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典型宣传方案(精选9篇)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典型宣传方案 篇一
武山县新农村建设宣传工作方案
今年是我县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关键年,是全市新一轮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年。为了进一步加大我县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县上下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省级新农村试点县建设、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带和天定高速公路沿线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突出大点、亮点、精品、特色工作,为我县建设特色产业支撑有力、基础建设功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健全、制度建设完善规范、社会管理科学民主、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的新农村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宣传重点内容
以省级试点县建设、新农村示范片带建设和天定高速公路沿线村庄环境整治三个方面的内容为重点进行深入宣传。
(一)省级试点县建设。充分利用我县被列为省级新农村试点县建设的历史机遇,重点突出我县建设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县中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新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农民教育培训、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在探索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中的好做法、好经验。
(二)新农村示范片带建设。重点突出蔬菜产业优势明显、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特色鲜明的渭河流域、大南河流域、山丹-1-
河流域、榜沙河流域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带建设,包括马力镇北顺、柴庄,滩歌镇代磨、漆庄,山丹乡车川、周庄,洛门镇大柳树、董庄等8个省级试点村建设。
(三)天定高速公路沿线村庄整治。重点突出桦林乡牛庄、天局,鸳鸯镇鸳鸯、砚峰,山丹乡渭河、唐沟、堡子、车川、车岸、周庄、刘庄,城关镇令川、腰庄、坡儿,洛门镇北街等15个高速公路沿线的村庄环境整治,打造天定高速公路沿线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建设示范长廊,对外展示武山良好形象。
三、宣传形式
(一)通过省、市新闻媒体和县广播电视台、县政府网站,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新农村建设中的好做法、新模式、好经验等。
(二)突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个核心,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服务农民增收的舆论氛围,将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宣传报道的重点工作。
(三)紧扣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搞好报道,让他们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四)关注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典型做法,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发挥好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〇一一年八月四日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典型宣传方案 篇二
1 针对特点精心设置拦目
要做好涉农节目, 就必须对当前当地农村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对农民需要什么关心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当前农村的劣势之一就是信息闭塞、技术落后、文化素质低, 受经济条件、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 大多数农民主要还是通过电视来获取知识和信息。作为电视人, 要始终坚持“围绕做群众的知心朋友, 办群众喜爱的栏目”的宗旨, 精心设置拦目, 我们先后开办了《东丰新闻联播》、《走进乡村》《农科园地》、《精彩东丰》、《鹿乡集萃》到千家万户, 这些栏目成了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好参谋。
县级电视台离农民最近, 把农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 结合本地农业生产特点, 做出有指导性、有针对性、有可视性的农业节目。
2 答疑解惑准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县 (市) 级电视台应围绕这二十字目标来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宣传。
在新闻节目中加大涉农宣传力度, 改进报道方式, 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作为一个农业大县, 东丰电视台历来重视对农宣传。为配合新农村建设的宣传, 在节目中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选择一些农村改革、农民减负、文明新风等内容进行报道, 选择那些通过学科技用科技走勤劳致富之路的典型人物进行宣传,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在反映乡村文明新风方面, 我们改变过去批判式的报道方式, 选到具有说服力的典型进行正面宣传报道, 做到想为农民之所想, 急为农民之所急, 写为农民之所需, 播为农民之所盼, 把政策送到农民的心坎上, 把技术送到农民家中, 把信息传到农民耳里, 把致富道路铺到农民脚下, 真正为农民服好务。在全县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力。
3 开辟专栏专题, 形成新农村建设舆论氛围。
开办专门服务“三农”的电视专栏, 引导农民走致富之路。2009年东丰电视台开办了《走进乡村》栏目, 以服务农业科技传播。该栏目围绕服务“三农”为宗旨, 以“传播科技知识、服务农业农村搭建致富桥梁, 引导农民致富”为纽带, 围绕全县的菜、瓜、果、药、家禽、家畜等, 结合农时, 针对农事, 紧扣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实际和农民朋友对科技知识的需求, 及时将农民最关心的那些时令性强、实用性强、易学易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和致富经验传递给农民朋友。通过农业科技专家在田间地头的现场讲解向农民传授一项时令性、实用性强的农业技术。通过这样的宣传, 达到一种典型引导的效果。在不同的季节, 农民朋友总能从《走进乡村》栏目中学到实用性和时效性都很强的农业技术。
4 突出地域特色, 提高节目的可视性
县级台无论编播设备及节目制作水平都远不及上级台, 就要在特色上很下功夫, 要办好“三农”节目, 就要从栏目设置、节目形式、内容安排等方面都要打“特色牌”, 唱“拿手戏”。有特色才有个性, 有个性才有生命。挖掘地域文化内涵, 可以凸显自我特色, 农村电视节目受众是本地域的农民, 他们更关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和自己相关的事, 要赢得观众, 就必须扎根地方, 关注本土文化, 注重传播的地域性, 办出地域特色。认真研究本地区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历史变迁和文化特征, 突出新闻报道的地域文化特色。
为增强可视性, 对农节目要尽量做在农事现场。特别是技术类节目, 如果讲粮食作物就要把专家请到粮田, 将经济作物就要到果园、大棚、讲畜牧养殖就要到养殖现场、收视效果要比演播室强得多。另外, 主持人也应走出演播室, 亲临现场, 与技术人员和农民朋友直接对话, 可以尝试改“播”为“说”, 增强节目的亲和力。
要想使农村节目真正受到农民朋友的喜爱, 必须加强策划, 注重包装, 提高可视性。吉林省东丰县电视台《走进乡村》栏目配以相应的小片头进行点缀, 通过主持人的串词, 承上启下, 把几个板块有机地串连起来。在制作上还灵活采用上图表、打字幕、运用多媒体以及动画效果, 形象的体现了主题, 增强了可看性。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农村电视节目一定能够大有作为。我们要站在农民朋友的立场上, 用心去体味, 把“三农”节目做得通俗易懂, 说的风趣动人, 让农民快乐、喜欢, 让对农节目真正成为农民朋友的知音。
参考文献
[1]李秀武.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的实践与创新.
[2]孙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
3.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思想工作 篇三
关键词:新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对策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宣传思想工作担负着引领思想、鼓劲造势和文明创建等重要责任,承载着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的重要使命。各级宣传部门要站在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要求,紧密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创新思路,改进工作,强化针对性,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不竭的动力。
一、充分认识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一)宣传思想工作是实施党对建设新农村领导的基本条件之一
党的宣传工作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途径,是实施党的领导的基本条件之一。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都需要通过宣传工作让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理解与掌握,并变为他们的实际行动,这样党的领导才能得以实现。在建设新农村进程中,领导干部能力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进一步提高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随着国情、党情的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宣传思想工作发挥积极作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学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党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宣传思想工作是激励群众自觉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武器
统一的指导思想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国正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革,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只有用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的理想信念来凝聚人心,强基固本,才能为政治稳定、人民团结提供根本的思想保证。与此同时,通过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创业能力,更好地把人民群众凝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激励和引导他们满腔热情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
(三)宣传思想工作是新农村建设获取各类信息和交流的重要途径
所有的宣传工具和宣传活动,都是传播各类信息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宣传思想工作传播各类信息。宣传思想工作一方面向广大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向人民群众传播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尤其是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情况、经验等各方面的信息,这是党的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宣传的过程,也就是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作为宣传工作者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为广大人民群众传播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息,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发展。
二、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加强,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1、权利意识强,义务意识弱。一些农民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驱动下,政治观念淡化,对事关国家前途、命运与国计民生的大事不关心,只关心自己应享受的权利,而不积极履行应尽的义务。
2、依赖思想强,发展意识弱。一些农民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中央提出的,就应该由上面拿钱办事,认识不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不是积极参与,坐享其成心理占据主流,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3、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不强。有的基层宣传思想工作者“家长制”作风严重,沿续“一言堂”方式开展工作,群众只是被动接受,缺乏参与热情;有些宣传忽视了真实感,群众难以接受;少数基层宣传思想工作者不注意区分不同对象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和工作岗位开展工作,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做法导致宣传效果不理想。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认识不深刻。部分乡镇领导对开展新农村建设宣传工作承担的教育和鼓舞农民群众的职责认识不够,在安排工作时,只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而忽略了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工作,导致了农民群众对中央和地方关于建设新农村的各项政策不清楚。
2、资金不到位。不少乡镇领导的主要精力花在了“解决温饱”上,对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和建设宣传阵地缺少投入,造成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3、队伍不稳定。基层的宣传干部大多是兼职,其主要精力大都放在了中心工作上,难以集中精力搞好本职工作,导致宣传干部“专人不专业”。
4、督查不严格。近些年来,一些农村的宣传思想工作往往是年初有工作安排,但中途缺少督促,年底检查验收缺乏科学的参照标准和评比标准,导致农村宣传思想工作搞好搞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使部分乡镇领导将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置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
三、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对策
(一)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教育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和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在行动上保持一致,在工作上合力攻坚。
1、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学习。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的、重点和措施,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宣讲。要深入基层广泛宣讲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和部署,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宣讲,让建设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和宏伟目标深入人心,把新农村建设真正变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3、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与时俱进、内涵不断变化的新课题。通过举办理论研讨会、各种类型的座谈会等,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从不同角度、侧面和重点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加大对理论研究成果的宣传,不断为新农村建设指明努力的方向。
(二)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舆论导向作用,为新农村建设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正确的社会舆论为引导,依靠强大的宣传声势,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
1、注重发挥媒体正面宣传作用。要始终高扬正面宣传引导的大旗,紧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精心策划组织宣传战役,整合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传媒力量,进行正面宣传引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干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 篇四
一、突出三项内容,激发新农村建设的活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具体操作中,我们突出规划、建设、整治三项主要内容,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一是突出抓好规划这个前提。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题,更是一项龙头工程。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新农村规划工作,一方面,专门制订总体规划。结合安义实际,制订出台了《安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年规划》,《规划》按照“优化生活环境、改善生产条件、提升乡村文明、构建和谐农村”的要求,用10年的时间,对全县1093个自然村分三批进行建设,第一批建设22个重点示范村,2006年底完成;第二批推进500个公路沿线村,2010年前完成;第三批抓好571个边远贫困村,2015年前完成。从而使全县所有自然村基本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另一方面,具体编制村庄规划。县财政2005年拨出专款40万元用于编制村庄规划,县村建规划部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各村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等要素,创造性地为每一个自然村庄搞好规划设计,做到一村一景。2005年,全县已完成了60个自然村的规划编制。其余1033个自然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将在2007年底全部完成。二是突出抓好建设这个主题。按照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方针,快速推进市、县、乡三级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根据“交通便利、规模适中、生活中上、先易后难”的原则,沿南安一级公路和西山山脉选择了25个基础条件好、群众热情高、辐射作用大的自然村作为市、县、乡三级示范点建设,其中市级示范点1个,县级示范点8个,乡级示范点16个。示范点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绿水青山生态优势,强势推进“三清三改、三整三造、三通三建、三培三带、三新三高”工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如把市级示范点鼎湖镇榨下刘家建设成为“田园风光式”新村,县级示范点黄洲镇孝诵建设成为“自然生态式”新村,长埠镇木马建设成为“农民别墅式”新村,万埠镇小刘村建设成为“农家山庄式”新村,东阳镇北山尧下建设成为“精品小区式”新村。三是突出抓好整治这个难题。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直接面对千家万户,涉及村民利益的调整。县委、县政府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一方面,整治“空心村”。对自然村庄中间大量存有安全隐患、污染环境卫生且无人居住的破烂房屋全部拆除,做到通路、插绿、添景。如石鼻镇联合村冷溪村小组一次性拆除“空心村”中的破旧房屋21幢,取得明显成效.另一方面,整治旧房屋。重点对建设时间长、外型不美观,影响村容村貌的旧房屋实行“穿衣戴帽”,对村庄电线、电话线进行整治,做到合理有序布局,对房前屋后乱搭乱建牛栏猪圈进行拆除,实行集中统一安置,做到人畜分离。对县城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实行垃圾袋装化,确保环境整洁卫生。同时,在整治过程中,做到区别对待,切实加大对自然原生态、古文化遗迹的保护,特别是对村庄里的古树名木和古民居等,进行严格的保护。
二、发挥三大作用,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新农村建设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也不是单纯的群众创建活动,需要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的整合。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多方联动,充分发挥三大作用,汇聚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第一,发挥党委政府的引导作用。在领导力量上,专门成立由32个职能部门组成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安排25名县领导和25个县直单位挂点抓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抽调县、乡、村三级300余名干部参与新农村建设,广大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争当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在资金筹措上,县财政每年挤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设好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解决单家单户不好办也办不了的事情。在宣传造势上,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车等舆论工具,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弘扬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着力营造“全县动员、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第二,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是新农村的建设者、管理者、维护者和直接受益者,是创建活动的力量源泉。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基础,失去了“土壤”。县委、县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切为了群众,从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注、最急迫的问题入手,满足群众求美、求新、求幸福的愿望,从而使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创建的热情十分高涨,很多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不惜放弃手中的生意,千里迢迢赶回家乡参与新农村建设。如万埠镇小刘村,50多户村民只有3-4户主劳力在家,启动新农村建设后,30多户在外务工经商的村民自动歇业关门,返回家乡参与新农村建设。长埠镇木马村在上海经商的凌胜根等几个年轻有为的小伙子轮流回家参与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县新农村建设群众参与率达98以上。第三,发挥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大,仅有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还不够,必须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我县积极动员在外知名人士、热心家乡建设者、企业家等社会力量和机关单位,踊跃为新农村建设捐献赞助和提供必要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目前,我县通过社会力量捐献赞助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就有1000多万元。通过政府、群众、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的良好格局。到2005年底为止,全县1个市级示范点和8个县级示范点总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共拆除破烂房屋482幢,穿衣戴帽360幢,硬化入户水泥公路35公里,完成有线电视、自来水入户680户,改造门塘9口,改造厕所140座,建设5座公厕,兴建4个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完成房前屋后绿化面积3200平方米。
三、注重三个结合,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典型宣传方案 篇五
大岭山是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乡费村村民委员会所辖的一个自然村,距县城15公里。全村共2个村民小组,有34户146人,设有党支部1个,有党员7名。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大岭山村发扬艰苦创业的“大岭山精神”,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群众坚持十年撬山不止,在乱石丛生的大岭山上开垦出桃园1200多亩,人均拥有桃林10亩,人均种果收入达6000多元,实现了由贫到富的跨越,建起了统一规划的新村,并依托美丽的“十里桃花长廊”办起了每年一届的桃花节,从2003年以来已接待各地游客190万人次,打响了恭城生态旅游的品牌,走出了一条建设富裕生态文明新村的路子,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其主要做法是:
一、因地制宜求发展,艰苦创业闯新天
大岭山地处荒山石岭之中,缺水少土,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过去群众只能种点红薯、玉米糊口,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生活十分困难。有民谣唱道:有女莫嫁大岭山,吃水也要打算盘;落雨吃点石坑水,天旱挑水实在难。穷则思变,不屈的大岭山人在邹存亮、李春明等党员骨干的带领下,因地制宜,确立了撬山种桃的发展路子,毅然扛起钢钎踏犁,从1992年开始了向石山要 土地、要效益的战天斗地的征程。他们先把一块块的石头撬开,再扩展成坑,然后栽上桃树。在大岭山上平均每开垦一亩桃园就要清理搬移石头30-50吨,一个强壮劳动力也要耗时近两个月。经过十年的艰苦创业,大岭山人硬是把荆棘遍布、乱石嶙峋的大岭山开垦成为一个面积1300多亩的大桃园,创造了一个“石板上栽花”的传奇。而今大岭山人户均拥有桃林30多亩,2005年全村水果产量达80多万公斤,人均水果收入就达到6000多元,彻底用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该村在短短几年时间修通了3.5公里进村柏油路和3公里上山水泥路,统一规划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房,成为恭城瑶族自治县第一批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新村。从2003年起,该村依托美丽的桃园风光,办起了每年一届的桃花节,至今已接待各地游客190多万人次,打响了恭城生态观光旅游的品牌,目前已成为桂林春季旅游重点推介的旅游线路之一。大岭山人在十年撬山种桃过程中孕育产生了“立足实际、艰苦奋斗;因地制宜、科学致富;无私奉献、团结互助;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大岭山精神”,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2003年5月中共桂林市委作出《关于开展向大岭山村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向大岭山村学习;2003年5月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同志到大岭山调研,对大岭山艰苦奋斗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岭山人十年艰苦创业,最后破茧成蝶,实现了由贫到富的历史性跨越。2006年以来,该村进一步加大了水果品改工作力度,以提升水果品质为重点,把品质较差的小满桃全部换接和改种成品质好的红花桃等 桃类品种,并引进了大白桃、天津水蜜桃、苹果桃等新品种。全村共新种新品种300亩,改接换种500亩,为增强全村的水果产业支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7月,该屯党支部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7年该屯党支部书记邹存亮又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大岭山村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村的经济发展路子,使全村面貌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的增收问题,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
二、民主管理建新村,文明建村树新风
大岭山村富起来后,群众开始考虑建房的问题。1998年初,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全村群众达成共识,决定把原来的老房子通通扒掉,重新统一规划建设新村。他们选出了新村建设管理委员会,并制定了“约法三章”:在规划图上建房,为建新村损失重、贡献大的优先;新址规划在原宅基地上的优先;具备经济条件立即动工的优先。这是该村开始实行“民主管理”的雏形。在这种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基础上,该村各项建设十分顺利,没有出现闹矛盾扯纠纷的情况。相反,全村群众互帮互助、舍小顾大家,党员带头让出规划区内的果园,没要分文补偿,并主动要求放在第二批建房。邹存亮还主动借出2万元给较困难的邹存胜建房,还把自家的一块菜地无偿捐作集体球场建设用地。在拆旧建新的过程中,村民你到我家搭伙,我到他家搭铺,大家互谅互让,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地搞好新村建设。经过不到三年的努力,全村34户有33户都建起了两层以上钢混结构的楼房,一个整齐漂亮的新村展现在人们面前。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典型宣传方案 篇六
摘要:本文在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湖北省通山县的农民收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制约分宜县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及成因,为当地农民的收入增长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关键字:农民收入,收入增长,制约因素。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呈现出相对滞后、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中,最为突出的依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并且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
为深入了解农民收入现状及分析农民收入增长因素,在2007年寒假的一个月中,我们走访了湖北省通山县大畈镇、九宫山镇、厦铺镇等地区,深入到各村各户,通过问卷调查与当地农民、工作人员相互交谈,对当地农民的收入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通山县概况
通山县面积2680平方公里。辖8镇4乡1区(九宫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及国营林、茶、农、果、渔、畜牧场21个。184个行政村,15个社区(居委会),178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1.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62万人)耕地面积26.6万亩,是一个集老、库、山、穷于一体的山区县。2004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26亿元。全年农业总产值3.34亿元。全年完成财政收入7936万元,财政支出1.78亿元。年末全县金融部门存款余10.76亿元。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604元。全县参加养老保险、单项369家,医疗保险175家,享受城镇居民低保待遇的达8752人。
二、通山县农民收入现状
在2007年暑期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对通山县农民进行了一次关于收入问题的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涵括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经济来源、农民收入问题及惠农政策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调查数据表明:平均每农户人口3.5人,有效劳动力2.7人,户主年龄大多数在30岁—55岁,其中20%的农民家中有外出打工人员;农作物种植以水稻为主,70%的农户饲养牛、猪等牲畜,5%的农户种植了柑橘、梨子等经济作物。
我们走访了许多村庄,从住房外观看,大多数村庄中居民房仍然是破旧的砖瓦房,少数人住着气派的小洋楼。我们随机与五十多名农民进行了交谈,从交谈中了解到他们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其中有13人表示收入比较低,入不敷出;30人表示收支水平相当;有7人的收入相对来讲比较充裕,除了支出部分之外,每年都有部分存款。
这些情况都是我们通过在农户家里、院子里、村庄的小道上与当地农民交流了解到的。应该说是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分宜县农民的收入情况以及农民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接下来,我们通过这次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结合当地政府提供的相关资料来探讨通山县农民收入现状问题,以点及面,分析影响农民收入增收的制约因素,为当地农民增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由于没有获得通山县统计局的数据,我们只能通过调查中的数据分析农民收入和支出情况。从调查统计中得出的数据,显示了通山县农民的收入来源、劳动力年龄结构、收入状况、教育情况、影响收入的因素、专业养殖或种植户的情况、惠农政策等等。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总结出通山县农民收入的现状,主要有:
1、农作物种植仍是通山县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通山县有耕地面积26.6万亩,2000年通山县农民人均年收入为2437元,2005年增到3712元,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长。而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尽管都有增幅,但农业收入增幅的比例最大,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收入的源泉,这不仅对通山县农民收入起着主导性作用,也证实了该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就调查得知,从100份调查中我们选出了13位专业养殖户或种植户,且年收入水平在10000左右,以比例来算,全县大概有1万多户,据我们在县政府的资料中了解到,这在前几年是没有的。这种特色的农业经济不断涌入到农户中,为农民收入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并为农民创收提供一个有利的渠道。
2、外出务工经济成为通山县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查表明,通山县农民收入除了农业收入以外,打工经济也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据我们从县政府得到的资料表明,200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群众脱贫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狠抓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强化外出务工人员管理,提供优质服务等措施,使打工经济成为分宜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远远高于农业收入,这就成为农民外出打工的催化剂。在统计中我们了解到外出务工人员的年收入水平大至为7500—12000元不等。
3、农民的支出流向相对集中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问及农民收入支出的流向情况,统计结果如下:有7人选择将收入首先用于扩大和发展生产;同时还有6人选择购买耐用消费品;仅跟其后的是子女教育、防病养老和子女婚嫁(29),仅有8人选择了建房。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通山县农民的支出流向较为集中,此外,子女的教育问题、防病养老问题在农村也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对当地农民收入现状以及收入支出流向的分析,我们对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比以往更清醒的认识,对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农民的增收也产生了新的见解。
三、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及成因分析
近几年来,全国农村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加大了支持力度。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对农民增收起到很大促进作用,特别是2006年,国家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这给农村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它使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收入增加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民负担问题已经得到彻底解决。因为农民负担问题并不等同于税费负担,农民负担还有更多的内涵。
从我们在通山县农村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民在增收的同时,支出部分并没有多大改观,甚至还有与农民收入一起上涨的趋势,所以农民增收的空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挤压,增收的潜力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农产品供求失衡(34%),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和产出效率低(23%),农业生产资金、信息、技术等保障不够(19%),文化程度、环境、优惠政策难以真正惠农(17%)。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加,经具体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农产品供求关系失衡,农业增产增收难 (1)粮食价格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对于那些没有稳定工资收入的农户来说,家庭经营收入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们全年的收入,所以粮食价格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因为它能对农民的收入产生较大的影响,而政府对粮食价格所采取的政策则直接决定着对农民的农业收入。
90年代中期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1994年和1996年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结果。而近几年供大于求,为有效缓解农民卖粮难的问题,政府采取调低部分粮食品种收购价格,使农户出售农产品所得收入减少,直接导致了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减少。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减少又进一步制约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据了解,当地农民没有好的售粮渠道,大部分农民是等收购粮食的小贩来到村里,以小贩给出的低价出售自己的粮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民增收带来影响。我们还从农业部门获悉,今后农产品价格提高的空间将越来越小,目前一些主要农产品都已经高出国际市场价格。在加入WTO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大环境下,政府大幅度提高收购价格已经不可能,要想通过提高粮价来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实在有限。(2)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较大
尽管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比往年略有上调,但农民们普遍反映化肥、农药、农电、柴油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而且涨幅较大,这些生产资料的上涨导致了种植成本的提高,实际上也就是抵销了农民收入增长的成效,造成农民增产不一定增收,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通山,一段时间内每袋化肥市场价格在几十元左右波动,农忙时价格还会有波动。在本次调查中,农业生产资料的上涨也是农民反映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尽管国家已经采取了相关积极措施来调控农业生产资料的上涨,比如说对出厂的化肥等生产资料实行了一个限价的幅度,但这些国家规定的措施必须落实到位才会行之有效。所以,我们认为当前生产资料随意涨价的行为要进行专项的整治,同时也要对生产企业给予财政上的适当补贴。
2、农业结构不合理及农业产出效率低致使农业收入下降 在通山县农村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许多农户种植了小面积的其它经济作物,这些初级产品通常会全部卖给小贩或其它经商老板,价格被压得非常低,致使收入不能提高。就对往年大畈镇种植的百合来讲,每年百余亩的农产品都是被老板收购,然后经过深加工,价格翻几翻,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而在当地却没有一个类似的加工厂。如果单单依靠初级产品的销售,其增值空间非常小,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也会随之减弱,进而非但不会增加收入,反而会使收入逐渐下降。农产品质量不高、初级产品多、加工品少的问题影响着收入的提高。
3、文化教育程度低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统计到: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初中的占35%,高中或中专的占48%,大专、大学及以上学历占10%。可见当地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是在高中以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因为较低的文化程度造成了农民一方面难以有效接受一些适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导致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开拓市场的胆识和魄力;另一方面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外出务工人员在企业的劳作质量和收入水平。调查资料也表明,在当地小型企业打工的农民,文化程度基本都是初中文化水平,而且接受过或多或少的专业技术训练。因此,在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成为决定农民收入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在调查过程中,给我们的印象是:有致富想法的农民普遍文化程度较高些,那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被问及他们来年为增收有什么打算时,他们的回答基本都是:“与往年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
4、自然环境对农业增收的制约力度较大 在调查中了解到,这几年的农业收入水平与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联。每到水稻成熟时期都有暴风雨的侵袭,致使产出率下降;另外虫灾也是影响农业增产的一大因素,这直接造成农业产出效率低,直接影响农民的切身利益。人类无法与自然抗争,但政府可以加固河堤、加强水渠排给工程等有利于洪涝旱灾的防范,以及对农户加大病虫害防治宣传,做到防患于未然,间接的增加农民的农业产出效率。
四、为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及建议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农民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更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应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核心问题来解决。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 《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一要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二要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三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四要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前文中,我们已经就通山县农民收入现状、制约收入增长的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我们试图通过这次实地调研收集的相关资料,并结合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以及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三农”问题的相关论述,就如何增加当地农民收入问题提出以下可行性的建议及对策:
1、继续抓好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增加农业投入
通山县有26.6万亩的耕地面积,80%的农民依靠粮食生产担负家庭的经济来源。因此,为提高农民收入,应继续抓好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增加农业投入。一是继续抓好粮食保护价收购、基本农田保护、农业贷款等“三农” 政策的落实,确保中央、省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做到在逐级贯彻落实过程中政策精神实质不折损、不走样,使广大农民真正从惠农政策中受益增收。二是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尤其是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性投资。三是继续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支持,进一步抓好农户小额信贷工作,加强银企合作,加大对农业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促进农民增收。
2、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
在寒假近一个月中,我们深入农村了解到:大多数农户都是以家庭经营体制为主,没有形成一个区域性的、有特色的产业,绝大多数产品都是初级产品,缺少一个深加工基地,产业链的多方向没有健全。为了切实提高农业效益,联合实际,进一步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主要做到:一是做稳做优粮食产业。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企业,支持米业企业的发展,提高粮食的附加值,实现粮食增产增效;二是做大做强柑橘、梨子等产业。按照扩大产业规模、优化品种结构的基本思路,坚定不移,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三是发展壮大生猪产业。抓住生猪养殖模式由户养向专业化养殖转换的有利时机,发挥区位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加快良种扩繁步伐,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四是区培育区域特色产业。抓好大理石基地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商品效益。抓好慈口蜜桔、西瓜产业带、蔬菜产业带。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加大对大畈水库的开发,利用各具特色的水资源发展渔业。
3、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指导、组织和服务 从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农民的教育程度只停留在初中或高中水平,这对农民的增收也在一定程度上的形成了制约。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不仅仅需要的是技术,应该朝更高、更专业的方向发展,才能灵活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有了一定的科技水平,才能更好地使农业结构合理化,不断的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在现有的教育基础上,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使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青年劳动力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政府可以为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服务指导,组织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科技咨询和进行科技承包等,从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及时为农民更新信息资源,让农民及时地了解讯息。共同推进农业科普,实用技术培训等工作,为农村培养大批懂科学技术的新型农民。在劳务输出方面,组织县有关单位和培训机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民职业技能,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的择业能力和劳务输出产业的竞争能力;继续加大对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指导,充分发挥农经信息网络、黑板墙报、劳务中介组织等媒介的作用,积极主动为农民提供劳务信息,组织引导农民有序高效外出务工;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工作,为外出农民工提供计生、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外出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典型宣传方案 篇七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 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度低, 认同感缺乏、参与感不强。
调查结果显示, 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途径, 主要来之于广播、电视以及亲朋好友的聊天耳闻。对具体内容, 目标、要求, 七成以上表示“有点了解”和“不了解”, 表示“很了解”的村民寥寥无几;所谓“有点了解”, 也仅限于新农村建设可以解决农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经济问题, 没有参与村务公开、民主议事和安居乐业等更高层次的意识和要求。六成以上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认识不清, 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 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 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宣传工作做得不够, 虽然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 但部分乡、村级部分党员、干部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就难免造成基层宣传“弱音”甚至是“失声”, 再加上新农村建设具体操作中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不明确, 作风漂浮、工作措施不到位, 甚至是搞一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使村民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认同和参与其中,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缺位”, 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影响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进程。这是制约新农村建设开展的一个基础性的问题。
(二)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选择、产业规划针对性差。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 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普遍性, 适用于我国所有农村。但在具体实践中, 千差万别、情况各异、发达程度不同的各个村庄, 在新农村建设的不同阶段、过程中, 需要各地区结合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需要选择的具体目标、产业规划、发展重点和方向以及侧重面, 应该有所差异、各具特点, 实事求是、科学规划, 针对性做到一地一策, 一村一策。这才是按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办事。
可悲的是, 问卷调查显示, 在我们列出的“规划不到位”、“产业不突出”、“村级组织及村干部没有发挥引领作用”、“各项措施不到位”等新农村建设主要问题的多个选项中, 选前两者“规划不到位”、“产业不突出”的人占到了六成以上。
实地调查的情况也的确如此。我们调查的上马村地处侯马市近郊, 为本乡最大村, 人口多、土地多, 集体产业和乡镇企业欠发达,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土地及劳动力是该村的最大资源。发挥近郊优势, 大力发展精品农业、规模化农业, 积极组织剩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 应该是其新农村建设发展生产产业规划的首要考虑的、科学的目标选择, 事实上是村里没有规划, 农民一头雾水。
由于新农村建设中缺乏科学规划, 或建设目标选择、产业规划, 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简单“重复模仿”, 缺乏差异性, 不能做到把新农村建设的普遍性要求与当地实际的特殊性要求相结合, 导致新农村建设走弯路、步子慢、效果差、影响消极的问题, 在一段时期、一定的范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三) 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偏少。
毋庸置疑,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关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实现大变革的系统工程, 需要巨大的社会资源投入, 主战场在农村, 主体是农民, 理论上讲, 主要力量还要依靠农村和农民自己。但实际情况是, 除东部部分发达省份和少数发达地区农村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外, 我国大部分农村农民仍然处于自然农业经济状态, 农村及农业经济总体上还是粗放型生产, 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导致整体收入偏低。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 作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侯马近郊上马村农民, 户均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占比44%, 户均年收入3—5万元的占比40%, 户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占比16%, 除去日益高涨的再生产投入, 80%以上农户没有多少积蓄可用于新农村建设。一般农民终生积蓄只够勉强用于必需的盖新房和婚丧嫁娶, 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现象较为普遍。
与此相对应的是,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投入。1、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 乡村水、电、道路、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需要大量投入。2、建立改善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相关的包括教育事业、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大量投入。3、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形成现代流通方式下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 解决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 分布不尽合理, 打击假冒伪劣, 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消除城乡“二元差别”, 需要大量投入。
政府现行的取消农业税, 对种粮进行补贴, 逐步加大对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 但与我国现阶段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相比, 与目前日益高涨的物价特别是涉农物资价格的高涨相比,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对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做出的历史贡献相比, 与消除城乡差别、户籍差别、共享国民待遇、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 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偏少, 远远不够, 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核心性问题。
如此巨大的需求反差条件下, 单靠农村和农民自己的财力建设新农村, 实现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目标无异于痴人说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补贴, 帮助农村和农民, 需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多方面增加对农村的投入, 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四) 新农村建设的组织监督乏力。
如前所述,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社会资源投入多、涉及面广、声势浩大、政治性强的国家战略性系统工程, 主战场在交通、信息比较闭塞的农村, 主体是占有社会资源较少、文化层次较低、参政议政能力较弱、处于社会弱势群体地位的农民。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对新农村建设工作, 在组织领导、制度保证、纪律监督等方面要有别并强化于其他一般工作。也就是说, 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始终坚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强力领导之下, 既需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由一支政治过硬、作风扎实、对农村农民充满感情的干部队伍为落实骨干, 更需要有完善的组织工作制度作保障, 充分接受村民的监督, 在充分具备上述条件的前提下, 才有可能把这件事情办好。
但从调查结果看, 我们在这方面又没得满分。一是部分干部特别是县乡干部, 缺乏公仆意识, 官僚主义, 作风漂浮, 说得多做得少, 工作措施不到位, 或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伤害农民感情;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薄弱, 村级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甚至是陷于瘫痪, 造成新农村建设组织体系在最不该断的地方“缺失”、“断档”;三是一些公权力部门和利益集团, 处于局部或小集团利益的需要, 把支农惠农、建设新农村项目当做“权力寻租”的工具和“揩油发财”的机会, 钻法律空子, “暗箱操作”, 挪用、套用资源, 严重侵犯农民利益, 甚至滋生腐败现象, 使农民对国家惠农政策和政府公信力产生怀疑, 影响干群关系, 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这些充分表明了在部分地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组织工作薄弱, 制度建设乏力, 监督工作缺失, 使之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制度性问题。
二、对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面对目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结合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 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当务之急,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 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
首先, 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新农村建设干部队伍。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涉农干部队伍和人力资源的统筹管理, 把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 政治过硬, 作风扎实, 业务能力强, 能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骨干力量充实到新农村建设干部队伍中来, 通过扎实有效地工作, 取信于民, 增强政府公信力, 增加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同感。其次, 要做实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动工作。要坚持宣传工作“重在乡村、精神入户”的原则, 采取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进行长期的宣传引导, 要做到电视有影像、广播有声音、墙头有标语、农户有材料、农民有抓手, 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目标、中期规划、短期要办的实事对群众公开、公示, 引导群众积极参与, 在全社会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努力提高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度, 使农民以主人翁的态度看待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 要科学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在深入农村实际, 结合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 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找准和选好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制定和做出既符合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 又体现当地此时人文经济特色, 分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产业规划, 努力确保“一村一策”、“一地一法”, 以县、乡、村三级政府为基础,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从我们实地调查情况看, 这方面工作空间很大, 是大有可为的。比如, 结合上马村人多地多、毗邻市区的优势, 就发展生产而言, 产业规划应以发展规模农业、精品农业、有计划组织劳务输出为主要内容;同处在上马乡的张少村、上院村, 大部分农民有多年种植蔬菜西瓜的经验, 水利设施较为完备, 产业规划应以瓜果蔬菜种植、发展精品农业为主;单家营村大部分村民, 历史上有制造技改车、搞简易机械加工的传统, 有组织农民发展机械加工业的优势。只要我们扑下身子, 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新农村建设的长远规划、产业规划, 就操作性强, 切实可行, 就容易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第四, 要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建设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立项、资金使用、成果验收、事前审查、事中事后监督等工作, 要建立针对性的、公开透明的工作制度和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 确保实施“阳光作业”、建设“阳光工程”。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农民参与、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作用, 建立健全监督保证体系,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二) 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打造农村新经济、培养造就新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 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 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 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始终把打造农村新经济、培养造就新农民、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手段, 跳出就农业发展农业、就农村致富农民的思维定势, 通过工业拉动、城镇带动、招商推动、民营激活、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式, 促进农村劳动力农村产业的有序快速转移。要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为目标, 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 开拓农村市场, 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要着眼于壮大办事处和村级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 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
统筹各方力量, 形成工作合力, 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争取更多的项目、更多的资金, 投入到以农田水利、人畜安全饮水、水库除险加固、乡村道路、农村教育、卫生、通讯、网络、生态能源建设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发展, 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 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 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 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 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围绕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典型宣传方案 篇八
支持 促进 推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们党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解决新世纪新阶段的“三农”问题开辟了新途径。现在,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如何把新农村建设的蓝图送到农民群众手中,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具体行动,这对宣传思想工作来讲,是一项非常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把服务和促进新农村建设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着眼于探索新思路、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发展新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促进和推动这三个方面的服务工作:
一是通过营造浓厚氛围支持新农村建设。大力加强舆论引导,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支农惠农政策,深入宣传各级各部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新进展,深入宣传农村基层组织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实践、新经验,深入宣传社会各方面支持、参与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创造、新成效,认真总结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全面展示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引领新农村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是通过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促进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重点是把“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创建的一个重要举措来抓,精心设计载体,建立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通过繁荣发展先进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灵 魂。在一定意义上讲,农村文化的相对落后,是制约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农村实际出发,满足群众需求,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抓紧抓好抓实,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使农村的风貌有一个大的改观。要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农民群众提供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和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文化服务。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懂技术、会致富、讲文明的新型农民。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案 篇九
一、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大力发展**村的生产力,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规划建设农民新村,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促进**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二、工作思路:
突出一个主题: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实现两大突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在发展主导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加快三个转型:农村向城镇转型、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型。
实施“四化”“五通”工程:绿化、美化、亮化、硬化;通水、通电、通气、通路、通网络。
达到“六新”目标: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保障、新风尚、新水平
三、工作目标:
到****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万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道路达到国家规定的通达、硬化水平,实现村级道路水泥化、社级道路泥结化;有完善的多功能水利设施,保证旱能灌,涝能排,人行便道到田间;基本实现信息化,有线电视网络、程控电话实现全覆盖,移动电话覆盖率达到**%;天然气、电力、自来水等多种形式的生活能源基本供给;家家户户有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主要家电、有专用卫生厕所,**%以上的农户有自己的摩托车等运输工具,**%的农户有自己的客车、机动车辆等农用运输车辆。农村整体面貌显著改观,农民住房全部实现砖混结构。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全面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工作措施:
一、夯实基层组织,奠定农村发展的组织保证
(一)抓村社两级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村社后备干部人才库工程,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围,实行大范围、宽领域选拔村社干部;改进管理办法,推行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管理,将工作绩效与干部待遇挂钩,每半年考核一次,年终兑现奖惩。
(二)加强党员干部教育。一是建立干部定期培训制度。每年对村四职干部、党小组长、社长、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人员分期分批培训一次,培训时间不小于*个学时。二是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党校、农函大的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三是建立党员干部自学制度、理论学习考核制度,扎实开展“评学”、“述学”和“考学”活动,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村社干部的重要依据,使农村党员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四是教育党员干部争做致富能力强、帮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干部,提升自身文明素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
(三)加强一般党员教育。在党员教育中一是在党员中广泛开展“三新五带头”(树立新思想、塑造新形象、作出新贡献,带头学理论、讲公德、守法规、用科技、活经济)活动,积极引导党员充分发挥“三管”模范作用,即管好自己、管好家人、管好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二是在党员中开展争做“六种人”竞赛实践活动,即:争做群众的“自家人”、“贴心人”、“知情人”、“代言人”、“保护人”、“引路人”,活动中评选六类“十佳”,评选结果实行动态管理,年年评选,年年表彰,不搞“终身制”。三是实行党员责任区负责制,给每个党员划定一个责任区,明确党员在责任区的职责。四是建立党员帮抚制度。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生产发展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村经济壮大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才具有现实条件。农业生产发展: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路建设投入,到****年村级道路全部硬化,社级道路全部泥结化,加强对村社公路的管护及绿化,实行“四定”养护(定人、定路段、定奖惩、定质量标准),确保道路无积水、坑洼,时时通畅无阻;维修整治好人行道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维修整治,修复*社、*社垮塌水沟***米,整治山坪塘*口,确保旱能灌、涝能排、人行便道到田间,不断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市场需求,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以生态型无公害农产品为特色,做大做强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等主导产业。优化品种品质,蔬菜种植向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和名特优新高档蔬菜方向发展,优质水果种植向建设高标准的优质水果精品园方向发展。大力发展集休闲、旅游、娱乐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形成山上果园、田间菜园、农家乐园的“三园经济带”,推进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型;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典型示范、政策引导、科技带动等措施,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力争每年新发展种养殖业大户**户;三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定单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充分利用现有农产品资源,在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上做文章,推行蔬菜深加工,延伸蔬菜产业链。大力引进就业量大、市场需求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五是加大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培训和普及推广,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生活宽裕 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体现。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引导农民围绕“二扩大、三提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二扩大”,即:扩大优质水果、无公害蔬菜两大主导产业规模。“三提高”,即:提高主导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示范基地带动效果,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到位。二是加强对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促进农民家庭二三产业发展,使农村群众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从而大大促进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三是通过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达到规模经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四是建立和完善村社会保障体系,对贫困家庭学生全部享受“两免一补”,逐步实现没有失学儿童。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真正解决农民有钱看病、吃药,彻底消除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现象。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促进乡风文明,必须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是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利用板报、宣传队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使《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家喻户晓,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主阵地。二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三是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立足于育民、富民、智民、塑民,开展“十星文明户”、“新风示范户”、“五好家庭户”、“诚信经营户”等评比活动,引导农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爱岗敬业。四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乡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依法管理宗教活动;五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降低社会犯罪率。开展“六无”村创建活动,即:无领导干部严重违法违纪案件;无虐待妇女、儿童、老人和歧视残疾人现象;无黄、赌、毒、黑、拐、邪、假等“七害”事件,无重大刑事、治安、经济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无严重污染和破坏生态事件;无群体性或恶性上访事件。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是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法制教育、文明生活“四进农家”的活动,把健康文化建设融入到每家每户中,让农民真正受到文化的熏陶。七是加强科普工作,大力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形成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的良好社会氛围。九是弘扬农村文明传统,倡导邻里团结、妯娌和睦、孝敬父母、不打架不骂人,让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的私心,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风尚。
五、搞好村建设规划和管理,促进村容整洁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外在表现。促进村容整洁,就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一是从**村实际出发,在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科学制定**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民居民宅,美观实用,节约土地;二是加快农民新村建设步伐,以辐射带动农业的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功能,发展服务业,增强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三是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开展“美在农家,富在庭院”活动,做到“四化”,即:美化(房屋建设规范化,格调、色彩统一)、硬化(村社公路全部硬化)、绿化(村内有公共绿地,公路两旁栽植人行树)、亮化(有路灯)。村成立环卫队,定期打扫卫生,清运垃圾,使农村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让“乡下人”成为“城里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道路、安全饮水、农村能源、改厕等设施的投入,完善电力、通讯、网络等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五通”(通电、通气、通水、通路,通网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典型宣传方案】推荐阅读: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0-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测试试题07-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问08-15
社会主义新农村林业建设标准(试行)07-0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自查情况07-16
帮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查报告09-2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性别平等10-18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11-09