是一本难得的教育论著。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我也读过一些,像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让我受益匪浅,但理解的还比较肤浅,而这本书是闫老师站在一定的高度,在十几年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作品、深入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经验所完成的一部书,越读越觉得闫老师写得贴近我们教师的生活,给我们点亮了一盏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的明灯。看过此书后可以说感受颇深。书中用了大量篇幅,重点介绍了我们每位教师要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下面我就这一点谈一谈自己的拙见。
爱学习的国家进步快,爱学习的民族进步快。这句话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共识。我们都知道犹太人是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在犹太人心目当中只有书才是最神圣的,爱书如命。每个犹太人家庭都能做到案不离书,书不离手。据调查12岁以上的犹太人每年至少看14本以上的图书,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犹太人更是其他民族的100倍。为什么?不言而喻。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是不是更要有丰富的学识,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教材。有句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先有一桶水。可是当前,随着学生求知欲的不断提高。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而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因此,开凿一眼泉,是当务之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通过广博的阅读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个人的文化底蕴。
对于读书,我们除了善于动脑,心领神会之外,还要写读后感和摘记,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便于日后比较,分析和总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今我们的课堂都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因为我们践行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这一重要原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学生还是在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提问,只不过是教师问的少了,学生回答的多,活动的多罢了。并没有过多的思考,过多的产生疑问,)有这样一个不成笑话的笑话。说是中国的孩子回到家里母亲问的第一句话是今天老师提问你了吗?,而西方的孩子回到家母亲问的第一句话是今天你提问了吗?截然不同的对比,这说明了什么?学习就要有思考,有疑问,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对于大多数教师最难的就是教学生写作文,而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番话却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他说要指导学生写作,首先自己要写作。自己能写作,指导学生才有足够的底气,才有足够的经验。有了自己的写作实践,也就积累了自己指导写作的资本,才能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游刃有余。而写作的源泉来自多读。多读则文思泉涌,多写则笔下生花。我们无论多么繁忙,教育理论的学习绝不能间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学校组织寒假学习教育论著,让我有一次学习教育理论的机会,培养我自觉学习教育理论的习惯。即使学校不组织,我们也应该有学习教育理论的渴求,因为教育理论是我们平时教育工作的指路明灯,是发展自己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6.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书笔记 篇六
1.我们不能不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娇嫩、最脆弱的东西,那就是孩子的心灵。正因为如此,教育这项工作才这样让人如履薄冰。
2.“难教儿童”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每一个难教的儿童都有自己特殊的个性、禀赋、生活背景和成长经历,可以说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这就注定了对他们的教育工作也必须是充满个性与创造性的,而且,在看到各种因素作用于孩子一身的前提下,还必须考虑到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对于孩子的影响,并使之能够互相配合、互相补充,让有益的教育因素起到更为强大的作用,以产生足够的力量来抵制各种不利因素,使这些难教儿童逐渐向好的方面转化。
3.当一种教育能够让孩子如此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这种教育就是真正的教育,也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教育;当一个教师能够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发现生活的美,感受到世界的永恒,这样的教师就是真正的教师,也是最优秀的教师。
4.当时的我很为自己的命运愤愤不平,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个中学教师,而不是跟一帮八九岁的小孩子混在一起。悲观苦闷之际,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学校简陋的小图书室里遇到了《给教师的建议》。
5.也许我们不曾想到,正是这些看上去不值一提的小事情、小动作,恰恰使孩子感到温暖,感到来自教师的关注与爱护,这种美好的感受足以使孩子有勇气闯过许多难关,快乐地度过在学校的每一个日子。
6.“慢教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复杂、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个体自有其成长的秘密,需要我们以加倍的耐心和细心,去等待和面对。
7.你不要大声斥责他,不要把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搞成不注意听讲、做不安稳的坏典型,——你要做的完全不是这样的事。我劝你轻轻地走到他眼前,握住他的双手,把他从他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
8.在我们的教师群体中,应该说很少有人具有这种“一切与你有关”的信念,因此也就没有意识帮助孩子树立这样的信念。他们的教育教学囿于学校,止于应试。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他们也许会取得很高的分数,但自私的种子早已深埋在心灵的某一个角落,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疯狂地生长起来。应该说,这是教育中最可怕的隐患之一。
7.《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读后感作文 篇七
借暑假闲暇之际,我拜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开始只是随手翻开看了看,可是渐渐就被它吸引了,越读越觉得闫老师写得贴近我们教师的生活,给我们点亮了一盏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的明灯,正像书中自序中写的那样:我想做这样的老师。
一.孩子喜欢那些喜欢孩子的人书中有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样一段话: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首先自己必须先爱学生。课堂上,把自己的关注面扩大,关注每一位孩子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及时地表扬好的,指正差的,让每位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的40分钟,学到更多新知识。课余时间,不能吝啬自己的关心和爱心,蹲下身子来多与孩子们聊聊天,多与孩子们做做游戏,让自己融入到孩子们的童真世界中,让孩子们觉得自己的老师像个大哥哥,像个大朋友。当我们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我们就会以最博大的爱与理解去对待孩子,从而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二.做一个健康的、对学生负责的老师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首先老师要有健康的心态。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只要我们教师摆正心态来处理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教师更要有责任感,这个责任感不是口头说的,而是体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在平时工作的细节之中。对学生负责,就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在校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发现问题,及时耐心地进行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对学生在校的每一天负责,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三.教师上课就是表现自我诚然,不是看了几本教育书籍就能成为好老师的,更多的是要我们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我想做这样的老师阎学老师的话,多么朴实而有启发性、指引性,我也想做这样的老师!我今后的的教学中我也想做,要力争在不断地探索中努力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老师。我的理解在课堂上做一个表现自我的老师也是要求我们做一个有个性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到,有个年轻教师不仅学了名师的教学经验,而且事无巨细的模仿,就连走路和说话的姿态也都和指导老师越来越像。我感觉这样的老师就没有没有自我,没有个性。机械的模仿和生搬硬套是没有前途的。象我这个年龄有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的经验,有了对学生的了解更应该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就在于老师的教育素质,以前自己对看书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是慢慢的受到读书氛围的熏陶也喜欢上了读书。读完这本书更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只有多读书才能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教育内涵。也只有这样,课堂才不会成为现成真理的灌输与接受的地方,才会成为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实现心灵自由交流的地方。以前总觉得自己平时上课缺少一种东西,那就是激情。我觉得要在今后的课堂上,让课堂成为自己表现得舞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他们的教育技巧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表现自我,把自己的精神财富展示在学生面前,做一个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